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7~2000年广西肺结核疫情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倪胜[1](2018)在《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时空趋势研究》文中提出第一章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目的】对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了解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居民法定传染病死亡情况、发展趋势和病种死因顺位,为相关部门制定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线索。【方法】主要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对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兴宁区、宾阳县、柳北区、秀峰区、合浦县、凌云县、罗城县)居民的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乙丙类39种法定传染病进行病种划分,依据根本死因的ICD-10编码进行筛选;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3、SPSS 16.0软件计算性别、城乡别、年龄别、民族别等不同层次的传染病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构成比等指标,对两个或以上的死亡率采用卡方、列联表卡方检验,对时间序列死亡率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并对指标趋势和检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结果】(1)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的平均死亡率为9.58/10万,标化死亡率为7.93/10万。8年间传染病死亡率呈现先升后降,总体下降的趋势,2009年达到最高点(14.03/10万),2015年达到最低点(6.46/10万)。(2)8年间广西居民传染病死因顺位的前5位依次为:肺结核(4.24/10万)、病毒性肝炎(3.53/10万)、艾滋病(0.80/10万)、狂犬病(0.30/10万)、流感(0.23/10万)。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占到总死亡的89.38%,是居民传染病的主要死因。(3)性别层次上,8年来男性传染病平均死亡率为14.13/10万,标化死亡率为12.32/10万,女性传染病平均死亡率为4.61/10万,标化死亡率为3.58/10万,男性传染病死亡率显着高于女性(χ2=1012.941,P<0.001);每一年男性的传染病死亡率都明显高于女性,数值差异约达3倍。8年来男性和女性传染病死亡率的总趋势均为先升后降,总体下降。除流感、手足口病和感染性腹泻外,其余病种的死亡率男性都显着高于女性。(4)城乡别层次上,8年来城市居民传染病平均死亡率为5.39/10万,农村传染病平均死亡率为11.50/10万,城市显着低于农村(χ2=700.385,P<0.001)。2008-2013年城市居民传染病死亡率均显着低于农村,但2014-2015年的城乡传染病死亡率差异并无显着性。艾滋病在城市地区的死亡率(1.04/10万)高于农村地区(0.68/10万);除了艾滋病和感染性腹泻以外的其余病种在城市地区的死亡率均显着低于农村地区,数值差距约达到2倍以上。8年来农村传染病死亡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走向,总体趋势是逐年下降;城市传染病死亡率则在同一数值水平附近反复波动。(5)年龄别层次上,8年间0岁组居民传染病平均死亡率为9.50/10万,1-4岁组为3.78/10万,5-14岁组为0.33/10万,15-44岁组为3.22/10万,45-64岁组为12.22/10万,65岁及以上组为51.15/10万。每个年龄组之间的8年传染病平均死亡率和每一年内的死亡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传染病总死亡率随着年龄增大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0岁呈现第一个小高峰,在5-14岁达到低谷,之后随着年龄增大而不断增大,在65岁及以上组急剧增大;具体到各病种时,传染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呈现3种不同的发展趋势。除5-14岁组外,各年龄组年份别传染病死亡率总体呈先升后降,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总人口的死亡率变化趋势一致。手足口病是0岁组(32.35%,3.07/10万)和1-4岁组(73.21%,2.76/10万)居民的首要死因,狂犬病是5-14岁组(50%,0.16/10万)居民的首要死因,病毒性肝炎是15-44岁组(38.86%,1.25/10万)和45-64岁组(47.03%,5.75/10万)居民的首要死因,肺结核是65岁及以上组(55.82%,25.55/10万)居民的首要死因。艾滋病的构成比在15-44岁组(22.54%)居民达到最高,之后随年龄组的升高不断降低。(6)病种年份别层次上,除了2009年和2010年,8年间居民传染病死因顺位的前3位均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这3个病种每年的构成比合计均超过86%,但是不同年份顺位有所变化。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死亡率的年份别总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在2009-2010年达到高峰,后逐年降低或波动式降低。流感死亡率在2009年达到高峰(0.87/10万,6.22%),在其余年份都稳定在低水平波动。手足口病死亡率在2010年(0.90/10万,6.60%)达到高峰后下降,并有两次回升。艾滋病死亡率先缓慢上升再波动下降,在2012年达到高峰(1.13/10万,13.64%)。(7)监测点别层次上,肺结核是合浦县(61.14%,5.92/10万)和兴宁区(56.98%,4.53/10万)居民的首要死因;病毒性肝炎是宾阳县(45.06%,5.91/10万)、凌云县(49.59%,4.00/10万)、柳北区(36.08%,1.01%)、罗城县(42.09%,6.18/10万)和秀峰区(40.54%,2.39/10万)居民的首要死因。狂犬病和流感的死亡率在罗城县较为突出;罗城县(14.69/10万)和宾阳县(13.13/10万)居民的传染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县区。艾滋病传染病死亡率在宾阳县、柳北区、兴宁区和秀峰区较为突出。(8)民族别层次上,主要民族的各年度总传染病死亡率和8年间平均传染病死亡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肺结核是汉族居民的首要死因(47.29%,4.56/10万),病毒性肝炎是壮族(43.18%,4.14/10万)、瑶族和仫佬族居民的首要死因。流感的死亡水平在瑶族(11.76%,0.80/10万)和仫佬族(15.15%,1.77/10万)居民中要明显高于汉族和壮族。肺结核的死亡水平在汉族中要显着高于其余民族。感染性腹泻的死亡水平在汉族中要显着低于其余民族。【结论】(1)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传染病流行趋势总体呈现主体规律性,即在主体民族(汉族和壮族)、主体年龄组(15岁及以上)、主要病种(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和主要城乡占比(农村)上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并同时呈现在男性、女性和总人口的死亡率变化趋势上,即传染病死亡率随时间推移先升高,在2009-2010年达到高峰后波动下降。说明以往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卓有成效,防控效果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应该继续保持和不断完善。(2)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是8年间广西居民传染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提示对这3种疾病应重点加大宣传和干预的力度,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3)男性传染病总死亡率和主要病种死亡率都显着高于女性,提示应从整体上更加重视男性居民的传染病宣传和防控工作。(4)城市地区居民主要传染病死亡率均显着低于农村地区,但艾滋病死亡率显着高于农村地区,说明应该关注城市化中心区域高聚集性和高流动性人群的传染病状况,尤其是艾滋病。提示我们要注意完善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户籍外出至城市地区常住务工人员的艾滋病宣教、筛查和报告机制,提高上报的完整率。(5)不同年龄时期传染病的流行和死亡表现出鲜明的病种特征。提示应该针对各年龄组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传染病病种宣传与防治措施。(6)手足口病可能存在跨年流行的趋势,有可能是导致1-4岁组传染病死亡率跨年波动的原因之一。2009年在罗城县及邻近区域可能发生了一次一定程度的流感流行。(7)民族间的总传染病死亡水平差异很小,但主要病种的传染病死亡水平有差异。仫佬族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具有单独的特征,提示可以关注民族聚居区的特殊人文与自然环境。第二章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时空趋势研究【目的】运用GIS技术,以行政村(居委会)为尺度,对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居民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了解法定传染病死亡空间分布趋势,并对空间分布趋势进行研究对比和综合分析,为制定科学的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和线索。【方法】收集整理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兴宁区、宾阳县、柳北区、秀峰区、合浦县、凌云县、罗城县)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地理信息数据,运用Arc GIS 10.0软件绘制监测点数字地图,对传染病死亡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和检验。