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市老龄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袁德娟[1](2021)在《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六安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面临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相比城镇,农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家庭结构不断缩小、外出务工人员迁出频繁,以及传统孝道理念淡化,造成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国提出要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机构养老作为社会化养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弥补农村地区家庭养老资源的不足,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养老服务需求,缓解家庭养老压力。在老龄化的背景下,六安市农村地区也面临同样的养老难题,机构养老的作用不容忽视。为此,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六安市农村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进行调查,并了解相应的影响因素,对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六安市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7.0分析软件,对六安市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将自变量划分为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主观规范因素和社区支持因素四个维度,在家庭特征、主观规范因素中加入邻里关系、生活满意度这2个新指标,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根据二元Logistics结果可知学历、家庭年收入和对养老机构了解程度与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健康水平、邻里关系和养老机构距离与机构养老意愿呈负相关关系,且生活满意度、所在村庄养老设施的完善程度、生活环境对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无显着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本文为六安市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宣传;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通过这些对策建议,不断促进六安市机构养老社会化发展,进而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减轻养老负担。
张刚[2](2021)在《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人口结构老化、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速度快等特点,一方面,家庭人口结构的老化,使家庭养老能力趋于弱化,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趋于多元化,普通家庭老年人养老困难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深入分析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现状,从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老年人服务需求入手,探索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本文首先分析了老龄化加剧、养老需求多样化、传统养老方式弱化等时代发展背景,解析了老年人口、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设施等相关概念,明确了本文研究目的为探索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为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策略支撑;其次、分析了北京、上海、日本和英国等国内外先进地区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总结了北京、日本等以居家养老为主导的社区嵌入式服务模式,为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第三、通过实地调研、资料数据分析、访谈等方式,分析了西安市老年人口特征和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并按照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现状养老服务设施类型深入研究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现状,总结出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在体系搭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与管理运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通过分析养老服务设施对不同人群、不同生理阶段和西安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三方面的支撑度分析,梳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主要短板,为制定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策略提供导向。第五、针对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养老服务发展趋势,从养老服务设施层级设置、功能定位、医养结合等方面,提出“市级、区级、镇街级、社区级”四级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优化方案,并从养老设施布局优化、医养设施融合、刚弹结合的设施管控措施、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养老延伸服务模式、产业化带动等方面,研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方面的发展策略,从资源统筹、基层助老制度建设等方面,研究养老服务设施管理运营方面的提升策略。
孙敬华[3](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邹灿[4](2021)在《面向城市生活垃圾全程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 ——基于“权利-义务”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活垃圾快速增长是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与挑战,垃圾填埋场等末端处置设施从选址建设直至运营封场,一直伴随着邻避现象和环境正义的争论。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进一步将生活垃圾相关议题从末端设施影响拓展至居民源头分类,各环节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权利和义务界定成为学界和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辨析了环境正义的内涵,剖析环境权利义务在垃圾管理各环节和责任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基于“权利—义务”统一视角探讨了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中的环境正义问题。