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一、极低体重儿5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万苗[1](2021)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临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试图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ady mass 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重(gestational weightgain,GWG)对其母婴结局的不良影响,以期对本地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前以及孕期体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我院病案浏览器,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到2020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产科三个病区常规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过病历或住院时留存电话回访患者孕前体重,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共877例。按孕前BMI分为四组,即低体重组(BMI<18.5kg/m2)23例(2.62%)、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4kg/m2)509例(58.04%)、超重组(24 kg/m2≤BMI<28kg/m2)257例(29.31%)和肥胖组(BMI≥28 kg/m2)88例(10.03%);按照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2009年为不同的孕前体重指数制定的相应的孕期体重增加范围,将孕期增重分为三组,即孕期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及增重过多。孕前低体重孕妇孕期增重幅度为12.5~18.0kg,体重正常孕妇为11.5~16.0kg,超重孕妇为7.0~11.5kg,肥胖孕妇为5.0~9.0kg,在此范围内称为孕期增重适宜,增重小于推荐范围为孕期增重不足,大于为增重过多,即可分为孕期增重不足组206例(23.49%)、孕期增重适宜组328例(37.40%)、孕期增重过多组343例(39.11%)。通过病案浏览器详细记录孕妇的年龄、产次、身高、分娩前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母亲分娩方式及妊娠并发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不良结局(如巨大儿、足月低体重儿、早产儿及转入NICU)等情况。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四组(三组)间有差异,则行两两组间的比较。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资料完整的877例GDM孕妇。按照孕前BMI进行分组:低体重组共23人,约占2.62%;正常体重组为509人,约占58.04%;超重组共有257人,约占29.31%;肥胖组共有88人,约占10.03%。按照孕期增重进行分组:孕期增重不足组共206人,约占23.49%;孕期增重适宜组共328人,约占37.40%;孕期增重过多组有343人,约占39.11%。见图1-2。2.GDM患者孕前不同BMI分组分娩情况的比较,发现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在四组间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低体重组中胎膜早破有7例,发生率最高,为30.4%。分娩方式(剖宫产)四组间比较(P=0.000),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两两之间比较,发现超重组、肥胖组剖宫产率高于低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超重组、肥胖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见表3。3.GDM患者孕前不同BMI分组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的比较,发现巨大儿发生率(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超重组、肥胖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早产儿发生率(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低体重组早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及新生儿转入NICU四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发现新生儿NICU的转入率随孕前BMI的增加而增多。见表4。4.GDM患者孕期不同增重分组分娩情况的比较,增重过多组剖宫产发生率为63.3%,三组中最高,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进一步行两两之间比较,发现增重过多组与增重适宜组、增重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其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及胎儿窘迫发生率的比较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5.GDM患者孕期不同增重分组妊娠结局的发生情况的比较,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发病率为18.1%,三组中最高,三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进一步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增重过多组与增重不足组、增重适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增重不足组中足月低体重儿发病率为3.0%,三组中最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6)。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增重不足组与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1)。增重过少组早产儿发病率为10.7%,三组中最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增重不足组与增重适宜组、增重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2)。新生儿转入NICU发生率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发现新生儿转入NICU发生率随孕期体重增加而增多。见表6。结论: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增重过多对孕妇分娩方式具有明显影响,且可导致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转入NICU的发生率增加。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期适宜增重会降低足月低体重儿发生率;孕前低体重及孕期增重过少均会增加早产儿发生率,应对其孕前、孕期体重管理加以指导,从而降低早产儿的发生风险。

耿冬峰[2](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闫乐[3](2021)在《291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0-1~2018-12收治的291例初诊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10-1~2018-12我院共收治291例初诊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其中2010年为119例(40.9%),2018为15例(5.15%),总体呈下降趋势。(2)291例患儿中,男性166人(57%),女性125人(43%),男女比例为1.33:1。(3)291例患儿中,共有165例(56.7%)患儿来自农村,总体农村多于城市。(4)有161例患儿母亲产前诊断为梅毒感染,但仅有46例接受治疗。母亲职业调查显示:母亲为无业或务农的有202人(69.4%)。(5)本次研究中,转氨酶升高162例(55.7%)、心肌损害147例(50.5%)、皮肤损害146例(50.2%)、病理性黄疸145例(49.8%)、新生儿肺炎139例(47.8%)、新生儿贫血133例(45.7%)、骨损害93例(32%)、低蛋白血症75例(25.9%)、CRP升高67例(23%)、血小板降低35例(12%)、脑脊液异常34例(11.7%)、肝脏肿大25例(8.6%)、水肿21例(7.2%)、脾脏肿大17例(5.8%)。(6)母亲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患儿早产率(10.9%vs27.3%)小于胎龄儿率(0vs11.8%),低体重儿率(8.7%vs24.9%),皮肤损害率(34.8%vs53.1%),病理性黄疸率(28.3%vs53.9%),肝脏肿大率(0vs10.2%),新生儿贫血率(23.9%vs49.8%),血小板降低率为(2.2%vs13.9%),CRP升高率(10.9%vs25.3%),骨损害率(10.9%vs35.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脾脏肿大、新生儿肺炎、水肿、低蛋白血症、转氨酶升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病理性黄疸率(69.4%vs43.4%),肝脏肿大率(16.7%vs5.9%),脾脏肿大率(13.9%vs3.2%),水肿率(16.7%vs4.1%),新生儿肺炎率(72.2%vs39.7%),新生儿贫血率(56.9%vs42.0%),血小板降低率(27.8%vs6.8%),CRP升高率(41.7%vs16.9%),低蛋白血症率(48.6%vs18.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皮肤损害及骨损害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病例数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农村多于城市。2.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表现,早期诊断难度大。3.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可损伤各个系统,早产儿系统损害发生率更高。4.母亲妊娠期进行驱梅治疗能明显降低患儿系统损害的发生。

