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砖混结构砌体质量的措施

确保砖混结构砌体质量的措施

一、保证砖混结构建筑砌体质量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池斌[1](2020)在《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村镇现存主流结构形式的砌体结构,受历史、技术、社会管理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多为无专业设计、无专业施工、依照习惯经验自行建造的低层建筑。这类建筑正常使用期间尚能满足要求,一旦遭遇地震或其他灾害则极易出现损毁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与此同时,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基材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经过多年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已成为现代砌体结构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实现非原位砌筑装配式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得到发展和应用,进一步体现出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目前,村镇低层砌体结构地震损毁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损毁角度对结构性能和损伤机理研究仍不够深入,未能提出更适用于村镇建设、更符合村镇特点的新型结构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本文立足于村镇建设需求,基于实现村镇防灾减灾目标,采用震损资料分析、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村镇低层建筑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提出了适宜于村镇低层建筑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归纳整理了多次地震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资料,总结了该类墙体的易损部位及其破坏特征,在普遍认为房屋地震损毁是结构整体性不足的共识下,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开展了进一步分析。综合考虑建筑质量、地震剪力、构件承载力、构件稳定性等几方面因素和单层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得到了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无筋砌体墙在地震剪力不大的前提下,由于正应力不足而发生平面内损毁,由于连接构造失效和稳定性较差而发生平面外倒塌的震损机理,为有针对性提出适用于村镇建设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奠定技术理论基础。(2)针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特点、发展需要和目标需求,提出了结合装配式技术的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墙结构体系,该方案通过对墙体施加轴向预应力增加其所受的竖向压应力,从而提高墙体的在平面抗震性能;通过竖向承重墙与填充墙的刚柔连接性能一体化设计,在保证结构正常使用阶段性能的前提下设置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区域,实现改善承重墙与填充墙在地震受力过程中协同工作性能的目的。(3)为研究竖向承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完成了8个试件试验,其中包含4个装配式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拟静力试验和4个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与填充一体化墙体拟静力试验,研究比较了预应力、承重结构截面形状和填充墙对竖向承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破坏形态不变的前提下,预应力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翼缘的存在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改变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实现了填充墙在试验加载前期参与整体抗侧力工作,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在试件过峰值承载力后,由于预设区域破坏而实现填充墙与承重结构分离,在保护填充墙的同时降低填充墙对承重结构影响的设计目标,得到了期望的破坏状态。(4)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力学模型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工作,对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灌芯砌块砌体材料受压特点的软化拉压杆模型可有效预测剪跨比小于2.0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建立了考虑界面模型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本文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竖向压应力的增加提高了新型装配式砌体墙体的峰值承载力和初始刚度,而填充块受压强度的变化对其峰值承载力影响较小。结合本文完成的试验和数值模型研究工作,给出了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施工与构造措施的初步建议。

李立君[2](2018)在《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快速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地震灾害给人们带来巨大的财产和人身损害,很多地震灾害都是由于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引起的。尤其是我国还现存很多砖混结构的中小学校舍和民用房屋,抗震能力较差。建筑抗震评估和加固的实践及震害经验均表明,对既有建筑进行合理的抗震评估,并对不满足抗震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对策,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引入可靠度作为表征指标,针对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评估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阐述了砖混结构的抗震机理,分析砖混结构的抗震优缺点及了解抗震设计要求;梳理了砖混结构的传统抗震鉴定方法,明确了以可靠度基本理论为基础来建立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并利用功能函数对抗震可靠度评估指标进行计算。除此之外,还分析了砖混结构的震害特点以及影响砖混结构抗震可靠度的因素。本文针对某中学砖混教学楼进行抗震检测鉴定,在整理鉴定报告分析鉴定结果之后,计算该结构各楼层的可靠度,以楼层可靠度最小值作为系统的可靠度指标,评估其抗震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可靠度计算与抗震检测鉴定两种方法得到的判定结果,验证可靠度指标评估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可行性。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构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而收集已经检测的昆明市50幢砖混结构作为分析样本,利用PKPM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分析结构的可靠度,并得到平均可靠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参考FEMA154对建筑抗震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主要考虑砂浆强度、构造柱和圈梁等因素对系统可靠度的影响并进行分析,为此建立起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

李素梅[3](2017)在《浅谈砌体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控制要点》文中认为在建筑工程中,砖混结构为房屋的承重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砌体施工中存在多种问题,为保证砌体施工质量,应当对影响建筑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规范施工工艺,严格检查施工环节,为砌体施工质量控制奠定可靠的基础。

