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2002年嘉兴市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霞[1](2012)在《2006-2010年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监测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2006-2010年城市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测,了解近5年全市的生活饮用水(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水质变化情况及存在的主要卫生学问题,分析影响全市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关健控制因素,提出好的对策,为今后做好生活饮用水的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提供更完善的科学依据,将环境污染等人为污染因素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保障城市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供给,为建立生活饮用水安全与健康的预警机制,做好应急性突发水污染事故处理预案,全面维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有力技术保障。方法:对乌鲁木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6-2010年间共计五年的生活饮用水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整理,获取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二次供水的相关检测指标,录入EXCEL表后,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测的项目结果判定,以一项检测指标不合格即判定为水样不合格作为判断标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一般性指标合格率对各年度的生活饮用水的检测指标进行描述,分析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学问题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不同年份的地面水源水与地下水源水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且地下水源水的合格率较低;不同年份出厂水的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χ2=1.288,P>0.05);不同年份管网末梢水菌落总数的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9.14,P<0.01);不同年份二次供水菌落总数和游离性余氯的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6.851,P<0.01)(χ2=13.607,P<0.01)。结论:加强水源地的环境保护,提高水质实验室检测能力,促进供水企业净水技术水平的提高,卫生行政部门需加大预防性和经常性监督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
张景平,陈丽琼,卢彩兰,段丽芳[2](2010)在《2002~2008年龙岩市城区市售食品卫生安全指标检测资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掌握治理餐桌污染工作期间各类食品卫生安全现状,指导今后更好地开展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方法]对20022008年龙岩市各县(市、区)城区市售5类食品卫生安全指标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8年平均合格率,生猪肉兴奋剂、猪牛羊肉重金属、鲜牛奶抗生素、禽肉类抗菌药物分别为98.87%、98.86%、98.02%、98.45%,蔬菜农药残留、蔬菜重金属、水果农药残留、稻谷药物残留、茶叶农药残留分别为96.17%、99.01%、98.76%、100.00%、98.77%,水产品农药残留、水产品及水发产品甲醛分别为99.62%、98.87%,酱油与食醋、豆制品、粮食复制品、肉蛋制品分别为94.51%、95.23%、100.00%、95.52%,二次供水、市政管网末梢水、瓶(桶)装饮用水分别为95.97%、97.55%、91.53%,多数品种有逐年增高的趋势(P<0.01或<0.05)。[结论]20022008年龙岩市各县(市、区)城区市售食品的卫生安全水平较高,多数品种合格率逐年增高。
王光旭,侯君,贾树松[3](2009)在《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方法对2002—2004年、2006—2007年大连地区生产和销售的桶装饮用水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测563份产品,合格率为71.94%。合格率逐年降低,2002年84.06%,2003年74.40%,2004年70.63%,2006、2007年分别为54.12%,67.27%,不同类型桶装饮用水检测结果显示:山泉水合格率最低52.94%,其次是纯净水61.04%,矿物质水66.67%,矿泉水75.85%。不合格指标主要是菌落总数。结论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不高,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葛丽敏,王光旭,贾树松,周晓忠[4](2007)在《2006年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方法对2006年大连地区生产和销售的桶装饮用纯净水、矿泉水、矿物质水及山泉水进行检测,并与2002-2004年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进行比较。结果2006年对61个生产、销售桶装饮用水单位,检测85份产品,合格率54.12%,与2002-2004年比较,合格率有所下降。结论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呈下降趋势。
