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一、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滕泽广[1](2021)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张掖现代城市规划响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哲[2](2021)在《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农业用水是主要的用水部门,农业水资源利用状况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开展干旱区农业节水潜力的定量评估和综合评价研究,不但可为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西北类似旱区农业节水工作提供参考借鉴。针对现有农业节水潜力研究中较少考虑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气候、田间管理和土壤水分变化对蒸发蒸腾量的影响,无法反映真实节水量等问题。本文以典型干旱区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为研究区,收集整理研究区2002—2015年作物、气候、土壤、管理等数据,构建并率定了AquaCrop模型参数。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线性加权法和全局改进归一化方法求解,计算资源农业节水潜力。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组合改进AHP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评价农业节水潜力。明确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发掘空间,为当地农业节水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议。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利用AquaCrop模型模拟2002—2015年高台县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三种主要作物的产量,结果表明3种作物产量的模拟精度较好,且制种玉米和商品玉米的模拟精度高于小麦。利用率定好的AquaCrop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平衡,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AquaCrop模型模拟2002—2015年高台县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蒸发蒸腾量分别为351.7、393.1和433.3mm,由低到高依次为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小麦。由蒸发蒸腾量的线性趋势方程拟合可知,2002—2015年间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蒸发蒸腾量分别减少1.59、1.24和3.17 mm/年。(2)基于AquaCrop模型模拟作物产量和土壤水分平衡,结合线性加权和全局改进归一化方法实现产量最大且蒸发蒸腾量最小的目标,获得了逐年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土壤水分调整后高台县2002—2015年制种玉米、商品玉米和小麦的年均蒸发蒸腾减少量分别为8.0、13.4和14.6mm,年均资源节水潜力分别为49.66、49.81和58.04万m3,高台县年均资源节水潜力为157.51万m3。制约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的主要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不合理的灌溉水量和灌溉方式导致部分水分深层渗漏流失;二是近年来种植面积的扩张,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3)构建了县域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和特性,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以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经济节水和管理节水为准则的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工程节水包括渠系水利用率、田间水利用率、田间工程配套率、地表水灌溉比例、节水灌溉率和灌溉设施完好率6个指标;技术节水包括土地平整率、良种率、覆盖保墒率和耕作保墒率4个指标;经济节水包括灌溉供水成本水价、灌溉用水执行水价、水费收取率、政府高效节水财政投入资金和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比5个指标;管理节水包括农作物灌溉定额、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和农民用水协会数3个指标。(4)建立了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方法,评价了高台县典型年的农业节水潜力,提出了挖掘农业节水潜力的措施。整理和计算了高台县2002年、2008年和2015年的农业节水潜力评价指标数据,采用拉格朗日乘子法组合改进AHP法和熵权法确定综合权重,利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评价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最大的年份是2002年,2008年农业节水潜力最小,2015年农业节水潜力和2008年相近。2002年至2008年高台县农业节水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2008年至2015年农业节水工作发展减缓。高台县农业节水仍具有一定的发掘空间,包括维护和修缮灌溉设施、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确定灌溉供水成本水价、降低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等。

徐娜[3](2021)在《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河流域生态保护机制是能对黑河流域生态进行保护和修复并能促进黑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具,其主要是恢复保护且能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可持续利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贯彻生态发展的价值理念,遵循绿色原则,对协调黑河流域区域政府主体之间、流域境内生态受损者与获益者之间的关系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现存问题的研究并梳理对策,希望以此促进黑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是对黑河流域的概况,对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进行概括,找出造成黑河流域生态现存问题的主要症结。再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梳理总结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对流域补偿的基本内容的相关定义界定和观点,充分了解生态补偿的发展背景、现存问题和未来趋向。第一章是对生态补偿、流域生态补偿进行概念定义,谁补偿谁受益、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基本原则及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进行阐述。在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厘清流域生态补偿以及黑河流域生态补偿中的补偿主体、补偿客体及补偿内容,以及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标准、模式去补偿。立足于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充分对黑河流域水资源治理与综合管理经验,助力黑河发展。其次,文章主要通过对现有国家及地方对黑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的梳理、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现状的总结,在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发现的问题有:现实法律制度不能应对现实需要需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补偿主体单一,在以政府补偿为主的情况下,促进市场补偿的发展、补偿的标准方式渠道单一、资金来源单一等问题。通过对莱因河流域、德国易北河等国外流域生态补偿吸收有可操作性的治理方法,对黑河流域内部问题进行系统化大检查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根据现有法律基础性文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希望为黑河流域生态补偿发展提供发展提供合理的决策意见。最后,充分借鉴国外流域生态治理的可用经验成果因地制宜地运用于国内流域治理的发展,提出适应黑河流域生态补偿发展的意见建议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多元化补偿主体、完善的补偿方式、促进流域横向补偿发展、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资金监管等,为黑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提供进一步完善发展的新思路。

