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伟岭公园植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深圳伟岭公园植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一、深圳围岭公园植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孟笑[1](2021)在《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湿地公园设计量化指标要求以及设计过程中对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影响的考虑,本文将共生理念引入湿地公园设计中,灵活运用其中多要素联系的观点,结合量化模型和方法,构建了湿地共生设计理法体系。同时,以山东省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运用共生设计理法体系进行设计实践,尤其在湿地公园水境(水环境安全)、生境(动植物生境营建)、人境(游览分区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主要内容如下:一、构建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根据湿地自然生态体系中水、土壤、植物、动、人等要素,结合共生学理论、水文学、生态及生物学等理论进行要素间共生关系研究,探求得出以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共生生境设计、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湿地共生设计体系。二、运用使用速率计数法开展湿地公园共生水境研究与设计:结合环境保护学和水文学内容,将水位、水质和土壤情况作为湿地共生水环境设计条件,针对园内水环境治理问题,使用速率计数法计算潜流人工湿地最佳面积,并结合水文情况分析完成陈疃河湿地公园的水域驳岸、水体基底、人工净化湿地等设计。三、运用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及HSI量化模型开展湿地公园共生生境研究与设计:结合动物学、植物学、湿地生态学以及前文湿地共生生境、共生植物种植设计的内容,以HSI动物适宜性体系提供的动物生境适宜性数据为基准,根据陈疃河湿地公园现有动植物及分布情况,规划陈疃河湿地靠近水库的湿地区域作为严格湿地生态保育区,河漫滩湿地区域作为次级生态保育区,并在保育区范围内应用HSI量化模型提供的水域面积需求、空间旷达郁闭度、人为干扰距离、植被覆盖率需求等数据构建雁鸭类、鹤鹳类鸟类栖息地及模式图。并从遵循湿地类型、地形和水深条件、满足动物及昆虫生境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湿地植物种植设计方案。四、对比分析各类公园、风景区的设计规范,结合湿地公园的特殊性,概括归纳形成了共生湿地人境设计内容,划分生态格局和游览分区,并对其中的建筑景观规划、游客行为控制和设施设计等提出了相应的量化指标。综上所述,论文以跨学科的视角,运用多种学科的模型体系,结合数理计算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提出“共生”的湿地公园设计理论和方法,并以陈疃河湿地公园作为实践场地演示了其运用过程。为后续湿地公园初步设计中的保护与利用分区规划、扩初或深化设计中湿地生境、水体、植被的具体数值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推动设计量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王丽娟[2](2020)在《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文中认为城市中轴线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但同时又存在车流量大、噪音大、空气污染严重等弊端,千灯湖公园地处佛山市南海区城市中轴线,景观设计属于“中西合璧”的模式,具备典型的岭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研究佛山市千灯湖公园的植物配置情况,分析千灯湖公园的植物配置特色,对同类型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千灯湖公园实地勘察测绘,使用“样地法”和“样线法”分别对千灯湖公园26处典型景点和10条道路的植物品种、应用频率、植物生活力、植物群落竖向结构和季相结构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出调研范围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13种,其中木本植物107种,隶属于50科92属;草本植物6种,隶属于2科6属。季相结构初步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景观效果。根据地理位置和植物空间结构的区别将26处典型景点归纳为五种绿地类型:休憩绿地、密林绿地、疏林草地、滨水绿地和台地缓坡绿地;并对26处典型景点的植物配置与竖向结构进行细致的解读和分析;根据不同绿地类型建立五种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再通过判断矩阵的验证确定结构模型分值权重的合理性,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研究提出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分值与评价者、植物功能空间以及植物配置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并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千灯湖公园具备良好的山湖自然资源,公园核心区水域面积约29.2hm2,呈带状分布于南海区的中轴线上,城市道路与城市公园之间的缓冲绿地形式及驳岸景观十分丰富,植物配置特色鲜明,能凸显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但部分景点植物配置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分析其形成原因,提出优化方案,以期待为城市中轴线滨水带状公园绿地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钟姝[3](2020)在《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邢台植物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无休止的利用与索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了生态系统失衡、资源紧张、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严重后果。植物园作为物种保护的阵地逐步发展起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着突出贡献。由于资源危机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与日俱增,人们越来越重视植物园的建设,加之社会审美标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植物园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令大部分城市风貌逐渐雷同,科技的进步使地域间的距离减少,文化传播速度加快,界限逐渐模糊,各个地域的特征趋于一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走出标准化的建设模式,开始关注自身地域性特征的营建,希望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特征。植物园的建设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变为区域性的生境和植物群落保护,并关注地域文化和精神的展现。