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动超声雾化内镜消毒机消毒效果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利,乔京贵[1](2019)在《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消化内镜是治疗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层医院开始在消化道疾病中使用内镜诊疗技术。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术后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并不满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如幽门螺旋杆菌、结核杆菌、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及乙、丙型肝炎等。为确保内镜诊疗技术的健康发展、预防内镜诊疗为患者带来的危害,本文分析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现状及原因,寻找我院内镜清洗、消毒的影响因素,总结经验,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降低患者治疗后院内感染的发生风险。本文分析发现,我院内镜中心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院内感染预防措施实施前的内镜抽样检查合格率为85.42%,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院内感染预防措施实施后的内镜抽样检查合格率为100.00%。本次分析表明规范内镜清洗流程,完善质量监督机制,加强消毒剂、消毒液的储存管理有利于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对于预防消化内镜治疗患者院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凌琳[2](2019)在《安徽省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通过了解安徽省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培训体系、设施设备配置、操作流程、质控体系等现状,对安徽省医疗机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目前安徽省软式内镜质量控制体系的成效,为实施新规范及安徽省内镜质控中心下一步工作重点及研究方向提供理论保障及技术支持。方法结合《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安徽省医疗机构内镜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相关文献报道以及一些类似研究结果、安徽省内镜质控中心专项督查结果并在咨询内镜质量控制专家的基础上,并事先进行局部的预调查,筛选后最终确定四项调查指标和36项具体细化指标;制定《内镜中心(室)一般情况调查表》、《内镜中心(室)内镜清洗消毒情况调查调查表》、《内镜中心(室)清洗消毒人员清洗消毒知识调查表》,对安徽省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内镜中心(室)人员配备及培训情况、内镜清洗消毒设施设备配备、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监管现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随着安徽省开展内镜诊疗的医疗机构增长,三级医疗机构和二级医疗机构在人力资源配置、内镜清洗消毒设施设备配置达不到《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中基本要求,具体执行规范过程中,对规范重点环节的理解和落实存在差异,各医疗机构对各级主管部门督查结果的整改能力存在差异。共调查120家医疗机构,护理人员入职前参加内镜清洗消毒知识培训率25.50%,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入职前培训率28.18%;全自动洗消机配置率35%,防护用品配置齐全27.5%,81.67%有独立的清洗消毒室(间),75.83%有独立的储镜室,超声清洗装置配置率31.67%,三级医疗机构在配置全自动洗消机、防护用品、计时器、内镜干燥设备、高压水枪、高压气枪、超声清洗装置、专用清洗刷等方面均优于二级医疗机构(P<0.01);清洗液一镜一换60%,内镜清洗质量监测37.5%,55.56%三级医疗机构治疗性内镜在使用后清洗前进行侧漏二级机构91.67%。结论各级医疗机构缺乏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重视,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欠规范,清洗消毒间(室)基础设施设备配置率低,在内镜清洗消毒质控监管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对《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的执行力,进行规范的宣传解读与培训,加强各层级监管力度,解决质控监管中存在的重点及难点,全面提升安徽省医疗机构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及自我管理水平。
