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论文文献综述)
胡智锋,徐梁[1](2022)在《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研究:特征、历程与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分别代表最具专业精神和大众情怀的中国电影评奖盛事,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及由"双奖"协并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自两奖次第创设以来,为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与助力。从1962年"百花初放"、1981年"金鸡启鸣"、1992年"和鸣齐放"再到新时代以来的"高歌远芳",金鸡百花"双奖"始终与中国电影一路辉映相伴,以鲜明的先进性、人民性、时代性与标杆性,在政治、社会、文化与产业等多维度彰显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孟亮亮[2](2021)在《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文中提出
厍瑞瑞[3](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电影女性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提出
刘雅静[4](2019)在《新世纪华语魔幻题材影视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神话主义的背景下,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在技术美学和叙事策略方面都有更加明晰的特征——古老的神话元素、华美的视觉场景、奇幻的想象纬度、巧妙的叙事模式等共同呈现出了现代社会多种价值观存在的可能性。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除了承袭了上古神话传说和上世纪武侠文化的精髓,强调了民族文化身份、思维方式和情感认同偏好,还积极地学习和借鉴西方经典魔幻影片的成熟理念和表达风格,努力使其融合进世界电影大格局,因此,这一类影视作品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焕发了全新的艺术气息。它在迎合观众观赏口味与情感需求的同时,也表现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人从未停止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对美好的过往和将来都充满了眷恋和希望。当代中国的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在发展过程中所依托的文化资源,概括而言主要有中国古典神话、古代志怪小说和神魔故事、中国古代宗教文化和域外神话。讲好中国故事,一定绕不开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想文化传统的影响,而古典神话、志怪神魔、宗教巫术等就是蕴涵并传承中华民族核心文化观念的宝库。研究华语魔幻题材影视创作的思想文化资源并加以梳理和总结,有助于对魔幻影视的文本叙事结构、美学风格、产业结构、消费模式等方面有更为透彻深刻的理解。进入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的叙事策略在悄然转变,它们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线性叙事,而开始向西方式的复线叙事借鉴经验。这些影视作品神秘、错综复杂、不同界层的生活状态和主题对话等内容几乎都借助巧妙的叙事策略而实现。新世纪华语魔幻题材影视剧为了加强诡谲神奇的魔幻色彩,一般选用比较复杂的多纬度、多线索叙事,形成立体交叉的叙事结构,将人、魔、兽、仙、妖等不同界域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复杂却完整的故事域,刻画出精准鲜明的人物形象。魔幻究其根本是在神话母题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打造奇幻神秘的场景,通过视听刺激展现魔法和奇幻的冲击,从而表现英雄、魔仙和平凡人的爱恨情仇,以及对既定命运的抗争。在这一层面上,魔幻的魅力正是在于营造一种极其陌生化的神秘叙事氛围。魔幻影视作品的时空交错、多个叙事视角不断跳跃转换,时空成为表现因果、宿命、邪恶循环的介质,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新世纪以来,创作者尝试营造陌生化的善恶二元对立戏剧冲突,叙事主题涉及书写成长之殇与自我救赎、歌颂真挚纯粹的爱情、省思极度追求权力和欲望的畸形心理及恶果。魔幻电影电视剧中的爱情主题和魔幻情境都是以对于人性的回归为目的,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把现实生活中现代人的生存意义与魔幻神话世界连接起来,满足了观众对生命思考的精神需求。魔幻影视作品承载着观众的种种审美需求与消费需要——对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时期有丰富的猜想和想象,对超能力迫切的渴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其中,影视作品通过对魔法、魔器、仙力、幻术、魔界等的描摹,形成一个虚拟的社会秩序和解决问题的超能力,这些让观众在魔幻世界中感到真实,认同魔幻世界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的进入到魔幻情节之中。