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公藤多苷三萜类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燕[1](2021)在《甘草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以祖师麻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探究祖师麻甘草制(炙法、烘法)的炮制工艺;并基于TLR4/NF-κB/NLRP3通路探讨祖师麻甘草制品改善弗式完全佐剂混合牛Ⅱ胶原(CⅡ)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1.以祖师麻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实验研究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闷润时间、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对祖师麻甘草炙祖师麻炮制工艺的影响,从而优选出甘草炙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2.以祖师麻甲素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曲面实验研究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闷润时间、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对祖师麻甘草烘制祖师麻炮制工艺的影响,从而优选出甘草烘制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3.建立弗式完全佐剂并牛Ⅱ胶原(CⅡ)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CIA),通过检测大鼠体重、关节炎评分、足肿胀度、脾脏与胸腺指数、踝关节的组织病理学与X-射线(X-Ray)放射学观察,对于CIA大鼠的治疗作用进行对比研究。4.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白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CIA大鼠踝关节中含NLR家族PYRIN域蛋白3(NLRP3)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测定大鼠滑膜组织的Toll样受体4(TLR4)、NLRP3、NF-κB、IL-1β表达量,来初步探讨基于TLR4/NLRP3/NF-κB通路的祖师麻不同甘草制品治疗CIA大鼠的作用机制。5.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炎症为模型,细胞增殖及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增殖率、微板法测定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IL-1β、IL-10的含量、Western-Blot测定细胞的TLR4、NLRP3、NF-κB、IL-1β表达量,验证祖师麻甘草制品抗炎的作用机制。结果1.甘草炙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为0.8,闷润时间为53min,炒制温度为150℃,炒制时间为14min。2.甘草烘制祖师麻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甘草汁与祖师麻比例为0.8,闷润时间为62min,烘干温度为150℃,烘干时间为100min。3.祖师麻不同甘草制品能显着降低CIA大鼠的关节炎评分(AI)、足肿胀度、改善踝关节红肿、关节和关节软骨的病理状况(P<0.05);且祖师麻甘草制品治疗效果与祖师麻生品相比,虽无显着性差异,但总体祖师麻甘草制品的治疗效果优于祖师麻生品。4.祖师麻不同甘草制品均可调节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10的分泌,还可显着降低CIA大鼠血清中MMPs与VEGF的水平(P<0.05)。此外,还可能通过调节TLR4/NF-κB/NLRP3通路,从而发挥抗炎作用从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祖师麻炮制品可以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以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IL-10的表达(P<0.05),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LR4/NF-κB/NLRP3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甘草炙祖师麻与甘草烘制祖师麻的炮制工艺参数。药效学研究表明: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可以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症状,且祖师麻炮制品的治疗效果优于生品。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索发现,祖师麻缓解CIA大鼠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并抑制Raw264.7细胞炎症可能与调节炎症因子与抑制TLR4/NF-κB/NLRP3通路有关。
黄秀芳[2](2021)在《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证对应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雷公藤,首次以“莽草”的名称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其有效成分提取制成的中成药雷公藤多苷片的免疫抑制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慢性肾脏病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应用雷公藤多苷片后都能有满意的疗效,然而目前研究大多是证明雷公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有效性,并没有对有效案例进行针对性分析,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有效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究竟有哪些特点尚未深入研究。目的通过比较所有服用雷公藤多苷片的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有效病例的证候特点及化验室指标特点,以期在临床中初筛出更加适合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病例,提高雷公藤多苷片的临床有效率;同时,对雷公藤多苷片对造血系统、肝功能、肾功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价,找出雷公藤多苷片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为提前干预雷公藤多苷片造成的副作用提供证据。方法本研究以2018.12-2021.3我院肾病风湿科病房及门诊服用雷公藤多苷片的患者为试验数据来源,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肾小球疾病患者,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化验室指标(24h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脂、肝功能、肾功能)、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尿蛋白变化率作为主要指标进行分组。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结合导师意见,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录入数据,应用SPSS23.0软件,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数值用x±s来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M(P25,P75)来表示。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8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3例,男女比例约1:1.23。年龄最小为34岁,最大为83岁,平均年龄为(59.29±10.85)岁,基线尿蛋白水平(4.09±3.23)g/24h,治疗后尿蛋白水平(2.41±2.26)g/24h。