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柏集团在上海成立中国公司

柯尔柏集团在上海成立中国公司

一、柯尔柏集团在上海设立中国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7)在《CIM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文中指出CIMT2017将于2017年4月17-22日在北京举办。本届展会的主题为"新需求·新供给·新动力",这一主题诠释了当前环境下世界机床工具产业面临的全新挑战与机遇,CIMT2017也将和大家共同见证世界机床工具产业的新征程。为此,本刊在展会举办前特为部分展商此次参展的展品先做一番介绍,读者们届时可带着"初"印象去现场加以印证。

汤安桥[2](2016)在《UGC在中国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战略是一个公司制定的具有前瞻性并能指导公司发展的一种规划,UGC强势进入中国市场并希望能真正融入到中国的设备制造市场中去,急需要一个适合UGC在中国发展的企业战略,而不是教条地执行母公司的战略。因此,研究UGC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十分必要。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其实就是企业在不断寻求更好地解决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而这些矛盾有时却无法回避。为了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清楚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内部具有的资源和能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只有勇于面对这些矛盾并寻求有效地解决,并把这些方法用战略的形式固定下来去实施,这样企业的未来才能长久。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的基础理论,使用战略分析工具和战略分析方法,对UGC公司的现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出公司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结合UGC公司的发展目标和愿景,使用战略选择的技术和方法,提出在公司层面以以整合磨床产业为主,在业务层面继续走差异化路线的发展战略。同时还结合公司战略目标,给出了产品创新、公司组织结构、营销方式、售后服务模式创新行动方案。

杨爱华[3](2015)在《“新常态”下的本土化进程》文中认为2015年中国市场步入了新常态,机床行业市场也在下行中趋于稳定。但“中国制造2025”的推出,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市场发展埋下了伏笔。外资机床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市场的容量,而今,“新常态”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多种迹象表明,外资机?

王倩[4](2011)在《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道德危机向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课题。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所营造的传媒环境下信息爆炸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激荡,既广泛深刻地推动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折射出新的思想冲突、道德问题和社会心理危机。特别是在80后、90后出生的大、中学生一代身上体现得更加明显,在全球化、商业化和网络化的时空境遇下,各种社会复杂因素相互交织模糊了大、中学生对不同场景下角色和行为的界限,造成了个体在不同角色标准和道德规范的转换中失序,面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如暴力攻击、性罪错等危险行为,缺乏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不可避免地引发了其社会化适应过程中人际交往的心理冲突与困惑、暴力冲动和性欲望压抑后的宣泄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践行的困境。针对信息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消解现象,对此世界各国的学者都敏感地发现了人类道德问题上的新情况,并指出,随着人类信息交往方式的变化,人类还将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就需要有新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来与之对应。为适应信息社会全新德育环境的要求,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信息道德伦理教育理论,并寻求媒体时代新的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因此,本研究从内容和方法上正好顺应了这一社会需要,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本论文对当代大、中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建构不仅是“应然”的理想建构,更是“实然”的描述,具体研究方法、思路和内容如下:首先,分析暴力、色情信息发展历史,了解其涵义与特性;其次,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德育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大、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通过了解媒体时代大、中学生道德心理结构和道德行为基本状况,分析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在处理暴力、色情信息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态度的共性和个性差异,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依据。第三,介绍了对大、中学生信息处理实践产生普遍和重要影响的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与研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道德教育哲学理论、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道德情感理论、道德教育心理学理论、媒介传播学理论等。通过对1177名大、中学生的暴力、色情信息接触与感知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大、中学生及教师进行访谈后获得结论表明:暴力、色情信息对大、中学生的身心、行为和态度、情感等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复杂形态;其影响因素有媒体渠道、媒体接触时间、媒体内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大、中学生对暴力、色情信息的处理既显示出个体差异,也有一定共同性。媒体暴力、色情信息对大、中学生的影响程度受到不同变量因素的制约,其中性别、年龄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最大。第三,媒体暴力信息与色情信息由于信息内容不同对大、中学生影响效果有较大差别。暴力信息对中学生尤其是低龄的中学男生影响更大,而色情信息对大学生尤其是男性大学生影响更大。从信息接触调查现状中分析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色情信息时的困境和抑制因素,考察大中学生信息处理活动中体现的道德素养高低,探讨他们处理信息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整体道德文化氛围、家庭道德教育理念和控制策略、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导向、媒体消费主义的诱惑以及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缺失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发现我国现有德育工作在信息道德素养培育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大、中学生处理暴力、色情信息的德育途径提供对策。鉴于本文所反映的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所存在的问题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所以相对提出的对策也有共同性和差异性。主要途径有:政府的社会控制、文化、法律及社会心理调控是抑制暴力、色情信息泛滥和暴力倾向蔓延的有效外部保障;家庭道德教育是引导大、中学生正确处理暴力、色情信息的奠基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媒介道德素养教育和性教育为大、中学生提高信息鉴别、判断能力提供智力支持、道德心理引导和技术支持;媒体应减少利益驱动、加强自身道德责任感和“自我审查”;大、中学生个体道德自控是增强对暴力、色情信息不良影响的免疫力的有效途径。