焦杨[4](2016)在《基于劣化定量分析的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砖砌建筑是中国20世纪最常见的建筑形式,清水砖墙则作为典型的历史建筑构件诠释了这一时期建筑艺术、材料学以及施工工艺的演变与发展,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城市的变迁。近年来,随着我国对20世纪遗产建筑的逐步重视,保护修复工程日渐增加,然而往往由于修复前期对建筑病理诊断的失准导致修复技术及策略选择不当,影响了遗产建筑的修缮效果,甚至造成人为的二次破坏。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遗产建筑修复技术及策略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其劣化现状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评估分析工作基础之上,形成完整有效的评估结论,指导修复工作的进行,从而以最小干预的原则最大程度的保护遗产建筑的文物价值。因此,本文以北京地区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劣化现象和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基于劣化量化分析的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遗产建筑修复技术的适宜性选择及修复策略的整合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全文分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背景、对象、意义、内容及方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评析,释义有关概念及术语,阐述了论文的框架和创新点。第二章劣化研究。对北京地区20世纪遗产建筑砖砌墙体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分析了砖材料劣化的现象、成因与作用机理,对劣化程度的判定提出了分类、分级的量化标准。第三章劣化现状调查。介绍了现阶段北京地区20世纪遗产建筑的保护现状,对234栋遗产建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对其砖墙外立面的劣化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价,采用劣化曲线分析了劣化发生的特点与规律,并提出了专家诊断数据库的概念。第四章评估体系构建。分析比较了国内外遗产建筑的评估策略、方法与系统结构,建立了基于定量分析的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框架,并论述了遗产建筑评估导则的相关内容。第五章现场调研评估。阐述分析了评估体系现场调研部分的工作与内容,包括评估策划论述、前期历史资料调研、现场调研、现场评估以及专项检测。重点对劣化现象的判断与病理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对劣化现象的测绘记录、数据采集进行了说明。第六章量化评估。对常见的量化评价方法进行评析,建立了客观量化与主观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重点阐述了量化评价中指标体系的建立、权重值的计算、劣化程度指标的计算,并提出了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程度等级标准。随后基于量化评价的结论进行了砖墙耐久度的计算分析。第七章修复技术及策略。列举评析了砖砌建筑的主要修复技术,结合文本评估体系的研究进行了基于量化分析的砖墙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价,归纳并提出了修复策略整合方案。随后对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的预防性保护进行了阐述。第八章工程案例评析及评估应用。对实际工程案例中的建筑评估工作进行案例研究与评价,并通过修复后走访调研,应用评估体系对遗产建筑进行劣化现状的量化计算和修复后评价。第九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重点进行总结,对后续的研究工作及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敏[5](2015)在《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质量初探》文中认为近几年,在砖混结构的房屋建筑中,曾发生多起因承重墙破坏而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倒塌。这些事故中,有的是因设计严重错误,有的是因施工质量低劣而造成的,有的虽然未明显表现出来,但如遇有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就有可能突然爆发,严重威胁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必须予以严肃认真的对待。从设计和施工二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建筑业内的广泛讨论。

郭波[6](2014)在《浅论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施工质量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施工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纵观我国房屋主体建筑,仍以砖混结构居多,本文对砖混结构建筑砌体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范艳梅[7](2013)在《浅谈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在砖混结构的房屋建筑中,曾发生多起因承重墙破坏而导致建筑物的整体倒塌。这些事故中,有的是因设计严重错误,有的是因施工质量低劣而造成的,有的虽然未明显表现出来,但如遇有地震等外力作用时,就有可能突然爆发,严重威胁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必须予以严肃认真的对待。从设计和施工二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建筑业内的广泛讨论。

杨瑾[8](2012)在《浅议砖混结构砌体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几点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砖混结构是我国量大面广的传统建筑,砖混结构的主要承重结构是砖砌体。本文分析了砌体中原材料的质量、灰缝质量、砌体留槎、接槎及构造柱做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加强砖混结构砌体质量,保证工程符合要求。

宋恩民,侯兴芝[9](2011)在《建筑结构中砌筑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砌体结构是建筑结构的主要结构之一,近年来砌体结构发生质量问题屡见不鲜,引起社会各专业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施工实践,对砌筑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及解决方法。

