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立健康养殖观念 促进养虾业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名戈[1](2019)在《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水产养殖业发展前景广阔,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将引领区域经济成规模化发展,带动全国产业快速、稳当发展。水产养殖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对海洋动、植物蛋白以及饮食爱好的需求,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口规模的增加,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未来可期。大连市物产丰富、淡水和海洋资源充裕,是东北乃至全国水产养殖产品供应基地。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在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中进入日新月异的持续发展阶段,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遇到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经营方式不规范、种质退化、病害、科技水平低、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因此改善大连市水产养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成为大连市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非常迫切的需求。本文的研究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在大量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水产品消费贸易情况、行业环境、渔业地位、各市水产类型、产品产量以及大连渔业资源等角度分析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大连水产养殖业在目前的发展格局中存在养殖过程中滥用药物,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发展规模零散,养殖缺乏标准,品牌意识不足,以及产品附加值低、水产品深加工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分析大连市水产养殖问题方面,通过对论文借助的SWOT分析法,对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整理分析,帮助笔者更加清晰地判断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竞争优势及市场机会。在解决问题方面,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资料的收集整理,使得论文基于前文研究成果,从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支持,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优化养殖品种,深化优质结构,建立水产品养殖行业组织,企业加强树立产品品牌意识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对策并不是针对某一个企业制定,而是从大连市地区的宏观层面进行考量,希望能够为其他类似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通过对文献分析法的利用和国内外水产养殖业发展理论的系统梳理,运用在丰富水产养殖业发展理论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渔业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实践层面上,采取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在论文客观分析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借助SWOT分析方法探索大连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并针对其不足提出相应的研究解决对策,对解决大连市水产养殖业遇到的困境,推动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提出的改善建议,在改善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为国内类似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
仓萍萍[2](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提出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许智海[3](2017)在《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解析了国内外对虾养殖概况,回顾了漳浦县对虾养殖的历史发展进程,详细介绍了当前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的情况,涵盖了漳浦县对虾养殖的品种、养殖模式、苗种、病害、饲料、渔药等现状情况,逐一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就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在养殖证颁发、对虾质量安全里的可追溯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无公害及品牌建设、资金管理等方面等先进做法进行归纳点评,对今后对虾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应对措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走访了各乡镇的大户能手。框架结构清晰,具体内容详实。从实际出发,就病害肆虐严重、种苗质量下降、亲本受制进口、渔药市场混乱、养虾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探讨了有关对虾育苗、病害防控、对虾饲料销售新做法和渔药现状的正负两面性、质量安全、设施抵押登记等方面的新方法,推动对虾养殖业从规模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逐步确立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客观分析了漳浦县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性建议,对漳浦县乃至其他地区对虾养殖业如何健康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高晓霞,李奕雯,黄文凤,黄嘉荣,孔一颖[4](2016)在《水产人眼中的2015和2016》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已经渐渐远去,对水产人而言,这是不平静的一年。国家层面,新《环保法》和新《食品安全法》出台,对水产行业来说,必将影响深远。而国际环境复杂,渔业竞争日益激烈,也对中国水产行业形成新的挑战。市场方面,大宗水产品如对虾、
王大海[5](2014)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布局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海水养殖业布局具有资源导向性、空间离散性和产业弱质性等农业布局的一般特性,从而使得海洋养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殖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好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选题以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起点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态势,审视海水养殖业在生物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探寻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海水养殖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而发展规模经济是海水养殖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理论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环境、资源、市场、科技、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了海水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技术进步、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骄人业绩,但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养殖环境、海洋生态灾害、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整个世界来看,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是: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养殖质量。