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染料和助剂工业中的环境荷尔蒙问题(二)(论文文献综述)
刘永德,马琳,孙旭镯,赵海亮,李波,万东锦,肖书虎[1](2020)在《葫芦[6]脲对印染废水中染料曙红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考察了葫芦[6]脲(CB[6])对印染废水中典型染料曙红的吸附特性,研究了初始pH、吸附剂投加量、共存离子等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曙红初始浓度为20 mg/L条件下,CB [6]投加量为0.5 g/L时,2 h吸附去除率为79.5%,吸附动力学特征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等温模型拟合结果比Freundlich模型具更高的相关系数,由Langmuir模型计算得出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13.05 mg/g,且随温度升高,最大吸附容量下降表明CB [6]对曙红的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随溶液初始pH由3增至11,吸附容量从33.28 mg/g降至9.14 mg/g;共存阴离子对CB [6]吸附的不利影响顺序为PO43-> CO32-> NO2-> NO3-;CB [6]具有重复利用性,利用芬顿试剂3次再生后仍保持了原始材料84.9%的吸附容量。通过比表面积、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图谱和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静电势分布图分析,揭示了CB [6]可能的吸附原理是其"腰部"与阴离子形式的曙红水解产物产生静电吸引,从而形成超分子外包结构组装体。
谢晓梅[2](2016)在《基于葫芦脲超分子相互作用的印染废水中活性染料的吸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染料的工业化应用与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印染废水,印染废水含有难降解的-NH2、-H2SO3、-NO2等基团的多苯环物质,且水中无机盐含量高、碱性强、成分复杂、对环境危害极大。低浓度的染料就会改变水体的颜色,影响了环境的美观、降低水体的透光度,不利于水中动、植物的生存,从而使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受破坏。葫芦脲所具有的特殊结构和配合性质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含有芳环偶氮类结构的染料分子能与葫芦脲以多种弱相互作用配合形成稳定的包结配合物,葫芦脲作为一种高效吸附剂可用于印染废水中染料的去除。本文分别研究了葫芦[6]脲和葫芦[8]脲对以乙烯砜为活性基团的活性蓝19染料分子和以均三嗪为活性基团的活性黄X-RG的吸附过程,并探讨其包合机理。研究表明:对活性蓝19染料的吸附过程,葫芦[6]脲的最佳用量为60 mg,葫芦[8]脲的最佳用量为15 mg;吸附静置时间大于5小时后,吸附率达到90%以上;中性偏碱性的吸附条件更有利于提高吸附率;温度升高吸附率降低;不同浓度的Ca2+,K+,Mg2+,Na+对吸附率有显着影响;对活性蓝19染料的吸附量最大可到0.709 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式,是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为自发过程;吸附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并被IR和TG表征和理论计算所证实。对活性黄X-RG染料的吸附过程,葫芦[6]脲的最佳用量为100 mg,葫芦[8]脲的最佳用量为20 mg;吸附静置时间大于5小时后,吸附率达到90%以上;中性和偏碱性更有利于吸附;温度升高吸附率降低;不同浓度的Ca2+,K+,Mg2+,Na+对吸附率有显着影响;对活性黄X-RG染料的最大吸附量可到2.4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是单分子层的吸附;吸附过程吉布斯自由能小于零,为自发过程;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为化学吸附,并被IR和TG表征和理论计算所证实。
陈光浩[3](2014)在《杉木木屑对水中亚甲基蓝及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纺织、造纸、制革及印染行业每年排放大量印染废水,水体中的染料成分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对动植物的生长具有毒害作用。用吸附法去除水中的染料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能有效富集去除污染物等优势,其中,新型廉价且有效的吸附材料是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选用木材加工厂废弃的杉木木屑为材料,并对其进行改性,利用未改性杉木木屑(RawFir Sawdust, RFS)及改性杉木木屑(Modified Fir Sawdust, MFS)吸附水中的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 MB)、刚果红(congo red,CR)染料,考察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吸附剂投加量、染液起始pH、盐和表面活性剂等对染料吸附的影响;进行吸附模型的研究,包括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吸附材料进行表征,探究杉木木屑吸附染料的主要机理。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主要影响因素研究:RFS和MFS对MB、CR的去除率随着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染液初始pH对吸附的影响表明,随MB初始pH的增大,RFS和MFS对MB的吸附量呈上升趋势,pH在4~12的范围内,RFS和MFS对MB的吸附量保持在24mg/g和48mg/g左右。随着CR溶液pH的增加,CR在RFS和MFS上的吸附量表现为,pH在4-6的范围内吸附量下降,在6-8范围内趋于平稳,pH>8时吸附量继续下降。对于染料的吸附,RFS比MFS更快达到平衡,改性过后的木屑在提高吸附量的同时,吸附平衡时间也相对有所延长,RFS和MFS对两种染料的的吸附性能随着染液初始浓度的增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NaCl抑制了两种木屑对MB的吸附,而能促进对CR的吸附。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 benzene sulfonate SDBS)对吸附影响不大,而添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etyl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则明显抑制吸附的进行。