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小区供暖能源类型的经济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亓立冬,侯立泉,罗景辉,韩士勇,王景刚[1](2021)在《严寒地区燃气热泵运行数据分析》文中提出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天然气为动力的热泵系统逐渐成为我国供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燃气空气源吸收式热泵对辽阳市某住宅小区的燃气锅炉进行改造,同时监测两种供暖设备运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燃气空气源热泵COP值比锅炉高60%;每日耗气量比锅炉节省40.67%,每GJ耗气量节省37.21%;用电量增高27.80%,但经济性高于燃气锅炉。并且在后续燃气热泵供暖中测得耗气量、用电量、系统制热量、供回水温度与室外温度呈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 COP值与室外温度呈正相关,与耗气量、用电量呈负相关,长期运行出现COP较低现象。本文最后为燃气热泵使用范围推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杨子昱[2](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供暖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齐迪[3](2021)在《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暖改造与节能分析》文中指出
左婷婷[4](2021)在《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在严寒、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建筑能耗呈逐年上升趋势。解决建筑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环境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可再生能源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将是解决建筑供热空调能耗问题的重要途径。建立地源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完善系统的预测模型,可最大限度节约能源,对于我国建筑能源转型、保护地质条件的稳定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示范项目为基础,建立了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仿真模型,优化了设计运行参数,拓展了中深层地热应用技术。本文的研究意义旨在解决累计热负荷占优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冷堆积问题和埋管面积有限的问题,提出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该系统与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相比,其土壤补热能力强,系统维护运行简单。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涉及了热泵系统优化设计、仿真模拟、能耗预测和实验测试等。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某示范项目为对象,采用TRNSYS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通过模拟得到累计热冷负荷比2.40。在此案例基础上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此案例最优钻孔深度为600m。在此埋深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影响技术经济性指标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最优钻孔间距为8m,地埋管公称直径为DN50,折合热阻0.1m.K/W,地源侧流量188.34m3/h,钻孔间距和地埋管公称直径的影响程度尤为明显,折合热阻和地源侧流量对费用年值的影响并不显着。在最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系统的冬季平均系统能效为3.63,夏季平均系统能效为4.52,该系统能够长期稳定高效运行。(2)本文以辽宁省阜新市某示范项目为研究对象,并针对累计热负荷占优地区的特点,将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优方案与常见的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通过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在寿命周期内体现出更佳的适用性。(3)本文对中深层双温型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了长期模拟运行,在不同的累计热冷负荷比的条件下,供冷季地埋管换热器的设置位置有所区别,累计热冷负荷比越小,供冷季地埋管换热器设置越深。结果表明与单温系统相比,双温系统全年可以节约4.91%左右的运行费用。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系统具有良好的供暖供冷能效,具有较低的系统费用年值,适用于累计热负荷占优地区。本文对研究系统的设计参数优化分析可为后续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应用提供依据,具备一定的设计指导意义。
张静雅[5](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认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李雪欣[6](2021)在《长短期耦合水蓄热太阳能供暖系统优化与经济性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太阳能集中供暖资源季节性不匹配矛盾,水池蓄热跨季节太阳能供暖技术可以将非供暖季的太阳能储存在长期蓄热水池中,在供暖季进行取用。然而,单一水池蓄热太阳能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包括:在供暖中后期蓄热水池内水温低于供暖温度工况下,集热器提供的热量进入大容积蓄热水池不能有效提升水温,导致系统太阳能利用率降低;同时,该系统投资成本高,在不同气候区的技术经济适用性尚不明确。