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统战工作卓有成效

歙县统战工作卓有成效

一、涉县统战工作卓有成效(论文文献综述)

吴明怿[1](2020)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在敌人侵略破坏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粮食损失非常严重,在此情况之下,如何解决抗日根据地的粮食问题,支持边区军民与日伪顽军进行频繁的大小战斗,解决边区军民的吃饭和生存问题,并使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是值得探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边区政府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各方互动的具体历史过程,探讨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根据复杂多变的历史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应对粮食困境,从而推动根据地发展的内在原因。本文运用河南、山东两省以及部分地方市县档案馆馆藏史料和《冀鲁豫日报》等报刊史料,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边区的粮食工作:第一章主要从“人祸”和“天灾”两个角度探讨抗战时期冀鲁豫根据地粮食困境产生的原因。第二章主要从救灾和加强农业生产两个方面,讨论冀鲁豫边区如何实现生产自救,以及加强农业生产在根据地进行自救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具有的历史地位。第三章主要讨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府如何解决根据地民众的土地问题和减轻农民的农业税负担问题。第四章主要探讨冀鲁豫边区政府如何通过贸易、金融以及藏粮等措施加强粮食管护,同敌人开展粮食经济斗争,保障粮食正常交易活动的进行、稳定粮食价格、确保粮食安全等问题。第五章主要论述冀鲁豫边区政府在完善粮食供给制度上所采取的努力。结语部分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在粮食工作中体现出了以农业为主发展根据地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并注意利用商业、贸易、金融等手段,积极支持边区粮食工作的开展。这种经济思维使中共和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各种粮食政策措施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取得了积极效果,对保障困难环境下根据地党政军民的粮食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冀鲁豫根据地得以在残酷条件下依旧能够得到巩固、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第二,冀鲁豫根据地开展粮食工作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政策-效果”之间的线性演进关系,群众在对待政策的态度上,更倾向基于自身利益基础之上的权衡。边区政府在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坚持“政策的群众利益指向”,不断根据民众反映对政策和工作方法进行符合群众利益的调整,进而推动了粮食工作的切实开展。而这一过程实则反应的是抗日根据地政府所代表的“国家”层面与群众所代表的“社会”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妥协、改进的“互动”过程。通过冀鲁豫根据地在抗战时期所开展的粮食工作,我们也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新发现和值得思考的地方:第一,边区的粮食工作,突破了单纯依靠国家力量的传统救济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边区各级政府培养并吸收了一批积极分子,他们在参与中共的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共也借此实现了政权向基层的延伸。其次,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封建统治力量被削弱,农村中的阶级成分发生改变,农民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中农力量得到壮大,加强了中共革命的群众基础。再次,边区政府在开展粮食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发挥中共的政治宣传优势,注意依靠人民,打消了基层民众的思想顾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成为抗战时期边区的粮食工作能够得到切实开展的关键。

刘娟娟[2](2020)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及新时代启示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便历经多重磨难,经过艰难探索,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其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动员民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特优势。以抗战时期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例,共产党对当地民众实施了相应的动员工作,涉及民主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政策、军事动员策略、文化传播宣传等多方面,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动员方式,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动员民众参军参战,使得处在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军队夹击之中的太行边区军民,有效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抵抗,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共产党的力量由弱到强,根据地的实力也得到了巩固,日益增大。由此可见,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党对太行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有效动员。在本文的框架设计过程中,主要从四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对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理论基础、背景因素及发展历程进行探索,对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动员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了解。第二章重点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工作进行了阐述,涵盖了民主政治教育、经济发展政策、军事动员策略及文化传播宣传等方面。第三章中分析了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具体方式,以及动员的特点,表明共产党对民众进行的动员工作呈现出多样性和可行性。第四章中,针对根据地民众动员工作的经验成效进行了总结,通过多种动员方式共同作用,在保障民众利益的基础上,凝聚起各阶级能量,确立了党的话语权威,争取了更多的政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总结关于太行抗日根据地动员民众的工作经验,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党宣传群众、武装群众,贯彻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解决好三农问题,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巩固各阶层统一战线,使亿万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齐心协力而奋斗。对于新时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现实启示。