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病例的临床特点依据服用雷公藤多苷片3月后24h尿蛋白下降的百分比(计算公式为:(服药前24h尿蛋白定量-服药3月后24h尿蛋白定量)/服药前24h尿蛋白定量)进行分组,分成尿蛋白增加或未减少(共17人,占所有患者21.8%)、尿蛋白下降1-20%以内(共8人,占所有患者的10.3%)、尿蛋白下降21-40%(共5人,占所有患者的6.4%)、尿蛋白下降41-60%(共20人,占所有患者的25.6%)、尿蛋白下降61-80%(共15人,占所有患者的19.2%)及尿蛋白下降81%以上(共13人,占所有患者的16.7%)共6组。单因素分析结果:LY、TG对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疗效的影响在不同组别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 MO、NE、RBC、HGB、PLT、TC、HDL、LDL、TP、ALB、ALP、ALT、GGT、AST、UR、CR的变化对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疗效影响在不同组别无显着差异(P>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淋巴细胞(OR=2.70,95%CI:1.24-5.90)为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的保护因素,甘油三酯(OR=0.72,95%CI:0.53-0.97)为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的危险因素。3.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有效病例的中医证型特点以患者24h尿蛋白下降率为主要疗效指标,结合患者水肿症状的改善程度进行分组,包括无效组(尿蛋白增加或未减少且水肿未见明显改善)、有效组(尿蛋白下降40%以内,且水肿轻度改善)及显效组(尿蛋白下降40%以上且水肿程度明显改善甚至消失)3组,所有患者共78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22例,占比28.2%;脾肾阳虚39例,占比50.0%;肝肾阴虚17例,占比21.8%。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18例,占比23.1%;血瘀证20例,占比25.6%;湿热证40例,占比51.3%。无效组患者共17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5例,占比29.4%;脾肾阳虚3例,占比17.6%;肝肾阴虚9例,占比52.9%。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35.3%;血瘀证8例,占比47.1%;湿热证3例,占比17.6%。有效组患者共13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6例,占比46.2%;脾肾阳虚3例,占比23.1%;肝肾阴虚4例,占比30.8%。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46.2%;血瘀证3例,占比23.1%;湿热证4例,占比30.8%。显效组患者共48例,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11例,占比22.9%;脾肾阳虚33例,占比68.8%;肝肾阴虚4例,占比8.3%。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6例,占比12.5%;血瘀证9例,占比18.8%;湿热证33例,占比68.8%。有效组和显效组共61例,其虚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气阴两虚17例,占比27.9%;脾肾阳虚36例,占比59.0%;肝肾阴虚8例,占比13.1%。实性证型分布情况为:水湿证12例,占比19.7%;血瘀证12例,占比19.7%;湿热证37例,占比60.6%。4.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安全性评估全部患者的服药后NE与服药前NE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NE为3.78(2.96,4.55)× 109/L,服用雷公藤多苷片3月后NE为3.50(2.97,4.14)× 109/L。结果显示,治疗后NE有明显下降。服药前后的HGB、RBC、PLT、肝功能(TP、ALB、ALP、ALT、GGT、AST)、肾功能(UR、CR、U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一定范围内,淋巴细胞水平越高,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有效率越高;甘油三酯水平越高,使用雷公藤多苷片有效的概率越低。2.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肾小球疾病的有效患者中,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实证以湿热证为主。3.肾小球疾病患者连续服用3月雷公藤多苷片后会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临床中需警惕免疫低下,诱发感染。
周晓琼[3](2021)在《雷公藤茎的二萜类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公藤作为传统中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等疾病已有几百年历史,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雷公藤还具有抗肿瘤的作用。雷公藤以根入药,有关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集中在其根部。本研究以雷公藤茎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正相硅胶柱色谱、MPLC、Sephadex LH-20及HPLC等)和波谱鉴定技术(1D NMR、2D NMR、HR-ESI-MS和UV等)从中共分离鉴定了42个二萜类和6个三萜类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8个(1-8),分别命名为:wilkaunoids A-D(1-4)、wiltriptobenzene(5)和wilabinoids A-C(6-8)。化合物1和2为一对稀有的含有19,20-epoxy-19,20-dimethoxy-kaurane片段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C-19差向异构体;化合物3为一个稀有的含有天然的1,3-二恶烷环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6和8为首次从雷公藤属植物发现的含有异戊酰氧基取代的松香烷型二萜。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regelin F(9),triptohairic acid(10),triregelin H(11),triptobenzene R(12),雷酚萜(13),triptonediol(14),triptobenzene A(15),wilforol F(16),hinokione(17),雷酚内酯(18),雷酚新内酯(19),abietatrien-3β-ol(20),triptobenzene B(21),triptobenzene L(22),triptobenzene S(23),hypoglicin B(24),hypoglicin H(25),triptoquinone A(26),triptoquinonide(27),triptoquinone B(28),雷藤二萜醌H(29),triregelin E(30),triptoquinondiol(31),hypoglicin I(32),ent-16β,19-dihydroxykaurane(33),fischericin D(34),tripterifordin(35),16α-hydroxy-19,20-epoxy-19R*-ethoxy-kaurane(36),16α-hydroxy-19,20-epoxy-19R*-methoxy-kaurane(37),16α-hydroxy-19,20-epoxy-20-methoxy-kaurane(38),16α-hydroxy-19,20-epoxy-20R*-ethoxy-kaurane(39),ent-pimara-8(14),15-diene-19-ol(40),13-epi-19-nor-manoyloxide-18-oic acid(41),manoyl oxide acid(42),regelin(43),triptocalline A(44),3-oxofriedelan-28-oic acid(45),tripterfrielanon A(46),黑蔓酮酯丁(47)和齐敦果酮酸(48)。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炎、抗肿瘤和抗胶质瘤干细胞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5-6,25-32和40对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一氧化氮的产生(NO)有显着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4.12、7.33、4.43、4.59、1.89、1.70、2.01、10.09、7.94、3.46和1.77μmol/L,5-6和25-32为一系列C环具有对醌结构的松香烷型二萜,C环的对醌结构可能是该系列松香烷型二萜抗炎的关键活性基团。化合物23具有微弱的抗肿瘤活性(IC50=18.41μmol/L)。化合物27和31-32具有一定的抗胶质瘤干细胞GSC-3#EGFP的活性,IC50值分别为7.99、10.76和14.2μg/mL。本研究丰富了雷公藤茎的化学成分研究内容,对雷公藤抗炎活性物质基础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线索,为雷公藤茎在治疗炎症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方面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基础依据。