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提升太阳能跨季节蓄热供暖系统的能效并提高其经济性,是发展太阳能跨季节供热技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针对单一水池蓄热跨季节太阳能供暖系统太阳能利用率低和成本高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包括:提出长短期水蓄热串联式、并联式耦合太阳能供暖系统(SHS-PTTS)形式及全年运行调节方案;建立SHS-PTTS系统数值模拟平台并进行验证;分析不同系统形式长短期耦合水蓄热太阳能供暖系统全年运行特性;建立以经济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多约束优化方程,得到不同热工气候分区的SHS-PTTS系统优化设计参数及经济性指标。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及主要成果包括:(1)提出串、并联SHS-PTTS系统形式及全年运行调节方案。为了解决传统水蓄热跨季节太阳能供暖技术存在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长短期耦合水蓄热太阳能供暖(SHS-PTTS)系统,根据短期蓄热水箱(简称“水箱”)与长期蓄热水池(简称“水池”)连接方式分为串联、并联的两种形式,并设置基于热量供需匹配的全年运行调控模式。相比单一水池蓄热跨季节太阳能供暖系统,该SHS-PTTS系统的优势为:非供暖期水箱可以缓冲集热器出口的高温热水,为水池提供稳定的热源温度;供暖期可以通过水箱直接供暖,以此降低辅助热源的消耗。(2)建立串、并联式SHS-PTTS系统数值仿真平台并进行验证。为了提供SHS-PTTS系统性能研究平台,提出SHS-PTTS系统的TRNSYS数值仿真平台搭建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首先,确定部件型号、连接方式、编辑设备运行的控制语句,以及设置模拟步长、起止时间等全局控制参数;然后,通过相关文献和工程数据确定各部件参数的设计依据;最后,根据山东某跨季节水蓄热供暖会所试验数据进行模型准确性验证。(3)基于SHS-PTTS系统全年运行参数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为了分析SHS-PTTS系统全年运行特性,并确定最优系统形式,对串、并联式SHS-PTTS系统和常规单一水池蓄热太阳能供暖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SHS-PTTS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高于单一水池蓄热太阳能供暖系统;其中,串联式SHS-PTTS系统太阳能保证率为92%,比并联式SHS-PTTS系统高3.15%、比单一水池蓄热跨季节太阳能供暖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高5.17%,是相对性能最佳的SHS-PTTS系统形式。(4)基于SHS-PTTS系统经济性的多约束设计参数优化。为了分析SHS-PTTS系统在不同热工气候分区的经济适用性以及优化设计参数,建立了以经济成本最小为目标参数、以太阳能保证率、集热器面积、水箱及水池体积为约束条件,采用PSO-HJ混合优化算法的多约束优化函数。以严寒地区的乌鲁木齐、寒冷地区的拉萨和夏热冬冷地区的合肥为案例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典型供暖地区效费比依次为7.27GJ/万元、5.52 GJ/万元、5.08 GJ/万元;寿命期内主要投资比为6:1:2;对于最适用SHS-PTTS系统的拉萨地区,当单位集热器面积对应水池、水箱体积分别1.66m3/m2、0.18m3/m2,水池水箱体积比为9.11时,系统经济成本最小,比优化前SHS-PTTS系统的寿命期内主要投资减少了27.85%。
郑倩[7](2021)在《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住宅存量背景下,随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许多城市展开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工作,但是改造时往往缺少对当地气候特征的准确判断,且节能改造部位主要为外墙、屋顶、外门窗等,忽视对其他部位的考虑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造成节能改造效果不佳,改造缺乏地域性,难以满足居民舒适度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节能为主要目的的“综合节能改造”理念,以建筑围护体系为主要改造对象,兼顾外立面附属构件修缮、住栋周边环境整治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提升住区整体品质。并且在既有住区改造过程中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介入改造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保证改造效果。本文以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为研究对象,运用气候分析软件,依据北方寒冷地区气候特点,提出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适宜性综合节能改造策略,接着综合考虑热舒适性与能耗性能,运用能耗分析软件对节能改造策略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验证。(1)通过标准规范梳理、设计图纸统计、现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分析四种方法对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既有住宅现状和居民室内热舒适现状进行调查。(2)采用气候分析软件Climate Consultant,得到适宜北方寒冷地区六个典型城市的被动式策略,并对各项策略的各月有效性指数进行分析。将调研得出的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室内热舒适现状问题与被动式策略相互印证,结合调研得出的建筑各层级现状问题并且引入国内外优秀改造经验,提出了应对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过渡季温差大的设计策略。(3)选取前文定性节能改造策略中提到的外墙外保温技术、屋顶平改平技术、门窗更换技术、遮阳技术,借助可持续能耗分析软件De ST,建立大连市典型住宅建筑计算机模型,对模型进行量化计算。对各单项改造技术改造前后全年能耗情况及室内自然温度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单项节能改造方案。将以上4个主要的设计因素,通过正交试验法设计出不同的组合方案,通过模拟确定节能效果最佳的围护结构组合方案,并对四种设计因素对住宅能耗影响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最后从经济性、节能效果两方面对方案进行比较,为老旧小区节能改造工作的展开提供参考方法和思路。
