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辰雨[1](2021)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山地苔藓植物空间分布》文中研究表明苔藓植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西部地区从典型草原到荒漠,由于年均降雨量存在着显着的差异,有着明显的水平地带性植被分布,具有多种独特的旱生苔藓植物类群,极大的丰富了内蒙古苔藓植物多样性。本文通过查证馆藏标本数据和野外实地采集,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不同地带性大尺度植被类型跨度下九座山地苔藓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内蒙古西部山地苔藓植物共有41科、108属、297种,其中苔类植物14科,17属,30种;藓类植物27科,91属,267种。优势科(≥20种)为:丛藓科Pottiaceae(82)、真藓科Bryaceae(25)、灰藓科Hypnaceae(24)、紫萼藓科Grimmiaceae(20)、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20)。优势属(≥5种)为:对齿藓属Didymodon(22)、真藓属Bryum(19)、灰藓属Hypnum(13)、细湿藓属Campylium(5)等;内蒙古西部地区山地苔藓植物297种可划分为9种区系地理成分类型,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占据了总体比例的47.48%。(2)在7个植物州中苔藓植物种数总体趋势是从东到西随着山地类型的变化,种数也在随之减少,与七个州维管植物物种种数变化趋势相同。(3)通过对九座山地7个海拔区间苔藓植物α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900-2100m海拔区间,指数为5.27;最低的为1000-1300m海拔区间,指数为3.55;Pielous的指数在7个海拔区间内数值变化差异不大。通过对7个植物州内苔藓植物α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出阴山州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4.76);额济纳州Shannon-Wiener指数(2.26)最低;Pielous的指数在7个植物州内数值变化差异不大。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呈现出物种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趋势,在2000米左右的海拔范围内物种丰富度最高。(4)利用Sorenson指数对各个个海拔区间苔藓植物科、属、种相似性进行分析,各海拔区间科和属相似性普遍较高,D1(1000-1300m)和D3(1600-1900m)区间科、属Sorenson指数分别是0.90、068,最低属的相似性指数也为0.33;种相似性系数差异较大,最高为0.65,最低的仅为0.144。利用Sorenson指数对7个维管植物州苔藓植物科、属、种相似性进行分析:7个维管植物州中燕山北部州和阴山州相似性最高,Sorenson指数为0.63、燕山北部州和额济纳州最低,Sorenson指数是0.08,利用Sorenson指数对内蒙古西部地区9座山脉苔藓植物科、属、种相似性进行分析,九座山脉中科、属、种相似性指数最高的均为九峰山和乌拉山,Sorenson指数分别是0.83、0.79、0.59;科、属、种相似性系数最低的均为九峰山与马鬃山,Sorenson指数分别是;0.20、0.14、0.079。(5)利用Cody指数测定βc多样性物种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7个海拔区间中D1(1000~1300m)和D4(1900~2200m)的Cody数值最大(34.5),说明在这两个海拔区间内的苔藓植物物种变化速率最大;D6(2500~2800m)与D7(2800~23200m)的两个海拔区间Cody指数最小(7.5),说明两个海拔区间内的苔藓植物物种变化速率最小。Wilson-Shmida指数分析也得出相似的结果。(6)通过分析西部九个山地年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数据与苔藓植物种数关系,结果显示:年平均降雨量与苔藓植物种数变化趋势相同,由西向东呈现出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分析表明,苔藓植物种数与年平均降雨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苔藓植物种数与年平均气温呈现负相关,但差异不显着(P>0.05),由此说明降雨量是影响苔藓植物物种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李飞[2](2021)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文中指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针对树形孢子植物—桫椤进行保护的国家级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以北的赤水市的葫市镇,同时作为赤水市主要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该区空气氧含量高、高温高湿,由于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原始生态保存十分完整。通过对该区进行苔藓植物实地采样和标本收集,共得到近3000份苔藓植物标本。鉴定结果显示该区采集到的标本涵盖66科168属565种(含种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下同)苔藓植物,其中藓类植物38科123属398种;苔类植物门27科44属166种;角苔植物门1科1属1种;对该区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本区有12个优势科,藓类植物9科以及苔类植物3科;有13个优势属,包括藓类植物10属及苔类植物3属。同时,本区还存在较多仅采集到单种苔藓植物标本的科属,其中单种属含72个,占总属数的43.45%;将该区苔藓植物物种名录与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比对,发现该区存在3种濒危(EN)及3种易危(VU)苔藓植物。根据对该区苔藓植物生境数据分析得出:该区苔藓植物分布广泛,生境类型多样。按生境的基质特点整理为五个大生境类型,包含15种小生境,对五类大生境进行数据交叉比对并利用R语言软件中的Venn Diagram包绘制各生境物种分布的韦恩图,得出有5种苔藓植物在各大类型的生境中均有分布,对该区适应力极强;该区石生生境种类众多,涵盖总种类的79.29%,符合该区内岩石纵生的环境特点;该区作为贵州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将该区苔藓植物物种分布与喀斯特地貌区比较得出,两种地貌区的苔藓植物均以石生生境为主,但石生生境分布的种类存在差异。就该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得出,该区区系可划分为13种类型,其中东亚成分占比最大,热带成分是该区的第二大成分;热带成分中热带亚洲成分物种分布较多,占热带成分的42.18%;温带成分与热带成分相差不大,其中北温带成分含种数最多,具明显优势;该区中国特有成分分布54种苔藓植物,占有一定比例;将本区区系成分与按纬度从高至低筛选出的其他15个地区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本区与重庆大巴山区系地理成分相关性最为紧密,与乌拉山关系最疏远。