杨永平[10](2010)在《解析砖混结构砌体质量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砖混结构因墙体质量而导致建筑物使用功能发生问题的情况,总结了砖混结构砌体常见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相关规范,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砖混结构砌体质量,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二、保证砖混结构建筑砌体质量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证砖混结构建筑砌体质量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村镇低层建筑抗震防灾研究现状
        1.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2.3 承重墙与非承重墙连接方法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调研
    2.3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承重墙震损现象总结与分析
        2.3.1 承重墙开裂现象总结与分析
        2.3.2 承重墙倒塌现象总结与分析
    2.4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原因力学分析
        2.4.1 承重墙开裂成因分析
        2.4.2 承重墙倒塌成因力学分析
        2.4.3 竖向压应力对承重墙抗震性能影响讨论
    2.5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数值模型验证
        2.5.1 结构模型介绍
        2.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3 模态计算与分析
        2.5.4 地震作用下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
        3.2.1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工程实践
        3.2.2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的结构设计方案
    3.3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设计与试件制作
        3.3.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验设计概况
        3.3.2 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
        3.3.3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设计与构造
        3.3.4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与构造
        3.3.5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材料性能试验
        3.3.6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件制作
    3.4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3.4.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结构试验装置
        3.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方案
    3.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过程描述
        3.5.1 试件描述定义
        3.5.2 试件BMF与BMFP试验过程描述
        3.5.3 试件BMFT与BMFTP试验过程描述
        3.5.4 试件IMF与IMFP试验过程描述
        3.5.5 试件IMFT与IMFTP试验过程描述
        3.5.6 试验特征点数据汇总
    3.6 试件试验破坏状态与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破坏形态分析
        4.2.1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
        4.2.2 有填充部分试件组
        4.2.3 填充部分对承重结构破坏形态影响分析
    4.3 试件抗震性能典型参数分析
        4.3.1 滞回曲线对比
        4.3.2 初始刚度与刚度退化
        4.3.3 位移延性系数
        4.3.4 耗能与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4.3.5 试件局部变形规律
        4.3.6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刚度计算模型讨论
    4.4 性能水平评价指标
        4.4.1 抗倒塌性能分析
        4.4.2 基于位移的性能指标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型分析与设计建议
    5.1 引言
    5.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性能模型分析
        5.2.1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破坏特征总结
        5.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软化拉压杆模型构建
        5.2.3 软化拉压杆模型试验验证
        5.2.4 软化拉压杆模型与已有计算公式对比
    5.3 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5.3.1 材料本构模型
        5.3.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5.3.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5.3.4 模拟结果验证
    5.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5.4.1 材料本构关系
        5.4.2 相互作用关系
        5.4.3 网格划分与加载方式
        5.4.4 模拟结果验证
    5.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5.5.1 竖向压应力影响
        5.5.2 填充块强度影响
    5.6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建议
        5.6.1 一般设计建议
        5.6.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各组分布置原则
        5.6.3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建议
        5.6.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设计建议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快速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砖混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分析
    2.1 砖混结构的抗震机理
        2.1.1 砖混结构的优缺点
        2.1.2 砖混结构的抗震设计
    2.2 砖混结构的可靠度鉴定方法
        2.2.1 结构构件可靠度的分析方法
        2.2.2 系统可靠度的鉴定流程
    2.3 砖混结构的抗震鉴定标准
        2.3.1 砖混结构的抗震特点
        2.3.2 抗震鉴定的一般规定
        2.3.3 A、B类砖混房屋抗震鉴定的步骤
第三章 基于可靠度的砖混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指标的研究
    3.1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理论
    3.2 砖混结构抗震可靠度分析理论
        3.2.1 结构可靠度的分析
        3.2.2 串、并联系统的可靠度分析
    3.3 砖混结构抗震可靠度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
        3.3.1 墙体的抗震功能函数
        3.3.2 墙体的抗震可靠度指标的分析计算
第四章 砖混结构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可靠度的影响因素
    4.1 砖混结构的震害分析
        4.1.1 砖混结构的受力特点
        4.1.2 砖混结构的破坏原因
    4.2 影响砖混结构抗力的因素
        4.2.1 结构设计
        4.2.2 构造柱的设置
        4.2.3 圈梁的设置
        4.2.4 地质情况
        4.2.5 施工质量
        4.2.6 砂浆强度
    4.3 荷载的分布特点及相对可靠度指标的分析研究
        4.3.1 恒载的正态分布及分析
        4.3.2 活荷载取值方法的确定
        4.3.3 风荷载和雪荷载的记录特点及研究
        4.3.4 地震烈度的统计分析
    4.4 薄弱构件节点的分析
        4.4.1 构造柱的质量控制与分析
        4.4.2 砌体墙的质量控制和分析
        4.4.3 悬挑构件的质量控制和分析
第五章 基于工程实例的可靠度指标评估与抗震鉴定标准评估的对比分析
    5.1 工程概况和抗震等级
        5.1.1 工程概况
        5.1.2 抗震等级
        5.1.3 设计参数
    5.2 鉴定结果评估
        5.2.1 外观评估
        5.2.2 地基基础评估
        5.2.3 主体承重结构
        5.2.4 围护结构检查
    5.3 结构验算
    5.4 安全检测结果
        5.4.1 构件安全性检测
        5.4.2 房屋建筑组成部分安全性检测结果
        5.4.3 房屋建筑安全性检测结果
    5.5 利用可靠度指标的判定结果
    5.6 对比分析
第六章 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方法及应用
    6.1 FEMA154的评估方法
    6.2 系统可靠度指标的实例应用与分析
    6.3 评估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6.3.1 砂浆强度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6.3.2 构造柱和圈梁对于可靠度指标的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B.1 M5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2 M10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3 加入构造柱后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4 加入圈梁后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附录B.5 加入构造柱和圈梁后可靠度指标变化表

