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家消费切记八个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程时用[1](2021)在《明清岭南家训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表明明清以来,家训功能由“提携子孙”的“范家”发展到“医世良药”的“范世”,家训(族规、乡约、乡规等)与乡村自治结合、与法律互补,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本文按照“个体、家庭、家族、乡村”的思路,以岭南着作、人物传记、族谱、祠堂、石碑等保存的家训为基础资料,探索明清时期岭南家训与个人、家庭、家族、乡村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绪论部分对文章涉及概念进行界定,本文首次对明清岭南家训史料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既丰富了中国家训文化宝库,也拓宽了岭南文化的外延,也对当今个体培养、家庭建设和乡村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第一章分析岭南家训孕育环境及基本特征。岭南在封闭又开放的环境中孕育了家训,家训的发展与岭南政治、文化、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发展轨迹一致。岭南家训在形态上具有总提分应、楹联诗体等特征,内容上具有务实、开放和兼容等特性。第二章论述岭南家训与个体塑造的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家训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明清时期岭南家训是持续稳定的家庭教育,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塑造了家庭成员优秀品德,在“从商、为政、处世、养生”等方面培养了家庭成员的个人技能,而且重视女德培养,因此岭南社会寡母抚孤的感人现象尤为突出。第三章探讨岭南家训与家庭管理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齐而后国治。岭南家训重点在忠孝、和顺、勤奋、积善等方面培养家庭美德,在职业选择、财物管理、财物使用、社会关系处理等方面培养家庭成员的管理技能和生存技巧,全面展现了岭南家训的立身之本、保家之道和传家之方。第四章论述岭南家训与家族发展的关系。家族是乡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家训是家族一切行为的宪章,而且是诗书家族、仕宦家族和商贾家族的发展壮大、类型转换、内部管理、长治久安等方面的关键因素,并且在岭南社会宗族建设、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第五章探索岭南家训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明中叶以来,为实现“以家达乡”的儒学理想,滞留于地方社会的乡绅撰写家训(族规、乡约、乡规),家训与法律互为表里,借助地方民众的信仰,实现岭南乡村官绅共管、礼法并治,维持了岭南乡村社会的稳定,有力地推动了岭南乡村社会的发展。
王冬妮[2](2021)在《明清家训的教育观研究》文中提出家训是一个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治家从业的教诲,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观,它以家范、家规、家诫、家书等多种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形成已久,周初的王室家训开创了家训的先河,秦汉时期家训数量较之前代有所增多,名家名训的教育对象已然扩大,影响范围愈来愈广,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魏晋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展推向了高潮,隋唐家训异彩纷呈,中国古代家训文化至宋元时期已经发展成一定规模,明清两代在前代的积累和指引下再攀高峰,中国传统家训终迎来了其鼎盛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洗礼与冲刷,传统家训之珍贵日益显现,不论是对个人修养的塑造还是对社会价值观的确立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清两代是中国家训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颇具特色与影响力的经典家训着作,如明清帝王家训《圣学心法》、《寄从子希哲》、《圣谕广训》;学者家训《许云邨贻谋》、《庞氏家训》、《朱子家训》、《聪训斋语》,等等。明清家训着作中充盈着丰富的教育观,蕴含着修身养性、齐家有道、出仕为官的教育目的观;在教育功能观方面,既体现了教育对个人的影响,也展示出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涵盖了道德教育、治家教育、读书教育等教育内容观;点明了蒙以养正、因材施教、严慈相济、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观。明清家训教育观存在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有其固有的特色与优缺点,在深入挖掘明清家训教育观时,我们应带着辩证的眼光,取精去粗,去伪存真,为当代社会教育观的革新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与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分析明清家训的一手文献及其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从教育史的角度对明清家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观。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在引言中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明晰相关概念界定,回顾梳理学界关于家训的研究。第二部分详细地论述明代家训和清代家训的发展演进,明代初期帝训的引领,明代中后期家训的昌盛,清代初期家训的繁荣,清代中后期家训的转型,并论述相应时期家训的主要内容。此部分对明清两代家训的梳理,为下文更好地提取其中所蕴含的教育观做基础。第三部分为论文的核心部分,本部分着重论述明清家训中的教育观,共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从内外兼修的教育目的观、发展为主的教育功能观、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观、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观进行深入探析,以厘清明清家训中所蕴含的教育观。第四部分探析明清家训教育观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基本特点主要有志德兼修、安身立业;内容平实、情感真挚;以身作则、方法多样。影响因素包括前代家训的积累、文化教育的传统、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废除、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第五部分对明清家训所蕴含的教育观进行评价,古为今用,进一步探究其对当代教育观的启示。
宋子昕[3](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表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黄鑫权[4](2020)在《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振兴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事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为此,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全面系统解决关乎国计民生的“三农”问题。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既是一项开启乡村现代化新征程的创世之举,也是百年乡村建设运动中最为伟大的社会实践,对“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的根本性问题作出了时代回答。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既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本文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探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尝试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所关涉的主要理论问题作出考察、分析和探索,力争为新时代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本课题的问题缘起、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与评析并阐述从中获得的研究启示,就核心概念、可能的创新点、研究的重难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进行论述。第二部分是第一章,即研究乡村振兴问题的理论切入点。本部分主要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进行梳理,重点发掘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其重要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村发展的本质是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二是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实现乡村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三是乡村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共同发力的过程,也是城乡由对立走向融合的过程;四是乡村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部分是第二章,即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本部分主要阐述乡村振兴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乡村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具体历史时段的生动体现。