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肿瘤免疫监视机制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殷宏雨[1](202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与免疫微环境特性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总体死亡率低,但仍有部分发生复发和转移,而且这部分患者预后不良。BRAF V600E是乳头状癌中较为常见的突变基因,伴有突变的患者多预后不良,但机制有待解析。肿瘤内部具有复杂的异质性,其中免疫微环境稳态的破坏可造成内源性宿主免疫监视功能失衡,促进肿瘤免疫逃逸,从而使肿瘤获得更高的侵袭性,最终导致预后不良。本研究旨在探索PTC中BRAF V600E突变与免疫调节分子及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关系,从而总结BRAF V600E突变与否的PTC中存在何种肿瘤免疫微环境特性,为相应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与思路。方法: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20例PTC患者组织芯片进行BRAF V600E和免疫调节分子PD-L1、PD-1和VISTA及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CD3、CD8和Fox P3的检测,分析BRAF V600E表达与免疫调节分子及浸润性免疫细胞的关系。同时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BRAF V600E与PTC临床病理参数及免疫特征的相关性。结果:BRAF V600E突变率为61/108(56.5%)与TCGA数据库中59.1%的突变率,有较好的一致性。BRAF V600E突变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88.5%vs 44.7%)和VISTA(75.4%vs 53.4%)高于BRAF WT(野生型)患者。相反,PD-1在BRAF WT肿瘤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14.8%vs.21.3%)。虽然高CD8表达在BRAF WT标本中更为常见,但差异不显着。此外,BRAF V600E和BRAF WT肿瘤中CD3和Fox P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基于TCGA数据分析显示,BRAF V600E和BRAF WT肿瘤中PD-1、VISTA及CD8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D-L1、Fox P3及CD3在BRAFV600E组表达量的平均秩次均高于BRAF WT组(P<0.05)。此外,BRAF V600E组中PD-L1、Fox P3均低表达时,患者总生存期更长,预后更佳。BRAF V600E突变虽然与患者的年龄及性别无关,但与TNM分期有关,这与组织芯片提供的病理信息分析一致。并且还与肿瘤有无复发或进展、腺体外侵犯及病理分型有关(P<0.05)。结论:BRAF V600E突变的PTC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免疫状态受到抑制,导致宿主免疫监测功能遭到破坏,从而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我们通过分析其与免疫调节分子和浸润性免疫细胞的潜在关系,或许能为相应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同时为靶向治疗BRAF V600E突变患者挖掘出新的靶点并提供理论依据。
杨忖卿[2](2021)在《西黄丸抑制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西黄丸由牛黄(原方犀黄)、麝香、乳香、没药四味药物组成,首见于清代名医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具有和营消肿止痛,清热解毒散痈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热毒蕴结所致的多种恶疾(如流注、乳岩、痰核、瘰疬、肺痈、小肠痈等)。现代临床上可用来治疗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肿瘤,但分子机制有待阐明。复发转移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EMT经过一系列生物学变化,丧失细胞极性和细胞间接触能力,增强了运动和侵袭能力,进而赋予了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在EMT过程中,上皮标志物如E钙黏素蛋白(E-cadherin)、角蛋白(Cytokeratin)等表达水平降低,间质标志物如纤连蛋白(Fibronectin)、N钙黏素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等表达水平升高。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与其受体结合后,可诱导E-cadherin进入胞内,上调Snail 1或Twist的表达水平,下调E-cadherin的表达,诱导EMT表型,进而参与肿瘤的增殖、迁移、侵袭和转移。EMT状态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信号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调节作用。EMT与PD-L1高表达有关:EMT相关标志物如Snail和波形蛋白(Vimentin)H评分与PD-L1表达呈正相关。PD-L1的高表达通常被认为是癌症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癌细胞可通过自身高表达PD-L1来逃避宿主的抗癌免疫攻击。PD-L1可与活化的T细胞表面表达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deathreceptor 1,PD-1)相互作用,诱导T细胞凋亡,导致肿瘤免疫逃逸。除EMT与PD-L1有重要的双向调节作用之外,PD-L1还受到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y)的上调。肿瘤细胞内干扰素刺激基因高表达往往会发生化疗或免疫治疗的耐药。IFN-y与其受体结合后,激活下游JAK/STAT信号通路,IRF-1蛋白表达激活,进而诱导肿瘤细胞PD-L1的表达;而另一个干扰素刺激基因IFIT3过表达可直接促进肿瘤耐药,而敲除IFIT3基因后可减弱化疗耐药性;在乳腺癌患者中,干扰素下游的OAS1的表达也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尽管免疫细胞中高表达的具有IFN-γ抗肿瘤作用,但肿瘤细胞内高表达的干扰素刺激基因却可以发挥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我们的前期结果显示,西黄丸水提液可以抑制一组下游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同时抑制乳腺癌细胞EMT过程和PD-L1表达。因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西黄丸对乳腺癌细胞EMT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分析西黄丸抑制乳腺癌细胞PD-L1表达及对干扰素刺激基因的作用;阐明西黄丸对于单核细胞亚群比例与功能的影响。以更好地了解西黄丸抑制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为西黄丸的现代化开发以及未来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联用打下坚实基础。第一部分 西黄丸水提液抑制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目的:揭示西黄丸水提液对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EMT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EGF刺激,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出现EMT表型,再联用不同浓度的西黄丸水提液,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细胞EMT相关标志物及相关信号通路标志物Fibronectin、E-cadherin、Vimentin、STAT3和p-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100nM EGF刺激24小时后可显着升高乳腺癌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Fibronectin和p-STAT3的表达水平,诱导出EMT表型。联用西黄丸水提液后,可在乳腺癌细胞中显着下调间质细胞标志物Fibronectin的表达水平,降低STAT3的活性,抑制因EGF刺激诱导出的EMT表型。结论:在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中,西黄丸可下调STAT3的活性,并抑制由EGF诱导的EMT表型。第二部分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基因表达谱分析西黄丸治疗乳腺癌作用机制目的:利用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基因表达谱技术探讨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的分子作用网络,进一步阐明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的分子机理,寻找药物靶点。方法:检索网络药理学数据库,查找西黄丸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乳腺癌的相关基因并进行分析;将西黄丸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与乳腺癌的相关基因取交集,导入Cytoscape软件作“活性成分-疾病靶点图”核心靶点网络图,建立PPI网络、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以10nM的紫杉醇(Paclitaxel,PTX)作用乳腺癌MCF-7细胞和MDA-MB-231细胞24h,加入7.5mg/ml的西黄丸水提液作用24h后提取总RNA,进行基因芯片表达谱分析,找出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网络药理学显示西黄丸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槲皮素(Quercetin)、豆甾醇(Stigmasterol)、鞣花酸(ellagicacid)等;主要作用靶点包括 TP53、IL6、JUN、VEGFA、MAPK1和STAT1等;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HIF-1、干扰素相关信号通路等;基因表达谱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有OAS2、IFIT3、IFIT2、IFI44L、IFI44、FLG2、MUC17和MUC19,差异基因生物过程主要富集在:对病毒的反应,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对外界生物刺激的反应、细胞对生物刺激的反应、细胞对IFN-γ的反应等。综合二者结果,我们选择干扰素通路进行下一步研究。结论:综合分析网络药理学及基因芯片表达谱结果,包括STAT1在内的一组干扰素刺激基因可能是西黄丸水提液的重要作用靶点。第三部分 西黄丸抑制乳腺癌MCF-7和MDA-MB-231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目的:通过分析西黄丸对重要免疫检查点PD-L1及IFN-y诱导基因的抑制作用,揭示西黄丸对乳腺癌免疫逃逸及耐药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西黄丸水提液XHW(Z)、牛黄水提液NH(W)、麝香水提液SX(W)、乳香水提液RX(W)单独或在PBMC共培养体系下对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表面PD-L1表达水平的作用。