国有林业可持续经营初探

国有林业可持续经营初探

一、国有林业可持续经营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1](2020)在《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进程中“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共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而林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林业制度体系是推动我国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林权制度则是其中的核心。经过多次改革,逐渐清晰、合理的林权制度在明确各林权主体权利边界,释放林业经营潜能,增加林业经营者收入,保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发挥林业经济、生态、社会综合功能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已经凸显。但改革没有完全释放我国林权制度功能,全面实现改革目标,林权制度仍待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是对改革后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基础性作用效果的全面展现,所以林权制度完善需要以绩效评价为依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更加有针对性的完善现有林权制度,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本研究以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重点研究,以促进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一步提升。在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进行的研究中,明确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的动因、特征、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林权制度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我国现有林权制度目标、主体构成、权责划分及改革前后制度实施效果对比情况。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部分,首先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我国现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明确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整体情况和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各自情况。以上述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论为基础,探究形成如上结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效用值法、相关性分析、DEA、Malmquist等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尚待改进之处,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研究。我国林权制度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时期、完善时期三个阶段。运用以政府主导林业经营者参与的调整方式,通过森林资源稀缺性及林权制度对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对各林权主体利益不断满足的推动,使林权逐渐清晰,林权主体利益关系日趋协调,林权制度改革绩效逐渐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林权制度目标为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绩效提升及国家、集体、林业经营者多方共赢。并通过对林权合理的分配激发各林权主体积极性,通过林权主体对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促进林权制度实施,从而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显现。其次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构建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林权制度改革后,现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得到提升,且集体林权制度优于国有林权制度。但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不高仍存在提升空间,且两者在经济、生态、社会三方绩效上呈现差异。林权制度改革带动了林业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各产业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使林业产业结构整体得到优化。林业经营者在产业经营中获得收益,收入得到明显提升。上述表现使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经济绩效均明显增长,集体林权制度稍占优,两者差距不大。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生态功能发挥的重视使林业经营者造林、护林的意识和行为效果均得以优化,国有林权制度实施更注重森林管护,而集体林权制度则更侧重提高森林数量,所以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生态绩效均呈现波动上涨,且集体林权制度占优。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社会绩效在显着提升后呈现下降趋势,集体林权制度呈整体波动上升趋势,但国有林权制度整体绩效水平稍高于集体林权制度。说明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集体林权制度社会绩效的显现逐步明显,而国有林权制度受改革程度的限制社会良性影响逐渐减弱。基于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结果,对影响绩效的因素进行探究。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是影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及形成国有、集体两种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差异的因素。林权清晰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其对增加各林权主体权利实施主动性和优化权利实施效果的影响显着。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界定相比较于集体林权制度模糊、局限之处较多,所以其绩效提升幅度较低。林业生产要素投入越充足、合理越有利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提升。林权制度实施过程中资金要素投入对绩效提升的带动明显优于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国有林权制度的技术进步不足和集体林权制度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不同步使两者改革绩效呈现出不同。区域发展环境越完善对林权制度实施的支撑越充分则绩效提升越明显。国有林权制度代表省份的区域经济、政务、法治环境评分均明显低于集体林权制度代表省份,限制了改革后国有林权制度的实施,使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水平低于集体林权制度。根据林权清晰度、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及区域发展环境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形成影响的分析结果,从提高林权清晰度、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对策设计支持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及多方主体共赢。

李思勤[2](2019)在《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并基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有林场作为木材储备和产业资源发展的主要领导者,同时是保障生态系统稳定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保障生态系统稳定。就现阶段,对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以下简称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情况数据作为基础,从生态、经济、社会的视角动静分析林场各产业经营现状,经系统分析并找到问题切入点,构建林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进行合理性选择,形成了包含3个结构层次及27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林场森林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层次分析方法和相关技术规范,采用经验赋值法取得各层指标基本评分值,通过构建判断矩阵测算各指标权重值,进而计算各结构层次综合评价指数,从而评定林场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总结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策略,为监测和分析林场产业发展趋势提供依据,为林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发展方向。(1)基于国有三门江林场森林经营的现状,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指标:生态效益(0.5247)>经济效益(0.3338)>社会效益(0.1415)。林场产业资源经营的障碍因素在于:经营树种和林种结构简单,生态公益林面积比例较低,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土地生产力低;多种经营方式和规模不足,可采资源相对匮乏,经营效益较差等。(2)论文对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相关分析,在林场多个产业发展中,按可持续发展大小排序为:油茶产业>森林经营>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提出今后林场发展可偏向加大油茶产业发展比例,促进经营效益提升;注意加大其它产业投资促进均衡发展,使森林经营的多功能价值得到更好体现,可持续发展效果更加明显。(3)针对产业经营现状,提出实现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提高森林经营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化林种结构指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生态经济圈,促进林场多元化发展;锐意改革创新,深化内部管理升级;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黄椿[3](2017)在《广西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又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国有林场是我国木材生产和林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研究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广西国有派阳山林场(以下简称派阳山林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基础上,评价派阳山林场的森林资源经营状况,通过借鉴刘代汉提出的森林经营单位级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及权重进行科学的调整,从而对派阳山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2011年以来,林场累计更新造林面积不断增大,全场森林蓄积量持续大幅度增加,乔木林主要树种单位面积蓄积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全场森林以健康为主,病虫害发生较少。但也还存在森林经营水平仍需提高、林区基础设施依旧薄弱、被占林地依法回收任务艰巨、经营管理水平仍待提高等问题。(2)通过采用森林经营单位级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可以看出,2015年林场森林经营状态总体上属可持续,2011年属弱可持续,2015年森林可持续经营状态要好于2011年。林场的生态和社会可持续经营状态向好的方面发展。(3)针对如何实现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提出对策,即: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科学调整森林经营类型规划,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强化森林培育技术保障,改善林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和监管机制,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高效利用非木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苗丰涛[4](2017)在《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研究 ——以顺昌洋口国有林场为例》文中认为森林经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而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因而提升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水平成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提升中国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水平,国家和地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调整。2014年12月,中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进展顺利。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撤并整合任务。福建省也在不断进行本省国有林场相关改革和政策调整。而福建省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水平究竟如何,这涉及到如何评价福建省国有林场经营管理的问题。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森林经营相关理论等,分析不同层面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成果及部分森林经营单位层级可持续经营研究成果,然后分析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现状,发现其存在森林经营理念滞后、生物多样性差、林下经济发展水平低、林业机械信息化建设落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合实地调研结果,按照相关原则构建出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标准指标体系,包含5个标准、33个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标准和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得出影响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的影响因素,按标准权重值由大到小排序为生产管理可持续、森林及其状态可持续、可持续经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人力资源可持续。权重值较大的指标有人工林天然林比例、林场管理法律法规、林木蓄积年消长比、森林覆盖率、活立木蓄积,这些因素对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权重值较小的指标有林场管理参与度、林场职工社保投保率、林场经营史、林场员工激励统计、科研支出及数额、科技实验林示范林面积,故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受这些因素影响较小。以顺昌洋口国有林场作为实证案例,对其经营状况进行可持续经营状况评测,得出其评测值。基于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中标准和指标的重要性,针对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林场、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结尾对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进行说明。同时为改进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与研究作出贡献。

