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结构平法设计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苗雨轩[1](2021)在《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人们的思想境界也逐步提升,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时刻关心着能耗问题,由此传统高耗能的生产方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绿色生产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理念已成发展共识,而BIM技术作为一种涵盖建筑模型所有信息的技术,既可在项目设计前期辅助项目决策,又可在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信息交互,从而提高设计效率,降低建筑风险,节约生产成本,能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结构基础在建筑结构中举足轻重,科学合理的基础设计可以有效缩短项目工期,节约成本,意义重大。而结构基础种类广泛,且因其特点、适应条件各异导致其建模、计算方法截然不同,在BIM软件中对其一一进行功能扩展工作量巨大。本文取具有代表性的条形基础,在Visual Studio 2019软件中借助C#语言,结合Revit API类库及条形基础设计相关规范,实现在Revit中进行参数化设计的功能,以完善BIM技术在结构基础中的应用,与手算相比可有效提升设计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条形基础分类,在Revit族样板中手动创建板式一阶、二阶、三阶、坡形条基以及梁板式阶形、坡形条基六种族文件,进一步完善了Revit中的基础族库,方便创建条基模型时直接调用。(2)编写代码实现了条基族实例自动布置及参数修改功能。条基可自动捕捉所选轴线、并依轴线布置,且其长度依轴线长度自动变化;同时用户可对批量同类条基同时改参,当选择不同类型的条基进行参数修改时,后台会弹出提示框说明。(3)整理汇总条基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反复优化刚性及柔性条基计算模块的窗体设计、程序编写。实现了在Revit中扩展刚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基础总高度校核与地基承载力计算功能以及柔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抗剪承载力校核以及内力计算与配筋功能。在配筋部分实现了窗体自动输出最优钢筋配置的功能。(4)编写程序实现了在三维模型中绘制钢筋时条基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等交叠处分布钢筋的自动识别、截断功能,删除钢筋时可依宿主元素批量操作的功能,大大简化用户操作。同时结合条基平法标注规范及Revit“注释”模块功能,完成了条基平面平法施工图及截面配筋图绘制。(5)整合建模、计算、配筋等扩展基础功能的各插件,在Revit菜单栏上开辟了“基础”模块面板,并结合具体算例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秦少伟[2](2020)在《BIM技术在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工程造价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筑结构》是中等职业学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基础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难度大,一直是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困境,从BIM技术的使用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优势入手,举例简析BIM技术在结构施工图中的使用。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就业岗位及岗位的能力要求,浅探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动本校工程造价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刘师卓[3](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梁柱配筋深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进建筑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BIM技术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BIM技术的快速发展。然而现阶段构建BIM模型仍然处于传统的手工建模阶段,需要对照结构施工图再进行BIM模型的创建,这种方法即耗费时间也耗费人工,同时会出现不准确的情况,违背BIM正向设计的发展方向,不符合BIM高效、智能、信息化的理念。同时BIM模型在出图方面的应用也不甚理想,当模型体量过大时,想要对单个构件进行操作是十分复杂的。基于此,本文对混凝土梁柱配筋进行深化设计,采用参数化设计的方法对结构以及配筋模型进行设计,同时设计一种含有结构以及配筋信息的参数表示方法,使用C#语言对Revit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批量创建配筋模型以及对既有模型的详图深化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适用BIM参数化设计的柱单根纵筋多点深化设计方法;根据柱中角筋和边筋的分布特点和构造要求,研究柱纵向钢筋截面内分布的深化设计方法;结合箍筋的构造特点,研究柱中单肢箍、双肢箍的深化设计方法,提出箍筋的形状与截面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研究箍筋参数与纵筋平面布置间的参数化关系,提出纵筋和箍筋相关联的深化设计模型;研究基于Excel表格数据驱动的柱配筋批量深化设计方法。(2)研究基于BIM的梁参数设计方法;研究梁单根纵筋基于特征的多点深化设计方法;根据梁截面内纵筋的分布特点和构造要求,研究梁纵筋与梁截面关系的深化设计方法,提出相应的参数化模型;结合梁内箍筋的构造特点,研究梁中单肢箍、双肢箍的深化设计方法,提出结合箍筋的形状与截面关系的的参数化设计模型;研究截面箍筋参数与纵筋平面布置间的参数化关系,提出纵筋和箍筋相关联的深化设计模型;研究基于Excel表格数据驱动的梁配筋批量深化设计方法。(3)研究适用于BIM的梁柱单构件深化设计模板;研究基于Revit的构件三维视图设计的API方法;研究构件剖面视图以及构件配筋自动标注的API方法。通过BIM软件的二次开发,研究并实现对既有梁柱BIM模型的详图深化设计。