绘制传染病死亡率地区分布图、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IDW)图,进行LISA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视化反映传染病死亡率的空间分布状况、空间聚集特性、空间聚集半径、空间关联模式、空间因素相关性和死亡风险。【结果】(1)以1年或2年时间跨度进行IDW绘图和LISA分析,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传染病死亡在大部分区域呈现散发趋势,无明显空间聚集特性;将时间跨度扩大到4年,有4个监测点存在可以探测到的死亡率高发聚集区和稳定的低发聚集区,死亡率以高发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下降。(2)以4年时间跨度进行IDW绘图和LISA分析,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3个主要病种的传染病死亡在大部分区域无明显空间聚集特性。(3)凌云县传染病死亡率分布呈现东北、西南和西北三个高发带,中心强度为3/10万以上,呈现H-H关联模式;在中部邻近数个村附近呈现稳定的低发现象。随时间推移高发带内部的高发中心有所转移,但仍沿县道及县道与省道的交汇点沿线分布。(4)柳北区具有以砂糖街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中部传染病死亡高发聚集区,中心强度10/10万以上,呈现H-L关联模式;在东部、南部和西北部都呈现稳定的低发现象。高发中心明显受到国道县道交汇点的影响。(5)罗城县传染病死亡率呈现东部高发聚集中心、东北部高发带和西部高发聚集区三个高发聚集区域,最高中心强度10/10万以上,呈现H-H关联模式;在西北部存在比较稳定的低发区域。随时间推移,除东部高发聚集区外的高发区域强度和辐射半径都有减弱的趋势。东部聚集区明显受到省道县道交汇点的影响。(6)兴宁区传染病死亡率呈现中西部高发带和东部高发聚集区,中心强度5/10万以上,呈现H-H关联模式;在中部偏东地区和西部存在两个比较稳定的低发区域。随时间推移中西部高发带朝南沿县道及国道县道交汇点方向转移;东部高发中心强度和辐射半径明显减弱。(7)秀峰区传染病死亡率没有探测到明显的高发聚集现象,但其高值区域分布有可能受到国道沿线的影响。【结论】(1)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中的4个监测点的法定传染病死亡在较大的时间跨度(比如4年)上具有空间聚集特性,提示这4个地区存在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空间分布特征的传染病死亡危险因素。(2)IDW空间插值和LISA分析在目标节点值的数量、节点分布和多边形对象形状上有一定的要求,对例数分布过少的对象分析局限性较大,需要辅助其他分析方法。(3)传染病的某些死亡危险因素具有流动性,首要高发聚集区中心位置比次高发聚集区随时间变化呈现更为稳定的状态;病源人群和易感人群的流动性、城市化、地区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变等因素值得注意。(4)交通网络中的国道、省道和县道沿线对传染病死亡率的高发中心位置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国道、省道和县道交汇处500米辐射半径对传染病死亡率高聚集性中心位置有影响;乡道沿线与传染病死亡率高发区的分布之间没有发现明显关联。(5)人群流动趋势与主要传染病传播具有明显的联系,应该注意完善传染病死亡高发中心,尤其是位置和强度都持续稳定的高发区域及相邻区域的监控和干预措施,对疫源人群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规范,培养健康的公共行为。
余阳[2](2018)在《2012-2017年广西南宁市肺结核病流行特征及空间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全球范围来看,结核病的死亡数量和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但结核病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仍未消减,截至目前为止,结核病仍是全球第九大死因。中国作为结核病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结核病依然是我国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广西作为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又是中国结核病高发的地区之一,应该加强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肺结核在南宁市不同时间、人群以及地区中的流行病学特征。同时采用空间信息技术对肺结核进行地理分布特征研究,以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和肺结核的聚集区域,能为制定结核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肺结核报告病例数据来源于南宁市疾控中心,时间范围为2012年至2017年。本次研究中,流行病学部分使用Excel和SPSS 22.0软件对肺结核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部分通过使用ArcGIS10.0软件和GeoDa软件绘制南宁市各县区的肺结核报告发病率专题图、IDW插值分析图和各县区的LISA分析图。结果:1.2012年至2017年间南宁市新报告肺结核病例4398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9.61/10万,每年肺结核的发病率分别为:106.3/10万,102.4/10万,108.6/10万,106.0/10万,83.1/10万,92.2/10万。2.从时间分布上来看,南宁市每月都有肺结核病例报告,报告高峰为3月至5月。从性别分布上来看,南宁市肺结核男性报告例数多于女性,平均性别比为2.49,男性平均发病率为136.04/10万,女性平均发病率为60.04/10万,2012年至2017年间各年度男女结核病发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值分别为1354.64,1101.71,1021.74,1102.89,852.10,957.34,P均小于0.05),男性的发病风险分别为女性的2.50倍,2.30倍,2.16倍,2.24倍,2.21倍,2.21倍。从年龄分布上来看,病例报告数主要集中在40-49、50-59和60-69岁年龄段中。从职业分布上来看,报告病例数前五位的职业分别是农民、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学生、工人。从地区分布上来看,南宁市发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兴宁区,平均发病率为219.75/10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是横县,平均发病率为56.64/10万。各县区各年度的发病率的范围在34.27/10万到267.5/10万之间,差异较大。3.从南宁市各县区各年度肺结核发病率的空间分布图中得出,各县区肺结核发病存在在明显的高发区和低发区,高发区为兴宁区和西乡塘区。4.从南宁市各县区各年度肺结核发病率的LISA分析图中得出,除2013年和2016年外,其余年份均有有统计学意义的区域。总体情况中有1个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2年有4个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4年有1个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5年有2个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7年有1个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从南宁市各县区各年度肺结核发病率的IDW插值图中可以得出,2012年至2017年间,肺结核的发病率均以兴宁区和西乡塘区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下降。2012至2014年,发病率较高的区域从2012年的兴宁区、西乡塘区、青秀区、江南区逐年向外辐射扩张,至2014年,发病率较高的范围为兴宁区、西乡塘区、青秀区、江南区和良庆区。2014年至2016年发病率较高的范围开始逐年缩小。2017年与2016年相比又略有扩张。结论:1.南宁市肺结核病例报告高峰在每年的3月至5月;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平均发病风险为女性的2.27倍;肺结核病例报告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50-59和60-69岁年龄段;报告病例数排名前五位的职业分别是:农民、家务及待业、离退人员、学生和工人。2.南宁市平均发病率为99.61/10万,各县区中平均发病率高于南宁市平均发病率的地区为:兴宁区、西乡塘区、青秀区、马山县、良庆区、江南区,主要集中在市区。3.对2012年至2017年对南宁市肺结核发病情况进行LISA分析发现,青秀区肺结核发病为高-高空间关联模式,即自身发病率高,周边县区发病率也高。4.对2012年至2017年南宁市报告肺结核发病情况进行空间插值发现,肺结核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空间聚集性,以兴宁区和西乡塘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中心向四周呈逐渐下降趋势。
