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河网区非点源污染分析

平原河网区非点源污染分析

一、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洪建权[1](2021)在《扬州沿运灌区排水沟塘水质净化效果及优化途径研究》文中提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已成为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日益突显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上应对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人工湿地成为较为推崇的一种方法。我国南方平原河网地区农业排水沟塘系统作为一种连接农田与接纳水体的天然缓冲带,具有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对农业排水中氮、磷污染物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沿运灌区两个典型排水沟塘系统为对象,根据2018-2019年水稻种植期农田排水沟塘水质监测数据,研究了氮、磷污染物在农田排水沟塘系统中的运移规律;并应用QUAL2K水质模型模拟了农田排水沟对排水中氨态氮和总磷两种污染物的削减情况,分析了调整水力联系及采用部分重点治理措施对改善整体水质净化效果的作用;最后,本文结合相关水质评价方法对研究区两年内大型沟塘水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农田排水沟塘水质分析结果显示,在水稻生长期,排水农沟氮磷浓度均值都明显高于排水支沟/塘;沟塘中的NH3-N浓度变化不大,在农田施肥后和水稻生长末期有增大的趋势,但会快速降至很低的浓度;NO3-N浓度的变化和排水沟水位关联性较高,高水位下NO3-N易流失,但在整个监测过程中有减小趋势;TP浓度在田间施肥有增大的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监测期内均值为0.14 mg/L;TN监测期内浓度变化幅度较大,均值为2.60 mg/L。对2018年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NO3-N呈中等变异性,TP在排水农沟中呈现较强的变异性,在支沟和塘中呈中等变异性,而NH3-N在大多数沟塘中表现为强变异性。(2)应用QUAL2K模型分析了农田排水沟主干段6-7个监测点的水质指标,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在20%左右,相关系数(R)和Nash-Sutcliffe系数(NSE)在率定期和验证期的计算值都大于0.5,符合模型精度要求。应用QUAL2K模型优化研究区农田排水沟塘水质净化效果的模拟结果显示,优化效果为截污>减小排水流量>调整排水沟流网系统,且对总磷的优化效果要高于氨态氮。(3)按照三级功能区划分,以达到Ⅲ类水作为研究区大型沟塘水质的目标,在整个监测过程中TN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劣于目标水质3个等级,TP、NO3-N接近于目标水质,NH3-N优于目标水质1个等级。利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研究区沟塘水质在空间上的变化特征,评价结果接近于目标水质1个等级,整体上达到目标水质的要求。研究区大型沟塘水质呈现显着的季节变化,春季水质逐渐好转,水质类别在Ⅲ类以下,随着夏季降水量的增多水质状况变差,为Ⅲ类或Ⅳ类,秋冬季水质类别再回到Ⅲ类以下,基本符合目标水质要求。

罗珊[2](2018)在《渤海新区海岸带陆域水环境模拟及生态环境评价》文中认为海岸带是海区和陆域之间相互作用的区域,其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但随着经济发展,渤海新区海岸带环境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因此,研究海岸带陆域水环境模拟及生态环境评价对渤海新区的污染治理、规划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且从模型构建方法看,对平原地区河网降雨径流、污染物迁移模拟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主要对现状与规划情况下渤海新区海岸带陆域进行了水环境模拟及生态环境评价。水环境模拟数学模型主要包括污染负荷估算模型、降雨径流模型及污染物迁移模型。生态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地表水环境评价及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本文首先对渤海新区海岸带陆域进行网格划分,生成无结构混合网格。根据地形及网格形心与河道距离,将汇入同一河道的单元网格合并形成与河道对应的子区域。根据地形对河道进行分级拟序,确定河道间、子区域间汇流关系。污染负荷估算以工业污染、居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业化肥、水产养殖为污染源,采用输出系数法,以村庄为单位,计算得到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排放量,通过泰森多边形分配,得到单元网格、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降雨径流模型通过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与河道拟序汇流模型耦合建立。子区域内以二维非恒定浅水运动方程为控制方程,通过有限体积法离散求解,模拟计算单元网格形心处水位、流速及子区域产流量;子区域间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及河道间汇流关系,计算子区域入水、出水水量及蓄水量,最终得到主要河口入海水量。通过实测降雨资料验证,模型可靠。污染物以水为驱动,随降雨汇流过程迁移。污染物迁移模型遵循污染物量的平衡原则,模拟计算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变化及子区域污染物入、出流量及残留量,最终得到主要河口入海污染物量及浓度。通过实测污染物浓度资料验证,模型可靠。根据计算结果可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环境评价:地表水环境评价,将计算所得子区域内河道污染物浓度与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限值浓度相比,评估各子区域是否达标;生态环境综合评价,采用PS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子区域综合评价指数,评估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态。

