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缪华灵,郭成,王亭月,刘晓敏,张译支[1](2021)在《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的信效度评价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完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采用适应能力作为效度指标,选取重庆、四川、贵州、山东、福建等省(市)的63 626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研究表明:(1)问卷的项目质量良好,包含人际和谐、环境认同、生活独立、学习自主4个因子,共34个项目;(2)问卷的效标效度和实证效度良好;(3)问卷的信度良好,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 4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84~0.96间,组合信度介于0.82~0.95间.修订后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用于测评我国中小学生社会适应的可靠性较高.
周月英,林淑贞,邬燕清,杨小佳,邓洁瑜,吕兰竹,梁叶青[2](2020)在《绘画分析联合催眠对临床实习适应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绘画分析联合催眠对临床实习适应的效果。方法选择临床实习生101人,随机分为观察组52人和对照组49人。观察组:常规实习的基础上联合绘画分析及催眠。对照组:常规实习;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均进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测试。结果 (1)总体情况:101人入组前自我适应良好33人(32.67%),人际适应良好34人(33.66%),择业适应良好44人(43.56%),学习适应好56人(55.45%),校园适应良好51人(50.50%),情绪适应良好51人(50.50%),满意度良好52人(51.49%),总体适应良好46人(45.54%)。自我适应、人际适应不足40%,择业适应不足50%。(2)两组干预后各维度测试数据比较:①观察组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总体适应及满意度均有显着提高(P<0.05)。②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人际适应、择业适应有所下降(P<0.05)。③两组干预后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有显着提高(P<0.05)。结论绘画分析联合催眠可以改善临床实习生自我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
张凤[3](2020)在《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究由于地震导致下肢截肢的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内容、社会适应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以ICF理论和截肢个体情绪适应理论为依据,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招募并筛选5位地震截肢个体,对访谈录音做誊录编码后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的心理适应过程包括适应潜伏期、体验到截肢的影响,无法接受截肢事实、开始接受截肢、遭遇挫折,沮丧愤怒,适应截肢、领悟成长与回归帮助残疾同伴,几个阶段交替进行,最终达到适应截肢。身体适应、活动与参与的适应过程由适应较差逐渐转为适应较好,整个过程呈线性阶段。(2)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包含自我适应(心理适应、未来适应)、身体适应(身体健康状况、假肢适应)、活动与参与(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职业适应)三部分。(3)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受到个人因素(人格、身体因素、学习因素、其他因素)与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社会环境、用品与技术)的综合影响。本研究结果补充了截肢个体社会适应的理论,也为促进地震截肢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心理实践工作提供了依据。
方诗琪[4](2020)在《同胞竞争困扰儿童艺术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全面二孩”政策下,不少头胎儿童在面对家庭结构变化时出现不适应症状。本研究通过对一名5岁半的同胞竞争困扰儿童实施艺术教育干预活动,帮助其消除困扰。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呈现了探索艺术教育干预方案的真实情景。在行动中,研究者不断体验个案处境,不断考察个案产生困扰的本质原因,不断总结出艺术教育干预活动的有效策略,最终根据个案的改善情况证明艺术教育干预对于儿童同胞竞争困扰的适用性。根据个案的困扰表现,研究者制定并实施了17次艺术教育干预活动,分为自我探索、情绪管理、家庭动力系统重构三个阶段。研究者参考“Pre BERS”量表和“PEPC-SRQ”量表编制了父母评价量表、教师评价量表和活动记录观察表,拟列了幼儿、教师、家长访谈提纲,选定了“OH卡游戏”、“自画像”、“家庭画”等心理投射任务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及时追踪个案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多角度评估活动效果,为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依据。最终,研究发现,个案产生困扰有来自自我、家庭、外界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自我系统方面,个案自身的性格特点使其对环境的变化敏感,在遇到新情境时容易出现适应困难。而她认知发展的局限性又使其在理解家庭结构变动的过程中产生偏差,出现退行表现。在家庭系统方面,怀孕导致妈妈身体不便,二胎晚产导致妈妈临时住院均为最初的竞争埋下种子;父亲教养的缺席让个案的性格缺少了一些阳刚坚韧之气,也让家中同胞关系的发展失去了一份父性支持的力量;她与妹妹年龄间隔小且同性别的同胞关系更易引起竞争和冲突;隔代长辈不自觉的溺爱、偏爱以及老旧的传统思想,诱发困扰不断显现。在外部系统方面,幼儿园的环境暂时消解了个案的竞争困扰,但班级的文化氛围加剧了个案对年龄的误解。同时,他人随意的评价进一步激化了个案内心的矛盾。此外,我国常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家长和教师在调节同胞关系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且二孩政策实施时间较短,对头胎儿童的支持举措还有待提高。对此,研究者实施了有针对性的艺术教育干预活动,一方面通过艺术创造活动从内激发儿童的自我功能运转,提高个案思想的独立性和弹性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另一方面借助艺术等多种形式从外促进儿童生态系统和谐以不断贴近个案的个性化需求,并从艺术教育干预活动和生态系统调整两个方面总结了有效策略。活动结束时,个案的情绪行为表现和同胞关系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具体表现为:情绪行为从“期待完美”到“正视不足”,从“固执强势”到“明理通达”,从“不想长大”到“期待长大”;同胞关系从“我是妹妹”到“我是姐姐”,从“我的弟弟是依依”、“我的妹妹是玲玲”到“我的妹妹是依依”,从“依依是和我抢东西的人”到“依依是我的亲人,也是我的朋友”。情绪行为评价和同胞关系评价的前后测得分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证明了艺术教育干预活动适用于改善儿童的同胞竞争困扰。