如今,我国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公园城市”成为新时代城市绿色发展的新主题,植物园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园绿地,其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我国植物园在过去70年中以惊人的建设速度取得了优异成绩,然而与发达国家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地域性特征和植物园规划设计两大领域为基本单位,重点关注地域性特征在植物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首先对国内外植物园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趋势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对植物园相关概念、功能、类型和地域性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植物园规划设计优秀案例,总结其规划设计特色及可借鉴之处。进而,提出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策略,分别从地域性自然特征、人文特征、社会和经济特征、景观特征的表达和地域性特征的综合表达共五个方面作出系统性详细论述。通过对邢台植物园总体规划设计实践,将上述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应用,探索出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具体操作方法。最后对于未来植物园和地域性特征发展趋势提出一些思考及展望,力求为我国植物园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夏春华[4](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李倩[5](2020)在《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评述》文中研究说明湿地公园作为城市湿地保护、恢复以及合理利用的有效模式,同时也是生态层面上具有长期发展性的保护和利用类型,是湿地修复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景观设计作为湿地公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地域内涵表现及空间氛围营造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无锡市七处湿地公园(不包含宜兴、江阴)景观资源的调查分析,对其中的景观设计特点进行评述。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分析归纳、图示分析等方法,对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历程、自然及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整体评析,对自然及人文类景观资源进行总结类比,得出依托植物资源、运用文化遗址典故、利用改造场地肌理的景观设计特点的结论。通过对无锡市湿地公园现有景观营造不足的分类阐述,结合相近地理区位的其他湿地公园的横向类比分析,进行景观设计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通过归纳、分类、总结及发现、分析、解决的应用逻辑,本文在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系统性分析了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造基础及主导因素,得出其建造基础以湿地资源、气候植被要素及地域文化为主要优势条件;主导因素以政策引导、地理区位优势、造园思想为主。同时整理分析了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历程,以时间性与空间性贯穿始终。得出在太湖水体综合治理及湿地修复保护的大背景因素下,结合七处湿地公园各自情况开展湿地公园的建设;2.系统性分析了无锡市湿地公园的现状,通过对文中七处湿地公园在分布、发展阶段、类型三方面的探讨研究,得出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分布以太湖水系为主导因素,经济发展为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以无锡市不同时期的城市五年规划为主要划分;类型标准以国家级别类、生境基底类、景观资源类为区别参照;3.系统较为全面的从地域性景观资源运用、设计要素及景象构成两方面展开对无锡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维度研究,并依据湿地公园中的具体体现分别进行理论性与实例性的阐述。依据前期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对现状存有的不足在微观层面进行评析,具体为植物景致及维护管理、造景形式单一及部分建筑使用率不高、游线中导视系统、基础设施欠缺等方面;4.系统性总结归纳了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建议。主要类比分析了南京、苏州、常州、镇江四座同属于苏南地域城市范围中的湿地公园。通过对景观设计营造的横向类比,得出发展趋势的结论为:依地制宜,低维护景观进一步发展;意匠独造,地域营造加强;湿地展示形式多样化及深挖湿地生态价值有利于建构山水宜居城市。

伍小翠[6](2020)在《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系统调查研究该公园植物资源及其景观现状,以期为其全面提升和改造奠定科学基础,本研究在调查宝安公园植物群落资源及其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公园内的植物群落景观进行评价,结果如下:1、宝安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公园植物共130科317属424种,乔:灌:草:藤本比例为1:1.06:0.65:0.18,灌木最多,藤本植物最少,常绿与落叶之比4.72:1。优势科为大戟科、豆科、菊科和禾本科,榕属、木槿属和蓼属为优势属;乡土树种94种,外来植物330种;公园植物中观叶植物占58.73%,观花植物占83.73%,观果植物占19.10%,观姿植物66.75%,观干植物占12.26%;公园植物群落类型多样,有乔-灌-草类、乔-灌类、乔-草类、灌-草类和水岸或湿地类五种,其中乔-灌-草类为优势植物群落。公园植物景观元素与地形、园路、水体、景观小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最受市民喜欢的综合性公园之一。2、宝安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通过对6景区52个典型的植物群落样地多样性调研结果表明,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指标总体趋势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从52个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曲线走势来看,同一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指数所反映出的基本趋势相同,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的群落,则其多样性指数也高;从各景区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来看,排名第一的是兰香幽谷景区,该区域植物群落层次明显,物种丰富,均匀度高。从群落整体值来看,全园多样性指数偏低于深圳市级、区级综合性公园;均匀度指数低于深圳市级公园,稍高于区级综合性公园。3、宝安公园植物群落景观评价:应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景观评价体系,在确定4个准则层22个因子层的基础上,对52个植物群落样地景观综合评价得出:52个植物群落样地景观综合评价得出Ⅰ、Ⅱ、Ⅲ、Ⅳ级景观样地分别有3个、18个、26个和5个,分别占5.76%、34.62%、50%和9.62%。从整体来说,CEI等级大于50%以上的共41个,占78.85%,说明宝安公园植物景观在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公园景观效果良好,植物多样性指数高的景区其景观质量评分也较高。通过对不同景观质量等级典型样地分析表明:评定为Ⅰ、Ⅱ级的优质植物景观具有以下特点:(1)植物种类丰富,整体长势良好;(2)观赏特征多样,观赏价值高;(3)群落结构层次丰富,生态价值高;(4)群落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赏、休息等需求;(5)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植物多样性较高。综上,宝安公园植物景观较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植物群落景观质量良莠掺杂,景点之间差异明显;部分植物群落空间结构及营建形式具有局限性;山景植物群落特性不太明显,缺乏规划和管养;部分滨水景观冰冷生硬,缺乏生命活力。建议宝安公园在今后的建设中,加强优质景观的建设,丰富植物层次,注重滨水景观和山体景观营造。

