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汉语言禁忌趋同性松弛现象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1](2019)在《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2012-2018年学位论文为例》文中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既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数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考察汉语国际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全面考察并深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状况不仅有利于我们了解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现状,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调整优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本文以苏州大学中国籍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针对论文的选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全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明确选题要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研究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或前沿问题,体现出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并以这些标准作为本文分析选题的基准和依据。第二部分从选题类型、选题取向、选题国别化、选题整体特点进行分析,得出选题具有选题取向丰富、关注偏误分析、以汉语教材为依托、注重问题导向、选题系列化、选题前后相承六大优点,但也存在选题取向过于集中、选题内容不够新颖、选题命名不够准确三大问题。第三部分对影响选题的内外因素展开调查分析,得出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导师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等因素对选题影响较大。第四部分根据选题存在问题及调查结果,从培养单位、导师、学生三方面提出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重视对学生选题过程指导、关注学科前沿问题等建议,期望对提高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有所帮助。
吴一君[2](2017)在《黔东南苗族鼓藏节禁忌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禁忌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民俗,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凝结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反映着社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以及民族、时代的精神文化指向,当禁忌心理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后,此时的语言便获得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作用,因为禁忌存在于世界上的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指的是社会力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的关系,表达这些内容的词语便是禁忌语。本文分成四章,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禁忌语的研究现状、禁忌和禁忌语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对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二章中对苗族鼓藏节的起源、内容、调查到的禁忌语料进行了具体概述。第三章在结合前人给禁忌语做出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和其理论依据,并讨论了禁忌语的相关规避表达。第四章对苗族鼓藏节禁忌语的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内涵分析。本文运用文化语言学、人类学、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对苗族鼓藏节禁忌语进行归类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禁忌语言是禁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鼓藏节禁忌语正是其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的体现,是其文化意识的载体。我们可以透过苗族鼓藏节禁忌语的表象窥测出它所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民族禁忌文化。对苗族鼓藏节禁忌语及其文化内涵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苗族禁忌语的研究内容,并且能为苗族语言文化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范晋豪[3](2016)在《现代汉语粗俗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粗俗语进行了界定,即粗俗语是粗俗不雅的,表达某种情感的词语。同时对粗俗语、禁忌语和詈骂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了阐述,从而更好地区分三者之间的关系。粗俗语具有粗俗性、情绪性、可变性、结构关系复杂性、贬讽性和语义明确性六个方面的特点,可从社会地位、语义内容、性别三个角度进行分类。本文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得出,现代汉语粗俗语虚化主要表现在语义上的泛指和感情色彩上的中性趋向。从拉近双方关系、增加接受程度和宣泄特殊情感三方面揭示了粗俗语虚化的作用,并分析了粗俗语虚化有社会背景、语境条件和使用人群三方面的原因。现代汉语粗俗语的变异有缩略化、字母化和别字化三种表现形式。粗俗语的变异对于粗俗语起到了降低粗俗度、减少攻击性、增加娱乐性三个作用,粗俗语变异的原因在于方便快捷的语言使用心理、趋新求异的语言使用心理和规避网络监管的语言使用心理。
