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杭航[1](2021)在《唐宋绘画中的建筑形制与空间分析》文中认为在建筑实体受到改造或破坏,遗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绘画为人们研究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制和空间特点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本文重点选取了唐宋绘画进行梳理和研究,试图解读唐宋建筑形制、空间特点和发展沿革,捕捉画者对于城市、环境、建筑的思考和对于理想生活的期待追求。并通过全面的类比和总结,分析人们当时的人居环境和审美特征,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全新的素材和视角。
严海霞[2](2021)在《基于高中《哲学与文化》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程璟瑶[3](2021)在《山西晋祠庙会中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娇[4](2020)在《宋画中的园林三境》文中提出两宋时期,中国绘画诗词以及园林艺术,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正如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绘画艺术与园林艺术被称为“姊妹艺术”,不仅在传统艺术发展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甚至在创作之时共用相同或相近的理论指导。宋代诸多画家是园林欣赏家或造园家,他们所绘的景色基本上是对真实园林的描摹,绘画就像是一个时代的图像记录仪,是一个没有高科技时代的最高级记录方式。这些清晰直观的图像资料,有效弥补研究历史实物园林匮乏的现实,同时也为园林文化传承和各园名园名景复建提供佐证。因此,本文试图以宋画为对象,通过图像释译方式,历史辩读宋朝的园林物境、情境和意境。论文以《宋画全集》为研究范围,选取其中的园林场景和要素为研究对象,从园林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面分析宋画中所蕴含的园林观。第一个层面研究了园林物境。客观提取宋画中的园林要素,通过对宋画中所描绘的园林要素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了解园林要素在宋代绘画中的所占比例,奠定宋代绘画与宋代园林的亲密关系;也通过宋画中由园林要素组合成的园林场景来探讨宋代人居环境的营造特点,由此分析出宋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审美;第二个层面研究了宋画中的园林情境。从人本角度出发,对宋画中园林活动的分析不仅能看出宋代绘画题材的转变,更反映出了愈加成熟的“以人为本”的园林观念;同时园林活动的场所离不开园林空间的营造,无论是自然环境的选择还是人工环境的营造,均能反映出宋人对理想园林环境的追求,探讨出宋人注重“以人为本”的空间观以及追求品质生活的环境观。第三个层面研究了宋画中的园林意境。突破画面的表象,深入画作的表达思想,从画家的背景与创作意图理解画家所要传达的园林思想内涵;然后分析求证画论与造园理论的相通之处,从绘画的手法表达中理解形而上学的意境理念,从而理解所传达出的精神境界的人文观。最后,总结宋画中所表达出的园林观。
郭铭帅[5](2020)在《传统元素在“开封博物馆”建筑创作中的类型学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发达,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国内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传统建筑正在遭受极大冲击,甚至处于逐步消失的境地。所以将传统元素创新传承且与现代建筑设计相融合,是现今建筑创作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受到社会以及大众的认同。因此,很多建筑设计师们将眼光投向了那些能彰显传统建筑特征的建筑符号元素。建筑师们开始了他们长达约一个世纪的研究和实践。本文结合建筑类型学理论,研究传统建筑元素的类型特征,探索研究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传承的基本内容,总结出传统元素传承演绎模式以及演绎的原则、思维、方法等,为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元素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实践参考价值。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论文主要论述基础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加之国内外的研究近况的综述。