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变材料及其在贮热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然[1](2021)在《高温熔盐相变储热元件的制备与材料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相变储热(潜热储热)是利用相变材料(PCM,Phase change materials)发生相变时吸收或放出热量来实现能量储存的技术,具有单位质量(体积)储热量大、工作温度较恒定、化学稳定性好和安全性好等特点。相变储热技术作为解决能源供应时间与空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太阳能利用、电力“移峰填谷”、废热和余热的回收利用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空调的节能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目前相变储热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PCM的优选、相变储热元件的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PCM的传热增强技术、相变储热元件的相变传热模拟与计算等。PCM被认为是相变热能存储(LHTES)系统中最关键的组分之一。按照工作温度(熔点)不同可以分为低温PCM(<200℃)和高温PCM(200-1000℃)。熔盐因为其高熔点、高相变潜热、高化学稳定性、较好的经济性等特点而成为高温相变领域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其中多元氯盐熔点可调范围广、潜热值高、液态粘度小,因此被选为本课题的PCM。结合熔盐堆核能综合利用和太阳能热发电对LHTES系统工作温度和储热密度的需求,本文选择了Na Cl-KCl-Mg Cl2三元共熔氯盐,质量比为5:3:2,此配比的熔盐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和较为匹配的相变温度。但同时氯盐也存在着热导率低,传热效率不高和易泄漏腐蚀储热容器等缺点。选用高导热的材料与熔盐复合可以实现对熔盐PCM的强化传热,同时这类材料对熔盐封装还可以阻止其泄漏腐蚀。这需要对复合相变材料(CPCM)的结构进行设计。强化传热和封装的材料具备热导率高、高温下稳定性好等优点。基于此本论文采用多孔材料和高导热致密化石墨对储热氯盐进行强化传热和封装,分别应用了多孔介质-PCM结构和储热盐核芯-石墨球壳式两种典型结构的相变储热元件结构。其中多孔介质-PCM结构设计制备了熔盐/石墨泡沫(GF)和熔盐/多孔氮化硅(Si3N4)两种复合相变材料(CPCM),并从性能表征和相变传热模拟对两种CPCM进行了研究;储热盐核芯-石墨球壳式结构则针对封装石墨材料孔径大、易泄漏的问题,选用中间相碳微球(MCMB)和炭黑(CB)两种增密剂对其进行增密改性和性能表征,并探索了增密石墨在固态燃料熔盐堆燃料元件中的抗熔盐浸渗应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熔盐和GF复合前后的化学稳定性较好,盐在GF孔洞内的分布较为均匀。GF多孔骨架材料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熔盐PCM的热导率和换热速率,复合后热导率可以提高4倍以上(如200℃下复合前盐的热导率为1.17 W/m·K,复合后CPCM的热导率为4.97 W/m·K)。复合后CPCM在多次热循环后显示了较好的热循环稳定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数值模拟给出了CPCM内基本体积单元的稳态传热过程,同时计算给出了CPCM的理论热导率(如200℃下CPCM的热导率为10.27 W/m·K)。2.熔盐与多孔Si3N4间具有较好的浸润性,复合后二者结合紧密,盐在Si3N4中的孔隙填充率高达88.14%。熔盐和多孔Si3N4复合前后的晶格结构和熔点都变化很小,说明化学稳定性较好。Si3N4较高的热导率可以显着提高熔盐PCM的热导率,CPCM的热导率可达储热盐的6.5倍以上(如25℃下复合前盐的热导率为3.41 W/m·K,复合后CPCM的热导率为22.23 W/m·K)。数值模拟可见CPCM内温度梯度和热流是在横向热功率和Si3N4、熔盐、空气界面共同影响下进行的,且复合后相变时间减少,换热速率明显提升。通过Chiew-Glandt模型分步计算出致密Si3N4和CPCM的理论热导率(如25℃下CPCM的理论热导率为19.51W/m·K)。3.分别采用相同粒径不同添加质量分数和相同质量分数不同粒径的两组MCMB增密剂,对储热元件的封装材料石墨进行致密化改性研究。对同粒径不同添加质量分数的MCMB增密石墨,微观结构研究发现增密后石墨内部结构致密,孔隙减少,说明MCMB起到增密效果。在3μm粒径下,从添加1%到15%的质量分数,整体的增密效果逐渐增强,但是质量分数添加大于5%后这种效果趋于稳定。过量MCMB的引入会导致基体石墨的热导率降低,热膨胀系数升高,对其热学性能有负面影响,但是添加较少的MCMB(不超过5%)对其热学性能影响很小。综合来看,基体石墨被粒径为3μm、质量分数为5%的MCMB增密后整体性能相对更好。4.对同质量分数不同粒径的MCMB增密石墨,在添加15%质量分数的情况下,较小粒径的MCMB(2μm),更能有效填充天然鳞片石墨和人造石墨颗粒之间的孔隙,并减小填充后材料整体的平均孔径和孔隙率,提高汞和熔盐浸渗的阈值压强,实现有效增密。添加MCMB对基体石墨的热学性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热导率减小,热膨胀系数增大)。其中添加的MCMB粒径最小(2μm)时热导率减小程度和热膨胀系数增大程度都最小,且各向异性度也更接近1,整体呈现良好的热学性能。同时MCMB的添加也能提升基体石墨的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综合来看,基体石墨被质量分数为15%、平均粒径为2μm的MCMB增密后整体性能相对更好。5.对纳米级CB增密的石墨,在1950℃纯化前,随着添加的CB质量百分数(5%-20%)的增大,石墨的平均孔径和表观密度均逐渐减小,孔隙率、汞和熔盐浸渗的阈值压强逐渐增大。此外,汞的最终饱和浸渗体积也逐渐增大。少量CB增密后ATH-1和ATH-5内部仍能保持较好的热性能(热导率、热膨胀系数),但是CB添加过多会显着降低石墨的整体热导率,并增大石墨的热膨胀系数。在1950℃纯化后,增密石墨的微观结构参数随CB添加量增大的变化规律与纯化前相似。但是纯化后石墨的整体平均孔径比纯化前均小幅增大。增密后石墨热学性能的规律与纯化前相似。但是纯化后由于样品的石墨化度得到提高,石墨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均有一定的改善。总的来说,基体石墨被质量分数5%的CB增密后整体性能相对更好。6.两种增密剂对基体石墨进行致密化改性的机理有所区别,增密石墨的结构和汞浸渗的规律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由于MCMB具有自烧结热收缩的特性,MCMB增密后的基体石墨累积进汞量比A3-3更小,且MCMB倾向于在基体石墨孔隙内聚集,因而随着MCMB添加量增大,基体石墨平均孔径减小、孔隙率降低、表观密度增大、汞和熔盐浸渗阈值压强增大,且这种规律随着基体石墨孔隙逐渐填满而趋于饱和;CB则无自烧结热收缩性,CB增密后的基体石墨累积进汞量反而比A3-3更大,且粒径远小于MCMB的纳米级CB倾向于先附着在基体石墨大颗粒骨料表面,因而随着CB添加量增大,基体石墨平均孔径减小、孔隙率升高、表观密度增大、汞和熔盐浸渗阈值压强增大。综上所述,经MCMB和CB两种增密剂改性的基体石墨在熔盐储热元件和固态燃料熔盐堆燃料元件中均具有较好的抗熔盐浸渗性能。