卓步胜[3](2021)在《舟山群岛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沿海群岛,是全国第一个以群岛设市的地级行政区划,共有岛屿1390个,陆域面积1440.2平方千米,位于我国东海海域,在东经121°30’~123°25’,北纬29°32’~31°04’之间。舟山群岛四面环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温和湿润,光照充足,苔藓资源丰富。本次研究选取包括舟山岛、六横岛、金塘岛、岱山岛在内的66个岛屿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分析该区域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得到以下结果:1.对该区域65科136属449种苔藓植物基于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序列(简称ITS2)、叶绿体trnA(Gly)(UCC)(简称trnG)、叶绿体trnL-trnF基因间隔区序列(简称trnL-F)分别进行基因测序,利用得到的基因序列建立系统发育树并计算舟山群岛66个岛屿的系统发育多样性指数。通过函数拟合发现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随着物种多样性的上升而增加,但基于三个基因计算得到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增加速度不同,trnL-F增速最慢,ITS2和trnG的增速基本一致。2.将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分别与岛屿海拔高度、岛屿海岸线长度、岛屿面积、岛屿生境丰富度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和最适曲线拟合,发现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随着海拔高度、岛屿海岸线长度、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线性模型的r值均高于0.78。海拔、海岸线长度与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最适模型均为 MMF 模型,公式分别为:PD=(5.97×105+5.725(Ele)2.73)/(1.04×106+(Ele)2.73);PD=(1.44+11.4×(Cos)0.6)/4.6+(Cos)0.6)。岛屿面积与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关系符合 Quadratic 模型:PD=2.031+0.597 In(Are)+0.054 In(Are)2,图中有一个明显的拐点,证明可能存在小岛效应。岛屿生境丰富度与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的最适模型为Harris模型,公式为PD=1/(10.32-8.59 HD0.054)。3.应用单拐点分段回归函数分别对基于ITS2,trnG,trnL-F三个基因序列的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和岛屿面积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得到的曲线拟合效果优于普通线性回归,证明岛屿系统发育多样性存在小岛效应现象,面积阈值在0.13-0.156 km2之间。双拐点分段回归函数拟合曲线的AIC值小于单拐点分段回归函数,即存在两个面积阈值,第一个面积阈值之后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第二个面积阈值之后的增加速度明显加快。文章继续应用单拐点和双拐点分段回归函数对基于ITS2基因序列的藓类、顶蒴藓类、侧蒴藓类与岛屿面积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藓类植物和顶蒴藓类均存在小岛效应,且双拐点分段回归函数的拟合效果优于单拐点分段回归函数。4.生境多样性与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也存在类似“小岛效应”,生境阈值为18种。
洪柳[4](2020)在《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地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清江流域地处鄂西南,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阶段。清江流域内的生物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的研究价值,但是该地的苔藓植物研究几乎属于空白阶段,仅边缘山地有少量研究。因此,运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法,以清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清江流域苔藓植物资源进行综合研究,以丰富湖北省苔藓植物资源。结果表明:(1)清江流域共采集苔藓标本五千余份,经过鉴定和整理发现有苔藓植物81科213属647种,分别占湖北省苔藓植物科属种的83.51%,74.22%,67.12%。其中,藓类植物48科156属484种,苔类植物31科55属160种,角苔类植物2科2属3种。另外,优势科20科,优势属16属,仅含一种的科17科,仅含一种的属100属。湖北新纪录科3科,新纪录属18属,新纪录种112种。清江流域还有叶附生苔藓8种,药用苔藓44种,占中国药用苔藓植物近二分之一。(2)清江流域苔藓植物有13种区系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为主,东亚成分次之,且有不少热带成分。另外,清江流域特有现象较明显,有中国特有种39种。通过将清江流域和周围地区的苔藓植物比较,发现与大巴山在科属种的相似性系数上都是最高的,与山西庞泉沟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在地理位置上越接近,相似性系数也会越高。(3)清江流域是生物热点地区之一,为进一步验证这一观点,对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分化进行研究,发现流域内部苔类植物分化高于藓类植物。与其它生物热点地区比较,发现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分化系数仅次于全球苔藓植物热点地区之一的中国阿尔泰山脉,分化水平较高,武夷山脉的分化水平相对较低。(4)清江流域海拔落差较大,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境。在清江流域,除自然保护区外,还有石林、河谷、农田、林场等多种适合苔藓植物生长的环境,通过比较发现,苔藓植物在河谷中生长最好,农田中苔藓物种比较单一。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在各微生境分布数量依次为:石生生境>土生生境>树生生境>叶附生,能同时适应土生和石生的苔藓植物也较多。
黄文专[5](2020)在《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山冰缘带是位于高山草甸及永久雪线之间的地理区,具有温度低、气压低、紫外线辐射强、霜冻、积雪、气候多变且昼夜温差大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因子,被认为是陆地上最为极端的生境之一。在全球气温持续变暖的背景下冰川大面积退缩所形成的裸地是研究植被原生演替及其环境解释的理想场所。苔藓植物具有很强的耐寒、耐旱、耐瘠薄等抗逆性状,是冰川退缩迹地中最早出现的先锋植物。由于形体微小,冰川退缩迹地的苔藓植物常被严重忽视。目前高山冰缘环境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繁殖、扩散及生存策略等资料极为缺乏。本研究以中国新疆天山1号冰川、木斯岛冰川,西藏24k冰川、小冬克玛底冰川四个代表性冰川的退缩迹地作为研究区,对该区域内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特点、群落演替特征、繁殖特征及策略进行研究。本研究拓宽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的研究地域和领域,并深化冰缘苔藓植物对高压力环境的繁殖适应机理研究,在国内首次全面系统获得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多样性以及演化信息,充实和发展冰缘环境植物的发育、演化、繁殖和寒区生态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特点不同的冰川退缩迹地,其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表现出较大差异,新疆天山1号冰川退缩迹地有苔藓植物48种(14科42属),木斯岛冰川退缩迹地有藓类植物28种(8科13属),西藏小冬克玛底冰川退缩迹地有藓类植物53种(15科25属);24k冰川前沿及表碛上有苔藓植物114种(29科60属)。包括新疆苔藓植物新纪录2种,西藏苔藓植物新纪录10种。四个冰川退缩迹地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共有的特点有,均以丛藓科Pottiaceae和真藓科Bryaceae为主要优势科,以真藓属Bryum为主要优势属;单种科、单种属类型比例较高,单种科的比例最高达53.33%,单种属的比例最高达72%(小冬克玛底冰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冰缘带区域环境的高度异质性与复杂性。由于单种科、属类型更容易因环境受破坏而发生区域性消失,在生态修复能力弱的冰缘带区域亟需加强生态保护。在区系特点上,冰缘带苔藓植物以北温带分布成分分布类型的北极——高山分布为主,符合冰缘带区域的地理特征;在区系相似分析上,属的相似性系数均高于50%,说明四个代表性冰缘区域的苔藓植物相互间为近缘植物区系。2.冰川裸地苔藓植物的群落演替生态特征冰川退缩迹地最早出现的可见群落为苔藓植物群落。随着与冰川前沿的距离增加,冰川退缩迹地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整体趋势表现为增加,但中间存在一定的波动。