谢建军[5](2006)在《HACCP系统在瓶装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是近年来在国际食品行业中兴起的一种确保食品安全的预防性质量控制体系,它是通过食品加工过程的关键环节实施有效地监控,从而将食品安全卫生危害消除或降低至安全的水平。饮用水企业也可以应用它来确保加工更加安全的食品,提高产品合格率。乐清市的瓶装饮用水市场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对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安全控制,产品还存在许多卫生质量问题,合格率不高。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在瓶装饮用水生产中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体系,完善产品的安全控制,提高产品卫生质量。 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且符合GB 19304—2003《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的1家瓶装饮用水生产厂家为应用研究对象。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HACCP系统及其应用准则》推荐的原理和程序,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收集原水、过程水、成品水、包装材料、环境检测资料的基础上,对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
马景宏,赵虹,王为黎[6](2005)在《我国桶(瓶)装饮用水微生物学检测概况》文中研究指明
张智[7](2003)在《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在感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承受城市化过程中伴随产生的人居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居住条件成了人民的迫切要求。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居住区环境质量管理,确保良好的居住区环境质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立科学、规范化的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因此,“九五”期间,国家开展了“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95-920-01-02-01)”,属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中的子题,本论文是该子题的部分研究成果。本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居住区环境的特点及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贯彻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化人居环境的理念,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以居民健康为主、兼顾居民生活质量(如舒适性等)的评价指标,把环境要素、环境设施、环境管理融入于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中,采用层次结构模型,建立了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分析现有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摸式,包括环境要素、环境设施、环境管理及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式等;提出了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分级标准及其检测方法。应用Dephi法调查了2000余户居民对居住环境质量的需求,并咨询了分布于全国范围12个省(市)、23个城市、37个专业的120位专家,综合应用五次多项式和方差、均方差分析,计算调查数据的收敛趋势,应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等确定了评价指标分级权值,提高了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权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论文根据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的特点和居住区环境管理的需要,在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管理系统中引入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了评价域概念,它包括三个层次:评价模式域、评价指标域和评价值阈,即评价方法与评价对象相适应、评价指标与评价目的或评价要求相适应、评价指标监测值与指标分级标准相适应,且据此建立了评价域数学模型,为开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管理系统,奠定了数学基础。论文以 VB(Visual Basic 6.0)为平台研制开发了居住区环境评价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结构,使用方便快捷,评价结果合理,可采用表格输出或图形输出,形式多样,形象直观。论文以重庆渝北两路城区为例,进行了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及评价管理系<WP=5>统应用实例研究。评价结果为:渝北两路城区环境要素为‘中’,环境设施为‘良’,环境管理为‘良’,综合评价居住区环境质量等级为‘良’。
金奕,邹中明[8](2002)在《2001~2002年嘉兴市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陈敏[9](2020)在《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农村饮水安全是世界性难题,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和各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我国也不例外:近40年来先后投资1.5万亿元、新建1100多万处农村饮水工程、覆盖近10亿农村居民。从工程覆盖面看,我国应已全面解决了农村居民饮水问题。但调查和统计显示,情况并不乐观,农村饮水数量上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价格上供高于求、质量上供低于求等矛盾问题处处存在(陈敏,2020)。一方面是有水供给但无人使用,农村地区尤其是南方农村存在大量饮水工程被抛荒,供能闲置50%以上,水利部暗访统计也证实有50%左右的农村饮水工程表现为不可持续;长江水利科学院对重庆试点区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评价,只有38.5%达到可持续标准。另一方面是有部分农村居民没有水用或者有人乱用水、浪费水的情况并存,大量农村居民依旧过着喝望天水的生活,包括部分工程覆盖范围的居民,也有居民挥霍着政府提供的福利水、免费水。可见,有工程覆盖≠有产品供给,有供给≠有效供给,百姓有需要≠市场有需求。农村饮水为什么会大量出现“有供有需但非有效”的情况?这是国内外众多专家持久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有效的农村饮水制度安排?