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例孕妇肝功能和血脂变化

73例孕妇肝功能和血脂变化

一、73例妊娠妇女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欣[1](2021)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吉林省产妊娠合并梅毒的感染率与高发地区接近,但控制情况明显不如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且胎传梅毒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本研究通过对长春某妇产医院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病例分析,了解其感染率情况、临床特征及胎儿丢失情况,以及影响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为吉林省控制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及预防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长春某妇产医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5743例孕产妇及455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按照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是否发生胎儿丢失采用1:4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率(n)和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应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采用SPSS 24.0软件和R(v3.4.4)软件。结果:1.该院2013~2018年共收治住院产妇125743例,妊娠合并梅毒总感染率为0.36%(455/125743);各年份年均感染率分别为:0.35%(57/16134)、0.26%(52/20244)、0.34%(43/12595)、0.32%(65/20545)、0.31%(55/17768)和0.48%(183/38457)。2013~2018年妊娠合并梅毒的感染率在0.3%上下波动,低值在2014年为0.16%,峰值在2018年为0.48%,呈现上升趋势(P for trend<0.05)。2.45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人口学特征:年龄最小为16岁,最大53岁,中位年龄为28(24,31)岁;25~2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为173例,占比38.02%(173/455),35~53岁年龄组人数最少为64例,占比14.07%(64/455);无职业者占多数,为334例,占比73.41%;城镇分布以城市居多63.96%(291/455)。3.45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期特征:怀孕1次及≥3次者最多均为155例(34.07%),合并贫血例数最多134例(29.45%);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异常诊断发生率最高的是脐带缠绕,为22.86%(104例);其次为胎膜早破16.48%(75例);孕期接受抗梅毒治疗者为19.78%(90例);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低滴度患者(RPR≤1:8)占比73.63%(335例);发生不良妊娠结局(APOs)总次数为246,其中早产发生占比12.09%(55例)最多,其次为低出生体重11.65%(53例)。4.455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发生胎儿丢失69例,总发生率为15.16%;胎儿丢失在2013~2018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9.82%(17/57)、46.88%(15/32)、11.63%(5/43)、16.92%(11/65)、7.27%(4/55)和9.29%(17/183);峰值在2014年为46.88%,之后出现大幅降低,低值在2017年为7.27%,2013~2018年胎儿丢失的发生率呈下降线性趋势(P for trend<0.05)。5.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期未治疗(OR=2.87;95%CI:1.14~7.26)、RPR高滴度(OR=1.37;95%CI:2.02~7.69)、CRP升高(OR=2.35;95%CI:1.21~4.55)、HB降低(OR=5.38;95%CI:2.24~12.93)及RDW降低(OR=8.30;95%CI:2.73~25.24)是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相关因素。结论:1.2013~2018年长春市某妇产医院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以低年龄、无职业和城市人口居多;初产妇及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的患者居多;围产期异常诊断和贫血的发生率均较高。2.2013~2018年长春市某妇产医院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3.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RPR高滴度(RPR>1:8)、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降低,会增加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风险。

赵斐[2](2021)在《妊娠晚期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妊娠晚期孕妇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的关系。并分析其对HDP、PE的预测价值。初步探讨维生素D、血脂水平对不同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666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10例),妊娠期无合并症患者分别作为维生素D对照组(329例)、血脂对照组(127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基本临床资料以及维生素D、血脂水平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孕妇体内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发生的相关性。评价二者对HDP、PE的预测价值并获得理想截断值。将孕妇体内维生素D水平分为缺乏组(<20 ng/ml)、不足组(2030ng/ml)、充足组(≥30ng/ml),同时血脂按照中位数水平分为两组,分别比较维生素D、血脂各组间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结果:1、HDP组、PE组内维生素D水平显着低于维生素D对照组(P<0.01)。HDP组、PE组内维生素D缺乏组所占比例最高,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HDP和PE发病风险均降低(OR分别为:0.91、0.90;95%CI分别为:0.89-0.93、0.88-0.92)(P<0.01)。其中维生素D缺乏组发生HDP的风险是维生素充足组的9.19倍(95%CI:5.44-15.51)(P<0.01),发生PE的风险是维生素充足组的10.40倍(95%CI:5.76-18.79)(P<0.01)。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水平对HDP、PE发生有较准确的预测价值。维生素D预测HDP的发生曲线下面积为0.75(95%CI:0.71-0.79),预测PE的发生曲线下面积0.77(95%CI:0.72-0.81)。4、维生素D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维生素D缺乏组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最高,显着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充足组(P<0.05)。5、HDP组、PE组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水平显着高于血脂对照组(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TG水平的增加,患有HDP、PE的风险随之增加(OR分别为:1.31、1.32;95%CI分别为:1.12-1.53;1.12-1.55)(P<0.01)。相反,随着HDL水平的增加,患有HDP的风险随之降低(OR分别为:0.42、0.36;95%CI分别为:0.23-0.78;0.19-0.70)(P<0.01)。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G、HDL对HDP、PE发生有较低的预测价值。TG预测HDP曲线下面积为0.58(95%CI:0.52-0.64),预测PE曲线下面积为0.58(95%CI:0.51-0.64)。HDL预测HDP曲线下面积为0.59(95%CI:0.53-0.65),预测PE曲线下面积为0.61(95%CI:0.54-0.67)。8、妊娠晚期孕妇体内TG与HDL水平在妊娠不同妊娠结局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妊娠晚期孕妇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HDP、PE发生有关,维生素D是HDP、PE发生的保护因素。妊娠期间适量补充维生素D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2、妊娠晚期维生素D水平对HDP、PE的发生有较准确的预测价值,提示我们要关注妊娠晚期孕妇的维生素D水平。3、维生素D缺乏的孕妇更容易发生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在临床上应提高警惕与关注,及时补充维生素D以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4、妊娠晚期TG、HDL水平与HDP、PE发生有关。HDL是HDP、PE发生的保护因素,TG是HDP、PE发生的危险因素。关注孕期血脂的调控可能降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5、妊娠晚期TG、HDL对HDP、PE发生的预测价值较低,但仍然不可忽视二者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

