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馏分磺化酸精制工艺研究

润滑油馏分磺化酸精制工艺研究

一、润滑油馏分的磺化和酸精制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君[1](2016)在《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在最开始的几年,人们对废润滑油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废润滑油是一种废物,所以经常被丢弃或者烧掉,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近几年来,石油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石油在生活生产方面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通过石油生产得到的润滑油产率很低。其中以高粘度重质润滑油为首,通过加工只能得到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几。从原油中提炼润滑油产品,通常要经过常丙烷脱沥青、减压蒸馏、电脱盐脱水、溶剂精制、溶剂脱蜡或加氢精制、白土补充精致或调和添加剂、加氢补充精致等许多套工艺装置的加工,才能生产粗润滑油产品来。生产润滑油投资建设巨大,加工过程也颇为复杂,设备种类繁多,而且生产工序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润滑油生产不容易迅速增加产量。润滑油的原料十分宝贵,加工生产也非易事,所以对于润滑油再生应提高重视程度。通过不断再生精制废润滑油,可以达到变废为宝,节约能源,并且将石油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最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土壤,水域和空气的污染程度,给社会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使用合理的废润滑油再生技术,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已经成为国内外处理废润滑油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科研领域。目前国内外已经研究出许多再生精制废润滑油的工艺技术,在工艺特点,工艺技术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各有不同。本文列出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并分析了各个工艺的特点。如,硫酸-白土工艺作为精制润滑油最初的工艺,其具有生产成本低,设备简单的优点,但是严重污染环境。加氢精制工艺在国外用途广泛,具有污染小等优点,但是制备工艺高,所需金额大,并不适合国内发展。溶剂精制工艺的工艺技术较低,所需金额也较小,较为适合我国国情,可以在我国发展其工艺。除此之外还有絮凝工艺、膜技术处理工艺、微波加热处理等工艺再生精制废润滑油。这些工艺均有其优点和短板,适用于不同废润滑油的再生精制。

张贤明,唐崇栋,姜岩[2](2014)在《酸渣无害化处理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要介绍炼油过程中因使用硫酸-白土工艺产生的酸渣的组成及其危害,并详细地介绍了低温热解法、水解-中和法等8种处理酸渣的方法及各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些资源化利用酸渣的方法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对生物法处理酸渣进行了展望。

刘星[3](2012)在《润滑油再生用聚酰亚胺超滤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未来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应以环保要求为主,废润滑油产业将会向着安全生产、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与传统的废油再生方法比,超滤膜技术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同时可以降低润滑油的损失,减少脱色白土的用量,是一个绿色节能的废润滑油回收新技术。本论文旨在用自制的聚酰亚胺材料,利用相转换法制备适合用于润滑油再生过程的聚酰亚胺超滤膜。论文通过测定膜的通量和截留率,结合PI膜的电子扫描照片,考察了乙醇凝固浴温度、聚酰亚胺含量、添加剂、后处理工艺、操作压力对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润滑油再生前后的元素指标和理化指标考察了膜对废润滑油的再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乙醇凝胶浴的升高超滤膜孔径逐渐增大,当乙醇凝胶浴温度为40℃时膜综合性能较好;随着PI含量的降低膜孔逐渐增大,当PI含量为15%时,膜结构和性能较佳;PVP是较合适超滤膜制备用的添加剂,当PVP的含量为6%时膜结构和性能较佳;采用异丙醇-正己烷-丁酮/甲苯/润滑油的溶剂交换顺序,干燥天数为1天的膜透过和分离性能均较好;操作压力为在1.2Mpa时膜通量较好;润滑油再生前后的元素指标表明,该超滤膜对金属元素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能代替传统的白土精致工艺,减少能耗和污染;润滑油再生前后理化指标表明,该超滤膜能显着降低废润滑油中灰分的含量,再生后的润滑油使用性能显着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在合适条件下制成的润滑油再生用聚酰亚胺超滤膜对废旧润滑油体系有较好的再生效果。