这些做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积极开展规模经济的探索: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在经济效益、良种培育、养殖方式、病害防治、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影响了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高端发展。规模效率分析能够正确评判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在构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模型前提下,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过低是导致我国当前海水养殖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应适度规模经营,着重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改善资本、鱼苗、海水养殖面积规模的生产效率。从长远来说,应当实现海水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海水养殖的规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生态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未来方向,与之相应,工业化养殖就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是: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要措施。其次,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苏燕卿[6](2013)在《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调查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渔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渔业中的养殖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对虾养殖业发展迅速,取得的经济效益良好,特别是凡纳滨对虾的养殖。我国凡纳滨对虾全人工养殖经过全国沿海的大规模推广已经成了一项支柱产业,实现了养殖所需种虾和虾苗完全国内自给,使我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养殖对虾生产国。福建省龙海地区属于养殖凡纳滨对虾的密集区域,包括海澄、东泗、白水等镇,2003年-2004年和2005年-2007年分别通过省级和国家级“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凡纳滨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面积达3万多亩,占闽南地区的50%左右,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地水产支柱行业之一。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凡纳滨对虾的生物学特点及相关养殖基础知识,分析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和影响因素等,为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调查、结合历史数据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对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的现状及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理论分析和实例分析、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体分析了当前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发展瓶颈,并借助SWOT分析法对当前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策和总体发展趋势,以促进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余艳莉[7](2013)在《FBE水体有机生态调节剂商业计划书》文中提出本商业计划书的使用对象为潜在合作伙伴S集团,目的是使S集团与SCUT达成合作意向。因此,本文在国家、行业相关资料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首先运用PEST模型、波特竞争模型等方法,通过分析FBE水体有机生态调节剂项目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包括水产养殖业和水质调节剂行业,得出本项目符合国家关于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的政策,符合人们食品消费升级的要求,符合提升我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市场需求较大,发展前景较好,但是水产养殖业及水质调节剂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不适应宏观环境和行业未来发展的需求,这种差距正是FBE水体有机生态调节项目的市场机会。其次,具体分析该项目的市场需求容量和需求差异,运用SWOT分析法对项目的优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本项目具有技术领先、经济效益明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再次,通过上述论证和分析基础上,本项目选择国内一家大型水产品加工和出口贸易企业S集团作为项目合作者和实施者,并提出项目适宜的“公司+基地+农户”商业模式,减少FBE水体有机生态调节剂进入市场的障碍,项目竞争优势明显;最后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利用定性和定量法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本论文最终得出FBE水体有机生态调节剂项目发展前景好,项目实施定位准确、商业模式适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项目风险可控,本项目与S集团合作的可行性强。
王夕源[8](2013)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和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有长达3345千米的海岸线,近海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海湾200多个,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渔业生产是半岛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山东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蓝色经济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掀起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热潮。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半岛蓝色经济重要组成的近海渔业生产,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山东半岛要合理解决海洋环境、渔业生存与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保证现有渔业资源免受进一步破坏。