(3)浅谈砌体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控制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砌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砖浇水湿润程度不够。
    1.2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失控。
    1.3 砖砌体接处处理不达标。
    1.4 组砖方式错误。
2 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施工质量控制
    2.1 加强工程质量要点控制。
    2.2 强化施工人员的规范意识。
    2.3 完善施工人员的砖混结构知识体系。
    2.4建立高效的质量监督体系。
3 结论

(4)基于劣化定量分析的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释义
        1.3.1 20 世纪遗产建筑概念和范围
        1.3.2 建筑劣化
        1.3.3 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
        1.3.4 量化评估与定性分析
        1.3.5 修复技术选择与策略整合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概况
        1.4.2 国外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3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6.1 研究框架
        1.6.2 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研究
    2.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砌体特征
        2.1.1 北京地区砖砌体发展与历史
        2.1.2 砖砌体特征、类别及构造特点
    2.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影响因素
        2.2.1 自然因素
        2.2.2 人为因素
    2.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现象及机理分析
        2.3.1 砖墙外立面劣化现象
        2.3.2 砖墙外立面劣化机理
        2.3.3 砖墙外立面劣化机理特点及总结
    2.4 砖墙外立面劣化征兆
    2.5 砖墙外立面劣化程度标准研究
    2.6 砖墙外立面劣化程度分类分级标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劣化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保存现状
        3.1.1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相关代表性事件
        3.1.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调研策略
        3.1.3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劣化调研
    3.2 北京20世纪遗产建筑砖墙劣化现状分析
        3.2.1 劣化现状及特点总结
        3.2.2 劣化规律初步总结
    3.3 其他地区20世纪建筑砖墙劣化对比调研
        3.3.1 南宁20世纪砖砌建筑
        3.3.2 青岛20世纪砖砌建筑
        3.3.3 劣化现象的地域性特点及规律
    3.4 砖墙外立面劣化专家诊断数据库及图示标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估体系研究与构建
    4.1 国内外评估体系研究
        4.1.1 美国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4.1.2 英国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4.1.3 MDDS—文物古迹损毁诊断系统
        4.1.4 MONDIS系统
        4.1.5 国内评估体系研究
        4.1.6 评估体系研究评析
    4.2 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构建
        4.2.1 遗产建筑保护工作流程
        4.2.2 评估体系框架
        4.2.3 量化评估系统
    4.3 砖墙外立面评估导则
        4.3.1 历史建筑保护设计导则
        4.3.2 砖墙外立面评估导则
        4.3.3 评估依据
        4.3.4 评估目标
        4.3.5 评估原则
        4.3.6 评估标准
        4.3.7 评估对象
        4.3.8 评估内容
        4.3.9 评估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砖墙外立面现场调研
    5.1 评估策划
        5.1.1 调研计划
        5.1.2 调研评估表
    5.2 前期调查
        5.2.1 前期调查的意义
        5.2.2 前期调查的内容
        5.2.3 前期调查的相关问题
    5.3 现场调研及评估
        5.3.1 前期资料核对
        5.3.2 建筑初步评估
        5.3.3 劣化现象诊断调查
        5.3.4 照片记录
        5.3.5 立面测绘
        5.3.6 劣化测绘
        5.3.7 环境评估
    5.4 专项检测
        5.4.1 砖墙外立面检测特点
        5.4.2 专项检测内容
        5.4.3 专项检测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砖墙外立面评估
    6.1 遗产建筑评价方法评析
        6.1.1 遗产建筑常用评估方法
        6.1.2 客观量化评估与主观定性评估
    6.2 基于定量分析的砖墙外立面评估
        6.2.1 劣化指标
        6.2.2 劣化评价条件
        6.2.3 劣化基础数据
        6.2.4 劣化等级判断
        6.2.5 劣化权重计算
        6.2.6 劣化程度指标计算
        6.2.7 劣化程度指标的等级标准
        6.2.8 基于风险分析的快速评估方法
    6.3 砖墙耐久度分析
        6.3.1 预测砖墙耐久度意义
        6.3.2 劣化速率
        6.3.3 砖砌墙体耐久度预测方法
        6.3.4 基于劣化定量分析的砖砌墙体耐久度预测
    6.4 判断修复必要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砖墙外立面修复技术及策略研究
    7.1 砖墙外立面修复技术
        7.1.1 墙体清洗技术
        7.1.2 砖体修复技术
        7.1.3 裂缝修复技术
        7.1.4 灰缝修补技术
        7.1.5 砖墙维护保养技术
    7.2 砖墙外立面修复技术适宜性评估
        7.2.1 遗产建筑修复策略
        7.2.2 遗产建筑修复的影响因素
        7.2.3 修复技术的适宜性选择评估
    7.3 砖墙外立面修复策略整合研究
    7.4 砖墙外立面的预防性保护
        7.4.1 预防性保护的定义
        7.4.2 预防性保护的框架及内容
        7.4.3 基于评估体系的预防性保护策略
        7.4.4 砖墙外立面的监测与日常维护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修复工程案例评析及评估体系应用
    8.1 北京大学红楼保护修复工程案例
        8.1.1 保护修复工程及评估工作
        8.1.2 外立面现状勘测评析
        8.1.3 修复后立面现状调查
        8.1.4 修复后立面现状评估
        8.1.5 评估应用的讨论
    8.2 清华大学西体育馆保护修复工程案例
        8.2.1 保护修复工程
        8.2.2 外立面现状勘测评析
        8.2.3 修复后立面现状调查
        8.2.4 修复后立面现状评估
        8.2.5 修复后立面现状评估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致谢

