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研磨修复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论文文献综述)
苏安良[1](2022)在《基于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迅速诊断液压系统故障,关键在于弄清故障原因,建立数据库,为智能诊断提供保障。笔者从液压系统材料出发,归纳故障类属,对故障进行溯本追源,提高识别精度,进而达到快速检测和维修目的。结果显示:立足系统材料因素分析产生的故障,能及时反馈设备不足及缺陷,便于对液压系统更新改良,使液压系统设备、运转、故障排除科学化、智能化,缩短迭代周期。
张志伟[2](2021)在《某型号轴向柱塞泵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轴向柱塞泵由于其独有的结构特点,致使其具有效率高、自吸能力强等优点,再加上轴向柱塞泵拥有多种变量形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去变换工作方式,操作简单且工作寿命长。近年来对于轴向柱塞泵的可靠性要求也随着科技以及市场的发展逐步提高,但由于现阶段国内的相关可靠性试验始终存在不够拟实、样本信息收集不全、能耗太高等弊端,因此研究新型的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吉林大学为主要负责单位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高压柱塞泵/马达可靠性与寿命实验评估技术研究”平台为基础,研究轴向柱塞泵的可靠性试验与寿命评估。以为了提高轴向柱塞泵、马达等液压零部件的可靠性为目的,通过理论基础研究和试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今后液压零部件的可靠性试验研究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利用失效树分析法与收集整理的大量合作企业反馈回来的轴向柱塞泵失效案例,得出轴向柱塞泵的四种典型失效模式,并对失效案例的失效原因和相应改进措施也做了详细描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编程语言编制了一套轴向柱塞泵失效案例数据库,阐述了失效案例数据库的目标及任务,并详尽介绍了其功能需求和模块实现方面的内容;数据库用于长期收集失效案例,便于后期在轴向柱塞泵大量失效数据的支持下进行威布尔分析。其次通过对常见的几种实验室功率回收装置及加速寿命试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本文选择了回收效果较好的电功率回收方式以及能够更好的拟合实际加载工况的变应力加速方案,制定了相应试验方案,依循设计的液压系统原理图搭建了与之匹配的轴向柱塞泵加速寿命可靠性试验装备,并详细阐述了起重要作用的辅助液压系统和实时监控系统,对于其中的关键零部件还做了选型。分析了系统的功率回收原理,通过试验测试得到试验台的实际整体功率回收情况与其理论计算回收值作对比发现,二者相差不大,证明试验所选功率回收方式可行有效,且节能效果显着。最后对试验中发生失效的被测轴向柱塞泵做拆解检查,找到失效原因为局部失效,对比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模型的特征后选择适合本次试验失效特征的二参数威布尔寿命分布,还选用逆幂律加速模型来分析被测轴向柱塞泵的特征寿命与压力应力之间的关系;以容积效率为依据判定轴向柱塞泵失效,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和结合试验退化数据求解分布函数三个参数,进而通过Matlab软件得到被测轴向柱塞泵的相关可靠性函数及曲线图,同时计算出其在试验所选变应力加速方案下的特征寿命和平均寿命,完成了被测轴向柱塞泵的寿命评估。
吴木强,徐颖聪[3](2020)在《船舶液压设备原理及维修技术》文中提出船舶液压设备包括液压控制元件、液压动力元件、液压执行元件和液压辅件。本文主要对船舶液压设备中的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技术展开论述,以期能够确保船舶液压设备的可靠使用,提高相关维修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杨成刚[4](2019)在《液压系统智能有源测试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液压系统以功率密度大、响应快、精度高等特点,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林业、渔业、航海、航空航天和军工等领域的各类装备中,处于控制和动力传输的核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驱动方式。随着液压装备结构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机、电、液三项技术的有机融合,功能越来越强大,致使出现健康状况问题和故障更不易被观察和测试,一旦出现误诊断,则会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液压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国内外行业专家致力于液压系统快捷准确的故障测试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并大力开发各种基于不同原理、不同结构、不同特点的液压系统健康状态和故障诊断的仪器或装置。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研究工作,还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中,在实际液压装备中,真正得到良好应用的,具有节能化和智能化的测试仪器尚不多见。因此,新一代液压系统的状态测试理论及其实现方法的研发是液压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工程领域。论文在深入研究液压测试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及现状基础上,针对工程现场对液压系统测试快速便捷的需求,利用液压元件的泄漏特性,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有源测试理论及方法,提出快捷简单的,效率更高的液压测试方式,概述了课题的来源、研究内容以及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通过总结常用的各种液压系统测试技术和方法特点,利用AEMSim仿真技术,分析了一代液压有源测试仪的检测缺陷,提出了提高一代机测试精度的优化方案,研发了二代机采用测试仪输出流量的闭环控制系统,为更精准的检测液压系统泄漏打下基础;依据液压系统的分类,分别建立了开式回路液压系统和闭式回路液压系统的泄漏模型,并进行了理论的研究,创建了液压系统检测附件库,为液压智能有源测试技术的应用打下理论基础。研究液压系统新的测试方法的准确计算模型以及与其它关键参数的关系,为新型液压测试装置的设计与控制奠定理论计算基础。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发了二代液压有源测试仪,利用MySQL软件建立了液压元件的健康泄漏的数据库,实现了液压系统泄漏健康状态智能有源测试,完善了液压有源测试理论及方法,研究新型液压测试方法与各种液压装备的适应问题,提出智能测试方法以便实现液压测试技术的高适应性,提高液压测试装置的测试精度。运用液压有源测试技术分别完成对电液换向阀、比例溢流阀和轴向柱塞泵等典型液压元件泄漏量的检测及故障诊断。依据国家标准和国内外派克、力士乐等液压元件厂家产品样本,对多种液压元件出厂检测的泄漏量数据,建立了液压元件健康泄漏量数据库,以及液压系统泄漏健康状态智能有源检测系统。运用该液压智能有源测试系统完成对100 T平板车、液压校直切断机、锻造液压机和中国天眼FAST液压促动器群组等液压系统的泄漏健康状态的检测,验证了液压智能有源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快速、精准地检测液压系统的泄漏健康状态和各种液压故障部位,为科学的维修维护提供条件。
