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完善的云南铁路网

日益完善的云南铁路网

一、日渐完善的云南铁路网(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1](2016)在《晚清“蛮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据文明开化程度不同,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便将居住在华夏民族周边的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其中,“南蛮”主要是泛称居住在长江以南的各个民族。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随着民族融合趋势的推进,先秦的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与南方的“蛮族”逐渐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中趋于融合,部分“蛮族”的生产方式、价值认同、文化生活在与汉族的频繁交流中逐渐趋同,且在中原王朝的政治文化视野中获得等同华夏的地位认同,成为华夏民族和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因此,“蛮”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其存在的地域范围也处于历史性变化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整体来说,“蛮”的具体分布范围在中原王朝文明开化的主动努力和“蛮”自身的自主归化中不断缩小。春秋时期,晋文侯始设行政机构管辖“蛮”地。秦并天下,威服蛮夷,设桂林、南海、象郡开拓岭南,逐步加强对“蛮”的统治。战国以至秦汉,历朝历代对长江以南“蛮疆”的控制持续加强,然长江流域之江左和江右诸地经济开发水平依然不高,“蛮”的分布范围仍然非常广大。魏晋以来,江南一带开发因中原动荡和汉人南迁明显加速,开启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自北向南转移的发展进程。宋廷南迁后,江南一带作为中国经济重心和文化堂奥的地位得到确立。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如向属“蛮”地的福建在宋代因文化学术昌盛而有“海滨邹鲁”之称。在此背景下,“蛮”在江南的分布范围迅速萎缩,而到明清时期,“蛮”的具体分布范围则主要局限在云南、广西等西南省份除腹里①以外的边疆和偏远地区。“蛮”在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水平上与中原王朝存在区别,且属中央王朝的统辖范围,但历朝历代对“蛮”的统治多属羁縻安抚,故对“蛮”的统治与防范一直共同存在,“蛮防”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容规避的客观现象。在清王朝的天下观念中,“蛮”既指王朝版图以内的西南各少数民族,也包括传统习惯线以外的缅甸、越南等藩属国。因而,“蛮防”既包括对境内之“蛮”的设防,也包括对境外藩属之“蛮”的设防,主要包括内防和边防两个层面。其中,清代“蛮防”之边防主要是指中越边防和中缅边防。在内防层面上,为控制“蛮疆”,汉唐以至明代分别实行过边郡制度、羁縻州制度和卫所制度,对“蛮”的控制虽持续加强,可一直未超脱羁縻安抚的政策窠臼。清初,清政府继承了明代的卫所制度,致力于恢复“蛮疆”经济,使滇桂两省之腹里范围显着扩大。为加强“蛮疆”控制,清政府不仅在滇桂驻防大量绿营,而且将内地的基层行政体制和控制模式在“蛮疆”推广开来。平定“三番之乱”后,清政府在“蛮疆”的统治秩序逐渐稳定。雍正初年,雍正皇帝支持云贵总督鄂尔泰在“蛮疆”大规模推进“改土归流”,以流官之设、绿营布防和汛塘体系将清政府在“蛮疆”的统治推进到腹里以外的边疆偏远地区。与明代的卫所制度相比,清代在“蛮疆”设置的汛塘数量相对较少,分布范围却更为广泛,对“蛮疆”偏远地区的控制也更为有效。“改土归流”将清政府对“蛮疆”的控制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在“蛮防”建设、“蛮疆”控制和“蛮疆”开发上构建起相对稳定的良性互动机制。过去内地民人绝敢擅入的“蛮疆”腹地成为长江中下游诸省流民移民垦殖、开矿设厂的沃土,“蛮疆”腹里之外在内地移民经营下得到开发,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开化程度上甚至等同腹里,齐同内地。1840年以后,清政府在西方列强冲击下开始面对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对“蛮疆”的控制能力大为减弱。与此同时,英法等国为开拓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相继将“蛮疆”纳入侵略视野。英国依托印度侵占缅甸后,希望经由云南联通长江流域。法国侵占越南后,在企图经红河沟通云南的同时,还积极要求修建自越南到云南或广西的铁路。在此背景下,英法两国对“蛮疆”的渗透和侵略逐步加强。1840年以前在“改土归流”后形成的“蛮防”建设、“蛮疆”控制和“蛮疆”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逐渐在“蛮疆”地缘安全危机和清政府的控制颓势中趋向失灵。受此影响,“蛮疆”内防危机频发。咸丰六年(1856年),云南“蛮疆”爆发了杜文秀等领导的各族人民大起义。此时,云南绿营经乾嘉年间裁减,数量大为减少,且战斗力低下。杜文秀起义的熊熊烈火虽被清政府扑灭,却使其对云南“蛮疆”的控制能力大为消弱。与此同时,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所裁广东兵勇大量流入广西。加之,广西天灾不断,民生萧条,匪患频发。咸丰皇帝甫登基,广西各地多如牛毛的会匪、土匪及流匪便引起了清政府最高层的重视。在对广西各地匪患围追堵截近一年后,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逐渐发展壮大,遁出广西成长为强烈撼动清政府统治乃至与之分庭抗礼的农民政权。直到清朝灭亡,广西匪患未得肃清。尤其是在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练勇及后来的新军建设中大量裁减兵勇,因安置不当,导致大量被裁兵勇流落各地,就地为匪,成为“蛮疆”内防安全的重要隐患。相比1840年后“蛮疆”日益恶化的地缘安全局势及由此带来的外防危机,“蛮疆”内防危机虽较此前严重,却非关乎清政府生死存亡的肘腋之患。1840年后,清政府“蛮防”安全面对的威胁主要来自英法两国对越南、缅甸等邻国的侵略及由此带来的边防危机。在边防层面上,1840年前,清政府依靠宗藩体制将越南、缅甸等邻国纳入“以藩为屏”的边防体系。在宗藩关系下,清朝作为“天朝上国”,本着“以大事小”的原则,可应藩属国请求出兵帮其平定叛乱,而越南、缅甸等属国则本着“以小字大”的原则,定期向清朝朝贡,请求册封。一般情况下,清朝不干涉越南、缅甸内部事务,双边边界纠纷也能在宗藩体制内得以妥善化解。即便如此,中越、中缅之间依然存在一条相对明晰的传统习惯线。清政府在传统习惯线内侧依托有利地形构建了一条由边关、边卡、边隘和边峒等防御要塞构成的军事边防线。在宗藩体制下,中越边防和中缅边防的主要任务并非防御对方军事入侵,而是更加侧重查禁私越等边境管理事务。1840年后,随着英、法等西方势力开始介入越南、缅甸等邻国。中越、中缅边防的地缘安全局势、边防对象和边防任务都发生明显变化。中法战争后,越南沦为法国保护。随后,英国宣布吞并上缅甸。中越、中缅宗藩关系事实终结,清王朝依托宗藩体制构建的“以藩为屏”的边防体系在“蛮疆”方向彻底瓦解。随着中越、中缅勘界工作的进行,清政府不得不面对以强为邻的地缘安全现实。为此,1885年前后,清政府依靠云贵总督岑毓英和广西提督苏元春等封疆大吏开始在“蛮疆”推进绿营裁整,编练练勇及新军,购置新式枪械,修整边防炮台,开办军事学校,以近代边防建设增强“蛮疆”边防。另外,清末,清政府还在“蛮疆”大力推进边疆新政,通过移民实边、兴办近代工业、振兴商业、举办近代教育、筹建铁路、完善电报通讯网络,将“蛮疆”的开发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蛮防”安全应当构建在蛮防建设、蛮疆控制和“蛮疆”开发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1840年后,清政府在“改土归流”中构建的蛮防安全机制在内忧外困的国家颓势及由此带来的地缘安全危机中出现问题后,又在1885年后的蛮防建设、蛮疆新政和蛮疆开发中在近代化的轨道上进入到一个艰难的重建和调适过程中,对“蛮防”安全和“蛮疆”稳定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

