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家系患者胰岛素分泌率和清除率及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萌[1](2020)在《香菇多糖结构特征及降糖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DM)是一种内分泌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葡萄糖,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随着DM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它已成为继心血管和肿瘤性疾病之后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第三种疾病。尽管许多药物有助于减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但长期服用会对机体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寻找和开发高效无毒的天然降糖药物非常重要。素有“山珍之王”之称的香菇,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生命必需元素,常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理想营养保健食品。香菇多糖是香菇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降血糖,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但目前关于香菇多糖抗糖尿病药理活性的主要机制却不清楚。因此本课题对香菇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得到香菇多糖,并对香菇多糖进行结构分析及体外活性分析,结合体外活性结果建立T2DM小鼠模型,给予DM小鼠不同剂量的香菇多糖保护,旨在探讨香菇多糖对2型糖尿病的保护作用及可能保护机制,以期对香菇多糖的抗糖尿病机制深入了解,对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香菇多糖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a.将香菇子实体进行沸水提取、乙醇沉淀、去蛋白得到香菇粗多糖(LNT)。将LNT经DEAE纤维素分离纯化得到三种纯化多糖,分别为水洗多糖 LNT-1,0.05mol/L 盐洗多糖 LNT-2 及 0.1mol/L 盐洗多糖 LNT-3。b.LNT、LNT-1、LNT-2及LNT-3的结构分析:①肉眼观察个多糖,LNT为棕褐色粉末状,LNT-1为淡黄色粉末状,LNT-2为淡黄色絮状,LNT-3为浅褐色絮状。②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四种多糖形态存在较大差异。③凝胶渗透色谱分析LNT-1、LNT-2、LNT-3分子量分别为6.408 × 103Da、1.956×105Da、6.870×103Da。④红外光谱分析及核磁分析显示四种多糖均为β型吡喃糖。⑤刚果红实验证明四种多糖均不存在三股螺旋结构。(2)香菇多糖体外活性分析a.体外抗氧化:体外抗氧化结果显示,LNT、LNT-1、LNT-2及LNT-3均具有清除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活性及总还原能力。且清除活性顺序为 LNT-1>LNT>LNT-2>LNT-3。b.体外降糖:体外降糖结果显示:LNT、LNT-1、LNT-2及LNT-3均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且抑制活性顺序为LNT-1>LNT>LNT-2>LNT-3。选用LNT及LNT-1进行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影响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葡萄糖消耗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LNT组(#p<0.05),LNT-1 组均升高(#p<0.01)。(3)LNT及LNT-1对T2DM小鼠保护效果研究a.T2DM模型的构建: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STZ建立T2DM模型,发现模型小鼠出现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减少的典型“三多一少”症状。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TG、TC、LDL-C水平上升(#p<0.001、#p<0.001、#p<0.01、#p<0.01、#p<0.001),HDL-C 水平下降(#p<0.01),说明模型组小鼠体内糖脂代谢异常。对小鼠肝脏组织样本的H&E染色切片发现:DM组小鼠较Con组小鼠肝板结构排列不规则,肝细胞核固缩,肝小叶中央静脉明显充血,肝细胞出现空泡化。胰脏组织样本的H&E染色切片发现:模型组小鼠胰岛数量明显减少,形态不规则,胰腺呈现出严重的病理变化,表明建模过程中小鼠肝脏、胰脏受损。综合DM组小鼠生理生化指标及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本次模型建立成功。b.LNT及LNT-1对T2DM小鼠保护效果: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灌胃LNT与LNT-1溶液4周后,小鼠“三多一少”症状缓和,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TG、TC、LDL-C 水平降低(#p<0.01、#p<0.01、#p<0.05、#p<0.01、#p<0.001),HDL-C 水平上升(#p<0.05,#p<0.01),说明 LNT 及 LNT-1可改善T2DM小鼠体内糖脂代谢异常。显微镜观察其肝脏组织发现细胞形态完整,结构清晰,排列整齐规则,空泡化明显减轻,中央静脉无充血现象。且LNT-1较LNT效果更佳,这与体外活性顺序相同。说明LNT及LNT-1对T2DM小鼠肝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显微镜观察小鼠胰脏组织发现,胰岛数目增多,胰岛内细胞排列有序,细胞结构完整、组织正常、胞体丰盈,胰腺腺泡和胰岛细胞界限清楚。这说明LNT和LNT-1通过恢复细胞、增加有丝分裂活性,对导管干细胞具有刺激作用,以分化和再生胰岛细胞,对受损胰岛细胞具有保护作用。(4)LNT及LNT-1对T2DM小鼠保护机制研究a.经UPLC-Q-tof分析各组小鼠血清发现,潜在血清代谢物主要为脂质类,且代谢通路主要为花生四烯酸代谢及甘油磷脂代谢,说明小鼠体内产生脂质过氧化及氧化应激反应。b.基于Nrf2/HO-1通路研究LNT及LNT-1对T2DM小鼠的保护作用:灌胃LNT、LNT-1溶液四周后,T2DM小鼠肝脏组织Nrf2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升高,说明香菇多糖可以有效促进Nrf2的核转位。保护组小鼠较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HO-1蛋白含量及mRNA水平升高。表明香菇多糖可诱导Nrf2活化,导致下游抗氧化酶水平增加。说明香菇多糖在体外具备显着的抗氧化活性,且对于糖尿病的影响显着,其在体内的抗氧化活性可能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缓解氧化应激,减轻机体损伤。
董松涛[2](2019)在《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葛根素(Puerarin)是从中药葛藤根中提取的一种黄酮类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抗糖尿病作用。然而,目前鲜有关于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病理状态下的药物动力学相关研究。因此,本实验旨在研究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大鼠、高脂饮食组与健康大鼠之间药物动力学以及其主要Ⅱ相代谢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s,UGT)1a1与1a7表达的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中首先将大鼠分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组、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组和对照(Control,CON)组。Ⅱ型糖尿病大鼠由高脂饮食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两种因素联合诱导所成。HFD组由HFD单一因素诱导所成。模型建立成功后,对三组老鼠进行500 mg/kg的口服以及20mg/kg的静脉注射给予葛根素。随后按照时间表取血并利用高效液相串联紫外检测器进行血液浓度检测,并利用DAS药动学数据拟合软件进行药动参数拟合。葛根素主要Ⅱ相代谢酶UGT1a1与UGT1a7在三组大鼠中的表达差异由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进行测定。结果:实验成功建立了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建立了HPLC检测葛根素的方法学。药动学结果显示,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口服给药,DM组中平均血药浓度均显着低于CON组;而HFD组和CON组之间的血药浓度之间没有差异。药动学参数,曲线下面积(AUC),平均体内滞留时间(MRT)和清除率(CLz)在CON和DM组之间在静脉注射给药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而对于口服给药,CON组的曲线下面积AUC、峰浓度(Cmax)和半衰期(t1/2z)均显着高于DM组,而清除率(CLz)和吸收分数(CLz/F)均显着低于DM组。QRT-PCR结果表明,DM组大鼠肝和肠中的Ugt1a1的mRNA分别是CON组的大约3.38倍和2.81倍,是HFD组的1.34倍和1.29倍。Ugt1a7也反映出了类似的趋势,DM组肝和肠的Ugt1a7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大约是CON组的1.90倍和1.75倍,是HFD组的2.04倍和2.52倍。这些结果表明Ⅱ型糖尿病的病理状态能够显着上调大鼠体内Ugt1a1和Ugt1a7的mRNA表达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M组肝和肠中的Ugt1a1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是CON大鼠的2.02倍和5.43倍,是HFD大鼠2.05倍和3.45倍。相似的趋势同样反映在了Ugt1a7上,DM组大鼠肝和肠中Ugt1a7蛋白质表达水平分别近似是CON大鼠的3.96倍和2.07倍,是HFD大鼠的3.49倍和2.09倍。这些结果的趋势与mRNA的结果相同,这表明在糖尿病病理条件下大鼠肝肠中Ugt1a1和Ugt1a7的表达显着增强(p<0.05)。结论:在Ⅱ型糖尿病的病理条件下,葛根素的体内代谢水平发生变化,代谢速率加强。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病理状态下药物浓度降低,会对其药理作用产生影响。这种变化可能与其Ⅱ相代谢酶Ugt1a1与Ugt1a7的mRNA表达水平的增高与蛋白质表达的增强有关。