毛旭辉[3](2018)在《苏州海绵城市试点区降雨径流与河道水环境耦合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发展进程中不透水率增高影响雨水自然入渗,由此引发了城市内涝、面源污染等问题。国外因而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等降雨径流控制方法与理念,我国近年也提出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然而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建设目标多为径流量及污染负荷的总量控制,有必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实际特点提出针对性的管理、规划、评价和考核方法。平原河网地区具有河道密布、雨水排口众多等特点,降雨径流形成后通过雨水管网就近、分散地排入河道。研究以平原河网地区的降雨径流控制及水环境改善为目标,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试点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构建了适用于平原河网地区的海绵城市目标与评价体系,关注雨水排口出水同时考虑河道调蓄空间。选择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内平江新城区域进行案例研究,在整理、分析区域各类基础数据与文件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设计了近期对部分项目地块进行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改造的LID情景一和远期对区域进行整体改造的LID情景二两种海绵城市建设情景。研究选取美国环保署(US EPA)开发的SWMM模型和EFDC模型,作为海绵城市情景模拟与分析的工具。使用SWMM模型建立研究区域的地表径流与管网输水模型,使用EFDC模型建立河道水动力水质模型,SWMM模型出水口流量及水质模拟结果作为径流污染源输入EFDC模型中,以模拟降雨径流入河后河道水位和水质的变化情况。在6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日降雨、20152017年降雨时间序列和不同重现期两小时降雨条件下,对两种海绵城市建设情景的区域排水、河道响应进行模拟分析,并使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建设情景进行评价。各LID情景在雨量小时效益较好,随着降雨重现增加、降雨强度增大,径流控制率和污染削减率逐渐降低。LID情景一中项目地块可实现径流总量和污染削减的控制目标,但对区域整体及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有限。LID情景二可使区域整体达到建设目标,提高了区域排涝标准,除硬性的控制目标外,也可削减峰值流量、污染峰值浓度等,有效改善了区域的水环境。

沈青云[4](2016)在《平原河网区圩区的非点源污染产排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平原河网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圩区。圩区是一种相对封闭的单元,防渗堤坝的修建阻隔了圩内外水量和物质的自由交换。仅在圩内积涝或农田灌溉的时候,通过人工开启涵闸泵站将圩内涝水排放至圩外或自圩外河道引水进入圩内。圩区独特的水文结构和水管理方式产生了其独特的非点源污染特征。本文选择太湖湖西区典型圩区——上下西川圩为研究区,在充分考虑圩区农业管理措施和特殊的内外水量交换过程的基础上进行了圩区污染源分析,通过典型圩区内部非点源污染的模拟计算,结合进、排水水量和水质的连续监测,对圩区非点源污染氮磷负荷的产出时空特征及向外部排放的数量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阅读分析,明晰了圩区平原河网区圩区的空间结构及水量调配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归纳总结出圩区非点源污染源主要类型、产出途径和产出机理。圩内的农田径流、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及农村生活等非点源污染负荷产生后先积聚在圩内沟渠、坑塘、内河等蓄水体,非排涝时期长期停滞在圩内各级水体中,仅在排涝时期圩内产污才通过人工开启涵闸泵站随涝水排放至圩外。(2)通过对上下西川圩2015年进、排水量、水质及排灌站前蓄水塘及外围河道的水质的监测与计算,进行了圩区水量调配圩区污染负荷强度变化特征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上下西川圩稻季引水灌溉的水量略高于排涝量,历次进、排水水质均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而历次排水水质氮、磷各指标的平均浓度均比同期进水的浓度还要高,说明稻季圩区的排涝事件会将圩内产生的污染随排涝水流输送到本身已严重污染的受纳水体,造成圩外水质的进一步污染;上下西川圩各排灌站氮磷污染负荷年均浓度基本一致,存在着较小的空间差异;总氮和总磷污染负荷与圩区的农业管理措施密切相关,在种植当日施肥和后续追肥后会明显上升,在两季作物的种植间隔时期降至低值;夏季汛期圩内河道的总氮、总磷浓度均高于圩外河道,圩区排涝会将圩内污水及其所携带的污染排入外河,此时的圩区对于圩外河道来说是非点源污染的输入“源”;非汛期则恰恰相反,圩外河道氮、磷浓度高于圩内河道,但此时一般不进行圩内外水交换,这一时期圩区水质的变化主要来源于圩内污染源的产出影响。(3)运用基于过程的SWAT模型对典型圩区的非点源污染负荷产出进行估算与分析。按照4个排灌站控制区域将上下西川圩划分为4个子流域,利用研究区的基础地理、气象、农业管理措施等进行模型参数提取,对上下西川圩的非点源污染进行分布式建模模拟,模拟结果基本反映了圩区氮磷负荷产出趋势。但对于包含大面积圩区的平原河网区,未考虑圩区影响下模拟得到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将远远大于实际值。