张爱容[4](2010)在《国内外英汉语言禁忌研究的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文章概述国内外对英汉语言禁忌的研究,重点分析我国对英汉语言禁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指出我国在该领域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焦亚璐[5](2003)在《二十世纪初翻译文学对中国言情小说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尽管中国迎来了第四次翻译高潮,但翻译文学,特别是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研究仍相对滞后,因为尽管它使文学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可能,但在中国翻译文学一直是个弃儿,对它的研究则是少之有少。具体到对二十世纪初中国言情小说所受到的西方影响而言,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出现了空白。如果将传统才子佳人小说与五四前风靡一时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相比较,我们会发现二者不论是在隐性的文艺美学倾向还是在显形的创作技巧上均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本文作者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过度时期众多言情小说的具体分析,以及同翻译文学的详细比较,试图全面揭示翻译文学对过度期中国言情小说的影响,同时以客观求实的态度探讨了除翻译文学之外,可能对中国言情小说的发展产生影响的诸多社会及思想因素,并最终得出结论:作为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言情小说发展最具影响的力量,翻译文学给予当时的言情小说诸多营养,使其在文艺美学倾向(如人物刻画的范围、人性的反映、人物忏悔精神的体现等),在具体的创作技巧上(如心理描写的深化、叙述时间及技巧的应用、书信日记体的使用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中国言情小说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翻译文学影响研究在中国的现状,作者对此类研究的看法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即在历时基础上对才子佳人小说与二十世纪初的言情小说以及后者同当时翻译文学之间的对比研究。 第二部分共分两个层次论述。作者首先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历史及其美学特征进行了说明,指出因其在中国文学中的相对边缘地位,此类小说在创作技巧、人物刻画等方面均呈现僵化,并最终成为“死”文学。 同时,作者对晚清小说的地位问题也进行了论述,指出动荡时期的晚清小说被赋予政治及教育使命,其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但同时也为二十世纪初言情小说的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二章分为三部分,详细说明了翻译文学对当时言情小说的影响。 第一部分以以色列翻译学家佐哈的多元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在中国文学因外力而出现断层时,翻译文学如何弥补了这一空白,如何为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模本与范式,以及中国文学的接受情况。 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二十世纪初中国言情小说在文艺美学上的转变。中国文学历来侧重史实,在此影响下才子佳人小说逐渐变成文人的消遣文学,自然无法充分体现人性及人类感情的复杂。在西方小说,如《茶花女》、《迎茵小传》等的影响下,二十世纪初的言情小说在这方面有了突破,人物刻画范围不断扩大,不再拘泥于传统,同时对人物的内心,诸如奉献及忏悔精神均有了深入刻画。 第三部分从三个方面着重讨论了二十世纪初中国言情小说创作技巧上的改变,即心理描写的深化,叙事时间及视角的灵活运用以及书信日记体的利用。通过对具体小说进行案例研究,并与翻译小说做过详细对比之后,作者指出:虽然以上技巧在中国小说的创作中曾经出现过,但圃于中国的文学传统,它们均未得到充分重视。但在晚清,在翻译文学的影响下,中国小说,特别是言情小说在以上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 在对翻译文学在中国的地位问题进行相关讨论后,作者就翻译文学对二十世纪初中国言情小说的影响做了总结,认为它在中国言情小时的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主导作用。
焦亚璐[6](2001)在《英汉语言禁忌趋同性松弛现象调查》文中指出英汉语言禁忌虽然建立在各自不同的深层文化之上 ,但其总体表象仍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作者英汉禁忌语在现代社会日渐松弛的表象入手 ,设计问卷 ,从而揭示出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英汉语言禁忌松弛现象呈趋同状态的本质
二、英汉语言禁忌趋同性松弛现象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汉语言禁忌趋同性松弛现象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2012-2018年学位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综述 |
第一章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及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
第一节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
一、培养目标 |
二、培养环节 |
第二节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
一、论文评价标准 |
二、论文评价体系 |
第二章 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学生)学位论文选题概况分析 |
第一节 学位论文选题类型分析 |
一、学位论文选题类型概念阐释 |
二、学位论文选题类型总体情况 |
三、学位论文选题类型具体结果 |
第二节 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 |
一、历年论文选题取向情况概述 |
二、历年论文选题取向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学位论文选题国别化分析 |
一、关于韩国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
二、关于美国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
三、关于泰国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
四、关于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
五、关于老挝汉语教学的选题分析 |
六、关于其他国家汉语教学选题分析 |
第四节 论文选题的整体特点分析 |
一、论文选题的优点分析 |
二、论文选题的问题归纳 |