最后,是对文章的研究内容与框架进行简要概括。第二章对建筑类型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对当代建筑类型学的理论架构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在系统研究与深入理解后对建筑类型学的设计方法进行归纳介绍。第三章针对上文提到的类型学理论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本章节选取了几个相关案例,进一步探讨大师们基于建筑类型学方法研究传统继承的精髓。希望通过调研分析解读经典案例的方式,对前人的优秀作品和思想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由此找到一些适用于开封的传承传统元素的方法和路径,为开封博物馆的设计创作“造桥铺路”。第四章该章节主要是承接第三章论文研究的方法论及第四章中能够对于方法论的实践分析,由此该章节就开始根据类型学应用于建筑创作的三步骤开始着手针对开封做出进一步回应。于是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及实地调研的方式去搜集开封的详细资料,对开封从城市格局致传统建筑构建元素进行整理,结合建筑类型学理论将开封建筑文化,历史文脉,传统元素进行系统类型学分析。并且,通过对开封地区传承传统建筑元素的现状做了调研分析,最后,总结出开封针对传统建筑元素传承现状做法的缺点与不足。第五章该章节为核心章节,由前一章节对开封传统元素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基于建筑类型学中“原型”思想,提取开封地区传统元素的原型,分别从开封的城市格局、历史积淀、宋韵水城、古之形态、空间布局和材质色彩等创作原型出发,详细论述开封博物馆建筑创作时对相应的原型进行转换应用的一系列实践方法。
郑亚雄[6](2019)在《北宋洛阳富郑公园复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南宋以前园林史的研究而言,洛阳是一座不能忽略的城市,天下名园重洛阳,而北宋是其园林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名园众多,技艺均造极于此时。在北宋洛阳诸名园中,首推富郑公园,富郑公园是北宋名相富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还政归隐时所营之园,是一处富弼亲自参与设计营建的园林,是当时城市私园的典型和文人园林的代表,后世以此园为儒臣名园之典范,影响深远。后北宋名臣文士李格非撰有园记,本文即以其所记富郑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将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宋代绘画与营造法式四者相互结合、相互对照、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以进行考证、推导、复原的研究方法。以丰富的历史文献与相关的考古资料作为复原依据,以大量的宋代绘画作为形象参照,以李明仲《营造法式》作为制度规范,四位一体,相互支撑,对古园进行较为客观真实的整体形象的三维复原设计。具体内容包括文献梳理考证、空间布局推导、全园三维建模,尤其对其建筑结构及构造进行详实地呈现,最后对其造园意匠和文化生活进行简要分析与探讨。研究成果可作为两宋园林史的补充,设计成果可为同时期私家园林的复原提供参考。
张梦含[7](2019)在《基于《千里江山图》绘画语言的私人会所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品质的提升,集商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私人会所开始大量出现,但大多只停留在对功能的满足上,开封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城市发展的不均衡使私人会所设计中文化内涵缺失的问题更加凸显。在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口号、人们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的背景下,本课题以开封市龙亭北路私人会所设计作为研究对象,将如何结合周边自然环境,最大化利用人文历史资源,设计有地域特色的私人会所作为课题的研究重点。私人会所的设计定位是以北宋风俗为主题的文化交流空间,体现开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和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所体现的“丰亨豫大”的审美观相契合,故以此作为设计灵感来源。分析研究了《千里江山图》绘画语言中的造型手法、空间营造、色彩结构的特点,将之与私人会所的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建筑外观上,根据《千里江山图》造型手法中的皴法运用和山体形态,使弧形屋顶以错层连绵的形式营造出高、平、深三种不同的视觉效果;采用《千里江山图》空间营造中的全景式构图使屋顶顺势向下落于院墙之上以连贯的语言和手法处理建筑与庭院的关系;会所中材料色彩的运用提取《千里江山图》色彩结构中轻重与虚实对比的处理手法;室内设计则以文化体验为出发点选取北宋风俗中的斗茶、禅宗、蹴鞠等文化活动,结合商务活动、展览展示、手工体验等具体要求,合理安排室内外布局。私人会所设计兼顾整体建筑造型、庭院景观功能以及内部空间的装饰风格,与周边公园、河流、公共建筑相呼应,表达以北宋风俗为主题的私人会所设计所带来的魅力和舒适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关于对私人会所设计的思考和研究。