徐丽美[2](2018)在《深水相变材料夹层管道传热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油气的开采逐渐进入深海,在低温高压的深海环境下,油气管道内油液温度的降低极易引起管道内蜡结晶及水合物的生成,造成管道堵塞,故流动保障是确保深海油气管道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传统的管道保温方式主要为电加热、热流体加热、添加降凝剂等。近年来,保温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储放热特性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借鉴了此思想,将相变材料应用于深海管道中。本文以相变材料夹层管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深水相变材料夹层管道的传热特性,主要内容包括:首先通过建立二维及三维管道模型,研究了在稳定输油状态下管道的沿程温度分布及径向温度分布;其次利用瞬态传热,分析了停井状态下相变材料自身参数、保温层中相变材料占比大小、相变材料占比相同布局不同等对保温性能的影响,以此得出最佳保温材料及最佳保温层布局;最后研究了再启动状态下,相变材料夹层管道的瞬态蓄热过程及相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相变材料保温层的有效保温时间接近非相变材料保温层的1.4倍,此外熔点大小对保温性能的影响不大,相变材料的位置越靠近内管保温效果越好,为相变材料夹层管道的设计及利用提出了指导。
田方[3](2017)在《纳米限域下聚乙二醇的储热性能和十七醇的相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相变材料(PCM-Phase Change Material)具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改变其物理状态的能力,物理性质转变的过程为相变过程,在该过程中相变材料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根据相变材料的这种性能,通过恰当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满足人们对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聚乙二醇(PEG)是一系列分子量不同的聚合物,相变温度范围为3.2°C68.7°C。由于聚乙二醇具有合适的相变温度、较高的相变焓、化学稳定性好、价格低廉等特点,而成为了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相变储能材料。十七醇(C17OH)是一种无支链的饱和脂肪醇,晶体结构丰富,纳米限域下可能会有新相产生。本研究利用溶液浸渍法将相变材料填充到了多孔材料孔内,制备了相应的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其相关性能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利用溶液浸渍法,通过多孔材料的吸附作用,制备了PEG10k/SG、PEG2k/SG复合材料和C17OH/SG、C17OH/CPG和C17OH/SBA-15复合相变材料。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焓等性能参数进行相关研究及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硅胶孔径的减小,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都随之减小,且PEG10k/SG复合材料的下降幅度比PEG2k/SG复合材料的大。使用DSC对复合材料进行十次及以上的热循环性能测试,并研究其过冷度等相关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热循环性能稳定,且其过冷度随着孔径的减小而增大。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相关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受限于纳米级硅胶孔内的聚乙二醇的结构没有发生改变,即介孔材料与填充材料之间只存在简单的物理吸附作用,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赵乔乔[4](2016)在《空调工况相变蓄冷介质的改性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电力产业发展迅速,但仍不能满足人民生活用电迅猛增长的需求,集中空调作为建筑物电力消耗最大的设备,已成为重点节能对象,蓄冷空调技术已成为空调需求侧管理的主要手段。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冰蓄冷空调系统,但水的凝固点低导致系统蒸发温度和性能系数COP较低,即蓄冷工况运行时制冷机组效率低,并且控制系统复杂。因此,研究适合常规空调使用的高潜热值相变蓄冷介质,提高蓄冷系统的换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制备了几组符合空调工况且相变潜热值较大、相变性能稳定、过冷度较小且无相分离的有机相变蓄冷介质,选择其中热性能较好的材料进行接枝改性,研究了改性材料的分子结构对相变潜热的影响。建立了直接接触式蓄冷器三维模型,对相变蓄冷介质在蓄冷器内凝固过程的动态性能进行分析,为空调工况相变蓄冷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选取多种有机相变蓄冷介质在不同配比下进行二元、三元混合筛选配制,运用步冷曲线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寻找共晶点和最佳配比,并测量出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及比热等物性参数,制备出多组空调工况且性能良好的有机混合相变蓄冷介质。利用极性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和马来酸酐分别对一元、二元、三元有机相变蓄冷介质进行接枝改性研究。通过DS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产物进行表征,推断出接枝产物可能出现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通过延长碳链、改变分子结构、增大分子量等方法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可以提高有机相变蓄冷介质的潜热值;当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接枝单体时,接枝产物的结构只有一种,在各组的蓄冷介质和接枝单体用量分别相同的情况下单质接枝改性后相变潜热值增大较多;当以马来酸酐为接枝单体时,接枝产物的结构可能出现三种,但均能够增大分子间作用力,而使相变潜热值有所提升。建立了直接接触式蓄冷器三维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所研制的新型蓄冷介质在直接接触式相变蓄冷系统蓄冷器内的凝固过程动态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蓄冷初始阶段,蓄冷器内温度分布均匀,随着蓄冷介质的进入,载冷剂出口温度上升较快,一段时间后温度保持不变:蓄冷介质凝固的体积分数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大,在相同时间内,载冷剂入口温度越低蓄冷介质冻结量越大,但总的蓄冷量差别不大;在其他条件小变的情况下,蓄冷介质流量越大相同时刻载冷剂出口温度越高,蓄得的冷量越大,但蓄冷介质流量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损失。