王小丁[5](2007)在《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文中认为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国家的教育只有在与世界教育的交流和融合中才能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美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784年的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以后的46年间,中美双方在教育上的接触几乎为零。直到1830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受美国公理会的派遣来华,开办了中国最早的教会学校——贝满学校,拉开了中美教育关系的帷幕。传教士来华的主旨是基督征服中国,中西文化的碰撞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在对中国文化和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传教的困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他们转向了教育,借办学传播福音,中国教育的衰落也给传教士办学留下了地盘。中国在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开始了艰难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双向的冲突和回应始终伴随着中美教育关系的发展。美国传教士在批判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掀起了办学的高潮,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发展成了以教会小学、教会中学、教会大学为主体的教会教育体系,它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参照,特别是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参照,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就是最好的样本。但教会学校始终没能进入中国的教育体系,宗教性和教育的“话语权力”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传教士与中国的留学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容闳就是在传教士布朗推举下于1847年1月赴美留学,中国留学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学成归国的容闳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斡旋,终于促成了幼童留美,掀起了留美第一次高潮。经过约30年的沉寂之后,留美第二次高潮——庚款留美兴起,其中有较为复杂的历史原因,经过中美双方努力,按照美国的意图,终于达成协议。中国的外交官梁诚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起了关键作用。美国对中国的“文化投资”战略初步实现,但并没出现他们所期望的结果。归国留学生把美国教育思想、大学模式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中国教育模式从指向日本向美国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教育变革进一步深化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以留美学生为主的中国教育界邀请杜威、孟禄等美国教育家来华,杜威通过讲演把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介绍给中国,并设计了一幅以实用主义教育为底色的中国教育蓝图。孟禄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中国教育问题进行了“诊断”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两位教育家关注的重点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对当时的学制、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教育实验热潮,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麦柯尔的教育测量等纷纷在中国展开,加快了中国教育的科学化进程。以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陈鹤琴为主的中国教育家群体,开始了中国新教育之路的探索,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生活教育、平民教育理论并成功运用于实践。胡适是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杜威教育哲学中的实用性、科学主义、思维方法等体现在他的高等教育观、文学革命等方面。他对中美教育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纵观中美教育关系的全过程,充满了变数、矛盾,体现出非均衡性的典型特征,这种非均衡特征正是研究中美教育关系的逻辑起点,以比较的方法,从教育的视角去研究中美教育关系,正是其价值所在。

