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对军队卫生事业挑战探略(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池鸣[2](2017)在《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福州地区军队医院地处对台一线作战区域,在战时需要能够确保医疗保障任务的执行,非战争时期要完成保障部队健康和支援地方卫生医疗任务,如参加重大医疗事故、灾情救治或者疫情防治研究等,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医院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医院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人才的支撑,也需要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良好的运作与规划。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还以传统的每年初制定计划,各部门共同统筹调配的传统方法,这种方法机制在应对其完成日常任务存在不足,一般单位的人力资源主要进行日常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工作单位的分配调配、工资档案的管理和后勤保障等安置工作,基于对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才建设现状了解,一般将人力资源部划归于政治部门,开展行政事务性管理工作和日常的业务工作,还会带有一定军队政治的色彩,比如需要无条件执行的行政命令,特殊的人员调动等等。福州地区军队医院在人员管理方面通过具体事务和规定与程序来进行管理,对一些人性化的需求关注比较少,这与当前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主流观念相互违背,将无法满足医院工作人员的现实需求,管理观念与方法上遏制了工作积极性,加上工作人员纳入编制的程序比较繁琐,使广大工作人员的潜力难以得到发挥,也让统筹工作受到限制,使这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难以得到最佳的发挥,导致了建设现代化一流医院的目标难以达成。福州地区军队医院卫生事业的变革要从学习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开始,进一步完善该地区军队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查阅、深入访谈等方式,对福州军队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借助国内外的经验,找出具体原因,提出意见建议,并结合人员构成不断变化发展的情况,积极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对军队医院管理重要性,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在理论指导、管理实践、考核绩效和规章制度等很多方面管理方式,进一步推动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力量趋于完善、实践更加成熟。
刘佳[3](2013)在《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论析》文中指出陈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一位素有“儒将”美誉的天才文化统战家。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出生的革命者、领导者,建国后陈毅先后担任过上海市第一任市长、国务院分管科学文化工作的副总理,其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得到了科学、有效的实行,为建国后党和国家的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学术界、理论界对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挖掘、研究仍然不够深刻、系统、全面,至今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本系统论述其知识分子思想的专着或研究生论文。所以,本文选择《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论析》作题目,力求对建国后的陈毅知识分子思想进行一个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系统梳理,立足现实以发现问题,以史为鉴来解决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期望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问题提供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厚的主观原因和历史缘由。陈毅本身是知识分子出身,有着求知若渴的性格,这对其建国后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时期文化统战工作的需要为其建国后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做了前提和准备,建国后陈毅特殊的政治生活为其知识分子思想的成熟、完善提供了保障。随着历史的发展,建国后陈毅的知识分子思想先后经历了初步萌芽、成熟发展、不断深化的三个不同的历史过程。在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陈毅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知识分子工作,也正是从他的这些工作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他对于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问题有着客观、科学的定性,认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就是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国家的财宝。此外,陈毅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也有着自己科学的认识,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应当具备充分的主人翁意识、要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敢于批判现实的不足之处、要善于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同时,陈毅还指出必须要科学的对待和改造知识分子,制定科学合理的知识分子政策。无论是在“红”与“专”关系的处理问题上,团结、吸收、重用广大知识分子问题上,还是如何实现对知识分子的科学改造问题上,陈毅都卓有见地的提出了自己一套独特完整的思想。建国后陈毅的知识分子思想特色鲜明,主要表现为原则立场上充分的坚定性、工作方法上的灵活性,政策制定上的科学性、情感态度上的亲和性、内容及对象上的全面性这五个大的特点。这些特性贯穿于陈毅做知识分子工作、与知识分子打交道的一言一行之中,是在深入探究其建国后知识分子思想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出来的。对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特点的把握,是对其整个知识分子思想研究分析的发展和深化。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上所具备的五个特点是陈毅开展知识分子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保证,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建国后陈毅的知识分子思想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既是对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的辩证坚持,也是对他知识分子思想的重要发展;它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知识分子工作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它是党的统战工作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法宝,对于我国整个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宝贵之处还在于它具有充分的现实启示意义,对当代中国社会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参考研究价值。建国后陈毅的知识分子思想让我们明白了发展文教事业必须要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建立科学的人才利用、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大国的崛起、获得繁荣和富强。