刘向阳[5](2018)在《面向深海的水压换向阀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淡)水液压传动技术是当前国际上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前沿的、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门新兴技术。海水液压换向阀是海水液压传动系统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控制元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实现海水液压传动系统的作动元件(如液压缸、液压马达等)可靠动作,可在水下作业装备、消防、冶金、食品、农业机械、高压水清洗、核工业以及海水淡化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海水液压换向阀的研制涉及流体传动与控制、新材料、摩擦学、机械设计等学科前沿,集中反映了水压传动的许多关键技术难点。因此,对于海水液压换向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面向深海的水液压换向阀为研究对象,针对海水环境中液压阀的关键技术问题,对比研究了海水液压阀口密封常用配对材料的摩擦磨损机理和电化学腐蚀机理,定量分析了材料的腐蚀磨损交互作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湿式电磁铁的压力自平衡采样阀技术,探讨了海水液压电磁阀用全浸式电磁铁方案的可行性,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建立了海水液压锥阀阀口密封泄漏量分形模型,揭示了密封比压对阀口泄漏量的影响;基于应力-强度干涉理论,考虑失效模式相关性开展了阀口密封弹簧可靠性分析;以所研制的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为例,进一步完善了海水液压换向阀实验室试验和海上试验方法。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分述如下:(1)分析概述了目前国内外水液压换向阀的研究进展,比较了国内外水液压换向阀的性能特点和发展状况,重点阐述了插装式水液压换向阀的应用前景,概括了海水环境下的材料腐蚀磨损和液压阀口密封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关键技术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2)阐释了海水环境对阀口密封副材料的腐蚀磨损机理,定量描述了腐蚀磨损交互作用数学关系;搭建了海水腐蚀磨损电化学综合试验装置,通过摩擦学试验和电化学腐蚀试验,得到了阀口密封材料腐蚀磨损重要参数;深入探讨了腐蚀与磨损的交互作用,对比分析了腐蚀磨损的“负”交互作用。(3)介绍了静水压能驱动的深海采样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湿式电磁铁的压力自平衡采样阀技术,利用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对电磁铁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湿式电磁铁的静动态性能,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深海采集用两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开展了实验室和深海模拟试验研究,通过仿真和试验对比,验证了采样器样机能够在深海环境下完成天然气水合物的采集工作。(4)在考虑海水腐蚀磨损、高压流量、高可靠性的前提下,提出一种基于全浸式电磁铁的海水插装阀设计方案,通过试验验证了海水电磁阀用全浸式电磁铁的可行性,建立了海水插装式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数学模型,并对换向阀的动态性能进行了单参数影响因素和多参数遗传算法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实现了影响换向阀动态性能的关键参数优化,提高了换向阀的动态响应时间。(5)针对海水液压锥阀阀口密封泄漏失效问题,建立了锥阀阀口泄漏量分形模型,开展了海水背压下阀口密封副材料的全面均匀腐蚀试验,修正了海水背压情况下的材料腐蚀衰减模型,提出了海水液压阀口密封失效相关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基于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对阀口密封弹簧进行了多失效模式可靠性分析,为水压换向阀阀口密封可靠性提供了理论依据。(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全浸式海水插装式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样机,搭建了海水液压换向阀试验系统,系统研究了海水换向阀性能测试方法,完成了海水换向阀样机的实验室动静态性能试验研究、深海模拟试验和海上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样机额定压力为14 MPa,额定流量为160 L/min,动态开启时间为109 ms,动态关闭时间为128 ms,满足既定技术指标要求,能够在深海环境下正常工作。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樊海军[6](2017)在《铁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及故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的铁路工程机械普遍采用液压技术,这是由于其具有结构紧凑、反应快、容量大、安装灵活、输出力大、易控制等诸多优点。随着液压系统在铁路机械的广泛使用,液压系统出现的故障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液压系统故障会对机械设备的运行和操作产生重大影响,甚至直接决定了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为确保铁路安全稳定生产,分析和总结机械液压系统的故障,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势在必行。液压系统的故障一般由于系统中元、辅件以及工作液体性能不稳定和使用不当或者维护不当等原因造成的,由于液压系统是在封闭油路内工作,所以故障不直观,发生故障后不容易也不方便检查,造成诊断困难。因此液压系统的故障诊断也是一门热门学科。本文主要针对了铁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中的一些故障进行分析:1.液压系统的高温问题:在液压系统的高温病因分析中,从管件与原件磨损、液压系统内混有空气、冷却系统没有正常工作、液压油量过少导致高温、油质不当引起的高温、滤油装置堵塞导致的液压油高温、溢流阀压力调节不当、液压油污染严重导致的高温这八个角度分析了液压系统高温的原因和解决方案;2.液压高速走行系统走行离合故障问题:在液压系统高速走行系统走行离合故障分析中分析了离合器打滑、离合器分离不彻底、松开离合器时发抖、离合器发响、离合器操作失灵或操作沉重这几个方面的故障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3.走行系统反拖问题:在走行系统反拖问题中,分析了反拖产生的原因,提出主液压泵和液压马达分开控制改为将二者统一为一个整体来控制的思想;4.液压走行系统中跑偏的故障问题:在液压走行系统中跑偏的故障问题中从九个方面分析了跑偏的原因,以及纠正措施。并且结合工作实践介绍了大型养路机械车清筛车RM80液压系统,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故障的建议。