马慧[3](2017)在《医院十二指肠镜消毒及微生物污染现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调查国内医院十二指肠镜清洗消毒流程及相关问题,初步了解我国医院十二指肠镜清洗消毒现状。2.研究医院十二指肠镜活检通道、水气通道、抬钳器通道及抬钳器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初步了解医院十二指肠镜消毒效果,为科学制定十二指肠镜微生物监测方法提供科研支撑。方法1.现状调查:依托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项目,以问卷形式调查15个省、市、自治区内38家医院十二指肠镜相关问题。2.微生物污染研究:选取北京市5家三甲医院,对其清洗消毒后(使用前)的十二指肠镜进行采样,每条十二指肠镜采集四个位点,采用直接灌流法及全管道灌流法采集活检通道、水气通道和抬钳器通道三个位点,采用超声清洗器振荡法采集抬钳器位点,用全量过滤法进行菌落总数计数并进行细菌分型鉴定。结果1.医院十二指肠镜清洗消毒现状调查本研究共调查38家医院,所有医院的十二指肠镜数量在1~6条之间;超过90%的医院使用的十二指肠镜仅为1~4条;18.4%(7/38)的医院无专职清洗消毒人员。不同医院对规范推荐的再处理流程遵从性不等,各流程的遵从率在60.5%~89.5%之间,其中床旁预处理、终末漂洗及干燥等环节合格率偏低。28.9%(11/38)的医院对可重复使用附件进行高水平消毒。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86.8%(33/38)的医院对当日拟使用的十二指肠镜进行再次消毒、浸泡处理,94.7%(36/38)的医院每天使用试纸进行消毒剂浓度检测,44.7%(17/38)的医院进行清洗效果监测,86.8%(33/38)的医院定期进行胃肠镜消毒效果的监测,但不对十二指肠镜消毒效果进行监测。2.十二指肠镜微生物污染现状采用直接灌流法检测十二指肠镜39条次,共117份样本。十二指肠镜合格率41.0%。其中抬钳器合格率56.4%,菌落总数范围为0~1.0×103CFU/位点;活检通道合格率61.5%,菌落总数范围为0~5.3×103 CFU/位点;抬钳器通道合格率74.4%,菌落总数范围为0~2.4×104CFU/位点。采用全管道灌流法检测十二指肠镜31条次,共124份样本。十二指肠镜合格率41.9%。其中抬钳器合格率51.6%,菌落总数范围为0~7.5×104CFU/位点;活检通道合格率71.0%,菌落总数范围为0~1.0×103 CFU/位点;水气通道合格率80.6%,菌落总数范围为0~1.8×103 CFU/位点;抬钳器通道合格率80.6%,菌落总数范围为0~1.7×104 CFU/位点。共计检测十二指肠镜70条,总合格率41.4%,共计分离细菌68种318株。抬钳器总合格率54.3%,活检通道总合格率65.7%,抬钳器通道总合格率77.1%,水气通道总合格率80.6%。结论1.开展ERCP诊疗的医院普遍存在十二指肠镜数量少,诊疗任务重等问题,超负荷使用十二指肠镜可能导致清洗消毒时间不足,影响十二指肠镜清洗消毒效果。2.清洗消毒人员对标准清洗消毒流程遵从率较低,可能导致清洗消毒不彻底,造成交叉感染。3.十二指肠镜消毒后合格率偏低,各位点微生物污染严重(尤其是抬钳器),存在院内交叉感染风险。4.医院对清洗消毒效果监测率较低,重视程度不够,应定期对十二指肠镜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尤其是抬钳器及活检通道。
索晋柳[4](2017)在《硬式内镜清洗方法的改进及评价指标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内镜器械在各级医疗机构中应用广泛,内镜相关感染引起的危害严重。清洗是消毒灭菌的必要步骤,内镜器械的彻底清洗可以防止生物膜的产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性环节。现临床上硬式内镜相关器械清洗方法仍遵循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本研究采用不同的硬式内镜清洗方法,采用三种检测方法对清洗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优化硬式内镜清洗流程,提高内镜清洗质量。方法清洗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硬式内镜内窥镜清洗实验和硬式内镜其他相关器械清洗实验,按照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清洗的硬式内镜器械为规范清洗组。硬式内镜内窥镜清洗实验:自2015年9月-2016年1月,随机抽取某三甲医院腹腔镜手术后硬式内镜内窥镜132个·次,分为规范清洗组和预处理组,每组各进行66个内窥镜实验。内窥镜清洗方法:规范清洗组:初洗—多酶浸泡5min—漂洗—终末漂洗—干燥,预处理组的处理措施是:初洗前使用多酶原液进行预处理,多酶浸泡5min后使用一次性清洁纱布擦拭3min(清洗流程为:预处理—多酶浸泡5min—多酶清洗液中擦拭3min—漂洗—终末漂洗—干燥)。硬式内镜其他器械清洗实验:自2016年2月-2016年10月,随机抽取硬式内镜相关器械(腹腔镜手术器械)330套·次,分为五组,每组66套。选取每套器械中的五件器械:分离剪、分离钳、持针器、双极钳、自动结扎钳(Hem-o-lok钳以下均简称Hem-o-lok钳)进行实验。硬式内镜相关器械(除内窥镜)清洗方法:规范清洗组:器械回收后拆卸至最小单位,初洗—多酶清洗5min—超声清洗5min—漂洗—终末漂洗—干燥;超声喷淋清洗组(改进后的清洗流程:初洗—多酶清洗5min—超声喷淋清洗器清洗5min—漂洗—终末漂洗—干燥);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改进后的清洗流程:初洗—多酶清洗5min—超声喷淋清洗器清洗5min—浸油煮沸槽进行处理10min—漂洗—终末漂洗—干燥);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改进后的清洗流程:初洗—多酶清洗5min—超声清洗5min—漂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干燥);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改进后的清洗流程:初洗—超声喷淋清洗器清洗5min—漂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干燥)。