观众的情绪随着影视情节的牵动而流动,通过对人物的情感投射达到角色上的自我认同。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掀起热潮,与民族文化记忆和人类精神指向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惩奸除恶的侠义与除妖斩魔的勇猛是中国民族文化中所秉持的道德行为标准,再加上充沛的情感力量和永恒的爱情主题,共同构成了人类向往的充满了魔幻与浪漫的乌托邦世界。在这个乌托邦世界中,民间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与英雄的救赎之路是魔幻题材影视剧的叙事重点。创作者通过这一类人物的成长与转变,为观众开启既真实又虚幻的寻梦之旅。新世纪华语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呈现了天马行空的奇特想象及超现实的美学风格,其虚拟空间中的光影奇观与唯美幻境都成为后工业时代的独特审美表达。华语魔幻影视作品通常以传统神话传说为主要内容,但随着社会发展,经典神话中的很多价值观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所以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对传统神话进行了解构与改编,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期待。通过对传统神话整合重构,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从本质上讲已不再只是神话诗性表达,而是把现代观念融入到传统神话之中,更加看重神话的现实意义。在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下,虽然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依然强调英雄叙事,但是却对其崇高性以及权威性进行消解,对传统神话所包含的传统价值观既有颠覆也有继承。魔幻影视作品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产物,呈现出了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特征。作为消费文化品种,它不断拓展可能的创新空间,尽量寻找与挖掘适合大众的娱情内容,并在寻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使影视作品更能深入人心。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以其新颖的艺术形态以及创新的故事内核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内容整体风格更能激起观众的愉悦感,使观众获得了极大的观影满足和娱乐兴致。尤其是它游戏化拼贴和戏谑解构的特点,激起了全民狂欢。观众在游戏般的虚拟景象中自得其乐,而导演也在这种非主流化的表达中也酣畅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化娱乐心态与快意。新世纪华语魔幻题材影视剧的传播与营销问题也是本论文一个重要板块。魔幻文化不仅利用魔幻电影征服了大银幕空间、用魔幻电视剧影响了电视受众的思维模式,还把触角延伸到了主题公园、手游、音乐、建筑、绘画等多个相关领域。不同媒介联手形成一种崭新的媒介传播方式,它以快感和愉悦营造时尚和流行,十分自然地进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影视改编作为魔幻大IP商业版图全产业链的一部分,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需要在改编网络大IP时有明确的定位,在树立自己文化形象的同时,也需要将本土新神话进行海外辐射,实现魔幻IP的增殖。国内影视产业的投资者和制作者需要掌握好制作与营销的尺度,做好本土文化传承与吸收外来文化的之间关系的调整,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魔幻影视作品。华语魔幻影视剧是发展势头正盛的影视类型,它还拥有很大发展空间。好莱坞魔幻影视作品的成功给我们提供了借鉴的范本,我们应该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向好莱坞学习,打造经典的东方魔幻影视作品。我们在魔幻影视制作和推广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影视投资、特效技术、故事内容上还有很多问题。尤其是魔幻IP改编影视作品过分追求“流量”营销效果的现象,已成为影视市场的毒瘤。它从本质上来说是影视市场上优质剧本紧缺,投资方和宣发团队黔驴技穷、饮鸩止渴的做法。近几年的作品情节雷同、思想性日渐式微、主题平淡、创意不足、人物性格不突出等问题不断浮现。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作者在创作初衷上的变化。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传统文化秩序的消解,以及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家不再秉持追求理性价值的初心,也不再坚持探讨人性复杂性的韧劲,失去对社会进行尖锐批判的勇气,失去了对人性深层次的剖析和点拨,在集体失语的情境下,选择性逃避成为了反映影像作品内涵的关键词。魔幻网络IP频频转化,一味追究经济利益而放松了对质量的要求,更有甚者,屡屡出现抄袭现象;而制片方也时常迎合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需求,追求庸俗的娱乐,以达到艺术投资方面的最大化收益,这样的产业生态势必会在未来遭遇困境。