实现乡村的现代化既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推动中国乡村实现现代化作为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许多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乡村现代化问题成为了亟需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历经70余年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具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基础,而推进乡村在新时代实现全面振兴则具有了现实可能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包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主要从中观层面论述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其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在继承既有的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性和现代性两种性质始终处于矛盾运动状态,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种张力,这种张力可以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传统和现代两个维度上的不同体现,既表现为现代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又表现为现代从传统中生发、传统映射出现代的不足,还表现为现代以渐进方式将传统融入现代。其二,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培育内生动力,也需要输入外源动力。这两种动力是推动乡村社会快速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二者共处于同一个矛盾体中,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使其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合力。其三,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塑城乡关系的历史过程。推动乡村振兴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城乡关系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采取有效举措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则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其四,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直接目标是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民全面发展。在这一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好人的全面发展原则,既要将这一原则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也要把这一原则作为评价新时代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根本尺度。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为视域研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为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提供了全新视角。二是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其一,阐清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其二,系统阐发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三大关系;其三,深入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农民的全面发展,探究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提升对乡村振兴的反作用。
李文放[5](2019)在《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职能的转变,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本文所研究的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翻转,并依据现有的翻转课堂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翻转课堂二者有机结合,进而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写作工作: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基本情况,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研究的特色。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概述。主要针对翻转课堂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以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价值进行详细的阐述。进而明确什么是翻转课堂;应用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翻转课堂应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哪些好处。从而为接下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奠定理论基础和打下理论准备。第三部分为翻转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及基本步骤。在这一部分主要明确翻转课堂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应坚持的原则。在明确翻转课堂基本要素构成和课堂教学应用所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探寻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基本步骤,进而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提供一定的技术性指导。第四部分为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建议。主要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的学习新思维;转变教师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新理念;提升教师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新能力以及构建思想政治课个性化教学平台这四个方面着手,为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提供有效的建议。从而帮助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提供有效的实施对策。第五部分为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研究。这一部分主要以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为例,从课前准备阶段、课上实施阶段以及课后巩固阶段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翻转课堂应如何应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而明确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各个环节。进而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供有效的翻转课堂的典型课例,引导思想政治课教师正确应用翻转课堂。
