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总线远程直流供电及信号发送接收(论文文献综述)
曲颂[1](2021)在《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落后的灌溉设施和粗放的管理制度导致人力成本高、水资源浪费、施水量不合理等情况发生,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首先,本控制器采用STM32系列微控制器作为硬件主控核心,在Keil u Vision5软件平台上使用C语言完成对硬件驱动程序的编写。控制器主要包括网关、中继节点、手持端和采集控制端四部分,其中网关负责灌溉控制器与物联网平台的数据交互,中继节点采用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中继,手持端帮助用户进行移动式的勘察和控制,采集控制端负责数据采集、融合以及灌溉控制。其次,为解决单个传感器的测量局限性问题,本文结合多传感器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将多个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处理,以融合值作为灌溉决策的依据。最后,对硬件设备和数据融合算法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灌溉控制器具有稳定性高、控制效果好、人力成本低等特点,还可为现代化农业提供大数据支持。综上,本文设计的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可实现远程的数据监测与灌溉控制功能,通过自主灌溉决策将土壤湿度自动维持在预设的范围内,解决了传统的灌溉方式中存在的环境参数不可视、数据传输不稳定、施水量不合理、人力成本高以及仅凭人为经验判断灌溉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过超[2](2020)在《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煤炭是我国现在的重要能源之一,所以煤炭的开采过程十分重要,是关乎国民经济的大事。随着电子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发展,井下生产日益机械化、自动化,这些进步促进了煤矿的高效生产。但井下开采仍存在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井下工作环境较恶劣,采煤机容易发生故障,从而影响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转,造成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采煤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之前传统的有线监测方式灵活性差、适用性不强、系统不稳定,难以达到采煤机的实时监测需求。本系统设计了一种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可以灵活稳定的对采煤机进行远程监测,提高采煤机的工作效率。论文研究分析了传统的有线监测方式,结合对比目前的几种主流的通信和有线通信方式,最后采用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通信:在井下开采面,由于环境较差,不易布线和维护,选用低功耗、低成本的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在巷道中,由于距离较远,环境整体较好,可以进行布线所以选用CAN总线的有线通信方式。结合采煤机的实际应用背景,在机载PC端和地面控制中心都选用LabVIEW平台设计的监控系统来直观的监测采煤机运行状况和发出控制指令。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对于无线通信模块,硬件上确定选用无线CC2530芯片进行数据的收发,同时分别与机载PC端和CAN总线节点进行数据通信,软件上在IAR平台进行软件设计,利用Z-Stack协议栈来实现了节点间组网,数据收发和串口通信等。对于CAN总线,采用CAN控制器内嵌于MCU的方式,采用STM32F103单片机为主控芯片,配合周围电路来完成数据的收发,同时分别与地面PC机及ZigBee节点进行数据通信;软件上使用Keil MDK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即可。使用LabVIEW平台设计的上位机监控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显示和存储,界面直观,为工作人员决策提供了依据。最后,在实验室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包括各模块测试和系统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具有远程查看采煤机工况参数、远程发送控制指令和本地测控等功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良好的稳定性、低功耗等特点。可实现对采煤机远程监测的功能,对于提高煤矿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工程价值。图[55]表[6]参[84]
贾智有[3](2020)在《商住建筑群电气火灾监测预警及消防安全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一直以来,火灾都作为一种常见灾害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其中电气方面是引发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能提前预警火情,及时处理故障,遏制火灾事故发生是消防科技防范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本论文从电气火灾成因和建筑群电气火灾特点分析入手,围绕作者在工程实践领域遇到的商住一体建筑群实例,从满足该项目对电气火灾监测预警的需求为目标,多角度开展研究工作,所研究的电气火灾监测预警技术是基于现场总线技术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可以满足该工程实例及城市、县城区其他建筑及类似建筑群对电气火灾预警的基本要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当前常见的电气火灾监测预警技术主要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为独立设置的系统,但仍属于火灾自动报警的范畴,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建筑防火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前者强调的是预防,是预警于火灾发生前,而后者是为了减少损失,是作用于燃烧、冒烟现象发生后。本文从中心管理层、网络通信层和现场设备层三个层级结合项目建筑群特点研究设计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由于建筑数量较多,选取其中便于管理的一栋建筑的消防控制室设置监控主机,对其余建筑进行集中控制。通过温度和剩余电流监测将报警信号转化,并传送给电气火灾监控主机,提供可靠的报警信息,值班人员迅速派工作人员核实查证,以及时排除故障将火灾消除在萌芽状态或更早的扑救初期火灾。本文研究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是一种分布式智能系统,汇集了许多较为成熟的新技术,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故障的自我诊断和消除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不仅解决了工程实际问题,也为下一步接入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和融入“智慧消防”奠定了基础,确保了建筑群在消防安全管理和火灾预防方面的措施更有成效。同时,对当前商住建筑群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存在的消防安全风险,研究提出消防安全对策,以实现综合火灾防控,确保建筑群的消防安全。