田玉环[4](2021)在《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雷公藤属制剂化学成分鉴定与比较》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液质联用技术鉴定市售雷公藤属制剂中化学成分,并对其成分进行比较。方法:首先通过针泵进样研究雷公藤属制剂中10个代表性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之后采用液质联用化合物常规鉴定方法,辅以分子网络技术鉴定雷公藤属制剂中化学成分,最后利用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技术对92个市售雷公藤属制剂进行比较。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UHPLC-QTOF-MS/MS)仪,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分别检测,ACQUITY UHPLC HSS T3色谱柱,0.1%甲酸水-乙腈流动相系统进行梯度洗脱。将采集的质谱数据与自建的化合物质谱信息库进行比对,进行化合物的常规鉴定;将采集的质谱数据经MSConvert软件进行格式转化,利用GNPS平台和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并可视化分子网络,根据网络中已知成分的结构推断网络中相邻节点代表的化合物结构,完成分子网络鉴定。原始数据经Progenesis QI峰对齐等预处理后,采用PCA、Student’s t test与OPLS-DA方法对三种市售雷公藤属制剂(共92个)中成分进行比较,寻找共有成分与差异成分。结果:总结了雷公藤属制剂中10个代表性成分(4个二萜、4个三萜和2个生物碱)的质谱裂解规律;共发现了雷公藤属制剂中103个成分,鉴定了其中70个,包括常规鉴定63个和分子网络鉴定7个。PCA分析结果可知,92个雷公藤属制剂中,雷公藤片、昆明山海棠片和大部分雷公藤多苷片样品聚为一类,而雷公藤多苷片分为三类;三种雷公藤属制剂中成分较为相近,包括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雷公藤福定、雷公藤次碱等;而不同厂家的雷公藤多苷片中成分相差很大,包括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吉碱、雷公藤次碱、去甲泽拉木醛等。结论:本研究以雷公藤属制剂中生物碱、二萜以及三萜类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为基础,采用液质联用常规鉴定方法和分子网络技术对雷公藤属制剂中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并对市售雷公藤属制剂中成分进行了比较,为雷公藤属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物质的阐明提供了基础。
张敏新,汪滢,刘志宏,宋洪涛,林兵[5](2020)在《基于HPLC-QTOF-MS及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多苷片肾毒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QTOF-MS)分析分离鉴定雷公藤多苷片中主要化学成分,并以此为物质基础构建雷公藤多苷成分-肾毒性靶点网络,探讨其肾毒性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雷公藤多苷片的HPLC-QTOF-MS色谱条件,同时检索文献建立雷公藤化学成分库,并通过比对对成分进行鉴定。检索Gene Cards和Drugbank等数据库查询肾毒性相关靶点,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各成分的靶点,然后取两者交集获得雷公藤多苷片成分及相关肾毒性靶点。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雷公藤多苷成分-肾毒性靶点网络。结果:HPLC-QTOF-MS分析共分离到64个色谱峰,通过比对鉴定了55个峰,其中28个峰存在同分异构体,将所所有成分包括可能的同分异构体共计114个作为雷公藤多苷片的化学成分库。从数据库中筛选肾毒性相关靶点626个,经比对共得到79个成分,涉及89个肾毒性靶点。其中生物碱成分49个,涉及59个肾毒性靶点,三萜类成分19个,涉及60个肾毒性靶点,二萜类成分11个,涉及51个肾毒性靶点。出现频次最高的几个靶标为组织蛋白酶D(50次)、腺苷A1受体(43次)、cyclin-dependent kinase 2(41次)。这些靶点涉及50条通路与肾毒性的产生密切相关,涉及基因数最多的通路有肿瘤信号通路、神经活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钙离子信号通路等。结论:本研究通过HPLC-QTOF-MS分析和网络药理学关联研究初步确定了雷公藤多苷中的主要成分及致肾脏毒性作用机制。
章欣怡,辛贵忠,刘建群,刘丽芳[6](2020)在《基于UPLC-QTOF/MS技术鉴定雷公藤多苷片中的化学成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对雷公藤多苷片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方法:采用电喷雾(ESI)正离子模式对雷公藤多苷片化学成分进行扫描,基于所获得的各化合物高分辨质谱信息,结合文献报道对雷公藤多苷片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裂解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在雷公藤多苷片中共鉴定出36个化合物,包括14种生物碱,10种二萜类及其内酯,11种三萜类及其内酯,1种烃类。结论:采用高分辨质谱法可以快速全面地对雷公藤多苷片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为该制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顾正位[7](2020)在《木瓜物质基础辨识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辨识木瓜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其抗炎药效学靶标,进而采用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阐明木瓜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文献化学成分建库、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轨道阱质谱技术分析、对照品比对结合谱库检索和质谱识别的分析流程,对木瓜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在此基础上,筛选入血的原型成分。2.木瓜已鉴定的化合物及入血化学成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拓扑结构分析、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等方法,构建木瓜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及入血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发现木瓜的潜在活性及该活性的相关作用靶点,为深入研究木瓜的药效和作用机制提供方向。3.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的炎症代谢通路及核心靶点,复制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测定木瓜干预前后大鼠足趾的体积、体质量、炎症指数,HE染色观察关节滑膜组织形态病理变化,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以及关节滑膜Bax、Bcl-2、Fas、ERK、JNK、P-ERK、P-JNK蛋白的表达,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对其机制进行探讨。结果:1.