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DP:金色VS绿色(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斌[1](2021)在《中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长期粗放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也开始集中出现,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将采取更为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日益强化的环境规制约束下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将是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点任务。而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背景下,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解决现有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必要选择。因此,完善的环境规制体系将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互动。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环境规制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科学的环境规制体系。具体表现为目前我国在环境规制政策的选择上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长期依靠单一的环境规制政策工具,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以及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我国环境规制在实现短期环境治理目标的同时并没有产生足够的技术创新激励。而近年来以信息公开和披露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引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为弥补传统环境规制政策工具的技术创新激励不足问题,有必要对我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效应进行分析,从而通过完善我国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双赢目标。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在中国的实践进行考察,分析在技术创新现实基础上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并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层面验证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区域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综合采用文献分析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我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现实基础进行分析,探讨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在技术创新激励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其次,分析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机理,并针对城市和企业两个层面的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我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实际影响。最后,针对我国技术创新导向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各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机理上,本文认为以命令控制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环境规制政策工具中仅包含政府和企业两个参与主体,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容易导致地方政府与污染企业的共谋行为,即使在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体系下,企业仍然缺乏技术创新激励。而当社会公众以第三方监管主体的形式参与到生态环境治理中时,能够起到弱化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共谋行为的作用,从而产生源自于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激励,而社会公众参与环境行动的基础在于有效的信息供给制度。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进一步通过消费者选择和声誉机制加强了外部约束,推动落后产能的淘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能够在缓解环境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对传统环境规制的技术创新激励产生有效的调节作用。此外,良好的环境信息披露条件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识别企业环境风险,从而做出有效的投资决策,缓解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面临的融资约束。第二,在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上,本文利用在2008年开始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构造准自然实验,针对2003-2018年中国26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及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城市环境信息公开对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PSM-DID方法、安慰剂检验等方法验证其稳健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环境信息公开政策确实显着地提高了城市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同时能够通过提高发明专利和绿色专利比重改善城市技术创新结构;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及公众参与的中介作用机制实现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区位对环境信息公开政策的技术创新效应影响不大,而重污染城市中该效应的显着程度要低于中轻度以及低污染地区;城市间技术创新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间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显着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技术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强后衰退的特征,省界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技术创新外溢效应具有较大影响。第三,在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检验上,本文针对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检验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微观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机制、影响异质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两类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自愿性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技术创新激励效应要弱于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在对技术创新结构的影响上,环境信息披露能够促进企业发明专利以及绿色专利占比的提高,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则对实用新型专利占比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不利于企业发明专利占比的提高;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各分位点处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均为正,同时随着分位点的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特征;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会随企业所处区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东部地区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创新激励效应要优于其他地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各区域企业技术创新均不存在显着影响;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会随着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重污染行业中企业技术创新不存在显着影响,对于非重污染行业中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影响显着为正,环境信息披露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着,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显着为正;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会随着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环境信息披露质量对中央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显着为正,对于地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影响并不显着,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于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显着为正,但对于国有企业的影响并不显着;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两类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均能够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并通过这一中介机制对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两类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均能够有效调节传统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对企业产生的技术创新激励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第一,完善了“波特假说”中关于合适的环境规制工具选择的研究框架。