王奕菲[4](2012)在《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军队疗养院作为军队卫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军队后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军队疗养院不仅在平时为军队官兵和特勤人员的疗养、康复与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战时也充当一定的机动卫勤力量,是军队战斗力组成的重要部分。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疗养院也和军队医院一样,走着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和参与市场竞争,自谋发展出路的双重发展路线。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应该围绕着满足新形势下卫勤服务保障任务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展开。本研究通过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及军队卫生人才发展方向,透视分析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发展目标。结合对军队疗养院整体发展方向、科技人才发展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建立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指标体系,分析论证,综合评价,提出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发展目标和构建适时可行的科技人才发展规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力求通过本研究为我国军队疗养院人才规划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使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发展建设更加符合疗养院发展战略。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分法等方法。通过研究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层级指标对整体规划的影响程度。研究得出,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包含两大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政策环境规划因素,该因素对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整体规划的影响程度比值是14.89%,其中总体规划、政策规定、现有供应、未来需求四个二级因素对整体规划的影响程度各占7.91%、4.46%、1.50%、1.02%;另一方面是专业技术规划因素,其对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整体规划的影响程度比值是85.11%,其中有五个二级因素,对整体规划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梯队计划因素占42.33%、引进计划因素占22.06、晋升计划因素占6.85%、培训计划因素占12.24%、人才流动因素占1.63%。研究结果表明,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必须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基础上展开。在政策环境规划上,要树立与疗养院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规划目标,健全疗养院科技人才管理的相应机制。把握好人才实际情况,激活人才创新能力。要提前预测疗养院未来人才需求,做出长远规划;在专业技术规划上,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合理配置人才结构,要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合理计划吸纳科技人才。要适时调整选拔标准,合理把控人才晋升空间,要系统设计培训方案,合理开展专业技术训练。要把关人才流向动态,合理规避人才流失、损耗。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全新的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体系,并对体系中各层级指标进行量化权重,使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在研究方法上,对管理学关于指标体系研究中,指标权重计算步骤常用的群决策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改进,经过推理和验算后提出一种新的群决策方法,使指标的权重计算更为严谨、科学。研究还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转换,设计出《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评分表》,并用于实证研。评分结果对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评价和对未来人才规划策略的制定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乐斌[5](2011)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以来,随着我国“三医体制”(医疗、医药、医保)的改革深入,医院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医院盈利模式提出挑战,全民医保时代即将来临,地方民办、合资医院迅速发展,医疗市场呈现多元化格局,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地方医院和军队医院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军队医院从1985年开始实行对外有偿服务以来,既缓解了国家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又为军地培养和输送了不少专业技术人才,弥补了标准经费的不足,取得了社会效益、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长足进步。但长期以来,由于军队中心医院主要担负驻地体系部队医疗保障任务,不与或者很少与地方医院竞争医疗市场,使得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新医改的逐步展开预示着医疗机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利时代”。随着国家、军队卫生政策的调整,军队中心医院必须对实施26年之久的医疗有偿服务政策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在新的医疗市场格局调整中寻求生存和发展。基于战略目标的成本管理是近20余年来兴起于西方欧美等国的新型成本管理思想,其核心思想是将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相结合,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帮助组织机构进行决策,以使之不断提升竞争力。该方法目前仍多用于企业管理中,而在我国用于医院成本控制管理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很多具体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医院成本控制管理的基本“工具”与企业管理相同,包括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成本动因分析,成本效益评价等。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是管理界熟知的有效工具,它从战略高度出发,在成本控制管理领域建立起一套新的评价体系,为医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被管理界认为是当今实用的成本控制评价工具之一[1]。通过确定BSC的四个维度目标值,我们可以将战略目标与成本控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军队中心医院由于肩负着特定的历史使命,长期以来有国家财政支撑,其与地方综合医院相比,成本核算工作相对滞后。