顾鹏远[4](2020)在《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正向设计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尤其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迅猛。装配式建筑结构推动了建筑工业化发展,BIM技术也推动了信息化发展。但是由于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普及率不高,同时BIM设计仅仅是翻模设计,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没有充分体现。针对此问题,本文结合BIM技术的优势,提出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正向设计的应用方案,为促进装配式建筑正向设计提供一种解决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现阶段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研究为基础,分析传统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和实际应用角度分析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正向设计的可行性。(2)研究以“模型共用”为基础的建筑节能以及能耗模拟的分析方案。对比分析现有的建模方案,提出基于可视化编程设计的幕墙建模方案,并以该方案为基础进行节能与能耗分析,为建筑前期设计提供理论分析与修改方案。(3)研究结构专业在BIM设计阶段中的应用方案。结合BIM技术与结构计算软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传统的结构专业在BIM设计流程中应用的不足,提出BIM技术在结构专业的应用方案,实现结构专业的三维出图、数据共享、模型共享,为BIM技术在结构专业的应用提供新的经验与理论支持。(4)研究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深化设计的方案。结合上海科创大楼实际案例,并根据相关规范和技术规程,分析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重难点,提出基于三维建模平台的深化设计应用方案。
郁嘉诚[5](2020)在《基于IFC标准的连续梁钢筋模型自动生成》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设计施工模式中,基于平法施工图进行配筋信息表达,具有几何信息不明确,信息数据难以协同共享等局限性。通过BIM技术,可以有效弥补上述不足,减少材料浪费和工期延误等问题。然而BIM应用过程中,由于各方数据标准的私有性,其钢筋数据信息难以协同共享。目前,依靠人工翻模或数据接口的数据交互模式,其效率低下,费用高昂,且不可避免存在数据丢失或误差。因此,基于一种通用的数据标准,提取结构设计阶段的配筋数据,生成钢筋模型文件,以实现数据的多方交互共享,是推进钢筋工程领域BIM应用的关键。本文基于工业基础类(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以连续梁为研究对象,提出连续梁钢筋模型自动生成的算法,以实现钢筋数据信息的交互共享,为其他类型的钢筋模型自动生成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整理归纳结构设计软件和钢筋算量软件中钢筋信息的表达方式,提出具有通用性的钢筋参数表达方式。(2)对比分析钢筋IFC模型表达中不同类型实体的表达效率、信息准确性和适用范围,提出描述钢筋几何信息的标准化表达方法和影响几何表达的特征参数。(3)基于连续梁钢筋通用参数,建立了几何信息特征参数的转换算法。基于上述特征参数,建立了钢筋IFC实体的生成算法,以实现钢筋IFC模型文件的生成。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核心算法,开发连续梁钢筋自动生成模块,并通过案例分析,论证研究算法的有效性。
黄斌[6](2019)在《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推动了各个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建筑业为例,通过应用BIM技术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一次的革命。通过应用BIM技术能够对建筑进行建模,通过构建完整的BIM模型完成对于工程实现对于工程项目的全面描述,BIM模型能够汇聚建筑设计、施工以及甲方等各个环节的资源信息并通过共享让各方都能够查看和使用。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应用较为成熟,但是在结构设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做好BIM技术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为做好BIM技术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需要做好BIM建筑模型信息转换为结构信息模型的研究,从而使得BIM技术能够具有更好地结构分析能力和绘制平面施工图能力,为建筑业发展注入更强的活力。
