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北京铁路分局生产经营活动的定位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蔡嘉[1](2021)在《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是税务部门征管上的难点。在清算过程中,经常出现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因为政策模糊、征管模式不一致等问题产生各种矛盾。对于土地增值税清算审核,从目前的政策来看,税务机关作为审核的主体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特别是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作为用来调节房地产业的土地增值税受到了公众的不少关注。其实直到2009年后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才逐渐规范起来,在2020年土地增值税走向立法过程中,清算管理仍然在基层税务局存在各种不规范现象。本文以县级市的G市税务局在清算管理中遇到问题作为研究,探寻土地增值税清算中仍出现问题的成因,希望为未来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一些新的启发。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文献中土地增值税税种的历史、征收管理、清算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分析,对国内土地增值税清算的概念、研究的理论依据进行了介绍。其次对G市税务局对于本市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的历史、项目数量、人员配置、清算流程等具体情况进行了现状分析。再对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中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梳理。再次,本文具体结合G市税务局DX房地产企业“SJ”开发项目和YX房地产企业“JH”开发项目两个土地增值税清算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对G市在土地增值税清算过程中,暴露出管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获取其他地区税务机关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的经验,得到相应启示。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如要解决目前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中的清算管理难题,需要从配合上级做好调研用以完善土地增值税法律政策体系、健全法规、建立权责清晰的征管制度,并采取转变审核方式、规范清算业务流程、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引进专家指导、培养数据管税思维、构建项目电子档案、培养建设复合型人才库入手、分级分类开展第三方中介涉税服务等管理举措,逐步化解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中的障碍,规范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
刘鹏[2](2020)在《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T市税务局为例》文中指出税收执法是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对纳税人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并将国家利益与纳税人权益连接起来的行政行为。当前,受税种管理变化大、机构改革频繁、执法队伍整合过快等情况影响,基层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活动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些暴露的税收执法问题,破坏了国家的税收执法权威,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纳税人权益,影响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本文结合T市税务机关的相关税收执法数据,采用数据分析论证的模式,深入归纳了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刚性弱化、税收执法管理水平较低、税收执法依法行政能力不足、税收执法抗干扰能力不足的问题。针对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问题,本文以税收法律体系、税收执法理念、税收执法队伍、税收执法环境的分析为切入点,细化分解税收执法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同时将税收执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税收体制改革、税收法治建设等背景相结合,将税收执法问题的产生原因由孤立、单一化研究向体系、制度化研究推进。结合基层税收执法实践,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相关理念融入税收执法问题地解决之中,重点通过完善税收法治体系提升执法刚性、培育税收法治理念提升执法管理能力、强化执法人员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税收执法环境降低执法干扰,分析税务机关应当如何优化现有资源,提升税务机关税收执法能力,妥善解决税收执法问题。
侯建[3](2020)在《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是交通运输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先进生产力,我国的高速铁路与客运专线经过多年的运营实践,无砟轨道的施工技术也得到很快的发展并逐渐成熟,其轨道的稳定性越来越高,耐久性逐渐增加,安全性也显着提高。在施工中实行过程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一次达标,才能为高速列车运行的平顺安全及轨道的维护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首先搜集国内外关于双块无砟轨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相关文献,对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控制方法进行理论阐释,以此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指出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控制要点主要包括轨道控制网测设和无砟道床施工,无砟道床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支承层、端刺及锚固钢销钉、桥梁段混凝土底座、隔离层、弹性垫层以及混凝土道床板,通过工程实例说明了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要点的控制方法。以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控制为背景,指出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内容包括质量检验、控制系统,设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程“见证点”以及“级配质量”控制内容,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生产因素包括人力资源要素、原材料要素、机械设备要素、环境要素、施工方法要素,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非生产因素包括政策要素和工期要素,结合工程实际说明了施工质量影响因素控制方法。