CR的吸附过程中,表面活性剂SDBS和CTAB的添加总体上有利于RFS对CR的吸附,却会抑制MFS对CR的吸附。2、吸附模型研究:MB、CR在RFS、MFS上的吸附均最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因此两种染料在两种木屑上的吸附过程均属于单分子吸附。MB在RFS、MFS上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1.8、108mg/g, CR在RFS、MFS上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9.8、42.6mg/g,RL、n的分析表明,两种染料在木屑上的吸附均易于发生;D-R吸模型研究结表明,RFS、MFS对MB、CR的吸附类型均属于化学吸附,且染料在MFS上的化学吸附能力较RFS有所提高;吸附动力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MB、CR在RFS、MFS上的吸附均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两种木屑对染料的吸附是一个非常快速即达到平衡的过程,吸附主要发生在木屑表面,颗粒内扩散过程的影响极小。3、两种木屑的FTIR图谱分析表明,经过改性后,1750cm-1的吸收峰消失,1281cm-1吸收峰发生移动,说明饱和脂肪酸的C=O振动、烯烃的C-H的弯曲振动发生了变化,且发生化学吸附作用的官能团主要为羟基和羧基。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染料在木屑表面的吸附机制包括表面官能团络合、静电引力以及离子交换作用。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木屑经过改性后无论对阴离子染料还是阳离子染料,其吸附量均有提高,且原木屑许多吸附影响条件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改性杉木木屑是一种良好的生物质吸附剂。
郑小会[4](2011)在《硝化污泥共代谢内分泌干扰物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uting Chemicals,EDCs)能够干扰生物机体内正常的内分泌过程,对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由于在日常生活以及工农业中的广泛使用,这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在极低的浓度下即可对生物体造成危害,因此在全世界范围内,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正在日益受到科研人员的密切关注。大量的EDCs通过人畜的排泄物和洗浴废水等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目前主要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是活性污泥法,主要以去除污水中的悬浮固体和较高浓度的有机物及营养盐为目的,而对痕量的污染物如EDCs等的去除在设计污水处理厂时并未要求。本研究选取了内分泌干扰物中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雌激素:雌酮(Estrone,E1),雌醇(17β-Estradiol,E2)和炔雌醇(Ethinyl Estradiol,EE2)为目标化合物,运用实验室培养的硝化污泥处理水中痕量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试验样品通过固相萃取(Solid PhaseExtraction)技术进行预处理,同步实现目标EDCs的分离净化与富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对目标EDCs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用单一氮源培养的硝化污泥对三种雌激素均有共代谢作用,其中E2降解速率最快,EE2最慢。E2在降解过程中有E1的产生。硝化污泥通过共代谢可以提高这3种难降解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生物降解性能。E1、E2、EE2的存在对氨氧化细菌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但是暂时的。硝化污泥中E1、E2和EE2的降解均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三种EDCs的降解速率大小关系为:E2>E1>EE2。用单一氮源培养的硝化污泥在氨氮的存在情况下既能使三种EDCs在共代谢的作用下被降解,同时还能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作用。
王素芬,周凌云,苏东海[5](2010)在《糠醛渣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和机理》文中指出研究了糠醛渣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和机理,探讨了吸附时间、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剂粒度及溶液初始pH值对亚甲基蓝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pH值为8的条件下,糠醛渣投加量为1g,反应时间为90min时,糠醛渣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为97.96%。对试验数据运用相关数学模型拟合,显示吸附过程动力学更适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路希鑫,严子春,路希超[6](2009)在《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印染废水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高、成分复杂、难降解物质多,是一种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介绍了印染度水的特点以及处理印染废水的主要方法之一:氧化法及氧化法与其它方法联用的技术。还介绍了一些可有效处理印染废水的新型高效氧化剂,如高铁酸钾等。
陈荣圻[7](2009)在《REACH法规与印染助剂中的高度关注物质(六)》文中研究说明
