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课改背景下计算教学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倩[1](2021)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YNQF职业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更迭,信息技术也被更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让课堂更具有活力,以及怎样与各种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成为了研究者更关注的问题。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能很好体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模式,能更高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上,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进行“满堂灌”。中职教育由于其职业性这一特点,需要学生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去解决问题,因此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将该教学模式与中职课堂有机结合,能有效帮助解决中职课堂存在的部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调查实习学校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分析应用该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等方式对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展开研究,尝试对翻转课堂在中职学校《化学》课程中的应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同时在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中,讨论将该模式应用于中职化学课程的相关教学策略。本文阐述了开展研究的缘由及意义,分析整理了“翻转课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明确本研究中涉及的概念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相关理论与原则,进一步细化了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思路等。其次从昆明市某中职学校食药专业一年级基础课程《化学(通用类)》的教学情况切入,对该模式应用于本课程的价值性进行分析,在对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支持度等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设计出适合笔者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然后以“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内容为例,对课程中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之后针对教学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最后对本次开展翻转课堂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翻转课堂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
高福智[2](2021)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时光,不论在课程政策还是育人理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效。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这一课程目标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是围绕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地理核心素养这项艰巨任务理应由每一位地理教师去完成。教师作为课程的主导力量与执行者,其自身课程执行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课改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达成,因此对于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本研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经过对国内外教师课程执行力相关文献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构建要素以及影响因素,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观察法进行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阐述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相关概念,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概述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以及总结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出的新要求。第四部分聚焦高中地理教师,主要围绕对于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这五项能力,揭示课程执行力的具体构成要素。第五部分通过网络发放问卷与实地调查,发现当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第六部分针对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有待提高的现实情况,本文试图寻求提升途径。其中主要是从教师自身、学校内部、教育主管部门三个层面提出提升策略,以待通过三方共同努力提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助力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谢梦琴[3](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一词后,该词一直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能力也备受热议。专业教学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国内外对核心素养、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能力的研究颇多且相对成熟,但从核心素养角度探索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专业教学能力的研究却不多,因此为贯彻新《课标》中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育人目标,厘清当前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的发展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全文分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文献综述。该部分对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化两个方面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研究设计。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引领,且与教师专业结构中的其余部分密切相关,因而本研究在参照新《课标》中对中学数学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提出的建议的基础上,设计并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整体研究当前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问卷分为教师基本信息和专业发展现状两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又细分为五个维度——以理念为指导,提升专业水平、通识素养、数学专业素养、数学教育理论素养以及专业教学能力,问卷的整体信度为0.914,信度较好。第四部分:调查结果分析。通过线上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发现当前中学数学教师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对与中学数学相关的高等数学内容的理解及用高观点来看待中学数学、对教育着作的研读及对数学教育发展前沿的关注、对课程目标的明确、对教育教学的反思、对教学空白艺术的运用、对教师工作难以维持“新鲜感”以及对课堂的把握等方面。第五部分:对提升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提出建议。针对以上不足,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理论方面:阅读与教育相关的着作,提升理论素养、关注数学教育发展前沿,促进思想与时俱进、学习与中学数学相关的高等数学内容,提升看待中学数学的高度以及研读课标,时刻明确培养目标与要求;实践方面:提高教学反思频率,促进自身成长、运用教学空白艺术,提升教学创设能力、关注点从教学逐步转向育人,保持工作热情、教学重点从具体知识逐步转向思想逻辑,进行深度教学以及加强对课堂的把握程度,做到以人为本。第六部分:结束语。该部分主要对本研究进行总结以及展望。
于千红[4](2021)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家教育改革洪流中,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中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做为佼佼者,受到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新乡市第二中学做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为了响应教育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引进了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课改配套措施,例如学校定期分批组织教师到石家庄精英中学、长垣一中等进行参观学习;每周进行校内听评课活动;推行校领导听评课制度等,以期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能真正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帮助师生共同发展。