从众多的已完高铁建设项目中发现,建设工期管理是时刻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最初设计的工期会完全偏离实际的建设工期,在施工过程中,将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影响。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对工期控制的难度很大。关于建设项目中对质量、进度和成本的控制,则没有很好的的合理控制条件。因此虽然我国高铁建设标准非常高,其经济性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评估。所有施工项目的工期都会受到工程造价成本、工程投资总额的限制,并受到工程建设质量和资源需求的合理配置的直接影响。因此,对工程项目建设工期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控制,对于业主、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等各建设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最后提出了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完善对策,提出针对关键点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相关的质量保障措施。通过对质量管理机制、施工程序、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监管体系等控制因素分析,总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水平、管理制度、责权利等方面。并针对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场施工控制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并制定了质量保证措施。
白宗源[4](2020)在《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公司货运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客货运输为主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管辖范围覆盖京津冀全部区域及山东、河南、山西省部分地区。由于铁路在客运方面的定价极低,并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因此铁路的盈利点就几乎集中到了货运方面。而铁路货运由于其自身特点,当前“黑货”运输相对于“白货”运输更为经济实惠,效率也更高,因此铁路货运量份额中“黑货”占据了绝对优势。运输业中“铁老大”的优势地位正逐渐“日薄西山”。互联网时代来临,电子商务的出现则更是让物流行业开始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近些年的“供给侧”改革,“黑货”运输势头出现乏力,“白货”和快递运输风头正劲,而铁路自身由于没有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市场份额逐渐被大量挤压,铁路货运业务“求变”迫在眉睫。为此,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货运业务发展战略就成为了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本篇论文首先阐述了所选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随后,对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并进行了文献综述。接下来论文运用PEST模型对公司货运业务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剖析国内物流行业环境,同时对行业内部竞争对手进行了归类分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中,本文介绍了公司的概况和货运系统组织结构,并对公司现有货运资源进行分析,展示了近年来公司货运主要经营指标,根据指标数据进行现状梳理。本文根据此前进行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结果对公司货运业务存在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一一列举发现的问题,再根据问题具体情况追溯问题产生根源。在明确了问题及原因后,再采用SWOT模型分析了公司货运业务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自身的优劣势,着手对公司货运业务的总体战略进行适当调整。因物流环节“门到门”等部分的缺失导致北京局难以开拓大宗“黑货”业务以外的市场,所以本文提出以纵向一体化战略布局为辅助,实施货场转型等一些列战略发展举措。在分别适当调整“黑货”与“白货”业务总体战略后,选择优化成本领先战略对现有货运资源进行整合,转型选定的货场,并进行战略细节制定。同时,针对关键职能战略中的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进行分析,并形成北京局集团公司货运业务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本文图8幅,表3个,参考文献42篇。
高婧[5](2020)在《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式联运是欧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组合运输模式,其中铁海联运集装箱运输具有辐射范围广、绿色环保、快捷便利等突出优势,逐渐得到货主认可。Z公司隶属于国家铁路集团公司,作为全国垄断性铁路集装箱运输经营主体,自开展铁海联运集装箱运输服务以来,向货主提供铁海联运集装箱国内段铁路运输以及全程运输,包括集货、发运、装卸、堆存、掏装箱、货物仓储及站到门、门到站的物流服务。近年来,铁海联运运量持续上升,但在社会集装箱运输中占比却不足10%。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铁海联运的服务营销模式、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本文主要针对Z公司的国际铁海联运集装箱模式及其服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营销环境及主要影响因素,制订适合其发展的7Ps服务营销组合策略。本文首先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了解服务营销理论和服务营销定义及内涵,并阐述国际集装箱物流运输及物流服务研究成果。深入调研Z公司现有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策略的情况,了解到现有的模式较为单一且被动,仅依靠产品或价格策略进行销售,已无法适应市场发展。在运用PEST模型、企业微观环境模型对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环境、主要影响因素、客户需求和目标市场分别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选取Z公司目前典型的铁海联运集装箱外贸服务产品——昆明烟草项目,对公海联运(铁路箱)、铁海联运(海运箱)、铁海联运(铁路箱)三种不同组合的物流服务模式价格及时效进行对比研究,得出铁海联运(铁路箱)最具经济性的结论。