王雪芬,李婉仪,陈宝琴[4](2021)在《针对性护理模式在早产超低体重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模式在早产超低体重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5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40例早产超低体重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生长发育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身高、头围、体重增长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胎粪排尽时间、恢复体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超低体重新生儿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更有利于患儿身体和智能发育,可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针对性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王雪芬,徐友岚,叶根英[5](2020)在《综合护理用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在早产极低体重儿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2019年5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极低体重患儿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患儿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n=20)患儿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身高、体重、血糖水平、总胆红素水平。结果护理前两组患儿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研究组患儿身高、体重均高于对照组(P <0.05)。护理前后对照组血糖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总胆红素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前后研究组血糖水平、总胆红素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前研究组、对照组血糖水平、总胆红素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护理后组间血糖水平、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来说,综合护理的实施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改善身体状况。

陈曦[6](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分析我院3年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发生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总结其发生NI时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提出对应的防治策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提高VLBWI存活率及生命质量,减轻住院费用及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3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VLBWI的相关资料,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生感染时的首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NI诊断标准,将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院内感染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非院内感染组,统计我院VLBWI院内感染发生率;总结我院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首发临床症状;按照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将院内感染组的患儿的感染部位进行分类并发现常见感染类型;总结院内感染组患儿的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特点从而分析本院发生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将导致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归纳总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先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提出相关的院感防治策略。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共38例48次,感染率38.0%(38/100),患儿日感染率9.8%(48/4868);最主要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27例次(56.3%),其次为败血症11例次(23.0%);发生感染时常以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且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2、我院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及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感染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我院VLBWI院内感染组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50%88%),第三、四代头孢(0%50%)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0%40%),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较低(0%36%);肺炎克雷伯除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较高(66%88%),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33%);大肠埃希菌对一二代头孢类耐药率(50%75%)及第三、四代头孢菌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耐药率较高,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25%);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耐药率较高(0%6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40%)。4、VLBWI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出生体重、胎龄、PICC置管时间>2周、机械通气时间≥24h、肠道外营养时间>2周及住院时间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生院内感染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肠道外营养>2周(OR 5.82,95%CI 1.46-23.18)、PICC置管>2周(OR 0.038,95%CI 1.08-13.86)、机械通气时间≥24h(OR 1.13,95%CI 1.01-1.26)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5、38例院内感染组中达到出院标准治愈出院者27例(71.1%);未达到出院标准,但生命体征平稳,家属要求出院且出院后失访者7例(18.4%);未达到出院标准,预计出院后有生命危险或预后不良者自动放弃出院者3例(7.9%),死亡患儿(2.6%)1例。结论:1、VLBWI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应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监护人群。2、我院VLBWI的院内感染类型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感染发生时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发生感染时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救治过程中一旦出现此类表现需警惕感染。3、我院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在VLBWI中占有一定比例,充分了解本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可做出有效的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VLBWI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出生体重、胎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为NI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早产、避免或减少有创操作、尽早拔管、合理的肠外营养策略、缩短住院时间、加强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宋勇[7](2020)在《晚孕期超声指标评估新生儿出生状况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晚孕期超声指标与新生儿出生状况的相关性分析,来判断超声指标对新生儿出生状况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分娩并进行晚孕期超声检查的1696名产妇及其新生儿出生状况,运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探讨超声胎心率、脐动脉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与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的比值(The ratio of the maximum sy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 to the minimum 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S/D)、胎盘成熟度、羊水量对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羊水粪染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结果晚孕期超声指标中胎盘成熟度Ⅲ级与羊水粪染相关(P<0.05),胎盘成熟度Ⅲ级者羊水粪染的风险是胎盘成熟度Ⅱ级的1.335倍;晚孕期超声指标中羊水量多与apgar评分相关(P<0.05),羊水量多者apgar评分为窒息的风险是羊水量正常的34.761倍;晚孕期超声指标中胎盘成熟度、脐血流S/D值偏高与低体重儿相关(P<0.05),胎盘成熟度Ⅰ级者低体重儿的风险是胎盘成熟度Ⅱ级的19.911倍,胎盘成熟度Ⅲ级者低体重儿的风险是胎盘成熟度Ⅱ级的0.267倍,脐血流S/D值偏高者低体重儿的风险是脐血流S/D值正常的6.767倍;晚孕期超声指标中胎盘成熟度Ⅲ级与巨大儿相关(P<0.05),胎盘成熟度Ⅲ级者巨大儿的风险是胎盘成熟度Ⅱ级的1.966倍。结论晚孕期超声指标中胎盘成熟度Ⅲ级与羊水粪染相关;羊水量多与新生儿apgar评分窒息相关;胎盘成熟度、脐血流S/D值偏高与新生儿体重相关,这些指标对评估新生儿出生状况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望进一步提高临床对于晚孕期产妇胎儿健康状况的预判,为临床干预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提高新生儿的出生质量。