朱曼宁[8](2019)在《建筑彩画艺术形式在室内装饰中的塑造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彩画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发展较为完整的装饰系统,其形式和工艺都在装饰领域独树一帜。本文在分析其样式及文化的基础上,系统地对它的历史脉络进行了归纳梳理,解读了它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在当下,一个优秀的传统装饰形式得以运用,不仅要展示其形式美,还需对传统文脉的延续以及维持其特有的装饰风格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其创新形式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对建筑彩画艺术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和研究并进行实践考察和实例收集整理后,发现在其传承发展的前进道路上仍面临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对建筑彩画装饰形式的认知比较老旧;人们对其的关注度普遍较低;稍有研究的设计者也未开拓出传承发展的新兴之路。本课题主要以建筑彩画在当下的传承发展为主位的视角,力图能为当下提供新的开拓性思路或改良角度,为其引入室内装饰环境中的创新塑造,提出一些具体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和材料的发展、当下人们的审美意识、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新思路甚至其它传统领域或材质的发展运用,使建筑彩画能够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共分为五个篇章:(一)绪论。在对课题提出概念的基础上,对课题的来源、背景进行说明,明确所探析领域的相关概念,分析当前对建筑彩画艺术形式的研究现状。(二)建筑彩画历史脉络及相关元素综述。对研究的对象——“建筑彩画”的发展历史和表现形式进行系统地梳理,并从其作用、结构、纹样及文化方面进行总结。(三)探究现代建筑彩画艺术的承袭。收集整理了大量实例,分别从彩画符号、色彩和构图三个方向对建筑彩画在现代的应用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当下建筑彩画艺术发展面临的局限性,试图通过其他传统艺术形式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实例开拓思路。(四)建筑彩画艺术介入室内装饰中的创新表达。根据前几章的分析归纳出建筑彩画在室内装饰中发展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下人们的需求和审美取向为突破点,通过对国内外多种形式的室内装饰优秀案例分析,总结出建筑彩画通过转换载体、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平衡空间氛围的三个切入点,并分别从“形”、“意”、“境”三个角度融入室内装饰的设计方法。(五)室内装饰下建筑彩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展望。总结了建筑彩画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创新的必要性并对未来发展做了展望。希望借助本文的研究,对建筑彩画乃至传统装饰文化的传承创新开启多方联系的发展思路并为行业带来启发意义,为其以后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刘欣[9](2019)在《两宋时期界画中建筑与环境的生态观研究》文中认为在生态问题亟待解决、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备受瞩目的生态文明大时代背景下,本文聚焦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顶峰、文化发展辉煌、建筑发展醇熟、界画发展鼎盛的两宋时期,以两宋界画为主要研究素材,以图像学和图像志的绘画研究方法结合文献与史料考据法,分别对图像中建筑和环境进行分析,揭示两宋界画作品中蕴含的生态观念,希冀对现代建筑与环境设计中有所启示。