器械充分干燥后进行清洗效果的检测,分别采用十倍带光源放大镜检测法、蛋白残留检测法、ATP生物荧光检测法,依次对每一件硬式内镜器械的清洗效果进行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表格进行数据收集和录入,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独立样本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样本比较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两组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独立多组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硬式内镜内窥镜采用两种不同的清洗方法,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十倍带光源放大镜进行检测,两组内窥镜清洗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蛋白残留检测,规范清洗组合格率为69.70%(46/66),预处理组合格率为84.85%(56/66),χ2=4.3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规范清洗组合格率为80.30%(53/66),预处理组合格率为92.42%(61/66),χ2=4.1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硬式内镜相关器械(除内窥镜)采用不同方法清洗结果:采用十倍带光源放大镜进行检测,规范清洗组合格率91.52%(302/330),超声喷淋清洗组合格率93.94%(310/330),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合格率96.06%(317/330);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合格率97.58%(322/330),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合格率98.18%(324/330);采用蛋白残留检测,规范清洗组合格率77.88%(257/330),超声喷淋清洗组合格率85.76%(283/330),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合格率87.27%(288/330),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合格率93.03%(307/330),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合格率94.24%(311/330);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进行检测,规范清洗组合格率83.33%(275/330),超声喷淋清洗组合格率86.97%(287/330),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合格率87.58%(289/330),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合格率94.55%(312/330),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合格率95.45%(315/330)。3.硬式内镜(除内窥镜)相关器械清洗结果:采用三种检测方法检测,各组清洗合格率进行比较,H值分别为22.894、52.234、38.505,P<0.05,5种清洗方法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十倍带光源放大镜检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清洗合格率分别与规范清洗组比较,H值分别为3.736、4.1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蛋白残留检测结果显示:超声喷淋清洗组、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清洗合格率分别与规范清洗组比较,H值分别为3.074、3.665、5.911、6.38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清洗合格率分别与超声喷淋清洗组比较,H值分别为2.837、3.3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结果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清洗合格率分别与规范清洗组、超声喷淋清洗组、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比较,H值分别为4.712、3.184、2.9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清洗合格率分别与规范清洗组、超声喷淋清洗组、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比较,H值分别为5.094、3.566、3.3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清洗合格率与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种检测方法阳性检出率进行比较,十倍带光源放大镜阳性检出率4.26%(76/1782),蛋白残留检测阳性检出率13.13%(234/1782),ATP生物荧光检测阳性检出率10.66%(190/1782),十倍带光源放大镜检测阳性检出率分别与蛋白残留检测、ATP生物荧光检测阳性检出率比较,H值分别为:3.970、2.8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蛋白残留检测阳性检出率和ATP生物荧光检测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值为0.572,吻合程度一般。