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INGS INC.公司8字成圈机电气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13)在《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机构的优化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电脑横机是一种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机电产品,集机械设计、针织工艺及计算机硬软件为一体。密度调节机构是电脑横机编织的关键装置,通过该密度调节机构可以改变织物密度,编制出较复杂的嵌花组织。目前国内外,双系统电脑横机中密度调节机构的驱动方式采用八个步进电机完成密度调节,其缺点是结构复杂、数据执行处理及转换速度慢,影响生产效率且维护不方便。本课题中提出一种新型密度调节装置,该装置以棘轮、凸轮及滑块等组成复合机构实现密度调节,并减少步进电机驱动个数(四个步进电机),实现了目前双系统织物密度调节控制。本课题研究重点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现有双系统电脑横机密度调节机构,提出了以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为设计新型密度调节装置的背景,通过机构学的运动原理,设计了一种以棘轮、凸轮及滑块复合机构的新型织物密度调节装置,该复合机构通过验证和计算,仅需四个步进电机驱动,实现了快速精确的密度调节功能。(2)通过该复合机构,提出了机械方案设计,包括机构可靠性设计,机构设计,执行部件运动设计和密度调节时各项功能设计。(3)通过该复合机构研究,提出了密度调节控制系统硬软件设计。其中包括,采用DSP与CAN总线方案,硬件模块包含:度目位置检测、度目电机控制与CAN通讯等设计方法。(4)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涉及到了度目信号ADC采样程序设计,驱动电机的控制程序设计与CAN通讯程序设计。结合以上新型密度调节机构,开展了控制系统实验研究,以本实验室CS2-525电脑横机为调试机,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该课题的研究结果满足双系统电脑横机的基本功能及技术要求。本课题的研究,为国内外电脑横机的密度调节机构提供了新型的设计思路,为取代目前多系统电脑横机密度调节装置提供了实用化的产品奠定了较好基础。也为针织机械核心部件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参考。
赵星[2](2010)在《论当代建筑的开放性》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当代建筑的开放性。建筑的历史是一部持续开放的历史,就“当代”社会发展范畴来看,当代建筑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而迎来新的开放性演进。但是人们对建筑开放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入,技术体系的开放性、空间形式的复杂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等等都只是开放性的表象,将开放性的表象当作本质来理解,将会使建筑走向封闭。开放性的本质是运动与未完成,开放性的最终方向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开放,即价值观、世界观。建筑的开放性可以看做是建筑师在开放的价值观、世界观影响下完成的建筑所自然携带的基因。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开放之“意”,第三章为开放之“道”,第四章为开放之“法”,第五章为开放之“践”。第一章,导论,介绍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引出建筑的开放性研究课题;简要概述开放建筑理论及其局限性,当代建筑理论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等问题,并就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作了简要分析,探讨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开放之“意”——开放性的内涵及社会动力。本章探讨了开放性的“禅学”内涵及复杂性科学、信息学、经济学、艺术等社会动力要素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开放性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第三章,开放之“道”——建筑的开放性特征。本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论述了建筑的开放性遵从的四个态度(道):体验之道、导引之道、轻弱之道、思想之道,勾画了当代开放建筑丰富多义的整体面貌,进一步揭示其“开放性”的精神内核。第四章,开放之“法”——开放建筑如何实现。本章从开放的外力——社会制约要素的改变,与开放的内力——使用者的改变、建筑师职责的改变三个方面阐述了开放建筑实现的动力。第五章,开放之“践”——中国当代建筑的开放性实践。本章概述了实践建筑师、实验建筑师、社会建筑师在30年中国建造革命的实践大潮中不同的角色价值,并具体分析了实验建筑师、社会建筑师的相关理论及作品,展现了中国当代建筑开放性实践发展不同侧面。论文的整体架构为“意——道——法——践”,即开放性内涵——建筑开放性的特征——建筑开放性的实现——建筑开放性实践,这样一条认识事物的线索展开论述,论文涉及内容较广,希望对建筑的开放性问题带来全面的认识和发散的思考。
许兵泉[3](2004)在《WINDINGS INC.公司8字成圈机电气控制系统》文中提出 0 引言五类缆等数据电缆的包装多采用8字成圈技术,相应的8字成圈机也称为打饼机。目前此类线缆无轴包装设备的供货商有美国的 WINDINGS INC.公司等,S-500和D-510以及 REELEXR D-750是该公司线缆无轴包装设备的专利产品。其电路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基本相同,现就其电气控制系统进行简
二、WINDINGS INC.公司8字成圈机电气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INGS INC.公司8字成圈机电气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机构的优化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电脑横机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内电脑横机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外电脑横机的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织物密度调节工艺的研 究现状 |