卢婷[4](2020)在《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货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航空货运以其独特的优势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够满足当代高速物流的运转需求,大大降低航空运输的成本。对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大飞机而言,货舱装载控制系统机构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总线结构的设计和仿真占重要地位,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首要指标。国内有关货舱装载系统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因此,针对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研究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设计为目标展开研究,设计了一套自动装载控制系统,对其拓扑结构、应用层协议、通讯矩阵进行了制定并进行相关仿真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了一套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在研究相关国内外文献后,针对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设计,从其组成、各部分功能、系统控制逻辑等方面将系统划分为以下三部分:机械子系统、控制子系统、驱动子系统。根据货物装载的流程对控制器组成及其交互信号,预留接口进行了设计。2.设计了一种适用于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并提出了一种总线负载的计算方法。通过对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通讯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种货舱装载控制系统拓扑结构设计方案。通过研究总线负载的计算方法,设计出一种适用于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总线负载计算方法,并对三种拓扑结构的总线负载进行计算。最终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方案。3.完成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应用层协议及通讯矩阵的制定,并对系统的通讯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选取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CAN总线应用层协议SAE J1939进行系统应用层的开发,对协议的报文制定、内容设计规则以及报文解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货舱装载控制系统通讯矩阵的开发。首先对控制节点进行地址分配,然后按照SAE J1939通讯协议中报文的制定规范,对系统中的报文信息帧进行编码,最后对其数据域信息进行补充说明。2)通过CANoe软件完成系统的总线仿真。按照制定数据库、设计仿真面板、节点功能实现、仿真结果分析这四个步骤来对系统的通讯控制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总线负载满足设计要求,能够完成目标功能,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本文通过理论与仿真结合,首先设计出了一套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然后对其拓扑结构、应用层协议、通讯矩阵等进行了制定,选择最佳的拓扑结构方案并对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通讯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理论预估的计算数据对比,验证了此系统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自主研发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提供参考。
郭佳[5](2020)在《基于CAN总线的绞车提升信号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煤炭生产技术日益发展,与之对应的煤矿安全形势成为生产中的重要评价指标。由于生产环境恶劣和通信条件不足,导致在连通井上、井下的运输中安全事故频发。除了进一步提高人为安全管理意识外,更关键的是建立高效、稳定的生产运输信号系统,形成井上/井下安全可靠的信号传输机制和安全预警系统。在我国目前的井下绞车提升机信号系统中,仍处于信息处理自动化不够完善,系统维护困难,信号传输在高辐射复杂环境下不够稳定的状态,传统载波带宽小、总线抗扰能力弱及传输间距近等问题难以保证提升信号的稳定传输。针对上述问题,为实现煤矿绞车提升系统各信号平台间点对多点的高效稳定传输,本文对CAN总线的传输模式和报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合煤矿绞车提升系统的设备构造,设计了能够实现声光信号传输、语音对讲、信号回路闭锁、自动区分多水平信号的信号传输装置,并将CAN总线引入煤矿绞车信号系统,进行软件功能设计和硬件实现,研制了一套基于CAN总线的高可靠性、高效率绞车信号传输系统,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课题根据山西大同煤矿公司马脊梁矿实际生产环境,对系统功能进行设计,建立了由井口信号控制器、水平信号控制器和司机绞车房信号台等组成的提升信号传输系统,在此基础上,在各信号台之间完成CAN总线及其信号器的架设。硬件设计方面,系统选择低功耗STM32作为主控制器,进行了主控电路、电源模块、接口电路、数字语音处理模块、电压监测模块、信号检测模块等硬件电路设计。采用了隔离技术和硬件纠错方式,解决信号数据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二、对系统各部分功能的实现进行软件设计,使其实现信号优先级仲裁、电压监测、数字语音处理、信号检测等功能,并根据CAN总线通信协议进行节点接口收发设计,采用循环冗余校验确保总线上信号的准确性。第三、针对远距离传输时的信号衰减,对CAN总线传输介质进行了性能优化,并研究CAN总线由于拓扑结构、振荡器容差、位定时要求和总线阻抗等因素对最大传输距离的影响。通过对CAN总线的位定时参数设置、总线阻抗、延迟特性等参数进行系统分析,获得了限制CAN总线传输距离的制约条件,通过控制上述不同参数,进行参数择优,有效改善系统的信号传输性能。通过对搭建的系统模型进行运行测试,系统运行情况稳定,各功能模块均能正常显示和运作,通过速率、准确率等指标的测试分析,和原有信号系统相比,所搭建的系统通信性能在稳定性与安全性方面均大大提高。设计成果在山西大同煤矿公司雷雨工作室进行模拟运行实验,并证明CAN总线在绞车信号系统中运用的可行性,并有效提高了绞车信号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抗干扰性能。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已投入马脊梁矿井下实现了工业性的推广与应用。