王杰[5](2014)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由于森工企业长期的过度采伐导致森林资源危机和林业企业、林区经济危困,森林资源管理问题愈加突出。落后于市场经济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为了协调森林资源再生和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东北内蒙古国有林业部门出现了重大变化,森工企业开始从采伐森林向加强森林管护和营造林转变,木材生产调减、森林培育和管护增强。国家林业局部署要加快完成森林分类区划,将天然林划分为国有生态公益林和国有商品林,推动森林分类经营向纵深发展,以有效解决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2004年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部分森工企业局进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国有森林资源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开,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市场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晰,但由于试点的森工企业局存在着多重目标,无法有效实行企业化经营还影响了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发挥,建立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有效地对国有森林资源进行管护和经营,还能实现各自明确的经营目标,充分发挥国有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兼顾其它效益;对于经营组织绩效的评价与考核,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资源、环境、生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单纯用财务指标反映绩效是很不准确的,因此,在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其分类经营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将会更好地推进国有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和成果进行梳理,采用历史与现实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考查、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等方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林业分类经营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组织绩效管理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界定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的概念,在林业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将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分为国有生态公益林经营组织和国有商品林经营组织,明确各分类经营组织的经营目标,国有生态公益林经营组织以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国有商品林经营组织在不影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进而明确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结构模型。在现有工业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下对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进行梳理和分析,国有森工企业集团以经济效益指标为主的企业绩效评价结果表现较差。分析影响组织绩效发挥的原因,绩效评价体系滞后、林业制度不健全、林业产业不成熟、林业市场不完全和经营组织自身不足等起到了影响和制约作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将无法科学、公正、全面地评价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的绩效,即使在其它制约因素改善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科学监督和有效激励的作用,因此把经营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改善作为首要工作进行研究。构建了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框架,运用层次分析法将组织绩效的评价层次化和系统化,分别设置了国有生态公益林经营组织和国有商品林经营组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对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以体现其主导功能及组织目标的差异;以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内的森工企业局为例,根据其主导功能试用国有商品林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对其八年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根据制约组织绩效发挥的林业制度、林业产业、林业市场和经营组织自身这些方面,提出要提高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的绩效水平,还要理顺分类经营组织之间的关系、提高林业组织自身竞争优势、参与林业市场的培育与建设、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改善林业产业环境建设等组织内外部发展措施。

马文学[6](2012)在《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国有森林的林地面积和森林资源蓄积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国有林区为国家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巨大成绩。长期的高强度开发,导致国有林区生态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资源锐减、林区民生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滞缓等矛盾和问题凸显,迫切需要从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高度来推动解决。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使伊春林区的生态功能明显减弱,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伊春作为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实施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区域生态安全体系,能够有效保障黑龙江省和东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促进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建设。论文选取伊春国有林区为例,以生态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三种生产协调发展理论和界面活动控制理论为指导,针对伊春国有林区的生态现状和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展开研究。伊春市目前发展的主题是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而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资源管理体制、主导产业选择与优化和生态保护问题。一是转型中的资源管理体制因素。通过梳理国有林区资源管理体制的形成基础及发展历程,确定了伊春国有林区资源管理体制转型的模式及推进时序,这也是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实现的政策保障;二是经济转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问题。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经济转型后的主导产业链群,并设计优化了伊春国有林区经济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三是转型中的生态保护机制创新。尝试性地引入公益林政府回购机制,强化公益林经营的参与式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生态质量。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伊春林区目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力进行识别与测度,用评价指数量化说明伊春林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能力和水平,表明近年伊春林区可持续发展呈上升趋势,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伊春国有林区实施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是非常必要的;最后论文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其三者相互协调性方面,提出了实现伊春林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设。伊春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是一项复合的系统工程,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个过程,转型中的林区社会建设及其秩序还需要逐步扩大与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精神的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就市场经济本身来讲它涉及方方面面,还需要进行相应的具体改革工程建设与完善,因而必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李冬生[7](2010)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1998年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国家为加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所进行的国内“林业六大工程”之一。论文将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为国有林区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后续发展为对象,通过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相关研究现状的系统回顾和总结,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天保工程的意义及其与林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天然林保护工程第一阶段实施过程的相关问题、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机制与体制等管理问题、天保工程后继产业发展、国有林权制度及伊春国有林区改革实验和天然林的家庭管护模式等问题。从目前关于国有林区及其天保工程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文献,但主要集中于对天保工程本身的研究,并侧重于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发现,国有林区的“两危”问题由来已久。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观念、体制、政策、管理等诸多方面原因所导致的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方式引起的。从简单的采伐天然林资源获取木材产品和经济利益,到多种经营和发展旅游,乃至限制(或禁止)对于天然林资源的采伐等,能够从外部迫使林区和企业改变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和社会试图从开发和利用公共资源上获得经济利益的出发点是引发所有问题的主要根源。天保工程的设置恰恰是根据国有林区长期采伐公共森林资源所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经济危困问题所采取的必要措施。限制继续采伐天然林资源是解决国有林区问题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国有林区和林业企业的全部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必须从体制、政策、管理措施上解决资源管理和利用的主体、客体和方式。研究认为,半个多世纪的国有林区和林业企业发展进程具有显着的特点:一是国有林区开发利用的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林业企业单一主题开发利用转变为林业企业、地方和私人多种主体;二是开发利用的客体—资源也从单纯的天然林地和森林转变为在土地公有,森林和林木的天然更新、企业经营的人工林、社会拥有的农业、牧业用地,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用地等,甚至部分林区还存在有个人营林活动形成的私有林木资源;三是开发利用方式从单纯的天然林采伐发展到农业、木业、林业生产等丰富的生产利用内容。