刘创善[3](2018)在《南宁市兴宁区2012-2016年肺结核流行特征及肺结核治愈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报告肺结核病病例的流行特征分析以及登记管理的涂阳肺结核病患者中影响治愈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掌握该区肺结核病流行强度、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影响治愈的因素,为南宁市兴宁区及类似地区肺结核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南宁市兴宁区2012-2016年报告的肺结核病病例信息,对病例信息进行流行特征分析。从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2012-2016年南宁市兴宁区登记管理的涂阳肺结核患者病例信息,应用Excel电子表格和SPSSl8.0统计软件分别建立数据库,进行卡方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1)南宁市兴宁区2012-2016年肺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在131.66/10万-186.27/10万之间,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55.25/10万;时间分布上虽先上升后再下降,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地区分布上以城区的发病率最高,越靠近市区发病率越高;人群分布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低年龄组人群发病率低,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职业分布上与其他地方一致,以农民工发病率高,但与其他地方不一致的地方是农民工发病率与其他职业的发病率差别不大。(2)南宁市兴宁区2012-2016年登记管理的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影响因素经x2检验得出结果,治愈组和未治愈组患者不同年龄(x2=15.25,P=0.002)、治疗分类(x2=46.67,P<0.01)、肺部有无空洞(x2=4.75,P=0.03)、2月末痰检结果(x2=43.89,P<0.01)、患者来源(x2=6.25,P=0.04)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民族、户籍、居住地、职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治愈组平均年龄、复治患者占比、肺部无空洞占比、2月末痰检阳性占比、患者来源为因症就诊和追踪的比例高于治愈组。经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得出结果低龄(OR=0.52,95%CI=0.360.74)、初治(OR=0.32,95%CI=0.160.63)、2月末痰检结果阴性(OR=0.43,95%CI=0.300.62)共3个因子是影响涂阳肺结核病患者治愈的保护因素。结论2012-2016年南宁市兴宁区报告肺结核发病率总体在下降,但下降缓慢,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发病率也越高,越靠近市区发病率越高,报告发病职业以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为主,这表明性别、年龄、人口流动等因素对兴宁区肺结核的发病有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低龄、初治、2月末痰检阴性是涂阳肺结核患者的保护因素,而高龄、复治、2月末痰检阳性患者是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危险因素。
张超[4](2016)在《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描述分析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害及时空分布特点。2.探索导致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上升的相关危险因素。3.分析病原血清型循环变迁情况及流行优势株。4.提出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和建议。研究方法1.描述性研究:整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手足口病报告信息,统计分析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发病率、重症死亡率和构成比、病原学监测结果等描述性指标和广西手足口病三间分布特征。2.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两家医院在医院就诊的新发病例为病例组,选取同一医院的非手足口病病例为对照组。采取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3.时空聚集性研究:将手足口病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得到每个县区级的手足口病发病率,并将数据导入GIS系统中,利用ArcGIS软件绘制手足口病发病率等级地图。采用SaTScan 9.4.2软件对广西2008年至2015年的113个县区的手足口病数据进行时空聚集性分析。4.现场标本采集及问卷调查:对医院重点场所开展采样工作,送往实验室检测;便利抽取家长进行手足口病认知调查;用便利抽取的方法对临床医生进行诊断标准认知调查。研究结果1.总发病情况及构成。2008-2015年广西自治区手足口病各年总发病人数分别为27676例、45649例、164192例、141966例、231973例、211404例、335559例、203496例,累计发病率分别为57.63/10万、94.78/10万、338.13/10万、308.43/10万、499.42/10万、451.52/10万、711.08/10万、428.05/10万。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361915例,占所有法定传染病的比重为43.16%,占丙类传染病的比重为71.28%。其中重症10613例,占报告总数的0.78%。死亡506例,病死率为0.037%,重症病死率4.75%。2.三间分布情况。从时间分布看,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各年、月均有发病报告,呈现隔年流行强度增强的趋势。4-7月为发病高峰,9-11月出现发病小高峰。从地区分布看,病例呈点多、面广、高度散发,局部有聚集性的特征,高发区以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百色市、玉林市为主,8年累计发病数均超过10万。从人群分布看,男女发病性别比例为1.58:1,病例以散居和幼托儿童为主,构成比分别为78.49%和18.65%。小于5岁儿童占92.64%,其中1-3岁年龄组发病最高。3.时空聚集情况。聚集时间基本集中在每年的4-6月,仅2013年聚集时间较长(5-10月),涵盖了广西的两个高发阶段。各县区的发病率有所差别,但存在明显的高发区域,人群密集处易发生流行,高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全州县、兴安县为主的桂北地区,以柳州各城区与南宁管辖区为主的桂中地区,以百色、田阳县、田东县为主的桂西地区,以东兴市为主的桂南地区,及以北海各城区为主的沿海地区;低发地区主要集中在以岑溪市、苍梧县等为主的桂东地区和以灵山县、浦北县为主的桂南地区。4.病原学监测结果及血清型循环变迁情况。2008-2015年广西共检测病例43409例,其中轻症33664例,重症死亡9745例,阳性率分别为72.51%、81.12%。轻症病例中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核酸构成比分别为25.84%、24.22%和49.95%。重症死亡病例中EV71阳性率、构成比分别为57.22%、70.54%。EV71大致每隔1-2年会变迁为优势流行株,是导致广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饭前洗手是手足口病发生的保护因素,吸手指、去公共游乐场所、到过其他地方、邻居有手足口病例、同一班级有手足口病例是发生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6.现况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内阳性标本主要集中于在手足口病患儿与家长的手以及手足口病房;家长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的了解颇为欠缺;临床医生在重症诊断及早期识别中的判断仍有欠缺。结论1.2008-2015年间,广西手足口病呈隔年流行增强趋势,双年份流行危害较重,重症死亡病例较多。且每月均有病例报告,呈季节性流行,4-7月为发病高峰,9-11月出现小高峰。2.手足口病高危职业人群为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且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农村地区的重症死亡比例高于城镇。3.EV71约每隔1-2年会变迁为优势流行株,且重症死亡病例与EV71感染高度相关,EV71是导致广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4.广西手足口病例分布呈高度散发状态,局部有聚集性特征、呈明显的地域性高发。5.暴露于公共游乐场所,医院手足口诊室和病房是感染手足口病的高危危险因素。患儿与家长的手传播手足口病风险较高,家长手足口病健康意识薄弱。临床医生误诊手足口病的可能性较低。6.结合本研究结果及广西实际情况提出以下防控策略: (1)控制传染源:广泛宣教,提高意识;托幼学校,做好晨检;加强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与救治;加强监测,早期预警。(2)切断传播途径:行为干预,切断传播;重点场所,加强消毒。(3)保护易感人群:幼托医疗机构人群宣教;农村地区家长普及知识;清洁行动,提高环境卫生。
林定文,黄敏莹[5](2014)在《2002—2013年广西肺结核病疫情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2002—2013年广西肺结核病疫情态势,评价广西结核病发现工作质量。方法利用2002—2013年广西结核病网络专报系统及对容县、兴业县、富川县、昭平县、苍梧县、藤县等6县结核病防治工作现场督导资料,统计分析各年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新涂阳登记率及其占同期活动性肺结核登记率的比例和各年发现率,现场抽检6县结核患者痰检率、痰检阳性率、痰检合格率等,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应用CoxStuart显着性检验进行变化趋势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疫情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 2004—2013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登记率呈下降趋势,新涂阳患者登记率无升降趋势;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占活动性肺结核的比例范围为22.75%37.00%,无升降趋势;各年新涂阳发现率无升降趋势。2011—2013年,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登记率年均下降3.7%,新涂阳患者登记率年均下降24.4%;新涂阳肺结核患者占活动性肺结核的比例范围年均递降21.58%;新涂阳发现率年均递降24.4%;新涂阳患者构成比年均递降1.3%,复治涂阳患者构成比年均递升13.9%。6县总痰检率为72.62%,痰涂片不合格率44.94%,初诊涂阳患者检出率为7.96%。结论 2004—2013年广西活动性肺结核疫情持续缓慢下降,但10年来新涂阳疫情依旧。2011年以来,新涂阳患者发现急剧下滑,下行压力加大,治疗管理质量滑坡。对结核病防控行政推动减弱,对痰涂片检查工作督查不力,是导致质量下降的主因。