运用7Ps营销组合策略,并参考服务之花模型,围绕价格策略对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涉及到产品、促销、渠道、人员、过程管理和有形展示方面的策略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关建议,形成适应实际的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并通过对行业未来发展的简要预测,得出制订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可以满足Z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的结论。本文有以下创新点:一是结合本人工作实际,从服务营销的角度研究国际铁海联运集装箱运输,这一研究视角在以往的研究成果中较为少见;二是通过对典型外贸产品的不同组合物流服务价格及时效进行研究,运用7Ps制订的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可以将客户最关注的物流服务产品中的经济性、时效性和安全性这三大重要因素囊括其中,本文提出的服务营销组合策略希望能为物流运输行业的同类企业服务营销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本文图26幅,表15个,参考文献56篇。
张国华[6](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王宇君[7](2020)在《《吉林官报》与吉林新政》文中认为清末新政时期,全国兴起了新一轮的办报热潮。在吉林当地士绅和官员的催动下,《吉林官报》得以创办。其最初宗旨原为沟通上下之情,开通社会风气。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吉林官报》办报初期主要借鉴《北洋官报》的相关经验,对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因地制宜得做出调整,并规定了销售方式,扩充收入来源。且随着吉林新政的不断深入,《吉林官报》主动对其定位不断调整以贴合新政的进行。此外,在吉林新政中,财政问题是各机构改革中遇到的难题,为了节约经费,各机构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出于政治考量和经济因素,《吉林官报》的管理机构——吉林官报局经历了与吉林官书刷印局合并,附属于吉林公署的变动。在主要报道内容上,官报经历了由先期的侧重开通官智民智、中期的政治引导与开通风气并重、到后期的刊布法令的三大阶段的转变。官报在性质上,逐渐从新闻媒体转变为政府的公文刊物,最终成为法定的官方政治信息传达刊物。《吉林官报》是吉林地区首个完全官办的媒体,官方意欲将其办成一个吉林地区媒体的标杆,《吉林官报》采用了一定的宣传手段,亦发挥出一定的媒介作用,对吉林官民的知识结构塑造、参政意识与参政能力的养成、以及吉林省的社会风气的稳定都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本文以《吉林官报》为切入点,反映出清末地方政治体系转型中官方对于媒介的看法以及这一阶段内官媒的作用。官方意识到现代传媒的作用,因此创办《吉林官报》并将其作为推行新政的一环。官报为政治而生,始终维护官方在新政中的最高领导地位,积极推动民众参与政治,促进官民公共意识的觉醒。但官报又并非是单纯的宣传机器,官报融入到晚清地方的治理体系中,成为促进体制内部革新的一部分,最终演变为政府内部传播政治信息的法定渠道。官报分担了教育机构的教育职能,促进了吉林治下官民知识结构的转型。官报作为官民共阅的读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意识的觉醒。从表面上看,导致官报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官报局的财政困难,但实际上,《吉林官报》对吉林新政的思考同官方内部的财政困境共同促进其转变。但官报毕竟是官的产物,在官报的宣传中也折射出官与民在政治体系改革中的矛盾,这也使得官报最终没有获取当初希望的宣传效果。总之,创办《吉林官报》并非尽善尽美,但其存在确实推动了吉林新政的进展,促进了地方政治体系的变革。
文清[8](2020)在《空间生产视角下浙江黄岩城市空间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应用“空间生产理论”探讨城市空间变迁的研究日益增长,然而空间生产视角下针对“市场型”中小城市的实证研究存在不足,这一类城市作为中国城市化的典型样本,研究意义重大。基于对“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核心要点把握,结合多学科空间变迁相关研究的系统总结,认为空间生产理论应用符合中国城市空间实践的双维驱动现状、且是对空间变迁特征和动力机制的系统认知。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空间变迁分析框架,总结“三阶段”城市空间变迁特征,梳理资本、权利两大要素的空间生产逻辑,最后构建以权利资本要素预测空间发展趋势的可行路径,并重点针对权力要素提出策略应对。在上述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以浙江黄岩为实证对象展开研究。黄岩城市空间变迁过程基本符合“三阶段”预设,同时存在空间生产“并行”现象与理论“顺次”的差异,黄岩城市空间变迁三阶段受权力资本两大主体驱动。依据2017年以来的权利资本现状,预测黄岩空间发展将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创新空间增长为主导,并提出了特殊政策区域设立、规划引导、政府资金补贴与PPP模式并举的应对策略,促进空间高质量发展。
陈慧[9](2020)在《利川坝漆的文化价值和现代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坝漆是鄂西南地区着名的生漆品种之一,是大自然给人类的珍贵馈赠,也是古代先民通过世代辛勤劳作留下的造物文明与智慧。该地位于武陵山区,是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交汇之地,坝漆文化既继承了飞扬浪漫的楚风,也受到奔放粗犷的巴蜀文化的影响,还融合了在地民族特有的民俗信仰。坝漆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在生漆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当地政府和人民创造了不菲的外汇和财富,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一张名片。然而,坝漆产业的发展状况因于时代变迁而境况令人堪忧,其现代转型需要在地人、学界、产业界共同努力和探索。本文旨在描述坝漆生产、工艺制作、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坝漆文化”这个概念,并由此探讨坝漆文化产业,基于对这一产业历史与现状的实地考察和分析,探索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坝漆产业的现代转型之路。全文共六章,分为绪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第一章绪言部分,交代选题的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基本概念。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正文部分,包含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核心观点。第二章从生态环境、发展基础和历史沿革三个方面论述了坝漆的生产背景;第三章从历史文化、工艺文化、民俗信仰和生活观念方面论述了坝漆的地域文化;第四章讨论了坝漆产业的发展状况,对坝漆产业的文化生态、产业传承及其衰落、工艺嬗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坝漆现代转型的可行性。第五章根据前文的分析,以坝漆文化价值为依据,为坝漆产业的转型发展提供解决之道,即在技艺传承、活态发展空间的营造、品牌与产品优化、营销方式的更新等几个方面着力。第六章为结语部分,总结了坝漆产业面临的时代发展与转型机遇。要充分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坝漆产业既有的良好基础,结合文化创意和设计,拓展坝漆文化的生存空间,既为中国漆文化传承探索可行之路,也为在地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并惠于在地民众。