但是,无论问题如何复杂,研究分析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管理问题必须围绕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个核心,紧紧抓住林区公共产品生产与私人产品生产这两种资源利用和开发方式过程而展开。最后,在深入分析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国有林业企业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工程实施背景的基础上,以国有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开发与利用,以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生产这两种社会生产过程为基本视角,提出了目前在国有林区形成的森林资源增长、林区发展、林业企业经营的“三林问题”。对于国有林区存在的“三林问题”的成因、范畴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索性分析了影响“三林”关系的林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体制”。提出了林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应因地制宜,林业职工采取灵活就业,林业企业在保护天然林资源,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借助科技手段和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实现集约经营的发展思路。要进一步推进国有林区事业和企业两种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林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公共森林及林地、企业商用林地、林区社会的林用地三种资源管理有机结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研究建立了林区公共森林资源的增长—林业事业管理、林区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林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三种效益评价机制等。

于志善[8](2010)在《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业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建设最根本、最长期的措施。黑龙江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林业建设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林业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黑龙江国有林区建设现代林业既是适应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林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应用理论研究、系统分析、模型分析和定量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思路、主要内容和对策措施的探讨以及对制度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和生态文化体系四大主题的系统研究,企望对现代林业理论发展有所裨益,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实践有所贡献。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要充分体现自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本文构建了现代林业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基于改进的熵值法,以伊春国有林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综合多方的研究成果,对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程度的基本判断是:黑龙江国有林区虽然出现了一些现代林业的元素,但总体上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建设现代林业任重而道远。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现实状况、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因素以及障碍因素,谋划了现代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路,提出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既要制度创新与理念转变并重,也要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并进。计划经济时期,黑龙江国有林区服从国家垄断自然资源、攫取自然资源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形成了以“国”有产权为制度基础,以大一统的森工企业为主要形式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特性和林业的特殊性,使国有林区处在既有社会负担,又有生态义务,既有历史问题、又有现实责任的错综复杂的状态。制度瓶颈使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各种要素,特别是市场要素,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有效地配置。本文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特别是过去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路径选择的现状,描述了制度建设的总方向,勾画了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通过政府选择和社会选择理论的辨析和对比,以及对制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推论出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将由政府选择转向社会选择,呈现出创新主体多元化和路径选择方式多样化的趋势。分析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林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经营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阐述了制度建设有效性概念,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是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根本要求,能够为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本文分析了林业生态体系的内涵和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现状,概括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认为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不仅要重点搞好作为主体的森林生态体系的建设,而且要搞好森林生态伴生体系的建设,同时还要搞好人文生态体系的建设。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就是要构建良性存在、天人补益、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型生态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森林生态体系的重点建设领域是林木资源的培育与利用。搞好林木资源的培育与利用的着力点是现有林的培育,同时,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重点工程的作用。从行政保障、法制保障、经济保障、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与措施。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才能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促进黑龙江国有林区走出经济危困,更好地推动生态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本文阐述了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主导产业及其变化趋势。森林资源经营组织上拓展了林业分类经营理论,提出分功能区经营和分区域经营的模式;林产品加工业经营组织上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的方案。从统筹规划、制度保障、科技支撑和手段创新等四个方面讨论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措施。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才能转变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发展理念,保障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本文界定了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的特殊内涵,并阐述了主要建设内容。分析了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措施,并从把握方向、完善制度、服务支持和创新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保障政策的建议。

邢美华[9](2009)在《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林业被定位于以提供木材为主导的产业部门,源源不断的提供工业原料使得我国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依赖于森林资源发展的林区面临着严重的“三林”问题。“三林”问题集中表现为林业生产力低下,而林业产出率不高的症结主要在于林业发展的制度设计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的需求。200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福建、江西、辽宁和浙江四省率先进行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2006年底在全国全面推开。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即将在全国全面推开之际,以黑龙江伊春国有林区为试点的林权制度改革也同时开展,打破了50多年来国有林区国有国营的经营管理体制。在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开展之际,本文从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入手,基于资源利用视角分析此次林改的绩效,并从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两方面深入评价其改革效果,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生态目标,及其促进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体系。本文借助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丰富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及不合理利用的制度因素,运用一定的统计和数理分析方法从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及其林业产业发展、森林生态保护三方面对林权制度改革的绩效进行评价,并构建了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与目标实现的保障体系。运用翔实的实地调查资料,对国有林区的伊春和集体林区的福建、江西、湖北的林权制度改革对其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数理分析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对其林改前后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以及森林生态效益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林改对区域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的影响。在我国提出的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背景下,构建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建设目标,并就如何实现目标进行阐述,以探究林改对林区产业及生态的影响与林区目标的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存在着诸如利用效率低、加工工艺落后、利用数量不足等问题,产权制度不明晰是制约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关键因素,新一轮以“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对我国林区资源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促使林区林业资源利用有了明显好转,林区产业都有了进一步发展,森林生态效益也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林改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林业资源利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林业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林业生态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顺利实现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构建的目标,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予以保障。通过以上章节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新颖性。本文从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出发,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林业资源利用的影响上,并由表及里,从对林业资源利用本身影响的分析深入到对林业产业发展和森林生态保护两方面影响的分析,并就如何顺利实现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使本文的研究视角具有新意。