全洪涛[2](2015)在《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探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通常简称“南丝路”),及其相关问题较早即受到学界的关注,但与广为世人知的“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比,对“南丝路”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是对其商贸活动中所蕴含的经济文化思想的研究相对阙如。“南丝路”是最早开放之路、重商开拓之路、多元文化之路、和平开发之路、旅游文化之路。基于此,论文主要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南丝路”经济文化问题产生的历史概观、历史背景、研究价值,论文的理论架构与方法选择,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分梳了“南丝路”的兴衰之变,“南丝路”于先秦时期产生,历经隋唐时期的兴起和发展,元明时期一度兴盛,随着区域政治格局的变化,清代跌宕起伏,在嘉道时期走向繁荣,民国后期走向衰落;第二章剖析了“南丝路”经济文化的价值,其核心价值表现为“南丝路”蕴含的经济文化历史悠久,借助漫长的商道连接沿途各地的贸易交换,同时催生出一批繁盛的商业市镇,促进了欧亚之间的文化交流。其历史价值表现为开拓并发展沟通了南方陆上和海上的贸易通道,使古代中华文化传播到周边及更远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南丝路”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各时期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是中国和相关地区经济发展史的集中体现;第三章归纳了“南丝路”经济文化的基本形态,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析商贸文化、交通文化、盐铁文化、贝币文化、青铜文化、翡翠文化等经济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第四章讨论了“南丝路”经济文化的融生,以多学科的视角,探讨了商道沿线区域主要民族的商业、社会、经济、边地和异域等经济文化交流;第五章探究了“南丝路”经济文化的时代复兴,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审视新时期“南丝路”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云南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辐射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在印度洋战略和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建设“南丝路”经济带的对策,建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复兴“南丝路”经济文化。本文全面、系统运用相关材料,以多学科视角,深入探讨古代“南丝路”的经济文化问题,详细梳理古代“南丝路”的产生及其发展历史,由此讨论其所蕴含和展现的经济文化,进而分析“南丝路”在中国古代地区和跨国区域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凸显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加全面而深入地认识与理解这条商贸交流与文化交往通道提供新颖的视角,亦为分析、研究、理解人类跨区域经济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江惠琼,李学林,肖植文[3](2012)在《“桥头堡”战略下云南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研究》文中提出总结了云南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优势、合作情况: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优势,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互补性强,农业生产技术优势明显;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机制初步形成,农业科技合作和培训不断加强,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指出目前主要存在:交通运输落后、出口农产品基地规模小、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低、企业国际竞争力弱、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和困难。结合国家"桥头堡"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桥头堡"战略下云南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培育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构筑便捷物流信息平台,推进云南优势特色农业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等对策建议。

