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变化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变化

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伟[1](2021)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白内障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该院收治的268例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组,各134例。对照组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情况、视力改善情况及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结果观察组视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5.66±2.78)、(4.54±1.54)d,均短于对照组的(23.65±4.25)、(7.26±1.6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12、13.905,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眼压更低,视力及前房深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11、11.911、42.772,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1 d、术后1个月视力>0.5占比(70.90%、81.34%)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34、35.691,P<0.0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2.24%)低于对照组(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20,P<0.05)。结论白内障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可有效提高疗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眼压,并发症少,有利于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葛慧敏,晏维玲,徐向忠,蒋沁[2](2021)在《飞秒激光辅助超乳白内障吸除联合MFIOL植入术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FLACS)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FIOL)植入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及OVID等数据库检索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FLACS联合MFIOL植入者列为观察组(FLACS-MFIOL),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CP)联合MFIOL植入者列为对照组(CP-MFIOL)。采用Co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由两名评价员独立地收集数据和质量评估;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术后视力、等效球镜度(SE)、人工晶状体拟调节力、术中累积乳化能量(CDE)和角膜内皮密度(ECD)等五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STATA 14软件进行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本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10篇文献(其中1篇包含两组对比数据),其中6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研究,4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计1 045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FLACS-MFIOL和CP-MFIOL组间术后1d, 1wk, 1、3mo, 1a随访时间内UDVA无差异[(均数差s):-0.02,95%可信区间(CI)-0.05,0.01,P=0.13;s:-0.01,95%CI-0.03,0.01,P=0.24;s:-0.03,95%CI-0.06,0.00,P=0.05;s:-0.03,95%CI-0.14,0.08,P=0.59;s:-0.03,95%CI-0.06,0.00,P=0.10]。UNVA在随访1d, 1wk, 3mo, 1a时间内二组间无差异(s:0.04,95%CI-0.04,0.12,P=0.30;s:0.04,95%CI-0.06,0.13,P=0.47;s:0.00,95%CI-0.04,0.04,P=0.97;s:0.03,95%CI-0.06,0.12,P=0.54),但术后1mo二组间UNVA有差异(s:0.03,95%CI 0.00,0.06,P=0.04)。FLACS-MFIOL和CP-MFIOL组间术后SE间无差异(s:0.06,95%CI-0.02,0.15,P=0.14),但FLACS-MFIOL组人工晶状体视远和视近拟调节力要明显优于CP-MFIOL组(s:0.57,95%CI 0.42,0.72,P<0.001;s:1.32,95%CI 0.99,1.64,P<0.001)。FLACS-MFIOL组无论在Ⅱ和Ⅲ级晶状体核的患者,术中CDE较CP-MFIOL组均明显减少(s:-1.94,95%CI-2.59,-1.30,P<0.01;s:-3.81,95%CI-5.66,-1.96,P<0.01),而FLACS-MFIOL组术后ECD损伤也明显小于对照组(s:111.75,95%CI 86.27,137.23,P<0.01)。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发现本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较好,无明显发表偏倚。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术中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能使患者获得优质视觉质量和拟调节力,同时大幅减少术中超声乳化能量对于正常眼内结构损伤,保护角膜内皮。