曾微波[5](2015)在《基于GIS的平原河网水资源动态模拟与水量调度研究》文中提出平原河网地区水网发达,河网水流方向顺逆不定,污染排放口分布范围较广,水环境模拟分析具有相当难度。为了更好的认清平原河网地区水文水质现状,实现区域水资源动态模拟与引水调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对当前水资源动态模拟及优化配置的相关概念、理论、方法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的基础上,以平原河网—西溪湿地为例,通过分析污染物入河量与水体水质的关系、降雨与产流汇流的关系等,结合平原河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管理的需求,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在引水总量控制条件下,通过对丰、平、枯不同典型年河网水质水量变化的分析,建立包括降雨产流、汇流、面源污染负荷、河网水量水质、河网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等方面的数学模型,提出适合平原河网地区水功能区动态管理的理论体系和计算模式。通过对研究区未来水质进行模拟预测,预先确定调水水量及分配过程,提高水量调度分配的预见性,并利用WebGIS与模型的耦合集成,实现平原河网水资源量质一体化的调度模拟。研究成果对于平原河网水功能区水资源动态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开展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区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评价与分析根据研究区水体的功能要求,综合考虑研究区水环境现状和污染物主要来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进行研究区水质评价。从水质评价的结果来看,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运行前三年的总体达标断面在15%左右,运行后的区域河网断面达标率接近50%,丰水期达标率更高,为87%,说明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环境效益显着;从污染物随时间变化情况看,各断面水质枯水期较平水期与丰水期差;从区域水体的氨氮随着水体流动而普遍超标的实际情况来看,说明区域内居民的生活污染排放是研究区污染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区域内部生活污染随机排放,且钱塘江引水水质不稳定,造成区域河网水质不能稳定达标。入河污染物的总量统计结果表明:入河COD的最大来源是引水,其次是生活污染;入河氨氮的最大来源是生活污染,其次是引水;入河总磷的最大来源是生活污染,其次是引水。由此可见,进入区域河网的污染物以引水污染与生活污染为主,面源污染中,氨氮入河量也占相当的比重。从污染物质的成分分析得知,污染物因子以氨氮为主,总磷次之。(2)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研究利用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开展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是当今国内外水资源配置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以研究区多年降水、流量、水位以及下垫面数据为基础,建立包括降雨产流、汇流、面源污染负荷、河网水量水质、河网动态纳污能力计算等方面的数学模型,并采用以上模型与参数模拟并验证了研究区河网流量与水位过程以及主要污染物因子的浓度变化过程。模型验证的结果表明:水位过程、流量过程的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模型模拟精度较高。整个验证期内,日平均流量实测值与模拟计算结果过程线峰谷基本对应,各监测断面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82,最小值0.78。日平均水位实测值过程线与模拟计算结果过程线基本重合,各监测断面水位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值为0.95,最小值0.94。而与水位流量过程的验证结果相比,区域水质过程的验证误差稍大。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监测断面处于以农业用地和农村居住用地为主,且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如:莲花港与冯家河,生活污染的排放存在较大的随机性,造成水质模拟难度加大。但从水质过程验证结果的总体情况来看,水质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COD、氨氮和总磷的浓度变化过程。(3)典型年动态纳污能力分析、污染负荷削减与水质预测依据研究区降雨频率分析结果,确定降水典型年,结合自流式引水水源钱塘江的潮位分析结果,以潮位最低的2010年为引水条件,与降水典型年组合作为设计典型年。采用降雨产流模型,结合各典型年的降水与蒸发资料,计算各典型年的产流汇流与污染入河总量,结果表明:各典型年水资源总量差异不大;各典型年的面源污染入河总量与生活污染入河量相比,占比不大,各典型年的入河污染物COD、氨氮和总磷来源均以生活污染为主,其中,各典型年COD的生活污染排放占全部入河COD的比重最高,其次是总磷和氨氮。采用河网动态纳污能力模型,在不考虑污染物削减,仅以现状引水条件计算各典型年的动态纳污能力,结果显示,现状水平年(2010)的污染物入河总量与各典型年年均纳污能力相比,除总磷小于各典型年的年均纳污能力外,氨氮和COD的排放都超过了各典型年的年均纳污能力。显然,如不进行污染物的削减,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不到1000万m3的水量差异无法使水质达标。由于面源污染不易控制,而区域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染,污染物的削减相应的考虑对生活污染的削减。以各典型年的污染物入河总量为依据,通过分析动态纳污能力,区域生活污染入河量削减至产生总量的10%以下,或削减至现状入河量的三分之一以下并辅以引配水措施,可以保证各典型年区域河网水质稳定达标。(4)给定水质约束条件下的典型年最小引水量分析通过引水与自动水质监测站点数据的联动调度,合理确定水量调度规则,可以准确地确定不同典型年条件下与污染物排放与削减相适应的全年最小引水量。本文研究中,设定区域河网各监测断面污染物浓度不能标,采取浓度达到水质标准限值的90%以上时,能引则引,否则设定最大引水流量不超过10m3/s的调度方式,可获得给定水质约束条件下各典型年的最小引水量。各典型年最小引水量都大大低于设计引水量,即使与现状水平年的实际引水量比较,最小引水需求比也有较大幅度的降低。(5)基于GIS的水资源动态模拟与可视化调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系统与水文环境模型的各种耦合方式及其优缺点,采用基于数据交换接口的耦合方式,研制了引水工程河网配置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地理建模方式,利用ModelBuilder建模工具,实现模型数据的自动提取;通过ArcGIS Schematics提取节点与河道中心线的逻辑关系,建立河网逻辑关系,实现水文模型各计算要素的逻辑组织与管理;利用线性内插的方式渲染河段污染物浓度,实现水量水质变化的静态展示与动态模拟;通过和水环境数学模型进行数据交互,获取水环境数学模型的模拟计算数据,实现引配水的实时调度与预见性调度。系统的实现为平原河网地区水功能区动态管理与调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刘庄,晁建颖,张丽,解宇锋,庄巍,何斐[6](2015)在《中国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文中提出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对水污染总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分析中国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在系统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中国常用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方法总结为三大类:输出系数模型、实证模型和机理模型,阐述了各种模型的特点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从非点源污染的界定、产污量和排污量的区别、国内和国外非点源污染产生环境的差异以及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负荷的计算4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模型和计算方法适应研究区的环境特征是研究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今后要加强实证研究、理论研究与模型开发的结合,逐步建立适应中国环境特点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方法体系。