为什么要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创新?如何进行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研究目标有三:一是把握农村饮水供给的变动规律、本质属性、现实需求和阶段性特征;二是明确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内在机理;三是揭示制约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具体制度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和具体建议。研究思路是: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农村饮水的产品属性入手,以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明确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总体思路和现实条件为切入点,试图通过构建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分析模型,对农村饮水市场供给有效性进行检验,对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的制度创新重要性和制度创新内容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从农村饮水制度设计冲突、农村饮水供给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农村饮水融资投入制度困境等维度,分析相关制度的缺陷及其内在机理,并提出相应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以期为更好地调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克服“泛市场化”“泛公益化”两种错误认识,进而构建实现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有:(1)农村饮水安全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应具有优先保障地位(第3章)。通过追溯农村饮水安全的发展历程,并与其他类似公共产品比较分析,可得到农村饮水安全具有基础性和致命性、垄断性和群体性、阶段性和反复性、区域性和差异性、资源性和流动性等本质属性和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交织等阶段性特征,其需求具有钢性强、受众宽、空间大等特点,在农村所有公共产品供给中具有优先地位。(2)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安排的关键是厘清政府和市场的权责范围并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第4章)。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百姓饮水中市场需求部分和基本需求的市场有效部分由市场主体按照市场法则进行供给;又要发挥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兜底保基本民生中作用,对基本需求中的市场失灵部分,应该由政府兜底保障,政府既不能越位,更不能错位、缺位。(3)市场失灵是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市场的主体表现(第5章)。通过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推导当前1100多万处农村供水工程可能存在的360种市场供需情形中,只有72种市场有效,这意味着理论上农村饮水市场80%会失灵,为政府参与农村饮水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4)改进和创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是政府当前破解农村饮水有效供给难题的有效途径(第6、7、8章)。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大建设时期已经结束,饮水供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已发生深刻变化,通过考察搜集到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的38个农村饮水制度,发现之前以工程为中心、以投资为中心、以管理为中心的农村饮水制度难以适应新矛盾、新任务,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进和创新,通过创新建立以分区定性、分段定责、分量计价的农村饮水安全制度体系,包括总供给-总销售制度(CS-CS制度)、阶段水价制度、城乡联动联调水价制度、“双通道”决策制度、专用水票“需求侧”直补制度、内部交叉补贴制度等,释放制度红利、巩固建设成果,既可提高投资效益,又可增强百姓福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1)提出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按照覆盖范围和缺失危害程度标准,提出了农村公共产品分区(ABCD)设计理论,并发现农村饮水处于A区的优先地位。并按照供需关系和市场原则,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市场进行分区,划分了市场和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界限,发现农村饮水刚需部分(ac C)在农村公共产品保障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公共产品和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有助于回答“农村饮水安全是不是公共产品”“农村饮水为何需要优先供给”“如何厘清市场和政府在供给农村饮水职责的界限”等基本问题。(2)构建融合“价格控制”和“供求干预”为一体的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基于农村饮水安全分区供给理论,本文构建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市场分析模型,把农村饮水需求分解为基本需求(公益品)和非基本需求(市场产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饮水有效供给中的职责边界。这一研究结论可为在减轻政府负担中压实政府责任、在增加企业责任中促进企业发展,把原来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独木桥”路径变成“双通道”提供依据。(3)基于“卡尔-希克斯标准”构建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本文从定性制度、责任制度、融资制度等9个方面,考察了3个层面、38个农村饮水制度的效率,剖析了制度失灵的内在机理,并按照“卡尔-希克斯标准”进行制度改进,创新了农村饮水有效供给制度体系,回答了“农民可用多少水、交多少费”“政府该尽什么责、补多少钱”等长期困扰农村饮水安全有效供给的基本问题。
