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三高速公路第13-19标段路基桥涵工程的施工监理(论文文献综述)
戴亚诺[1](2019)在《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推动生产力加速进步有显着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高速公路项目都具有工程量大、建设时间长、涉及范围广、投资大等特点,因而在高速公路项目施工过程中就存在着大量的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这些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对高速公路项目总成本和工期等的控制,影响到项目前期的正常开展,以及项目后期能否顺利完工。如何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施工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给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施工带来的危害和损失,顺利完成高速公路项目的施工目标,是高速公路工程施工方最关心的问题。本文从施工方的角度出发,对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六章,在充分阅读收集相关文献、书籍以及网络资源并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项目风险、项目风险管理及项目风险管理过程等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学习。通过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与监控等过程的分析,提出了适用于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本文采用“问卷星”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从施工、社会、自然和管理四个方面对X高速公路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识别,构建出了X高速公路项目风险因素清单,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得出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主要的风险是征地拆迁风险、施工人员风险、材料质量风险、安全风险、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最后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结合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分别对施工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和管理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以及监控策略。本文的目的是帮助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寻找应对风险的解决途径,降低施工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辅助项目的开展并顺利完工。
曾昊[2](2019)在《南益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进一步寻找适用于洞庭湖平原地区的软土地基处治方式,选用了南县至益阳高速公路北段的软土地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软基处理深度、施工的简易性和经济性。从排水固结法(塑料排水板)、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等五种方案中,选取较为合适的水泥土搅拌桩和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作为该软土地基的处治方案。论述了南益高速公路北段的软基处理和桩基选型的思路、复合地基设计参数、施工工艺,并对处治过后的地基分别进行钻芯试验和低应变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保证两种处治方式的成桩质量能够对增强地基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降起到预期作用。最后对两种处治方式下的软土地基进行静载荷试验,在得出经过理论计算印证的试验结果后,根据试验结果以及施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两种处治方式的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来选出较为适合洞庭湖平原地区软土地基的处治方式。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按照相关规范对依托工程的4170根水泥土搅拌桩和408根PHC预应力管庄复合地基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并对两种方案的施工质量、施工工艺、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前者在经济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后者加固效果更为显着,得出了应针对实际的地质情况,合理结合两种处治方式最为经济、科学的结论。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对岩土层进行的原位试验与岩土试样的室内试验,得到了处理路段中分布较广的软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岩土层的天然地基承载力。(2)据工程勘测地质报告与相关案例经验,对软基处治方案进行分析、必选,从五种处治方案中选择了技术相对成熟、经济成本较低的水泥土搅拌桩和工期较短、处治效果明显的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两种处治方式。(3)分析原位试验与室内试验所得数据,确定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与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参数,并分别对他们的承载力与沉降进行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现场静载荷试验相印证用试验结果来证明理论计算的正确性,同时可用理论计算得出的相关结论来帮助完善现场试验。(4)根据“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340—2015)等规范对47根水泥土搅拌及238根PHC预应力管桩进行钻芯试验与低应变试验,确保桩身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为后续静载荷试验的准确性提供保证。(5)从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经济性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两种处治方式的特点与优势,得出了应当根据实地情况,科学的采用多种处治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案为最佳软基处治方式的结论,为如何灵活、合理的使用软基处治方式处理软土地基提供了一些经验与案例。