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需要建构一个高效有序的渔业循环经济体系,用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及措施来发展渔业,以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由此,海洋生态渔业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渔业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不断创新,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断显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空间资源综合优势明显,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海洋人文资源底蕴深厚,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条件和优势。本文立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方法探讨,首先从蓝色经济和海洋生态渔业的基本概念及其现代涵义入手,结合山东半岛海洋渔业及生态渔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蓝色经济与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SWOT分析,依据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模式选择,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研究提出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创新概念,建立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发展理论模型与途径。还提出了创建“禁渔区”或“海洋生态渔业自然保护区”的法规措施等。
易泽忠[9](2012)在《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湖南是全国生猪业大省,生猪业是全省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风险及其管理是影响湖南生猪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论文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为基本框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并结合作者长期农村工作的实践,对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及创新如下:(1)揭示了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畜牧生产理论能够为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提供专门知识和基本线索。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而风险本身可能来源于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这是生猪业风险管理的宏观背景。风险管理理论为生猪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行动框架,这一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三个环节。另外,系统理论能够为生猪业的风险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2)分析了湖南生猪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产量进行了预测。论文分析了国内外生猪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湖南生猪的品种分布、地域分布、生产方式、发展的优劣势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南及全国未来数年的生猪产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湖南生猪业的产量是一种波动性的持续增长趋势。(3)识别和分析了湖南生猪业的风险类型,并建构了一个完整的生猪业风险识别指标体系。论文对湖南生猪业存在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和灾变风险的成因和典型风险事件进行详细分析,并运用德尔菲法和文献分析法,初步确定了湖南生猪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最终评价指标体系。(4)运用多种方法对湖南生猪业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并对湖南生猪业的市场风险进行了实证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在四种风险类型中,猪肉质量安全风险所占的权重最大,而环境风险所占的权重最小,相对分散型生产模式,生猪的规模化生产模式的风险更大。另外,通过对19个基本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调查,并利用最小割集模型进行计算,得出了生猪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及各基本风险事件的概率重要度。基于偏好指数的语言多准则决策方法对湖南生猪业在不同的生产模式下的风险进行定性评价。最后,基于2000年以来湖南生猪业市场风险数据,利用数学模型对生猪市场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生猪市场风险存在年度间差异显着,正向高度风险年度、正向一般风险年度、无风险年度、负向一般风险年度和负向高度风险年度。(5)对湖南生猪业的风险控制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政策建议。在风险要素的控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生猪与猪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建议推行HACCP体系;在养殖场址选择、防污设施建设、粪污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监控和引导;实施政策性补偿,建立生猪期货制度、提供信息预警服务;加强生猪保险体系、疫病防治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等。同时从理念转变、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保障机制建立与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保障措施。
盛立超[10](2012)在《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海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湛江位于我国广东省西南部,三面临海,海洋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内重要的水产品供应和出口养殖基地。湛江的水产品不仅闻名国内,一直以来也深受国外顾客的青睐,水产品出口逐年增长,湛江地区正日益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特色农海产品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湛江海水养殖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矛盾和挑战,虽然是养殖大市,但还没发展成为养殖强市,尤其是海水养殖科学技术方面还没有发挥出优势,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何使湛江海水养殖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了湛江市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论文研究表明,养殖海域环境恶化,海水出现富营养化;良种选育水平低,某些仍依赖进口;病害频发,病害防治体系不完善;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落后;人工配合饲料饵料系数偏高,残渣饵料污染养殖水体;传统的养殖模式弊端突出等是制约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海洋环境战略、良种选育战略、生态养殖战略和病害防治战略。同时,应从政策保障、组织保障和运作保障方面制定完善措施,促进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二、树立健康养殖观念 促进养虾业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立健康养殖观念 促进养虾业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水产养殖业理论基础 |