吴晓东[5](2016)在《相变储能材料SP28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却在日益耗损。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却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的紧缺已造成污染严重、物价上涨、供需矛盾尖锐等现象。因此,当务之急节约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变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节能材料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越来越受重视。它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特性,可以使能量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转移。就固液型相变材料为例,其工作原理是:当环境温度上升时,相变材料由固态向液态转化,期间发生融化吸热现象,使环境温度的上升得到延迟和衰缓;当环境温度下降时,相变材料由液态向固态转换,期间发生凝固放热现象,使环境温度的下降速度减慢。本研究选取无机复合材料的SP-28作为相变储能材料加入到建筑墙体中并测试其节能效果,并通过不同质量比例的相变墙体寻找出最佳的相变材料的配合比。本文分析了相变储能材料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相变材料的研究现状、分类及特点,总结了相变材料的筛选原则和结晶理论,并说明了相变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了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以及比热容,分别为25.8℃、179.66j/g、2.2kj/kg℃。并通过3000次的冷热循环实验测试了其耐久性,结果显示此相变材料耐久性良好。为了进一步证明相变材料的节能特性,本研究在阜阳市建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的配合下,采用膨胀珍珠岩作为相变材料载体,制作了五种不同配合比(0%、5%、10%、15%、20%)的建筑墙体进行传热测试。又由于材料渗漏的原因,排除配合比为20%的墙体。将其他四种墙体放置在同一环境下,利用夏季烈日高温对墙体的一侧加热,用热电偶对墙体的另一侧进行温度监测,比较相变墙体与普通墙体的传热特性,实验结果证明:相变墙体具有蓄热能力,可以减小环境温度的波动,使墙体温度的变化得到延迟;相变材料的配合比越大,蓄热效果越好;从渗漏、浸湿和经济的效果看,含相变材料的比例为10%最适合加入建筑墙体中。并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传热模拟,结果表明相变墙体模拟出来的温度变化与实验值最大温差不超过1℃,相变材料大约在26℃开始融化,融化时间约持续28800s,凝固时间为21600s。相变墙体(含10%相变材料)比普通墙体的峰值温度低约1.1℃,且经过相变后,相变墙体内的最高温度比普通墙体高1.39℃。相变墙体与普通墙体的温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前者的温度变化速度比后者要慢,说明相变材料能使温度的变化得到延迟。随着相变材料的质量比增大,其温度曲线越平缓,说明相变材料的含量能影响整个墙体的蓄热效果,且相变材料质量比越大,蓄热效果越好。通过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比较说明相变材料能有效的阻止环境温度的变化,减少空调、暖气的使用,既增加环境的舒适度,又节能环保。
张鸿志[6](2016)在《Outlast空调纤维/绢丝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Outlast空调纤维作为一种新型智能调温纤维,通过自身含有的热敏相变材料实现了热量的自动吸收、存储和分配,将人类传统的被动式防御保暖方式转为主动地变热调温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黏胶基Outlast空调纤维为对象。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研究了Outlast空调纤维的调温性、表面及截面形态、结晶结构和大分子结构。结果表明:热分析显示Outlast空调纤维具有明显的吸热峰和放热峰,具有一定的调节温度的能力;Outlast空调纤维截面呈锯齿状,表面有沟槽,由于相变材料的嵌入截面与表面均能观察到微孔结构,但并未改变Outlast空调纤维原来作为黏胶纤维的结晶结构和大分子基本结构,仍具有黏胶纤维的基本理化性质;高温和碱处理均会损伤Outlast空调纤维的功能性。探讨了活性橙BES对Outlast空调纤维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主要是物理吸附。升高温度,活性橙BES在Outlast空调纤维上的平衡上染量降低,但染色速率常数增大,半染时间减小。增加元明粉的用量,活性橙BES在Outlast空调纤维上的平衡上染量增加,染色速率常数增大,半染时间减小。选用低温型活性橙X-GN和中温型活性染料活性红FN-R、活性橙BES、活性金黄R-4RFN、活性藏青S-G对Outlast空调纤维进行染色研究。以上染率、固色率、固色效率和K/S值为指标,优化了活性染料对Outlast空调纤维的染色工艺,得到最佳工艺。低温型活性橙X-GN染色时元明粉适宜用量在20-30 g/L、碳酸钠适宜用量在2-4g/L;中温型活性染料染色时元明粉适宜用量在15-30 g/L,碳酸钠适宜用量在2-4g/L。五只染料在Outlast空调纤维上均具有一定的提升性,其中活性红FN-R和活性金黄R-4RFN提升性能相对较好。选用一浴一步法染色工艺,试验了中温型双活性基活性染料对Outlast空调纤维和绢丝的同色性,筛选出了同色性较好的染料,包括:活性红FN-R、活性蓝FN-R、活性大红CA、活性橙CA、活性橄榄绿CA、活性红BES、活性金黄BES、活性橙RGB以及活性金黄R-4RFN。进一步以同色值、色差和染色牢度为指标探讨了温度、元明粉用量,碳酸钠用量和染料用量对活性红FN-R、活性蓝FN-R、活性金黄BES三只染料上染Outlast空调纤维和绢丝的同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染色工艺为染色温度60℃,元明粉用量15-30 g/L,碳酸钠用量2-4 g/L,三只染料在Outlast空调纤维和绢丝上均具有一定的提升性,染色织物的皂洗牢度均在4级以上。