本论文在整理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相关文献资料和新乡市第二中学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12位化学教师和相关校领导进行访谈,以及对三种不同层次班级的3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深入观察课堂,了解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和课堂教学现状,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了新乡市第二中学在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相关原因,从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应用,验证其可行性与有效性,以期对学校完善改革策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意义、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包含“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还有该教学模式的理论应用,浅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各个教学环节与注意事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实际情况的调查,深入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根据在实施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教师方面,主要针对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怎样才能有效备课、如何避免课堂模式化等问题进行改进策略的探究;学生方面,主要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等问题提出改进策略。第五部分是利用教学实例来验证本文提出的改进策略是否可行与有效。本研究设置了对照组实验,选取日常化学教学工作中的两个教学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改进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第六部分是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其中包括对学校进行课堂改革方面的些许建议,以及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未来关于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向。
郭炎华[5](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李金桃[6](2020)在《基于生物课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于人才的追求从未停歇,其他国家和地区逐步开始应对21世纪人才培养问题时,我国教育也必须跟上国际社会的教育热点议题。素质教育逐渐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但空间上存在不均匀问题,也出现学生素质发展不全面的现状。新课改背景下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进行课改的宝贵经验,结合未来国家发展需要,提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梳理科学思维和课型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对比,借助文献资料整理出科学思维培养的五个维度,编制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法,达到调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五个维度,如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变化情况;了解一线高中生物教师对课型的认知程度及新课改态度,调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现状以及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构建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流程。选取前测结果中无明显差异的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一班为实验班,使用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一班为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完成教学实践后,分派科学思维能力问卷和测试试卷给实验班和对照班再次进行调查。SPSS检测结果表明:(1)配对样本T检验实验班后测与前测后,得出实验班科学思维的五个维度的P值均小于0.050,说明采取课型教学的实验班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与前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实验班的四个维度的后测结果优于前测,实验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五个维度在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中都得到培养。(2)独立性样本T检验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结果,得出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这四个维度的P值均小于0.050,而批判性思维P值为0.696>0.050;说明实验班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这四个维度后测结果与对照班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优于对照班,但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批判性思维得分接近,生物课型教学与传统生物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上作用相近。(3)从对照班后测与前测的检验结果显示,只有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这两个维度具有显着性差异、且优于前测,说明传统教学中,对照班的学生这两个维度得到了培养和发展。由此总结出结论:生物新授课课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比传统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传统教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模型与建模能力。
郝淑蕾[7](2020)在《基于CBAM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研究 ——以甘肃省X县Z中学四名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2001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19年来语文新课程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随着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向深化期迈进。农村初中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在提升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具有实践意义。本文以霍尔等人的“关注为本采纳模式(Concerns-Based Adoption Model,简称CBAM)”为理论基础,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实施包括教师的关注阶段与课程实施水平两个维度。研究者从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出发,在遵循原有理论逻辑基础之上,分别对CBAM中“关注阶段”和“课程实施水平”两个诊断工具进行语文学科化改编,通过使用“关注阶段访谈提纲”和关注阶段自评表评估四位教师的关注阶段和关注风格,利用聚焦访谈、课堂观察,掌握四位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通过进一步对影响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提供有效地策略建议。本研究除引言外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节介绍诊断工具的选择、改编以及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第二章具体分析四位教师的关注阶段和课程实施水平,在对教师的关注风格和影响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判定的主要维度进行归纳分析过程中发现,主要由“知识”、“评估”、“执行状况”这三个类别决定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第三章经过对各教师的关注阶段和实施水平之间相互比较发现“在实施水平较低的层次上,是行动唤醒关心”。同时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不同关注风格、教师在“信息”“知识”类别的储备量、变革促进者团队的支持以及学生成绩与生源质量等因素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都存在影响。对此,笔者在第四章分别从“知识”、“合作”、“评估”三个类别和变革促进者团队方面提出有关提升农村Z中学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具体策略。
冯小燕[8](2019)在《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文中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高考文理不分科及“3+3考试”为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它给课改专家、命题专家、一线教师以及相关学生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恰逢以核心素养引领的修订版课标将全面实施,一线数学教师能否领悟四基、四能、三会、六素养等课标的要领?学生能否适应教、学、考同时改革的现实?本学位论文致力于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希望能为教与学适应文理不分科改革的高考数学做点铺垫性工作,为推进中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贡献一份力量.本学位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以20132018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文、理卷为样本,深入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探索其对文、理要求有差异的地方是如何进行调整的,合理预测这些调整对未来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全国卷命题的影响.其次,以20172018年高考数学浙江卷为样本,从考试内容、命题方式、试题难度、能力要求四个维度,探讨浙江卷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要求上的区别与联系,提取浙江卷值得借鉴之处.最后,基于以上研究,以编制或改编的试题案例为依托,从考试内容、命题方式、试题难度、素养考查四个方面预测未来文理不分科高考数学全国卷的命题趋势.本研究在宏观上,大胆预测了未来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数学全国卷在试卷结构上将做出“入口偏向文科,中间界于文理之间,出口偏向理科”的调整;在微观上,总结了考试内容的变化,关注了命题方式的创新,分析了试题难度的调整,对比了核心素养与能力的区别.研究中列举了28道例题,编制或改编了21个试题案例,希望能为命题专家、一线教师以及相关学生提供参考.