2.1 水产养殖业概述 |
2.1.1 水产养殖业的分类 |
2.1.2 水产养殖业的特征 |
2.2 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海域承载力理论 |
2.2.3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2.4 比较优势理论 |
3 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
3.1 大连水产养殖资源现状 |
3.1.1 渔业资源丰富 |
3.1.2 水产类型多样 |
3.2 大连水产养殖取得的成绩 |
3.2.1 渔业地位逐步提升 |
3.2.2 产品产量稳步提高 |
3.2.3 水产品消费贸易持续增长 |
3.2.4 养殖环境不断改善 |
3.3 大连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 |
3.3.1 受财政政策收紧影响 |
3.3.2 养殖品种存在着严重的市场滞后性 |
3.3.3 水域污染越发严重 |
3.3.4 水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 |
3.4 大连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3.4.1 养殖容量超负荷 |
3.4.2 养殖户组织程度低 |
3.4.3 传统养殖业发展势头下滑 |
3.4.4 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 |
3.4.5 水域污染严重 |
4 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SWOT分析 |
4.1 内部优势分析 |
4.1.1 优越的自然条件 |
4.1.2 产业基础优势 |
4.1.3 人力资本优势 |
4.2 内部劣势分析 |
4.2.1 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
4.2.2 养殖容量负荷过大 |
4.2.3 养殖品种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
4.3 外部机会分析 |
4.3.1 水产品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大 |
4.3.2 经济持续增长 |
4.3.3 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 |
4.4 外部威胁分析 |
4.4.1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
4.4.2 周边地区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
4.4.3 替代品的威胁 |
5 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建议 |
5.1 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5.1.1 指导思想 |
5.1.2 遵循的原则 |
5.2 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方向 |
5.2.1 行业发展总体方向 |
5.2.2 行业发展的重点 |
5.3 大连市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
5.3.1 建立起多元化、开放型的融资机制 |
5.3.2 优化养殖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 |
5.3.3 加强水域污染防范 |
5.3.4 优化水产养殖业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 |
5.3.5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提高水产养殖业核心竞争力 |
5.3.6 认清政策形势,提高水产养殖业保障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内容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结构 |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
1.3.1 论文观点 |
1.3.2 论文创新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回顾 |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
2.2 评价与启示 |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相关概念 |
3.2 基础理论 |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经济模型 |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
4.2.1 规模布局 |
4.2.2 主要问题 |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
4.4 本章结语 |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
5.1.2 研究方法 |
5.1.3 研究结果 |
5.1.4 研究结论 |
5.1.5 讨论 |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5.2.2 研究结果 |
5.2.3 研究结论 |
5.2.4 讨论 |
5.3 本章结语 |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6.1.1 数据来源 |
6.1.2 研究方法 |
6.2 研究结果 |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
6.3.1 研究结论 |
6.3.2 结论验证 |
6.4 本章结语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
7.1 主要结论 |
7.2 转型机制 |
7.3 本章结语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漳浦县区位优势 |
1.3 漳浦对虾历史发展概况 |
1.4 研究方案 |
1.5 论点分布图 |
第2章 漳浦县对虾养殖基本情况 |
2.1 漳浦县对虾养殖品种 |
2.1.1 海水对虾 |
2.1.2 淡水对虾 |
2.2 漳浦县对虾养殖产量及面积 |
2.3 漳浦县对虾养殖模式 |
2.3.1 传统土池养殖模式 |
2.3.2 工厂化养殖模式 |
2.3.3 土池和工厂化养殖的优缺点 |
2.4 漳浦县对虾苗种生产情况 |
2.4.1 虾苗生产基本情况 |
2.4.2 从国外直接引进良种亲虾基本情况 |
2.4.3 国内自主研发新品种情况 |
2.4.4“土苗”泛滥,以次充好 |
2.4.5 凡纳滨对虾种苗生产存在的问题 |
2.4.6 造成我国凡纳滨对虾亲虾长期依赖进口的原因 |
2.4.7 小结与建议 |
2.5 漳浦县对虾养殖病害情况 |
2.5.1 发病情况 |
2.5.2 赤湖镇凡纳滨对虾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3 凡纳滨对虾规模养殖病害防控措施建议 |
2.6 漳浦县对虾饲料行业解析 |
2.6.1 漳浦县对虾饲料行业现状 |
2.6.2 对虾饲料利润空间缩小 |
2.6.3 对虾饲料厂家竞争进入白热化 |
2.6.4 赊欠现象较为严重,虾料企业存在资金链风险 |
2.6.5 对虾饲料发展新现象 |
2.6.6 小结 |
2.7 漳浦县对虾渔药状况分析 |
2.7.1 对虾渔药背景 |
2.7.2 漳浦县对虾渔药使用、监管现状 |
2.7.3 渔药现状导致的正负两面性 |
2.7.4 建议 |
第3章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对虾产业做法探究 |
3.1 漳浦县对虾养殖证办理情况 |
3.1.1 办证情况 |
3.1.2 争议的焦点 |
3.1.3 加快漳浦县水域滩涂养殖证的发放工作的思考 |
3.2 漳浦县水产品可追溯工作开展情况 |
3.2.1 可追溯工作开展背景及现状 |
3.2.2 主要做法 |
3.2.3 存在困难 |
3.2.4 对策及建议 |
3.3 漳浦县创建推进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工作开展情况 |
3.3.1 漳浦县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发展概况 |
3.3.2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经验做法 |
3.3.3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中遇到的困难 |