选取上海市为研究区域,从居民源头分类、社区次级分拣、市政末端处置等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并通过系统模拟提出了应对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从理论体系上,对生活垃圾管理过程的环节及其中关键因素进行识别,划分系统内各环节边界,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中的环境正义。研究发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过程的环境正义影响因素由多维度确定,各因素对环境正义的影响作用由环节、相关方、空间尺度等定义;相关环境正义应由传统邻避设施引发的环境风险分配延伸至源头分类、次级分拣和末端处置等垃圾管理的全过程,由关注政府公众间权责争议拓展至居民、物业、居委会和政府间环境义务配置及环境权利让渡的综合调控;应通过承认正义、分配正义与程序正义串联及反馈,将各管理环节与行为态度、分类绩效及邻避问题表现等作为系统调控的主要因素。(2)针对居民源头分类环节,系统梳理相关责任主体环境义务,识别了影响居民垃圾源头分类的关键因子,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开展了560份面对面结构式问卷访谈,将风险感知因子纳入计划行为理论,分别建立了传统、基础和拓展模型,探究居民、物业、居委会等利益相关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研究发现,制约源头分类工作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垃圾分类的自主完成以及干湿分离基础上的分类细化,垃圾分类责任主体意识树立则是改善居民源头分类的关键;居委会和物业的环境义务履行对居民垃圾分类态度的形成影响显着,提升垃圾管理公信度的主要任务是避免“垃圾混合收运处理”以及“分类宣传言过于实”的现象出现;拓展模型显示疫情防控促进了居民垃圾源头分类行为,垃圾分类借鉴疫情联防联控的工作经验具有实践意义。(3)针对社区次级分拣环节,辨析了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下社区管理的权利来源,调查分析了上海市2017年193个街镇4466个小区的垃圾分类状况,从4级变量65项指标全面评估社区垃圾分类情况,探究相关环节权利让渡与垃圾分类绩效间联系。研究发现,指标体系信度系数0.808,主因子提取率79.17%,具有完备性和针对性;全市垃圾分类绩效得分达到“达标”和“示范”的小区占40.77%和4.75%,影响生活垃圾分类绩效提升的因素为硬件配置、制度执行和减量成效;次级分拣环节主要责任主体为居委会和物业,限制各方环境义务履行的短板在于“分类投放容器的数量和配比”以及“责任告知书中相关义务确定”;结合社区特征和垃圾管理方式的回归分析表明,分类绩效良好的社区呈现出小区类型新式、垃圾管理独立、投放点设立正式、垃圾收运正规等特征;各方权利让渡后的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具备一定自主空间,适应性垃圾管理模式探索具有可行性。(4)针对市政末端处置环节,辨析了末端处置与源头分类权责关系,将分类绩效评估和公平理论纳入环境正义分析范畴,设计了基于权利义务统一的环境正义指数,建立了“邻避效应分析—分类绩效评估—环境正义测算”的环境正义空间量化方法,基于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数据以及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了处置设施的邻避影响范围及空间分异,评估了弱势群体受到的邻避影响。研究发现,上海市垃圾处置设施的影响范围覆盖面较广,邻避影响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江桥生活垃圾焚烧厂和蕴藻浜垃圾中转站等大型设施所处的中环-外环间地区对应成为邻避效应最显着区域,该现象与垃圾处置设施的选址原则和类型用途有关;结合垃圾分类义务履行情况加权后的环境正义指数显示,以长征镇为代表的个别街镇存在环境风险小、分类绩效低等权责不匹配现象;邻避影响的基尼系数为0.418,垃圾处置设施负外部性呈现出不均衡分配,自理障碍者、老龄人口、失业人群和低学历者受影响程度高于人群平均水平,最易成为抵抗路径最小化的选择对象。(5)从生活垃圾全过程系统管理角度,探讨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在识别环保投资、第三产业人员占比、垃圾产生量、垃圾处置量、垃圾箱和收集点数量等指标基础上,筛选出分别对应物业、居委会和政府权利义务的设施建设、引导规范和环境补偿三项调控指标,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预测环境正义发展变化的系统模型。研究发现,基于当前环境管理模式,2035年远景规划下公众的权利享有与义务履行趋向平衡,环境正义指数达0.799;环保投入和设施建设成为影响环境正义实现的关键因素,对应情景下的环境正义指数可分别提升至0.805和0.900,建议加强政府经济激励和物业设施配置的促进作用。
赵威[5](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子女离巢现象日益严重,独居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独居老人的日常照料,健康照顾等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在高校社区还伴有独居老人对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等高层次需求的更加复杂的特点,亟需找到特殊的手段和方法加以解决。本文针对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L大学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不同于普通类型的社区老年人,高校社区高龄独居老人除去日常照料和陪护需求之外,在精神慰藉方面有更加强烈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获得人格的尊重和情感支持、期待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及倾诉的需求等。笔者基于社会支持理论,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对其中的一位独居老人Y进行了实务干预,并且围绕独居老人的需求,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模式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认为,高校社区最迫切需要养老服务的群体是高龄独居老年群体,他们所面临的独特服务需求、性格特点和所具有的文化资本,是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前提,也是社区养老服务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从Y老人自身、朋辈群体、大学生及社区等不同层面进行了两个阶段共七次的介入。第一个阶段是运用人生回顾疗法对老人进行精神慰藉,排解了Y老人的孤独情绪,满足了老人的人格尊重需求;第二个阶段是构建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链接大学生及社区资源,满足了老人的社会交往需求,为老人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最后通过访谈法评估发现社会工作在满足Y老人的养老需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解决L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有积极效果。在理论与实务介入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在面对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时可优先考虑独居老人的家庭因素,同时高校社区应提高对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重视程度。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高校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提供了借鉴,丰富了相关的研究。
