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坏死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君[1](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死亡率及再住院率居高不下。西医标准化治疗降低了心力衰竭的全因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处于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中,因此有必要应用更广泛的方法来降低心血管疾病残余风险。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和良好的安全性使其成为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等复杂疾病的安全有效药物。参附强心丸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代表性中成药之一,但目前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较为单一,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理。网络药理学可以通过整个网络系统来预测药物成分和疾病靶点,是发现药物与疾病联锁的关键技术;代谢组学是组学研究的终端,可用于研究中药复方引起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这两种研究方法与中医“整体观念”的理念相近。因此本课题拟采用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角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然而,网络药理学只是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机制,代谢组学技术目前尚未成熟,因此后续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动物实验+细胞实验)进行验证,并在细胞层面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第一部分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药效学研究目的:评价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周后构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培哚普利叔丁胺)组、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假手术组,灌胃4周,利用超声评估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参附强心丸对大鼠血清中心力衰竭标志物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B 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影响;采用 HE 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治疗4周后可提高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LVFS)(P<0.05),降低 ANP和BNP水平(P<0.01)。HE染色模型组心肌纤维结构紊乱、肌纤维变粗,呈波浪状改变;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心肌纤维排列较模型组清晰,心肌细胞束间隙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Masson染色模型组可见明显蓝色胶原纤维分布;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心肌细胞间蓝色胶原纤维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心功能(提高LVEF和LVFS),降低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ANP和BNP的水平,延缓心室重塑。第二部分整合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目的:结合网络药理学及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参附强心丸调控心力衰竭的关键靶点及代谢通路,并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综合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潜在作用机制。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方法:应用BATMAN-TCM数据库,筛查参附强心丸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DisGeNet、OMIM、TTD数据库综合筛选心力衰竭相关靶点。采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对二者交集的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关键基因,并在Cytoscape 3.8.0软件中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标-疾病”可视化网络。使用DAVID工具对共同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讨潜在靶标的作用机制。结果:从参附强心丸中筛选出215个有效成分,涉及治疗心力衰竭的497个靶点。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富集的通路主要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鞘脂类信号通路、细胞凋亡、AMPK信号通路等。2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选择药效学研究中效果最佳的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作为参附强心丸组。以大鼠血清为研究对象,基于液质联用分析技术,获得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参附强心丸组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分析不同组别代谢物的变化及参附强心丸影响的代谢途径。同时将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进行整合,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核心靶点。结果:参附强心丸可以通过调节脯氨酸、胞嘧啶核苷、5-甲基胞苷、哌可酸、胞嘧啶和神经鞘氨醇等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这些代谢物与鞘脂代谢、嘧啶代谢、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氮素代谢、谷胱甘肽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等通路密切相关。通过整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筛选出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靶点为AKT1、MAPK1/3(ERK1/2)、TP53,这些靶点与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3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方法:整合网络药理学与代谢组学结果,发现重合的代谢通路大部分与氨基酸代谢有关,因此基于已建立的靶向代谢组学平台,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模型组大鼠、假手术组大鼠、参附强心丸组大鼠血清样本进行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调控的氨基酸代谢物。结果:和假手术组相比,心力衰竭大鼠血清中组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瓜氨酸、亚牛磺酸、鸟氨酸、色氨酸、犬尿氨酸水平升高。其中参附强心丸可以回调苯丙氨酸、瓜氨酸、色氨酸、犬尿氨酸浓度。结论:网络药理学结合代谢组学研究是探索参附强心丸作用机制的有效工具,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第三部分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初步预测结果表明参附强心丸可能通过调节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细胞自噬和凋亡之间又存在交互对话(crosstalk),那么参附强心丸是否影响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可能通过何种crosstalk形式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其可能的作用通路是什么?因此选用与自噬和凋亡密切相关的经典分子,通过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验证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影响心肌细胞的自噬和凋亡,且影响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并进一步探索其潜在作用通路。1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目的:明确参附强心丸通过调控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发挥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周后构建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模型,4周后对各组大鼠心肌组织通过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cl-2和Bax,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与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Bcl-2、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以及与自噬密切相关的蛋白LC3-Ⅱ、Beclin 1和SQSTM1/p62的表达。结果:TUNEL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TUNEL染色标记的绿色荧光点明显减少,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0.01)。免疫荧光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ax荧光表达明显减弱,Bcl-2荧光表达明显增强。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组Cleaved-caspase3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ax表达量明显下降(P<0.01),Bax/B cl-2降低(P<0.05);参附强心丸高、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组Bcl-2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剂量组LC3-Ⅱ表达量升高(P<0.05);阳性药组和参附强心丸高、中、低剂量组Beclin 1表达量升高(P<0.05);各组SQSTM1表达量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降低凋亡指数,减少Bax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的表达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还可以上调LC3-Ⅱ和Beclin 1的表达促进心肌细胞自噬。2参附强心丸对氧糖剥夺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crosstalk的研究背景:既往研究表明参附强心丸的作用机制与MAPK(JNK、ERK1/2、p38)信号通路相关,其中MST1是MAPK信号通路的上游,JNK是MAPK信号通路的开关,MST1和JNK均可以在自噬和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且MST1/JNK信号通路在心力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研究参附强心丸是否可以调控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crosstalk,及与MST1/JNK通路是否相关。方法: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进行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构建心肌细胞损伤模型,通过CCK-8法及乳酸脱氢酶法筛选OGD的最佳干预时间及参附强心丸的最佳给药浓度。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参附强心丸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WB检测参附强心丸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eclin 1)的影响。予以雷帕霉素及3-甲基腺嘌呤处理研究参附强心丸是否调控自噬和凋亡之间的crosstalk,同时WB检测MST1、JNK、p-JNK的表达以研究参附强心丸调节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与MST1/JNK通路是否相关。结果:流式细胞术表明参附强心丸可以降低OGD诱导的心肌细胞的凋亡率(P<0.05),WB检测表明参附强心丸可以下调Caspase-3的表达量(P<0.05),上调Beclin 1(P<0.05)的表达量。与单独应用参附强心丸相比,3-MA减弱了参附强心丸促自噬和抗凋亡作用;雷帕霉素并没有进一步增强参附强心丸促自噬和抗凋亡作用。同时参附强心丸可以抑制自噬和凋亡交互作用的关键蛋白MST1的表达(P<0.05),抑制JNK的磷酸化(P<0.01)。结论:参附强心丸可以通过上调自噬活性抑制OGD诱导的凋亡发挥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其作用通路可能与MST1/JNK相关。