影视产业浮躁以及艺术性让位于商业性,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浮水而生。所以,面临转型的华语魔幻影视作品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艺术价值,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因为有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力,华语魔幻影视作品的创作热潮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探索的社会文化现象,逐渐摆脱了娱乐大众的单一标签。魔幻影视作品的风行不仅仅是因为影像制作技术的精良与商业策略的成熟运用,还有现代人对原始神话故事及其思维的重新认知和解读。魔幻影视作品的传播与推广,是一种文化观念和思维的传播,它关系着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承、民族形象的重构、国民对民族身份的认知,以及国家软实力的强化。综上,“新世纪华语魔幻影视作品”这一研究话题兼具艺术学、传播学、人类学、民俗学和古典文学的多重研究价值,愿其能够对亚类型电影研究添一份锦花。
贾佳[5](2019)在《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的电影世界,印度电影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其工业体系、生产数量、作品风格、市场拓展,均已然具备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印记,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盛行,与本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密不可分,更与它独具特色的民族和宗教文化休戚相关。在新世纪时期和全球化语境的作用下,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依仗本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的大力扶持,不断地拓展和挖掘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这些印度的现实主义电影,常常聚焦多维度的现实主义叙事主题,既有家族与个体的冲突,又有对社会痼疾与现实话题的观照,更将英雄主义与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在类型创作上,打破了现实主义电影与商业电影二元对立的创作模式,糅合了两者的特质,开创了新的电影范式。此外,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结合本土文化中的仪式、景观、生活习俗等内容,灵活运用丰富多变的电影语言,创造出独具印度特色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像风格。为了强化现实主义的特性,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强烈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特征。在影片中,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一方面,吸收借鉴“他者”的文化基因,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形式;另一方面,立足本土文化推广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强化了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文化内涵;伴随着女性主义的觉醒壮大,印度现实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得以改善,女性的自我意识得到提高;宗教神学思想的彰显,弥合了印度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裂隙。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除了在文本书写和底蕴探究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外,在本土电影市场的完善和巩固,海外市场的推广和宣传方面也可圈可点。因此,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若想获得健康持续发展,既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需要立足本土文化,大胆革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电影。
薛晋文[6](2019)在《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探讨中国农村电影构建现实主义美学的症结和对策。文章分析了三方面的问题和出路,首先,现实主义反映的概念化和图解化问题突出,应按照农村现实的本来面貌反映现实;其次,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力度不足,应积极介入农村社会历史发展的重大现场;再次,现实主义的审美理想存在式微倾向,应该以真诚和温暖的力量去引领生活。从现实主义美学的视角切入,深入把脉中国农村电影存在的问题和出路,对农村电影研究而言无疑是一种另辟蹊径的尝试与探究。