戎少峰[7](2017)在《900t运梁车再制造及工程实践》文中认为再制造以节约资源为特色,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当前,我们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再制造产业,连续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和法律,再制造试点工作稳步进行。随着我国再制造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很多工程机械公司开始和高校进行合作,开始进行运梁车整车再制造方面的探索。燕山大学和秦皇岛优益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在2016年合作完成了一辆900吨运梁车的整车再制造工作。900吨运梁车完成整车再制造后用于中铁第十七局大张高铁天镇县段施工建设。本文也是在这次工程实践过程中完成的。通过查阅资料和翻阅文献,对运梁车再制造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了。在完成对废旧运梁车的拆解,主要机械结构,以及部分液压阀件的清洗和检测之后,确定了废旧运梁车主要机械结构以及部分液压阀件的再制造方案,完成部分机械结构的再制造工作。对经过再制造的液压元件,进行了验证计算,并完成整车的再制造组装工作。建立了驱动系统,转向系统,悬挂系统以及整车的可靠性框图,结合框图,对三个液压系统以及整车的液压系统的可靠度进行了预测计算,并通过MATLAB进行仿真分析,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进行了轻载和重载试验,结合试验,对经过再制造的运梁车的转向系统与驱动系统进行了分析,得出经过再制造后的运梁车,转向系统与驱动系统的可靠性较高的结论。针对再制造运梁车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转向液压缸伸出不齐的现象,建立了以“再制造运梁车转向液压系统液压缸伸出不到位”为顶事件的故障树模型,运用灰关联计算方法,找出了转向液压缸伸出不齐的具体原因。900运梁车经过这次再制造之后,成功用于了大张高铁的施工现场。工程实践的应用结果表明,再制造运梁车在可靠性上并不低于新产品,甚至超过了新品。本次再制造的工程实践为企业节约了经济成本,为国家减少了资源浪费,实际应用价值高,为大型自行式液压载重车进行再制造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参考。
崔雷[8](2014)在《海洋工程用钢水下等静压摩擦柱塞焊接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国焊接研究所于1995年针对海洋工程中金属结构水下连接和修复的重大需求提出了等静压摩擦圆柱塞(Friction hydro pillar processing,FHPP)及圆锥塞(Friction taper plug welding,FTPW)焊接新型固相连接技术。截止目前,有关水下FHPP/FTPW技术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设备研制和可行性验证阶段,成功案例和公开报道寥寥无几。因此,对于水下FHPP/FTPW尚有诸多基础问题需要澄清,如设备参数的设计,水下制备高质量接头的可行性及工艺窗口,影响接头质量的关键因素,接头冶金连接机制、显微组织演变规律、基本力学性能、失效和强韧机制等。本文针对水下FHPP/FTPW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成功研制了目前具有最大承载能力和输出功率的试验样机,以DH36钢和X65钢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空气和水介质中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工作。采用FTPW工艺在空气和水介质中制备了大量无缺陷焊接接头,揭示了其焊接冶金特征并基本解决了水下焊接工艺问题。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EBS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研究了焊接接头显微演变规律,通过拉伸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和断口分析等系统地研究了接头的力学性能。主要结论包括:(1)针对水下FHPP/FTPW工况,成功研制了包括压力控制主轴头装置、液压动力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的试验样机,其最高转速为8000rpm、最大轴向压力60kN,最大输出扭矩100Nm,总功率93kW。基于该样机成功地实现了钻孔、焊接、切割和平整的连续焊接作业,并在X65管型结构实现了FPTW缝焊过程,并获得了连续的焊接接头。(2)对于DH36钢,在空气介质中,采用FTPW工艺可在70007500rpm焊接转速和2540kN轴向压力条件下制备大量无缺陷接头。FTPW过程中塞孔侧壁和底部峰的值温度分别可达1180℃和965℃,对应区域t8/5分别为26s和34.5s。FHPP及FTPW过程能量输入可由焊接扭矩函数对时间的积分进行计算,随焊接压力增加焊接时间、t8/5及能量输入均明显减小。Q235B塞棒FTPW接头的焊缝区含有晶界铁素体、侧板条铁素体魏氏组织等,焊接热影响区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组织。FTPW接头具有优异的拉伸性能,在较优参数下焊接接头在母材断裂。(3)在水介质中,采用FHPP工艺极难实现DH36钢的水下无缺陷焊接,接头中存在大量未焊合和未填充缺陷。采用FTPW工艺,将塞孔锥角限定在1824°条件下则可以实现无缺陷焊接,其焊缝成型质量稳定且受水介质影响较小。基于大量水下焊接试验提出:对于DH36钢,当塞孔锥角为24°配合塞棒锥角为21°时,水下FTPW的无缺陷焊接工艺窗口范围为焊接转速70007500rpm和轴向压力2545kN。(4)基于OM、SEM及EBSD等手段对水下DH36钢接头中结合界面显微组织的分析对水下FTPW连接机理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FTPW过程中由塞棒消耗所产生的热塑性材料在摩擦剪切及轴向力的共同作用下流入塞孔与塞棒间的空隙并将其填满,这部分热塑性材料在热力耦合作用下发生了动态再结晶而形成多边形铁素体组织,与此同时铁素体晶粒与塞孔侧壁紧密贴合并在结合界面处形成新的晶界,从而实现了塞棒材料与塞孔侧壁的冶金连接。(5)利用OM、SEM、TEM及EBSD等方法对DH36钢水下FTPW接头各区域的显微组织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研究发现,以DH36钢为塞棒材料时,焊缝区主要为板条马氏体和板条状贝氏体,其中贝氏体板条尺寸较为粗大。在一个原奥氏体晶粒内可形成多个马氏体及贝氏体板条束,各板条束中的马氏体及贝氏体板条相互平行且多以小角度晶界分割。不同塞棒材料接头焊缝区组织明显不同,但对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影响极小:采用Q235B塞棒时,焊缝区发现有大量魏氏组织、晶界铁素体和侧板条铁素体在粗大原奥氏体晶界及晶内形成;采用Q345B塞棒时,焊缝区的晶界铁素体尺寸和数量明显减小,在原奥氏体晶粒内形成大量尺寸细小且取向随机的针状铁素体及少量板条贝氏体。(6)DH36钢水下FTPW接头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和冲击性能:较好工艺参数下,接头抗拉强度与母材相等其延伸率在10%25%之间;在0℃试验温度下,DH36塞棒焊接接头的结合线和焊缝冲击功最高分别可达39.5J和51.5J;在相同焊接工艺参数下,采用Q345B塞棒可使焊缝和结合线的冲击功均可提高1020J以上。分析认为,接头冲击韧性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焊缝组织中形成了大量细小针状铁素体,SEM观察发现其断口表面具有解理面、细小韧窝和撕裂棱的混合特征。(7)针对X65钢,采用FTPW工艺在水介质中制备了大量无缺陷焊接接头,其焊缝区组织为板条马氏体、晶界铁素体、贝氏体和针状铁素体组织,热影响区以板条状上贝氏体为主。无缺陷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与母材相当,R=6T弯曲至180°时无裂纹,0℃冲击功为70110J,均可满足AWS D3.6 B级焊缝要求,但焊缝区最高硬度值480HV10不能满足要求。