金羽瑶[6](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上海社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城镇化的推进使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考验。鉴于此,积极老龄化理念得以大力倡导,社区互助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方式也应运而生。作为介于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重要补充,社区互助养老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老年人营造了一个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共同体,有助于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赢。但是,目前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少,社会对互助养老的认知也有限,这一新型养老方式在未来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作为切入点,分析社区互助养老的演变逻辑,并从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层面剖析社区互助养老的价值所在以及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互助养老的功能定位。通过对上海市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以半结构式访谈和案例研究的方式,选取上海市的典型社区,如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徐汇区长桥街道、长宁区新华路街道、静安区曹家渡街道等,揭示上海社区互助养老的具体做法。围绕积极老龄化的三大支柱——健康、参与和保障,全面总结上海社区互助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与典型案例,得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经验启示,为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拓宽思路,给出进一步完善社区互助养老的对策建议。本次半结构式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区民政局及街道养老服务的负责人、社区老年人等,访谈内容包括:社区互助养老现状、对互助养老的认知程度、老年人的参与意愿、社区互助养老的保障举措等。通过与访谈对象的交流以及整理资料后,发现目前上海在推进这一养老模式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维度上对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关注不足;参与维度上社区缺乏互助养老的渠道和平台;保障维度上在政策、资金、设施和人才方面都应进一步完善。对此,在健康层面,政府应以积极老龄化为导向,发挥“能促者”作用,既要精准识别互助养老的身心需求,也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优势资源和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互助养老服务的质量。在参与层面,政府应注重舆论引导,社区应着力宣传带动,还要建立双重激励机制,强化老年人对于互助养老的参与热情。在保障层面,政府应构建完善的政策法规,开辟多元的资金渠道,配套完备的服务设施,推动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多管齐下为社区互助养老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养老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马骁[7](2020)在《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家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内容,是当前国家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十三五”以来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升,但当前服务体系满足目标人群需求的能力仍不高,城市老年人在多个服务项目上的整体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反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程度不理想,无法为潜在服务对象提供充分的进入服务体系的机会。服务的不可及主要与地方社会服务网络对人群设置的障碍有关,提高服务的可及性是一项供方的责任,有必要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对服务可及性的困境及成因做出探讨。然而当前国内研究者对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理论解读和实证研究较少,对政策实践中什么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测量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如何确定影响服务可及性的因素等问题的解答欠缺理论指导。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补充国内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从服务供给的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及成因,并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试图解答“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方组织结构如何影响服务的可及性?”这一研究问题,具体分为“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有哪些,他们在服务筹资、输送和规制中的角色是什么?”“现有供给模式下的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现状如何?”“多元主体参与供给的模式是如何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产生影响的?”“如何调整现有的多元主体供给结构以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四个子问题。研究思路是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多元供给主体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的组织和行为方式,以及现有供给模式下的服务可及性现状和问题做出描述分析;并从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中探寻影响服务可及性问题的结构性成因,以为实践中改进相关政策执行的结构、过程和结果提供参考。本研究将山东省济南市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主要通过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采用质性研究的三级编码资料分析方法对研究问题作出解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为:(1)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市场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其中政府部门承担着服务筹资和规制责任,社会主体主要参与服务的输送。(2)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差,从可及性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四个评价维度展开来看,这一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服务对象范围局限、服务项目与内容层次低,服务的可获得性较弱;专业性的需求评估手段和服务对象分类分级标准缺失,服务过程和内容的适切性不足。