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一、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锦花[1](2021)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对民族工作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原创性贡献,是我们党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巨大飞跃。国内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联系、情感上相互亲近,各少数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国内各民族简单的组合,而是一个共同体。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本质特点,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共同体,其中起着“黏合剂”作用的是历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共同居住的广袤国土,是团结一致、驱逐外辱、寻求解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成员对共有身份——“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传统,源起于传统“华夷一统”思想,在古代无论是“华”,还是“夷”,尽管文化形式各异,居住在不同的区域,但都是炎黄子孙。中原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无论采取武力征服、羁縻、和亲等政策,都在维护国家统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列强入侵、生灵涂炭,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共同反抗外敌入侵的过程中,中华民族意识不断觉醒,不断衍生和发展,经过抗日战争时期全社会对“中华民族”概念广泛的讨论,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念逐渐接受,中华民族意识进一步强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国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极大强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华民族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认识的一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形势,立足我国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传统,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得以基本形成。2014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科学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这一论断的形成,同样经历了逐渐发展形成的过程,经历了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几个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的认识的深化和飞跃,对中华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掌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在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就非常关注西藏。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主持召开第六次和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机遇西藏特殊关怀,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十个必须”的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新时代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要求和根本引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纲领性原则,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西藏工作实际,深刻揭示了西藏工作的内在规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藏面临“五期叠加”新的阶段性特征。西藏作为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因素突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必须将民族宗教因素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来考虑。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改革开放,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摆脱了贫困。但是,十四世达赖和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一刻没有停止,境内外企图分裂祖国,破坏安定和平大好局面的反动势力仍然存在,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当“管肚子”的问题解决以后,“管脑子”的问题仍然任务艰巨,如何让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必须按照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要求必须通过加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新时代西藏工作“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坚持西藏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提升西藏各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凝聚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力量。本文的研究主要从理论、政策、实践及反思四个维度出发,进行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梳理、价值意义阐释、实证分析调查、剖析问题实质、路径选择探析。其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趋势及学术观点,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主要从多学科视角对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与界定,以期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起、雏形、形成、发展与确立的不同历史形态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夯实研究根基。第二章主要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首先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其次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寻找关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依据,最后对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论述总结归纳并概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遵循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还要立足于西藏特殊的民族宗教实际,正确处理好“一”和“多”、“同”和“异”、“恒”和“变”的关系。第四章从历史与现实的层面分析了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机遇,从古代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与内地其他民族之间的互动,近代以来西藏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系统工程战略性工程,关键是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现实命题的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既是理论研究也是现实问题研究,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采取对西藏高校大学生、西藏农牧区、西藏城市社区进行定量调查,以问卷调查与访谈方法与形式,分析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并以此为依据形成了第五章内容,本章主要以社会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为主,以西藏7所高校中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与教师、西藏农牧区的部分农牧民与驻村干部、城市社区中的部分市民与流动人口为调查对象,累计发放问卷3000余份,访谈人数300余人,并通过SPSS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为论文的研究增加数据支撑与可靠依据。第六章立足实证分析,剖析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为第七章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提供了路径构建依据。着眼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是多样的,其中政治建设是根本保障,经济发展是重要基础,文化认同是精神纽带,社会认知是关键,教育宣传是手段,只有这几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才能使西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的更加坚固。

张琳,袁丽霞[2](2021)在《近三十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1988年8月,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发表了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论述,这一理论成果全面概括和总结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在学术界影响甚远。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成果颇多,研究角度也呈现多元化特点。文章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就学术界近三十年来对这一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力求探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更大空间。

李帆,刘媛媛[3](2021)在《现代性视域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困惑与教育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性"和"地方性"以一定的社会现实为基础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而两种理念的争论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带来了困惑,成为制约教育实践进一步开展的因素。结合民族地区社会和文化的特性,应摒弃非此即彼的单向度发展思维,超越以往的"现代性"与"地方性"之争,走向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此,应在多元文化前提下秉持"多元一体"的教育观,将地方性知识选择性地融入学校教育内容,把民族地区学校建设为多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宏伟目标。