5.硬式内镜不同器械采用三种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清洗合格率均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十倍带光源放大镜检测,分离剪的清洗合格率98.18%(324/330)与双极钳清洗合格率93.03%(307/330)比较,H=-3.1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蛋白残留检测,分离剪的清洗合格率93.03%(307/330)、双极钳的清洗合格率83.63%(276/330)、分离钳的清洗合格率85.45%(282/330),分离剪的清洗合格率分别与分离钳、双极钳的清洗合格率比较,H值分别为:-2.955、-3.6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检测,分离剪的清洗合格率95.76%(316/330)、分离钳的清洗合格率86.36%(285/330)、双极钳的清洗合格率86.97%(287/330)、Hem-o-lok钳的清洗合格率87.58%(289/330),分离剪的清洗合格率分别与分离钳、双极钳、Hem-o-lok钳的清洗合格率比较,H值分别为:-3.948、-3.693、-3.4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硬式内镜内窥镜规范清洗组与预处理组所需时间、成本的比较:规范清洗组每个内窥镜的清洗时间7.517±0.149min,预处理组每个内窥镜的清洗时间11.333±0.220min,Z=-9.9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费用多支出1.5元;硬式内镜相关器械不同清洗方法所需时间、成本(除购置清洗设备所需费用)同规范清洗组的比较:规范清洗组每套硬式内镜相关器械(分离剪、分离钳、持针器、双极钳、Hem-o-lok钳)清洗时间21.85±1.417min;超声喷淋清洗组每套硬式内镜相关器械清洗时间21.80±1.449min,成本较规范清洗组约多支出5元/套;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每套硬式内镜相关器械清洗时间为31.94±1.424min,成本较规范清洗组约多10元/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每套硬式内镜相关器械清洗时间为33.73±1.431min,成本较规范清洗组约多42.5元/套;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每套硬式内镜相关器械清洗时间为27.82±1.122min,成本较规范清洗组约多支出42.5元/套。各组清洗时间进行比较,χ2=291.6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所用时间分别与规范清洗组比较,H值分别为:-10.717、-13.110、-5.93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与超声喷淋清洗组比较,H值分别为:-10.803、-13.197、-6.0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喷淋+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所用时间分别与超声喷淋+浸油煮沸组、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组比较,H值分别为:4.782、7.1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硬式内镜内窥镜采用预处理及酶液下擦拭3分钟同时进行规范清洗,能够提高内窥镜的清洗效果;硬式内镜相关器械(除内窥镜)清洗使用超声喷淋清洗器清洗代替多酶清洗和超声清洗,配合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可提高清洗效果。2.评价指标的研究:ATP生物荧光检测与十倍带光源放大镜检测、蛋白残留检测综合比较,其结果较客观,检测速度快,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使用。
衣颖[5](2016)在《气—固反应制备气体二氧化氯在线监测技术及对细长管腔消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9·11事件”后发生在美国议员办公大楼和邮局系统的炭疽孢子污染事件,说明生物恐怖袭击已经成为现实威胁。2003年席卷全球的SARS病毒,2009年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2014年肆虐西非的埃博拉疫情,表明新发、突发性传染病疫情对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在应对生物袭击、传染病疫情时,除了隔离防护措施外,对疑似受生物污染的建筑、舱室、设备、器械等进行彻底消毒是一项必要的手段,可以有效地阻断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物体传播。喷洒、擦拭等传统消毒技术无法对缝隙、设备底部、过滤器等多孔物体或复杂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存在消毒盲区。鉴于气体消毒剂具有良好的穿透和扩散特性,气体熏蒸消毒是对空间及空间内物体表面最有效的消毒方式。甲醛熏蒸消毒曾经在国内外普遍用于空间消毒,但因为甲醛被国际卫生组织定性为致癌物,在美国等国家已被逐渐淘汰,而我国由于新型技术缺失等原因仍然在广泛使用。