朱鹏飞[10](2017)在《基于排污权交易的环境管理及区域利益协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各国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政策措施,如价格、税收、财政、信贷等;70年代以后,排污权交易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政策手段。从Dales首先提出排污权概念以来,各国的学者从排污权交易原理、交易制度与市场、初始分配与定价、交易成本与收益、厂商行为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上,美国、日本、欧盟和发展中国家(如智利)的排污权交易各有特色,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显示了排污权交易巨大的前景和生机,并形成了总量控制型与信用型两种方式并存的排污权交易体系。排污权交易建立在一系列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理论基础之上,如产权理论、物质不平衡理论、外部不经济理论、公有地悲剧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环境权理论等,这些理论进一步推动了排污权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排污权进入中国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尤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更加迫切需要控制污染的排放。论文在分析比较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总量控制、交易制度体系构建、初始分配和定价、运作问题(监管及激励)等,提出排污权在我国发展、实践的重点,并将其应用到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实践中,如排污权的初始定价、核算与计量、各地排污权控制的模式及优缺点等。环境的保护不是独立的,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密切相关。论文在运用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实践经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污染排放、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取得平衡的政策建议。污染不是局部的问题,具有全局性和流动性。如何将排污权交易运用在环境管理与区域协调之间取得平衡,是为本文的最终落脚点。文章层层递进,第一步从单个主体的角度分析影响排污权交易的因素及解决办法;第二步从环境、经济发展与能源使用的3Es角度分析构建排污权交易的利益协调;第三步从区域利益协调角度分析构建排污权交易机制。从结构上看,文章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思路与方法,并通过框架图进行展示,提出了论文的创新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文章第二部分在阐述有关排污权交易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总结了排污权交易的既有研究成果,并将排污权交易与“命令-控制型”和收取排污费两种控制污染排放手段作了比较。文章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影响排污权交易的主要因素,包括初始定价和分配、计量以及交易成本管理,特别提出了排污权的影子定价模型,分析了在中国如何对排污权进行计量,包括会计属性、会计的计量原则、信息披露等内容。文章第四和第五部分对比介绍了美、日、欧盟、智利和中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和各自的特点,特别是详细阐述了中国排污权发展的历史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政府采取的措施,为解决区域利益协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第六部分运用实证分析了排污权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我国应坚定不移地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文章第七部分在阐述环境管理的概念、作用、内容和手段的基础上,提出要通过强化清洁生产来促进环境管理在排污权交易中发挥作用,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分别分析了现阶段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文章第八部分提出了区域利益协调的边界难题及对策、区域利益冲突与风险衡量、解决办法,最后以太湖流域为例提出了排污权控制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提出了我国排污权控制面临的难题及其相应的解决对策——实施总量控制下的信用型排污权交易模式;第二,研究排污权、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的利益冲突与风险衡量;第三,提出化解排污权交易区域利益与协调的机制。
二、2001~2002年嘉兴市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2002年嘉兴市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06-2010年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监测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材料来源 |
2 分析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采样点 |
2.3 采样方法 |
2.4 检测项目 |
2.5 检测依据 |
2.6 结果判定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 |
2 结果 |
2.1 总体情况 |
2.2 不同类型桶装饮用水检测结果 |
2.3 不同项目检测结果 |
3 讨论 |
(5)HACCP系统在瓶装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1.1 瓶装饮用水行业概况 |
1.2 HACCP概述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2.瓶装饮用水生产中应用HACCP的研究方法 |
2.1 现场调查和试点选择 |
2.2 研究步骤 |
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4 资料、数据收集及处理 |
2.5 质量控制 |