张妍[6](2019)在《明清家训的现代家庭教育价值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家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家庭的教子、处世等教育思想。传统家训以血缘为纽带,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社会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家训的内容不断丰富,它是古人治家经验、处世哲学、人生智慧的高度总结,是教子方法的荟萃。明清家训作为传统家训在鼎盛时期的产物,挖掘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汲取有益的家庭教育经验,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此外,对提高公民道德水平、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谐社会的建成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基于此,本论文从以下六方面开展研究。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家训、家庭教育、教育价值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近年来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一章,介绍明清家训的发展历史。论述明清家训的发展基础;介绍明清家训的发展背景及发展历程。第二章,对明清家训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从修身、齐家、处世三方面深度解读明清家训。第三章,对明清家训的功能及特点进行概括、总结。第四章,以科举世家诸城刘氏为例,介绍科举世家诸城刘氏的发展历史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剖析诸城刘氏的家训,并进行相关总结。第五章,介绍了现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社会环境、现代人的心理等角度阐释现代家庭教育面临的困惑。并挖掘明清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如蒙养于正、及时早教的家庭启蒙教育;以德为本、修身养性的道德养成教育,合理理财、勤俭持家的治家理财教育;尊老爱幼、和睦亲邻的情感追求教育;自立自强、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教育,以促进家训的传承、家风的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文章虽然以历史为线索进行研究,从明清时期家训展开论述,但是本论文并不仅仅局限历史本身,希冀将历史经验应用到当下。明清家训在教育子孙上运用伦理学、哲学、教育学等多种理论。这些理论有些在现代仍有其价值,挖掘明清家训的精粹,对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水平,重塑现代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颖[7](2019)在《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标志着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正式形成,也是新时代习近平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而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那么,这一共享发展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核心内容及其内在逻辑是什么?实现的途径与机制如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都有待学术界作出系统的考察与回答,从而推动我们全面理解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为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为背景与视角,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对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出发,充分吸收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全面系统地分析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共享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执政过程中获得的新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把这一理念确立下来。从国内与国际两个层面阐述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历史与现实背景,突出共享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要求。从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上说,既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的影响,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共富和谐思想的启发,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均平思想的影响,所以,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对人类道义与责任的强调与推崇。二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在继承并完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愿景与原则直接确立起来,是习近平对共产主义理论的长期思考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实践的归纳与总结。我们通过对习近平工作经历的梳理、以及习近平在不同时期的论述为参照,将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共享发展理念的酝酿萌芽阶段、共享发展理念的初步形成阶段、以及共享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与发展阶段。三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具有全民性、全面性、差异性与参与性四个特性。它坚持全民共享,明确了社会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意识;它主张发展的所有成果都由全体人民共同分享,体现了共享的全面性;它坚持共建与渐进的立场,表现了共享发展的持续性与方向性。一切为人民利益为根本目标,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也要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所共享。所以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在共享主体上实现全民共享、在共享内容上实现全面共享、在共享的路径上实现共建共享以及在共享过程上实现渐进共享。四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推进共享发展的路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首先从经济发展这一根本层面推进共享发展,把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做强,提高共享发展的支撑力,壮实共享发展的经济基础。其次在制度层面建立共享发展的保障机制,完善法律治理与道德治理双重治理模式,保证共享发展的有序进行。再次在社会管理层面建立规范的公共秩序,改善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升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然后在具体措施方面提高共享发展的效率,以精准扶贫为着力点,切实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境况,提升全民的获得感。五是关于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它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思想,坚持了毛泽东同志的人民群众路线思想,丰富完善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在实践方面,共享发展理念有助于进一步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以上探讨,可以得出下述结论。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探索与深化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既是为了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对发展目的的再次确认。这一发展理念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理论总结与指导思想,是习近平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精准定位,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民性与公平性的本质。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强调共享共富,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理解发生了观念上的转向,从价值导向转换为操作导向,并成功地实现了二者之间的统一与互动。结语部分回顾了新时期共享发展理念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今后我们要继续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步发展的一些方面与问题。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让全民共享发展的成果;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创造全方位的财富,扩大全面共享的范围;继续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建设主体力量的立场,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坚持共建共享,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保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稳步推进,实现渐进共享。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稳步推进共享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刘光华[8](2018)在《明代童蒙德育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文明同步发展的重要课题。