姚涛[2](2020)在《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基于“心肾相关”理论研究高血压心衰导致肾纤维化的病理机制,并运用以方测证方法明确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模型大鼠的证候本质。2.明确参麦注射液和参附注射液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干预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与关键靶点。方法:1.成模前实验动物分为三组,即空白对照组(Dahl/SS盐敏感性大鼠6只),模型组(Dahl/SS盐敏感性大鼠44只),盐敏感对照组(SS-13BN盐耐受性大鼠10只)。低盐饮食给予空白对照组,高盐饮食给予模型组和盐敏感对照组,喂养20周后验证盐敏感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成功。成模后的40只Dahl/SS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吡非尼酮抑制剂组,每组各10只,采用腹腔注射与灌胃相结合的方式给药15天后进行指标检测[1],超声心电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指标(EF、FS值),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指标(NT-pro BNP、TGF-β、Cystatin C、NGAL),收集各组大鼠尿液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和肾功能(Scr、BUN、UA),HE染色和Masson染色方法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以及纤维化状态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Col I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纤维化蛋白TGF-β1表达量、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 PCR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Smad2、Smad3、TGF-β、Col I m RNA相对表达量。2.30只Dahl/SS盐敏感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组、参附注射液组,每组各10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给予每只大鼠药物6.0m 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7天后腹主动脉取血制备含药血清。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空白血清、参麦血清、参附血清)、TGF-β1、吡非尼酮分别作用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作用时间为别24h、48h、72h。然后采用CCK-8法确定最佳给药浓度(量效)和最佳干预时间(时效)[1]。设置空白对照组、TGF-β1组、参麦血清+TGF-β1组、参附血清+TGF-β1组、空白血清+TGF-β1组、吡非尼酮+TGF-β1组,CCK-8法检测各组药物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48h的增值抑制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磷酸化程度,RT-q PCR法检测细胞Smad2、Smad3的m RNA相对表达量[1]。结果:1.造模结束后,与对照组(空白对照、盐敏感对照)大鼠比较,一般情况方面:模型组大鼠整体状态出现(饮食状况、精神状态、行为体征)异常,腹部肿胀膨大,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高可达200mm Hg以上;心功能方面:模型组大鼠心功能参数(EF、FS)水平明显降低,血清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肾功能方面:模型组大鼠尿蛋白排出量增加,肾功能指标(Scr、BUN、UA)水平升高,并且肾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以上结果表明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制备成功。2.给药后,与参附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蛋白增加,肾功能指标Scr、BUN与UA水平升高,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和Col I含量升高、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程度加重,提示模型大鼠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分化(EMT)过程。与模型组比较,参麦组模型大鼠尿蛋白排出量减少,肾功能Scr、BUN与UA水平下降,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减轻;Smad2和Smad3蛋白磷酸化程度减轻,TGF-β1含量、胶原容积分数以及Col I平均荧光强度均有降低,肾纤维化程度减轻,提示参麦注射液能够抑制肾纤维化的发展进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EMT过程有关。3.TGF-β1、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作用,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剂量依赖性不明显,最终确定10%含药血清、10μg/L TGF-β1、1g/L吡非尼酮为最佳给药浓度(量效),48h为最佳干预时间(时效);各药物与TGF-β1联合孵育细胞后,参附联合组和空白联合组细胞增殖明显,参麦联合组和吡非尼酮联合组细胞生长抑制明显,并且参麦联合组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4.各组含药血清、吡非尼酮分别与TGF-β1联合作用于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与其他各组比较,参麦联合组细胞Smad2、Smad3的蛋白磷酸化程度和m 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提示参麦注射液抑制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止肾组织中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有关。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心肾双向交互损害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模型大鼠肾组织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并参与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过程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的重要病理机制。2.参麦注射液能够调控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而抑制肾纤维化状态,其用机制可能与阻止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活化以及肾小管上皮-间质细胞转分化过程有关。3.本研究从“以方测证”角度,以参麦注射液为主,参附注射液参照对比,证实了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的证候本质为心肾气阴两虚证。
于彦[3](2019)在《益气泻肺汤抑制慢性心力衰竭保护心肌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阿霉素诱导心力衰竭模型,探讨益气泻肺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保护心肌组织的作用机制。通过利尿试验验证益气泻肺汤临床功效。方法:1.应用阿霉素(ADR)诱导Wistar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心力衰竭模型组、阳性药芪苈强心胶囊0.33g/kg组、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益气泻肺汤8.75g生药/kg组、益气泻肺汤4.38g生药/kg组。益气泻肺汤连续给药8周,观察动物心功能、心重指数等生理指标,并采用ELISA、HE染色、Masson染色和TUNEL染色及透射电镜、Western Blot等检测技术方法,观察心脏功能、心肌细胞损伤、凋亡、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因子释放、超微结构改变等生理、生化、病理指标的情况。明确益气泻肺汤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防治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2.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阳性药芪苈强心胶囊0.33g/kg组、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三个组,分别观察末次给药后0-2小时、2-4小时动物的尿量,计算4小时内总排尿量,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对阿霉素诱导大鼠慢性心衰模型的影响1.1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心功能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舒张压增加(p<0.01),左室内压最大值降低(p<0.05),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和下降速率(-dp/dt max)显着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心率显着增加(p<0.05);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8.75g生药/kg组左室收缩压(LVSP)、+dp/dt max和-dp/dt max均增加(p<0.01、p<0.05)。1.2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心重指数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衰大鼠体重,去腹水体重,心脏重量均极显着降低(p<0.001),腹水重量极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能够增加心衰大鼠去腹水体重和心脏重量(p<0.01,p<0.05),并减轻腹水重量(p<0.05);益气泻肺汤8.75g生药/kg组能增加心脏重量(p<0.01),并增加带腹水心重指数和去腹水心重指数(p<0.05)。益气泻肺汤4.38g生药/kg组能够增加心脏重量(p<0.05)。1.3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细胞形态学影响HE染色,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8.75g生药/kg组左心室肌壁厚度不同程度增加(p<0.05)。Masson染色,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8.75g生药/kg组心肌胶原分布面积比值明显减少(p<0.05)。TUNEL染色,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8.75g生药/kg组凋亡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细胞核结构正常;闰盘结构接近正常;肌丝束上肌节结构清晰可辨,明暗带清晰;局部线粒体增多,略致密,保持了心肌细胞完整结构。1.4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动物血清中BNP含量极显着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8.75g生药/kg组均降低血清中BNp的含量(p<0.001,p<0.01)。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动物血清中SOD活性极显着降低(p<0.001),MDA含量显着增高(p<0.01),GSH-PX活力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8.75g生药/kg组能够增加血清中SOD活力(p<0.05),益气泻肺汤4.38g生药/kg组能够显着增加血清中SOD的活力(p<0.001)。1.5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心肌组织中相关因子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动物心肌组织中RyR2和Serca含量显着降低(p<0.05),Na+-K+-ATpase含量有减少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能够增加心肌组织中Na+-K+-ATpase含量(p<0.01)、RyR2含量(p<0.01)、Serca含量(p<0.05);益气泻肺汤8.75g生药/kg组能够增加心肌组织中RyR2的含量(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动物心肌组织中IL-6含量显着增高(p<0.05),TNF-α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能够降低心肌组织中IL-6的含量(p<0.05)。