唐妍[3](2018)在《四川绵广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合同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高速公路日常养护活动中出现的维修资金回笼难、维修力度大、合同履行不到位等问题,为了保证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得以正常开展,其中日常养护的合同管理是关键,整个合同周期存在较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对于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的合同风险管理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为原则,首先对本研究所涉及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合同风险以及合同风险管理等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速公路日常养护的合同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其次,结合绵广高速日常养护合同现状,筛选风险指标并确定其权重,以此建立高速公路合同管理风险的评估模型,而后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绵广高速公路日常养护M合同管理风险及对其风险评估,根据四川绵广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合同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增强工程合同管理的约束力,提高合同的执行力,从而促使高速公路工程顺利向前推进。本文按照资料搜集、现状调查、理论分析、查找主因、综合考虑的设计思路,针对绵广高速的发展现状,经过与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拟将涉及的合同按照合同发生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划分,构建了合同管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期望能为我国高速公路的合同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新超[4](2018)在《红粘土路基施工技术在凯羊高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凯里至羊甲(凯羊)高速公路第五合同段项目,起讫点桩号K35+120K47+000,全长11.88公里。公路沿线地形条件复杂,总体地势起点、终点较缓,中部高差变化较大,沿线广泛分布着大量的红粘土。为了将沿线的红粘土资源化,以降低施工成本,采用红粘土填筑路基成为必然。红粘土作为一种特殊性土,物理力学性质复杂,施工困难。面对这一系列工程问题,对红粘土路基施工技术的研究成为当务之急。文章结合工程背景及有关资料,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和现场碾压试验充分了解红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沿线土样的天然含水率较高,液限超过50%,压缩性较低,无膨胀性;现场碾压试验表明红粘土土样随着稠度的增大和击实功的提高,CBR和干密度也随之增大。采用大吨位的压路机,增加碾压次数,能有效提高碾压效果,但是过分的强调压路机的吨位和碾压的次数对提高土体的干密度没有太明显的效果。红粘土路基施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基处理及清除表土、铺筑试验路段、施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摊铺与碾压和质量检测几个部分。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含水量、松铺厚度、碾压次数和碾压机具组合和选择、碾压程序及排水等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同时文中对具体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控制要点做了系统详细的介绍。红粘土路基施工要避免雨季,在施工时要分层碾压,同时尽量保证施工过程连续,如遇特殊情况不能连续施工时,要对施工完成的红粘土路基表层作封盖处理。同时要做好排水和防护设施。最后对红粘土路基进行现场沉降监测和数值模拟计算,在监测时要保证监测时间要与施工后期位移监测时间保持一致,要保证每铺筑一层监测一次,及时整理监测数据,并进行分析。现场监测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红粘土路基在填筑初期的沉降量比较大,施工完毕之后,沉降速率越来越小,沉降量逐渐趋于稳定。红粘土路基固结沉降速率较快,红粘土路基的大部分沉降在100150d范围内完成的。
李锋[5](2017)在《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研究 ——以X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标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已经在教育、金融、旅游、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实践和成功运用,并在建筑工程、高速公路等工程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应用和推广。实践证明实行标准化管理,可以使经验管理规范化,使散乱管理系统化,使被动管理主动化,使随意管理制度化,使粗糙管理精细化。标准化管理的思想是针对共性问题制定统一执行的标准,这种管理方式正好贴合了铁路项目重复工序较多的特点。由中铁十局承建X项目是国家沿海铁路的一部分,是我国“八纵八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长194.39公里,总投资238亿元,建设标准为国铁I级双线电气化快速铁路,设计速度为每小时200公里,是以城际客运为主兼顾中长途旅客运输、客货并重的铁路干线。通过本文的研究,本文提出了铁路工程标准化实施的必要性和具体战略措施,构建了铁路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化体系的原则、策略和作用。并根据X项目的实际情况,就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过程控制、现场管理四个角度,提出了标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为X项目及类似的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黄胜[6](2014)在《软基处理技术在通平高速公路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21世纪来,我国公路基本建设迎来了很好的机遇,但我国幅员广阔,南北跨度大,东西距离长,公路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中,地质问题突显,特别是地质灾害和特殊不良地基引起的病害、地基失稳等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巨大的损失。