(6)浅论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砖混结构砌体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砖浇水湿润程度不够
    1.2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失控
    1.3 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
    1.4 砖砌体接处处理不达标
    1.5 组砖方式错误
    1.6 对砖和砂浆的不重视
2 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 要组织基层施工人员学“规范”
    2.2 严格控制工程质量要点
    2.3 加强建立施工人员的砖混结构知识体系
    2.4 改进操作技术
    2.5 实现传统和创新的结合
    2.6 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
    2.7 把砌筑质量作为砖混结构房屋的主要内容
3 结束语

(10)解析砖混结构砌体质量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的主要问题
    1.1 砖和砂浆的强度不能保证
    1.2 留槎接槎不符合要求
    1.3 组砌形式错误3 结语
    1.4 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
    1.5 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失控
    1.6 构造柱夹层、断开
2 改进措施
    2.1 要组织施工人员学“规范”
    2.2 改进操作工艺
    2.3 一些传统的措施不能丢
    2.4 重点监督砖混结构的墙体质量
3 结语

四、保证砖混结构建筑砌体质量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池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2]砖混结构抗震能力快速评估研究[D]. 李立君.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3]浅谈砌体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及控制要点[J]. 李素梅. 民营科技, 2017(07)
  • [4]基于劣化定量分析的遗产建筑砖墙外立面评估体系研究[D]. 焦杨.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2)
  • [5]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质量初探[A]. 张敏. 2015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 [6]浅论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施工质量控制[J]. 郭波.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04)
  • [7]浅谈砖混结构建筑的砌体质量控制[A]. 范艳梅. 2013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3
  • [8]浅议砖混结构砌体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几点建议[J]. 杨瑾. 科技风, 2012(04)
  • [9]建筑结构中砌筑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J]. 宋恩民,侯兴芝. 西部探矿工程, 2011(05)
  • [10]解析砖混结构砌体质量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J]. 杨永平. 山西建筑, 2010(35)

标签:;  ;  ;  ;  ;  

确保砖混结构砌体质量的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