向永国[3](2021)在《重庆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重庆区县白内障手术后中远期手术效果以及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从重庆市各区县选取6个调查点医院纳入60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纳入600例同期接受普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在术前测量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主客观验光、眼压(IOP),并完成视功能生存质量量表(VF-QOL量表)评分,在术后1个月、6个月时进行随访,通过组间比较和自身前后对照评估患者术后中远期的手术效果以及视功能和生存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白内障类型和术前VF-QOL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1个月、6个月时的UCVA,BCVA和VF-QOL量表得分均显着优于术前,但显着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6个月时的UCVA,BCVA和VF-QOL量表得分均显着低于术后1个月(P<0.05)。在术后1个月时,实验组患者屈光状态<-1.5D和≥0.5D的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6个月时,实验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0.9%vs 15.0%,P<0.05)。影响实验组术后6个月时UCVA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残留屈光不正(37.2%)、后发性白内障(29.6%)和眼底病变(19.3%)。结论重庆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总体情况良好,但低于同期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影响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的原因主要为残留屈光不正和后发性白内障。

刘云超[4](2021)在《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Haigis及Hoffer Q公式在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的准确性,并探讨术前眼球生物学参数对术后屈光误差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诊断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短眼轴患者64人(72眼),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术前均使用A型超声及IOL-Master测量眼球生物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晶状体厚度(Lens Thickness,LT)及平均角膜曲率(Keratometry mean,Km),视力及屈光状态检查均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电脑验光及综合验光仪,包括平均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球面镜(Sphere,Sph)及柱镜(Cylinder,Cyl),使用Haigis及Hoffer Q人工晶体计算公式预测屈光度。收集患者术后1个月视力,记录并统计实际屈光度(Diopter,D)及屈光状态,比较Haigis及Hoffer Q计算公式预测的准确性,分析影响公式准确性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23.0数据包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亚组相关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P<0.05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多个样本独立检验。P<0.008认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4人(7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短眼轴患者,男性13眼,女性59眼,平均年龄(59.00±13.00)岁,64人均分别使用Haigis及Hoffer Q公式进行IOL屈光度预测;所有入组患者术后1月UCVA及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Haigis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屈光误差(Mean error,ME)为-0.17±0.84D,绝对屈光误差(The mean of absolute refractive error,MAE)为0.62±0.57D,绝对屈光误差中位数(Med AE)为1.41D,屈光误差范围在±0.25D占34.7%,±0.50D为55.5%,±0.75D为69.4%,±1.00D为81.9%;使用Hoffer Q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术后屈光误差为-0.59±0.86D,MAE为0.78±0.68D,Med AE为0.73D,屈光误差范围在±0.25D占23.6%,±0.50D为43.0%,±0.75D为58.3%,±1.00D为66.6%。两组公式的ME、MAE及屈光误差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T与两组公式预测准确性呈负性相关,呈现LT值越大,屈光误差越小(P<0.05)。结论:Haigis公式预测效果整体优于Hoffer Q;Hoffer Q公式预测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具有近视屈光不正倾向。在Haigis及Hoffer Q公式应用中,均表现出术前LT值越大,术后屈光误差越小;短眼轴,晶状体较厚,前房较浅时,选择Haigis公式预测更准确。

张春建[5](2020)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PCR)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PCR的发生提供对策,提高手术术后效果。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5 415例患者(5 743只眼)资料,手术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完成。将术中发生晶状体PCR的120眼(105例患者)纳入后囊膜破裂组,按照1∶4的比例随机选取未发生PCR的480眼(45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本因素(性别、年龄)、全身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病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吸烟史、饮酒史)、眼科基本因素(眼别、术前视力、术前眼压、眼轴长度)、眼科危险因素(青光眼病史、高度近视病史、角膜病史、葡萄膜炎病史、玻璃体手术史)和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进行比较,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结果后囊膜破裂组患眼术前标准化最小分辨角对数(log MAR)视力>1.0[89.2%(107/120)vs 58.1%(279/480)]、玻璃体手术史[20.8%(25/120)vs 4.8%(23/480)]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的眼轴长度分为短眼轴(AL<22mm)、中眼轴(22mm≤AL≤26mm)、长眼轴(AL>26mm)。后囊膜破裂组患者短眼轴54眼(45.0%)、中眼轴31眼(25.8%)、长眼轴35眼(29.2%);对照组患者短眼轴46眼(9.6%)、中眼轴376眼(78.3%)、长眼轴58眼(12.1%)。两组眼轴长度分布在统计学上有显着的差异(P<0.001),后囊膜破裂组在短眼轴(AL<22mm)时,PCR的发生率显着增高。