刘冰[9](2019)在《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实施的研究是中国课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至今已实施近八年,虽然已有关于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的研究,但课程实施并非一朝一夕,需要研究者们对其持续的关注与反思,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关注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的情况。本文研究的问题是“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的实施现状如何?”这个问题又可以分解为六个子问题:第一,教师对课标认同与使用情况如何?第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第三,师生对初中数学教材使用与评价的情况如何?第四,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如何?第五,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评价实施的情况如何?第六,教师参加数学课程培训与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如何?本研究是基于大量调研的实证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了解近几年我国数学课程实施研究的现状及热点;其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已有问卷进行改编,并在问卷改编的过程中咨询专家和中学教师,共咨询了本领域2位专家和2位中学教师,最终形成正式问卷并对甘肃省280名初中数学教师和231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再次在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个别教师或学生进行访谈;最后根据调查分析及访谈结果得到研究结论,并提出实施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1.教师对课标的整体认同情况较好,但使用情况有待提高。2.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有所改善,但数学学习压力较大。3.师生对数学教材的整体使用和评价情况较好,但师生评价存在差异,不同版本教材侧重不同。4.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改善,但学生交流、提问、发表意见的机会较少,且作业负担加重。5.数学课程评价的实施更加多元、多样化,但反馈学生成绩的方式有待改变。6.与数学课程有关的培训、校本教研活动较多,但培训资源分配不均,教研活动效果有待提升。提出以下实施建议:1.关注教师与学生对课程实施的情感体验。2.创造适合学生交流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意识。3.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开发可供选择的文本课程资源。4.优化培训资源的配置,建构培训管理机制。
张洣凤[10](2019)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项目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及实证分析》文中认为教学工作是职业院校的核心工作,课程改革是推动学校各项改革的基点,所以重视并加强课程改革项目管理工作,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课程改革深入、持久、顺利、有效地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而如何更好的利用课程改革项目的资金、防止项目中风险的产生,使得项目顺利进行,更是课程改革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所以应该在课程改革中进一步加强成本和风险管理,探讨促进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成功的成本和风险管理机制,为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给予借鉴与参考。本文围绕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项目的发展进程,从人工成本、物料成本、差旅成本、分包成本的角度,分析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项目中的成本管理现状,从生源风险、师资风险、课程风险的角度,分析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项目中的风险控制现状,研究将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引入到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项目中的意义和推动作用,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项目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案,就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项目中的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建立评估体系,然后对实际案例中的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进行案例分析,分析该案例的背景、特点、措施、政策、不足等,根据实例的实际情况,依据所构建的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评估体系进行评估,最后就实例存在的成本管理和风险控制等问题提出了改进优化方案,以促进职业院校进行课程改革项目能够成功进行。
二、对课改背景下计算教学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课改背景下计算教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YNQF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化学教学模式研究 |
二、翻转课堂的概念研究 |
三、翻转课堂的国内研究现状 |
四、翻转课堂的国外研究现状 |
五、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掌握学习理论 |
三、混合式学习理论 |
四、自主学习理论 |
五、先学后教理论 |
第二节 中职化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
一、系统性原则 |
二、程序性原则 |
三、反馈性原则 |
四、可行性原则 |
第三章 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化学》课程现状分析 |
一、课程分析 |
二、《化学》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化学》课程的价值性分析 |
第二节 翻转课堂在中职《化学》课程中应用的基础分析 |
一、教学条件基础 |
二、学生支持度分析 |
三、学生学习偏好分析 |
第三节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
一、已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二、构建中职《化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准备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任务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教学资源制作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教案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实施 |
一、课前自学环节 |
二、课中活动环节 |
三、课后巩固环节 |
第四节 教学效果 |
一、教学目标达成效果 |
二、学习体验效果 |
第五节 教学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准备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任务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教学资源制作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教案设计 |