蓝天宇[7](2019)在《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阶段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BIM技术作为实现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革命性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包含了规划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维阶段,参与单位众多。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各参与单位间相对独立,所创建的数据彼此割裂,造成信息传递效率低、信息不一致等问题。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使用可以实现信息在各阶段的传递与共享,解决各阶段信息割裂的问题,使建筑工程在整个进程中显着提高质量与效率,并大大减少可能出现的风险。设计阶段作为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的上游阶段,其BIM技术的应用程度决定着BIM技术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成功与否。设计阶段BIM应用的理想状态是设计人员直接运用BIM软件进行全专业的协同设计,再基于BIM模型进行二维及三维成果的生成,即所谓的“正向设计”模式。而结构专业由于需要单独建立结构计算模型、施工图以平法绘制、主要表达信息为钢筋信息等特点,其设计阶段的BIM应用水平一直滞后于其他专业,结构专业也因此成为了实现设计阶段全专业BIM正向设计的短板。因此,研究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阶段的应用对实现设计阶段的全专业BIM“正向设计”以及促进建筑全生命周期的BIM运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实现结构设计阶段全过程的BIM应用,本文围绕BIM结构设计的设计流程与流程中各BIM应用点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如下:1.分析并梳理传统结构设计流程,总结出传统结构设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结合BIM技术应用的特点,将BIM技术与传统结构设计流程相结合,提出基于BIM技术的BIM结构设计流程,实现结构设计阶段的全过程BIM应用。2.提炼出BIM结构设计流程中所涉及到的如BIM建模、碰撞检测、模型互导、协同设计、平法施工图绘制等BIM应用点,研究各应用点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的具体实现方法,并对各BIM应用点进行应用价值分析,确保BIM结构设计流程能够完整实现,并发挥最大价值。3.对Revit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及ABAQUS软件二次开发技术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并对当前模型转换接口的开发现状及开发方式进行调研,论证通过软件二次开发的方法进行Revit模型与ABAQUS模型之间转换接口开发的可行性。4.基于Revit软件的二次开发与ABAQUS软件的二次开发技术,编写Revit模型与ABAQUS模型的转换接口程序,实现将Revit模型转换为ABAQUS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功能,对转换接口进行程序正确性与通用性验证。
马淮亮[8](2019)在《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族库的设计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建筑工业化是当今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其特征是在建筑生产过程中实行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传统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从整体计算分析到构件拆分的思路导致预制构件种类繁多,不利于预制构件厂的生产,不符合建筑工业化的理念。而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以建筑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将建筑的各个环节信息串联起来,对建筑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因此将BIM技术运用到装配式结构设计生产中,可以发挥BIM技术信息集成的优势,实现设计、生产、算量、施工的一体化。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和BIM技术的特点,将BIM技术应用到装配式结构设计生产中,提出面向预制构件进行设计的一些想法及思路。研究并且建立预制构件库及管理平台,对建立的BIM结构模型计算复核;对施工图的钢筋信息进行读取和应用;并针对装配式结构设计和施工的特点,提出一些Revit软件开发需求。自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现阶段基于BIM的装配式结构设计和研究为基础,分析传统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本文装配式结构设计的一些方法及思路,改变先整体分析到构件拆分的设计方法,变为面向预制构件为导向的设计方法。(2)建立基于BIM的预制构件库和管理平台,根据相关规范和技术规程,对装配式框架结构的主要柱、梁、板构件在Revit中进行参数化族建模研究,并且研究预制构件的选择、分类、命名规则,开发预制构件库管理平台,实现构件的入库、查询、修改、删除等操作。(3)为让结构设计中的钢筋信息在BIM中得到利用,提出基于BIM的钢筋建模解决方案。开发插件从施工图提取钢筋信息,并在BIM结构模型中批量生成钢筋,形成带有钢筋信息的BIM模型,用于后期的构件深化设计、施工、算量等环节,实现结构BIM正向设计。(4)根据装配式结构施工的特点,对Revit开发一些插件,用于对装配式结构BIM模型进行分析复核,将预制构件的吊运、运输、脱模等问题提前到设计阶段解决。