全文包括以下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解答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原由引出研究课题,并对现阶段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和两宋界画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审视,肯定了对两宋时期的生态观念进行断代研究的典型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对本文的研究素材、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思路进行阐述。第二章为两宋界画概述。对界画的基本定义和发展脉络进行分析,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重研究两宋界画的艺术特征。第三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三章对界画图像中的建筑形态进行分析整理,从建筑单体、建筑群组与场地形式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出建筑材料、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生态特征;第四章从室内、庭园和山水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宋人理想的生态环境及其特征。第五章结合相关画评、画论,对两宋界画中建筑与环境的生态图像进行更深层次的内涵挖掘,揭示两宋界画中蕴含的生态观,并探讨两宋生态观对现代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启示,最后结合项目实例加以阐释。
王武优[10](2016)在《保国寺建筑空间与装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保国寺的建筑空间与装饰艺术是对我国宋代建筑理论知识的深入与完善,对传承我国传统建筑艺术起着添砖加瓦的作用。保国寺,始建于东汉世祖时期,唐会昌五年寺宇被毁,广明元年(880年)重建,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北宋木结构建筑之一。保国寺在建筑上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宋《营造法式》的典型实例。本文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以保国寺建筑遗存及其相关古籍文献为依据。全文以建筑空间艺术与装饰艺术为主线,分为六部分讨论。第一部分绪论,简述研究保国寺建筑的意义与目的,阐明对其研究的必要性。后逐一分析保国寺建筑艺术研究的现状。最后对保国寺建筑相关性进行概述,以此为后文的具体论述作铺垫。第二部分介绍保国寺建筑概况及其相关历史背景。首先对其建筑整体进行概述,分析其建筑总体规划、主要寺内殿宇、建筑总体特色,进而根据相关资料引述其历史的演变。第三部分着重研究保国寺建筑空间形制。通过分析保国寺建筑的整体布局、院落组合方式以及空间艺术性,得出这些空间之间的组织关系及营造手法特征。第四部分对保国寺建筑装饰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保国寺的文化背景、建筑环境、建筑结构、题材与纹样、色彩等对保国寺的建筑装饰进行综合分析,将其装饰功能与特点逐一呈现。第五部分阐述保国寺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蕴,并论述其大殿营造技艺的形式美。最后结论对保国寺的建筑空间形制与建筑装饰艺术进行概括性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论文提纲范文)
(1)唐宋绘画中的建筑形制与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唐宋绘画中建筑形制和空间概述 |
(一)发展状况综述 |
(二)唐宋绘画中的建筑形制 |
1. 唐代绘画中的建筑形制 |
2. 宋代绘画中的建筑形制 |
(三)唐宋绘画中建筑的空间分析 |
三、唐宋绘画中建筑典型案例分析 |
(一)王维与《辋川图》 |
(二)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发现 |
(4)宋画中的园林三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关宋画中的园林研究现状 |
1.2.2 有关宋代园林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相关概念解析 |
1.5.1 “三境”释义 |
1.5.2 “三境”与绘画中园林的关系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宋画中的园林物境 |
2.1 宋画中的园林要素 |
2.1.1 宋画中的山石形态与特征 |
2.1.2 宋画中的水体形态与特征 |