张军伟[4](2020)在《基于RS的张掖市城市扩展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以甘州区和高台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也会影响区域城市化的进度。城市化的一大典型特征是城市建城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会发生形态的变化,建城区可能会出现正向扩展或者负向扩展的面积变化。城市扩展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进行的动态过程。由于受宏观政策、社会经济、人口、地理位置、交通、生态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城市的扩展过程除具有共性之外,又表现出独特的扩展特征。梳理城市在不同时间段内城市扩展的动态变化规律,能为实现区域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趋利避害地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与管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参考依据。本文以1980年-2018年张掖市遥感影像、地形图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以RS和GIS为技术支撑,选择张掖市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甘州区和高台县两个区域为典型试验区,采用目视解译判定的方法提取出这两个地区不同年份的城市建城区边界数据;结合城市建城区变化的城市扩展速度指数、扩展强度指数和质心迁移等模型对研究区近40年的城市建城区进行扩展动态变化和未来发展变化规律的分析;最后,结合社会经济、人口、政府宏观政策、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对影响张掖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空间扩展动态变化及未来发展特征分析。1980-2018年,38年间甘州区和高台县建城区面积分别扩大了近3倍和6倍,建城区面积增加明显,变化幅度相对较大;结合相关资料,将城市建城区面积扩展变化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可以发现,甘州区1980-1995年和2000-2018年城市建城区均处于正向扩展(面积增加)的阶段,仅有1995-2000年为负向扩展(面积缩减),高台县1980-2000年城市建城区面积处于变化的阶段,2005-2018年则均处理正向扩展的阶段;城市扩展强度表明,甘州区和高台县在城市扩展强度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但是两者均表现出共同的变化特征,就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算发展,城市扩展的强度逐渐扩大的变化趋势;通过分析两个县区建城区质心的迁移规律变化可以看出,和高台县相比甘州区城市扩展发展整体的均衡度相对较好;基于土地利用类型的城市建城区发展模拟预测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两个地区城市建城区在未来仍然将处于正向扩展的发展状态。(2)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研究。结合研究时段内相应社会经济和人口数据,政府政策与规划等因素,对整个扩展过程的驱动力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区域尺度上做出深入的分析,得出:政府政策与规划因素,道路交通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是影响张掖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国家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振幅等在城市空间扩展中发挥着调控作用;道路交通条件因素对城市空间拓展有着明显的牵引作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是最直接和主要的推动力;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对城市扩展起到一定限制作用;以上几种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由政府政策与规划调控力,道路交通条件的牵引力,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推动力、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力,且不同阶段影响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不同。

王鹏龙,宋晓谕,徐冰鑫,王勤花,王宝[5](2020)在《黑河流域张掖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环境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其承载力是评判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从承载程度和承载能力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对黑河流域张掖市县区尺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承载程度方面,张掖市从2015-2017年用水总量承载状况整体好转,但民乐县用水总量面临超载,各县区地下水承载状况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管控与治理。从2015-2017年,张掖市水资源的承载状况整体上改善,从2015年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4县区的超载转变为2017年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肃南县4县区的临界超载状况,反映出张掖市近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成效初步显现;承载能力方面,全市各县区2020年和2030年水资源可承载人口均小于2017年水平,可承载的经济规模约是2017年90%;提出了农业节水效率提升和耕地灌溉面积缩减两种未来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情景,并以此提出了张掖市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罗冰凌[6](2020)在《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第17年以“三农”为主题,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进一步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当前农业以及农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资源过度依赖,使得农村环境在不断恶化,农村的生态也被逐步破坏。在此背景下,兼顾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地位显着提升。张掖市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安全屏障是其区域功能定位,对其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以期更好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生态农业的效益研究为主题,对张掖市当前农业发展现状、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而后结合张掖市实际情况和频度分析法,确立了包含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19项评价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根据熵值法确定这19项指标的单项权重和各个层次下的综合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张掖市2001-2018年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张掖市在2001-2018年18年的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益发展效果最为显着且较为稳定;经济效益提升显着;生态效益增长中有波动,且增长幅度较小。因此张掖市在今后的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在提升生态效益方面多下功夫。根据障碍因素诊断,找出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的限制因素。按层次来说,生态效益的基础较薄弱且发展缓慢成为制约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单项指标来说,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农膜使用强度,土地复种指数,单位面积柴油使用量,人均粮食产量,城市化水平及人均生产总值成为障碍度较高的指标。研究表明,应当通过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完善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完善立法工作促进张掖市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