黄晓仪[3](2021)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外周血液生化检测及mRNA差异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不同孕周诊断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和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同时,研究将通过跨学科合作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 sequencing,RNA-seq)来分析妊娠早期ICP孕妇与健康孕妇外周血液的m RNA差异表达谱,以期引导疾病早期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方法1.收集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产科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记录完整的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孕妇分为A组(ICP组,n=200例),B组(健康组,n=100例),其中将A组按照不同孕周诊断的ICP来设置亚组:A1组(诊断孕周≤28周,设定为早期诊断ICP组,n=20例),A2组(诊断孕周≥28周+1,设定为晚期诊断ICP组,n=180例)。t检验比较A、B组间的基线资料(年龄、孕次、收缩压、舒张压等),比较A1、A2亚组间的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比较A2组诊断前、后的血清生化指标(总胆汁酸、甘胆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用卡方检验比较A、B组及A1、A2亚组间的剖宫产、早产、巨大儿、脐带绕颈、胎膜早破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计数资料用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收集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产科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的7例ICP孕妇的妊娠≥12周的外周血标本作为ICP组,收集同期的5例健康孕妇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用t检验比较ICP组(n=7例)与正常对照组(n=5例)间的基线资料(年龄、孕周、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分别对12例样本进行RNA提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RNA的纯度和浓度,RNA样品的吸光度A260/A280≥1.6,表明该样品具有良好的浓度和纯度,符合测序标准。用RNA-seq技术分析ICP孕妇(n=7例)和健康孕妇(n=5例)中mRNAs的表达水平,采用R校正deseq2包在妊娠早期的ICP孕妇组及健康孕妇组外周血中的差异表达进行分析,对P<0.001、|log2 FC|>2定义为mRNAs差异表达的阈值,结合GO、KEGG、STRING数据库,通过生物学过程注释、生物信号通路富集、文本挖掘及蛋白/基因互作等综合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可能与ICP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A组、B组基线资料中的年龄、孕次、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A组、B组对母婴结局的影响A、B组的孕妇早产率分别为40%(80/200)、14%(14/100)、剖宫产率分别为55%(110/200)、25%(25/100)、脐带绕颈发生率分别为41%(82/200)、2%(2/100),A、B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巨大儿、胎膜早破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孕周诊断对母婴结局的影响A1、A2组的孕妇早产率分别为15%(3/20)、42.8%(77/180),剖宫产率分别为30%(6/20)、57.8%(104/180),围产儿脐带绕颈发生率分别为20%(4/20)、43.3%(78/180),A1、A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间巨大儿和胎膜早破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孕周诊断对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影响A1组的住院天数为(5.88±2.73)天,费用为(5387.62±1546.47)元,A2组的住院天数为(7.25±4.71)天,费用为(6548.38±5207.97)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A2组中诊断前、后的血清生化指标在A2组中,诊断后的血清总胆汁酸(26.51±18.60)μmol/L、甘胆酸(10.03±9.47)mg/L、谷丙转氨酶(31.26±69.99)U/L、谷草转氨酶(30.62±48.35)U/L均显着高于诊断前的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分别为血清总胆汁酸(3.05±1.39)μmol/L、甘胆酸(0.83±0.51)mg/L、谷丙转氨酶(11.87±5.29)U/L、谷草转氨酶(17.74±4.62)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总胆红素水平的差异诊断前及诊断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6.测序样本的基线资料比较资料显示,ICP孕妇(n=7例)和健康孕妇(n=5例)基本情况中的年龄、孕周、收缩压、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7.RNA质检结果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12例样本的RNA浓度和纯度合格,均符合计算机测序要求。通过RNA-seq技术分析,共获得2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8个:FOSB、ATF3、S100P、TAP2、UTS2、SPSB2、CCR5和HLA-DQB1;下调基因17个:JUND、H19、HCG27、GSTM3、PSPHP1、ARL17B、JUN、MUC16、THNSL2、TUBBP5、GSTM3、LRRC37A、KAZN、KLRC2、TAS2R40、ZNF501和KLF6。8.GO、KEGG、STRING数据库分析与ICP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上调、下调的基因在生物学上的行为控制、免疫系统、炎症因子、信号传导、细胞分组的形态及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功能的差异表达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ICP的早期诊断有利于降低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应对ICP孕妇进行早期监测、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以期有效减少和减轻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缩短孕妇的住院天数,降低住院治疗费用,减轻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2.关键基因FOSB、JUND、JUN、ATF3以及KLF6可能是ICP潜在的早期诊断标志物,通过跨学科合作早期发现生物标志物,便于临床护理工作者对高危人群进行长期动态的跟踪随访,为护理干预的实施提供重要的参考条件。