管夏[9](2019)在《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针对某超限高层建筑进行了结构设计,对结构设计全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探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1.阐述了超限高层建筑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和相关设计规范要点。2.从初步方案设计、结构分析、结构设计以及施工图绘制四个方面,对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一般方法进行了综述。着重对初步方案设计和结构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从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超限高层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以及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验算方法等三个方面,对超限报告要点进行了深入讨论。3.根据某超限高层的建筑设计要求,采用上述结构设计方法,建立了某超限高层建筑的结构模型,通过力学分析,考察了该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对该结构进行了超限判别,并根据结构的超限程度,制定了相应的性能目标。针对不同水准的地震作用,验算了该结构的性能目标,对结构的薄弱部位提出了相应的超限处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对该超限高层建筑进行了结构设计,绘制了结构施工图。
卢一麟[10](2019)在《基于Revit的结构分析交互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说明BIM技术作为当前国内外重点推广和使用的技术之一,在建筑设计、施工以及维护运营等阶段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此,国内外对于BIM系列软件的交互应用和开发方面的课题研究也逐步加强。对于建筑的结构设计,往往具有专业性强、计算复杂、施工图出图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BIM系列软件-Revit的出现和实践应用,为建筑结构设计提供了新的辅助设计思路。如结构的三维实体模型构建、结构构件的优化、结构与其他专业的碰撞检查等。但由于Revit软件在国内本土化结构设计方面还不够成熟,导致其应用和推广受到阻碍。本文重点对Revit结构设计软件的交互应用和结构分析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对流程进行了梳理、对结构施工图出图进行了分析总结,最终整理出一套针对Revit软件在交互应用和结构分析中施工图设计的实际应用方式。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Revit软件在结构工程交互分析和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现状。(2)Revit软件在结构交互设计和分析方面实现模型转化、数据共享以及不同类型构件信息表示的方法。(3)三维模型向二维结构施工图的转化中构件截面变化和标注的同步的问题、配筋编辑问题等。(4)不同结构构件族的创建方法、配筋模型的创建方法。(5)某工程项目的Revit软件结构交互设计实践应用分析。通过Revit的结构分析交互应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展现了其在结构交互设计和分析的强大优势。为模型转化、数据共享以及不同类型构件的信息表示、平法表示、创建BIM族等实际问题提供了多种解决方式。同时,反映出Revit软件在结构交互设计和分析、本土化二次开发、新型项目应用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Revit软件在结构设计和分析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二、建筑结构平法设计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结构平法设计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绿色建筑理念 |
1.1.2 绿色建筑设计与BIM技术 |
1.1.3 BIM技术的应用领域 |
1.1.4 BIM技术的特征 |
1.1.5 结构基础与BIM技术 |
1.2 论文研究内容 |
1.2.1 论文研究进展 |
1.2.2 论文内容框架 |
1.2.3 论文研究意义 |
1.3 本章小结 |
2 Revit二次开发 |
2.1 引言 |
2.2 Revit简介 |
2.2.1 Revit构成 |
2.2.2 Revit特点 |
2.3 开发工具 |
2.4 Revit API基础 |
2.5 开发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建模 |
3.1 引言 |
3.2 条形基础简介 |
3.2.1 条基特点 |
3.2.2 条基适用条件 |
3.2.3 条基分类 |
3.3 条基族文件的创建 |
3.3.1 族相关关系 |
3.3.2 族样板的选择 |
3.3.3 族文件的绘制 |
3.4 族载入项目插件设计 |
3.4.1 窗体设计 |
3.4.2 主程序设计 |
3.5 参数修改插件设计 |
3.5.1 窗体设计 |
3.5.2 主程序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结构分析计算 |
4.1 引言 |
4.2 刚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
4.2.1 窗体设计 |
4.2.2 主程序前期数据准备 |
4.2.3 主程序设计 |
4.3 柔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
4.3.1 窗体设计 |
4.3.2 主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钢筋可视化及出图 |
5.1 引言 |
5.2 钢筋生成插件设计 |
5.2.1 窗体设计 |
5.2.2 主程序设计 |
5.3 钢筋删除插件设计 |
5.4 图纸生成 |
5.5 本章小结 |
6 综合应用 |
6.1 扩展功能概况 |
6.2 实例设计资料 |
6.2.1 基础信息 |
6.2.2 场地条件 |
6.3 模型生成 |
6.4 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4.1 条形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4.2 独立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
6.5 配置钢筋及出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基于BIM技术的梁柱配筋深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于API的 Revit二次开发 |