曹恩桓[7](2020)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迅速兴起,我国国家湿地公园如雨后春笋般建设开发,在我国湿地生态旅游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截止2020年1月底,我国累计建立国家湿地公园901处,其中绝大部分都进行了生态旅游开发。但目前国内的国家湿地公园由于规划设计的局限性、后期运营管理维护滞后、“细致末流”问题解决不善、盲目无序粗放过度开发等多方面原因,验收通过率不到60%。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全国距城市最近的国家湿地公园,虽然已验收为正式国家湿地公园,但生态旅游开发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前人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多为初步定性研究,系统量化研究很少,很难满足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采用固定样线、定点监测和野外巡护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得出的具体结论为:(1)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对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运用熵值法选取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兼备的指标建立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得出:总分为7.5853分;各要素层结果为: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生态旅游环境条件。虽然已经历近10年的开发建设,目前比起国内着名湿地公园,其受关注度、知名度、影响力、辐射带动效应和生态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整体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生态旅游方面的发展仍处于初期的粗放阶段,而面临的挑战和绝大多数国家湿地公园是相通的。(2)定量评价其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得出:总分为81.47分。湿地公园虽较好地满足了各项指标,具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进行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但在全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建验收的宏观标准上,几乎为一等标准中最低分。(3)将其湿地生态服务价值划分为10类,测算得出2017年生态服务分类价值前四位排序为:湿地调洪蓄水功能价值>旅游休闲功能价值>固碳释氧功能价值>水源涵养功能价值。湿地调蓄洪水、固碳释氧、提供水源功能是湿地最重要的生态功能,而旅游休闲功能是湿地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功能。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在西北干旱区发挥着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作用,具有极大的生态服务价值。(4)建立模型公式,在园区湿地生态环境一直处在优良状态的假设下,计算得出环境容量为29206人/天。(5)由生态旅游资源面上综合评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和旅游资源体验适宜性评分三个结果分析得出: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较高、具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进行湿地生态旅游的基本条件,但问题重重,阻碍了进一步开发。湿地公园内现有的旅游项目和景点基于游客的体验吸引力各不相同。除湿地博物馆外,最适宜开发的生态旅游项目为:观鸟旅游、体育旅游等。(6)在详细分析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项目和产品体系、生态环保、景观特色、交通体系、管理管护五大类问题基础上,从生态旅游开发角度策划了“湿地+”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思路、开发形象和客源市场结构,设计出“湿地+”新业态融合项目及产品体系,着重对观鸟旅游、体育旅游和科普宣教体系项目开发和产品进行前沿策划,详尽总结出生态环保、生态文化景观优化、交通体系优化、科学管理四方面的优化对策和建议。(7)提出“生态旅游资源由功能区分流、项目和产品由生态旅游资源衍生、社区参与共管内容由项目和产品保障、旅游收益分配由社区参与决策”的生态旅游社区共管耦合开发新体系(CBET);设计出以“自然资源保护情况、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生态旅游发展情况、社会和谐稳定情况、共管具体项目运行情况”五部分为评估内容的的社区共管效果评估体系,提出以效果评估机制激励居民广泛参与。

代兰海[8](2020)在《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生态风险也愈发严重,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纳入“五位一体”国家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任务。中国西北绿洲地区是干旱内陆区的精华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地区,既集中了区域绝大部分人口与社会财富,也承担着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如何统筹协调绿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推进绿洲生态系统有效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长期以来,绿洲生态治理研究侧重于生态工程建设模式探讨和生态治理技术研制,而对绿洲社会—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关注不够,忽视了绿洲生态治理背后深层的社会因素,亦轻忽了后续生态治理成果维护,影响了绿洲生态治理成效和可持续性,削弱了绿洲地区高质量发展进程。同时,由于绿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自组织性和尺度依存性,绿洲生态治理既涉及流域水资源分配和用水关系调整,又涉及自身多元权力主体博弈,在时间、空间和决策管理层面表现出高度综合性。空间生产理论遵循“时间—空间—社会”的辩证统一,坚持空间三元辩证法,强调空间与塑造它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关系,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具有其它理论不可替代的优势。为此,本研究运用空间生产理论,选择边疆民族地区额济纳绿洲为案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生态空间生产“过程—效应一机制—问题—优化”理论研究框架,以绿洲生态危机和旅游兴起为研究切入点,基于绿洲生态环境变迁考察,对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与效应进行系统分析,从不同尺度探究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动力机制,总结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存在问题,提出优化框架。研究中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分别指绿洲生态治理和生态旅游开发,二者是递进的共生关系。绿洲生态治理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促进了绿洲生态旅游开发;绿洲生态旅游开发增加了地方收入,维护了绿洲生态治理成果。主要结论如下:(1)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迁历经形成、发展、恶化与恢复四个阶段,民国以来人类活动是绿洲生态退化的主要因素。明清时期绿洲基本处于自然演化状态,水、土、植被等各种生态要素均衡发展,形成良性的生态体系;民国时期当地人烟稀少,人口密度极低,垦荒屯田受到限制,绿洲生态环境得以维持发展;1949—1999年,流域人口快速增加,农牧业低质高速发展,黑河水资源利用严重失衡,绿洲生态环境急剧恶化;2000年以来,随着黑河水量调度和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绿洲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正处于恢复和改善中。(2)额济纳绿洲生态治理是一个快速的三元辩证的生态空间生产过程。生态危机背景下,绿洲生态空间表征集中体现为权力主体对绿洲生态区位和生态功能的知识再现和规划构想,绿洲被建构为中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绿洲生态空间实践表现为黑河水量调度、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工程建设,实现了绿洲来水的增多化、绿洲河网的渠系化和绿洲空间的功能化,绿洲由边境牧业生产生活空间转变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空间;外地民众和当地居民在绿洲表征生态空间上持有迥异的空间形象,风沙源地是前者尤其是京津百姓议论的焦点,而痛失家园成为后者情感和权力诉求的中心。生态空间生产的三元分析表明了生态空间意义的多元性,生态空间不仅仅是实体空间,也是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绿洲生态治理过程涉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空间政治与权力诉求。(3)额济纳绿洲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接续递进的生态空间再生产过程。