林锡赢[5](2020)在《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分析——以江门幼儿师范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是教育者实施调整教育行动的依据,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辅助个案访谈法,从内地生活适应、人际交往、西藏文化传承、语言适应、自我适应五个方面展开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学校适应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存在不少适应问题,学校应提供适宜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满足西藏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幼儿师范学校生活。
唐艳春[6](2019)在《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以S旗蒙古族Y校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寄宿制学校是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解决学生上学远,保证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20世纪50年代初期,国家首先在民族地区举办寄宿制学校。实践证明,举办寄宿制学校是解决路途较远学生学习问题的一种较好的办学形式之一。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主要关键时期,他们离开父母,在学校过上了集体生活,在学校中学业、人际、常规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适应。本文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的学校适应性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本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问卷、访谈等方法,选取s旗蒙古族y校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吴武典(1994)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问卷》中的子问卷,来调查分析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的学校适应性状况,本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从研究背景与问题入手,阐明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提出研究思路及假设,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说明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相关理论概述,对学校适应性的概念做了界定,说明了选择台湾学者吴武典问卷的主要原因及学校适应性的功能。第三部分为调查部分,首先制定了调查设计,其次选定了调查工具并对工具的选择进行了阐明,然后进行调查,最后将调查结果展现并对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进行了整体与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在利用分析统计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后,对影响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三个方面主要方面,性别、家庭因素、成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第五部分为提升改进策略,笔者试图从学校、教师、家庭三个方面对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突出问题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策略。最后,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概括及反思。
卢小龙[7](2019)在《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学校适应作为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良好的学校适应,有助于学生收获同伴友谊、发展认知能力、获得学业成功,甚至促进其成年之后的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和职业生涯的积极发展。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我国听力障碍中学生学校适应的状况和特点,为学校和家庭帮助听障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和支持策略。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参考国内外专家学者编制的学校适应测量工具,结合我国听障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改编形成《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二是深入探究听障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现状与特点;三是选取学校适应的部分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包括学校态度、人际适应、学业适应、常规适应和自我适应五个维度,问卷信效度经验证均符合心理计量学要求,可用于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的测量。(2)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水平整体中等偏上。不同性别、学段和父母听力状况在学校适应的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是否独生女子变量在学校适应的五个维度均呈显着差异,是否单亲家庭只在自我适应维度上的差异不显着。在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就读方式听障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差异极其显着。在不同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时间和沟通方式上差异均不显着。(3)听障中学生的沟通能力与其学校适应存在显着正相关,且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其学校适应水平,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听障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4)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与主观幸福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就存在极其显着的正相关,与孤独感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5)听障中学生群体中,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尤其表现在学校态度、人际适应和常规适应三个维度,学困生的适应水平显着低于学优生。
邝增乾[8](2018)在《《确然书》中婚姻危机的伦理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确然书》(2006)展示了作者玛德莲·邓的婚姻伦理观,即婚姻中应充满爱情,伴随着忠诚,夫妻双方应对家庭履行责任。然而,故事的主人公马修深受战后创伤的折磨。他无法忘记过去,更未能履行家庭责任,并由此偏离了婚姻伦理。为了修复婚姻,克莱拉对马修展示了爱与宽容,并帮助他面对现实,同时对他积极开展认知行为治疗,并让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适应调整。最终马修的精神得以康复,他们的婚姻伦理得到成功治理,而他们最终也获得了婚姻幸福与和谐。