汪宝生[9](2012)在《液压泵与马达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其故障诊断》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液压技术的发展,液压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国防行业表现得越来越重要。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和执行元件,是整个液压系统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液压泵、马达也是整个液压系统中最容易损坏的元件,其故障部位不易查找。并且为了保证维修之后的液压泵和马达能正常使用,在使用之前必须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测试。因此设计出带有故障自诊断的液压泵、马达测试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的目标是:根据液压泵故障特征设计液压泵故障模式识别软件,能识别出液压泵的正常、柱塞故障、缸体故障和配油盘故障这4种模式;研究液压泵的测试内容,设计液压系统,对维修后的液压泵和液压马达能测试出其主要参数。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1.根据国内外对液压测试技术的研究和企业实际需求,设计出测试系统的液压原理图。比较各企业的液压元件性能和价格,选定测试系统所需要的液压元件。2.传感器作为测试技术中的基本元件,对测试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比各种传感器特点,确定了本课题中的各种传感器的型号。本文还分析了数据采集卡的主要参数,选用凌华公司生产的PCI-9111DG作为本课题的数据采集设备,并介绍了采集卡上的各引脚的连接。3.为了能准确的提取液压泵故障类别的特征,本文对小波包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采用小波包三层分解信号,提取第三层各频率段能量值作为模式识别的特征向量。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本文对比了BP神经网络和概率神经网络对液压泵故障模式分类的效果。最终采用概率神经网络作为本课题的故障识别方法。4.运用LabVIEW软件设计测试系统软件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显示。将LabVIEW采集到振动信号传输到MATLAB软件,利用MATLAB编写的故障诊断程序对信号做出诊断,并最终将结果返还到LabVIEW编写的系统中显示。实现了LabVIEW和MATLAB的混合编程。5.本文运用本课题所设计的系统对液压泵进行故障自诊断和测试,诊断结果和测试结果说明本课题所设计出来的系统能符合企业要求。
鲁建敏[10](2012)在《QLY50全液压轮胎起重机液压系统分析》文中提出轮胎起重机是港口作业的重要设备。QLY50全液压轮胎起重机,能够很好地适应港口码头作业环境。在货场通行路较窄,车位很小,甚至有时没有标准的吊车作业位置时仍然能够进行生产装卸作业,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因此本文对起重机的液压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解决了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针对秦皇岛港口用QLY50全液压轮胎起重机长期高负荷运转,导致液压系统出现油液泄漏量大、油温过高、液压元件损坏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起重机的主要技术性能和主要结构进行分析,对液压系统及各液压元件进行介绍,并重点分析了液压泵回路、起升机构回路、变幅机构回路、行走机构回路、回转机构回路和支腿回路等,为其检修及改造提供依据。在对回转机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AMEsim软件对其进行仿真计算。回转机构是起重机的重要机构之一,其动态特性直接影响整个起重机的工作性能。通过液压系统的仿真计算,分析系统的压力动特性。通过合适地控制斜坡曲线,提高大转动惯量工况下回转作业的平稳性,同时在转动惯量小的工况具有较高的作业效率,增加整机作业的可靠性、安全性。还可以为指导轮胎起重机回转液压系统的改进、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基础。根据起重机液压系统的原理和工况,对液压系统进行分析。结合现场的实际作业,找出液压系统发生故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针对钢丝绳开股损坏和液压油液油温过高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二、高速研磨修复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研磨修复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 |
1.1 液压油引起的故障分析 |
1.1.1油黏度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2油温度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3油面高低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4油污染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1.5油气泡引起的故障 |
1)故障类型: |
2)发生元件: |
3)分析与措施: |
1.2 油管引起的故障分析 |
1.2.1油管漏气引起的故障 |
1.2.2油管接错引起的故障 |
1.2.3油管规格引起的故障 |
1.2.4与油管有关的其他原因引起的故障 |
1.3 密封不良引起的故障分析 |
1.3.1外漏故障 |
1.3.2内漏故障 |
1.3.3其他密封不良故障 |
1.4 系统弹簧引起的故障分析 |
1.5 马达引起的故障分析 |
1.6 材料造成的爬行故障 |
2 液压系统故障诊断发展趋势 |
2.1 液压材料因素引起的故障归属是智能诊测的基础 |
2.2 几种智能诊断的评价及注意事项 |
3 结束语 |
(2)某型号轴向柱塞泵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轴向柱塞泵国内外发展文献综述 |
1.2.1 轴向柱塞泵国外发展现状 |
1.2.2 轴向柱塞泵国内发展现状 |
1.3 柱塞泵可靠性研究概述 |
1.3.1 柱塞泵可靠性试验方法研究 |
1.3.2 柱塞泵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
1.3.3 柱塞泵可靠性模型研究 |
1.4 柱塞泵可靠性试验装备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5.1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轴向柱塞泵失效分析与数据库研究 |
2.1 失效分析理论基础 |
2.1.1 失效的分类 |
2.1.2 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
2.1.3 失效树分析法 |
2.2 轴向柱塞泵失效分析 |
2.2.1 轴向柱塞泵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2 轴向柱塞泵失效树分析 |
2.2.3 轴向柱塞泵失效判定方法 |
2.2.4 轴向柱塞泵失效维修反馈分析 |