孙莹芳[7](2020)在《深圳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风景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景观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滨公园和生态旅游示范区作为目前人们最喜欢的旅游地,其环境及景观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调查了大梅沙海滨公园主要区域的8个植物群落和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主要区域的9个植物群落,通过采用样方调查法、层次分析法等对两个区域内的物种组成、植物群落多样性及植物群落景观综合评价进行分析,对比两区域植物群落的差异,了解目前植物群落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为大梅沙海滨公园及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内的植物景观构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实际调研得到植物群落的基础数据,对其进行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比较,发现该区域有343种植物,分属于106科250属,其中乔木105种,灌木187种,草本76种,藤本44种,分别占总数的31%,55%,22%,13%,占深圳植物2854种的12%。种类较为丰富的有豆科(18属28种),大戟科(12属20种),茜草科(11属16种),樟科(5属13种),桑科(2属12种),菊科(10属12种)。对该区域各群落各层次的平均高度、盖度及乔木层胸径、冠幅等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各植物群落的重要值和多样性,发现大梅沙海滨公园内受人为干扰较少的植物群落明显比人工植物群落的结构更好,各层次的重要值更均匀,层次更为丰富,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均为较高。2.对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发现东部华侨城内共有植物387种,分属于115科280属,其中乔木85种,灌木203种,草本128种,藤本植物35种,约占深圳植物2854种的14%,在国内同类型景区处于中上水平;与大梅沙海滨公园相比,物种数更多,群落结构除了盖度值较小以外,平均高度、胸径等值都更高;植物多样性更为丰富。此外,还发现植物多样性除了受到人为的影响之外也与生境有关。3.通过对比大梅沙海滨公园和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同一性质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发现大梅沙海滨公园附近的半自然山地植物群落物种分布较为均匀,后山人工植物群落物种较为丰富;东部华侨城的道路旁人工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均匀度指数高,停车场附近人工植物群落生态优势度较高。4.使用AHP法选取4个准则16个评价因子建立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分别对大梅沙海滨公园和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经评价可知,东部华侨城旅游示范区有1个Ⅰ级景观,5个Ⅱ级景观,3个Ⅲ级景观;大梅沙有3个Ⅰ级景观,3个Ⅱ级景观,2个Ⅲ级景观,没有Ⅳ级景观,说明两个景区的景观质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廖晓晶[8](2020)在《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在现今能源短缺、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社会背景下,“节约型园林”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步骤,而“节约型园林”的核心是“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地被植物又是园林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植被数量、种类选择、营建技术还是维护难度等方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合理的地被植物设计方式与管理应用模式,将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本文基于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巨大差异,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厘清国内外城市公园地被植物应用的发展态势。再采用样方法对长沙市西湖公园的地被植物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西湖公园人工栽培地被植物的科属种组成及其应用特征,客观的分析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的景观应用现状。同时,对公园环境中景观绿地的演化现象进行探究,掌握公园绿地草本层人工景观向自生地被植物转化的程度。并且通过分析不同生境下自生地被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了解不同生境下的群落差异,科学的探究自生地被植物的影响因素。再结合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工程应用实践案例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地被植物的自然演化与自生地被的应用效果,为营建近自然植物群落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未来地被植物应用的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梳理,进一步佐证分析得出国内外地被植物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2.基于对国内外城市公园地被植物应用相关案例的分析,比较得出两者在设计理念与手法上均追求近自然化与生态化,但在营建技术与景观效果方面我国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通过对长沙市西湖公园地被植物的调查显示:西湖公园人工栽培地被植物共39科66属79种,草皮盖度>木本地被植物盖度>草本地被植物盖度,草皮应用面积过大。4.在西湖公园中呈现明显的景观绿地退化现象,自生草本地被植物侵入现象以及自生地被植物种间平衡现象,使得自生地被植物在公园中代替草本层,发挥着积极的景观效益。5.对西湖公园自生地被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分析,全园共调查到自生地被植物65种,隶属于29科61属。并对不同生境自生地被植物的多样性分析,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影响自生地被植物的主要因素为土壤理化性质、光照条件、水分以及人为活动干扰。6.以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工程实践案例进一步验证单一草皮在城市绿地中的野生化趋势以及自生地被的优势,为近自然地被植物群落的物种选育与营建提供前期的理论基础。7.探讨了地被植物景观应用在宏观层面的生态化与规范化趋势、中观层面营建模式自然化、经济化趋势以及微观层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系统化、整合化趋势,对我国未来绿化事业中地被植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充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梳理以及实证案例的分析,并综合得出地被植物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解决当前景观建设地被植物应用中建设成本高、维护成本巨大、生态保护不足、景观持久性等问题提供新思路,为建设节约集约型、生态高效型、经济成本最优型的园林景观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应用借鉴。