周婷[7](2018)在《新世纪以来华语同性恋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同性恋文化和人类历史相生相伴,同性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娱乐消费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个时代下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反映出社会价值和人文景观形态。新世纪华语同性恋电影在延续以往创作传统的同时,也因时代变化有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同性恋电影数量增多、关注同性恋话语以及女同性恋电影崛起等等,有效促进了主流群体和边缘群体的交流。本文以21世纪为时间节点,首先,分析同性恋电影在两岸三地的发展状况,再总结提炼出同性恋电影多样的艺术形象。其次,从共性角度分析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叙事主题,聚焦同性恋者的生活方式,分析港台地区电影的商业化元素叙事特色。随后,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同性恋电影镜头下的男色和意象之美,探索同性恋电影走进主流的合适渠道。最后结合女性主义和相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新世纪华语同性恋电影中传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亚文化或同性恋话语。
李良卿[8](2017)在《数字时代巴赞纪实美学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电影,给巴赞纪实美学理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在模拟时代被奉为经典的影像本体论在数字时代是否还能经受住科技带来的考验。无论国内对巴赞纪实主义美学探讨的出发点和角度如何,有两点是始终都需要认清的,即巴赞纪实美学的核心及巴赞电影的真实观念。只有基于这两点的共同认知及理性思辨,对于当前出现的争端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入。
张蕊[9](2017)在《《魔兽》:电子游戏改编电影的跨媒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游戏是指所有依托于电子设备平台而运行的交互游戏,属于一种随科技发展而诞生的文化活动,而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的糅合其他各个门类的艺术,两者具有极强的共通性,对现代数字化技术有较高要求,受众市场广阔,发展劲头迅猛。然而,电子游戏与电影在审美心理上又有着巨大的不同。电影以单向传播为其特性,而电子游戏则以信息双向传播反馈为特性,参与和实时互动是电子游戏的根本特点。电子游戏作为数字时代的互动艺术,被电影所借鉴,使电影艺术内涵深化、外延扩展、手法更加自由,形成了一股电子游戏改编电影的潮流。本文将对“电子游戏改编电影”这一现象进行研究,以游戏《魔兽世界》和电影《魔兽》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的剖析,探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游戏改编电影的文化价值。《魔兽》是游戏与电影联袂的成功案例,从游戏到电影的转换,《魔兽》实现了对人物形象、场景、核心故事的还原,价值观设定和角色类型改编的突破,逆向设计、游戏性和情感投射的跨越,线索、人物关系、画面的泛媒介流动。《魔兽》中的文化元素具有对立的人性、相似的审美、迷幻的精神,这些元素在所有的游戏改编电影中都有所呈现,所以这些元素具有类型化的意义,《魔兽》还具有深层的文化精神,表里呼应的“克苏鲁”文化与“美国精神”,这些文化折射出美国文化中“天定命论”的畸形思想及多元的宗教信仰,为中美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了范例。《魔兽》的视听构建引发了现象级观影热潮,呈现出分庭集会式、影评两极化的观影现象,受众的构成与消费模式使“游戏改编电影”具有特殊的受众消费心理。
李征[10](2016)在《穿透历史尘烟的艺术镜像 ——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探析》文中提出步入新世纪以来,国产电视剧以其刚劲清新的美学风骨和繁复多姿的艺术形式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繁盛景况。一部部印刻时代履痕的影视作品在多元开放的文化语境下彰显出鲜活灵动的艺术气息和审美内蕴。就目前电视剧艺术场域的发展而言,以往受众心目中单调乏味的电视话本形态已被消费文化格局中丰富多彩的影视语汇逐步改写,一系列带有品牌效应与鲜明个性的“作家电视剧”,在历经多年的沉淀之后迅速崛起,张黎与他的历史剧集就是其中的一位。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领军人物,张黎始终用冷峻严肃的历史担当,深沉厚重的文化品格,坚守着精品化的创作路线。在当前泡沫剧盛行,浮华躁丽已成常态的电视剧市场,他高擎着历史正剧的猎猎旌旗,透过历史宽广的观照视野,执着而坚定的书写着末世风云下的斑驳与衰颓,沧桑与变迁,他用一贯的史诗影像、悲剧情怀,从光影交织的故事里流泻出历史悲情的唏嘘与叹惋,用个体悲戚的人生际遇绘制出时代变革下众生沉浮的命运之歌,其清醒自觉的创作理念,独特全知的叙述视角和富有先锋性的影像修辞使他的历史剧集彰显出了一种凝重、沉郁、悲情又隐含着力量与诗意的美学基调。