大部分军队中心医院一直以来仍将“收入减支出,节余提奖”的奖金分配作为医院经济核算工作的重点,对成本控制问题论之较少。如何在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追求“相对成本最小化”,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新时期军队医院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本研究针对军队中心医院的使命任务和组织特点,综述了当前军队中心医院的成本控制发展概况,分析了军队中心医院的特殊环境和战略目标,对军队中心医院实施基于BSC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模式进行了研究,首次建立了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观测。本课题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选择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作为切入点,基于BSC基本思想,利用德尔菲法(Delphi)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将收集的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相关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建立了基于BSC的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并用综合指数法(Compositive indexmethod, CIM)对某军队中心医院引用BSC成本控制体系后一年的成本控制情况与运用该体系前一年的情况进行比较,得出了相关结论。为新时期军队中心医院探索成本控制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成本、成本控制及医院成本控制相关理论进行概述,总结成本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实践情况。第二部分:分析军队中心医院发展特点,对国内外医院成本控制现状进行归纳和评价,明确了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方向。第三部分:对BSC运用于医院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对BSC引入军队中心医院成本管理做可行性分析,奠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分析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与战略管理的关系,对BSC思想与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体系的融合做理性的思考,归纳二者融合的基本思路。第五部分:对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体系构建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构建了基于BSC四个维度包括财务、内部流程、发展、客户维度的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第六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根据BSC指标体系对某军队中心医院的资料进行筛选,选取了该院基于BSC的成本控制实施前后两年的与成本管理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利用加权综合指数法评价本院自2009和2010年的成本控制情况,查找成本控制薄弱环节及其原因,得出了相关结论,并由此提出了军队中心医院有效实施基于BSC成本控制体系的针对性策略。
姜宗文[6](2009)在《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对我国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军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探索,已走出一条统筹规划、集中开发、内外联合、军地兼容、高效低耗的建设道路。“军字一号”工程的广泛应用,显着提高了全军医院信息化水平,为实现新时期军队医院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分析了我国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在军队医院信息体系建设中主要受到无总体规划,投入不到位、标准化问题、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新旧管理理念的对立、医院信息技术人员缺乏、对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等因素的制约。指出我国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首先,在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与医院管理脱节,信息化建设实施策略不当,信息化建设投入强度和装备能力不足,信息管理机制处于初级阶段,宏观管理缺乏深度和力度的问题。其次,在军队医院信息体系研究中,由于受到医院信息化水平和研究人员自身素质的限制,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比较低等问题。提出军队医院信息体系建设的方法,一是要坚持“一把手工程”,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三要制订完善医院信息管理制度和严格操作规范;四要完善对信息系统的效益评价。提出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信息意识;(2)调整发展战略,加强信息化建设;(3)依托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4)深化管理模式,提高综合效益;(5)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优化业务工作流程;(6)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营造信息文化氛围。最后,结合我国军队医院的特点提出军队医院在新的军事变革时期,如何适应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军队的总要求,建设符合国情、军情和院情的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加快军队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军队医院的卫勤保障能力,促进军队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
边瑛[7](2009)在《军队中心医院知识资本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战略性要素,已经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知识、资本两个要素的有效嫁接为医院快速获取竞争优势及谋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从知识的内涵入手,分析了知识和知识资本的构成、特征及知识如何转化为知识资本,在此基础上结合军队中心医院特点,以医院发展实践要求为出发点,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利用专家咨询的方法,筛选和确定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构建了军队中心医院知识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的应用过程中,选取4所中心医院通过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的方法进行调查,完成了数据资料收集工作,并运用数学模型对所得定性、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结果显示,现阶段人才和技术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了医院的广泛认同,但在管理组织、医院文化等软件建设方面还较欠缺,知识资本总体水平不高。通过对军队中心医院知识资本评价指标的调查数据分析,本研究认为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医院发展趋势的要求,医院不但要加大知识、技术投入,还应当重视营造知识文化氛围,改善知识组织结构、完善知识激励制度,以推进医院管理好、利用好知识资本。该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实际反映医院知识资本应用管理水平,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便于管理者看清医院知识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并不断改进工作。最后,对现阶段军队中心医院知识资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这对于军队医院管理者利用新的理念和方式管理医院,适应时代要求,将有一定地借鉴意义。