宋晨晨[9](2020)在《深圳市建成区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及其受三类景观要素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植物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功能性状的植物功能多样性评价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深圳市建成区200个绿地样点的调查数据,对城市植物种类构成、功能性状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为城市植物多样性研究与城市绿地建设提供重要参考。其中物种多样性分析选取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三种指数,功能性状方面选取植物高度、生长型、植物被刺、彩叶植物、叶片质地、叶片绒毛、叶片复合结构、根系类型、花期、果期、果实类型、植物来源共12个功能性状,功能多样性分析选取功能丰富度指数FDp、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和Rao二次熵指数三种指数。此外,本文假设道路、设施、水体三类景观要素对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有重要影响,并就此进行分析论证。研究结果表明:(1)本文对深圳市建成区城市植物进行抽样调查,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24科440属722种,其中优势科豆科(Leguminosae)、禾本科(Gramin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菊科(Compositae)种数在40种及以上,优势属榕属(Ficus)、大戟属(Euphorbia)种数在10种及以上,优势性明显。乔灌草藤生长型比例为5:4:7:1,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比例11:4,常绿灌木与落叶灌木比例18:5,一、二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比例为5:8,草质藤本与木质藤本种数相当。外来种比例为44.04%,其中国外外来种占外来种的68.87%,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是外来植物比例较高的绿地类型,乔木是外来植物比例最高的生长型。建成区优势植物分析表明,各绿地类型在草本植物优势种类上相似性较高。(2)无刺植物、非彩叶植物、单叶、直根系、花期68月、干果、果期911月、叶片无毛或近无毛在各自功能性状中的占比较高。(3)TWINSPAN分类结果表明,城市乔灌植物样地被分为41组,草本植物样方被分为54组,涉及乔灌样地量≥10个的有9组,涉及草本样方量≥30个的共15组。分类结果显示,荒地与其他绿地差异明显,绿地的功能定位与人类管理影响着城市植物群落组成,城市绿化更重视乔灌植物。(4)整体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以公园绿地占优势,其次是居住区绿地和广场绿地,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广场绿地稍占优势,其次是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这三类绿地的物种多样性较高,可能与其服务对象较广有关。乔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以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较高,它们与公众接触较多,对乔木植物更重视。灌木植物中,各绿地物种丰富度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着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以道路绿地较高,可能与其绿地功能定位有关。广场绿地的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较高。(5)整体植物群落的功能丰富度指数FDp和Rao二次熵指数以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较高,可能由于这两类绿地观赏要求较高,各绿地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无显着差异。乔木植物的功能多样性以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较高,较其他绿地更注重乔木植物性状配置。灌木植物的功能丰富度指数FDp以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较高,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与Rao二次熵指数未见突出绿地类型。同整体植物群落状况类似,草本植物的功能丰富度指数FDp和Rao二次熵指数以居住区和公园两类绿地较高,各绿地类型的功能均匀度指数FEve无显着差异。(6)景观要素分布结构显示,道路铺装以混凝土类占比最高,道路线型以曲线型居多,道路类型以人行道为主;设施类型以出入口类为主;水体类要素整体占比较小。景观要素周边植物功能多样性分布显示,木质类、(卵)石块类铺装道路,曲线型道路,人行道+道路绿地+单车道以及人行道道路周边植物功能多样性较高;设施中,休息类设施周边植物功能多样性较高;小型人工水体、水池类水体,沟渠类排水设施,人工规则式驳岸附近植物功能多样性较高。(7)论证结果发现,三类景观要素对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如假设中重要。三类景观要素对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的解释量为21.66%,道路是对植物功能多样性影响最大的一类因子组;对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解释量分别是20.31%、23.95%和15.71%,影响较大的因子组分别是水体、道路和道路。植物功能多样性更多受到景观要素的单独影响,而非要素间的联合影响。相对来说,草本植物功能多样性受三类景观要素影响较小。

闫蓬勃[10](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二、深圳围岭公园植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围岭公园植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理论研究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1.3.3 理论研究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2 湿地及其相关概念、研究概况
    2.1 共生相关概念阐述
        2.1.1 共生理论相关概念及研究概况
        2.1.2 共生理论在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中的解读
    2.2 湿地、湿地公园相关概念
        2.2.1 湿地的定义