2.3 失效案例数据库研究 |
2.3.1 数据库目标与任务 |
2.3.2 数据库功能需求分析 |
2.3.3 数据库功能模块实现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系统研究 |
3.1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方案 |
3.1.1 试验节能方案研究 |
3.1.2 试验加速方案研究 |
3.2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试验台研究 |
3.2.1 被试柱塞泵介绍 |
3.2.2 液压原理图 |
3.2.3 试验台架主体及创新点介绍 |
3.3 可靠性试验台辅助系统研究 |
3.3.1 冷却系统设计 |
3.3.2 加载系统设计 |
3.3.3 主供油、补油系统设计 |
3.3.4 过滤系统设计 |
3.3.5 传感器元件选型 |
3.4 可靠性试验台监控系统研究 |
3.5 试验台安装与调试 |
3.5.1 液压元件安装 |
3.5.2 试验台测试 |
3.6 可靠性试验台节能效果分析 |
3.6.1 功率回收原理 |
3.6.2 系统功率回收分析 |
3.6.3 试验过程中的功率回收效果分析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数据分析与评估 |
4.1 可靠性的基本函数 |
4.1.1 可靠度函数 |
4.1.2 失效率函数 |
4.1.3 平均寿命函数 |
4.2 常见概率分布 |
4.2.1 对数正态分布 |
4.2.2 威布尔分布 |
4.2.3 指数分布 |
4.3 性能退化数据与失效分析 |
4.3.1 性能退化基本理论 |
4.3.2 容积效率退化轨迹 |
4.3.3 性能退化试验数据 |
4.3.4 被测柱塞泵失效现象及原因分析 |
4.4 可靠性数据处理 |
4.4.1 确定寿命分布函数 |
4.4.2 加速模型 |
4.4.3 试验变应力下的失效时间累计 |
4.4.4 参数计算 |
4.5 轴向柱塞泵可靠性寿命评估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船舶液压设备原理及维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液压阀 |
1.1 液压阀分类 |
1.2 液压阀的常见故障问题和维修技术 |
2 液压泵 |
2.1 液压泵基本工作原理 |
2.2 液压泵的常见故障问题和维修技术 |
3 液压马达 |
3.1 液压马达基本工作原理 |
3.2 液压马达的常见故障问题和维修技术 |
4 液压缸 |
4.1 液压缸基本工作原理 |
4.2 液压缸常见的故障问题和维修技术 |
5 结语 |
(4)液压系统智能有源测试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液压系统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1.1 液压系统常用测试方法 |
1.1.2 液压系统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
1.2 液压有源测试技术的研究基础 |
1.2.1 常用测试方法的优缺点 |
1.2.2 液压有源测试技术 |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和研究难点 |
1.3.1 课题来源和意义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3.3 课题研究难点 |
第2章 液压有源测试理论与方法的优化 |
2.1 液压有源测试仪优化方案 |
2.1.1 泄漏测试影响分析 |
2.1.2 一代测试仪AEMSim仿真研究 |
2.1.3 一代机提高测试精度方案 |
2.1.4 二代机输出流量的闭环控制系统 |
2.1.5 一二代机对比 |
2.2 开式回路液压有源测试理论研究 |
2.2.1 开式回路液压系统泄漏理论 |
2.2.2 开式液压系统泄漏有源测试模型 |
2.3 闭式回路液压系统液压有源测试理论研究 |
2.3.1 闭式回路液压系统泄漏理论 |
2.3.2 闭式液压系统泄漏有源测试模型 |
2.4 液压系统检测附件库 |
2.4.1 附件代码 |
2.4.2 创建附件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液压元件泄漏健康状态有源检测方法研究 |
3.1 液压元件的泄漏健康状态的几个定义 |
3.2 电液换向阀的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3.2.1 电液换向阀的工作位内泄漏方程 |
3.2.2 电液换向阀中位内泄漏方程 |
3.2.3 液压有源测试电液换向阀的泄漏模型 |
3.2.4 电液换向阀泄漏测试 |
3.2.5 实验验证 |
3.3 比例溢流阀的常见故障测试 |
3.3.1 比例溢流阀故障的机理 |
3.3.2 比例溢流阀常见故障的机理分析 |
3.3.3 实验系统搭建 |
3.3.4 实验验证 |
3.4 液压泵的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3.4.1 轴向柱塞泵的测试理论分析 |
3.4.2 轴向柱塞泵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3.4.3 检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液压有源泄漏检测系统的研究 |
4.1 液压系统健康泄漏数据库 |
4.1.1 液压元件数据代码规则的制定 |
4.1.2 液压元件健康泄漏数据库建立 |
4.2 数据库链接 |
4.3 智能检测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液压有源泄漏检测系统的试验 |
5.1 某100 T平板车悬挂液压系统智能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5.1.1 某100 T平板车悬挂液压系统介绍 |
5.1.2 某100T平板车悬挂液压系统泄漏健康检测模型建立 |
5.1.3 检测前准备工作 |
5.1.4 悬挂液压系统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5.2 校直切断机智能液压有源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5.2.1 校直切断机介绍 |
5.2.2 液压校直切断机泄漏健康检测模型建立 |
5.2.3 检测前准备工作 |
5.2.4 液压校直切断机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5.3 锻造液压机液压控制系统智能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5.3.1 锻造液压机介绍 |
5.3.2 锻造液压机液压控制系统泄漏健康检测模型建立 |
5.3.3 检测前准备工作 |
5.3.4 液压控制系统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5.4 FAST液压促动器群智能有源测试试验 |
5.4.1 液压促动器群组的负载试验 |
5.4.2 液压促动器组液压缸静位沉降故障智能液压有源检测 |
5.4.3 液压促动器液压缸锁紧泄漏健康状态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面向深海的水压换向阀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和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海水液压换向阀国内外研究概述 |
1.3.2 海水环境下材料的腐蚀磨损研究现状 |
1.3.3 海水液压阀口密封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关键技术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关键技术问题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海水环境下阀口密封材料的腐蚀磨损研究 |
2.1 海水腐蚀磨损及对液压阀的影响 |