冰川退缩迹地苔藓植物的演替过程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冰川前沿向外的演替规律呈现为顶蒴藓类Acrocarpous mosses(如真藓科Bry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牛毛藓科Ditrichaceae)→侧蒴藓类Pleurocarpous mosses(如木灵藓科Orthotrichaceae、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灰藓科Hypnaceae)的变化。这种规律说明了顶蒴藓类比侧蒴藓类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3.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的繁殖策略及其特征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通过繁殖分配投入更少的克隆繁殖来维持种群的持续和不断更新;同时也有较高比例的物种能进行有性繁殖,投资于孢子的生产与传播,不断拓殖更远的新生境或通过孢子来度过寒季(避难),以维持在冰缘带苔藓植物的持续生存和广泛的分布。高山冰缘带以雌雄异株的苔藓植物占优势,反映了雌雄异株的苔藓植物对冰缘恶劣环境的适应生存能力比雌雄同株更具有优越性。但是雌雄同株苔藓植物的性和雌雄异株苔藓植物的性表达比例、无性繁殖的比例并未有显着性差异,这可能和环境、雌雄异株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个体的适应能力等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高山冰缘带区域雌雄异株的苔藓植物中出现明显的雌性偏向。这可能与生殖的真实代价有关:雄性表达所需要的代价比雌性表达更高。
申琳[6](2020)在《福建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物地理学研究》文中认为东冲半岛位于福建霞浦县东南部,横亘在台湾海峡与三都澳之间,是三都澳唯一的出水口。关于该地区岛屿植物的研究多局限于种子植物,目前尚无任何有关苔藓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和生物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资料报道。于2018年3月、2018年10月在研究区域内的15个岛屿进行苔藓植物标本采集和生态调查,这15个岛屿包括琅岐岛、东冲半岛、西洋岛、浮鹰岛、尼姑屿、马刺岛、魁山岛、小西洋岛、黄湾、三都岛、白匏岛、长腰岛、青山岛、斗帽岛及鸡公山岛。共采集了2741份苔藓植物标本,并进行了系统的鉴定,结合野外生态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区系与地理、影响岛屿苔藓植物区系组成和丰富度的环境因子、小岛效应现象、苔藓植物分布的嵌套格局和SLOSS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东冲半岛及附近14个岛屿有苔藓植物42科81属230种16变种,其中藓类植物34科72属220种16变种,苔类植物8科9属10种。2、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灰藓科(Hypnaceae)、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薄罗藓科(Leske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是研究区域的7个主要科,包括33属140种,分别占总科、属、种数的16.67%、40.74%和56.91%;真藓属(Bryum)、凤尾藓属(Fissidens)、青藓属(Brachythecium)、灰藓属(Hypnum)、绢藓属(Entodon)、麻羽藓属(Claopodium)、对齿藓属(Didymodon)、小曲尾藓属(Dicranella)和泽藓属(Philonotis)为10个主要属,共包括91种,分别占总属、种数的11.11%和36.99%。3、研究区域内苔藓植物的基质类型多样,在246种苔藓植物中,土生苔藓和石面薄土生各有156种和151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2.45%和21.73%,是本区域内的主要种类;石生苔藓(119种,17.12%)和山间溪沟(87种,12.52%)次之;水泥基质生种类(56种,8.06%)和树附生种类(53种,7.63%)也有一定比例,反映出该区域内分布有较好的植被。4、236种苔藓植物(含变量)可划分为北温带、东亚-北美间断分布、泛热带、旧世界温带、旧世界热带、东亚、中国和世界广布8种地理分布类型,主要以东亚(26.69%)和北温带(21.19%)分布类型为主,旧世界热带(11.86%)和泛热带(11.02%)分布类型次之,四种地理分布类型的种数占70.76%,它们是该区域苔藓植物的主要地理分布类型。5、基于苔藓植物在15个岛屿上的分布数据,应用聚类分析表明,东冲半岛的苔藓植物组成比较特殊,并与三都岛和青山岛具有较相似的苔藓区系组成。岛屿面积(A)、海拔(E)和海岸线长度(C)对岛屿苔藓植物丰富度(S)的影响显着,分别符合以下函数关系:S=25.094 A0.389,r=0.893),S=8.3104e0.006*E,(r=0.921),S=10.0120*C0.602,r=0.928)。6、应用分段回归函数对研究区域内15个岛屿的苔藓植物进行种-面积关系进行了拟合,并与应用20个非分段回归函数拟合结果的比较,发现苔藓植物在东冲半岛及附近岛屿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小岛屿效应的现象,面积阈值分别是在研究区域,藓类植物、顶蒴藓类、侧蒴藓类产生小岛屿效应的面积阈值分别是3.91、2.84、1.97km2。7、针对SLOSS争论,对苔藓植物在15个不同大小岛屿上分布数据分析显示,在面积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若干小岛屿组合比一个大岛屿具有更高的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8、基于矩阵温度和NODF指数,分析了东冲半岛及附近岛屿苔藓植物分布的嵌套程度,发现该区域苔藓植物物种分布具有很高的嵌套水平,岛屿间的生境嵌套、海拔、植被覆盖率和面积大小对苔藓植物形成嵌套分布格局也起了显着的影响。东冲半岛及附近岛屿的苔藓植物丰富度较高,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类型;在面积4km2左右以下的岛屿,苔藓植物种数并不随着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虽然苔藓植物的分布嵌套程度高,但是若干小岛组合比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岛屿具有更丰富的苔藓植物丰富度。理解影响片段化生境中苔藓植物丰富度的环境因素、嵌套分布水平和小岛屿效应现象,将为福建沿海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支持。福建沿海地区,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选择若干小的苔藓保护点比一个或少数大的保护点能够维持更高的物种多样性。
李圆圆[7](2020)在《福建海坛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坛岛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是福建省第一大岛,也是平潭县主岛(北纬25°15′—25°45′,东经119°32′—120°10′)。为搞清楚海坛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物地理学特点,对海坛岛、东庠岛、大练岛、小练岛、草屿岛、称屿、北宫屿、南宫屿、东进岛、东甲岛、龙母屿、高屿、限礁屿、前岐屿、南横岛、塘屿岛、王马屿、井屿和小甲岛这19个岛屿进行了苔藓植物生态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以及数据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从19个岛屿共采集了1960份苔藓植物标本。鉴定发现有苔藓植物39科68属161种7变种,其中苔类11科14属20种,藓类26科51属138种7变种,角苔类2科3属3种。2.丛藓科(Pottiaceae)、灰藓科(Hypn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真藓科(Bryaceae)等是主要常见科;青藓属(Brachythecium)、真藓属(Bryum)、灰藓属(Hypnum)、扭口藓属(Barbula)、小曲尾藓属(Dicranella)、凤尾藓属(Fissidens)、立碗藓属(Physcomitrium)、鳞叶藓属(Taxiphyllum)等是主要常见属。3.该地区苔藓植物的生态分布类型有土生、石生、石面薄土、水泥基质、树生和其他基质等,其中以土生为主,占采集标本数的43.47%,石生和石面薄土次之,分别占采集标本份数的23.47%和20.31%。土生、石生及石面薄土均以丛藓科、灰藓科、真藓科和青藓科为主。4.