在多元文化空间交融共筑的电视生态环境下,张黎的影视创作以聚焦历史的锋芒视角和文化精英的审美内蕴,为电视剧艺术的建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美学典范。本论文试图从影视美学的视角对他的艺术作品进行全面的审视和解读,通过其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诗意镜像、人文底蕴以及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对其历史剧作的文化内涵、影像风格,审美接受等进行深入探析,充分了解张黎个性鲜明、风格独树的创作理念和审美意趣,并通过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此来提升中国未来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审美层次和美学品格。
二、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研究:特征、历程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电影“双奖”的鲜明属性与特征 |
(一)先进性:坚持党的领导,立足中国特色 |
(二)人民性:体现集体意志,反映人民意愿 |
(三)时代性:立传时代精神,彰显主流价值 |
(四)标杆性:垂范行业标杆,映照实践镜鉴 |
二、中国电影“双奖”的发展变迁与进阶 |
(一)政宣导向阶段: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诞生 |
(二)专业导向阶段: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设立 |
(三)产业导向阶段: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创建 |
(四)文化导向阶段:新时代“双奖”的纵深发展 |
三、中国电影“双奖”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
(一)政治之维:服务大局主流 |
(二)社会之维:引领风尚潮流 |
(三)文化之维:凝聚共识认同 |
(四)艺术之维:繁荣电影创作 |
(五)产业之维:推动产业壮大 |
结语 |
(4)新世纪华语魔幻题材影视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新神话主义”视域下的魔幻题材影视剧的繁荣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新神话主义”思潮与魔幻题材影视剧 |
一、“新神话主义”思潮的缘起、发展及其影响 |
二、魔幻题材影视剧的概念界定与主要题材类型 |
三、魔幻题材影视剧的思想文化导向及其价值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魔幻题材影视剧繁荣的原因分析 |
一、大众文化的崛起与网络新文化生态 |
二、欧美魔幻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
三、民族化的探索与受众欣赏习惯的有效衔接 |
第二章 华语魔幻题材影视剧的思想文化渊源 |
第一节 中国古典神话故事的资源再生 |
一、创世神话——恢弘磅礴的宇宙生成 |
二、英雄神话——形态多样的人神相遇 |
第二节 中国志怪神魔小说的主题浸润 |
一、志怪神魔小说的源流 |
二、志怪神魔小说的文化要素 |
三、《聊斋志异》《封神演义》《西游记》的改编底色 |
第三节 中国宗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的滋养与影响 |
一、佛教的轮回观念 |
二、道教的修仙思想 |
三、儒家思想的超自然因子 |
第四节 域外神话的历史影响 |
第三章 新世纪华语魔幻题材影视剧的叙事特征 |
第一节 叙事模式 |
一、以环形叙事为主体的完整叙事结构 |
二、善恶二元对立的激烈戏剧冲突 |
三、正必胜邪的大团圆结局 |
四、魔法、魔器:情节推进的关联意象 |
第二节 叙事主题 |
一、书写成长之殇与自我救赎之路 |
二、歌颂真挚纯粹的爱情 |
三、省思极度追求权力和欲望的畸形心理及恶果 |
第三节 魔幻题材影视剧的主要人物类型 |
一、与命运抗争的强者 |
二、施惠与富有正义感的仁者 |
三、全知且具有超能力的神者 |
四、鬼毒邪恶的贪者 |
第四章 新世纪华语魔幻题材影视作品的美学风格 |
第一节 天马行空的奇特想象及超现实的美学风格 |
一、虚拟的空间与恣肆的想象:世俗生活神话化 |
二、数字特效下的光影奇观与唯美幻境:后工业时代的审美表达 |
三、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魔幻世界对现实的映射 |
第二节 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特征 |
一、经典的解构与重构:古典神话的重述及商业化转型 |
二、崇尚爱情与娱乐至死的审美取向 |
三、浅表化、时尚化:后现代快餐文化特征 |
第五章 新世纪华语魔幻题材影视剧的传播与营销 |
第一节 魔幻题材影视剧的传播特征 |
一、魔幻大IP:网络小说在全媒体数字化时代的二次传播 |
二、魔幻IP的增殖与贬值 |
三、“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对消费的拉动 |
第二节 以营销为中心的高概念策略 |
一、高投入、大制作、高品质 |
二、以营销为目的确定宣发卖点 |
三、“流量”对魔幻影视制作和营销的影响 |
四、利用官微和贴吧等制造话题性 |
五、后产业开发与运营 |
结语:华语魔幻影视产业未来的发展及潜在危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印度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社会语境 |