旅游兴起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旅游节事活动推动、旅游规划引领和旅游+主导了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绿洲由沉寂的生态功能空间转变为喧嚣的旅游消费空间;绿洲生态旅游空间表征体现为权力和资本对绿洲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构想和文化建构,生产出以“大漠童话”为主题的旅游空间形象,绿洲由边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向国内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转换;绿洲表征生态旅游空间中胡杨林居于核心位置,胡杨符号成为游客审美和消费偏好,绿洲被塑造为享誉中外的“胡杨林故乡”,并据此建构出新的绿洲空间文化想象(生命想象、边塞想象、秘境想象)。生态空间再生产的三元分析显现了生态旅游空间意义的多元性,生态旅游空间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亦是社会空间、精神空间,绿洲生态旅游开发过程纠缠着复杂的权力关系、资本逻辑与文化冲突。(4)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机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差异,具有显着的公共产品空间生产特性。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本质上是中央政府纵向嵌入后,黑河流域人水关系协调发展的结果,是压力型体制与激励性政策主导下各级政府/机构密切配合、团结治水的产物。其中,中央政府统一领导、权力干预,地方政府参与决策、分级负责,黑河流域管理局组织实施、监督检查。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再生产是以地方政府为先导,权力和资本双重逻辑支配下,多种空间生产主体共同建构的结果。其中,地方政府权力主导、产业培育,旅游企业资本驱动、开发经营,影视媒体形象宣传、品牌传播,外来游客空间消费、话语建构,当地居民被动参与、环境保护。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其在空间生产主体、目标、资本、价值四个方面,与私人产品空间生产有着显着区别。(5)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重塑了绿洲社会关系和空间秩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生态移民工程致使牧民生计空间受到挤压,社会网络发生断裂,文化心理适应失调,城市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出现问题;绿洲生态旅游空间生产的权力和资本逻辑,造成旅游空间容量短期超载、生态旅游发展异化和旅游空间生产去地域化;游牧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游牧空间的边缘化,导致草原游牧文化式微,民族传统文化传承面临风险;绿洲分水实践过程中,黑河“97分水方案”的合理性遭到质疑,分水方案适应性与分水方案执行受到挑战。(6)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是区域社会关系调适、产业体系重构与文化价值反思的过程。绿洲应以生态优先、协同共治、以人为本和空间正义为原则,实施流域生态共治共享模式和绿洲发展包容普惠模式,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思路,构建绿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产业体系,推进绿洲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实现绿洲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优化措施上,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移民安置方式、发展深层生态旅游与加大节水农业发展力度。同时,亟需从地方性知识视角对绿洲生态空间生产过程进行文化价值反思,实现绿洲生态治理方案的地方嵌入。本研究创新点表现为:(1)将空间生产视角引入生态研究领域,综合集成空间生产理论、区域治理理论、政府行为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构建了生态空间生产理论研究框架,拓展了空间生产理论。(2)基于绿洲“社会—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视角,探究了不同空间生产主体及其交互关系对生态治理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生态治理的工程和技术倾向,丰富了生态治理理论。(3)从空间生产主体、目标、资本、价值四个方面,对公共产品空间生产与私人产品空间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厘清了不同类型产品空间生产的差异。

郝丽娜[9](2019)在《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洲是干旱区发展的基石,水资源是影响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绿洲内部农业规模和生态规模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何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通过发展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和高效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从而缓解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保证绿洲农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探讨了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概念和内涵,系统分析了绿洲水土资源与生态经济及农业规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从“数量适度”、“结构适度”和“空间适度”三个维度描述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构建了基于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规模模型、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和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并针对我国西北典型绿洲区黑河流域中游提出研究区绿洲农业的适度发展规模、最优发展结构和高效空间发展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基于绿洲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内部组成的相互关系分析,建立了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绿洲生态健康为目标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该框架认为“适度农业规模”具有“三维”特征,其一为“数量适度”,即通过确定绿洲生态健康的定量表征形式,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两个角度探讨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发展规模;其二为“结构适度”,即农业规模内部的作物种植结构,从节水高效的优化目标出发,确定适度农业规模的最优发展结构;其三为“空间适度”,即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以种植结构调整结果和作物种植适宜性最大化为主导,在灌区尺度上研究作物空间布局优化,获得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高效空间发展模式。(2)建立了基于生态健康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确定了黑河中游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在确定绿洲生态健康的定量表征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角度探讨了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方法。首先从理论分析方面,以地下水埋深、农田防护比例、植被覆盖率和大风发生频次作为评价因子评价绿洲生态健康,构建了基于绿洲生态健康评价和风沙动力学原理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模型(SASM-EHA);从实践应用方面,构建了基于绿洲圈层结构和绿洲沙漠化土地整治实地试验结果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模型(SASM-OCT)。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试验两方面探讨不同来水情景和生态需水情景下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结果表明:SASM-EHA模型和SASM-OCT模型计算的黑河中游适度绿洲规模分别为20792458 km2和20592387 km2,适度农业规模分别为16631967 km2和16421921 km2,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较为接近。因此,SASM-EHA模型可推广用于中国西北其他无实地试验资料的绿洲区适度农业规模的确定。按照SASM-EHA模型计算黑河中游现状2015年农业规模应该减少210 km2,黑河中游绿洲生态防护规模应该控制在20%左右才能保证绿洲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3)构建了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获得了不同来水情景和价格波动情景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为发展节水高效的农业模式,建立了以单方灌溉水净效益最大和单位种植面积效益最大为目标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得到不同来水情景的种植结构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节水情景计算未来节水灌溉面积比率提高情景下灌区及整个黑河中游绿洲区的农业节水量。