李琦琼[3](2018)在《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是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胰岛β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为主要特征,并伴随血糖异常升高,蛋白质代谢和脂肪代谢紊乱。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近年来,我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加之老龄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及精神压力等因素,我国糖尿病形势日益恶化,不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同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寻找积极有效的糖尿病防治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将青钱柳作为代茶饮已有数千年历史。如今,其药用价值被日渐发掘,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等多种功效,是一种研究价值极高的本土植物。多糖是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天然大分子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已得到大量研究结果的支撑。目前,关于青钱柳多糖对糖尿病的改善作用的系统研究和机制探讨仍较为有限。本研究选取青钱柳多糖(Polysaccharides of Cyclocarya paliurus(Batal.)Iljiskaja,CP)为研究对象,采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结合高糖高脂饮食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高血糖,高血脂的改善作用及对糖尿病引起的肠道菌群和代谢功能紊乱的调节作用。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探讨CP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糖尿病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二甲双胍(Metformin,Met,70 mg/kg BW)及低、中、高剂量的CP(200 mg/kg BW、300 mg/kg BW、400 mg/kg BW);正常大鼠随机分为2组,多糖对照组(300 mg/kg BW)和正常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3周。每周检测CP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饮食饮水量及体重的变化;灌胃结束后,测定CP对2型糖尿病大鼠口服糖耐量、胰岛素和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CP可显着缓解2型糖尿病症状,抑制大鼠体重下降和缓解多饮多食的症状;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提高血糖耐受能力和调节胰岛素水平;显着下调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和上调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这表明CP可通过调节血糖和血脂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2)探究CP对2型糖尿病引起的胰腺损伤、肝脏损伤及肝功能异常、激素分泌和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通过肝功能检测、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CP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和胰腺的保护作用,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激素水平和炎症因子水平分析CP对2型糖尿病大鼠激素分泌和炎症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CP可通过多个途径延缓2型糖尿病进程:CP能显着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的病理损伤,并通过调控胰腺组织促凋亡蛋白Bax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来抑制β细胞的功能异常;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的病理损伤和肝功能水平,通过提高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的水平,从而改善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从而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过程中的胰岛素分泌起调节作用;调节2型糖尿病个体的激素水平,尤其是瘦素、脂联素和胰高糖素样肽-1等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的激素,正常的激素水平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另外CP还能调节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可通过恢复β细胞功能正常以实现降血糖功能。以上结果表明CP可通过改善胰腺损伤、肝脏损伤及肝功能异常,调节激素分泌和炎症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3)解析CP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紊乱的改善作用。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代谢物检测探究CP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生理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CP可提高有益菌如普拉梭菌属、普氏菌属、梭菌属和瘤胃球菌属的丰度,降低潜在致病菌如毛螺菌属和螺杆菌属的丰度;促进T2DM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向产生SCFAs的方向变化,同时降低肠道内p H和水分含量。以上结果表明CP能改善糖尿病个体的肠道菌群结构,进而改变肠道的代谢环境。(4)综合本研究结果,发掘CP改善2型糖尿病进程的机制:CP在肠道中通过营养富集作用促使有益菌增殖并抑制有害菌生长,诱导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诱导的菌群结构变化进一步改变肠道代谢环境,进而影响机体免疫反应、激素分泌、氧化应激、胰腺细胞再生和器官功能,使上述机体机能趋于正常水平,改善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2型糖尿病。
方彭华[4](2017)在《基于GALR2/GLUT4信号通路探讨黄芩苷干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大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主要病理特征是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膜转位障碍,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因素之一。骨骼肌承担了机体85%由胰岛素刺激引起的葡萄糖的转运,是影响机体糖代谢的最主要器官。因此,骨骼肌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和活性,决定了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胰岛素敏感性。我们过去的研究发现,脑室和腹腔注入甘丙肽,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甘丙肽主要通过其三个亚型受体(GALR)发挥作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甘丙肽是否可以通过激活GALR2发挥调节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祖国医学将“糖尿病”归于“消渴”病范畴,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主要病机是“阴虚燥热”,类似于《内经》中的“脾瘅”。《内经》论消渴病为“壮火食气”、“二阳结谓之消”、“胃热则消谷”、“甘者令人中满,肥者令人内热”等,强调“燥热”在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在重视养阴益气的同时,特别强调清热治法。在清热类中药中黄芩是治疗本病常用药物。黄芩苷是中药黄芩主要成份之一,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的活性作用,但机制不清楚。黄芩苷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是否与激活GALR2有关以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1、探讨GALR2干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2、探讨黄芩苷干预GLUT4表达及膜转位的效应及机制。3、探讨GALR2是否介导黄芩苷降低胰岛素抵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建立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GALR2基因敲除小鼠模型以及GALR2沉默的L6细胞模型,结合GALR2特异性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中胰岛素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L6细胞2-NBDG吸收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骨骼肌及L6细胞中GLUT4、PGC-1α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测定骨骼肌及L6细胞膜GLUT4蛋白含量以及细胞中PGC-1α、pAKT、pAS160、pP38MAPK水平;Westen-blot法测定AKT或P38MAPK抑制剂干预后L6细胞膜GLUT4蛋白含量;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骨骼肌、L6细胞GLUT4表达形态学变化。2、通过黄芩苷干预胰岛素抵抗小鼠以及肌细胞,比较小鼠摄食、体重和血糖变化;通过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中胰岛素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肌细胞2-NBDG吸收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骨骼肌及肌细胞中GLUT4、PGC-1α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测定骨骼肌及肌细胞膜GLUT4蛋白含量以及细胞中 PGC-1α、pAKT、pAS160、pP38MAPK 变化;Western-blot 法测定 AKT或P38MAPK抑制剂干预后肌细胞膜GLUT4蛋白含量;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骨骼肌、肌细胞GLUT4表达形态学变化。3、运用GALR2基因敲除小鼠以及GALR2沉默的L6细胞,通过葡萄糖和胰岛素耐量实验,检测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中胰岛素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L6细胞2-NBDG吸收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骨骼肌及L6细胞中GLUT4、PGC-1α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测定骨骼肌及L6细胞膜GLUT4蛋白含量以及PGC-1α、pAKT、pAS160、pP38MAPK变化;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分别检测骨骼肌、L6细胞GLUT4表达形态学变化。研究结果:1、(1)与正常小鼠相比,胰岛素抵抗模型小鼠体重呈明显持续增加,小鼠多出现多饮、多尿等表现,后期小鼠出现嗜睡、眯眼、反应迟钝、毛枯黄稀少、大便干结、舌红等表现。小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增加,骨骼肌细胞GLUT4表达和膜转位水平以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2)与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M1145组小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降低,葡萄糖清除率及胰岛素反应性显着提高,骨骼肌细胞GLUT4、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显着增加。(3)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GALR2基因敲除小鼠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增加,葡萄糖清除率及胰岛素反应性显着降低,骨骼肌细胞GLUT4、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显着降低。(4)体外实验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1145组细胞2-NBDG吸收率、GLUT4和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显着提高;(5)与M1145组相比较,GKOM1145组2-NBDG吸收率、GLUT4和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显着下降。(6)与M1145组比较,AKTIM1145组和P38IM1145组细胞2-NBDG吸收率和GLUT4蛋白含量显着下降。2、(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黄芩苷组小鼠摄食、体重、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着下降,葡萄糖清除率及胰岛素反应性显着增加,骨骼肌细胞GLUT4、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显着增加。