段雪梅[7](2013)在《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经济损失估算研究》文中提出平原河网区域河流众多,水流平缓,水环境承载力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平原河网水系水污染问题严重。本研究选择苏南长江流域典型平原河网区雪堰镇和苏北沿海平原河网区长荡镇为代表性研究区域,雪堰镇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发达,为经济发达地区;长荡镇地处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农业是当地重要经济支柱。雪堰镇和长荡镇农田、畜禽养殖及农村生活产生的污染物处理率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相对较重,也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对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估算了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量,比较分析了两个代表性城镇农业非点源污染差异,并首次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对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进行估算,为制定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和估算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提供技术依据。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选择资料易得、计算简明的Johnes输出系数法对雪堰镇和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分析比较了两镇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差异,利用影子工程法和替代价格法对农业非点源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雪堰镇2008年农业非点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分别为140265kg、21447kg、607430kg;入河量分别为66970kg、6722kg、275781kg。长荡镇2010年农业非点源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产生量分别为922453kg、325509kg、3892290kg;入河量分别为217600kg、40756kg、806467kg。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明显比雪堰镇严重。由于两地产业结构、农业耕作模式、农户生产生活习惯、污染物处理率以及政府管理力度的不同,雪堰镇与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存在较大差异。雪堰镇农业非点源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主要来自于农村生活,所占比例分别为53.2%、54.0%,总磷(TP)主要来自于畜禽粪便,比例为62.3%。从各项污染指标来看,农村生活和畜禽粪便是雪堰镇农业非点源污染产生的主要来源,农田径流污染所占比重最小。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主要来自于畜禽粪便,所占比例分别为74.3%、94.9%、78.1%,然后依次是农村生活、农田径流。由于农业种植面积、畜禽养殖数量、农村人口数量的不同,雪堰镇和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地域差异较大。雪堰镇绣衣村农业非点源产生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最多,分别占总排放量的11.5%、17.7%、12.8%,然后依次是东洋湖村、万寿村。长荡镇胜利桥村农业非点源污染最严重,其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21.8%、28.0%、22.5%,然后依次是甲侯村、东厦村。雪堰镇2008年和长荡镇2010年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总损失量分别为243.0万元、723.6万元。长荡镇各类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量远大于是雪堰镇。雪堰镇农村生活污染经济损失占主导地位,比例为67.3%,然后依次是土壤侵蚀、畜禽养殖污染,分别占21.7%、11.0%。长荡镇畜禽养殖污染损失最大,占50.3%,然后依次是农村生活污染、土壤侵蚀,比例分别为36.0%、13.7%。雪堰镇和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绣衣村是雪堰镇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最大的区域,然后依次是共建村和东洋湖村。长荡镇胜利桥村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总损失最大,然后依次是甲侯村和东厦村。

吕永鹏,杨凯,车越,谢胜,刘辰,任翔宇,尚钊仪[8](2012)在《上海滴水湖集水区非点源污染物输移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文中认为基于经典的输出系数法,以上海滴水湖集水区为例,初步探讨了适合于中国东部平原河网地区的半分布式集水区非点源输移通量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结果表明:(1)结构方面,滴水湖集水区非点源类型主要包括土地利用、降雨以及分散排放的农村生活污水3类,土地利用是最主要的非点源类型;(2)时间尺度,1965~2008年,滴水湖集水区非点源污染物输移通量呈现增加态势,非点源污染问题基本经历了从不明显到初步显现再到凸显的3个阶段;(3)空间尺度,13个二级集水区和137个三级集水区的输移通量分布与功能定位、城市化程度以及有效绿地面积比例有关.