2.1 Revit二次开发简介 |
2.1.1 Revit二次开发环境 |
2.1.2 Revit二次开发流程 |
2.2 Revit API接口 |
2.3 Revit元素 |
2.3.1 元素继承关系与属性 |
2.3.2 元素收集器 |
2.3.3 元素过滤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的混凝土柱配筋深化设计 |
3.1 混凝土柱配筋深化设计的问题 |
3.1.1 平法与BIM的结合 |
3.1.2 混凝土柱钢筋构造形式 |
3.2 不含配筋的混凝土柱深化设计 |
3.2.1 柱族深化设计 |
3.2.2 创建柱模型 |
3.3 柱配筋深化设计 |
3.3.1 单根纵筋深化设计 |
3.3.2 纵筋深化设计 |
3.3.3 单根箍筋深化设计 |
3.3.4 箍筋深化设计 |
3.4 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方法 |
3.4.1 柱实例数据设计以及批量建模 |
3.4.2 柱配筋参数数据设计以及批量建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的混凝土梁配筋深化设计 |
4.1 混凝土梁钢筋构造形式 |
4.2 不含配筋的混凝土梁深化设计 |
4.2.1 梁族深化设计 |
4.2.2 创建梁模型 |
4.3 梁配筋深化设计 |
4.3.1 单根纵筋深化设计 |
4.3.2 纵筋深化设计 |
4.3.3 单根箍筋深化设计 |
4.3.4 箍筋深化设计 |
4.4 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方法 |
4.4.1 梁实例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方法 |
4.4.2 梁配筋参数数据设计及批量建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BIM的梁柱构件详图深化设计 |
5.1 出图模板设计 |
5.2 三维视图 |
5.3 柱深化设计图 |
5.3.1 柱剖面视图 |
5.3.2 柱线性标注 |
5.3.3 柱箍筋线性标注 |
5.3.4 柱纵筋线性标注 |
5.4 梁深化设计图 |
5.4.1 梁剖面视图 |
5.4.2 梁线性标注 |
5.4.3 梁箍筋线性标注 |
5.4.4 梁纵筋线性标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正向设计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BIM技术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2 装配式建筑国内外应用现状 |
1.2.3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技术与理论概述 |
2.1 BIM技术概述 |
2.1.1 BIM技术概念 |
2.1.2 BIM软件介绍 |
2.1.3 IFC数据交换标准格式 |
2.2 装配式建筑概述 |
2.2.1 装配式建筑概念 |
2.2.2 装配式建筑分类 |
2.2.3 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分析 |
2.3 BIM正向设计概述 |
2.3.1 BIM正向设计的概念 |
2.3.2 BIM正向设计的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节能设计与能耗分析 |
3.1 Dynamo可视化编程设计 |
3.1.1 工程概况 |
3.1.2 Dynamo介绍 |
3.1.3 幕墙网格划分 |
3.1.4 幕墙嵌板自动编号 |
3.1.5 建立BIM建筑模型 |
3.2 Revit与 Ecotect的数据交换 |
3.3 气候分析 |
3.3.1 气候分析工具 |
3.3.2 太阳辐射分析 |
3.3.3 最佳朝向分析 |
3.3.4 焓湿图策略分析 |
3.4 日照分析 |
3.4.1 日照概念及基础知识 |
3.4.2 日照间距与日照时间计算 |
3.4.3 建筑遮挡与投影分析 |
3.4.4 遮阳构件对太阳辐射量的影响分析 |
3.5 能耗模拟分析 |
3.5.1 模型设置 |
3.5.2 能耗模型计算 |
3.5.3 计算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计算 |
4.1 软件选择 |
4.2 项目概况 |
4.3 装配式结构抗震分析 |
4.3.1 YJK计算模型及设计参数 |
4.3.2 各层刚心、质心、相邻层侧移刚度比计算 |
4.3.3 风荷载信息 |
4.3.4 结构周期、地震力及振型 |
4.3.5 结构位移 |
4.3.6 框架柱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 |
4.4 地震作用下变形曲线 |
4.5 YJK与 Revit数据共享 |
4.5.1 导入结构模型 |
4.5.2 导入计算数据 |
4.6 结构施工图出图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深化设计 |
5.1 构件拆分 |
5.1.1 BIM深化模型 |
5.1.2 装配式建筑拆分原则 |
5.1.3 梁的拆分 |
5.1.4 柱的拆分 |
5.1.5 楼板的拆分 |
5.2 预埋件位置选取 |
5.3 预制构件深化设计 |
5.3.1 预制叠合梁深化设计 |
5.3.2 预制柱深化设计 |
5.3.3 预制叠合板深化设计 |
5.4 出图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基于IFC标准的连续梁钢筋模型自动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
1.1.2 传统设计施工模式及BIM应用价值 |
1.1.3 当前BIM应用的现状、难点及解决思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性 |
1.3.1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2 创新性 |
1.4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与限制 |
1.4.1 研究内容安排 |
1.4.2 限制条件 |
第二章 连续梁钢筋通用参数的表达格式 |
2.1 引言 |
2.2 平法施工图钢筋信息的表达形式 |
2.3 钢筋软件钢筋信息的表达格式 |
2.3.1 结构设计软件钢筋信息的表达格式 |
2.3.2 钢筋应用软件钢筋信息的表达格式 |