(2)体外实验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黄芩苷组细胞2-NBDG吸收率、GLUT4和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显着提高;(3)与黄芩苷组比较,AKTI黄芩苷组和P38I黄芩苷组细胞2-NBDG吸收率和GLUT4蛋白含量显着下降。3、(1)与黄芩苷组小鼠相比,M871+黄芩苷组小鼠胰岛素抵抗指数显着提高,葡萄糖清除率及胰岛素反应性显着降低,骨骼肌细胞GLUT4、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显着下降。(2)与GALR2基因敲除对照组小鼠相比,GALR2基因敲除黄芩苷组小鼠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葡萄糖清除率及胰岛素反应性无明显变化,骨骼肌细胞GLUT4、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均无明显变化。(3)体外实验发现,与黄芩苷组相比,M871+黄芩苷组细胞2-NBDG吸收率、GLUT4和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显着下降;(4)与GKO对照组相比较,GKO黄芩苷组GLUT4、PGC-1α表达水平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以及GLUT4膜转位水平均无显着改变。研究结论:1、高脂饮食模拟中医多食肥甘而致模型小鼠出现多饮、多尿的消渴病症状,检测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指标均明显提高,结合高血糖和低葡萄糖耐量的病理特点,符合早期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症状。在国内外首次证实激活GALR2能够通过P38MAPK/PGC-1αα/GLUT4和AKT/AS160/GLUT4信号通路,促进GLUT4表达和膜转位,改善胰岛素抵抗,表明GALR2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新靶点。2、黄芩苷能够降低胰岛素抵抗小鼠血糖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增加肌细胞中PGC-1α表达水平以及AKT、AS160、P38MAPK磷酸化水平,提高GLUT4表达及膜转位水平。因此,在国内外首次发现黄芩苷能通过激活P38MAPK/PGC-1α/GLUT4和AKT/AS160/GLUT4信号通路改善胰岛素抵抗。这些结果初步明确了黄芩苷缓解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靶点,丰富了中医清热治则的科学内涵,为中药黄芩临床治疗和新药开发奠定了药理学基础。3、在国内外首次证实黄芩苷通过激活GALR2促进P38MAPK/PGC-1α/GLUT4和AKT/AS160/GLUT4信号通路传导,增加肌细胞GLUT4表达和膜转位,改善胰岛素抵抗。因此,GALR2是黄芩苷降低胰岛素抵抗的重要作用靶点之一,为中药黄芩干预胰岛素抵抗现代机制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填补国内部分空白。
付蓉[5](2015)在《基于脂肪组织探讨贞术调脂方(FTZ)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糖脂代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环节,是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土壤”。目前,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多种代谢性疾病在全世界流行,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策略已经成为全球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工作中的关键性难题。脂肪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在糖脂代谢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中医药对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多为症候特点分析、临床经验、临床疗效观察等,极少从脂肪组织的角度探讨其中机制。FTZ是郭姣教授在二十余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的一个纯中药复方,降脂效果确切。前期研究观察到FTZ可降低代谢综合征大鼠的HOMA-IR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但对其机制的研究欠缺。研究中发现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FTZ具有一定对抗高脂饮食所致的体重增加的作用,提示脂肪组织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进一步观察FTZ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从脂肪组织的角度探讨其相关机制。实验一、FTZ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目的:前期研究证实FTZ可降低代谢综合征大鼠HOMA-IR指数,本实验以二甲双胍为对照,进一步观察FTZ对高脂饮食所致胰岛素抵抗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0只,适应性喂养一周后,按体重、血糖、血脂水平均衡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CON)、模型组(MOD)、二甲双胍组(MET)及FTZ组,每组10只。CON组予普通SPF级饲料喂养,其余均予纯化高脂饲料喂养16周。高脂喂养的同时,CON组及MOD组予阿拉伯树胶10ml/kg灌胃,MET组及FTZ组分别予二甲双胍及FTZ灌胃给药,均每日一次。给药期间监测动物进食量及体重变化。给药16周行OGTT实验,并取禁食血浆测定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IR值。结果:高脂喂养三组小鼠进食量没有差异,随着高脂喂养时间的延长,模型组体重逐渐升高,FTZ组体重增长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OGTT实验可观察到,高脂喂养小鼠血糖水平明显升高,OGTT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P<0.05),二甲双胍及FTZ给药均可明显降低血糖以及OGTT曲线下面积(P<0.05)。HOMA-IR水平与OGTT结果类似,模型组HOMA-IR最高,FTZ组HOMA-IR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1.FTZ可明显改善高脂饮食所致胰岛素抵抗小鼠胰岛素敏感性;2.FTZ长期给药可抑制高脂饮食所致的体重增长。实验二、脂肪功能的观察目的:为证实在FTZ对脂肪组织的影响,本实验主要观察高脂饮食条件下,FTZ对脂肪组织功能的影响。脂肪组织是脂质储存的重要场所,其功能变化会明显影响机体血中TC、TG、FFA的水平以及脂质异位沉积情况。本实验通过观察FTZ组及模型组血脂及脂质异位沉积的情况,从侧面观察脂肪组织的功能。此外,由于血管周围脂肪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血管张力的变化,本实验还通过对血压的测定间接观察血管周围脂肪的功能。方法:取高脂饮食喂养18周的模型组及FTZ组小鼠,检测血压水平。两周后,小鼠禁食12小时,取血检测血浆TC、TG、FFA水平。动物脱颈椎处死后,取肝脏、主动脉及其周围脂肪组织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行病理检查。另取肝脏匀浆,检测其TC、TG含量。分离各个部位脂肪组织如肩胛部、附睾周围、腹股沟脂肪组织等,称重后冻存备用。结果:FTZ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给药20周后与模型组相比,FTZ组空腹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组游离脂肪酸水平无明显差异。肝脏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可观察到肝脏明显脂质沉积,汇管区周围、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大量肝细胞空泡变性及水样变性,淋巴细胞浸润,少量肝细胞点状坏死,而FTZ给药组肝脏空泡变性及水样变性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肝脏脂质测定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FTZ组肝脏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主动脉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血管内皮脂质沉积,空泡细胞浸润,而FTZ组血管内皮未见明显脂质浸润现象。结论:1..FTZ具有降低血中TC、TG水平的作用,但对血浆FFA无明显影响;2.FTZ对高脂饮食动物血管周围脂肪功能具有一定影响,可改善血管张力,减少血管内皮脂质沉积;3.FTZ可减少肝脏脂质异位沉积,降低肝脏TC、TG水平。实验三、脂肪组织在FTZ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的作用目的:为了进一步确定脂肪组织在FTZ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的作用,本实验应用了全身脂肪萎缩的aP2转基因糖尿病小鼠对比高脂喂养的脂肪增生同窝野生型小鼠,分别观察FTZ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确定脂肪组织在其中的地位。方法:将雄性脂肪萎缩的aP2转基因小鼠(aP2-T)以及同窝野生型小鼠(aP2-W)按体重、血糖、血脂随机均衡分为四组:转基因+树胶组(CT组);转基因+FTZ组(FT组);野生型+树胶组(CW组)及野生型+FTZ组(FW组)。野生型小鼠予高脂饮食喂养,转基因小鼠普通SPF级饲料喂养。给药期间监测动物进食量及体重变化。给药16周行口服糖耐量实验(OGTT)实验,并取禁食血浆测定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IR值,评价各组小鼠胰岛素敏感性。结果:高脂喂养两组小鼠进食量无明显差异;转基因小鼠FT组进食量明显低于CT组(P<0.05)。aP2小鼠实验可观察到aP2转基因小鼠以及高脂喂养的同窝野生型小鼠两种动物模型均存在胰岛素抵抗。给予FTZ处理后,野生型小鼠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P<0.05),而转基因小鼠则改善程度不如野生型小鼠(P>0.05)。结论:1.脂肪组织在FTZ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具有重要作用;2.在脂肪萎缩的小鼠中,FTZ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可能存在其他机制。实验四、基于脂肪组织探讨FTZ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机制目的:分析脂肪组织分泌功能及相关mRNA表达,探讨FTZ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机制。方法:取小块FTZ组及模型组小鼠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及附睾周围脂肪组织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形态学变化,使用imagine pro plus(IPP)软件统计两组小鼠脂肪细胞的直径及面积大小,油镜观察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情况。采用realtime-PCR的手段观察附睾周围脂肪组织TNF-α、瘦素、脂联素、IRS-1、GLUT4等表达,评价脂肪组织的功能变化。采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瘦素水平。结果:脂肪组织病理可观察到模型组小鼠血管周围脂肪多呈单腔状,类似白色脂肪;而FTZ组血管周围脂肪多为多腔状,类似褐色脂肪组织。模型组脂肪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并有明显的巨噬细胞浸润情况。而FTZ给药小鼠脂肪细胞直径及体积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另外,FTZ组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情况较模型组轻。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附睾周围脂肪组织TNF-α、leptin表达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FTZ组TNF-α、leptin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脂联素表达无明显差异。