武红华[9](2018)在《班级气氛与初中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所有学生来说,班级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学生在班集体中生活学习,班集体会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造成身心的影响。不一样的班级个体体验到的班级气氛是不相同的。根据勒温的理论,学生对于自身所在班集体气氛的感知有积极的感知也有消极的感知,每个学生对班集体的不同的感知会形成学生各自不同的心理行为,这会对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取的是沧州市S和D两所学校的部分初一学生,共418人,筛选出其中有效的问卷调查,对这些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和差异显着性检验以及相关分析,这次调查研究重点探讨了下面这三个问题:(1)班级气氛与初中新生学校适应性间的关系;(2)沧州市两所初中的班级气氛和初中新生的学校适应性存在的问题;(3)应当采用什么措施优化班级气氛从而提高初中新生的学校适应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男女同学在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同伴关系适应三个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2)是否是班干部在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伴关系适应四个维度上有显着差异;(3)班级气氛与学校适应性各个维度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并且班级气氛高分档在学校适应性上的得分显着高于低分档;(4)群体舆论与评价以及群体行为准则能够显着正向预测学校适应性。参考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建议:(1)组织丰富的班级集体活动;(2)开展有关自我适应的主题班会;(3)给予男生更多的关注和宽容;(4)让班级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5)拟定完善的班级行为准则;(6)建设良好的班级舆论。
王衍鲁[10](2017)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个体与环境因素探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考察》文中认为大学阶段作为青年初期成长的重要时期,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这个时期是个体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如果此时大学生在大学中实现良好的适应,大学生个体就能够获得知识技能,提升身心健康,营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的社交环境。因此,大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大学生个体在大学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让自己在动态的环境变化中形成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状态,并且能够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以往研究表明,学校适应水平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不仅有大学生个体因素,还包括环境的影响因素。目前研究发现的学校适应预测因素众多,哪些因素会起到主要作用,在哪个时间点发挥作用,是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尚有待进一步考察。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考察众多个体与环境因素在不同时间点对学校适应的影响,试图为解决上述问题,做出初步的探索。我们选择的大学生适应量表是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的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适应量表,基于上述考虑,同时选取了兼顾个体与环境因素变量的多个量表,其中包括:大学生羞怯量表、自我意识量表、孤独量表、自尊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网络非适应性认知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等,尽量涵盖影响大学生适应的大多数个体与环境因素。我们把大学生适应量表作为因变量,同时加入大学生学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参照变量,把其他的量表涉及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对山东的高校A(一本高校)和高校B(二本高校)总计750名大一新生进行了两次的追踪测试(第二次是A高校的数据),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回归和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大学生适应量表是测量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有效工具。我们对于此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23,重测信度为0.940;结构效度上,适应量表和各维度之间呈中度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在0.320-0.622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标表明,各项指标拟合良好,效标效度的结果良好,表明该量表是进行测量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有效工具。2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在高校、性别、城乡之间有差异。在高校类型上,高校A(一本高校)总体适应情况要好于高校B(二本高校),A高校各个维度的适应情况也均优于B高校。其中,二者在学习适应维度和校园生活适应维度差异显着。在性别上,适应量表的校园生活适应维度上男女有显着差异(t=2.328,p<0.05),男生校园生活适应上要稍好于女生。在城乡上,农村户籍的学生的学习适应得分比城市户籍学生稍高。3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大学生学校适应与羞怯、孤独、网络成瘾、网络非适应性认知呈显着负相关,与自我意识、积极应对方式、自尊、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呈显着正相关。4通过各种方法的过程可以发现,从多元回归到机器学习岭回归再到机器学习lasso回归,降维的目的一步步得到实现,解释变量的个数在一步步减少,易解释性不断得到加强,模型也更加简洁明了;同时,模型的误差在随着变量的减少而不断减小。5最后得出了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关键预测因素:羞怯,应对方式,自尊,孤独,网络成瘾,社会支持。
二、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的信效度评价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方 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 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