宋玉莹[8](2009)在《出入境纺织服装产品添加剂中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纺织品上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与否或其残留量是否超标,直接关系到纺织品的生态指标。近年来,国内外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生态纺织品标准,对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提出禁用或限用严格的要求。一些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以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限制进口,对我国的出口产品造成一定障碍。藉此,为了适应国外市场需求,促进我国纺织品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纺织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助剂产生的有毒性有害物质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出入境重要贸易商品安全因子检测技术研究》(2006BAK10B03)子课题4-“出入境轻纺产品中有害物质安全阈值匹配性及风险管理评价方法研究”,主要研究了:(1)对国内外相关生态纺织品法规及标准进行差异性分析,对比不同国家对纺织品服装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禁用及限用情况。(2)对江浙沪40家助剂厂及印染厂中前处理助剂、印染助剂、后整理助剂生产或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并在国内外相关生态纺织品法规及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与标准禁用或限用的助剂。(3)将国内外纺织品服装有毒有害物质动物实验毒理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分析,并对其毒性进行详细的阐述。(4)利用数理统计学方法,将抽样得到的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值与国内外相关法规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我国服装用品检测值与国内外相关法规及标准的安全阈值匹配情况,为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提供了参考。本文通过对助剂厂及印染厂的调查研究,提出国内纺织服装产品应使用环保添加剂的建议,对纺织产品的品种、质量及其附加值将产生积极的作用;通过将检测值与国内外相关法规与标准进行匹配性比较研究,分析常出现问题的有毒有害物质,为出口企业敲响警钟。从而使中国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企业跨越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在市场中赢得更多的利益和份额。
廖相喜,邱燕梅[9](2007)在《水中的微污染物及其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环境工作者对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了解得比较深入,而对水中的微污染物却知之甚少。介绍了水中微污染物的种类,主要包括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环境荷尔蒙(EDs)两大类,并分析了它们的性质、危害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中两大微污染物的可能治理措施,希望能给有关环境工作者提供帮助。
刘顺枝,刘雯,张建桃[10](2006)在《环境激素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文中认为介绍了环境激素的概念及其危害,综述了新世纪全球面临的环境激素污染问题,重点探讨了我国环境激素污染的现状,并对如何减少环境激素的危害,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预防措施,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共同防治环境激素污染.
二、染料和助剂工业中的环境荷尔蒙问题(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染料和助剂工业中的环境荷尔蒙问题(二)(论文提纲范文)
(1)葫芦[6]脲对印染废水中染料曙红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仪器 |
1.2 CB[6]的制备 |
1.3 吸附试验 |
1.3.1 吸附动力学 |
1.3.2 吸附等温线 |
1.3.3 溶液初始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1.3.4 共存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1.4 再生试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吸附动力学 |
2.2 吸附等温线 |
2.3 吸附效果影响因素 |
2.3.1 溶液初始p H |
2.3.2 共存离子影响 |
2.4 CB[6]的再生利用 |
2.5 材料表征及吸附机理分析 |
2.5.1 比表面积 |
2.5.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与红外图谱 |
2.5.3 扫描电镜 |
2.5.4 吸附机理分析 |
3 结论 |
(2)基于葫芦脲超分子相互作用的印染废水中活性染料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印染废水的主要来源及特点 |
1.2 印染废水的处理研究进展 |
1.2.1 生物法 |
1.2.2 化学法 |
1.2.3 物理法 |
1.3 超分子化学概述 |
1.3.1 葫芦脲及其结构特性 |
1.3.2 葫芦脲的研究及其应用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章小结 |
2 葫芦脲的制备与表征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 甘脲的合成 |
2.2.1 尿素与乙二醛的摩尔比 |
2.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2.3 反应pH值的影响 |
2.2.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2.3 甘脲的表征 |
2.3.1 熔点仪 |
2.3.2 甘脲的红外谱图 |
2.3.3 甘脲的TG |
2.3.4 甘脲的DSC |
2.4 葫芦脲的合成 |
2.4.1 葫芦脲的分离 |
2.5 葫芦脲的表征 |
2.5.1 葫芦脲的红外图谱 |
2.5.2 葫芦脲的TG |
2.5.3 葫芦脲的1HNMR |
2.5.4 粒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葫芦脲对活性蓝19染料分子的吸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药品 |
3.3 活性蓝19的分析 |
3.3.1 活性蓝19的分子式 |
3.3.2 活性蓝19染料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
3.3.3 活性蓝19染料的标准曲线 |
3.4 试验方法 |
3.4.1 葫芦脲的用量对染料吸附率影响 |
3.4.2 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率影响 |