该区域内的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主要以北温带和东亚分布为主,分别占27.38%和21.43%,东亚-北美(10.71%)和泛热带分布(8.93%)次之,与舟山群岛、嵊泗列岛的苔藓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5.岛屿面积(A)、海拔(E)、海岸线长度(C)对岛屿苔藓植物种数(S)有明显影响,分别有如下函数关系:S=2.6900*A3.0488(r=0.9365),S=6.1131*E8.9680(r=0.9634),S=1.4130*C4.4578(r=0.9238)。6.实验比较了钝叶砂藓(Codriophorus aciculare(Hedw.)P.Beauv.)、灰藓凹叶变种(Hypnum cupressiforme var.lacunosum.)、拟脆枝曲柄藓(Campylopus subfragilis Renauld&Cardot.)、细叶泽藓(Philonotis thwaitesii Mitt.)、多枝青藓(Brachythecium formosanum Takai.)和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Hedw.)Broth.)对盐分胁迫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同一种苔藓植物在不同盐分处理浓度(0.3 PPT、0.6 PPT、0.9 PPT)下,以及不同种苔藓植物在同种盐分浓度(0.3 PPT、0.6 PPT、0.9 PPT)下,六种苔藓植物的Fv/Fm没有明显差异,但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该值呈现下降趋势。比较了不同浓度盐分处理后苔藓植物的紫外光谱,发现多枝青藓和灰藓凹叶变种在3种盐度下200-240 nm波长范围内的变化不明显,钝叶砂藓和拟脆枝曲柄藓在3种盐度下的紫外吸收曲线呈上升趋势,细叶小羽藓和细叶泽藓在3种盐度下的紫外吸收曲线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在36天的培养时间内,苔藓植物对该海水盐度的处理受到了盐胁迫的影响。
李腾,唐启明,韦玉梅,赵建成,李敏[8](2021)在《广西青藓科分类学修订》文中认为通过对采自广西24个县(市)的1 147份青藓科植物标本的逐一鉴定及相关文献的查阅,确认有广西青藓科植物11属、44种,其中包括广西青藓科植物新记录属1属,即拟异叶藓属(Pseudokindbergia),新记录种7种,分别为匐枝青藓(Brachythecium procumbens)、阔叶尖喙藓(Oxyrrhynchium latifolium)、泛生尖喙藓(O. vagans)、拟异叶藓(Pseudokindbergia dumosa)、华东细喙藓(Rhynchostegiella sinensis)、长肋拟青藓(Sciurohypnum populeum)和弯叶拟青藓(S. reflexum)。该文提供了修订后的广西青藓科植物名录,并对其中的新记录属、种的主要形态学识别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叶光达[9](2019)在《藓类资源调查与基于形态和叶片解剖结构的种类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苔藓植物特别是藓类资源调查,可以为苔藓植物的种类鉴定、繁殖养护方法、园林景观应用等研究提供基础。我们以从化区南平村、温泉风景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等为广州周边(低海拔高度,海拔100m及以下)地区,以武夷山的大红袍风景区、武夷宫、上梅乡、建阳区严墩村等为代表的武夷山风景区(中海拔高度,海拔200~260m)藓类资源调查主要地域,先后多次外出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记录详细的信息,包括调查时间与地点、经纬度、海拔高度、生境(干湿情况)特点等。对当天采集的藓类标本进行简单的鉴定和整理后,带回学校栽培,借助《中国苔藓志》等工具书,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解剖鉴定。初步统计得到广州周边地区的藓类植物有15科23属28种,即:灰藓科(Hypnaceae)、真藓科(Bry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锦藓科(Sematophyllaceae)、绢藓科(Entodontaceae)、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牛舌藓科(Anomodontaceae)、白发藓科(Leucobry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卷柏藓科(Racopilaceae)、牛毛藓科(Ditrichaceae)、葫芦藓科(Funariaceae)。该区域藓类植物优势科为:灰藓科占总属数和总种数分别为26.09%和25.00%;其次是羽藓科,分别为13.04%和10.71%,真藓科、青藓科各有2属2种,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70%和7.14%。武夷山风景区有藓类植物13科左右,即: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灰藓科(Hypnaceae)、绢藓科(Entodontaceae)、金发藓科(Polytrichaceae)、曲尾藓科(Dicranaceae)、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提灯藓科(Mni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桧藓科(Rhizogoniaceae)、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紫萼藓科(Grimmiaceae)、真藓科(Bryaceae)、白发藓科(Leucobryaceae),21种以上,优势科为青藓科和灰藓科,各有3种。根据藓类植物与水分、光照强度的关系,可将藓类资源大致分为3类:第1种类型:喜欢生活在隐蔽潮湿的环境中,以尖叶匐灯藓、圆叶匐灯藓、等为代表;第2种类型:可以忍耐干旱光照的环境,以大灰藓、白发藓、灰羽藓等为代表;第3张类型:介于前两者之间。以长叶鳞叶藓、绢藓和美喙藓等为代表。许多不同种的藓类用肉眼难以分辨,外形极其相似,需要使用显微镜观察其叶片细胞各部位形态结构来进行鉴定区分。对原鉴定的18种不同品种的苔藓植物,分别制作苔藓叶片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种类苔藓植物叶片及内部细胞的形态、大小和数量分布等特征,对照现有研究资料进行苔藓鉴定分类。可以得出,薄壁卷柏藓、粗枝青藓、细枝青藓、圆叶匍灯藓、尖叶匍灯藓、万年藓、小扭口藓、蕊形真藓、东亚孔雀藓、明叶藓、大凤尾藓、鳞叶凤尾藓、卷叶凤尾藓、东亚小金发藓、小胞仙鹤藓,均符合中国苔藓植物志的特征描述,与原鉴定一致;短肋羽藓、皱叶麻羽藓不符合中国苔藓植物志的相关特征描述,与原鉴定不一致,分别鉴定为灰羽藓、薄羽藓;来自云南文山的凤尾藓可以确定为卷叶凤尾藓。
李玉杰[10](2019)在《苔藓植物对石漠化过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响应 ——以贵州毕节撒拉溪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西南部的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喀斯特面积占总面积的74%,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主导区域。长期以来,在区域文化价值观的引导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石漠化问题,如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频发等,这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我国石漠化治理理论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来看理论仍滞后于实践,这可能导致治理的盲目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甚至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近年来,石漠化的预防和治理已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石漠化防治理论也需要从生态层面上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目前有研究表明,石漠化地区部分苔藓植物具备特殊的抗旱机理,使得这些苔藓植物能生长于恶劣的石漠化环境中从而发挥先锋植物的拓荒作用,为石漠化植被群落的正向演替奠定了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研究忽视了苔藓植物性状及群落特征等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这不利于揭示石漠化地区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及制定有效合理的生态治理措施。