考虑到作物种植结构除了决定于自然资源条件,同时也受市场经济行为的影响,研究了未来价格波动下的种植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后,农业净效益提高0.52亿元,农业用水量减少1.02亿m3;未来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影响,粮食作物的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较小,经济作物价格的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比较明显;节水灌溉面积比率增加10%,黑河中游绿洲区可节水2.63亿m3,节水灌溉面积比率增加20%,可节水3.08亿m3,减少的农业用水可以用于弥补生态用水的不足,或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地下水的均衡状态。本文提出干旱区农业应该推行“发展高效节水”与“节水—生态补偿机制”并举的政策,以避免出现越节水越缺水的现象。(4)建立了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获得了玉米和小麦的空间优化布局以种植结构调整结果和作物种植适宜性最大化为主导,建立了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基于ArcGIS平台耦合作物种植适宜性空间分布数据、现状农业土地利用数据以及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数据确定综合作物种植适宜性空间分布,确定模型的先验分布概率;将种植结构优化结果作为约束条件,利用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确定作物种植面积可分配概率,得到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该模型耦合了多源遥感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实现了种植结构数量和空间的优化统一,为解决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新的手段。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玉米适宜耕种区与现状玉米面积分布大体一致,小麦的适宜耕种区与现状分布差异较大,同时玉米适宜耕种区远远大于小麦适宜区;优化后玉米和小麦高分配概率较优化前更加集中;优化后玉米种植面积在临泽县和高台县应调减,甘州区应调增;优化后小麦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甘州区和临泽县。

张洁[10](2019)在《水资源约束下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黑河和汾河灌区为例》文中指出现阶段,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难题。其中,因地制宜进行种植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之一。位于西北干旱区的黑河灌区和位于半干旱区的汾河灌区,水资源的多少是制约两区域发展的命脉。如何在水资源约束前提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文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通过对两大灌区横向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区域之间的异同点,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明确方向。张掖市是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基地。农业用水量占比最重,达89.57%。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用水严重挤占生活和工业用水,用水结构矛盾日趋严峻。同时张掖市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投入成本高。为促进农业发展,近年来超耕现象严重,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带来了水污染等一系列新问题。与张掖市不同,太原市位于半干旱区,生活和工业用水严重挤占农业用水,随着气候变化影响,本就紧缺的农业水资源问题更加严峻,而农业又以高耗水的种植业为主,水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成本高,使得农业经济效益不突出。通过对两地区发展现状分析,因地制宜的建立水资源约束下,种植业结构优化线性规划模型。通过调整发现,在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节约水资源、耕地资源、降低生态压力情况下,两地区种植业均实现了一定发展。张掖市在农业用水量节约26.30%的情况下,种植业经济效益增加4.41×108元。太原市农业用水量节约0.19×104m3,种植业产值增长0.68×108元。基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调整结果对两大区域横向对比分析,太原市自然条件较张掖市优越,但两大区域农业发展均以种植业为主,种植结构单一,整体呈粮-经二元结构。调整后两大区域调整方向均集中在增加需水量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面积,降低耗水量高、经济价值低的作物种植面积。从总体调整幅度看,张掖市结构调整幅度高于太原市,结构调整空间较大,而太原市结构调整已趋于合理,但内部仍存在优化空间。从结构调整内部看,张掖市调整重点主要集中在蔬菜、瓜果和制种玉米等作物中,且在实际调整中不能盲从,还需结合资源优势、实地情况与发展状况,进一步考虑面积增减幅度。与张掖市相比太原市结构调整涉及范围较广,粮食、经济和其他类作物均发生小幅变动。其中经济和其他类作物增加明显,粮食类作物有适当降低。调整后太原市种植业发展不仅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发展。

二、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2)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节水潜力概念内涵
        1.2.2 农业节水潜力定量计算
        1.2.3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2.4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基本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水资源概况
        2.2.1 降水与蒸发
        2.2.2 地表水资源
        2.2.3 地下水资源
        2.2.4 水资源利用状况
    2.3 农业水资源节水现状
        2.3.1 作物种植结构
        2.3.2 灌溉用水
        2.3.3 渠系衬砌
        2.3.4 管理节水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1 AquaCrop模型介绍
        3.1.1 AquaCrop模型原理
        3.1.2 AquaCrop模型输入
        3.1.3 AquaCrop模型模拟和输出
        3.1.4 AquaCrop模型校准和评估
    3.2 基于AquaCrop模型估算县域资源农业节水潜力
        3.2.1 作物产量模拟
        3.2.2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3.2.3 县域蒸发蒸腾量计算
        3.2.4 县域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3 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3.1 AquaCrop模型构建
        3.3.2 AquaCrop模型模拟作物产量
        3.3.3 高台县作物土壤水分平衡分析
        3.3.4 基于AquaCrop模型计算作物蒸发蒸腾量
        3.3.5 高台县蒸发蒸腾量计算
        3.3.6 高台县资源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和特性
        4.1.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内涵
        4.1.2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的特性
    4.2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节水评价指标选取
        4.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5.1 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方法
        5.1.1 改进AHP法
        5.1.2 熵权法
        5.1.3 组合赋权法
        5.1.4 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
    5.2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综合评价
        5.2.1 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指标数据
        5.2.2 权重确定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
第一章 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理论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二)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