2.4 自定义钢筋通用参数信息的表达格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IFC标准的钢筋表达特征参数 |
3.1 引言 |
3.2 IFC标准的基本概念 |
3.3 IFC标准中的钢筋信息类型 |
3.4 钢筋的几何特征参数 |
3.4.1 空间定位属性的特征参数 |
3.4.2 几何形状属性的特征参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FC标准的连续梁钢筋自动生成算法 |
4.1 引言 |
4.2 连续梁钢筋生成算法难点与概述 |
4.3 钢筋通用参数的数据预处理 |
4.4 连续梁钢筋特征参数的生成算法 |
4.4.1 纵筋几何特征参数的生成算法 |
4.4.2 构造筋几何特征参数的生成算法 |
4.4.3 箍筋几何特征参数的生成算法 |
4.5 基于特征参数的钢筋IFC实体生成算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验证 |
5.1 引言 |
5.2 案例设计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BIM技术应用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
2 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
3 平法表示钢筋信息和实体详图钢筋表示在BIM技术中的应用 |
4 BIM技术在结构施工图设计中的应用 |
5 结束语 |
(7)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阶段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BIM研究现状 |
1.2.2 BIM设计研究现状 |
1.2.3 BIM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基于BIM技术的结构设计流程研究 |
2.1 传统设计流程及弊端分析 |
2.1.1 传统设计流程 |
2.1.2 弊端分析 |
2.2 传统结构设计流程及弊端分析 |
2.2.1 传统结构设计流程 |
2.2.2 弊端分析 |
2.3 BIM设计应用模式 |
2.3.1 BIM设计1.0 模式 |
2.3.2 BIM设计1.5 模式 |
2.3.3 BIM设计2.0 模式 |
2.3.4 BIM正向设计优势分析 |
2.4 基于BIM技术的结构设计流程 |
2.4.1 结构专业运用BIM技术的特点 |
2.4.2 BIM结构设计流程 |
2.4.3 BIM结构设计流程的优点 |
2.4.4 实现BIM结构设计流程所需条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结构设计应用点研究 |
3.1 BIM结构建模 |
3.1.1 结构建模 |
3.1.2 钢筋建模 |
3.1.3 应用价值分析 |
3.2 协同设计 |
3.2.1 工作集协同 |
3.2.2 链接协同 |
3.2.3 工作集协同与链接协同性能比较 |
3.2.4 应用价值分析 |
3.3 碰撞检测 |
3.3.1 结构专业碰撞检测简介 |
3.3.2 应用价值分析 |
3.4 模型转换 |
3.5 基于BIM模型的平法施工图绘制 |
3.5.1 Revit结构施工图平法表示 |
3.5.2 应用价值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evit模型转换接口研究 |
4.1 Revit模型转换接口需求分析 |
4.2 Revit模型转换接口开发现状 |
4.3 Revit模型转换接口开发方式 |
4.3.1 直接转换 |
4.3.2 基于中间格式的接口开发 |
4.3.3 基于Revit API二次开发的接口开发 |
4.4 Revit模型与ABAQUS模型转换接口开发可行性研究 |
4.4.1 Revit模型与ABAQUS模型转换接口需求分析 |
4.4.2 Revit二次开发 |
4.4.3 ABAQUS二次开发 |
4.4.4 Revit模型与ABAQUS模型转换接口开发可行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evit结构模型与ABAQUS计算模型转换接口开发 |
5.1 程序开发目标 |
5.2 程序开发思路 |
5.3 程序实现 |
5.3.1 开发工具 |
5.3.2 程序实现流程 |
5.3.3 Revit结构模型信息提取 |
5.3.4 ABAQUS模型创建 |
5.3.5 Revit结构信息到ABAQUS的传递 |
5.4 程序验证 |
5.4.1 程序正确性验证 |
5.4.2 程序通用性验证 |
5.4.3 算例一 |
5.4.4 算例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族库的设计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BIM技术概述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1 BIM概念 |
1.2.2 BIM技术的特点与标准发展 |
1.2.3 BIM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基于BIM的装配式结构 |
1.3.1 装配式结构概述 |
1.3.2 BIM技术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应用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
1.4 BIM软件及Revit软件二次开发 |
1.4.1 BIM软件平台 |
1.4.2 Revit API函数 |
1.4.3 开发流程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主要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2 基于BIM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研究 |
2.1 BIM技术在PC建筑的优势体现 |
2.1.1 三维可视化 |
2.1.2 协调性 |
2.1.3 模拟性 |
2.1.4 BIM技术实现PC建筑标准化的管理 |
2.2 关于传统PC建筑设计方法及缺点 |
2.2.1 传统装配式设计方法 |
2.2.2 传统方式的缺点 |
2.3 基于BIM的装配式结构设计方法 |
2.4 传统的设计方法与基于BIM的设计方法对比 |
2.4.1 两种方法的联系 |
2.4.2 两种方法的不同 |