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轨道阱质谱联用技术,从木瓜中鉴定了47种化学成分的结构,主要包括三萜类、黄酮类和有机酸类成分,入血成分中发现原型成分9种,包含7种有机酸和2种黄酮类成分,推断有机酸是木瓜入血的主要原型成分。2.以47种化学成分的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研究,筛选出木瓜治疗类风湿性疾病的靶点42个;以入血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筛选出木瓜治疗类风湿性疾病的靶点27个。核心靶点为PTGS2、MMP9、SRC、TNF、IL6、IL1B等。对核心靶点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参与IL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炎症反应的阳性调节等通路。3.不同剂量木瓜醇提取物干预RA模型大鼠的实验结果显示,木瓜提取物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大鼠足跖肿胀度不同程度降低,关节炎症评分逐渐改善,以中剂量及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着,显示出较好的抗炎疗效。HE染色结果显示,在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等方面,木瓜醇提取物各组与模型组相比有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结果显示,木瓜醇提物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RA模型大鼠经木瓜醇提取物干预后关节滑膜Bax、Bcl-2、Fas、ERK、JNK、P-ERK、P-JNK蛋白表达紊乱状态明显改善;代谢组学研究发现木瓜主要针对花生四烯酸代谢、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进行干预,从而抑制炎症因子产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达到抗炎效果。结论:木瓜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有机酸类、黄酮类和三萜类成分,抗炎作用显着,其抗炎作用主要通过干预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以及关节滑膜Bax、Bcl-2、Fas、ERK、JNK、P-ERK、P-JNK蛋白表达及干预花生四烯酸代谢、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实现。
张敏新[8](2020)在《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的雷公藤多苷片肾毒性谱毒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公藤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干燥去皮根,是迄今为止免疫抑制作用最可靠的中药之一。雷公藤制剂是以雷公藤提取纯化后的脂溶性混合物为原料制成的一种中药制剂,现市售产品有雷公藤片、雷公藤总萜片、雷公藤多苷(甙)片等,具有多种免疫抑制作用和非特异性抗炎作用,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疗效确切。近年来,雷公藤制剂在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炎等疾病方面的治疗备受关注,如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狼疮性肾炎(LN)等疾病的治疗,雷公藤制剂能显着改善多种肾脏病患者的预后。但其在发挥疗效的同时,又显示出显着的毒性,其中肾脏是其主要毒性靶器官之一,而目前雷公藤制剂引起肾毒性的物质基础尚不清楚,缺乏科学有效的质控指标和方法,导致生产过程中无法控制主要毒性成分的含量,从而影响制剂质量安全。因此如何降低或控制雷公藤制剂毒性,研究出安全有效的雷公藤制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雷公藤多苷片进行了血清药理学研究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旨在进一步阐述雷公藤多苷产生肾毒性的物质基础。论文共分为4个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的建立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个不同批次的雷公藤多苷片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共确定了19个共有峰,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仪器精密度、实验方法的重现性均较良好。3批样品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4,相似度较高,表明不同批次雷公藤多苷片的含量稳定可控,为下一步药理实验供给合格药品提供依据。第二章雷公藤多苷片血清药理学研究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考察了不同大鼠空白血清、DMSO用量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对实验动物口服给药剂量以及血清加入培养体系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最终确立了将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临床等效剂量的100倍)灌胃给予比格犬并采血,不同时间点下的含药血清经乙腈沉淀蛋白,残渣以1%DMSO完全培养液复溶后加入人肾上皮细胞(HK-2)、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人肾小球内皮细胞(HRGEC)培养体系中进行毒性实验,并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含药血清对3种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血清(0 h)相比,3 h后的含药血清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大(p<0.05)。第三章雷公藤多苷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采用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对含药血清的入血成分进行分析。共提取了94个色谱峰,104个化合物,其中82个峰来源于原型药物,12个为代谢产物峰,初步鉴定了70个化合物。第四章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含药血清的谱毒关系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以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清指纹图谱峰的峰面积为“X”,以细胞的增殖抑制率为“Y”,建立各时间点含药血清中各移行成分含量与毒性强弱之间的关联,通过软件给出的标准回归系数及VIP值确定毒性成分,得出对HK-2细胞的主要毒性峰为B89(未知化合物)、B79(未知化合物)、B86(未知化合物)、B21(tripterygiumine L,二萜生物碱)、B77(未知化合物)、B72(未知化合物),对HMC细胞的主要毒性峰为B91(triptobenzene H,二萜类)、B94(未知化合物)、B93(triptobenzene A或triptoquinone D或triptobenzene M,二萜类),对HRGEC细胞的主要毒性峰为B80(未知化合物)、B89(未知化合物)、B88(未知化合物)、B39(未知化合物)。本论文的开展基本阐明了雷公藤多苷片的肾毒性物质基础,为建立科学的雷公藤制剂质量控制方法、指导生产工艺优化、实现增效减毒提供指导。