利用紫杉醇或干扰素进行诱导刺激,通过Real Time PCR法检测西黄丸全方或单药水提液对乳腺癌MCF-7 细胞、MDA-MB-23 1 中 STAT1、IFIT3、OAS1 和 IFI44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对肿瘤细胞单独给药或肿瘤细胞与人PBMC共培养条件下,7.5mg/ml XHW(Z)处理24小时可显着下调乳腺癌MDA-MB-231细胞PD-L1的表达水平(P<0.01)。0.75mg/mlMY(W)、RX(W)可显着下调乳腺癌MCF-7与PBMC共培养后PD-L1的表达水平(P<0.01)。在乳腺癌MCF-7细胞中,0.75mg/ml NH(W)、SX(W)可显着降低因IFN-γ(200ng/ml)刺激而升高的STAT1、IFIT3、OAS1、IFI44 基因表达量(P<0.01);10nM 紫杉醇(paclitaxel,PTX)作用于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24h后,加入7.5mg/ml XHW(Z)作用24h,可显着地抑制因PTX诱导升高的OAS1、STAT1、IFIT3和ISG15基因表达(P<0.05)。结论:西黄丸水提液可以显着降低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中关键免疫检查点PD-L1蛋白的表达,单药中乳香水提液对其作用最为明显。西黄丸水提液可以降低因紫杉醇或INF-γ诱导升高的STAT1、IFIT3、OAS1、IFI44等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水平,验证了上述基因表达谱的结果。第四部分 西黄丸有效成分对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及HLA-DR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研究西黄丸有效成分对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比例及HLA-DR表达的影响,了解西黄丸对于机体重要免疫细胞功能亚群活性的作用。方法:将西黄丸有效成分加入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流式细胞术检测XHW(Z)、XHW(W)、NH(W)、SX(W、RX(W)对单核细胞 CD14++CD16-、CD14+CD16+和CD14+CD16++不同亚群HLA-DR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单核细胞不同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7.5mg/ml XHW(Z)可以显着上调单核细胞经典群(CD14++CD16-)中HLA-DR的表达水平(P<0.01),并显着增加CD14++CD16-HLA-DRhi的比例(P<0.01),上调单核细胞经典群(CD14++CD16-)的比例(P<0.01)。在各个单药水提液中,RX(W)对上述二者的上调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西黄丸全方水提液可以上调单核细胞经典群中HLA-DR的表达,并升高单核细胞经典群的比例,提示这可能是西黄丸增强免疫细胞活性的重要作用机制。综上所述,西黄丸水提液可以抑制乳腺癌细胞EMT并下调关键免疫检查点PD-L1,降低肿瘤细胞中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同时提高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这为西黄丸抑制肿瘤EMT和免疫逃逸提供了全新的分子机制,并为进一步开发西黄丸有效成分,未来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贾文玉[3](2021)在《基于巨噬细胞亚型分析探讨猪苓多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临床样本中探讨膀胱癌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与肿瘤分期及恶性程度的关系,通过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探究均一猪苓多糖(HPP)调节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从而发挥抗膀胱癌作用,在巨噬细胞亚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猪苓均一多糖活化巨噬细胞抗肿瘤的免疫分子机制。方法:第一节:膀胱癌组织中M2亚型巨噬细胞浸润与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关系研究收集29例确诊为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病理分级)和膀胱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膀胱组织中M2亚型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163、CD206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分析M2亚型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膀胱癌的分级、肿瘤细胞恶性程度的关系。第二节:均一猪苓多糖对BBN模型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影响收集课题组前期采用BBN膀胱癌模型大鼠进行HPP药效研究的膀胱癌组织石蜡块,取空白组、模型组、HPP处理组及卡介苗处理组,将石蜡组织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163、CD206、CD16、CD86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的表达情况,探讨HPP干预的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亚型的变化情况。第三节: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直接作用研究将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用不同浓度(0,10,20,50,100,200 ng/mL)的佛波酯诱导为巨噬细胞,通过细胞形态、细胞黏附能力的变化及细胞膜表面分子CD14、CD68的表达情况判断出最佳的诱导浓度作为后续实验中的巨噬细胞模型。提取的均一猪苓多糖(HPP)对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进行干预,采用RT-PCR法研究HPP对巨噬细胞中IL-1β、IL-6、TNF-α以及INOS 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CD86、CD16、CD40和CD23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HPP干预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72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H,收集活化的巨噬细胞上清,按照巨噬细胞上清:新鲜培养基1:1的比例处理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24 H和48 H的细胞活力变化,EDU增殖实验检测膀胱癌细胞48 H的增殖情况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癌细胞增殖能力和成球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48 H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以及通路分子JAK2-STAT5/NF-κB蛋白的表达。JAK2抑制剂AZD1480给予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处理后,检测P-JAK2的表达情况及膀胱癌细胞细胞活力、细胞凋亡的变化情况。第四节:基于亚型分析对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探讨用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均一猪苓多糖10 μ g/mL、T24肿瘤细胞上清:新鲜培养基1:1进行处理,培养72 H后收集细胞检测细胞膜表面分子CD209、CD301、CD172 α、CD36、CD163、CD16、CD23 及 CD206 的表达情况。细胞因子的检测是在刺激剂活化巨噬细胞72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24 H,收集细胞上清,采用液相悬浮芯片技术检测 TNF-α、IL-6、IL-10、CCL2、IL-1 β、CCL18、CCL24、CCL22、CXCL9、CCL17、IL-23p40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TGF-β的表达情况。整理数据,根据上述细胞因子及细胞膜分子的表达情况,分析HPP活化巨噬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促进肿瘤进展的机制。结果:第一节:患者的基础资料(年龄、性别)与膀胱癌的浸润程度以及病理分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M2亚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CD163、CD206及细胞增殖指标Ki-67在浸润性膀胱癌中的表达均高于非浸润性膀胱癌(P<0.05),在高级别膀胱癌中的表达均高于低级别膀胱癌(P<0.05)。CD163、CD206在膀胱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均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s>0),与CD206相比较,CD163和Ki-67表现出了更强的相关性(P<0.001)。第二节:与空白组大鼠相比较,BBN膀胱癌模型大鼠肿瘤组织内CD163和CD206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CD16和CD86显示出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较,BCG组和HPP组的CD163和CD206的表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只在CD163表现出显着性(P<0.05),CD86和CD16的表达量均表现出来升高的趋势,但未表现出来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BN膀胱癌大鼠的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大鼠(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BCG和HPP干预后肿瘤组织中Ki-67明显减少(P<0.05)。第三节:HPP在0-100 μg/mL浓度范围内对人单核细胞系THP-1未表现出细胞毒性(P>0.05);50 ng/mL PMA是THP-1诱导为巨噬细胞的最佳浓度;HPP能诱导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IL-1 β、IL-6、INOS、TNF-α mRNA的表达升高(P<0.05)、上调细胞表面分子CD86、CD23、CD40、CD16(P<0.05)。HPP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的细胞活力,并伴有时间依赖性(P<0.05);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的克隆形成能力,阻断细胞周期进程,使得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减少肿瘤细胞向S期过度,从而抑制肿瘤增殖(P<0.05);促进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细胞凋亡,主要表现为促进晚期凋亡,细胞凋亡时伴有细胞体积的皱缩,并伴有凋亡抑制蛋白Bcl-2水平下降(P<0.05);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细胞迁移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N-cadherin、Vimentin,上调E-cadherin的表达。