张良[4](2011)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铁路网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强劲趋势,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贡献。为形成更好的经济发展格局,国家陆续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海峡两岸经济区等经济区发展规划。交通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结合当前正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并注重铁路网规划建设的形势,以经济一体化理论、交通区位理论为基础,在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铁路网布局规划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首先,论文阐明了区域铁路网规划研究的背景与意义,通过对国内外铁路网发展及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分析,结合路网规划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确定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技术路线。其次,论文进行了必要的基础理论分析:论文理清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的联系,阐述了城际交通发展对城市群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交通需求的特征;总结梳理了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框架流程。再次,论文进行了运输需求预测和路网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在运输需求预测研究中,论文重视交通需求预测模型的实用性与准确性,借用数量经济学的方法,对实际操作中常用的组合预测方法重新进行了流程设计,研究了如何合理地确定预测方法以提升模型的精准度;提出了基于组合预测法的区域运输需求预测方法。在路网规划方法研究中,论文借鉴公路网规划、运输枢纽布局的理论方法,提出了基于节点重要度分析和交通区位理论的区域铁路网布设方法。在节点重要度分析中,改进了单纯的社会经济评价,增加了交通运输水平指标;引入三角模糊数来更准确地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区域铁路网布设方法中,形成了“分层次逐级展开,区位因素分层补充”的路网布设总体思路。最后,论文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实例对象,以其社会经济和交通的现状特征为基础,运用论文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铁路运输需求预测、路网布局及规划方案研究,论证提出了总体线网规划方案,验证了本文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程燕[5](2009)在《路堤桩板墙地震动力分析》文中指出昆河线玉溪至蒙自段线路全线位于高烈度地震区(8度),地质背景复杂,是中国大陆内强震活动频率最高的地区。该线大量使用了桩板墙结构。桩板式挡土墙是由抗滑桩发展而来的,桩板式挡土墙可用于一般地区、浸水地区和地震区的路堑和路堤支挡,也可用于滑坡等特殊路基的支挡。本文结合《玉蒙铁路高烈度地震区特殊路基修建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对地震力作用下的桩板墙结构进行研究。本文归纳整理了桩板墙结构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的一些研究。以玉蒙铁路DK99+659工点为原型,利用FLAC3D软件建立桩板墙的三维模型,分析了在静力作用下,路堤加筋前后抗滑桩的受力和变形情况;采用El Centro地震波作为地震输入信号,分析了路堤桩板墙结构在0.20g地震加速度作用下的桩身受力和变形情况;比较抗滑桩桩间距对其受力和变形的影响,并得出了不同地震力作用下抗滑桩的受力和变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静力和0.20g地震力作用下,桩板墙结构都不会失稳破坏。由于筋带和土体的联合作用,路堤加筋可以有效的改善抗滑桩的受力和变形情况。桩间距增大至7m后,抗滑桩的受力和变形也随之增大,在0.20g和0.40g地震力作用下,桩板墙结构不会失稳破坏。总之,路堤加筋可以提高了桩板墙结构的稳定性,在8度抗震设防下,桩板墙结构满足昆河铁路抗震设计的要求。

崔小娜[6](2008)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经济增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量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吸引外资也就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云南省是我国经济落后省份,云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从全面西部大开发后开始迅速增长,但规模仍然很小,与中国发达地区相比有巨大差距。目前,对利用FDI的后进省份的关注和研究不多,最相近的研究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对云南外商直接投资落后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方面比较薄弱。本文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云南省内部经济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省GDP的相关性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云南技术进步的影响。本文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云南省GDP增长有影响,但影响尚小;而云南GDP对FDI增长的影响不显着。一个区域对外经济开放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内技术效率的提升,但云南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着,这可能与云南利用外资规模小及自身技术传导通道不畅有关。其次,对于云南自身经济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首先考察了云南外资来源国别。云南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别多元化,但主要仍是亚洲。云南的自然资源丰富、地缘文化特点有比较优势,但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因素及人力资本方面亟需提高。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在云南的行业分布不均衡,云南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吸引外资,云南的产业政策导向对吸引外资的作用也不明显。因此,作为经济落后地区,云南需要大规模引进外资。在吸引外资方面需要注意: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对云南省的FDI流入影响显着,因此云南吸引外资要注意对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的把握,并积极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云南省经济发展落后,应积极扩大经济总量与市场容量,形成和强化产业集聚效应。同时,从自身环境来讲,云南省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优化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充分发挥云南自然资源丰富和地缘文化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云南投资环境;确立发展极,通过中心地区的发展带动云南省的FDI发展;改善云南的文化教育环境,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外商直接投资在云南的行业分布优化。