申萌萌,苏保林,李卉,张倩[9](2012)在《太滆运河流域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平原河网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流的水力联系复杂,导致对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有一定的困难.为加强对这一类地区非点源污染的研究、揭示流域内非点源负荷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分析现有几种适用于平原河网地区估算方法的基础上,选取太滆运河流域典型区域,以农业非点源污染估算为重点,将非点源污染分为产生量和入河量2部分,按照农田径流、农村生活、畜禽养殖分别计算产生量,再通过现场调查和野外试验估算入河系数和入河量,估算该地区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并对其时空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在年内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农田径流污染的影响,6—8月份的污染负荷比较高,接近全年污染负荷的30%;以行政村为单位的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显示大成村区域污染负荷最高.

徐爱兰,陈敏,季晓,曾建[10](2012)在《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产污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平原感潮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严重,同时由于本身具有的交叉污染等特性,造成了整个平原河网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安全问题。文章在南通平原河网地区选择圩区作为典型区,以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野外原位试验,研究平原河网典型圩区各形态污染物随降雨径流的迁移特征,建立了稻季农田营养盐的迁移通量与径流通量、施肥量及降雨距施肥时间间隔三者之间的定量化关系。

二、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扬州沿运灌区排水沟塘水质净化效果及优化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
        1.2.2 沟塘湿地水质净化效果研究现状
        1.2.3 QUAL2K模型在国内外研究中的应用
        1.2.4 水质评价方法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1.3 研究区种植情况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布置及设计
        2.2.2 排水流量监测
        2.2.3 水质监测
        2.2.4 采样及水质实验方法
        2.2.5 水质评价方法
第3章 排水沟塘氮磷污染物变化分析
    3.1 排水沟塘对氮磷污染物的截留净化作用
        3.1.1 排水沟塘的性质
        3.1.2 农业氮磷污染物的来源及存在形式
    3.2 稻作期排水沟塘氮、磷污染物的变化分析
        3.2.1 氨态氮变化分析
        3.2.2 硝态氮变化分析
        3.2.3 总磷变化分析
        3.2.4 总氮变化分析
    3.3 针对研究区试验田排水农沟的氮磷变化分析
    3.4 氮磷污染物统计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QUAL2K模型简介及参数确定
    4.1 QUAL2K模型介绍
    4.2 排水沟QUAL2K模型建模步骤
        4.2.1 模拟区的现场勘查
        4.2.2 模拟区单元和河段的划分
        4.2.3 模型边界条件及参数的选择与确定
    4.3 模型参数的输入
        4.3.1 气象参数输入
        4.3.2 水质参数输入
        4.3.3 水力参数输入
    4.4 模型的评价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区稻作期间农田排水沟水质模拟及优化分析
    5.1 2018年稻作期排水沟QUAL2K水质模拟结果
        5.1.1 排水沟中氨态氮模拟结果分析
        5.1.2 排水沟中总磷模拟结果分析
    5.2 2019年稻作期排水沟QUAL2K水质模型的模拟验证
        5.2.1 排水沟中氨态氮的模拟验证
        5.2.2 排水沟中总磷的模拟验证
    5.3 污染物去除效果模拟综合评价
    5.4 排水沟塘系统不同优化措施的效果
        5.4.1 情景1.调整水力联系对沟塘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5.4.2 情景2.排水沟入流流量变化对沟塘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5.4.3 情景3.排水沟截污治理对沟塘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区大型沟塘系统水质评价
    6.1 2018年水质指标的时空监测情况
    6.2 2018年大型沟塘水质评价结果分析
        6.2.1 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
        6.2.2 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
        6.2.3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水质评价结果对比
    6.3 沟塘水质年内变化特征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渤海新区海岸带陆域水环境模拟及生态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海岸带生态环境评价的研究
        1.2.2 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的研究
        1.2.3 点源污染负荷估算的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渤海新区海岸带概况及水环境现状
    2.1 渤海新区海岸带概况
        2.1.1 研究范围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质地貌
        2.1.4 入海径流
        2.1.5 社会经济
    2.2 渤海新区海岸带水环境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3.1 降雨径流模型原理
        3.1.1 平原河网水动力模型
        3.1.2 平原河网产汇流模型
    3.2 污染物迁移模型原理
    3.3 污染物负荷估算模型原理
        3.3.1 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确定
        3.3.2 污染负荷估算
    3.4 海岸带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原理
        3.4.1 指标体系建立
        3.4.2 指标选取
        3.4.3 数据处理
        3.4.4 权重确定
        3.4.5 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环境模拟数学模型数据处理及建立
    4.1 基础数据处理
        4.1.1 数字高程(DEM)数据
        4.1.2 边界轮廓及河网概化
        4.1.3 村庄分布
        4.1.4 土地利用
        4.1.5 水文地质
        4.1.6 工业企业
    4.2 降雨数据处理
        4.2.1 雨量站位置
        4.2.2 降雨监测数据
        4.2.3 长期雨量资料
        4.2.4 暴雨重现期
    4.3 水环境模拟数学模型建立
        4.3.1 网格划分
        4.3.2 子区域划分
        4.3.3 下垫面信息数值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染物负荷估算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5.1 现状村庄污染物计算结果
        5.1.1 总氮(TN)排放量分析
        5.1.2 总磷(TP)排放量分析
        5.1.3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析
        5.1.4 氨氮(NH3-N)排放量分析
    5.2 规划村庄污染物计算结果
    5.3 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分布
        5.3.1 现状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分布
        5.3.2 规划子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降雨径流模型和污染物迁移模型计算