2) 适应能力分量表 |
1.3 数据处理 |
2 结 果 |
2.1 项目分析 |
2.2 效度分析 |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
2) 验证性因素分析 |
3) 效标关联效度 |
4) 实证效度分析 |
2.3 信度分析 |
3 讨 论 |
(2)绘画分析联合催眠对临床实习适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关于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
1.4 绘画分析联合催眠干预设计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总体情况 |
2.2 两组干预后各维度测试数据比较 |
3 讨论 |
(3)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经历地震个体的相关研究 |
1.2.2 肢体残疾个体的研究现状 |
1.2.3 社会适应研究现状 |
1.2.4 截肢个体社会适应的研究 |
1.2.5 文献述评与问题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研究过程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过程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对象 |
2.2.3 资料收集 |
2.2.4 资料分析 |
2.2.5 研究伦理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内容 |
3.1.1 自我适应 |
3.1.2 身体适应 |
3.1.3 活动与参与 |
3.2 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的过程 |
3.2.1 心理适应过程 |
3.2.2 身体适应过程 |
3.2.3 活动与参与适应的过程 |
3.2.4 社会适应的适应路径 |
3.3 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 |
3.3.1 个人因素 |
3.3.2 环境因素 |
3.3.3 同伴比较与同伴支持 |
第4章 讨论 |
4.1 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过程 |
4.1.1 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路径存在差异 |
4.1.2 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过程反复曲折 |
4.2 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的内容与普通人群差异较大 |
4.3 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受多种因素影响 |
4.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学术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录 A 访谈提纲 |
附录 B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 C 剪裁后访谈文本节选 |
附录 D 剪裁后的访谈文本编码结果 |
(4)同胞竞争困扰儿童艺术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全面二孩政策下同胞关系引人关注 |
二、艺术对于困扰儿童的独特价值 |
三、研究者的个人兴趣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艺术教育干预 |
二、同胞竞争困扰儿童 |
第四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儿童早期同胞关系 |
二、艺术教育干预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标及问题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三节 研究工具的制定 |
一、研究者的个人背景 |
二、相关量表的制定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 |
四、心理投射工具的选定 |
第四节 研究程序 |
一、研究准备阶段 |
二、研究实施阶段 |
三、研究总结阶段 |
第五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资料的整理 |
二、资料的分析 |
第三章 艺术教育干预活动的准备工作 |
第一节 艺术教育干预活动个案的确立 |
一、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 |
二、对象困扰的初步诊断 |
第二节 艺术教育干预活动的总体思路 |
第三节 艺术教育干预活动条件的准备 |
一、环境的准备:安全舒适的艺术教育干预环境 |
二、材料的准备:丰富的艺术形式和适宜的绘本 |
三、关系的准备:设身处地地体验儿童的困扰 |
四、观念的准备:注重活动过程而不是作品结果 |
第四节 艺术教育干预活动的实施流程 |
第四章 艺术教育干预的自我探索阶段 |
第一节 自我探索阶段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自我探索阶段的结果与分析 |
一、儿童活动表现 |
二、儿童心理投射表现 |
三、父母及教师评价反馈 |
第三节 自我探索阶段的总结与反思 |
一、自我探索阶段的总结 |
二、自我探索阶段的反思 |
第五章 艺术教育干预的情绪管理阶段 |
第一节 情绪管理阶段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自我管理阶段的结果与分析 |
一、儿童活动表现 |
二、儿童心理投射表现 |
三、父母及教师评价反馈 |
第三节 情绪管理阶段的总结与反思 |
一、情绪管理阶段的总结 |
二、情绪管理阶段的反思 |
第六章 艺术教育干预的家庭动力系统重构阶段 |
第一节 家庭动力系统重构阶段的设计与实施 |
第二节 家庭动力系统重构阶段的结果与分析 |
一、儿童活动表现 |
二、儿童心理投射表现 |
第三节 家庭动力系统重构阶段的总结与反思 |
一、家庭动力系统重构阶段的总结 |
二、家庭动力系统重构阶段的反思 |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同胞竞争困扰的成因探讨 |
一、自我系统 |
二、家庭系统 |
三、幼儿园等其他系统 |
第二节 艺术教育干预的有效策略 |
一、艺术教育干预活动的有效策略 |
二、生态系统调整的有效策略 |
第三节 个案同胞竞争困扰的改善情况 |
一、情绪行为的变化 |
二、同胞关系的变化 |
第八章 教育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教育建议 |
一、家庭方面 |
二、幼儿园方面 |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分析——以江门幼儿师范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和样本情况 |
2.2 测量工具 |
2.3 数据分析工具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生活适应 |
3.2 人际交往适应 |
3.2.1 语言适应 |
3.2.2 西藏文化传承适应 |
3.2.3 自我适应 |
4 讨论与建议 |
4.1 给予日常生活关注满足学生基本需要 |
4.2 重视族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
4.3 巩固藏语提升汉语 |
4.3.1 营造有特色的汉藏校园文化环境 |
4.3.2 教师提升教育机智 |
(6)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以S旗蒙古族Y校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假设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假设 |
(三)技术路线 |
四、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 |
(二)“学校适应性”测量工具 |
(三)农村寄宿生学校适应性问题 |