杨婷[4](2021)在《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常见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建立宁夏地区正常妊娠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总蛋白(TP)、白蛋白(ALB)、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的参考范围,并分析这七项生化指标与孕期的相关关系,为宁夏地区正常妊娠妇女肝肾功能的参考范围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常规孕检的健康妊娠妇女3764例为观察组,年龄18~40岁,根据孕检时的孕周分为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三个组,选取同时间段、同年龄段来本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非妊娠妇女600例为对照组。各个肝肾功能检测指标均由SIEMENS AVDIA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而得,用Dixon提出的D/R比率剔除离群值,根据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联盟(IFCC)的推荐,执行非参数检验,通过Bootstrap的统计学方法建立各个检测指标的参考范围,利用Spearman分析这七项生化指标与孕期之间的相关关系。针对与孕期无相关性或相关较小的检测指标,建立不区分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的参考范围。结果1.计算对照组及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各个检测指标的中位数如下:TP中位数分别为75.30 g/L、72.60 g/L、69.22g/L、67.27g/L,ALB中位数分别为47.30g/L、42.60g/L、38.52g/L、35.79g/L;AST中位数分别为18.15U/L、16.80U/L、16.90U/L、15.80U/L;ALT中位数分别为18.00U/L、13.80U/L、13.60U/L、11.10U/L;BUN中位数分别为4.26mmol/L、2.68mmol/L、2.73mmol/L、2.60mmol/L;Cr中位数分别为55.25umol/L、39.80umol/L、39.10umol/L、40.30umol/L;UA中位数分别为257.00umol/L、210.00umol/L、223.00umol/L、247.00umol/L。计算妊娠妇女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各个检测指标参考范围如下:TP参考范围分别为65.39~80.73 g/L、61.70~77.05 g/L、59.99~74.96 g/L;ALB参考范围分别为37.79~48.00 g/L、33.42~44.37 g/L、31.57~40.13 g/L;AST参考范围分别为11.49~34.11U/L、10.30~45.53 U/L、10.69~28.82 U/L;ALT参考范围分别为7.00~48.01 U/L、6.35~58.68 U/L、5.80~29.53 U/L;BUN参考范围分别为1.58~4.43mmol/L、1.63~4.3mmol/L、1.48~4.39mmol/L;Cr参考范围分别为29.50~53.00umol/L、29.20~53.10umol/L、29.20~56.10umol/L;UA参考范围分别为137.00~310.00umol/L、146.45~338.30umol/L、162.00~381.15umol/L。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中各个检测指标中位数分别与对照组中各个检测指标中位数相比,TP、ALB、AST、ALT、BUN、Cr、UA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孕晚期组中各个检测指标中位数之间两两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P、ALB中位数随着孕期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孕早期组与孕中期组中AST、ALT的中位数相近,于孕晚期下降至最低;BUN、Cr中位数在各孕期基本维持稳定。UA中位数随着孕期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于孕晚期上升幅度较大但仍低于非孕期。2.TP、ALB与孕期存在负相关关系,相关性较高;AST、ALT与孕期也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差;BUN、Cr与孕期无线性相关关系;UA与孕期存在正相关关系,呈中度相关。3.针对随着孕期变化较小的检测指标,如AST、ALT、BUN、Cr,应该建立不区分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的妊娠期参考范围。不分孕期时妊娠组中各个检测指标的中位数分别为:TP 69.97g/L、ALB 39.00g/L、AST 16.40U/L、ALT 12.30U/L、BUN 2.66mmol/L、Cr39.80umol/L、UA 147.00umol/L。不分孕期时妊娠组中各个检测指标的参考范围分别为:TP 61.61~79.14 g/L、ALB 32.49~46.90 g/L、AST 10.90~34.19U/L、ALT 6.30~43.99U/L、BUN 1.56~4.39mmol/L、Cr 29.30~54.20umol/L、UA 147.00~354.88umol/L。妊娠组中各个检测指标中位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因妊娠期特殊的生理改变,各个实验室应该建立针对妊娠妇女常见生化指标的参考范围。2.本研究建立了宁夏地区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期肝功能(TP、ALB、AST、ALT)的参考范围,其中总蛋白、白蛋白参考范围随着孕周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总蛋白、白蛋白与孕期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按孕期划分参考范围很有必要性。妊娠期AST、ALT与孕期也存在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较差,且差异不会导致显着临床不良结局,可建立孕期的参考范围而不加以区分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3.本研究建立了宁夏地区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期肾功能(BUN、Cr、UA)的参考范围,BUN、Cr在整个孕期维持相对稳定,与孕期无线性相关关系,可建立孕期的参考范围而不加以区分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UA在整个孕期呈逐渐上升趋势,UA与孕期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可根据孕期不同而建立不同的参考范围。4.针对随着孕期变化较小的检测指标,如AST、ALT、BUN、Cr,建立了不区分孕早、中、晚期的参考范围以供临床参考。

王小锐[5](2021)在《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联合检测对妊娠糖尿病筛查及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种疾病,其发生严重威胁了孕妇和胎儿的健康。GDM孕妇很容易出现羊水过多、早产等多种并发症,发生Ⅱ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因此,GDM的早期筛查及诊断对于其临床干预和治疗,减少其对母儿危害的意义重大。研究显示:患有GDM的孕妇与正常糖代谢孕妇相比,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明显增高,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和病人的肝功能有一定的相关性。然而,TSH联合肝功能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及诊断价值尚待确定。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分析比较正常非孕女性、正常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TSH与肝功能指标,探讨联合检测TSH与肝功能在妊娠糖尿病发病中的关系。目的通过分析比较正常非孕女性、正常孕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指标,探讨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指标在妊娠期糖尿病发病中的关系,为临床上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发现、筛查及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许昌市立医院产科建档并常规孕检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妊娠期糖尿病组,单胎妊娠。随机选取同期在许昌市立医院建档并常规孕检的正常妊娠者30例作为正常妊娠组。随机选取同期在许昌市立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育龄妇女作为正常非孕组。三组年龄均在25到30岁之间,排除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和使用大剂量药物的患者,以及患有严重心脏病、肺部基本、肾疾病、精神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患者。检测研究对象孕期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促甲状腺激素结果及孕24至28周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同时搜集研究对象孕早期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促甲状腺激素结果。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的方式表示,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与正常非孕组三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即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孕期TSH及肝功能各项指标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ROC曲线分析),并比较单独生化指标曲线下面积与联合各生化指标曲线下面积的变化,进一步评估联合TSH与肝功能在妊娠期糖尿病中的预测价值。结果1.妊娠糖尿病组平均空腹血糖值及标准差为(5.19±0.33)mmol/L,服糖后1 h血糖值及标准差为(9.87±2.11)mmol/L,服糖后2 h血糖值及标准差为(8.07±1.86)mmol/L;正常妊娠组平均空腹血糖值及标准差为(4.69±0.24)mmol/L,服糖后1 h血糖值及标准差为(7.48±1.20)mmol/L,服糖后2 h血糖值及标准差为(6.34±1.01)mmol/L;正常非孕组空腹血糖值及标准差为(2.09±1.15)mmol/L;妊娠糖尿病组及正常妊娠组数据在空腹血糖值、服糖后1 h后血糖值及服糖后2 h后血糖值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妊娠糖尿病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平均值及标准差为(2.50±0.88)u IU/mL;正常妊娠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98±0.78)u IU/mL;正常非孕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62±0.36)u IU/mL。