(2)构建了一个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林业具有优先提供生态效益的属性,本文在一般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林业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指标并进行了内涵界定,同时将生态化目标引入林业产业结构的评价之中,创造性的构建了一个以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生态化为内容、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指标体系对福建省林业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3)在研究结论上,揭示了当前林权制度改革尚难以实现林业资源高效利用深层原因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影响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实现的内在机理;提出了林区发展的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两大目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大目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出有利于推进“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一系列保障措施。这对完善林权改革政策、指导林区林改实践和不断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荆立新[10](2009)在《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的掠夺性利用,导致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无疑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因此,林业建设是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处理好森林生态与林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选择一种适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有林业是林业发展矛盾的集中点,我国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都集中地体现在国有林业上。因此国有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林业的发展。东北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天然林资源分布最集中的重点国有林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其木材产量占全国木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华北的生态屏障,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因此,研究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我国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典型意义。本论文运用生态经济理论,在兼收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理论和现代林业理论等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成果,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对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对林区森林重新进行了分类,将东北国有林区划分为公益林区域和商品林区域两大区域,提出了停止一切主伐,只进行抚育伐的主导思想,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分区域分别组织构建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构建的公益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以天然防护林保护和培育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森林生态旅游为主的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生态重建与生态移民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等;商品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包括林农结合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资源综合利用型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林工一体化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等。就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进行了构建,建立了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支撑保障体系,主要支撑保障体系有体制支撑、宏观政策和制度支撑、资金支撑、法律支撑、科技支撑、宣传支撑和管理支撑等。以大兴安岭林区为例证,在深入剖析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与经济发展现状及现实存在具体问题,构建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评价,对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林业生态经济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国有林业可持续经营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林业可持续经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权制度
        2.1.2 林权制度
        2.1.3 制度绩效
        2.1.4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规模经济理论
        2.2.4 内生增长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3.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
        3.1.1 萌芽时期的林权制度(1949年-1978年)
        3.1.2 探索时期的林权制度(1979年-2000年)
        3.1.3 完善时期的林权制度(2001年-至今)
    3.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及动因分析
        3.2.1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特征
        3.2.2 林权制度发展历程动因
    3.3 林权制度现状
        3.3.1 林权制度目标
        3.3.2 林权制度设计
        3.3.3 林权制度实施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
    4.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4.1.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2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数据来源
    4.3 林权制度改革绩效评价过程
        4.3.1 熵权法评价过程
        4.3.2 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过程
    4.4 评价结果分析
        4.4.1 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4.2 各维度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
    5.2 影响因素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1 林权清晰度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2.3 区域发展环境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关系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我国林权清晰度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1 指标选取
    6.2 分析方法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6.3 评价过程
    6.4 结果分析
        6.4.1 林权清晰度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2 林权清晰度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4.3 林权清晰度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产要素投入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7.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分析方法选取
        7.2.1 相关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2.2 有效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7.3 结果分析
        7.3.1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相关性结果分析
        7.3.2 林业生产要素投入与林权制度改革绩效有效性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区域发展环境对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1 林权制度省份区域发展环境评价
        8.1.1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8.1.2 分析方法选取
        8.1.3 分析过程
    8.2 结果分析
        8.2.1 区域发展环境对总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2 区域发展环境对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2.3 区域发展环境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9 提升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的对策建议
    9.1 提高林权清晰度
        9.1.1 消除承包权经营权界定障碍
        9.1.2 优化林权确权赋权环节
        9.1.3 深化采伐许可制度调整
        9.1.4 厘清林权主体关系
    9.2 完善林业生产要素投入
        9.2.1 维持林权制度实施资金供给
        9.2.2 纠正劳动力投入偏差
        9.2.3 持续强化技术投入
    9.3 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9.3.1 保持市场经济运行顺畅
        9.3.2 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9.3.3 健全法治环境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林业产业资源研究综述
        1.3.2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研究
        1.3.3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性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国有林场论述
        2.1.2 林业可持续发展
        2.1.3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
    2.2 层次分析评价方法
    2.3 层次分析评价法应用
3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3.1 各类土地面积变化
    3.2 森林蓄积量变化
    3.3 主要林种面积变化
    3.4 主要树种面积、蓄积变化
        3.4.1 主要树种面积变化
        3.4.2 主要树种蓄积量变化
    3.5 国有三门江林场产业发展现状
        3.5.1 森林经营产业发展状况
        3.5.2 油茶产业发展状况
        3.5.3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状况
        3.5.4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3.5.5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状况
    3.6 小结
4 构建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4.2 数据来源依据
        4.2.1 数据采集方法
        4.2.2 变量层指标参照值确定方法
    4.3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4.4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4.1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4.4.2 权重的计算结果
    4.5 指标分析
        4.5.1 经济效益分析
        4.5.2 生态效益评价
        4.5.3 社会效益分析
    4.6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
    4.7 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主成分综合评价
    4.8 评价结果问题分析
        4.8.1 积极造林,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促进森林资源大幅增长
        4.8.2 搞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4.8.3 森林资源保护措施加强,促进资源稳步增长
        4.8.4 国土资源结构向生态改善转化,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4.8.5 技术标准调整对资源统计结果产生的影响
        4.8.6 商品林经营树种变化显着
5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5.1 经济可持续发展依然薄弱
    5.2 经济结构仍不够完善
    5.3 生态与经济发展过于失衡
    5.4 管理及服务体制有待完善
    5.5 科技创新能力仍不足
6 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
    6.1 提高森林经营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6.2 深化林种结构指数,促进产业经济结构升级
    6.3 优化生态经济圈,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6.4 锐意改革创新,深化内部管理升级