吴腾燕[6](2014)在《广西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广西现行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目的了解2011年广西结核病防治医防合作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评价现行结防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应用前景,为广西在“十二五”期间持续推行适合广西实际的结防模式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广西现行四种结防模式地区,通过机构调查、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和查阅专报系统等形式收集结防工作相关数据,并对各种结防模式的工作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1)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结防模式。广西结核病防治模式以CDC模式为主,与定点医院模式、结防院模式和结防所模式共存,“八大模块”是四种模式的重要核心理论。(2)四种模式地区的结防机构建设突显三大特征:①有房无人:均配备结防工作用房,但结防人员配备率均未达到《指南》要求;②设备配置不均衡:CDC模式地区的结核病胸部影像学检查设备以200mA的普通X光机为主,其他模式地区均装备DR机;③痰涂片技术普及:均开展痰涂片显微镜检查工作,定点医院模式地区还开展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3)四种模式的患者登记治疗情况存在六点差异:①患者构成差异。登记治疗的新涂阳、复治涂阳和涂阴肺结核患者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91,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登记治疗的新涂阳患者比例较高(52.4%,269/513);②患者来源差异。患者来源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74,P=0.000),结防所模式地区因症就诊患者比例较高(46.9%,201/429),定点医院模式地区转诊患者比例较高(67.8%,348/513);③查痰率差异。初诊患者查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2.461,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的初诊患者查痰率较高(86.3%,1404/1627);④患者到位率差异。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患者的总体到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2,P=0.000),结防院模式地区的总体到位率较高(99.7%,583/585);⑤治愈效果差异。新涂阳患者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86,P=0.009),结防所模式地区的治愈率较高(96.2%,177/184);⑥信息管理差异。对疗程结束病案信息的录入及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218,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的录入及时率较高(74.3%,381/513);录入信息一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9,P=0.010),CDC模式地区的一致率较高(55.0%,22/40)。(4)四种模式的患者管理情况存在三点差异。①督导差异。县级对所辖乡(镇)级的督导任务完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37,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的督导任务完成率较高(138.7%,233/168);②访视差异。对肺结核患者的访视任务完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2.537,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的访视任务完成率较高(147.7%,1192/807);③依时差异。患者平均治疗延迟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1.158,P=0.00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患者平均治疗延迟天数较短(中位数为17天)。(5)四种模式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具有一致性。四种模式地区在结核病实验室批量测试复核的结果中均未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现象。(6)四种模式的工作环境存在差异。本研究共对85名结防人员进行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不同模式地区结防人员的总体满意度及对工作设备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348和9.730,P值分别为0.000和0.021),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结防人员的总体满意度(44.7%,38/85)及对工作设备的满意度(64.7%,11/17)较高。(7)四种模式之间患者满意度存在差异。本研究共对102例完成疗程的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满意度调查,结果不同模式地区肺结核患者对治疗费用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8,P=0.017),结防所模式地区肺结核患者对治疗费用的满意度较高(71.4%,15/21)。(8)四种模式之间效果评价存在差异。根据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定点医院模式地区结防工作实施效果综合评价排序位居第一(C1=0.692)。(9)四种模式之间患者治疗费用存在差异。初治肺结核患者在定点医院模式地区接受治疗,需要支付的直接医疗费用较低(2336.3元/人)。(10)定点医院模式地区通过充分整合经费、积极推行惠民措施和创新工作管理机制等措施,促进结防模式不断完善。结论(1)“八大模块”是广西结防模式高效运行的重要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广西四种结防模式通过医防合作机制,围绕“八大模块”核心内容开展结防工作,在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报告、治疗和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四种结防模式亟待加强技术督导和质量管理。(3)结防人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待遇亟待关注。(4)肺结核患者治疗满意度有待提高,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的问题亟待解决。(5)定点医院模式是“八大模块”的价值反映,具有持续发展后劲,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第二部分“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模式的构建目的了解广西构建“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情况,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为广西在“十二五”期间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西14个地级市及所辖27个县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结防机构的1位关键人物,进行“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接受意愿调查,分析广西推行该模式的可行性。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2年广西新启动“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16个县(市、区),通过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该模式构建过程资料及引入相关医疗保障机制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1)大部分卫生局分管局长、结防机构分管领导和结防科长赞成推行“三位一体”结防模式,赞成率分别为73.7%(28/38)、75.0%(30/40)和66.7%(26/39)。赞成的主要理由是该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各部门优势,有效利用医疗资源,有利于患者的诊治;不赞成的主要理由是目前综合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不足。(2)广西印发“三位一体”结防模式试行方案,明确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的确立原则、各部门职责分工与要求、保障措施、工作监督与评价等内容。