妊娠糖尿病组TSH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妊娠组TSH水平。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及正常非孕组三组数据,在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妊娠糖尿病组谷丙转氨酶(AL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9.71±4.91)U/L;正常妊娠组谷丙转氨酶(AL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6.24±7.62)U/L;正常非孕组谷丙转氨酶(AL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3.09±3.31)U/L。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及正常非孕组三组数据,在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妊娠糖尿病组其谷草转氨酶(AS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8.14±4.66)U/L;正常妊娠组谷草转氨酶(AS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5.75±2.9)U/L;正常非孕组谷草转氨酶(AST)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5.97±1.85)U/L。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及正常非孕组三组数据,在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糖尿病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平均值及标准差为(9.48±2.13)u mol/L;正常妊娠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0.92±2.46)u mol/L;正常非孕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2.30±2.93)u mol/L。妊娠糖尿病组、正常妊娠组及正常非孕组三组数据,在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妊娠糖尿病组孕早期促甲状腺激素平均值及标准差为(2.43±0.68)u IU/mL;谷丙转氨酶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5.86±4.18)U/L;谷草转氨酶平均值及标准差为(17.83±4.12)U/L;血清总胆红素平均值及标准差为(9.72±1.67)u mol/L。妊娠糖尿病组孕早期各项数据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在促甲状腺激素、谷草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妊娠糖尿病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TSH、ALT、AST、TBIL四项指标与OGTT试验血糖各组间显着性均为P>0.05,无线性关系,即无相关性。表明在妊娠糖尿病发病时,TSH、ALT、AST、TBIL的含量与血糖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8.运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孕期TSH、AST、ALT等曲线下面积(AUC)在0.5~0.7之间,TBIL曲线下面积(AUC)小于0.5;联合AST、ALT、TBIL曲线下面积为0.746(AUC=0.746);联合TSH与肝功能曲线下面积为0.778(AUC=0.778)。9.同时运用ROC曲线分析孕早期TSH、AST、ALT等曲线下面积,联合AST、ALT、TBIL曲线下面积为0.702(AUC=0.702);联合TSH与肝功能曲线下面积为0.801(AUC=0.801)。说明TSH联合肝功能与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且联合TSH与肝功能对于妊娠期糖尿病预测更有价值和帮助。结论1.妊娠糖尿病患者血清中TSH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妊娠组以及正常非孕组,因此,孕期定期检测TSH水平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2.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肝功能较正常妊娠组以及正常非孕组更为严重,因此,孕期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对于评估妊娠妇女肝功能,预防由肝功能异常引起的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3.联合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检测,对于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具有一定帮助,为临床上妊娠期糖尿病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提供了一定参考。然而,妊娠糖尿病组的TSH、ALT、AST及TBIL单个指标与妊娠糖尿病血糖值变化均无明显相关性。在今后需要扩大样本量并与他因素一起探讨与妊娠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

霍维芝,林丽珍,黄芳[6](2020)在《妊娠期妇女餐后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餐后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8月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320例妊娠期妇女的临床资料,分别收集本组妊娠期妇女在空腹状态、符合进食标准下食用早餐后2h的血液样本,并对这两份血液样本进行肝功能指标(ALT、AST、TP、ALB、TBIL、DBIL、ALP、GGT)和血脂指标(CHOL、TG)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受检者餐后肝功能和血脂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空腹比较,本组受检者餐后2h肝功能指标ALT、AST、TP、ALB、TBIL、DBIL、ALP、GGT和血脂指标CHOL、TG无明显变化(P> 0.05)。结论对于妊娠期妇女,餐后检测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指标并不会太大影响检测结果。

张珊[7](2020)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脂联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外周静脉血、脐带血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PN)和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血清胰岛素(Serum insulin,INS),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lc,HbAl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等指标的变化,分析GDM患者相关指标水平的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之间的关联。通过检测GDM患者HO-1mRNA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血清APN等相关指标的关系,探讨HO-1-adiponectin轴在GDM患者中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通过分析GDM患者血清及脐带血中APN及HO-1代谢水平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之间的关联,以进一步了解GDM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由此可为准确预测新生儿发生糖代谢紊乱的风险以及为GDM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根据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GDM患者和分娩的新生儿各60例作为GDM组。同期选择在我院治疗的糖耐量正常孕妇和分娩的新生儿各6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入院临床病史资料(年龄,身高,体重,血压,生育史,吸烟饮酒史等)及实验室临床数据(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肝肾功能等)作为基线指标。并于分娩前1天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胎盘娩出前采集脐静脉血;新生儿于生后30分钟、2小时分别采足跟部末梢血测定血糖,新生儿出生后2小时后采集股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糖。