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及统计等方法,探究了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石漠化地区苔藓植物性状及群落特征等对石漠化过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苔藓植物与石漠化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撒拉溪研究区苔藓植物27科43属65种,其中苔类5科6属6种;藓类22科37属59种,丛藓科Pott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和灰藓科Hypnaceae均属于优势科,青藓属Brachythecium、对齿藓属Didymodon、灰藓属Hypnum、棉藓属Plagiothecium、湿地藓属Hyophila和真藓属Bryum为优势属,研究区苔藓植物生活型共有6种,分别为平铺型(Mats)、矮丛集型(Short turfs)、高丛集型(Tall turfs)、交织型(Wefts)、垫型(Cushion)和扇型(Fans);(2)发现在研究区的石漠化环境中(潜在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共有苔藓植物20科33属45种,藓类18科31属43种,苔类2科2属2种。无石漠化到强度石漠化演替过程中,苔藓植物科、属及种的数量均明显降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均与石漠化演替过程密切相关,说明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随石漠化演替过程不断降低;(3)发现在各等级石漠化区域内共有90个苔藓群落,其中混合群落63个,纯群落27个。苔藓植物混合群落数量随石漠化的加剧总体呈现递减趋势,而纯群落则呈现递增趋势。通过PCA构建的建群种演替规律呈现为无石漠化,潜在到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3个阶段的演替,具体体现为:无石漠化地区(狭尖叉苔Metzgeria consanguinea、圆钝指叶苔Lepidozia subtransveersa、双色真藓Bryum dichotomum)→潜在-中度石漠化地区(尖叶对齿藓Didymodon constrictus、羽藓Thuidium tamariscinum、狭网真藓Bryum algovicum、厚角绢藓Entodon concinnus、毛口藓Trichostomum brachydontium)→强度石漠化地区(真藓Bryum argenteum、北地对齿藓Didymodon fallax)。(4)石漠化区域交织型苔藓植物占主导优势,随石漠化的加剧,矮丛集型苔藓植物占比先增后减。总体来说,交织型和矮丛集型苔藓植物较为适应喀斯特石漠化环境。此外撒拉溪石漠化地区广泛生长的7种苔藓植物中,均具备各自的石漠化干旱环境适应特征,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特化的叶缘细胞、有利于水分传导的毛尖结构和粗壮的中肋结构、干旱时有利于减少蒸发的叶片内凹及叶缘内卷结构、可有效避免缺水和光损伤的多疣结构等;(5)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尖叶对齿藓Didymodon constrictus和穗枝赤齿藓Erythrodontium julaceum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含量均值都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此外,尖叶对齿藓、穗枝赤齿藓通过调节叶绿素a/b值来适应石漠化环境的演替:石漠化环境加剧的情况下,苔藓植物趋于增大叶绿素a/b的值以提高光捕捉的效率;(6)撒拉溪研究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刺梨种植园、玉米地、放牧地、采石场、弃荒地)中发现苔藓植物共12科20属27种,其中苔类植物1科1属1种,藓类植物11科19属26种。对样地中苔藓植物各多样性指数进行对比发现,弃荒地苔藓植物多样性最高,采石场多样性最低,这说明频繁的人类生产活动对区域苔藓植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7)在五种土地利用方式样地中交织型苔藓占据主导,其次依次为矮丛集型、高丛集型、垫型、平铺型。交织型苔藓植物在放牧地、采石场和弃荒地中均占据较大的比例,而在刺梨园和玉米地中,矮丛集型苔藓植物占据绝对优势。(8)各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内共有群落59个,其中混合群落29个,纯群落30个。除刺梨园和弃荒地外,其余3种样地中纯群落均占据主要优势,这说明了刺梨种植及弃耕等手段对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中国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西部地区山地苔藓植物空间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苔藓植物空间分布研究概述 |
1.2 国内苔藓植空间分布研究进展 |
1.3 国外苔藓植物空间分布研究概述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地形地貌 |
2.3 气候特征 |
2.4 水文特征 |
2.5 山地基本信息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原始数据统计 |
3.2 调查方法 |
3.3 标本鉴定 |
3.4 数据处理与多样性分析 |
3.5 苔藓植物生态数据分析 |
3.5.1 α多样性的计算公式 |
3.5.2 β计算公式 |
3.5.3 物种多样性的测量方法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内蒙古西部山地苔藓植物区系组成与分析 |
4.1.1 科的组成 |
4.1.2 属的组成 |
4.1.3 仅含一个种的科、属 |
4.2 内蒙古西部山地在不同植物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统计 |
4.2.1 内蒙古西部山地所属的7 个维管植物区物种种数统计 |
4.2.2 不同海拔高度区间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统计 |
4.2.3 内蒙古西部地区7 个维管植物州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 |
4.2.4 内蒙古西部地区山地苔藓植物空间分布格局 |
4.2.5 苔藓植物优势科随海拔空间分布格局 |
4.2.6 苔藓植物优势属随海拔空间分布格局 |
4.3 内蒙古西部地区山地苔藓植物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第5章 主要结论 |
5.1 内蒙古西部地区山地苔藓植物物种统计 |
5.2 内蒙古西部地区不同海拔区间与不同维管植物区多样性统计 |
5.3 内蒙古西部地区山地苔藓植物空间分布格局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蒙古西部地区山地苔藓植物名录 |
附录2 内蒙古西部地区九座山地气候因子数据 |
致谢 |
参加项目请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苔藓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贵州研究现状 |
1.3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近况 |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概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植被类型 |
2.1.3 气候条件 |
2.1.4 地貌特点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采集 |
2.2.2 物种鉴定 |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 |
第三章 物种调查 |
3.1 物种组成及讨论 |
3.1.1 藓类植物物种组成及讨论 |
3.1.2 苔类及角苔类植物物种组成及讨论 |
3.2 优势科属组成及讨论 |
3.2.1 优势科组成及讨论 |
3.2.2 优势属组成及讨论 |
3.3 单种科组成 |
3.4 单种属组成 |
3.5 受威胁物种 |
第四章 生境调查 |
4.1 生境调查结果及讨论 |
4.1.1 生境组成情况 |
4.1.2 五大类型生境物种交叉比对结果 |
4.2 讨论 |
4.3 与贵州2 个喀斯特地貌区苔藓植物物种生境比较分析 |
第五章 区系成分调查 |
5.1 区系成分调查结果 |
5.1.1 区系成分组成 |
5.1.2 讨论 |
5.1.3 区系成分物种分布 |
5.2 与其他地区区系成分相关性调查 |
5.2.1 相关性调查结果 |