模型组IRS-1、GLUT4等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而FTZ组IRS-1、GLUT4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FTZ给药可一定程度抑制脂肪细胞体积过度膨胀,减少脂肪组织炎性浸润,减少高脂饮食所致的脂肪组织巨噬细胞浸润,降低leptin分泌,下调脂肪组织leptin、TNF-α表达,影响IRS/PI3K信号通路,上调IRS1及GLUT4的表达,进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杨帆[6](2013)在《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对低BMI2型糖尿病疗效及机制研究:随访及PS法配对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进展性疾病之一,而其慢性并发症是造成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1]。其中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约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90%—95%,全世界2型糖尿病患者在1.7亿以上,并且其患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对T2DM的治疗及降低糖尿病并发症主要通过严格控制高血糖,包括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及使用胰岛素,但很少能将患者的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均不能达到治愈目的。胃转流术已在欧美诸多国家广泛用于治疗肥胖型T2DM,其疗效已广为报道证实,缓解率高达80%[2]。然而对于低BMI(body mass index)<35kg/m2的非肥胖型T2DM患者,胃转流术的效果仍缺乏可靠证据报道。本实验通过前瞻性随访研究及倾向性指数法(propensity score, PS)评价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RYGB)对低BMI非肥胖型T2DM患者的近期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手术择入标准。方法1.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行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病例84例,收集各项相关资料,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收集相关指标,包括:体重、体质指数(BMI)、用药情况、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C-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完全缓解率等。进行术前术后对照分析。2.收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案统计室检索同期(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出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通过内科治疗的病例,通过筛查各项指标及内容完整得到290例。通过PS法与外科治疗组配对,配对因素为: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年限、FPG、2h-PG、BMI、HbA1c及入院前糖尿病并发症情况。最终匹配后两组各42例,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术后一年各项相关指标及糖尿病并发症、完全缓解率间的差异。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3.通过链脲佐菌素(STZ)于SD大鼠复制2型糖尿病模型,作为模型组。随机分为糖尿病手术组(DO组)、糖尿病假手术组(DS组)、糖尿病对照组(DC组)。每组8只。另外正常大鼠给予基础饲料作为对照(NO组)。术前与术后第1、4、8周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通Von Frey纤维检测机械性痛觉阈值。结果1.通过随访分析比较,RYGB术后1年各时间段体重、BMI、FPG、2hPG、空腹C肽(C-P)、HbA1c、HOMA-IR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Fins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完全缓解率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分别为22.2%、27.8%、36.1%和60.6%(P<0.05),呈逐步增高的趋势,手术有效率达93%。术后无死亡病例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同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在术后1年时只有8.5%仍有糖尿病并发症存在。而术后1年完全缓解组空腹C肽(C-P)水平明显高于未缓解组(P<0.05)。胰岛素抗体(-)组也与完全缓解率相关(P<0.05)。2.经PS法匹配两组糖尿病相关因素,进行1年随访分析,出院后6个月RYGB手术治疗组体重、BMI、FPG、2hPG、空腹C肽(C-P)、HbA1c、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均效果优于内科药物治疗组,其中BMI、HbA1c、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同内科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除体重外其余上述各因素手术组均明显优于内科治疗组(各因素P均<0.05)。手术组完全缓解率57.1%,而内科药物组仅为2.4%。3.术后1、4、8周GBP组FPG、Fins及HOMA-IR同其余3组相比改善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GBP组HOMA-IR与术后8周同DS组相比明显下降。GBP术后8w大鼠机械性痛觉阈值为(12.99±3.03)g,相对于DS组(5.51±2.68)g明显上升(P <0.05)。但DO、DS、DC组术前和术后的机械性痛觉阈值仍明显高于NO组(P <0.05)。结论1.改良RYGB对低BMI非肥胖型T2DM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对术后胰岛细胞功能改善明显,还可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术前较高C-P水平、较低胰岛素抗体阳性率、HOMA-IR水平以及术前治疗方式中胰岛素的较少使用的患者术后1年手术完全缓解率最佳,可能成为术后1年完全缓解的预测指标。2.同术前各项指标匹配后的内科药物治疗组相比,改良RYGB术后1年血糖、BMI等指标的改善情况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与完全缓解率效果均优于内科药物治疗组,并对血糖控制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更好的效果。3. GBP术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症状,对于术后血糖、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改善明显,还可以进一步抑制2型糖尿病大鼠的痛觉过敏,对大鼠糖尿病神经性疼痛改善明显。
高智慧[7](2010)在《一种新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及其缓释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 GLP-1)是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一种肠肽激素,具有多种生理功能,有显着的血糖浓度依赖的刺激胰岛素分泌作用,可以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GLP-1在体内半衰期很短,被二肽基肽酶-Ⅳ(DPP-IV)的快速降解和肾脏代谢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开发更稳定的新型GLP-1类似物或缓释制剂,延长其体内有效作用时间已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门课题。本文首先构建纤维素结合域(CBD)与链霉亲和素(SA)的融合蛋白,制备了表而生物偶联SA的纤维素磁性微球(SA-CBD-MCMS),通过生物素(biotin)结合的Oligo(dT),建立了从细胞或组织中快速提取mRNA的方法,并从大鼠胰腺中提取mRNA,克隆了大鼠GLP-1受体(GLP-1R)。并将含有GLP-1 R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GLP-]R转染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CHO/EGFP细胞,经抗性筛选、流式细胞分选和功能性分析,得到了稳定转染的细胞系CHO/EGFP/GLP-1R。该功能性报告基因细胞分析系统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通过EGFP表达,对GLP-1 R激动剂的体外活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为研究、开发和评价长效GLP-1类似物奠定了基础。本研究创新性地合成了含有31个氨基酸的新的GLP-1类似物KGLP-1,其结构是在天然GLP-1(7-37)酰胺的N端添加一个赖氨酸(Lys)。利用上述CHO/RGFP/GLP-1R细胞评价体系及自制DPP-IV粗酶液对KGLP-1的体外活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KGLP-1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激活GLP-1 R,其EC50值(2.44 nmol/L)与天然GLP-1 (0.83 nmol/L)相比略有升高:但KGLP-1具有显着的抗DPP-Ⅳ降解作用,与DPP-Ⅳ粗提物作用12h后仍能保持80%的活性。进步体内活性分析结果表明,KGLP-1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降低小鼠体内的血糖水平,在同等剂量下,给药2h后仍具有明显的降血糖和促胰岛素分泌作用,而天然GLP-1在给药1h后活性即消失。在糖尿病模型小鼠实验中,KGLP-1也同样显示出了明显的降血糖作用(p<0.01)。为了改善KGLP-1的肾脏清除,本研究制备了KGLP-1与HSA的融合蛋白KGLP-1/HSA,并对其体内外活性、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体外分析结果表明,KGLP-1/HSA具有与GLP-1相似的GLP-1R激动剂活性,EC50值为314 nmol/L,虽然其活性低于天然的GLP-1及类似物KGLP-1,但显示了明显的抗DPP-Ⅳ降解作用,12 h后仍能刺激CHO/EGFP/GLP-1R细胞产生较强的荧光,其强度为原来的84%。体内活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KGLP-1/HSA在给药后1h才表现出明显的降血糖、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但这种活性可以维持8h以上,而GLP-1与KGLP-1在给药1至2h后效果即不显着。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与HSA的融合,KGLP-1/HSA能明显地减缓其体内代谢清除率,延长其体内作用时间。此外,本研究还对KGLP-1的注射缓释制剂进行了探索。利用复乳(W/O/W)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载KGLP-1的PLA和PLGA微球,分别考察了高聚物的种类、平均分子量等因素对微球形态、平均粒径、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该类微球的包封率都小于40%,药物损失大。而采用S/O/O溶剂萃取法制备的载KGLP-1的PLGA长效注射微球其形态特征、包封率、体外释药均显示了较好的结果。电镜分析显示微球表面相对光滑致密,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33.5μm,包封率为85.5%,微球初始6h的突释为15.3%,14d的累计释放总量达到69.5%。采用糖尿病模型大鼠皮下注射给药,对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水平的考察结果显示,载有KGLP-1的PLGA微球可以提供稳定的药物释放,实现了给药一次,缓释10 d,控制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效果。本论文以自行开发的SA-CBD-MCMS为工具,提取大鼠胰腺mRNA,克隆了大鼠GLP-1R。然后以GLP-1R为靶点构建了含有EGFP报告基因的功能性细胞分析系统CHO/EGFP/GLP-1R,以此作为GLP-1R激动剂体外活性评价的细胞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新型GLP-1类似物KGLP-1及其与HSA的融合蛋白KGLP-1/HSA进行体外活性、稳定性评价,结合KM小鼠、糖尿病模型动物的体内实验,证明了KGLP-1作为一种新的抗DPP-Ⅳ降解的GLP-1类似物的有效性,并通过与HSA的融合,可以延长其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时间。同时,采用PLGA为包埋材料,S/O/O溶剂萃取法成功制备了载KGLP-1的缓释微球制剂,实现了长效治疗的效果,为开发能够用于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的长效GLP-1类药物及其缓释制剂奠定了理论基础。