3.瓶装饮用水生产中HACCP系统的建立和分析 |
3.1 建立HACCP工作小组 |
3.2 描述产品并确定预期用途 |
3.3 绘制并确认工艺流程图 |
3.4 危害分析 |
3.5 建立HACCP工作计划 |
4.瓶装饮用水生产中HACCP系统的运行和应用效果 |
4.1 确认 |
4.2 关键控制点的验证 |
4.3 HACCP系统的验证 |
5.结论和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6.结语 |
7.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6)我国桶(瓶)装饮用水微生物学检测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生物污染情况 |
1.1 不同种类水微生物污染状况 |
1.2 不同微生物指标污染情况 |
1.3 饮水机微生物污染情况 |
2 饮用水微生物污染情况分析 |
2.1 水源水质存在隐患 |
2.2 生产企业卫生状况 |
2.3 使用过程中的污染环节 |
3 建 议 |
(7)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提出 |
1.2.1 课题来源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方法 |
2 人居环境建设与研究发展趋势 |
2.1 中国的城市化与住宅产业的发展 |
2.1.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
2.1.2 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 |
2.1.3 我国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
2.2 城市环境问题 |
2.3 国外人居环境的发展及趋势 |
2.3.1 住区环境新概念 |
2.3.2 国内外居住区环境研究与发展趋势 |
2.4 国内人居环境建设与发展概况 |
2.4.1 国家重视人居环境法规建设 |
2.4.2 逐步重视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 |
2.4.3 居住环境质量指标体系与评价制度 |
3 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体系及评价程序 |
3.1 居住区环境的特点 |
3.1.1 居住区分类 |
3.1.2 居住区环境的特点 |
3.2 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
3.2.1 居住区环境质量研究范围 |
3.2.2 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的构建原则 |
3.2.3 居住区环境质量指标体系的建构 |
3.3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特点 |
3.4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程序 |
3.4.1 居住区环境背景资料调查、收集与监测 |
3.4.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3.4.3 评价标准及分级 |
3.4.4 单项环境质量指标评价 |
3.4.5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
4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4.1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4.2 居住区环境要素评价指标 |
4.2.1 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
4.2.2 空气质量评价指标 |
4.2.3 物理(声、光、辐射)环境质量评价指标 |
4.2.4 居住区环境要素评价指标的确定 |
4.3 居住区环境设施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
4.3.1 环境绿化评价指标 |
4.3.2 环境卫生设施评价指标 |
4.3.3 市政设施功能评价指标 |
4.4 居住区环境管理质量评价指标选择 |
4.5 满意度评价指标分析 |
4.6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5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及质量分级标准 |
5.1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阈数学模式 |
5.2 综合评价常用数学模式 |
5.2.1 层次分析法 |
5.2.2 模糊数学法 |
5.2.3 灰色聚类法 |
5.2.4 几种数学评价模型的比较 |
5.3 环境要素质量评价模式 |
5.3.1 水环境质量评价摸式 |
5.3.2 空气质量评价摸式 |
5.3.3 声环境评价摸式 |
5.3.4 光环境评价摸式 |
5.3.5 环境要素质量评价模式 |
5.4 环境设施质量评价模式 |
5.5 环境管理质量评价模式 |
5.6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摸式 |
5.7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及分级标准 |
5.7.1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
5.7.2 环境要素质量分级标准 |
5.7.3 环境设施质量分级标准 |
5.7.4 环境管理质量分级标准 |
6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权值研究 |
6.1 权值的定义与作用 |
6.2 定权方法 |
6.2.1 统计分析法 |
6.2.2 层次分析法 |
6.2.3 模糊数学模式 |
6.2.4 概率统计法 |
6.2.5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定权方法的选用 |
6.3 居住区环境质量第一级~第三级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6.3.1 统计分析法确定权值的程序 |
6.3.2 评价指标权值调查的实施 |
6.3.3 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权值 |
6.3.4 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
6.4 第四级评价指标权值的确定 |
6.4.1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值的程序 |
6.4.2 地面水水质评价指标的权值 |
6.4.3 饮用水水质评价指标的权值 |
6.4.4 植物配置丰实度评价值权值 |
6.5 一步法综合评价指标权值 |
7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管理系统 |
7.1 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环境 |
7.1.1 硬件配置 |
7.1.2 软件环境 |