王兰锋[8](2020)在《重力鼻饲喂养联合袋鼠式护理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重力鼻饲喂养联合袋鼠式护理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极低体重儿92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6)。对照组给予间断鼻饲喂养,并施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重力鼻饲喂养,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袋鼠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喂养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干预前后生长发育状况。结果研究组鼻胃管留置、足量胃肠喂养、恢复出生体重及住院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结束后,两组体重、身长、头围等值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胃残留发生率[10.87%(5/46)]、腹胀发生率[15.22%(7/46)]、呕吐发生率[13.04%(6/46)]、呼吸暂停发生率[6.52%(3/46)]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重力鼻饲喂养联合袋鼠式护理能显着改善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情况,且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喂养情况,促进患儿恢复。

齐瑶[9](2020)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体凝血功能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during pregnancy,ICP)对母体凝血功能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期获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临床证据,为临床避免发生相关并发症和最佳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1.1-2019.1.1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建档立卡及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出216例孕妇作为实验组:1.将其按照血清总胆汁酸浓度(Serum total bile acid,TBA)的不同分为2组,轻度ICP组(10μmol/L≤TBA<40μmol/L)156例;重度ICP组(TBA≥40μmol/L)60例;随机选取216例正常孕妇设立为对照组。观察三组因程度不同对母体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具体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 in time,TT)以及血小板(Platelet,PLT)水平;并研究分析不同ICP严重程度的围产儿结局,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2.分析比较对照组及实验组产后出血是否具有差异性。3.为进一步明确ICP对围产儿的影响,将实验组216例样本根据起病孕周不同给予分层,具体为:A组:28周≤孕周<34周,87例;B组:孕周≥34周,129例。观察分析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1.轻度ICP组、重度ICP组P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CP组与重度ICP组APTT、FI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CP组与重度ICP组TT、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ICP组APTT、FIB、TT明显高于轻度ICP组,PLT明显低于轻度IC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程度的ICP围产儿结局:重度ICP组在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方面发生率高于轻度IC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ICP组较对照组在胎儿宫内窘迫、早产、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方面发生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孕妇羊水粪染率对照组低于轻度I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实验组中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产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孕周ICP患者围产儿结局比较:A组围产儿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几率较B组围产儿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围产儿在羊水粪染、新生儿窒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CP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孕产妇凝血机制,增加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的风险,应在临床工作中着重关注重度ICP患者,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2.重度ICP组胎儿宫内窘迫、早产、羊水粪染、低体重儿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与对照组。说明ICP发病程度越严重,围产儿预后越差;3.ICP起病时间越早,胎儿宫内窘迫、早产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越高。说明ICP发病时间越长,围产儿预后越差。故孕产妇一经发现并诊断ICP,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密切关注胎儿情况,适当延长胎龄,及时终止妊娠,以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欧妙娴,梁彩虹,许培,张宇宏,蒋亚玲,黄晓珍,刘明星[10](2020)在《多胎妊娠经阴道胚芽抽吸法减胎术围生结局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胎妊娠早孕期经阴道行胚芽抽吸法减胎术的围生结局。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并行经阴道减胎术的1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减胎前个数、减胎个数、减胎后剩余胚胎个数的流产率、早产率、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低体重出生儿、极低体重出生儿等围生结局。结果早孕期经阴道胚芽抽吸减胎术的流产率、早产率、抱婴回家率、剖宫产率、低体重儿及极低体重儿发生率分别为13%、29.8%、87%、65.7%、41.1%与7.0%,平均分娩孕周、体质量、身长分别为(36.85±2.216)周、(2 538.34±575.58)g、(46.76±3.46)cm。减胎前个数越多,低体重儿及极低体重儿发生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减胎个数为1个相比,≥2个者的分娩孕周增大(OR=0.97,95%CI:0.69~1.36,P <0.0001),剖宫产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剩余单胎相比,双胎的分娩孕周更小(OR=1.056,95%CI:0.77~1.44,P <0.0001),围生结局更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孕早期多胎妊娠行胚芽抽吸减胎技术是安全有效的;起始胚胎个数少,减胎个数多,剩余胚胎个数少的新生儿围生结局较好。