根据Emery核分级标准,将后囊膜破裂组中111眼(97例患者)、对照组中459眼(431例患者)分别进行了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后囊膜破裂组中核硬度分级分布情况为:Ⅰ级核9眼(8.1%)、Ⅱ级核11眼(9.9%)、Ⅲ级核10眼(9.0%)、Ⅳ级核46眼(41.4%)和Ⅴ级核35眼(31.5%),对照组中核硬度分级分布情况为:Ⅰ级核88眼(19.2%)、Ⅱ级核82眼(17.9%)、Ⅲ级核109眼(23.7%)、Ⅳ级核97眼(21.1%)和Ⅴ级核83眼(18.1%),两组核硬度分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囊膜破裂组核分级越高,尤其是在大于Ⅲ级核时(Ⅳ级核和Ⅴ级核),PCR的发生率显着增高。后囊膜破裂组术前log MAR视力为2.11±0.98,术后恢复到1.07±0.44,术后与术前相比log MAR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术前log MAR视力为1.37±0.90,术后恢复到0.72±0.37,术后与术前相比log MAR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后囊膜破裂组术前和术后的log MAR视力均差于对照组(术前:P<0.001;术后: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log MAR视力>1.0、眼轴长度(AL<22mm)、玻璃体手术史以及晶状体核硬度等级(≥Ⅳ级)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结论1、术前log MAR视力>1.0、眼轴长度(AL<22mm)、玻璃体手术史以及晶状体核硬度等级(≥Ⅳ级)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发生PCR的危险因素。2、手术医生应通过评估PCR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健康宣教,完善手术计划,最大程度降低PCR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的视功能。

艾家玲[6](2020)在《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植入蔡司三焦点人工晶体(AT LISA tri839MP)或福来视-区域折射多焦点人工晶体(SBL-3)术后视觉质量的对比分析,探究不同类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及其中医证候分型特点。方法:回顾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不同类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8例(125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42例(56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AT LISA tri839MP三焦点人工晶体组的患者40例(60眼),SBL-3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组的患者48例(65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AT LISA tri839MP三焦点人工晶体组的患者27例(37眼),SBL-3区域折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组的患者15例(19眼)。观察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的裸眼远视力、中视力、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等效球镜,对比敏感度,并对其中医证型进行分析。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植入AT LISA tri839MP IOL或SBL-3 IOL术后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2.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T LISA tri839MP组术后1天、1周、1月远、中视力高于SB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1月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T LISA tri839MP组和SBL-3组术后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T LISA tri839MP组和SBL-3组术后在暗视条件下3cpd、6 cpd的空间对比敏感度,AT LISA tri839MP组优于SB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条件下12cpd、18cpd时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敏感度对数函数下面积(AULC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植入AT LISA tri839MP IOL或SBL-3 IOL术后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等效球镜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4.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AT LISA tri839MP组术后1天、1周、1月远、中视力高于SB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天、1周近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近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 LISA tri839MP组和SBL-3组术后等效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 LISA tri839MP组和SBL-3组术后在暗视条件下3cpd的空间对比敏感度,AT LISA tri839MP组优于SBL-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条件下6 cpd、12cpd、18cpd时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比敏感度对数函数下面积(AULCS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中医证型分布表明:证型以肝肾亏虚、脾虚气弱型居多。结论:1、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AT LISA tri839MP IOL、SBL-3 IOL术后的远、中、近距离视力均明显提高;2、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和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AT LISA tri839MP IOL、SBL-3 IOL术后视觉质量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前者能提供更好的远、中视力,对比敏感度;3、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肾亏虚、脾虚气弱。