7.2 系统开发软件的确定 |
7.2.1 VB及其特点 |
7.2.2 开发软件的确定 |
7.3 居住区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 |
7.3.1 评价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
7.3.2 系统功能的层次划分 |
7.3.3 数据库文件的建立 |
7.3.4 环境质量评价模块 |
7.4 系统结构体系及功能 |
7.4.1 系统的结构特征 |
7.4.2 评价管理系统子系统 |
7.4.3 评价管理系统功能 |
8 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应用实例 |
8.1 渝北两路城区环境状况 |
8.1.1 渝北两路城区概况 |
8.1.2 渝北区1999年度环境质量状况 |
8.2 渝北两路城区环境要素评价 |
8.2.1 居住区空气质量评价 |
8.2.2 水环境质量评价 |
8.2.3 声环境评价 |
8.2.4 光环境评价 |
8.2.5 环境要素质量评价分指数 |
8.3 环境设施质量评价 |
8.4 环境管理质量评价 |
8.5 重庆市渝北两路城区居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部分科研和发表的论文 |
(8)2001~2002年嘉兴市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样品来源及检测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类桶装饮用水检测结果分析 |
2.2 本市与外省市桶装饮用水检测结果比较 |
2.3 不合格指标项次分析 |
3 讨论 |
(9)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结构框架 |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4.1 数据来源 |
1.4.2 数据处理 |
1.5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 |
1.5.1 研究重难点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动态、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2.1 研究动态 |
2.1.1 文献综述 |
2.1.2 研究述评 |
2.2 基础理论 |
2.2.1 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
2.3 相关概念 |
2.3.1 农村饮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
2.3.2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
2.3.3 阶梯水价与阶段水价 |
第3章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
3.1 发展历程 |
3.1.1 安全标准演变历程 |
3.1.2 规划法规完善历程 |
3.1.3 水源管理制度变迁 |
3.2 比较分析 |
3.2.1 与城市饮水比较 |
3.2.2 与农村公路用电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供给比较 |
3.2.3 与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类产品供给比较 |
3.3 需求分析 |
3.3.1 基础性需求:刚性强 |
3.3.2 广泛性需求:受众宽 |
3.3.3 发展性需求:空间大 |
3.4 基本特征 |
3.4.1 基础性和致命性 |
3.4.2 垄断性和群体性 |
3.4.3 阶段性和反复性 |
3.4.4 区域性和差异性 |
3.4.5 资源性和流动性 |
3.4.6 分散性和季节性 |
3.5 阶段特征 |
3.5.1 公益性和经营性杂糅 |
3.5.2 规模效益和规模不经济并存 |
3.5.3 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混合 |
3.5.4 建设不标准和运行不规范叠加 |
3.5.5 社会供给和自我供给交叉 |
3.5.6 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交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 |
4.1 制度创新的主流目标 |
4.1.1 以居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
4.1.2 形成闭环的制度体系 |
4.1.3 遵循本质属性、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制度体系 |
4.2 制度创新的基本方法 |
4.2.1 注重“卡尔多改进”追求效益最大化 |
4.2.2 注重上下结合内外互动体现实用性 |
4.2.3 注重前后比较左右借鉴凸显均衡性 |
4.3 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 |
4.3.1 统一的思想认识 |
4.3.2 扎实的经济基础 |
4.3.3 成功的经验借鉴 |
4.3.4 庞大的工程系统 |
4.3.5 归位的政府职能 |
4.4 制度创新的内部条件 |
4.4.1 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 |
4.4.2 逐步异化的制度目标 |
4.4.3 非均衡的制度效应 |
4.5 制度创新的考核指标 |
4.6 制度创新的基本设想 |
4.6.1 市场有效的判断标准 |
4.6.2 制度有效的制约因素 |
4.6.3 制度创新的关键问题 |
4.6.4 制度创新的现实局限 |
4.7 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创新的市场特征 |
5.1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设计 |
5.1.1 模型选择:三种常见市场分析模型比较 |
5.1.2 模型设计:农村饮水安全市场分析模型 |
5.1.3 模型说明:重要节点和区域 |
5.2 质量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供给-需求分析 |
5.2.1 基本类型 |
5.2.2 有效性分析 |
5.3 价格要素对市场有效性影响:成本-收益分析 |
5.3.1 基本类型 |
5.3.2 有效性分析 |
5.4 农村饮水安全市场有效性综合分析 |
5.4.1 模型分析及结果 |
5.4.2 主要特点 |
5.5 调查数据分析 |
5.5.1 抽样调查分析 |
5.5.2 典型调查分析 |
5.5.3 居民反馈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设计冲突及创新 |
6.1 制度设计冲突的主要表现 |
6.1.1 产品定性模糊化:混淆不准的定性制度 |
6.1.2 供给质量理想化:高标低配的水质制度 |
6.1.3 供水类型单一化:人畜同饮的供给制度 |
6.2 制度设计失灵的内在机理 |
6.2.1 定性制度失灵分析 |
6.2.2 质量制度失灵分析 |
6.2.3 分类制度失灵分析 |
6.3 制度设计创新的基本思路 |