本文通过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梳理对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这一新兴理论概念进行系统地阐释,并通过实践分析、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考察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第二,丰富了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公众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从调节传统环境规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角度分析了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这为采用多样化的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的双赢目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视角。第三,拓展了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区域和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本文创新性地利用城市和企业两个层面的样本数据,对城市环境信息公开、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这三类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政策工具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际效果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检验,进一步拓展了“波特假说”在中国的实证经验。
肖路[2](2021)在《基于街景大数据的城市绿视率与影响因素多尺度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绿地是重要的公共资源,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以往研究人员常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来衡量城市绿化,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城市二维平面上的绿化情况,忽略了三维空间上绿化资源和质量。绿视率(GVI:Green View Index)是指视野中绿色所占的比例,其较传统二维绿化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三维绿化效果。近年来,网络街景大数据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绿视率的更大范围应用。尽管绿视率已被广泛用于城市绿色评价,但尚存在知识缺失如:1.绿视率与以往常用的城市绿地量化参数的关系不清;2.绿视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明,尤其是城市内、城市间和全国水平绿视率的主要影响因素;3.绿视率应用方面,绿视率能否用于指示城市生物多样性尚存在知识空缺。基于此,本论文利用百度街景大数据测量GVI,并结合遥感数据、实地调查数据和文献数据围绕上述3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绿视率与传统城市绿化参数NDVI和绿地覆盖率之间的关系;在道路尺度上,按照垂直视角将绿视率分解为仰视绿视率、平视绿视率和俯视绿视率三层分别与之对应高大乔木绿化、低矮乔灌绿化和地被绿化,并分析了其与树木大小、植物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在街区水平上,利用基尼指数对GVI空间分布公平性进行了量化,并分析了GVI和基尼指数与社会经济因素、生物物理因素和绿地景观格局的关系;在城市水平上,对比分析哈尔滨和长春两个城市间和城市内的GVI空间分布差异以及与植物组成、树木大小和景观格局间的关系;在国家水平上,选取31个典型城市分析了绿视率与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城市鸟类多样性及其组成与GVI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GVI与NDVI和绿地覆盖率间的相关性较弱(r<0.63),GVI与NDVI和绿地覆盖率相比主要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后者则主要受生物物理因素的影响。GVI、NDVI和绿地覆盖率反映了城市不同维度的绿化。在今后城市绿化评价时,应构建包含GVI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城市绿化质量进行评价。道路尺度上,GVI在垂直方向上大小顺序为平视GVI>俯视GVI>仰视GVI,在分析GVI与树木大小、植物组成和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后发现,使用大树和提高杨柳科植物所占比例能够创造更多的平均GVI和仰视GVI;整体上,道路GVI与土壤p H和电导率呈负相关关系。在街区水平上,长春市城市建成区各街区平均GVI为5.5,平均基尼指数为0.53。位于城市中心街区的GVI和空间公平性低于靠近郊区的街区。最优增强回归树(BRT)模型分别解释了GVI和基尼指数56.8%和52.5%的变异。绿地景观格局是驱动街区平均GVI及其空间公平性分布的主要因素。绿地斑块所占比例(PLAND)和边缘密度(ED)对街区平均GVI和基尼指数的影响均存在阈值效应。大面积、形状复杂的城市绿地能够创造更多的GVI和改善GVI空间分布公平性。此外,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街区通常具有较高的GVI和相对公平的空间分布。在城市尺度上,哈尔滨市平均GVI、平视GVI和俯视GVI显着高于长春(p<0.05)。两城市俯视GVI由城市中心到郊区呈上升趋势,而仰视GVI则表现为辐射状下降趋势。绿地景观格局能够解释城市GVI的大部分变异,其解释能力随尺度的增加而下降,而树木大小的解释率上升。哈尔滨GVI的主要受绿地斑块密度(PD)、树高、绿地面积(TA)和ED的显着影响,而长春市的GVI则主要受树高、ED和绿地聚合度指数(AI)的显着影响(p<0.05)。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管理中可通过景观配置和保护城市大树来提升城市GVI。在国家尺度上,城市平均GVI主要受气候因素影响而不是社会经济因素,而城市GVI最大值受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仰视GVI受日照时数的直接影响,其他气候因子则主要通过日照时数间接的影响仰视GVI;平视GVI受年均降雨量(MAP)的显着影响,其次是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GDP。俯视GVI受到相对湿度显着的直接影响(p<0.05),其次为日照时数和人均收入但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作为新兴的城市绿化评价指标,GVI能够用于指示城市鸟类多样性。城市鸟类的科、属、种数量均随城市年均温、GVI、GDP和植物丰富度的增加而增加;城市鸟类组成主要受城市空间距离和温度差异影响,其组成差异随城市间距离和温度差异的增加而增加。综上所述,可以通过百度街景计算绿视率用于城市绿化评价,其是对传统实测和遥感方法的补充,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探讨街道、街区、城市和国家水平城市绿化差异及其可能的地理气候与社会发展驱动因素,并有潜力用于评价其他生物多样性差异。预期其简单快捷性和大数据特征可以用于支撑我国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的评价与建设。
邓欢[3](2020)在《PYH米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至今已经经历了 40年的时间,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消费者也更加重视自己所选择的大米的品牌。对目前的大米市场经营分析,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在逐渐加剧,各个大米品牌都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立足之处,并且在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之间的差异等方面,正在进行持续的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增强自己品牌的吸引力,这就使得各大米企业将自身品牌在社会方面的影响力放在主要的位置,在实际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将品牌战略的建设当作发展重点之一。作为在某个区域中的大米品牌,“PYH大米”也应提高自己的品牌意识,制定相应的品牌发展战略,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确保自己的品牌在消费者中有较深的印象。本篇文章主要是对学术界有关品牌的策略和竞争力之类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分析了对“PYH大米”品牌管理现状、环境以及问题等;对于相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品牌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使自身的品牌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并且结合企业的内外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品牌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完成,希望上面的建议可以帮助“PYH大米”提高自己的品牌竞争力。