周小燕[6](2006)在《上海徐家汇教堂区研究(1608-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上海徐家汇教堂区为研究对象。1608年,徐光启将天主教引入上海,随后天主教在上海的传播逐渐兴盛。1641年,徐光启死后安葬在徐家汇土山湾北,徐氏后裔在此结庐守墓,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库”,后渐成聚落。因为肇嘉浜、李漎泾两条河流在此汇合,所以称为徐家汇。近代以前,徐家汇为沪西荒僻之地。鸦片战争后,重返上海的耶稣会士选择具有天主教传统的徐家汇建造耶稣会院。晚清起,徐家汇陆续兴建天主教堂、修道院、神学院、土山湾孤儿院、天文台、博物馆、徐汇公学等宗教文化事业,一批专事以文传道、以学证道的耶稣会士在徐家汇传播西方宗教文化的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徐家汇教堂区成了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但是新耶稣会实施的江南科学计划偏离了中国文化,带有浓厚的法国殖民色彩,徐家汇一些天主教文化事业难以融入中国社会。 徐家汇地处上海市区西南门户,为陆上交通要道,连接漕河泾、七宝、莘庄、北桥、闵行等中心集镇和松江县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太平天国期间,为避战火,江南的大批天主教徒涌入徐家汇,徐家汇遂成集镇。1914年法租界第3次扩张,把徐家汇和上海市区连接起来,天主教上海教区中枢逐渐转移到徐家汇,形成了徐家汇天主教中心。在不平等条约和法国租界当局的庇护下,解放前,徐家汇天主教会取得了东起天钥桥路、西至文定路、南起斜土路、北迄徐镇路的地区,历史上被称为徐家汇教堂区。天主教的兴盛对徐家汇境内教育、文化的进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简而言之,近代徐家汇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是近代上海最有文化气息的社区。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上海徐家汇教堂区的地理沿革以及社会变迁。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文化、教育、科学、社会福利方面探讨新耶稣会和徐家汇文化事业的关系。第三章展现徐家汇教堂区上海“拉丁区”特征,并分析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原因。结论部分从城区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天主教对徐家汇地区科学文化事业的贡献,并从徐光启的开风气之先探讨徐家汇文明形成和近代上海教育文化繁荣的原因。本文从城区史的角度出发,在力图展现徐家汇教堂区发展轨迹的同时,呼吁保护当今徐家汇城区的文化多样性,守住城市文化命脉。

杨红英[7](2005)在《依托太仓基地 斯来福临本土化战略提速》文中研究说明似乎更像是一场精心筹备的婚礼,一切其实早已准备妥当,但为了纪念这一美好的历程,特意邀上亲朋好友好好地热闹一番。 2005年5月26日,斯来福临特意请到柯尔柏财团董事局主席、斯来福临集团总裁、斯来福临旗下8大品牌的CEO以

杨红英[8](2005)在《融入中国市场 斯来福临:提供全面的磨削方案》文中研究说明斯来福临是SCHLEIFRING集团的中文名,而这个颇具喜庆色彩的名称自诞生之日起,便预示了其美好的发展前景。 2004年10月11日,斯来福临在上海的外高桥保税区的展示厅内度过了他进入中国的10周岁生日,2005年的4月11日,斯来福临集团旗

徐正平,杨红英[9](2005)在《寄语CIMT2005》文中指出$T即将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将是一次盛大的展会,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企业将国展中心16个展馆,7.2万平方米的面积全部挤满,参展商的数量达历次之最。即使是这样,也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参展要求,一些展商甚至申请1000平方米的参展面积。据主办方预计

贾孝芬[10](2003)在《机床风云录——WTO对中国机床市场的影响》文中提出2003年是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三个年头,虽然时间并不长,但缘于长时期的入世助跑,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经济市场体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舞台的宏大背景。中国对于世界经济而言,不仅有可能拥有世界工厂的未来,而且将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2002年全球机床供过于求,全球机床产值又创新低。然而中国却一枝独秀,初显世界采购中心之不凡风采。2002年中国大陆更以增长18%为世界机床市场的消费能力之最高。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互动对于中国的影响,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更为境外资本带来无比广阔的市场潜力和无比珍贵的发展机遇。WTO的飓风不但在中国机床市场的汪洋大海上击起了滔天巨浪,国际市场亦为之风起云涌;也许,正象预言所说的那样,二十一世纪,必将是中国的世纪!