3.4.3 温度对吸附率影响 |
3.4.4 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 |
3.4.5 离子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
3.4.6 不同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对比图 |
3.5 葫芦脲对活性蓝19的吸附机理研究 |
3.5.1 葫芦脲对活性蓝19的吸附等温线 |
3.5.2 吸附热力学参数计算 |
3.5.3 吸附动力学模型 |
3.5.4 包合物的表征 |
3.6 理论计算 |
3.6.1 计算方法 |
3.6.2 基态构型 |
3.6.3 包合过程热力学 |
3.6.4 计算光谱与实验光谱的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4 葫芦脲对活性黄X-RG染料分子的吸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4.2.2 实验药品 |
4.3 活性黄X-RG的分析 |
4.3.1 活性黄X-RG的分子式 |
4.3.2 活性黄 X-RG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
4.3.3 活性黄X-RG溶液的标准曲线 |
4.4 实验方法 |
4.4.1 葫芦脲的用量对染料吸附率影响 |
4.4.2 初始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率影响 |
4.4.3 温度对吸附率影响 |
4.4.4 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 |
4.4.5 不同离子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 |
4.4.6 不同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对比图 |
4.5 葫芦脲对活性黄X-RG的吸附机理研究 |
4.5.1 葫芦脲对活性黄X-RG的吸附等温线 |
4.5.2 吸附热力学参数计算 |
4.5.3 吸附动力学模型 |
4.5.4 包合物的表征 |
4.6 理论计算 |
4.6.1 计算方法 |
4.6.2 基态构型 |
4.6.3 计算光谱与实验光谱的比较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杉木木屑对水中亚甲基蓝及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综述 |
1.1 染料的来源、危害 |
1.1.1 染料的来源及分类 |
1.1.2 印染废水的危害及处理技术 |
1.2 常见的染料吸附剂 |
1.3 木屑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1.4 常用的吸附模型 |
1.4.1 吸附等温线 |
1.4.2 吸附动力学 |
1.5 吸附机理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木屑吸附MB、CR的影响因素分析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吸附剂的制备 |
2.1.2.2 吸附实验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2.2.2 染液初始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2.2.3 吸附时间及染液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2.2.4 盐和表面活性剂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吸附模型与机理研究 |
3.1 吸附模型实验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吸附等温模型研究 |
3.2.2 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 |
3.2.3 吸附前后的FTIR表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硝化污泥共代谢内分泌干扰物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内分泌干扰物质概述 |
1.1.1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定义 |
1.1.2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种类 |
1.1.3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危害 |
1.1.4 内分泌干扰物质的作用机制 |
1.1.5 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质的来源 |
1.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微生物的共代谢降解作用 |
1.2.1 共代谢的定义 |
1.2.2 共代谢的分类 |
1.2.3 共代谢的特点 |
1.2.4 EDCs 的共代谢降解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和来源 |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3 课题的来源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
2.1.2 试验进水水质 |
2.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2.2.1 试验仪器及材料 |
2.2.2 试验试剂 |
2.2.3 试样的制备 |
2.3 常规指标分析及方法 |
2.4 样品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
2.4.1 样品预处理 |
2.4.2 样品分析方法 |
2.4.3 分析方法的性能 |
2.5 分析质量控制 |
2.5.1 试验所用器具 |
2.5.2 空白试验 |
2.5.3 精密度控制 |
2.5.4 方法的回收率 |
3 硝化污泥的培养 |
3.1 适应高氨环境的活性污泥 |
3.1.1 试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
3.1.2 污泥培养过程 |
3.2 单一氮源培养硝化污泥 |
3.2.1 试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
3.2.2 污泥培养过程 |
4 EDCs 共代谢降解动力学研究 |
4.1 试验方案 |
4.1.1 活性污泥预处理 |
4.1.2 试验方法 |
4.1.3 分析方法 |
4.2 EDCs 降解情况与讨论 |
4.2.1 E1 的降解 |
4.2.2 E2 的降解 |
4.2.3 EE2 的降解 |