HPP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下调人膀胱癌细胞系EJ、T24细胞中通路分子 JAK2-STAT5/NF-κB 的表达(P<0.05);JAK2 抑制剂 AZD1480 能够抑制 JAK2磷酸化蛋白P-JAK2的表达(P<0.05)、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及EJ的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P<0.05)。第四节:HPP上调细胞因子TNF-α、IL-1 β、IL-23 P40、IL-10及细胞膜受体CD16、CD86、CD23、CD40、CD36 的表达,下调了 CCL2、CCL24 及 CD209、CD301、SIRPα 的表达,对于 TGF-β、IL-6、CCL22、CCL17、CCL18、CXCL9、CD163、CD206 无明显影响;肿瘤细胞上清能够上调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TGF-β、IL-6、IL-10、CCL2、IL-1 β、CCL18、CCL22、CCL24 及细胞膜表面受体 SIRP α、CD36、CD16、CD86、CD209、CD163、CD23 的表达,下调 TNF-α 表达,对于 IL-23、CXCL9、CCL17、CD40、CD206、CD301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1、膀胱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与肿瘤的肌层浸润程度、病理分级及恶性程度有关。2、HPP能够下调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的表达,上调M1亚型巨噬细胞的表达,促进肿瘤微环境中M2亚型巨噬细胞向M1亚型极化,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3、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能够抑制人膀胱癌细胞系T24、EJ的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阻断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是通过JAK2-STAT5/NF-κB通路实现的。4、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炎症因子杀伤肿瘤细胞,并通过减轻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来发挥抗膀胱癌作用;肿瘤细胞通过诱导TAMs分泌炎症抑制因子及免疫抑制分子诱导免疫系统的失活,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
云皓琪[4](2021)在《骆驼胎盘提取物在小鼠肿瘤细胞免疫逃避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癌症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难治愈的疾病。肿瘤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分泌的物质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物质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使肿瘤细胞逃过机体的免疫监视,从而使肿瘤发生免疫逃避。众多研究证明,胎盘免疫调节因子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骆驼胎盘提取物(Camel placenta extract,CPE)能否通过影响机体肿瘤免疫逃避过程而发挥其增强免疫力的功效?目前还未定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CPE对肿瘤免疫逃避过程的影响。方法:采用Lewis肺癌细胞株,通过小鼠腋下移植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给药组,每组8只。给药组连续腹腔注射CPE 15d(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后,取小鼠肿瘤组织,并称得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做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小鼠肿瘤组织和肺部组织形态;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IFN-γ和IL-12的表达水平;用荧光定量PCR法(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的PD-1和PD-L1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给药组的抑瘤率为14.44%;病理切片显示,给药组的肺组织形态较模型组略显完整,但没有显着差异;Elisa结果显示,给药组血清中的IFN-γ和IL-1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含量都有升高,且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模型组差异不显着。qPCR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较,给药组的PD-1表达水平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着,而PD-L1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含量降低明显,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PD-1/PD-L1的表达水平都略有降低,且差异显着(P<0.05)。结论:CPE可能增加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12的含量;能够降低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的表达量。由此可以说明,CPE对肿瘤免疫逃避过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实验结果为CPE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胡滢[5](2021)在《结直肠癌微环境乳酸与巨噬细胞炎症小体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与肿瘤微环境的关系尚未研究全面。乳酸,有氧糖酵解的代谢产物,它贯穿于肿瘤发展的整个过程。结直肠癌产生的乳酸、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与肿瘤微环境的炎症小体等物质形成复杂的网络,从而调控其发展过程。本课题通过研究结直肠癌来源的乳酸诱导THP-1来源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激活与抑制的机制,探讨乳酸使机体实现免疫监视的同时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本研究将为临床研发新的结直肠癌靶向药物带来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 THP-1细胞予佛波酯(PMA)诱导后,暴露于乳酸、细菌等炎症小体激活刺激物。2 结直肠癌来源的乳酸刺激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1)使用含/不含葡萄糖培养基培养结直肠癌细胞HCT116,收集上清刺激THP-1衍生巨噬细胞;(2)予乳酸、丙酮酸、丝氨酸刺激巨噬细胞,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 Caspase-1、IL-1β 的活化;(3)予乳酸、MSU处理稳转ASC-GFP的巨噬细胞,对ASC-GFP点定量分析;(4)NLRP3 siRNA转染巨噬细胞,予乳酸处理,WB检测Caspase-1、IL-1β的表达,RT-PCR检测NLRP3 mRNA水平;(5)用乳酸处理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予ROS清除剂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巨噬细胞,再用乳酸处理,WB检测Caspase-1、IL-1β的表达。3 乳酸通过刺激TGF-β信号通路抑制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1)TGF-β预处理巨噬细胞,再用乳酸、经典配体刺激炎症小体活化,检测Caspase-1、IL-1β的表达;对ASC-GFP点定量分析;(2)TGF-β预处理后对细菌、MSU、ATP诱导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对ASC-GFP点定量分析;(3)TGF-β不同时间预处理对细菌诱导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予TGF-β Ⅰ型受体抑制剂SB431542干预,检测Caspase-1、IL-1β的活化;(4)SMAD2 siRNA转染THP-1衍生巨噬细胞,先予TGF-β预处理,再予乳酸处理,检测Caspase-1、IL-1β的活化;TGF-β对ASC-GFP聚集的作用。4 TGF-β通过SMAD-自噬-ROS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炎症小体激活(1)TGF-β预处理巨噬细胞,再进行乳酸处理,WB检测Caspase-1、LC3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ROS水平;(2)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干预已予TGF-β、乳酸处理的巨噬细胞,WB 检测 Caspase-1、IL-1β 和 LC3 表达。结果1 乳酸可作为DAMP刺激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活化,也可诱导巨噬细胞NLRP3炎症小体活化。2 乳酸通过上调ROS来激活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炎症小体。3 乳酸通过刺激TGF-β来抑制THP-1衍生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1)乳酸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中TGF-β的表达和分泌;(2)TGF-β可抑制乳酸或经典配体诱导的炎症小体激活;(3)TGF-β通过TGF-β R1来抑制炎症小体的活化。4 TGF-β通过SMAD-自噬-ROS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炎症小体激活。(1)TGF-β处理减弱了乳酸诱导的ROS累积;(2)随着TGF-β处理时间延长,自噬越明显。结论结直肠癌细胞来源的乳酸可刺激THP-1衍生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也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分泌TGF-β,而TGF-β通过SMAD-自噬-ROS通路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从而逃避免疫监视。