(3)16个县(市、区)在“三位一体”结防模式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情况为:①制定有当地的工作实施方案的有16个(100.0%,16/16);②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的有12个(75.0%,12/16);③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的有11个(68.8%,11/16);④卫生局组织召开各级卫生单位负责人会议的有15个(93.8%,15/16);⑤发布当地定点医院相关信息公告的有10个(62.5%,10/16);⑥进行人员培训的有11个(68.8%,11/16);⑦80%以上的定点医院具有开展结防工作所需的工作用房、物品和药品等;⑧80%以上的结核病诊治定点医院具有接受过培训的临床诊治人员、结核病药品管理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但仅有11个(68.8%,,11/16)具有接受过培训的结核病实验室人员;⑨按照工作职责分工进行结防经费分配的仅有7个(43.8%,7/16);⑩对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进行验收的仅有7个(43.8%,7/16)。(4)16个县(市、区)均将结核病诊疗费用纳入新农合、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不同医保类型中,住院费用报销起付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056,P=0.080);但在门诊费用的报销起付线和封顶线、住院费用的报销封顶线和报销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职工医保的报销额度和比例均较高。有7个县(市、区)将结核病诊疗费用纳入民政救助范围(43.8%,7/16),报销比例平均50%(中位数),报销封顶线平均10000元(中位数)。结论(1)在广西推行“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是可行的,但需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行。(2)试行方案是广西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构建“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3)做好模式实施前各项准备工作的评估验收,是确保结核病诊疗模式顺利转型的关键。(4)积极将结核病诊疗纳入医保报销和民政救助补偿范围,可有效促进“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构建,但在确保医疗保障机制的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等方面仍需不断完善。第三部分“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现状分析目的了解“三位一体”结防模式在广西的实施现状,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的对策,为广西在“十二五”期间顺利推行“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广西新启动“三位一体”结防模式的17个县(市、区),通过机构调查、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及现场查阅资料等形式收集结防工作相关数据,并对该模式实施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17个县(市、区)多为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均将当地的1所综合医院设置为结核病定点医院。(2)17个县(市、区)中,各部门的职责工作开展情况为:①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每年召开1次工作协调会的有13个(76.5%,13/17);每半年开展1次督导的有7个(41.2%,7/17);制定工作激励机制的有10个(58.8%,10/17);县级配套经费到位的有7个(41.8%,7/17)。②疾控中心均承担结核病防治规划督导、培训和健康教育工作。宣传活动的形式主要是在“3.24”结核病日开展现场宣传活动和印发宣传材料(100.0%,17/17)。③定点医院均负责患者报告、诊治和健康教育工作。设置有独立的结防门诊的有13所(76.5%,13/17);结防人员以兼职为主(88.2%,276/313);结防门诊医生佩戴N95口罩的有5所(31.3%,5/17);涂阴和涂阳肺结核患者的病房分开设置的有3所(17.65,3/17)。④乡镇卫生院主要负责推荐可疑患者,开展患者服药督导管理;结防人员多为兼职(87.5%,35/40)。(3)对结防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疾控中心和定点医院结防人员对患者服药督导工作的可接受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0,P=0.006),92.6%的定点医院结防人员认为“疾控机构负责患者服药督导工作可行”。②疾控中心和定点医院结防人员对工作负荷、人员待遇及工作总体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点医院结防人员的满意度均较低,分别为66.7%,54.3%和75.5%。③乡镇卫生院结防人员自述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卫生院对结防工作重视不够,工作补助经费较少和自身工作技能有限。(4)对36例在治患者的访视及调查结果显示:①能规律服药又能按要求填写服药记录卡的仅10例(27.8%,10/36);②接受过医务人员访视的患者有21例(58.3%,21/36);③有人每天提醒服药的有10例(27.8%,10/36);④自述有漏服药现象的有10例(27.8%,10/36);⑤就诊延迟的患者有21例(58.3%,21/36);⑥患者对治疗总体满意度为73.1%(158/216);⑦患者对免费政策满意度为13.9%(5/36)。(5)17个县(市、区)的涂阴肺结核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6.9%(126/130)。(6)17个县(市、区)在“三位一体”结防模式启动前后1年内的结防工作情况比较结果显示:①在患者诊治方面,初诊患者查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72,P=0.000),启动后的查痰率较高(62.3%,8452/13568);登记的各类肺结核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934,P=0.000),启动后的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构成比例较低(24.9%,1173/4717);肺结核患者来源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025,P=0.000),启动后因症就诊的患者构成比例较高(45.0%,2125/4717)。②在信息录入方面,病案信息录入及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820,P=0.000),启动后的录入及时性较低(78.9%,3724/4717);痰检信息漏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69,P=0.000),启动后的漏填率较高(1.1%,51/4717)。③在督导工作方面,启动后县级督导乡镇数比启动前减少191次;启动后县级访视患者数比启动前减少302人次。结论(1)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诊疗优势为结防工作服务,实现诊疗模式转型,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2)“三位一体”结防模式启动后,各部门各司其职,在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实现了结核病诊疗工作的平稳过渡。(3)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①结核病防治经费缺乏;②结防人力资源不足,人员工作待遇满意度较低;③卫生行政部门对工作的督导协调力度不够;④患者治疗管理工作质量下滑;⑤患者经济负担加重。(4)为不断完善“三位一体”结防模式,提出以下工作建议:①积极探索有效的结防经费补偿机制;②提高结防人员待遇,稳定结防队伍;③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工作监督和评价;④加强人员培训,不断规范患者治疗管理工作;⑤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和惠民措施,尽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黄秋兰[7](2013)在《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空趋势及生态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基于空间回归技术的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空趋势及生态因素研究[目的]探讨2001-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时空趋势;探讨空间回归技术在筛选影响乙脑发生的气象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的价值,为查找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疾病影响因素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广西乙脑的区域性生态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广西各市县2001-2010年乙脑发病数据、人口、面积、年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均相对湿度、年均降雨量、年均日照、年均气压、地区生产总值、总播种面积等资料。2.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疾病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直方图确定空间数据的分布特征;方差膨胀因子进行多重共线性诊断;运用空间经验贝叶斯法对乙脑发病率进行平滑处理,并绘制平滑后的发病率分布专题图。3.根据空间迟滞模型的拉格朗日乘数(LM-lag)、空间迟滞模型的稳健拉格朗日乘数(RLM-lag)、空间误差模型的拉格朗日乘数(LM-err)、空间误差模型的稳健拉格朗日乘数(RLM-err)的显着性,从普通线性回归、空间迟滞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中选择最优全局模型;并结合残差自相关性、对数似然值、信息准则(AIC、SC)、R2等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4.