二、柯尔柏集团在上海设立中国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柯尔柏集团在上海设立中国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CIM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机
    1、齐齐哈尔二机床(展位号:W4-222)
    2、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展位号:W 4-311)
        (1)五轴立式加工中心
        (2)五轴工具磨削中心
        (3)叶片加工机
    3、山东永华机械有限公司(展位号:W4-151)
        (1)RY-GB8550BF5桥式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
        (2)VMC55立式加工中心
    4、上海昱安科贸有限公司(展位号:E3-510)
    5、南京彩云机械电子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展位号:W4-185)
        (1)小模数微电机蜗杆旋风铣床
        (2)大模数减速蜗杆旋风铣床
    6、柯尔柏斯来福临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展位号:W3-606/601)
        (1)LASER LINE PRECISION万能七轴五联动数控激光超硬工具加工中心
        (2)HELITRONIC ESSENTIAL AUTOMATION经济型全自动工具磨削机床
        (3)KC33数控万能内外圆磨削机床
二、数控系统
    1、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展位号:E3-401)
        (1)FANUC Series 0i–MODEL F:
        (2)FANUC Series 30i/31i/32i/35i–MODEL B:
    2、上海维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号:E3-802)
        (1)NK500集成数控系统
        (2)NK300CX集成数控系统
        (3)NC65C集成数控系统
        (4)RC300机械手控制系统
        (5)WISE Mechatrolink-Ⅱ总线型伺服驱动器
三、功能部件
    1、威腾斯坦(杭州)实业有限公司(展位号:W1-703)
        (1)HPLS
        (2)SP+
        (3)TP+
    2、蒂业技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展位号:E2-221)
四、工业机器人
    1、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展位号:E3-411)
        (1)RB10搬运机器人(赤金龙)
        (2)RB03A1搬运机器人
        (3)RMD08码垛机器人
    2、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号:E3-616)
        (1)九轴桁架机器人
        (2)缸体加工去毛刺单元
五、检测与仪表
    1、深圳市中图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号:E1-305)
        (1)SJ6000激光干涉仪
        (2)SJ5701-200粗糙度轮廓一体式测量仪
        (3)SJ5300-160螺纹及轮廓综合测量机
        (4)SJ5100-1000高精度光栅测长机
        (5)SJ2028高智能指示表全自动检定仪
        (6)SJ228高度计
        (7)SJ207高度计
    2、雷尼绍(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展位号:W1-401)
        (1)OMP400高精度机床测头
        (2)EquatorTM多功能比对仪
        (3)新型REVO多传感器五轴测量系统
六、软件
    1、CNC Software,Inc.(展位号:W1-153)