董微,周增产,郭彬,卓杰强,卜云龙[7](2015)在《相变材料及相变装置在农业设施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大、储能能力强、相变过程中温度恒定等特点,它在相变过程中能够吸收(释放)大量热量,非常适用于作为能量储存的材料。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应用相变材料及相变装置的发展现状,对不同相变储热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固-液相变储热具有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常用于太阳能热泵系统低温相变材料的特点、相变储热装置及太阳能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相变材料及相
乔麟奇[8](2016)在《聚乙烯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能在室温下发生相变的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与作为基体的高密度聚乙烯按比例熔融共混,通过加入吸附填料和导热填料来改善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易渗漏、提高导热效率的问题。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采用熔点为50~52℃的固体石蜡和熔点约为5℃的两种液体石蜡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复配,通过熔融共混,自然冷却制备而成。将复配后的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与高密度聚乙烯按比例熔融共混,加入一定量的吸附填料碳酸钙和硅藻土和导热填料氧化铝,制备出不同相变温度,不同性能程度的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通过步冷曲线和DSC曲线研究了原料的配比对复配石蜡相变材料相变温度的影响,并对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拉伸性能、冲击性能、质量损失率、失重率、恒温热老化、导热系数等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固液石蜡的质量配比,可获得不同相变温度的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且随着液体石蜡的加入,复配石蜡的相变温度逐渐降低,相变材料室温下的扩散稳定性逐渐降低。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开始扩散较快,后逐渐趋于平稳。通过加入导热填料氧化铝,提高了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有效的解决了复合相变材料导热能力差的问题;通过加入无机吸附填料碳酸钙和硅藻土在石蜡发生相变时吸附了大量的石蜡,且高密度聚乙烯起到了载体的作用,有效的解决了复合相变材料在发生相变时的泄露问题。通过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测试结果发现,当复合相变材料的加入量增多时,力学性能无大变化,而质量损失率、失重率和恒温热老化均随着复合相变材料的加入量增加而增加。但整体的热稳定性较好,也进一步表明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中的复配石蜡的加入量可达到50%。综合目前性能测试,B1也就是当复配石蜡在质量比2:2:6,在复合相变材料的加入量为30%,氧化铝和碳酸钙的加入量分别为5%和15%时综合性能最好;A6也就是当复配石蜡在质量比4:1:5,在复合相变材料的加入量为50%,氧化铝和碳酸钙的加入量分别为10%时综合性能较高。
铁生年,蒋自鹏[9](2015)在《相变储能材料在温室大棚中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相变储热材料(PCMs)潜热储蓄技术是最有效热能贮存方式之一,将其应用于温室节能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低温相变储热材料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条件及类型,国内外低温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温室储热材料的性能与存在问题,展望了低温相变储能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陶冰梅[10](2015)在《多元碳酸盐相变储热材料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能源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但太阳能在时间和空间上都缺乏连续性,因此储热传热技术及材料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在前期研究无机盐相变储热材料的基础上,对以K2CO3-Na2CO3-Li2CO3为基盐的多元碳酸盐添加不同种类不同含量的硝酸盐、碳酸盐以及高导材料,择优选择综合性能最佳的多元混合无机盐并研究其在600℃高温下与316L不锈钢和304不锈钢的相容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重分析(TG)、微量热仪法、电子扫描探针(EPMA)等测试方法,重点研究了多元碳酸盐的相变潜热、相变温度、分解温度、比热容及腐蚀性等。通过DSC测试添加10%、20%、30%的硝酸盐和碳酸盐的多元混合无机盐的相变潜热、相变温度。测试结果表明,与硝酸盐作为添加剂进行对比,碳酸盐作为添加剂能够更好的形成共晶、更大程度的提升基盐的相变潜热、降低基盐的熔点。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都对相变潜热有影响,且随着含量的增加,相变潜热反而减小,从晶格能、静电作用力的角度对比分析硝酸盐和碳酸盐作为添加剂对相变潜热和相变温度的影响。择优选取综合性能较好的多元混合无机盐,通过TG分析测试其分解点,得出了不同试样的分解温度所在的温度范围,发现碳酸钡、碳酸锶、碳酸锰作为添加剂时,对基盐分解点的提高有更为明显的帮助,分解点最高的为添加10%BaCO3、10%SrCO3、和20%SrCO3的混合盐,均达到820℃。在此基础上计算多元碳酸盐在高温下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分析了高温下影响熔盐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添加10%、20%和30%BaCO3到基盐K2CO3-Na2CO3-Li2CO3中,测试其比热容,结果表明,从100℃300℃,随着温度逐渐的升高,无机混合盐的比热容曲线缓慢的上升,且比热容的稳定的平均值随着添加剂的增多而减少。