2.1.1 腐蚀磨损介绍 |
2.1.2 海水腐蚀磨损特点 |
2.1.3 腐蚀磨损交互作用分析 |
2.1.4 海水液压阀的腐蚀磨损机理 |
2.2 海水环境下的磨损分量测定 |
2.2.1 试样制备及海水配置 |
2.2.2 试验装置及方法 |
2.2.3 试验结果 |
2.2.4 试验总结 |
2.3 海水环境下的腐蚀分量测定 |
2.3.1 腐蚀试样制备 |
2.3.2 试验装置及方法 |
2.3.3 试验结果 |
2.3.4 试验总结 |
2.4 海水环境下的腐蚀磨损交互作用机理 |
2.4.1 磨损加速腐蚀 |
2.4.2 腐蚀加速磨损 |
2.4.3 腐蚀磨损试验中的“负”交互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湿式电磁铁的压力平衡式采样阀技术研究 |
3.1 静水压能驱动的深海采样方法研究 |
3.2 基于湿式电磁铁的压力平衡式采样阀设计 |
3.2.1 采样阀压力平衡式阀芯结构设计 |
3.2.2 基于海水背压的压力平衡阀芯受力分析 |
3.3 水压阀用湿式电磁铁仿真及试验研究 |
3.3.1 水压阀用湿式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分析 |
3.3.2 水压阀用湿式电磁铁仿真分析 |
3.3.3 阀用湿式电磁铁试验研究 |
3.4 静水压能驱动的深海采样装置及采样阀仿真及试验研究 |
3.4.1 系统仿真模型 |
3.4.2 仿真结果分析 |
3.4.3 深海采样阀样机研制及系统集成 |
3.4.4 深海采样阀试验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全浸式电磁铁的海水插装阀技术研究 |
4.1 全浸式电磁铁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
4.1.1 全浸式电磁铁的设计 |
4.1.2 硫化及耐压试验研究 |
4.1.3 全浸式电磁铁性能试验研究 |
4.2 基于全浸式电磁铁的海水插装阀方案设计 |
4.2.1 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工作原理 |
4.2.2 海水三位四通换向阀关键结构设计 |
4.3 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结构优化 |
4.3.1 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数学模型 |
4.3.2 海水三位四通插装式电磁换向阀AMESim仿真模型 |
4.3.3 基于AMESim批处理的单参数动态特性分析 |
4.3.4 基于遗传算法的多参数影响变化关系分析 |
4.3.5 单参数与多参数影响变化关系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水液压阀口密封性能的可靠性分析 |
5.1 锥阀阀口密封的泄漏量模型 |
5.2 锥阀阀口密封副接触表面的分形研究 |
5.2.1 分形理论介绍 |
5.2.2 粗糙表面的分形特征 |
5.2.3 阀口密封副端面泄漏量分形模型 |
5.2.4 密封副端面密封比压试验研究 |
5.3 海水液压阀口密封可靠性分析 |
5.3.1 海水环境下金属的腐蚀失效研究 |
5.3.2 基于Copula的弹簧多失效模式可靠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海水换向阀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
6.1 样机研制及实验室性能测试方法研究 |
6.1.1 海水插装式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的研制 |
6.1.2 试验原理及试验系统 |
6.1.3 试验项目 |
6.2 深海模拟试验方法研究 |
6.2.1 试验系统原理及深海高压舱内试验方案 |
6.2.2 开式海水液压系统集成及调试 |
6.2.3 水池试验 |
6.2.4 换向阀深海模拟试验方法 |
6.3 海上试验方法研究 |
6.3.1 海上试验装置和条件 |
6.3.2 海上试验前准备 |
6.3.3 海上试验方法及步骤 |
6.3.4 海上试验结果的评定准则及试验结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铁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及故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趋势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械液压系统与常见问题 |
2.1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简介 |
2.2 铁路机械液压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 |
2.2.1 液压系统故障造成的后果 |
2.2.2 常见液压系统的故障 |
2.2.3 液压系统故障的特点 |
2.2.4 液压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 |
2.2.5 基于参数测量的故障诊断系统 |
第3章 RM80型清筛机的液压回路 |
3.1 走行驱动液压系统 |
3.1.1 调速回路 |
3.1.2 手动减压阀式先导操纵回路 |
3.1.3 液压制动回路 |
3.2 行走离合器操纵液压系统 |
3.2.1 区间运行 |
3.2.2 工作运行 |
3.2.3 与列车编组运行 |
3.3 行走离合器控制驱动液压系统 |
3.4 挖掘链驱动液压系统 |
3.5 挖掘链导槽调整液压系统 |
3.6 挖掘链及回转污土输送带安装调整液压系统 |
3.7 振动筛调平装置、道砟导向、护罩控制、后拨道装置液压系统 |
3.8 道砟分配液压系统 |
3.9 起拨道、夹轨器液压系统 |
3.10 主污土输送带、回转污土输送带及左、右道砟回填输送带驱动液压系统 |
3.11 振动筛驱动液压系统 |
3.12 后通风设备传动装置液压系统 |
3.13 前通风设备传动装置润滑及注油泵液压系统 |
3.14 空气调节设备液压系统 |
3.15 振动筛驱动装置润滑液压系统 |
3.16 分动齿轮箱滑液压系统 |
3.17 挖掘齿轮减速箱滑液压系统 |
第4章 造成铁路工程机械液压走行系统故障原因分析 |
4.1 液压系统的高温病因分析 |
4.1.1 液压系统高温的危害 |
4.1.2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高温原因分析 |
4.2 液压高速走行系统走行离合故障分析 |
4.2.1 离合器的常见故障 |
4.2.2 离合器故障分析 |
4.3 走行系统反拖问题分析 |
4.4 液压走行系统中跑偏的故障问题分析 |
第5章 铁路工程机械液压走行系统阶段性维护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900t运梁车再制造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再制造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再制造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再制造发展现状 |
1.3 运梁车发展现状 |
1.3.1 国外运梁车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运梁车的发展现状 |
1.4 运梁车再制造发展现状 |
1.5 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运梁车再制造的意义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运梁车零部件的恢复性再制造 |
2.1 实用拆解技术 |
2.2 再制造运梁车的清洗和检测 |
2.2.1 废旧运梁车的整体清洗 |
2.2.2 废旧运梁车零部件的清洗 |
2.2.3 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 |
2.2.4 机械零部件的检测 |