第一节 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缘起及发展轨迹 |
一、滥觞:民族主义催生现实主义电影 |
二、发展:独立后的印度“新电影”运动 |
三、繁荣: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突破 |
第二节 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勃兴的社会语境 |
一、政策扶持与电影产业的发展 |
二、经济飞跃与社会矛盾的凸显 |
三、全球化浪潮下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二章 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文本特征 |
第一节 多维度的现实主义叙事主题 |
一、家族观念与个体话语的冲突 |
二、社会痼疾与现实话题的聚焦 |
三、英雄主义与家国情怀的建构 |
第二节 类型化与商业化的创作策略 |
一、类型范式的稳中求变 |
二、歌舞元素的有机嵌入 |
三、喜剧精神的巧妙融合 |
四、明星效应的充分运用 |
第三节 富有形式感的影像风格 |
一、景观化的仪式呈现 |
二、动感化的镜头语言 |
三、符号化的视觉形象 |
第三章 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文化意涵 |
第一节 后殖民时代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
一、文化的“他者化”:西方文化崇拜 |
二、文化的“去他者化”:身份认同的建构 |
第二节 宗教神学思想的继承与批判 |
一、宗教神学思想的辐射与外显 |
二、宗教陋习的反思与宗教纷争的弥合 |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权力对抗与颠覆 |
一、现代女性意识日渐崛起 |
二、父权制度权威性的瓦解 |
第四章 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深挖民族特色传承文化基因 |
一、扎根本土文化向内生长 |
二、类型范式的探索与开拓 |
第二节 以现实为镜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 |
一、关注社会多元化现实问题 |
二、弘扬普世性的人文价值观 |
第三节 完善产业规制进军国际市场 |
一、转变电影生产和制作模式 |
二、建立电影审查和分级制度 |
三、拓宽融资渠道和市场份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实主义美学的游离与回归 |
二、现实主义深广度的缺失与深入 |
三、现实主义审美理想的式微与重建 |
(7)新世纪以来华语同性恋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新世纪“两岸三地”华语同性恋电影发展状况 |
第一节 大陆:自由式涌动 |
一、首届同性电影节的出现 |
二、女同性恋电影走向国际视野 |
第二节 香港:商业化深情 |
一、商业化的创作传统 |
二、影片主旨、题材、样式丰富多彩 |
第三节 台湾:文艺风青春 |
一、思想解禁奠定发展基础 |
二、青春影片占据半壁江山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世纪华语同性恋电影的艺术形象 |
第一节 “污名化”的刻板形象 |
一、“脂粉男孩”的艺术形象 |
二、“男人婆”的艺术形象 |
第二节 符合传统性别视角的形象 |
一、“阳刚男人”的艺术形象 |
二、“柔美女性”的艺术形象 |
第三节 突破二元机制的多元化角色形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世纪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主题设置 |
一、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过程 |
二、聚焦同性恋爱情故事 |
第二节 商业元素和叙事融合 |
一、“青春风”成为时尚卖点 |
二、“风月情色”保证票房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世纪华语同性恋电影的美学风格 |
第一节 唯美刚健的男性肉体美 |
一、延续古典主义的审美情趣 |
二、阳刚男性肉体成为新的凝视对象 |
第二节 通过易装展现雌性同体的美学风格 |
一、追求舞台效果的艺术审美 |
二、反映同性恋社区生活的客观形象 |
第三节 符号背后的美学意蕴 |
一、以“鱼”为代表的传统符号 |
二、新世纪“鱼”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世纪同性恋电影的文化传达 |
第一节 性与政治 |
一、追问同性恋者权利 |
二、父权制的坍塌 |
第二节 挑战异性恋主流秩序 |
一、跨越性别的真挚情感 |
二、困境重重的同性恋婚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数字时代巴赞纪实美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巴赞与纪实美学 |
二、巴赞的纪实美学与中国电影 |
三、数字时代的巴赞纪实美学 |
四、结语 |
(9)《魔兽》:电子游戏改编电影的跨媒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 |
1.2.2 从美学角度分析 |
1.2.3 从技术角度分析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魔兽世界》:电子游戏的叙事策略 |
2.1《魔兽世界》概述 |
2.2《魔兽世界》的叙事方式 |
2.2.1 文本叙事 |
2.2.2 对白叙事 |