2.1.3 宋画中的建筑类型与特征 |
2.1.4 宋画中的植物形态与特征 |
2.2 以建筑为中心的要素布局特点 |
2.2.1 因地制宜,依山而建 |
2.2.2 临近水源,傍水而居 |
2.2.3 贴近自然,绿树成荫 |
2.2.4 山环水抱,环境优美 |
2.3 绘画元素与园林要素构成比较 |
2.3.1 绘画观物取象与园林移山缩水 |
2.3.2 绘画置陈布势与园林位置排布 |
2.3.3 绘画文房四宝与园林营造要素 |
2.4 宋画中的园林物境所体现的园林观 |
2.4.1 仔细观察,尊重本真的“自然形态观” |
2.4.2 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和谐人居观” |
2.4.3 具有章法,注重美学的“审美艺术观” |
第三章 宋画中的园林情境 |
3.1 宋画中的园林活动 |
3.1.1 园内栖居 |
3.1.2 文会雅集 |
3.1.3 游山玩水 |
3.1.4 乡村野趣 |
3.1.5 节令活动 |
3.1.6 其他活动 |
3.2 宋画中的园林活动空间分析 |
3.2.1 突出建筑之美的庭院空间 |
3.2.2 追求山林野趣的林下空间 |
3.2.3 展现山岳形胜的自然环境 |
3.2.4 注重人为营造的活动空间 |
3.3 宋画中的园林情境所体现的园林观 |
3.3.1 以人为本,创造环境的“活动空间观” |
第四章 宋画中的园林意境 |
4.1 宋画中的园林精神内涵 |
4.1.1 澄怀味象 |
4.1.2 以景寓情 |
4.1.3 林泉之志 |
4.1.4 隐逸情怀 |
4.2 宋画中的园林意境表现手法 |
4.2.1 以大观小法延展画面维度 |
4.2.2 分别层次法增加空间深度 |
4.2.3 视点动态构图巧融时间要素 |
4.3 画法与园林境界比较 |
4.3.1 画法“知白守墨”与园林“空灵之美” |
4.3.2 画法“三远法”与园林“曲径通幽” |
4.3.3 画法“虚实相生”与园林“藏露相间” |
4.4 宋画中的园林意境所体现的园林观 |
4.4.1 以景喻言,表达内涵的“情感人文观” |
4.4.2 形而上学,追求意境的“上层精神观”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摘要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5)传统元素在“开封博物馆”建筑创作中的类型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社会文化背景 |
1.1.2 城市发展背景 |
1.1.3 项目创作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2 建筑类型学相关理论 |
2.1 类型学 |
2.1.1 类型学渊源 |
2.1.2 类型学概念 |
2.2 建筑类型学 |
2.2.1 建筑类型学背景 |
2.2.2 建筑类型学概念 |
2.2.3 建筑类型学的发展 |
2.3 建筑类型学流派组成 |
2.3.1 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 |
2.3.2 新地域主义类型学 |
2.3.3 两种流派的异同点分析 |
2.4 建筑类型学在研究中的适用性和必要性 |
2.4.1 建筑类型学对研究“传统继承”的适用性 |
2.4.2 建筑类型学对研究“传统继承”必要性 |
2.5 建筑类型学的“原型”理论应用模式 |
2.5.1 传统类型分析 |
2.5.2 传统原型提取 |
2.5.3 原型转换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传统建筑元素类型学传承的经典案例解读 |
3.1 王澍-建筑类型学的本土化应用 |
3.1.1 王澍类型学思想 |
3.1.2 王澍的设计实践 |
3.1.3 水岸山居空间原型 |
3.1.4 本节小结 |
3.2 贝聿铭-苏博传统继承之类型学分析 |
3.2.1 苏州博物馆传统“类型”还原 |
3.2.2 传统空间组织原型的应用 |
3.2.3 苏州地域元素原型的提取应用 |
3.2.4 本节小结 |
3.3 赵元超-“延安大剧院”地域原型的应用探析 |
3.3.1 延安地域概况分析 |
3.3.2 延安大剧院“地域元素原型”的应用实践 |
3.3.3 本节小结 |
3.4 本章小结 |
4 开封传统元素类型学分析 |
4.1 调研情况分析 |
4.1.1 文献调研部分—“开封城市历史发展” |
4.1.2 实地调研部分—“开封传统建筑元素” |
4.2 开封“城市城市历史发展”类型学分析 |
4.2.1 开封古城“形态格局”之类型分析 |
4.2.2 开封古城“水色半城”之类型分析 |
4.2.3 开封古城“城摞城”之类型分析 |
4.2.4 开封古城“宋之建筑”类型分析 |
4.3 开封“传统建筑元素”类型学分析 |
4.3.1 传统元素之建筑形态类型分析 |
4.3.2 传统元素之建筑装饰类型分析 |
4.3.3 传统元素之建筑组合类型分析 |
4.3.4 传统元素之建筑色彩类型分析 |
4.4 传统建筑元素在开封地区应用现状 |
4.4.1 传统元素在建筑细部的应用 |
4.4.2 传统元素在建筑立面造型中的应用 |
4.4.3 传统建筑色彩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