气体二氧化氯是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高效消毒灭菌剂,具有广谱、高效、安全等特性,除了可用于饮用水消毒、食品消毒保鲜外,还可用于生产设备、实验室设备、室内环境及室内物体表面等对象的消毒或灭菌。然而,我国在气体二氧化氯消毒技术方面尚未获得真正突破,仍然局限于水消毒和水果保鲜等领域,而在空间及空间内物体表面的消毒应用鲜有成果,在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研究更是空白。主要原因是气体二氧化氯空间消毒方面的若干关键技术未获得突破,即简易、定量、可控的纯净气体二化氯发生技术,气体二氧化氯浓度在线监测技术,气体二氧化氯安全使用技术等。本课题以国家生物安全、卫生防疫的需求为牵引,开展了气体二氧化氯消毒的关键技术研究,以期为我国的气体二氧化氯消毒技术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推广气体二氧化氯这一优秀消毒剂的应用,解决国家生物安全和卫生防疫的现实需求。首先,开展了气体二氧化氯浓度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根据气体二氧化氯在紫外光至蓝光波段内具有较强吸收的光谱吸收特点,研究了光谱吸收型气体二氧化氯浓度传感器,基于理论分析设计了简化的单波长双光路法的检测光路。根据气体二氧化氯的光解反应特点,选取中心波长为405nm的LED为光源,以ARM为核心,辅以CPLD,设计了可正弦调制的LED驱动电路,及光电转换前置放大、带通滤波、模拟锁相放大的信号处理电路。为避免碘量法的繁琐的试剂和操作步骤,设计了精密注射器采样、DPD法手持式二氧化氯检测仪检测水溶液中二氧化氯浓度的方法,间接标定气体二氧化氯浓度传感器的标准曲线。并检验了浓度传感器的准确度、一致性及相对湿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等。然后,针对一些需要对内部细长管腔消毒的重要应用场景,如可能被生物战剂污染的生物侦检装备采样管道,可能携带超级细菌的内窥镜、体外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研究了气体二氧化氯对细长管腔的消毒效果。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主动灌流方式,使用气体二氧化氯消毒细长管腔。设计了一种聚四氟乙烯(PTFE)材质的细长管腔实验装置,在其中部及两端各设置一个直通接头以放置染菌载体,分别表示细长管腔内部不同部位的消毒效果。以萎缩芽孢杆菌芽孢为指示微生物,以PTFE薄片为染菌载体,在不同的相对湿度、气体二氧化氯浓度、作用时间、流经管腔的流量及有机干扰物等参数条件下,定量地考察了气体二氧化氯杀灭细长管腔内PTFE菌片上的芽孢杀灭效率。设计了一种细长管腔内相对湿度分布的测试装置,在细长管腔内不同流量的条件下,测量细长管腔内对应PTFE菌片的三个位置的相对湿度的差异。从细长管腔内相对湿度变化规律的方面,解释气体二氧化氯对细长管腔内不同部位消毒效果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同时,针对现实的消毒应用中存在的一些诸如不完整密封的机壳、十二指肠镜的抬钳器底面等较窄的缝隙,研究了气体二氧化氯对狭窄缝隙内不锈钢表面的消毒效果。设计了一种狭窄缝隙实验装置,包括两种缝隙高度、四种缝隙深度,及存在盲端的狭窄缝隙。在一定相对湿度、气体二氧化氯浓度及作用时间的条件下,定量考察了缝隙高度、菌片深度、是否盲端、是否预抽取负压等因素对缝隙内不锈钢菌片上萎缩芽孢杆菌芽孢的杀灭效果。最后,开展了气体二氧化氯应用于消化内镜高水平消毒的研究。根据气体二氧化氯可以实现细长管腔及狭窄缝隙内萎缩芽孢杆菌芽孢高水平消毒的结果,可以认为气体二氧化氯可以应用于消化内镜消毒。本文在研究气体二氧化氯消毒消化内镜的过程中,系统性地研究了气—固反应制备气体二氧化氯的氯气和气体二氧化氯安全使用技术,可以应用于负压消毒舱的快速、稳定的蒸汽加湿器,气体二氧化氯吸收器等,最终研制了气体二氧化氯消化内镜消毒样机。设计了应用气体二氧化氯消毒消化内镜时的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并进行了实效验证。综上所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气体二氧化氯浓度传感器的研制为我国气体二氧化氯消毒技术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另一方面,气体二氧化氯对细长管腔及狭窄缝隙的消毒效果规律的研究,为气体二氧化氯应用于空间及空间内物体表面消毒时提供了技术和数据参考;而且气体二氧化氯应用于消化内镜高水平消毒的研究,为消化内镜科室提供了一种成本更低、消毒效果更好的消毒技术,也进一步拓展了气体二氧化氯这一优秀气体消毒剂的应用领域。
韦荣芬,黎渊,梁洁[6](2015)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内镜是一种深入人体腔内的仪器,如果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将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发生[1]。由于内镜结构复杂、材料特殊,许多部位不耐高温、高压或易腐蚀,给临床使用后的消毒带来了挑战。有报道,内镜导致的感染率为0.8%。日本胃镜检查过程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高达1.1%,且丙肝病毒(HCV)、梅毒、结核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也可经内镜感染[2]。近年来,内镜已从原来的单纯诊断拓展
邱惠娟[7](2012)在《消化内镜清洗系统与超声雾化清洗机清洗消毒效果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消化内镜的有效清洗方法。方法比较一体化内镜清洗系统全浸泡清洗和超声雾化清洗消毒机自动清洗两种方式的清洗效果。结果采用一体化内镜清洗系统清洗消毒和超声雾化清洗机清洗消毒镜身和活检孔阀消毒合格率分别为100.00%和93.33%,操作部合格率分别为98.33%和61.67%。结论一体化内镜清洗系统清洗效果好,且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适宜医院推广使用。