梁生荣[4](2011)在《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良好使用性能的纳米有机酸钙盐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润滑油金属清净剂。近年来碱值高、灰分低、酸中和能力强的镁盐清净剂得到了快速发展。钙盐和镁盐复配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两者经常采用复配的形式使用。磺酸盐是目前用量最大的一类润滑油清净剂,水杨酸盐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类无硫润滑油清净剂,两者也常采用复配的方式使用。而不同清净剂在复配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沉淀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本课题开展了直接合成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和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的研究工作。以玉门炼油化工总厂生产的轻质和重质磺酸铵及兰州石化公司生产的水杨酸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两种磺酸铵合成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工艺条件及重质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工艺中主要物料的加入量进行优化,并对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对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轻质和重质磺酸铵原料性质及组成结构的分析表明,两种磺酸铵都可用于合成润滑油清净剂,而重质磺酸铵更是一种理想的用于合成润滑油清净剂的原料。(2)轻质磺酸铵合成钙镁复合清净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轻质磺酸铵为65g的条件下,氧化镁加入量22g、水加入量10mL、甲醇加入量16mL、碳酸化反应温度42℃、反应时间4h、二氧化碳通入速率120mL·min-1。可制备出碱值大于320mgKOH·g-1、运动粘度小于140mm2·s-1的高碱值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产品,产品中胶粒的平均粒径约为50nm,粒度分布较均匀。加入润滑油后能较好的改善润滑油的使用性能。(3)重质磺酸铵合成钙镁复合清净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重质磺酸铵为80g的条件下,氧化镁加入量24g、水加入量12mL、甲醇加入量18mL、尿素加入量4g、碳酸铵加入量4g、碳酸化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h、二氧化碳通入速率为120mL·min-1可制备出碱值大于410mgKOH·g-1、运动粘度小于150mm2·s-1的超碱值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产品,产品中胶粒的平均粒径约为40nm,粒度分布较均匀,加入润滑油后能明显提高润滑油的使用性能。产品组成结构的表征表明,产品中金属磺酸正盐为磺酸钙,过碱性组分主要为碳酸镁,这与目的产品的组成结构是一致的。(4)重质磺酸铵与水杨酸合成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工艺中主要反应物料的最佳加入量为:氧化镁量24g,水10mL,甲醇18mL,磺酸铵与水杨酸混合原料中水杨酸含量25%。可合成出碱值大于400mgKOH·g-1、运动粘度小于140mm2·s-1的超碱值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产品,产品中胶粒粒度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30m。加入润滑油后能明显提高润滑油的各项使用性能。(5)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表明:①对于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其正盐采用磺酸钙、适当增加产品中钙的含量、减小碱性组分中氢氧化物占碱值份额越小、提高产品碱值、采用较大分子量的磺酸基质,都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②对于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适宜的磺酸盐水杨酸盐比例,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综合性能。③和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轻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除碱值相对较低外其他性能相当;重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综合性能稍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重质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各项性能都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类产品,其综合性能明显好于同类产品。④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综合性能优于磺酸镁清净剂,而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综合性能又优于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说明钙镁复合能够提高同基质的镁盐清净剂产品的综合性能,而选用合适的混合基质也可改善单一基质产品的综合性能。(6)通过对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过程中反应体系化学组成、电导率、碱值变化情况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了合成过程的宏观化学反应历程。对碳酸化反应过程动力学的初步研究表明,碳酸化反应过程受扩散控制。促进剂甲醇通过降低反相胶束界面膜的强度和磺酸钙正盐的临界胶束浓度来提高碳酸化反应的速度和最终产品的碱值。尿素和氨水通过提高水对氢氧化物的溶解度来加快碳酸化反应的速度。适宜的水量、合理的二氧化碳通入速率有益于碳酸化反应的顺利进行和最终产品碱值的提高。

鲁阿信[5](2011)在《苏丹达尔原油及馏分油中石油酸的结构组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碱醇法对苏丹达尔原油分离,并对原油蒸馏分割出来的300-320℃、320-345℃、345~395℃、395-425℃、425-460℃、460-480℃、480-500℃和500-530℃这八个馏分进行柱色谱分离,分别研究了原油及馏分油中石油酸的分布。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碱醇法分离达尔原油中的石油酸采用碱醇抽提法分离达尔原油中的石油酸,考察了不同溶剂组成、原油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分离条件对原油的脱酸影响,优化了达尔原油的脱酸条件。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负离子电喷雾-质谱(ESI-MS)分析得到了有关石油酸结构与组成的分析结果。当溶剂(KOH质量浓度14 g/L,乙醇:水=7:3或3:1(V:V))的用量为100 mL、原油用量为6-8 g、反应温度为60-75℃、反应时间为30~40 min时可以将达尔原油中的石油酸全部抽提出来。达尔原油中石油酸以单羧酸为主,包括脂肪酸,单、双和三环烷酸,烷基苯酸,单环烷基苯酸和双环烷基苯酸,其中环烷酸的含量最高,为56.0%,其次是芳基酸,为30.0%,脂肪酸含量最低,为14.0%。2.柱色谱分离馏分油中的石油酸采用柱色谱分离馏分油中的石油酸,考察了不同的分离条件对馏分油中石油酸的分离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实验条件:选取200~300目硅胶柱色谱和D290大孔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法,用酸性甲醇溶剂可将馏分油中的石油酸全部提取出来。随着温度升高,馏分油的酸值和密度逐渐变大,酸值在440~500℃渐趋稳定。可知在大于440℃的馏分中,沸点升高对馏分油酸值变化的影响不大,石油酸主要集中在中间和重馏分段。由红外光谱和负离子ESI-MS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达尔各馏分中的石油酸主要是一元环烷酸和芳香酸,脂肪酸含量较少。不同馏分中的石油酸具有相同的特征官能团,结构组成也大致相同,石油酸的主要碳数分布分别是13-69。达尔馏分油中石油酸以单羧酸为主,包括脂肪酸,单、双和三环烷酸,烷基苯酸,单环烷基苯酸和双环烷基苯酸。最高的环烷酸可达到54.6%(如500-530℃馏分段),含量最低的如300-320℃馏分段也能达到38.8%;芳香酸最高在320~345℃能达到52.0%,含量最低也能达到30.2%。同时脂肪酸仅主要包含在300-320℃馏分段的石油酸中,且其它馏分脂肪酸含量都低于15.0%。而且沸点越高的馏分油段中石油酸的分布结构与达尔原油中的石油酸的分布结构越相似。