万佳昱[7](2020)在《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术,使用不同方法标记患者的散光轴位,通过对比直视下手动标记方法、Callisto eye导航引导下标记方法、Pentacam眼前节全景分析仪引导Len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方法,进而探究不同标记方法的精准性及术后旋转稳定性的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1月期间于唐山市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Acrysof IQ Toric IOL植入术,共53例60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术前检查。依据随机对照表法将患者随机为手动标记组、导航标记组、囊膜标记组,分别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Toric IOL植入。术后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每次随访测量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残余散光、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Icare测量眼压、散瞳后在裂隙灯下观察Toric IOL轴位并应用数码照相机拍照、采用Pentacam所拍摄的Scheimpflug图像,并应用Image Pro Plus软件进行图像测量并计算Toric IOL术后倾斜角及偏心值。结果三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BCVA与术前相比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BCVA相比,术后一个月时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时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时导航组与手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残余散光比较,术后一个月及三个月时囊膜组与手动组、导航组与手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平均轴位偏差度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术后一周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三组间平均倾斜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术后一周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周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三组间平均偏心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术后一周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周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一个月导航组与手动组、术后三个月囊膜组与手动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倾斜角与偏心值的相关性如下:囊膜组术后各个时间点在90°及180°方位的倾斜角和偏心值均无相关性(P>0.05);导航组存在相关性的有,术后一周90°方位、术后一个月90°及180°方位、术后三个月90°及180°方位(P<0.05);手动组存在相关性的有,术后一个月180°方位、术后三个月90°及180°方位(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囊膜标记及导航引导的角膜标记方法均可有效提高Toric IOL轴位定位的精准度,两种方法在降低IOL轴位偏差、术后残余散光量、倾斜角与偏心值方面具有优势;飞秒激光辅助囊膜标记方法因减少了空间误差,较导航引导的角膜标记方法更客观,值得推荐。图17幅;表9个;参151篇。

范巍[8](2020)在《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论文旨在对比飞秒激光与传统超声乳化两种手术方法对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与中央角膜厚度(CCT)变化情况,评估此类患者在不同白内障手术方案下的角膜内皮功能;并探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技术的最佳手术适应症,以期重新定义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本研究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撕囊口直径,测量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术后远、中、近视力,近立体视功能、旋转稳定性等指标,评估Toric IOL在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必要性,并探究术后Toric IOL轴位旋转的最佳评估方法。方法:1、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轻度或中度(Kramcher法分级2至4期)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18例(31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飞秒激光组10例(15眼)与传统超乳组8例(16眼),对比两组术中累计超声乳化能量(CDE)及术前、术后3天、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等指标;2、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30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乳手术,按照Krachmer法裂隙灯分级将FECD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6例(10眼);中度组:11例(14眼);重度组:6例(6眼),测量术前CCT、ECD、周边3mm角膜厚度(PCT3mm)、PCT4mm与FECD分组的相关性,并评估术后3天、1月、3月、6月CCT及并发症情况;3、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我院双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规则散光,并双眼均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植入组20例(40眼),B2组:传统超声乳化联合Toric IOL植入组20例(40眼)。对比三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目标残留散光及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中视力、裸眼近视力、实际残留散光、近立体视锐度、Toric IOL轴位旋转度、全眼高阶像差、全眼球差等指标。