葛健炎[6](2020)在《基于CAN总线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开发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种各样的电气设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和工业生产中的普及,电气火灾的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电气火灾造成的损失、引发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能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降低其带来的损失,进行电气火灾监控装置的升级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的目的就是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电气防火现场要求,设计出一套检测准确、报警灵敏、操作简便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本文的工作概括如下:首先分析了我国电气火灾的严峻形式,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了电气火灾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由于电气短路和超负荷产生电气火灾的原理及过程,从而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其次进行了该装置的整体方案设计。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及实际需求,明确了设备需要实现的功能和设计标准;对设备之间常用的通信方式进行比较,优选出CAN现场总线作为设备的通信方式。然后对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和探测器的硬件电路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选用了STM32系列单片机为监控装置主控制器,根据模块功能的不同,分别给出了主要部分的电路原理图以及电路原理分析,并对主要的元器件进行了选型和介绍,包括核心单片机、CAN总线收发器等。紧接着对装置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设计出了程序流程图,分析了各程序模块的功能和实现方法,并提供了相关部分的核心程序代码。编制了一套基于CAN总线火灾监控设备通信协议,用标识符区分报警优先级从而达到了监控报警优先。最后,为了进行电气火灾监控装置样机的综合测试,设计了简易的上位机监控软件。测试结果表明:火灾监控装置的信号采集精度、关键指标报警、故障的响应时间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与上一代基于RS-485的产品相比,响应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刘洪静[7](2020)在《基于信电共线的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我国水资源丰富,农业种植面积巨大,是一个农业大国,但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民仍然凭借经验灌溉,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下,灌溉方式落后,浪费了巨大的水资源,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农业灌溉用水是国家用水的主要分支,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时空分布不均,我国很多地区依然存在干旱缺水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剧增,城市和工业用水的加剧,农业用水每年都在不断的减少,并且由于当下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在我国仍未得到大范围普及,我国农业灌溉耗水量依然很大。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目前农业灌溉现状,本文利用新一代的二总线技术POWERBUS,设计了一套信电共线(两根导线上即供电又传输信号)系统,并用该系统结合土壤及水流检测装置、电动球阀、Modbus通讯协议、MCGS组态系统,设计了一种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对信电共线主、从机模块所需功能电路进行了设计;根据实际编写了控制程序;并搭建了一整套MCGS组态系统。设计的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主要由信电共线主、从机模块、土壤湿度传感器、水流感应开关、电动球阀、Modbus通讯协议和MCGS组态系统构成。在信电共线主机模块中,对主机核心通讯模块的电路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并根据实际电路需要设计了电压转换电路,以满足元器件的电压需求,配备备用电源模块,解决停电无法工作问题。在信电共线从机模块中,对从机核心通讯芯片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采用新唐单片机设计了控制电动球阀开启、关闭的驱动电路和土壤及水流检测装置的检测电路,同时对所选的各个硬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设计完成后还对整个信电共线系统的传输距离进行了分析。在Modbus通讯协议中,详细介绍了该协议的特点,根据需求选择了RTU通信模式,结合各硬件的特点定义了相关寄存器地址,并利用所需的功能码,编写了两个C语言控制指令,经相关软件模拟测试后效果良好。在MCGS组态系统中,详细介绍了组态系统搭建的一般过程,不仅创建了多个控制、显示界面,还创建了玉米和小麦两种作物的灌溉模型,并可根据需要设计了自定义灌溉模型。设计的MCGS组态系统有自动灌溉和手动灌溉两种灌溉方式,并将灌溉系统中各硬件状态和采集的数据,以表格和曲线的形式直观展示。设计完成的基于信电共线的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用两根总线供电的同时,利用Modbus RTU通信模式进行信号的传递,根据作物灌溉模型的选择或自定义灌溉模型的设置进行自动灌溉,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人工进行灌溉。经测试,功能正常,达到了节水灌溉的目的。