张守杰[6](2010)在《馏分油脱酸新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针对常二线馏分油分别进行了氨法和碱法萃取脱酸的实验室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确定了脱酸反应较合适的工艺条件范围;之后通过正交实验对单因素实验得出的适宜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得到四因素(温度、剂油比、碱浓度、醇水比)对脱酸率及环烷酸回收率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研究发现,就四因素对脱酸率的影响而言,氨法与碱法萃取脱酸工艺相同,顺序均为:剂油比>碱浓度>醇水比>温度。就四因素对环烷酸回收率影响而言,两种方法相异,氨法的顺序为:温度>剂油比>碱浓度>醇水比;碱法的顺序是:醇水比>碱浓度>剂油比>温度。之后参照正交实验的优化工艺参数,在不加乙醇的情况下,对原料油进行了纤维膜氨法和碱法连续脱酸实验。研究发现,在纤维膜氨法脱酸工艺中,当温度为50℃,剂油比为0.8:1,单级剂油比为0.4:1,氨含量为3%时,终级脱酸率可达83.1%,环烷酸总回收率为93.5%;在纤维膜碱法脱酸实验中,当温度70℃,剂油比为0.7:1,单级剂油比为0.35:1,碱浓度为3%时,终级脱酸率为99.4%,环烷酸总回收率为91.0%。相对碱法,氨法的脱酸率不高,但在实验过程中无强酸、强碱的引入,可以大大减少“三废”的产生,从而减轻污水处理的负担。因此,该法更胜一筹。为了进一步提高脱酸率,引入乙醇进行了纤维膜醇氨法脱酸实验,实验结果如下:当温度50℃,剂油比0.8:1,单级剂油比0.4:1,氨浓度3%,醇水比1.5:1时,脱酸率达到92.9%,效果较佳。由此验证了纤维膜醇氨法脱酸的必要性。

刘海建[7](2009)在《焦化汽油中α-烯烃的提取与聚合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α-烯烃(Polymer Alpha Olefins,简称PAOs)合成油,是一种由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合成烃类润滑油。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节能和环保要求以及发动机油对热稳定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单用矿物油已调配不出满足日益苛刻要求的高档油品。聚α-烯烃合成油作为合成烃润滑油之一,具有液体范围宽、粘温性能好、倾点低、粘度指数高、蒸发损失小、对添加剂感受性好、具有优良的高温热氧化安定性、结焦少、无毒和对皮肤有浸润作用等优点,其需求量日益增长。本文主要研究以焦化汽油做原料,无水AlCl3做催化剂,直接聚合生产合成烃润滑油工艺的可行性,详细考察了釜式反应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反应压力等条件对聚α-烯烃合成油产率和聚合反应性能的影响,并对聚合反应后的催化剂酸渣进行了水解–中和法处理和探讨了聚合反应后的产物轻馏分的再次利用。为了进一步有效率地利用焦化汽油中的α-烯烃,探索性的研究了液相变温吸附分离的方法,即用分子筛吸附提取焦化汽油原料中的α-烯烃。以无水AlCl3为催化剂,确定了制备中、高粘度合成烃润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催化剂质量分数在4%6%为宜,采用延长反应时间和降低反应温度的方法生产较低粘度合成油,一般反应温度130℃和反应时间4h合适,一般情况下应使容器带压促使反应顺利进行。实验研究了聚合反应后催化剂酸渣的水解处理方法,可将催化剂酸渣中的渣油和水解酸水(含有大量的Cl-)分离,渣油可以做为锅炉燃料油烧掉。对聚合反应后的产物轻馏分进行精制和馏分切割后,分别可以做洗涤用轻汽油和溶剂煤油使用。分别采用了5A和10X两种分子筛吸附分离焦化汽油原料中的α-烯烃,对比了两种分子筛的吸附性能。升高温度,分子筛的吸附速率增加,吸附量减少,增加流速,吸附量降低。吸附油聚合后得到的聚合油与未经吸附的焦化汽油聚合得到的聚合油相比,减一线,减二线,减三线聚合油的运动粘度变小,粘度指数略有改善。

魏立[8](2009)在《油砂重油中石油酸的分布与组成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将加拿大油砂重油蒸馏分割为200240℃、240280℃、280320℃、320360℃、360400℃、400440℃、440480℃和480500℃八个馏分段,研究其酸的分布。通过醇碱、皂化法分离精制出各馏分油中的石油酸,用重氮甲烷法制备石油酸甲酯,同时结合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GC/MS和电喷雾电离质谱法研究石油酸和石油酸甲酯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研究表明,醇碱法分离石油酸的效果显着,脱酸率均在96%以上,回收的精石油酸分别是200240℃、240280℃、280320℃、320360℃、360400℃、400440℃、440480℃和480500℃馏分段羧酸含量的82.08%, 77.65%,89.70%,85.77%,89.45%,64.48%,69.41%和72.12%。油砂重油的酸值分布与酸分布结果表明,沸点升高,馏分油的酸值逐渐增大,并在480500℃渐趋稳定,而石油酸在油砂重油酸性组分中的相对含量则是先变大,480℃以后又小幅度降低,石油酸主要集中在中间和重馏分段。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的结果可知油砂重油各馏分中的石油酸结构组成大致相同,主要是一元环烷酸,同时还含有一定比例的多环、芳环环烷酸与极少量的杂环环烷酸。这些环烷酸主要是直接或者通过较短的直链(直链碳原子数少于4个)连在五元或六元环上的,直链状结构(CH2)n中n>4的结构单元很少。随着馏分变重,带多环、芳环和杂环结构的石油酸含量逐渐增加,羰基含量逐渐减少。GC/MS的定性分析结果可确定200240℃馏分段的石油酸甲酯含有单环环烷酸甲酯、双环环烷酸甲酯、脂肪酸甲酯和烷基苯酚,且脂肪酸甲酯和烷基苯酚的含量很少。电喷雾质谱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石油酸甲酯的碳数分布为659,石油酸甲酯以环烷酸甲酯为主,包括单、双、三、四、五和六环环烷酸甲酯。其中200240℃到280320℃馏分段的石油酸甲酯以单、双和三环环烷酸甲酯为主,最高能达85.51%,双环环烷酸甲酯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单环环烷酸甲酯。脂肪酸甲酯主要包含在200240℃与240280℃两个低馏分段的石油酸甲酯中,且含量都低于4%。同时随着馏分升高,多环环烷酸甲酯与烷基苯酸甲酯的含量变大,此与核磁共振的分析结果相同。

