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需要继续在我国发展的矿物学基础研究领域(论文文献综述)
应海松,李宇璐,陈贺海,王群威,袁丽凤,王晓娟,谭曜[1](2021)在《智能化技术在铁矿品质检验应用及其发展》文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日益普及,在冶金行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智能化技术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近20年来,在铁矿品质控制方面,应用技术从数理统计开始到化学计量学,再发展到人工智能,相关从业专家一直努力向新技术要效率,不断将人工智能最新发展的技术应用于铁矿采矿、配矿、运输、质量验收、炉料准备及炼铁过程品控、自动化生产、在线检测等,使得铁矿品质控制紧跟现代科学技术潮流。文章介绍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我国铁矿品质检验的应用、发展和趋向。共引用论文65篇。
李永祺,张鑫鑫[2](2021)在《对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研究内容大多交叉、重叠。为利于学科发展,文章在简述学科的产生与定义的基础上,强调学科之间要加强合作,适当分工。建议:海洋生态学侧重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并积极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生物海洋学侧重于研究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把推进对海洋的认识放在首位,加强与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的耦合,为海洋在地球四大圈层的相互关系中展现活力。据此,以渔业海洋学、海洋生态灾害和生物对地质的作用为例,阐述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理解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姚昆仑[3](2021)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涂光炽:中国地球化学研究的开拓者》文中研究指明奋斗百年,风华正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之际,我们深深缅怀那些为中国科技事业崛起、自立自强而奋斗终身的科学家,涂光炽院士就是其中之一。从小树立远大志向1920年4月2日,涂光炽在北平出生。父亲涂允檀与母亲范瑞珍决定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给孩子取名光炽,炽字中带火,希望他如同炽热的火焰(后来的弟弟为光涵,涵带水;三弟为光楠,楠带木)。
王君贤[4](2021)在《新疆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油页岩系精细分析及古环境重建》文中研究表明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发育有油页岩、烛藻煤和腐殖煤等多种富有机质沉积岩,是精细分析含油页岩系有机质富集机制和古环境重建的的良好载体。本论文基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有机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理论与方法,对大长沟盆地含油页岩系古沉积环境、古气候、有机质来源与富集机制,及沉积有机质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等进行了精细研究。根据岩心、露天矿剖面和测井数据,本区识别出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湖泊和三角洲相,并进一步划分为半深湖-深湖、浅湖、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平原4种沉积亚相和8种沉积微相,油页岩和烛藻煤发育在半深湖-深湖环境中,腐殖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河道间的沼泽环境。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将八道湾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通过沉积演化分析认为层序II沉积时期物源供给方向稳定,主要物源区为盆地东北方向。厚层油页岩主要在层序II高水位体系域(HST)时期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中发育,烛藻煤与之共生。岩心及剖面样品所揭露油页岩具有整体较高的有机碳含量(TOC)(平均为13.0 wt.%)和生烃潜力(平均为77mg/g)。腐殖煤和烛藻煤均具有高的TOC含量(平均为51.6 wt.%),但烛藻煤的生烃潜力S1+S2(平均为242 mg/g)要高于腐殖煤(平均为178 mg/g)。油页岩与烛藻煤具有相似的氢指数(HI)(平均值分别为531和551 mg HC/g TOC),腐殖煤HI明显低于前二者(平均为268 mg HC/g TOC)。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I型和II1型,烛藻煤为II1型,腐殖煤为II2型。Tmax(平均439℃)和Ro(0.37~0.43%)测定结果显示八道湾组有机质成熟度较低,处于未熟-低熟阶段。工业分析表明,烛藻煤具有最高的含油率(最高达24.4%,平均为18.3%),高于腐殖煤(最高为13.1%,平均为12.2%)和油页岩(最高达12.7%,平均为7.4%)。油页岩灰分(平均为75.8%)要高于两种煤(平均为36.9%)。应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有机显微组分和有机碳同位素对油页岩、烛藻煤和腐殖煤的有机质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油页岩中有机质来源以藻类体为主,其次为内源挺水植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烛藻煤和腐殖煤皆以高等植物为主要有机质来源,但前者具有相对较高的藻类体含量。分析认为烛藻煤中的陆源有机质经历了搬运和分选作用,使富氢组分沉积于较深水体,从而导致了烛藻煤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腐殖煤中有机质则为高等植物近源或原地沉积。通过微量元素富集系数EF、黄铁矿化度替代指标(DOPT)、生标参数植烷和姥鲛烷比值(Pr/Ph)以及重排甾烷相对含量对水体的氧化还原性进行分析,结合岩相学特征,认为八道湾组油页岩沉积环境为贫氧环境,烛藻煤沉积于贫氧-还原环境。结合Sr/Ba,Ca/Mg元素比值和伽马蜡烷指数(GI)对盐度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油页岩沉积时期水体为淡水环境,烛藻煤沉积时期水体为半咸水-咸水环境。利用元素比值C-value和Sr/Cu、有机碳同位素、孢粉和粘土矿物组成等多种古气候代用参数,认为油页岩和烛藻煤共同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但烛藻煤是相对湿热气候背景下的产物,较高的蒸发量使沉积环境盐度增高,同时高等植物输入量增加,有利于烛藻煤的形成。层序I和层序II的HST时期气候最为温暖湿润,致使湖泊内源生产力提升,增加了藻类输入,促进了厚层油页岩的形成。由此表明,古气候是控制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同沉积时期的沉积物类型和油页岩展布特征的首要因素。长链正构烷烃(nC27,29,31)单体碳同位素的的垂向变化趋势可以较好的反映沉积时期古大气CO2浓度变化。根据C3植物碳同位素构成对环境CO2浓度的协变关系,计算了油页岩主矿层沉积时期对应的大气CO2浓度为593-2546 ppm,平均为1172 ppm(+279,-135ppm),整体较高并具有较大的波动范围。油页岩沉积初期伴随着相对较高的大气CO2浓度及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导致了大规模的湖侵,并诱发了生物生产力的提高。该阶段的大气CO2与较高的惰质体含量对应,是在高CO2浓度背景下火灾发生频率较高所致。烛藻煤与CO2高值点具有一定耦合性,即CO2浓度的升高有利于高等植物的发育,也提高了湖泊的生物生产力,促使了湖相烛藻煤的形成。