(四)少数民族寄宿制问题 |
(五)学校适应性影响因素 |
(六)农村寄宿生学校适应性对策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一章 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相关理论解读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寄宿生 |
(二)适应 |
(三)适应性 |
(四)学校适应性 |
二、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结构 |
(一)学业适应 |
(二)常规适应 |
(三)师生适应 |
(四)同伴适应 |
(五)自我适应 |
三、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独到性 |
(一)全程性 |
(二)独立性 |
(三)独特性 |
四、理论基础 |
(一)哲学基础 |
(二)心理学基础 |
(三)社会学基础 |
第二章 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地点 |
(三)调查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一)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及选择 |
(二)访谈法 |
三、调查过程 |
四、调查样本结果 |
(一)样本基本特征 |
(二)样本家庭情况 |
五、调查结果 |
(一)学校适应性整体分析 |
(二)学校适应性详细分析 |
第三章 影响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主要因素 |
一、性别因素对Y校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 |
(一)不同性别角色的影响 |
(二)不同性别复原力水平的影响 |
二、家庭因素对Y校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 |
(一)父母沟通对Y校男女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 |
(二)父母沟通差异对Y校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 |
(三)父母文化程度对Y校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 |
三、学生成绩对Y校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 |
(一)学生成绩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二)学生成绩水平与学校适应性成正比 |
第四章 提高寄宿生学校适应性的改进策略 |
一、学校方面的策略 |
(一)专设心理教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 |
(二)丰富课外活动,增强学生集体意识 |
(三)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社会化指导 |
(四)营造特色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
二、教师方面的策略 |
(一)关注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
(二)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学生沟通能力 |
(三)提高个人素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
三、家长方面的策略 |
(一)建立家长微信群,提高子女教育意识 |
(二)加强亲子间沟通,增进情感传递 |
(三)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建构民主管教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3 研究框架 |
4 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研究一 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的改编 |
1 研究目的 |
2 问卷初改编 |
3 确定问卷 |
4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5 结论 |
研究二 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特点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的相关因素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教育建议 |
1 关注听障学困生的学校适应,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 |
2 着重培养和提高听障中学生的自我适应与人际沟通能力 |
3 聚焦听障中学生的性别差异,提升男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初改编例举) |
附录2 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正式问卷(例举)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科研成果 |
后记 |
(8)《确然书》中婚姻危机的伦理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玛德莲·邓及《确然书》 |
二、玛德莲·邓的婚姻伦理观 |
(一) 爱情 |
(二) 忠诚 |
(三) 家庭责任 |
三、《确然书》的婚姻伦理治理 |
(一) 爱与宽容 |
(二) 选择面对 |
(三) 认知行为治疗 |
(四) 自我适应 |
四、婚姻伦理治理的效果 |
五、结语 |
(9)班级气氛与初中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 班级气氛 |
(二) 适应性 |
(三) 学校适应性 |
四、文献综述 |
(一) 班级气氛的研究 |
(二) 学校适应性的研究 |
(三) 班级气氛与学校适应性的相关的研究 |
(四) 以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场理论”与团体动力学理论 |
二、勒温的组织气氛理论 |
三、需求—压力理论 |
四、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阶段理论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假设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研究结果 |
(一) 初中新生学校适应性各维度的人口统计学差异分析 |
(二) 班级气氛和学校适应性的相关的分析 |
(三) 不同班级气氛在学校适应性上的差异 |
二、存在问题 |
(一) 班级缺乏凝聚力 |
(二) 学生自我适应性普遍偏弱 |
(三) 男生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普遍低于女生 |
(四) 非班干部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普遍低于班干部 |
第四章 营造积极的班级气氛的对策 |
一、组织丰富的班级集体活动 |
二、开展有关自我适应性的主题班会 |
三、给予男生更多的关注和宽容 |
四、让班级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 |
五、拟定完善的班级行为准则 |
六、建设良好的班级舆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个体与环境因素探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1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研究综述 |
1.1 适应与学校适应的概念 |
1.2 学校适应的评估方法与工具 |
1.2.1 自陈量表 |
1.2.2 非自陈量表 |
1.3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因素 |
1.3.1 个体因素 |