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及脐血脂联素、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检验指标、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Spera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外周静脉血及脐血血清脂联素、血红素加氧酶-1与临床数据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外周静脉血及脐血血清脂联素、血红素加氧酶-1与新生儿糖代谢发生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GDM组和对照组各纳入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基线临床检验数据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对比,GDM组静脉血及脐血APN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静脉血与脐血HO-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静脉血APN与脐血中APN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静脉血HO-1与脐血中HO-1水平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空腹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胰岛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DM组外周静脉血及脐血APN水平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P均<0.05)。相反地,GDM组外周静脉血及脐血HO-1水平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胰岛素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均<0.05)。GDM组巨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窒息、羊水吸入综合征的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DM组新生儿发生糖代谢紊乱人数显着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新生儿在出生之后30分钟及出生后2小时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DM组外周静脉血及脐血APN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发生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是,GDM组外周静脉血及脐血HO-1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发生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1.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APN水平较正常妊娠者明显降低,且与FPG,HbAlc,INS有关,提示APN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HO-1水平较正常妊娠者明显偏高,且与FPG,HbAlc,INS有关,提示HO-1在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不仅可出现血清APN和HO-1水平的变化,还可出现脐血APN和HO-1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导致新生儿出现糖代谢紊乱。

伍丽婷[8](2020)在《基于队列研究孕妇不同孕周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胱抑素C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妊娠是妇女的特殊生理时期,妊娠期母体内分泌系统会发生特殊改变以适应母体和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本文通过对早孕(孕7周前)妇女进行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胱抑素C(Cys C)水平的检测及整个妊娠期不同时点的随访,探讨母总ALP和CysC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为确定妊娠期不同孕周血清ALP和CysC的正常参考范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至2018年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孕检的妊娠7周内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孕妇人口学信息等资料,妊娠期间按照孕周数分为9个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即依次在5-7w、9-11w、13-15w、17-19w、21-23w、25-27w、29-31w、33-35w及37-39w时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雅培Ci162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P和CysC浓度,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正常妊娠孕妇血清ALP水平在整个妊娠期存在显着差异(F=629.07,P<0.001),孕早期稍有下降,而后随着孕周逐渐增加,孕晚期达到峰值。孕9-11w时水平最低为(46.9±9.49)U/L,与孕13-15w血清ALP水平(47.19±9.66)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孕17-19w血清ALP水平(50.5±11.31)U/L高于孕13-15w,而与孕5-7w血清ALP水平(51.76±11.03)U/L无明显差异(P=0.108);其余不同妊娠时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活性随孕周递增而增加,整个过程中,血清ALP变化趋势拟合“三项式”式曲线(r2=0.999)。与不良妊娠结局孕妇比较,5-7w、13-15w水平正常组血清ALP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清Cys C活性在整个孕期也存在显着差异(F=675.24,P<0.001),孕早期明显下降之后随着孕周增加直到晚期达到峰值。孕9-11w时最低为(0.69±0.08)mg/L,其活性随孕周增加而递增,孕17-19w时血清Cys C活性(0.79±1)mg/L与孕5-7w血清Cys C活性(0.76±0.08)mg/L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3);其余不同妊娠时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整个妊娠期间血清Cys C活性符合“三项式”曲线变化(r2=0.996),与不良妊娠结局组比较,17-19w后不良妊娠结局孕妇血清Cys C开始高于正常组,25-27w、29-31w有统计学意义。(3)妊娠5-7w、9-11w、13-15w、17-19w、21-23w、25-27w血清ALP的参考值范围低于正常值参考范围,其cut off值接近正常参考范围上限。其中孕9-11w、11-15w、17-19w超出正常参考区间者分别占22%、21%、12%,而孕33-35w和37-39w血清ALP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参考范围,其cut off值分别正常参考上限的2.4倍和3.2倍,且分别有15%和53%的超出者。血清Cys-C水平在孕5-7w、9-11w、13-15w、17-19w、21-23w、25-27w的参考范围明显上限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上限,其cut off值是正常参考上限2-2.5倍;29-31w、33-35w、37-39w参考值范围显着升高,其cut off值分别为正常参考上限的2.7倍、3倍和3.5倍,且分别有14%、52%、89%的孕妇超出正常人参考区间。结论:正常健康孕妇在不妊娠时点的血清ALP和Cys C水平呈规律性上升变化与不良妊娠结局的比较提示我们根据不同孕周确立不同的正常参考范围,定期监测其变化情况在预测是否存在不良妊娠结局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9](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孙晓峰[10](2017)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妊娠期糖尿病中医证候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结妊娠期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同时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寻找妊娠期糖尿病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未定证型血液标本的代谢标志物,分析其代谢途径,以期探索妊娠期糖尿病不同中医证型的病理特点,为妊娠期糖尿病的证型客观化、中医药治疗提供客观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的妊娠期糖尿病中医治疗奠定基础。方法:1.选取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规范产检、分娩且资料完整的GDM孕妇430例作为GDM中医证型研究部分的研究对象。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修正的中医常见证诊断标准及妊娠期糖尿病症状特点制定妊娠期糖尿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并采用此调查表对患者中医证候群进行调查,总结妊娠期糖尿病的常见中医证型。