王秀薇[8](2008)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新军事变革,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一次军事变革,对全世界所有的主权国家与政治实体产生巨大的冲击,既给国际安全形势增加了新的变数,也给我国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带来了重大影响。新军事变革对武器装备、部队编组、指挥控制、作战空间、作战样式等战争要素产生深刻的影响,体现出显着的、不同于以往军事变革的性质和特征。这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变革,加速了军事大系统的综合集成,使得军兵种在未来战场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管理、可视化后勤保障等方面,向传统的军事人才和军事教育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军事变革对军事教育的要求,2003年全军第十五次院校会议做出了依托国民教育、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的的重大决策,对军队院校的发展和军事人才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基层军医作为现代卫勤保障实施的主体力量,其任职能力建设对军队卫勤保障效能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在综述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历史和发展、我国应对新军事变革战略调整的基础上,以提高基层军医任职培养质量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基层军医职业特性,立足职业教育理论、继续教育理论、终身教育理论和联合教育理论,界定了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同时,借鉴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胜任力模型建模方法,整合出基层军医胜任力建模方法——CDBMS方法,通过现场调研、BEI方法、问卷调查、专家小组讨论等,构建了基层军医胜任力素质模型,包括军政素质、职业素养、业务素质和创新精神四类21个胜任力指标,同时对指标进行了“合格级”、“专业级”、“优秀级”界定。利用内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数和聚合效度、区分效度法,对该模型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结论为该模型对基层军医工作绩效有较好的预测和区分作用。以构建的基层军医胜任力素质模型为基础,对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构建了该培养模式的六个组成要素及具体内涵,即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制度、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质量评价,建立了培养目标九格矩阵模型、职级与培养内容模型、基层军医培养三维体系图和任职培养课程开发及培养途径模型。基本建立了面向现代战争卫勤保障发展需要的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对未来我军基层军医任职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齐欢[9](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白永菊[10](2007)在《《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研发》文中指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对军队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结构及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军队医院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军队医院管理人员是医院人才梯队中的重要成分,而军队医院管理人员一部分是从医疗一线转行做管理工作的,又由于因医院管理人员紧张、经费短缺、时间限制等原因,多数医院管理者难以对管理知识进行脱产系统学习,而影响人才培养,造成了医院管理人员目前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技能不平衡,在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存在缺陷。因此,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建立开放、高效、多样的远程医学教育体系,已成为提高军队卫生人员素质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为军队医院管理人员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网络远程教育是多快好省完成教育任务的一条好办法,怎样做好军队医院管理人员网络远程教育,是当前医院管理学多目标训练体系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本课题系军队“十五”计划指令性课题,总后卫生部指令性课题,《医院管理学》多目标训练体系之子课题。总课题以现代医院管理理论为核心,以课堂授课、局域网模拟与广域网远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军队医院管理学”多目标训练体系。建设了符合宏观卫生行政机关、微观医院各级管理者、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等目标特点的系列教材共5类,并已在实践中进行了推广应用。目前本学科已完成继续教育远程训练模式研究,但缺乏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训练平台和教学培训工具,所以《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亟待研究。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网络远程教育,真正突破了学习时空的局限,老师和学校、学员和学校、学员和学员可以不在同一国度。网络教育提供了师生分离的宽松环境,交互式的课程设计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具有多媒体图片、文字、声音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为学员创造了特有的知识发现和建构环境。现代社会、现代医院管理学、远程继续教育飞速发展,军内远程继续教育技术的日渐成熟,为进行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前期课题构建的模式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采用文献检索、专家座谈、系统分析等方法,对远程教育现状、《军队医院管理学》远程训练现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技术计及算机技术理论,通过专家咨询法、文献回归法和标准化设计,探讨本网络训练课件设计和研发相关问题。通过系统分析方法,从研究相关性、全局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四方面分析系统环境、系统要素、系统功能三者的相互关系,着眼于网络系统的整体功能,研究如何提高系统功能的途径,如何完善《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体系。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在Windows XP Professional系统中配置IIS,以局域网为开发环境,采用Access数据库,以DreamWeaver MX、Photoshop 6.0软件,ASP和HTML语言为开发工具,完成网络课件的设计、研发。