杨云[10](2020)在《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沥青供应及物流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外出游玩的交通道路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国中央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交通发展目标》的工作指示,发展目标中指明,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所建设的国家公路网里程应达到8.5×104km,所建设的公路网里程应达到3.0×106km。公路事业的发展,沥青需求的增加,带动了沥青供应及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此外,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该行业一段时间呈现出不饱和的状态,有很多新企业也加入到了该行业中,进而导致沥青供应及物流行业竞争加强。随着沥青供应及物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销商面临着高生产成本、高物流成本、高管理成本的问题。重庆交通物资集团公司是一家以沥青仓储、运输、销售、检验为一体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同样面临上述问题。因此,如何在逐渐恶劣的发展环境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增加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当前所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本文在进行研究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所选取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为第三方物流理论、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以及供应链管理理论。此外,本文还结合公司实际的运营情况,进行SWOT分析,对物流以及业务流程指明具体的优化方向,采用鱼骨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从而找到在售后服务、出库、配送加工、销售、仓储、质检及入库、采购等环节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优化方案,使流程清晰,效率提高。能够对重庆交通物资集团的业务流程优化提供依据,达到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二、浅谈北京铁路分局生产经营活动的定位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北京铁路分局生产经营活动的定位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采取的研究方法 |
二、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土地增值税 |
二、土地增值税清算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纳税遵从理论 |
第二章 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实践分析 |
一、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历史阶段 |
二、G市房地产现状 |
三、G市土地增值税收入情况 |
四、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现状 |
第二节 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的成效分析 |
一、流程式管理模式,责任到位 |
二、坚持税前评估,防范执法风险 |
三、土地增值税管理常态化,注重收集项目涉税数据 |
四、搭建税企沟通桥梁,与税务中介常沟通 |
五、定期开展土地增值税清算培训,注重人才培养 |
第三节 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问题和成因分析 |
一、G市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问题 |
二、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问题的成因 |
第三章 “SJ”项目和“JH”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分析 |
第一节 案例一:“SJ”项目清算管理案例 |
一、“SJ”项目基本情况 |
二、“SJ”项目销售收入审核情况 |
三、“SJ”项目扣除项目审核情况 |
四、“SJ”项目分摊比例的审核情况 |
五、清算后续争议 |
六、最终清算结果 |
第二节 案例二:“JH”项目清算管理案例 |
一、“JH”项目基本情况 |
二、“JH”项目销售收入审核情况 |
三、“JH”项目扣除项目审核情况 |
四、“JH”项目分摊比例的审核情况 |
五、最终清算结果 |
第三节 上述两个清算案例综合分析 |
一、“SJ”项目和“JH”项目的差异分析 |
二、“SJ”项目和“JH”项目管理上相同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先进经验借鉴 |
第一节 江苏省税务系统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管理经验 |
一、具体举措 |
二、经验启示 |
第二节 广东省税务系统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管理经验 |
一、具体举措 |
二、经验启示 |
第三节 云南省昆明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的清算管理经验 |
一、具体举措 |
二、经验启示 |
第五章 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改进及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土地增值税法律政策体系 |
一、配合做好立法调研,建议统一执法口径 |
二、建议法律层面上明确清算责任 |
三、建立土地增值税清算分类核定征收规定 |
第二节 加强土地增值税征管,转变清算审核方式 |
一、转变审核方式 |
二、规范清算业务流程,引进专家指导 |
第三节 注重土地增值税清算人才培养 |
第四节 依托信息管税,推进社会综合治税 |
一、构建项目电子档案 |
二、建议推行全国统一清算管理软件 |
三、搭建“大数据”税务信息共享平台 |
第五节 规范税务中介,分级分类扩展第三方中介涉税服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T市税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0.1.1 课题研究背景 |
0.1.2 课题研究目的 |
0.1.3 课题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0.3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 |
0.3.1 研究路径 |
0.3.2 研究方法 |
0.4 研究框架 |
0.5 创新与不足 |
0.5.1 创新 |
0.5.2 不足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1 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的相关内涵 |