运用经模型评价确定的最优全局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全局和局部两水平上定量拟合广西乙脑发病率与气象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数量关系,客观评价各因素对乙脑发病的影响。[结果]1.乙脑发病率专题图显示:2001-2007年广西乙脑可能呈现聚集性分布,高发区集中在桂西北地区;2008-2010年呈离散分布。2.根据拉格朗日乘数检验统计量结果,2001-2007年空间迟滞模型的拉格朗日乘数(LM-lag)或稳健拉格朗日乘数(RLM-lag)显着于空间误差模型的拉格朗日乘数(LM-err)和空间误差模型的稳健拉格朗日乘数(RLM-err);且相比于普通线性回归模型,空间迟滞回归模型的残差独立,R2增大、AIC减小。而2008-2010年普通线性回归拟合结果显示,模型残差独立,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3.最优全局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显示,2001-2010年影响广西乙脑发病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年均降雨量、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日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总播种面积构成比,具体如下:(1)2001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总播种面积构成比增大而降低(β=-1.30×100,P=0.000);(2)2002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β=-2.04×10-5,P=0.036)、总播种面积构成比(户-1.39×100,P=0.000)增大而降低;(3)2003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β-3.51×10-5,P=0.000)、总播种面积构成比(β=-7.39×10-,P=0.035)增大而降低;(4)2004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年均日照(β=-4.75×10-4,P=0.026)增大而降低;(5)2005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年均相对湿度(fl=2.79×10-2,P=0.016)增大而升高,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β=-2.60×10-5,P=0.002)增大而降低;(6)2006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年均降雨量(β=-2.22×104,P=0.022)、年均日照(β=-3.61×10-4,P=0.014)、总播种面积构成比(β=-1.00×100,P=0.000)增大而降低;(7)2007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β=-1.30×10-5,P=0.002)、总播种面积构成比(β=-8.51×10-1,P=0.001)增大而降低;(8)2008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总播种面积构成比(fl=-8.91×10-1,P=0.001)增大而降低;(9)2009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β=-6.74×10-1,P=0.029)、总播种面积构成比(β=-1.21×100,P=-0.000)增大而降低;(10)2010年广西乙脑发病率随着年均降雨量(β=-2.56×10-4,P=0.010)、总播种面积构成比(β=-1.31×100,P=0.000)增大而降低。4.2001-2010年地理加权回归的AIC不仅比普通线性回归模型的AIC小,也比空间迟滞模型的AIC小。经地理加权回归拟合后,残差独立,不存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结果表明气象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乙脑发病的影响亦具有空间变异性,不同地区的地理加权回归系数β和拟合优度R2不同。[结论]空间回归技术在筛选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疾病空间数据的影响因素时,较普通线性回归分析效果好。年均降雨量、年均相对湿度、年均日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总播种面积构成比是影响广西乙脑发生的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在广西不同地区对乙脑发病的影响不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这提示在制定区域综合性乙脑防控措施时,需考虑当地独特的气象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乙脑发病的影响。第二部分:基于RS/GIS的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生态因素研究[目的]运用RS/GIS技术研究影响广西乙脑发生的生态因素,为广西乙脑的区域性生态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年广西各市县乙脑的病例数据、人口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土地利用类型和高程等资料,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和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生态因素与乙脑发病率的关系,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归一化植被指数(rs=0.30,P=0.005)、平均高程(rs=0.40,P=0.000)、林地构成比(rs=0.23,P=0.030)与乙脑发病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地表温度(rs=-0.32,P=0.002)、耕地面积构成比(rs=-0.26,P=0.013)、建筑用地构成比(rs=-0.32,P=0.002)与乙脑的发病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草地构成比(rs=0.19,P=0.081)、水域构成比(rs=-0.03,P=0.785)和未利用土地构成比(rs=-0.01,P=0.933)与乙脑的发生不存在相关性。反距离加权插值图直观显示乙脑发病率与生态因素的空间分布,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与相关分析结果相符合。[结论]广西乙脑流行的空间格局与多种生态因素有关。通过RS/GIS技术可以获取有关的区域生态因素,进而实现乙脑的生态监测,这是对乙脑流行趋势进行早期预测预报的有效途径。
罗丹,黄敏莹,刘飞鹰[8](201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广西肺结核流行特征,为制定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报告数据,对广西2009年肺结核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年广西活动性肺结核发病率为88.0/10万,病死率为0.6/10万,涂阳肺结核发病率为33.5/10万,新发涂阳占涂阳肺结核病例的90.2%;男性发病率为121.0/10万,女性发病率为52.1/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6447.321,P<0.01)。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75岁以上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为266.6/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75.4%。城镇发病率为161.0/10万,农村发病率为71.1/10万,城镇发病率高于农村(χ2=6566.731,P<0.01)。4—7月份是肺结核高发时间,南部沿海城市及贫困山区肺结核发病率较高。结论广西结核病防治策略应针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加大政策扶持与经费投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控制结核病。
潘姣姣[9](2012)在《广西免疫针对性疾病流行趋势的数理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免疫针对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时间序列特征,构建符合发病率变动轨迹的数学模型,探索外推应用的可行性,为制定广西免疫规划及应急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989-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应人口资料、免疫针对性疾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数理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拟合度比较分析,筛选符合免疫针对性疾病发病变动轨迹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外推预测应用,检验数学模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结果广西壮族自治区1989-2008年共发生免疫针对性疾病1191789例,死亡5382例。(1)免疫针对性疾病防治成效显着、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升。20年间: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白喉及脊髓灰质炎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免疫针对性疾病总体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1993年除外),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死亡率呈稳步下降趋势,肺结核和乙肝死亡率呈起伏上升趋势;(2)死亡谱随防治成效而改变。1989-2003年广西新生儿破伤风死亡率居7种疾病首位,2004-2008年死亡谱变为肺结核首位;(3)免疫针对性疾病发病率具有较显的发展规律。