    二、流域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
        (一)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二)政府支付与市场交易相结合原则
    三、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
        (一)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
        (二)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客体
        (三)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的内容
第二章 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现实困境
    一、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现状概述
        (一)黑河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梳理
        (二)黑河流域生态补偿的现实发展
    二、黑河流域生态补偿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现有法律制度不能应对现实需要
        (二)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单一
        (三)补偿方式缺乏多样性
        (四)流域内横向补偿发展缓慢
        (五)补偿资金渠道范围狭窄
第三章 域外典型国家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域外典型国家流域生态补偿的分析与借鉴
        (一)莱茵河流域生态补偿及特点
        (二)德国易北河流域补偿及其特点
    二、域外典型国家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一)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二)注重综治理合手段的运用
        (三)流域生态补偿要有针对性
        (四)加强区域联系合作
第四章 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二、实行多元化补偿主体制度
    三、设置完善的补偿方式制度
        (一)政府补偿
        (二)市场补偿
        (三)社会补偿
    四、加快推进流域横向补偿发展
    五、确立规范的补偿资金制度
        (一)扩宽资金来源渠道
        (二)保障资金运作发展
        (三)加强资金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RS的张掖市城市扩展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以甘州区和高台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土地利用与城市变化现状
        1.2.2 城市空间扩展特征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3.1 1990-2018 年张掖市城市建成区信息的遥感解译
        1.3.2 1990-2018 年城市扩展动态变化与发展规律探索
        1.3.3 城市扩展驱动力分析
    1.4 技术路线
        1.4.1 基础收集与影像数据预处理
        1.4.2 数据信息的精细化解译
        1.4.3 城市建成区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探索
    1.5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简介与预处理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预处理
    2.3 本章小结
3 张掖城市扩展研究
    3.1 城市边界的确定
    3.2 城市扩展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
        3.2.2 相关数学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3.2.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
    3.3 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分析
        3.3.1 城市扩展速度
        3.3.2 城市扩展强度
        3.3.3 城市扩展质心迁移
    3.4 城市发展预测
        3.4.1 CA-Markov城市发展预测模型
        3.4.2 城市发展预测结果分析
        3.4.3 城市发展预测模型精度评估
        3.4.4 城市动态变化分析
    3.5 小结
4 张掖城市扩展驱动力分析
    4.1 社会经济、人口对城市扩展的影响
    4.2 政府政策导向影响
    4.3 道路交通因素对城市扩展的影响
    4.4 自然环境因素对城市扩展的影响
    4.5 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展望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黑河流域张掖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与评价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水资源承载程度评价
    2.3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资源承载程度
    3.2 水资源承载能力及提升
4 结论
5 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建议与讨论

(6)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综述
        2.2 国内生态农业研究综述
        2.3 文献述评
    3 研究方法和数据选取
        3.1 研究方法
        3.2 数据选取
    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4.1 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图
    5 创新与不足
        5.1 创新之处
        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基础
    1 生态农业的概念
    2 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3 生态农业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3.3 循环经济理论
    4 生态农业的特点
    5 生态农业相关概念甄别
        5.1 现代农业
        5.2 循环农业
        5.3 可持续农业
        5.4 绿色农业
        5.5 有机农业
第三章 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1 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1 区位条件
        1.2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1.3 生态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4 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实证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2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层次的划分
        1.3 指标的构造及解释
        1.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2.3 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障碍因素诊断
    1 障碍因素诊断方法
    2 障碍因素诊断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1 结论
        1.1 张掖市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水平逐年提高
        1.2 张掖市生态农业生态效益波动上升,但增速缓慢
        1.3 张掖市生态农业社会效益显着提高
    2 促进张掖市生态农业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2.1 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
        2.2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完善生态农业体系建设
        2.3 加大农膜回收利用和柴油的高效利用,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2.4 加大绿色资金金融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2.5 完善生态农业的立法工作,为其发展提供法律、法规的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进展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四、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相关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相关理论基础