(2)UGC在中国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竞争战略的概述
        2.1.2 国外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3 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2 企业战略分析方法
        2.2.1 宏观环境分析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3 企业内部分析
    2.3 战略分析工具
        2.3.1 SWOT矩阵
        2.3.2 波斯顿矩阵
        2.3.3 价值链分析
    2.4 数据来源说明
第三章 UGC的现状及问题
    3.1 公司简介
        3.1.1 UGC的上级公司——柯尔柏集团
        3.1.2 UGG集团和UGC公司
    3.2 UGC战略现状
    3.3 UGC战略方面的问题
    3.4 UGC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4.1 对中国的宏观环境认识不足
        3.4.2 没有把握中国的行业现状
        3.4.3 对UGC的竞争力认识不足
        3.4.4 UGC的内部资源没有效配置
    3.5 UGC战略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
        3.5.1 战略决策者的影响因素
        3.5.2 过去经验的影响因素
        3.5.3 企业文化的影响因素
        3.5.4 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UGC战略分析
    4.1 目的和竞争战略的思路
        4.1.1 目的
        4.1.2 竞争战略的思路
    4.2 UGC竞争战略分析
        4.2.1 UGC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4.2.2 UGC公司的机会和风险
        4.2.3 综述
    4.3 UGC的竞争方向
        4.3.1 UGC的竞争战略的指导思想
        4.3.2 确立UGC的竞争方向
第五章 竞争战略选择及行动
    5.1 UGC竞争战略的基本框架
    5.2 UGC竞争战略的具体形式和行动
        5.2.1 产品革新——加大产品创新,形成更大差异化
        5.2.2 组织优化——调整经营模式,优化组织结构
        5.2.3 营销模式——注重营销策略的灵活性
        5.2.4 客户关怀—服务差异化
        5.2.5 备选战略
    5.3 战略控制
        5.3.1 设定绩效
        5.3.2 必要的监控
        5.3.3 战略修正和预防
        5.3.4 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5.3.5 战略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和前景展望
    6.2 研究的不足和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大、中学生暴力、色情行为的激增成为媒体时代德育研究的新课题
        1.1.2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现状
        1.1.3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1.1.4 大、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培育是适应德育生活化和社会化的需要
    1.2 研究现状
        1.2.1 基本概念的含义
        1.2.2 中西道德伦理学中关于人性与人欲的理论和研究简述
        1.2.3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关于大、中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发展的研究述评
        1.2.4 我国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关于大、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培育的研究
        1.2.5 大众传播学对大、中学生接触不良信息道德行为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综述中外历史上暴力、色情信息的发展及社会控制
        1.4.2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道德行为发展和心理、情感诉求现状
        1.4.3 相关学科领域中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理论与方法借鉴
        1.4.4 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情况的实证调查、困境分析及德育对策研究
第2章 暴力和色情信息的起源、传播影响及社会控制
    2.1 暴力信息的起源及传播
        2.1.1 暴力和暴力信息的起源
        2.1.2 媒介上暴力信息表述与传播的历史
    2.2 色情信息的起源及传播
        2.2.1 色情和色情信息的起源
        2.2.2 媒介上色情信息表现与传播的历史
    2.3 媒体时代暴力、色情信息的呈现方式及不良影响
        2.3.1 暴力信息的呈现方式及不良影响
        2.3.2 色情信息的呈现方式及不良影响
    2.4 对暴力和色情信息的社会控制
        2.4.1 对暴力信息的社会控制
        2.4.2 对色情信息的社会控制
    2.5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对正确处理暴力、色情信息的启发
第3章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
    3.1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的成长特点
    3.2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3.3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4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道德意志的发展
    3.5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
    3.6 小结
第4章 与大、中学生处理信息的德育问题的相关理论借鉴
    4.1 研究问题的框架理论:社会生态系统模式
    4.2 研究群体的特殊性:青春期发展和教育的理论
        4.2.1 生物遗传学观点
        4.2.2 精神分析和心理社会学观点
        4.2.3 社会认知理论与道德发展
    4.3 道德教育哲学理论的启示与借鉴
        4.3.1 哲学理性思维的启发
        4.3.2 伦理学层面上道德自控与责任担当
        4.3.3 道德教育哲学的启示
    4.4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启示与借鉴
    4.5 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启示与借鉴
    4.6 传播效果研究理论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研究
        4.6.1 媒介内容和接触时间研究
        4.6.2 媒介效果模式研究