周军[7](2006)在《云南边疆铁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处于相对落后、欠发达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云南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相对于云南经济发展的状况,边疆铁路所存在的运能低、路网稀等问题逐渐凸显,使铁路的发展与现有云南经济的发展不成比例,同时也使铁路运输成为制约云南经济发展的“瓶颈”。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3.5%),对铁路运输的需求日益旺盛。现在,全省准轨运输需求量日均11000车,但终因运力有限仅兑现2076车,运输需求满足率仅为18.9%。如何打破这个“瓶颈”,使云南铁路企业的地位、作用与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相匹配,为云南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根据昆明铁路局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发展战略是云南边疆铁路发展的关键。这也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云南边疆铁路昆明铁路局现有状况和该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条件,总结出它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以及所具有的优势与弱势,并用PEST法分析和波特教授提出的五力产业结构模型分析云南铁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所处的竞争状态:即新进入者的威胁、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替代品的威胁、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和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运用现代企业战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找到云南铁路企业的优势、弱势、机会和威胁,从而确定出云南铁路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快速发展战略,同时结合其实际情况提出了实施新战略相关措施。

黄定嵩[8](2004)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东盟将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是双方对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积极回应,是中国在加入WTO后与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举措,是东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将对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它也给与东盟各国地缘经济关系密切的西南民族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西南民族经济由封闭走向开放开辟了的无限美好的前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如何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加快西南民族经济发展,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呢?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现实问题,也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课题。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分述如下: 第一章阐述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时代背景。共分为四个要点:(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两者既相互矛盾又紧密联系,使世界经济全局及各国各地区经济愈益受到这两大趋势的影响,并沿着这两个方向迅速发展。(二)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不断扩张演变,对区域经济和整个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三)东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规模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建立和存在增大了东盟各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权重,也必将有力地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受亚洲金融风暴、美国“9·11”事件等影响,东亚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新变化:美国经济及安全战略不断调整,日本“头雁”无力领飞,东盟经济出现急剧波动,暴露了东亚区域经济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同时,中国作为东亚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日益突出。与中国加强合作,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东亚国家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探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建设问题。包括:(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创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说明东盟与中国联合共建自由贸易区是比较能弥补东盟内部的脆弱性、发挥中国与东盟贸易互补性、体现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利性的现实选择。(二)多层面探究自由贸易区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将面临的困难和障碍,如贸易区运行机制、领导权、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关系等问题:东盟某些国家单方面与其它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东盟内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干预等,这些都给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三)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架构为基础,综合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和建设内容。(四)总结预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重点和发展前景。 第三章阐述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分析东盟各国基本国情、与中国经贸合作概况,研究东南亚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商机,为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大市场提供参考。这也是达成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双赢”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概括分析东盟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复苏经济的整体战略,以及东盟各成员国在新形势下的经济策略及对华贸易政策调整。 第四章具体研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民族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简要说明西南民族经济发展概况。(二)详细分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民族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自由贸易区是西南民族地区由国内边睡变为国际通道的重要条件;是拉动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全面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西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三)深入探析西南民族经济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和障碍。西南民族地区与东盟国家有密切的地缘关系、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加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西南国际大通道的初具雏形、西南区域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都有利于西南地区在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占得先机;但是由于政治意识、民族宗教、经济层次、利益矛盾、软硬环境、企业能力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西南民族地区要率先与东盟经济融合,所面临的分岐、压力和障碍因素也比较多。(四)从总体上提出,西南民族经济应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策,即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努力实施大通道战略、大通信战略、大经贸易战略、大口岸战略、走出去战略、政策倾斜战略、内外合作战略。 第五章进一步论述如何打造西南民族地区面向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凝聚核”。在新形势下,广西和云南两省区都有条件成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冰堡”:两省区都具有独特的地缘、交通、资源等条件,广西南宁又获得了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承办权,这些都将说明桂滇两省作为西南民族地区开放前沿,必将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桂滇两省区就“桥头堡”地位展开激烈的角逐与较量,广西及时确立了面对东盟的国际发展取向,云南也进行了建立云南陆上邻边自由贸易区的实质性设计。但两者之间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共建“?