王磊,田宝军[4](2021)在《内地西藏班教师特殊素养探究——基于“意识三态观”的视角》文中提出教师是西藏学生内地求学的重要他人,承载着关怀育人、政治担当、教育改革等多重社会期许,其角色厘定及特殊素养探究的背后是国家价值、民族诉求与教育属性等诸要素的交织,统领着该群体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高度。"意识三态观"具有维度丰富性和动态发展性,为探究内地西藏班教师特殊素养提供了整体性和共时性视角。因应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特殊情境,教师应具备形塑"一体"意识形态的政治素养,涵化"多元"意识生态的文化素养,濡化个体意识心态的教育素养。前者指向对民族政策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政治认同、敏感、自信等情意素养及政治分析、解读、宣传等技能素养;中者指向习得中华文化、藏文化及相关文化理论,涵养文化包容、敏感、同理的态度,生成文化沟通、分析、批判的能力;后者包括了解西藏学生,跨文化教育理论探索及本土化实践,聚焦学生终身发展等教育素养。三者依序延展,有机整合政治外塑、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支撑西藏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逻辑推进,映射出内地西藏班教师代表国家意志、熟谙多样文化、具有现代教育观念,集政治人、文化人、教育人三位于一体的特殊意涵。

邵晓霞[5](2020)在《“重叠共识”视域下我国民族团结的实现逻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重叠共识"理念视域,探讨了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在于凭借56个民族共创的"中华民族历史"、共生的"‘多元一体’文化"、共享的"教育平台"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得以实现。

王鉴,胡红杏[6](2020)在《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顾超[7](2020)在《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就近代世界历史而言,伴随着民族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主义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性的意识形态,并从欧洲蔓延至全球。仅仅在20世纪,在全球范围内就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主义浪潮。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从一个自在民族走向了自觉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开始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之中,中华民族开始具备了国族的身份和象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对内来说,是以共同体的形式把握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应对危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对外来说,通过区域共同体实践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进而迈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从古至今,西北地区由于其历史、区域和自然条件等因素,不论是在王朝国家,还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之中,都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北地区的现实任务和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研究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问题,既是回应党和国家重大的、宏观问题的现实需求,也体现了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针对性。作为理论命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的研究,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溯源来看,充分考量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以及逐步确立起的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框架。又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深处,挖掘出多语境、复杂态下的共同体形式。并且将中华民族与共同体思想有机结合统一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中。另一方面,从核心概念的分析来看,提出从政治国家共同体、历史文化共同体、社会生活共同体、精神命运共同体四个维度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系统把握。同时,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第一重是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决定向度上,提出民族意识是对民族本体的客观反映;第二重是从意识的历史性生成向度上,分析不同时代条件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现;第三重是从意识的能动性向度上,从理论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价值性考量。再者,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较大程度上理解为一种认同,从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方面勾勒出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作为现实命题的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进一步聚焦和把握西北地区的特殊性,提出西北地区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机遇、劣势和挑战。从优势上看,西北地区在历史上进行着各民族间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既有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也有各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还有与异质文化、文明的往来。同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与西北各族人民一道进行民族救亡图存、追求团结统一的伟大斗争中,一方面产生和奠定了西北民族地区治理的政策基础,另一方面塑造和涵养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红色文化基因。从机遇上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机遇下,形塑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实施了惠及西北各族人民的现实举措。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中,拓展了西北地区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在西北边疆治理的现实机遇中,深入推进依法治边、依法治疆进程中,提供了稳定的内外环境。从劣势上看,经济方面的差距无疑是明显且深刻的,同时在民族与宗教问题上的复杂性、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以及语言多样性可能带来的沟通不畅等,在增强个体、族群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共同体意识。从挑战上看,存在着诸多外部威胁与干扰。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思潮由来已久,作用于客观历史和人们的历史观念,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史学研究;二是多元文化主义,主张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有其身份和定位,看似合理实则潜藏着以多元分离和分解主流的风险;三是“三股势力”,其中暗含在民族主义基础上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以西北边疆为重点渗透区域,并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威胁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和总体国家安全。结合以上理论与现实的分析,在发挥优势、抓住机遇、规避劣势、应对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首先要有一些最为基本的遵循来保证前进的方向,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妥善解决好宗教的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西北地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其次,在宏观方略的建构上,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建设及其意识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立足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治六个方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宏观安排。最后,实践的生命力和效度体现在落小、落细之上,作为教育活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最终要从教育的主体内容、关键环节、心理引导、语言桥梁、现实载体、实际效果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具体下功夫。