本研究针对医院管理人员脱产培训困难问题,构建《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模型,丰富了总课题“医院管理学多目标训练体系”部署理论与方法体系,充实了《军队医院管理学》继续教育远程训练模式内涵;首次运用计算机、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多媒体软件,以军队医院管理学理论为核心,研发《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为军队医院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提供了训练平台和教学培训工具,使分层培训更易实施,满足了军队医院各级管理人员的学习要求,实现了医院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课件的教学内容、交互功能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本课件在目前的条件下已经实现了视频、图片、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的结合,使《军队医院管理学》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变得生动、立体和更加贴近临床实际。随着军队医院管学理理论及其它学科的发展,我们将随时调整课件教学内容,以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本课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更加完善和提高,如:需进一步用更多的原始数据对网络系统进行调试,增强可靠性与实用性,更好的为系统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功能;考试评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视频、音频、图片、文本等资料不丰富,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采集典型资料以作补充,充实课件内容。
二、知识经济对军队卫生事业挑战探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对军队卫生事业挑战探略(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
1.3.1 德育 |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
2.4 小结 |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
3.3 小结 |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
4.4.1 德育评价论 |
4.4.2 德育效用论 |
4.4.3 德才兼备论 |
4.4.4 德育功能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
5.1.1 理想信念教育 |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
7.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 |
第三节 现代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
第四节 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
第二章 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第一节 组织机构 |
第二节 人力资源状况 |
第三节 军队医院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情况 |
第四节 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的特点 |
一、无条件为工作付出劳动 |
二、军队医院人力资源存在的不稳定性 |
三、个体的贡献不易衡量 |
第五节 军队医院与地方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差异 |
一、编制结构的不同 |
二、能力水平与承担任务的不同 |
三、学科建设的需求不同 |
四、人才培养机制的效果不佳 |
五、工作压力比较难疏导 |
第三章 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
一、管理理念未能与时俱进 |
二、缺乏正确的管理方法 |
三、管理方法不够人性化 |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
一、无真正意义上的“人事权” |
二、管理部门职业化程度不高 |
三、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规划不到位 |
一、不同专业人员数量增长不均 |
二、在选拨录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三、在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人员结构不合理 |
五、非在编人员占比例较大 |
第四节 薪酬分配机制不科学 |
一、工资激励作用未得到发挥 |
二、工资升级制度层次过少 |
三、医务人员内部的薪酬不公平 |
四、管理部门内部薪酬不公平 |
五、薪酬的外部不公平 |
第五节 工作环境压力增大 |
一、工作强度高压力大 |
二、人文关怀不够到位 |
三、工作环境存在健康隐患 |
四、医务人员的生活没有规律性 |
五、员工的发展不受重视 |
第四章 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队伍素质不高 |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不切实际 |
第四节 绩效考评体系尚待完善 |
第五节 工作环境恶化压力剧增 |
第五章 完善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
第一节 创新管理理念 |
一、树立人才战略理念 |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
三、树立社会保障理念 |
第二节 构建管理模式 |
一、编设机构 |
二、明确职能 |
三、理顺关系 |
四、建章立制 |
第三节 健全管理体制 |
一、优化选人用人制度 |
二、健全绩效评估体系 |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薪酬制度 |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
一、工作和生活环境 |
二、事业环境 |
三、人文环境 |
四、营造工作氛围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主要框架及研究创新点 |
—、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一) 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形成条件 |
1、陈毅知识分子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
2、陈毅知识分子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 |
(二) 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发展历程 |
1、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初步形成(19491954) |
2、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成熟与发展(1954——1966) |
3、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深化(1966——1972) |
二、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内容 |
(一) 客观科学评价知识分子的属性 |
1、“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就是社会主义知识分子” |
2、“知识分子是国家的财宝” |
(二) 高度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1、“知识分子要有主人翁意识,勇于提意见、敢于批判” |
2、知识分子要发挥业务优势,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
(三) 制定科学合理的知识分子政策 |
1、科学处理知识分子的“红”与“专”关系 |
2、广泛团结、吸收、重用广大知识分子 |
3、要用科学的方法改造知识分子 |
三、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特点 |
(一) 原则立场的坚定性 |
1、坚决拥护中央对知识分子的科学决策 |
2、坚决抵制左倾思想对知识分子的错误定性 |
(二) 工作方法的灵活性 |
1、灵活安排,用人用其长 |
2、结合自身特长,灵活展开知识分子工作 |
(三) 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
1、从实际出发,分析、解决知识分子问题 |
2、以辩证的方法开展知识分子工作 |
(四) 情感态度的亲和性 |