3.3.4 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建议 |
3.3.5 小结 |
3.4 漳浦县对虾无公害养殖及品牌建设探讨 |
3.4.1 发展对虾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的现状 |
3.4.2 发展对虾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的存在问题 |
3.4.3 发展对虾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
3.5 农业设施抵押登记贷款情况 |
3.5.1 背景介绍 |
3.5.2 具体做法 |
3.5.3 成效收益 |
3.5.4 存在问题 |
3.5.5 建议对策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
2.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要素 |
2.1.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特征 |
2.1.2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产业要素 |
2.1.3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现实意义 |
2.1.4 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
2.2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
2.2.1 规模经济 |
2.2.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
2.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
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产业生态理论 |
2.3.3 产业关联理论 |
2.3.4 产业结构理论 |
2.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 |
2.4.1 工厂化养殖 |
2.4.2 海水网箱养殖 |
2.4.3 海水池塘养殖 |
2.4.4 筏式养殖 |
2.4.5 浅海底播养殖 |
3.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
3.1.1 养殖品种、结构 |
3.1.2 养殖面积 |
3.1.3 养殖产量 |
3.1.4 养殖产值 |
3.2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
3.2.1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
3.2.2 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日渐突出 |
3.2.3 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
3.2.4 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
3.2.5 海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特征 |
3.3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
3.3.1 养殖环境问题 |
3.3.2 海洋生态灾害问题 |
3.3.3 产业结构问题 |
3.3.4 水产品质量问题 |
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 |
4.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4.2 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 |
4.2.1 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 |
4.2.2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 |
4.2.3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
4.2.4 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支持提升养殖质量 |
4.3 经验借鉴 |
5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5.1 开始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 |
5.2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
5.3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
5.3.1 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
5.3.2 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
5.3.3 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
5.3.4 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 |
5.4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
5.5 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
5.6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
5.7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
5.7.1 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2 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3 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4 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
5.7.5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
6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
6.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
6.1.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
6.2 海水养殖业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6.2.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 基于 DEA 方法的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
6.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
6.3.2 不同规模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
6.3.3 海水养殖业效率最优规模的确定 |
6.4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 |
6.4.1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方法 |
6.4.2 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估计 |
6.4.3 实证结论 |
7 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路径:工业化养殖 |
7.1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向预测 |
7.2 工业化养殖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
7.2.1 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
7.2.2 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 |
7.3 我国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
8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
8.1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