二、极低体重儿5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低体重儿5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GDM患者孕前不同BMI分组及孕期不同增重分组的构成情况
    2.GDM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GDM患者孕前不同BMI分组的各项指标的比较
    4.GDM患者孕期不同体重增加分组的各项指标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GDM孕妇分娩巨大儿的影响
    2.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GDM孕妇剖宫产分娩的影响
    3.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GDM孕妇分娩早产儿的影响
    4.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GDM孕妇分娩足月低体重儿的影响
    5.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2)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染色体异常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1.1.3 染色体多态性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1.2.2 gr/gr缺失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常规检测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4 AZF微缺失检测
        2.3.5 遗传咨询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2.3.11 患者随访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1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分组
    3.2 结果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3.3 讨论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4.1.1 研究对象分组
    4.2 结果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4.3 讨论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分组
    5.2 结果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5.3 讨论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6.4 讨论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291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3 分组
    1.4 诊断标准
    1.5 伦理审查
    1.6 资料收集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3 不同组别的对比
    2.4 治疗
    2.5 转归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妊娠期母亲梅毒治疗情况对新生儿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目录

(4)针对性护理模式在早产超低体重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生长发育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住院时间的比较
    2.3 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
    2.4 两组胎粪排尽时间、恢复体重时间的比较
3 讨论

(5)综合护理用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身高及体重比较
    2.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糖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比较
3 讨论

(6)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收集资料
        2.2.2 监测方法
        2.2.3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
        2.2.4 院内感染类型诊断标准[6]
        2.2.5 分组
    2.3 统计学方法
    2.4 院内感染率的计算
    2.5 随访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及治疗
    3.2 院内感染率及感染类型
    3.3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院内感染时首发临床表现
    3.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3.5 药敏结果分析
        3.5.1 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分析
        3.5.2 真菌药敏结果分析
    3.6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3.7 多因素分析
    3.8 结局
第4章 讨论
    4.1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类型
    4.2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首发临床表现及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
    4.3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4.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4.1 出生体重及胎龄
        4.4.2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
        4.4.3 肠外营养时间
        4.4.4 住院时间
    4.5 预防措施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7)晚孕期超声指标评估新生儿出生状况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重力鼻饲喂养联合袋鼠式护理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例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喂养情况
    2.2 生长发育状况
    2.3 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
3 讨论

(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体凝血功能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1 概述
    1.2 ICP的国内外研究现况
    1.3 研究目的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1.4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结果
    2.1 基本资料的比较
    2.2 不同严重程度的ICP对母体凝血功能的比较
    2.3 不同严重程度的ICP对围产儿结局的比较
    2.4 不同孕周的ICP对围产儿结局的比较
第3章 讨论
    3.1 不同程度的ICP对母体凝血功能的影响及意义
    3.2 不同程度的ICP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及意义
    3.3 不同孕周的ICP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
        3.3.1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的几率及意义
        3.3.2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早产的几率及意义
        3.3.3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羊水粪染的几率及意义
        3.3.4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低体重儿的几率及意义
        3.3.5 不同孕周的ICP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几率及意义
    3.4 研究ICP的社会效益
第4章 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多胎妊娠经阴道胚芽抽吸法减胎术围生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减胎方法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孕妇的一般资料及手术指征
    2.2 各组减胎术后的围生结局
3 讨论

四、极低体重儿5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婴结局的影响[D]. 万苗. 延安大学, 2021(11)
  • [2]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3]291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分析[D]. 闫乐.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针对性护理模式在早产超低体重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 王雪芬,李婉仪,陈宝琴. 中国当代医药, 2021(06)
  • [5]综合护理用于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的临床研究[J]. 王雪芬,徐友岚,叶根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20(20)
  • [6]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曦. 南昌大学, 2020(08)
  • [7]晚孕期超声指标评估新生儿出生状况的临床价值[D]. 宋勇.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8]重力鼻饲喂养联合袋鼠式护理对极低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 王兰锋. 临床研究, 2020(06)
  • [9]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体凝血功能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D]. 齐瑶.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10]多胎妊娠经阴道胚芽抽吸法减胎术围生结局分析[J]. 欧妙娴,梁彩虹,许培,张宇宏,蒋亚玲,黄晓珍,刘明星. 实用医学杂志, 2020(07)

标签:;  ;  ;  ;  ;  

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