林长青[8](2009)在《糖脂平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因子与蛋白激酶B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共分为两个部分:胰岛素抵抗的文献综述和中药糖脂平干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部分。1文献研究本论文文献综述分两个部分,即中医文献研究和现代医学研究进展两部分。中医文献从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和辩证分型以及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述;现代医学综述研究系统回顾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以及药物治疗进展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综述。2实验研究目的本研究在糖脂平干预糖耐量低减(IGT),改善胰岛素抵抗疗效确切的基础上,采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糖脂平对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胰岛素受体传导通路中蛋白激酶B(PKB/Akt)基因表达的影响,阐明糖脂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靶点和途径,为中医药改善胰岛素抵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脂喂养的方法建立诱发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将符合条件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糖脂平组、罗格列酮组),每组10只。中药组给予糖脂平10ml/kg/d(生药20g/kg/d)灌胃;西药组给予文迪亚0.8mg/kg/d灌胃8周;采用胰岛素抵抗评价“金标准”正常葡萄糖钳夹技术,评价糖脂平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及糖脂代谢的影响;采用RT-PCR技术观察了糖脂平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细胞因子(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胰岛素受体传导通路中蛋白激酶B(PKB/Akt)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1高脂诱导的大鼠模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体重增加、血糖升高、空腹胰岛素升高、脂代谢紊乱、葡萄糖输注率(GIR)显着降低等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符合人类胰岛素抵抗的发病特点,是比较理想的胰岛素抵抗动物模型。2糖脂平与罗格列酮均可升高葡萄糖输注率(GIR)M值(P<0.05、P<0.01),均可降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降低TC、LDL-C(P<0.05),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体重(P<0.05)。3高脂诱导的大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附睾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糖脂平与罗格列酮均可上调高脂诱导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P<0.05、P<0.01)。4高脂诱导的大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附睾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5),糖脂平与罗格列酮均可下调高脂诱导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mRNA表达(P<0.05、P<0.01)。5高脂诱导的大鼠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附睾脂肪组织与骨骼肌组织蛋白激酶B 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糖脂平与罗格列酮均可明显上调附睾脂肪这种和骨骼肌组织蛋白激酶B mRNA表达(P<0.05)。结论糖脂平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葡萄糖输注率(GIR)M值,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体重、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可上调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基因表达;下调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表达;可上调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脂肪组织及骨骼肌组织蛋白激酶B mRNA基因表达。糖脂平可能通过影响脂肪组织的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脂肪与肌肉组织蛋白激酶B基因表达,而发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刘玥[9](2008)在《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文中研究指明“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和方剂学中的重要逻辑命题。方剂的功用不仅与方药配伍有关,还与其所作用的证之间具有一定的适配性,即方剂效用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作用对象的病机与其方药配伍关系之间的针对性.本文以“方证相关”理论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现代研究为背景,利用目前常用的高脂饲料和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探查成模过程中的中医病机的时间动态演变规律,观察根据模型复制中不同阶段中医病机特点拟定的干预方药对该模型各阶段证的的防治效用,从动态角度论证据证立法、组方用药的合理性。全文分为文献综述及实验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综述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主要包括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病机动态演变规律的探究;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中医药干预等两个方面。研究一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病机动态演变规律的探究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40只)与模型组(5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30mg/kg)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前5w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5w末腹腔注射STZ(30mg/kg),72h后禁食12h测定其FPG,选取符合FPG〉11.1mmol/L的大鼠进入实验。分别于第6w、8w、10w、12w末取材,用生化法测定血清FPG、Fins、TC、TG、HDL-C、LDL-C,用试剂盒放免法测定血清cAMP、cGMP、TNF-α、IL-6,用血流变仪测定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结果:1外观行为学观察:模型组大鼠造模5w后出现少动、脱毛、眯眼,饮食量、尿量增加,粪便干硬;9w开始出现被毛油腻,拱背、扎堆、倦卧,粪便稀薄;11w开始大鼠尾部从尖部至根部偶现不同程度的瘀斑。大鼠体重从第4w开始明显增加。第9w开始不断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糖代谢:正常对照组大鼠的FPG、Fins、IRI及IAI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FPG、Fins及IRI于6w末开始不断显着升高(P〈0.01),至12w末达到高峰;IAI于6w末开始明显不断降低(P〈0.01),至12w末降低最为显着。3脂肪代谢:正常组大鼠的TC、TG、LDL-C及HDL-C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自10w末开始血清TC、L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至12w末升高最为显着;血清TG含量自12w末显着升高(P〈0.05);血清HDL-C含量于8w末不断降低,自10w末有明显降低(P〈0.05),至12w末降低最为显着。4细胞因子:正常组大鼠血清TNF-a、IL-6、cAMP、cGMP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于6w末开始显着升高(P〈0.05),至12w末达到高峰;血浆cGMP含量于8w末开始显着下降(P〈0.05),至12w末降低最为明显.5血液流变学: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液流变学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于12w末显着升高(p〈0.05)。结论:采用以高脂饲料喂养+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出的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具有现代生理病理和中医证候阶段性变化的特点,即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大鼠相继出现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以及血液高凝状态,而其中医病机阶段性演变规律则表现为中医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兼痰浊证→气阴两虚兼痰浊、血瘀证的变化。研究二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中医药干预方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30只)与模型组(100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加小剂量STZ(30mg/kg)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模,前5w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5w末腹腔注射STZ(30mg/kg),72h后禁食12h测定其FPG,选取符合FPG〉11.1mmol/L的大鼠进入实验。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M1)、模型组2(M2)、模型组3(M3)、益气养阴方组(A)、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西药吡格列酮组1(P1)、西药吡格列酮组2(P2)、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共九组,每组10只。分别于7w初(A、P1)、9w初(B、P2)及11w初(B、P3)开始相应组分别灌服相应干预药物,连续2w。分别于8w末(M1、A、P1)、10w末(M2、B、P2)及12w末(M3、C、P3)分别处杀相应组取材。用上述方法测定相应指标。结果:1糖代谢: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w、10w、12w大鼠FPG、Fins、IRI均显着升高(p〈0.01),IAI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1(M1)相比,益气养阴方组(A)大鼠FPG、Fins、IRI、IAI无明显变化,西药吡格列酮组1(P1)大鼠FPG、Fins、IRI显着降低(P〈0.05),IAI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2(M2)相比,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大鼠FPG、Fins、IRI、IAI无明显变化,西药吡格列酮组2(P2)大鼠FPG、Fins、IRI明显降低(p〈0.05),IAI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3(M3)相比,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与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大鼠FPG、Fins、IRI显着降低(P〈0.05),IAI显着升高(P〈0.05)。