第2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张掖市旅游经济发展态势和困难
        (一)基本情况
        (二)面临困难问题
    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建设现状
        (三)范围及功能区调整
        (四)生态旅游开发项目
    三、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特色
        (一)湿地博物馆科普作用突出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特色明显
        (三)连片苇溪的水天泽国美景绝无仅有
    四、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实证调查
        (一)数据收集及统计
        (二)客源市场现状成因及影响因素
第3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潜力评价
    一、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一)湿地旅游资源类型、面积与分布
        (二)丰富的湿地生物景观
        (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沉淀
    二、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一)评价模型构建
        (二)结果计算
        (三)评价结果分析
    三、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一)定量评价
        (二)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三)游客容量分析
        (四)适宜开发项目分析
第4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一、湿地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体系尚未构建
    二、建设发展相关问题
        (一)湿地生态环保问题较为突出
        (二)景观特色问题
        (三)交通体系问题
    三、管理管护相关问题
        (一)体制机制问题
        (二)社区共管问题
        (三)法律法规问题
第5章 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和形象策划
        (一)总体思路:“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二)形象策划
        (三)客源市场规划结构
    二、“湿地+”新业态融合项目及产品体系设计
        (一)湿地观鸟旅游项目开发及产品设计
        (二)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及产品设计
        (三)科普宣教优化体系设计
    三、建设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生态环保策略
        (二)生态文化景观优化策略
        (三)交通体系优化策略
    四、科学管理策略
        (一)理顺体制机制
        (二)构建生态旅游新型社区共建共管体系
        (三)湿地保护立法化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及参与项目
致谢

(8)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4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数据来源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绿洲生态研究进展
        2.1.1 绿洲与绿洲生态系统
        2.1.2 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响应
        2.1.3 绿洲生态退化与绿洲生态安全
        2.1.4 绿洲生态治理与绿洲可持续发展
    2.2 空间生产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绿洲生态与空间生产关系
    2.4 研究进展述评与启示
第3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概念界定
        3.1.1 社会空间
        3.1.2 生态空间
        3.1.3 生态空间生产
        3.1.4 空间消费
    3.2 理论基础
        3.2.1 空间生产理论
        3.2.2 区域治理理论
        3.2.3 政府行为理论
        3.2.4 公共产品理论
    3.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额济纳旗概况与绿洲生态环境变迁
    4.1 额济纳旗概况
        4.1.1 额济纳旗自然地理
        4.1.2 额济纳旗人文地理
    4.2 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变迁
        4.2.1 古居延绿洲沙漠化与消失
        4.2.2 额济纳绿洲形成与演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危机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
    5.1 生态危机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表征
        5.1.1 生态危机与生态权威的生成
        5.1.2 生态权威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表征
    5.2 生态危机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实践
        5.2.1 黑河水量调度与绿洲生态空间实践
        5.2.2 水利工程建设与绿洲生态空间实践
        5.2.3 生态工程建设与绿洲生态空间实践
    5.3 生态危机与额济纳绿洲表征生态空间
        5.3.1 生态危机与沙尘源地
        5.3.2 沙尘源地与绿洲表征生态空间
    5.4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正效应
        5.4.1 生态效应
        5.4.2 社会效应
        5.4.3 经济效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兴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再生产
    6.1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额济纳旅游兴起
    6.2 旅游兴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
        6.2.1 旅游节事活动推动与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
        6.2.2 旅游规划引领与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
        6.2.3 旅游+与绿洲生态旅游空间实践
    6.3 旅游兴起与额济纳绿洲生态旅游空间表征
        6.3.1 阿拉善盟对额济纳旅游发展构想
        6.3.2 额济纳政府旅游主题形象生产
        6.3.3 胡杨林景区旅游空间形象建构
    6.4 旅游兴起与额济纳绿洲表征生态旅游空间
        6.4.1 旅游兴起与空间消费
        6.4.2 空间消费与绿洲表征生态旅游空间
    6.5 额济纳绿洲生态旅游空间生产正效应
        6.5.1 空间效应
        6.5.2 经济效应
        6.5.3 社会效应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机制
    7.1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动力机制
        7.1.1 中央政府
        7.1.2 地方政府
        7.1.3 黑河流域管理局
        7.1.4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主体互动关系
    7.2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再生产动力机制
        7.2.1 地方政府
        7.2.2 旅游企业
        7.2.3 影视媒体
        7.2.4 外来游客
        7.2.5 当地居民
        7.2.6 绿洲生态空间再生产主体互动关系
    7.3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特性
        7.3.1 绿洲生态空间的公共产品属性
        7.3.2 公共与私人产品空间生产比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与优化
    8.1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问题
        8.1.1 生态移民问题
        8.1.2 生态旅游问题
        8.1.3 游牧文化问题
        8.1.4 分水方案问题
    8.2 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框架
        8.2.1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原则
        8.2.2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模式