崔凯彪[8](2020)在《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提出本课题是在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极区重点海域冰下浅表层声学特性观测与分析”(项目编号:2018YFC1405902)的资助下针对北极海冰和海洋浅表层环境观测设计一种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地球两极的变化对气候的改变有显着的影响。2012年4月,英国气象局的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气温自1900年以来升高了0.75°C,其中北极地区的上升幅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海冰的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不论是冬季或夏季,北冰洋区域的海冰覆盖范围出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北冰洋区域海冰的快速消融体现在一年冰占有率提升、海冰厚度减小、多年冰的比例降低和融池增多等方面。因此,近些年国际社会开始对北极地区布放冰基浮标、海冰漂流浮标和气象观测站等自动监测化设备,获取的原位观测数据已得到很大的应用研究。当前,国内外采用的冰基浮标有以下几种类型:IMB海冰物质平衡浮标,搭载海冰温度链、气温、气压传感器等外部观测设备,用于实时并持续性观测海冰物质平衡变化;M-CAD极地浮标,是一款经济型、实时提供环境气象数据的海冰浮标,搭载气象和上层物理海洋观测传感器,能够获取气温、风速和风向等基本气象要素和海水温度、电导率等上层海洋物理参数;ICE BEACON浮标能够用于监测海冰的漂移轨迹,获取冰面气象、海冰和大气温度等数据,并且能够通过处于海水中的温盐测试仪采集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数据。综上所述,常用的极地观测设备均存在部分缺陷,尚未开展北极海洋声场环境观测业务,缺乏冰下浅表层声学特性数据的获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了解北极现场环境要素及国内外极地观测装备研发现状,根据设计要求和研究内容,设计并研发了一款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集成温湿度、大气压、C.T(conductivity temperature)、温度链及水听器等多个传感器。在硬件电路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完成程序的编写,实现各观测模块全天候的自动化观测;为实现无人值守状态下的持续性观测,选型低功耗电子元器件,设计低功耗硬件电路,并且设置负载电源控制策略,用于延长监测系统的工作时长;设计冰下浅表层声学特征信息提取方案,完成北极海洋声场环境的观测目标;通过采用Java语言和SQL数据库对远程监控平台的设计,实现现场原位数据的接收和系统工作状态的实时监测;因此,基本完成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的研发,实现了对北极海冰变化及海洋声场环境的观测。极地声学监测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包括气象要素、海冰温度剖面、浅表层温盐剖面、声信号特性等观测模块及通讯模块、供电模块、GPS模块等功能部分,能够完成冰上气象、海冰物理、浅表层声学特性以及水文剖面参数的持续性观测。根据系统设计的采样策略与铱星通讯策略,完成各个观测模块原位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发送,并且通过铱星通讯模块实现大数据的传输任务。声信号特征信息提取方案的设计是整个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包括噪声矢量场与猝发声场事件的特征信息提取。在猝发声场事件观测中,对系统采集的声场数据进行猝发声场事件检测算法,辨别噪声声场和猝发声场事件,并通过声压与振速信号提取特征和方位信息;在噪声矢量场观测中,通过特征信息提取算法,利用声压与振速信号运算得到互功率谱、平均功率等声学特征信息,因此确保获取冰下浅表层的声场环境观测数据。在完成声学监测系统样机的研发后,对系统进行野外国内实验,并且通过实验室内的低温性能和功能测试等大量实验,因此能够验证声学监测系统功能的可行性和数采模块的稳定性;在后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中,提出对监测系统的优化方案,保证原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传输成功率,为未来在北极中心区域的布放打下良好的基础。
牛瑞丽[9](2020)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电气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电能需求量与日俱增,进而导致电气火灾事故频发。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出台相关的电气火灾预警方法,做到早预防、早准备;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起更加稳定、高效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提高电气火灾的监控力度。本文的目的就是建立这样一套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从硬件与软件层面进行系统的全面设计,主要设计内容如下:针对我国目前的电气火灾防护情况,对国内外电气火灾监控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该系统以电气线路里的剩余电流与温度参数作为输入量,通过对探测器、监控设备以及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实现对电气火灾的稳定、实时地监控。本系统总体是基于分层分布式架构的,利用CAN总线与以太网结合的组网方式,实现对大规模电气线路的集中式管理,软硬件系统的具体设计如下:1.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硬件由探测器与监控设备构成。其中,探测器包括微控制器、数据采集、人机交互、参数存储、数据通信、控制输出以及电源等模块,对数据采集模块的信号检测原理进行分析,并讨论相应的硬件选型。监控设备包括微控制器、从控制器、以太网通信、CAN通信、存储电路、微型打印机、声光报警、电源等模块,分析监控设备工作原理。针对所提出的硬件设计方案,分别对探测器与监控设备进行程序设计,探测器包括数据采集、处理以及通道故障检测程序设计,监控设备包括从控制器程序设计以及CAN总线通信与以太网通信的配置。2.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从多线程、数据库、网络通信以及交互界面四个方面展开。多线程设计提高上位机数据接收和处理的并发能力;数据库是通过My SQL数据库实现的,设计了监控设备、探测器、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历史故障报警等五种数据表,对数据类型与功能进行介绍。网络模块基于多线程和Socket网络通信编程实现了可伸缩的异步通信,并设计了监控设备总线节点数量配置信息、探测器实时数据信息格式以及监控设备状态信息格式。交互界面基于Qt平台开发,由节点实时状态、设备实时状态、节点历史数据查询、节点报警故障查询、设备故障查询和关于系统界面等六个子菜单构成。最后,对本系统从数据检测精度、监控报警、远程通信三个方面进行测试。最终测试表明,本文设计与搭建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无论是功能指标还是性能指标都可以达到预期需求,该系统可以进行大规模部署,为电气火灾的预防与控制带来便利。