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讲话,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一贯受到我党的高度重视。自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党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党中央的系列文件中,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国家与社会对道德提升的需求与呼唤。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对提高个体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尤其是儿童时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对个体一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从个体道德养成来看,儿童道德教育是个体道德教育的基点和起始,儿童时期形成的良好道德品质会对个体行为形成习惯性道德影响。正如《汉书·贾谊传》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也正是出于此原因,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一贯重视儿童道德教育,有明一代更是我国古代儿童道德教育的成熟与鼎盛时期。本研究旨在对明代童蒙德育的背景、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其作出评价,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儿童道德教育提供有益参考。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和衰亡的开端,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即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所引发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与基层德育平台的建构与完善使明代童蒙德育独树一帜。明王朝建立初始就面临着一个重大任务,即:恢复由战乱所造成的混乱的社会秩序。由此,以重振礼法制度为切入点,对全社会进行封建伦理教育成为有明一代的重要工作。注重“蒙学”的道德教育,以童蒙的道德教育为抓手,从而使封建伦理教育深入人心就成为明代道德教育的一大特点。明代对童蒙德育的重视表现在:教材选择上,以德育为主、种类众多且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学上,将道德教育活动贯穿于蒙学课堂内外;教育方法上,以“考德法”将理论灌输与行为训练相结合,以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形式上,倡导从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诗歌、游戏、童谣等都是常见的教学形式;教育途径上,大兴蒙学,充分发挥家庭德育优势,定期举办各种乡礼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使童蒙德育受到全社会的共同重视,为童蒙德育提供了大量教育平台、创设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处于新时代的中国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高发并呈现低龄化趋势、公共环境中的“熊孩子”等等社会热点都反映了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管我们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但效果并不如人意。究其原因,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其特殊要求和基本规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要有所创新。明代对童蒙德育的重视以及具体方法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历史教训。创造性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对明代童蒙德育中的正反经验进行深入剖析,结合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吸收并借鉴传统思想的精华内容,可以为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效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思路。
李晓青[9](2019)在《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优良家风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受社会转型的影响,随着利益多元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德育的弱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我国当代优良家风建设难如人意,存在巨大的提高与完善的空间。家风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家风的传承内容被忽略遗忘,传承意识逐渐淡化,很多优良传统被遗弃,子女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亟待改善、补充。尤其是十九大召开以来,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大环境下,对新时代如何加强优良家风家教建设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当前家风建设发展面临的困境,引入五大发展理念及其辩证关系的内容,挖掘传统优秀家风、家教、家训深刻内涵并以此为抓手,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为铺垫,来预设、塑造新时代的良好家风。同时,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十九大报告精神来探究新时代家风的构建,对目前家风所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及改良措施,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家风的载体和基础性作用。全文总共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是家风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二章概述中国传统家风与新时代家风内涵以及五大发展理念及其辩证关系;第三章主要是分析家风建设目前出现的问题,如家风家教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第四章指出了优良家风建设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一章着重论述以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优良家风的路径和方法。
魏雪源[10](2018)在《清代家训中的伦理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家训,即“言居家之道,以垂训子孙者”。也作家诫、家戒、家令,是古人对父辈教诲的敬称,是我国古代传统家庭中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家训内容涵盖范围广,主要包括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等,乃治家之本,立业之基。所谓“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足见家训对治家兴业之意义。清代的家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其蕴含的伦理教育思想,不论是对清代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人编订家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子孙自身的发展以及家族的延续和昌盛。大体而言,清人家训中伦理教育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修身教育、家庭伦理教育、处世教育、女性伦理教育和立业教育五大方面。在修身教育上,清人着重强调“诚实守信、积善成德、勤奋好学、志存高远、日日省察”五个方面。古人向来强调“修身为本”,可以说,修身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古人也一直把修身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只有先把子孙的自身修养提升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完成其他方面的教育;在家庭伦理教育上,清人在家训中主要阐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妻恩爱、妯娌和睦、光宗耀祖、救助族人”六个方面。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最基本场所,也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家庭中人员较多,关系繁杂,因而通过教育处理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处世教育上,清人着重在“谨言慎行、尊师敬老、敦亲睦邻、救济乡里、为官清廉”这五个方面对子孙进行相关的教育;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长久以来,女性伦理教育一直是传统家训中的薄弱环节,从家训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到了清代,这一现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观,清人不仅在家训中开始逐渐增加对女性伦理教育的篇幅,而且关于女性伦理教育的内容也不断得以补充,日渐丰富完善。其内容主要涵盖了“男女有别、知书达理、精于女红、勤于劳作”等四个方面,虽然这其中仍不乏男尊女卑等封建落后的思想,但其毕竟意识到了女性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在立业教育上,主要包括了“择业有道、勤俭持家、戒除恶习”这三个方面。其中既有承袭而来的传统观念,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清代家训中的伦理教育思想对家庭成员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系与进步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当代的家庭伦理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因而,对清代家训中的伦理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二、持家消费切记八个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持家消费切记八个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岭南家训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一章 岭南家训的孕育环境及特征 |