        2.2.2 湿地的分类和功能
        2.2.3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定义辨析
        2.2.4 城市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概念辨析
        2.2.5 湿地公园的特征与功能
    2.3 共生湿地理论概述
        2.3.1 湿地共生系统概述
        2.3.2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自然良好共生
        2.3.3 实现湿地公园设计与人良好共生
    2.4 本章小结
3 湿地共生设计体系构建
    3.1 湿地共生设计的主要内容
        3.1.1 湿地共生设计的目的
        3.1.2 湿地共生设计的意义
        3.1.3 湿地共生设计的具体内容
    3.2 与水共生(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
        3.2.1 共生湿地环境中的水和基底要素
        3.2.2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原则
        3.2.3 共生湿地水环境设计内容
        3.2.4 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水系设计研究
        3.2.5 与水共生的湿地公园案例
    3.3 与生物共生
        3.3.1 与动物共生(共生生境设计)
        3.3.2 与植物共生
        3.3.3 与生物共生的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案例
    3.4 与人共生(共生湿地公园人境和游境设计)
        3.4.1 湿地人境的概念与系统关系
        3.4.2 湿地人境构建的原则
        3.4.3 湿地人境构建的内容
4 共生湿地:陈疃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实践
    4.1 项目概况与场地解读
        4.1.1 场地区位分析
        4.1.2 上位规划解读
        4.1.3 现状用地分析
        4.1.4 现状水系分析
        4.1.5 现状道路分析
        4.1.6 现状实景分析
    4.2 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分析
    4.3 设计定位与构思
        4.3.1 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
        4.3.2 设计原则
        4.3.3 规划依据
    4.4 总体设计
        4.4.1 总平面图
        4.4.2 功能分区
    4.5 分区设计
        4.5.1 河漫滩湿地生态修复保育区
        4.5.2 湿地森林、生态农田区
        4.5.3 水田湿地游憩体验区
        4.5.4 湿地文化科普游览体验区
    4.6 专项设计
        4.6.1 保护与利用规划
        4.6.2 游线与景观主题规划
        4.6.3 水系规划设计
        4.6.4 水田设计
        4.6.5 驳岸设计
        4.6.6 生态岛设计
        4.6.7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4.6.8 种植设计
        4.6.9 景观照明设计
        4.6.10 其他配套设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
        5.1.1 主要结论
        5.1.2 创新点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一 陈疃河湿地公园实景图
    附图二 陈疃河湿地公园总平面图
    附图三 陈疃河湿地公园鸟瞰图
    附图四 陈疃河湿地公园效果图
    附图五 陈疃河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示意图
    附图六 陈疃河湿地公园设计意向图
    附表一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鸟类名录
    附表二 日照水库区域湿地高等植物名录
作者简历

(2)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亟需承载文化和记忆的载体
        1.1.2 部分城市公园的带状滨水景观缺乏地域文化特征
        1.1.3 研究城市公园植物配置有实际应用价值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1.3.2 西方园林植物配置发展历程研究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园林植物配置理论及相关案例研究
    2.1 园林植物配置理论研究
        2.1.1 植物配置原则
        2.1.2 城市公园植物配置特点
    2.2 中轴线景观格局研究
        2.2.1 城市中轴线公园
        2.2.2 相关案例介绍
        2.2.3 中轴线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2.3 滨水景观格局研究
        2.3.1 城市滨水公园的分类
        2.3.2 城市滨水公园典型案例
        2.3.3 滨水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特点
    2.4 小结
第三章 千灯湖公园的历史沿革及植物配置概况
    3.1 千灯湖公园的历史沿革
    3.2 千灯湖公园概况
    3.3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
        3.3.1 千灯湖公园一期植物配置
        3.3.2 千灯湖公园二期植物配置
    3.4 千灯湖植物景观元素分析
        3.4.1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水体
        3.4.2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建筑
        3.4.3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山石地形
        3.4.4 千灯湖植物景观与园路
    3.5 小结
第四章 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结构调查分析
    4.1 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品种应用分析
        4.1.1 研究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4.3 植物季相结构
    4.4 小结
第五章 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和满意度评价
    5.1 典型景点绿地类型及分布情况
    5.2 典型景点植物配置情况
        5.2.1 休憩绿地
        5.2.2 密林绿地
        5.2.3 疏林草地
        5.2.4 滨水绿地
        5.2.5 台地缓坡绿地
        5.2.6 典型景点植物配置概况汇总
    5.3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
        5.3.1 建立层次结构
        5.3.2 对准则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
        5.3.4 对子准则层因素的层次权重决策分析
    5.4 典型景点植物景观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5.4.1 评价过程