2.选取其中GDM孕妇共60例做为代谢组学研究部分的研究对象,首先按确诊时的孕周分组,分为观察1组(孕24-28周),共29例,观察2组(孕28-32周),共31例;再按GDM中医证型分组,分为心阴虚组,共20例,气阴两虚组,共23例,未定证型组,共17例。同期选取OGTT试验正常的孕妇19名作为正常对照组。3.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项目(包括年龄、孕周、孕次、产次、身高、收缩压(SBP,mmHg)、舒张压(DBP,mmHg)、孕前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抽血检查,观察各研究对象的血糖[空腹(FBG)、餐后1h(1hPBG)、餐后2h(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空腹(FINS)、餐后2h(2hPINS)]、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甲状腺功能[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激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血红蛋白等相关临床指标。4.抽取代谢组学研究对象的空腹血液,采用UPLC-Q-TOF/MS进行代谢组学检测,使用Masslynx V4.1工作站采集谱图数据,数据导入Progenesis QI 2.0、EZinfo软件分析,分别采用PCA、PLS-DA、OPLS-DA等不同模式识别方法进行分析,通过人类代谢组数据库HMDB(Human Metabolome Database)、Mass Bank、化学数据库NIST和KEGG数据库,确定差异生物标志物,分析其代谢途径。结果:1.GDM出现频率较高的前十位中医证素是:失眠(85.0%)、健忘(83.8%)、尿频(81.2%)、头晕(79.3%)、腰酸(78.8%)、自汗(71.3%)、水肿(58.5%)、舌淡有齿痕(55.4%)、倦怠无力(51.6%)、脉细数(50.9%)、大便干结(45.4%),苔薄白(41.6%)。常见中医证型有: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脾虚湿困、肾阴虚。还有一部分病例因评分不足14分,归为未定证型类。2.一般资料结果:GDM不同孕周组以及GDM心阴虚组、气阴两虚组、未定证型、正常对照组四组间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身高、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DM组的FBG、1hPBG、2hPBG升高,AS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GDM不同孕周组中,与观察1组(24-28周)比较,观察2组(28-32周)中HbA1c和TG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SH、FT4、TPOab、CHOL、HDL-C、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DM心阴虚组、气阴两虚组、未定证型组三组间,FBG、1hPBG、2hPBG、HbA1c、FINS、2hPINS、HOMA-IR、ISI、HOMA-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B、TSH、FT4、TPOab、CHOL、TG、HDL-C、LDL-C、AST、ALT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代谢组学模式识别方法结果:经过PLS-DA及OPLS-DA分析,GDM心阴虚组、气阴两虚组、未定证型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能够完全分离。各组的各个积分值主要分布于椭圆形散点图(95%置信区内)的区域,无明显的交叉和重叠。5.经过筛选,共发现有25种化合物与GDM的不同孕周及各中医证型的代谢有关。与GDM观察1组(24-28周)相比,GDM观察2组(28-32周)11种代谢物质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有8种代谢物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明显增加,说明GDM不同孕周的人群中血液代谢物谱发生了变化。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阴虚组14种代谢物质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共有12种代谢物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明显增加;气阴两虚组则有12种代谢物质呈现上升趋势,有2种代谢物明显减少,但只有6种代谢物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明显增加;未定证型组有13种代谢物增加,1种代谢物下降,12种代谢物存在统计学意义。这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DM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未定证型这三种证候人群体内有多个代谢物差异变化,尤其是心阴虚组证候人群较为明显。7.GDM心阴虚、气阴两虚组、未定证型组间比较,13种代谢物质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共有12种代谢物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明显增加。此结果显示:GDM心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未定证型三种不同证型人群的体内代谢物也有差异变化。8.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分组中,发现分子质量分别为782.5688、758.5691、730.5892、544.3442四种代谢物均存在差异。进行鉴定识别后,差异代谢物分别为:PC(36:4),磷脂酰胆碱;PC(34:2),磷脂酰胆碱;PE(20:1),磷脂酰乙醇胺;LPC(22:4),溶血磷脂酰胆碱。结论:1.妊娠期糖尿病中医病性多为虚证,以阴虚为主,兼有气虚和湿郁,病位在心、脾、肾,中医证型主要以心阴虚和气阴两虚为主。另外,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还发现,脾虚湿困GDM孕妇平均年龄明显高于其它常见中医证型,而脾虚湿困证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同时也比其它各中医证型GDM患者严重,因此,在临床中,我们可以考虑对年龄偏大的患者通过健脾渗湿的方法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2.妊娠期糖尿病三种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无论在一般情况、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血糖和血脂代谢方面也未见明显的差异,说明运用临床中常用的生化及免疫学指标,无法很好的将GDM不同中医证型区分开来,需要我们在其它领域进一步探索有差异的物质。3.妊娠期糖尿病人群的血液代谢物谱发生变化,提示其具有代谢物质基础。GDM不同孕周之间、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均存在代谢差异,但主要涉及的具体代谢物有所差异。4.磷脂酰胆碱[PC(36:4)、PC(34:2)]、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PC(22:4)]、磷脂酰乙醇胺[PE(20:1)]等浓度变化可以考虑为GDM及其不同中医证型间潜在的代谢标志物,这些物质可能成为GDM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纽带,并做为GDM早期筛查、干预与管理的指标。

二、73例妊娠妇女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3例妊娠妇女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梅毒概述
        1.1.1 梅毒的起源
        1.1.2 梅毒的病原学特征
        1.1.3 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自然病史
        1.1.4 梅毒的传播途径
        1.1.5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1.1.6 梅毒的治疗和预后
    1.2 梅毒的流行现状
        1.2.1 国外梅毒流行现状
        1.2.2 国内梅毒流行现状
        1.2.3 吉林省梅毒流行现状
    1.3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
        1.3.1 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流行现况
    1.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与胎儿丢失
        1.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流行情况
        1.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
    1.5 研究意义和目标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定义及诊断标准
    2.4 研究变量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6.1 倾向性评分匹配
        2.6.2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2013~2018 年该院妊娠合并梅毒感染情况
    3.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孕产史和月经史情况
        3.3.1 孕产史特征