    6.1 降雨径流模型率定与验证
        6.1.1 汇流系数确定及径流水量验证
        6.1.2 水深及流动趋势分布验证
    6.2 降雨径流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6.3 污染物迁移模型率定与验证
    6.4 污染物迁移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及分析
    7.1 地表水环境评价
        7.1.1 现状地表水环境评价
        7.1.2 规划地表水环境评价
    7.2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7.2.1 数据来源
        7.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3 数据标准化结果
        7.2.4 权重确定
        7.2.5 综合评价指数计算结果及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苏州海绵城市试点区降雨径流与河道水环境耦合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城市降雨径流问题
        1.1.2 降雨径流控制理念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径流污染监测的研究
        1.2.2 降雨径流污染模拟的研究
        1.2.3 平原河网地区的降雨径流控制
        1.2.4 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评价方法
    2.1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
    2.2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指标
        2.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2.2.2 设计降雨量
        2.2.3 年径流污染削减率
        2.2.4 下沉式绿地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
    2.3 平原河网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
        2.3.1 部分试点省市海绵城市相关导则比较
        2.3.2 平原河网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评价体系
    2.4 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基础条件分析及海绵城市建设情景设计
    3.1 研究区域基础条件分析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象水文
        3.1.3 地形地貌
        3.1.4 土地利用
        3.1.5 排水系统
        3.1.6 河道水系
        3.1.7 土壤与地下水
    3.2 研究区域雨水相关规划
        3.2.1 苏州市城市中心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
        3.2.2 苏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3.2.3 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3.3 研究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情景
        3.3.1 控制目标
        3.3.2 建设情景
    3.4 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域地表径流模型与河道模型建立
    4.1 模型选取
        4.1.1 地表径流模型
        4.1.2 河道水环境模型
    4.2 模型建立
        4.2.1 地表径流模型
        4.2.2 河道水环境模型
    4.3 模型的验证
        4.3.1 参数选取
        4.3.2 模型验证与误差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海绵城市建设情景模拟与效益评估
    5.1 情景设置
    5.2 设计日降雨模拟分析
        5.2.1 地表径流模拟结果
        5.2.2 河道水位水质变化
    5.3 年降雨条件地表径流模拟结果
    5.4 不同重现期2小时降雨模拟分析
        5.4.1 地表径流模拟结果
        5.4.2 河道水位水质变化
    5.5 区域海绵城市建设情景效益评估
    5.6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图录
表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平原河网区圩区的非点源污染产排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非点源污染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方法综述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我国研究进展
    1.3 平原河网区圩区的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
        1.3.1 平原河网区圩区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总结及本文的研究定位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圩区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2.1 圩区空间结构特征
    2.2 圩区水量调配特征
        2.2.1 排涝过程
        2.2.2 灌溉过程
    2.3 圩区非点源污染特征
        2.3.1 圩内非点源污染源解析
        2.3.2 圩区非点源污染停滞(积聚)特征
        2.3.3 圩区非点源污染排放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圩区水量调配及圩区污染负荷强度变化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和基础数据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基础数据
    3.2 实验方案设计及水样采集
        3.2.1 圩区内外水量交换观测实验方案设计
        3.2.2 水质样品采集与分析
    3.3 圩区进、排水量分析
    3.4 圩区氮磷污染分布特征
        3.4.1 圩区稻季进、排水水质特征
        3.4.2 圩内氮磷污染空间分布特征
        3.4.3 圩内氮磷污染时序变化特征
        3.4.4 圩区内、外河氮磷污染分布特征
    3.5 圩区污染负荷排出量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圩区氮磷负荷的SWAT模拟与分析
    4.1 模型运行工程的建立
        4.1.1 空间离散化
        4.1.2 模型参数化
    4.2 模型率定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总氮、总磷年均产出空间分析
        4.3.2 总氮、总磷月均产出时序分析
        4.3.3 总氮、总磷月均产出总量与排出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5)基于GIS的平原河网水资源动态模拟与水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动态模拟研究
        1.2.2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2.3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资源配置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数据来源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人口
        2.1.3 区域下垫面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2 上游汇水区域概况
        2.2.1 水文气象
        2.2.2 河流水系
    2.3 水利工程概况
        2.3.1 研究区河道整治工程
        2.3.2 钱塘江引水入城工程概况及其他配水格局
        2.3.3 运西片配水设施
        2.3.4 上游水利工程
    2.4 水环境综合整治
    2.5 区域水量与污染物入河总量
        2.5.1 区域水量分析
        2.5.2 区域污染物总量
        2.5.3 区域污染物来源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环境综合评价与分析
    3.1 水质监测分析
    3.2 水质实验监测
        3.2.1 引水流量分配监测