        5.4.2 评价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总结及优化建议
    6.1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总结
    6.2 千灯湖公园植物配置的不足
    6.3 对同类型公园植物配置优化的建议
    6.4 对同类型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推荐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附件

(3)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邢台植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3 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总结归纳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综述
    2.1 植物园的概念
    2.2 植物园的功能
        2.2.1 植物保护功能
        2.2.2 科学研究功能
        2.2.3 科普教育功能
        2.2.4 休闲游憩功能
        2.2.5 示范带动功能
    2.3 中国植物园分类特色
    2.4 地域性相关概念
        2.4.1 地域
        2.4.2 地域性特征
        2.4.3 地域性特征植物园规划设计
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3.1 深圳仙湖植物园
        3.1.1 项目概述
        3.1.2 规划设计特色
        3.1.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3.2 波尔多植物园
        3.2.1 项目概述
        3.2.2 规划设计特色
        3.2.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3.3 克兰伯恩皇家植物园
        3.3.1 项目概述
        3.3.2 规划设计特色
        3.3.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3.4 芝加哥植物园
        3.4.1 项目概述
        3.4.2 规划设计特色
        3.4.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3.5 新加坡植物园
        3.5.1 项目概述
        3.5.2 规划设计特色
        3.5.3 规划设计可借鉴之处
4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策略
    4.1 地域性自然特征的表达
        4.1.1 区域自然环境
        4.1.2 场地自然环境
    4.2 地域性人文特征的表达
        4.2.1 历史文化资源
        4.2.2 城市文化资源
        4.2.3 人文文化资源
    4.3 地域性社会、经济特征的表达
        4.3.1 经济
        4.3.2 乡土科学技术
    4.4 地域性景观特征的表达
        4.4.1 植物景观
        4.4.2 水系
        4.4.3 景观设施
        4.4.4 科普教育系统
        4.4.5 建筑及构筑
        4.4.6 地面铺装
    4.5 地域性特征的综合表达
5 邢台植物园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5.1 规划背景
        5.1.1 区位分析
        5.1.2 上位规划解读
        5.1.3 选址范围
    5.2 地域性特征分析
        5.2.1 地域性自然特征分析
        5.2.2 地域性人文特征分析
    5.3 建设条件
        5.3.1 周边现状分析
        5.3.2 场地基址分析
    5.4 分析总结
6 邢台植物园总体规划
    6.1 规划依据
    6.2 规划定位
    6.3 规划目标
        6.3.1 生态辐射,城园统筹
        6.3.2 区系特征,生境营造
        6.3.3 文化育人,绿色福祉
        6.3.4 时代创新,智慧引领
    6.4 规划策略
        6.4.1 进行资源整合,开展全局谋划
        6.4.2 提取地域元素,构建景观风貌
        6.4.3 完善智慧体系,强化游赏体验
    6.5 游人容量计算
    6.6 空间结构体系
    6.7 功能分区体系
        6.7.1 入口门户区
        6.7.2 植物分类展示区
        6.7.3 植物专类展示区
        6.7.4 植物主题展示区
        6.7.5 科研生产区
        6.7.6 自然保育区
    6.8 山水体系
        6.8.1 水的来历与去由
        6.8.2 水系布局与水景类型
        6.8.3 植物园灌溉需水量计算
        6.8.4 竖向规划
    6.9 道路交通体系
        6.9.1 园区出入口规划
        6.9.2 园区道路分级规划
        6.9.3 园区游览类型规划
    6.10 植物景观体系
    6.11 科普教育体系
        6.11.1 传统科普解释系统
        6.11.2 主题科普展示系统
        6.11.3 特色科普互动系统
    6.12 建筑布局体系
    6.13 服务设施体系
    6.14 标识体系
    6.15 节事活动策划
    6.16 智慧园林规划
        6.16.1 宣传与游园体验
        6.16.2 监控和管理系统规划
    6.17 总平面图及鸟瞰图
        6.17.1 总平面图
        6.17.2 鸟瞰图
    6.18 用地平衡表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4)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概念和对象发展
        1.4.1 研究概念界定
        1.4.2 规划设计及发展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无锡市湿地公园概述
    2.1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历程
    2.2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建造基础
        2.2.1 湿地资源丰富
        2.2.2 气候植被适宜
        2.2.3 地域人文传承
    2.3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主导因素
        2.3.1 政策引导方向
        2.3.2 区位经济优势
        2.3.3 园林理念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现状调研
    3.1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分布
    3.2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发展阶段
    3.3 无锡市湿地公园的类型
        3.3.1 国家级别类
        3.3.2 基底生境类
        3.3.3 景观资源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4.1 地域性景观资源应用
        4.1.1 依托丰富植物资源
        4.1.2 运用文化遗址典故
        4.1.3 利用改造场地肌理
    4.2 设计要素和景象构成
        4.2.1 建筑小品与空间组成
        4.2.2 植物配置与空间氛围
        4.2.3 设施设计与空间引导
    4.3 景观空间营造问题
        4.3.1 植物景致性及维护管理
        4.3.2 空间造景及建筑使用率