乙肝发病率(拟合度R2=0.91)拟合曲线回归模型,麻疹发病率(拟合度R2=0.68)、肺结核发病率(拟合度R2=0.84)、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拟合度R2=0.55)拟合ARIMA模型,新生儿破伤风(拟合度R2=0.74)、白喉(拟合度R2=0.56)、百日咳(拟合度R2=0.45)拟合指数平滑模型均具有较好效果,构建的三种经验式模型均具有一定的外展预测能力。结论免疫针对性疾病通过免疫规划系统干预,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逐渐达到基本消灭目标,具有显着的递减规律,但结核病则因大规模筛查发现大量病例,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仍然任重道远。乙肝发病率呈现持续高发状态,自2008年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来,免疫接种逐步实现城乡适龄儿童全覆盖,也仍然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数理流行病学研究,有助于及时、高效、科学的评价免疫针对性疾病的控制效果,对于规划控制发病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朱海明[10](2010)在《上海市浦东新区2000-2008年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掌握浦东新区目前肺结核病的发病动态和疫情水平,了解目前浦东新区肺结核病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浦东新区2000年至2008年肺结核病的登记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未来结核病预防与控制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浦东新区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其间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记管理的肺结核病人为研究对象。收集病人的姓名、年龄、职业、发现方式、发病类型、结核病诊断、治疗前检查结果、就诊日期、确诊日期、始治方案等内容。同期的人口学资料来自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科,包括年龄和性别特征。统计学方法包括计算观察各年的总发病率、性别、年龄别发病率。不同年份、性别之间的发病率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浦东新区2000年-2008年肺结核病发病人数共4892人。肺结核病的发病率在30/10万上下波动,9年间全人口肺结核病发病率呈先上升,2004年后缓慢下降趋势。2.男性居民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居民近3倍。60岁以上发病率迅速上升,部分年龄组发病率可超过100/10万以上。3.浦东新区新发生的肺结核病人的职业构成是以工人、离退休人员和操持家务人员为主,该部分人员约占肺结核病人的67.8%。4.从结核病登记管理状况看,浦东新区91%的肺结核病人是因感觉不适到医院就诊而被发现的,另有约9%的病人是通过体检方式发现的。有超过80%的肺结核病人为首次发病。5.2000年有肺结核空洞的比例为18.3%,这个比例2008年上升到25.9%,肺结核空洞呈上升现象。6.从登记报告的肺结核病诊断类型看,绝大多数为浸润型。7.痰检结果显示,2000年至2008年间的肺结核病人的痰检阳性率分别为36.0%、39.1%、43.8%、41.3%、39.0%、42.2%、41.8%、46.6%和45.2%,9年间的平均菌阳率为41.7%。8.肺结核病人选择住院治疗的比例在40%-50%之间,另外有选择全程管理和家庭督导等方式治疗,2004年以前以全程管理为主,2004年以后采用家庭督导方式的占了50%以上。9.目前浦东新区肺结核病人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菌阳2S(E)HRZ/4HR”、“菌阴2S(E)HRZ/3HR”两种,分别占40.8%和38.4%。采用其他方法的所占比例很少。10.2002年-2008年共报告外来人口肺结核病人数3863例,年平均新登记率为60.45/10万.2003年发病率最高,是2007年的1.55倍.2004年涂阳新登记率显着上升,达到16.90/10万,2006年和2007年新登记率虽有所下降,但涂阳占新登记病人的百分比有所上升.11.外来人员男性发病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性比值在2附近波动。12.外来肺结核病人来源主要为安徽、四川及江苏三省,占外来病人总数的50%左右。结论1.目前浦东肺结核发病具有以下特征:男性居民发病高于女性;老年人口发病率高于中年以下人群;新发病人菌阳比例较高;以中、老年为主;全人口肺结核发病率在30/10万上下波动;以工人和离退休人员、操持家务人员多见。这些现象说明浦东新区肺结核病的疫情依然严重,加强肺结核病人的管理仍然是目前结核病预防与控制的工作重点。2.肺结核病人的发现率不高。病例发现中肺结核空洞比例呈上升现象,仅9%的病人是通过体检方式被发现。因此,加强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体检,做到早期发现疑似病例、早期诊断,使肺结核病人能得到早期治疗。3.肺结核病人管理模式发生改变。在住院管理的基础上,由原来的全程管理为主转变为现在的家庭督导管理为主。应继续做好家庭监督工作,使病人在家庭和社区能得到正规治疗方法和完整的疗程。4.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肺结核健康宣教和管理对遏制肺结核疫情在本区的流行极其重要。
二、1997~2000年广西肺结核疫情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7~2000年广西肺结核疫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时空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国内、外传染病死因研究现状 |
2.广西传染病死因研究现状 |
3.GIS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现状 |
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来源 |
1.3 研究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2.结果 |
2.1 传染病死亡总体情况 |
2.2 传染病分病种死因顺位 |
3.讨论 |
第二章 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时空趋势研究 |
1.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来源 |
1.3 研究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2.结果 |
2.1 凌云县2008-2015年传染病死亡率的时空趋势分析 |
2.2 柳北区2008-2015年传染病死亡率的时空趋势分析 |
2.3 罗城县2008-2015年传染病死亡率的时空趋势分析 |
2.4 兴宁区2008-2015年传染病死亡率的时空趋势分析 |
2.5 秀峰区2008-2015年传染病死亡率的时空趋势分析 |
2.6 广西7个监测点传染病死亡率和交通网络时空相关性分析 |
3.讨论 |
总结 |
1.主要研究结论 |
2.本研究的创新性 |
2.1 材料的创新 |
2.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2.3 研究方法的创新 |
3.本研究的局限性 |
4.研究进一步改善的思路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录 |
(2)2012-2017年广西南宁市肺结核病流行特征及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2.1 结核病研究现状 |
2.2 结核病空间分析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南宁市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 |
1 研究资料与质量控制 |
1.1 研究资料 |
1.2 数据筛选和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三间分布 |
3 讨论 |
第三章 南宁市肺结核空间分析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南宁各县区肺结核的空间分析 |
2.1 肺结核总发病率的空间分析 |
2.2 2012 年肺结核发病率的空间分析 |
2.3 2013 年肺结核发病率的空间分析 |
2.4 2014 年肺结核发病率的空间分析 |
2.5 2015 年肺结核发病率的空间分析 |
2.6 2016 年肺结核发病率的空间分析 |
2.7 2017 年肺结核发病率的空间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语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南宁市兴宁区2012-2016年肺结核流行特征及肺结核治愈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2012-2016年南宁市兴宁区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2012-2016年南宁市兴宁区肺结核治愈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流行概况 |
1.1 国外流行概况 |
1.2 亚太地区流行史 |
1.3 国内流行情况 |
2. 病原及生物学特征 |
3. 手足口病流行特点 |
3.1 传染源 |
3.2 传播途径 |
3.3 人群易感性 |
3.4 流行方式 |
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材料和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对照研究 |
2.2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调查 |
2.3 群众知晓率调查 |
2.4 临床医生手足口病诊疗认知标准调查 |
3. 研究方法 |
3.1 描述性研究 |
3.2 病例对照研究 |
3.3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调查 |
3.4 群众知晓率及临床医生手足口病诊疗认知标准调查 |
3.5 病原学监测 |
研究结果 |
1. 广西手足口病流行情况 |