银艳桃[6](2021)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人数各30例。对照组行TACE术治疗,术后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服用参灵方。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因子、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等观察指标的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中医总疗效、实体瘤疗效结果,并将所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细胞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8+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体液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g A、Ig G、Ig 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g A、Ig G、Ig M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3.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L-2、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2、IFN-γ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L-4、IL-6、l 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4、IL-6、l L-10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4.肝功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TBIL、AST、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TBIL、AST、ALT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5.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AF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AFP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6.实体瘤疗效: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胁痛、乏力、纳呆、腰膝酸软、恶心、畏寒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比较,对照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细胞免疫水平,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2.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体液免疫水平,改善患者体液免疫功能;3.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肝功能、抑制AFP表达,减轻肝脏损害,抑制肿瘤生长;4.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提临床效果。
陈兴财[7](2021)在《Tim-3与PD-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明确Tim-3和PD-1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探讨Tim-3和PD-1对NK细胞、单核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1、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期间经病理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初诊病例31例,选择同期15例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且排除明显疾患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2、收集31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MM的免疫球蛋白分型及采用Durie-Salmon分期标准进行肿瘤分期的结果,骨髓涂片镜检计数骨髓瘤细胞百分比。3、采集1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标本和31例治疗前以及其中10例经3个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外周血标本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其CD3-CD56+NK细胞百分比、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以及Tim-3和PD-1在CD3-CD56+NK细胞、CD14+CD64+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方法检测15例正常对照者、21例MM患者治疗前以及10例经3个疗程化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治疗后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IL-6水平。统计并分析其与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结果:1、31例MM患者临床免疫球蛋白分型情况:Ig G型15例,Ig A型9例,其他类型7例(Ig D型2例、轻链型3例、Ig M型2例)。DS分期情况:I期2例,Ⅱ期8例,Ⅲ期21例。2、Tim-3在MM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的表达。2.1不同免疫球蛋白分型MM患者之间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 MM患者较正常对照外周血CD3-CD56+NK细胞百分比(P=0.12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P=0.071)均无显着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较正常对照显着升高(P=0.025);Tim-3+CD14+CD64+单核细胞较正常对照也显着升高(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 Ⅲ期相较Ⅰ–Ⅱ期的MM患者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无明显变化(P=0.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001)。其中10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较治疗前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46),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也显着降低(P=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 MM患者相较正常对照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TNF-α(P=0.014),IFN-γ(P=0.004)均显着降低,IL-6则显着升高(P<0.0001),且Ⅲ期相较Ⅰ–Ⅱ期的MM患者IL-6水平显着升高(P=0.0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较治疗前外周血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P=0.0009),IFN-γ(P=0.0004)均显着升高,IL-6则显着降低(P=0.003)。2.5作相关性分析发现,MM患者治疗前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与IFN-γ呈负相关(r=-0.514,P=0.017),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与TNF-α也呈负相关(r=-0.728,P=0.002),均有统计学意义。另外,MM患者初诊时骨髓瘤细胞百分比与Tim-3+CD3-CD56+NK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0.109,P=0.561),但无统计学意义,与Tim-3+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516,P=0.003),有统计学意义。3、PD-1在MM患者外周血NK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的表达。3.1不同免疫球蛋白分型MM患者之间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 MM患者较正常对照外周血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25),PD-1+CD14+CD64+单核细胞(P=0.007)也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 Ⅲ期相较Ⅰ–Ⅱ期的MM患者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34);但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显着升高(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0例经3个疗程治疗后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MM患者较治疗前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显着降低(P=0.0417),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也显着降低(P=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作相关性分析发现,MM患者治疗前PD-1+CD3-CD56+NK细胞百分比与IFN-γ呈负相关(r=-0.896,P<0.0001),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与TNF-α呈负相关(r=-0.568,P=0.007),均有统计学意义。初诊时骨髓瘤细胞百分比与PD-1+CD3-CD56+NK细胞百分呈负相关(r=-0.136,P>0.05),但无统计学意义,与PD-1+CD14+CD64+单核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0.544,P<0.05),有统计学意义。3.5 MM患者Tim-3和PD-1分别在NK细胞、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均呈正相关(NK细胞r=0.564,P<0.05;单核细胞r=0.85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Tim-3和PD-1在MM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水平与MM的免疫球蛋白分型无关,但与MM的肿瘤分期密切相关。2、Tim-3和PD-1在MM患者NK细胞和单核细胞上表达水平增高,可能导致其自身功能障碍,致使其分泌细胞因子异常,介导MM的发生发展及其进程。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im-3和PD-1在MM患者NK细胞和单核细胞上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而治疗缓解后较治疗前又显着降低,因此,Tim-3和PD-1可以成为外周血肿瘤筛查检测新的潜在标志物。4、Tim-3和PD-1在MM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存在协同作用,两者共同高表达强化了抑制MM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的抗肿瘤功能,促进了MM的进展。因此针对此两个免疫靶点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望成为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有效策略。