柏晓斐[3](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潘科[4](2020)在《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文中认为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控制性要素。河流是地球上水文循环的重要路径,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泥沙、盐类和化学元素等进入湖泊、海洋的通道。漳河是我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是山西、河南、河北三省边界地区的重要水源地,担负着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供水任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特别以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经济部门对砂子等基础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导致漳河河砂滥采乱采现象愈演愈烈。河道中砂石是缓冲河道水流、涵养水源以及保护堤防的重要屏障。长期采砂加剧了河水对堤防等水利工程的冲刷,在洪水期加大了堤防等防洪工程被冲毁的危险,对漳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从根源上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从而保护漳河堤防安全和水源地地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漳河非法采砂产生的内在机制,指出漳河非法采砂是一种低效的砂石资源配置活动,受到市场经济价格机制调节,根源在于砂石供需关系中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指出要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手段,从河砂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侧发力,化解漳河河砂供需关系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矛盾,从而彻底解决漳河非法采砂问题。

杨晓云[5](2020)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山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政权改造》文中提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阎锡山政权以长治为中心建立山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强化对辖区内县、区、村等政权的管理。这个政权是以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殊形式产生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前期所改造旧政权中唯一一个专署级政权。中国共产党对抗日五专署的改造包括调整专署内部人员、改造旧县级政权、改造村级政权,其成功原因包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坚强有力的军队建设、掌握恰当的时机。

刘宗灵[6](2019)在《“撑伞”与“扎根”:试析抗战时期中共在四川地区的统战活动》文中认为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在位于大后方的四川地区进行了细致持久且多层并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拓工作。这既推动了四川地方实力派转向"联共抗日"的方针,促进了川内民众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也大大增强了中共在西南区域社会各界的思想辐射力与政治影响力,为民主革命在四川的最后胜利做了重要的铺垫。中共在四川施行的统战活动,作为一则区域性个案,可让后人管窥其如何在历史重要关口把握机遇,向中国社会深植以完成崛起兴盛的目标,亦有助于认知中国革命胜利的密码。

张子影[7](2019)在《鲜为人知的敌后“小长征”——抗战时期洪学智在山西》文中指出1939年,抗战进入艰苦时期。党中央决定将延安的抗大总校转移到晋东南。洪学智率1000余名学员随总校一起行动。转移途中,为怕孩子啼哭暴露目标,洪学智把女儿留在了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乡家里。11月初,经抗大总校研究,决定把第3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100余人组成山东干

周庆[8](2019)在《成都和平解放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文中研究表明马识途先生在1989年《成都解放断忆》第八节"同志们,天亮了"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入城后第一件要办的事就是和地下党、地下团的同志们见面……来的同志中,认识的是少数,大半都没有见过,有的过去知道名字,许多是连名字也不知道,这本是地下党的纪律所要求的。有的同志是从其他地区转移阵地过来的,仆仆风尘;有的同志是才从敌人的监狱里出来的,脸色苍白,还跨着大八字走路,手上铐痕犹新;有的同志是才从敌军中作完策反工作才回来的,还穿着国民党军官的黄军服。当然,有的同志,我知道,无论我们在门口等他们多久,是再

冯佳[9](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杨卫敏[10](2019)在《全域统战:新时代大统战的总驱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域统战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探索,但尚缺理论体系和顶层设计。当前打造全域统战具有深刻时代背景和重要现实意义。全域统战在本质上应是新时代大统战体系,即应着眼大目标,总揽境内境外、党内党外、体制内外、圆内圆外、网上网下、上层基层,统筹五大关系各领域,强调全局眼光、战略思维和系统谋划,以更高站位、更大平台、更宽渠道开展统一战线各领域工作。全域统战要建立健全全域、立体的工作体制机制,保证工作格局的形成和工作成效的实现。