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地基处理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提到议事日程,地基处理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公路软土路基土质松软,含水量大,结构承载力较低,无法满足设计要求的承载力,必须进行妥善的加固处理,否则会造成路基强度低、施工结束后沉降过大以及路基下沉等问题,导致路面唧浆,开裂或者塌陷,影响路面的使用功能。本文以通平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主要介绍通平高速公路的软基处理,通平高速公路的主要加固处理方法是碎石桩、加筋碎石桩、LC桩的联合桩处理方法,论述了它们的原理、地基承载力的计算、设计参数以及所形成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碎石桩的缺点是桩身在距桩顶2d~3d左右处是高应力区,环周土体的环箍作用有限,较易发生破坏,即便增大桩长也提高不了地基承载力,在碎石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加筋碎石桩和LC桩比碎石桩更显优势。通平高速公路软基处理施工后的主要试验检测方法有静载试验检测复合地基承载力、触探检测密实度、低应变检测LC桩身的完整性,运用重Ⅱ型动力触探仪、低应变测试仪、千斤顶等试验检测设备测定软基处理后地基的相关数据,将实测数据和规范数据相比较,就通平高速公路软弱地基加固处理路段进行试验结果的分析,最后做了沉降观测分析,分析的结果均符合容许值的要求,满足高速公路路基的规范。碎石桩、加筋碎石桩、LC桩的联合合桩处理方法比单一的软基处理方法更为可行、针对性更强、运用的范围更为广阔。
刘斐[7](2014)在《近期桥梁安全事故深度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桥梁事业也蓬勃发展。但是随着交通量的增大,以及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桥梁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近几十年发生的桥梁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找出引起桥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为避免同类桥梁安全事故再次发生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近40年的611起桥梁安全事故,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引起桥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本文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安全理论进行简介并且对桥梁安全事故进行系统的分类;(2)列举自然因素引起的国内外桥梁安全事故,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大风等自然灾害对桥梁的破坏;(3)列举人为因素引起的国内外桥梁安全事故,包括设计因素、施工因素、运营管理因素、碰撞因素(船撞和车撞)等人为因素对桥梁的破坏;(4)对收集的国内外桥梁安全事故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主要包括桥梁安全事故的基本原因、详细原因的统计分析,不同桥型和不同材料的桥梁安全事故破坏程度的统计分析,不同主要原因(施工事故、碰撞事故、水利事故以及过载事故)造成的桥梁破坏程度的统计分析等。最后,总结出引起桥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有益的安全评估措施和建议。
张国安[8](2012)在《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事业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取得显着成效。铁路工程项目作为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和应用载体,是我国铁路技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实现路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铁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动力影响因素,构建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仿真模型,研究提升项目技术创新动力的实现途径,以实现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了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特点,总结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在资金、人才、组织和协作方面的障碍与不足,从参与方的识别与需求分析、参与方动力因素、环境动力因素等方面阐述了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系统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模拟仿真,采用因果回路图分析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内部构成,运用存量流量图探寻影响技术创新动力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回路,为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和运行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内涵与要素分析,建立了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模型,并通过阐述三大核心子机制目标、主体、功能及运行,确保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有效运行。通过分析激励约束的资源、环境要素及激励约束主体客体,阐述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及其运行实现;通过分析协同合作的目标及流程,阐明作为主导方的业主与作为实施方的承包方、科研单位及高校的协同合作机制的组织构架及运行保障;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的利益表现形式及各方利益获取方式,运用博弈方法分析构建基于Shapley值和基于MCRS法的合作收益分配模型,结合熵权法建立项目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方法,归纳总结出具体举措和可行方案。最后,以XG铁路工程项目为例,从其技术创新管理实际经验中总结提炼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实践运用与成效,验证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苑红强[9](2010)在《山区高速公路典型构造物造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山区高速公路桥梁、隧道、互通立交等构造物工程所占比重较大,并具有体量大和造价高两大特征,且工程变更频繁,造价浮动范围大,造价控制非常困难,而至今还未有一套系统、完善的造价指标体系。为此,本文就山区高速公路典型构造物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本文在对比山区与平原区高速公路典型构造物工程和造价特征的基础上,参照典型工程选取的“四个原则”,综合运用比较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选取了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互通匝道工程作为研究对象;提出构建以综合指标与分项指标为基础的工程量指标和经济指标相结合的“双指标”体系,并创造性地将建筑面积引入指标体系;并运用“四个相结合”的构建方法,从工程材料消耗、造价、施工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构建了桥梁工程、隧道工程、互通匝道工程的造价指标体系;指出测算资料选取时应遵循“竣工决算→两阶段设计→初设阶段”的先后顺序及从“四个方面”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并给出了具体的测算方法和示例;最后以典型山区高速公路—广东省云梧高速为例,对主要造价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一些富有规律性的结论。