任慧敏[8](2021)在《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1970年代至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建筑以多层砖混结构住宅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阳台由早期住宅的辅助空间逐渐演化成住宅中不可或缺的功能空间,阳台空间品质的优劣影响着住宅住户生活品质的质量高低。本文在基于既有多层住宅阳台设计及改造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选择寒冷地区两个典型城市的代表性既有住宅小区调研,按照不同建设发展时期的改造情况对阳台进行现状整理,以一梯两户板式住宅的边套与尽端套为主,将其中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总结归纳住户的阳台行为模式,选取调研样本中的典型套型阳台进行入户详况调研。通过入户实测、现状信息采集及住户访谈等方法,分析住户共性阳台行为对阳台空间功能品质和物理环境品质的需求,总结其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与研究,整理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住户特征及阳台行为模式、建筑主体结构、阳台结构及建筑构件等,并提出了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的通用原则。分别针对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两个典型类型,从空间划分、功能布局、空间利用、家具设施、安全性和适老化设计方面提出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策略与方法;从热、声和光三个环境因素方面提出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策略与方法。希望借此研究能够对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设计提供可行的参考和借鉴。
刘冲[9](2021)在《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快,老年人口增长迅速,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同时“421”家庭模式呈现主流倾向,居家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机构养老。为保证老年人健康养老,“十四五”提出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起步晚、速度快,缺少热工环境建设标准指导,室内热环境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健康宜居和国家发展健康养老的要求。既有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热感觉与年轻人存在差异,现有的热舒适标准不能代表老年人需求,而目前我国对于老年人热舒适的研究尚不充分,缺少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研究,尤其是尚无针对大连地区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的研究。2019年大连市开始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位于我国前列,据统计大连市2019年共有60岁以上人口160.6万人,占总人口的26.8%。同时大连市夏季高温多雨,环境闷热;冬季寒冷干燥,供暖时间长、能耗大,恶劣的室外环境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对老年人健康宜居及养老建筑绿色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研究大连市养老建筑热环境问题及宜居改造策略,对提升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降低建筑能耗、发展绿色宜居的养老建筑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调研,选取三所典型养老建筑进行冬季、夏季和过渡季室内温湿度实测,分析热环境变化规律及存在问题。然后基于实测数据计算室内PMV值并评价热舒适性。接着进行室内环境满意度问卷调研,分析老年人实际热感觉并建立热舒适评价模型,计算老年人热期望温度及可接受温度范围。最后总结寒冷地区养老建筑提升改造策略,利用计算机模拟不同改造策略下建筑能耗、室内热环境提升效果,提出养老建筑功能提升改造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确定典型养老建筑研究案例。对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从选址布局、场地设计、功能配置、无障碍设计等方面对建成环境进行总结,确定典型养老建筑研究案例。结果表明大连市养老建筑存在围护结构性能差、入住率低、室内无障碍设计不足、内部绿化率低、活动设施少等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舒适宜居的需求。(2)对典型养老建筑室内温湿度数据进行实测,分析热环境现状。对大连市典型养老建筑进行冬季、夏季、过渡季室内温湿度实测,对比空气质量标准分析室内热环境现状、变化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大连市养老建筑夏季室内温度高、湿度大,热环境闷热;冬季室内温度舒适,但环境干燥;过渡季室内热环境较为舒适。(3)评价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并计算老年人可接受温度范围。基于实测数据和问卷调研进行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主客观评价。分析老年人热舒适需求并建立实际平均热感觉MTS评价模型,计算老年人热期望温度及80%、90%可接受温度范围。研究发现冬季老年人实际热中性温度比预测热中性温度高0.1~0.3℃,实际可接受温度范围小0.3~0.6℃,老年人对于偏冷环境比较敏感,偏向于稍暖的环境。夏季老年人实际热中性温度比预测热中性温度高1℃,实际可接受温度范围小0.2~0.4℃,老年人对于偏热环境忍受能力更强。(4)基于模拟分析提出养老建筑最佳功能提升改造策略。总结我国寒冷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构造做法及改造措施,利用Energy Plus软件从外墙、外窗、屋顶三方面对不同改造策略的节能效果、低碳效果及热舒适提升效果进行层级化模拟分析,通过优化组合确定70mm EPS保温板+Low-E+12+6中空玻璃(惰性气体)+80mm XPS保温板的典型养老建筑的最优功能提升改造策略。本文以北方寒冷城市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为研究内容,分析了室内热环境现状及老年人实际热舒适需求,构建了热舒适评价模型并计算了老年人可接受中性温度及热舒适范围,并基于模拟分析提出低碳视角下养老建筑热舒适提升策略,弥补了相同地域同类研究的不足,期望能够为大连市乃至其他寒冷地区养老建筑健康室内热环境营造及健康宜居改造提供参考和借鉴。