二、涉县统战工作卓有成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涉县统战工作卓有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创新、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史料运用说明
    六、论文思路与逻辑框架
第一章 冀鲁豫根据地出现粮食危机的原因
    一、冀鲁豫边区的建立与发展
        (一)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成立
        (二)根据地的行政区划
    二、冀鲁豫根据地环境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边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二)旱灾害所造成的民力与粮食损失
        (三)蝗虫灾害对粮食的危害
    三、敌人侵略活动对边区所造成的民力和粮食损失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生产自救
    一、积极救灾,克服灾荒
        (一)政府筹粮,实施急赈
        (二)向地主豪绅借粮
        (三)开展赎地运动
        (四)提供优惠的救灾借贷政策
        (五)开展灭蝗斗争
    二、开展广泛的农业生产建设活动
        (一)奖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
        (二)劳动互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边区合作社发展对缓解粮食困境所发挥的作用
        (四)为扶持农业生产提供贷粮贷款
        (五)促进生产发展的其它措施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推动减租减息,减轻民众税负
    一、冀鲁豫边区农民的受剥削情况
        (一)几种租佃形式与剥削情况
        (二)地主对承种人的超经济与高利贷剥削
    二、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二)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逐渐走向完善
        (三)边区减租减息政策的逐渐完善与推广
        (四)开展集体倒粮运动,保护减租减息成果
        (五)与地主豪绅的减租减息斗争
        (六)边区减租减息政策所取得的效果
    三、推行合理负担,采取累进征税制度
        (一)政策的制定和推广
        (二)负担的计算方法
        (三)累进等级与累进率的制定
        (四)加强合理负担政策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五)土地调查评议工作
        (六)负担的减免
        (七)公粮征收的一般过程
    四、开展清查黑地的斗争
        (一)抗战时期边区的黑瞒地情况
        (二)清查黑地的措施方法
        (三)查黑地斗争中的困难和取得的成果
    五、本章小节
第四章 加强粮食管控,保证粮食安全
    一、对粮食贸易采取统制政策
        (一)“对内自由,对外统制”贸易政策的确立
        (二)通过“贸易统制”调节需用,保护边区粮食安全
        (三)采取粮食专卖政策
        (四)公营商店在边区粮食贸易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加强集市管理,保障粮食交易
        (一)冀鲁豫边区集市管理的背景
        (二)对中心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集市管理政策
        (三)建立集市交易所,开展粮食等特殊商品的交易
        (四)适时转移集市,保证粮食交易的安全
    三、开展金融斗争,支持农业生产
        (一)抗战初期冀鲁豫边区的货币金融情况
        (二)抗战中期冀鲁豫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三)抗战后期冀鲁豫根据地的货币斗争
    四、做好粮食的管护工作
        (一)加强粮食存储
        (二)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打击敌人的抢粮行径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边区财粮制度,保障党政军民粮食供应
    一、加强财粮工作机构建设和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根据地的财粮供给制度
        (一)采取统筹统支和分区财粮统一供给制度
        (二)建立健全边区的财粮审计制度
        (三)完善根据地的财粮预决算制度
        (四)实行粮票制度
        (五)清理尾欠,掌握现粮
    三、对各级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制度和标准
        (一)冀鲁豫边区各级政府机关的财粮供给
        (二)对各级群众团体的粮食供给
        (三)对军队和抗属的财粮供给
    四、边区党政军民的粮食供给情况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2)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及新时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创新点及重难点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重难点
    1.4 研究思路与硏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太行抗日根据地
        1.5.2 民众动员
        1.5.3 新时代
第一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理论基础、背景因素及发展历程
    1.1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理论基础
        1.1.1 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观和宣传观
        1.1.2 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观和宣传观
    1.2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背景因素
        1.2.1 太行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是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地域生态
        1.2.2 地主豪绅掌握政权而民众处于无权状态是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社会生态
        1.2.3 太行山区民众心理的嬗变是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心理生态
    1.3 太行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发展历程
        1.3.1 根据地开创之前的民众动员(1931.9——1937.10)
        1.3.2 开创和准备时期的民众动员(1937.11——1938.4)
        1.3.3 巩固和发展时期的民众动员(1938.5——1940.12)
        1.3.4 战胜严重困难时期的民众动员(1941.1——1943.12)
        1.3.5 全面建设发展和迎接抗战最后胜利时期的民众动员(1944.1—1945.9 )