第三节 教学实施 |
一、课前自学环节 |
二、课中活动环节 |
三、课后巩固环节 |
第四节 教学效果 |
一、教学目标达成效果 |
二、学习体验效果 |
第五节 教学反思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适用范围 |
二、开展条件 |
三、实施过程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二)教师提升新课程执行力的现实需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五、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执行与执行力 |
(二)课程执行力与教师课程执行力 |
(三)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一)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
(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第三章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及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
一、地理新课程改革情况简介 |
(一)地理课程标准 |
(二)地理新教材 |
(三)地理高考新模式 |
二、课程改革对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出的新要求 |
(一)深度理解地理课程改革新理念 |
(二)落实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推进课改进程 |
(三)掌握新课程实施条件下的新教材使用策略 |
(四)提高“新高考模式”的应对力 |
第四章 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容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内容构建 |
(一)课程标准的解读能力 |
(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
(三)教学设计能力 |
(四)教学实施能力 |
(五)教学评价能力 |
二、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教师内部影响因素 |
(二)教师外部影响因素 |
第五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结果分析及发现的问题 |
(一)对于课标内涵领悟不透,解读不深 |
(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能力不足 |
(三)教学目标设计难度较大,表述不规范 |
(四)教学方式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 |
(五)教学评价方式与体系不完善 |
五、阻碍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
(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
(二)部分教师教育研究意识不强 |
(三)新课程本身变化幅度较大 |
(四)部分校长课程执行领导力不足 |
(五)相关教师培训活动效能有待提高 |
第六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的提升路径 |
一、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自身素养提升策略 |
(一)投身课程改革,深化课程认知 |
(二)立足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设计 |
(三)围绕课改新要求,强化教学实施能力 |
(四)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夯实自身业务基础 |
(五)构建教师共同体,形成教师合作文化 |
二、学校内部促进课程执行力提升的支持措施 |
(一)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
(二)创设开放的课程文化氛围 |
(三)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
三、教育主管部门促进教师课程执行提升的支持途径 |
(一)加强课程政策宣传力度 |
(二)给予教师最大的精神支持与物质保障 |
(三)积极发挥行政部门职能,拓展教师教学空间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现状及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执行力现状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
2.1.1 核心素养的提出背景 |
2.1.2 关于核心素养内涵的研究 |
2.1.3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
2.2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文献综述 |
2.2.1 教师专业化的提出背景 |
2.2.2 教师专业化及数学教师专业化的研究现状 |
2.3 综述小结 |
2.4 相关概念界定 |
2.4.1 核心素养 |
2.4.2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2.4.3 教师专业化 |
2.4.4 数学教师专业化 |
2.4.5 专业能力 |
2.4.6 专业教学能力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内容 |
3.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1 访谈对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访谈内容 |
3.3 信度分析 |
3.4 效度分析 |
3.5 数据收集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分析 |
4.1 中学数学教师的基本信息分析 |
4.1.1 年龄结构 |
4.1.2 教龄结构 |
4.1.3 参加工作时的学历结构 |
4.1.4 最高学历结构 |
4.1.5 在校时的教育类别结构 |
4.1.6 教学科目与所学专业结构 |
4.2 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
4.2.1 “以理念为指导,提升专业水平”的现状分析 |
4.2.2 通识素养的现状分析 |
4.2.3 数学专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
4.2.4 数学教育理论素养的现状分析 |
4.2.5 专业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
4.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3.1 对领导阶层的数学教师进行的访谈 |
4.3.2 对基层数学教师进行的访谈 |
4.4 现状总结 |
第五章 建议 |
5.1 理论方面 |
5.1.1 定期阅读与教育相关的着作,提升理论素养 |
5.1.2 定期关注数学教育发展前沿,促进思想与时俱进 |
5.1.3 定期学习高等数学相关内容,提升看待中学数学的高度 |
5.1.4 定期研读课标,时刻明确培养目标 |
5.2 实践方面 |
5.2.1 提高教学反思频率,促进自身成长 |
5.2.2 运用教学空白艺术,提升教学创设能力 |
5.2.3 关注点从教学逐步转向育人,保持工作热情 |
5.2.4 教学重点从具体知识逐步转向思想逻辑,进行深度教学 |
5.2.5 加强对课堂的把握程度,做到以人为本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的不足 |
6.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或收录)的文章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应用 |
3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过于关注高效“6+1”课堂教学的形式 |
3.2 教师对于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情况 |
3.3 教师备课制度流于形式 |
3.4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化,课堂趣味性降低 |
3.5 学生对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 |
4 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