第一节 岭南家训的孕育环境 |
一、自然环境 |
二、经济环境 |
三、政治环境 |
四、人文环境 |
第二节 岭南家训的促成因素 |
一、中原传统文化的注入 |
二、学校教育的成熟 |
三、朝廷对家训的重视 |
第三节 明清岭南家训的地域分布 |
一、岭南家训的发展轨迹 |
二、岭南家训的地理分布 |
三、岭南家训的分布特征 |
第四节 明清岭南家训的主要特征 |
一、岭南家训的表现形态 |
二、岭南家训的主要内容 |
三、岭南家训的思想特质 |
第二章 明清岭南家训与家庭成员培养 |
第一节 家训:皆以修身为本 |
一、家训是稳定的教育 |
二、家训是个性化的教育 |
三、家训个体培养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个人品德塑造 |
一、仁义 |
二、明礼 |
三、诚信 |
四、才智 |
第三节 个人技能锻炼 |
一、从商 |
二、为政 |
三、处事 |
四、养生 |
第四节 女训:重视女德修养 |
一、宗族的择妇观 |
二、对女性的训诫 |
三、寡母抚孤现象 |
第五节 人才培养范本:海南邱浚家训 |
一、邱浚幼承祖训,立志济天下 |
二、邱氏清贫自守家风,子孙甲第延绵 |
三、邱浚廉静戒慎,德泽后世 |
四、邱浚撰写《家礼仪节》,进行乡村教化 |
五、邱浚撰写《大学衍义补》,实现经国济民宏愿 |
第三章 明清岭南家训与家庭治理 |
第一节 家训:正家而正天下 |
一、推动了岭南儒学的普及 |
二、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 |
第二节 家庭美德教育 |
一、忠孝 |
二、和顺 |
三、勤奋 |
四、积善 |
第三节 家庭事务管理 |
一、成员分工 |
二、财物管理 |
三、勤俭持家 |
四、睦邻济贫 |
第四节 家庭管理范本:庞氏家训 |
一、立身之本:孝友勤俭 |
二、传家之方:耕读立家 |
三、齐家之道:规矩育人 |
四、教育之径:家庭民主生活会制度 |
第四章 明清岭南家训与家族发展 |
第一节 家训:家族一切行为的宪章 |
一、家训是家学和家风的基础 |
二、家训是家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
三、家国同构,家齐而后国治 |
第二节 家训与诗书家族 |
一、文学相传,儒雅为业 |
二、代相蝉联,文人辈出 |
三、推动地方文化建设 |
第三节 家训与仕宦家族 |
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二、亦仕亦儒,香火传承 |
三、促进社会清正之风 |
第四节 家训与商贾家族 |
一、以诚为本,用心经营 |
二、积累家族官吏资本和产业资本 |
三、投身公益,维护家族持续发展 |
第五节 宗族家训范本:霍渭厓家训 |
一、《霍渭厓家训》之源 |
二、《霍渭厓家训》与宗族制度建设 |
三、《霍渭厓家训》与书院教育 |
四、霍渭厓家训与宗族经济建设 |
第五章 明清岭南家训与乡村治理 |
第一节 家训功能:从范家到范世 |
一、家训与法律互补 |
二、“以家达乡”的实现 |
三、“一村一姓”的乡村聚落 |
第二节 岭南乡约的发展 |
一、乡约的概况 |
二、乡约的类型及特点 |
三、乡约的内容 |
第三节 岭南乡约的运行 |
一、法律保障 |
二、乡绅主导 |
三、信仰辅助 |
第四节 乡约里甲制范本:泰泉乡礼 |
一、中山黄氏:世代书香 |
二、黄佐与《泰泉乡礼》 |
三、五位一体的礼仪体系 |
四、《泰泉乡礼》之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2)明清家训的教育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中国传统家训蕴含丰富的教育观 |
2.国家重视家庭教育,传统家训可资借鉴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家训的研究 |
2.有关明清家训的研究 |
3.有关明清家训教育观的研究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家训 |
2.教育观 |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明清家训的发展演进 |
(一)明代家训的发展演进 |
1.明初期帝训的引领(1368-1435) |
2.明中后期家训的昌盛(1436-1644) |
(二)清代家训的发展演进 |
1.清初期家训的繁荣(1644-1839) |
2.清中后期家训的转型(1840-1912) |
二、明清家训中的教育观 |
(一)内外兼修的教育目的观 |
1.修身养性 |
2.齐家有道 |
3.出仕为官 |
(二)发展为主的教育功能观 |
1.教育的社会功能观 |
2.教育的个体功能观 |
(三)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观 |
1.道德教育 |
2.治家教育 |
3.读书教育 |
(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观 |
1.蒙以养正 |
2.因材施教 |
3.严慈相济 |
4.言传身教 |
三、明清家训教育观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
(一)明清家训教育观的基本特点 |
1.志德兼修、安身立业 |
2.内容平实、情感真挚 |
3.以身作则、方法多样 |
(二)影响明清家训教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
1.前代家训的积累 |
2.文化教育的传统 |
3.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废除 |
4.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迁 |
四、明清家训教育观之评价及启示 |
(一)明清家训教育观之评价 |
1.维护封建统治的有效途径 |
2.维系家族团结的重要法宝 |
3.引领社会风气的强劲力量 |
4.存在历史、时代等局限性 |
(二)明清家训教育观之启示 |
1.个人:夯实立德树人根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
2.家庭:传承优秀家庭教育,巩固家庭教育支柱 |
3.社会:提升家庭文明建设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选题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实践依据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价值 |
四、研究综述 |
(一)关于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
五、问题评析与研究启示 |
(一)研究问题评析 |
(二)问题研究启示 |
六、核心概念 |
(一)农村与乡村的辨析 |
(二)乡村与城市的关系 |
(三)核心话语转变的内涵 |
七、创新之处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八、研究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作为研究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 |
一、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展思想的确立 |
二、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苏俄化”改造 |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
一、乡村发展的本质: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
二、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 |
三、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共同发力 |
四、城乡关系的新趋向:城乡发展由对立走向融合 |
五、乡村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第二章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 |
第一节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
一、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性课题 |
二、新中国成立后乡村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变化 |
三、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
四、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振兴乡村提出新要求 |
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振兴乡村提出新任务 |
三、从“三步走”到“两步走”对振兴乡村作出新部署 |
第三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