4.4.4 传统元素在城市小品中的应用 |
4.5 开封传统建筑元素应用现状中的缺点与局限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开封博物馆”设计实践中传统原型的类型学应用 |
5.1 开封博物馆项目简介 |
5.1.1 项目区位及建筑概况 |
5.1.2 项目设计定位 |
5.2 创作原型一·“三重城”之城市格局 |
5.2.1 开封都城文化“重重城”原型提取 |
5.2.2 “三重城”之意象原型在开封博物馆中应用 |
5.3 创意原型二·“城摞城”之历史积淀 |
5.3.1 开封“城摞城”历史纪实 |
5.3.2 开封“城摞城”意向原型提取 |
5.3.3 “城摞城”之意象原型在开博中的应用 |
5.4 创作原型三·“四水贯都”之宋韵水城 |
5.4.1 北宋开封“四水贯都”原型提取 |
5.4.2 “四水贯都”之意象原型的转译应用 |
5.5 创作原型四·“宋之形态”之古韵而生 |
5.5.1 开封“古之形态”原型提取 |
5.5.2 开封“古之形态”原型的应用 |
5.6 创作原型五·“古都风情”之材质与色彩 |
5.6.1 开封建筑材质与色彩的原型提取 |
5.6.2 开封博物馆关于传统材质、色彩意向原型的应用 |
5.7 创作原型六·“空间布局”之古意盎然 |
5.7.1 开封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原型提取 |
5.7.2 传统建筑“空间布局”原型的转化应用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论文图目录 |
论文表目录 |
附录A:研究成果一览表 |
附录B:开封博物馆建成效果图 |
致谢 |
(6)北宋洛阳富郑公园复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方法 |
2. 相关研究与案例分析 |
2.1 相关研究述评 |
2.1.1 富郑公园的相关研究 |
2.1.2 北宋私家园林的相关研究 |
2.1.3 宋代绘画与园林的相关研究 |
2.1.4 宋李明仲《营造法式》的相关研究 |
2.2 相关案例分析 |
2.2.1 北宋御苑艮岳复原研究 |
2.2.2 北宋司马光独乐园复原研究 |
2.2.3 南宋绍兴沈园复原设计研究 |
3. 富郑公园概述 |
3.1 园主生平 |
3.2 园址考证 |
3.3 历史沿革 |
3.4 园林评价 |
3.5 史料存疑 |
4. 富郑公园全园三维复原 |
4.1 富郑公园布局推导 |
4.1.1 园址定位 |
4.1.2 范围考据 |
4.1.3 周边环境考证 |
4.1.4 文字信息提取 |
4.1.5 空间单元组合 |
4.1.6 平面布局绘制 |
4.2 富郑公园建筑及构筑物复原设计 |
4.2.1 四景堂复原设计 |
4.2.2 卧云堂复原设计 |
4.2.3 紫筠堂复原设计 |
4.2.4 重波轩复原设计 |
4.2.5 探春亭复原设计 |
4.2.6 方流亭复原设计 |
4.2.7 荫樾亭复原设计 |
4.2.8 漪岚亭复原设计 |
4.2.9 丛玉亭复原设计 |
4.2.10 披风亭复原设计 |
4.2.11 夹竹亭复原设计 |
4.2.12 兼山亭复原设计 |
4.2.13 赏幽台复原设计 |
4.2.14 天光台复原设计 |
4.2.15 梅台复原设计 |
4.2.16 通津桥复原设计 |
4.3 富郑公园其他造园要素复原设计 |
4.3.1 园池复原设计 |
4.3.2 山石复原设计 |
4.3.3 花木复原设计 |
5. 富郑公园造园意匠分析 |
5.1 选址 |
5.2 布局 |
5.3 理水 |
5.4 叠山 |
5.5 建筑 |
5.5.1 建筑布置 |
5.5.2 建筑形式 |
5.6 花木 |
5.7 借景 |
5.8 问名 |
6. 富郑公园生活文化探讨 |
7. 结语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图 |
(7)基于《千里江山图》绘画语言的私人会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私人会所研究概况 |
一、私人会所概述 |
(一)私人会所的概念 |
(二)私人会所的类型及功能构成 |
二、私人会所的特点 |
(一)鲜明的主题定位 |
(二)特定的消费群体 |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
三、国内外私人会所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 |
(一)国外私人会所发展历程 |
(二)国内私人会所发展历程 |
(三)私人会所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千里江山图》绘画语言在私人会所中的设计表达 |
一、绘画语言的概念 |
二、《千里江山图》中的绘画语言 |
(一)空间营造 |
(二)造型手法 |
(三)色彩结构 |
三、私人会所的设计原则 |
(一)空间塑造和谐统一原则 |
(二)重视情感营造表达原则 |
(三)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 |
四、私人会所的设计表达 |
(一)造型的引用 |
(二)色彩的继承 |