孙国中[10](2020)在《基于EIT的土壤检测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水分盐分是作物生长和评估环境的重要指标,传统土壤水分盐分的测量方法大多不能反映土壤水分盐分的空间分布、且破坏土壤结构。电阻抗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是一种以被测物体电导率分布为成像目标的成像技术,主要应用在无损检测领域。本课题提出了基于EIT的土壤电阻抗成像技术(Soil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SEIT),用于土壤的水分盐分的检测。SEIT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产生激励信号并完成像数据采集,软件部分是通过上位机实现土壤电阻抗分布成像。论文首先分析了EIT成像理论基础,包括数学建模、EIT正问题和逆问题的求解。然后对SEIT系统进行设计,提出了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上位机、下位机主站和下位机从站。下位机主站主要是实现上位机与下位机从站之间的通讯以及数据传输,并为下位机从站产生激励信号;下位机从站通过微控制器实现多通道数据采集、A/D转换、多路开关切换和远程数据传输等功能。通过功能分析提出下位机硬件实现框架并选择合适的芯片完成硬件的设计,结合硬件电路的设计,提出了控制程序的流程。最后,通过SEIT系统建模完成了正问题和逆问题的仿真分析;将硬件电路和控制程序相结合进行系统调试,验证了SEIT系统的数据采集、多路开关的快速切换和数据传输等功能;分析了系统的性能并完成了图像重建实验,验证了SEIT系统下位机硬件电路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控制程序的正确性。
二、二总线远程直流供电及信号发送接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总线远程直流供电及信号发送接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结构安排 |
第2章 灌溉控制器总体设计与数据融合算法 |
2.1 需求分析 |
2.2 总体设计与研发流程 |
2.2.1 总体设计 |
2.2.2 研发流程 |
2.3 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 |
2.3.1 算数平均值估计算法 |
2.3.2 多传感器自适应加权融合算法 |
2.3.3 数据融合算法仿真与分析 |
2.3.4 数据融合算法抗干扰能力仿真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灌溉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灌溉控制器整体结构 |
3.2 网关中继和采集控制端硬件设计 |
3.2.1 主控核心电路设计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3.2.3 RS485 电路设计 |
3.2.4 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 |
3.2.5 SD存储卡电路设计 |
3.2.6 NB-IoT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3.2.7 LoRa模块硬件设计 |
3.2.8 POWERBUS模块硬件设计 |
3.2.9 实物展示 |
3.3 手持端硬件设计 |
3.3.1 主控核心电路设计 |
3.3.2 电源电路设计 |
3.3.3 OLED显示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3.3.4 按键电路设计 |
3.3.5 JTAG调试电路设计 |
3.3.6 实物展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灌溉控制器程序设计 |
4.1 网关程序设计 |
4.1.1 建立网络连接程序设计 |
4.1.2 网络断开重连程序设计 |
4.1.3 发布订阅程序设计 |
4.2 中继节点程序设计 |
4.2.1 LoRa数据发送程序设计 |
4.2.2 LoRa数据接收程序设计 |
4.2.3 POWERBUS程序设计 |
4.3 手持端程序设计 |
4.4 采集控制端程序设计 |
4.4.1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4.2 数据融合程序设计 |
4.4.3 灌溉控制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灌溉控制器测试与分析 |
5.1 硬件设备测试与分析 |
5.1.1 网关测试与分析 |
5.1.2 中继节点测试与分析 |
5.1.3 手持端测试与分析 |
5.1.4 采集控制端测试与分析 |
5.2 数据融合算法测试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采煤机状态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采煤机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采煤机状态监测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设计原则 |
2.2 采煤机状态监测系统通信方案研究 |
2.2.1 系统无线通信方案研究 |
2.2.2 系统有线通信方案研究 |
2.3 系统上位机系统方案设计 |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ZigBee通信模块 |
3.1.1 ZigBee技术介绍及ZigBee协议栈 |
3.1.2 ZigBee网络的设备类型和拓扑结构 |
3.1.3 ZigBee模块硬件设计 |
3.2 CAN总线通信模块 |
3.2.1 CAN总线工作原理 |
3.2.2 CAN总线硬件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采煤机远程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ZigBee模块软件设计 |
4.1.1 ZigBee网络软件开发环境 |
4.1.2 协调器节点程序设计 |
4.1.3 路由节点程序设计 |
4.1.4 终端节点程序设计 |
4.2 CAN总线模块软件设计 |
4.2.1 开发平台介绍 |
4.2.2 CAN总线工作流程 |
4.2.3 CAN总线节点软件设计 |
4.3 上位机程序设计 |
4.3.1 上位机开发环境 |
4.3.2 NI-VISA |
4.3.3 LabVIEW各模块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调试测试 |
5.1 采煤机实验台装置组成 |
5.2 ZigBee模块通信测试 |
5.3 CAN总线与ZigBee相互通信测试 |
5.4 系统总体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商住建筑群电气火灾监测预警及消防安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现阶段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商住建筑群电气火灾成因与特点分析 |
2.1 电气火灾的成因分析 |