刘俐[4](2020)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锡林郭勒草原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东部,是距离我国首都最近的草原牧区,生态系统类型多种多样,其草原系统、典型草甸、溪边湿地等生态系统,都举世闻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构建政府为核心的环境治理体系。可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但是目前,锡林郭勒盟的草原生态治理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优化其生态治理,对其进行生态保护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在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现状进行考察研究后,了解到当前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目前锡林郭勒草原仍然存在着草原面积退化严重,草原违法案件多,非法侵占草原面积广,牧民收入不高,牧民执行草原补奖政策的积极性弱,政府不合理“招商引资”带来污染等问题。通过对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存在草原生态法律法规不健全、草原补奖机制不完善、政府利益推动下的唯GDP政绩观、基层政府草原生态治理监管缺位、政府部门草原生态执法保护不足、“乡财县管”背景下的基层财政活力不足等原因严重制约了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发展。本文运用马克思生态理论、善治理论对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治理进行审视,认为当前情形下,应尽快完善草原生态法律体系,优化生态草原补奖机制,此外政府应该树立科学绿色的政绩观,不断强化草原执法监督,提高基层乡镇政府的财政活力,完善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不断优化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这对于全盟、全自治区乃至全国的草原生态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时彦[5](2020)在《重庆市主城建成区主要绿地的植物种类构成及其与人为环境条件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近年来高速城市化进程下,快速扩张的城市区域中土地利用格局大幅改变,导致城市生态环境发生极大变化。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城市化是导致本地物种灭绝、外来种入侵、植物同质化的重要原因,城市生物多样性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城市植物对城市中的人类和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生态服务功能,是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而城市植物群落是复杂的社会—环境系统,其种类构成、多样性、影响因子受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共同影响,即城市环境对城市植物群落有着强有力的环境过滤效果。因此,研究城市植物种类构成及格局分布,对于探索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植物区系变化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改善城市可持续性、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本文使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调查了重庆市主城建成区的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和单位绿地这四类主要绿地,共调查132个样点,旨在研究分析城市建成区绿地的植物种类构成及其受人为环境条件影响的关系,为城市绿地建造和管理维护优化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参考。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绿地植物种类构成本次调查共记录维管束植物(含品种)135科376属550种。科属构成方面,乔木50科85属123种,灌木42科77属110种,草本74科213属298种,藤本11科16属19种;包含植物物种数排名前五的科依次为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蔷薇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莎草科(Cyperaceae),包含植物物种数排名前三的属依次为榕属(Ficus)、女贞属(Ligustrum)、冷水花属(Pilea),单种科49科,单种属266属。科属最为丰富的是公园绿地和居住区绿地,相对较少的是道路绿地。植物来源构成方面,乡土植物和外来植物分别占总植物种数的58%和42%,外来植物比例较大,且81%的外来植物是引种的观赏植物,可见外来植物与其观赏性密切相关,以人为引入为主导;国内外来植物占外来植物的49%,主要来源于华东沿海和华南地区;国外外来植物占外来植物的51%,主要来源于亚洲和美洲。四类绿地中植物来源均以乡土植物为主,各类绿地中外来植物总数均约占乡土植物的一半。除道路绿地中乡土植物种数相对较少外,各绿地中不同来源植物分布相差不大。生活型构成方面,植物生活型分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草质藤本和木质藤本,其比例约为11:7:13:2:23:21:2:1。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298种,占植物总种数的55.1%;乔灌木植物中以常绿植物为主,共166种,占乔灌木植物总数的71.6%。不同来源的植物生活型中,乡土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和一年生草本为主,分别占乡土植物总数的33.8%、27.7%;国内外来植物生活型以常绿乔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分别均占国内外来植物总数的23.6%;国外外来植物生活型以常绿灌木和一年生草本为主,分别占国外外来植物总数的23.5%、29.4%。四类绿地中植物生活型均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中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各生活型在四类绿地中除常绿乔木在道路绿地中分布相对较少外,其他分布较为均匀。区系构成方面,植物区系共涉及14个地理区域类型和13个地理区变型,乡土植物以泛热带和北温带成分为主;国内外来植物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成分为主;国外外来植物以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成分为主。总体来说,植物区系成分以泛热带成分为主。优势种构成方面,整个建成区主要绿地的乔木重要值前三的植物依次是榕树(Ficus microcarpa)、绿黄葛树(Ficus virens)、樟(Cinnamomum camphora);灌木重要值前三的植物依次是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小蜡(Ligustrum sinense);草本重要值前三的植物依次是细叶结缕草(Zoysia pacific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乔灌植物优势种均为人工栽培植物,草本植物优势种则绝大多数为自生植物。四类绿地中各绿地之间重要值前十的乔灌植物相似程度极高;四类绿地中草本植物均以麦冬和细叶结缕草占绝对优势,除这两者外其植物基本上为自生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方面,四类绿地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lou均匀度指数、Patrick指中,居住区绿地分别为0.92、3.49、0.59、355,公园绿地分别为0.56、1.92、0.33、358,道路绿地分别为0.71、2.39、0.43、270,单位绿地分别为0.70、2.41、0.41、346。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来说居住区绿地最高而公园绿地最低,道路绿地和单位绿地居中且两者相差不大。入侵种构成方面,四类主要绿地中入侵种植物共26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入侵植物总物种数的58%,草本植物中又以一年生草本为主,占入侵草本植物种数的80%。入侵植物种数在四类绿地中占比相似,且均以草本植物为优势,因此对于入侵植物的防治工作应以草本植物为重点。(2)群丛分类及其特征根据城市绿地中乔灌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种类构成特点,将其分开进行TWINSPAN分类,分类结果将393个乔灌样地划分为47组,其中样地数大于总量2%的有13组,共249个样地,占总样地量的63.4%;将1181个草本样方划分为60组,其中样地数大于总量2%的有14组,共781个样方,占总样地量的66.1%。对分类结果从各群丛的包含样地(方)量、指示种、在各类绿地中的分布、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种和入侵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可为城市绿地植物选择及绿地管理维护优化提供参考。(3)绿地植物种类构成与人为环境条件的关系绿地植物种类构主要受通过绿地植物设计、管理维护、人为干扰、光照条件四类途径所营造的人为环境条件的影响。绿地植物设计,一方面在城市建设时对自然绿地进行选择性的保留和改造,另一方面是人工绿地在设计建造时对植物种类进行选择和配置,从而决定城市绿地植物最初的构成。管理维护,即人为地对建成绿地中植物进行整形、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植物更换等,主要针对自生植物的生长来影响植物种类构成。人为干扰,主要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对绿地使用时产生的干扰,如践踏、土壤整理、垃圾堆埋等,一方面会对绿地中的植物产生筛选作用,过滤掉抗干扰能力低的植物,另一方面则通过人类活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帮助了某些植物在绿地中的传播。光照条件,一方面是引入喜光喜热的热带植物改变了外来植物比例,另一方面是用于遮光的乔木造成树下密不透光,使得灌木和草本植物难以生长。