结果:1、飞秒激光组通过预劈核模式,术中CDE(4.50±2.43)较传统超乳组(7.17±2.80)显着减少(P<0.05),术后1月、3月、6月、12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P<0.05);术后1月、3月、6月CCT飞秒激光组亦显着低于传统超声乳化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期内ECD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尽管两组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逐渐降低,但术后所有随访期内两组CCT均大于术前(P<0.05)。随访12月内,两组均未出现大疱性角膜病变或其他术中并发症。2、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在FECD的轻度组与中度组、轻度组与重度组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但对于中度组与重度组的FECD患者,术前ECD、PCT3mm、PCT4mm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术前CCT对于FECD轻、中、重度组患者,两两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术前CCT与FECD分期线性相关性最强(r=0.882,P<0.05);而术前ECD、术前PCT3mm、术前PCT4mm与FECD分期相关性较弱(r分别为-0.503,0.682,0.577,P<0.05),且PCT受年龄因素影响明显,越靠周边角膜与年龄相关趋势越大。3、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通过飞秒激光技术,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术中CDE(5.43±2.52)显着低于传统超乳组(7.64±3.07),EPT(32.22s±9.36s)亦较传统超乳组(41.77s±9.03s)显着减少,减少了高度近视眼术中眼部损伤。5、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较不矫正散光组,显着改善了术后7天、1月、3月裸眼中、近视力,Titmus近立体视锐度及残留散光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少了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而术后7天、1月、3月最佳矫正远视力、全眼高阶像差及全眼角膜球差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术后各随访期等效球镜、残留散光、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术后3月Toric IOL旋转度为(4.08°±2.25°),显着低于传统术中手工标记及术后裂隙灯光带轴向定位法(5.95°±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3月,囊膜标记法轴位旋转度30眼(75%)<5°,未出现轴位旋转超过10°患者,裂隙灯光带法20眼(50%)<5°,39眼(97.5%)<10°,1例轴位旋转为12°。结论:1.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较传统超乳相比,通过预劈核模式,降低了术中CDE,减少了FECD患者术后中央角膜厚度,降低了角膜内皮丢失率,是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的有效手术方法;2、在白内障合并FECD患者中,尽管白内障术后CCT逐渐降低,但术后12月随访期中CCT均大于术前水平,预示FECD患者行白内障手术角膜内皮失代偿风险较高;3、对于接受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的FECD患者,当术前CCT小于640μm时,术后6月随访期内获得良好的视觉质量,未出现角膜内皮失代偿者;重新定义了FECD患者术前“安全区”中央角膜厚度,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不必要的角膜内皮移植术;4、术前CCT与裂隙灯主观法评价FECD分期相关性最强,是一个预测FECD预后及手术适应症的可重复性客观指标;5、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通过飞秒激光技术,量化了撕囊口直径,与传统手术相比,降低了术中CDE、EPT,减轻了对眼部组织的损伤;6、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 IOL,能有效矫正角膜规则散光,提高了术后裸眼中、近视力及近立体视功能,减少了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对眼镜的依赖程度;7、通过Len SAR飞秒激光系统囊膜标记技术,与传统术中标记、术后裂隙灯光带法轴向定位相比,显着提高了术后Toric IOL轴向定位的精准度,可作为Toric IOL术前标记、术后轴位旋转度观察的新方法。

王青[9](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方鹤铮[10](2021)在《不同类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视觉质量评估》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患者术后视觉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患者自身感受的变化。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68例92眼,其中植入Symfony连续视程型人工晶状体(ZXR00)11例20眼为Symfony组,植入Tecnis ZMB00(+4D)全光学面衍射型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19例25眼为ZMB00组,植入区域折射型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状体(LS-313 MF30)17例23眼为MF30组,植入Tecnis ZCB00单焦点非球面人工晶状体16例24眼为ZCB00组。观察4组患者术后3个月全程视力(测量包括裸眼远距离视力(Uncorrected distant visual acuity,UCDVA)、裸眼中距离视力(Uncorrected intermediate visual acuity,UCIVA)、裸眼近距离视力(Uncorrected near visual acuity,UCNVA)),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微光视觉及眩光敏感度(Twilight Vision and Glare Sensitivity),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比较进行方差分析,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3个月全程视力(Log MAR):术后3个月,Symfony组UCDVA(5m)为0.04±0.05,UCIVA(4m)为0.02±0.04,UCIVA(3m)为0.02±0.04,UCIVA(2m)为0.04±0.05,UCIVA(1.5m)为0.06±0.05,UCIVA(1m)为0.09±0.02,UCIVA(80cm)为0.11±0.07,UCIVA(60cm)为0.17±0.12,UCNVA(40cm)为0.25±0.09;ZMB00组UCDVA(5m)为0.11±0.11,UCIVA(4m)为0.11±0.11,UCIVA(3m)为0.13±0.12,UCIVA(2m)为0.18±0.13,UCIVA(1.5m)为0.22±0.13,UCIVA(1m)为0.29±0.13,UCIVA(80cm)为0.22±0.10,UCIVA(60cm)为0.18±0.10,UCNVA(40cm)为0.14±0.09;MF30组UCDVA(5m)为0.05±0.05,UCIVA(4m)为0.05±0.05,UCIVA(3m)为0.08±0.06,UCIVA(2m)为0.12±0.03,UCIVA(1.5m)为0.14±0.04,UCIVA(1m)为0.18±0.06,UCIVA(80cm)为0.16±0.05,UCIVA(60cm)为0.13±0.05,UCNVA(40cm)为0.08±0.07;ZCB00组UCDVA(5m)为0.05±0.06,UCIVA(4m)为0.05±0.06,UCIVA(3m)为0.07±0.07,UCIVA(2m)为0.13±0.06,UCIVA(1.5m)为0.17±0.07,UCIVA(1m)为0.20±0.06,UCIVA(80cm)为0.25±0.08,UCIVA(60cm)为0.30±0.08,UCNVA(40cm)为0.34±0.07。