第二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主要内容
    2.1 政治方面
        2.1.1 宣传“三三制”民主精神
        2.1.2 引导农民参与乡村社会治理
        2.1.3 成立各种民众组织
    2.2 经济方面
        2.2.1 实施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2.2.2 实行合理负担和统一累进税
        2.2.3 掀起互助合作和大生产运动
    2.3 军事方面
        2.3.1 推行拥军优抗等政策激励参军
        2.3.2 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组织参战
        2.3.3 采取其他一系列策略动员支前
    2.4 文化方面
        2.4.1 增强革命文艺的宣传力度
        2.4.2 推广普罗大众的文化教育
        2.4.3 塑造模范人物的典型形象
第三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方式与特点
    3.1 灵活多样的动员方式
        3.1.1 严密高效的组织网络
        3.1.2 灌输渗透的思想播种
        3.1.3 灵活生动的宣传教育
        3.1.4 热火朝天的革命竞赛
    3.2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特点
        3.2.1 物质激励和精神引导相结合
        3.2.2 民族话语下的民主民生动员
        3.2.3 战争动员与根据地建设并重
        3.2.4 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动员
第四章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经验成效及启示
    4.1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经验成效
        4.1.1 确立党的话语权威,争取民众的政治认同
        4.1.2 保障民众利益,启发民众的民主意识
        4.1.3 凝聚各阶级能量,整合各种政治资源
        4.1.4 多种方式共同作用,推进边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4.2 太行抗日根据地民众动员的启示
        4.2.1 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作用
        4.2.2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4.2.3 巩固各阶层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心聚力..
        4.2.4 建立多元化的媒体宣传网络,正确引导和发挥新媒体动员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0.2.3 已有研究评价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
    0.5 概念界定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2.1 政治形象定位
        2.1.1 党领导的军队
        2.1.2 人民的军队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2.2.1 作风优良
        2.2.2 纪律严明
    2.3 军事形象定位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3.2 加强军队建设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4.1 文字宣传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4.2 语音宣传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4.3 形象宣传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7.1.1 参军
        7.1.2 支前、拥军、劳军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3 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 研究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思路
        3 技术路线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
        1 研究方法
        2 创新与不足
二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1 砂石及采砂
        2 采砂管理和采砂治理
        3 非法采砂
    (二) 理论基础
        1 治理理论
        2 公共物品理论
三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状
    (一) 漳河砂资源状况
        1 漳河概况
        2 采砂情况
    (二)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情况
        1 采砂危害
        2 治理情况
四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现存问题
        1 非采现象难以杜绝
        2 采砂管理理念落后
        3 采砂执法力量薄弱
        4 采砂管制滋生腐败
    (二) 原因分析
        1 市场需求催生非采
        2 忽视市场公民作用
        3 采砂治理投入不足
        4 政府监管引发寻租
五 漳河非法采砂治理对策
    (一) 稳定砂石供需关系
        1 推进砂石需求侧改革
        2 推进砂石供给侧改革
    (二) 引入采砂治理理念
        1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2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3 两种制度绩效比较
        4 充分发挥公共作用
    (三) 加大采砂治理投入
        1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经费
        2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编制
        3 安排采砂治理水政执法专项设备
    (四) 加强渉砂腐败监督
        1 发挥党内监督作用
        2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3 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4 发挥法律监督作用
六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山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政权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日五专署政权改造的过程和作用
    (一)政权改造的过程
    (二)政权改造的作用
二、抗日五专署政权改造成功的原因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是抗日五专署得以成功改造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是抗日五专署得以成功改造的重要法宝
    (三)坚强有力的军队建设,是抗日五专署成功改造的强大后盾
    (四)掌握恰当的时机,是抗日五专署得以成功改造的必要条件