1、以知识分子自居,获得情感共鸣 |
2、以文会友,广结良友 |
(五) 内容、对象的全面性 |
1、思想内容的全面性 |
2、涉及对象的全面性 |
四、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
(一) 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历史意义 |
1、辩证的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 |
2、对做好改革开放后的知识分子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
3、对党的统战工作成功开展具有重大意义 |
4、为我国科教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二) 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的现实启示 |
1、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要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 |
2、建立科学的人才利用、管理机制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 研究的政策背景 |
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2 研究的整体设计 |
2.1 研究的指导思想 |
2.2 研究的观察视角 |
2.3 研究的思路内容 |
2.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1 相关概念概述及分析 |
1.1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述 |
1.2 科技人才的定义与特征 |
1.3 人才规划的概念及作用 |
2 相关研究的进展 |
2.1 国内外对人才规划的研究现状 |
2.2 军队人才规划的相关研究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现况分析 |
1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资源概况分析 |
1.1 军队疗养院的基本概况 |
1.2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
1.3 对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归纳 |
2 军队疗养院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
2.1 国家人才建设发展对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建设的影响 |
2.2 军队人才建设对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建设的要求 |
2.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建设面临的挑战 |
2.4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个人成长的需要 |
3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
4 小结 |
第四部分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 |
1 指标的初步选择 |
1.1 指标选择的原则 |
1.2 指标选择的方法 |
1.3 层级指标的初步构建 |
2 筛选层级指标 |
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3.1 咨询专家的选取 |
3.2 专家权威度的确定 |
3.3 指标的权重 |
3.4 指标的综合权重 |
3.5 完善第三级指标内涵界定 |
4 构建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模型 |
4.1 各级规划指标相对于整体规划的比例情况 |
4.2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评分模型的建立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模型的实证研究 |
1 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1.1 科技人才实际情况调研 |
1.2 科技人才规划评分调查 |
2 研究对象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数据分析 |
2.1 科技人才基本情况与分析 |
2.2 科技人才业务情况与分析 |
3 实证研究结果统计与分析 |
4 小结 |
第六部分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策略建议 |
1 军队疗养院人才规划观念的确立 |
1.1 确立疗养院第一资源是人才的观念 |
1.2 确立人才管理上共享共管的观念 |
1.3 确立人才扶持在先的观念 |
1.4 确立人才重在开发的观念 |
1.5 确立人才薪酬上按知分配的观念 |
2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的建议 |
2.1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中关于政策环境规划的建议 |
2.2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中关于专业技术规划的建议 |
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的设想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筛选指标专家咨询问卷 |
附件二 指标权重专家咨询问卷 |
附件三 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评分表 |
发表论文情况 |
(5)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设计 |
四、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一部分 成本控制理论的形成及其实践探讨 |
一、与成本相关的基本概念解析 |
二、与本研究成本控制相关的基本概念解析 |
第二部分 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理论研究 |
一、军队中心医院的特征 |
二、军队中心医院发展战略分析 |
三、国内医院成本控制研究进展 |
四、国外医院成本控制研究进展 |
五、医院现阶段成本控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
六、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影响因素 |
七、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的需求和改进 |
第三部分 BSC 运用于医院管理的理论研究 |
一、BSC 在国内外理论发展概状 |
二、医院引入BSC 的可行性分析 |
三、BSC 的理论基础及其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
四、BSC 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
第四部分 运用BSC 理念构建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体系的思考 |
一、准确把握BSC 主旨 |
二、明确医院战略目标 |
三、科学选取成本控制内容 |
四、把握BSC 与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的有机融合 |
第五部分 基于BSC 的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基于BSC 的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二、基于BSC 的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的最终建立 |
三、基于BSC 的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的确定 |
四、讨论 |
第六部分 基于BSC 的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体系实证观测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成本控制主要措施 |
三、结果 |
四、讨论 |
第七部分 基于BSC 的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策略 |
一、以功能导向促观念转变,高度重视领导认识开发 |
二、以教育培训促常态发展,充分发挥沟通协调作用 |
三、以制度完善促控制规范,构建成本管理运营屏障 |
四、以平衡发展促效益提升,努力营造精细管理环境 |