5.2.2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物种调查 |
6.1.2 生境调查 |
6.1.3 区系成分调查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Ⅰ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名录 |
Ⅱ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3)舟山群岛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苔藓植物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意义、目标和内容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2.2.1 研究目标 |
2.2.2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地概况 |
3.2 资料收集 |
3.3 研究方法 |
3.3.1 DNA的提取、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
3.4 数据分析 |
3.4.1 系统发育树构建 |
3.4.2 系统发育多样性计算 |
3.4.3 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四章 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
4.1 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
4.2 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与岛屿环境因子的关系 |
4.2.1 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与岛屿海拔高度的关系 |
4.2.2 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海岸线长度的关系 |
4.2.3 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与岛屿面积的关系 |
4.2.4 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与岛屿生境丰富度的关系 |
4.3 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小岛屿效应现象 |
4.4 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生境丰富度的“小岛效应”现象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主要的研究结果与总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苔藓植物名录 |
致谢 |
附件 |
(4)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苔藓植物分类调查研究进展 |
1.2.3 湖北省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2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土壤 |
2.1.4 生物资源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苔藓植物样品采集及物种鉴定 |
2.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分析 |
3.1 清江流域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3.1.1 科属种的统计 |
3.1.2 优势科属组成分析 |
3.1.3 仅含一种的科及属统计 |
3.1.4 湖北省新纪录科属种 |
3.1.5 清江流域叶附生苔及中国特有种 |
3.1.6 清江流域药用苔藓植物 |
3.2 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
3.2.1 区系成分统计 |
3.2.2 清江流域与周边地区比较 |
3.3 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区系分化规律 |
3.3.1 科属种分化 |
3.3.2 与其它地区分化比较 |
3.4 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地理分布差异 |
3.4.1 不同景观单元苔藓分布特征 |
3.4.2 不同微生境之间的比较 |
4 讨论 |
4.1 清江流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 |
4.2 清江流域苔藓植区系特征 |
4.3 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分化特征 |
4.4 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地理分布规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5)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研究背景 |
1.1 苔藓植物 |
1.2 高山冰缘带植物群落演替研究 |
1.3 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繁殖及生存策略研究 |
1.4 高山苔藓植物形态适应策略研究 |
1.4.1 高山苔藓植物叶片长度与宽度的研究 |
1.4.2 高山苔藓植物叶尖及中肋的研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木斯岛冰川 |
2.1.2 天山1号冰川 |
2.1.3 小冬克玛底冰川 |
2.1.4 波密-墨脱24K冰川 |
2.2 实验方法 |
2.2.1 野外调查与标本采集 |
2.2.2 实验室工作与研究 |
2.2.3 数据处理 |
3 冰川前沿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3.1 冰缘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其特点 |
3.1.1 科、属、种组成成分 |
3.1.2 优势科、属分析 |
3.1.3 单种科、属类型 |
3.1.4 新纪录 |
3.2 冰缘苔藓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
3.2.1 区系地理成分 |
3.2.2 相似性系数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物种多样性差异分析与讨论 |
3.3.2 优势科属分析与讨论 |
3.3.3 单种科、属占比分析与讨论 |
3.3.4 区系地理分析与讨论 |
4 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群落演替研究 |
4.1 冰川前缘苔藓植物演替研究结果 |
4.1.1 木斯岛冰川苔藓植物群落演替生态特征 |
4.1.2 天山1号冰川苔藓植物群落演替生态特征 |
4.1.3 小冬克玛底冰川苔藓植物群落演替生态特征 |
4.2 分析与讨论 |
4.2.1 演替与物种多样性丰富度的变化关系分析讨论 |
4.2.2 影响苔藓植物演替生态格局因素分析与讨论 |
4.2.3 苔藓植物演替与其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与讨论 |
5 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繁殖策略研究 |
5.1 繁殖方式——有性与无性 |
5.1.1 木斯岛冰川冰缘带苔藓植物繁殖方式结果 |
5.1.2 天山1号冰川冰缘带苔藓植物繁殖方式结果 |
5.1.3 小冬克玛底冰川冰缘带苔藓植物繁殖方式结果 |
5.1.4 24k冰川冰缘带苔藓植物繁殖方式结果 |
5.2 性配置——雌雄同株与雌雄异株 |
5.2.1 冰缘带苔藓植物的雌雄同株/异株物种数 |
5.2.2 冰缘带苔藓植物雌雄同/异株的繁殖策略差异 |
5.2.3 冰缘带苔藓植物雌雄异株苔藓植物的性偏向 |
5.3 分析与讨论 |
5.3.1 繁殖策略分析与讨论 |
5.3.2 影响繁殖策略的环境因素分析与讨论 |
5.3.3 雌雄同/异株与有性繁殖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
5.3.4 雌性偏向与有性繁殖相关性分析与讨论 |
6 总结与展望 |
6.1 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特点 |
6.2 冰川裸地苔藓植物的群落演替生态特征 |
6.3 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的适应性繁殖策略及其特征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四个冰川冰缘带苔藓植物名录 |
附录二 、部分西藏、新疆苔藓植物部分新纪录种显微照片 |