8.1.1 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
8.1.2 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
8.2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
8.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
8.4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
8.5 配套措施 |
8.5.1 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
8.5.2 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
8.5.3 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
8.5.4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
9 结语 |
9.1 结论 |
9.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调查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产养殖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
1.1.2 凡纳滨对虾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
1.1.3 凡纳滨对虾养殖对龙海市经济的作用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虾养殖种类的概括 |
1.3.2 世界上不同时期的对虾养殖概况 |
1.3.3 中国对虾养殖的概括 |
1.3.4 凡纳滨对虾的优势及在中国对虾养殖业中的概况 |
1.4 国内外对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
1.4.1 种苗的质量问题越来越明显 |
1.4.2 放养密度的不合理性突出 |
1.4.3 滥用药物引发的问题较为严重 |
1.4.4 病毒问题依旧十分严重 |
1.4.5 育种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框架图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图 |
第二章 凡纳滨对虾的生物学特性与主要养殖模式 |
2.1 凡纳滨对虾生物学特性 |
2.1.1 形态特征 |
2.1.2 生活习性 |
2.1.3 产卵习性 |
2.1.4 繁殖与幼体发育 |
2.1.5 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
2.2 对虾的主要养殖方式 |
2.2.1 粗养方式 |
2.2.2 半精养方式 |
2.2.3 精养方式 |
2.2.4 超精养 |
2.3 养殖由海水向半咸水、淡水发展 |
2.4 对虾的生态养殖 |
2.4.1 对虾生态养殖的原理 |
2.4.2 对虾生态养殖的意义 |
2.5 对虾生态养殖的基本模式 |
2.5.1 虾蟹混养 |
2.5.2 虾鱼混养 |
2.5.3 虾藻混养 |
2.5.4 虾贝混养 |
2.5.5 多元混养 |
第三章 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
3.1.1 凡纳滨对虾的引进及推广 |
3.1.2 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概况 |
3.1.3 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的演变 |
3.2 龙海凡纳滨对虾的养殖模式 |
3.2.1 池塘条件 |
3.2.2 水源条件 |
3.2.3 苗种选择 |
3.2.4 苗种放养 |
3.2.5 饲料投喂 |
3.2.6 养殖管理 |
3.2.7 成虾收获 |
3.2.8 养殖成本与效益 |
3.3 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种苗质量不高导致成虾质量偏低 |
3.3.2 病害的预防与控制有待提高 |
3.3.3 养虾发展速度快,但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 |
3.3.4 养殖户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
3.3.5 多数养殖户对饲料质量重视不足 |
第四章 龙海市发展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 SWOT 分析 |
4.1 龙海市发展凡纳滨对虾养殖的优势分析 |
4.1.1 良好的区位优势 |
4.1.2 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量占主导地位 |
4.1.3 龙海市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经济效益更明显 |
4.1.4 大力推进凡纳滨对虾养殖培训 |
4.2 龙海市发展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劣势分析 |
4.2.1 多数虾塘面临老化及改造问题 |
4.2.2 养殖户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现象 |
4.2.3 龙海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
4.3 龙海市发展凡纳滨对虾养殖的机会分析 |
4.3.1 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
4.3.2 养殖业在全省的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
4.3.3 加大推广项目经费支持 |
4.4 龙海市发展凡纳滨对虾养殖的挑战分析 |
4.4.1 培育优质种苗的意识及积极性不高 |
4.4.2 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养殖业发展 |
第五章 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的发展趋势 |
5.1 养殖模式应向有利于防控病害发生的方向发展 |
5.2 养殖模式应向有利于提高凡纳滨对虾质量的方向发展 |
5.3 养殖模式应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
5.4 养殖模式应向有利于综提高合养殖效益的方向发展 |
第六章 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发展对策 |
6.1 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和扶持作用 |
6.2 不断完善病害防控机制,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质量安全 |
6.3 扩大标准化示范区,促进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
6.4 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养殖水平 |
6.5 重视凡纳滨对虾品牌的建设,开拓国内外市场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FBE水体有机生态调节剂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商业计划书编制方面 |
1.2.2 战略管理方面 |
1.2.3 商业模式方面 |
1.2.4 财务管理方面 |
1.2.5 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方面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项目概况 |
2.1 项目简介 |
2.1.1 项目产品概述 |
2.1.2 项目产品作用原理 |
2.2 项目技术背景介绍 |
2.2.1 SCUT 及轻工与食品学院简介 |
2.2.2 项目主要发明人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项目的机会和需求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发展 |
3.1.5 国际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水产养殖业分析 |
3.2.2 水质调节剂行业竞争分析 |
3.3 市场需求分析 |
3.3.1 市场需求容量分析 |
3.3.2 市场需求差异分析 |
3.4 项目 SWOT 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机会分析 |
3.4.4 威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项目的实施和商业模式 |
4.1 项目的实施定位 |
4.1.1 项目的实施者定位 |
4.1.2 项目实施者背景介绍 |
4.2 项目实施方案的选择 |