五、以信息建设促科学发展,积极优化成本控制平台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一 中外医院成本控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BSC 应用于医院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统计 |
(6)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写作背景 |
1.2 研究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概述 |
2.1 军队医院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2.2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的特点 |
2.3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 |
第3章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
3.1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
3.2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
3.3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研究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与发展趋势 |
4.1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
4.2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的组织与管理 |
4.3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方法 |
4.4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
4.5 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5章 解放军第461 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实例 |
5.1 解放军第461 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概述 |
5.2 解放军第461 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 |
5.3 解放军第461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运行概况 |
5.4 解放军第461 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体会 |
5.5 解放军第461 医院未来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设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7)军队中心医院知识资本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军队中心医院知识资本评价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步骤及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资料质量控制与分析工具 |
六、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知识资本理论基础 |
一、知识的界定 |
二、知识资本的界定 |
三、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条件与路径 |
第三部分 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与依据 |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三、专家可靠性分析 |
四、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 |
第四部分 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 |
一、建立评价数学模型 |
二、实证研究 |
三、结果分析 |
第五部分 讨论和建议 |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证过程的讨论 |
二、军队中心医院知识资本管理的问题及建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附录1 专家咨询表首页(首轮) |
附录2 专家基本情况表 |
附录3 一级指标项目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4 专家咨询表首页(后几轮) |
附录5 二级指标项目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6 二级指标项目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7 三级指标项目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8 三级指标项目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9 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
附录10 调查问卷(军队中心医院知识资本评价专家评分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知识资本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和交流论文情况 |
(8)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1.1 选题的缘由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本研究关注的基本问题 |
3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
4 主要的研究方法 |
4.1 文献法 |
4.2 调查法 |
4.3 行为事件访谈法 |
第二章 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新军事变革及其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 |
1 新军事变革的特征 |
2 外军新军事变革发展和趋势 |
2.1 美国 |
2.2 俄罗斯 |
2.3 英国 |
2.4 法国 |
2.5 德国 |
2.6 日本 |
3 国内新军事变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3.1 形成新军事变革的总体规划和设计 |
3.2 大力推行理论创新 |
3.3 提高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 |
3.4 培养高素质人才 |
3.5 调整体制编制,优化部队结构 |
4 新军事变革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 |
5 新军事变革对卫勤保障的影响 |
6 新军事变革对军事教育的影响 |
6.1 正确选择军事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发展战略 |
6.2 信息化军事教育将成为主流 |
6.3 精心构建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要求的军事教育新模式 |
第二节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研究探讨 |
1 胜任力研究探讨 |
1.1 胜任力研究的起源 |
1.2 胜任力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
1.3 胜任力的内涵 |
1.4 胜任力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
2 胜任力模型研究探讨 |
2.1 胜任力模型建模方法综述 |
2.2 胜任力模型的检验方法 |
3 胜任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 |
1 模式 |
2 人才培养模式 |
2.1 概念 |
2.2 培养模式要素 |
3 任职教育与军事任职教育 |
3.1 概念 |
3.2 军事任职教育的定位 |
3.3 军事任职教育比较 |
3.4 军事任职教育规律 |
第三章 基层军医胜任力水平及任职培养状况 |
1 基层军医胜任力研究综述 |
2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历史及现状 |