2.5 基于BIM的设计方法面临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Revit装配式框架结构构件参数化建模研究 |
3.1 Revit族 |
3.1.1 族概念 |
3.1.2 族的层级和归属关系 |
3.1.3 族的创建流程 |
3.2 Revit参数化 |
3.3 预制构件柱、梁、板族参数化建模 |
3.3.1 装配式框架结构构件设计特点 |
3.3.2 预制构件族的模数化 |
3.3.3 模型精度 |
3.3.4 预制柱、梁、板族的创建 |
3.4 构件族的钢筋建模解决方案 |
3.4.1 构件族的钢筋建模插件开发 |
3.4.2 构件的钢筋参数信息快速读取插件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4 装配式框架结构构件族库的建立及应用 |
4.1 装配式框架结构构件族库的创建与管理方法 |
4.1.1 入库预制构件的分类选择 |
4.1.2 入库预制构件族和族类型的编码及信息模型创建 |
4.1.3 预制构件的审核入库 |
4.1.4 预制构件库的管理方法 |
4.2 基于Revit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构件族库管理平台的开发 |
4.2.1 开发技术介绍 |
4.2.2 族库平台的主要功能介绍及开发 |
4.2.3 基于Revit的预制构件族库及管理平台的作用总结 |
4.3 基于BIM的结构专业设计方法 |
4.4 案例 |
4.4.1 工程概况 |
4.4.2 模数体系 |
4.4.3 预制构件的选择 |
4.4.4 BIM结构模型的整体性能分析 |
4.4.5 BIM结构模型的后续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BIM模型整体及构件个体的复核检验 |
5.1 Revit参数介绍 |
5.1.1 参数简介 |
5.1.2 类型参数及实例参数 |
5.2 开发利用参数进行检验及统计的插件 |
5.2.1 构件吊装脱模插件开发 |
5.2.2 构件重量与尺寸检验插件开发 |
5.2.3 吊装装备检验插件开发 |
5.2.4 预制率统计插件开发 |
5.3 装配式构件深化设计辅助插件-----钢筋碰撞检查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构件族的钢筋插件开发代码 |
2 构件吊装脱模插件代码 |
3 构件重量与尺寸检验插件代码 |
4 吊装装备检验插件开发代码 |
5 预制率统计插件代码 |
6 钢筋碰撞检查代码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授权的专利 |
(9)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超限高层建筑概述 |
1.3 性能化设计方法概述 |
1.4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及设计要点 |
1.4.1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
1.4.2 我国超限审查工作的发展 |
1.4.3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要点 |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讨论 |
2.1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流程 |
2.2 高层建筑结构初步方案设计 |
2.2.1 结构选型 |
2.2.2 结构布置 |
2.2.3 构件尺寸估算 |
2.2.4 计算机建模 |
2.3 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 |
2.3.1 结构的力学模型 |
2.3.2 结构分析方法 |
2.3.3 超限判别与结构合理性判断 |
2.3.4 性能化目标的确定及验算 |
2.4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2.4.1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
2.4.2 结构构件设计 |
2.5 结构设计成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超限报告要点 |
3.1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审查及内容 |
3.2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
3.2.1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力学模型 |
3.2.2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恢复力模型 |
3.2.3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动力方程建立 |
3.2.4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动力方程求解 |
3.2.5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地震波选用要点 |
3.3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 |
3.3.1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要点 |
3.3.2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水准 |
3.3.3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目标 |
3.3.4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目标验算 |
3.3.5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目标选用相关建议 |
3.4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 |
3.4.1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 |
3.4.2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 |
3.4.3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 |