        3.2.2 雨水监测
    3.3 水质现状评价
        3.3.1 水质评价方法
        3.3.2 水质评价标准与结果统计
        3.3.3 水质评价结论
    3.4 区域污染调查
        3.4.1 排放口调查
        3.4.2 生活污染产生与排放调查
        3.4.3 雨水污染监测
    3.5 主要环境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研究
    4.1 河网水量模型
        4.1.1 水量模型基本方程
        4.1.2 边界条件
        4.1.3 方程解法
    4.2 河网水质模型
        4.2.1 水质模型基本方程
        4.2.2 边界条件
        4.2.3 方程解法
    4.3 动态纳污能力模型
    4.4 产流汇流模型
    4.5 面源产污模型
    4.6 河网概化与断面概化
        4.6.1 河网概化
        4.6.2 断面概化
    4.7 模型参数选择
    4.8 模型验证
        4.8.1 流量过程验证
        4.8.2 水位过程验证
        4.8.3 水质过程验证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纳污能力与最小引水量研究
    5.1 典型年选取
        5.1.1 雨量频率分析
        5.1.2 钱塘江潮位分析
    5.2 典型年水资源总量与污染负荷
        5.2.1 丰水年水资源总量与污染负荷
        5.2.2 平水年水资源总量与污染负荷
        5.2.3 枯水年水资源总量与污染负荷
        5.2.4 典型年水资源总量分析
        5.2.5 典型年污染负荷来源分析
    5.3 典型年动态纳污能力、污染负荷削减及水质预测
        5.3.1 典型年动态纳污能力分析
        5.3.2 枯水年污染负荷削减与污染物量入河分配
        5.3.3 枯水年污染物削减后的水质分析
    5.4 典型年最小引水量研究
        5.4.1 最小引水量研究的意义
        5.4.2 典型年最小引水量测算
        5.4.3 最小引水量的局部水质恶化与对策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GIS的水资源动态模拟与可视化调度
    6.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6.2 地理信息系统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应用
    6.3 地理信息系统与水文模型的耦合方式
        6.3.1 水文模型和GIS的松散耦合
        6.3.2 水文模型和GIS的紧密耦合
        6.3.3 水文模型和GIS的完全集成
    6.4 水资源动态模拟与可视化调度
        6.4.1 相关技术框架基础
        6.4.2 数据组织与管理
        6.4.3 地理信息系统与水文模型接口定义
        6.4.4 模型起算信息提取
        6.4.5 河网概化逻辑图
        6.4.6 水质可视化表达
        6.4.7 可视化水量调度模拟与成果分析
        6.4.8 闸门控制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论文研究特色与创新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经济损失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业非点源污染概述
        1.1.1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含义与特征
        1.1.2 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1.2 国内外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非点源污染负荷和经济损失估算方法
    2.1 农业非点源污染定量估算方法
    2.2 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评价方法
第三章 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平原河网区雪堰镇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3.2.1 雪堰镇农田污染负荷估算
        3.2.1.1 雪堰镇农业生产情况
        3.2.1.2 雪堰镇农田污染输出系数的确定
        3.2.1.3 雪堰镇农田污染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3.2.2 雪堰镇畜禽养殖污染负荷估算
        3.2.2.1 雪堰镇畜禽水产养殖情况
        3.2.2.2 雪堰镇畜禽水产养殖输出系数
        3.2.2.3 雪堰镇畜禽水产养殖污染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3.2.3 雪堰镇农村生活污染负荷估算
        3.2.3.1 雪堰镇人口及生活污水排放情况
        3.2.3.2 雪堰镇农村生活污染输出系数
        3.2.3.3 雪堰镇农村生活污染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3.2.4 雪堰镇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分析
    3.3 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3.3.1 长荡镇不同土地利用污染源负荷估算
        3.3.1.1 长荡镇农业生产情况
        3.3.1.2 长荡镇土地利用输出系数确定
        3.3.1.3 长荡镇不同土地利用污染源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3.3.2 长荡镇畜禽养殖污染负荷估算
        3.3.2.1 长荡镇畜禽水产养殖情况
        3.3.2.2 长荡镇畜禽水产养殖输出系数
        3.3.2.3 长荡镇畜禽水产养殖污染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3.3.3 长荡镇农村生活污染负荷估算
        3.3.3.1 长荡镇农村人口及生活情况
        3.3.3.2 长荡镇农村生活污染输出系数
        3.3.3.3 长荡镇农村生活污染负荷计算结果与分析
        3.3.4 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总量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估算
    4.1 农业非点源污染损失计量模型介绍
        4.1.1 土壤侵蚀经济损失计算
        4.1.2 畜禽养殖污染经济损失计算
        4.1.3 农村生活污染经济损失计算
    4.2 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估算
        4.2.1 雪堰镇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估算
        4.2.1.1 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
        4.2.1.2 畜禽养殖污染经济损失计算
        4.2.1.3 农村生活污染经济损失计算
        4.2.1.4 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总损失分析
        4.2.2 长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损失计算
        4.2.2.1 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
        4.2.2.2 畜禽养殖污染经济损失计算
        4.2.2.3 农村生活污染经济损失计算
        4.2.2.4 农业非点源污染经济总损失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上海滴水湖集水区非点源污染物输移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半分布式通量测算方法
    1.2 集水区概况
    1.3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讨论
    2.1 2008年滴水湖集水区点源与非点源负荷数量特征
    2.2 2008年滴水湖集水区非点源污染物的输移通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2.2.1 不同类型非点源间的输移通量差异
        2.2.2 不同类型污染物间的输移通量差异
        2.2.3 二级集水区间的输移通量差异
        2.2.4 二级集水区内部的输移通量差异
    2.3 1965~2008年滴水湖集水区非点源污染变化的数量特征
    2.4 1965—2008年滴水湖集水区非点源污染变化的结构特征
    2.5 1965—2008年滴水湖集水区非点源污染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3 结 论