王鉴[8](2020)在《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文中研究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及研究工作。从教育的路径出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加强民族团结共同体教育、国家统一共同体教育与中华文化繁荣共同体教育。

王曦[9](2019)在《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问题普遍存在。其核心在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互动,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成员身份多元性。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国家认同可释义为认识主体对自己赖以生存的、作为认识客体的国家的认知与意识,表征为对“政治—制度”共同体和“历史—文化”共同体两个层面,是对国家政治过程和文化过程的双向认同。文化层面的国家认同相较于政治层面更具有持久性。同时,国家认同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使文化能够为国家认同建构提供助力。中国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问题必然存在。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铸就了“多元”与“一体”的文化结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新的文化形式同民族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道,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并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产生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各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领导核心,在三种文化与三种认同的互动中,使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性得到充足发挥,各民族成员的国家认同感在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加强。本文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路径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理论基础。为本文的第二章。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分析了国家认同与文化之间逻辑关系,以此来作为文章的逻辑主线。国家认同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文化观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根基。第二,问题导向。为本文的第三章。本文从多民族国家认同的普遍问题出发,发掘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最深层、最核心的问题,即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身份多元性与认同多样化的互动问题,并分析中国国家认同问题的发展趋势,从中发掘产生问题的文化因素。第三,逻辑建构。为本文的第四章、第五章。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是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本文从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国家认同三个层面,将历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了三种文化与三种认同的互动关系,体现了认同建构的层次性。第四,结论部分。为本文的第六章。通过从不同层次分析三种文化与三种认同建构的关系,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进路的实质是以“国家民族”建构为基础,通过“多元一体”的文化整合,实现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一体化。其文化理路体现为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阶梯上升。第五,展望部分。为本文的第七章。民族与国家的存在具有长期性,这使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问题也必然长期存在。本文从中国国家认同问题存在的长期性,新时代中国国家认同问题的艰巨性出发,从文化角度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首先,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分析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并得出两者之间具有潜在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国家认同的内涵可体现为政治与文化两个层面。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表现为对国家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认同;文化表现在国家层面则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两者之间的关系预示着文化实践能够成为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途径。其次,从局部出发,把中国共产党文化观分为民族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在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不断交往中,共性因素增多,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以来,以及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过程,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这一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形式。最后,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三种文化对三种认同建构的推动作用,并可得出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理路是民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再到国家认同的阶梯上升,其中“多元一体”的文化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新时代,新的国情、世情、党情,以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多种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国共产党依旧重视国家认同问题,继续发挥文化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作用。因此,从文化视角下分析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发掘其基本规律,在新时代依旧具有现实价值,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

王苗苗[10](2019)在《边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探索 ——以云南省两县一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理位置特殊、民族种类复杂、民族文化多样是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突出的特征。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发展缓慢,人的思想观念较为封闭、传统。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云南边疆地区已从国家的边缘末梢,成为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在这样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和时代背景之下,如何保障边疆地区的文化和谐、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影响边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影响边疆安全、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焦点。多元文化教育是西方多民族国家开展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旨在尊重和保障各民族文化平等发展,共同繁荣,最终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本研究以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依据,选取云南边疆一市两县为样本,通过深入调查客观把握样本县市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重点研究其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路径,旨在总结经验、凝练特色,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创新多元文化教育路径,提高多元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选题的缘由、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章着重分析边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的内涵和影响因素。本章在阐述云南边疆三县市的基本特征及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影响多元文化教育路径选择的主要因素。第三章较系统研究瑞丽市因地制宜,探寻多元文化教育之路。本章较全面阐述了瑞丽市从转变观念、构建多元文化教育良好生态,到课堂、教堂、佛堂三方合作等方面创新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第四章较全面探讨耿马县创新驱动,拓展多元文化教育之路。主要阐述了耿马县整合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借助并发挥不同场域、不同群体的优势,创新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第五章综合分析并较完整呈现勐腊县抓住机遇,创新多元文化教育之路。主要讨论了勐腊县借助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契机,通过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进双语教育等路径创新,深入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第六章是对样本县市创新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的综合分析。通过对样本县市探索多元文化教育路径的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其主要特色,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第七章是思考和建议。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应避免的若干误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应把握的基本特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