王前前[6](2019)在《核盘菌低毒菌株SZ-150携带RNA病毒分子特性及卫星RNA SatH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指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死体营养型性植物病原真菌,寄主广泛,可在多种重要作物上引起菌核病,每年因该病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核盘菌群体中发现多种类型且能够导致核盘菌表型异常和致病力衰退的真菌病毒,利用这些低毒相关的真菌病毒防治菌核病是生物防治重要策略之一,同时,建立病毒与寄主间互作体系也有助于解析核盘菌的分子致病机理和真菌病毒生物学特性。前期研究发现核盘菌低毒菌株SZ-150被减病毒1(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hypovirus 1,SsHV1)及其卫星RNA SatH共侵染,但当不存在SatH时,菌株致病力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基于此,本论文以核盘菌SZ-150菌株为研究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策略,明确了菌株SZ-150携带病毒种类及分子特性;基于转基因和蛋白互作技术,解析了卫星RNA SatH的生物学功能;转录组测序初步分析了菌株SZ-150低毒特性的分子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利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明确了菌株SZ-150携带病毒的种类及其产生小RNA的类型、及病毒对寄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除先前报道的病毒SsHV1和其卫星RNA SatH外,菌株SZ-150中还携带有其它两种类型的病毒:核盘菌葡萄孢双节段病毒Ss BV3/SZ-150(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botybirnavirus 3)和核盘菌真菌类芜菁黄花叶病毒Ss MTV1/SZ-150(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mycotymovirus 1)。Ss BV3的基因组由两条ds RNA片段组成,Ss BV3-ds RNA1的c DNA全长为6212 bp,Ss BV3-ds RNA2为5880 bp,每个片段正单链上都含有一个推定的ORF,分别编码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RDRP)和未知功能的假定蛋白。Ss BV3与葱属葡萄孢中的病毒Bp BV1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均超过95%的相似性,因此,Ss BV3与Bp BV1是同一个病毒的不同株系。Ss MTV1的基因组大小为6391 bp,3’端含有Poly(A)结构,推定只含有一个ORF,预测编码复制相关的蛋白(putative replication-associated polyprotein,RP),该蛋白包含三个保守结构域:病毒RNA甲基转移酶(Mtr)、病毒RNA解旋酶(Hel)和RDRP。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s MTV1与芜菁黄花叶病毒科(Tymoviridae)内的病毒亲缘关系较近,但又与该病毒科已确定的三个病毒属(Tymovirus,Marafivirus,Maculavirus)有明显的不同,形成独立的进化系。病毒小RNA类型分析,发现病毒Ss BV3和Ss MTV1产生的小RNA大部分集中在20-24 nt,其中22 nt的小RNA数量最多,且病毒产生的小RNA的5’端偏好使用碱基U,通过这些小RNA的特征,推测基因Dicer2和AGO1在核盘菌的RNAi抗病毒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RT-PCR结果,分析了携带不同病毒组合的菌株基本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病毒Ss BV3对寄主生物学特征无显着性影响,病毒Ss MTV1对寄主的影响有限,不及SsHV1及其卫星RNA对菌株毒力衰退贡献大,进一步表明菌株SZ-150的表型异常和低毒特性主要是由病毒SsHV1及其卫星RNA SatH导致的。利用转基因策略,证明了SsHV1的卫星RNA SatH与核盘菌低毒特性相关性。通过构建卫星RNA SatH的全长c DNA侵染性克隆载体,分别获得了在菌株R6(携带有病毒SsHV1)和A6(不携带有病毒)中能够表达SatH的转化子菌株(R6-SatH和A6-SatH),转化子A6-SatH与菌株A6在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致病力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其产生菌核较小,表明SatH自身不影响核盘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致病力;转化子R6-SatH与菌株R6相比,菌落形态异常、生长缓慢、丧失对寄主的致病力,其中R6-SatH1、R6-SatH4、R6-SatH5等转化子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和致病力等方面与菌株SZ-150无有明显差异,表明在SsHV1存在时,SatH在核盘菌毒力衰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SatH是导致菌株SZ-150菌株毒力衰退的重要因子之一。通过q RT-PCR检测菌株SZ-150和R6内病毒的含量,结果表明菌株SZ-150内病毒Ss BV3和Ss MTV1的积累量显着低于菌株R6,而病毒SsHV1在菌株SZ-150内的积累量显着高于菌株R6,初步表明SatH可显着增加其辅助病毒SsHV1的积累量,进一步证明菌株SZ-150的表型异常和致病力衰退是由于SsHV1和SatH的共同存引致导致的。利用酵母双杂交和pull-down试验,初步证实SatH编码的蛋白P70能与核盘菌Dicer1蛋白互作,并降低Dicer1基因的表达量,因此推测SatH与Dicer1互作,抑制了菌株SZ-150的RNAi抗病毒机制,进而增加病毒SsHV1在菌株SZ-150内的积累量,最终导致菌株SZ-150的低毒特性。初步解析了菌株SZ-150表型异常的分子机理。与菌株R6相比,菌株SZ-150菌丝较细小,分枝较多,较为密集,细胞内大部分细胞器遭到严重破坏,细胞壁加厚,细胞周围分布着颗粒状的物质;菌株SZ-150在油菜叶片上不能形成侵染垫,草酸分泌量减少且时间滞后。通过RN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菌株SZ-150和R6在PDA平板上培养12 h和24 h的整体转录本的表达水平,在菌株培养12 h时两者共有2210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140个上调表达,1070个下调表达;培养24 h时共有233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343个上调表达,995个下调表达。SatH及SsHV1影响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核盘菌的氧化还原、生物代谢、跨膜运输、转录和翻译等途径。此外,SatH存在时,菌株SZ-150内的G蛋白信号传导途径、Ca2+信号传导途径和MAPK信号传导途径均发生显着性变化。本论文明确了菌株SZ-150内含有病毒Ss BV3/SZ-150、Ss MTV1/SZ-150和SsHV1/SZ-150及其卫星RNA SatH,证明了菌株SZ-150的异常是由SsHV1和SatH共同导致的;SatH编码的蛋白P70能与核盘菌Dicer1蛋白互作,具有潜在的RNAi抑制子功能,增加病毒SsHV1/SZ-150在菌株SZ-150内的积累量,同时影响菌株SZ-150内多种功能和信号传导途径基因的表达。
申达宏[7](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高璐茜[8](2019)在《当代西欧新兴民粹主义政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欧美频频飞出“黑天鹅”,例如2016年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总统。在西欧,2017年德国新选择党呈黑马之势进入德国议会,2018年意大利民粹主义政党五星运动党和联盟党联合上台执政,2018年底法国爆发“黄马甲”运动。西欧政坛风向标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有着集体“向右转”的趋势。这个重大的变化对整个西欧传统中左或中右政党政治都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威胁,西欧政治可能面临着自二战以来最大的政党政治变局,这些现象说明西欧民众对民主的诉求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研究以下几个问题:民粹主义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西欧近年来频频出现民粹主义政党及其运动,西欧民粹主义政党兴起有着怎样的理论渊源和社会基础?当代西欧主要民粹主义政党发展如何,其对传统主流政党的影响和其自身发展前景如何?西欧传统主流政党面临民粹挑战又该如何进行调适?民粹主义作为一种薄意识形态,具有空心化的特点。民粹主义具有自下而上的草根性、非理性的激进性、革命性、强烈的敌对性、后真相时代的欺骗性等等特点。在西欧国家,民粹主义和部分政党二者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出现了部分政党民粹化倾向。近年来,学界也已达成共识,将此类政党界定为民粹主义政党,西欧也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民粹主义政党家族。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共出现了三次民粹主义高潮,我们现在正在经历和见证的,就是第三次民粹主义浪潮。2016年以来的民粹主义政党及其运动的大面积崛起,预示着西方自由民主政治已经面临着一个划时代的分水岭。西欧民粹主义政党及其运动的最根本诉求,就在于广大民众对民主的诉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民众对于自身的认知更加清晰了,对于以往的精英民主、代议制民主有着强烈的不满,对民主的要求也进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境地。此次民粹的出现对西方传统民主制度构成了很大挑战和威胁,民粹的挑战不代表着传统民主的衰落,反而会使民主走向新的发展,使民主获得新生。西欧这场民粹运动的兴起是多因素、多层级、长期发展演变的一个综合性结果。首先,其中西欧民众的身份认同危机、欧债危机后各国持续的经济困境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网络扩散带来的挑战对民粹兴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欧洲人口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民众的价值观发生时代性转变,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后国家建构开始面临主权让渡难题的现实,以及后真相时代对民众恐惧和不安的支配,都成为了西欧新兴民粹主义政党及其运动滋生的肥沃土壤。最后,民众的社会心理和革命心理状态也对民粹兴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前,西欧的民粹主义政党家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阵营,包含了各类左翼、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和运动。文章对意大利五星运动党、德国新选择党、法国国民联盟和英国独立党四个最具有研究价值、最具有影响力的民粹主义政党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兴起背景、意识形态及对所在国的政治影响。本文提出,民粹主义政党未来在短期内影响力不会大幅减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很大可能仍将占据西欧政坛一席之地,不会很快减少或消亡。因为只要广大民众诉求尚未得到满足,只要西欧主流政党尚无应对良策,民粹生长的土壤就会继续存在。