附录三 、四个冰川冰缘带苔藓植物繁殖策略观测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福建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物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岛屿苔藓植物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的岛屿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地区概况 |
3.2 资料收集 |
3.3 研究方法 |
3.3.1 实验材料采集 |
3.3.2 标本鉴定与显微拍照 |
3.4 数据分析 |
3.4.1 常见科属和生境类型分析 |
3.4.2 地理分布分析 |
3.5 岛屿环境因子分析 |
3.5.1 各岛屿间区系相似性分析 |
3.5.2 影响岛屿苔藓植物物种组成的环境因素分析 |
3.5.3 环境因子对岛屿苔藓植物物种数影响的统计分析 |
3.6 小岛效应现象 |
3.7 SLOSS及其方案 |
3.8 嵌套格局 |
第四章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 |
4.1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4.2 常见科 |
4.3 常见属 |
4.4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分布类型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的地理成分 |
5.1 苔藓植物地理成分分析 |
5.1.1 北温带分布类型 |
5.1.2 东亚-北美分布类型 |
5.1.3 泛热带分布类型 |
5.1.4 旧世界温带分布类型 |
5.1.5 旧世界热带分布类型 |
5.1.6 东亚分布类型 |
5.1.7 中国特有分布类型 |
5.1.8 世界广布类型 |
5.2 讨论 |
第六章 影响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子分析 |
6.1 各岛屿间苔藓植物相似性分析 |
6.1.1 种的相似性 |
6.1.2 苔藓植物种类组成在岛屿间的空间分异 |
6.1.3 科、属的相似性 |
6.2 影响岛屿苔藓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分析 |
6.2.1 影响岛屿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的环境因子分析 |
6.2.2 影响岛屿物种构成的环境因素 |
6.3 主要环境因子与苔藓植物物种数的关系 |
6.3.1 面积与苔藓植物物种数的关系 |
6.3.2 海拔与苔藓植物物种数的关系 |
6.3.3 海岸线长度与苔藓植物物种数的关系 |
6.3.4 干扰系数与苔藓植物物种数的关系 |
6.3.5 距大陆最近距离与苔藓植物物种数的关系 |
6.4 讨论 |
第七章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的小岛效应现象 |
7.1 非分段回归函数分析种-面积关系 |
7.2 分段回归函数及小岛屿效应分析 |
7.3 讨论 |
第八章 SLOSS及其在东冲半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的方案 |
8.1 LTS曲线与STL曲线的构建 |
8.2 SAR曲线与SAC曲线的构建 |
8.3 不同大小岛屿组合下苔藓植物的种数分析 |
8.4 讨论 |
第九章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的嵌套分布及机理 |
9.1 苔藓植物类群分布的嵌套水平分析 |
9.2 影响苔藓植物物种嵌套分布的原因分析 |
9.3 讨论 |
第十章 总结与讨论 |
10.1 主要研究成果与总结 |
10.1.1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线组成 |
10.1.2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地理成分特点 |
10.1.3 影响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子 |
10.1.4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的小岛效应现象 |
10.1.5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的SLOSS方案 |
10.1.6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的嵌套分布格局及其机理 |
10.2 讨论 |
10.2.1 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物种丰富与其复杂多样的环境因子有关 |
10.2.2 嵌套格局和SLOSS |
10.2.3 岛屿物种的研究仍需完善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名录 |
附录 B: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分布情况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福建海坛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岛屿苔藓植物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岛屿苔藓植物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
2.1 研究意义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3.1 研究地区概况 |
3.2 资料收集 |
3.3 研究方法 |
3.3.1 实验材料采集 |
3.3.2 标本鉴定 |
3.4 数据分析 |
3.4.1 生态类型和常见科属分析 |
3.4.2 地理分布区系分析 |
3.5 岛屿环境因子分析 |
3.5.1 各岛屿间苔藓植物区系相似性分析 |
3.5.2 影响岛屿苔藓植物区系组成的环境因素分析 |
3.5.3 环境因子对岛屿苔藓植物种数影响的统计分析 |
3.5.4 苔藓植物的耐盐性分析 |
第四章 福建海坛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 |
4.1 福建海坛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4.2 常见科 |
4.3 常见属 |
4.4 海坛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生境分布类型 |
4.5 小结 |
第五章 海坛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
5.1 苔藓植物区系 |
5.1.1 北温带分布North Temperate |
5.1.2 东亚分布E.Asia |
5.1.3 东亚-北美成分E.Asia& N.Amer element |
5.1.4 旧世界热带分布Old World Temperate |
5.1.5 泛热带分布Pantropic |
5.1.6 温带分布Temperate |
5.1.7 中国特有Endemic to China |
5.1.8 世界广布Cosmopolitan element |
5.2 小结 |
第六章 影响海坛岛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子分析 |
6.1 各岛屿间苔藓植物物种相似性分析 |
6.2 影响岛屿苔藓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分析 |
6.3 主要环境因子与苔藓植物物种数的关系 |
6.3.1 岛屿面积与苔藓物种的关系 |
6.3.2 岛屿最高海拔与苔藓物种的关系 |
6.3.3 岛屿海岸线长度与苔藓物种的关系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不同盐分对内陆环境下的苔藓植物的影响 |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Fv/Fm的测定 |
7.2.2 紫外光谱的测定 |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
8.1 主要研究结果 |
8.2 讨论 |
8.2.1 苔藓植物物种组成与环境影响密切相关 |
8.2.2 岛屿苔藓植物的研究还需更深入细致的开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海坛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名录 |
附录2 :部分苔藓植物图谱 |
附录3 :168 种苔藓植物在19 个岛上的分布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广西青藓科分类学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1 广西青藓科植物修订名录 |