在K2CO3-Na2CO3-Li2CO3-10%BaCO3基盐中添加5%、10%、20%、30%的膨胀石墨、粒状石墨和碳纤维及其混合物,测试其相变潜热、熔点以及热导率。测试结果表明,膨胀石墨、粒状石墨和碳纤维的加入降低了无机混合盐的相变潜热,但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其热导率。添加膨胀石墨对热导率的提升幅度最明显,最大可以达到4.04W/(m·K)。利用静态腐蚀实验法研究了基盐K2CO3-Na2CO3-Li2CO3-10%BaCO3在600℃熔融态时与316L不锈钢和304不锈钢的相容性,利用光学显微法、电子扫描探针对经过192h浸蚀后的试样进行线扫描,发现两种不锈钢都只是被轻微腐蚀,腐蚀层并未出现坑或者凸起,也没有腐蚀产物的堆积。利用XRD分析可知浸蚀层仅有微弱的Li、O元素,其余的主要是奥氏体相和马氏体相。通过分析不锈钢浸蚀的动力学曲线可知,基盐K2CO3-Na2CO3-Li2CO3-10%BaCO3与316L不锈钢和304不锈钢的相容性较好。
二、相变材料及其在贮热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变材料及其在贮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熔盐相变储热元件的制备与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变储热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相变材料(PCM) |
1.2.2 PCM传热增强技术 |
1.2.3 复合相变材料CPCM的制备方法 |
1.2.4 高温熔盐CPCM的核心性能 |
1.2.5 相变储热元件的传热模拟与计算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表征方法 |
2.1 制备实验装置 |
2.2 表征方法与装置 |
2.2.1 真密度仪 |
2.2.2 BET比表面积仪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4 X射线成像仪 |
2.2.5 X射线衍射仪(XRD) |
2.2.6 拉曼光谱仪 |
2.2.7 激光热导仪 |
2.2.8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2.2.9 热重分析仪(TG) |
2.2.10 压汞仪 |
2.2.11 激光消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 |
2.2.12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 |
2.2.13 热膨胀仪 |
2.2.14 万能材料试验机 |
第3章 熔盐-石墨泡沫(GF)CPCM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的制备 |
3.2.1 组分盐原料和熔盐的制备 |
3.2.2 CPCM的制备 |
3.3 复合前后微观结构的表征 |
3.3.1 表面形貌 |
3.3.2 化学相容性分析 |
3.3.3 元素分布 |
3.3.4 复合效果的参数计算分析 |
3.4 熔盐和石墨泡沫(GF)复合前后热学性能的表征 |
3.4.1 复合前后吸热过程的DSC分析 |
3.4.2 复合前后热导率 |
3.5 CPCM的热循环稳定性能的表征 |
3.5.1 循环前后吸热过程的TG分析 |
3.5.2 循环前后吸热过程的DSC分析 |
3.6 CPCM的传热模拟与热导率计算 |
3.6.1 几何建模 |
3.6.2 稳态传热模拟 |
3.6.3 复合材料固态热导率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熔盐-多孔Si_3N_4陶瓷CPCM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熔盐及CPCM的制备 |
4.3 复合前后微观结构的表征 |
4.3.1 表面形貌 |
4.3.2 化学相容性分析 |
4.3.3 复合效果的参数计算 |
4.4 熔盐和多孔Si_3N_4复合前后热学性能的表征 |
4.4.1 复合前后吸热过程的DSC分析 |
4.4.2 复合前后热导率 |
4.5 CPCM的热循环稳定性能的表征 |
4.5.1 循环后吸热过程的DSC分析 |
4.5.2 循环后吸热过程的TG分析 |
4.6 CPCM的传热模拟与热导率计算 |
4.6.1 几何建模 |
4.6.2 相变过程的传热模拟 |
4.6.3 复合材料固态热导率计算 |
4.7 本章小结 |
第5 章 相变储热和燃料元件封装石墨材料的增密工艺与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基体石墨增密工艺研究 |
5.2.1 MCMB增密 |
5.2.2 CB增密 |
5.3 增密石墨微观结构的研究 |
5.3.1 结构与形貌 |
5.3.2 XRD分析 |
5.3.3 拉曼分析 |
5.4 增密石墨的抗浸渗能力研究 |
5.4.1 压汞实验 |
5.4.2 抗FLiBe熔盐浸渗效果评估与实验表征 |
5.5 增密石墨的热学性能研究 |
5.5.1 热导率 |
5.5.2 热膨胀系数(CTE)及其各向异性度 |
5.6 增密石墨的力学性能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第6 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深水相变材料夹层管道传热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变材料夹层管道 |
1.2.1 相变材料介绍 |
1.2.2 相变材料夹层管道 |
1.2.3 优缺点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稳定运输状态管道温度场分析 |
2.1 数学模型 |
2.1.1 传热模型 |
2.1.2 凝固与融化模型 |
2.2 建模要点 |
2.2.1 模型建立 |
2.2.2 主要模型参数的选取 |
2.2.3 网格划分 |
2.2.4 边界条件设置 |
2.2.5 模型设置 |
2.3 径向温度分布计算 |
2.3.1 传热系数的计算 |
2.3.2 径向温度分布 |
2.4 轴向温降计算 |
2.4.1 苏霍夫公式轴向温降计算 |
2.4.2 轴向温降数值模拟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停输状态管道温度场分析 |
3.1 理论分析 |
3.2 模型选取 |
3.3 模型参数设置 |
3.4 传热分析 |
3.4.1 相变材料传热情况分析 |
3.4.2 聚丙烯材料传热情况分析 |
3.4.3 相变材料与聚丙烯材料结合的保温层管道传热情况分析 |
3.4.4 综合分析 |
3.5 拟合曲线计算 |
3.5.1 初始温度不同时温度与时间的拟合公式 |
3.5.2 熔点不同时温度与时间拟合公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停输再启动状态蓄热过程分析 |
4.1 模型选取 |
4.2 参数设置 |
4.3 启动状态蓄热过程 |
4.3.1 石蜡材料夹层管道 |
4.3.2 聚丙烯材料夹层管道 |