张军[8](2011)在《肯格王牌内镜清洗中心临床应用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操作,从各个环节把好内镜清洗消毒与灭菌的质量关,保证内镜消毒灭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Pentax EG-2940胃镜及肯格王牌内镜清洗中心,严格按照规定的清洗流程和操作规范操作,将样本接种于普通琼脂板上进行细菌培养培养观察。结果:66例样本培养观察结果,未见到微生物及细菌生长,消毒合格率达到100%。结论:严格执行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重视清洗过程,正确使用清洗消毒机,使清洗消毒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是确保内镜消毒灭菌效果和质量的保障。
唐小兰[9](2010)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邹琼[10](2009)在《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检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预防和控制由内镜检查所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随机抽捡的本院人工清洗后用NCX12—Ⅲ型自动超声雾化内镜消毒机清洗消毒(2%戊二醛)处于临用状态的支气管镜、胃镜和肠镜及其配件的监测采样结果,按不同的监测方法把调查资料分为内腔采样(A)和外表面采样(B)组。结果监测待用内镜47件,采取标本94份,每组47份,A组各镜合格率均为100%;B组有2份标本菌落数超标,总合格率96%,各镜合格率分别为胃镜95%、肠镜92%、纤维支气管镜100%。结论内镜的规范化清洗是保证消毒质量的关键,对内镜的消毒效果监测建议采用内腔采样和外表面采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本采集,以便正确评价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
二、自动超声雾化内镜消毒机消毒效果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超声雾化内镜消毒机消毒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镜消毒现状及患者院内感染原因分析 |
1.1 国内外消毒方式 |
1.1.1 国外内镜清洗、消毒方案。 |
1.1.2 自动清洗超声雾化内镜消毒机。 |
1.1.3 三桶消毒。 |
1.1.4三槽消毒。 |
1.1.5 三槽加酶清洗及全浸泡消毒。 |
1.2 部分院内工作人员相关知识及个人防护意识缺乏 |
1.3 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不规范 |
1.4 清洗剂、消毒剂的选择不合理 |
1.4.1 碱性戊二醛(2%)。 |
1.4.2 过氧乙酸。 |
1.4.3 酸化电位水。 |
1.5 内镜操作人员缺乏 |
1.6 未行分诊治疗 |
2 院内感染预防措施 |
2.1 规范管理制度 |
2.2 提升内镜工作人员素质 |
2.3 建立内镜检查预约制度 |
2.4 加强消毒质量检查 |
2.5 规范消毒流程 |
2.6 适当选择消毒剂 |
2.7 加强消毒剂、消毒液的管理储存 |
2.8 合理规划内镜中心布局 |
2.9 加强内镜中心的保洁工作 |
3 小结 |
(2)安徽省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预期成果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和方法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 |
3.2 内镜中心护理人力资源构成情况 |
3.3 入职前内镜中心护理人员业务知识更新情况 |
3.4 入职后内镜中心护理人员业务知识更新情况 |
3.5 入职前后内镜中心清洗消毒人员业务知识更新情况 |
3.6 清洗消毒基础设施设备配置情况 |
3.7 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及其执行率 |
3.8 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信息化配置 |
3.9 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控制监管部门及督查频次 |
4 讨论 |
4.1 安徽省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 |
4.2 内镜清洗消毒管理仍存在不少差距 |
4.2.1 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培训体系不健全 |
4.2.2 基础设施设备配置不符合规范 |
4.2.3 清洗消毒操作流程不规范 |
4.2.4 各级主管部门对内镜清洗消毒监管力度不一 |
4.2.5 各级医疗机构在执行规范中存在许多疑问和难点 |
5 安徽省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改进若干建议 |
5.1 统一培训内容及考核标准,建立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化培训基地 |
5.2 优化清洗消毒间(室)基础设施设备配置 |
5.3 规范清洗消毒流程,关注关键点,确保安全 |
5.4 规范有效监管,发挥内镜质控中心的作用 |
5.5 积极应对新规范执行过程中的困惑与难点 |