鹿瑶[8](2021)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长期以来一直是女性肿瘤患病率的第一位,是威胁女性生命和健康的关键原因之一。在过去的30年中,新的抗癌药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使乳腺癌的死亡率降低了39%。但是,与乳腺癌的斗争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合理的治疗方法。随着免疫学和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免疫疗法长期以来已成为继传统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外科手术之后的另一种重要的乳腺癌治疗方法。在肿瘤微环境中,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活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免疫检查点的存在,导致T细胞无法有效激活,免疫检查点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通路的确定导致免疫疗法的重大改进。目前多数治疗主要针对淋巴细胞激活基因-3(LAG-3)、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PD-L1)等相关免疫检查点分子为靶点。但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癌的敏感性是否存在差别尚不确定,因此明确不同类型乳腺癌在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对如何更合理的临床选择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阐明这一问题,本课题作为实验性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观察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为了了解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分别统计了使用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组与其对照组(常规化疗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对照组客观缓解率20%。PD-1/PD-L1研究组客观缓解率55%,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TLA-4研究组客观缓解率50%,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AG-3研究组客观缓解率40%,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升高,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此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可提高对乳腺癌的治疗疗效,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无明显差别。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于传统治疗对乳腺癌患者一般状态的影响为了了解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患者时,是否也对患者的一般状态有影响,如体重、心率、血压,我们观察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患者后患者的一般状态,结果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体重、心率及血压与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患者一般状态没有明显影响。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传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为了观察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否能够改善B细胞功能,我们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治疗后Ig G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其余几种类型抗体包括Ig A、Ig M和Ig E则无明显差别。提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促进乳腺癌患者B细胞分泌产生Ig G抗体的功能,增强体液免疫应答能力,从而参与免疫应答或提高自身抗感染能力,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4.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非TNBC)患者肿瘤大小的抑制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时的治疗效果,我们观察了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TNBC与非TNBC患者肿瘤大小的变化,结果显示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患者相比与非TNBC患者的肿瘤大小明显变小(以肿瘤的较大直径与较大的垂直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为判断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CTLA-4和LAG-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和非TNBC患者都无明显差异,肿瘤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复发的影响为了解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不同类型乳腺癌后,是否具有显着的抑制癌症复发的作用,我们随访了治疗后出院患者的乳腺癌复发情况,结果显示PD-1/PD-L1和CTLA-4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于TNBC患者可提高病理学缓解率(PCR率),但对于Luminal A型、Luminal B型乳腺癌基本无获益,而LAG-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患者的PCR率无明显提高。6.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了明确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治疗乳腺癌患者时,是否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观察了患者治疗后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分级、死亡、停药、剂量调整和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和输液反应情况,结果显示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在各型乳腺癌中与单纯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但其远期影响还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结论: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较传统化疗效果显着。2.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提高乳腺癌患者血清Ig G水平。3.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和非TNBC患者治疗效果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安全有效,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临床治疗新策略,值得研究推广。
宋鸽[9](2021)在《数学建模在癌症免疫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癌症进行预防和控制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疾病模式的转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日益增加,癌症防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本文基于癌症的生物学数据和癌症免疫学原理建立了一系列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化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利用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的理论方法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到了模型的动力学行为,最后根据参数敏感性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癌症的研究背景、治疗手段以及研究现状,并对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进行了简单阐述.第二章,我们建立了一类肿瘤-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为了更清楚地研究肿瘤细胞在免疫监视下的生长和发展,模型主要考虑了宿主免疫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免疫细胞,即代表先天免疫的自然杀伤(NK)细胞和代表适应性免疫的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根据实验和临床结果,我们首先固定了几个参数来简化模型,然后分析了简化的三维模型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给出了求解模型平衡点的存在性、判断平衡点稳定性、数值模拟中参数如何取值的详细过程,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模型平衡点稳定性的条件.最后,我们对模型的参数做了敏感性分析.数值模拟和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单独的宿主免疫系统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肿瘤细胞的发展,而且通过分析可以发现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在肿瘤的免疫监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我们考虑了癌症最普通的治疗方法-化疗.化疗是化学药物治疗的简称,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伤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但是化疗对宿主有一定的副作用,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章扩展了第二章的模型,建立了一类包括肿瘤生长、免疫作用和化学治疗的四维常微分方程(ODE)模型.该模型由自然杀伤(NK)细胞、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肿瘤细胞和化疗药物组成.与以往的研究化疗的文献不同,在我们本章的模型中,化疗药物的输入是一个恒定的常数输入,而不是随时间变化的变量.此外,该模型以质量作用项代替指数衰减项来表示剂量-反应动力学.我们在模型参数范围内通过确定平衡点并判断其稳定性来研究了该微分方程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然后,我们给出了模型各个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最后,我们模拟了不同免疫强度下的肿瘤细胞随时间变化的数量曲线.参数敏感性结果表明,化疗药物诱导的肿瘤死亡率和药物衰退率对肿瘤细胞的最终数量影响较大.