2 广西青藓科植物新记录 |
2.1 新记录属 |
2.1.1 拟异叶藓属 |
2.1.1.1拟异叶藓图版I |
2.2 新记录种 |
2.2.1 匐枝青藓图版Ⅱ:1-4 |
2.2.2 阔叶尖喙藓图版Ⅱ:5-9 |
2.2.3 泛生尖喙藓图版Ⅱ:10-13 |
2.2.4 华东细喙藓图版Ⅲ:1-4 |
2.2.5 长肋拟青藓图版Ⅲ:5-9 |
2.2.6 弯叶拟青藓图版Ⅲ:10-14 |
3合并种、存疑种和排除种 |
3.1合并种 |
3.2存疑种 |
3.3排除种 |
附录广西青藓科分类学修订名录 |
1气藓属 |
2青藓属 |
2.1多褶青藓 |
2.2台湾青藓 |
2.3 圆枝青藓 |
2.4 灰青藓 |
2.5 粗枝青藓 |
2.6 同枝青藓 |
2.7 柔叶青藓 |
2.8 燕尾青藓 |
2.9 悬垂青藓 |
2.1 0 华北青藓 |
2.1 1 毛尖青藓 |
2.1 2 匐枝青藓 |
2.1 3 溪边青藓 |
2.1 4 长叶青藓 |
2.1 5 卵叶青藓 |
3 美喙藓属 |
4 同蒴藓属 |
5 鼠尾藓属 |
5.1 羽枝鼠尾藓 |
5.2 鼠尾藓 |
6 尖喙藓属 |
6.1 卵叶尖喙藓 |
6.2 阔叶尖喙藓 |
6.3 疏网尖喙藓 |
6.4 密叶尖喙藓 |
6.5 泛生尖喙藓 |
7 褶叶藓属 |
8 拟异叶藓属 |
9 细喙藓属 |
9.1 日本细喙藓 |
9.2 光柄细喙藓 |
9.3 细肋细喙藓 |
9.4 锐尖细喙藓 |
9.5 华东细喙藓 |
1 0 长喙藓属 |
1 0.1 西里伯长喙藓 |
1 0.2 缩叶长喙藓 |
1 0.3 杜氏长喙藓 |
1 0.4 斜枝长喙藓 |
1 0.5 卵叶长喙藓 |
1 0.6 淡枝长喙藓 |
1 0.7 淡叶长喙藓 |
1 0.8 水生长喙藓 |
1 0.9 匐枝长喙藓 |
11拟青藓属 |
11.1羽枝拟青藓 |
11.2长肋拟青藓 |
1.3弯叶拟青藓 |
(9)藓类资源调查与基于形态和叶片解剖结构的种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藓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
1.2 藓类叶片解剖结构研究 |
1.3 本试验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广州市周边地区藓类资源调查 |
2.1 主要调查地自然地理与概况 |
2.1.1 从化区南平村 |
2.1.2 从化区温泉风景区 |
2.1.3 从化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 |
2.2 调查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广州周边地区的藓类植物资源 |
2.3.2 广州市周边地区藓类植物科属分析 |
2.4 讨论与小结 |
2.4.1 藓类植物与水分、光照强度的关系 |
2.4.2 地生与树生藓类分布 |
2.4.3 藓类的景观应用 |
2.4.4 小结 |
第2章 附录 |
第三章 武夷山风景区藓类资源调查 |
3.1 调查地自然地理与概况 |
3.2 调查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武夷山风景区小型藓类植物 |
3.3.2 观赏价值较高的藓类植物 |
3.4 讨论与小结 |
3.4.1 藓类植物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
3.4.2 藓类植物种群组的分布格局 |
3.4.3 武夷山风景区的藓类与水分和光照强度的关系 |
3.4.4 小结 |
第3章 附录 |
第四章 基于形态和叶片解剖结构的观赏苔藓种类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的准备 |
4.1.2 实验方法 |
4.2 观察结果 |
4.2.1 18种苔藓植物植物学性状 |
4.2.2 18种苔藓植物的叶片显微结构差异 |
4.3 讨论与总结 |
4.3.1 植物名称与中国苔藓植物志描述符合的藓类 |
4.3.2 植物名称与中国苔藓植物志描述不符合的藓类 |
4.3.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苔藓植物对石漠化过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响应 ——以贵州毕节撒拉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
1.2.1 喀斯特地区苔藓植物研究进展及现状 |
1.2.2 石漠化环境因子对苔藓植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2.1.2 自然地理 |
2.1.3 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观 |
2.1.4 石漠化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野外工作 |
2.2.2 室内工作 |
2.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撒拉溪苔藓植物物种组成特征研究 |
3.1 苔藓植物物种组成特征 |
3.2 苔藓植物优势科、优势属、优势种统计 |
3.3 苔藓植物生活型组成特征 |
第四章 撒拉溪苔藓植物对石漠化过程的生态响应 |
4.1 石漠化过程中苔藓植物多样性 |
4.1.1 区系组成特征 |
4.1.2 不同程度石漠化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4.2 石漠化过程中苔藓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4.3 石漠化过程中苔藓植物的生态适应特征 |
4.3.1 苔藓植物形态学适应特征 |
4.3.2 苔藓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特征 |
第五章 撒拉溪苔藓植物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响应 |
5.1 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 |
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苔藓植物多样性 |
5.2.1 区系组成特征 |
5.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5.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苔藓植物生活型 |
5.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群落结构特征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撒拉溪研究区苔藓植物名录 |
附录二:实验室内、外工作照片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四、中国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西部地区山地苔藓植物空间分布[D]. 王辰雨.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D]. 李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舟山群岛苔藓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D]. 卓步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清江流域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区系地理研究[D]. 洪柳.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5]高山冰缘带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学研究[D]. 黄文专. 杭州师范大学, 2020
- [6]福建东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其生物地理学研究[D]. 申琳.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福建海坛岛及周围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D]. 李圆圆.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广西青藓科分类学修订[J]. 李腾,唐启明,韦玉梅,赵建成,李敏. 广西植物, 2021(08)
- [9]藓类资源调查与基于形态和叶片解剖结构的种类鉴定[D]. 叶光达.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
- [10]苔藓植物对石漠化过程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响应 ——以贵州毕节撒拉溪为例[D]. 李玉杰.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