而且在西欧各国贫富差距扩大背景下,民粹政党将持续存在,尤其使得民粹主义政党中带有左翼色彩的政策受到民众的支持和欢迎。再者,民众对直接民主的诉求仍然高涨,这就给予呼吁提倡直接民主的民粹主义政党生存空间。民粹也不会成为当前西欧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首先在于民粹主义者漠视资本主义自身制度的根本性问题,其次由于民粹提倡单一社会和文化,鼓吹仇恨和煽动恐惧感、焦虑感,提倡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倡导国家间孤立存在的状态,但是今后世界的发展趋势必然是多元化、开放式、宽容、包容并蓄、深入融合的。民粹主义政党冲击了传统政党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主流政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试:积极回应广大民意、郑重对待各项议题、优化党际间竞争环境、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变化、以及提高传统民主制度的有效性。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民粹主义政党进行了综合全面的分析。首先,运用系统分析法,将民粹主义政党放到历史和西欧政治的大背景之中,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选民构成、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一个综合的分析判断。其次,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西欧新兴民粹主义政党家族内几个比较具有代表的性的政党将进行对比分析,对比其在意识形态、政策纲领等领域内的异同,从比较中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西欧新兴民粹主义政党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然而,受到作者学识所限、研究时间和资料范围所限,本研究亦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本文缺乏相关的量化研究。其次,本文对各个政党的实证分析不是十分充分,尤其对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民粹主义政党,语言上的障碍和材料获取方面的不便,对本论文的写作也构成了一个挑战和阻碍。以上两点不足之处,或将成为作者以后继续深入研究的努力方向。
王容博[9](2019)在《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砖国家作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一直是金砖国家发展的重点,农产品贸易是金砖国家之间经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砖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金砖国家的经贸合作迎来了第二个“金色十年”。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更好地发挥金砖国家的农业比较优势,更大力度地挖掘农产品贸易潜力,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在系统梳理、分析相关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与贸易结构,并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运用贸易互补性指数与贸易强度指数分析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特点。进一步,将随机前沿的方法与传统引力模型相结合,分别就出口贸易额和总贸易额建立两组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因素,测算了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效率以及贸易潜力。最后根据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金砖国家优势农产品集中度较高,并且这些农产品优势程度总体保持稳定。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存在轻度的竞争性,并且竞争性程度具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并且互补性保持稳定。(2)贸易双方经济总量、共同语言可以促进农产品贸易,而地理距离和贸易双方人均收入差异不利于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中国农产品贸易存在非效率因素,并且非效率因素具有时变性。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完善的海运交通网络、货币自由度、金融自由度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关税是阻碍中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原因。人民币汇率上升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但是对进出口贸易总额产生了阻碍作用。(3)从2011年开始,中国对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普遍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效率普遍偏低,存在较大的贸易提升空间。
尹天驰[10](2019)在《《观天下讲坛》第9期汉英模拟同声传译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上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文化”。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愈发重要。本翻译实践报告是以《观天下讲坛》第9期《未来十年世界的大变局》为源语材料。《未来十年世界的大变局》讲座对当今世界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并对这些国家未来十年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做出了科学的预判。译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对原视频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翻译,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译者对本次翻译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目的是解决在翻译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难题,找出本次翻译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为今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提供借鉴。本实践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任务内容,译者介绍了本次翻译实践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任务过程,在这部分中译者介绍了翻译前的准备工作,翻译过程中为实现译文功能而进行的一些调整,与对翻译过程的总结。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主要是介绍译者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归化法,释义法,直译法与省略法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第四部分为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译者在此处总结了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感想与不足之处,并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GDP:金色VS绿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DP:金色VS绿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环境规制政策工具选择相关研究 |
1.2.2 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行为及绩效影响相关研究 |
1.2.3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
1.2.4 现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环境规制 |
2.1.2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 |
2.1.3 技术创新 |
2.2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理论基础 |
2.2.1 外部性与环境规制相关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下环境规制相关理论 |
2.2.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
2.3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影响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
2.3.1 技术创新理论 |
2.3.2 波特假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现实基础 |
3.1 中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的现实基础 |
3.1.1 中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的演进历程 |
3.1.2 中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的现状特征 |
3.1.3 中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3.2 中国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 |
3.2.1 中国技术创新政策支持背景 |
3.2.2 中国技术创新现状 |
3.3 中国技术创新现实问题及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可能发挥的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分析 |
4.1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
4.1.1 基于公众参与的分析 |
4.1.2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 |
4.2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