4.4 管道升温过程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纳米限域下聚乙二醇的储热性能和十七醇的相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相变材料的简介 |
1.1.1 相变材料的研究现状 |
1.1.2 相变材料的分类 |
1.1.2.1 固?固相变材料 |
1.1.2.2 固-液相变材料 |
1.1.3 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 |
1.1.3.1 溶胶?凝胶法 |
1.1.3.2 微胶囊法 |
1.1.3.3 多孔吸附法 |
1.1.3.4 插层复合法 |
1.1.4 相变材料的应用 |
1.1.4.1 相变材料在纺织方面的应用 |
1.1.4.2 相变材料在建筑方面的应用 |
1.1.4.3 相变材料在太阳能热泵系统方面的应用 |
1.1.4.4 相变材料在航天方面的应用 |
1.1.4.5 相变材料在动力电池方面的应用 |
1.1.4.6 相变材料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1.1.4.7 相变材料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1.1.5 相变材料的发展前景 |
1.2 多孔材料的概述 |
1.3 聚乙二醇在多孔材料中的储热性能研究 |
1.4 正烷醇在多孔材料中的相行为研究 |
1.5 研究方法概述 |
1.5.1 差示扫描量热法 |
1.5.2 红外光谱分析法 |
1.5.3 扫描电子显微镜法 |
1.5.4 X射线衍射分析法 |
1.6 本论文理论依据 |
1.7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硅胶和多孔玻璃的预处理 |
2.2.2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
2.2.3 DSC测试 |
2.2.4 FT-IR测试 |
2.2.5 SEM测试 |
2.2.6 XRD测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
3.1 PEG/SG复合相变材料的结构研究 |
3.1.1 PEG10k/SG复合相变材料的SEM图谱分析 |
3.1.2 PEG10k/SG复合相变材料的FT-IR图谱分析 |
3.1.3 PEG10k/SG复合相变材料的XRD图谱分析 |
3.2 PEG/SG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力学性能研究 |
3.2.1 PEG2k/SG和PEG10k/SG复合相变材料的DSC图分析 |
3.2.2 PEG2k/SG和PEG10k/SG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分析 |
3.2.3 PEG2k/SG和PEG10k/SG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焓的分析 |
3.2.4 PEG10k/SG复合相变材料的热循环分析 |
3.2.5 PEG10k/SG复合相变材料的过冷度分析 |
3.3 纳米限域下C_17OH的相行为研究 |
3.3.1 C_17OH/SG、C_17OH/CPG和C_17OH/SBA-15 的DSC图分析 |
3.3.2 C_17OH/SBA-15 和C_17OH/CPG的XRD图分析 |
4 结论 |
5 创新之处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空调工况相变蓄冷介质的改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
1.2 相变蓄冷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相变储能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相变储能材料的国外研究进展 |
1.3.2 相变储能材料的国内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相变蓄冷介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
2.1.1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 |
2.1.2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
2.2 相变储能机理 |
2.3 材料改性方法 |
2.4 相变蓄冷介质的选取原则 |
2.5 热物性测试与表征方法 |
2.5.1 步冷曲线法 |
2.5.2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 |
2.5.3 红外光谱表征法 |
2.6 本章小结 |
3 空调工况相变蓄冷介质的制备及热物性研究 |
3.1 相变蓄冷介质的制备及相变潜热测试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3 实验过程 |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 混合相变蓄冷介质比热测试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过程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相变蓄冷介质的接枝改性研究及潜热机理分析 |
4.1 相变蓄冷介质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改性研究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过程 |
4.1.3 接枝产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
4.1.4 改性后相变蓄冷介质的DSC测试分析 |
4.1.5 甲基丙烯酸甲酯对蓄冷介质相变潜热机理的影响 |
4.2 相变蓄冷介质接枝马来酸酐改性研究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2 实验过程 |
4.2.3 接枝产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
4.2.4 改性后相变蓄冷介质的DSC测试分析 |
4.2.5 马来酸酐对蓄冷介质相变潜热机理的影响 |
4.3 两种改性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新型相变蓄冷介质在蓄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5.1 相变蓄冷介质凝固过程动态性能数值模拟 |
5.1.1 物理模型建立 |
5.1.2 数学模型建立 |
5.2 边界条件及求解参数设置 |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时刻蓄冷器内温度分布规律 |
5.3.2 载冷剂进口温度对体积分数的影响 |
5.3.3 蓄冷介质进口流量对蓄冷过程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5)相变储能材料SP28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国内外能源消耗状况 |
1.1.3 建筑耗能情况及建筑节能 |