1.6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相关蛋白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中CaM蛋白表达有增加的趋势,而CaMKII蛋白表达则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8.75g生药/kg组、4.38g生药/kg组均能减少心肌组织中CaMKII蛋白表达(p<0.05、p<0.01、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有增加的趋势,TLR4蛋白表达则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能降低心肌组织中TLR4蛋白表达(p<0.05),NF-κB蛋白表达也有降低的趋势。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动物心肌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Bax、caspase-3、caspase-8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此外caspase-9表达也有增加的趋势。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能够增加Bcl-2蛋白表达(p<0.05),并且降低Bax和caspase-3的表达(p<0.05);益气泻肺汤8.75g生药/kg组能够降低Bax蛋白表达(p<0.05),增加Bcl-2蛋白表达(p<0.05);益气泻肺汤4.38g生药/kg组能够降低心肌组织中Bax表达(p<0.05)。2.对大鼠尿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2-4小时及0-4小时期间的尿量明显增加(p<0.05,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组0-2小时、2-4小时及4个小时总尿量明显增加(p<0.05,p<0.01,p<0.001)。结论:1.从组织形态学观察益气泻肺汤能有效保护心肌组织,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减少心肌纤维化,降低室壁肌张力,防止心室重构;益气泻肺汤能增加Na+-K+-ATp的含量,增加心肌组织中RyR2和Serca的含量,减少心肌组织中CaMkⅡ蛋白表达,增强心肌正性肌力,改善心衰患者心肌舒缩功能;益气泻肺汤高剂量组能降低心肌组织中IL6含量,显着抑制心衰大鼠心肌组织TLR4及NF-κB蛋白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益气泻肺汤能够使促凋亡Caspase-8、Caspase-3及Bax蛋白表达显着降低,抗凋亡Bcl-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发挥抗细胞凋亡作用,进而保护心肌组织,缓解心力衰竭的发展。这些可能是益气泻肺汤防治心衰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心衰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2.通过尿量试验体现益气泻肺汤具有泻肺利水功效,大鼠益气泻肺汤17.5g生药/kg利尿作用显着,其利尿作用优于阳性药组。
刘兆杰[4](2019)在《基于TWEAK/Fn14信号通路探讨参蛤散干预心肌肥大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运用TWEAK/Fn14信号通路激动剂Ang Ⅱ建立稳定的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研究参蛤散干预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的相关影响。通过研究TWEAK/Fn14信号通路,探讨参蛤散干预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肥大及能量代谢异常的作用机制。方法:1.观察参蛤散、Ang Ⅱ、缬沙坦对H9c2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2.观察Ang 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3.观察参蛤散干预Ang 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4.观察参蛤散干预Ang 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Western-blot检测各组TWEAK、Fn14、PGC-1α蛋白表达。5.观察参蛤散干预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及Western-blot 检测各组 TWEAK、Fn14、PGC-1 α 蛋白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其参蛤散0.003 mg/ml及以下浓度组别无明显差异(P>0.05)。Ang Ⅱ 1 × 10-6 mol/ml及以下浓度组别无明显差异(P>0.05)。缬沙坦1X 10-6 mol/ml及以下浓度组别无明显差异(P>0.05)。2.与Oh对比,AngⅡ 1 × 10-7 mol/ml诱导48h,对心肌细胞相对面积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P<0.05)。3.与空白组对比,Ang Ⅱ组H9c2心肌细胞的相对面积具有差异(P<0.05)。与Ang Ⅱ组比较,参蛤散组与缬沙坦组能够降低心肌细胞相对面积且具有明显差异(P<0.05)。4.与空白组比较,Ang Ⅱ组TWEAK、Fn14、PGC-1α蛋白表达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ngⅡ组比较,参蛤散组与缬沙坦组TWAEK、En14、PGC-1α蛋白表达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肥大。与模型组比较,参蛤散组心肌细胞肥大程度有所减轻。6.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WEAK、Fn14蛋白表达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蛤散组TWEAK、Fn14蛋白表达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蛤散组PGC-1 α蛋白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ng Ⅱ可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是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的重要因素。2.参蛤散可缓解Ang Ⅱ诱导H9c2心肌细胞肥大程度。3.Ang Ⅱ诱导肥大的H9c2心肌细胞中TWEAK、Fn14蛋白表达含量增高,PGC-1α蛋白表达下调。4.参蛤散可以下调肥大的H9c2心肌细胞TWEAK、Fn14蛋白表达,抑制PGC-1 α蛋白表达降低。5.参蛤散可缓解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程度。6.参蛤散可以降低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TWEAK、Fn14蛋白表达,对PGC-1α蛋白表达有上调趋势。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5](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吕斌[6](2018)在《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多态性与心衰绝经妇女脆性骨折发病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大量的流行病统计学研究证实,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在继发脆性骨折疾病时的发病率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在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妇女绝经前后表现的更加明显,绝经妇女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后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的发病情况恢复到绝经前水平。因此推测雌激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妇女的脆性骨折发病情况存在可能的相关性。[目标]本次研究首次从流行病学统计分析角度讨论江苏省苏南地区非少数民族绝经妇女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SR α)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妇女脆性骨折发病率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09-2014年间160例大于50岁的患有心衰的绝经女性就诊患者,其中80例发生骨折和80例未发生骨折,分别为骨折组和对照组,年龄50-75岁,平均60岁,运用采集既往史,临床一般情况的方法以及临床血液检测,并且使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生物学检测措施,对两组患者ESR基因PvuII多态性(rs2234693,C>T)进行观察。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骨密度确定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ESR基因PvuI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RFLP)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分析。步骤:1.提取患者DNA;2.对患者采集到的DNA施以PCR扩增获得雌激素受体基因产物;3.PCR得到的雌激素受体基因产物分别经过限制性内切酶PvuII于特定体系内酶切消化后即可区分不同的带型,即基因型;4.使用凝胶成像操作系统分析检测并且记录结果。最后我们观察ESRa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妇女脆性骨折发病的关系。[结果]运用X 2分析方法对对照组和骨折组进行研究,对照组和骨折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p、pp、PP三种基因型在对照组和骨折组之间的频率分布无明显统计学(P>0.05)。等位基因P和p频率分布差异也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江苏省苏南地区伴有心力衰竭的绝经女患者的脆性骨折发病情况与雌激素受体α基因酶切位点Pvu 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不同年龄层次具有不同的相关性。患者年龄≤67岁且不吸烟时无显着相关性,患者年龄>67岁时且吸烟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7](2016)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文中研究指明1冠心病概述1.1定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或冠状动脉疾病,简称冠心病,归属为缺血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1.2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位于主动脉窦的左、右开口。左冠状动
贺春晖[8](2016)在《靶向干预NF-κB信号通路防治老龄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NF-κB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力衰竭作用的影响,研究老龄心肌在急性心肌梗死期和慢性心力衰竭形成过程中的分子机制;通过研究使用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重组单链AAV9(ssAAV9)载体和双链AAV9(dsAAV9)的组织表达特异性,筛选获得较好的可用于心脏疾病基因治疗的AAV9载体;并使用携带IκBα(inhibitor ofκBα,IKBα)基因的重组AAV9载体,靶向转导老龄小鼠心脏,探讨外源导入IKBα能否作为基因治疗药物,具有靶向抑制NF-κB通路,减少心肌梗死、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防治老龄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包括:(1)应用小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研究缺血后老龄小鼠心肌急性期和慢性心力衰竭期NF-κB信号通路表达的差异,阐明缺血后心肌不同时期NF-κB参与的分子机制。(2)通过体外转导实验,对比研究杆状病毒载体系统包装制备的CMV启动子在重组ssAAV9和dsAAV9载体介导GFP基因在小鼠体内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及表达时间点,筛选更适宜用于心脏疾病基因治疗的重组AAV9载体。(3)靶向转导IKBα基因至老龄小鼠心肌,通过在体心肌梗死模型和缺血性心力衰竭模型,探讨IKBα基因过表达减轻老龄心肌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选取15~18月龄的近交系雄性C57BL/6J小鼠,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小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SH)20只,心梗组(myocardial infarction,MI)70只,观测指标为小鼠心脏破裂发生、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重构情况、心电图改变、心肌细胞凋亡、IKBα、p65、p50、IL-6、IL-10、MMP-2、MMP-9和TIMP的表达。第二部分:将剂量为1×1011vg的ssAAV9-CMV-eGFP及dsAAV9-CMV-eGFP载体分别经尾静脉注射导入C57BL/6J小鼠体内,于病毒载体转导0周、1周、2周、3周、4周、5周和8周,利用激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检测心、肝、脾、肺、肾及脑中GFP蛋白表达,研究AAV9病毒颗粒的体内分布与存在时间,系统评价CMV启动子重组ssAAV9和dsAAV9载体的组织靶向性。