4.2.1 基于对传统环境规制调节作用的分析 |
4.2.2 基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本地效应 |
5.1.1 研究设计与数据介绍 |
5.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3 进一步分析 |
5.2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区域技术创新影响的邻地效应 |
5.2.1 城市技术创新空间相关性检验 |
5.2.2 空间面板模型设定 |
5.2.3 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模型构建与数据介绍 |
6.1.1 模型构建 |
6.1.2 数据介绍 |
6.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1 基准回归结果 |
6.2.2 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
6.2.3 基于技术创新结构的分析 |
6.2.4 分位数回归结果 |
6.2.5 异质性分析 |
6.2.6 中介效应分析 |
6.2.7 调节效应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构建完善的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管理体系 |
7.2.2 充分发挥各类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 |
7.2.3 发挥公众参与在提高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技术创新激励中的作用 |
7.2.4 发挥产业结构调整在提高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技术创新激励中的作用 |
7.2.5 发挥市场机制在提高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技术创新激励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街景大数据的城市绿视率与影响因素多尺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绿视率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城市绿视率研究进展 |
1.2.3 基于街景城市环境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绿视率与传统绿化指标关系研究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技术与方法 |
2.2.1 街景图像获取和绿视率计算 |
2.2.2 NDVI和绿地覆盖率计算 |
2.2.3 社会经济因素数据获取 |
2.2.4 生物物理因素数据获取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 |
2.4.1 GVI、NDVI和绿地覆盖率间关系分析及其空间分布 |
2.4.2 GVI、NDVI和绿地覆盖率与影响因子关系分析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绿视率与树木大小、植物组成和土壤关系研究 |
3.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实地调查及相关指标测定 |
3.1.3 街景图像获取与绿视率计算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街区水平绿视率公平性与驱动因素分析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研究技术与方法 |
4.2.1 街景图像获取及其绿视率计算 |
4.2.2 街道尺度绿视率空间分布公平性量化 |
4.2.3 社会经济因素获取 |
4.2.4 生物物理因子数据 |
4.2.5 遥感数据与景观指数计算 |
4.3 数据分析 |
4.4 结果 |
4.4.1 街道尺度平均绿视率和公平性空间分布特征 |
4.4.2 解释变量对街区平均绿视率和Gini指数的相对作用 |
4.4.3 解释因子对街道平均绿视率和Gini指数的边际效应 |
4.5 讨论 |
4.5.1 街区水平绿视率空间分布公平性分布特征 |
4.5.2 绿视率公平性主要驱动因素 |
4.5.3 如何提升绿视率公平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两城市间绿视率及其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
5.1 研究区概况 |
5.2 研究技术与方法 |
5.1.1 街景图像获取和绿视率计算 |
5.1.2 实地调查和虚拟调查 |
5.1.3 城市绿地提取和景观参数计算 |
5.1.4 数据质量控制和不确定性分析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 |
5.4.1 两城市绿视率大小和空间分布 |
5.4.2 两城市树木大小、植物组成及其景观参数比较 |
5.4.3 绿视率与解释变量的RDA分析 |
5.4.4 绿视率与解释变量的方差分解和回归分析 |
5.5 讨论 |
5.5.1 城市内和城市间街道绿视率组成比较 |
5.5.2 影响城市街道绿视率的主要因素 |
5.5.3 城市绿视率管理与提升建议 |
5.5.4 不确定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国主要城市绿视率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
6.1 研究区概况 |
6.2 研究技术与方法 |
6.2.1 街景图像获取和绿视率计算 |
6.2.2 气候因子和社会经济数据收集 |
6.3 数据分析 |
6.4 结果 |
6.4.1 31城市气候和社会经济基本特征 |
6.4.2 31城市平均绿视率及空间分布 |
6.4.3 31城市垂直绿视率及空间分布 |
6.4.4 城市绿视率与气候和社会经济的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 |
6.4.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和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作用 |
6.5 讨论 |
6.5.1 城市绿视率大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
6.5.2 城市绿视率主要驱动因素 |
6.5.3 研究不足及不确定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城市鸟类组成多样性与绿视率关系初探 |
7.1 研究区域概况 |
7.2 研究技术与方法 |
7.2.1 城市鸟类数据获取 |
7.2.2 影响因子数据获取 |
7.2.3 数据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城市鸟类多样性及其组成 |
7.3.2 城市绿视率及绿化特征差异 |
7.3.3 城市鸟类多样性与绿视率关系:简单相关与回归分析 |
7.3.4 城市鸟类组成差异与绿视率关系:Mantel检验与方差分解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PYH米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品牌 |
2.1.2 品牌策略 |
2.1.3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
2.1.4 品牌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2.2.1 品牌定位策略 |
2.2.2 品牌形象策略 |
2.2.3 品牌营销理论 |
第3章 PYH米业品牌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大米行业环境分析 |
3.1.1 国内大米市场状况 |
3.1.2 国际大米市场状况 |
3.1.3 PYH米业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2 品牌策略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社会环境 |
3.2.3 经济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第4章 PYH米业品牌内部环境与问题分析 |
4.1 PYH米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1 鄱阳县地理环境介绍 |
4.1.2 PYH米业发展历程 |
4.1.3 PYH米业基本现状 |
4.1.4 PYH米业品牌发展现状 |
4.2 PYH米业品牌SWOT分析 |
4.2.1 自身优势(strength)分析 |
4.2.2 自身劣势(weakness)分析 |
4.2.3 外部机会(opportunity)分析 |
4.2.4 外部威胁(threat)分析 |
4.3 PYH米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
4.3.1 区域品牌发挥不足 |
4.3.2 品牌定位不清晰 |
4.3.3 品牌传播能力不足 |
4.3.4 品牌差异优势不明显 |
第5章 PYH米业品牌CI系统优化策略及建设策略 |
5.1 CI系统优化策略 |
5.1.1 强化品牌理念识别(MI) |
5.1.2 强化品牌视觉识别(VI) |
5.1.3 强化品牌行为识别(BI) |
5.2 基于优化CI系统的品牌建设策略 |
5.2.1 区域品牌优化策略 |
5.2.2 品牌体系优化策略 |
5.2.3 品牌知名度优化策略 |
5.2.4 强势品牌优化策略 |
第6章 PYH米业品牌策略保障措施 |
6.1 企业内部保障措施 |
6.2 企业外部保障措施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生态治理 |
二、草原生态治理 |
三、生态治理优化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二、善治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
第一节 锡林郭勒盟政府草原生态治理的主要做法 |
一、成立生态保护机构,强化组织保障 |
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
三、统筹开展“三牧”试点,强化措施保障 |
四、加强草原综合执法监管 |
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二节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成效 |
一、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
二、草原畜牧业发展更加可持续 |
三、牧民收入普遍增加 |
第三章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 |
一、草原面积退化严重 |
二、破坏草原的违法案件较多 |
三、非法侵占草地面积广 |
四、牧民收入水平不高 |
五、牧民执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积极性弱 |
六、政府部门不合理的“招商引资”带来大量污染 |
第二节 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利益推动下唯GDP的政绩观 |
二、草原生态治理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三、基层政府生态治理监管责任缺位 |