1.1.4 相变储能是一种全新的节能方式 |
1.1.5 相变储能材料的介绍 |
1.1.6 相变储能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 |
1.1.7 相变储能材料的热门应用 |
1.2 相变储能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
1.3.1 无机类相变材料 |
1.3.2 有机类相变材料 |
1.4 相变储能材料筛选原则 |
1.5 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目的 |
1.6 研究和方法研究内容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变材料的结晶理论及相图测试方式 |
2.1 相变结晶理论 |
2.2 影响结晶形态的因素 |
2.3 相图及相图测定方法 |
2.4 相变材料存在的问题 |
2.5 相变材料与建筑材料复合方式 |
2.5.1 浸渗法 |
2.5.2 直接混合法 |
2.5.3 微胶囊法 |
2.5.4 多孔基材料吸附法 |
2.6 相变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
第三章 相变材料SP-28 的介绍及其热物理性能的研究 |
3.1 试验台及实验仪器介绍 |
3.2 差示扫描量热仪的介绍 |
3.2.1 DSC的工作原理 |
3.2.2 DSC的性能指标 |
3.2.3 仪器的标定 |
3.2.4 测试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
3.3 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及相变焓测试 |
3.3.1 实验材料的特性 |
3.3.2 无机相变材料SP-28 微观成像研究 |
3.3.3 DSC测试方法 |
3.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 相变材料的比热测试 |
3.5 相变材料的稳定性能测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相变储能墙体性能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2 试样的制备 |
4.1.3 相变材料的不同添加比在墙体加热过程中的渗漏性问题分析 |
4.2 实验过程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相变墙体的传热分析及有限元模拟 |
5.1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 |
5.2 相变墙体传热性能的数学表达 |
5.2.1 物理性质 |
5.2.2 数学模型表达 |
5.3 建立模型 |
5.4 墙体的模拟结果分析 |
5.4.1 相变墙体模拟结果分析 |
5.4.2 普通墙体模拟结果分析 |
5.4.3 不同配合比的相变墙体模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Outlast空调纤维/绢丝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Outlast空调纤维概述 |
1.1.1 Outlast空调纤维的发展与应用 |
1.1.2 Outlast空调纤维的制造方法和作用原理 |
1.1.3 Outlast空调纤维的调温性能评价 |
1.1.4 Outlast空调纤维的染色理论 |
1.2 活性染料 |
1.2.1 活性染料对纤维的染色 |
1.2.2 活性基的种类 |
1.2.3 活性染料母体结构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Outlast空调纤维的基本性能测试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1.3 测试方法 |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2.1 Outlast空调纤维的调温性能 |
2.2.2 Outlast空调纤维的外部形貌特征 |
2.2.3 Outlast空调纤维的结晶性能 |
2.2.4 Outlast空调纤维的红外测试 |
2.2.5 碱处理对Outlast空调纤维调温性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Outlast空调纤维染色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药品 |
3.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1.4 实验方法 |
3.1.5 测试方法 |
3.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2.1 Outlast空调纤维染色动力学的研究 |
3.2.2 低温型活性染料染色染色工艺的研究 |
3.2.3 中温型活性染料染色特征值的测定 |
3.2.4 中温型活性染料染色染色工艺的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Outlast空调纤维/绢丝混纺织物染色同色性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药品 |
4.1.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1.4 实验方法 |
4.1.5 测试方法 |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2.1 各类双活性基染料的同色性 |
4.2.2 温度对同色性的影响 |
4.2.3 元明粉用量对同色性的影响 |
4.2.4 碳酸钠用量对同色性的影响 |
4.2.5 染料用量对同色性的影响 |
4.2.6 最佳工艺条件下的同色性和皂洗牢度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聚乙烯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相变储能材料 |
1.2.1 相变储能材料的定义 |
1.2.2 相变储能材料的种类 |
1.2.3 相变储能材料的特点 |
1.2.4 石蜡类相变储能材料 |
1.3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成果 |
1.4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
1.4.1 农业果蔬大棚温度调节 |
1.4.2 相变储能在太阳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
1.4.3 相变节能建筑材料和构件研究 |
1.5 相变储能材料存在的为问题及改进方法 |
1.5.1 存在问题 |
1.5.2 改进方法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
2.3.2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 |
2.4.1 复配石蜡的相变温度测试 |
2.4.2 复配石蜡室温下扩散性能测试 |
2.4.3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DSC曲线测试 |