二、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一、治藏方略
        二、民族与中华民族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过程
        一、源起:传统“华夷一统”思想
        二、雏形: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形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四、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
        五、确立: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共同体思想
        一、中国史前文明中的共同体思想
        二、古代各民族互动中的共同体思想
        三、大一统国家观中的共同体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二、恩格斯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三、列宁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一、毛泽东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二、邓小平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三、江泽民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四、胡锦涛关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观点
    第四节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
        一、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三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一节 党的治藏方略的形成发展历程
        一、党治藏方略的初步形成阶段(1949—1978)
        二、党的治藏方略的发展完备阶段(1978—2012)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立阶段(2012—至今)
    第二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及目标任务
        一、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主要内容
        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目标任务
    第三节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题中之意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握三大关系
第四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与现实机遇
    第一节 古代西藏各民族与其他民族互动的典型代表
        一、民族互市与王朝朝贡
        二、民族会盟与民族和亲
        三、民族战争与民族贡献
    第二节 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一、共同开拓祖国辽阔疆域
        二、共同抵御外辱扞卫统一
        三、共同丰富发展祖国经济
        四、共同发展繁荣中华文化
    第三节 当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机遇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党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战略机遇
        三、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引领机遇
第五章 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西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学生调查问卷与访谈统计分析
        三、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西藏农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主位研究:农牧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分析
        三、客位研究:以驻村干部为视角分析农牧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
        四、总结与启示
    第三节 西藏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点社区的选取情况
        三、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四、总结与启示
第六章 新时代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挑战
    第一节 多元文化冲击的复杂性挑战
        一、境内外分裂敌对势力威胁西藏安全稳定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西藏主流文化
        三、藏传佛教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性挑战
        一、西藏经济总体发展相对滞后的客观性
        二、西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性
        三、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阻碍性
    第三节 社会领域的复杂性面临多样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社会认知不足
        二、对自媒体的无序发展的管控不足
        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第四节 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直接性挑战
        一、文化程度偏低与环境影响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师资教师队伍素质需要提高带来的挑战
        三、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缺乏良性互动
    第五节 培育实践内生动力不足的制约性挑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主体的困惑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客体面临的困惑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过程面临的困惑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的困惑
第七章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维度:构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三、依法管理西藏宗教事务、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
        四、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第二节 文化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基
        二、以推动西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契机,丰富培育内涵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四、以文化互鉴为导向,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第三节 经济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建立经济互助机制,形成民族互惠共同体
        四、加大边境扶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第四节 社会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保障
        一、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良好社会生态
        二、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三、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作用
        四、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节 教育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
        二、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浓厚氛围
        三、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作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四、遵循认知情感规律,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
    第六节 认知维度: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逻辑
        一、确立培育原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指明方向
        二、完善培育内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丰富内容
        三、优化培育方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拓宽路径
        四、形成长效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近三十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中华民族”概念问题的探讨
二、“一体”与“多元”关系问题的探讨
三、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价值的探讨
结语

(3)现代性视域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困惑与教育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与“地方性”张力与教育选择
    (一)现代性、地方性与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
    (二)“现代性—地方性”博弈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选择
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性”与“地方性”失衡
    (一)文化传承理念的“一元—多元”价值观矛盾
    (二)教育秩序的“中心—边缘”不匹配结构
    (三)教育内容的“供给—需求”结构性失调
三、在教育实践中寻求“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弥合
    (一)在多元文化前提下秉持“多元一体”的教育观
    (二)将地方性知识选择性地融入学校教育内容
    (三)把民族地区学校建设为多民族文化交流平台