四、草原生态执法保护不足 |
五、“乡财县管”政策下基层政府的财政活力不足 |
六、草原生态补奖机制不健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其他地区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其他地区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
一、新疆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
二、塞罕坝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
三、黑龙江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
第二节 国外其他地区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
一、澳大利亚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
二、新西兰草原生态治理的实践经验 |
第三节 国内外其他地区政府草原治理对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进一步优化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应树立科学绿色的政绩观 |
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
二、转变政府生态治理的传统观念 |
三、优化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标准 |
第二节 优化草原生态治理法律法规体系 |
一、完善草原生态治理法律法规 |
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相关法律 |
三、加大对草原生态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
第三节 强化草原执法监督 |
一、严厉打击猎捕采集野生动植物行为 |
二、规范征用草原和临时占用草原的行为 |
三、提高草原执法监督效率 |
第四节 规范“乡财县管”工作,提高基层财政活力 |
一、给与乡镇财政更多的财政自由权 |
二、防止乡镇政府债务增加 |
三、拓宽乡镇政府财政融资渠道 |
第五节 进一步健全完善草原补奖机制 |
一、加大对草原补奖政策的宣传 |
二、因地制宜提高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补偿标准 |
三、拓宽生态补偿的筹集渠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重庆市主城建成区主要绿地的植物种类构成及其与人为环境条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城市植物 |
1.2.2 城市绿地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研究对象与区域范围 |
2.1.2 重庆市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查方法 |
2.2.2 调查内容 |
2.2.3 数据处理 |
第3章 重庆市主城建成区主要绿地植物种类构成 |
3.1 科属构成 |
3.2 来源构成 |
3.3 生活型构成 |
3.4 区系构成 |
3.5 优势种构成 |
3.6 物种多样性构成 |
3.7 入侵植物构成 |
第4章 TWINSPAN分类结果与分析 |
4.1 TWINSPAN分类结果 |
4.2 TWINSPAN分类结果分析 |
4.2.1 样地量 |
4.2.2 指示种 |
4.2.3 主要伴生种 |
4.2.4 绿地类型占比 |
4.2.5 物种多样性指数 |
4.2.6 入侵植物 |
4.2.7 主要群丛优势种 |
第5章 植物种类构成与人为环境条件的关系 |
5.1 植物种类构成解释因子 |
5.2 影响植物种类构成的主要人为环境条件 |
5.2.1 RDA排序及等级分解结果 |
5.2.2 各主要环境因子影响因子影响机制分析 |
5.3 植物种类构成与主要人为环境条件的关系 |
5.3.1 主要人为环境条件总结 |
5.3.2 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Ⅰ 重庆市主城建成区主要绿地植物名录 |
附表Ⅱ 单位绿地植物名录 |
附表Ⅲ 道路绿地植物名录 |
附表Ⅳ 居住区绿地植物名录 |
附表Ⅴ 公园绿地植物名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6)核盘菌低毒菌株SZ-150携带RNA病毒分子特性及卫星RNA SatH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核盘菌的研究进展 |
1.1 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菌核病的防治 |
1.2 由核盘菌引起的菌核病的防治策略 |
1.3 核盘菌的致病机理 |
1.3.1 草酸 |
1.3.2 植物细胞壁降解酶 |
1.3.3 侵染垫 |
1.3.4 其它相关致病因子 |
2 核盘菌内真菌病毒研究 |
2.1 核盘菌内的真菌病毒研究进展 |
2.2 核盘菌与病毒间的相互作用 |
3 真菌RNAi与真菌病毒的研究进展 |
3.1 RNA沉默机制 |
3.2 真菌内RNAi抗病毒机制的研究 |
4 病毒卫星RNA的研究进展 |
5 核盘菌弱毒菌株SZ-150及其携带病毒的研究进展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核盘菌低毒菌株SZ-150中病毒挖掘及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菌株 |
2.1.2 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核盘菌总RNA的提取 |
2.2.2 第一链cDNA合成 |
2.2.3 核盘菌子囊盘的诱导和子囊孢子的收集 |
2.2.4 核盘菌的生物学性状测定 |
2.2.5 小RNA深度测序 |
2.2.6 小R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7 病毒全长序列的克隆及序列拼接 |
2.2.8 PCR扩增产物的T-A克隆与测序 |
2.2.9 病毒的系统进化树构建 |
2.2.10 RT-PCR检测菌株内所含病毒情况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RNA深度测序结果分析 |
3.2 小RNA序列的拼接及SZ-150内所含病毒的鉴定 |
3.3 SsBV3/SZ-150 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
3.4 SsBV3/SZ-150 的系统发育分析 |
3.5 SsMTV1/SZ-150 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与分析 |
3.6 SsMTV1/SZ-150 的系统发育分析 |
3.7 菌株SZ-150 中病毒SsBV3和SsMTV1 来源的小RNA分析 |
3.7.1 SsBV3/SZ-150 来源的vsRNAs数量统计 |
3.7.2 SsMTV1/SZ-150 来源的vsRNAs数量统计 |
3.7.3 vsRNAs的5’端碱基偏好性分析 |
3.7.4 病毒产生vsRNAs的热点区域分布 |
3.8 病毒SsBV3和SsMTV1 对寄主核盘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SSHV1 的卫星RNA SATH的功能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
2.1.1 试验菌株 |
2.1.2 试剂和培养基 |
2.2 试验方法 |
2.2.1 卫星RNA SatH的侵染性克隆载体构建 |
2.2.2 卫星RNA SatH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
2.2.4 农杆菌菌株电击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电击转化 |
2.2.5 农杆菌介导转化核盘菌 |
2.2.6 农杆菌浸润接种烟草 |
2.2.7 酵母双杂交 |
2.2.8 体外pull-down试验 |
2.2.9 酵母蛋白的提取 |
2.2.10 A6转化子菌核的收集 |
2.2.11 Northern blot |
3 结果与分析 |
3.1 SatH存在时可以增加其辅助病毒SsHV1 的表达量 |
3.2 菌株A6中超表达SatH的转化子鉴定 |
3.3 A6-SatH转化子的菌落形态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
3.4 菌株R6中超表达SatH的转化子鉴定 |
3.5 R6-SatH转化子的菌落形态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
3.6 SatH存在有缺陷型RNA且表达P70 可产生多条蛋白条带 |
3.7 卫星RNA SatH具有抑制RNA沉默的潜在生物学功能 |
3.8 P70 与核盘菌基因sscle-10g079850 编码的Dicer1 蛋白互作 |
3.9 sscle-10g079850(dicer1)在菌株SZ-150和R6 内的表达模式 |
4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初步揭示菌株SZ-150表型异常分子机理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株SZ-150和R6的菌丝尖端形态观察 |
2.2.2 菌株SZ-150和R6的产酸能力测定 |
2.2.3 菌株SZ-150和R6菌丝超薄切片的透射电镜观察 |
2.2.4 菌株SZ-150和R6侵染结构的显微观察 |
2.2.5 RNA-seq测序样品的收集 |
2.2.6 RNA-seq测序文库的构建 |
2.2.7 RNA-seq测序数据的预处理 |
2.2.8 测序数据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菌株SZ-150和R6的菌丝形态与菌丝细胞内部结构观察 |
3.2 菌株SZ-150在寄主表面不能形成侵染垫 |
3.3 clean reads在染色体上的密度分布及测序重复样品间基因表达相关性分析 |
3.4 样品间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
3.5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功能富集分析 |
3.5.1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析 |
3.5.2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的DAG分析 |
3.5.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3.6 菌株SZ-150致病力衰退因素的研究 |
3.6.1 菌株SZ-150分泌草酸的能力降低 |
3.6.2 菌株SZ-150和R6 内与CAZy、TF和SP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
3.6.3 菌株SZ-150内与活性氧相关的基因下调表达 |
3.7 卫星RNA SatH对菌株SZ-150 内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 |
3.7.1 SatH对菌株SZ-150内G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的影响 |
3.7.2 SatH可对菌株SZ-150 内钙离子信号通路产生影响 |
3.7.3 SatH对菌株SZ-150内MAPK信号途径的影响 |