吕贵宾[10](2009)在《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文中研究说明公路工程的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式是在近年来公路施工日趋大型化、复杂化、管理要求更高的形势下,应时而生的。我国早在198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文中就已提出建立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设想。此后随着《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05)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对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的规范化引导。然而对于国内的大部分施工企业而言,虽经历了20年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但仍存在着企业技术管理薄弱、经济实力不强、总体综合管理水平较低的状态,如何使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能适应项目管理再深化的国际要求,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这一先进的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点。本论文在对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实行项目管理取得的经验。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对福建省武夷山至邵武高速公路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管理具体实例进行研究,以解决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开展工程总承包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我国建筑业企业向工程总承包模式发展所应采取的策略和对策。
二、运三高速公路第13-19标段路基桥涵工程的施工监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三高速公路第13-19标段路基桥涵工程的施工监理(论文提纲范文)
(1)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述 |
一、项目风险的定义 |
二、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 |
三、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
第二节 项目风险管理原理 |
一、项目风险识别 |
二、项目风险评估 |
三、项目风险应对 |
四、项目风险监控 |
第三章 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识别 |
第一节 项目介绍 |
一、工程概括 |
二、工程技术标准 |
三、主要工程数量 |
四、总体施工组织布置 |
五、质量管理保证体系 |
六、安全管理保证体系 |
第二节 项目风险识别 |
一、风险识别调查问卷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风险识别专家访谈 |
第三节 项目主要风险 |
一、施工风险 |
二、社会风险 |
三、自然风险 |
四、管理风险 |
第四章 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评估 |
第一节 项目风险估计 |
第二节 项目风险评估 |
一、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
二、构建风险因素判断矩阵 |
三、项目风险总排序 |
四、风险综合排序 |
第五章 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应对与监控 |
第一节 项目风险应对 |
一、施工风险的应对措施 |
二、社会风险的应对措施 |
三、自然风险的应对措施 |
四、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二节 项目风险监控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2)南益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2.1 地质概况 |
2.1.1 地层岩性 |
2.1.2 水文地质条件 |
2.1.3 特殊性岩土的评价 |
2.2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2.2.1 原位试验 |
2.2.2 室内试验 |
2.3 施工工艺对处治方案选择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淤泥质软土地基处理设计 |
3.1 处治基本原则 |
3.2 水泥土搅拌桩方案设计 |
3.2.1 路段概况 |
3.2.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设计 |
3.2.3 水泥搅拌桩施工桩位图 |
3.3 PHC预应力管桩方案设计 |
3.3.1 路段概况 |
3.3.2 PHC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设计 |
3.3.3 PHC预应力管桩施工桩位图 |
3.4 软基处治方案施工工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场试验检测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内容 |
4.2.1 水泥土搅拌桩质量评定检测方法 |
4.2.2 PHC预应力管桩质量评定检测方法 |
4.2.3 静载试验质量检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HC预应力管桩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方案比对 |
5.1 施工工艺 |
5.2 施工质量 |
5.3 经济性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文献引用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现场试验数据记录表 |
附录D 现场试验数据图 |
(3)四川绵广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合同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结构安排 |