杜星海[9](2020)在《雷公藤配伍益母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益母草与雷公藤配伍后,对雷公藤免疫活性和肝肾、生殖毒性的影响。方法 MTT法观察不同浓度雷公藤提取液对COS-7绿猴肾细胞和L-02肝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MTT法观察不同浓度雷公藤和雷公藤配伍益母草提取液对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建立以弗氏完全佐剂(FCA)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雌性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雷公藤组、雷公藤益母草组。雷公藤组、雷公藤益母草组按照实验设计剂量给予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参照同体积的纯化水灌胃,持续21天,每4天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测定记录大鼠足跖容积,21天后,测定大鼠各脏器指数、外周血中血清性激素水平(E2、FSH和LH),HE染色观察大鼠的卵巢、踝关节、子宫病理切片,TUNEL染色法测定大鼠卵巢组织中凋亡细胞数值并运用Western-blot法测定大鼠子宫组织中p450arom蛋白的表达。结果肝肾细胞体外增殖实验中,在3mg/mL浓度下,肝细胞体外增殖抑制率为7.158±3.003,肾细胞体外增值率为-11.942±8.997;15mg/mL肝细胞体外增殖抑制率为6.914±6.037,肾细胞体外增值率为40.698±6.375;雷公藤浓度越高,对肝肾细胞的增值抑制作用越明显,呈现浓度-毒性关系;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中,在6mg/mL浓度下雷公藤组增殖抑制率为1.192±0.012、雷公藤益母草组增殖抑制率为1.112±0.0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mg/mL浓度下雷公藤组增殖抑制率为1.054±0.043、雷公藤益母草组增殖抑制率为1.059±0.03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在6mg/mL和12mg/mL浓度下,与雷公藤相同浓度下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当;雷公藤配伍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雷公藤组和雷公藤益母草组体重增长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雷公藤益母草组足跖肿胀率有明显变化(p<0.05),与雷公藤组相比,雷公藤益母草组足跖肿胀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雷公藤组相比,雷公藤益母草组肝脏脏器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胸腺、脾脏、肾脏、子宫脏器指数上均有显着差异(p<0.05),雷公藤益母草组E2、LH值明显升高(p<0.05)、FSH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显示卵巢组织雷公藤组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雷公藤益母草组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踝关节雷公藤组和雷公藤益母草组滑膜增生不明显、偶见炎症细胞浸润,子宫切片雷公藤组局部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内膜下层淋巴细胞浸润,雷公藤益母草组局部上皮细胞增生、内膜下层未见淋巴细胞浸润:与雷公藤组相比,雷公藤益母草组卵巢组织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p450arom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1.在肝肾细胞毒性关系的实验中,雷公藤对肝肾细胞有毒性作用,临床上不宜大剂量应用。2.在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实验中,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后雷公藤的免疫抑制作用没有受到影响。3.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后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治疗作用,在胸腺、脾脏、肾脏等脏器指数均表现出减毒作用、未增加雷公藤引起的肝肾毒性,配伍安全有效。根据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子宫脏器指数的提高、卵巢组织和子宫病理切片病理状态的改善、卵巢组织细胞凋亡的减少以及p450arom蛋白表达的增强,提示配伍后对生殖毒性有减毒作用。4.通过雷公藤的动物实验研究,探讨雷公藤配伍益母草的减毒机制可能一是与益母草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有关,通过影响内源性激素合成,提高E2水平,促进大鼠子宫的修复及卵巢功能的恢复;二是通过减少卵巢组织细胞凋亡、增强子宫p450arom蛋白表达来减轻卵巢组织损害,起到降低由雷公藤引起的生殖毒性作用。
丁同同[10](2020)在《雷公藤多苷化学成分及其谱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研究雷公藤多苷中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的物质基础,建立雷公藤多苷的特征图谱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活性两者之间的谱效关系。方法:(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13批雷公藤多苷的特征图谱。(2)MTT法测定13批雷公藤多苷对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症细胞株(RA-FLS)的毒性抑制作用,以及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株(RAW264.7)NO释放率的影响。(3)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对特征图谱共有峰与药理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其可能具有生物活性的色谱峰,并对其单体活性成分进行验证。(4)运用常规柱色谱,半制备液相,以及质谱,核磁等相关技术对雷公藤多苷中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MTT法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肿瘤,免疫抑制等生物活性筛选。结果:(1)建立了13批雷公藤多苷的特征图谱,共匹配共有色谱峰30个,生成了雷公藤多苷的参照图谱,各批次与参照图谱的相似度在0.72~0.96之间。(2)给药剂量为10 mg/L时13批雷公藤多苷对RA-FLS细胞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S3抑制作用最高可达52.74%,S13基本无抑制作用;给药剂量为2.5 mg/L时13批雷公藤多苷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NO释放率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S3抑制作用最高可达62.00%,S2和S13基本无抑制作用。(3)16个共有色谱峰对抑制RA-FLS的活性呈正相关;15个共有色谱峰对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释放率活性呈正相关。指认了色谱峰2为雷公藤甲素,色谱峰10为雷公藤内酯酮,色谱峰21为雷公藤红素,色谱峰22为雷公藤内酯甲。四个化合物对两种细胞模型的贡献率2>10>21>22。(4)在雷公藤多苷中分离得到13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a/b-amyrenone(1)、3β-acetoxyolean-12-en-28-oic acid(2)、antriptolactone(3)、ω-hydroxypropioquaiacone(4)、3-(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enal(5)、3-methoxy-4-hydroxy phenylethanol(6)、vanillin(7)、3,4,5-三甲氧基苯酚(8)、对羟基苯甲酸(9)、对羟基苯甲醛(10)、vanilyl alcohol(11)、2,6-dimethxy-1,4-benzoquinone(12)、bis(2-ethylhexyl)benzene-1,2-dicarboxylate(13)。化合物1,2,5和12首次在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给药剂量为50μmol/L时化合物1,5和12对K562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3,5和12对HEL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3和12对SH-SY5Y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2,3和12对RA-FLS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化合物12对HL-7702无细胞毒性。其中化合物12对SH-SY5Y、HEL、RA-FLS和HL-7702细胞株的生物活性均为首次发现。结论:本文对雷公藤多苷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其活性与指纹图谱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为中药雷公藤多苷质量控制标准的完善及其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新的研究策略。