3.8 SatH可增加菌株SZ-150 内漆酶相关基因的表达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附图 |
附录2 P70缺陷型蛋白胶条测序所得氨基酸序列 |
附录3 论文中相关载体图谱 |
附录4 论文中用到的引物 |
附录5 病毒SSMTV1和SSB V3 系统发育分析所用的病毒信息 |
附录6 论文中用到的药品和培养基 |
附录7 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 |
附录8 已发表论文和会议摘要 |
致谢 |
(7)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前言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
三 新欧亚主义 |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
一 外部影响因素 |
二 内部影响因素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
一 谋略性 |
二 务实性 |
三 可行性 |
四 机制性 |
五 持续性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当代西欧新兴民粹主义政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一)论文框架结构 |
(二)论文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和不足点 |
(一)论文的创新 |
(二)论文的不足点 |
第一章 民粹主义和民粹主义政党 |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内涵、特征和悖论 |
一、民粹主义的内涵 |
二、民粹主义的特征 |
三、民粹主义的悖论 |
第二节 西欧部分新兴政党民粹主义化倾向 |
一、政党领袖民粹化 |
二、政党选举纲领民粹化 |
第三节 西欧民粹主义政党分类 |
一、左翼民粹主义政党 |
二、右翼民粹主义政党 |
第二章 民粹主义政党兴起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历史上三次民粹主义运动高潮 |
一、俄国的“到民间去”民粹派运动和美国人民党 |
二、拉丁美洲的民粹主义运动 |
三、当代西欧新民粹主义浪潮 |
第二节 重要相关概念辨析 |
一、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 |
二、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 |
三、民粹主义与纳粹主义 |
第三节 西式民主困境与民粹 |
一、西式民主的困境 |
二、回归直接民主? |
三、民粹主义对民主构成的威胁和挑战 |
第四节 选举中影响民粹主义政党的因素 |
一、政党选举市场化“供需理论”的应用 |
二、西欧多层级选举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西欧民粹主义政党兴起的社会基础 |
第一节 危机下的西欧 |
一、身份认同危机 |
二、福利国家后的欧洲经济危机 |
三、信息化时代的网络扩散带来的危机 |
第二节 后现代化与后工业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 |
一、人口变迁 |
二、后物质主义时代欧洲价值观念的转变 |
三、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主权让渡难题 |
四、后真相时代的政党政治 |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因素 |
一、革命心理学 |
二、刑罚心理学 |
第四章 当代西欧主要民粹主义政党 |
第一节 当代西欧民粹主义政党:从边缘到主流 |
一、西欧民粹主义政党兴起前的政治格局 |
二、西欧民粹主义政党的兴起与现状 |
第二节 意大利五星运动党 |
一、五星运动党的历史 |
二、五星运动党的自我调适 |
三、五星运动党的未来走向与影响 |
第三节 德国新选择党 |
一、新选择党的历史 |
二、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 |
三、竞选情况 |
四、党内纷争 |
五、对德国政坛的影响 |
第四节 法国国民联盟 |
一、国民联盟的历史 |
二、选举情况 |
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
四、对法国政治的影响 |
第五节 英国独立党 |
一、英国独立党的历史 |
二、意识形态和政策纲领 |
三、对英国政治生态的影响 |
第五章 西欧民粹主义政党的未来和传统主流政党的调适 |
第一节 西欧民粹主义政党的未来 |
一、西欧民粹主义政党未来走向的基本判断 |
二、民粹主义是解决当下西欧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吗? |
第二节 西欧民粹主义政党对传统政党的冲击和影响 |
一、民粹对当代政党政治的影响 |
二、西欧传统主流政党选票和支持率大幅下降 |
三、西欧传统主流政党苦无良策,影响力下降 |
第三节 西欧传统主流政党的自我调适 |
一、积极回应广大民意 |
二、郑重对待各项议题 |
三、优化党际间竞争环境 |
四、适应信息化时代变化 |
五、提高传统民主制度有效性 |
结语 |
主要政党名称缩写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总体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与贸易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金砖国家 |
2.1.2 农产品 |
2.2 贸易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需求相似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 |
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 |
3.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与结构 |
3.1.1 金砖国家农业发展概况 |
3.1.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分析 |
3.1.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
3.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分析 |
3.2.1 金砖国家优势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
3.2.2 农产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 |
3.3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
3.3.1 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
3.3.2 贸易强度指数分析 |
3.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的机遇和挑战 |
3.4.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机遇 |
3.4.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面临的挑战 |
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效率与潜力分析 |
4.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介绍 |
4.1.1 确定性生产前沿 |
4.1.2 随机性生产前沿 |
4.1.3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
4.2.1 模型设定 |
4.2.2 数据来源 |
4.3 模型结果与分析 |
4.3.1 对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假设检验 |
4.3.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4.3.3 贸易非效率模型结果分析 |
4.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效率估计 |
4.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测算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10)《观天下讲坛》第9期汉英模拟同声传译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内容 |
1.3 任务意义 |
二、任务过程 |
2.1 译前准备过程 |
2.1.1 理论准备 |
2.1.2 材料准备 |
2.1.3 自评准备 |
2.2 译中过程 |
2.2.1 精力分配 |
2.2.2 语气调整 |
2.2.3 对译文的优化 |
2.3 译后整理 |
2.3.1 翻译质量评价 |
2.3.2 译文整理 |
2.3.3 译后小结 |
三、案例分析 |
3.1 功能对等理论 |
3.2 口译实践中的问题 |
3.2.1 主讲人语言特点导致的问题 |
3.2.2 文化背景因素导致的问题 |
3.3 问题的解决方案 |
3.3.1 归化法 |
3.3.2 释义法 |
3.3.3 省略法 |
四、口译实践总结 |
4.1 实践收获 |
4.2 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术语表) |
附录2 (原文) |
附录3 (译文) |
致谢 |
四、GDP:金色VS绿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信息披露型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李世斌.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街景大数据的城市绿视率与影响因素多尺度分析研究[D]. 肖路.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1(02)
- [3]PYH米业品牌建设策略研究[D]. 邓欢. 南昌大学, 2020(01)
- [4]锡林郭勒草原生态治理优化研究[D]. 刘俐.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重庆市主城建成区主要绿地的植物种类构成及其与人为环境条件的关系[D]. 刘时彦. 西南大学, 2020
- [6]核盘菌低毒菌株SZ-150携带RNA病毒分子特性及卫星RNA SatH生物学功能研究[D]. 王前前.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7]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8]当代西欧新兴民粹主义政党研究[D]. 高璐茜.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9]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农产品贸易研究[D]. 王容博.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10]《观天下讲坛》第9期汉英模拟同声传译翻译实践报告[D]. 尹天驰.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绿地面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