(9)太滆运河流域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估算方法
    1.1 平原河网地区主要非点源污染分类
    1.2 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估算方法
        1) 污染负荷当量法.
        2) 输出系数法.
        3) 模型估算法.
2 太滆运河流域地区农村非点源负荷估算
    2.1 农田径流污染负荷估算
    2.2 农村生活污染负荷估算
    2.3 畜禽养殖污染负荷量估算
3 太滆运河流域地区非点源负荷时空分布规律
    3.1 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时间分布规律
    3.2 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规律
    3.3 大气湿沉降污染规律分析
4 结论

(10)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产污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方法
    1.1 区域概况
    1.2 圩区地表水及营养盐迁移试验
    1.3 营养盐迁移通量和出流通量
    1.4 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EMC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形态营养盐迁移特征
        2.1.1 无机态和有机态氮素迁移特征
        2.1.2 溶解态和悬浮态磷素迁移特征
    2.2 各形态营养盐迁移通量与各影响因素关系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四、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州沿运灌区排水沟塘水质净化效果及优化途径研究[D]. 洪建权. 扬州大学, 2021
  • [2]渤海新区海岸带陆域水环境模拟及生态环境评价[D]. 罗珊. 天津大学, 2018(06)
  • [3]苏州海绵城市试点区降雨径流与河道水环境耦合模拟研究[D]. 毛旭辉. 清华大学, 2018(04)
  • [4]平原河网区圩区的非点源污染产排特征分析[D]. 沈青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5]基于GIS的平原河网水资源动态模拟与水量调度研究[D]. 曾微波. 南京大学, 2015
  • [6]中国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J]. 刘庄,晁建颖,张丽,解宇锋,庄巍,何斐. 水科学进展, 2015(03)
  • [7]平原河网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及经济损失估算研究[D]. 段雪梅. 扬州大学, 2013(04)
  • [8]上海滴水湖集水区非点源污染物输移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J]. 吕永鹏,杨凯,车越,谢胜,刘辰,任翔宇,尚钊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 [9]太滆运河流域平原河网地区非点源污染负荷时空分布规律研究[J]. 申萌萌,苏保林,李卉,张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10]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农业非点源污染产污规律[J]. 徐爱兰,陈敏,季晓,曾建. 中国环境监测, 2012(05)

标签:;  ;  ;  ;  ;  

平原河网区非点源污染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