赵宇霆[5](2021)在《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花岗岩型铀矿铀矿我国铀矿床主要的工业类型,诸广山铀矿田则是我国华南花岗岩型矿床的重要矿田之一。长江地区作为诸广山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大量研究只针对于单个矿床,对区域中各个矿床的研究和对比存在不足。成矿流体研究一直是热液型矿床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诸广南长江地区热液型铀矿床开展系统性的成矿流体作用研究,可以完善和补充该地区铀矿床的成矿机制问题。长江地区的主要铀矿床分布在主断裂棉花坑断裂、里周断裂、黄溪水断裂、油洞断裂挟持位置的近南北向构造中,矿体产状相对稳定铀矿石类型多样,矿化延伸性好,在长江1号深钻的深部发现的厚大工业矿体,这证明区域上深部有较大的找矿空间。长江地区铀矿化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伴生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萤石、伊利石、方解石等。根据各个铀矿床的实际矿化情况,铀矿化可以划分为三期三阶段,即成矿前期、成矿期和成矿后期,其中成矿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其中成矿早阶段以红色微晶石英为特征,主成矿阶段主要为白色微晶石英或无色石英脉和紫色萤石,而成矿晚阶段则伴随浅色萤石、方解石和梳状石英的发育。成矿流体的组成和性质方面,棉花坑矿床的成矿流体由主成矿阶段的低盐度(6.15wt%Na Cleqv)、中高温(308℃)的Na Cl-KCl-Ca SO4-H2O体系逐渐演化为成矿后期低盐度(3.00wt%Na Cleqv)低温(147℃)的简单Na Cl-Ca SO4-H2O体系。长排地区铀矿床(长江1号矿体)成矿流体在成矿早阶段为低盐度(10.77wt%Na Cleqv)、中高密度、中高温(291℃)的高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的体系,而在成矿后期转化为低温(152℃)、低盐度(3.9wt%Na Cleqv)、高密度的低硫的Na Cl(F)-KCl(F)-Ca SO4-H2O体系。成矿流体为相对富含Ca2+的流体,且在成矿期萤石中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氢气,表明流体具还原性。书楼丘矿床的成矿流体由成矿期低盐度(5.4wt%Na Cleqv)、中高温(284℃)、中密度的流体转化为后期低温(189℃)、低盐度(4.9wt%Na Cleqv)、高密度的流体。水石矿床成矿后期的流体具有低盐度(3.87wt%Na Cleqv)、中高密度、低温(157℃)的特征。蚀变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铀成矿流体为富碱土元素(Ca),大离子的过渡元素(Co、Cr、Mo)且成矿流体富集重稀土、富含成矿元素(U)以及F等挥发分,且成矿流体属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来源方面,成矿流体具有岩浆热液和深源地幔流体的特征,是岩浆热液作用于深部循环的地下水沿构造上涌与产铀岩体作用萃取成矿物质,并在运移和成矿过程中混入了大气降水,在成矿晚阶段和成矿后期大气降水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后期作用于岩体形成较为广泛的伊利石蚀变。成矿流体的演化方面,从成矿前期到成矿期再到成矿后期,成矿流体由含幔源组分的碱性、还原性高温高压高硫流体逐渐经历降温减压和流体混合作用,演化成为具大气降水特征的氧化性、酸性流体。长江地区铀成矿是中生代大陆热点作用下,来自深部地壳和地幔的流体沿着区域深大断裂不断与富铀岩体作用富集了U元素并在浅部与大气降水混合后逐渐将铀矿卸载。长江1号的深部铀矿化表明了该地区向深部具有较好的成矿潜力。
赵瑜[6](2021)在《高砷高硫金精矿常温常压预处理强化浸出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金矿资源大量开发,国内高品位、易选金矿数量日益减少,低品位、复杂难处理金矿逐步成为目前黄金工业的主要资源来源。高砷高硫型难处理金矿是我国难处理金矿中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类型之一,其中伴生的S、As等杂质含量过高,金矿物以包裹体形式包裹于毒砂和黄铁矿之中,导致金矿物无法直接接触浸出剂,进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浸出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技术打开金矿物包裹体,是提高难处理金矿浸出效果,实现黄金资源提取技术指标飞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本文以缅甸某高砷高硫金精矿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开展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通过多元素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MLA分析、电子探针分析以及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手段系统地研究了金精矿样品的元素组成、矿物组成、矿物嵌布特征、共生关系、金的赋存状态等;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在常温常压下采用氢氧化钠碱法预处理-绿色提金药剂(金虎1#)浸出的方法处理浸出该金精矿,通过优化预处理和金浸出工艺和条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金浸出效果。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金精矿含Au 31.47g/t,其它主要元素As、Fe和S的含量分别为26.02%、32.93%和26.20%,三者含量合计达85.15%;主要矿物组成为黄铁矿和毒砂,两者含量分别为57.30%和28.28%;自然金和银金矿为主要含金矿物,两者中金分配率分别为34.91%和50.65%,晶格取代形式赋存于毒砂、黄铁矿等硫化物中的金分配率为14.29%;自然金和银金矿嵌布粒度细,两者在-19μm粒级中累计分布率分别高达95.75%和83.61%;此外,自然金和银金矿与黄铁矿和毒砂的包裹连生紧密,自然金和银金矿包裹体颗粒比例分别达62.50%和53.13%,单体颗粒分别仅为15.50%和15.63%。对该金精矿采用直接浸出工艺,金浸出率仅有46.81%,故论文采用“碱浸预处理-金浸出”工艺处理该金矿。通过预处理条件试验研究,确定最佳预处理条件为:磨矿20min(-38μm粒级占比为92.95%),液固比6:1,不进行硫化钠脱药,氢氧化钠、预处理催化剂ZNT和预处理氧化剂加在磨机中,预处理p H=13,预处理催化剂ZNT 10kg/t,预处理氧化剂采用40kg/t双氧水,预处理时间12h。