2.4.4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质量损失率测试 |
2.4.5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失重率测试 |
2.4.6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恒温热老化测试 |
2.4.7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测试 |
2.4.8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拉伸性能测试 |
2.4.9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冲击性能测试 |
2.4.10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测试 |
第三章 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的性能研究 |
3.1 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
3.2 复配石蜡的相变温度测试 |
3.2.1 步冷曲线测试 |
3.2.2 DSC曲线测试 |
3.3 石蜡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室温稳定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性能研究 |
4.1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 |
4.2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测试 |
4.2.1 DSC曲线测试 |
4.3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测试 |
4.3.1 质量损失率测试 |
4.3.2 失重率测试 |
4.3.3 恒温热老化测试 |
4.4 高密度聚乙烯/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 |
4.4.1 拉伸性能测试 |
4.4.2 冲击强度测试 |
4.5 导热系数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致谢 |
(9)相变储能材料在温室大棚中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相变储能材料 |
2.1无机类 |
2.2有机类 |
3适合温室大棚用的相变储能材料 |
3.1条件 |
3.2无机复合类 |
3.3有机复合类 |
( 1) 石蜡类 |
( 2) 非石蜡类 |
4展望 |
(10)多元碳酸盐相变储热材料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储能技术与材料 |
1.2.1 储能技术 |
1.2.2 相变储热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
1.3 熔融盐相变储热材料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及目标 |
1.4.1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1.4.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过程 |
2.1 多元无机盐成分设计 |
2.2 试样制备 |
2.2.1 实验试样及仪器设备 |
2.2.2 试样的配制 |
2.3 热物性参数测试 |
2.3.1 差式扫描量热仪分析 |
2.3.2 材料热重分析 |
2.3.3 比热容测定 |
2.3.4 热导率测定 |
2.3.5 密度测定 |
第3章 多元碳酸盐的热物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硝酸盐对基盐热物性的影响 |
3.2.1 相变潜热与熔点的变化 |
3.2.2 分解温度的变化 |
3.3 碳酸盐对基盐热物性的影响 |
3.3.1 相变潜热与熔点的变化 |
3.3.2 分解温度的变化 |
3.3.3 比热容的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元碳酸盐的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膨胀石墨和粒状石墨对热物性的影响 |
4.2.1 添加石墨的相变潜热及熔点 |
4.2.2 添加石墨的热导率 |
4.3 膨胀石墨和碳纤维对热物性的影响 |
4.3.1 添加碳纤维的相变潜热及熔点 |
4.3.2 添加碳纤维的热导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元碳酸盐的浸蚀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原材料与试剂 |
5.2.2 试样的制备 |
5.2.3 浸蚀实验方法 |
5.3 试样参数表征 |
5.3.1 显微组织观察 |
5.3.2 物相分析 |
5.4 结果分析 |
5.4.1 浸蚀前后形貌分析 |
5.4.2 浸蚀层物相分析 |
5.4.3 浸蚀动力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相变材料及其在贮热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熔盐相变储热元件的制备与材料性能研究[D]. 王浩然.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深水相变材料夹层管道传热性能分析[D]. 徐丽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3]纳米限域下聚乙二醇的储热性能和十七醇的相行为研究[D]. 田方.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4]空调工况相变蓄冷介质的改性及应用研究[D]. 赵乔乔.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2)
- [5]相变储能材料SP28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D]. 吴晓东. 安徽建筑大学, 2016(04)
- [6]Outlast空调纤维/绢丝混纺织物的染整加工技术[D]. 张鸿志. 苏州大学, 2016(01)
- [7]相变材料及相变装置在农业设施中的应用[J]. 董微,周增产,郭彬,卓杰强,卜云龙. 农业工程技术, 2015(34)
- [8]聚乙烯基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乔麟奇.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4)
- [9]相变储能材料在温室大棚中应用研究进展[J]. 铁生年,蒋自鹏. 硅酸盐通报, 2015(07)
- [10]多元碳酸盐相变储热材料改性研究[D]. 陶冰梅.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