姜灿坤[10](2021)在《基于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西安市既有住宅节能改造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碳达峰与碳中和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早期建筑业粗犷发展带动着巨大的能源消耗,同时产生大量碳排放,有悖于当下我国巴黎大会的碳减排承诺。城市建筑存量巨大,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将成为快速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措施,其中城市既有住宅建筑存量居于首位,因此,城市既有住宅建筑的节能更新改造成为我国建筑业早日实现碳达峰的必经之路。本文选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既有住宅建筑,该片区存在着60年代-90年代的既有住宅建筑。随着时间的更替,大部分建筑已需要修缮或改造。经过调研发现西安市现有既有住宅建筑的改造措施千篇一律—“贴外保温”,未充分考虑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外围护结构性能、户型、体形系数等特点对人体热舒适、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1)本文梳理了西安市建筑节能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的建筑材料、结构、户型、围护结构性能、满足的节能标准等信息,把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划分为五个阶段,为典型建筑案例分析提供支撑。通过对西安市既有住宅特征的总结,结合地图软件开源数据,整理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的分布特点,建立西安市既有住宅时空数据模型。(2)针对不同年代既有住宅特征进行满足30%、50%、65%、75%节能改造情景设定。选取不同年代典型既有住宅建筑进行不同措施节能改造技术适度性分析。通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计算其节能改造措施所满足的节能目标情景。(3)建立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生态经济效益模型,对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措施进行技术适度性优选。结果表明,对于1989年之前未采取节能措施的既有住宅建筑外墙宜增加约140厚岩棉板外保温、屋顶宜增加约150厚XPS保温层,外窗更换塑钢Low-e中空窗;1989-1997年之间的既有住宅建筑宜增加约140厚岩棉板外保温、屋顶宜增加约180厚XPS保温层,外窗更换塑钢Low-e中空窗;1998-2000年之间的既有住宅建筑宜增加约140厚岩棉板外保温、屋顶宜增加约180厚XPS保温层,建议未进行外窗改造的建筑外窗更换塑钢Low-e中空窗。(4)结合第四章计算数据,进行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碳减率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节能情景、改造成本投入、技术适度性、剩余寿命对节能改造生命周期碳减排率的影响,对西安市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的改造策略提出建议。基于以上分结果,结合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存量,制定低成本、中低成本、高成本投入下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碳减排路径,本研究成果能够为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更新改造提供数据参考。
二、住宅小区供暖能源类型的经济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小区供暖能源类型的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严寒地区燃气热泵运行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燃气空气源热泵简介 |
2.1 燃气空气源吸收式热泵 |
2.2 燃气空气源吸收式热泵系统原理 |
3 实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实验方案 |
3.2.1 实验设备选材 |
3.2.2 设计实验方案 |
3.2.3 平面布置图 |
3.3 室外温度 |
4 实验结果分析 |
4.1 燃气热泵与锅炉数据分析对比 |
4.2 燃气热泵与锅炉用电量对比 |
4.3 小结 |
5 后续使用效果分析 |
6 经济性分析 |
7 总结与建议 |
7.1 结论 |
7.2改进建议 |
(4)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在严寒、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2 土壤热物性探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1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模拟研究 |
2.1.1 仿真软件 |
2.1.2 建筑负荷仿真模型 |
2.1.3 系统仿真模型 |
2.2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实验研究 |
2.2.1 岩土特性 |
2.2.2 实验验证 |
2.2.3 技术可行性 |
2.3 本章小结 |
3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优化设计 |
3.1 评价指标 |
3.1.1 评价指标的意义 |
3.1.2 评价指标的计算 |
3.2 单因素的优化设计 |
3.2.1 地埋管换热器深度的可行性分析 |
3.2.2 地埋管换热器深度的优化分析 |
3.3 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
3.3.1 影响因素分析 |
3.3.2 正交试验表设计 |
3.3.3 正交试验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
4.1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 |
4.1.1 系统的运行结果 |
4.1.2 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
4.2 太阳能地源热泵复合系统 |
4.2.1 系统的参数设计 |
4.2.2 系统的模拟设置 |
4.2.3 系统的适用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的双温运行 |
5.1 双温运行 |
5.1.1 双温运行原理 |
5.1.2 双温运行方法 |
5.1.3 双温运行模拟 |
5.2 双温运行的优化分析 |
5.2.1 双温运行方案 |
5.2.2 方案(一)的双温运行优化 |
5.2.3 方案(二)的双温运行优化 |
5.2.4 方案(三)的双温运行优化 |
5.2.5 方案(四)的双温运行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6)长短期耦合水蓄热太阳能供暖系统优化与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跨季节太阳能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