2、对比敏感度(CS):术后3个月,4组患者0.4视标下对比敏感度Symfony组为41.00%±18.89%,ZMB00组为72.00%±12.33%,MF30组为50.43%±17.96%,ZCB00组为57.50%±21.52%;0.25视标下对比敏感度Symfony组为16.00%±7.54%,ZMB00组为32.60%±14.22%,MF30组为18.91%±6.56%,ZCB00组为20.42%±8.71%;0.16视标下对比敏感度Symfony组为8.00%±4.02%,ZMB00组为16.20%±8.69%,MF30组为12.07%±3.96%,ZCB00组为11.35%±4.94%。3、微光视觉及眩光敏感度:术后3个月,无眩光环境下的微光视觉,Symfony组可见视标数为15.75±2.92,ZMB00组为8.16±4.65、MF30组为4.35±2.95,ZCB00组为16.21±3.59。眩光环境下的微光视觉,Symfony组可见视标数为12.90±3.73,ZMB00组为4.28±4.06、MF30组为1.87±2.12,ZCB00组为14.46±3.80。4组患者无眩光环境下的微光视觉均优于有眩光环境下的微光视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00;P=0.000)。结论:1、4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均可获得较好的裸眼远视力,区域折射型多焦点非球面人工晶状体MF30能提供相对较好的60cm以内的裸眼近距离视力,Symfony连续视程型人工晶状体(ZXR00)可以提供60cm~4m之间相对较好的裸眼中距离视力。2、Symfony组在4m、3m处裸眼视力最佳,在40cm处裸眼视力最弱;MF30组在5m处裸眼视力最佳,在1m处裸眼视力最弱;ZMB00组在5m、4m处裸眼视力最佳,在1m处裸眼视力最弱;ZCB00组在5m、4m处裸眼视力最佳,在40cm处裸眼视力最弱。3、0.4视标与0.16视标下Symfony组能获得相对更好的对比敏感度,0.25视标下Symfony组、MF30组、ZCB00组均能获得较好的对比敏感度。4、ZCB00组、Symfony组在无眩光环境与有眩光环境下均可获得相对更好的微光视觉。与MF30组相比,ZMB00组可获得更好的微光视觉。5、4组患者无眩光环境下的微光视觉均优于有眩光环境下的微光视觉,ZMB00组受眩光影响最大,ZCB00组受眩光影响最小。6、4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晶体术后均能使白内障患者术后的全程视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亦能获得较高的视觉质量。可根据患者的工作生活用眼习惯和自身眼部状况进行个性化选择人工晶状体的类型。

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对比
    2.2 两组眼压、视力及前房深度对比
    2.3 两组视力变化情况对比
    2.4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3 讨论

(2)飞秒激光辅助超乳白内障吸除联合MFIOL植入术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1.1.1检索策略
        1.1.2纳入标准
        1.1.3排除标准
    1.2方法
        1.2.1文献质量评价
        1.2.2数据提取和分析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及纳入研究特征
    2.2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术后裸眼视力对比
        2.3.2术后等效球镜度分析
        2.3.3人工晶状体拟调节力
        2.3.4 CDE
        2.3.5 ECD
        2.3.6发表偏倚分析
3讨论

(3)重庆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其他工作 急性高海拔暴露对健康成年人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血流灌注的影响
附图及附表
文献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术前检查
    3.植入材料
    4.手术方法
    5.术后复查及回访
    6.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情况
    2.视力及屈光状态
    3.Haigis与 Hoffer Q公式预测术后屈光准确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1.不足
    2.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短眼轴白内障的超声乳化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目的
二、引言
三、资料和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视觉质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查仪器设备
        1.3 术前检查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评估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视力(LOGMAR视力)
        2.3 等效球镜
        2.4 对比敏感度
        2.5 中医证型
    3 讨论
第二部分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术后的视觉质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仪器设备
        1.3 术前检查
        1.4 手术方法
        1.5 术后及随访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视力(LOGMAR视力)
        2.3 等效球镜
        2.4 对比敏感度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1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术前检查
        1.1.3 术前准备
        1.1.4 人工晶状体轴位、角膜切口位置标记方法
        1.1.5 手术方法
        1.1.6 术后用药和随访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结果
        1.2.2 视力变化
        1.2.3 眼压及前房深度变化
        1.2.4 散光变化
        1.2.5 IOL轴位偏差
        1.2.6 IOL倾斜角度
        1.2.7 IOL偏心值