2.1.1 引发电气火灾的直接原因分析 |
2.1.2 引发电气火灾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2.2 陕西省电气火灾情况分析 |
2.2.1 电气火灾的基本情况 |
2.2.2 电气火灾的时间分布 |
2.2.3 起火区域、场所的分析 |
2.2.4 引火源、起火源的分析 |
2.3 商住建筑群电气火灾的特点分析 |
2.3.1 规律性 |
2.3.2 不确定性 |
2.3.3 危害大 |
2.4 本章小结 |
3 商住建筑群电气火灾监测预警方法 |
3.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原理与组成 |
3.1.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原理 |
3.1.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 |
3.1.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形式 |
3.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原理与组成 |
3.2.1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原理 |
3.2.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组成 |
3.2.3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形式 |
3.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作用分析 |
3.4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各模块设计 |
3.4.1 现场设备层模块设计 |
3.4.2 网络通信层模块设计 |
3.4.3 中心管理层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某商住建筑群电气火灾监测预警应用实例 |
4.1 某商住建筑群及各单体建筑情况分析 |
4.1.1 建筑群基本情况 |
4.1.2 单体建筑情况 |
4.1.3 电气火灾监测预警功能需求分析 |
4.2 某商住建筑群电气火灾监测预警系统构架研究 |
4.2.1 系统整体布局 |
4.2.2 系统有关探测器布局 |
4.2.3 系统各模块间通信线路布置及有关要求 |
4.3 某商住建筑群电气火灾监测预警系统各模块选择 |
4.3.1 现场设备层模块选择 |
4.3.2 网络通信层模块选择 |
4.3.3 中心管理层模块选择 |
4.4 监测预警系统调试与验收 |
4.4.1 系统调试 |
4.4.2 系统验收 |
4.5 系统报警及故障的处理 |
4.5.1 报警的一般处理方法 |
4.5.2 系统故障的一般处理方法 |
4.5.3 漏电故障检查 |
4.6 本章小结 |
5 商住建筑群消防安全对策研究 |
5.1 建筑群消防安全问题分析 |
5.1.1 建筑群建筑本质消防风险较大 |
5.1.2 建筑自动消防设施日常未发挥作用 |
5.1.3 火灾扑救方面存在制约因素较多 |
5.1.4 电气火灾科技防范动力不足 |
5.2 建筑群消防安全对策 |
5.2.1 加强电气火灾隐患综合治理 |
5.2.2 加强各级消防责任制落实 |
5.2.3 加强消防科技防范 |
5.2.4 加强灭火救援准备工作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通讯总线的选取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设计 |
2.1 货舱装载控制系统概述 |
2.2 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特点 |
2.3 货舱装载控制系统的组成 |
2.3.1 机械子系统 |
2.3.2 控制子系统 |
2.3.3 驱动子系统 |
2.4 系统设计 |
2.4.1 系统整体设计 |
2.4.2 硬件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货舱装载控制系统拓扑结构的设计 |
3.1 货舱装载控制系统节点分组 |
3.2 通讯需求分析 |
3.3 拓扑结构设计方案 |
3.3.1 典型的网络拓扑结构简述 |
3.3.2 货舱装载控制系统拓扑结构设计方案 |
3.3.3 一种新的计算CAN总线通讯负载率的方法 |
3.3.4 三种拓扑方案的总线负载估算 |
3.3.5 选定拓扑结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AEJ1939的应用层协议及通讯矩阵的设计 |
4.1 基于SAE J1939应用层协议的简介 |
4.1.1 报文ID制定 |
4.1.2 报文协议内容设计规则 |
4.1.3 J1939报文解读 |
4.2 通讯矩阵的设计 |
4.2.1 控制节地址分配 |
4.2.2 信息帧编码 |
4.2.3 信息帧数据域定义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ANoe的拓扑结构仿真研究 |
5.1 CANoe软件介绍 |
5.2 简化拓扑结构 |
5.3 数据库CANdb++的建立 |
5.4 节点程序设计 |
5.4.1 仿真面板的设计 |
5.4.2 控制节点程序设计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CAN总线的绞车提升信号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绞车信号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需求总体分析 |
2.2 系统通信总线及协议规范 |
2.3 绞车信号系统功能设计 |
2.4 系统设计方案 |
第三章 绞车信号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控MCU芯片设计 |
3.1.1 STM32主控板电源电路设计 |
3.1.2 STM32单片机启动模式和时钟设计 |
3.1.3 STM32主控板通信电路及接口电路设计 |
3.1.4 JTAG仿真口电路设计 |
3.2 数字语音模块硬件设计 |
3.3 电压监测模块设计 |
3.4 信号检测及回路闭锁设计 |
3.5 CAN通信模块设计 |
3.6 电路保护方案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绞车信号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程序设计 |
4.2 数字语音程序设计 |
4.3 电压监测程序设计 |
4.4 信号检测程序设计 |
4.5 CAN通信模块及优先级仲裁设计 |
4.5.1 报文的发送与接收 |
4.5.2 信号优先级需求分析 |
4.5.3 帧优先级仲裁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AN总线传输距离优化 |
5.1 影响CAN总线传输距离的因素分析 |
5.1.1 网络传输延时 |
5.1.2 振荡器容差 |
5.1.3 位定时要求 |
5.1.4 总线终端电阻 |
5.1.5 网络拓扑结构 |
5.2 CAN总线传输距离优化研究 |
5.2.1 位定时参数优化研究 |
5.2.2 终端匹配电阻优化研究 |
5.2.3 通信介质延迟特性研究 |
5.2.4 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6.1 系统平台搭建及功能测试 |
6.2 传输速率测试 |
6.3 最佳匹配电阻优化测试 |
6.4 数据传输准确率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设计方案 |