数值模拟结果说明了 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活性在肿瘤化学疗法中的重要性.这表明了基于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免疫治疗应该被开发和尝试.不同免疫强度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浓度的同一化疗药物对不同宿主体内的肿瘤细胞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考虑到人体能承受的药物程度,我们制定化疗的用药方式应该因人而异.这些结果为我们制定最优治疗方案以及开发免疫治疗指明了方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四章,我们考虑了耐药性.耐药性是当前临床实践中成功治疗肿瘤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为了克服耐药性,我们需要通过了解耐药机制及药物耐药性对肿瘤发展的影响来提高治疗效果.在本章中,我们修改了先前建立的联合免疫肿瘤细胞模型,建立了一类免疫-肿瘤环境中具有耐药性的数学模型.与前两章不同的是,我们不区分免疫系统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而是考虑了免疫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效应免疫细胞(包含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等等).而且,我们将肿瘤细胞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药物敏感的药物敏感肿瘤细胞;另一类是对药物具有抗性的药物抗性肿瘤细胞.我们以常微分方程组(ODEs)的形式建立了描述肿瘤生长、免疫反应和药物治疗的数学模型.该四种群模型由效应免疫细胞、药物敏感肿瘤细胞、药物抗性肿瘤细胞和化疗药物组成.在此模型中,我们假设药物抗性肿瘤细胞是由于肿瘤细胞突变而产生的,并假设突变率为常数τ.为了弄清楚药物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我们分别研究了无药模型和有药模型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并对两类模型做了数值模拟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增强效应免疫细胞对药敏肿瘤细胞杀伤率、减少化疗药物消退率以及增大药物的常数输入,实现无瘤平衡点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第五章,对本论文工作的简要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张颖慧[10](2021)在《粘蛋白MUC1在结肠癌中诱导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粘蛋白Mucin1(MUC1)在结肠癌中表达高低与肿瘤的进展阶段和患者预后相关,表达上调表明疾病处于晚期阶段且提示预后较差。MUC1的过表达和异常糖基化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同时MUC1相关的唾液酸(Mucin-associated sialyl-Tn)抗原与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上存在的多种受体结合,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应有助于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我们通过比较MUC1阳性和阴性的结肠癌细胞在野生型和免疫缺陷型小鼠上的生长情况,发现只有在野生型小鼠中生长速度存在明显差异,数据表明MUC1可能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应答状态,促进肿瘤生长。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构建MUC1过表达荷瘤模型和收集MUC1高表达的结肠癌组织,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功能,阐明MUC1在抗结肠癌免疫应答中的功能。[方法](1)构建稳定表达人MUC1的人和小鼠肿瘤细胞系SW480/MUC1和CT26/MUC1,将其注射至BALB/c鼠和免疫系统缺陷鼠腹部皮下。每3天测量一次肿瘤的直径。荷瘤小鼠肿瘤最长径大于12mm时,被认为死亡,获得荷瘤小鼠的生存曲线。(2)收集CT26/MUC1荷瘤小鼠的肿瘤组织,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肿瘤组织匀浆液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流式细胞仪检测浸润至肿瘤组织中的CD4+T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CD8+T细胞,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的比例。通过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检测测定T细胞的杀伤功能。(3)PDL1抗体治疗CT26/MUC1荷瘤小鼠,分析荷瘤小鼠的生存曲线,评价PDL1抗体治疗效果,同时收集抗体治疗小鼠的肿瘤组织,检测组织中T细胞,MDSC,TAM的浸润情况。测定T细胞的活性改变,分析肿瘤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情况。(4)利用CD8抗体,封闭荷瘤小鼠体内CD8+T细胞功能,通过动物体内T细胞耗竭实验,研究抗体发挥作用的细胞依赖机制。(5)收集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肿瘤组织样本,同过分析MUC1表达情况,分为MUC1高表达组和MUJC1低表达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分泌,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肿瘤组织免疫细胞的比例,T细胞的活化状态,程序性死亡分子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情况。(6)利用TCGA结肠癌数据库,分析粘蛋白MUC1在结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转录水平与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1)在免疫系统完整的野生型小鼠中,MUC1阳性的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快于MUC1阴性的肿瘤细胞生长(p<0.05),但是在免疫系统缺陷的裸鼠中,MUC1阳性和阴性的肿瘤细胞的生长速度没有显着差异。(2)MUC1阳性肿瘤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增加。与MUC1阴性或低表达的肿瘤组织相比,MUC1阳性或者高表达的肿瘤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IL-17A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而抑炎性因子如IL-10,TGF-β和TNF-α水平没有显着变化(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荷瘤小鼠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CD45+CD3+CD4+T细胞、CD45+CD3+CD8+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发现MUC1阳性和MUC1高表达的肿瘤组织内,CD4+、CD8+T细胞诱导产生的IL-17A和IFN-γ的水平明显升高,但与MUC1阴性或者低表达的肿瘤组织相比,CD8+T细胞分泌granzyme B的水平并没有显着增加。(3)MUC1阳性肿瘤组织中免疫抑制性细胞增加。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MUC1 阳性和MUC1 高表达的肿瘤组织中 Tregs(CD4+Foxp3+),MDSC(CD11b+Gr1+),TAM(CD11b+F4/80+)的浸润明显增加(p<0.05)。MUC1 高表达的人结肠癌组织或MUC1阳性的小鼠肿瘤组织中MDSC、TAM和肿瘤细胞表面PDL1表达升高(p<0.05)。然而,在转染了表达MUC1质粒的CT26和SW480细胞中,MUC1并没有促进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而IL-17A和IFN-γ刺激可促进CT26细胞和CT26/MUC1细胞上PDL1的表达。结果还显示,在MUC1阳性的小鼠肿瘤组织中以及高表达MUC1的人结肠癌组织中的CD8+T细胞上PD1的表达均显着增加(p<0.05)。(4)MUC1阳性的荷瘤小鼠模型中靶向PDL1治疗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与同型抗体治疗的荷瘤小鼠相比,PDL1抗体治疗的小鼠,肿瘤组织中浸润的CD8+T细胞比例显着升高,CD4+/CD8+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MDSC和TAM的比例也显着降低。CD8+T细胞分泌IFN-γ和granzyme B的能力,CD4+T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增强(p<0.05)。表达PD1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也明显更高(p<0.05)。(5)靶向PDL1可抑制肿瘤生长。与对照组相比,PDL1抗体治疗组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生存期显着延长。而CD8+T细胞缺失的小鼠则失去了 PDL1抗体诱导的抗肿瘤保护作用。注射PDL1抗体治疗后,MUC1阳性的荷瘤小鼠则显示出更强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应。(6)在TCGA结肠癌数据库中,通过MUC1的拷贝数来确定其在肿瘤组织中表达。分析MUC1的表达与患者的生存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MUC1低表达患者组较MUC1高表达患者组生存时间显着延长(p<0.05)。[结论]在MUC1阳性或MUC1高表达的肿瘤组织中发现了更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和抑制抗肿瘤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在炎性细胞因子作用下,抑制性免疫细胞MDSC,Treg,TAM和肿瘤细胞上调免疫检查点分子PDL1的表达,抑制了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在MUC1阳性肿瘤细胞荷瘤小鼠模型中,利用PDL1抗体,阻断PDL1-PD1抑制性信号通路,减少了肿瘤微环境中Treg细胞,MDSC和TAM的细胞百分比,增强了 T细胞的细胞毒性并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最终使MUC1阳性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得以延长。因此,本研究阐明了 MUC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并为PDL1抗体在MUC1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肿瘤免疫监视机制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免疫监视机制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与免疫微环境特性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与免疫微环境特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组织样本 |
1.1.2 实验仪器 |
1.1.3 实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免疫组化检测 |
1.2.1.1 免疫组化步骤 |