焦昭杰[9](2008)在《劣化内燃机油絮凝—白土复合再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润滑油是仅次于燃油的第二大石油制品,内燃机油是润滑油当中用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油品。在石油资源日益面临枯竭的今天,对废内燃机油的回收再生利用,不仅可以防止废油污染,保护环境,同时可以节约人类有限的石油资源。废内燃机油再生技术的研究已成为某些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废内燃机油的再生利用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资源节约角度来看,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废内燃机油再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内燃机油劣化机理的分析及内燃机油劣化后基本理化参数的测定,分析了内燃机油劣化后的理化参数成分的变化及主要污染因子,同时分析了劣化内燃机油的危害。通过对国内外絮凝剂的应用现状研究及在油处理方面的应用,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废油处理方面絮凝剂的筛选,找到了一种具有氨基结构的絮凝剂。通过筛选实验重点对筛选出来的具有氨基结构的絮凝剂进行了废油再生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废油处理方面高效絮凝剂的合成,结合白土精制分析了相关条件对废内燃机油再生效果的影响,得出了其再生参数。通过对传统再生工艺硫酸—白土工艺的实验研究,分析了该工艺对废内燃机油的再生条件,同时指出了其污染严重,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的缺点。本文主要的结论是:(1)内燃机油主要劣化因子是机械杂质、残炭、酸值、黏度和闪点。(2)絮凝剂的反应条件为絮凝剂添加量1.0%左右、反应温度控制在65℃左右、搅拌时间8分、恒温沉降温度为80℃左右。(3)白土精制反应条件为:白土添加量10%左右、接触反应温度125℃左右、搅拌时间25分、恒温沉降温度70℃、沉淀3h。(4)硫酸—白土工艺再生参数:硫酸添加量8%、搅拌时间20~30分、碱洗温度95℃左右、白土添加量15%、白土反应温度为130℃左右、白土接触搅拌反应时间为20分。

张鲁[10](2007)在《高酸馏分油酯化脱酸催化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酸主要由环烷酸、脂肪酸、酚类及硫醇等物质组成,其主要成分为环烷酸。在原油及馏分油的运输和加工中,环烷酸对管线和生产装置腐蚀严重,而且直接影响油品的性能和质量。因此,必须将油品中的环烷酸除去。本文提出了高酸馏分油脱酸的新方法——酯化法,脱酸剂为乙醇。并对酯化催化剂的制备、酯化脱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无催化剂的酯化脱酸率较低,由此着眼于负载型固体酯化催化剂进行研究。在活性组分的筛选中,SnO的活性最高,使用寿命实验证明,重复使用六次后,催化活性并未明显降低。选用活性γ-Al2O3、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等三种物质作为载体,采用浸渍—沉淀法制备负载SnO的固体催化剂,用于酯化脱除馏分油中环烷酸的工艺中,实验结果表明以γ-Al2O3为载体的催化剂效果最佳,脱酸率明显高于其它载体的催化剂。

二、润滑油馏分的磺化和酸精制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润滑油馏分的磺化和酸精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润滑油简介
        1.1.1 润滑油的分类
        1.1.2 润滑油的组成
    1.2 国内外润滑油生产及应用
        1.2.1 矿物基础油
        1.2.2 合成基础油
    1.3 废润滑油来源及处理方法
        1.3.1 废润滑油来源
        1.3.2 废润滑油处理方法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工艺分析
    2.1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
        2.1.1 废润滑油再净化工艺
        2.1.2 废润滑油再精制工艺
        2.1.3 废润滑油再炼制工艺
    2.2 国内外常用废润滑油再生技术
        2.2.1 硫酸-白土精制再生工艺-
        2.2.2 加氢精制工艺
        2.2.3 减压蒸馏-溶剂精制工艺
        2.2.4 絮凝工艺
    2.3 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新工艺
        2.3.1 膜技术处理废润滑油
        2.3.2 分子蒸馏工艺再生废润滑油
        2.3.3 微波热解技术再生废润滑油
第三章 国内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及技术
    3.1 国内企业再生废润滑油实际应用
    3.2 适用于我国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
        3.2.1 废润滑油合理再生
        3.2.2 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对比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酸渣无害化处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酸渣无害化处理工艺
    1.1 低温热解法回收SO2
    1.2 浮选氧化矿
    1.3 在水泥生产中作燃料
    1.4 利用酸渣生产燃料油
    1.5 水解-中和法
    1.6 制备无水硫酸钠
    1.7 生产白炭黑
    1.8 生产石油防锈剂
2 结束语