6 局限性及不足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医院十二指肠镜消毒及微生物污染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概况 |
1.2 十二指肠镜相关感染 |
1.3 十二指肠镜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 |
1.4 十二指肠镜清洗消毒相关规范 |
1.5 十二指肠镜微生物监测 |
1.6 十二指肠镜微物监测 |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一部分 医院十二指肠镜消毒现状调查 |
2.1 引言 |
2.2 研究设计与对象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5 结果 |
2.6 讨论 |
第二部分 十二指肠镜微生物污染现况研究 |
3.1 引言 |
3.2 仪器与试剂 |
3.3 技术路线 |
3.4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
3.5 研究方法 |
3.6 结果 |
3.7 讨论 |
结论 |
4.1 结论 |
4.2 局限性 |
4.3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附件1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硬式内镜清洗方法的改进及评价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方法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硬式内镜内窥镜采取不同方法清洗的结果 |
3.2 硬式内镜相关器械(除内窥镜)采取不同方法清洗的结果 |
3.3 三种硬式内镜清洗效果检测方法比较的结果 |
3.4 硬式内镜相关器械不同清洗方法的清洗结果 |
3.5 硬式内镜不同清洗方法清洗后功能及完整性检查的结果 |
3.6 硬式内镜不同清洗方法所需时间和成本分析的结果 |
4 讨论 |
4.1 预处理对硬式内镜内窥镜清洗效果的影响 |
4.2 超声喷淋清洗同超声清洗的比较 |
4.3 硬式内镜相关器械浸油煮沸处理的意义 |
4.4 超声喷淋清洗器同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使用效果 |
4.5 硬式内镜相关器械分级处理方案的应用 |
4.6 三种硬式内镜清洗效果检测方法的比较 |
4.7 硬式内镜相关器械清洗合格率的比较 |
4.8 硬式内镜不同清洗方法所需时间、成本等综合比较 |
5 结论 |
课题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硬式内镜清洗现状及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表 |
附录B 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
附录C 硬式内镜清洗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D 硬式内镜相关器械、设备及质控材料 |
附录E 本实验所采用的三种硬式内镜清洗效果检测方法 |
附录F 硬式内镜相关器械清洗情况登记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气—固反应制备气体二氧化氯在线监测技术及对细长管腔消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气体二氧化氯特性 |
1.2.2 气体二氧化氯的制备技术 |
1.2.3 气体二氧化氯的消毒应用研究进展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气体二氧化氯浓度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
2.1 气体二氧化氯浓度检测技术 |
2.2 光谱吸收型气体二氧化氯浓度检测原理 |
2.2.1 气体分子光谱吸收理论 |
2.2.2 朗伯—比尔定律 |
2.2.3 光电式气体浓度传感器 |
2.3 光谱吸收型气体二氧化氯浓度传感器的研制 |
2.3.1 气体二氧化氯吸收光谱 |
2.3.2 气体二氧化氯浓度传感器总体设计 |
2.3.3 传感器的标定 |
2.4 气体二氧化氯浓度传感器的性能实验 |
2.4.1 相对误差 |
2.4.2 相对湿度对传感器的影响 |
2.4.3 一致性 |
2.4.4 干扰性 |
2.5 本章小节 |
第3章 气体二氧化氯对细长管腔的消毒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生物指示菌种 |
3.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3.1.3 萎缩芽孢杆菌芽孢悬液的制备 |
3.1.4 细长管腔实验装置 |
3.1.5 染菌载体制备 |
3.1.6 实验平台 |
3.1.7 消毒流程 |
3.1.8 芽孢的洗脱和培养计数 |
3.2 气体二氧化氯消毒细长管腔的影响因素研究 |
3.2.1 相对湿度对气体二氧化氯消毒PTFE管腔的影响 |
3.2.2 管腔内流量对气体二氧化氯消毒PTFE管腔的影响 |
3.2.3 气体二氧化氯剂量对消毒PTFE管腔的影响 |
3.2.4 有机干扰物对气体二氧化氯消毒PTFE管腔的影响 |
3.3 细长管腔中的相对湿度分布 |
3.3.1 实验装置 |
3.3.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气体二氧化氯对狭窄缝隙的消毒研究 |
4.1 狭窄缝隙实验装置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4.3 气体二氧化氯消毒狭窄缝隙的结果与分析 |
4.3.1 气体二氧化氯对不锈钢表面芽孢的杀灭效率 |
4.3.2 缝隙深度和高度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