二、雷公藤多苷三萜类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公藤多苷三萜类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草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词英汉对照 |
前言 |
第一章 甘草炙祖师麻工艺的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2.方法 |
2.1 祖师麻甲素定量测定 |
2.2 甘草炙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实验 |
2.3 响应曲面实验 |
2.4 工艺验证 |
3.结果 |
3.1 甘草炙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结果 |
3.2 响应曲面结果 |
3.3 工艺验证 |
4 讨论 |
第二章 甘草烘制祖师麻工艺的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方法 |
2.1 祖师麻甲素定量测定 |
2.2 甘草烘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实验 |
2.3 响应曲面 |
3.结果 |
3.1 甘草烘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单因素结果 |
3.2 响应曲面结果 |
3.3 工艺验证 |
4.讨论 |
第三章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抗弗式完全佐剂并牛Ⅱ胶原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对比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炮制品的制备 |
2.2 药液的制备 |
2.3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4 体重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
2.5 影像学评估 |
2.6 踝关节组织病理切片 |
2.7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大鼠一般体征的变化结果 |
3.2 大鼠足肿胀度与AI评分结果 |
3.3 大鼠脏器指数结果 |
3.4 影像学评价大鼠踝关节损伤影响 |
3.5 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
4.讨论 |
4.1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疗法 |
4.2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常用动物模型 |
4.3 甘草炙祖师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踝关节与关节软骨病理损伤模型治疗作用 |
第四章 基于TLR4/NF-κB/NLRP3通路的祖师麻甘草制品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方法 |
2.1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6、IL-10、IL-1β表达的测定 |
2.2 血清免疫相关因子含量测定 |
2.3 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大鼠踝关节NLRP3、NF-κB表达 |
2.4 大鼠滑膜组织TLR4/NF-κB/NLRP3通路蛋白表达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3.2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血清风湿相关因子的影响 |
3.3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踝关节内NLRP3、NF-κB表达的影响 |
3.4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CIA大鼠滑膜组织TLR4/NF-κB/NLRP3通路的表达 |
4.讨论 |
第五章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改善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
1.材料 |
1.1 试药和试剂 |
1.2 仪器 |
1.3 细胞 |
2.方法 |
2.1 祖师麻不同提取物及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 细胞培养 |
2.3 细胞上清液的制备 |
2.4 LPS诱导Raw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
2.5 CCK8法测定Raw264.7细胞系的存活率 |
2.6 细胞上清液中NO与炎性因子的含量测定 |
2.7 细胞中蛋白的表达 |
2.8 数据处理 |
3.结果 |
3.1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的活力和NO含量的影响 |
3.2 祖师麻调节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 |
3.3 祖师麻不同炮制品对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祖师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证对应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采集病史 |
2.2 观察指标 |
2.3 资料整理及建立数据库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一般资料 |
3.2 尿蛋白下降程度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 |
3.3 有效患者的中医证型及证候特点 |
3.4 对使用雷公藤多苷片的患者进行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雷公藤多苷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研究进展 |
1 雷公藤多苷治疗原发性肾脏病 |
2 雷公藤多苷治疗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雷公藤茎的二萜类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雷公藤茎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新化合物) |
缩略语说明 |
第一章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
1.1 引言 |
1.2 植物形态 |
1.3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3.1 二萜类化合物 |
1.3.2 三萜类化合物 |
1.3.3 倍半萜类化合物 |
1.3.4 其它类型化合物 |
1.4 雷公藤的药理研究进展 |
1.4.1 抗肿瘤活性 |
1.4.2 抗炎和免疫抑制活性 |
1.4.3 杀虫活性 |
1.4.4 毒副作用 |
1.5 立题依据 |
第二章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2 植物来源 |
2.2.3 提取与分离 |
2.2.4 抗炎活性评价 |
2.2.5 抗肿瘤活性 |
2.2.6 抗胶质瘤干细胞活性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3.2 理化数据 |
2.3.3 生物活性评价结果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4)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雷公藤属制剂化学成分鉴定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雷公藤属制剂中化学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雷公藤属制剂中化学成分的UHPLC-QTOF-MS/MS鉴定及市售样品化学成分比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雷公藤及其制剂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与质量控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HPLC-QTOF-MS及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多苷片肾毒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与药品 |