(3)润滑油再生用聚酰亚胺超滤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膜分离技术简介
        1.1.1 膜的概念及分类
        1.1.2 膜分离技术的的发展简史、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1.1.3 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1.2 超滤分离技术简介
        1.2.1 超滤技术
        1.2.2 超滤技术的分离机
        1.2.3 超滤膜材料
        1.2.4 聚酰亚胺材料
        1.2.5 超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1.3 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简介
        1.3.1 废润滑油组成
        1.3.2 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工业的现状和前景
        1.3.3 膜分离技术在废润滑油再生中的应用
第二章:润滑油再生用聚酰亚胺超滤膜的制备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膜的制备
        2.2.1 聚酰亚胺超滤膜分类及制备方法
        2.2.2 润滑油再生聚酰亚胺超滤膜的制备流程
        2.2.3 浸入沉淀相转换法机理
    2.3 性能表征方法
        2.3.1 膜表面和断面结构的测试方法
        2.3.2 超滤膜表面孔径的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乙醇凝胶浴温度对膜结构的影响
        2.4.2 PI 含量对超滤膜结构的影响
        2.4.3 添加剂对膜结构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润滑油再生用聚酰亚胺超滤膜的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性能表征方法
        3.2.1 透过通量的测定方法
        3.2.2 截留率的测定方法
        3.2.3 润滑油再生前后元素指标的测定方法
        3.2.4 润滑油再生前后理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3.2.5 实验装置及流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乙醇凝胶浴温度对膜性能的影响
        3.3.2 PI 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3.3.3 添加剂 PVP 的含量对膜性能的影响
        3.3.4 后处理工艺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3.3.5 操作压力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3.3.6 再生润滑油性能评价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润滑油纳米清净剂结构及作用
        1.2.1 纳米清净剂的组成结构
        1.2.2 纳米清净剂的分类
        1.2.3 纳米清净剂的作用
    1.3 纳米清净剂的发展现状
        1.3.1 纳米清净剂的发展简述
        1.3.2 国内外纳米清净剂的产业现状
        1.3.3 常用纳米清净剂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1.4 纳米清净剂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
        1.4.1 纳米清净剂合成工艺研究进展
        1.4.2 纳米清净剂合成所用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1.4.3 纳米清净剂合成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磺酸铵原料性质的测定及分析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测试方法
        2.2.1 有效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2.2 磺酸铵平均分子量的计算
        2.2.3 磺酸铵化学组成及其它性质的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磺酸铵原料的性质
        2.3.2 磺酸铵原料的化学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轻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合成反应机理、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
        3.2.1 合成反应机理
        3.2.2 合成工艺流程
        3.2.3 合成工艺中影响产品碱值及性能的主要因素
    3.3 实验方法
        3.3.1 合成方法
        3.3.2 实验方案
        3.3.3 清净剂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3.3.4 清净剂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3.4.2 基础油加入量对产品碱值和粘度的影响
        3.4.3 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3.4.4 轻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
        3.4.5 轻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合成反应机理、工艺流程及影响因素
    4.3 实验方法
        4.3.1 合成方法
        4.3.2 实验方案
        4.3.3 产品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4.3.4 产品结构的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氧化镁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2 水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3 甲醇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4 尿素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5 碳酸铵加入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6 碳酸化反应温度的影响
        4.4.7 碳酸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4.4.8 二氧化碳通入速率对合成反应的影响
        4.4.9 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4.4.10 合成反应机理的探讨
        4.4.11 重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
        4.4.12 重质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质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 合成反应基本原理
    5.3 实验方法
        5.3.1 合成方法
        5.3.2 实验方案
        5.3.3 产品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5.3.4 清净剂产品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5.4.2 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化学组成及微观形貌的表征
        5.4.5 磺酸水杨酸混合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及结构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
    6.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 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6.2.1 钙镁复合清净剂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
        6.2.2 钙镁复合清净剂组成结构的测试方法