昆明铁路局[9](2002)在《日渐完善的云南铁路网》文中研究表明

二、日渐完善的云南铁路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渐完善的云南铁路网(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蛮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一) 时间界定
        (二) 空间界定
        (三) “蛮”与“蛮防”界定
    二、研究状况的回顾与分析
        (一) “苗防”研究
        (二) 中越划界研究
        (三) 中缅划界研究
        (四) 晚清“蛮疆”开发研究
        (五) “蛮疆”边防建设研究
    三、基本思路、难点及创新点
        (一) 基本思路
        (二) 难点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1840年以前“蛮防”问题的简要回顾
    第一节 1840年以前“蛮疆”统治的加强
    第二节 1840年以前的“蛮疆”驻防体系
        一、1840年以前的“蛮疆”安全形势
        二、绿营驻防的“蛮防”价值
    第三节 1840年以前的“蛮疆”边防
        一、明代的卫所军制与“蛮防”
        二、1840年以前的中缅边防
        三、1840年以前的中越边防
    第四节 1840年以前的“蛮疆”开发
第二章 1840年后宗藩体制下的“蛮防”
    第一节 “以藩为屏”的中越边防
        一、中越宗藩关系溯源
        二、宗藩体制下的中越边防
    第二节 1840年后广西的“内防”危机
        一、道光、咸丰年间广西的“剿匪”活动
        二、清政府对“金田会匪”的早期围剿
    第三节 中法战争前的中越边境管理事件
    第四节 中缅宗藩关系下的中缅边防
        一、中缅宗藩关系溯源
        二、1840年后中缅宗藩关系的终结
        三、1840年后云南的“内防”危机
第三章 1840年后“蛮防”对象的转变
    第一节 1840年后中越边防对象的转变
        一、法国对越南与“蛮疆”的战略意图
        二、清政府对中越宗藩关系的新定位
        三、“保藩固圉”边防政策的确定
        四、清政府对中越边防问题的讨论
        五、地缘安全危机中的阮朝
    第二节 1840年后中缅边防对象的转变
        一、英国对缅甸的地缘战略意图
        二、地缘安全危机中的雍籍牙王朝
        三、清政府对英侵缅甸的反应
        四、滇缅边防压力的出现
第四章 1885年后“蛮疆”国界线的形成
    第一节 中越边界的勘划
        一、清政府对中法议界的讨论
        二、桂越边界的勘划
        三、滇越边界的勘划
        四、粤越边界的勘划
    第二节 滇缅边界的勘划
        一、滇缅分界概况
        二、滇缅北段边界争议
        三、滇缅南段未定界问题
第五章 1885年后广西的“蛮防”建设与“蛮疆”开发
    第一节 中法战后广西“蛮防”的地缘安全形势
    第二节 中法战争后广西的陆路边防建设
    第三节 中法战争后广西的“蛮疆”开发
        一、桂南边防与龙州近代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清末广西铁路筹建中的边防考量
        三、广西电报事业的举办
        四、桂西南“蛮疆”的移民实边
第六章 1885年后云南的“蛮防”建设与“蛮疆”开发
    第一节 中法战争后云南的地缘安全局势与边防建设
        一、训练练军、勇营,充实内外驻防
        二、构建近代化边防及管理机制
        三、后岑毓英时代的云南边防
    第二节 滇越铁路及其“蛮防”影响
        一、滇越铁路带来的地缘安全压力
        二、滇越铁路的近代化效应与边防价值
    第三节 晚清云南的“蛮疆”开发
        一、风光难再的滇铜业
        二、异军突起的个旧锡业
        三、其他近代事业的相继开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档案、资料类
    二 专着、译着类
    三 学术论文类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古代"南竺路"概观
    二、古代"南竺路"经济文化梳理
第一章 古代“南丝路”的兴衰
    一、古代“南丝路”的开拓
        (一) 秦汉时期“南丝路”的开启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丝路”的开拓
    二、古代“南丝路”的兴盛
        (一) 隋唐时期“南丝路”的变迁
        (二) 宋元时期“南丝路”的昌盛
        (三) 明清“南丝路”的转折
    三、古代“南丝路”的跌宕
        (一) 清朝“南丝路”的起伏
        (二) 民国时期“南丝路”的衰落
第二章 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价值
    一、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核心价值
        (一) 商路通达承载东西贸易
        (二) 商贸兴盛催生市镇文明
        (三) 商贸往来传递中西文化
    二、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历史价值
        (一) 开拓陆上通道文化
        (二) 开辟海上商贸文化
        (三) 传播中华经济文化
    三、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历史制约
        (一) 自然人文制约
        (二) 政治变迁制约
        (三) 经济基础制约
第三章 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形态
    一、交通文化的肇兴
        (一) 通道文化的开拓
        (二) 马帮文化的凸显
        (三) 现代交通的雏形
    二、商贸文化的繁荣
        (一) 商道的形成
        (二) 商镇的兴起
        (三) 商业的繁荣
    三、盐铁文化的昌盛
        (一) 食盐的生产贸易
        (二) 铁器的生产贸易
    四、贝币文化的独行
        (一) 云南贝币文化圈
        (二) 东南亚“贝币之路”
    五、青铜文化的回响
        (一) 三星堆铜器的考古发现
        (二) 东南亚铜鼓文化的盛行
        (三) 铸币铜钱和滇铜北运
    六、翡翠文化的闪光
        (一) 玉石的生产贸易
        (二) 翡翠之光芒长射
第四章 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融生
    一、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 白族商帮文化
        (二) 回族商帮文化
        (三) 纳西族商帮文化
    二、经济习俗文化的渗透
        (一) 经济习俗的传承
        (二) 傣族的经济习俗
        (三) 彝族的经济习俗
    三、边地经济文化的推进
        (一) 内地发展推进边地经济文化
        (二) 边地经济走廊推动经济文化
        (三) 边民互市交易促进经济文化
    四、区域经济文化的辐射
        (一) 川滇贸易的交流
        (二) 巴蜀文化与滇文化的交融
        (三) 茶马古道与汉藏文化的交织
    五、异域经济文化的融通
        (一) 中缅经济文化交流
        (二) 中印经济文化交流
        (三) 中泰经济文化交流
第五章 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的复兴
    一、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
        (一) 开放新格局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
        (三) 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必然选择
        (四) 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需要
    二、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与面向“两亚”辐射中心建设
        (一) 云南在“南丝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南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历史启示
        (三) 云南面向“两亚”的辐射中心建设
        (四) 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南丝路”的宏大复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桥头堡”战略下云南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云南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优势
    1.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1.2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优势
    1.3 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互补性强
    1.4 农业生产技术优势明显
2 云南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情况
    2.1 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2.2 农业科技合作和培训不断加强
    2.3 农业项目合作取得显着进展
    2.4 农产品贸易快速增长
3 主要问题和困难
    3.1 交通运输落后, 信息物流建设亟待加强
    3.2 出口农产品基地规模小, 质量安全管理仍需加强
    3.3 农产品加工程度低, 缺乏国际品牌产品
    3.4 企业国际竞争力弱, 行业组织发展滞后
    3.5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通关便利不畅
4“桥头堡”战略下云南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对策建议