(三)空间意境的表现 |
第三章 开封市龙亭北路私人会所设计 |
一、基地现状调研 |
(一)区域地理概况 |
(二)周边交通概况 |
(三)人文景观概况 |
(四)综合SWOT分析 |
二、项目总体规划 |
(一)项目定位 |
(二)项目规划布局 |
(三)项目设计理念 |
三、功能布局 |
(一)总平面的三重形式 |
(二)一层公共性空间布局 |
(三)二层文化性体验布局 |
四、建筑空间的设计表现 |
(一)建筑形态的宋、韵呈现 |
(二)庭院景致的游、乐表达 |
(三)室内风俗的行、走体验 |
五、成果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建筑彩画艺术形式在室内装饰中的塑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室内装饰设计中堆砌的传统艺术形式亟需转型 |
1.1.2 建筑彩画及当下室内设计文化现状 |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1.2.1 传统建筑装饰 |
1.2.2 建筑彩画 |
1.2.3 室内装饰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1.5.1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彩画历史脉络及相关元素综述 |
2.1 建筑彩画的衍变历程 |
2.1.1 早期建筑彩画 |
2.1.2 宋代建筑彩画 |
2.1.3 元代建筑彩画 |
2.1.4 明代建筑彩画 |
2.1.5 清代建筑彩画 |
2.1.6 近代建筑彩画 |
2.2 建筑彩画的作用及构成 |
2.2.1 建筑彩画的作用 |
2.2.2 结构与纹样 |
2.2.3 工艺与色彩 |
2.3 建筑彩画的文化基因 |
2.3.1 自然环境及地域的因素 |
2.3.2 社会政治的因素 |
2.3.3 传统文化的因素 |
第三章 探究现代建筑彩画艺术的承袭 |
3.1 建筑彩画艺术传承实例探究分析 |
3.1.1 建筑彩画装饰符号的提取 |
3.1.2 建筑彩画色彩体系的提取 |
3.1.3 建筑彩画构图的创造性延续 |
3.2 建筑彩画艺术面临的局限性 |
3.2.1 传承的误区与障碍 |
3.2.2 大众的认知性 |
3.3 其他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室内装饰的启示范例 |
3.3.1 陶瓷艺术形式在室内装饰中的表现 |
3.3.2 纤维艺术形式在室内装饰中的表现 |
第四章 建筑彩画艺术介入室内装饰中的创新表达 |
4.1 建筑彩画艺术在室内装饰中创新的重要缘由 |
4.1.1 文化基因的延续 |
4.1.2 生活方式的转变 |
4.1.3 民族情结的迸发 |
4.2 传承建筑彩画装饰艺术的主要思路 |
4.2.1 摒弃静态,着重动态 |
4.2.2 防止盲目,取其精华 |
4.3 建筑彩画艺术形式在室内装饰中的基本原则 |
4.3.1 整体化原则 |
4.3.2 弹性原则 |
4.3.3 时代适应性原则 |
4.4 建筑彩画艺术形式在室内装饰中的设计方法 |
4.4.1 “形”的提取——用新材料、新技术激发感官体验 |
4.4.2 “意”的提取——通过载体转换开启文化记忆 |
4.4.3 “境”的提取——平衡空间整体氛围进行情感渗透 |
4.4.4 小结 |
第五章 室内装饰下建筑彩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展望 |
5.1 以推广应用范围为出发点 |
5.2 以符合时代发展浪潮为连接点 |
5.3 以提升大众审美能力为关键点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两宋时期界画中建筑与环境的生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为什么研究中国传统生态观 |
1.1.2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研究现状 |
1.2.2 关于宋代界画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1 时空限定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研究素材 |
1.3.4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两宋界画概述 |
2.1 界画发展史略 |
2.1.1 界画的概念 |
2.1.2 界画的发展概况 |
2.2 两宋界画艺术特征研究 |
2.2.1 时代背景 |
2.2.2 内容特征 |
2.2.3 形式特征 |
第3章 界画图像中的建筑形态 |
3.1 单体建筑 |
3.1.1 屋顶 |
3.1.2 屋身 |
3.1.3 台基 |
3.1.4 平面布局 |
3.2 庭院布局 |
3.2.1 最简布局 |
3.2.2 合院布局 |
3.2.3 自由布局 |
3.3 场地形式与建筑适应 |
3.3.1 筑台式 |
3.3.2 吊脚式 |
3.3.3 跨越式 |
第4章 界画图像中的生态环境 |
4.1 室内环境 |
4.2 庭院环境 |
4.2.1 庭院绿化 |
4.2.2 两宋园林与园林图咏 |