    6.3 实验方案的设计
        6.3.1 磺酸钙与磺酸镁正盐的合成
        6.3.2 不同钙镁比例清净剂的合成
        6.3.3 不同碱性组分组成清净剂的合成
        6.3.4 不同基质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磺酸钙与磺酸镁正盐性能的比较
        6.4.2 钙镁复合清净剂中钙镁比例对其性能的影响
        6.4.3 碱性组分组成对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的影响
        6.4.4 钙镁复合清净剂碱值与其性能的关系
        6.4.5 混合基质中磺酸盐水杨酸盐相对含量与其性能的关系
        6.4.6 不同基质对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的影响
        6.4.7 钙镁复合清净剂性能与同类产品的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纳米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机理的初步研究
    7.1 引言
        7.1.1 微反应器反应模型
        7.1.2 清净剂碳酸化反应过程的微反应器反应模型
        7.1.3 清净剂合成反应的宏观反应历程
    7.2 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合成过程分析
        7.2.1 研究方法
        7.2.2 溶液和残渣红外谱图测试结果与分析
        7.2.3 溶液电导率及碱值测试结果与分析
        7.2.4 不同碳酸化反应阶段反相胶束的微观形貌
        7.2.5 清净剂金属有机酸正盐合成时甲醇的作用
        7.2.6 合成反应历程的初步分析结果
    7.3 碳酸化反应过程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7.3.1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选择及速率方程的建立
        7.3.2 反应控制步骤的确定
        7.3.3 搅拌速度对碳酸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7.3.4 促进剂甲醇在碳酸化反应中作用机理的考察
        7.3.5 助促进剂尿素和氨水在碳酸化反应中作用机理的考察
        7.3.6 水对碳酸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7.3.7 二氧化碳通入速率对碳酸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3.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苏丹达尔原油及馏分油中石油酸的结构组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绪论
    1.2 环烷酸简介
        1.2.1 环烷酸的腐蚀
        1.2.2 环烷酸的分布
        1.2.3 环烷酸的类型
    1.3 石油酸的分离工艺的研究
        1.3.1 化学转化分离
        1.3.2 吸附分离
        1.3.3 固相萃取分离
        1.3.4 溶剂抽提分离
        1.3.5 以某些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盐及络合物脱环烷酸
        1.3.6 膜分离
        1.3.7 其他脱除环烷酸方法
    1.4 环烷酸的分析方法
        1.4.1 质谱法
        1.4.2 红外光谱法(IR)
        1.4.3 其它分析方法
    1.5 论文研究内容
2 碱醇法分离达尔原油中的石油酸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2 原油中石油酸的分离及酸值的测定
        2.2.1 原油中石油酸酸值的测定
        2.2.2 醇碱法分离石油酸的原理
        2.2.3 碱醇法分离原油中的石油酸
    2.3 石油酸组成及结构的测定
        2.3.1 红外光谱分析(IR)
        2.3.2 电喷雾质谱分析
        2.3.3 石油酸的质谱定性定量分析依据
    2.4 达尔原油中石油酸分离的结果与讨论
        2.4.1 达尔原油中石油酸分离条件的影响
        2.4.2 达尔原油中石油酸红外光谱分析
        2.4.3 达尔原油中石油酸电喷雾质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柱色谱分离苏丹达尔馏分油中的石油酸
    3.1 实验部分
        3.1.1 主要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
    3.2 苏丹达尔馏分油密度及酸值的测定
        3.2.1 馏分油密度的测定
        3.2.2 馏分油酸值的测定
    3.3 柱色谱分离苏丹达尔馏分油中的石油酸
        3.3.1 柱色谱分离苏丹达尔馏分油中的石油酸的原理
        3.3.2 柱色谱分离苏丹达尔馏分油中的石油酸
    3.4 苏丹达尔馏分油中石油酸组成及结构的测定
        3.4.1 红外光谱分析(IR)
        3.4.2 电喷雾质谱分析
    3.5 苏丹达尔馏分油中石油酸分离的结果与讨论
        3.5.1 馏分油中石油酸的酸值分布
        3.5.2 馏分油中石油酸的分离条件的影响
        3.5.3 馏分油中石油酸的红外光谱分析
        3.5.4 馏分油中石油酸的电喷雾质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馏分油脱酸新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课题意义
    1.2 环烷酸的理化性质及其在石油馏分中的分布
    1.3 环烷酸的腐蚀及防腐措施
        1.3.1 环烷酸腐蚀机理
        1.3.2 腐蚀部位
        1.3.3 腐蚀特点
        1.3.4 防腐措施
    1.4 国内外脱酸工艺的研究进展
        1.4.1 物理分离法
        1.4.2 化学转化法
        1.4.3 其他方法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脱酸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原料油基本性质
    2.2 氨法脱酸实验
        2.2.1 实验原理
        2.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2.2.3 实验步骤
    2.3 碱法脱酸实验
        2.3.1 实验原理
        2.3.2 实验仪器设备与药品试剂
        2.3.3 实验步骤
    2.4 纤维膜法脱酸
        2.4.1 纤维膜分离器的工作原理
        2.4.2 纤维膜法脱酸实验方法
    2.5 产物的处理及产品分析方法
        2.5.1 实验所用仪器与药品
        2.5.2 油相的处理
        2.5.3 氨法脱酸剂相的处理
        2.5.4 碱法脱酸剂相处理
        2.5.5 产品性质分析
    2.6 分离效果与脱除效果评价
第三章 实验室萃取脱酸工艺条件考察及优化
    3.1 单因素实验考察
        3.1.1 温度对脱酸率、环烷酸回收率的影响
        3.1.2 剂油比对脱酸率、环烷酸回收率的影响
        3.1.3 醇水比对脱酸率、环烷酸回收率的影响
        3.1.4 碱浓度对脱酸率、环烷酸回收率的影响
        3.1.5 小结
    3.2 正交实验考察
        3.2.1 正交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3.2.2 小结
    3.3 氨法与碱法萃取脱酸实验结果比较
    3.4 小结
第四章 纤维膜法脱除馏分油中的环烷酸
    4.1 纤维膜氨法脱酸实验
        4.1.1 油相脱酸率
        4.1.2 环烷酸回收率
        4.1.3 油相的含水量
    4.2 纤维膜碱法脱酸实验
        4.2.1 油相的脱酸率
        4.2.2 环烷酸回收率
        4.2.3 油相含水量
    4.3 纤维膜氨法与碱法实验结果对比
        4.3.1 脱酸率和环烷酸回收率的比较
        4.3.2 油中含水量的比较
        4.3.3 水中油含量以及粗酸中环烷酸含量对比
        4.3.4 小结
    4.4 纤维膜醇氨法脱酸实验
        4.4.1 纤维膜醇氨法脱酸实验 1
        4.4.2 纤维膜醇氨法脱酸实验 2
        4.4.3 实验 1 和实验 2 的结果对比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酸值的测定方法
附录B 油中水含量的测定方法
附录C 水中油含量的测定方法
致谢