        8.2.3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路径
        8.2.4 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措施
        8.2.5 地方性知识与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优化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讨论
    9.3 创新之处
    9.4 建议与展望
        9.4.1 研究建议
        9.4.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额济纳旗生态移民与农户生计访谈提纲
    附录2 额济纳旗旅游发展与生态治理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适度绿洲规模研究进展
        1.2.2 适度农业规模研究进展
        1.2.3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进展
        1.2.4 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
    2.1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概念
        2.1.1 绿洲规模与农业规模的内涵与外延
        2.1.2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内涵
    2.2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目标、依据
        2.2.1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目标
        2.2.2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依据
    2.3 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黑河中游绿洲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河流水系
    3.2 黑河中游水资源系统要素分析
        3.2.1 降水
        3.2.2 地表水资源
        3.2.3 地下水资源
        3.2.4 黑河中游水资源可利用量
    3.3 黑河中游绿洲演变与水资源的关系
        3.3.1 绿洲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3.3.2 绿洲演变与绿洲水资源的关系
    3.4 黑河中游绿洲演变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态健康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构建及应用
    4.1 基本思路
    4.2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的建立
        4.2.1 基于绿洲生态健康评价的适度农业规模(SASM-EHA)
        4.2.2 基于绿洲植被圈层的适度农业规模(SASM-OCT)
    4.3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计算结果—以黑河中游为例
        4.3.1 模型情景设置
        4.3.2 模型输入数据
        4.3.3 基于生态健康评价的适度农业规模结果
        4.3.4 基于绿洲植被圈层结构的适度农业规模结果
        4.3.5 不同模型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
    5.1 不同节水情景节水潜力估算
        5.1.1 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5.1.2 基于节水措施发展不确定性的节水潜力估算
    5.2 不同情景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5.2.1 不同来水情景和节水情景设置
        5.2.2 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5.2.3 模型的求解
    5.3 黑河中游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1 现状种植结构优化对比
        5.3.2 不同情景下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3 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
    6.1 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思路
    6.2 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的建立
        6.2.1 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
        6.2.2 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
    6.3 多源数据预处理
        6.3.1 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
        6.3.2 灌区种植结构优化
        6.3.3 作物种植适宜面积分布
    6.4 黑河中游农业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
        6.4.1 单种作物空间优化分布
        6.4.2 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水资源约束下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黑河和汾河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技术路线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黑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
    3.1 黑河灌区农业发展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1 黑河灌区研究区概况
        3.1.2 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2 黑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模型
    3.3 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汾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
    4.1 汾河灌区农业发展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4.1.1 汾河灌区研究区概况
        4.1.2 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4.2 汾河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模型
    4.3 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黑河与汾河灌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对比分析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张掖现代城市规划响应机制研究[D]. 滕泽广.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张掖市高台县农业节水潜力研究[D]. 孙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徐娜.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基于RS的张掖市城市扩展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以甘州区和高台县为例[D]. 张军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5]黑河流域张掖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 王鹏龙,宋晓谕,徐冰鑫,王勤花,王宝. 冰川冻土, 2020(03)
  • [6]张掖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D]. 罗冰凌.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7]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 曹恩桓.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内蒙古额济纳绿洲生态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研究[D]. 代兰海.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9]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D]. 郝丽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10]水资源约束下灌区种植业结构优化研究 ——以黑河和汾河灌区为例[D]. 张洁.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黑河流域生态用水与产业发展研究——以张掖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