        1.2.8 倾斜角与偏心值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Toric IOL植入术后散光矫正情况
        1.3.2 Toric IOL植入术后视力改善情况
        1.3.3 Toric IOL植入术后轴位偏差
        1.3.4 Toric IOL植入术后眼内稳定性
        1.3.5 不同轴位标记方法差异分析
        1.3.6 其他因素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和Toric IOL轴位标记方法研究进展
    2.1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2.1.1 研究现状
        2.1.2 飞秒激光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2.1.3 散光对白内障手术的影响及矫正方法
        2.1.4 Toric IOL在白内障手术中的适用条件
    2.2 Toric IOL标记方法汇总
        2.2.1 FLACS囊膜标记
        2.2.2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2.2.3 Cassini眼前节分析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2.2.4 Aladdin光学生物测量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2.2.5 OPD-ScanIII光学生物测量仪引导下的FLACS囊膜标记
        2.2.6 Callisto eye导航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2.2.7 Verion导航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2.2.8 Lenstar LS900手术导航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2.2.9 ORA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2.2.10 其他系统引导下的轴位标记
        2.2.11 直接视觉下及裂隙灯下的手动轴位标记
        2.2.12 气泡、摆锤、眼压辅助下的手动轴位标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患者临床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FECD合并白内障患者发病率及基本资料情况
        1.2.2 术后数据分析
        1.2.3 术前、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对比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FECD患者手术适应症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术前基本资料
        2.2.2 相关性分析
        2.2.3 中央角膜厚度(CCT)与并发症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应用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对象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1组(飞秒激光联合IQ IOL)对照
        3.2.2 A组(飞秒激光联合Toric IOL)与B2组(传统超乳联合Toric IOL)对照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飞秒激光与数字导航系统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术前检查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3.2 最佳矫正视力
        3.3 角膜散光度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3.5 眼压
        3.6 并发症
    4 讨论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4.5 眼压的控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OSDI
        3.3 NifBUT
        3.4 NiaBUT
        3.5 TMH
        3.6 CFS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BUT
        3.2 泪液TNF-α
        3.3泪液IL-6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不同类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视觉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术前检查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观察
        2.5.1 全程视力
        2.5.2 对比敏感度
        2.5.3 微光视觉及眩光敏感度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全程视力
    3.2 对比敏感度
    3.3 微光视觉及眩光敏感度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视觉质量评估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J]. 刘健伟. 世界复合医学, 2021(12)
  • [2]飞秒激光辅助超乳白内障吸除联合MFIOL植入术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葛慧敏,晏维玲,徐向忠,蒋沁. 国际眼科杂志, 2021(09)
  • [3]重庆区县白内障术后中远期视觉质量的流行病学调查[D]. 向永国.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短眼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屈光误差分析[D]. 刘云超. 汕头大学, 2021(02)
  • [5]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春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及中医证型分析的临床研究[D]. 艾家玲.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Toric人工晶状体不同标记方法对术后视觉效果的影响[D]. 万佳昱.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合并白内障及高度近视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病例的长期临床分析[D]. 范巍.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10]不同类型人工晶体植入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视觉质量评估[D]. 方鹤铮.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