1.3 样品处理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分析条件 |
2.1.1 液相条件 |
2.1.2 质谱条件 |
2.2 雷公藤多苷化学成分库构建 |
2.3 雷公藤多苷化学成分靶点预测 |
2.4 肾毒性相关靶点的筛选 |
2.5 雷公藤多苷化合物-肾毒性靶点网络构建 |
2.6 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与分析 |
2.7 GO生物分析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8 雷公藤多苷-成分-靶点-通路-肾毒性网络图的构建 |
2.9 结果 |
2.9.1 雷公藤多苷化学成分分析 |
2.9.2 雷公藤多苷成分靶标预测及肾毒性靶标筛选 |
2.9.3 雷公藤多苷成分-肾毒性靶点网络分析 |
2.9.4 肾毒性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 |
2.9.5 GO生物分析与KEGG通路分析 |
2.9.6 雷公藤多苷-成分-靶点-通路-肾毒性的网络构建与分析 |
3 讨论 |
(6)基于UPLC-QTOF/MS技术鉴定雷公藤多苷片中的化学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2.1 对照品溶液配制 |
2.2 供试品溶液配制 |
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
2.3.1 色谱条件 |
2.3.2 质谱条件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生物碱类化合物 |
3.2 二萜类化合物 |
3.3 三萜类化合物 |
3.4 其他类化合物 |
4 结论 |
(7)木瓜物质基础辨识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木瓜的本草考证 |
1 名称与产地分布考证 |
2 鉴别特征考证 |
3 炮制方法考证 |
4 功效与应用 |
第二节 木瓜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木瓜的化学成分 |
1.1 三萜类成分 |
1.2 多糖类成分 |
1.3 黄酮类成分 |
1.4 有机酸类成分 |
1.5 挥发油类成分 |
2 木瓜的药理作用 |
2.1 木瓜的抗炎作用研究 |
2.2 抗肿瘤作用 |
2.3 保肝作用 |
2.4 抗胃溃疡、肠损伤作用 |
2.5 抗氧化作用 |
2.6 其他作用 |
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 |
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
2 西医对RA的认识 |
2.1 遗传 |
2.2 环境 |
2.3 炎性细胞因子 |
2.4 激素水平 |
3 中医对RA的认识 |
3.1 RA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 |
3.2 RA病因病机的现代认识 |
4 木瓜干预RA动物模型现代药理研究 |
第二章 木瓜化学成分与入血原型成分分析 |
第一节 基于UPLC-Q-E Orbitrip MS的木瓜化学成分分析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对照品 |
1.3 药材 |
2 方法 |
2.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2.2 对照品溶液制备 |
2.3 液相条件 |
2.4 质谱条件 |
2.5 成分鉴定的方法及流程 |
3 结果 |
3.1 木瓜及对照品总离子流图 |
3.2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解析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木瓜主要化学成分以原型入血成分的鉴定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动物 |
2 方法 |
2.1 供试品提取 |
2.2 动物处理和样品采集 |
2.3 血浆样本处理 |
2.4 UPLC-MS检测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给药血浆代谢成分轮廓UPLC-Q-E Orbitrip MS分析 |
3.2 体内原型成分的鉴定 |
4 小结 |
第三章 木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木瓜成分-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研究 |
1 方法 |
1.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处理 |
1.2 化合物靶点预测 |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靶标基因的预测 |
1.4 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1.5 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活性成分的筛选 |
2.2 化合物靶点预测 |
2.3 木瓜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靶点筛选 |
2.4 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2.5 富集分析 |
3 小结 |
第二节 木瓜入血化学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研究 |
1 方法 |
1.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处理 |
1.2 化合物靶点预测 |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靶标基因的预测 |
1.4 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1.5 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活性成分的筛选 |
2.2 化合物靶点预测 |
2.3 木瓜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靶点筛选 |
2.4 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
2.5 富集分析 |
3 小结 |
第四章 木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与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木瓜干预大鼠佐剂性风湿性关节炎模型作用机制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1.1 仪器 |
1.2 材料和试剂 |
2 实验条件 |
3 方法 |
3.1 实验动物模型建立 |
3.2 动物分组及给药 |
3.3 原发性足趾肿胀的测定 |
3.4 实验取材 |
3.5 大鼠关节炎炎症评分 |
3.6 HE染色法观察滑膜炎症变化 |
3.7 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
3.8 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Fas、ERK、JNK、P-ERK、P-JNK的表达 |
3.9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木瓜提取物对关节炎模型大鼠体质量及脏器指数的影响 |
4.2 木瓜醇提取物对关节炎模型大鼠足趾肿胀度及炎症指数的影响 |
4.3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关节病理改变的影响 |
4.4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血清IL-1β、IL-6、IL-10及TNF-α水平的影响 |
4.5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Bax、Bcl-2、Fas蛋白表达的影响 |
4.6 木瓜醇提取物对R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ERK、JNK、P-ERK、P-JNK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小结 |
第二节 木瓜干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试剂与材料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法 |
2.2 灌胃药物 |
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血清代谢谱及生物标志物 |
3.2 代谢通路分析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附录2:查新报告 |
附录3:发表论文一览 |
致谢 |