1.2.1 跨季节水蓄热供暖系统形式 |
1.2.2 长短期耦合水蓄热供暖方式 |
1.2.3 跨季节水蓄热供暖系统性能 |
1.2.4 跨季节水蓄热供暖系统经济性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SHS-PTTS系统形式及其理论分析 |
2.1 SHS-PTTS系统模型提出 |
2.1.1 串、并联SHS-PTTS系统形式 |
2.1.2 全年运行控制模式 |
2.2 系统能量平衡方程 |
2.2.1 集热子系统 |
2.2.2 蓄热子系统 |
2.2.3 供热子系统 |
2.2.4 用热子系统 |
2.3 蓄热子系统能流分析 |
2.4 评价指标 |
2.4.1 能效指标 |
2.4.2 经济性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 SHS-PTTS系统数值仿真平台建立 |
3.1 SHS-PTTS系统TRNSYS模型建立 |
3.1.1 集热子系统构建 |
3.1.2 蓄热子系统构建 |
3.1.3 供热子系统构建 |
3.1.4 用热子系统构建 |
3.1.5 控制子系统构建 |
3.2 SHS-PTTS系统设计参数计算方法确立 |
3.2.1 集热器面积计算 |
3.2.2 水箱、水池体积计算 |
3.2.3 水泵流量及功率计算 |
3.3 SHS-PTTS系统TRNSYS模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全年运行特性的SHS-PTTS系统有效性分析 |
4.1 模拟案例工程概况 |
4.1.1 建筑耗热量计算 |
4.1.2 系统初始参数设计 |
4.2 全年温度、供热量变化规律特性分析 |
4.2.1 水箱、水池串联SHS-PTTS系统 |
4.2.2 水箱、水池并联SHS-PTTS系统 |
4.3 三种典型供暖工况运行特性分析 |
4.3.1 间接供暖工况 |
4.3.2 直接供暖工况 |
4.3.3 WSHP辅助供暖工况 |
4.4 SHS-PTTS系统有效性分析 |
4.4.1 串联式与并联式SHS-PTTS系统能效的对比分析 |
4.4.2 SHS-PTTS与单一水池蓄热系统能效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约束经济性分析的SHS-PTTS系统设计参数优化 |
5.1 SHS-PTTS系统优化参数的选择 |
5.2 SHS-PTTS系统优化模型建立 |
5.2.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建立 |
5.2.2 优化算法的比较及PSO-HJ混合算法的确定 |
5.2.3 优化平台选用 |
5.3 串联式SHS-PTTS系统结果对比 |
5.3.1 优化案例边界条件设置 |
5.3.2 优化结果对比 |
5.4 不同供暖地区SHS-PTTS系统的参数优化分析 |
5.4.1 太阳能资源分析 |
5.4.2 热负荷需求计算 |
5.4.3 设计参数优化及经济性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主要符号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住宅存量背景下品质提升重要性 |
1.1.2 我国住宅能耗现状以及节能潜力 |
1.1.3 政府对既有住区改造实践的引导 |
1.1.4 建筑模拟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 |
1.2 研究概念及范围 |
1.2.1 研究概念 |
1.2.2 研究对象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2.1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
2.1.1 既有住区建筑更新改造研究 |
2.1.2 既有住区建筑节能改造研究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节能改造范例 |
2.2.1 国内外节能改造案例 |
2.2.2 国内外节能改造案例总结 |
2.3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 |
3.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方法 |
3.1.1 大连既有住区建设及改造实践 |
3.1.2 既有住区建筑层级化分类 |
3.1.3 既有住区现状调研方法及内容 |
3.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分析 |
3.2.1 标准规范梳理 |
3.2.2 设计图纸统计 |
3.2.3 现场实地调研 |
3.2.4 问卷调查分析 |
3.3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及室内热舒适现状调研总结 |
3.3.1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各层级现状总结 |
3.3.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问题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热舒适的被动式节能改造策略定性分析 |
4.1 气候分析工具及舒适模型的选择 |
4.1.1 气候分析工具的选择 |
4.1.2 舒适模型的选择 |
4.2 寒冷地区典型城市被动式策略有效性分析 |
4.2.1 寒冷地区典型城市的选取与分析 |
4.2.2 被动式策略各月有效性分析 |
4.3 基于Climate Constant的被动式节能改造策略 |
4.3.1 应对冬季寒冷气候的设计策略 |
4.3.2 应对夏季湿热气候的设计策略 |
4.3.3 应对过渡季温差大的设计策略 |
4.4 综合节能改造策略拓展研究 |
4.4.1 外装层附属设施改造 |
4.4.2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性能提升的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定量模拟 |
5.1 能耗分析软件De ST的引入及其分析 |
5.1.1 De ST引入及其分析 |
5.1.2 能耗模拟流程 |
5.1.3 既有住区建筑相关信息获取及参数设定 |
5.2 改造前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性能评估 |
5.2.1 典型住区、住栋选取 |
5.2.2 典型住栋设计之初性能评估 |
5.2.3 典型住栋室内温湿度实测 |
5.3 围护结构单项节能改造有效性分析 |
5.3.1 外墙节能改造 |
5.3.2 屋面节能改造 |
5.3.3 门窗节能改造 |
5.3.4 遮阳节能改造 |
5.4 围护结构综合节能改造有效性分析 |
5.4.1 正交试验法 |
5.4.2 正交试验设计 |
5.4.3 模拟结果分析 |
5.4.4 优化组合方案 |
5.5 典型住栋综合节能改造试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国内外优秀改造案例 |
附录B 北方老旧小区使用现状及改造需求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存量大 |
1.1.2 存量时代背景下既有多层住宅宜居改造的重要性 |