配合金浸出阶段(浸出24h,浸出p H=13,浸出剂金虎1#用量20kg/t),上述最佳预处理工艺条件能够取得78.69%的金浸出率;通过对金浸出过程进行条件优化,确定最佳金浸出条件为:浸出时间8h、浸出剂金虎1#20kg/t、浸出p H=13,在上述条件下,获得金浸出率77.99%的指标;虽然对于金浸出过程的条件优化未能显着提高金浸出率,但显着缩短了浸出时间、控制了浸出剂用量,显着提高了浸出效率;通过对多段浸出工艺的探索研究,确定了最佳浸出工艺为“一次预处理-一次浸出-二次预处理-二次浸出”,最终此工艺可获得87.57%的金浸出率。本文通过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以及预处理和金浸出工艺优化,最终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常规的碱法预处理配合绿色提金剂金虎1#浸金实现了对该高砷高硫难处理金精矿的良好浸出,为该类难处理金矿资源绿色高效提金技术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赵友男[7](2020)在《低品位胶磷矿重浮联合分选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难选的低品位胶磷矿在我国储量丰富,但开发利用困难且选矿成本较高,大部分未经分选就被丢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本论文以Falcon强化重力分选与浮选联合分选方法对难选的低品位胶磷矿进行试验研究,探索出最优的分选工艺条件与工艺流程,为难选的低品位胶磷矿分选提供新的工业生产选择。本论文的试验矿样来自于安徽某低品位胶磷矿,原矿中P2O5品位为14.84%,该矿石在风化类型属于原生矿石、工业类型属于碳酸盐与硅酸盐混合型磷矿石。经对原矿进行矿物组成分析得到磷灰石、白云石、石英三种矿物占比较大,其它脉石矿物占比相对较少,并且目的矿物磷灰石嵌布粒度大于脉石矿物白云石、石英的嵌布粒度。在浮沉试验中目的矿物磷灰石在+2.96 g/cm3密度级中得到富集,P2O5品位高达29.93%,理论上可以首先利用重选对其进行分选,再结合浮选工艺确保获得合格的产品指标。在Falcon的强化重力分选试验中,考查了磨矿细度、转动频率、反冲水压、给料速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结合Design-expert软件正交优化确定了最佳重力分选条件为78.56%的-0.074 mm的含量、转动频率44.50 Hz、反冲水压0.020 MPa、给料速度22.04 ml/s。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反冲水压因素对P2O5回收率影响最大,并且以精矿品位和回收率为评价指标时,P2O5品位高达21.35%,较原矿品位提升了6个百分点,回收率为72.28%。在浮选试验中,重选精矿经过磨矿细度试验确定了适合胶磷矿浮选的最佳分选细度为-0.074 mm含量占86.54%,并在该细度下进行了正反浮选试验研究。在一次正浮粗选碳酸钠用量5.5 kg/t,水玻璃用量1.0 kg/t,捕收剂ZF-1用量0.9 kg/t,以及一次正浮精选碳酸钠用量5.5 kg/t,水玻璃用量0.8 kg/t,捕收剂ZF-1用量0.5 kg/t的条件下,可以获得品位为26.58%,占本级回收率为78.98%的精矿产品。在反浮选条件试验中,在硫酸用量5.0 kg/t,磷酸用量6.0 kg/t,捕收剂ZF-2用量0.85 kg/t条件下,精矿品位高达30.75%,占本级回收率为73.50%。重浮联合试验结果表明,原矿中P2O5品位14.84%的胶磷矿,经过重浮联合分选闭路试验,可以得到P2O5品位30.50%,回收率为64.88%的精矿产品,满足工业对磷精矿产品使用需求。通过红外光谱和接触角测量分析了浮选药剂作用机理。红外结果表明,当捕收剂ZF-1与胶磷矿作用后发生了物理吸附,捕收剂ZF-2与白云石作用后发生化学吸附,接触角测试结果也证实了胶磷矿和白云石在与药剂作用后接触角增大。该论文有图34幅,表30个,参考文献91篇。
程文[8](2020)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技术进步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技术进步体现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改进。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事实基础的存在,体现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某一方面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增强;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即技术进步的伦理取向,体现人类的一般价值维度。技术进步是技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技术进步体现的是劳动的主、客观因素之间物质结合关系的变革。技术进步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技术进步也可以在技术产品中得到体现,从质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量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比例以及投入产出比例的变化,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有的技术基础、技术教育、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是影响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中国技术进步的推动工作,并将在技术进步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用以进一步指导技术进步的相关思想。主要体现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内的技术进步思想,是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技术进步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技术进步与其它科学及社会现象的关系的观点、认知的总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异化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等思想为之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独创性、实用性、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突出特点,以及鲜明的进步思想、创新意识和超越意识,为之提供重要启发;还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展现出的重视实验和发明创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高科技,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的技术进步思想为之提供重要的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并深化的,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完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奠基;在新中国头27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