6.3.1 分区定性制度创新 |
6.3.2 “双通道”决策制度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农村饮水安全责任主体制度落地矛盾及创新 |
7.1 制度落地矛盾的主要表现 |
7.1.1 责任落实基层化:“层层下移”的责任制度 |
7.1.2 融资主体空心化:“补助”“配套”的融资制度 |
7.1.3 运行管理公地化:抓大放小的运管制度 |
7.2 制度落地矛盾的内在机理 |
7.2.1 责任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2 融资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2.3 运管主体制度失灵分析 |
7.3 责任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
7.3.1 分段定责制度创新(CS-CS制度) |
7.3.2 创新绩效评价制度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农村饮水安全融资投入制度的两难困境及创新 |
8.1 融资投入两难的主要表现 |
8.1.1 资金分配均等化:数人头的投入制度 |
8.1.2 产品定价市场化:“以水养水”的定价制度 |
8.1.3 运管补贴低效化:逆向刺激的补贴制度 |
8.2 融资投入两难的内在机理 |
8.2.1 投入制度失灵分析 |
8.2.2 定价制度失灵分析 |
8.2.3 补贴制度失灵分析 |
8.3 融资投入制度创新思路 |
8.3.1 “阶段水价”制度创新 |
8.3.2 “需求侧补贴”制度创新 |
8.4 算例 |
8.4.1 现行制度导致工程荒废 |
8.4.2 实行制度保基本运行 |
8.4.3 创新制度多方受益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分区治理是破解农村公共产品治理失效的有效方式 |
9.1.2 市场失灵是农村饮水安全市场供给的基本特征 |
9.1.3 统筹推进是创新农村饮水安全制度的必由之路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和主持(研)课题 |
(10)基于排污权交易的环境管理及区域利益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国内外排污权交易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排污权交易制度与其它政策的比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排污权交易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和计量 |
第一节 影响排污权交易实施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二节 排污权初始定价的研究 |
第三节 排污权交易的会计核算 |
第四节 排污权交易成本分析与管理 |
第五节 排污权交易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排污权发展与交易的实践 |
第一节 美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 |
第二节 日本排污权交易的实践 |
第三节 欧盟排污权交易机制 |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的探索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排污权交易模式与约束机制构建 |
第一节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与实践的提出与发展 |
第二节 我国排污权交易的模式 |
第三节 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
第四节 构建有效的排污权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排污权的区域协调: 排污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
第一节 3E问题的因果关系 |
第二节 数据和模型 |
第三节 3E竞争关系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排污权交易的环境管理分析 |
第一节 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
第二节 环境管理在排污权交易中的途径: 强化清洁生产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排污权交易中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分析 |
第一节 区域利益协调的边界难题及对策 |
第二节 排污权交易的区域利益冲突与风险衡量 |
第三节 协调区域间利益解决方法 |
第四节 环境治理模式的案例研究: 太湖水污染案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2001~2002年嘉兴市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6-2010年乌鲁木齐市生活饮用水监测对比分析[D]. 宋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5)
- [2]2002~2008年龙岩市城区市售食品卫生安全指标检测资料分析[J]. 张景平,陈丽琼,卢彩兰,段丽芳. 预防医学论坛, 2010(02)
- [3]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分析[J]. 王光旭,侯君,贾树松. 职业与健康, 2009(11)
- [4]2006年大连地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状况调查[J]. 葛丽敏,王光旭,贾树松,周晓忠.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7(03)
- [5]HACCP系统在瓶装饮用水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谢建军. 浙江大学, 2006(08)
- [6]我国桶(瓶)装饮用水微生物学检测概况[J]. 马景宏,赵虹,王为黎.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5(06)
- [7]居住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管理系统研究[D]. 张智. 重庆大学, 2003(01)
- [8]2001~2002年嘉兴市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分析[J]. 金奕,邹中明.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06)
- [9]农村饮水安全供给的制度研究[D]. 陈敏. 西南大学, 2020(05)
- [10]基于排污权交易的环境管理及区域利益协调研究[D]. 朱鹏飞. 南京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