(4)内地西藏班教师特殊素养探究——基于“意识三态观”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形塑“一体”意识形态的政治素养
    (一)学习认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掌握拥护党的民族政策
    (三)传播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三、涵化“多元”意识生态的文化素养
    (一)传递中华文化精粹
    (二)习得藏文化常识
    (三)推动文化对话与交融
四、濡化个体意识心态的教育素养
    (一)理解关怀西藏学生
    (二)探索跨文化教育的本土化实践
    (三)支撑学生终身发展
五、结语

(5)“重叠共识”视域下我国民族团结的实现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重叠共识”理论之于民族国家民族团结
    (一)重叠共识理论为民族团结的实现提供理论参照
    (二)重叠共识理论为民族团结的实现提供规则制定之依据
    (三)重叠共识理论为民族团结的实现提供社会架构模型
三、重叠共识视域下我国民族团结的实现
    (一)我国民族团结实现的“根基重叠”:56个民族共创的中华民族历史
    (二)我国民族团结实现的“文化重叠”:56个民族共生的中华文化
    (三)我国民族团结实现的“平台重叠”:56个民族共享的教育平台
    (四)我国民族团结实现的“政策重叠”: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
四、结语

(6)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研究: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国家公民教育”
二、国内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方兴未艾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三、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的策略

(7)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相关研究
        (二)国内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意识研究
        (三)国内关于西北地区的相关问题研究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一)基本思路的推进
        (二)研究方法的设定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中华民族”理论与实践的流变
        (一)传统“天下观”的继承与扬弃
        (二)近代民族主义冲击下的概念流变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准备与确立
    二、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借鉴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西方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借鉴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化实践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
        (二)列宁斯大林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一)中华民族是政治国家共同体
        (二)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是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中华民族是精神命运共同体
    二、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理路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论认知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锻造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性考量
    三、认同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谱系
        (一)主体内容: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二)核心要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深层基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领导力量: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五)动力保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第三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优势与机遇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传统
        (二)西北地区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汇的丰富滋养
        (三)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的政策基础
        (四)西北地区爱国主义和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遇分析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机遇
        (二)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
        (三)西北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的现实机遇
第四章 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与挑战
    一、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分析
        (一)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客观性
        (二)西北地区民族宗教问题交织的复杂性
        (三)西北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性
        (四)西北地区语言多元性与沟通的不顺畅
    二、西北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挑战分析
        (一)历史虚无主义消解着西北地区的历史传承与研究
        (二)多元文化主义冲击着西北地区的主流文化与制度
        (三)“三股势力”严重威胁着西北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第五章 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路径研究
    一、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遵循
        (一)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
        (二)以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根本
        (三)以宗教与社会主义适应为原则
        (四)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介入为平台
    二、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宏观方略
        (一)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二)经济:把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三)文化:构筑西北地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四)社会:改善民生与推进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建设
        (五)生态:建设西北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六)法治:保障西北各族公民权利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三、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具体举措
        (一)以“五个认同”教育为主线,不断强化意识培育的主体内容
        (二)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意识培育的关键环节
        (三)遵循认知、情感和意志发生规律,掌握意识培育的心理过程
        (四)实现通用语言与民族语言统一,搭建各民族沟通的有效桥梁
        (五)科学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不断创新意识培育的现实载体
        (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增强民族交往交融的实际效果
        (七)坚持以“三个特别”为标准,培养民族地区发展的人才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学术脉络与教育研究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治国方略与教育路径