(7)焦化汽油中α-烯烃的提取与聚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α-烯烃(PAOs)合成油
        1.1.1 概述
        1.1.2 PAOs的发展概况
        1.1.3 PAOs的合成
    1.2 传统的PAOs合成工艺介绍
        1.2.1 Lewis酸阳离子催化剂聚合方法
        1.2.2 齐格勒型催化剂聚合方法
        1.2.3 PAOs合成研究的发展方向
    1.3 线性α-烯烃
        1.3.1 石蜡裂解法或脱氢
        1.3.2 乙烯齐聚工艺
        1.3.3 煤化工抽提工艺
        1.3.4 正在研发的新方法
    1.4 正构烷烃吸附分离工艺
        1.4.1 吸附剂研究进展
        1.4.2 工艺进展
    1.5 烯烃/烷烃分离技术
        1.5.1 物理吸收法
        1.5.2 化学吸收法
        1.5.3 吸附分离法
        1.5.4 萃取蒸馏
        1.5.5 膜分离法
    1.6 选题依据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1.1 基本试剂
        2.1.2 反应原料
    2.2 反应原料的预处理
    2.3 聚合反应方法
        2.3.1 主要实验过程
        2.3.2 主要实验条件
    2.4 聚合反应机理
    2.5 实验分析方法
第3章 反应条件对焦化汽油生产合成烃润滑油的性能影响
    3.1 催化剂的加入量对聚合油性能的影响
        3.1.1 催化剂加入量对聚合油收率和釜底残渣量的影响
        3.1.2 催化剂加入量对各线减压馏分收率和性质的影响
    3.2 反应温度对聚合油性能的影响
        3.2.1 反应温度对聚合油收率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各线减压馏分收率和性质的影响
    3.3 反应时间对聚合油性能的影响
        3.3.1 反应时间对聚合油收率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各线减压馏分收率和性质的影响
    3.4 反应压力对聚合油性能的影响
    3.5 减粘瓦斯油聚合合成润滑油基础油
    3.6 焦化汽油聚合油和减粘瓦斯油聚合油的比较
    3.7 实验总结
第4章 轻馏分的精制与利用研究
    4.1 轻馏分的酸碱处理工艺
    4.2 工艺条件及实验结果
    4.3 酸碱处理后轻馏分的利用
    4.4 实验小结
第5章 釜底酸渣的处理方法与利用研究
    5.1 水解–中合法釜底酸渣处理工艺
    5.2 反应原理
    5.3 工艺条件及实验结果
    5.4 釜底酸渣渣油的利用
    5.5 酸水的性质及水处理
    5.6 实验小结
第6章 焦化汽油中α-烯烃的吸附分离
    6.1 实验部分
        6.1.1 原料与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6.1.3 实验流程及步骤
    6.2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6.2.1 焦化汽油组成分析
        6.2.2 两种不同分子筛的吸附性能比较
        6.2.3 温度对两种分子筛吸附量的影响
        6.2.4 流速对两种分子筛吸附量的影响
        6.2.5 聚合油收率和性质比较
    6.3 实验总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油砂重油中石油酸的分布与组成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选题的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砂资源概况
        1.2.2 环烷酸简介
        1.2.3 环烷酸分布
        1.2.4 环烷酸类型
    1.3 石油酸的分离工艺的研究
        1.3.1 石油酸的分离方法
        1.3.2 环烷酸的精制工艺
    1.4 环烷酸的分析方法
        1.4.1 质谱法
        1.4.2 红外光谱法(IR)与核磁共振(NRM)法
        1.4.3 其它分析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 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仪器与试剂
    2.2 油砂重油酸值分布与酸分布的测定
        2.2.1 油砂重油馏分油基本性质的测定
        2.2.2 馏分油酸值的测定
    2.3 石油酸的分离与精制
        2.3.1 醇碱法分离石油酸
        2.3.2 精制粗石油酸及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2.4 石油酸组成及结构的测定
        2.4.1 石油酸甲酯的制备
        2.4.2 红外光谱分析(IR)
        2.4.3 元素分析
        2.4.4 核磁共振分析
        2.4.5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2.4.6 电喷雾质谱分析
第3 章 结果与讨论
    3.1 油砂重油的酸值分布与酸分布分析
        3.1.1 油砂重油馏分油的基本性质
        3.1.2 油砂重油的酸值分布与酸分布分析
    3.2 石油酸分离与精制的效果
    3.3 石油酸组成结构的研究
        3.3.1 元素分析
        3.3.2 红外光谱分析
        3.3.3 核磁共振分析
        3.3.4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GC/MS)
        3.3.5 电喷雾质谱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劣化内燃机油絮凝—白土复合再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废内燃机油再生技术研究综述
        1.2.1 废内燃机油再净化工艺
        1.2.2 废内燃机油再精制工艺
        1.2.3 前景展望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重点解决的问题
        1.3.3 拟采用的研究和实验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内燃机油及其劣化分析
    2.1 内燃机油概述
        2.1.1 内燃机油的定义
        2.1.2 内燃机油的组成
        2.1.3 内燃机油的功能及作用
        2.1.4 内燃机油的理化指标
    2.2 内燃机油劣化机理分析
        2.2.1 物理因素影响
        2.2.2 化学因素影响
        2.2.3 其他因素影响
    2.3 内燃机油劣化后理化指标
    2.4 劣化内燃机油理化指标实验
        2.4.1 主要实验仪器
        2.4.2 实验结果
        2.4.3 理化实验结果分析
    2.5 废内燃机油的危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絮凝剂的筛选及实验