2脂肪代谢: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w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均无明显变化,造模10w、12w大鼠血清TC、LDL-C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HDL-C含量显着降低(P〈0.05),TG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1(M1)相比,益气养阴方组(A)和西药吡格列酮组1(P1)大鼠大鼠血清TC、TG、LDL-C、HDL-C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2(M2)相比,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大鼠和西药吡格列酮组2(P2)大鼠血清TC、LDL-C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TG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3(M3)相比,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与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大鼠血清TC、LDL-C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HDL-C含量显着升高(P〈0.05),TG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3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w、10w、12w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均显着升高(P〉0.05),cGMP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1(M1)相比,益气养阴方组(A)大鼠和西药吡格列酮组1(P1)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cGMP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2(M2)相比,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和西药吡格列酮组2(P2)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cGMP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3(M3)相比,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与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大鼠血清TNF-a、IL-6、cAMP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cGMP含量无明显变化。4血液流变学: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w、10w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无明显变化,造模12w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1(M1)相比,益气养阴方组(A)和西药吡格列酮组1(P1)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2(M2)相比,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组(B)大鼠和西药吡格列酮组2(P2)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3(M3)相比,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组(C)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均明显降低(p〉0.05),西药吡格列酮组3(P3)大鼠150/s、5/s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及血浆比粘度无明显变化。结论:益气养阴方(A方)以及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B方)对相应阶段模型大鼠的糖代谢及胰岛素敏感性无明显改善作用,但益气养阴、化痰降浊方(B方)能纠正模型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状态,并且两方均可显着降低模型大鼠的血清TNF-α及IL-6水平。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C方)不仅能显着降低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还能显着纠正模型大鼠脂质紊乱及其血液流变学异常。综上,本研究发现以高脂饲料喂养+小剂量STZ腹腔注射的方法复制出的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具有现代生理病理和中医证候阶段性变化的特点,为病证结合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性模型;发现分阶段干预的不同方药的作用特点及益气养阴、化痰活血方明显的干预效应,不仅为理解中医方证相关及其内涵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也为临床2型糖尿病IR中医药干预中综合多法运用来提高疗效的方案制定及组方用药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发现中医有效干预方药防治模型2型糖尿病IR的效用可能涉及到对cAMP/cGMP和TNF-α与IL-6等方面的调节,为从该环节进一步揭示中医方药防治2型糖尿病IR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白震民[10](2008)在《针刺干预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GLUT4和Akt2 mRNA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胰岛素抵抗(IR)可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是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刺对脑卒中、糖尿病、肥胖等IR相关疾病的疗效早已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阐明针刺对胰岛素抵抗的干预作用。以反映IR水平的血液生化学指标以及糖代谢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的关键蛋白GLUT4(葡萄糖转运蛋4)和Akt2(蛋白激酶Bβ)为对象,运用头穴丛刺、背俞穴针刺等不同针刺方法进行干预。探讨IR模型大鼠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GLUT4和Akt2 mRNA表达的变化特点和针刺干预作用——防治脑卒中及其他IR相关疾病的机制。方法:将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头针组、和背俞穴针刺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膳食喂养建立IR大鼠模型,头针组采用头穴丛刺法,背俞穴针刺组取脾俞、肾俞加胰俞穴电针治疗,连续治疗两周;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胰岛素(FIN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测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及体重(BW)等相关指标,明确IR模型建立成功及针刺的疗效;采用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大鼠骨骼肌细胞GLUT4和Akt2的表达;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相关分子m RNA表达进行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1.模型组BW、FINS、TG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而ISI却明显下降(P<0.05);各针刺组大鼠FINS较模型组明显降低,ISI则明显上升(p<0.05),不同针刺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较正常组FBG、TC升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针刺组较模型组BW、TG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IR模型大鼠骨骼肌GLUT4、Akt2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减弱,通过针刺干预可以使GLUT4、Akt2的表达增强,但是背俞穴组和头针组之间的差别不大。3.RT-PCR结果显示:模型组GLUT4 mRNA含量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针刺组GLUT4 mRNA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不同针刺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模型组骨骼肌Akt2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明显降低(p<0.01);而两组针刺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不同针刺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针刺显着提高IR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使之趋向正常,改善了胰岛素抵抗状况,从而达到防治脑卒中及其他IR相关疾病的目的。头针组和背俞穴针刺组之间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针刺可使IR模型大鼠GLUT4基因转录增加,导致GLUT4蛋白含量增加,其结果是外周组织细胞转运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增加,这是针刺改善IR状况的机制之一。3.针刺可以使IR大鼠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Akt2表达增强和mRNA含量增加,促进了胰岛素PI3-K/Akt途径信号通路中GLUT4的转位,针刺可能通过胰岛素受体后机制中的主要途径之一—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改善IR大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降低高胰岛素血症,也是针刺改善IR状况的机制之一。
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家系患者胰岛素分泌率和清除率及敏感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家系患者胰岛素分泌率和清除率及敏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香菇多糖结构特征及降糖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香菇多糖 |
1.1.1 香菇多糖概述 |
1.1.2 香菇多糖药理活性 |
1.2 糖尿病 |
1.2.1 糖尿病简介 |
1.2.2 糖尿病分类 |
1.2.3 糖尿病并发症 |
1.2.4 糖尿病的治疗 |
1.2.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6 主要研究内容 |
2 香菇多糖制备及结构分析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香菇多糖制备 |
2.2.2 香菇多糖成分分析 |
2.2.3 香菇多糖分子量测定 |
2.2.4 香菇多糖FT-IR光谱分析 |
2.2.5 香菇多糖NMR光谱分析 |
2.2.6 扫描电镜 |
2.2.7 刚果红实验 |
2.3 实验结果 |
2.3.1 香菇多糖制备 |
2.3.2 香菇多糖形态分析 |
2.3.3 香菇多糖成分分析 |
2.3.4 香菇多糖分子量测定 |
2.3.5 香菇多糖FT-IR光谱分析 |
2.3.6 香菇多糖NMR光谱分析 |
2.3.7 刚果红实验 |