第三部分:选取15~18月老龄雄性C57BL/6J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ssAAV9-CMV-eGFP和dsAAV9-CMV-IKBα,5周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中IKBα、p65、p50的表达;并于病毒转染5周后,采用小鼠结扎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建模处理同第一部分;心梗模型建立后分别观察3天和28天,观察指标为生存情况、心肌梗死面积、细胞凋亡,心肌酶CK、LDH水平,肝酶ALT、AST水平,肾功Cre、Bun水平,Bcl-2、Bax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1)与假手术组相比,MI组出现明显的左室扩张和心功能障碍,心梗3天时出现明显的梗死区变薄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表现为LVEDd、LVESd、EXLVDd明显增加,Pws、Pwd和FS值明显降低(P<0.05)。(2)心梗后不同时间,免疫组化显示老龄组p65、P50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5 400 vs154,p50 179 vs 83,P<0.05);WestemBlot检测发现心梗3天,28天时老龄组p65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说明老龄小鼠心梗后NF-κB活性较假手术组高。第二部分:(1)激光共聚焦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CMV重组ssAAV9和dsAAV9载体转导5周时,GFP蛋白主要在心肌和肝脏中表达,脾、肺、肾及脑中几乎未见表达。(2)各检测时间点dsAAV9载体所介导的GFP蛋白在心肌中的表达显着高于ssAAV9所介导的GFP表达。AAV9载体转导1周后在心肌和肝脏中开始表达GFP蛋白,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强,转导第5周到达高峰,其在心脏转染效率(84.0±3.2%vs 73.6±3.4%,P<0.01),在肝脏转染效率(23.0±4.2%vs 17.6±3.4%,P<0.01);第8周时心脏转染效率为(75.0±3.5%vs 70.2±0.3%,P<0.01),在肝脏转染效率(20.0±3.2%vs 15.6±3.4%,P<0.01),表明dsAAV9-CMV-eGFP载体对心肌有更强的靶向亲和力,可在心肌中长期稳定的高效表达,但CMV启动子活性在肝脏中容易被沉默。第三部分:(1)IKBα基因转导可抑制老龄心肌NF-κB信号通路,与空病毒组相比,IKBα、p65、p50的表达在胞浆内显着增加(P<0.01),而在胞核内p65、p50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2)在动物整体水平上,IKBα基因过表达有效保护老龄缺血性心力衰竭。空病毒组、IKBα基因转导组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为40.0±7.7%vs34.0±8.0%,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3±2.1%vs 5.1±1.3%,心梗面积及细胞凋亡率与空病毒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NF-κB信号通路抑制后有效保护老龄缺血心肌。NF-κB基因过表达可有效降低老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并改善生存率。老龄心肌梗死28天后,空病毒组及IKBα组的心梗面积分别为41.4±6.0%vs 35.5±4.7%;心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4±2.0%vs 5.5±2.3%,与空病毒组相比P<0.01;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显着增加,与空病毒相比(P<0.01)。(4)IKBα组的心肌酶CK、CK-MB和LDH亦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NF-κB信号通路是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损伤作用关键靶点。急性缺血早期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引起心肌损伤;心肌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过程中,NF-κB持续激活,在心力衰竭的进展中起关键作用;(2)CMV启动子的重组dsAAV9载体可在心肌中长期稳定的高效率表达,但在肝脏中CMV启动子活性很容易被沉默,AAV9-CMV载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心脏疾病基因治疗载体;(3)靶向抑制心肌NF-κB信号通路激发心肌内源性抗损伤能力是防治老龄心肌缺血性心力衰竭的关键环节,IKBα基因可以作为小分子基因治疗药物,具有靶向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心肌梗死、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防治老龄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和作用,从而有效保护老龄心肌缺血损伤。
马晓玲[9](2013)在《Syndecan-4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表达与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yndecan-4水平及临床意义研究背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种原因引起心肌损伤,致使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心室泵血功能降低,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心肌重构是CHF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病理生理过程,这种多阶段、多细胞的复杂过程是由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共同调节作用。缺乏客观诊断标准是心力衰竭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多种生物标记物检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NT-proBNP对于心力衰竭诊断的重要意义已得到了国际指南及各国专家的普遍认可,血清NT-proBNP水平作为衡量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Galectin-3是半乳糖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强大的促炎因子,可以促进心脏巨噬细胞浸润,刺激纤维母细胞的活化,而这两种细胞在参与心肌纤维化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1],Galectin-3作为一种新的心力衰竭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可以提供钠尿肽以外的信息,被作为是钠尿肽检测的补充。Syndecan-4是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sulfate, HS)类的跨膜转运蛋白多糖syndecans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能与生长因子结合的共受体(co-receptor),调控多种细胞生物学效应,在细胞的伸展、识别、黏附、迁移和增殖控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介导炎症反应[2]。syndecan-4通过激活各种生长因子及细胞表面受体调节细胞信号传导,从而对组织再生、血管形成、细胞粘附起调节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syndecan-4有介导炎症反应和促进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塑的作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这两者密切相关。syndecan-4作为一种炎性因子,是内皮细胞损伤修复和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的重要调控因子,参与血管损伤的再生修复,已证明其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orosis, AS)和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的发生发展中明显上调[3-5],但其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本部分研究通过检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syndecan-4蛋白浓度水平的变化,观察患者血清Syndecan-4浓度水平分别与NT-proBNP、galetin-3浓度水平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等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临床入选40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平均年龄为62.8±11.6岁,男性比例为60%;心功能分级按NYHA分级: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10例。入选患者的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肝肾疾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周血管疾病、近6个月内有外科手术的患者。同时入选40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CD组),平均年龄为61.0±7.8岁,男性比例为57.5%。以NT-proBNP和galetin-3为阳性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的syndecan-4浓度,利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定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直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等数值;并观察血清syndecan-4蛋白水平与CHF NYHA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CHF组患者血清syndecan-4水平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且随CHFNYHA心功能分级增加而进行性升高;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yndecan-4蛋白水平与血清NT-proBNP、galectin-3水平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分别存在显着负相关(P<0.05),与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分别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syndecan-4浓度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并与NYHA心功能分级密切相关,血清syndecan-4水平亦与左室心功能超声参数存在显着相关性,因此测定血清syndecan-4水平变化对CHF患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syndecan-4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背景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 CFs)是构成心脏最丰富的细胞类型之一,约占正常心肌组织细胞总数的60%-70%,可产生细胞外基质及其他介质调节心肌重构[6]。Cfs是细胞外基质;xtracellular matrix, ECM)的重要组成成分,而ECM可调节各种细胞和非细胞基质之间的机械、化学、电信号作用。Cfs主要通过转化成肌成纤维细胞表型发挥表达收缩蛋白,促进细胞迁移、增殖、分泌等功能。心脏肌成纤维细胞对心肌重构过程中升高的促炎因子(如TNF-a,IL-1, IL-6, TGF-β)、血管活性肽(如Ang-Ⅱ,ET-1,利尿钠肽)、激素类(如noradrenaline, NE)产生应答[7-8]。心肌重构包括心肌细胞重构和细胞外基质重构,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心肌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重构的最主要因素[9],因此逆转心肌纤维化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Syndecan-4是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类的跨膜转运蛋白多糖syndecans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能与生长因子结合的共受体(co-receptor),调控多种细胞生物学效应,在细胞的伸展、识别、黏附、迁移和增殖控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介导炎症反应[2]。syndecan-4通过激活各种生长因子及细胞表面受体调节细胞信号传导,从而对组织再生、血管形成、细胞粘附起调节作用。最新的研究发现,syndecan-4有介导炎症反应和促进心肌梗死后的心肌重塑的作用,充血性心力衰竭与这两者密切相关。