逐渐形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的发展和深化;十八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表现为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自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的技术进步事业,总结提炼出了丰富的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进步的主体以及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指导中国技术进步的事业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依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不同的具体国情而发展演进、逐步完善,体现出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现实性与人民性相一致、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技术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指引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前进、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为大力推进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实现新跨越、再造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告诉我们,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我们要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进步命运共同体,以保证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和保障技术进步有利于增进全人类幸福的正确方向。
李治杭[9](2018)在《硼镁石与蛇纹石、磁铁矿浮选分离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硼及其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硼矿资源储量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3200万t(以B203计),其中大多数为硼铁矿资源储量。由于硼铁矿石中主要矿物共生关系复杂、嵌布粒度细、脉石矿物含量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开发利用技术难度较大、经济效益差。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硼的用途不断拓展,我国的硼需求量持续增长。然而经过多年开发利用,优质硼镁石矿资源已经近乎枯竭,原料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硼工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我国复杂难选硼铁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保障我硼工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面对着硼铁矿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诸多难题,加强硼铁矿资源分选的基础研究工作,对于指导硼铁矿石高效分离,推动我国硼铁矿选矿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以硼铁矿中主要矿物硼镁石、蛇纹石、磁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Zeta电位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检测技术,采用分析检测、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基础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具有科学意义的研究成果。矿物表面及晶体化学特性研究表明,蛇纹石、硼镁石、磁铁矿零电点分别为pH=9.2、pH=7.8、pH=5.6,蛇纹石、硼镁石易在水溶液中发生溶解,造成溶液中Mg,B元素含量均明显增加,并且使溶液pH值迅速升高,其零电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蛇纹石、硼镁石结构中均含有大量的羟基结构,矿物表面的羟基转移进入液相是造成矿浆pH值升高的主要原因。在矿浆中加入HCl后,可以加速蛇纹石、硼镁石的溶解,使得溶液中Mg,B元素含量显着升高,同时矿物表面溶解的羟基也更多,从而使得矿浆对HCl表现出较强的缓冲能力。矿物表面荷电机理研究表明,蛇纹石、硼镁石表面离子的不等量溶解现象,是矿物表面荷电的重要原因。蛇纹石、硼镁石在水溶液中溶解后,矿物表面Mg、B元素相对含量明显降低,表明大量离子由矿物表面转移进入溶液之中。由于在水溶液中蛇纹石、硼镁石表面阳离子的溶解量明显大于阴离子的溶解量,因此溶解后矿物表面负电荷增多,表现为矿物的等电点降低。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硼镁石、磁铁矿在十二胺、油酸钠浮选体系下均有较好的可浮性,而蛇纹石在十二胺浮选体系下具有一定可浮性,最高浮选回收率为42%,在油酸钠浮选体系下则基本不浮。六偏磷酸钠(SHMP)、羧甲基纤维素钠(CMC)、木质素磺酸钙、水玻璃等抑制剂均可对硼镁石、蛇纹石、磁铁矿产生抑制效果,使得其浮游性质发生变化。通过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探究了硼镁石—蛇纹石、硼镁石—磁铁矿、硼镁石—蛇纹石—磁铁矿等不同体系下矿物分离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十二胺作为捕收剂时,蛇纹石、磁铁矿易大量进入精矿中,不利于提升精矿B2O3品位。采用油酸钠作为捕收剂时,pH为9.3时硼镁石与蛇纹石、磁铁矿分离效果较好。相较于十二胺,采用油酸钠作为捕收剂更为适宜。研究结果还表明,蛇纹石粒度及含量是其影响硼镁石回收率的两大因素,随着蛇纹石粒度及含量增加,硼镁石回收率逐渐降低,但前者是主要影响因素,而磁铁矿对硼镁石回收率影响不大。十二胺浮选体系下,采用SHMP来降低蛇纹石对硼镁石的不利影响。结果表明,SHMP主要对-38μm蛇纹石起抑制作用,对+38μm蛇纹石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油酸钠浮选体系下,考察了通过“异相凝聚”作用,采用石英抑制蛇纹石的可能性。结果表明,适量添加石英有利于硼镁石浮选,此时蛇纹石对硼镁石的抑制作用被明显削弱,精矿中硼镁石回收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是过量添加石英会对硼镁石回收产生不利影响。DLVO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pH值为9.0时,蛇纹石与硼镁石颗粒间作用能为负值,表明蛇纹石易黏附于硼镁石表面。pH值为11.0时,蛇纹石与硼镁石颗粒间作用能为正值,表明二者间呈分散状态。pH值为9.0时,蛇纹石与石英颗粒件作用能为负值,表明蛇纹石易与石英发生黏附;石英与硼镁石颗粒间作用能为正,表明石英与硼镁石颗粒间呈分散状态。矿物颗粒表面荷电性质的差异,是影响矿物颗粒间作用状态的根本原因。