第2章 合同风险管理概述 |
2.1 高速公路养护合同 |
2.2 高速公路养护合同风险 |
2.2.1 合同风险分类 |
2.2.2 合同风险管理 |
2.4 合同风险管理研究的方法 |
2.4.1 德尔菲法 |
2.4.2 因子分析法 |
2.4.3 层次分析法 |
2.5 合同风险评估方法的选用 |
第3章 绵广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合同风险的评估 |
3.1 绵广高速公路概况 |
3.2 绵广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合同存在的问题 |
3.2.1 合同双方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维权意识 |
3.2.2 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
3.2.3 合同管理手段落后管理制度不严谨 |
3.2.4 合同索赔困难 |
3.2.5 合同管理人员专业素养缺乏 |
3.3 绵广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合同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
3.4 绵广高速公路的日常养护合同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第4章 绵广高速公路工程日常养护M合同实证研究 |
4.1 绵广高速公路工程日常养护M合同概况 |
4.2 绵广高速公路工程日常养护M合同风险评估 |
4.2.1 建立权重集 |
4.2.2 合同管理风险综合评价结果 |
第5章 绵广高速公路工程日常养护合同管理的改善对策 |
5.1 提高法律素养和维权意识 |
5.2 健全合同政策法规和提高执行力 |
5.2.1 建立高速公路工程合同政策法规保障 |
5.2.2 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提高执行力度 |
5.3 制定严谨的科学的合同管理制度 |
5.3.1 完善合同内容编制 |
5.3.2 利用信息化加强合同的科学管理 |
5.4 施工合同风险的应对策略 |
5.4.1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程合同签订前风险规避 |
5.4.2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程合同执行中风险规避 |
5.4.3 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工程合同后期风险的应对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调查问卷 |
(4)红粘土路基施工技术在凯羊高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红粘土的研究概况与不足 |
1.2.2 施工技术研究 |
1.2.3 施工控制要点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红粘土的地质特征及主要的工程特性 |
2.1 红粘土的成因 |
2.2 红粘土的分布规律 |
2.2.1 红粘土分布的地域性 |
2.2.2 红粘土土性的变化规律 |
2.2.3 红粘土厚度变化规律 |
2.3 红粘土的工程特性 |
2.3.1 主要组成成分 |
2.3.2 物理化学性质 |
2.3.3 红粘土的工程力学性质 |
2.3.4 红粘土的力学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凯羊高速公路红粘土路基施工技术试验研究 |
3.1 红粘土室内土工试验研究 |
3.1.1 试验方案 |
3.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 红粘土的现场试验研究 |
3.2.1 试验过程 |
3.2.2 现场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凯羊高速公路红粘土路基施工工艺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项目简介 |
4.1.2 项目地理位置 |
4.1.3 项目工程特点 |
4.1.4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情况 |
4.2 红粘土路基施工工艺 |
4.2.1 施工准备工作 |
4.2.2 摊铺与碾压 |
4.2.3 质量检测 |
4.3 红粘土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
4.3.1 含水量控制 |
4.3.2 碾压次数 |
4.3.3 松铺厚度 |
4.3.4 施工机具选择与组合 |
4.3.5 其他控制因素 |
4.4 红粘土路基典型病害与防治技术 |
4.4.1 红粘土路基的主要病害 |
4.4.2 红粘土路基病害的原因 |
4.4.3 红粘土路基病害防治及改良利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红粘土路基沉降监测技术及数值模拟研究 |
5.1 沉降监测概述 |
5.1.1 沉降监测断面和监测点的设置 |
5.1.2 沉降监测方法 |
5.1.3 沉降监测技术施工控制要点 |
5.2 现场沉降监测 |
5.2.1 施工现场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
5.2.2 现场监测过程 |
5.2.3 监测结果及分析 |
5.3 红粘土地基沉降的数值模拟分析 |
5.3.1 ADINA概况 |
5.3.2 路基土体沉降计算模型 |
5.3.3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
5.4 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计划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研究 ——以X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文章主要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标准化管理相关概念 |
2.1.1 标准 |
2.1.2 标准化 |
2.1.3 标准化管理 |
2.1.4 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
2.2 科学管理理论 |
2.3 经验曲线效应理论 |
第3章 铁路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与推行 |
3.1 体系构建的原则 |
3.1.1 系统高效 |
3.1.2 简明适用 |
3.1.3 动态优化 |
3.2 推行策略 |
3.2.1 明确总体要求 |
3.2.2 建立组织结构 |
3.2.3 制定推进计划 |
3.3 实施的作用与原则 |
3.3.1 实施的作用 |
3.3.2 实施的原则 |
3.4 管理制度标准化 |
3.5 人员配备标准化 |
3.6 现场管理标准化 |
第4章 X项目概述 |
4.1 工程概述 |
4.2 主要技术标准 |
4.3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特征 |
4.3.1 自然地理特征 |
4.3.2 交通运输情况 |
4.3.3 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利用情况 |
4.3.4 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
4.4 工程特点、重点、难点分析 |
第5章 X项目标准化管理方案 |
5.1 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难点 |