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a)是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能够引起间质纤维化,诱导细胞外基质重构,作为一种炎症因子,在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许多心脏疾病中表达上调[10],TNF-α的表达上调与心肌肥厚、心脏功能紊乱和生存率的降低均有关系,并且对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功能也都有影响,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重构的发生发展过程起了重要作用[11],但其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内syndecan-4蛋白表达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肿瘤坏死因子-a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a)作为一种促炎因子,对炎症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其表达上调。本部分研究通过建立体外培养大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模型,观察了肿瘤坏死因子-a(TNF-α)对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内syndecan-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细胞增殖的检测:应用96孔板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分别用终浓度为5ng/mL TNF-α、10ng/mL TNF-α、20ng/mL TNF-α、30ng/mL TNF-α作用24小时,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样实验条件重复3次,共150例实验数据,以明确TNF-a是否能诱导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采用MTS/PMS法确定大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状态。2、细胞Syndecan-4蛋白表达的检测:采用胰酶消化法体外培养SD大鼠乳鼠的心脏成纤维细胞,分别用浓度为5ng/ml TNF-α、10ng/ml TNF-α、20ng/ml TNF-α、30ng/ml TNF-α作用24h,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裂解细胞提取蛋白,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蛋白浓度,取适当量蛋白,利用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中syndecan-4蛋白的表达情况。每组浓度重复实验3次,共15例实验数据。结果Syndecan-4在心脏成纤维细胞细胞核内和胞浆内均有表达,表达没有明显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5ng/ml TNF-α、10ng/ml TNF-α分别对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内syndecan-4蛋白表达无明显作用(P>0.05);而20ng/ml TNF-α、30ng/ml TNF-α分别能促进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内syndecan-4蛋白的表达(P<0.05),但未存在剂量依赖性。结论Syndecan-4在心脏成纤维细胞细胞核内和胞浆内均有表达;且一定剂量的TNF-a可以明显促进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并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内syndecan-4蛋白的表达增加。
张双伟[10](2012)在《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炎症状态的研究》文中提出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由于长期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复杂综合征,是众多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死亡率极高。对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全球心血管病防治的重点。一个世纪以来,心衰理论经历心肾学说、血流动力学学说、神经内分泌激素学说到现代的心室重构学说。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认为有关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两方面内容:心室重构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心室重塑是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引起的心肌细胞结构、功能及表型的改变,包括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细胞肥大、胚胎基因再表达及心肌细胞外基质数量和组成变化等。而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持续过度的激活是导致心室重塑和心衰恶化的重要原因。研究证实炎性因子与心力衰竭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CHF的发生发展伴随着TNF-a、IL-1、IL-6等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的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各种因素诱导的上述炎性因子浓度的增加可明显加重心衰的程度,甚至可以诱发心力衰竭。由此可见,心力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进行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始终有着神经内分泌的激活,这种过度的激活对低下的心室功能起代偿的同时也加重了心肌的损害,加剧了心衰的恶化。同时,循环和组织中的多种细胞因子的水平也增加,这些因子和神经内分泌激活一起,可以损害心肌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刺激心肌纤维化,促使心脏重塑。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随着对其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心力衰竭的治疗决策也发生了相应的演变。其中关于阻断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和心肌重塑之间的恶性循环治疗CHF的观点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尽管调节神经内分泌因素治疗缺血性心衰的新药正在不断地被研制和评估,但是进一步通过抑制神经内分泌或体内其他系统改善死亡率的可能还很遥远,目前还没有确切方法能够用于干预CHF的慢性炎症状态。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炎症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中药抗炎药理研究已从“整体-器官-细胞”水平发展到在分子、基因水平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逐渐呈现出涉及中药品种更多、研究范围更广、研究水平比以往更高的局面。近年来随着对CHF发病机理的进一步阐述,特别是重视慢性炎症反应在CHF发生、发展中作用,以及抗炎症治疗对于改善CHF临床症状和预后重要帮助,许多学者重新开始认识到,中医治疗CHF不仅可以采用补气、活血、利水等方法,还可以针对CHF慢性炎症反应进行干预,特别是目前西医在这方面没有很好的方法。而中药毛冬青具备清热解毒和活血通脉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和多种心血管药理作用,中药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有深远的临床意义。近年来中医界对心衰的病因病机认识趋于一致,即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虚为气虚、阳虚,日久则累及心阳,涉及脾、肺、’肾,随着由气虚到阳虚,病情逐渐加重;标实为血瘀、水阻、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是心衰的病理特点。治疗以益气温阳治本,活血利水治标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结合以往临床研究基础,我们认为中医治疗CHF不仅可以采用补气、活血、利水等传统方法,而且还可以采用益气活血解毒法,针对CHF的慢性炎症反应进行干预,从而改善CHF临床症状和预后。目的:1、临床研究:以西医规范治疗方案为对照,观察毛冬青与红参颗粒剂对慢性心力衰竭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其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法”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2、实验研究:观察毛冬青对SD大鼠慢性心力衰竭炎症状态的影响,进一步验证毛冬青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改善作用。方法:1、临床研究:①将门诊和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1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根据不同证型分为气阴亏虚、血瘀水停证和气阳亏虚、血瘀水停证。对照组49例单纯使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52例使用西医基础治疗+中药颗粒(毛冬青、红参),同时,选取2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空白对照。②观察治疗前和4周后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和血脂等作为安全性指标,以确定毛冬青、红参是否有毒、副作用。③治疗前和4周后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核因子K B和B型尿钠肽(BNP)水平,并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炎性状态及心功能状况。④治疗前4周后进行中医症候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心功能疗效、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等比较,评价心功能改善情况。2、实验研究:①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48只,假手术组12只。结扎腹主动脉建立心衰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毛冬青低剂量组、毛冬青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和对照组。②毛冬青低剂量组灌服毛冬青10g/kg/d;毛冬青高剂量组灌服毛冬青20g/kg/d;西药对照组灌服卡托普利100mg/kg/d;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灌服生理盐水2ml/d。③各组均灌服2周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将大鼠动脉血离心取血清,用Elisa酶联免疫法大鼠血清试剂盒测定白介素-1β(IL-1β).核因子kB指标并进行比较,观察毛冬青对SD大鼠慢性心力衰竭炎症状态和心功能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①心衰患者血清hs-CRP、TNF-a、IL-1β、NF-κB及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群(P<0.05),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上述指标进一步升高。②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a、IL-1β、NF-κB等炎性因子水平、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不同证型间血清hs-CRP、TNF-a、IL-1β、NF-κB及血浆BNP水平的比较显示,治疗组两个证型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降低,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药毛冬青和红参,能明显提高心功能疗效、明显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研究:经灌服中药毛冬青的CHF大鼠其血清IL-1β、NF-K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彩超相关指标显示,灌服毛冬青的CHF大鼠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Ds)、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与其他各组比,其组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心力衰竭过程中存在免疫和炎性系统的激活,慢性心衰患者血清炎性因子hs-CRP、TNF-a、IL-1、NF-κ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2、慢性心衰患者血清炎性因子hs-CRP、TNF-a、IL-1、NF-κB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血浆BNP水平升高)而升高,表明慢性心衰时机体炎性活动明显。3、毛冬青和红参可以改善不同证型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和中医证候,减轻临床症状,经动物实验验证毛冬青可以缓解慢性心衰患者的炎症状态。4、益气活血解毒法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的炎症状态,改善CHF临床症状和预后。