1.1.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空间现状不满足现阶段住户生活需求 |
1.1.4 “新冠”疫情促进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的健康改造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既有住宅建筑 |
1.4.2 阳台 |
1.4.3 改造再利用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设计及改造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阳台的发展概况 |
2.1.1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1)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2 全面改革时期(1992-2012)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3 深化改革时期(2013-2020)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4 住宅阳台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
2.2 住宅阳台设计的相关规范 |
2.2.1 住宅阳台面积计算的相关规范 |
2.2.2 住宅阳台物理环境相关规范 |
2.2.3 住宅阳台设计的其他规范要求 |
2.2.4 相关规范的修订调整与住户阳台行为需求的关系 |
2.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设计实践 |
2.3.1 住宅阳台空间改造实践 |
2.3.2 住宅阳台物理环境改造实践 |
2.4 本章小结 |
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与住户阳台行为及需求调研 |
3.1 调研对象选取 |
3.1.1 调研城市选择 |
3.1.2 既有多层住宅小区选取 |
3.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调研分析 |
3.2.1 7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2 8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3 9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4 2000 年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5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特点分析及总结 |
3.2.6 既有多层住宅住户阳台行为问卷调研分析及总结 |
3.3 针对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的入户调研方法 |
3.3.1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入户调研套型选择 |
3.3.2 调研套型及阳台基本信息采集 |
3.3.3 住户相关阳台行为信息获取 |
3.3.4 阳台物理环境现状测量 |
3.3.5 住户对阳台主观评价获取 |
3.4 典型尽端套阳台调研案例——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 |
3.4.1 调研套型概况 |
3.4.2 住户阳台行为与套内空间 |
3.4.3 阳台物理环境概况 |
3.4.4 住户对阳台的主观评价 |
3.5 典型边套阳台调研案例——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 |
3.5.1 调研套型概况 |
3.5.2 住户阳台行为与套内空间 |
3.5.3 阳台物理环境概况 |
3.5.4 住户对阳台的主观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及问题分析研究 |
4.1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与阳台行为对比分析 |
4.1.1 调研住户基本信息 |
4.1.2 住宅套型现状 |
4.1.3 调研阳台现状 |
4.2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典型行为特征及空间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2.1 炊事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2 清洁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3 存储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行为的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3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3.1 空间面积有限,功能布局不合理 |
4.3.2 储藏空间不足,空间利用率低 |
4.3.3 家具形式老旧,使用不便 |
4.3.4 阳台安全性设计不足 |
4.3.5 阳台适老化设计缺失 |
4.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4.1 外窗及栏板保温隔热能力差 |
4.4.2 西晒问题严重 |
4.4.3 局部照明缺失,光照条件差 |
4.5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典型行为特征及空间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5.1 晾晒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5.2 储藏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5.3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行为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6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空间功能现状问题总结 |
4.6.1 地面置物及杂物堆砌现象严重 |
4.6.2 储藏空间不足,空间利用率低 |
4.6.3 家具形式老旧,不易使用 |
4.6.4 自行增设的外支撑架无保护措施 |
4.6.5 空间适老化设计缺失 |
4.7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7.1 阳台外窗及栏板保温隔热能力差 |
4.7.2 西晒问题严重 |
4.7.3 空间整体隔声效果较差 |
4.7.4 局部照明缺失,光照条件差 |
4.8 本章小结 |
5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 |
5.1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住户特征及阳台行为模式 |