第一节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
一、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 |
二、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 |
三、乡村现代化进程总趋势:由传统性主导向现代性主导转变 |
第二节 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路: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现代型乡村 |
一、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质是“三农”的现代化之路 |
二、消除阻滞乡村振兴进程的传统性因素 |
三、合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
四、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完成 |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 |
一、继承乡村传统人文精神与形塑乡村现代人文精神的统一 |
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建设乡村现代文化体系的统一 |
三、利用乡村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建设现代美丽乡村 |
第四章 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 |
第一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 |
一、经验借鉴:推进乡村振兴的他山之石 |
二、政策倾斜:推进乡村振兴的政治力量 |
三、资本下乡: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
四、科技参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
五、人才引进:推进乡村振兴的智力支撑 |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
一、培育主体: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源泉 |
二、发掘资源:发挥参与乡村振兴的本土优势 |
三、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 |
四、深化改革:培育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举措 |
第三节 乡村振兴需要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 |
一、实现乡村振兴外源动力和内生动力的辩证统一 |
二、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共同发力的体制机制 |
第五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
第一节 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任务 |
一、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脉络 |
二、新时代是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历史关口” |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提供历史契机 |
第二节 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
一、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增强城市对乡村的反哺能力和辐射作用 |
二、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事关乡村振兴事业全局 |
三、构建城乡发展命运共同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目标 |
第三节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进程中重塑城乡关系的必然选择 |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
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
三、推进城乡产业经济的融合发展 |
四、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优化配置 |
五、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均衡配置 |
第六章 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一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 |
一、实现人的解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 |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旨归 |
三、推进乡村振兴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动力 |
第二节 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
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 |
二、逐步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持续动力 |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
一、把人的全面发展原则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
二、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评价应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
(二)翻转课堂的基本特征 |
二、应用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
(一)杜威教育理论 |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
(一)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 |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学素养 |
(四)有利于生成与开发思想政治课程资源 |
第三章 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及基本步骤 |
一、翻转课堂的基本要素 |
(一)适合翻转的课程内容 |
(二)优质的课前学习资源 |
(三)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
二、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
(一)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要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匹配 |
(二)课上教学活动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 |
(三)课后巩固训练的任务选取要与学生学习效果相一致 |
三、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步骤 |
(一)课前准备阶段:制作和收集相应的教学材料 |
(二)课上实施阶段:构建基本翻转课堂教学过程 |
(三)课后巩固阶段:设置课后知识巩固训练任务 |
第四章 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的学习新思维 |
(一)帮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学习目标 |
(二)培养学生适应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学习过程 |
(三)鼓励学生监测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学习效果 |
二、转变教师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新理念 |
(一)由“知识本位”翻转为“素质本位” |
(二)由“教师中心”翻转为“学生中心” |
(三)由“单打独斗”翻转为“团队协作” |
三、提升教师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新能力 |
(一)提高课前对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 |
(二)增强课上对翻转课堂教学掌控的能力 |
(三)提升课后对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能力 |
四、构建思想政治课翻转课堂个性化教学新平台 |
(一)设立翻转课堂教学专用QQ群 |
(二)开设翻转课堂教学微信公众号 |
(三)建设翻转课堂的课程资源网站 |
第五章 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一、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展示 |
(一)课前准备阶段 |
(二)课上实施阶段 |
(三)课后巩固阶段 |
二、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案例的总结与反思 |
(一)对课前准备阶段的总结与反思 |
(二)对课上实施阶段的总结与反思 |
(三)对课后巩固阶段的总结与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明清家训的现代家庭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家训 |
(二)家庭教育 |
(三)教育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家训内容的研究 |