        4.6.3 可测量的媒介具体效果研究
        4.6.4 关于效果强度的探讨
第5章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假设
        5.1.2 调研工具
        5.1.3 调研对象
        5.1.4 调查内容
        5.1.5 调查方法
        5.1.6 数据统计
        5.1.7 问卷结果说明
    5.2 大、中学生日常接触信息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5.2.1 大学生日常接触信息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5.2.2 中学生日常接触信息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5.2.3 大、中学生日常接触信息基本情况比较分析
    5.3 大、中学生暴力信息接触调查结果及比较分析
        5.3.1 大学生日常接触暴力信息的调查结果
        5.3.2 中学生日常接触暴力信息的调查结果
        5.3.3 大、中学生接触暴力信息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5.4 大、中学生色情信息接触调查结果与比较分析
        5.4.1 大学生日常接触色情信息的调查结果
        5.4.2 中学生日常接触色情信息的调查结果
        5.4.3 大、中学生接触色情信息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5.5 结论
第6章 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面临的德育困境
    6.1 世俗的压力:全球性的道德危机
        6.1.1 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
        6.1.2 危机根源产生的因素
    6.2 家庭道德教育价值和取向的偏离
        6.2.1 家庭控制技能和策略
        6.2.2 青春期家庭控制的失效
        6.2.3 家庭道德教育取向偏离
    6.3 学校道德本真教育的缺失
        6.3.1 功利主义教育的导向
        6.3.2 被忽略的道德塑造与享用功能
        6.3.3 性道德教育的缺失
        6.3.4 媒介道德素养教育的缺位
    6.4 商业化语境下传媒消费主义的诱惑
        6.4.1 传媒消费主义的兴起
        6.4.2 欲望消费膨胀下的功利效仿
        6.4.2 视觉影像体验下的价值颠覆
        6.4.3 感官刺激下自我控制力的解除
    6.5 网络文化传播中伦理道德的失范
        6.5.1 大、中学生网络行为发展现状
        6.5.2 大、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6.5.3 大、中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
        6.5.4 大、中学生网络依赖与成瘾的困境
第7章 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对策
    7.1 提升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应对能力的理论对策借鉴
        7.1.1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受众个体差异
        7.1.2 媒介依赖效果理论下的受众动机分析
        7.1.3 道德教育和心理学层面的情感需要与欲望克制理论
        7.1.4 心理学视域下自我控制与大、中学生道德自控的研究
        7.1.5 社会认知理论下的大、中学生社会适应
    7.2 影响大、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培育的宏观环境及对策分析
        7.2.1 宏观环境:社会制度、道德、文化、心理的影响与控制
        7.2.2 社会控制和防范对策
    7.3 影响大、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培育的中观环境及对策分析
        7.3.1 家庭、学校和同伴的示范和影响
        7.3.2 家庭教育引导对策
        7.3.3 学校教育指导对策
        7.3.4 同伴教育对策
    7.4 影响大、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培育的媒介外环境及对策分析
        7.4.1 大众传媒拟态环境的诱惑和影响
        7.4.2 媒体正面教化对策
    7.5 影响大、中学生信息道德素养培育的微观环境及对策分析
        7.5.1 大、中学生自身思想、情感和心理需求的影响
        7.5.2 个体自我调控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选题的意义
        (三) "双向的冲击—回应"理论模式的建构
    二、中美教育关系界说
    三、中美教育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 传教士和教会教育研究
        (二) 留学教育研究
        (三) 美国教育家与中美教育关系的研究
        (四) 中国教育变革与美国教育影响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的内容
        (二) 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冲击与应对——美国传教士东来
    第一节 美国传教士来华——拉开中美教育关系的帷幕
        一、美国传教士来华的历史背景
        二、美国人的中国观
        三、美国传教士东来
    第二节 民族危机下的中国教育应对
        一、民族危机下的中国教育
        二、中国人的美国观
        三、寻求中国教育之路
    第三节 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全面渗透
        一、美国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
        二、教会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三、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官办学堂
        四、美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全面渗透
    第四节 双向的冲击—回应模式下的中美教育关系解读
第二章 渗透与媒介——美国在华的教会学校
    第一节 美国教会初等、中等教育在中国
        一、教会教育的开创与发展——教会小学、中学在中国
        二、教会学校在中国发展的原因
        三、从中美教育关系视角看教会教育
    第二节 美国教会高等教育在中国
        一、教会大学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二、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会大学在中美教育关系中的角色分析
        四、教会大学的归宿
    第三节 司徒雷登与中美教育关系——以燕京大学为个案
        一、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二、司徒雷登的宗教观与中国教育
        三、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
        四、燕京大学的中国化