2.1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历史 |
2.2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现状 |
2.3 “统一化”、“专业化”、“单向性”的培养模式及其弊端 |
3 基层军医建设现状及差距 |
3.1 调查基本情况 |
3.2 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基层军医胜任力及其模型构建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胜任力模型CDBMS 构建方法 |
3 基层军医胜任特征 / 素质辞典构建 |
3.1 构建思路与框架 |
3.2 关键事件获取 |
3.3 主题分析和胜任特征的提取 |
3.4 关于胜任特征/素质辞典的说明 |
4 胜任力模型重要度分析 |
5 胜任力因子分析 |
6 胜任力等级建议 |
7 胜任力因子释义 |
第五章 基层军医胜任力模型检验 |
1 评价者一致性检验 |
2 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 |
3 聚合效度检验 |
4 区分效度检验 |
第六章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
1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理论分析 |
1.1 基层军医的职业特性 |
1.2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
1.3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的本质特征 |
1.4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
1.5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
1.6 研究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的意义 |
2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
2.1 以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为基本出发点 |
2.2 体现现状与引领发展相结合 |
2.3 学术性与职业性相融合 |
2.4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3 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构建 |
3.1 教育理念 |
3.2 培养目标 |
3.3 培养制度 |
3.4 课程体系 |
3.5 培养途径 |
3.6 质量评价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英文论着 |
附录1 基层军医访谈记录(录音摘录) |
附录2 基层军医基于STAR 的BEI 访谈提纲 |
附录3 基层军医胜任力问卷调查表Ⅰ |
附录4 基层军医胜任力模型问卷调查表Ⅱ |
附件5 基层军医岗位工作职责(略) |
附件6 基层军医通用胜任力模型(示例) |
(9)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中国的研究 |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重点 |
二、难点 |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
第一节 国际背景 |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
第二节 国内背景 |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
一、经验 |
二、教训 |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研究背景 |
3 目的和意义 |
4 研究内容 |
5 相关概念 |
6 资料来源 |
7 研究方法 |
8 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现况分析 |
1 网络远程教育发展 |
1.1 发展趋势 |
1.2 面临的问题 |
1.3 制约因素及步骤 |
1.4 建议及规范 |
1.5 网络训练特点 |
2 《军队医院管理学》远程训练现况 |
2.1 技术现状 |
2.2 实施现状 |
2.3 发展趋势 |
3 《军队医院管理学》远程训练网络课件分析 |
3.1 网络课件模式 |
3.2 网络课件提供的环境 |
3.3 网络课件的特点 |
3.4.网路课件的优势 |
4 军队医院管理人员职能分析及素质要求 |
4.1 军队医院管理人员职能分析 |
4.2 军队医院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
5 远程训练需求调研 |
6 讨论 |
第二部分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设计 |
1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设计原则 |
2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整体结构设计 |
3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导航设计 |
4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内容设计 |
4.1 教学目标设计 |
4.2 教学策略设计 |
4.3 课件脚本设计 |
4.4 学习内容设计 |
5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媒体库设计 |
5.1 素材库设计 |
5.2 视频库设计 |
6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网页设计 |
6.1 版面设计 |
6.2 色彩搭配 |
6.3 字体设计 |
7 讨论 |
第三部分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研发 |
1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组成 |
1.1 总体结构 |
1.2 界面结构 |
2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功能 |
2.1 教学系统功能 |
2.2 考试系统功能 |
2.3 管理系统功能 |
3 《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
3.1 开发流程 |
3.2 开发工具 |
3.3 开发环境 |
3.4 数据库 |
3.5 调试试用 |
4 讨论 |
第四部分《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程管理 |
1 网络课件训练目标管理 |
2 网络课件训练内容管理 |
2.1 训练课程结构管理 |
2.2 训练课程材料管理 |
3 网络课件训练课程实施与评价 |
3.1 训练课程实施 |
3.2 训练课程评价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发表论文 |
附件 |
四、知识经济对军队卫生事业挑战探略(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福州地区军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 池鸣.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3]建国后陈毅知识分子思想论析[D]. 刘佳.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2)
- [4]军队疗养院科技人才规划策略的研究[D]. 王奕菲.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4)
- [5]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军队中心医院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刘乐斌. 第三军医大学, 2011(12)
- [6]军队医院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与策略研究[D]. 姜宗文. 吉林大学, 2009(08)
- [7]军队中心医院知识资本评价研究[D]. 边瑛. 第三军医大学, 2009(06)
- [8]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基层军医任职培养模式研究[D]. 王秀薇.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5)
- [9]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10]《军队医院管理学》网络训练课件研发[D]. 白永菊.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