4.3 项目商业模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项目效益分析 |
5.1 经济效益分析 |
5.1.1 项目投资估算 |
5.1.2 项目财务预测假设 |
5.1.3 项目财务预测 |
5.1.4 项目投资评估 |
5.2 集团战略效益分析 |
5.3 社会效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项目风险管理 |
6.1 项目风险的定性分析与对策 |
6.1.1 技术风险及应对 |
6.1.2 市场风险及应对 |
6.1.3 生产风险及应对 |
6.1.4 财务风险及应对 |
6.1.5 管理风险及应对 |
6.2 项目风险的定量分析 |
6.2.1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6.2.2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框图 |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的发展概况 |
2.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地位 |
2.1.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
2.1.2 海洋渔业的产业地位 |
2.2 海洋渔业的科技研发与生态需求 |
2.2.1 科技研发的基础 |
2.2.2 生态发展的需求 |
3 海洋生态渔业的相关理论与发展必然 |
3.1 海洋生态渔业的概念及内涵与外延 |
3.1.1 概念的提出 |
3.1.2 内涵与外延 |
3.2 海洋生态渔业的研究理论与发展必然 |
3.2.1 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 |
3.2.2 蓝色经济的发展必然 |
4 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
4.1 发展优势 |
4.1.1 海洋资源丰富 |
4.1.2 区位优势突出 |
4.1.3 产业优势明显 |
4.1.4 科研力量集中 |
4.2 发展劣势 |
4.2.1 生态渔业发展意识不强 |
4.2.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落后 |
4.2.3 渔政管理分散规划滞后 |
4.2.4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
4.3 发展机遇 |
4.3.1 国际市场广阔 |
4.3.2 国家战略支持 |
4.3.3 地方政策扶持 |
4.3.4 消费市场需求 |
4.4 发展威胁 |
4.4.1 填海造地侵吞水域 |
4.4.2 近海生态环境破坏 |
4.4.3 区域经济竞争激烈 |
4.4.4 邻海可捕渔场萎缩 |
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目标与模式 |
5.1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 |
5.2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判别基准 |
5.3 海洋生态渔业生产的模式选择 |
5.3.1 自然型生产模式 |
5.3.2 集约型生产模式 |
5.3.3 低投入型生产模式 |
5.3.4 高科技型生产模式 |
5.4 海洋渔业组织运作的模式分析 |
5.4.1 龙头企业带动型 |
5.4.2 政府引导扶持型 |
5.4.3 生态基地示范型 |
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
6.1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思路更新与方式创新 |
6.1.1 更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思路 |
6.1.2 创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方式 |
6.2 现代海洋渔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
6.2.1 产业的结构调整 |
6.2.2 产业的优化升级 |
6.3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体制建设 |
6.3.1 借鉴完善管理制度 |
6.3.2 强化科技先导机制 |
6.3.3 创建生态补偿制度 |
6.3.4 构建市场发展体系 |
6.3.5 创新生产经营形式 |
6.3.6 建立生态环保体系 |
6.4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对策建议 |
6.4.1 降低近海捕捞强度 |
6.4.2 发展远洋捕捞渔业 |
6.4.3 完善休渔禁渔制度 |
6.4.4 实施海洋生态养殖 |
6.4.5 提高从业渔民素质 |
6.4.6 建立科海示范基地 |
6.4.7 修复近海渔业资源 |
6.4.8 建设海洋蓝色粮仓 |
6.4.9 发展滨海休闲渔业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与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2.2 生猪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
1.2.3 生猪业发展中的政策建议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其借鉴 |
2.1 畜牧生产理论及其借鉴 |
2.1.1 畜牧生产理论概述 |
2.1.2 畜牧生产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
2.2 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借鉴 |
2.2.1 风险社会理论概述 |
2.2.2 风险社会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
2.3 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借鉴 |
2.3.1 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
2.3.2 风险管理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
2.4 系统理论及其借鉴 |
2.4.1 系统理论概述 |
2.4.2 系统理论对生猪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借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湖南省生猪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
3.1 全球生猪业的发展概况 |
3.2 我国生猪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3.2.1 我国生猪业发展的历程 |
3.2.2 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现状 |
3.2.3 我国生猪业的发展趋势 |
3.3 湖南生猪业发展现状 |
3.3.1 湖南省自然概貌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3.2 湖南生猪业的发展历程 |
3.3.3 湖南生猪业发展概貌 |
3.4 全国及湖南生猪业的产量预测 |
3.4.1 灰色模型建立 |
3.4.2 我国生猪业2011-2020年产量预测 |
3.4.3 湖南2011-2020年生猪产量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湖南生猪业的风险类型分析 |
4.1 生猪业的市场风险 |
4.1.1 生猪业的市场风险界定 |
4.1.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生猪市场风险 |
4.1.3 生猪市场风险的基本成因 |
4.1.4 典型生猪市场风险事件 |
4.2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 |
4.2.1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的界定 |
4.2.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猪肉质量安全问题 |
4.2.3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的基本成因 |
4.2.4 典型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事件 |
4.3 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 |
4.3.1 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界定 |
4.3.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生猪环境风险 |