1.1.1 基层税务机关的概念 |
1.1.2 税收执法问题的概念 |
1.1.3 税收法治建设的概念 |
1.2 解决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问题的理论基础 |
1.2.1 新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
1.2.2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税收执法问题对策研究的意义 |
2 T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存在的问题 |
2.1 税收执法刚性弱化 |
2.1.1 纳税人遵从度出现下降 |
2.1.2 税收执法权威受到挑战 |
2.1.3 税收执法手段运用不足 |
2.2 税收执法管理水平较低 |
2.2.1 税收执法管理成本较高 |
2.2.2 税收执法工作效率较低 |
2.2.3 税收执法内控不够合理 |
2.3 税收执法依法行政能力不足 |
2.3.1 税收执法的随意性较为突出 |
2.3.2 税收执法行政应急能力不足 |
2.3.3 税收执法风险防控能力不足 |
2.4 税收执法的独立性不足 |
2.4.1 税收执法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不合理 |
2.4.2 税收执法过于关注外部执法评价 |
2.4.3 税收执法受地方政府干预力度较大 |
2.4.4 税收执法的外部配合依赖度大 |
2.5 本章小结 |
3 T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问题的形成原因 |
3.1 税收法律体系不能满足提升执法刚性的需要 |
3.1.1 税收法律立法层级较低 |
3.1.2 税收立法技术不够规范 |
3.1.3 税收法律体系内容不健全 |
3.1.4 税收法律体系滞后性突出 |
3.2 税收执法体系建设不合理 |
3.2.1 税收执法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
3.2.2 税务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
3.2.3 税收法制人才作用发挥不足 |
3.3 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理念落后 |
3.3.1 税收法治理念培育不充分 |
3.3.2 执法垂直管理意识不强 |
3.3.3 税收公平正义理念贯彻不足 |
3.4 税收执法环境不适应税收法治建设要求 |
3.4.1 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衔接不顺畅 |
3.4.2 传统的税收监管体制不能适应现实需求 |
3.4.3 税收管理的多维度保障机制不健全 |
3.5 本章小结 |
4 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的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问题解决对策 |
4.1 完善税收法制体系 |
4.1.1 进一步提升税收立法层级 |
4.1.2 进一步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
4.1.3 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体系 |
4.2 优化税收执法体系 |
4.2.1 优化税收执法队伍结构 |
4.2.2 拓宽税务干部职业发展空间 |
4.2.3 积极推动税收执法力量下移 |
4.3 培育税收法治理念 |
4.3.1 推动税收管理向税收治理转变 |
4.3.2 强调单项执法向权责统一转变 |
4.3.3 实现经验执法向科学执法转变 |
4.4 规范税收执法环境 |
4.4.1 构建非对抗式税收执法环境 |
4.4.2 健全税收执法综合保障体系 |
4.4.3 打造重点突出的税收监管体系 |
4.4.4 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双块式无砟轨道的发展 |
1.3.2 双块式轨道结构施工 |
1.3.3 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研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武广高铁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2.1 项目简介及设计情况 |
2.1.1 项目简介 |
2.1.2 设计情况 |
2.1.3 工程、地质水文情况及环境特征 |
2.2 双块式无砟轨道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理论基础 |
2.2.1 双块式无砟轨道 |
2.2.2 施工质量控制 |
2.3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理论 |
2.3.1 施工质量控制原则 |
2.3.2 项目施工质量控制内容 |
2.4 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生产因素分析 |
2.4.1 人力资源要素 |
2.4.2 .原材料要素 |
2.4.3 .机械设备要素 |
2.4.4 .环境要素分析 |
2.4.5 .施工方法要素分析 |
2.4.6 .影响项目施工质量的非生产因素分析 |
3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的问题和原因 |
3.1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
3.1.1 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 |
3.1.2 没有制定科学的施工程序 |
3.1.3 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较低 |
3.1.4 质量监控和测量体系不完善 |
3.1.5 工程项目整体质量存在缺陷 |
3.2 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质量管理意识淡薄 |
3.2.2 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
3.2.3 质量管理制度没有得到落实 |
3.2.4 管理人员权责利不匹配 |
4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的完善对策 |
4.1 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1.1 轨道控制网测设 |
4.2 双块式无砟道床施工 |
4.2.1 一般规定 |
4.2.2 路基支承层施工 |
4.2.3 路基端刺施工 |
4.2.4 桥梁段混凝土底座施工 |
4.2.4.1 施工准备 |
4.2.4.2 底座板施工 |
4.2.4.3 梁面清理 |
4.2.4.4 连接钢筋安装、植筋 |
4.2.4.5 底座板测量放线 |
4.2.4.6 梁端挡水台和伸缩缝施工 |
4.2.4.7 底座板钢筋加工与安装 |
4.2.4.8 钢筋安装 |
4.2.4.9 底座板模板安装 |
4.2.4.10 底座板混凝土浇筑 |
4.2.4.11 模板拆除 |
4.2.5 隔离层、弹性垫板施工 |
4.2.6 道床板施工 |
4.3 .关键点质量控制措施 |
4.3.1 轨道控制网质量控制 |
4.3.2 底座板施工质量控制 |
4.4 轨道板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
4.5 质量保证措施 |
4.5.1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 |
4.5.2 完善质检人员组成 |
4.5.3 建立完整的质量检查制度 |
4.5.4 落实质量责任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公司货运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2 相关理论概述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企业总体战略 |