(4)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铁路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铁路网发展规划相关理论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发展理论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市群的发展
        2.2.1 城市群的概念内涵
        2.2.2 城市群发展的意义
        2.2.3 城市群经济一体化与城际交通
        2.2.4 城际铁路
    2.3 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技术流程
        2.3.1 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总体框架
        2.3.2 区域铁路网规划的技术流程
第3章 区域铁路网运输需求分析预测
    3.1 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运输需求特点分析
    3.2 区域运输需求的空间分布与形成机制
    3.3 传统运输需求预测方法
    3.4 区域铁路网运输需求预测方法
        3.4.1 区域运输需求预测方法设计
        3.4.2 区域铁路运输需求预测方法
第4章 区域铁路网布局方法研究
    4.1 网络节点重要度
        4.1.1 节点重要度评价指标
        4.1.2 三角模糊数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4.2 应用节点重要度进行节点层次划分
    4.3 线路布局方法
        4.3.1 最优树原理布设
        4.3.2 交通区位理论及应用
        4.3.3 分层叠图布局法的原理与过程
第5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经济与交通现状
    5.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5.1.1 产业布局
        5.1.2 城镇发展规划
        5.1.3 区位条件
    5.2 交通供给现状及特征
        5.2.1 综合交通现状
        5.2.2 铁路发展现状
        5.2.3 铁路网适应性评价
第6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铁路网布局规划方案
    6.1 铁路网发展定位
    6.2 铁路运输需求预测
        6.2.1 社会经济指标预测
        6.2.2 铁路总客运需求预测
        6.2.3 区域内城际客流需求预测
        6.2.4 区域内铁路货运需求预测
        6.2.5 区域对外铁路客货运需求分方向预测结果
    6.3 铁路网布局
        6.3.1 城市节点选取
        6.3.2 城市节点重要度计算分析
        6.3.3 路网布设过程
    6.4 经济区铁路网规划
        6.4.1 国际通道规划
        6.4.2 周边辐射通道规划
        6.4.3 南宁铁路枢纽规划
        6.4.4 港口集疏运铁路系统规划
        6.4.5 快速客运网
        6.4.6 总体规划方案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路堤桩板墙地震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桩板墙研究现状
        1.3.2 膨胀土研究现状
        1.3.3 边坡稳定性研究
    1.4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
        1.4.1 拟静力法
        1.4.2 滑块分析法
        1.4.3 数值模拟法
        1.4.4 试验法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桩板墙的设计与计算
    2.1 概述
    2.2 桩身的设计计算
        2.2.1 桩的设计
        2.2.2 桩的计算
    2.3 挡土板设计的一般规定
        2.3.1 挡土板上荷载分布及计算
        2.3.2 挡土板的验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差分法动力分析理论基础
    3.1 概述
    3.2 本构模型
        3.2.1 弹性模型
        3.2.2 摩尔-库仑模型
    3.3 FLAC动力分析计算方法
        3.3.1 等线性法
        3.3.2 完全非线性法
    3.4 FLAC动力边界条件
        3.4.1 静态边界
        3.4.2 自由场边界
    3.5 FLAC动荷载输入及阻尼的选择
        3.5.1 动荷载的输入
        3.5.2 阻尼的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路堤桩板结构抗震数值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地质概况及设计依据
        4.1.2 主要工程措施
    4.2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4.2.1 几何模型
        4.2.2 模型参数
    4.3 模型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4.3.1 桩身受力
        4.3.2 桩身变位
    4.4 模型动力计算结果分析
        4.4.1 模型动态分析
        4.4.2 桩身受力
        4.4.3 桩身变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路堤桩板结构桩距的影响分析
    5.1 概述
    5.2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5.3 模型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5.4 桩板墙结构在0.20g情况下的地震响应
        5.4.1 桩身受力
        5.4.2 桩身变位
    5.5 桩板墙结构在0.40g情况下的地震响应
        5.5.1 桩身受力
        5.5.2 桩身变位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经济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和不足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
    1.4 相关理论综述
        1.4.1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相关理论
        1.4.2 与技术相关的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1.4.3 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相关理论
        1.4.4 简单评价
第二章 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2.1 云南省FDI~3与GDP现状
    2.2 模型设计
    2.3 实证分析及其结果
        2.3.1 检验FDI对GDP的影响
        2.3.2 检验GDP对FDI的影响
    2.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5 政策建议
        2.5.1 重视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的影响
        2.5.2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2.5.3 积极寻找发展极
第三章 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省技术进步
    3.1 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2 云南省的技术效率及其变化趋势
        3.2.1 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3.2.2 实证分析结果
    3.3 外商直接投资对云南技术效率的影响
        3.3.1 云南外资依存度与贸易依存度的变化趋势
        3.3.2 外资依存度与外贸依存度对技术效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云南的区位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
    4.1 云南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来源
    4.2 云南的区位因素
        4.2.1 自然环境
        4.2.2 地缘和文化
        4.2.3 基础设施
        4.2.4 经济发展水平
        4.2.5 制度因素
        4.2.6 劳动力成本、教育科技发展状况
    4.3 从跨国公司角度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4.4 小结
第五章 云南的产业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
    5.1 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5.1.1 FDI在三次产业的分布
        5.1.2 FDI在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特征
    5.2 行业集中指数
    5.3 云南的行业结构特征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5.3.1 云南的行业结构
        5.3.2 云南吸引外资的政策
        5.3.3 云南省的投资需求
    5.4 对优化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分布的几点建议
        5.4.1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大机遇
        5.4.2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5.4.3 继续引进海外中小资本,注重吸收跨国公司大型投资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1.1 外商直接投资对云南经济增长的影响
        6.1.2 外商直接投资对云南技术进步的影响
        6.1.3 云南地区内部环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6.2 关于云南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思考
        6.2.1 有效利用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6.2.2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6.2.3 寻找并确立发展极
        6.2.4 充分发挥云南的比较优势