4.1 转变教学观念,深化课改学习 |
4.2 深入了解学生学情,有效备课 |
4.3 灵活掌握课堂环节,避免课堂模式化 |
4.4 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
4.5 帮助学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
4.6 在教学中发挥学习小组优势 |
5 高效“6+1”化学课堂教学实例 |
5.1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实例1 |
5.2 高中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的立体构型》教学实例2 |
5.3 学生阶段性化学检测成绩分析 |
5.4 教学总结与反思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 导学提纲1 |
附录5 导学提纲2 |
附录6 学生手工制作分子模型图片 |
附录7 学生阶段性化学检测卷成绩明细 |
致谢 |
(5)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基于生物课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竞争激烈,国家发展需要 |
1.1.2 教育改革新要求,学生成才新要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科学思维培养”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课型”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思维 |
2.1.2 科学思维的内涵 |
2.1.3 生物学科中的科学思维 |
2.2 科学思维的培养方法 |
2.2.1 归纳与概括 |
2.2.2 演绎与推理 |
2.2.3 模型与建模 |
2.2.4 批判性思维 |
2.2.5 创造性思维 |
2.3 课型 |
2.4 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多元智能理论 |
2.4.3 发现学习理论 |
2.5 研究方法 |
2.5.1 文献研究法 |
2.5.2 调查研究法 |
2.5.3 教学实践法 |
2.6 研究思路 |
第三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高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现状调查 |
3.3.1 学生问卷编制 |
3.3.2 问卷科学性与可靠性分析 |
3.3.3 实验前测分析 |
3.4 高中生物教师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调查 |
3.4.1 调查目的 |
3.4.2 教师问卷编制 |
3.4.3 教师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生物课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
4.1 前期教学分析 |
4.2 思维型课堂 |
4.3 构建新授课课型教学流程 |
4.4 教学实践过程 |
4.4.1 教学课前准备 |
4.4.2 教学实施过程 |
4.5 教学案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4.5.1 教材分析 |
4.5.2 学情分析 |
4.5.3 教学目标 |
4.5.4 教学重难点 |
4.5.5 实验班教学过程 |
4.5.6 对照班教学过程 |
4.6 教学对比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践研究后测 |
5.2 考试结果与分析 |
5.2.1 学生考试成绩描述性分析 |
5.2.2 学生考试成绩差异性分析 |
5.3 学生科学思维问卷结果与分析 |
5.3.1 科学思维能力及五个维度描述性分析 |
5.3.2 科学思维能力及五个维度差异性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1.1 实验班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6.1.2 实验班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上优于对照班 |
6.1.3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高中生科学思维素养水平的调査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物教师对课型和科学思维培养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学案例——《细胞的生活环境》 |
附录4 教学案例——《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 |
附录5 通过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学案 |
附录6 2018 学年第二学期学业水平调研测试高一年级生物试卷 |
附录7 广东华侨中学2019学年高二级生物(选考)科试题 |
致谢 |
(7)基于CBAM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研究 ——以甘肃省X县Z中学四名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的诊断工具选择与改编 |
(二)研究设计 |
(三)研究过程 |
第二章 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状况分析 |
(一)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关注阶段的分析 |
(二)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实施水平的分析 |
第三章 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Z中学四名语文教师“关注阶段”与“实施水平”的关系探究 |
(二)关注风格对四名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分析 |
(三)“信息”、“知识”类别对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 |
(四)变革促进者团队对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 |
(五)学生成绩与生源质量对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影响 |
第四章 提升Z中学语文教师课程实施水平的策略探讨 |
(一)“知识”类别下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信息的获取与内化 |
(二)“合作”类别下农村教师校本教研的交流与互动 |
(三)“评估”类别下农村教师评价体系的再完善 |
(四)变革促进者团队为农村教师课程实施提供帮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实践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2.1 把握高考数学命题的趋势 |
1.2.2 提出高中数学教学的建议 |
1.2.3 引导高中学生学习的方向 |
1.3 研究方法 |
1.4 概念界定 |
1.4.1 文理不分科 |
1.4.2 文理不分科视角 |
1.4.3 数学科高考命题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聚焦文理科的高考命题差异的研究综述 |
2.2 聚焦文理不分科的高考改革的研究综述 |
2.3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综述 |
第三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试卷的分析研究——以全国Ⅰ卷为例 |
3.1 考试内容差异对比 |
3.2 命题方式差异对比 |
3.3 试题难度差异对比 |
3.4 能力要求差异对比 |
第四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的案例研究——以浙江卷为例 |
4.1 考试内容研究 |
4.2 命题方式研究 |
4.3 试题难度研究 |
4.4 能力要求研究 |
第五章 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 |
5.1 考试内容变化趋势研究 |
5.2 命题方式创新趋势研究 |
5.3 试题难度控制趋势研究 |
5.4 核心素养考查趋势研究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2.1 对高考数学试题命制的建议 |
6.2.2 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建议 |