2.1.2 企业经营单位战略 |
2.1.3 重点职能战略 |
2.1.4 营销7P理论与人力资源理论 |
2.1.5 分析工具 |
2.2 文献综述 |
3 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公司货运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公司货运业务宏观环境PEST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国内物流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2.2 公司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
3.3 国内物流行业内部竞争对手分析 |
3.3.1 专营型物流企业 |
3.3.2 兼营型物流企业 |
4 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公司货运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公司概况 |
4.1.1 货运系统组织结构 |
4.1.2 公司现有货运资源分析 |
4.2 公司货运主要经营指标 |
4.3 公司货运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
4.3.1 公司货运物流业务现存主要问题 |
4.3.2 公司货运业务现存问题产生原因 |
4.3.3 发达国家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借鉴 |
5 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公司货运业务战略选择与制定 |
5.1 公司货运物流业务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公司货运业务总体战略选择调整 |
5.2.1 业务专业化战略为主 |
5.2.2 纵向一体化战略着手布局为辅 |
5.2.3 战略外包 |
5.3 公司“白货”运输业务竞争战略选择与制定 |
5.3.1 公司“白货”业务现阶段及后续战略态势分析 |
5.3.2 公司“白货”运输业务竞争战略选择与制定 |
6 关键职能战略与战略实施保障 |
6.1 关键职能战略 |
6.1.1 营销战略 |
6.1.2 人力资源战略 |
6.1.3 信息化战略 |
6.1.4 企业文化 |
6.2 战略实施保障 |
6.2.1 政策保障 |
6.2.2 组织保障与人事权限 |
6.2.3 资金保障 |
7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STP理论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 |
2.2.3 市场定位 |
2.2 服务营销理论及相关研究 |
2.2.1 服务营销理论 |
2.2.2 服务之花模型 |
2.2.3 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
2.3 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研究 |
2.3.1 运输服务研究 |
2.3.2 运价比价研究 |
2.3.3 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现状与环境分析 |
3.1 Z公司铁海联运服务营销现状 |
3.1.1 Z公司概况 |
3.1.2 服务营销现状 |
3.1.3 服务营销问题 |
3.2 欧美铁海联运服务营销现状与经验借鉴 |
3.2.1 服务营销现状 |
3.2.2 相关经验借鉴 |
3.3 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3.3.1 政治环境 |
3.3.2 经济环境 |
3.3.3 社会环境 |
3.3.4 技术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4 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影响因素与市场分析 |
4.1 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1.1 Z公司因素 |
4.1.2 供应商因素 |
4.1.3 营销中介因素 |
4.1.4 顾客因素 |
4.1.5 竞争者因素 |
4.1.6 公众因素 |
4.2 客户购买需求分析 |
4.2.1 经济性 |
4.2.2 时效性 |
4.2.3 安全稳定性 |
4.3 目标市场选择分析 |
4.3.1 市场细分 |
4.3.2 目标市场选择 |
4.3.3 产品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5 典型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产品研究 |
5.1 典型铁海联运服务产品概况 |
5.2 不同物流服务模式概况 |
5.2.1 公海联运(铁路箱) |
5.2.2 铁海联运(海运箱) |
5.2.3 铁海联运(铁路箱) |
5.3 不同物流服务模式的价格与时效测算 |
5.3.1 公海联运(铁路箱)价格与时效 |
5.3.2 铁海联运(海运箱)价格与时效 |
5.3.3 铁海联运(铁路箱)价格与时效 |
5.4 本章小结 |
6 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
6.1 7PS服务营销组合策略 |
6.1.1 价格策略 |
6.1.2 产品策略 |
6.1.3 促销策略 |
6.1.4 渠道策略 |
6.1.5 人员管理策略 |
6.1.6 过程管理策略 |
6.1.7 有形展示策略 |
6.2 策略实施保障 |
6.2.1 制度保障 |
6.2.2 财务保障 |
6.2.3 技术保障 |
6.3 不同物流服务的营销组合策略对比 |
6.4 关于行业未来发展的简要预测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现状调研及分析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阐释 |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
五、运用的资料 |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
一、自然条件 |
二、历史沿革 |
三、承袭发展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
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
一、民初人口统计 |
二、民初山西人口 |
三、民初太原人口 |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
一、分类管理 |
二、制度建设 |
三、统计管理 |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
一、创立运营 |
二、组织管理 |
三、初具规模 |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
一、国内成长环境 |
二、调整巩固提高 |
三、稳步投资建设 |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
小结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
一、系统规划 |
二、统筹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
一、自来水事业 |
二、下水道计划 |
三、尘芥物清理 |
四、重点行业管理 |
五、卫生防疫体系 |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
一、完善制度建设 |
二、加强环卫清理 |
三、宰杀牲畜管理 |
四、公厕粪场管理 |
五、夏令卫生扫除 |