4.3.3 预负压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
4.3.4 气体二氧化氯对单端盲端缝隙的消毒效果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气体二氧化氯应用于消化内镜消毒的研究 |
5.1 消化内镜的消毒方法 |
5.2 气体二氧化氯消化内镜消毒系统研究 |
5.2.1 气体二氧化氯消毒消化内镜流程 |
5.2.2 总体设计与系统构成 |
5.2.3 气体二氧化氯发生器 |
5.2.4 消化内镜消毒舱 |
5.2.5 系统内消化内镜干燥 |
5.2.6 加湿器 |
5.2.7 消毒后气体二氧化氯排除 |
5.2.8 气体二氧化氯消化内镜消毒系统样机 |
5.3 气体二氧化氯消毒消化内镜的实效验证 |
5.3.1 消化内镜的管道连接 |
5.3.2 实验材料 |
5.3.3 实验方法 |
5.3.4 实验结果 |
5.3.5 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比较 |
5.4 气体二氧化氯消化内镜消毒机的优缺点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发表的代表性论着 |
1. 发表论文 |
2. 授权专利 |
3. 代表性论着全文 |
附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内镜清洗消毒现状 |
2 内镜清洗消毒方法 |
2.1 浸泡消毒法 |
2.2 超声雾化自动清洗 |
3 内镜的清洗技术 |
3.1 清洗剂 |
3.2 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法 |
4 内镜消毒剂的合理选择 |
4.1 戊二醛 |
4.2 邻苯二甲醛 |
4.3 过氧乙酸 |
4.4 酸性氧化电位水 |
4.5 二氧化氯 |
5 展望 |
(8)肯格王牌内镜清洗中心临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取样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规范内经清洗消毒, 确保消毒灭菌质量 |
3.2 重视内镜清洗过程, 增加清洗消毒效果 |
3.3 正确使用内镜清洗消毒机 |
(9)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洗消毒方法 |
1.1 浸泡消毒法 |
1.2 改良浸泡消毒法 (全浸泡) |
1.3 自动清洗超声雾化内镜消毒机 |
2 内镜的清洗技术 |
2.1 清洗剂 |
2.1.1 碱性清洗剂 |
2.1.2 中性清洗剂 |
2.1.3 酸性清洗剂pH值≤6.5, 清洗效果差。 |
2.1.4 多酶洗剂pH |
2.2 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法 |
2.3 清洗效果影响因素 |
2.4 清洗效果评价 |
3 内镜消毒剂的选择 |
3.1 戊二醛 |
3.2 邻苯二甲醛 |
3.3 过氧乙酸 |
3.4 酸性氧化电位水 |
3.5 二氧化氯 |
(10)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内镜清洗消毒方法与步骤 |
1.3 监测方法 |
1.3.1 分组: |
1.3.2 采样和检测方法: |
1.4 监测标准 |
2 结果 |
2.1 初始污染及清洗消毒后情况: |
2.2 监测效果与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关系: |
3 讨论 |
3.1内镜的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灭菌效果的前提: |
3.2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监测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
四、自动超声雾化内镜消毒机消毒效果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 张永利,乔京贵.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3)
- [2]安徽省软式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况调查[D]. 凌琳.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3]医院十二指肠镜消毒及微生物污染现况研究[D]. 马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1)
- [4]硬式内镜清洗方法的改进及评价指标的研究[D]. 索晋柳. 郑州大学, 2017(02)
- [5]气—固反应制备气体二氧化氯在线监测技术及对细长管腔消毒的研究[D]. 衣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02)
- [6]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J]. 韦荣芬,黎渊,梁洁. 蛇志, 2015(03)
- [7]消化内镜清洗系统与超声雾化清洗机清洗消毒效果比较[J]. 邱惠娟.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2(02)
- [8]肯格王牌内镜清洗中心临床应用体会[J]. 张军. 甘肃医药, 2011(08)
- [9]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研究进展[J]. 唐小兰.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0(05)
- [10]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检测分析[J]. 邹琼. 实用医技杂志,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