2. 广西手足口病发病比重及在全国排位情况 |
3. 手足口病三间分布及时空聚集特征 |
3.1 时间分布 |
3.2 地区分布 |
3.3 人群分布 |
3.4 广西手足口病时空聚集性分析 |
4. 重症死亡病例分布特征 |
5. 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结果 |
6. 流行因素分析结果 |
6.1 病例对照研究 |
6.2 手足口病院内感染调查 |
6.3 群众手足口病知晓率调查 |
6.4 临床医生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认知调查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2002—2013年广西肺结核病疫情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肺结核患者登记情况 |
2.2 新涂阳患者构成及发现情况 |
2.3 就诊患者痰检情况 |
3 讨论 |
3.1 新发涂阳疫情仍维持高发态势 |
3.2 新涂阳患者发现、登记率稳中向差 |
3.3 痰涂片检查质量不高 |
3.4 患者治疗质量有滑坡迹象 |
(6)广西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
广西现行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效果评价 前言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模式的构建 前言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
“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实施现状分析 前言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空趋势及生态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
基于空间回归技术的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空趋势及生态因素研究 前言 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基于RS/GIS的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生态因素研究 前言 资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抽样方法 |
1.2.2 调查方法 |
1.2.3 质量控制 |
1.2.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发病及死亡情况 |
2.2 人群分布 |
2.2.1 性别 |
2.2.2 年龄 |
2.2.3 职业 |
2.2.4 城乡居民 |
2.3 时间分布 |
2.4 地区分布 |
3 讨论 |
(9)广西免疫针对性疾病流行趋势的数理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广西1989-2009年免疫针对性疾病发病趋势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方法 |
结果 |
1 免疫针对性疾病的流行概况及趋势 |
2 免疫针对性疾病发病谱变迁 |
3 免疫针对性疾病发病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
4 免疫针对性疾病死亡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
讨论 |
第二部分 时间序列模型拟合广西1989-2012年间免疫针对性疾病发病趋势的应用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方法 |
结果 |
1 乙型肝炎发病率的数理模型构建 |
1.1 乙肝发病率的曲线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1.2 乙肝发病率的指数平滑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1.3 乙肝发病率的ARIMA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1.4 乙肝发病率的模型拟合及预测应用 |
1.5 乙肝发病率的模拟模型的变化速率分析 |
2 麻疹发病率的数理模型构建 |
2.1 麻疹发病率的曲线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2.2 麻疹发病率的指数平滑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2.3 麻疹发病率的ARIMA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2.4 麻疹发病率的模型拟合及预测应用 |
2.5 麻疹发病率的模拟模型的变化速率分析 |
3 肺结核发病率的数理模型构建 |
3.1 肺结核发病率的曲线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3.2 肺结核发病率的指数平滑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3.3 肺结核发病率的ARIMA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3.4 肺结核发病率的模型拟合及预测应用 |
3.5 肺结核发病率的模拟模型的变化速率分析 |
4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的数理模型构建 |
4.1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的曲线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4.2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的指数平滑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4.3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的ARIMA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5 脊髓灰质炎发病率的数理模型构建 |
5.1 脊髓灰质炎发病率的曲线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5.2 脊髓灰质炎发病率的指数平滑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5.3 脊髓灰质炎发病率的ARIMA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5.4 脊髓灰质炎发病率的模型拟合及预测应用 |
5.5 脊髓灰质炎发病率的模拟模型的变化速率分析 |
6 百日咳发病率的数理模型构建 |
6.1 百日咳发病率的曲线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6.2 百日咳发病率的指数平滑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6.3 百日咳发病率的ARIMA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6.4 百日咳发病率的模型拟合及预测应用 |
6.5 百日咳发病率的模拟模型的变化速率分析 |
7 白喉发病率的数理模型构建 |
7.1 白喉发病率的曲线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7.2 白喉发病率的指数平滑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7.3 白喉发病率的ARIMA模型构建情况分析 |
7.4 白喉发病率的模型拟合及预测应用 |
7.5 白喉发病率的模拟模型的变化速率分析 |
8 广西免疫针对性疾病总体发病情况及模拟模型的变化速率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上海市浦东新区2000-2008年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四、1997~2000年广西肺结核疫情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8-2015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法定传染病死因监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及时空趋势研究[D]. 倪胜.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7)
- [2]2012-2017年广西南宁市肺结核病流行特征及空间分析[D]. 余阳.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8)
- [3]南宁市兴宁区2012-2016年肺结核流行特征及肺结核治愈的影响因素分析[D]. 刘创善.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4]2008-2015年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超.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5]2002—2013年广西肺结核病疫情变化趋势分析[J]. 林定文,黄敏莹. 中华全科医学, 2014(07)
- [6]广西结核病防治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D]. 吴腾燕.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7]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广西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空趋势及生态因素研究[D]. 黄秋兰.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 [8]广西壮族自治区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J]. 罗丹,黄敏莹,刘飞鹰. 中国健康教育, 2013(01)
- [9]广西免疫针对性疾病流行趋势的数理流行病学研究[D]. 潘姣姣.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 [10]上海市浦东新区2000-2008年肺结核流行病学分析[D]. 朱海明. 复旦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