2.4 讨论 |
3 香菇多糖体外活性研究 |
3.1 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2 香菇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
3.2.1 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 |
3.2.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
3.2.3 总还原力测定 |
3.3 香菇多糖体外降糖活性研究方法 |
3.3.1 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
3.3.2 对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3.4 实验结果 |
3.4.1 体外抗氧化活性 |
3.4.2 体外降糖活性 |
3.5 讨论 |
3.5.1 体外抗氧化活性 |
3.5.2 体外降糖活性 |
3.6 本章小结 |
4 香菇多糖对T2DM小鼠糖脂代谢及组织病理形态学影响 |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动物及高脂高糖饲料配比 |
4.2 实验方法 |
4.2.1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
4.2.2 分组和给药 |
4.2.3 小鼠相关生理指标 |
4.2.4 小鼠相关生化指标 |
4.2.5 石蜡切片组织形态学 |
4.3 实验结果 |
4.3.1 香菇多糖对T2DM小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2 香菇多糖对T2DM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3 香菇多糖对T2DM小鼠组织形态学影响 |
4.4 讨论 |
4.4.1 T2DM模型的建立 |
4.4.2 香菇多糖对T2DM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
4.4.3 香菇多糖对T2DM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
4.4.4 香菇多糖对T2DM小鼠肝脏、胰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香菇多糖对T2DM小鼠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1.1 实验试剂 |
5.1.2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采用UPLC-Q-TOF分析各组小鼠血清样品处理 |
5.2.2 Western Blot实验 |
5.2.3 RT-PCR实验 |
5.3 实验结果 |
5.3.1 UPLC-Q-tof分析各组小鼠血清样品结果 |
5.3.2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5.3.3 RT-PCR实验 |
5.4 讨论 |
5.5 小结 |
6 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2)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用动物 |
1.4 Ⅱ型糖尿病大鼠建模方法 |
1.5 建立葛根素HPLC检测方法学 |
1.5.1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
1.5.2 血浆样品的处理 |
1.5.3 样品检测以及色谱条件 |
1.5.4 方法学的专属性 |
1.5.5 标准曲线 |
1.5.6 精密度与准确度 |
1.5.7 提取回收率 |
1.5.8 稳定性实验 |
1.6 葛根素在三组大鼠中的药物动力学 |
1.6.1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
1.6.2 实验动物给药以及血浆样品的采集 |
1.6.3 血浆样品的测定 |
1.6.4 药动学数据处理方法 |
1.7 RNA的提取和q RT-PCR实验 |
1.7.1 组织标本来源 |
1.7.2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
1.7.3 总RNA的提取、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
1.7.4 逆转录得c DNA |
1.7.5 引物的设计 |
1.7.6 q RT-PCR扩增 |
1.7.7 数据处理以及统计分析 |
1.8 Ugt1a1和Ugt1a7蛋白表达 |
1.8.1 Western Blot相关溶液的配制 |
1.8.2 组织标本来源 |
1.8.3 肝脏以及肠道组织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
1.8.4 Western Blot过程 |
1.8.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 葛根素分析方法的建立 |
2.3 葛根素在三组大鼠中的药动学 |
2.4 Ugt1a1和Ugt1a7在大鼠肝脏和肠道内的mRNA表达水平 |
2.5 Ugt1a1和Ugt1a7在大鼠肝脏和肠道内的蛋白表达水平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糖尿病现状 |
1.2 糖尿病分类 |
1.2.1 T1DM |
1.2.2 T2DM |
1.2.3 GDM |
1.3 糖尿病并发症 |
1.3.1 糖尿病肾病 |
1.3.2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
1.3.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1.3.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3.5 糖尿病足 |
1.4 糖尿病干预药物 |
1.4.1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
1.4.2 胰岛素增敏剂 |
1.4.3 双胍类药物 |
1.4.4 α-糖苷酶抑制剂 |
1.4.5 其它药物 |
1.5 青钱柳及青钱柳多糖 |
1.5.1 青钱柳多糖提取方法 |
1.5.2 青钱柳多糖理化性质及结构特点 |
1.5.3 青钱柳多糖生物活性 |
1.6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3 T2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2.2 实验方法 |
2.2.1 体重、饮食饮水和血糖的测定 |
2.2.2 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
2.2.3 血清胰岛素的测定及胰岛素抵抗评价 |
2.2.4 血脂含量测定 |
2.2.5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和饮食饮水的影响 |
2.3.2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
2.3.3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的影响 |
2.3.4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的影响 |
2.3.5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机体功能的改善作用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实验材料 |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1.3 T2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3.2 实验方法 |
3.2.1 血清肝功能测定 |
3.2.2 肝脏抗氧化能力测定 |
3.2.3 血清激素水平及FFA测定 |
3.2.4 血清免疫因子含量测定 |
3.2.5 肝脏和胰腺病理观察 |
3.2.6 免疫组化法测定胰腺组织Bax和 Bcl-2 蛋白表达量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
3.3.2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抗氧化的影响 |
3.3.3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激素及FFA的影响 |
3.3.4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 |
3.3.5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和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 |
3.3.6 青钱柳多糖对2 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Bax和 Bcl-2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及代谢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1.3 T2DM模型建立及分组 |
4.1.4 主要溶液配制 |
4.2 实验方法 |
4.2.1 粪便水分和pH测定 |
4.2.2 粪便SCFAs含量测定 |
4.2.3 粪便肠道菌群检测 |
4.2.4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粪便水分和pH的影响 |
4.3.2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粪便SCFAs的影响 |
4.3.3 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GALR2/GLUT4信号通路探讨黄芩苷干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一 GALR2干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 |
实验分组与方案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二 黄芩苷对骨骼肌GLUT4表达及膜转位的影响及机制 |
实验分组与方案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研究三 GALR2介导黄芩苷降低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
实验分组与方案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黄芩苷与GALR2降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基于脂肪组织探讨贞术调脂方(FTZ)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 胰岛素抵抗概述 |
二. 脂肪组织与胰岛素抵抗关系 |
(一) 游离脂肪酸与胰岛素抵抗 |
(二) 脂肪组织炎性因子与胰岛素抵抗 |
(三) 脂肪因子与胰岛素抵抗 |
(四) 血管周围脂肪简介 |
三.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
(一)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二)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FTZ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疗效观察 |
一、材料和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统计学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一) 分组情况及给药期间各组小鼠进食量观察 |
(二)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情况 |
(三) C57各组小鼠胰岛素敏感性情况 |
三、讨论与小结 |
(一) 饲料信息 |
(二) 模型情况 |
(三) FTZ对胰岛素敏感性影响 |
实验二: 脂肪功能的观察 |
一、材料和方法 |
(一) 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统计学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一) FTZ对血脂及游离脂肪酸影响 |
(二) FTZ对肝脏脂质沉积的影响 |
(三) FTZ对血管脂质沉积及血管张力的影响 |
三、讨论与小结 |
(一) FTZ对血脂的影响 |
(二) FTZ对肝脏脂质的影响 |
(三) FTZ对血管内皮脂质及血管张力的影响 |
实验三: 脂肪组织在FTZ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中的作用 |
一、材料和方法 |
(一) 实验动物 |
(二) 试剂及仪器 |
(三) 分组及给药 |
(四) 实验方法 |
(五) 统计学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一) aP2转基因小鼠基因鉴定情况 |
(二) aP2转基因小鼠与高脂喂养的野生型小鼠形态观察 |
(三) aP2小鼠一般情况 |
(四) aP2小鼠OGTT结果 |
(五) aP2小鼠HOMA-IR结果 |
三、讨论与小结 |
(一) aP2动物模型 |
(二) 进食量、体重及血糖分析 |