六、城市用水管理 |
七、防疫卫生管理 |
小结 |
结语 |
参考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吉林官报》与吉林新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综述 |
第2章 吉林新政催动《吉林官报》创办 |
2.1 吉林新政前后各方的办报需求 |
2.2 《吉林官报》的创办——“北洋模式”的借鉴 |
2.2.1 初期机构设置 |
2.2.2 初期的经费来源与销售方式 |
第3章 官报局的两次改组 |
3.1 吉林官报局与吉林官书刷印局合并及后效 |
3.1.1 吉林官报局与吉林官书刷印局合并 |
3.1.2 第一次改组之效果 |
3.2 吉林官报局附属于吉林公署及后效 |
3.2.1 吉林官报局附属于吉林公署 |
3.2.2 公署官报局的经营困难 |
第4章 《吉林官报》初期的新政报道 |
4.1 栏目设置 |
4.2 树立媒体模范,引领新政舆论 |
4.3 宪政知识的普及与政治能力的培养 |
4.4 提倡国权、鼓吹新政 |
4.5 革新观念、服务新政 |
4.6 配合政府整顿社会秩序 |
第5章 《吉林官报》中后期的改版与宣传定位之调整 |
5.1 第一次改版与宣传内容之调整 |
5.1.1 《吉林官报》的第一次改版 |
5.1.2 政治引导与开通风气并重——官报的中期宣传调整 |
5.2 第二次改版与定位调整 |
5.2.1 向公文刊物转型的两个阶段 |
5.2.2 法令颁布机关的确立——官报的后期转型 |
5.3 《吉林官报》的转变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双重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空间生产视角下浙江黄岩城市空间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区域纬度,全球化与城市空间新变迁 |
1.1.2 城市尺度,城市空间生产问题凸显 |
1.1.3 理论趋势,动力要素的学者共识 |
1.1.4 理论问题,实证研究的缺陷不足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3.1 实证研究对象概况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数据与方法 |
1.4.1 研究数据准备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5.3 内容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空间生产理论 |
2.1.1 理论的提出:新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演进,“空间”从物质研究客体延伸为意识感知主体 |
2.1.2 理论的发展:“空间权力”与“资本的城市化”理论 |
2.1.3 理论核心要点总结 |
2.2 区域层面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探讨 |
2.2.1 中国城市空间生产由资本权力两大要素推动 |
2.2.2 中国城市发展符合三阶段发展特征 |
2.2.3 中国城市实践的特殊性在于权力要素的中国化探讨 |
2.3 多学科视角下国内城市空间变迁研究 |
2.3.1 地理学关注城市空间物理形态 |
2.3.2 经济学视角关注产业活动 |
2.3.3 社会学视角关注空间的社会性 |
2.3.4 城市规划学以“策略应对”见长 |
2.3.5 多学科视角下中小城市空间变迁研究 |
2.4 实证层面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城市空间变迁研究 |
2.4.1 城市尺度的实证研究 |
2.4.2 土地资源是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
2.4.3 判定资本循环阶段的指标共识 |
2.4.4 研究不足 |
2.5 研究启示 |
2.5.1 空间的认识 |
2.5.2 空间变迁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2.5.3 本文对空间生产视角的解析 |
3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市场型中小城市空间变迁分析框架探索 |
3.1 逻辑起点:双维驱动,系统认知 |
3.1.1 双维驱动,城镇化空间生产的中国国情 |
3.1.2 系统认知,发展特征和动力机制的再认识 |
3.2 权力要素的中国化——宏观层面的制度改革 |
3.2.1 制度改革影响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关系 |
3.2.2 市场化 |
3.2.3 分权化 |
3.3 空间生产视角下城市空间变迁的权力资本逻辑 |
3.3.1 城市空间变迁受多因素影响,以权力资本为关键要素 |
3.3.2 权力资本两要素的相互关系:权力生产制度空间影响资本流动,资本直接生产物质空间 |
3.3.3 权力生产抽象的制度空间 |
3.3.4 资本生产具象的物质空间 |
3.4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中小城市空间变迁分析框架构建 |
3.4.1 城市空间变迁研究的思路与要素 |
3.4.2 中小城市空间变迁的研究要点把握 |
3.4.3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中小城市空间变迁研究框架 |
4 空间生产视角下黄岩城市空间变迁过程及动力机制分析 |
4.1 城市空间变迁的过程特征 |
4.1.1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的黄岩城市空间变迁:以工业用地增长为主导 |
4.1.2 21世纪初-2010的黄岩城市变迁:工业、居住用地同步提升 |
4.1.3 2010-2017的黄岩城市变迁:公共设施用地增长明显提速 |
4.2 黄岩城市变迁的权力资本逻辑 |
4.2.1 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城市空间变迁的权力资本逻辑 |
4.2.2 21世纪初-2010城市空间变迁的权力资本逻辑 |
4.2.3 2010-2017城市空间变迁的权力资本逻辑 |
4.3 黄岩城市空间生产总结 |
4.3.1 空间生产的阶段性特征 |
4.3.2 权力资本共同推动城市空间生产 |
4.3.3 多元资本主体,尤以民间资本为代表 |
4.3.4 权力要素的黄岩解读 |
5 空间生产视角下黄岩城市空间演变趋势判断与策略应对 |
5.1 权力资本要素现状 |
5.1.1 权力要素的人本导向和尺度重组 |
5.1.2 资本向创新领域和社会公共产品流入的趋势不断增长 |
5.2 空间发展趋势预测:第三循环阶段,以创新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导 |
5.2.1 多形态、多层级创新空间雏形显现 |
5.2.2 老城公共服务功能急需疏解 |
5.2.3 空间消费需求进一步助力公共产品空间增长 |
5.2.4 趋势判断:创新空间极化发展丰富立体,公共产品精细增长 |
5.3 重点战略空间研判 |
5.3.1 尺度重组下,行政区划交汇区如江口街道成为战略空间 |
5.3.2 资本涌入的创新产业空间以永宁江沿岸空间为典型载体 |
5.3.3 公共产品空间以生态空间、文化空间、城西次心、特色小镇建设为重点 |
5.4 策略应对 |
5.4.1 特殊区域设立,推动江口湾区共建、融入区域发展 |
5.4.2 规划引导,构建永宁江科创廊道、发挥创新活力 |
5.4.3 政府资金补贴与PPP模式并举,支持城西次心和特色小镇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台州市黄岩区城市转型公众意愿调查 |
参考文献 |
(9)利川坝漆的文化价值和现代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学术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的研究方法 |
1.4 “坝漆”概念的界定 |
第2章 坝漆的生产背景 |
2.1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
2.2 坝漆的发展基础 |