6.2.3 对高中数学学生学习的建议 |
6.3 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
附录1:2013~2018 年高考数学全国Ⅰ卷 |
附录2:2017~2018 年高考数学浙江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
二、文献述评 |
(一)基于教师主体开展的调查研究 |
(二)基于学生主体开展的调查研究 |
(三)基于多元主体视角开展的调查研究 |
(四)小结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研究法 |
3.比较研究法 |
(二)研究过程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对课标的认同与使用 |
1.教师对课程标准理念和目标的认同 |
2.教师对课程标准的使用 |
(二)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 |
1.学生对四基的达成 |
2.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
3.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与认识 |
(三)师生对数学教材的使用与评价 |
1.师生对数学教材的使用 |
2.师生对数学教材的评价 |
(四)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1.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
2.教师使用教学方式的情况 |
3.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情况 |
4.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 |
5.作业布置与完成情况 |
6.学生课后交流与反思 |
7.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
(五)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评价 |
1.教师教学的评价 |
2.学生学习的评价 |
(六)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 |
1.教师参加数学课程培训的情况 |
2.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情况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项目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及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4.2 研究的内容 |
1.4.3 研究的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项目成本和风险管理的理论概述 |
2.1 概念阐述 |
2.1.1 职业院校 |
2.1.2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 |
2.1.3 项目管理 |
2.1.4 项目成本和风险管理 |
2.2 成本和风险管理理论简介 |
2.2.1 项目成本管理理论 |
2.2.2 项目风险控制理论 |
第三章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项目管理分析 |
3.1 职业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1.1 面对的机遇 |
3.1.2 遇到的挑战 |
3.2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
3.3 职业院校项目管理现状 |
3.4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引入项目成本和风险管理的契机 |
3.4.1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引入项目成本管理的契机 |
3.4.2 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引入项目风险管理的契机 |
第四章 课程改革项目的成本和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建立 |
4.1 课程改革项目的成本控制评价体系建立 |
4.1.1 人工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
4.1.2 差旅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
4.1.3 物料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
4.1.4 分包成本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
4.1.5 课程改革项目的成本控制评价体系构建 |
4.1.6 课程改革项目的成本控制评价等级的意义 |
4.1.7 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成本控制的流程设计 |
4.2 课程改革项目的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建立 |
4.2.1 生源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师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4.2.3 课程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
4.2.4 课程改革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
4.2.5 课程改革项目的风险管理评价等级的意义 |
4.2.6 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设计 |
第五章 课程改革项目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实证研究 |
5.1 东莞市技师学院概况 |
5.2 对东莞市技师学院课程改革项目成本管理评价 |
5.2.1 项目人工成本管理评价 |
5.2.2 项目差旅成本管理评价 |
5.2.3 项目物料成本管理评价 |
5.2.4 项目分包成本管理评价 |
5.2.5 项目总体成本管理评估 |
5.3 对东莞市技师学院课程改革项目风险管理评估 |
5.3.1 项目生源风险管理评价 |
5.3.2 项目师资风险管理评价 |
5.3.3 项目课程风险管理评价 |
5.3.4 项目总体风险管理评估 |
5.4 对东莞市技师学院课程改革项目成本控制优化建议 |
5.5 对东莞市技师学院课程改革项目风险管理优化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对课改背景下计算教学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YNQF职业学校为例[D]. 陈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 高福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核心素养下中学数学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谢梦琴.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于千红. 西南大学, 2021(01)
- [5]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6]基于生物课型教学培养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D]. 李金桃. 广州大学, 2020(02)
- [7]基于CBAM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课程实施研究 ——以甘肃省X县Z中学四名教师为例[D]. 郝淑蕾.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文理不分科视角的数学科高考命题研究[D]. 冯小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甘肃省初中数学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 刘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10]职业院校课程改革项目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及实证分析[D]. 张洣凤. 广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