        6.2.5 改善云南社会发展环境,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6.3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云南边疆铁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云南边疆铁路企业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云南边疆铁路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
        2-1-1 政治法律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技术环境
        2-1-4 社会文化环境
        2-1-5 全球化环境
    §2-2 行业竞争环境
        2-2-1 替代品分析
        2-2-2 供应商
        2-2-3 潜在进入者
        2-2-4 现有企业竞争者
        2-2-5 顾客
第三章 云南边疆铁路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3-1 组织状况分析
    §3-2 人力资源分析
        3-2-1 职工队伍状况
        3-2-2 骨干队伍状况
第四章 云南边疆铁路企业的 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2 弱势分析
    §4-3 机遇分析
    §4-4 威胁分析
    §4-5 基本结论
第五章 云南边疆铁路企业的发展战略
    §5-1 企业任务和使命
    §5-2 企业的战略目标
    §5-3 快速发展战略
第六章 云南边疆铁路企业战略的实施
    §6-1 现有线路改造
    §6-2 扩充路网规模
    §6-3 建设东西部和国际间的大能力通道
    §6-4 转变职工观念,提高职工素质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时代背景
    1.1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的发展
        1.1.1 经济全球化是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大趋势
        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
        1.1.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中经阶段
    1.2 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演变和影响
        1.2.1 欧洲联盟
        1.2.2 北美自由贸易区
        1.2.3 亚太经合组织
    1.3 东盟及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1.3.1 东盟经济合作发展概况
        1.3.2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态势
        1.3.3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1.4 东亚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1.4.1 美国经济衰退及其东亚战略的调整
        1.4.2 日本经济“领头雁”地位面临考验
        1.4.3 东盟各国的经济出现急剧波动
        1.4.4 中国经济“发动机”作用日益凸显
第二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创建
    2.1 创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1 东盟内部的相对脆弱性
        2.1.2 中国与东盟贸易的互补性
        2.1.3 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利性
    2.2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困难和障碍
        2.2.1 自由贸易区内部建设的问题
        2.2.2 东盟与其他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
        2.2.3 东盟区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2.2.4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干预
    2.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容
        2.3.1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基本架构
        2.3.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
        2.3.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内容
        2.3.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态势
    2.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效能作用
        2.4.1 为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2.4.2 为中国和平统一进程发挥积极作用
        2.4.3 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经济的发展
    3.1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分析
        3.1.1 马来西亚:中国制造业企业投资的“福地”
        3.1.2 新加坡:中国产品走向世界的“跳板”
        3.1.3 泰国:中国水果、玩具的“超级市场”
        3.1.4 印尼: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大有可为的舞台
        3.1.5 越南:中国7类企业近水楼台可得“越”
        3.1.6 菲律宾:中国3类企业寻找商机的“肥田”
        3.1.7 缅甸:中国农林企业合作的“优质”伙伴
        3.1.8 柬埔寨:中国中小企业投资的新乐园
        3.1.9 文莱:中国优势企业细分市场能“掘金”
        3.1.10 老挝:中国初级工业产业转移的新天地
    3.2 东盟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复苏经济的应对策略
        3.2.1 东盟复苏经济的整体战略
        3.2.2 东盟各国经济策略及对华贸易政策调整
第四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西南民族地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1 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4.1.1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4.1.2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4.1.3 二元经济特征明显
        4.1.4 对外开放程度不够
    4.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西南民族地区带来的时代机遇
        4.2.1 自由贸易区是西南民族地区由国内边陲变为国际通道的重要条件
        4.2.2 自由贸易区是拉动西南民族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4.2.3 自由贸易区是全面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
        4.2.4 自由贸易区是西南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
        4.2.5 自由贸易区是加强西南民族地区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4.3 西南民族地区与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和障碍
        4.3.1 有利条件
        4.3.2 制约因素
    4.4 西南民族地区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对策
        4.4.1 大通道战略
        4.4.2 大通信战略
        4.4.3 大经贸战略
        4.4.4 大口岸战略
        4.4.5 走出去战略
        4.4.6 政策倾斜战略
        4.4.7 特色经济战略
        4.4.8 内外合作战略
第五章 西南民族地区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和积聚核
    5.1 广西、云南是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5.1.1 桂滇是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和枢纽
        5.1.2 桂滇是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
        5.1.3 桂滇面向东南亚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5.1.4 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广西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新机遇
    5.2 桂滇力争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桥头堡”
        5.2.1 桂滇关于东盟“桥头堡”的角逐与较量
        5.2.2 广西面向东盟确立的国际发展取向
        5.2.3 云南针对东盟确立的大发展思路
        5.2.4 加强桂滇区域合作,共建桂滇自由贸易区
    5.3 南贵昆经济区是西南民族经济增长的核心区
        5.3.1 南、贵、昆三市在西南经济增长中具有较强的带动能力
        5.3.2 南贵昆经济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5.3.3 南贵昆经济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5.4 南贵昆经济区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聚核的发展对策
        5.4.1 加快南贵昆经济区内部的整合进程
        5.4.2 积极参与构建“9+2”泛珠三角经济区
        5.4.3 全力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
        5.4.4 切实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声明