(二)关于家训的演变过程研究 |
(三)关于传统家训思想通论研究 |
(四)针对家训范例或断代研究 |
(五)关于家训现代启示及价值研究 |
(六)从德育和伦理学的角度研究 |
(七)关于女性家训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案例法 |
(三)历史研究法 |
(四)跨学科研究法 |
五、研究特色 |
第一章 明清家训的发展基础 |
一、明清以前家训的演变进程 |
(一)先秦—春秋战国时期 |
(二)秦汉—三国时期 |
(三)魏晋—隋唐时期 |
(四)五代—宋元时期 |
二、明清家训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
(一)明清家训产生背景 |
(二)明初至清代前期家训的发展历程 |
(三)清代后期家训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明清家训的主要内容 |
一、修身观 |
(一)志向高远,励志勉学 |
(二)以德立身,崇尚节操 |
(三)自立自强,持之以恒 |
(四)慎独内省,人格养成 |
二、齐家观 |
(一)家庭亲和,父慈子孝 |
(二)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
(三)夫义妻顺,相敬如宾 |
(四)勤劳俭朴,力戒骄奢 |
三、处世观 |
(一)慎择交友,近善远佞 |
(二)崇德向善,救难济贫 |
(三)谦恭和顺,宽以待人 |
(四)勤政爱民,清廉自守 |
第三章 明清家训的功能及特点 |
一、明清家训的功能 |
(一)维护家族秩序,促进家庭和谐 |
(二)塑造道德品格,养成道德风尚 |
(三)培养栋梁之才,推动社会发展 |
(四)研读家训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
二、明清家训的特点 |
(一)编入族谱,累世精修 |
(二)家书示训,警示子孙 |
(三)女训增多,强化贞烈 |
(四)戒书增多,端正家风 |
(五)择业指导,经世致用 |
第四章 明清家训个案研究——以科举世家诸城刘氏为例 |
一、背景简介 |
二、诸城刘氏家训具体内容 |
(一)清廉爱民,循良为吏 |
(二)积德行善,宅心仁厚 |
(三)刻苦向学,科举为重 |
(四)虚心抑己,谋事深远 |
(五)父严母慈,兄友弟恭 |
(六)识才爱才,推贤黜佞 |
(七)远离浮华,崇惇尚厚 |
三、小结 |
第五章 明清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一、现代家庭教育的困惑 |
(一)忽视家庭教育,转嫁教育责任 |
(二)过分重视智力,轻视品德教育 |
(三)处事过于功利,价值观念偏差 |
(四)情感交流匮乏,人际交往缺乏 |
(五)父母过于溺爱,子女不善自理 |
二、明清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一)蒙以养正、及时早教的家庭启蒙教育 |
(二)以德为本、修身养性的道德养成教育 |
(三)合理理财、勤俭持家的治家理财教育 |
(四)尊老爱幼、和睦亲邻的情感追求教育 |
(五)自立自强、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获奖成果 |
附录1 |
附录2 |
(7)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与研究论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1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1.1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国内背景 |
1.1.1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迫切需要 |
1.1.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 |
1.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形成的国际背景 |
1.2.1 资本主义发展理念面临的困境 |
1.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要求 |
1.3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
1.3.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 |
1.3.2 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富和谐思想 |
1.3.3 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均平思想 |
第2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 |
2.1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酝酿(1982年-2002年) |
2.1.1 破除“绝对平均”观念,酝酿“渐进发展”思想 |
2.1.2 主张“改革戏必须大家唱”,酝酿“共建发展”思想 |
2.1.3 提出“宁德定理”,酝酿“全面发展”思想 |
2.1.4 确立“兴民兴邦”理念,酝酿“全民发展”思想 |
2.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初步形成(2002年-2014年) |
2.2.1 推行“八八战略”,初步形成“全面共享”思想 |
2.2.2 主张“城乡共繁荣”,初步确立“共建共享”思想 |
2.2.3 强调“一切为民”,初步形成“全民共享”思想 |
2.2.4 倡导“共筑梦想”,初步明确“渐进共享”思想 |
2.3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正式提出(2015—) |
2.3.1 全面阐述“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
2.3.2 强调“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 |
2.3.3 建立“五大发展”理念的互动机制 |
2.3.4 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全球治理观 |
第3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
3.1 在共享主体上实现全民共享 |
3.1.1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 |
3.1.2 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享 |
3.1.3 全民共享并不意味着消除差异 |
3.2 在共享内容上实现全面共享 |
3.2.1 满足人民全方位的需要 |
3.2.2 健全人民分享发展成果的制度保障 |
3.3 在共享路径上实现共建共享 |
3.3.1 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发展的力量 |
3.3.2 调动全体人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 |
3.4 在共享过程上实现渐进共享 |
3.4.1 立足国情,合理设计发展格局 |
3.4.2 脚踏实地,稳步推进发展速度 |
第4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路径 |
4.1 开展共享发展理念宣传教育,培育人民共享意识 |
4.1.1 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社会思潮,培养人民共享观念 |
4.1.2 扩展共享发展理念宣传教育格局,提升人民共享素养 |
4.2 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筑牢共享发展物质基础 |
4.2.1 推动“两个同步”增长,壮大共享发展经济基础 |
4.2.2 继续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平衡社会物质财富布局 |
4.3 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战略,保障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
4.3.1 推进“六个精准”,实现贫困群体脱贫 |
4.3.2 推进“四个切实”,提升精准扶贫成效 |
4.4 健全社会治理机制,夯实共享发展制度保障 |
4.4.1 完善法治建设,建立共享发展的法律保障 |
4.4.2 推进公共管理,健全共享发展的治理制度 |
第5章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5.1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
5.1.1 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 |
5.1.2 坚持了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思想 |
5.1.3 充实了“共同富裕”思想内涵 |
5.1.4 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
5.2 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
5.2.1 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
5.2.2 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
5.2.3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
5.2.4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8)明代童蒙德育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
(一)研究的必要性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 |
(一)童蒙与蒙学 |
(二)道德教育与德育 |
第一章 明代童蒙德育的背景 |
第一节 明代童蒙德育的时代背景 |
一、政治上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和专制主义的巅峰发展 |
二、经济上由复苏到颓败 |
三、文化上官文化的停滞与世俗文化的繁荣 |
第二节 明代童蒙德育的哲学底蕴 |
一、道学的继承发挥 |
二、心学的繁荣昌盛 |
三、实学的异军突起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明代童蒙德育的内容 |