4.3 降解动力学曲线拟合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糠醛渣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和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1.2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糠醛渣的预处理 |
1.2.2 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1.2.3 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1.2.4 吸附剂粒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1.2.5 p 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1.2.6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 |
2.2 投加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2.3 吸附剂粒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2.4 p 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 小结 |
(8)出入境纺织服装产品添加剂中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纺织助剂现状 |
1.3 纺织助剂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研究 |
1.4 生态纺织品法规及标准 |
1.5 研究的背景及研究工作的意义 |
1.6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前处理助剂调研分析 |
2.1 前处理助剂应用现状 |
2.2 前处理助剂调研结果分析 |
2.3 前处理助剂使用建议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印染助剂调研分析 |
3.1 印染助剂应用现状 |
3.2 印染助剂助剂调研结果分析 |
3.3 印染助剂使用建议 |
3.4 小结 |
第四章 后整理助剂调研分析 |
4.1 后整理助剂应用现状 |
4.2 后整理助剂调研结果分析 |
4.3 后整理助剂使用建议 |
4.4 小结 |
第五章 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研究 |
5.1 有毒有害物质毒理性分析 |
5.2 阈值匹配性研究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9)水中的微污染物及其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中微污染物的种类 |
2 水中微污染物的性质 |
2.1 水中环境荷尔蒙的性质 |
2.2 水中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性质 |
3 水中微污染物的危害 |
3.1 水中环境荷尔蒙的危害 |
3.2 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
4 水中微污染物的作用机制 |
4.1 水中环境荷尔蒙的作用机制 |
4.2 水中持续性有机物的作用机制[20] |
5 水中微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
5.1 水中环境荷尔蒙的控制技术[21] |
5.2 水中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
6 结语 |
(10)环境激素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前 言 |
1 环境激素的概念 |
2 新世纪面临的环境激素污染问题 |
2.1 印染和助剂工业向环境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的污染 |
2.2 化学农药的污染 |
2.3 垃圾焚烧和污水排放造成的污染 |
2.3.1 垃圾焚烧 |
2.3.2 污水排放 |
2.4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激素造成的污染 |
2.4.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2.4.2 饲料添加剂 |
2.5 包装容器和塑料制品可产生环境激素污染 |
3 环境激素对生物的危害 |
3.1 对肿瘤发生的影响 |
3.2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
3.3 对神经行为的影响 |
3. 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4 我国环境激素污染的现状 |
4.1 政策、法令滞后 |
4.2 政府投入不够, 科研力量薄弱 |
4.3 一些企业有害物质用量大, 关、停、并、转困难 |
4.4 环保宣传教育力度不够, 国民缺乏环保意识 |
5 防治措施 |
5.1 加强对环境激素污染源的管理, 采用新工艺 |
5.2 提高个人的防范意识 |
5.3 健全法制、法规, 加强环保宣传 |
5.4 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 |
四、染料和助剂工业中的环境荷尔蒙问题(二)(论文参考文献)
- [1]葫芦[6]脲对印染废水中染料曙红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J]. 刘永德,马琳,孙旭镯,赵海亮,李波,万东锦,肖书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0(05)
- [2]基于葫芦脲超分子相互作用的印染废水中活性染料的吸附研究[D]. 谢晓梅. 武汉纺织大学, 2016(11)
- [3]杉木木屑对水中亚甲基蓝及刚果红的吸附性能研究[D]. 陈光浩. 广西大学, 2014(02)
- [4]硝化污泥共代谢内分泌干扰物试验研究[D]. 郑小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1)
- [5]糠醛渣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和机理[J]. 王素芬,周凌云,苏东海. 湖北农业科学, 2010(10)
- [6]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进展[J]. 路希鑫,严子春,路希超. 石油化工应用, 2009(03)
- [7]REACH法规与印染助剂中的高度关注物质(六)[J]. 陈荣圻. 印染, 2009(10)
- [8]出入境纺织服装产品添加剂中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及阈值匹配性研究[D]. 宋玉莹. 东华大学, 2009(02)
- [9]水中的微污染物及其控制技术[J]. 廖相喜,邱燕梅. 广东化工, 2007(08)
- [10]环境激素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J]. 刘顺枝,刘雯,张建桃.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