    3.1 絮凝剂国内外应用现状
        3.1.1 无机絮凝剂
        3.1.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3.1.3 复合型高分子絮凝剂
        3.1.4 絮凝剂在油处理中的应用
    3.2 主要筛选过的絮凝剂及效果简述
    3.3 二乙烯三胺絮凝剂单因素实验
        3.3.1 实验原理
        3.3.2 主要实剂和仪器
        3.3.3 实验步骤
        3.3.4 结果与讨论
        3.3.5 结果
    3.4 二乙烯三胺絮凝剂正交因素实验
        3.4.1 正交实验设计
        3.4.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新的高效絮凝剂的合成探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白土精制实验
    4.1 白土精制单因素实验
        4.1.1 实验原理
        4.1.2 主要实剂和仪器
        4.1.3 实验步骤
        4.1.4 结果与讨论
    4.2 白土精制正交实验
        4.2.1 正交实验设计
        4.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絮凝—白土复合工艺对废油的再生
        4.3.1 实验原理
        4.3.2 主要实剂和仪器
        4.3.3 实验步骤
        4.3.4 结果与讨论
    4.4 硫酸—白土工艺实验
        4.4.1 工艺原理
        4.4.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4.3 实验步骤
        4.4.4 结果与讨论
        4.4.5 结果
    4.5 两种工艺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高酸馏分油酯化脱酸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前言
    1.1 石油酸
        1.1.1 石油中的酸性含氧化合物的含量及酸度(酸值)
        1.1.2 环烷酸
        1.1.3 脂肪族酸
        1.1.4 酚类
    1.2 国内外的脱酸工艺
        1.2.1 碱洗脱酸
        1.2.2 化学精制与溶剂萃取相结合
        1.2.3 溶剂抽提脱酸
        1.2.4 吸附分离
        1.2.5 分解脱酸
    1.3 酯化脱酸
        1.3.1 工艺简介
        1.3.2 酯化反应类型
        1.3.3 酯化反应热力学
        1.3.4 酯化反应机理
        1.3.5 酯化率的表示方法
    1.4 酯化催化剂的研究动态
        1.4.1 无机酸、有机酸或其盐
        1.4.2 杂多酸及固体杂多酸
        1.4.3 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1.4.4 固体超强酸
        1.4.5 分子筛
        1.4.6 金属氧化物及其酯类
    1.5 工艺条件对酯化率的影响
        1.5.1 催化剂用量
        1.5.2 醇酸比
        1.5.3 带水剂
        1.5.4 反应温度
        1.5.5 反应时间
    1.6 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标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无催化剂的酯化脱酸
    2.1 试剂及原料油
    2.2 实验仪器
    2.3 酯化脱酸反应
    2.4 实验数据及分析
        2.4.1 反应温度及时间的确定
        2.4.2 乙醇用量的确定
    2.5 小结
第3章 催化酯化反应脱酸
    3.1 催化剂的考察指标
        3.1.1 工业固体催化剂的主要考察指标
        3.1.2 催化剂筛选的目标函数
    3.2 实验药品仪器及催化酯化反应
        3.2.1 实验药品及原料油
        3.2.2 实验仪器
        3.2.3 催化酯化脱酸反应
    3.3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确定
        3.3.1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制备
        3.3.2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选择
    3.4 氧化亚锡酯化脱酸
        3.4.1 反应温度对SnO做催化剂的酯化脱酸的影响
        3.4.2 乙醇的用量对SnO做催化剂的酯化脱酸的影响
        3.4.3 催化剂SnO用量对酯化脱酸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对SnO做催化剂的酯化脱酸的影响
        3.4.5 SnO在酯化脱酸中的重复利用情况
        3.4.6 SnO催化酯化脱酸效果与无催化剂脱酸效果比较
        3.4.7 红外分析馏分油的SnO催化酯化脱酸效果
        3.4.8 小结
    3.5 SNO/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酯化脱酸效果考察
        3.5.1 载体的选择
        3.5.2 固体催化剂制备方法的选择
        3.5.3 催化剂制备条件及酯化脱酸反应条件的确定
第4章 结论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润滑油馏分的磺化和酸精制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D]. 张玉君.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2]酸渣无害化处理技术进展[J]. 张贤明,唐崇栋,姜岩. 应用化工, 2014(07)
  • [3]润滑油再生用聚酰亚胺超滤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2(05)
  • [4]纳米磺酸钙镁复合清净剂的合成、性能与机理研究[D]. 梁生荣. 西北大学, 2011(08)
  • [5]苏丹达尔原油及馏分油中石油酸的结构组成研究[D]. 鲁阿信.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6]馏分油脱酸新工艺的研究[D]. 张守杰.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7]焦化汽油中α-烯烃的提取与聚合工艺研究[D]. 刘海建.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8]油砂重油中石油酸的分布与组成结构的研究[D]. 魏立. 中国石油大学, 2009(03)
  • [9]劣化内燃机油絮凝—白土复合再生技术研究[D]. 焦昭杰. 重庆工商大学, 2008(03)
  • [10]高酸馏分油酯化脱酸催化剂的研究[D]. 张鲁. 山东大学, 2007(07)

标签:;  ;  ;  

润滑油馏分磺化酸精制工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