5.1.2 建筑结构体系对阳台空间的限制 |
5.1.3 基于住户自行改造基础上再改造的难度增加 |
5.1.4 建筑构件现状对阳台的适老改造与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限制 |
5.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原则 |
5.2.1 阳台改造的安全性原则 |
5.2.2 阳台改造的适应性原则 |
5.2.3 阳台改造的经济性原则 |
5.2.4 阳台改造的节能性原则 |
5.3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3.1 重新分隔空间,扩大阳台的使用面积 |
5.3.2 外挑功能台面,增加阳台可操作面 |
5.3.3 重配家具设施,提高空间利用率 |
5.3.4 调节安装高度或更新替换家具设施 |
5.3.5 消除地面高差,铺设防滑地砖,做好外窗防渗 |
5.3.6 安装烟雾泄漏报警器,增加安全性设计 |
5.3.7 增设可助力设施,安装壁式折叠倚靠椅 |
5.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4.1 阳台栏板及外墙增设外保温层 |
5.4.2 西侧窗可粘贴隔热膜,降低西晒影响 |
5.4.3 替换选择保温隔热性能强的外窗 |
5.4.4 增加操作台局部照明,满足操作时照度需求 |
5.5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5.1 优化阳台功能布局,避免空间浪费 |
5.5.2 替换设置便于使用的可升降晾晒设施 |
5.5.3 增设窗罩增加可使用功能空间 |
5.5.4 调整阳台门窗形式,考虑进出安全与使用方便 |
5.5.5 增设可助力倚靠设施,增加助力面 |
5.6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6.1 阳台栏板及外墙增设外保温层 |
5.6.2 增设遮阳构件,提升热环境品质 |
5.6.3 优化阳台门窗形式,改善阳台声热环境品质 |
5.6.4 增设节能窗罩,提升阳台声热环境品质 |
5.6.5 阳台布置盆栽绿化,利用植物调节空间温湿度 |
5.6.6 增设阳台操作面智能顶部照明,满足不同行为照度需求 |
5.7 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研究案例 |
5.7.1 改造对象阳台基本情况 |
5.7.2 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方案 |
5.7.3 阳台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7.4 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及改善模拟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1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特点 |
6.1.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问题 |
6.1.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实地调研问卷:孝义市既有多层住宅阳台使用现状调查表 |
附录二:入户调研问卷:针对不同年代住宅套型现状入户调研记录表 |
附录三:“问卷星”网络调研问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宅阳台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四:不同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调研概况梳理表 |
图表目录 |
致谢 |
(9)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 |
1.1.2 养老建筑的发展需求 |
1.1.3 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问题 |
1.1.4 绿色建筑发展要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4.1 建筑室内热环境研究 |
1.4.2 不同年龄段热感觉研究 |
1.4.3 养老建筑研究 |
1.5 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1.6.1 老年人概念 |
1.6.2 养老建筑 |
1.6.3 热舒适 |
1.7 论文框架 |
2 理论基础及评价体系研究 |
2.1 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分析 |
2.1.1 影响老年人热环境舒适的因素 |
2.1.2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
2.1.3 老年人心理特征 |
2.1.4 老年人居住环境需求 |
2.2 热舒适相关理论及评价标准 |
2.2.1 美国-ET、ET*、SET指标 |
2.2.2 丹麦-PMV、PPD指标 |
2.2.3 ASHRAE标准 |
2.2.4 ISO标准 |
2.2.5 中国热舒适评价标准 |
2.3 健康室内环境评价标准 |
2.3.1 英国BREEAM |
2.3.2 美国WELL |
2.3.3 德国DGNB |
2.3.4 国内健康环境评价标准 |
2.4 本章小结 |
3 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调研 |
3.1 大连市地理条件及气候特征 |
3.2 大连市养老建筑发展现状 |
3.2.1 大连市老年人口发展现状 |
3.2.2 大连市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3.3 大连市养老建筑现状调研 |
3.3.1 大连市社区养老建筑现状 |
3.3.2 大连市机构养老建筑调研 |
3.4 大连市典型养老建筑热环境实测方法 |
3.4.1 实测对象 |
3.4.2 实测设备及实测时间 |
3.4.3 测点布置 |
3.5 本章小结 |
4 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实测分析 |
4.1 冬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
4.2 夏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
4.3 过渡季室内热环境实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大连市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评价 |
5.1 室内热舒适性实测数据分析 |
5.1.1 冬季室内热舒适分析 |
5.1.2 夏季室内热舒适分析 |
5.2 典型养老建筑健康环境评价 |
5.3 室内热舒适性主观评价 |
5.3.1 冬季热舒适问卷分析 |
5.3.2 夏季热舒适问卷调研 |
5.4 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模型建立 |
5.4.1 冬季MTS模型与PMV模型 |