矿物表面电荷符号的转变,能够引起矿物颗粒间作用能符号的转变,从而改变矿物颗粒间团聚、分散状态。AFM检测结果表明,pH值为9.0时,蛇纹石与硼镁石、石英颗粒间作用力为引力,而硼镁石与石英颗粒间为斥力;pH值为11.0时,蛇纹石与硼镁石颗粒间引力明显减弱。AFM检测结果与DLVO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并且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矿物颗粒间黏附状态进行了观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分析表明,十二胺以物理吸附的形式作用于蛇纹石和硼镁石表面,油酸钠通过化学吸附作用于硼镁石表面,而油酸钠通过化学吸附和氢键共同作用于蛇纹石表面。SHMP通过与蛇纹石表面Mg2+作用,生成亲水性较强的络合物,从而对蛇纹石起抑制作用;CMC通过化学吸附作用于蛇纹石表面Mg原子,从而抑制蛇纹石;木质素磺酸钙通过化学吸附与蛇纹石表面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蛇纹石的作用;水玻璃也通过化学吸附与蛇纹石表面作用,从而对蛇纹石产生抑制作用。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硼铁矿浮选分离基础理论体系,对于硼铁矿石分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硼铁矿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其他相关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鉴。
郑绵平,张永生,刘喜方,齐文,孔凡晶,乜贞,贾沁贤,卜令忠,侯献华,王海雷,张震,孔维刚,林勇杰[10](2016)在《中国盐湖科学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我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盐湖资源,分布于北半球盐湖带欧亚盐湖亚带东部,主要分布在现代降水量<500mm/a的范围内。本文对中国盐湖科学技术60年来取得的若干进展进行初步梳理。1.在盐湖沉积与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方面:提出了各种盐类矿物的古气候转换指标。柴达木西部-塔里木东部氯化物型-硫酸盐型沉积区为我国第四纪以来干旱成盐中心,历经了6次以上的向外干旱(成盐)扩张期;提出青藏高原第四纪晚期存在5次泛湖高湖面;2.在盐湖成矿与成盐成钾理论研究方面:首编青藏高原湖泊水化学分带图(1/250万),揭示了青藏高原盐湖水化学类型由南往北、由碳酸盐-氯化物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应成盐成矿专属性;发现几个大型陆相钾盐矿床,提出了高山深盆成盐模式、链式多级中浅盐湖成矿模式、多级湖盆深盆成盐模式、砂砾型含钾卤水成矿模式以及"隔代承袭成钾"等新认识,建立和发展了"陆相成钾"理论认识;发现青海大柴旦湖钠硼解石-柱硼镁石矿床、西藏扎仓茶卡柱硼镁石-库水硼镁石矿床、聂尔错库水硼镁石矿床等新类型镁硼酸盐(锂)矿床,进而提出冷冻稀释成硼理论新认识。3.自主研发出的"反浮选冷结晶工艺"生产氯化钾自控系统,使察尔汗盐湖钾盐达到300万吨/年KCl产量,形成了名牌钾肥产品。成功研发了罗布泊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建成世界最大的硫酸钾生产装置,2015年产量达160万吨,以上为我国钾肥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自主研发的"冬储卤-冷冻-日晒-分离-盐梯度太阳池积热沉锂"创新技术支撑下,在西藏高原海拔4421米的扎布耶盐湖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锂盐产业,也是我国首条年产5000吨碳酸锂的盐湖提锂基地。4.根据盐水域发育大面积杜氏藻等嗜盐菌藻、盐沼带和盐碱地繁衍多种盐生植物的盐境生态特点,提出"盐湖农业"("盐土农业")农业新概念,发展盐境绿色产业提供新的理念和技术支持。最后,为今后盐类科学发展方向,提出了深绿科技与产业研发方向,随着盐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促进新的边缘交叉学科盐类学(Salinology)的发展和日臻完善。
二、一个需要继续在我国发展的矿物学基础研究领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需要继续在我国发展的矿物学基础研究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化技术在铁矿品质检验应用及其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化技术应用 |
1.1 人工智能发展 |
1.2 智能化技术在冶金分析的应用 |
1.3 铁矿品质控制智能化 |
2 化学计量学领域 |
2.1 回归分析的应用 |
2.2 因子分析的应用 |
2.3 正交试验的应用 |
2.4 模式识别的应用 |
2.5 最小二乘法的应用 |
2.6 非参数判别的应用 |
2.7 方差、极差、偏差检验的应用 |
2.8 化学计量学综合应用 |
2.9 SPSS的应用 |
3 人工神经网络领域 |
3.1 BP神经网络的应用 |
3.2 RBF神经网络的应用 |
3.3 遗传神经网络的应用 |
3.4 多种神经网络组合应用 |
4 小波变换领域 |
4.1 连续小波变换的应用 |
4.2 在铁矿分析数据平滑的应用 |
4.3 在铁矿品位波动确认的应用 |
4.4 在夹杂固体废物的应用 |
4.5 在铁矿分析在线检测或预测的应用 |
4.6 在实验室管理的应用 |
5 其他智能化技术应用 |
5.1 在铁矿烧结的应用 |
5.2 在矿物分析的应用 |
5.3 在选矿、品位分析的应用 |
5.4 在成分分析的应用 |
5.5 支持向量机的应用 |
5.6 在物理检测的应用 |
5.7 数据挖掘的应用 |
6 智能化技术应用的展望 |
7 结语 |
(2)对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的产生 |
2 学科的定义 |
3 研究侧重点 |
3.1 渔业海洋学 |
3.2 海洋生态灾害 |
3.3 生物对海洋的地质作用 |
4 结语 |
(3)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涂光炽:中国地球化学研究的开拓者(论文提纲范文)
大师档案: |
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
大学生的赤子情怀 |
科研教学一展身手 |
地质考察谱写新篇 |
科研硕果壮美事业 |
识才育人风范长存 |
(4)新疆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油页岩系精细分析及古环境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地质概况 |
2.1 构造特征 |
2.2 地层特征及对比 |
第3章 沉积及层序地层特征 |
3.1 沉积相分析 |
3.2 层序地层分析 |
3.3 层序地层格架内沉积相的展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含油页岩系富有机质岩特征分析 |
4.1 样品选取 |
4.2 研究手段与实验方法 |
4.3 富有机质岩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含油页岩系古环境重建及有机质富集机制 |
5.1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古环境演化 |
5.2 含油页岩系有机质富集环境要素 |
5.3 油页岩与湖相烛藻煤成因机制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古大气CO_2浓度重建及古环境意义 |