        4.3.3 游线系统完整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发展建议
    5.1 依地制宜,低维护景观发展
    5.2 意匠独造,地域性营造加强
    5.3 多元发展,湿地展示形式丰富
    5.4 立足生态,建构山水宜居城市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图表索引
附录3:江苏省及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相关条例

(6)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公园
        1.3.2 植物景观
        1.3.3 植物群落
        1.3.4 层次分析法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植物群落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景观评价研究
        1.4.3 国外植物群落的研究现状
        1.4.4 国外景观评价研究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宝安公园概况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深圳宝安公园基本概况
        2.1.1 宝安区地理概况
        2.1.2 宝安公园概况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宝安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公园植物种类与组成
    3.2 公园植物生活型
    3.3 公园植物优势科属分析
    3.4 公园植物来源
        3.4.1 乡土植物
        3.4.2 外来植物
    3.5 公园植物观赏特性
    3.6 植物与其他元素的关系
        3.6.1 植物与地形
        3.6.2 植物与园路
        3.6.3 植物与水体
        3.6.4 植物与景观小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宝安公园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1 植物群落的选取
        4.1.1 样地选取原则
        4.1.2 样地调查方法
    4.2 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及计算方法
        4.2.1 群落重要值的计算
        4.2.2 群落物种多样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3.2 频度、盖度和显着度分析
        4.3.3 重要值分析
        4.3.4 丰富度指数分析
        4.3.5 多样性指数分析
        4.3.6 均匀度指数分析
    4.4 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4.4.1 植物群落各层次多样性比较分析
        4.4.2 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4.4.3 不同位置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分析
        4.4.4 各景区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AHP法的植物群落景观评价
    5.1 样地的选取原则与方法
    5.2 评价体系的构建
        5.2.1 景观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5.2.2 景观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5.2.3 景观评价指标筛选
        5.2.4 构建两两比较矩阵
        5.2.5 相对权重的确定和一致性检验
        5.2.6 权重确定
    5.3 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5.3.1 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标
        5.3.2 评价因子赋分标准
        5.3.3 综合评价分值的确定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各因子总权重
        5.4.2 景观评价分析
        5.4.3 各景区景观质量评分值与其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5.5 不同景观质量等级样地实例评价分析
        5.5.1 不同景观质量等级样地实例分析
        5.5.2 不同景观质量等级样地景观质量总体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讨论
    6.3 问题与建议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52个植物群落平面图及对应实拍照片
附录2:宝安公园植物资源名录
附录3:问卷调查表
致谢

(7)深圳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风景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景观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海滨公园研究
        1.3.2 生态旅游研究
        1.3.3 景观评价研究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1 研究地概况
        2.1.2 研究样地选择
        2.1.3 研究方法
        2.1.4 调查工具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群落基本情况分析
        2.2.2 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情况分析
        2.2.3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2.2.4 植物群落重要值及多样性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深圳东部华侨城生态旅游示范区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1 东部华侨城概况
        3.1.2 东部华侨城样地选择
        3.1.3 研究方法
    3.2 植物群落综合特征分析
        3.2.1 植物物种组成
        3.2.2 东部华侨城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3.2.3 东部华侨城植物群落各层次结构特征分析比较
        3.2.4 东部华侨城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
        3.2.5 不同景区同类型植物多样性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景观评价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样本选择
        4.1.2 照片拍摄与选取
        4.1.3 评判人员
        4.1.4 层次分析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分析
        4.2.2 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分析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景观优化及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2 优化建议
        5.2.1 生态学角度