1.3.2 环境因素 |
1.3.3 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
1.4 大学生适应研究的趋势 |
1.4.1 研究方法的趋势 |
1.4.2 研究内容的趋势 |
2 机器学习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综述 |
2.1 机器学习的概念、发展历程与算法 |
2.1.1 机器学习的概念 |
2.1.2 机器学习的发展历程 |
2.1.3 机器学习算法 |
2.2 机器学习在心理学领域的国内外研究 |
2.2.1 机器学习在心理学领域的国内研究 |
2.2.2 机器学习在心理学领域的国外研究 |
2.2.3 机器学习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趋势 |
3 问题提出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1 研究被试 |
2 研究工具 |
2.1 个体因素类量表 |
2.1.1 大学生羞怯量表 |
2.1.2 自我意识量表 |
2.1.3 自尊量表 |
2.1.4 孤独量表 |
2.2 环境因素类量表 |
2.2.1 人际信任量表 |
2.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2.3 个体与环境互动类量表 |
2.3.1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
2.3.2 中文网络成瘾量表 |
2.3.3 网络非适应性认知问卷 |
2.3.4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
3 研究过程 |
3.1 问卷调查的过程 |
3.2 数据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 |
1.1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信度 |
1.2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效度分析 |
1.2.1 结构效度 |
1.2.2 效标效度 |
2 描述统计: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的基本特点 |
3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及其预测因素的相关关系 |
4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因素分析 |
4.1 大学生学校适应及其预测因素的回归分析 |
4.2 机器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学校适应及其预测因素的考察 |
4.2.1 基于岭回归的机器学习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 |
4.2.2 基于lasso回归的机器学习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 |
4.3 对于几种方法的效果验证及比较 |
4.4 对纵向数据的进一步探究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大学生学校适应量表的心理测量学分析 |
2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人口学差异 |
2.1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院校差异 |
2.2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性别差异 |
2.3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城乡差异 |
3 大学新生学校适应与及其预测因素的关系 |
3.1 大学生学校适应及其相关预测因素的相关分析 |
3.2 大学生适应及其预测因素的回归分析 |
3.3 机器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适应及其预测因素的考察 |
3.3.1 基于岭回归的机器学习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 |
3.3.2 基于lasso回归的机器学习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 |
3.4 对于几种方法的效果验证及比较 |
4 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关键预测因素分析 |
4.1 个体因素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 |
4.1.1 羞怯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 |
4.1.2 自尊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 |
4.1.3 孤独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 |
4.2 环境因素: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 |
4.3 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 |
4.3.1 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 |
4.3.2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预测 |
5 大学生学校适应及其关键预测因素的综合讨论 |
第五部分 研究的不足及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 |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工具(部分) |
致谢 |
四、自我适应与适应环境的心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问卷的信效度评价及应用[J]. 缪华灵,郭成,王亭月,刘晓敏,张译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10)
- [2]绘画分析联合催眠对临床实习适应的研究[J]. 周月英,林淑贞,邬燕清,杨小佳,邓洁瑜,吕兰竹,梁叶青. 广东医学, 2020(14)
- [3]地震下肢截肢个体社会适应过程的质性研究[D]. 张凤.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4]同胞竞争困扰儿童艺术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D]. 方诗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5]内地西藏中职幼师班学生学校适应现状调查分析——以江门幼儿师范学校为例[J]. 林锡赢.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0(02)
- [6]农村少数民族初中寄宿生学校适应性调查 ——以S旗蒙古族Y校为个案[D]. 唐艳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7]听障中学生学校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卢小龙.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8]《确然书》中婚姻危机的伦理治理研究[J]. 邝增乾.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08)
- [9]班级气氛与初中新生学校适应性的相关研究[D]. 武红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18(12)
- [10]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个体与环境因素探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考察[D]. 王衍鲁.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