1.4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 义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电脑横机密度调节的总体方案设计 |
2.1 电脑横机的基本结构 |
2.2 电脑横机编织的工作原理 |
2.3 电脑横机密度调节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
2.3.1 密度调节的工作原理 |
2.3.2 密度调节的结构 |
2.3.3 新型密度调节装置 |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1 机械设计方案的确定 |
2.4.2 硬件设计方案的确定 |
2.4.3 软件设计方案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3 机械系统设计 |
3.1 新型密度调节装置传动部分 |
3.2 新型密度调节装置间歇运动部分 |
3.2.1 棘轮机构的工作原理 |
3.2.2 棘轮机构的设计 |
3.3 新型密度调节装置工作部分 |
3.4 新型密度调节装置动力部分 |
3.5 新型密度调节装置其他零件设计 |
3.6 新型密度调节装置的模拟仿真运动 |
3.7 本章小结 |
4 系统硬件设计 |
4.1 度目信号检测模块 |
4.1.1 TMS320LF2407模数转换原理 |
4.1.2 TMS320LF2407模数转换器的接口电路 |
4.2 电机驱动电路模块 |
4.2.1 脉冲信号输出 |
4.2.2 方向信号输出 |
4.2.3 位置反馈、速度反馈模块 |
4.3 DSP与单片机的通信 |
4.4 DSP与上位机的通信模块 |
4.4.1 PCA82C250芯片 |
4.4.2 通信接口电路 |
4.4.3 CAN适配器介绍 |
4.5 人机界面模块 |
4.5.1 液晶显示电路 |
4.5.2 键盘输入电路 |
4.6 稳压电源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功能 |
5.2 软件总体设计 |
5.3 度目信号采集控制程序设计 |
5.3.1 度目信号采集控制中断程序设计 |
5.3.2 度目信号闭环控制系统 |
5.4 步进电机控制程序设计 |
5.4.1 步进电机位置控制 |
5.4.2 步进电机加减速控制 |
5.4.3 脉宽调制PWM程序设计 |
5.5 PID调节器 |
5.6 CAN通信程序设计 |
5.6.1 CAN通信协议 |
5.6.2 CAN模块初始化流程 |
5.6.3 CAN控制程序模块 |
5.6.4 CAN适配器收发测试 |
5.7 本章小结 |
6 系统调试与实验 |
6.1 控制器硬件调试 |
6.2 系统实验 |
6.2.1 步进电机的选用 |
6.2.2 驱动器的选用 |
6.2.3 实验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2)论当代建筑的开放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课题时代背景概述 |
1.1.1 工业时代到后工业时代的经济转型 |
1.1.2 工业时代消费主义的问题 |
1.1.3 体验经济带来的全新消费模式 |
1.1.4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
1.1.5 中国经济发展的“顾后瞻前” |
1.2 课题研究对象的提出与确立 |
1.2.1 课题研究对象的提出 |
1.2.2 课题研究对象的确立 |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概述 |
1.3.1 开放建筑(住宅)理论及其局限性 |
1.3.2 当代建筑理论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
1.3.3 当代建筑理论的开放性分析 |
1.3.4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框架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4.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开放之“意”——开放性的内涵及社会动力 |
2.1 开放性的内涵 |
2.2 复杂性科学与开放性 |
2.2.1 CAS 的理论概述 |
2.2.2 CAS 的理论应用 |
2.3 信息学与开放性 |
2.3.1 信息学基本概念 |
2.3.2 语义与开放性 |
2.4 经济学与开放性 |
2.4.1 体验经济理论 |
2.4.2 长尾经济理论 |
2.5 艺术与开放性 |
2.5.1 开放性的本质特点 |
2.5.2 开放性的交流功能 |
2.5.3 开放性的体验过程 |
第三章 开放之“道”——建筑的开放性探讨 |
3.1 建筑的开放性概说 |
3.1.1 开放的建筑设计之道 |
3.1.2 开放的建筑设计层面 |
3.2 体验之道——体验性建筑 |
3.2.1 现象学与开放性 |
3.2.2 身体与生活的建筑 |
3.2.3 体验中的建筑 |
3.2.4 建筑体验的开放作品案例 |
3.3 导引之道——互动性建筑 |
3.3.1 导引的心理动力 |
3.3.2 空间的导引——动态建筑 |
3.3.3 行为的导引——参与式建筑 |
3.3.4 技术的导引——可变/互动建筑 |
3.4 轻弱之道——自然性建筑 |
3.4.1 轻的建筑 |
3.4.2 弱势的建筑 |
3.4.3 不确定的建筑 |
3.4.4 不确定的规划 |
3.5 思想之道——社会性建筑 |
3.5.1 设计不仅仅是附加装饰 |
3.5.2 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 |
第四章 开放之“法”——建筑的开放性实现动力 |
4.1 社会制约要素的改变——开放之外力 |
4.1.1 创新的住宅消费模式——BUYRENT 模式 |
4.1.2 创新的社会关系——分享主义 |
4.1.3 创新的互联网技术——云计算 |
4.2 使用者的改变——开放之内力 |
4.2.1 使用者/欣赏者变为参与者/体验者 |
4.2.2 信赖感的环境与参与式设计 |
4.3 建筑师职责的改变——开放之内力 |
4.3.1 服务者/作者之辩 |
4.3.2 点燃社会的能量 |
4.3.3 设计的包容性 |
4.3.4 沟通的力量 |
第五章 开放之“践”——中国当代建筑的开放性实践 |
5.1 当代中国建筑开放性实践概说 |
5.1.1 实践建筑师之践 |
5.1.2 实验建筑师之践 |
5.1.3 社会建筑师之践 |
5.2 实验建筑师的开放实践 |
5.2.1 非常建筑 |
5.2.2 王澍的人文建筑 |
5.2.3 多相建筑工作室 |
5.3 社会建筑师的开放实践 |
5.3.1 “都市实践”——面向城市 |
5.3.2 刘家琨——面向本土 |
5.3.3 谢英俊——面向乡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WINDINGS INC.公司8字成圈机电气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脑横机织物密度调节机构的优化设计及控制方法研究[D]. 李宁. 武汉纺织大学, 2013(08)
- [2]论当代建筑的开放性[D]. 赵星. 天津大学, 2010(05)
- [3]WINDINGS INC.公司8字成圈机电气控制系统[J]. 许兵泉. 电工技术,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