4.3.3 生猪环境风险的基本成因 |
4.3.4 典型生猪环境风险事件 |
4.4 生猪生产的灾变风险 |
4.4.1 生猪生产的灾变风险界定 |
4.4.2 公共政策话语中的生猪灾变风险 |
4.4.3 生猪灾变风险的基本成因 |
4.4.4 典型生猪灾变风险事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
5.1.1 湖南生猪业风险的特点 |
5.1.2 湖南生猪业的发展趋势 |
5.1.3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构建的基本思路 |
5.2 湖南生猪业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
5.2.1 湖南生猪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2 生猪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5.3 生猪市场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
5.3.1 生猪市场风险一级指标变量的遴选 |
5.3.2 生猪市场风险二级指标变量的遴选 |
5.4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
5.4.1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一级指标的遴选 |
5.4.2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二级指标的遴选 |
5.5 生猪业环境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
5.5.1 环境风险一级指标的遴选 |
5.5.2 环境风险二级指标的遴选 |
5.6 生猪业灾变风险评价指标的遴选 |
5.6.1 生猪灾变风险一级指标的遴选 |
5.6.2 生猪灾变风险二级指标的遴选 |
5.7 生猪风险指标的优化 |
5.8 生猪风险指标变量解说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湖南生猪业风险评价 |
6.1 基于AHP方法的生猪业风险评价 |
6.2 基于偏好指数的生猪业风险评价 |
6.3 基于最小割集模型的生猪业安全性评价 |
6.3.1 生猪风险事件的定性分析 |
6.3.2 生猪业系统安全性的定量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湖南生猪市场风险评价的实证分析 |
7.1 基本方法 |
7.1.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的确定 |
7.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7.1.3 指标属性量化方法 |
7.1.4 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
7.1.5 风险等级的设置 |
7.1.6 建立综合估算系统 |
7.2 实例分析 |
7.2.1 指标计算及分析 |
7.2.2 生猪市场风险的总体评价 |
7.2.3 分析与讨论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湖南生猪业的风险控制 |
8.1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目标 |
8.2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主体 |
8.3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对象 |
8.4 湖南生猪业风险控制的措施 |
8.4.1 猪肉质量安全风险因素的控制 |
8.4.2 生猪业环境风险因素的控制 |
8.4.3 生猪业市场风险因素的控制 |
8.4.4 生猪灾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提高湖南生猪业风险防控能力的政策建议 |
9.1 通过理念转变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
9.2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
9.3 通过产业升级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
9.4 通过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论文总结 |
10.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10.1.2 主要创新点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
1.2.2 对海水养殖业的研究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2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
2.1 可持续发展概念 |
2.2 可持续发展内容与原则 |
2.3 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内涵 |
2.4 促进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 |
3 湛江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3.1 湛江海水养殖业发展资源条件 |
3.2 湛江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
3.2.1 养殖的规模及种类 |
3.2.2 养殖业取得的成就 |
3.2.3 湛江海水产品加工与养殖龙头企业概况 |
4 湛江海水养殖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
4.1 湛江海水养殖业面临的挑战 |
4.2 湛江海水养殖业存在问题 |
4.2.1 养殖海域环境恶化,海水出现富营养化 |
4.2.2 良种选育水平低下,某些仍依赖进口 |
4.2.3 病害防治体系不健全 |
4.2.4 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落后 |
4.2.5 人工配合饲料饵料系数偏高,残渣饵料污染养殖水体 |
4.2.6 传统养殖模式弊端突出 |
5 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
5.1 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5.2 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5.3 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5.3.1 科技兴海战略 |
5.3.2 海洋环境战略 |
5.3.3 良种选育战略 |
5.3.4 生态养殖战略 |
5.3.5 防治病害战略 |
6 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
6.1 政策保障 |
6.2 组织保障 |
6.3 运作保障 |
7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树立健康养殖观念 促进养虾业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名戈.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2]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3]漳浦县对虾养殖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许智海. 集美大学, 2017(01)
- [4]水产人眼中的2015和2016[J]. 高晓霞,李奕雯,黄文凤,黄嘉荣,孔一颖. 海洋与渔业, 2016(01)
- [5]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 王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6]龙海市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调查及其发展对策的研究[D]. 苏燕卿. 集美大学, 2013(01)
- [7]FBE水体有机生态调节剂商业计划书[D]. 余艳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夕源.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9]湖南生猪业发展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易泽忠. 中南大学, 2012(01)
- [10]湛江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盛立超. 广东海洋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