        五、司徒雷登与哈佛燕京学社
        六、对司徒雷登与中美教育关系的评价
    第四节 教育的"话语权力"下的中美教育关系
        一、后殖民理论与教会教育研究
        二、"文化征服"与"教育重构"
        三、"权力与知识"是中美教育关系的焦点之争
第三章 出路与选择——留学美利坚
    第一节 容闳——留学教育的先行者
        一、对美国文明的认识
        二、美国文化和教育熏陶下的教育救国理想
        三、容闳——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丰碑
    第二节 幼童留美——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一、促成幼童留美的内外因素
        二、留美幼童在美国
        三、留美幼童撤回中国
    第三节 庚款留美——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一、第二次留学高潮——庚款留美
        二、梁诚——庚款留美的推动者
        三、罗斯福——庚款留美的关键角色
        四、美国介入庚款留美事务
    第四节 留美学生与中国教育
        一、对美国教育理论的传播
        二、中国大学领导和师资的主要力量
        三、从留美学生的教育类博士论文看中美教育
    第五节 留美教育的反思
        一、中国教育结构的失衡
        二、教会学校——留美运动的参与者
        三、中国教育潜在的危机
第四章 导入与传播——美国教育家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
    第一节 杜威与中国教育蓝图
        一、杜威的中国之行
        二、中国教育蓝图设计的基础
        三、实用主义教育底色下的中国教育蓝图
        四、中国教育蓝图与中美教育关系
    第二节 孟禄与中国教育讨论
        一、《教育史教科书》论中国教育
        二、《中国教育讨论》的问题"诊断"
        三、孟禄在中美教育关系中的角色延续
        四、杜威与孟禄对中国教育影响的比较
    第三节 克伯屈与"设计教学法"
        一、克伯屈——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解读者
        二、克伯屈来华与中国教育问题讲演
        三、设计教学法在中国
    第四节 指向美国——中美教育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政治经济决定中国教育的美国指向
        二、思想文化推动中国教育的美国指向
        三、教育变革选择了中国教育的美国指向
        四、国联考察团对中国教育指向美国的批评
        五、中国教育界对中国教育指向美国的反思
第五章 反思与实践——美国教育影响下的中国教育变革与创新
    第一节 变革与实践——中国新教育之路的探索
        一、平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影响下的本土化探索
        二、生活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的中国化改造
        三、职业教育——中美教育比较背景下的实践超越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
        一、新学制的产生与中美教育关系
        二、美国教育渗透与课程、教材改革
        三、美国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验
    第三节 胡适——中美教育关系人物个案研究
        一、胡适在美国
        二、胡适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三、胡适的大学观
        四、文学革命与白话文教科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6)上海徐家汇教堂区研究(160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徐家汇教堂区的发展沿革
    第一节 教堂区的形成
        一 名称由来和地域范围
        二 徐光启与徐家汇
    第二节 徐家汇教堂区的发展沿革
    第三节 远东第一大堂和江南教区的演变
        一 远东第一大堂
        二 江南教区的演变
第二章 新耶稣会与徐家汇文化事业
    第一节 耶稣会与江南科学计划
        一 耶稣会简史
        二 江南科学计划
    第二节 文化事业
        一 徐家汇藏书楼
        二 徐汇公学
        三 震旦大学
        四 其他教会学校
    第三节 科学事业
        一 徐家汇天文台
        二 徐家汇博物馆
    第四节 土山湾——近代艺术工场
        一 中国西洋画的摇篮
        二 天主教印刷事业
        三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第五节 慈善救助事业
        一 善牧院
        二 育婴堂
第三章 上海的拉丁区
    第一节 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
        一 传教士的生活
        二 中西文化交流
    第二节 中学、西学之间的马相伯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 徐家汇天主教社区
        二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结语
附录
    附表1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董事名单
    附表2 上海市社会局圣母院育婴堂重要职员登记表
    附录3 重要外国人名、教会在华机构中外文对照表
    附录4 徐家汇教堂区机构新旧对照表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柯尔柏集团在上海设立中国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CIM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J]. 本刊编辑部.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7(03)
  • [2]UGC在中国的竞争战略研究[D]. 汤安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7)
  • [3]“新常态”下的本土化进程[N]. 杨爱华. 机电商报, 2015
  • [4]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 王倩. 南昌大学, 2011(03)
  • [5]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 王小丁. 河北大学, 2007(03)
  • [6]上海徐家汇教堂区研究(1608-1949)[D]. 周小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06(12)
  • [7]依托太仓基地 斯来福临本土化战略提速[N]. 杨红英. 机电商报, 2005
  • [8]融入中国市场 斯来福临:提供全面的磨削方案[N]. 杨红英. 机电商报, 2005
  • [9]寄语CIMT2005[N]. 徐正平,杨红英. 机电商报, 2005
  • [10]机床风云录——WTO对中国机床市场的影响[J]. 贾孝芬. 现代制造, 2003(08)

标签:;  ;  ;  ;  ;  

柯尔柏集团在上海成立中国公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