    6.5 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广西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历史沿革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水文
        2.2.4 林地土壤与植被
    2.3 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3.1 资源概况
        2.3.2 机构人员
        2.3.3 基础设施
        2.3.4 林业科技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
        2.3.5 经营概况
3 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经营情况
    3.1 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主要构成
    3.2 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3.3 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特点
4 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原则
        4.1.1 生态优先的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可行性原则
        4.1.4 系统性原则
    4.2 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2.2 指标体系构建
        4.2.3 权重的确定
        4.2.4 指标值计算方法
5 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评价
    5.1 数据采集方法
    5.2 变量层指标参照值确定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评价指标测度
        5.3.2 评价结果
        5.3.3 评价结果措施分析
        5.3.4 评价结果问题分析
6 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研究
    6.1 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
        6.1.1 坚持科学的经营原则
        6.1.2 科学调整森林经营类型规划
    6.2 加大森林资源培育
        6.2.1 努力提高森林蓄积量
        6.2.2 强化森林培育技术保障
    6.3 改善林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
    6.4 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和监管机制
        6.4.1 防范森林火灾
        6.4.2 防治森林有害生物
        6.4.3 继续巩固和完善森林资源管护承包新模式
        6.4.4 创新对被占国有林地和纠纷国有林地回收新模式
        6.4.5 完善国有森林资源监管职责
        6.4.6 建立和完善森林资源保护措施
    6.5 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6.5.1 推动事企分开
        6.5.2 妥善处置林场债务和防范财务风险
        6.5.3 完善职工社会保障机制
        6.5.4 推进林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6.6 高效利用非木质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6.6.1 打造林下经济品牌
        6.6.2 发展生态旅游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研究 ——以顺昌洋口国有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状况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可持续发展
        2.1.2 森林可持续经营
        2.1.3 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
        2.1.4 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森林经营相关理论
        2.2.3 公私伙伴关系理论
第三章 福建省国有林场发展历程及问题分析
    3.1 福建省国有林场发展历程及成效
    3.2 福建省国有林场经营存在问题
        3.2.1 林场经营保障问题
        3.2.2 森林及其状态问题
        3.2.3 林场生产工作问题
        3.2.4 林场人力资源问题
        3.2.5 林场社会经济问题
    3.3 福建省国有林场经营问题的原因分析
    3.4 加快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建设的紧迫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省国有林场持续经营指标体系构建
    4.1 设计思路
    4.2 构建原则
        4.2.1 系统优化原则
        4.2.2 客观可行原则
        4.2.3 科学规范原则
        4.2.4 创新发展原则
    4.3 维度设计
        4.3.1 标准指标选取依据
        4.3.2 标准指标维度修正
    4.4 权重值设定步骤
        4.4.1 权重计算步骤
        4.4.2 权重值计算
    4.5 指标值计算
        4.5.1 指标层各指标测评值
        4.5.2 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综合指标算法
        4.5.3 综合指标评价值测度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顺昌洋口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实证研究
    5.1 洋口国有林场现状
        5.1.1 隶属及位置
        5.1.2 自然条件
        5.1.3 森林资源状况
        5.1.4 机构设置及职工现状
        5.1.5 科研状况
    5.2 指标计算
        5.2.1 林场可持续经营保障指数
        5.2.2 森林及其状态可持续指数
        5.2.3 林场生产管理可持续指数
        5.2.4 林场人力资源可持续指数
        5.2.5 林场社会经济可持续指数
    5.3 综合指标计算
        5.3.1 综合指标计算
        5.3.2 综合指标结果分析
    5.4 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改进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建议
    6.1 林场层面
        6.1.1 转变林场经营理念
        6.1.2 健全林场文化建设
        6.1.3 深化人力资源开发
        6.1.4 把控林业发展趋势
        6.1.5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6.1.6 提升森林培育质量
        6.1.7 探索机械信息化建设
    6.2 政府层面
        6.2.1 深化国有林场改革
        6.2.2 增加政策资金支持
        6.2.3 引导林业工作发展
        6.2.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6.2.5 加快基建及信息化建设
        6.2.6 彻底清理林场历史包袱
    6.3 社会层面
    6.4 本章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5)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有森林资源的主导功能分类
        2.1.2 分类经营组织的界定
        2.1.3 分类经营组织的经营目标与特征
        2.1.4 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和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经营理论
        2.2.2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2.2.3 产权理论
        2.2.4 公共物品理论与外部化理论
        2.2.5 委托代理理论
        2.2.6 组织绩效管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及问题分析
    3.1 经营组织现状
        3.1.1 经营背景
        3.1.2 组织状况
        3.1.3 资源状况
    3.2 经营效果分析
        3.2.1 经营投入
        3.2.2 木材及主要林产工业产品产量
        3.2.3 林业产业总产值
    3.3 组织绩效评价
    3.4 组织绩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4.1 现有绩效评价体系的局限
        3.4.2 组织内部瓶颈
        3.4.3 林业产业发展不规范
        3.4.4 林业市场不完全
    3.5 本章小结
4 建立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动因分析
    4.1 组织绩效评价体系影响动因的定量分析
        4.1.1 分析方法
        4.1.2 分析过程
        4.1.3 排序结果
    4.2 经营组织的直接推动
        4.2.1 组织经营目标的调整
        4.2.2 激励经营者的要求
        4.2.3 提高经营投入利用率的要求
        4.2.4 提高林产品和非林产品竞争力的要求
    4.3 绩效评价体系自身的变化
    4.4 产业制度的间接推动
        4.4.1 林业指导思想的转变
        4.4.2 林业政策的演变
        4.4.3 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4.4.4 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的实践
        4.4.5 林业国内外竞争压力
        4.4.6 林业市场环境的发展
        4.4.7 林业生态意识的提高
    4.5 本章小结
5 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框架的构建
    5.1 构建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框架的基本要求
    5.2 基本思路
    5.3 基本要素
        5.3.1 评价目的
        5.3.2 评价对象
        5.3.3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5.3.4 确定比较标准
        5.3.5 评价方法
        5.3.6 评价标准
    5.4 评价框架的特点
        5.4.1 多向性
        5.4.2 实效性
        5.4.3 动态性
        5.4.4 分类性
        5.4.5 可控性
    5.5 本章小结
6 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6.1 指标的选取原则
        6.1.1 科学性原则
        6.1.2 先进性原则
        6.1.3 系统性原则
        6.1.4 全面性原则
        6.1.5 动态性原则
        6.1.6 可比性原则
        6.1.7 可操作性原则
        6.1.8 激励原则
    6.2 国有生态公益林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1 态效益评价指标
        6.2.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6.2.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6.2.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6.3 国有商品林经营组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
        6.3.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6.3.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6.3.4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计算
    6.4 本章小结
7 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组织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7.1 确定评价对象
    7.2 样本基本情况
    7.3 指标数据来源
    7.4 数据处理
        7.4.1 指标的正向化与无量纲化
        7.4.2 计算结果
    7.5 结果分析
        7.5.1 生态效益评价
        7.5.2 社会效益评价
        7.5.3 经济效益评价
        7.5.4 综合绩效
    7.6 本章小结
8 提高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的措施
    8.1 理顺分类经营组织之间的关系
    8.2 提高经营组织的竞争优势
        8.2.1 培育组织的核心能力
        8.2.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8.2.3 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率
        8.2.4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8.3 参与林业市场的培育建设
        8.3.1 建立商品林市场交易
        8.3.2 推进生态公益林及产品市场化
        8.3.3 推进森林认证市场化
        8.3.4 培育绿色生产与消费市场
        8.3.5 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8.4 提升林业产业竞争力
        8.4.1 优化产业布局
        8.4.2 推动产业升级
        8.4.3 发展产业集群
    8.5 改善林业产业环境建设
        8.5.1 健全森林采伐和监督制度
        8.5.2 完善森林保险制度
        8.5.3 深化林业经济体制改革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有林区经济转型研究
        1.2.2 生态公益林保护相关研究
        1.2.3 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相关研究
        1.2.4 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评价研究
        1.2.5 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2 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产业经济理论
    2.3 区域经济理论
    2.4 生态经济理论
    2.5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2.6 三种再生产及其相互协调发展的理论