(三) FTZ对aP2小鼠OGTT的作用 |
(四) FTZ对aP2小鼠HOMA-IR的作用 |
实验四: 基于脂肪组织探讨FTZ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机制 |
一、材料和方法 |
(一) 试剂及仪器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统计学分析 |
二、实验结果 |
(一) RNA提取及RT-PCR一般情况 |
(二) 脂肪组织形态功能变化 |
三、讨论与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对低BMI2型糖尿病疗效及机制研究:随访及PS法配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
改良 |
Roux-en-Y |
胃转流术对低 |
BMI2 |
型糖尿病疗效的临床随访研究 1 |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实验二 |
改良 |
RYGB |
同内科药物治疗 |
2 |
型糖尿病疗效的比较分析:倾向性指数法研究 1 |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实验三 |
Roux-en-Y |
胃转流术对糖尿病性大鼠血糖及糖尿病性疼痛阈值调控的影响 1 |
材料和方法 2 |
结果 3 |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
(7)一种新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及其缓释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生物学特征 |
1.1.1 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发现 |
1.1.2 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泌 |
1.1.3 胰高血糖素样肽-1与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1.1.4 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生理功能 |
1.1.5 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代谢 |
第二节 二肽基肽酶Ⅳ |
1.2.1 DPP-Ⅳ的结构与分布 |
1.2.2 DPP-Ⅳ的功能 |
1.2.3 DPP-Ⅳ与底物的接触反应特征 |
1.2.4 DPP-Ⅳ的研究热点 |
第三节 GLP-1与2型糖尿病的治疗 |
1.3.1 2型糖尿病 |
1.3.2 GLP-1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
1.3.3 GLP-1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方向 |
第四节 长效GLP-1类似物的研究进展 |
1.4.1 长效GLP-1类似物的种类 |
1.4.2 已经上市或临床研究阶段的GLP-1类药物 |
1.4.3 GLP-1类似物的局限性和缺点 |
第五节 DPP-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1.5.1 DPP-Ⅳ抑制剂的分类 |
1.5.2 已经上市或临床研究阶段的DPP-Ⅳ抑制剂类药物 |
1.5.3 DPP-Ⅳ抑制剂与其他降糖药联合应用 |
1.5.4 DPP-Ⅳ抑制剂的局限性及缺点 |
第六节 GLP-1类药物的发展趋势 |
第七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的克隆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2.2.1 Micron-sized MCMS的制备 |
2.2.2 CBD结合活性的验证 |
2.2.3 融合蛋白CBD-SA的克隆、表达 |
2.2.4 Micron-sized MCMS与CBD-SA的结和力 |
2.2.5 生物偶联方法与化学偶联方法对链霉亲和素亲和力的影响 |
2.2.6 大鼠胰岛mRNA的提取及重组质粒pcDNA3.1/GLP-1R的构建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小结 |
第三章 GLP-1R激动剂的细胞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实验结果 |
3.2.1 CHO/EGFP/GLP-1R细胞系的建立 |
3.2.2 CHO/EGFP/GLP-1R细胞系的鉴定 |
3.2.3 GLP-1浓度与EGFP表达量间的剂量关系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小结 |
第四章 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KGLP-1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4.2.1 KGLP-1的体外活性和稳定性 |
4.2.2 KGLP-1对正常小鼠血糖的影响 |
4.2.3 KGLP-1对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小结 |
第五章 KGLP-1/HSA融合蛋白的活性分析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5.2.1 KGLP-1/HSA体外结合、活化GLP-1R的能力 |
5.2.2 KGLP-1/HSA体外抗DPP-Ⅳ降解的能力 |
5.2.3 KGLP-1/HSA体内降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效果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小结 |
第六章 载KGLP-1的长效注射微球的研究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6.2.1 复乳(W/O/W)溶剂蒸发法制备KGLP-1/PLA微球 |
6.2.2 复乳(W/O/W)溶剂蒸发法制备KGLP-1/PLGA微球 |
6.2.3 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KGLP-1/PLA和KGLP-1/PLGA微球的性能分析 |
6.2.4 S/O/O溶剂萃取法制备载KGLP-1的PLGA微球 |
6.2.5 S/O/O溶剂萃取法制备KGLP-1/PLGA微球的体外释放实验 |
6.2.6 S/O/O溶剂萃取法制备KGLP-1/PLGA微球的体内的活性评价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完成论文 |
个人简历 |
(8)糖脂平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因子与蛋白激酶B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机研究 |
2 分型论治 |
3 临床治疗 |
4 实验研究 |
5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胰岛素抵抗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
2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
3 胰岛素抵抗的评价方法 |
4 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治疗 |
5 评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糖脂平对IR大鼠胰岛素敏感性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糖脂平对IR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糖脂平对IR大鼠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糖脂平对IR大鼠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糖脂平对IR大鼠脂肪组织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资料 |
实验六 糖脂平对IR大鼠肌肉组织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研究进展 |
下篇 实验研究 |
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 |
一 前言 |
二 研究设计 |
三 研究内容 |
研究一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病机演变规律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 研究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针刺干预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GLUT4和Akt2 mRNA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综述 |
一、胰岛素抵抗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
1 胰岛素抵抗的概述 |
2 胰岛素抵抗致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 |
3 胰岛素抵抗与脑卒中的联系 |
二、中西医对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异常的生物学特征的认识 |
1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学研究 |
3 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三、治疗胰岛素抵抗与糖代谢异常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障碍的西药治疗研究 |
2 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障碍的中医治疗研究 |
3 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障碍的针灸治疗研究 |
实验研究 |
一、针刺干预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指数及相关生化指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二、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干预的分子机理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文章 |
个人简历 |
四、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家系患者胰岛素分泌率和清除率及敏感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香菇多糖结构特征及降糖作用研究[D]. 刘萌.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2]葛根素在Ⅱ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D]. 董松涛.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3]青钱柳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琦琼. 南昌大学, 2018(02)
- [4]基于GALR2/GLUT4信号通路探讨黄芩苷干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D]. 方彭华. 扬州大学, 2017(06)
- [5]基于脂肪组织探讨贞术调脂方(FTZ)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付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5)
- [6]改良Roux-en-Y胃转流术对低BMI2型糖尿病疗效及机制研究:随访及PS法配对研究[D]. 杨帆.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7]一种新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及其缓释技术的研究[D]. 高智慧. 南开大学, 2010(07)
- [8]糖脂平对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因子与蛋白激酶B的影响[D]. 林长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基于证候演变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方药干预[D]. 刘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10]针刺干预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中GLUT4和Akt2 mRNA表达的研究[D]. 白震民.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