2.3 部分零部件的再制造加工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再制造运梁车电液系统的设计与验证计算 |
3.1 再制造运梁车电液系统方案设计 |
3.1.1 液压驱动系统 |
3.1.2 液压转向系统 |
3.1.3 液压悬挂系统 |
3.1.4 其他辅助系统 |
3.2 再制造液压驱动系统的验证计算 |
3.2.1 驱动轮的动力学分析 |
3.2.2 运行阻力计算 |
3.2.3 再制造发动机参数验证计算 |
3.2.4 马达配套减速机的验证计算 |
3.2.5 驱动马达验证计算 |
3.2.6 驱动液压泵参数验证计算 |
3.3 再制造开式系统参数的验证计算 |
3.3.1 转向系统 |
3.3.2 悬挂系统 |
3.4 其它系统元件的参数计算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再制造运梁车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及试验 |
4.1 可靠性工程的概念 |
4.1.1 可靠性基本数量特征 |
4.1.2 寿命的概率分布 |
4.2 再制造运梁车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 |
4.2.1 液压系统可靠性模型 |
4.2.2 再制造运梁车液压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
4.2.3 再制造运梁车液压系统可靠度的预测计算 |
4.3 液压系统可靠度仿真及现场试验 |
4.3.1 可靠度的MATLAB仿真 |
4.3.2 现场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再制造运梁车转向液压系统故障树分析 |
5.1 故障树分析法基本理论介绍 |
5.1.1 故障的基本概念 |
5.1.2 故障树 |
5.2 故障树的基本分析方法 |
5.2.1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5.2.2 灰关联理论在故障树中的应用 |
5.3 实际应用 |
5.3.1 故障树建模与关联度计算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8)海洋工程用钢水下等静压摩擦柱塞焊接技术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等静压摩擦柱塞焊概念的提出 |
1.3 等静压摩擦柱塞焊焊缝成型机制及主要工艺参数 |
1.4 等静压摩擦柱塞焊接设备的研究进展 |
1.5 空气介质中等静压摩擦柱塞焊研究现状 |
1.5.1 等静压摩擦柱塞焊接头的显微组织 |
1.5.2 焊接工艺对焊接质量的影响 |
1.5.3 焊接工艺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
1.6 水下等静压摩擦柱塞焊工艺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母材 |
2.1.2 塞棒材料 |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3 焊接设备 |
2.4 焊接工艺试验 |
2.4.1 DH36钢空气中焊接工艺试验 |
2.4.2 DH36钢水下焊接工艺试验 |
2.4.3 X65钢水下焊接工艺试验 |
2.5 显微组织表征 |
2.5.1 金相组织分析 |
2.5.2 SEM分析 |
2.5.3 EBSD分析 |
2.5.4 TEM分析 |
2.6 力学性能测试 |
2.6.1 硬度测试 |
2.6.2 拉伸试验 |
2.6.3 冲击试验 |
第三章 等静压摩擦柱塞焊试验样机研制 |
3.1 等静压摩擦柱塞焊接工况分析及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
3.1.1 工况分析 |
3.1.2 总体设计方案和技术参数设计 |
3.2 试验机架设计 |
3.3 焊接主轴设计 |
3.3.1 主要技术指标 |
3.3.2 整体布局及结构设计 |
3.3.3 液压马达的选配 |
3.3.4 轴承的选配 |
3.3.5 主轴轴向进给机构设计 |
3.4 液压动力系统设计 |
3.4.1 基本回路设计 |
3.4.2 回转动力及控制油路 |
3.4.3 油缸进给及压力控制油路 |
3.5 电气及控制系统设计 |
3.5.1 焊接过程实施流程 |
3.5.2 控制对象及实现方式 |
3.5.3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
3.5.4 电控柜及电气线路 |
3.6 试验调试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气介质中等静压摩擦柱塞焊的基础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等静压摩擦柱塞焊过程的基本特征 |
4.3 FHPP及FTPW焊缝成型性及缺陷 |
4.4 基于田口方法的FTPW工艺优化与分析 |
4.4.1 田口方法简介 |
4.4.2 正交表设计 |
4.4.3 信噪比分析 |
4.4.4 方差分析 |
4.5 焊接工艺参数对DH36钢FTPW接头成型质量的影响 |
4.6 FTPW焊接工艺参数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规律 |
4.7 FTPW热过程及其对焊接区显微组织的影响 |
4.8 DH36钢的FTPW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 |
4.8.1 DH36钢FTPW接头的显微组织特征 |
4.8.2 DH36钢FTPW接头的硬度分布规律 |
4.8.3 DH36钢FTPW接头的拉伸及断裂行为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H36钢水下等静压摩擦柱塞焊工艺及组织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DH36钢的水下FHPP/FTPW工艺研究 |
5.2.1 DH36钢的水下FHPP/FTPW焊缝成型特征及缺陷 |
5.2.2 DH36钢的水下FTPW工艺窗口研究 |
5.3 DH36钢水下FTPW接头焊接区的显微组织演变 |
5.3.1 DH36钢水下FTPW接头结合界面的组织结构 |
5.3.2 DH36钢水下FTPW接头不同区域的微观组织 |
5.4 DH36钢水下FTPW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
5.4.1 DH36钢水下FTPW接头的硬度分布特征 |
5.4.2 DH36钢水下FTPW接头的拉伸性能 |
5.4.3 DH36钢水下FTPW接头的冲击韧性 |
5.4.4 DH36钢水下FTPW接头的断口形貌 |
5.5 塞棒材料对水下FTPW接头显微组织及韧性的影响 |
5.5.1 不同塞棒材料的焊接区显微组织的影响 |
5.5.2 不同塞棒材料条件下焊接接头的冲击性能 |
5.5.3 不同塞棒材料条件下焊接接头的断口形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X65钢水下摩擦柱塞焊接头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 |
6.1 引言 |
6.2 X65钢的水下FTPW焊接工艺 |
6.3 X65钢水下FTPW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 |
6.4 X65钢水下FTPW接头的力学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发表论文 |
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9)液压泵与马达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其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来源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液压测试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2 液压泵与马达故障诊断技术发展 |