5.4.2 夏季MTS模型与PMV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6 典型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提升策略模拟分析 |
6.1 影响热舒适的宜居改造设计策略 |
6.1.1 外墙节能改造技术及材料分析 |
6.1.2 屋面节能改造技术及材料分析 |
6.1.3 外窗节能改造技术及材料分析 |
6.2 养老建筑低碳改造策略计算机模拟 |
6.2.1 低碳模拟模型的建立 |
6.2.2 模拟参数设置 |
6.2.3 建筑全年热负荷及节能效果模拟分析 |
6.2.4 建筑室内热舒适提升效果模拟分析 |
6.3 典型养老建筑最优低碳改造方案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性主观问卷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西安市既有住宅节能改造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现状 |
1.2.3 西安市既有住宅节能改造路径研究 |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现状 |
2.1 现状调研 |
2.1.1 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特征 |
2.1.2 西安市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划分依据 |
2.1.3 西安市住宅建筑能耗特点 |
2.2 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范围 |
2.3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要点 |
2.3.1 外墙的节能改造要点 |
2.3.2 屋顶的节能改造要点 |
2.3.3 外窗的节能改造要点 |
2.4 节能改造难点 |
2.4.1 节能改造技术适度性 |
2.4.2 节能改造成本适宜性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
3.1 生命周期评价 |
3.2 碳减排价格 |
3.3 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3.3.1 核算目的和范围 |
3.3.2 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
3.4 区域建筑碳排放和改造成本计算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案例分析 |
4.1 西安市地理气候特征 |
4.2 案例基本信息 |
4.2.1 案例介绍及数据来源 |
4.2.2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4.2.3 采暖能耗计算方法 |
4.3 情景设置 |
4.4 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案例研究 |
4.4.1 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节能率 |
4.4.2 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改造阶段对比分析 |
4.4.3 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使用阶段对比分析 |
4.4.4 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生命周期结果分析 |
4.4.5 不同年代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碳减排发展路径 |
5.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碳减排策略 |
5.1.1 不同节能情景对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碳减排率的影响 |
5.1.2 技术适度性对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碳减排率的影响 |
5.1.3 成本投入对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碳减排率的影响 |
5.1.4 剩余寿命对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减排率的影响 |
5.1.5 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减排策略 |
5.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碳减排路径 |
5.2.1 低成本发展策略 |
5.2.2 中低成本发展策略 |
5.2.3 高成本发展策略 |
5.2.4 不同改造成本发展策略碳减排效果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
四、住宅小区供暖能源类型的经济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严寒地区燃气热泵运行数据分析[J]. 亓立冬,侯立泉,罗景辉,韩士勇,王景刚. 区域供热, 2021(05)
- [2]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建筑供暖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杨子昱.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寒冷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暖改造与节能分析[D]. 齐迪.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4]中深层U型地埋管热泵系统在严寒、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分析[D]. 左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长短期耦合水蓄热太阳能供暖系统优化与经济性研究[D]. 李雪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北方寒冷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综合节能改造策略研究[D]. 郑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8]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任慧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9]大连市养老建筑室内热舒适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冲.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西安市既有住宅节能改造路径研究[D]. 姜灿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