6.1 有机碳同位素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机理 |
6.2 有机碳同位素重建古大气CO_2可行性分析 |
6.3 C_3植物碳同位素计算古大气CO_2浓度 |
6.4 碳同位素偏移的古环境意义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铀矿床流体作用研究现状 |
1.2.2 长江地区铀矿床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
1.5 论文主要创新成果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区域构造发展史 |
2.3.2 长江地区构造特征 |
3 典型矿床地质 |
3.1 棉花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1.3 围岩蚀变 |
3.2 书楼丘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2.3 围岩蚀变 |
3.3 油洞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 |
3.3.1 油洞铀矿床矿区地质特征 |
3.3.2 油洞矿床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3.3 长排地区铀矿床矿床地质特征 |
3.3.4 长排地区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3.5 长排地区的围岩蚀变特征 |
3.4 水石矿床 |
3.4.1 矿区地质特征 |
3.4.2 矿体特征和矿石组构 |
3.4.3 蚀变特征 |
3.5 “长江1 号”钻探成果和论文采样情况 |
3.5.1 “长江1 号”钻探成果 |
3.5.2 论文采样情况 |
4 成矿流体组成与性质 |
4.1 蚀变分带和成矿阶段 |
4.1.1 蚀变分带 |
4.1.2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 |
4.2.1 样品特征及试验方法 |
4.2.2 棉花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3 书楼丘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4 长排地区铀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2.5 水石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
4.3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 |
4.3.1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和压力 |
4.3.2 流体包裹体特征与成矿流体的演化 |
4.4 蚀变岩石和矿石的化学成分与成矿流体作用 |
4.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
4.4.2 元素质量平衡的计算 |
4.4.3 铀矿化蚀变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4 元素地球化学活动性规律和意义 |
4.5 小结 |
5 成矿流体的来源 |
5.1 H-O同位素特征 |
5.1.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5.1.2 H-O同位素特征 |
5.1.3 H-O同位素演化特征 |
5.2 C-O同位素特征 |
5.2.1 分析样品及分析方法 |
5.2.2 C-O同位素特征 |
5.2.3 C-O同位素演化特征 |
5.3 其他同位素特征 |
5.3.1 脉石矿物的Rb、Sr同位素特征 |
5.3.2 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 |
5.4 热液蚀变伊利石的H-O同位素特征 |
5.4.1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
5.4.2 伊利石X射线粉晶衍射特征和H-O同位素特征 |
5.4.3 伊利石H-O同位素分析 |
5.5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
5.5.1 成矿流体演化 |
5.5.2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 |
5.6 小结 |
6 铀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6.1 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和铀成矿关系 |
6.2 铀成矿模式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高砷高硫金精矿常温常压预处理强化浸出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矿资源概况 |
1.2 难处理金矿资源概况 |
1.2.1 难处理金矿资源分类及特征 |
1.2.2 难处理金矿处理难点 |
1.3 高砷高硫金矿资源利用研究概况 |
1.3.1 高砷高硫金矿资源特征 |
1.3.2 高砷高硫金矿预处理研究现状 |
1.3.3 高砷高硫金矿碱法预处理研究与应用概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药剂和设备 |
2.3 研究方法 |
2.3.1 常温常压碱法预处理 |
2.3.2 浸出试验 |
第三章 工艺矿物学研究 |
3.1 化学多元素分析 |
3.2 矿物组成分析 |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
3.2.2 MLA分析 |
3.3 金的赋存状态分析 |
3.3.1 X-射线能谱成分分析 |
3.3.2 电子探针成分分析 |
3.3.3 单矿物组中金含量分析 |
3.3.4 矿石中金赋存状态 |
3.4 金赋存矿物的矿物学特征 |
3.4.1 自然金的矿物学特征 |
3.4.2 银金矿的矿物学特征 |
3.4.3 毒砂的矿物学特征 |
3.4.4 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 |
3.5 金赋存矿物与其他矿物的共生关系 |
3.6 金赋存矿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
3.6.1 矿石的粒度分布及金的粒级分布率 |
3.6.2 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嵌布粒度特征 |
3.6.3 毒砂和黄铁矿的嵌布粒度特征 |
3.7 金赋存矿物的解离度特征 |
3.7.1 自然金和银金矿的解离度特征 |
3.7.2 毒砂和黄铁矿的解离度特征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常温常压碱法预处理工艺研究 |
4.1 常温常压碱法预处理试验流程 |
4.2 基本浸出条件优化 |
4.2.1 磨矿试验 |
4.2.2 液固比条件试验 |
4.2.3 硫化钠脱药试验 |
4.2.4 是否预处理对比试验 |
4.3 预处理条件优化 |
4.3.1 预处理药剂加药点确定 |
4.3.2 预处理pH条件试验 |
4.3.3 预处理催化剂用量条件试验 |
4.3.4 预处理时间条件试验 |
4.3.5 预处理氧化剂助浸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处理后强化浸金工艺研究 |