1.2.3 小波理论与神经网络的发展与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测试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液压泵的故障分析 |
2.1 概述 |
2.2 液压泵、马达的工作原理 |
2.2.1 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
2.2.2 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 |
2.3 液压泵、马达重要参数 |
2.3.1 液压泵重要参数 |
2.3.2 液压马达重要参数 |
2.4 系统设计要求及设计方案 |
2.4.1 系统设计要求 |
2.4.2 系统设计方案 |
2.5 液压泵故障分析及诊断流程设计 |
2.5.1 液压泵常见故障分析 |
2.5.2 液压泵故障诊断设计流程 |
2.6 小结 |
第三章 液压泵与马达测试平台的液压系统设计 |
3.1 概述 |
3.2 液压原理图设计 |
3.3 主要液压元件的设计及选用 |
3.3.1 油箱的设计 |
3.3.2 液压管路及其联接 |
3.3.3 液压控制阀的选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技术及CAT软件系统设计 |
4.1 概述 |
4.2 测试系统传感器介绍 |
4.3 信号调理 |
4.4 数据采集硬件介绍 |
4.4.1 数据采集卡主要参数 |
4.4.2 模拟输入方式 |
4.4.3 输入输出接口 |
4.5 液压泵、马达CAT软件系统 |
4.5.1 LabVIEW软件简介 |
4.5.2 测试系统软件实现 |
4.6 小结 |
第五章 液压泵的故障诊断 |
5.1 概述 |
5.2 小波分析 |
5.2.1 理论背景 |
5.2.2 小波分析方法 |
5.2.3 多分辨率分析与Mallat算法 |
5.2.4 小波包分析 |
5.3 BP神经网络与概率神经网络 |
5.3.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5.3.2 BP神经网络算法 |
5.3.3 概率神经网络 |
5.4 基于小波包与神经网络的液压泵故障模式识别的运用 |
5.4.1 小波包提取液压泵故障特征 |
5.4.2 BP神经网络在液压泵故障模式识别上的运用 |
5.4.3 概率神经网络在液压泵故障模式识别上的运用 |
5.5 故障诊断方法实现 |
5.6 小结 |
第六章 检测结果与分析 |
6.1 概述 |
6.2 被测试液压泵简介 |
6.3 液压泵故障部位诊断 |
6.4 维修后测试结果 |
6.5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QLY50全液压轮胎起重机液压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 |
1.2 四种常用的起重机 |
1.2.1 轮胎式起重机 |
1.2.2 汽车式起重机 |
1.2.3 越野轮胎起重机 |
1.2.4 全地面起重机 |
1.3 轮胎起重机的特点 |
1.4 国内外起重机的发展概况 |
1.4.1 国外起重机行业现状 |
1.4.2 国内起重机行业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QLY50 全液压轮胎起重机的主要技术性能和主要结构 |
2.1 起重机的结构特点 |
2.2 起重机的主要技术性能 |
2.2.1 起重机的起重技术性能 |
2.2.2 起重机的行驶性能 |
2.2.3 起重机的结构尺寸 |
2.2.4 起重机的重量参数 |
2.2.5 起重机的起重性能表 |
2.2.6 起重机的起升高度—工作半径关系图表 |
2.3 起重机的主要结构 |
2.3.1 起重机的动力源 |
2.3.2 起升机构的工作原理 |
2.3.3 变幅机构的工作原理 |
2.3.4 回转机构的工作原理 |
2.3.5 行走机构的工作原理 |
2.3.6 支腿机构的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QLY50 全液压轮胎起重机的液压系统分析 |
3.1 液压系统的组成 |
3.2 液压泵回路 |
3.2.1 A8V 轴向柱塞变量双泵 |
3.2.2 A11V 轴向柱塞变量泵 |
3.2.3 双联齿轮泵 |
3.3 起升回路分析 |
3.3.1 起升回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3.3.2 背压平衡阀 |
3.4 变幅回路分析 |
3.5 行走回路分析 |
3.6 回转回路分析 |
3.6.1 回转回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3.6.2 双向缓冲阀 |
3.7 支腿回路分析 |
3.7.1 支腿回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3.7.2 双向液压锁 |
3.8 转向、冷却回路分析 |
3.9 液压油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 AMESim 软件的起重机回转系统仿真 |
4.1 AMESim 软件简介 |
4.2 基于 AMESim 的仿真模型建立 |
4.3 模型仿真分析 |
4.3.1 验证搭建的系统模型 |
4.3.2 仿真参数设置 |
4.4 液压回转系统的实验验证 |
4.5 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比较 |
4.6 影响回转系统动特性的因素分析 |
4.6.1 转动惯量对回转机构动特性的影响 |
4.6.2 控制斜坡对回转机构动特性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QLY50 全液压轮胎起重机的故障分析及检修方案 |
5.1 液压系统的故障分析和排除方法 |
5.2 QLY50 全液压轮胎起重机的故障分析及检修 |
5.2.1 整机故障 |
5.2.2 起升机构故障 |
5.2.3 变幅机构故障 |
5.2.4 回转机构故障 |
5.2.5 行走机构故障 |
5.2.6 支腿故障 |
5.2.7 控制系统故障 |
5.3 A8V 泵的失效形式及修复 |
5.3.1 A8V 泵的失效形式 |
5.3.2 A8V 泵的修复 |
5.4 液压系统压力测试和调整 |
5.5 系统的技术改造 |
5.5.1 钢丝绳的改进 |
5.5.2 液压系统的改造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高速研磨修复液压泵及液压马达(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液压系统材料因素故障萃析[J]. 苏安良. 南方农机, 2022(02)
- [2]某型号轴向柱塞泵可靠性研究[D]. 张志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3]船舶液压设备原理及维修技术[J]. 吴木强,徐颖聪. 船舶物资与市场, 2020(01)
- [4]液压系统智能有源测试理论及方法研究[D]. 杨成刚. 燕山大学, 2019
- [5]面向深海的水压换向阀关键技术研究[D]. 刘向阳. 北京工业大学, 2018(04)
- [6]铁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及故障分析[D]. 樊海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7(10)
- [7]900t运梁车再制造及工程实践[D]. 戎少峰. 燕山大学, 2017(04)
- [8]海洋工程用钢水下等静压摩擦柱塞焊接技术应用基础研究[D]. 崔雷. 天津大学, 2014(08)
- [9]液压泵与马达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其故障诊断[D]. 汪宝生.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9)
- [10]QLY50全液压轮胎起重机液压系统分析[D]. 鲁建敏. 燕山大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