4.2.3 园林类型及其环境布置 |
4.3 山水环境 |
4.3.1 中国古代建筑山水环境的选择 |
4.3.2 图像中的建筑山水环境 |
4.3.3 图像中的聚落山水环境 |
第5章 两宋界画中蕴含的生态观 |
5.1 两宋界画中蕴含的生态观 |
5.1.1 生态本源 |
5.1.2 生态伦理 |
5.1.3 生态审美 |
5.2 两宋传统生态观对现代建筑与环境设计的启示 |
5.2.1 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5.2.2 建筑与环境整体性设计 |
5.3 项目实例与理论印证——中国梅山文化园建筑与环境设计 |
5.3.1 项目概况 |
5.3.2 主题定位体现整体性,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 |
5.3.3 设计理念体现生态性,形成和谐的建筑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学术会议及竞赛获奖情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目录 |
附录C 本文所选用的两宋时期界画图目 |
致谢 |
(10)保国寺建筑空间与装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2 研究的现状 |
1.3 宁波保国寺建筑相关性分析 |
1.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2 宁波佛教建筑的历史背景 |
1.3.3 宁波佛教寺院建筑总体特征 |
本章小结 |
2 保国寺建筑概况及历史 |
2.1 保国寺总体概述 |
2.1.1 保国寺的概况 |
2.1.2 保国寺建筑总体规划 |
2.1.3 保国寺主要寺内殿宇 |
2.1.4 保国寺建筑特色 |
2.2 保国寺的历史演变 |
本章小结 |
3 保国寺建筑空间形制分析 |
3.1 影响保国寺建筑整体空间布局形态的因素 |
3.1.1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
3.1.2 中国传统礼制思想的影响 |
3.1.3 传统风水美学的潜移默化 |
3.2 保国寺建筑空间布局分析 |
3.2.1 保国寺整体空间布局的分析 |
3.2.2 保国寺建筑院落组合分析 |
3.3 保国寺建筑空间艺术分析 |
3.3.1 自然环境空间的园林化 |
3.3.2 功能空间的营造 |
本章小结 |
4 保国寺建筑装饰艺术特征分析 |
4.1 保国寺建筑装饰的内涵及特点 |
4.1.1 装饰因功能需要而生 |
4.1.2 装饰与构造形成丰富而有机的关联 |
4.1.3 保国寺建筑装饰中的风水文化 |
4.2 保国寺建筑装饰的主要类别 |
4.2.1 体现建筑装饰特征的外檐装饰 |
4.2.2 体现建筑装饰特征的内檐装饰 |
4.3 保国寺大殿建筑装饰的艺术形式 |
4.3.1 多样的雕刻塑饰 |
4.3.2 丰富的装饰题材 |
4.3.3 保国寺的建筑装饰色彩 |
本章小结 |
5 保国寺建筑艺术的价值与审美意蕴 |
5.1 保国寺及大殿的价值 |
5.1.1 保国寺的科学价值 |
5.1.2 保国寺的历史价值 |
5.1.3 保国寺的艺术价值 |
5.2 保国寺的审美意蕴 |
5.2.1 与山水相谐的环境美 |
5.2.2 富于节奏的空间美 |
5.2.3 兼具实用的装饰美 |
5.3 宋营造技艺的形式美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伟大创造时代的宋代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宋绘画中的建筑形制与空间分析[J]. 杭航. 今古文创, 2021(30)
- [2]基于高中《哲学与文化》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D]. 严海霞. 西南大学, 2021
- [3]山西晋祠庙会中的民间信仰与民俗艺术研究[D]. 程璟瑶.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4]宋画中的园林三境[D]. 李娇.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5]传统元素在“开封博物馆”建筑创作中的类型学应用研究[D]. 郭铭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北宋洛阳富郑公园复原设计研究[D]. 郑亚雄.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7]基于《千里江山图》绘画语言的私人会所设计研究[D]. 张梦含. 河南大学, 2019(01)
- [8]建筑彩画艺术形式在室内装饰中的塑造探析[D]. 朱曼宁.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9]两宋时期界画中建筑与环境的生态观研究[D]. 刘欣. 湖南大学, 2019(07)
- [10]保国寺建筑空间与装饰艺术研究[D]. 王武优.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