5.2 标准化管理的总体安排 |
5.3 管理制度标准化 |
5.3.1 技术管理制度 |
5.3.2 质量管理制度 |
5.3.3 安全管理制度 |
5.3.4 计财管理制度 |
5.3.5 综合类管理制度 |
5.3.6 文明施工制度 |
5.3.7 施工机械与设备管理制度 |
5.3.8 宣传与保密制度 |
5.3.9 项目例会与施工日志制度 |
5.3.10 架子队管理制度 |
5.4 人员配备标准化 |
5.5 现场管理标准化 |
5.5.1 现场管理标准化的目的 |
5.5.2 工地建设标准化 |
5.5.3 施工工艺标准化 |
5.5.4 材料质量检验标准化 |
5.5.5 试验室管理标准化 |
5.5.6 控制测量管理标准化 |
5.5.7 施工驻地标准化 |
5.6 过程控制标准化 |
5.6.1 施工准备阶段 |
5.6.2 工程施工阶段 |
5.6.3 进度控制 |
5.6.4 成本控制 |
5.6.5 工程收尾管理 |
5.6.6 工程考核评价 |
5.7 工程施工重难点对策分析 |
5.8 标准化管理保障措施 |
5.8.1 提高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思想认识 |
5.8.2 抓好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全面落实 |
5.8.3 强化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支撑手段 |
5.8.4 追求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的持续改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项目主要工程数量表 |
(6)软基处理技术在通平高速公路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公路软基处理现状 |
1.1.1 软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1.2 目前软土地基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
1.2 软弱地基处理的原理和分类 |
1.3 复合地基的研究进展 |
1.3.1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中的问题 |
1.3.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中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软土及软基处理 |
2.1 软土的定义和特征 |
2.2 软土的工程性质 |
2.2.1 共同的工程性质 |
2.2.2 具体变形特点 |
2.3 软基处理 |
2.3.1 软基处理的概念 |
2.3.2 软基处理的目的 |
2.3.3 软土地基处理的对象 |
2.3.4 软土地基的处治原则 |
2.4 常用的联合处理法 |
2.5 软基设计处理要求 |
2.5.1 稳定的概略设计 |
2.5.2 稳定详细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碎石桩、加筋碎石桩和 LC 桩复合地基 |
3.1 碎石桩和加筋碎石桩 |
3.1.1 概述 |
3.1.2 碎石桩和加筋碎石桩的计算 |
3.2 素混凝土桩(LC 桩) |
3.2.1 概述 |
3.2.2 素混凝土桩对地基土的作用机理 |
3.2.3 LC 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
3.2.4 素混凝土桩的计算 |
3.3 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湖南通平高速公路软基情况 |
4.1 工程概况 |
4.2 通平软土地基基本情况 |
4.2.1 一标段 |
4.2.2 二标段 |
4.2.3 四标段 |
4.2.4 六标段 |
4.2.5 岩土计算参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湖南通平高速公路软基处理及分析 |
5.1 处治方案设计原则 |
5.1.1 推荐的处理措施 |
5.1.2 一、二、四标段软土地基处治方案 |
5.2 施工及质量控制要点 |
5.2.1 振动沉管碎石桩施工要点 |
5.2.2 土工格栅加筋碎石桩施工要点 |
5.2.3 低标号素混凝土桩的施工要点 |
5.3 碎石桩和加筋碎石桩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分析 |
5.3.1 工程概况 |
5.3.2 检测目的和依据 |
5.3.3 试验检测方法 |
5.3.4 碎石桩和加筋碎石桩密实程度和桩长判定标准 |
5.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6 结果 |
5.4 碎石桩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检测分析 |
5.4.1 工程概况 |
5.4.2 试验检测目的和依据 |
5.4.3 试验检测方法 |
5.4.4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 |
5.4.5 结论 |
5.5 LC 桩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分析 |
5.5.1 工程概况 |
5.5.2 检测依据 |
5.5.3 检测原理及方法 |
5.5.4 判断计算 |
5.5.5 检测结果 |
5.5.6 附图表 |
5.6 沉降观测 |
5.6.1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
5.6.2 路基沉降与稳定监测成果的整理与分析 |
5.6.3 路基沉降质量控制 |
5.6.4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相关数据表格) |
致谢 |
(7)近期桥梁安全事故深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国外近代桥梁的发展 |
1.1.2 我国近代桥梁的发展 |
1.2 桥梁安全事故概述 |
1.3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
2 安全理论与桥梁安全事故分类 |
2.1 安全理论 |
2.1.1 安全评估的起源与发展 |
2.1.2 安全评估的目的、原则等 |
2.1.3 安全评估的基本程序、基本原理 |
2.2 桥梁安全事故分类 |
2.2.1 根据桥梁安全事故基本原因分类 |
2.2.2 根据桥梁安全事故详细原因分类 |
2.2.3 根据桥梁安全事故的损伤程度分类 |
2.2.4 其他方法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3 自然因素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1 地震灾害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1.1 地震灾害综述 |
3.1.2 桥梁安全事故震害现象 |
3.2 洪水、泥石流灾害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2.1 洪水 |
3.2.2 泥石流 |
3.3 风灾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3.1 风灾概述 |
3.3.2 风灾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实例 |
3.4 其他自然因素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3.4.1 冰凌 |
3.5 本章小结 |
4 人为因素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 |