        5.2.2 美学角度
        5.2.3 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文章涉及的植物名录
附录B 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植物群落景观评价体系权重值专家问卷表
附录C 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植物群落景观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D 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植物群落景观评价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1.1.2 “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
        1.1.3 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差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辨析
        1.3.1 公园绿地
        1.3.2 地被植物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研究进展
        2.1.1 国外地被植物理论研究进展
        2.1.2 国内地被植物理论研究进展
    2.2 国内外地被植物工程应用进展
        2.2.1 国外地被植物工程应用进展
        2.2.2 国内地被植物工程应用进展
    2.3 地被植物应用的相关理论
        2.3.1 生态学理论
        2.3.2 景观美学理论
        2.3.3 经济学原理
    2.4 国内外理论及应用研究评述
第3章 国内外城市公园地被植物应用案例分析
    3.1 国外相关案例
        3.1.1 伦敦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3.1.2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3.1.3 美国芝加哥卢瑞花园
    3.2 国内相关案例
        3.2.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3.2.2 上海世博公园
    3.3 国内外地被植物应用比较分析
        3.3.1 地被植物景观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比较
        3.3.2 地被植物景观营建技术比较
        3.3.3 地被植物景观效益比较
    3.4 小结
第4章 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应用现状研究
    4.1 研究区及调研区域概况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调研区概况
    4.2 样点及样方设置
    4.3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4.3.1 频度计算方法
        4.3.2 物种重要值计算方法
        4.3.3 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人工栽培地被植物物种组成及应用特征
        4.4.2 公园环境中景观绿地演化现象
        4.4.3 自生地被植物物种构成及物种多样性
    4.5 小结
第5章 地被植物工程应用实践分析
    5.1 项目简介
    5.2 地被植物应用现状
    5.3 地被植物种植设计策略
    5.4 工程应用效果评估
    5.5 小结
第6章 地被植物应用发展趋势探讨
    6.1 宏观发展趋势
        6.1.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趋向于选择近自然植物群落
        6.1.2 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的规范化、准则化
    6.2 中观发展趋势
        6.2.1 国外野花草地营建进一步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
        6.2.2 国内传统的地被植物设计与管理模式趋向边缘化
        6.2.3 城市建设中单一草坪向野花花境及缀花草坪转化
    6.3 微观发展趋势
        6.3.1 地被植物选择应用回归乡土本色
        6.3.2 着手地被植物系统化研究
        6.3.3 地被植物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行发展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 B (国内地被植物研究现状文献梳理)
    附录 B-1:地被植物资源调查与筛选
    附录 B-2:地被植物有关生理性的研究
    附录 B-3:地被植物的引种、快速繁殖与推广研究
    附录 B-4:地被植物有关景观建设的研究
附录 C (长沙市西湖公园地被植物名录)
    附录 C-1:长沙市西湖公园人工栽培地被植物名录
    附录 C-2:长沙市西湖公园自生地被植物名录
致谢

(9)深圳市建成区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及其受三类景观要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2 功能多样性的相关研究
    1.3 深圳城市植物的相关研究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4 技术路线
    2.5 功能性状选取
    2.6 数据收集
    2.7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城市植物种类构成
    3.2 城市植物功能性状构成
    3.3 城市植物群落结构
    3.4 各绿地类型植物物种多样性
    3.5 各绿地类型植物功能多样性
    3.6 景观要素分布及其周边植物功能多样性
    3.7 景观要素对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10)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深圳围岭公园植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湿地共生设计探索与实践 ——以日照市陈疃河湿地公园为例[D]. 孟笑. 浙江大学, 2021(01)
  • [2]佛山市千灯湖公园典型景点植物配置研究[D]. 王丽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地域性特征的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邢台植物园为例[D]. 钟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5]无锡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评述[D]. 李倩. 江南大学, 2020(01)
  • [6]深圳市宝安区宝安公园植物群落调查与景观评价研究[D]. 伍小翠. 广西大学, 2020(02)
  • [7]深圳大梅沙与东部华侨城风景区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景观评价研究[D]. 孙莹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8]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研究[D]. 廖晓晶. 湖南大学, 2020(08)
  • [9]深圳市建成区城市植物功能多样性及其受三类景观要素的影响[D]. 宋晨晨. 西南大学, 2020
  • [10]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深圳伟岭公园植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