1.2.1.2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 |
1.2.2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
2.2 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 CD3、CD8、Fox P3、PD-L1、PD-1和VISTA的表达及H-score评分 |
2.4 免疫调节分子和浸润性免疫细胞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5 BRAF突变状态与PTC免疫调节分子及浸润性免疫细胞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与免疫微环境特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2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CD3、CD8、Fox P3、PD-L1、PD-1及VISTA与 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3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CD3、CD8、Fox P3、PD-L1、PD-1和VISTA在“BRAF~(V600E)”和“BRAF~(WT)”两组的表达量差异 |
2.4 基于 TCGA数据库的关于 BRAF的 Kaplan-Meier生存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西黄丸抑制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IFN-γ介导肿瘤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西黄丸水提液抑制乳腺癌MCF-7和MDA-MB-231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
前言 |
试剂与设备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药网络药理学和基因表达谱分析西黄丸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西黄丸有效成分对关键免疫检查点PD-L1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试剂与设备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部分 西黄丸有效成分对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及HLA-DR表达的影响 |
前言 |
试剂与设备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基于巨噬细胞亚型分析探讨猪苓多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膀胱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
一、卡介苗的研究进展 |
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三、小结 |
第二节 巨噬细胞作为膀胱癌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
一、巨噬细胞的研究进展 |
二、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 |
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对膀胱癌的作用 |
四、巨噬细胞作为治疗靶点的抗膀胱癌研究 |
五、小结 |
第三节 中药多糖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
一、中药多糖的开发与中医理论的渊源 |
二、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三、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功能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四、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膀胱癌组织中M2亚型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与膀胱癌恶性程度的关系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节 均一猪苓多糖对BBN模型膀胱癌大鼠肿瘤微环境中巨噬细胞的影响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节 均一猪苓多糖活化的巨噬细胞对膀胱癌细胞的直接作用研究 |
一、THP-1来源巨噬细胞模型的建立及HPP对巨噬细胞的极化作用 |
二、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对于人膀胱癌细胞的直接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四节 基于亚型分析对HPP活化的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探讨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骆驼胎盘提取物在小鼠肿瘤细胞免疫逃避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胎盘 |
1.2 胎盘提取物 |
1.3 LLC肺癌细胞 |
1.4 肿瘤逃避机制 |
1.4.1 肿瘤细胞参与肿瘤免疫逃避的机制 |
1.4.1.1 肿瘤抗原性的变化 |
1.4.2 肿瘤细胞改变肿瘤微环境参与免疫逃避 |
1.4.2.1 肿瘤信号通路的改变促进了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参与免疫逃避 |
1.4.2.2 肿瘤细胞通过外泌体介导免疫逃避 |
1.4.2.3 肿瘤代谢重编辑介导的免疫逃避 |
1.4.3 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参与免疫逃避 |
1.4.3.1 免疫细胞参与肿瘤发展和免疫逃避 |
1.5 PD-1/PD-L1 |
1.6 与肿瘤免疫逃避相关的其他因素 |
1.7 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8.1 CPE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 |
1.8.2 CPE对肿瘤逃避过程的影响 |
2 CPE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的测定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试验仪器 |
2.1.3 主要试剂耗材 |
2.1.4 所需溶液配制 |
2.1.5 CPE制备 |
2.2 CPE理化性质测定 |
2.2.1 实验材料 |
2.2.2 蛋白质浓度测定试验方法 |
2.3 pH值测定 |
2.4 结果 |
3 CPE对肿瘤免疫逃避过程的影响 |
3.1 小鼠肺瘤模型的建立、分组及给药 |
3.1.1 材料 |
3.1.1.1 实验材料 |
3.1.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3.1.2 方法 |
3.1.2.1 小鼠建模、分组及给药方法 |
3.1.2.2 病理切片制作 |
3.1.3 结果 |
3.1.3.1 肿瘤组织的外观变化 |
3.1.3.2 肿瘤相关计算 |
3.1.3.3 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
3.1.4 小结 |
3.2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12 水平变化 |
3.2.1 材料 |
3.2.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3.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2.2 方法和步骤 |
3.2.2.1 小鼠血清的制备 |
3.2.2.2 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12 水平的测定 |
3.2.2.3 数据分析 |
3.2.3 结果 |
3.2.3.1 各组小鼠血清中IFN-γ水平变化 |
3.2.3.2 各组小鼠血清中IL-12 水平变化 |
3.2.4 小结 |
3.3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PD-1/PD-L1 mRNA的表达情况 |
3.3.1 材料 |
3.3.1.1 主要试剂及耗材 |
3.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3.2 方法 |
3.3.2.1 R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3.3.2.2 反转录 |
3.3.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3.2.4 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 |
3.3.2.5 数据分析 |
3.3.3 结果 |
3.3.3.1 小鼠肿瘤组织中PD-1 表达水平的变化 |
3.3.3.2 小鼠肿瘤组织中PD-L1 表达水平的变化 |
3.3.4 小结 |
3.4 WB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PD-1/PD-L1 蛋白的表达情况 |
3.4.1 材料 |
3.4.1.1 主要试剂耗材 |
3.4.1.2 主要仪器设备 |
3.4.2 方法步骤 |
3.4.2.1 蛋白质提取及其浓度测定 |
3.4.2.2 SDS-PAGE凝胶配制 |
3.4.2.3 工作液配制 |
3.4.2.4 Western Blot法检测检测小鼠肿瘤组织PD-1/PD-L1 蛋白表达 |
3.4.2.5 数据分析 |
3.4.3 结果 |
3.4.3.1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PD-1 蛋白的表达水平 |
3.4.3.2 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肿瘤组织PD-L1 蛋白的表达水平 |
3.4.4 小结 |
4 全文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结直肠癌微环境乳酸与巨噬细胞炎症小体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RT-PCR |
1.2 主要的仪器和设备 |
1.3 主要试剂、耗材、抗体 |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基本技术 |
2.2 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 |
2.3 细胞处理 |
2.4 质粒提取 |
2.5 细菌的处理 |
2.6 细胞瞬时转染 |
2.7 慢病毒感染细胞 |
2.8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 |
2.9 蛋白质免疫印迹 |
2.10 ASC-GFP聚集实验 |
2.11 流式细胞仪测定ROS |
2.12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佛波酯(PMA)诱导THP-1细胞分化 |
2 结直肠癌来源的乳酸可作为DAMP来诱导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激活 |
3 乳酸可诱导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 |
4 乳酸通过上调ROS激活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炎症小体 |
5 乳酸可诱导结直肠癌细胞中TGF-β的表达和分泌 |
6 TGF-β抑制乳酸诱导的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的活化 |
7 TGF-β抑制经典配体诱导的THP-1来源巨噬细胞中炎症小体激活 |
8 TGF-β通过TGF-β R1抑制炎症小体的激活 |
9 SMAD信号通路可介导TGF-β对炎症小体的抑制作用 |