5.1 铅离子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5.2 浸出剂种类与pH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5.3 浸出时间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5.4 浸出剂用量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5.5 充气量对金浸出率的影响 |
5.6 分段强化浸出工艺探索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
(7)低品位胶磷矿重浮联合分选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磷矿资源概况 |
2.2 磷矿分选方法研究概述 |
2.3 离心重力分选设备研究进展 |
2.4 强化重力场分选基础理论 |
2.5 磷矿浮选工艺研究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3 试样、设备、药剂和研究方法 |
3.1 样品的制备 |
3.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3.3 试验药剂 |
3.4 研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胶磷矿工艺矿物学特征分析 |
4.1 磷矿化学成分分析 |
4.2 磷矿矿物组成及嵌布特征分析 |
4.3 磷矿中主要矿物嵌布粒度分析 |
4.4 磷矿粒度与密度组成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胶磷矿强化重力分选试验 |
5.1 Falcon离心分选机构造和工作原理 |
5.2 磨矿动力学试验 |
5.3 强化重力分选试验 |
5.4 正交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浮选试验 |
6.1 正浮粗选试验 |
6.2 正浮选精选试验 |
6.3 反浮选试验 |
6.4 重浮联合分选工艺流程 |
6.5 浮选机理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
(二)国内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
(三)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三、技术进步及相关概念辨析 |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
(二)技术进步的涵义 |
(三)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技术扩散、技术创新 |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进步思想 |
(二)列宁的技术进步思想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启示 |
(一)中国历史传统中技术进步经验的启示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及超越意识的启示 |
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借鉴 |
(一)重视实验以及发明创造 |
(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发展高科技 |
(三)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 |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历史发展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萌生(1921-1949) |
(一)重视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
(二)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
(三)尊重优待科技人才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形成(1949-1978) |
(一)“向科学进军”,注重科技规划 |
(二)倡导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
(三)提出“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技术进步方针 |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初步发展(1978-1989) |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二)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成果 |
(三)改革科技体制,解放生产力 |
(四)尊重人才,重视教育 |
四、扩大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深化发展(1989-2012) |
(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
(二)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
五、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创新发展(2012-2019) |
(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进 |
(一)技术进步的功能 |
(二)技术进步的途径 |
(三)技术进步的主体 |
(四)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特征 |
(一)时代性与实践性相一致 |
(二)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三)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和启示 |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 |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 |
(二)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启示 |
(一)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 |
(二)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是推进新时代技术进步事业的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硼镁石与蛇纹石、磁铁矿浮选分离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外硼矿资源概况 |
1.1.2 国内外硼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1.1.3 研究意义 |
1.2 我国硼铁矿资源研究进展 |
1.2.1 我国硼铁矿资源概况及其特点 |
1.2.2 我国硼铁矿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原料及方法 |
2.1 试验原料来源及制备 |
2.1.1 蛇纹石单矿物样品制备及特性 |
2.1.2 硼镁石单矿物样品制备及特性 |
2.1.3 磁铁矿单矿物样品制备及特性 |
2.1.4 石英单矿物样品制备及特性 |
2.2 试验试剂 |
2.3 试验仪器 |
2.4 试验方法 |
2.4.1 单矿物浮选试验方法 |
2.4.2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方法 |