附录 B 设计图纸 |
附录 C 设计说明及规范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CAN总线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气火灾产生原因分析 |
1.2.1 电气短路 |
1.2.2 电气线路超负荷 |
1.3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发展状况 |
1.3.1 国外发展状况 |
1.3.2 国内发展状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CAN总线电气火灾报警装置总体设计 |
2.1 火灾报警系统设计指标 |
2.2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设计指标 |
2.2.1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主要功能 |
2.2.2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的指标设计要求 |
2.3 监控软件设计方案 |
2.3.1 编程方案的确定 |
2.3.2 软件的设计要求 |
2.4 通信方式的选择和依据 |
2.4.1 基于无线技术的方案 |
2.4.2 基于有线技术的方案 |
2.4.3 监控系统通信方案的论证 |
2.4.4 CAN总线的基本规则 |
2.4.5 CAN总线与485总线响应时间对比 |
2.4.6 CAN总线应用可行性分析 |
2.5 电气火灾监控设备和探测器的组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CAN总线电气火灾监控装置硬件设计 |
3.1 探测器电路设计 |
3.1.1 温度采集与调理电路 |
3.1.2 剩余电流检测电路 |
3.2 监控设备电路设计 |
3.2.1 嵌入式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3.2.2 报警电路设计 |
3.2.3 人机交互电路设计 |
3.3 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
3.3.1 485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
3.3.2 CAN总线通信电路设计 |
3.4 硬件电路中抗干扰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 CAN总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4.1 探测器软件的设计 |
4.1.1 剩余电流信号处理 |
4.1.2 温度信号处理 |
4.1.3 探测器抗干扰设计 |
4.2 监控设备程序设计 |
4.2.1 人机交互界面程序设计 |
4.2.2 报警功能程序实现 |
4.3 通信功能程序实现 |
4.3.1 485通信数据格式 |
4.3.2 485通信初始化 |
4.3.3 CAN总线通信初始化 |
4.3.4 CAN总线数据的收发 |
4.4 CAN通信协议概述 |
4.4.1 参数功能 |
4.4.2 应用层协议 |
4.4.3 应用层功能 |
4.5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测试方案设计及系统测试 |
5.1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5.2 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实现 |
5.3 电气火灾监控装置测试 |
5.3.1 探测器数据精度检测 |
5.3.2 监控报警功能测试 |
5.3.3 其它基本功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信电共线的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
2.2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选型及设计 |
3.1 信电共线主机模块核心电路 |
3.1.1 信电共线主机模块电源电路设计 |
3.1.2 信电共线主机模块通讯电路设计 |
3.2 信电共线从机模块核心电路 |
3.2.1 信电共线从机模块电源电路设计 |
3.2.2 信电共线从机模块通讯电路设计 |
3.2.3 信电共线从机模块传感器及电动球阀驱动电路设计 |
3.3 信电共线主、从系统传输距离分析 |
3.4 土壤湿度传感器选型 |
3.5 水流感应自动开关控制器选型 |
3.6 电动球阀选型 |
3.7 MCGS组态屏选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通讯协议设计 |
4.1 Modbus通讯协议介绍 |
4.2 信电共线系统Modbus协议设计 |
4.3 通讯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态设计 |
5.1 MCGS组态软件的介绍 |
5.2 节水灌溉组态系统的创建过程 |
5.2.1 工程的建立及分析 |
5.2.2 实时数据库的制作 |
5.2.3 欢迎界面的建立 |
5.2.4 作物灌溉模型选择界面的建立 |
5.2.5 手动全局控制界面的建立 |
5.2.6 组界面的建立 |
5.2.7 数据显示界面的建立 |
5.2.8 设备的连接设置 |
5.2.9 控制流程的编写 |
5.2.10 安全机制的建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 |
6.2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扩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8)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二章 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设计 |
2.1 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总体结构 |
2.1.1 设计要求 |
2.1.2 总体结构 |
2.1.3 无线通讯系统 |
2.1.4 GPS定位模块 |
2.2 传感器选型 |
2.2.1 气象观测模块 |
2.2.2 冰下浅表层温盐剖面观测模块 |
2.3 海冰温度剖面观测模块设计 |
2.3.1 设计要求 |
2.3.2 高精度铂电阻温度链设计 |
2.3.3 海冰温度链老化实验 |
2.4 冰下浅表层声学观测模块设计 |
2.4.1 结构组成 |
2.4.2 技术参数 |
2.4.3 接口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中声信号特征信息提取方案设计 |
3.1 北冰洋浅表层噪声分析 |
3.2 声信号特征信息提取总体方案 |
3.3 浅表层噪声矢量场观测 |
3.3.1 各向同性噪声矢量场特性分析 |
3.3.2 噪声矢量场特性提取算法 |
3.4 浅表层猝发声场事件观测 |
3.4.1 各向同性噪声矢量场特性分析 |
3.4.2 猝发声场事件检测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4.1 监测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4.1.1 主控单元MSP430F5438A电路设计 |
4.1.2 电压、电流监测电路设计 |
4.1.3 实时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