(9)日渐完善的云南铁路网(论文提纲范文)

1、泛亚铁路
2、大丽铁路
3、昆明客站改扩建工程
4、昆明枢纽南环线
5、南昆线扩能改造
6、贵昆线六盘水至沾益段增建二线
7、成昆线广昆段增建二线
8、集装箱结点站
9、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和快速市郊列车体系
1 0、关于昆明枢纽的重新定位和枢纽规划总图

四、日渐完善的云南铁路网(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蛮防”研究[D]. 王振.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2]古代“南丝路”经济文化探究[D]. 全洪涛. 云南大学, 2015(05)
  • [3]“桥头堡”战略下云南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研究[J]. 江惠琼,李学林,肖植文. 中国农学通报, 2012(26)
  • [4]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铁路网规划研究[D]. 张良.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5]路堤桩板墙地震动力分析[D]. 程燕. 西南交通大学, 2009(02)
  • [6]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经济增长研究[D]. 崔小娜. 昆明理工大学, 2008(09)
  • [7]云南边疆铁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 周军. 河北工业大学, 2006(06)
  • [8]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西南民族经济[D]. 黄定嵩. 中央民族大学, 2004(03)
  • [9]日渐完善的云南铁路网[J]. 昆明铁路局. 综合运输, 2002(12)

标签:;  ;  ;  ;  ;  

日益完善的云南铁路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