(9)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民族与中华民族
        1.2.2 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2.3 “马克思主义”文化
        1.2.4 中国共产党文化观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拟突破难点
    1.6 可能的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6.2 研究内容的创新
        1.6.3 逻辑架构的创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国家认同
        2.1.1 “认同”的概念
        2.1.2 “国家认同”的内涵
        2.1.3 “国家认同”的特征
    2.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体系
        2.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形成
        2.2.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2.2.3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特征
    2.3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逻辑
        2.3.1 国家认同的文化逻辑
        2.3.2 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逻辑
        2.3.3 文化在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功能
第三章 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面临的挑战
    3.1 身份与国家认同危机
        3.1.1 社会与身份
        3.1.2 身份与认同
        3.1.3 现代社会的国家认同危机
    3.2 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建构面临的问题
        3.2.1 “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的选择问题
        3.2.2 多元身份导致的国家认同问题
        3.2.3 国家认同问题的发展趋势
    3.3 当代中国国家认同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
        3.3.1 文化自身的发展问题
        3.3.2 非主流文化对国家主流文化的挑战
        3.3.3 全球化语境中多元文化的冲击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根基
    4.1 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发展历程
        4.1.1 文化自省——形成过程中的自我剖析(1921—1978)
        4.1.2 文化自觉——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反省(1978—1992)
        4.1.3 文化自强——确立过程中的自我体认(1992—2012)
        4.1.4 文化自信——成熟过程中的自我提升(2012—至今)
    4.2 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本质内涵
        4.2.1 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4.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统一
        4.2.3 “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全局引领
    4.3 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基本特征
        4.3.1 独立性与整体性
        4.3.2 民族性与开放性
        4.3.3 继承性与创新性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进路
    5.1 民族文化:民族认同建构的内核
        5.1.1 民族身份确认
        5.1.2 民族文化与民族认同建构
        5.1.3 民族认同建构的文化实践
    5.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认同建构的精髓
        5.2.1 中华民族身份确认
        5.2.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认同建构
        5.2.3 中华民族认同建构的文化实践
    5.3 “马克思主义”文化:国家认同建构的底蕴
        5.3.1 公民身份确认
        5.3.2 “马克思主义”文化与国家认同建构
        5.3.3 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实践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理路
    6.1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进路的实质
        6.1.1 以“国家民族”建构为基础
        6.1.2 以“多元一体”的文化整合为途径
        6.1.3 以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体化为目标
    6.2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进路的特征
        6.2.1 主体性:“现实的人”为基础
        6.2.2 效用性: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
        6.2.3 共生性:三种认同和谐共生
    6.3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理路
        6.3.1 民族认同是基础和前提
        6.3.2 中华民族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深化
        6.3.3 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升华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现实性与文化对策
    7.1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现实性
        7.1.1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长期性
        7.1.2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艰巨性
    7.2 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对策
        7.2.1 维护民族文化合理“认异”
        7.2.2 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7.2.3 加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认同”
        7.2.4 提升文化自信,构建文化强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边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探索 ——以云南省两县一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文化教育的支撑
        二、创新路径是提高多元文化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三、样本县市多元文化教育路径的探索具有典型性
        四、个人研究的兴趣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多元文化教育路径的研究
        三、关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路径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与对象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
第二章 边疆民族三县市多元文化教育现状及对路径选择的影响
    第一节 云南边疆三县市的基本特征
        一、多样的自然生态,丰富的物产资源
        二、独特的沿边优势,快速的经济发展
        三、多元的民族文化,浓厚的民族氛围
        四、崛起的民族教育,勃勃开展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