二、肿瘤坏死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坏死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凋亡和自噬及其交互作用在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 |
2 细胞自噬 |
3 自噬与凋亡的crosstalk |
4 目前存在的挑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文献分析参附强心丸的研究进展 |
1 参附强心丸文献分析 |
2 参附强心丸的药物分析 |
3 参附强心丸的基础研究 |
4 参附强心丸的临床研究 |
5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参附强心丸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整合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预测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
引言 |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大鼠的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一节 参附强心丸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参附强心丸对氧糖剥夺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和凋亡CROSSTALK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心肾相关”理论研究 |
1 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 |
1.1 病名研究 |
1.2 病因病机研究 |
1.3 证型研究 |
2 肾纤维化的中医研究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位概括 |
2.3 病机特点 |
3 “心肾不交”理论研究 |
3.1 理论内涵 |
3.2 病理概念 |
3.3 病位概括 |
3.4 证治概括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TGF-β/Smad信号通路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病理机制及参麦注射液干预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 |
1.3 试剂与耗材 |
1.4 仪器 |
1.5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与验证 |
2.2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大鼠血清TGF-β1、Cystatin C、NGAL及肾功能指标的检测方法 |
2.4 大鼠肾脏组织染色方法 |
2.5 大鼠肾脏Ⅰ型胶原纤维(ColI)免疫荧光检测方法 |
2.6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蛋白检测方法 |
2.7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因子m RNA相对表达量检测方法 |
2.8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模型的制备与验证 |
3.2 大鼠一般情况 |
3.3 大鼠给药后血清TGF-β1、Cystatin C与 NGAL比较 |
3.4 大鼠给药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 |
3.5 大鼠给药后肾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 |
3.6 大鼠给药后肾脏组织病理学形态比较 |
3.7 大鼠胶原容积分数比较 |
3.8 大鼠给药后肾脏组织TGF-β1、I型胶原纤维免疫荧光检测 |
3.9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蛋白检测 |
3.10 大鼠肾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纤维化因子m RNA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动物 |
1.3 试剂与耗材 |
1.4 仪器 |
1.5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给药 |
2.2 各组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
2.3 细胞的消化、计数与传代培养 |
2.4 细胞的冻存 |
2.5 CCK-8检测方法 |
2.6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2.7 TGF-β1和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2.8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联合TGF-β1、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2.9 细胞生长抑制率的计算 |
2.10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3.2 TGF-β1和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3.3 参麦血清、参附血清、空白血清联合TGF-β1、吡非尼酮对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试剂与耗材 |
1.3 仪器 |
1.4 各种实验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各组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 |
2.2 不同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不同含药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不同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不同血清对TGF-β1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纤维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1.公开发表论文 |
2.主持及参与课题 |
综述 高血压心衰肾脏纤维化机制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益气泻肺汤抑制慢性心力衰竭保护心肌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心力衰竭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古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 |
2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和治疗 |
3 现代中医药对阿霉素诱导心力衰竭动物模型作用机制的研究 |
4 展望 |
文献综述二 心力衰竭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
2 现代医学心力衰竭治疗进展 |
3 构建在体心衰动物模型 |
4 展望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力衰竭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3.2 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心重指数的影响 |
3.3 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3.4 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 益气泻肺汤对阿霉素诱导心衰大鼠心肌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益气泻肺汤对大鼠利尿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基于TWEAK/Fn14信号通路探讨参蛤散干预心肌肥大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参蛤散对H9c2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 |
实验一 参蛤散的浓度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统计分析方法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Ang Ⅱ的浓度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统计分析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三 缬沙坦的浓度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统计分析 |
2.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Ang Ⅱ诱导H9c2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统计分析 |
2. 实验结果 |
实验五 参蛤散干预Ang Ⅱ诱导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肥大实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统计分析 |
2. 实验结果 |
实验六 Ang Ⅱ干预H9c2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Western-blot检测 |
1. 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试剂 |
1.4 实验耗材 |
1.5 主要设备 |
1.6 主要试剂制备 |
2 实验方法 |
2.1 H9c2细胞传代培养 |
2.2 H9c2细胞蛋白质提取 |
2.3 BCA法检测细胞中的总蛋白量 |
2.4 Western-blot检测TWEAK、Fn14、PGC-1α |
2.5 实验结果 |
2.6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参蛤散干预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 |
实验一 参蛤散干预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HE染色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药品准备 |
1.4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实验动物造模 |
2.3 实验动物给药 |
2.4 实验动物心肌组织提取 |
2.5 实验动物组织HE染色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参蛤散干预压力负荷型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TWEAK、Fn14、PGC-1α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实验造模 |
2.3 实验动物给药 |
2.4 实验动物心肌组织提取 |
2.5 Western-blot检测TWEAK、Fn14、PGC-1α |
2.6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基于TWEAK/Fn14信号通路探讨心力衰竭能量代谢的异常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
1 冠心病概述 |
1.1 冠心病的定义 |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
1.3.1.1隐匿型冠心病 |
1.3.1.2稳定型心绞痛 |
1.3.1.3缺血性心肌病 |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2.1.3 钙通道阻滞剂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
2.2.1 阿司匹林 |
2.2.2 氯吡格雷 |
2.2.3 替格瑞洛 |
2.2.4抗凝药物 |
2.2.5 β受体阻滞剂 |
2.2.6 他汀类药物 |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3.2.1 诊断 |
3.2.2 鉴别诊断 |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
3.3.1 低危患者 |
3.3.2 中危患者 |
3.3.3 高危患者 |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3.4.2. 2 溶栓治疗 |
3.4.2. 3 抗栓治疗 |
3.5 调脂治疗 |
3.6 其他治疗 (表3-5) |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
3.7.1 一般治疗 |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
4.1 概述 |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
4.3.1 临床评估 |
4.3.2 负荷试验 |
4.3.3 左心室功能 |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
4.3.6 冠状动脉造影 |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4.4.2 循证药物治疗 |
4.4.3 血运重建 |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
5.2.2 炎性因子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5.5.2 硝酸酯类药物 |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5.5.4他汀类药物 |