4.1.4 串口模块电路设计 |
4.2 串行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2.1 RS-232串行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2.2 RS-485串行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
4.3 电源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5.1 监测系统主程序设计 |
5.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5.2.1 气象观测模块采集程序设计 |
5.2.2 海冰温度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5.2.3 CT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5.2.4 水听器采集程序设计 |
5.3 铱星通讯传输程序设计 |
5.4 负载电源控制策略设计 |
5.5 远程监测平台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应用分析 |
6.1 实验室调试 |
6.1.1 低温性能测试 |
6.1.2 联调实验 |
6.2 国内野外实验 |
6.2.1 试验场地选取 |
6.2.2 试验方法设计 |
6.2.3 现场数据分析 |
6.3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完成的工作 |
1.3.1 需求分析及前期准备工作 |
1.3.2 系统设计与实现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课题需求分析 |
2.1 需求概述 |
2.2 监控结构分析 |
2.3 需求分析 |
2.3.1 功能性需求 |
2.3.2 非功能性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2 探测器总体设计 |
3.3 监控设备设计方案 |
3.4 上位机控制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备程序设计 |
4.1 探测器程序设计 |
4.1.1 子功能模块 |
4.1.2 总体流程 |
4.1.3 数据采集模块 |
4.1.4 数据处理模块 |
4.1.5 通道故障检测模块 |
4.2 监控设备程序设计 |
4.2.1 子功能模块 |
4.2.2 从控制器程序 |
4.2.3 通信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多线程设计 |
5.2 数据库设计 |
5.3 网络通信设计 |
5.4 交互界面设计 |
5.4.1 总体设计 |
5.4.2 界面布局 |
5.4.3 界面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实现 |
6.2 系统测试 |
6.2.1 检测精度 |
6.2.2 报警功能 |
6.2.3 通信功能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EIT的土壤检测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水分盐分的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EIT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SEIT系统的技术原理 |
2.1 传统土壤水盐分检测技术 |
2.1.1 土壤环境物理敏感场电导率特性分析 |
2.1.2 传统土壤水分测量方法 |
2.1.3 传统土壤盐分测量方法 |
2.2 EIT成像理论基础 |
2.2.1 EIT数学模型 |
2.2.2 EIT正问题求解 |
2.2.3 EIT逆问题求解 |
2.3 SEIT系统的总体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EIT系统下位机主站的设计 |
3.1 SEIT系统下位机主站的总体设计 |
3.2 SEIT系统下位机主站硬件设计 |
3.2.1 微控制器模块设计分析 |
3.2.2 通讯模块设计分析 |
3.2.3 电源电路设计分析 |
3.2.4 激励源模块设计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EIT系统下位机从站的设计 |
4.1 SEIT系统下位机从站的总体设计 |
4.2 SEIT系统下位机从站硬件设计 |
4.2.1 微处理器的选择及设计分析 |
4.2.2 电源电路设计分析 |
4.2.3 通讯模块设计分析 |
4.2.4 多路开关设计电路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EIT系统控制程序设计分析 |
5.1 控制程序总体设计方案 |
5.2 数据采集模块 |
5.3 数据传输模块 |
5.3.1 通信协议 |
5.3.2 数据传输过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EIT系统的调试与仿真分析 |
6.1 SEIT系统的仿真研究 |
6.1.1 正问题的仿真 |
6.1.2 逆问题的仿真 |
6.2 SEIT系统的调试与结果分析 |
6.2.1 系统调试 |
6.2.2 系统性能分析 |
6.2.3 图像重建实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7.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二总线远程直流供电及信号发送接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M32的灌溉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 曲颂.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采煤机状态参数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 过超.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3]商住建筑群电气火灾监测预警及消防安全对策研究[D]. 贾智有.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飞机货舱装载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D]. 卢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基于CAN总线的绞车提升信号系统设计[D]. 郭佳.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6]基于CAN总线的电气火灾监控装置开发与研究[D]. 葛健炎. 扬州大学, 2020(04)
- [7]基于信电共线的节水灌溉智能控制系统设计[D]. 刘洪静. 河南师范大学, 2020(08)
- [8]冰-海界面声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崔凯彪.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牛瑞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10]基于EIT的土壤检测技术的研究[D]. 孙国中. 上海电机学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