2.4.3 矿物表面溶解试验方法 |
2.5 检测方法 |
2.5.1 Zeta电位测试 |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5.4 红外光谱分析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5.6 离子浓度测定 |
2.5.7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第3章 矿物表面及晶体化学特性研究 |
3.1 矿物晶格结构特性分析 |
3.1.1 蛇纹石晶格结构特性分析 |
3.1.2 硼镁石晶格结构特性分析 |
3.1.3 磁铁矿晶格结构特性分析 |
3.2 矿物表面溶解特性分析 |
3.2.1 蛇纹石表面溶解特性分析 |
3.2.2 硼镁石表面溶解特性分析 |
3.3 矿物表面电性分析 |
3.3.1 蛇纹石表面电性分析 |
3.3.2 硼镁石表面电性分析 |
3.3.3 磁铁矿表面电性分析 |
3.4 矿物表面形貌分析 |
3.5 矿物表面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5.1 蛇纹石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5.2 硼镁石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5.3 磁铁矿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3.6 矿物表面荷电机理 |
3.6.1 蛇纹石表面荷电机理分析 |
3.6.2 硼镁石表面荷电机理分析 |
3.7 小结 |
第4章 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 |
4.1 硼镁石单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4.1.1 pH值对硼镁石可浮性的影响 |
4.1.2 捕收剂对硼镁石可浮性的影响 |
4.1.3 抑制剂对硼镁石可浮性的影响 |
4.2 蛇纹石单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4.2.1 pH值对蛇纹石可浮性的影响 |
4.2.2 捕收剂对蛇纹石可浮性的影响 |
4.2.3 抑制剂对蛇纹石可浮性的影响 |
4.3 磁铁矿单矿物浮选行为研究 |
4.3.1 pH值对磁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3.2 捕收剂对磁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3.3 抑制剂对磁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研究 |
5.1 硼镁石—蛇纹石混合矿浮选行为研究 |
5.1.1 pH值对硼镁石—蛇纹石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1.2 捕收剂对硼镁石—蛇纹石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1.3 抑制剂对硼镁石—蛇纹石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2 硼镁石—磁铁矿混合矿浮选行为研究 |
5.2.1 pH值对硼镁石—磁铁矿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2.2 捕收剂对硼镁石—磁铁矿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2.3 抑制剂对硼镁石—磁铁矿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3 硼镁石—蛇纹石—磁铁矿混合矿浮选行为研究 |
5.3.1 pH值对硼镁石—蛇纹石—磁铁矿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3.2 捕收剂对硼镁石—磁铁矿—蛇纹石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3.3 抑制剂对硼镁石—磁铁矿—蛇纹石混合矿浮选的影响 |
5.4 蛇纹石对硼镁石浮选的影响 |
5.4.1 十二胺浮选体系下,蛇纹石对硼镁石浮选的影响 |
5.4.2 油酸钠浮选体系下,蛇纹石对硼镁石浮选的影响 |
5.5 石英对硼镁石浮选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6章 药剂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分析 |
6.1 捕收剂与矿物表面作用机理分析 |
6.1.1 十二胺与矿物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
6.1.2 油酸钠与矿物表面红外光谱分析 |
6.1.3 捕收剂溶液化学计算 |
6.2 抑制剂与蛇纹石表面作用机理分析 |
6.2.1 六偏磷酸钠与蛇纹石表面作用机理分析 |
6.2.2 羧甲基纤维素钠与蛇纹石表面作用机理分析 |
6.2.3 木质素磺酸钙与蛇纹石表面作用机理分析 |
6.2.4 水玻璃与蛇纹石表面作用机理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矿物颗粒间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7.1 颗粒间相互作用DLVO理论分析 |
7.2 矿物颗粒间作用行为分析 |
7.2.1 蛇纹石与硼镁石颗粒间作用行为分析 |
7.2.2 石英与蛇纹石、硼镁石颗粒间作用行为分析 |
7.3 矿物颗粒间作用力分析 |
7.3.1 蛇纹石与硼镁石颗粒间作用力测量 |
7.3.2 石英与蛇纹石、硼镁石颗粒间作用力测量 |
7.4 矿物颗粒间作用状态分析 |
7.5 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一个需要继续在我国发展的矿物学基础研究领域(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化技术在铁矿品质检验应用及其发展[J]. 应海松,李宇璐,陈贺海,王群威,袁丽凤,王晓娟,谭曜. 冶金分析, 2021(12)
- [2]对海洋生态学和生物海洋学的浅析[J]. 李永祺,张鑫鑫. 海洋与湖沼, 2021(05)
- [3]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涂光炽:中国地球化学研究的开拓者[J]. 姚昆仑. 中国高新科技, 2021(17)
- [4]新疆大长沟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油页岩系精细分析及古环境重建[D]. 王君贤. 吉林大学, 2021(01)
- [5]诸广南长江地区花岗岩型铀矿成矿流体作用研究[D]. 赵宇霆.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
- [6]高砷高硫金精矿常温常压预处理强化浸出工艺研究[D]. 赵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低品位胶磷矿重浮联合分选工艺研究[D]. 赵友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8]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D]. 程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硼镁石与蛇纹石、磁铁矿浮选分离基础研究[D]. 李治杭. 东北大学, 2018(01)
- [10]中国盐湖科学技术研究的若干进展与展望[J]. 郑绵平,张永生,刘喜方,齐文,孔凡晶,乜贞,贾沁贤,卜令忠,侯献华,王海雷,张震,孔维刚,林勇杰. 地质学报,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