(6)“撑伞”与“扎根”:试析抗战时期中共在四川地区的统战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论
二、撑伞:中共组织在四川地区的上层统战工作
三、扎根:中共组织在四川地区的下层统战工作
四、结语:中国共产党在四川开展统战工作的特点及成效

(7)鲜为人知的敌后“小长征”——抗战时期洪学智在山西(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抗大向晋东南敌后转移
    一、他向这块黄土地投出深情的一瞥。三年多的时光里,这块土地在他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一个孩子,影响整个部队的行动。山野地里的一点灯火前,丈夫脸上一行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扑簌簌地落下
第二节转战晋东南
    一、“学员队好比是个大家庭,我这个做家长的,一定要未雨绸缪。”
    二、小雨轻飘里,一行赤裸着脊背的男人行走在光秃的山坳间
    三、看看,都来看看我老洪的儿子。这下打小鬼子更不怕了,我有儿子了
第三节奇迹“小长征”
    一、听见警卫员报说洪学智来了,腿不好的教育长何长工一个翻身从床上下来,来不及扣好扣子就一拐一拐地走出屋子
    二、受命率部转移出发的这一天,天气阴沉,大块的乌云,堆积在天空的一角
    三、险越平汉路。他掏出钢笔,拉过她的手,让警卫员用手电筒小心地照着。在妻子的手心里画了几条线,几个点,轻轻地但却是清晰地说了句:“咱们打不散!”
    四、智渡卫河。“三五”同志太智慧了。看似简单实则天才的想法令双方皆大欢喜
    五、勇进伪化村。一席话说完,众人都用钦佩的目光注视着他
    六、夜过刘家围子。这是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七、湖西待命。篝火熊熊,驱散了饥寒,人们的脸上洋溢起了笑容,多日来紧绷的心舒展开来
    八、270多人的队伍,半年跨六省,行程2500公里无一掉队。他在鬼子的眼皮底下创造了奇迹

(8)成都和平解放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论文提纲范文)

和平解放前夕
长期艰苦卓绝的地下斗争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一、受灾区域概况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一、灾荒背景复杂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三、灾害循环相生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一、对人口的影响
        二、对经济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二、救灾体制
    第二节 宣传动员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第三节 筹粮赈灾
        一、赈济粮款
        二、组织借粮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第四节 减轻税负
        一、减免公粮
        二、减租减息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一、节约募捐
        二、准备代食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救助移民难民
        二、开展卫生防疫
        三、处理偷窃问题
        四、惩治贪污腐败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一、兴修水利
        二、发展合作社
        三、开展捕蝗运动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三节 发展副业
        一、发展纺织业
        二、发展家庭副业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一、开展赎地运动
        二、开展救人运动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主要成效
        一、成功度过灾荒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主要特点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第三节 现实启示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全域统战:新时代大统战的总驱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域统战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
    (一) 新时代大目标赋予全域统战新的任务
    (二) 大统战战略思维为开展全域统战探索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三) 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深刻变化使全域统战内涵全面升级
    (四) 基层统战部门的积极探索为全域统战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五) 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开展全域统战探索创造了重要契机
二、全域统战:体系要素与核心要义
    (一) 目标:最大政治与全域服务
    (二) 理念:战略思维与全域谋划
    (三) 资源:全域发动与全员参与
    (四) 方法:五位一体与分类施策
    (五) 队伍:“全链条”与“一盘棋”
    (六) 实践: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
三、全域统战工作之体制机制保障
    (一) 以党建引领统战
    (二) 强化领导协调机制
    (三)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四) 优化各领域整合融合机制
    (五) 创新基层全域统战工作机制
    (六) 探索虚拟领域运行机制
四、结语

四、涉县统战工作卓有成效(论文参考文献)

  • [1]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粮食工作研究[D]. 吴明怿. 上海大学, 2020
  • [2]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民众动员及新时代启示研究[D]. 刘娟娟. 山西大学, 2020(01)
  • [3]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4]漳河非法采砂治理研究[D]. 潘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山西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政权改造[J]. 杨晓云.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01)
  • [6]“撑伞”与“扎根”:试析抗战时期中共在四川地区的统战活动[J]. 刘宗灵. 兰州学刊, 2019(11)
  • [7]鲜为人知的敌后“小长征”——抗战时期洪学智在山西[J]. 张子影. 山西文学, 2019(10)
  • [8]成都和平解放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J]. 周庆. 文史杂志, 2019(05)
  •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全域统战:新时代大统战的总驱动[J]. 杨卫敏.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9(03)

标签:;  ;  ;  ;  ;  

歙县统战工作卓有成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