    第二节 边疆民族三县市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状况
        一、边疆民族三县市多元文化教育认识不断加强
        二、边疆民族三县市多元文化教育内容不断丰富
        三、边疆民族三县市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广泛开展
    第三节 边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家政策为路径选择指明了方向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路径选择提供了依据
        三、边民的多元文化教育需求与意愿为路径选择提供了动力
        四、丰富的实践探索为路径选择提供了经验借鉴
第三章 瑞丽市:因地制宜,探寻多元文化教育之路
    第一节 转变观念从校园文化做起,在困境中探寻出路
        一、转变观念,从被动到主动
        二、直面问题,困境中的反思
        三、把握关键,从校园文化建设做起
    第二节 政府牵头多方参与,构建多元文化教育良好生态
        一、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与职责
        二、创建文化平台,联通校、社、企
        三、企业助力,校企合作
    第三节 挖掘民族文化特色,让多元文化教育贴近生活
        一、生活中的民族文化
        二、节庆中的民族文化
    第四节 课堂、教堂、佛堂互补,拓宽多元文化教育
        一、教堂活动为平台,传承景颇文化
        二、佛堂文化为载体,创新奘房教育
        三、M中学与佛学院深度合作,探索多元文化教育新路径
第四章 耿马县:创新驱动,拓展多元文化教育之路
    第一节“引进来走出去”,整合多元文化教育资源
        一、把握机遇,创生多元文化教育
        二、文化融合,资源整合
    第二节 借助特色文化场所,展示民族多元历史文化
        一、展现本土民风民俗的文化场所
        二、传承宗教、祭祀的活动场域
        三、承载多元文化教育的其他场所
    第三节 创新教师培训内容与方式,唤醒教师多元文化自觉
        一、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
        二、创新教师的培训内容
        三、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
    第四节 强化家庭多元文化教育,形成家校合力
        一、言传身教中的榜样教育
        二、节庆活动中的渗透教育
        三、家校合作中的联动教育
第五章 勐腊县:抓住机遇,创新多元文化教育之路
    第一节 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东风,拓展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度
        一、抢抓机遇各司其职,共建民族团结示范区
        二、加强宣传,培养多元文化教育意识
        三、用好“外援”,助力民族文化的繁荣
    第二节 校、社合作深入推进双语教学,夯实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
        一、开展双语培训活动,提高双语师资水平
        二、开发双语课程资源,创新多种双语教学模式
        三、家、校、社三方联动开展通用语言培训,提高边民语言基础
    第三节 打造特色村寨品牌,彰显多元的民族风情
        一、积极推进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
        二、总结经验,培养典型民族特色村寨
        三、推广经验,打造示范区民族村寨的品牌
    第四节 利用节庆契机,渗透民族情感教育
        一、少数民族节日中的文化交流
        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坚守
第六章 样本县市多元文化教育路径探索的特色、成效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样本县市多元文化教育路径探索的特色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二、共同性与差异性相关照
        三、现实性与发展性相呼应
    第二节 样本县市多元文化教育路径探索的成效
        一、提升边民多元文化素养,促进各民族的互动与团结
        二、打破校、社禁锢,形成多元文化教育的合力
        三、丰富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第三节 样本县市多元文化教育路径探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乏力
        二、经费投入不足,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受限
        三、专业师资匮乏,多元文化教育实施成效不足
        四、重形式轻内涵,多元文化教育开展本末倒置
第七章 边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的思路与建议
    第一节 避免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的若干误区
        一、将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归责于政府部门
        二、将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窄化为课程开发
        三、将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等同于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把握边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创新多元文化教育路径需要适应性
        二、创新多元文化教育路径需要发展性
        三、创新多元文化教育路径需要生活化与常态化
    第三节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的建议
        一、明确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的目标与方向
        二、加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创新的交流与借鉴
        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传承和创新相结合探索多元文化教育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一、外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其他资料类
附录
    附录A:资料收集表
    附录B:访谈提纲
    附录C:调查问卷节选(教师、学生、社区工作者等)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 张锦花. 西藏大学, 2021(11)
  • [2]近三十年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概况[J]. 张琳,袁丽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现代性视域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困惑与教育选择[J]. 李帆,刘媛媛.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01)
  • [4]内地西藏班教师特殊素养探究——基于“意识三态观”的视角[J]. 王磊,田宝军. 民族教育研究, 2021(01)
  • [5]“重叠共识”视域下我国民族团结的实现逻辑[J]. 邵晓霞. 民族论坛, 2020(04)
  • [6]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研究[J]. 王鉴,胡红杏. 民族教育研究, 2020(02)
  • [7]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 顾超. 兰州大学, 2020(01)
  • [8]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 王鉴.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01)
  • [9]中国共产党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路径研究[D]. 王曦. 西北大学, 2019(07)
  • [10]边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路径探索 ——以云南省两县一市为例[D]. 王苗苗.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教育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