2.2.1 丰富多样的自然物产 |
2.2.2 优质漆林及品种 |
2.2.3 漆之为用 |
2.3 坝漆的历史沿革 |
2.3.2 早期的坝漆生产 |
2.3.3 当代的发展概况 |
2.4 小结 |
第3章 坝漆的地域文化 |
3.1 历史文化 |
3.1.1 楚风巴韵的历史文脉 |
3.1.2 世代相传的割漆文化 |
3.2 工艺文化 |
3.2.1 就近取材的原则 |
3.2.2 天时地气的考量 |
3.2.3 材美工巧的配合 |
3.2.4 漆亮如镜的审美 |
3.3 民俗信仰 |
3.3.1 驱邪禳灾的封山祭祀 |
3.3.2 尊师重道的传道仪式 |
3.3.3 趋吉纳福的凡俗心愿 |
3.4 生活观念 |
3.4.1 “七”与“漆” |
3.4.2 寄情于歌 |
3.4.3 耐用粗货 |
3.4.4 熟人社会 |
3.4.5 坝漆之“气” |
3.5 小结 |
第4章 坝漆产业的状况 |
4.1 坝漆面临的文化语境 |
4.1.1 大众文化消费 |
4.1.2 绿色设计理念 |
4.1.3 “新工艺”时代 |
4.2 坝漆传承与产业现状 |
4.2.1 坝漆技艺的失落 |
4.2.2 坝漆产业的衰退 |
4.3 当代坝漆工艺文化的嬗变 |
4.3.1 漆艺人的观念觉醒 |
4.3.2 民族文化符号的采借 |
4.3.3 技法形式的改变 |
4.4 坝漆现代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基于坝漆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型 |
5.1 加强坝漆技艺的传承 |
5.1.1 转变技艺传承方式 |
5.1.2 保障漆艺人的利益 |
5.1.3 发扬漆匠精神 |
5.2 营造坝漆产地的活态发展空间 |
5.2.1 重振坝漆生漆与漆工艺 |
5.2.2 打造坝漆文化体验空间 |
5.2.3 创建坝漆文化创意集市 |
5.3 延伸坝漆的地域文化 |
5.3.1 重塑坝漆品牌 |
5.3.2 定位差异化品牌 |
5.3.3 研发产品体系 |
5.3.4 介入设计力量 |
5.4 坝漆与产品营销 |
5.4.1 培育市场观念 |
5.4.2 线上线下的营销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在校期间成果 |
附录2 田野调查清单与结论 |
附录3 坝漆制作漆器技法与类型古今对比 |
(10)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沥青供应及物流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业务流程再造研究现状 |
1.3.2 第三方物流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概述 |
2.1.1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产生的背景 |
2.1.2 业务流程重组的内涵及类型 |
2.1.3 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
2.2 第三方物流理论 |
第3章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供应流程描述 |
3.1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介绍 |
3.1.1 物资集团沥青业务版块情况介绍 |
3.1.2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人力资源 |
3.1.3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营销能力 |
3.1.4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财务状况 |
3.2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沥青供应整体流程描述 |
3.3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沥青供应局部流程描述 |
3.3.1 沥青采购流程描述 |
3.3.2 沥青质检和入库流程描述 |
3.3.3 沥青仓储流程描述 |
3.3.4 沥青销售流程描述 |
3.3.5 沥青出库物流流程描述 |
3.3.6 沥青售后服务流程描述 |
第4章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供应流程存在的问题 |
4.1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沥青供应流程整体存在的问题 |
4.2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沥青供应流程局部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流程优化方案 |
5.1 整体优化方案 |
5.1.1 规划定位调整 |
5.1.2 优化组织结构,增加二个部门 |
5.1.3 进行信息化改造,形成第三方物流战略联盟 |
5.1.4 产业链延伸优化 |
5.2 局部优化方案 |
5.2.1 沥青采购流程优化 |
5.2.2 沥青质检及入库优化方案 |
5.2.3 优化沥青仓储流程的手段 |
5.2.4 沥青销售流程优化方案 |
5.2.5 沥青出库及物流流程优化方案 |
5.2.6 沥青售后服务流程优化方案 |
5.3 其他问题及优化方案 |
5.3.1 应收款过大 |
5.3.2 销售同质化 |
5.3.3 库容不足 |
5.3.4 流动资金不足 |
5.4 流程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第6章 流程优化评价及实施流程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6.1 流程优化评价 |
6.1.1 流程优化评价指标 |
6.1.2 持续优化评估得分方案 |
6.2 实施流程优化方案的保障措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沥青物流优化调查问卷 |
四、浅谈北京铁路分局生产经营活动的定位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G市税务局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研究[D]. 蔡嘉.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基层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T市税务局为例[D]. 刘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3]某现高铁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侯建.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国铁集团北京局集团公司货运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白宗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Z公司铁海联运集装箱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高婧.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6]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7]《吉林官报》与吉林新政[D]. 王宇君. 吉林大学, 2020(08)
- [8]空间生产视角下浙江黄岩城市空间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D]. 文清. 浙江大学, 2020(02)
- [9]利川坝漆的文化价值和现代转型研究[D]. 陈慧. 四川美术学院, 2020(07)
- [10]重庆交通物资集团沥青供应及物流流程优化研究[D]. 杨云.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