(8)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的雷公藤多苷片肾毒性谱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物与试剂 |
2 液相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溶液制备 |
2.2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3 方法学考察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雷公藤多苷片血清药理学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细胞的培养 |
2.2 大鼠血清的制备 |
2.3 不同大鼠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2.4 DMSO用量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2.5 雷公藤多苷片提取物的制备 |
2.6 给药剂量的考察 |
2.7 血样处理方法 |
2.8 细胞毒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雷公藤多苷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雷公藤多苷片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 血清样品溶液的制备 |
4 质谱分析 |
4.1 液相条件 |
4.2 质谱条件 |
5 结果 |
6 讨论 |
7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含药血清的谱毒关系研究 |
1 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与HK-2 细胞的谱毒关系 |
2 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与HMC细胞的谱毒关系 |
3 雷公藤多苷片指纹图谱与HRGEC细胞的谱毒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雷公藤配伍益母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雷公藤不同剂量与肝肾细胞毒性关系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主要实验试剂 |
2. 主要仪器设备 |
3. 主要试剂配置 |
(二) 实验方法 |
1. 绿猴肾细胞(COS-7细胞)悬液的制备 |
2. COS-7细胞活力检测 |
3. MTT法检测雷公藤不同剂量对COS-7细胞增殖的影响 |
4. L-02肝细胞的活化与传代 |
5. MTT法检测雷公藤不同浓度下对L-02细胞增殖的影响 |
6. 计算公式及数据分析 |
二、结果 |
(一) 雷公藤各浓度下对L-02肝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 |
(二) 雷公藤各浓度下对COS-7肾细胞的增殖抑制影响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实验试剂 |
3. 主要仪器设备 |
4. 主要试剂配置 |
(二) 实验方法 |
1. 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
2. 脾淋巴细胞活力检测 |
3. 雷公藤及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影响(MTT法) |
4. 计算公式及数据分析 |
二、结果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实验试剂 |
3. 主要仪器设备 |
4. 主要试剂配置 |
(二) 实验方法 |
1. 动物分组 |
2. 制作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 |
3. 剂量设计 |
4. 给药方法 |
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6. 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体重增重率的影响 |
(二)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足跖容积肿胀率的影响 |
(三)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四)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影响 |
(五)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引起大鼠卵巢组织、踝关节、子宫的病理变化 |
(六)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卵巢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
(七) 雷公藤配伍益母草对大鼠子宫组织中p450arom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一、雷公藤治疗R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 |
二、雷公藤配伍益母草的减毒增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
三、中医学对配伍减毒的认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雷公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10)雷公藤多苷化学成分及其谱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0 引言 |
第一章 雷公藤多苷特征图谱的建立 |
1 实验仪器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第二章 雷公藤多苷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第三章 雷公藤多苷谱效关系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雷公藤多苷与抑制RA-FLS增殖活性谱效关系分析 |
3 雷公藤多苷与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NO释放活性谱效关系分析 |
第四章 雷公藤多苷的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雷公藤多苷LC-MS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1 实验总结 |
2 展望 |
第六章 其他相关研究工作 |
1 类风湿性关节炎(CIA)动物模型的构建 |
2 鄂西清风藤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 雷公藤多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雷公藤多苷三萜类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草制祖师麻炮制工艺及其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D]. 张晓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药证对应临床研究[D]. 黄秀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雷公藤茎的二萜类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D]. 周晓琼.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雷公藤属制剂化学成分鉴定与比较[D]. 田玉环.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HPLC-QTOF-MS及网络药理学探讨雷公藤多苷片肾毒性机制[J]. 张敏新,汪滢,刘志宏,宋洪涛,林兵. 中国药师, 2020(12)
- [6]基于UPLC-QTOF/MS技术鉴定雷公藤多苷片中的化学成分[J]. 章欣怡,辛贵忠,刘建群,刘丽芳. 中医药学报, 2020(09)
- [7]木瓜物质基础辨识与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D]. 顾正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及血清药理学的雷公藤多苷片肾毒性谱毒关系研究[D]. 张敏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雷公藤配伍益母草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实验研究[D]. 杜星海.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雷公藤多苷化学成分及其谱效关系研究[D]. 丁同同.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