10 TGF-β可能通过SMAD-自噬-ROS轴抑制炎症小体激活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肿瘤相关巨睡细胞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述 |
1.2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概况 |
1.3 原发性肝癌致病因素及机制 |
1.4 原发性肝癌治疗 |
2 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1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名溯源 |
2.2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因病机 |
2.3 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论治 |
2.4 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
4.2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对比 |
4.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
4.4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变化 |
4.5 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变化 |
4.6 两组患者IFN-γ、IL-2、IL-4、IL-6、IL-10 水平变化 |
4.7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 |
4.8 两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变化 |
4.9 两组患者实体瘤疗效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原发性肝癌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
2 TACE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
2.1 TACE的优势与局限 |
2.2 TACE栓塞剂及化疗药物的选择 |
3 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免疫水平变化 |
4 中医正气学说与原发性肝癌免疫功能相关性 |
4.1 中药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免疫方面的影响 |
5 中药参灵方 |
5.1 参灵方组成 |
5.2 参灵方立方背景及方解 |
5.3 参灵方现代药理相关研究 |
6 结果分析 |
6.1 参灵方改善细胞免疫水平 |
6.2 参灵方改善体液免疫水平 |
6.3 参灵方改善肝功能水平 |
6.4 参灵方改善血清AFP水平 |
6.5 实体瘤大小改变 |
6.6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疗效比较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1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Tim-3与PD-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Tim-3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部分 PD-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Tim-3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乳腺癌的危害及现状 |
1.2 乳腺癌的病因学探讨 |
1.2.1 导致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
1.2.2 发病机制 |
1.3 乳腺癌的分类、病理和分级 |
1.3.1 组织学分类 |
1.3.2 分级 |
1.4 乳腺癌的临床症状和相应检查 |
1.4.1 临床症状 |
1.4.2 辅助检查 |
1.5 乳腺癌的诊断 |
1.6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
1.6.1 手术治疗 |
1.6.2 化学药物治疗 |
1.6.3 内分泌治疗 |
1.6.4 放射治疗 |
1.6.5 生物靶向治疗 |
1.7 免疫疗法,乳腺癌治疗新思路 |
1.7.1 乳腺癌与人体免疫系统 |
1.7.2 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措施 |
1.8 免疫检查点阻滞剂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结果 |
1.8.1 免疫检查点和肿瘤免疫逃逸 |
1.8.2 靶向治疗CTLA-4 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1.8.3 用于PD-1/PD-L1靶向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
1.9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1.9.1 乳腺癌的分子结构分析 |
1.9.2 TNBC主动免疫疗法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观察指标 |
2.1.5 评价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对照组行常规化疗方案 |
2.2.2 研究组行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治疗方案 |
2.2.3 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检测 |
2.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观察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
3.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比于传统治疗对乳腺癌患者一般状态的影响 |
3.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传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
3.4 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患者肿瘤大小的抑制作用 |
3.5 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TNBC与非TNBC复发的影响 |
3.6 三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乳腺癌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数学建模在癌症免疫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癌症的研究背景 |
1.2 癌症的治疗 |
1.3 癌症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二章 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反应的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模型的建立 |
2.2.1 数学模型 |
2.2.2 简化模型 |
2.3 结果 |
2.3.1 简化模型的平衡点 |
2.3.2 简化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 |
2.3.3 简化模型的数值模拟 |
2.3.4 参数q的敏感性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章 化疗下肿瘤-免疫反应的数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模型的建立 |
3.2.1 数学模型 |
3.2.2 简化模型 |
3.3 结果 |
3.3.1 简化模型的平衡点 |
3.3.2 简化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 |
3.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4 数值模拟 |
3.4.1 模型平衡点的数值模拟 |
3.4.2 不同免疫系统强度的数值模拟 |
3.5 讨论 |
第四章 免疫-肿瘤环境中具有耐药性的数学模型 |
4.1 引言 |
4.2 模型的建立 |
4.2.1 数学模型 |
4.2.2 简化模型 |
4.3 无化疗药物模型 |
4.3.1 β>0 |
4.3.2 β=0 |
4.3.3 β<0 |
4.4 加入化疗药物的模型 |
4.4.1 β>0 |
4.4.2 β=0 |
4.4.3 β<0 |
4.5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6 数值模拟 |
4.6.1 无化疗药物模型的数值模拟 |
4.6.2 有化疗药物模型的数值模拟 |
4.7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创新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粘蛋白MUC1在结肠癌中诱导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MUC1在小鼠结肠癌模型中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WUC1高表达的人结肠癌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功能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局限性与展望 |
附表 |
综述 癌症相关粘蛋白MUC在肿瘤免疫调节和转移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四、肿瘤免疫监视机制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与免疫微环境特性及临床意义研究[D]. 殷宏雨.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西黄丸抑制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D]. 杨忖卿.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基于巨噬细胞亚型分析探讨猪苓多糖对膀胱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D]. 贾文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骆驼胎盘提取物在小鼠肿瘤细胞免疫逃避中的作用研究[D]. 云皓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结直肠癌微环境乳酸与巨噬细胞炎症小体的相关机制研究[D]. 胡滢.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6]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D]. 银艳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Tim-3与PD-1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K细胞及单核细胞上的表达及意义[D]. 陈兴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观察[D]. 鹿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9]数学建模在癌症免疫学中的应用[D]. 宋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10]粘蛋白MUC1在结肠癌中诱导免疫抑制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颖慧. 昆明医科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