2.2.3 CG动画叙事 |
2.3《魔兽世界》的艺术特性 |
2.3.1 游戏的沉浸性 |
2.3.2 叙事结构的开放性 |
第3章:坚守·突破·跨越:从《魔兽世界》到《魔兽》 |
3.1 坚守 |
3.1.1 人物形象的还原 |
3.1.2 场景的还原 |
3.1.3 核心故事的还原 |
3.2 突破 |
3.2.1 价值观设定 |
3.2.2 角色类型改编 |
3.3 跨越 |
3.3.1 故事情节和审美体验的逆向设计 |
3.3.2 电影的重复叙述凸显游戏性 |
3.3.3 电影的情感投射 |
3.4《魔兽》跨媒介流动 |
3.4.1 对线索的处理 |
3.4.2 对人物关系的处理 |
3.4.3 对画面的处理 |
第4章:《魔兽》的文化元素研究 |
4.1《魔兽》文化元素的类型化意义 |
4.1.1 对立的人性 |
4.1.2 相似的审美 |
4.1.3 迷幻的精神 |
4.2《魔兽》表里呼应的文化精神 |
4.2.1“克苏鲁”文化 |
4.2.2 影像背后的“美国精神” |
4.3 影像的跨文化分析 |
4.3.1“天定命论”的畸形思想 |
4.3.2 多元的宗教信仰 |
4.3.3 中美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
第5章:《魔兽》的接受分析 |
5.1《魔兽》:电影视听构建 |
5.1.1 视听增值 |
5.1.2 视听组合 |
5.1.3 奇观化 |
5.2《魔兽》在中国的观影现象 |
5.2.1 分厅集会式观影 |
5.2.2 影评两极化 |
5.3《魔兽》受众与消费 |
5.3.1《魔兽》受众构成 |
5.3.2《魔兽》消费模式分析 |
5.4《魔兽》:受众消费心理 |
5.4.1 窥探欲及好奇心 |
5.4.2 同伴压力 |
5.4.3 观影快感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穿透历史尘烟的艺术镜像 ——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回顾与思考: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取向 |
1.1 与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同声共振 |
1.1.1 张黎历史剧的创作概述 |
1.2 个人独特的艺术关照 |
1.2.1 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
1.2.2 盛世之末的沧桑感怀 |
1.2.3 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 |
第2章 凝视与解读: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特征 |
2.1 时代巨变下的史诗风貌 |
2.1.1 波澜史诗的恢宏叙事 |
2.1.2 家国同构的个人情怀 |
2.1.3 民族精神的镜像投影 |
2.2 现代意识的历史言说 |
2.2.1 历史视角的个体探寻 |
2.2.2 历史群像的全新解构 |
2.3 风云激荡中的悲剧意蕴 |
2.3.1 乱世求生的时代悲剧 |
2.3.2 众生沉浮的命运悲歌 |
第3章 积淀与超越: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表达 |
3.1 浮光倩影——电影美学的视觉呈现 |
3.1.1 光影的视觉冲击 |
3.1.2 色彩的明暗交叠 |
3.1.3 镜头的流畅细腻 |
3.1.4 构图的意蕴悠远 |
3.2 静水流深——声像造型的意境营造 |
3.2.1 视觉语言的隐喻书写 |
3.2.2 听觉语言的写意传达 |
3.3 落英缤纷——镜像符号的风格演绎 |
3.3.1 意识流镜头的心理描摹 |
3.3.2 间离化效果的戏剧介入 |
3.3.3 字幕与旁白的表意叙事 |
第4章 困惑与冲突: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接受 |
4.1 精品意识与审美品格的苦苦探寻 |
4.2 艺术创新与审美开掘的情感汇通 |
4.3 受众心理与审美旨趣的碰撞抵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电影美学:步入新世纪的困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研究:特征、历程与价值[J]. 胡智锋,徐梁. 电影艺术, 2022(01)
- [2]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D]. 孟亮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新世纪以来中国主流电影女性形象建构研究[D]. 厍瑞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新世纪华语魔幻题材影视剧研究[D]. 刘雅静. 吉林大学, 2019(10)
- [5]新世纪印度现实主义电影研究[D]. 贾佳.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6]新时期以来农村电影创作的现实主义美学反思[J]. 薛晋文. 中国文艺评论, 2019(04)
- [7]新世纪以来华语同性恋电影研究[D]. 周婷. 黑龙江大学, 2018(01)
- [8]数字时代巴赞纪实美学的发展[J]. 李良卿.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 [9]《魔兽》:电子游戏改编电影的跨媒介研究[D]. 张蕊.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10]穿透历史尘烟的艺术镜像 ——张黎电视剧创作的审美探析[D]. 李征. 南昌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