第一节 文明礼仪规范教育 |
一、文明礼仪规范的主要内容 |
二、个人生活礼仪的基本要求——“有礼有节” |
三、社交礼仪的基本要求——“敬”、“信” |
第二节 封建伦理规范教育 |
一、以“孝慈”、“和顺”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教育 |
二、以“自强”“勤俭”为核心的处己立身道德规范教育 |
三、以“仁爱”“诚信”为核心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 |
第三节 朝廷律令教育 |
一、明代朝廷律令的基本概述 |
二、明代律令教育的基本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明代童蒙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节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明代童蒙德育 |
一、注重家庭的蒙养德育功能 |
二、以学校作为童蒙德育的主要渠道 |
三、重视社会的童蒙德育功能 |
第二节 明代童蒙德育的方法 |
一、寓教于文 |
二、寓教于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明代童蒙德育的特点 |
第一节 浓重的封建专制主义色彩 |
一、以三纲五常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二、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成人化趋向 |
第二节 以律法作为强制童蒙进行道德教育的保障 |
一、律法中包含大量的道德要求 |
二、将蒙学的相关事宜写入律法 |
三、家法族规具有律法的惩戒效用 |
第三节 强烈的日常生活化倾向 |
一、倡导从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 |
二、以日常生活要求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明代童蒙德育对我国当前儿童德育的启示 |
第一节 儿童德育应回归生活 |
一、儿童道德教育内容应植根于生活 |
二、儿童道德教育方法应贴近生活实际 |
第二节 儿童德育方法应活泼多样 |
一、丰富儿童道德教育的方法 |
二、儿童道德教育方法首在行为训练 |
第三节 儿童德育需要弘扬家风优秀传统 |
一、家风建设在儿童家庭德育中的重要性 |
二、当前我国家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明代家风建设的传统继承 |
第四节 儿童德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效配合 |
一、家庭、学校、社会有效配合对儿童德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二、当前儿童道德教育中的家、校、社合作策略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优良家风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基本方法 |
第四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家风和五大发展理念概述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家风的内涵及载体 |
一、中国传统家风涵义 |
二、家德 |
三、家规 |
四、家训 |
五、家谱 |
第二节 传统家风的基本内容 |
一、为人之道 |
二、做官之道 |
三、求学之道 |
四、处事之道 |
第三节 新时代家风的基本理论 |
一、新时代的家风理念 |
二、新时代的家风特征 |
三、新时代的家风本质 |
四、新时代的家风意义 |
第四节 五大发展理念的涵义及辩证关系 |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涵义 |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 |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
第一节 优良家风是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一、优良家风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
二、优良家风的构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和发展 |
三、优良家风建设对健康家庭起着带动促进作用 |
第二节 优良家风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
一、发挥名人家风的带动促进作用 |
二、发扬古代好家风的德育和教化作用 |
第三节 优良家风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需要 |
一、领导干部家风事关作风问题 |
二、优良家风是修身束己的必修课 |
第四节 优良家风构建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础 |
一、家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和谐 |
二、家风的特征决定了它是实现国家“强起来”的基础 |
第四章 新时代家风建设现状 |
第一节 新时代家风建设面临的问题 |
一、家风家教素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
二、政府和学校等组织对家风构建管理不到位 |
第二节 新时代家风建设迎来新机遇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家风构建提供了重要指引 |
二、新时代新征程是家风建设与时俱进的契机 |
三、新矛盾的逐步解决为家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五章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导引创建健康绿色家庭家风 |
第一节 以创新为抓手为家风发展注入新活力 |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二、坚持家庭文化创新 |
三、坚持家风理念创新 |
第二节 以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家庭与社会的风气建设 |
一、注重每个家庭家风构建的独特性 |
二、共同推进红色家风的传递 |
三、德法结合提高全民素养 |
四、深化联动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
第三节 以绿色发展构建健康绿色新家风 |
一、树立节约意识 |
二、搭建绿色网络平台 |
三、以良好社风促进绿色家风 |
第四节 以开放发展促进家风多元发展 |
一、善用舆论正确引导 |
二、借鉴国外优秀家风文化 |
三、充分利用多元化思潮对家风的积极影响 |
第五节 以共享发展光大各种优良家风 |
一、强化儒家文化对人们的熏陶濡染 |
二、广泛吸纳社会力量以四个伟大的气魄构建新时代优良家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清代家训中的伦理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综述 |
(三)“家训”的概念界定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中国古代家训的发展概况 |
(一)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
(二)隋唐时期 |
(三)宋元时期 |
(四)明清时期 |
二、清代家训中的修身教育 |
(一)诚实守信 |
(二)积善成德 |
(三)勤奋好学 |
(四)志存高远 |
(五)日日省察 |
三、清代家训中的家庭伦理教育 |
(一)父慈子孝 |
(二)兄友弟悌 |
(三)夫妻恩爱 |
(四)妯娌和睦 |
(五)救助族人 |
四、清代家训中的处世教育 |
(一)谨言慎行 |
(二)尊师敬老 |
(三)敦亲睦邻 |
(四)救济乡里 |
(五)为官清廉 |
五、清代家训中的女性伦理教育 |
(一)男女有别 |
(二)知书达礼 |
(三)精于女红 |
(四)勤于劳作 |
六、清代家训中的立业教育 |
(一)择业有道 |
(二)勤俭持家 |
(三)戒除恶习 |
七、清代家训中的伦理教育方法 |
(一)言传身教 |
(二)重视蒙学 |
(三)因材施教 |
(四)奖惩结合 |
八、清代家训中伦理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
(一)清代家训中伦理教育思想的特点 |
(二)清代家训中伦理教育思想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持家消费切记八个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岭南家训与乡村社会[D]. 程时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明清家训的教育观研究[D]. 王冬妮.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D]. 黄鑫权.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翻转课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文放.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6]明清家训的现代家庭教育价值研究[D]. 张妍.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8)
- [7]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研究[D]. 张颖.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8]明代童蒙德育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刘光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6)
- [9]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优良家风构建研究[D]. 李晓青.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2)
- [10]清代家训中的伦理教育思想研究[D]. 魏雪源.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