        3.3.2 月经史特征
    3.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合并疾病及异常诊断
        3.4.1 合并疾病情况
        3.4.2 围产期异常诊断情况
    3.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
    3.6 2013~2018 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APOS及胎儿丢失情况
        3.6.1 2013~2018 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APOs发生情况
        3.6.2 2013~2018 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发生情况
    3.7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一般人口学变量的均衡性比较
    3.8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相关因素分析
        3.8.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3.8.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孕产史特征分析
        3.8.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月经史特征分析
        3.8.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妊娠期合并疾病情况与胎儿丢失的关系
        3.8.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期异常诊断与胎儿丢失的关系
        3.8.6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生化学指标与胎儿丢失的关系
    3.9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发生胎儿丢失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流行特征分析
        4.1.1 流行现状
        4.1.2 人群特征
    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及异常诊断情况
    4.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胎儿丢失
    4.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职业情况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2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抗梅毒治疗情况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3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RPR检测结果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4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CRP指标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4.5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HB及RDW指标与胎儿丢失发生的关系
    4.5 局限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附表

(2)妊娠晚期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胎盘功能障碍阶段
        2.1.1 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不足
        2.1.2 滋养层细胞浸润不足
        2.1.3 胎盘缺血缺氧
        2.1.4 氧化应激
        2.1.5 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轴的紊乱
        2.1.6 免疫学因素
        2.1.7 炎症因素
        2.1.8 遗传因素
    2.2 母体全身内皮损伤
    2.3 危险因素
    2.4 小结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选择
        3.1.2 纳入标准和诊断依据
    3.2 数据来源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维生素D水平与HDP的关系
        4.1.1 HDP组内的基本资料分析
        4.1.1.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4.1.1.2 维生素D水平分析
        4.1.2 HDP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分析
        4.1.2.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4.1.2.2 维生素D水平分析
        4.1.3 HDP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内维生素D水平分布分析
        4.1.4 维生素D水平与HDP发病风险的回归分析
        4.1.5 维生素D水平对HDP的预测价值
    4.2 维生素D含量与PE的关系
        4.2.1 PE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分析
        4.2.1.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4.2.1.2 维生素D水平分析
        4.2.2 PE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内维生素D水平分布分析
        4.2.3 PE组与GH组内维生素D水平分布
        4.2.4 维生素D水平与PE发病风险的回归分析
        4.2.5 维生素D水平对PE的预测价值
    4.3 维生素D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
    4.4 血脂水平与HDP的关系
        4.4.1 HDP组内血脂水平分析
        4.4.2 HDP组与血脂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分析
        4.4.2.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4.4.2.2 血脂水平分析
        4.4.3 血脂水平与HDP发病风险的回归分析
        4.4.4 血脂水平对HDP的预测价值
    4.5 血脂水平与PE的关系
        4.5.1 PE组与血脂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分析
        4.5.1.1 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4.5.1.2 血脂水平分析
        4.5.2 血脂水平与PE发病风险的回归分析
        4.5.3 血脂水平对PE的预测价值
    4.6 血脂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5.1 维生素D水平与HDP、PE的关系
        5.1.1 维生素D概述
        5.1.2 HDP组与维生素D对照组的基本资料
        5.1.3 维生素D水平与HDP、PE发病的相关性
        5.1.4 维生素D水平对于HDP、PE发生的预测价值
    5.2 维生素D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
    5.3 血脂水平与 HDP、PE 的关系
        5.3.1 妊娠期间血脂概述
        5.3.2 妊娠晚期血脂水平与HDP、PE发病的相关性
        5.3.3 血脂水平对于HDP、PE发生的预测价值
    5.4 血脂水平与不同妊娠结局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外周血液生化检测及mRNA差异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1.1.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婴结局的危害
        1.1.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
        1.1.5 不同孕周诊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1.1.6 不同孕周诊断对临床工作的思考
        1.1.7 跨学科合作寻找早期生物标志物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不同孕周诊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研究分组
        2.2.4 资料收集
        2.2.5 质量控制
        2.2.6 伦理性问题
        2.2.7 统计学分析
        2.2.8 技术路线图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2.3.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组与健康组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2.3.3 不同孕周诊断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2.3.4 不同孕周诊断对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的影响