5.5.5 尼可地尔 |
5.5.6 钙通道阻滞剂 |
5.5.7 其他药物 |
5.5.8 中成药 |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
6.3.1 动态心电图 |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
6.4.1 预防 |
6.4.2 治疗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7.1.1 概述 |
7.1.2 降压治疗原则 |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
7.1.4 血压目标管理 |
7.1.5 药物推荐 |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7.2.1 概述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7.2.2. 1 发病机制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7.2.2. 3 药物治疗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7.2.3. 1 发病机制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7.2.3. 3 药物治疗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
7.4.1 概述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7.4.2. 4 二尖瓣狭窄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7.4.3 抗凝治疗 |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
7.5.1 概述 |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7.5.3 具体治疗方案 |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
7.5.3. 4 其他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7.6.1 概述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2. 1 抗凝治疗 |
7.6.2. 2 溶栓治疗 |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7.1 概述 |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7.8.1 概述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
7.9.1 概述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
7.1 0. 1 概述 |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
7.1 0.2.1 定义 |
7.1 0.2.2 分期 |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
7.1 0.3.1. 2 抗凝治疗 |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
7.1 0.3.2 他汀类药物 |
7.1 0.3.3 抗缺血治疗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7.1 1. 1 概述 |
7.1 1. 4 诊断 |
7.1 1. 5 治疗 |
7.1 1.5.1 一般治疗 |
7.1 1.5.2 抗缺血治疗 |
7.1 1.5.3 调脂治疗 |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7.1 2. 1 概述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
7.1 2.2.2 诊断 |
7.1 2.2.3 治疗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
7.1 2.3.2 诊断 |
7.1 2.3.3 治疗 |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7.1 3. 1 概述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7.1 4. 1 概述 |
7.1 4. 2 药物选择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7.1 4.2.6 抗凝药物 |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
7.1 4. 3 注意事项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
7.1 5. 1 概述 |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8.1.1 概述 |
8.1.2 临床诊断 |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
8.1.3. 1 阿司匹林 |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
8.1.3. 5 其他药物 |
8.1.4 预后及随访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8.2.1 概述 |
8.2.2 筛查 |
8.2.3 诊断 |
8.2.4 调脂药物治疗 |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
8.2.4. 5 联合治疗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8.3.1 冠状动脉痉挛 |
8.3.1. 1 概述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8.3.2. 1 概述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8.3.3. 1 概述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
9.1.1 心血瘀阻 |
9.1.2 痰浊内阻 |
9.1.3 气滞血瘀 |
9.1.4 气虚血瘀 |
9.1.5 寒凝血瘀 |
9.1.6 瘀热互结 |
9.1.7 气阴两虚 |
9.1.8 心肾阳虚 |
9.1.9 心肾阴虚 |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
9.2.1 抗血小板作用 |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6)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多态性与心衰绝经妇女脆性骨折发病情况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主要缩略词表 |
中文接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
二、实验对象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冠心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解剖及病理生理机制 |
1.3 临床分型 |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
1.5 危险因素及预防 |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
2.1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
2.1.1 β受体阻滞剂 |
2.1.2 硝酸酯类药物 |
2.1.3 CCB |
2.1.4 其他治疗药物 |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
2.2 预防心肌梗死、改善预后的药物 |
2.2.1 阿司匹林 |
2.2.2 氯吡格雷 |
2.2.3替格瑞洛 |
2.2.4 β受体阻滞剂 |
2.2.5 他汀类药物 |
2.2.6 ACEI或ARB |
2.2.7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理用药指南 |
3.1 定义 |
3.2 危险分层 |
3.3 诊断和鉴别诊断 |
3.3.1 诊断 |
3.3.2 鉴别诊断 |
3.4 治疗策略 |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
3.4.2 STEMI的治疗 |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
3.4.2.2溶栓治疗 |
3.4.2. 3 抗栓治疗 |
3.4.2. 4 抗心肌缺血 |
3.4.2. 5 调脂治疗 |
3.4.2. 6 其他治疗 |
3.4.3 UA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的治疗 |
3.4.3. 1 一般治疗 |
3.4.3. 2 抗缺血治疗(具体推荐见表1) |
3.4.3. 3 抗血小板治疗(表2) |
3.4.3. 4 抗凝治疗 |
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合理用药指南 |
4.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4.2 病情评估 |
4.2.1 临床评估 |
4.2.2 负荷试验 |
4.2.3 左心室功能 |
4.2.4 心肌缺血成像(SPECT) |
4.2.5 冠状动脉CTA |
4.2.6 冠状动脉造影 |
4.3 治疗原则 |
4.3.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
4.3.2 循证药物治疗 |
4.3.3 血运重建 |
4.4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4.4.1 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
4.4.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
5.1 定义 |
5.2 病因与机制 |
5.2.1 内皮功能不全及MCD |
5.2.2 炎性反应 |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
5.2.5 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
5.3临床表现 |
5.4 诊断及鉴别诊断 |
5.5 药物治疗 |
5.5.1 β受体阻滞剂 |
5.5.2 CCB |
5.5.3 硝酸酯类药物 |
5.5.4 ACEI |
5.5.5 他汀类药物 |
5.5.6 其他药物 |
5.6 非药物治疗 |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
6.1 定义及分型 |
6.1.1 完全SMI |
6.1.2心肌梗死后的SMI |
6.1.3 心绞痛伴SMI |
6.2 可能机制 |
6.3 诊断 |
6.3.1 动态心电图 |
6.3.2 心电图运动试验 |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
6.3.4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
6.4 预防及治疗 |
6.4.1 预防 |
6.4.2 治疗 |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的用药治疗原则 |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
7.1.1 概述 |
7.1.2 药物选择 |
7.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7.1.2. 2 目标管理 |
7.1.2. 3 药物推荐 |
7.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
7.2.1 概述 |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
7.2.2. 1 发病机制 |
7.2.2. 2 诊断及评估 |
7.2.2. 3 药物治疗 |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
7.2.3. 1 发病机制 |
7.2.3. 2 诊断及评估 |
7.2.3. 3 药物治疗 |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
7.3.1 概述 |
7.3.2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
7.3.3 规范抗栓治疗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
7.3.3. 1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 |
7.3.3. 2 NSTE-ACS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 |
7.3.3. 3 STEMI合并心房颤动行直接PCI患者的抗栓治疗 |
7.3.4 NOAC |
7.3.4. 1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 |
7.3.4. 2 直接因子Ⅹa抑制剂 |
7.3.5 注意事项 |
7.4 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 |
7.4.1 概述 |
7.4.2 一般药物治疗 |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
7.4.2. 3 二尖瓣反流 |
7.4.2.4二尖瓣狭窄 |
7.4.2. 5 三尖瓣反流 |
7.4.2. 6 三尖瓣狭窄 |
7.4.3 抗凝治疗 |
7.4.3. 1 心脏瓣膜疾病合并心房颤动 |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
7.5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 |
7.5.1 概述 |
7.5.2 流行病学 |
7.5.3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