    2.7 界面活动控制论
    2.8 本章小结
3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协调发展
    3.1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含义
        3.1.1 转型及其含义
        3.1.2 经济转型的含义
        3.1.3 公益林经营及其内涵
    3.2 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基本方向与趋势
    3.3 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具体表现形式
    3.4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3.4.1 以生态建设促经济转型
        3.4.2 以加快经济转型来保护生态
        3.4.3 以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确保民生保障
        3.4.4 生态保护是经济转型运行的“助推器”
    3.5 本章小结
4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现状及分析
    4.1 伊春国有林区的概况
    4.2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
        4.2.2 传统产业对木材资源的依赖性仍然较强
        4.2.3 停止森林主伐后的压力加大
        4.2.4 社会保障能力不足
        4.2.5 招商引资难度大
    4.3 伊春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体制环境的制约
        4.3.2 产业布局的整体趋同化
        4.3.3 结构性矛盾的掣肘
        4.3.4 缺乏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经验
    4.4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优势与机遇
        4.4.1 生态优势条件
        4.4.2 伴生资源优势
        4.4.3 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4.4.4 国家的经济转型政策的支持
    4.5 本章小结
5 转型中的伊春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分析与改革探索
    5.1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形成基础与背景
        5.1.1 计划经济以前阶段
        5.1.2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5.1.3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阶段
        5.1.4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5.2 现行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5.2.1 政府机构对企业经营的过度干预
        5.2.2 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责权不清
        5.2.3 管理模式中缺乏制约机制
        5.2.4 外部监督内部化
        5.2.5 营林与森工的貌合神离
    5.3 目前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模式分析
        5.3.1 吉林森工集团和内蒙古森工集团的改革探索
        5.3.2 清河林业局和十八站林业局改革探索
        5.3.3 其他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5.3.4 伊春国有林权制度改革探索
        5.3.5 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的评述
    5.4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与推进时序
        5.4.1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
        5.4.2 渐进式的“内部分开型”推进时序的影响因素
        5.4.3 实施渐进式的“内部分开型”的推进时序
    5.5 本章小结
6 转型中的伊春国有林区主导产业选择及空间布局设计
    6.1 主导产业选择的方法
        6.1.1 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建立
        6.1.2 主导产业选择的评分结果
    6.2 伊春国有林区主导产业的确定
        6.2.1 生态旅游业
        6.2.2 木材精深加工业
        6.2.3 生态畜牧业与绿色食品业为主的多种经营
        6.2.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6.3 伊春林区产业转型实现的路径选择
        6.3.1 原主导产业延伸
        6.3.2 新兴产业更新
        6.3.3 多元产业复合
    6.4 伊春国有林区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优化设计
        6.4.1 加快林区产业转型升级
        6.4.2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6.4.3 控制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冲突的产业
        6.4.4 优化林区产业的空间布局
    6.5 本章小结
7 转型中的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机制创新
    7.1 伊春林权制度改革中的公益林经营情况
        7.1.1 森林集约经营的水平提高
        7.1.2 森林生态效益在逐渐增加
        7.1.3 森林资源管护的效果明显
        7.1.4 林改区的公益林经营未达效果
        7.1.5 林改区内的公益林经营缺乏相应的经营机制
    7.2 林改区内的公益林经营的政府回购机制设计
        7.2.1 公益林政府回购的含义
        7.2.2 政府回购公益林的特征
        7.2.3 公益林政府回购机制的效能
        7.2.4 公益林政府回购应用的前提条件
    7.3 公益林政府回购机制的运行设计
        7.3.1 设置政府相关机构
        7.3.2 签订回购合同
        7.3.3 效益评估
        7.3.4 利益分配
        7.3.5 履行回购合同
        7.3.6 建立监督投诉机构
    7.4 本章小结
8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力的识别及测度
    8.1 区域林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方法
        8.1.1 建立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8.1.2 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8.1.3 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8.1.4 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数的计算方法
    8.2 区域林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力的判别与预测
        8.2.1 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指数的基本评价结果的判别
        8.2.2 点估计
        8.2.3 区间估计
        8.2.4 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力的预测
    8.3 伊春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评价与分析
        8.3.1 伊春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力综合指数的计算
        8.3.2 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数
        8.3.3 伊春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能力的综合指数的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实现伊春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的推进策略
    9.1 伊春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推进策略
        9.1.1 调整林区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方式
        9.1.2 深化改革确立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9.1.3 全面扩大林区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9.2 伊春林区生态保护发展的推进策略
    9.3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外部保障条件建设
        9.3.1 扩大和延伸“天保工程”资金投入
        9.3.2 建立林区经济转型专项资金
        9.3.3 分离企业办社会和实施政企分开的政策和资金保障
        9.3.4 森工企业实施政策性破产
        9.3.5 企业富余职工安置
        9.3.6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9.3.7 争取财税金融扶持政策
        9.3.8 支持伊春扩大对外开放
    9.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管理与政策研究进展
        1.2.1 初期研究
        1.2.2 第二阶段研究
        1.2.3 第三阶段研究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思路
第三章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现状、成效和存在问题分析
    3.1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背景和目标回顾
        3.1.1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历史背景
        3.1.2 天然林工程的主体框架
    3.2 天然林保护工程对我国天然林资源恢复的历史贡献
        3.2.1 近 10 年我国天然林资源的基本变化
        3.2.2 森林资源恢复性增长
    3.3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社会经济目标与贡献分析
        3.3.1 职工就业与社会保障初见成效
        3.3.2 林区经济恢复性发展
    3.4 天保工程后林区及林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4.1 商用森林资源危机
        3.4.2 林区基础设施依然落后
        3.4.3 森工企业发展问题
        3.4.4 天保工程区集体林农利益仍未解决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保工程后续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4.1 理论基础
        4.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4.1.2 可持续发展能力
        4.1.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4.1.4 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4.1.5 公共财政理论
        4.1.6 资源经济学理论
    4.2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改革发展实践研究
        4.2.1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案例研究
        4.2.2 西北、西南国有林区天保工程的实施的实践
        4.2.3 关于各地实施天保工程实践的小结
        4.2.4 来自林业发达国家的经验
    4.3 天然林保护地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4.3.1 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4.3.2 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
    4.4 天然林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三林问题”
        4.4.1 “三林问题”的基本内涵
        4.4.2 林区存在的两种生产系统和社会生产过程
        4.4.3 天保工程后国有林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经营循环框架
    4.5 重点国有林区的“林改”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4.5.1 问题的提出
        4.5.2 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分析
        4.5.3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管理基础与改革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的管理制度探讨
    5.1 林区土地资源管理
        5.1.1 建立和完善公共森林及林地管理机构和制度
        5.1.2 企业商用林地管理
        5.1.3 林区社会用地管理
    5.2 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5.2.1 林区森林资源的变化——林业事业管理的基础
        5.2.2 林区社会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5.2.3 林业企业经营效益评价
    5.3 关于国有林业企业的双重管理体制
        5.3.1 “双重管理体制”的基本含义
        5.3.2 “双重管理体制”的管理与操作
        5.3.3 “双重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下的林业经济循环框架
        5.3.4 实行“双重管理体制”体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5.4 公共制度保障
        5.4.1 建立和完善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财政体制
        5.4.2 建立适应国有林管理新体制的事业资金渠道
        5.4.3 加大林业职工分流安置支持力度
        5.4.4 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和不足
        6.2.1 本研究创新之处