4.1 设计因素 |
4.1.1 设计因素综述 |
4.1.2 设计因素引起的桥梁安全事故实例 |
4.2 施工因素 |
4.2.1 施工因素综述 |
4.2.2 施工因素引起桥梁安全事故实例 |
4.3 运营管理因素 |
4.3.1 超载因素 |
4.3.2 维护因素 |
4.4 碰撞因素 |
4.4.1 船撞因素 |
4.4.2 车撞因素 |
4.5 其他因素 |
4.6 本章小结 |
5 桥梁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5.1 概述 |
5.2 桥梁安全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
5.2.1 桥梁安全事故基本原因统计分析 |
5.2.2 桥梁安全事故详细原因统计分析 |
5.3 不同桥型和材料的桥梁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5.3.1 不同桥型的安全事故 |
5.3.2 不同材料的安全事故 |
5.4 不同主要原因造成的桥梁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5.4.1 施工事故统计分析 |
5.4.2 碰撞事故统计分析 |
5.4.3 水利事故统计分析 |
5.4.4 过载事故统计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桥梁安全评估措施和建议 |
6.1 施工方面 |
6.2 碰撞方面 |
6.3 水利方面 |
6.4 过载方面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7.2 本文的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具备的条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激励约束理论 |
2.1.1 激励约束的内涵 |
2.1.2 管理学的激励约束理论 |
2.1.3 经济学的激励约束理论 |
2.2 协同合作理论 |
2.2.1 协同合作的内涵 |
2.2.2 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3 合作理论的主要内容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2.3.2 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
2.3.3 项目利益相关者识别与需求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1 系统动力学的含义和基本概念 |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
2.4.3 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原理和模型 |
2.4.4 VENSIM软件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 |
3.1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特点与难点 |
3.1.1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内涵 |
3.1.2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特点 |
3.1.3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难点 |
3.2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参与方识别及需求分析 |
3.2.1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参与方的识别 |
3.2.2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参与方相互关系分析 |
3.2.3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参与方需求分析 |
3.3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
3.3.1 参与方动力因素分析 |
3.3.2 环境动力因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仿真分析 |
4.1 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仿真概述 |
4.1.1 技术创新动力系统的特点 |
4.1.2 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仿真目的与基本步骤 |
4.2 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仿真方案设计 |
4.2.1 仿真系统边界 |
4.2.2 仿真基本假设 |
4.2.3 系统变量设计 |
4.2.4 仿真数据来源 |
4.3 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1 因果回路图的绘制 |
4.3.2 存量流量图的绘制 |
4.3.3 结构方程式的建立 |
4.4 技术创新动力系统仿真模型的运行 |
4.4.1 模型调试与初始运行 |
4.4.2 模型敏感度分析 |
4.4.3 仿真分析结论与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
5.1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构建 |
5.1.1 动力机制的内涵与目标 |
5.1.2 动力机制的构建依据 |
5.1.3 动力机制的构成模型 |
5.2 技术创新激励约束机制 |
5.2.1 激励约束的目标 |
5.2.2 激励约束的资源 |
5.2.3 激励约束的主客体 |
5.2.4 激励约束机制的功能 |
5.2.5 激励约束机制的运行 |
5.3 技术创新协同合作机制 |
5.3.1 协同合作的目标 |
5.3.2 协同合作创新的流程 |
5.3.3 协同合作的参与方 |
5.3.4 协同合作机制的功能 |
5.3.5 协同合作机制的运行 |
5.4 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 |
5.4.1 利益分配的目标 |
5.4.2 利益分配的前提 |
5.4.3 利益分配的数学模型 |
5.4.4 利益分配机制的功能 |
5.4.5 利益分配机制的运行 |
5.5 动力机制的实践运用 |
5.5.1 动力机制实践运用的思路 |
5.5.2 动力机制实践运用的流程 |
5.5.3 制度保障与过程管控的实施 |
5.5.4 动力机制实践运用的相关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分析——以XG铁路工程项目为例 |
6.1 工程及技术创新概况 |
6.1.1 工程建设背景及意义 |
6.1.2 管理模式和机构组织 |
6.1.3 工程技术创新规划与目标 |
6.2 XG铁路技术创新的需求与动力 |
6.2.1 项目建设对技术创新的客观需要 |
6.2.2 技术创新参与方及需求识别 |
6.2.3 技术创新各参与方的动力分析 |
6.3 XG铁路技术创新动力机制构建与运行 |
6.3.1 XG铁路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架构 |
6.3.2 激励约束机制、协同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的运行 |
6.3.3 XG铁路动力机制运行的制度保障与过程管控 |
6.4 XG项目技术创新的成效与启示 |
6.4.1 项目技术创新的成效 |