7.5.3.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是否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
7.5.3.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TIA抗血小板、抗凝治疗 |
7.5.4 一般治疗 |
7.5.4. 1 抗血小板治疗 |
7.5.4.2降压治疗 |
7.5.4. 3 他汀类药物治疗 |
7.5.4.4其他 |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
7.6.1 概述 |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2. 1 初始抗凝治疗 |
7.6.2. 2 溶栓治疗 |
7.6.2.3长期抗凝治疗 |
7.6.3 ACS合并急性肺栓塞 |
7.6.4 PCI合并急性肺栓塞 |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7.7.1 概述 |
7.7.2 COPD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
7.7.3 冠心病合并COPD的药物治疗 |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
7.7.3. 3 他汀类药物 |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
7.8.1 概述 |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PPI联用 |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
7.8.2. 2 PPI |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
7.8.4. 2 药物治疗 |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异常 |
7.9.1 概述 |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
7.9.4 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用药原则 |
7.9.5他汀类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 |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 |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
(1)非特异性抗炎药:代表药物为复方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苷、异甘草酸镁等。 |
(2)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谷胱甘肽、硫普罗宁。 |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为多烯磷脂酰胆碱。 |
(4)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为水飞蓟宾。 |
(5)利胆类药物:代表药物为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 |
7.9.9 其他冠心病常用药物对肝功能异常患者的影响 |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病 |
7.1 0. 1 CKD的定义和分期 |
7.1 0.1.1 CKD的定义 |
7.1 0.1.2 CKD的分期 |
7.1 0. 2 冠心病合并CKD患者的药物治疗 |
7.1 0.2.1 抗栓治疗 |
7.1 0.2.2 他汀类药物 |
7.1 0.2.3 抗缺血治疗 |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
7.1 1. 1 概述及流行病学 |
7.1 1. 2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 |
7.1 1. 3 临床特点 |
7.1 1. 4 诊断 |
7.1 1. 5 治疗 |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
7.1 2. 1 概述 |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
7.1 2.2.1 流行病学 |
7.1 2.2.2 一般治疗 |
7.1 2.2.3 特殊治疗推荐 |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 |
7.1 2.3.1 流行病学 |
7.1 2.3.2 一般治疗 |
7.1 2.3.3 特殊治疗推荐 |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
7.1 3. 1 概述 |
7.13.2药物治疗推荐 |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
7.1 4. 1 概述 |
7.1 4. 2 药物选择 |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2.2 他汀类药物 |
7.1 4.2.3 ACEI或ARB |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
7.1 4.2.6 抗凝药物 |
7.1 4.2.7 CCB |
7.14.2.8α2受体激动剂 |
7.1 4. 3 注意事项 |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
7.1 4.3.2 他汀类药物 |
7.1 4.3.3 ACEI |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
8 冠心病特殊类型的用药治疗原则 |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
8.1.1 概述 |
8.1.2 临床诊断 |
8.1.2. 1 KD合并CAL的诊断 |
8.1.2. 2 AHA制定的CAA分类 |
8.1.3 药物治疗 |
8.1.3. 2 大剂量IVIG |
8.1.3. 3 CAA治疗 |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治疗 |
8.1.3. 5 其他药物 |
8.1.4 预后及随访 |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
8.2.1 概述 |
8.2.2 诊断 |
8.2.3 调脂药物治疗 |
8.2.3. 1 调脂治疗原则 |
8.2.3. 2 调脂药物开始时间 |
8.2.3.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
8.2.3.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8.3.1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
8.3.1.1疾病概述 |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2 冠状动脉肌桥 |
8.3.2. 1 疾病概述 |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
8.3.3. 1 疾病概述 |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
9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
9.1 冠心病一级预防常用药物 |
9.1.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常用药物 |
9.1.2 调脂治疗的常用他汀类药物 |
9.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
9.3 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
9.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
(8)靶向干预NF-κB信号通路防治老龄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老龄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后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 |
第一节 老龄小鼠心肌梗死模型及心脏衰竭模型的建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3 主要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老龄小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及心衰中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与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Western Blot检测IKBα、p65和p50 表达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CMV启动子重组ss AAV9和ds AAV9 载体对小鼠心肌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主要器材和试剂配制方法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NF-κB基因靶向转导减轻老龄心肌缺血性心力衰竭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病毒转染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NF-κB在心脏中作用的多样性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9)Syndecan-4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表达与作用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yndecan-4水平及临床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α对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Syndecan-4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炎症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慢性心力衰竭概述 |
2.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研究 |
3. 慢性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 |
4.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古籍研究 |
5. 现代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 |
6. 现代中医对炎症的理解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患者的选择和退出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观察时点 |
6.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
7.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8. 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评分 |
9.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10. 安全性评价 |
11. 样本量估计、随机方法 |
12. 技术路线 |
13. 统计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肿瘤坏死因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研究参附强心丸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D]. 郭丽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高血压心衰肾纤维化机制及以方测证干预研究[D]. 姚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益气泻肺汤抑制慢性心力衰竭保护心肌作用机制的研究[D]. 于彦.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基于TWEAK/Fn14信号通路探讨参蛤散干预心肌肥大的作用研究[D]. 刘兆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6]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多态性与心衰绝经妇女脆性骨折发病情况的相关性研究[D]. 吕斌.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7]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6(06)
- [8]靶向干预NF-κB信号通路防治老龄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贺春晖.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5)
- [9]Syndecan-4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表达与作用的初步研究[D]. 马晓玲.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7)
- [10]益气活血解毒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炎症状态的研究[D]. 张双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心肌细胞论文; 充血性心力衰竭论文; 心衰的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论文; 自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