第三章 影响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因素的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整体情况介绍 |
一、调查对象和目的 |
二、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影响学位论文选题的个人因素 |
二、影响学位论文选题的外部因素 |
三、学生对学校、导师的建议分析 |
第四章 提高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的建议 |
第一节 对培养单位的建议 |
一、明确不同类型论文的说明 |
二、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
三、提供丰富的实习岗位 |
四、配备与专业相关的导师 |
第二节 对导师的建议 |
一、重视学生选题过程的指导 |
二、鼓励学生拓宽研究内容 |
三、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 |
第三节 对学生的建议 |
一、多向挖掘选题渠道 |
二、科学高质进行选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黔东南苗族鼓藏节禁忌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对语言禁忌的研究 |
(二)对禁忌语的研究 |
(三)对苗族禁忌语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禁忌 |
(二)语言禁忌 |
(三)禁忌语 |
第二章 黔东南苗族鼓藏节的禁忌语 |
一、黔东南苗族的鼓藏节 |
(一)鼓藏节名称的表述 |
(二)鼓藏节溯源 |
(三)鼓藏节的过程 |
二、苗族鼓藏节的禁忌语 |
第三章 苗族鼓藏节禁忌语的分类及规避表达 |
一、鼓藏节禁忌语的分类 |
(一)横向分类 |
(二)纵向分类 |
二、鼓藏节禁忌语的规避表达 |
三、鼓藏节禁忌语的规避方式 |
(一)谐音方式 |
(二)同义替换方式 |
(三)反义替换方式 |
(四)模拟比喻方式 |
第四章 苗族鼓藏节禁忌语的文化分析 |
一、鼓藏节禁忌语的观念意识 |
(一)“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 |
(二)“语言的灵性”观念 |
二、鼓藏节禁忌语的禁忌动机 |
(一)祖先作祟的威慑 |
(二)祖先力量的追随 |
(三)群体心理的盲从 |
三、鼓藏节禁忌语的社会功能 |
(一)心理引导的功能 |
(二)行为规范的功能 |
(三)犯禁惩罚的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3)现代汉语粗俗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学者关于英语粗俗语的研究 |
1.2.2 关于现代汉语粗俗语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粗俗语的性质及分类 |
2.1 粗俗语的性质 |
2.1.1 粗俗语的定义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2.1.2 粗俗语的特点 |
2.2 粗俗语的类型 |
2.2.1 社会地位角度 |
2.2.2 语义内容角度 |
2.2.3 性别差异角度 |
第三章 粗俗语的虚化 |
3.1 粗俗语虚化的表现 |
3.1.1 语义淡化 |
3.1.2 感情色彩弱化 |
3.2 粗俗语虚化的作用 |
3.2.1 拉近双方关系 |
3.2.2 增加接受程度 |
3.2.3 宣泄特殊情感 |
3.3 粗俗语虚化的原因 |
3.3.1 社会背景 |
3.3.2 特殊语境 |
3.3.3 使用人群 |
第四章 粗俗语的变异 |
4.1 粗俗语变异的表现 |
4.1.1 谐音化 |
4.1.2 缩略化 |
4.1.3 字母化 |
4.2 粗俗语变异的作用 |
4.2.1 降低粗俗度 |
4.2.2 减少攻击性 |
4.2.3 增加娱乐性 |
4.3 粗俗语变异的原因 |
4.3.1 方便快捷的语言使用心理 |
4.3.2 趋新求异的语言使用心理 |
4.3.3 规避网络监管的语言使用心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国内外英汉语言禁忌研究的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学者对禁忌语的研究 |
二、我国学者对英汉语言禁忌的研究 |
1.我国对语言禁忌研究的专着 |
2.我国对语言禁忌的理论研究 |
(1) “语言禁忌”的定义和特征 |
(2) 禁忌语的分类 |
(3) 语言禁忌的产生和发展 |
(4)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异同研究 |
(5) 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
(6) 禁忌语的语境研究 |
3.我国对语言禁忌的实践研究 |
4.我国对语言禁忌的研究特点 |
三、结语 |
(5)二十世纪初翻译文学对中国言情小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Ⅰ INTRODUCTION |
A. Research method and its significance |
B. Background information |
1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scholar-beauty fiction |
2 The boom of romantic fiction in late Qing dynasty |
Ⅱ THE INFLUENCE OF TRANSLATED LITERATURE UPON CHINESE ROMANTIC FICTION |
A. Imitation and plagiarism |
B. Shifts in artistic aesthetics |
1 Reevaluation of the fiction |
2 Proofs of the changing literary trends |
a. A wider range of characterization |
b. The spirit of sacrificing and sense of remorse |
C. Improvement in techniques |
1 Psychological exhibition |
2 Narration norms |
3 Diary-letter pattern |
Ⅲ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PAPER PUBLISHED |
四、英汉语言禁忌趋同性松弛现象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中国学生)学位论文选题研究 ——以2012-2018年学位论文为例[D]. 刘敏. 苏州大学, 2019(04)
- [2]黔东南苗族鼓藏节禁忌语研究[D]. 吴一君. 贵州民族大学, 2017(01)
- [3]现代汉语粗俗语研究[D]. 范晋豪.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2)
- [4]国内外英汉语言禁忌研究的综述[J]. 张爱容.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5]二十世纪初翻译文学对中国言情小说的影响[D]. 焦亚璐. 陕西师范大学, 2003(01)
- [6]英汉语言禁忌趋同性松弛现象调查[J]. 焦亚璐. 唐都学刊,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