3.4.4 结构专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某超限工程实例结构设计 |
4.1 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条件 |
4.1.1 工程概况 |
4.1.2 建筑图纸 |
4.1.3 主要设计参数 |
4.1.4 材料选用 |
4.1.5 荷载取值 |
4.1.6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 |
4.2 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初步方案设计 |
4.2.1 某超限高层建筑竖向承重结构 |
4.2.2 某超限高层建筑水平承重结构 |
4.2.3 某超限高层建筑计算机建模 |
4.3 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
4.3.1 超限判别与性能目标确定 |
4.3.2 多遇地震作用下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
4.3.3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时程分析 |
4.3.4 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验算 |
4.3.5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验算 |
4.3.6 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分析 |
4.3.7 楼板详细分析 |
4.3.8 风振舒适度计算 |
4.3.9 超限处理的主要措施 |
4.4 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4.5 结构设计成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某商业综合体建筑结构设计说明书 |
(10)基于Revit的结构分析交互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创新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结构施工图设计Revit应用分析 |
2.1 结构设计的3阶段 |
2.2 结构设计的传统方式与Revit比较 |
2.3 施工图设计3D视图与平法 |
2.3.1 三维实体方式表示的优点和不足 |
2.3.2 国标平法视图的优缺点 |
2.4 施工图设计中Revit与平法结合分析 |
2.4.1 必要性分析 |
2.4.2 可行性分析 |
2.5 施工图设计应用Revit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Revit结构施工图设计的解决方案 |
3.1 结构柱平法表达解决方案 |
3.1.1 柱列表注写问题及解决 |
3.1.2 柱截面注写问题及解决 |
3.2 剪力墙的平法表达解决方案 |
3.2.1 剪力墙边缘构件截面的注写问题 |
3.2.2 解决方案 |
3.3 结构梁的平法标注和Revit解决方案 |
3.3.1 梁截面的平法标标注问题及其解方法 |
3.3.2 梁平法标注同步改筋解决方案 |
3.4 结构板的平法表达解决方案 |
3.4.1 板集中标注问题及解决 |
3.4.2 板原位标注问题及解决 |
3.5 各构件平法表达解决方案的实现 |
3.5.1 结构设计软件PKPM-Revit |
3.5.2 解决方案的软件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Revit的结构施工图设计工程案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结构施工图设计Revit解决方案测试 |
4.2.1 Revit建筑结构模型构建过程 |
4.2.2 Revit模型转SATWE模型 |
4.2.3 Revit模型计算 |
4.2.4 Revit平法标注交互应用 |
4.2.5 结构整体计算指标分析 |
4.3 Revit技术应用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发展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建筑结构平法设计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D]. 苗雨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BIM技术在中职学校《建筑结构》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工程造价专业为例[J]. 秦少伟. 知识经济, 2020(19)
- [3]基于BIM技术的梁柱配筋深化设计研究[D]. 刘师卓.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BIM技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正向设计的应用研究[D]. 顾鹏远.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5]基于IFC标准的连续梁钢筋模型自动生成[D]. 郁嘉诚.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BIM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黄斌.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2)
- [7]BIM技术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阶段的应用研究[D]. 蓝天宇.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8]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框架结构族库的设计研究与应用[D]. 马淮亮. 扬州大学, 2019
- [9]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D]. 管夏. 湘潭大学, 2019(02)
- [10]基于Revit的结构分析交互应用探索[D]. 卢一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