        6.2.2 本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8)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3.2 主要研究方法
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几个基本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区域经济学理论
    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5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判断
    3.1 现代林业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目的及原则
        3.1.1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目的
        3.1.2 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的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体系的层次划分
        3.2.2 指标的内涵阐释
        3.2.3 指标体系的确立
    3.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评价
        3.3.1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现代林业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
        3.3.2 实证分析—以伊春国有林区为例
        3.3.3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程度判断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因素分析与战略选择
    4.1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发展演进
        4.1.1 黑龙江国有林区的形成与发展
        4.1.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现实状况
    4.2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宏观环境因素分析
        4.2.2 微观环境因素分析
    4.3 障碍因素分析
    4.4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SWOT分析
        4.4.1 优势因素分析
        4.4.2 劣势因素分析
        4.4.3 机遇分析
        4.4.4 挑战分析
    4.5 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点领域选择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研究
    5.1 关于黑龙江国有林区制度建设的基本问题
        5.1.1 关于制度涵义的界定
        5.1.2 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1.3 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重点
        5.1.4 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5.1.5 制度建设的特征和主要模式
        5.1.6 制度建设措施选择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5.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权制度建设
        5.2.1 林权制度建设的背景
        5.2.2 林权制度建设的主要思路
    5.3 黑龙江国有林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5.3.1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5.3.2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措施
    5.4 黑龙江国有林区监督检查制度建设
        5.4.1 监督检查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5.4.2 监督检查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
    5.5 黑龙江国有林区经营制度建设
        5.5.1 现行经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5.5.2 经营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
    5.6 黑龙江国有林区组织制度建设
        5.6.1 组织制度建设存在的弊端
        5.6.2 组织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与措施
    5.7 制度建设有效性及其评价
        5.7.1 生产有效性与管理有效性及评价方法
        5.7.2 制度建设有效性
        5.7.3 改进的制度建设有效性和指标有效性评价方法
        5.7.4 实证分析—以伊春林权制度改革为例
    5.8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研究
    6.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6.1.1 林业生态体系的内涵
        6.1.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
    6.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重点领域的建设
        6.2.1 森林生态体系的保护与滋养
        6.2.2 森林生态体系的开发与利用
        6.2.3 森林生态伴生体系建设
        6.2.4 林区人文生态体系建设
    6.3 黑龙江国有林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重点方面
        6.3.1 因子分析法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重点选择方面的应用
        6.3.2 森林资源培育的重点措施
    6.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保障政策与措施的建议
        6.4.1 行政保障
        6.4.2 法制保障
        6.4.3 经济保障
        6.4.4 技术保障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7.1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7.1.1 林业产业的特殊性
        7.1.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现状
        7.1.3 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
        7.1.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基本设想
    7.2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定位分析与结构调整
        7.2.1 林业产业定位分析
        7.2.2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7.3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经营组织模式
        7.3.1 森林资源经营组织模式
        7.3.2 林产品加工业经营组织模式
    7.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与措施
        7.4.1 加强统筹规划
        7.4.2 完善制度保障
        7.4.3 强化科技支撑
        7.4.4 加快手段创新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8.1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8.1.1 文化的变迁与生态文化的形成
        8.1.2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的特殊性
        8.1.3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8.1.4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内容框架
        8.1.5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与根本要求
    8.2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
        8.2.1 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8.2.2 林区生态文化体系重点方面建设
    8.3 黑龙江国有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与措施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林业资源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林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1.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1.3.4 文献分析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范畴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及范畴界定
        2.1.1 林业资源与森林资源
        2.1.2 林业资源开发与利用
        2.1.3 林业三次产业划分
        2.1.4 林业产业结构及其优化
        2.1.5 林权与林权制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及制度理论
        2.2.2 制度变迁理论
        2.2.3 产业结构及优化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现代林业理论
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与问题剖解
    3.1 两种发展观与两种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1 基于传统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林业资源利用模式
        3.1.3 林业资源传统利用模式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比较分析
    3.2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模式的演变分析
        3.2.1 1949—1978年的木材主导利用模式
        3.2.2 1979—1992年的综合利用模式
        3.2.3 1992年—现在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多功能利用模式
    3.3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1 林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2 木材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4 森林景观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5 森林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4 林业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
        3.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4.2 林业资源利用中的基本矛盾
4 我国林业资源利用不合理的制度因素探析
    4.1 影响我国林业资源利用的主要因素分析
        4.1.1 自然条件
        4.1.2 社会经济水平
        4.1.3 技术水平
        4.1.4 政策环境
        4.1.5 制度
        4.1.6 影响因素评述
    4.2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状况
        4.2.1 我国林业资源的权属划分
        4.2.2 集体林区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4.2.3 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单一国家所有制的弊端
    4.3 明晰产权是实现林业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前提
        4.3.1 我国当前林业资源产权
        4.3.2 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性
        4.3.3 产权明晰的基本要求
        4.3.4 明晰产权的主要途径
    4.4 以产权明晰为主要标志的林权制度改革
        4.4.1 我国历次林权制度变革
        4.4.2 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5 林权制度改革背景下的林业资源利用评价
    5.1 林业资源利用的评价内容
    5.2 集体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2.1 调查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2.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2.3 林改区域林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4 林改区域林木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5 林改区域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2.6 林改区域景观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5.3 国有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状况分析
        5.3.1 研究区域林改的基本情况
        5.3.2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5.3.3 林改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情况
    5.4 林权改革区域林业资源利用总体现状评价
        5.4.1 林地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2 林木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3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5.4.4 景观资源利用方面:成效与不足