6.4.2 项目技术创新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专家打分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经历与成果 |
(9)山区高速公路典型构造物造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典型构造物工程选取分析 |
2.1 选取原则与方法分析 |
2.1.1 选取原则 |
2.1.2 选取方法 |
2.2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环境特征分析 |
2.3 山区高速公路构造物工程特征分析 |
2.3.1 桥梁工程特征分析 |
2.3.2 隧道工程特征分析 |
2.3.3 互通工程特征分析 |
2.4 平原区高速构造物工程特征分析 |
2.4.1 桥梁工程特征分析 |
2.4.2 互通工程特征分析 |
2.5 山区高速公路典型构造物工程确定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典型构造物造价"双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 |
3.1.1 指标体系需求分析 |
3.1.2 指标体系特征分析 |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分析 |
3.2.1 构建原则 |
3.2.2 构建方法 |
3.3 典型构造物造价指标选取分析 |
3.3.1 桥梁工程 |
3.3.2 隧道工程 |
3.3.3 互通匝道工程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山区高速典型构造物造价指标测算分析 |
4.1 测算资料分析 |
4.1.1 资料选取分析 |
4.1.2 资料整理分析 |
4.2 测算方法 |
4.3 测算示例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5.1 云梧高速介绍 |
5.2 资料情况说明 |
5.3 测算结果及分析 |
5.3.1 桥梁工程 |
5.3.2 隧道工程 |
5.3.3 互通匝道工程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工程概况 |
1.1.1 工程情况及其建设意义 |
1.1.2 自然条件 |
1.1.3 工程特点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
第2章 施工项目管理概述 |
2.1 工程项目及项目管理的概念 |
2.1.1 项目与项目管理 |
2.1.2 工程项目及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
2.2 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现状 |
2.2.1 工程项目管理在国外的产生和发展 |
2.2.2 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
2.3 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特点及管理模式 |
2.3.1 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
2.3.2 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
2.3.3 工程项目管理的管理模式 |
2.4 工程项目总承包 |
2.4.1 工程项目总承包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方式 |
2.4.2 工程项目总承包的优越性 |
第3章 施工组织机构及任务划分 |
3.1 施工组织机构的设置及管理职责 |
3.1.1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 |
3.1.2 管理职责 |
3.2 施工队伍安排及标段的划分 |
3.2.1 施工队伍安排原则 |
3.2.2 标段的划分 |
第4章 施工项目进度管理及目标控制 |
4.1 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概念和目标 |
4.2 总体施工进度安排 |
4.3 施工进度管理 |
4.3.1 施工阶段进度管理方法 |
4.3.2 施工进度规划与实施 |
4.3.3 施工进度比较分析 |
4.3.4 分析影响因素 |
4.3.5 施工进度调整 |
4.4 进度目标及保证措施 |
4.4.1 进度目标 |
4.4.2 进度管理组织机构 |
4.4.3 进度保证措施 |
4.4.4 工期控制的具体方法 |
第5章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及目标控制 |
5.1 项目质量及其控制原则 |
5.1.1 项目质量的定义 |
5.1.2 项目质量的原则 |
5.2 质量目标和质量控制的意义 |
5.2.1 质量目标 |
5.2.2 质量控制的意义 |
5.3 质量控制的工作要点和方法 |
5.3.1 质量事前控制的工作要点 |
5.3.2 质量事中及事后控制的工作要点 |
5.3.3 质量控制的方法 |
5.4 创优规划和质量控制的重点 |
5.4.1 创优规划 |
5.4.2 质量控制的重点 |
5.5 质量保证体系 |
5.5.1 质量保证体系 |
5.5.2 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
5.5.3 质量自检制度 |
5.5.4 质量保证措施 |
第6章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及目标控制 |
6.1 工程项目成本概述 |
6.1.1 成本的概念 |
6.1.2 成本控制的目的和意义 |
6.1.3 成本控制的原则 |
6.2 施工项目成本的内容和分类 |
6.2.1 施工项目成本的内容 |
6.2.2 施工项目项目成本的分类 |
6.3 影响成本的因素 |
6.4 控制成本的措施 |
6.4.1 成本控制的依据 |
6.4.2 成本控制的内容 |
6.4.3 采取的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运三高速公路第13-19标段路基桥涵工程的施工监理(论文参考文献)
- [1]X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戴亚诺. 青岛大学, 2019(01)
- [2]南益高速公路软基处治方案设计与现场试验研究[D]. 曾昊.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3]四川绵广高速公路日常养护合同风险管理研究[D]. 唐妍.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4]红粘土路基施工技术在凯羊高速中的应用研究[D]. 王新超.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5]铁路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研究 ——以X项目为例[D]. 李锋.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6]软基处理技术在通平高速公路的应用分析[D]. 黄胜. 湖南大学, 2014(04)
- [7]近期桥梁安全事故深度调查与分析[D]. 刘斐. 中南大学, 2014(03)
- [8]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实证研究[D]. 张国安. 中南大学, 2012(03)
- [9]山区高速公路典型构造物造价指标研究[D]. 苑红强. 长安大学, 2010(03)
- [10]公路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D]. 吕贵宾.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