        2.3.5 晚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组中诊断前后的血清生化指标
    2.4 讨论
        2.4.1 不同孕周诊断对母婴主要结局的探讨
        2.4.2 影响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高危因素
        2.4.3 关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分娩时机的选择
        2.4.4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及护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早期识别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m RNA差异表达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
        3.2.1 样本收集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研究方法
        3.3.1 转录组测序
        3.3.2 主要步骤
        3.3.3 质量控制
        3.3.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和KEGG功能分析
        3.3.6 STRING数据库分析
        3.3.7 技术路线
    3.4 结果
        3.4.1 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
        3.4.2 RNA质检结果
        3.4.3 基因表达分析
        3.4.4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3.4.5 差异表达基因KEGG功能分析
    3.5 讨论
        3.5.1 RNA-seq技术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研究中的意义
        3.5.2 关键基因参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调控
        3.5.3 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实验伦理审查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常见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正常妊娠的生理改变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联合检测对妊娠糖尿病筛查及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妊娠期妇女餐后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脂联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血脂联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变化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队列研究孕妇不同孕周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胱抑素C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样本采集
        2.2.3 血清指标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随访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正常组孕妇血清ALP动态分析
    3.3 正常组孕妇血清CysC动态分析
    3.4 正常组孕妇与不良妊娠结局组孕妇血清ALP和 CysC水平比较
    3.5 基于本队列研究的不同孕周血清ALP和 CysC的参考值范围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10)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妊娠期糖尿病中医证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妊娠期糖尿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1.1 妊娠期糖尿病概况
        1.1.2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1.1.3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治现状
    1.2 妊娠期糖尿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妊娠期糖尿病的中医概述
        1.2.2 妊娠期糖尿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1.2.3 妊娠期糖尿病的中医证候研究
    1.3 妊娠期糖尿病代谢组学的的研究进展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代谢组学在糖尿病方面的研究状况
        1.3.3 代谢组学在妊娠期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GDM中医证型临床调查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研究标准
    2.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2.1 制定调查问卷
        2.2.2 现场调查
        2.2.3 收集证候,辨识中医证型
        2.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结果
        2.3.2 中医证候情况
    2.4 讨论
        2.4.1 GDM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分析
        2.4.2 GDM患者中医证型分析
第三章 代谢组学实验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一般情况资料
        3.1.6 临床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3.2 研究方法及步骤
        3.2.1 研究方法
        3.2.2 实验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临床研究结果
        3.3.2 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3.4 讨论
        3.4.1 GDM患者临床生化指标检测的意义
        3.4.2 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在GDM及其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3.4.3 GDM不同孕周间代谢标志物的分析
        3.4.4 GDM不同中医证型间代谢标志物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73例妊娠妇女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胎儿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杨慧欣. 吉林大学, 2021(01)
  • [2]妊娠晚期维生素D、血脂水平与HDP、PE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赵斐. 吉林大学, 2021(01)
  • [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外周血液生化检测及mRNA差异表达研究[D]. 黄晓仪.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4]妊娠妇女不同孕期常见生化指标参考范围的探讨[D]. 杨婷.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促甲状腺激素与肝功能联合检测对妊娠糖尿病筛查及诊断价值研究[D]. 王小锐.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妊娠期妇女餐后肝功能及血脂的变化分析[J]. 霍维芝,林丽珍,黄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1)
  • [7]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及脐血脂联素和血红素加氧酶-1水平变化与新生儿糖代谢紊乱的关系研究[D]. 张珊.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8]基于队列研究孕妇不同孕周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胱抑素C的变化规律分析研究[D]. 伍丽婷. 中国医科大学, 2020
  •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10]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妊娠期糖尿病中医证候的研究[D]. 孙晓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73例孕妇肝功能和血脂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