6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
    6.1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6.1.1 集体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2 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6.1.3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判断
    6.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竞争力及结构效益分析
        6.2.1 SSM分析方法概述
        6.2.2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6.2.3 福建省林改前后林业产业变化情况分析
    6.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价方法
        6.3.1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容及评判标准
        6.3.2 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新拓展
        6.3.3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方法
        6.3.4 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6.4 我国林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评价的实证分析
        6.4.1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概况
        6.4.2 研究区域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状况分析一以福建省为例
        6.4.3 结论与政策含义
7 基于林业资源利用的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1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总体状况分析
        7.1.1 主要发挥生态效益的森林资源分布
        7.1.2 我国林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
    7.2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2.1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理论回顾
        7.2.2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7.2.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设置
    7.3 我国林区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7.3.1 调查区域森林资源状况及生境特征
        7.3.2 调查区域森林生态效益评价
        7.3.3 评价结果分析
8 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林区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目标的构建
    8.1 我国林业“两大体系”战略的提出
    8.2 我国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构建
        8.2.1 林业产业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8.2.2 林业生态在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8.2.3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的制定
        8.2.4 实现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目标的林业资源利用原则
    8.3 我国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的构建
        8.3.1 林区比较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目标的基本要求
        8.3.2 林区发达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的基本方针与原则
        8.3.3 基于发达林业产业体系目标实现的林区林业产业发展顺序
    8.4 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目标的构建
        8.4.1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8.4.2 林区比较完备林业生态体系的目标界定
        8.4.3 林区完备生态体系构建的原则及重点措施
9 林区林业“两大体系”目标实现的政策保障体系
    9.1 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9.1.1 加拿大林业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2 德国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3 日本林业产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政策及实践
        9.1.4 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9.2 林权改革中对林区林业发展目标实现的影响
        9.2.1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的基本分析
        9.2.2 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9.2.3 这些问题对林区目标体系构建的影响
    9.3 实现林区发展目标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基本框架构建
        9.3.1 制度保障
        9.3.2 政策保障
    9.4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9.4.1 林权证抵押贷款开展
        9.4.2 森林保险制度构建
        9.4.3 采伐限额制度完善
        9.4.4 公益林保护制度创新
    9.5 林区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设计
        9.5.1 政府对林企与林农的支持方向
        9.5.2 切实增强林业企业发展能力
        9.5.3 不断加大对林农的信贷支持
        9.5.4 进一步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
        9.5.5 积极开展各类生态工程建设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全文主要结论
    10.2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着作一览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10)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3 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
        2.1.1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
        2.1.2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
    2.2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
        2.2.1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
        2.2.2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实现
    2.3 研究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2.3.1 生态经济理论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区域经济理论
        2.3.4 现代林业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3.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
    3.2 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
    3.3 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需求
    3.4 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3.5 解决林区突出矛盾是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3.6 本章小结
4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4.1 发展模式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政策因素
        4.1.2 发展基础与产业结构水平因素
        4.1.3 资源与生态因素
        4.1.4 资金投入因素
        4.1.5 科技因素
    4.2 发展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4.3 发展模式构建的原则
    4.4 发展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
    4.5 分区模式构建
        4.5.1 公益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4.5.2 商品林区域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与评价
    5.1 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构建的原则和框架
        5.1.1 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构建的原则
        5.1.2 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构建的框架
    5.2 发展模式运行机制
        5.2.1 法律约束机制
        5.2.2 资源评价机制
        5.2.3 市场调节机制
        5.2.4 区域宏观调控机制
        5.2.5 多方参与机制
        5.2.6 生态补偿机制
        5.2.7 技术机制
    5.3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评价
        5.3.1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3.2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5.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6 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支撑保障体系
    6.1 体制支撑
    6.2 宏观政策和制度支撑
    6.3 资金支撑
    6.4 法律支撑
    6.5 科技支撑
    6.6 宣传支撑
    6.7 管理支撑
        6.7.1 强化林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6.7.2 实施绿色经济核算办法
        6.7.3 推行清洁生产
    6.8 本章小结
7 例证——大兴安岭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及评价
    7.1 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的现状
    7.2 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及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7.3 大兴安岭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7.3.1 公益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7.3.2 商品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7.4 大兴安岭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评价
        7.4.1 确定评价标准
        7.4.2 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的计算
        7.4.3 评价结果分析
    7.5 大兴安岭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致谢

四、国有林业可持续经营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林权制度改革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李思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3]广西派阳山林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评价及对策研究[D]. 黄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7(12)
  • [4]福建省国有林场可持续经营研究 ——以顺昌洋口国有林场为例[D]. 苗丰涛. 福州大学, 2017(05)
  • [5]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组织绩效研究[D]. 王杰.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6]伊春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 马文学. 东北林业大学, 2012(02)
  • [7]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发展管理与政策研究[D]. 李冬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0(04)
  • [8]黑龙江国有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研究[D]. 于志善. 东北林业大学, 2010(12)
  • [9]林权制度改革视角下的林业资源利用:方式·目标·政策设计[D]. 邢美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10]东北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荆立新.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国有林业可持续经营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