(3)在服务的筹资、输送和规制三个维度中,均发现了服务供给的组织结构对服务可及性产生影响的方式:服务的资金来源和筹资规模影响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待遇标准以及社会主体参与服务输送的积极性,从而对服务的可获得性产生影响;服务输送主体的性质、能力和服务生产形式影响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对服务的可获得性、空间可达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均能产生影响;缺少专业的需求评估手段和精确的服务分类分级的服务规制特征造成服务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对服务的适切性产生了影响。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本研究得到的最终结论是:当前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采用了公共筹资、社会主体输送、公共规制的供给模式,这一供给模式下的资金规模有限、服务主体参与能力不足、资金和服务的规制手段粗糙,导致服务的整体可及性较弱。针对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在服务筹资方面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在服务输送方面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丰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在服务规制方面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加强对服务质量的评估等政策建议。本研究补充了国内关于服务可及性概念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借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在国内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开展的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对政策实践中有效评估标准的构建、有针对性地完善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提升共建共享发展中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增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资源的均等分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提出了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居家养老服务制度的衔接问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福利多元供给问题、服务使用者对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和可及性现状的评价问题、精细化的“可及性”量化指标的构建问题等,这些问题有待于开展后续研究得到解决。
余峰[8](2020)在《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失智症是一种多发于老年群体的慢性认知功能退化的疾病,通常被人们称之为老年痴呆症,患有失智症的老人群体常被称为失智老人,近年来失智老人的人数不断上升。由于失智症的不可治愈性和不可逆性,失智老人的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会逐步丧失,失智即意味着失能。因此失智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比健康老人更加强烈也更加复杂。而当前我国对失智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足,现有的养老服务供给常常难以满足失智老人的需求。轻中度的失智老人得不到早期的干预治疗,加剧了病情的发展,重度失智的老人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和照护,导致失智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低下。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国内外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相关的文献,了解了国内外对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长护险”试点城市苏州市进行实地调查,选取精神卫生中心、养老机构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地发放问卷以获取失智老人的基本情况和养老服务需求情况,根据问卷得出:失智老人的自理能力普遍较差,自理能力与年龄成反比;失智老人的照护人员以其配偶为主;失智老人对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尤为突出等情况。之后对苏州市有关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的政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并辅以访谈的形式与不同供给主体包括政府、机构、社区和家庭成员进行对话。发现苏州市失智老人的养老服务供给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1)政府责任缺位,政策缺乏针对性;(2)缺乏科学的预防和评估机制;(3)人力资源不足,照护人员压力大;(4)精神慰藉服务供给不足。最后本文针对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即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养老服务政策;加强预防和心理干预,建立科学评估体系;整合资源,构建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网络;以人为本,注重失智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曹海苓[9](2020)在《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服务保障需求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给政府老年服务行业治理带来了严峻考验。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政府经济上不堪重负的双重压力下,社会化养老成为我国缓解养老负担压力的现实出路。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是指在遵循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下,通过社会途径,由包括政府、家庭、市场、社区等在内的多元服务主体为满足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共担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方式。从提供主体视角讲,社会化养老强调养老资源由传统的家庭、政府的一元或二元向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的转化。从社会化养老的客体角度讲,社会化养老面向社会全体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普遍化。同时,社会化养老更加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决定作用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特征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完善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应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养老作为关系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其解决得程度如何与执政党的执政成效息息相关,决定民心向背,政府作为执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者,应当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政府的本质来讲,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资源的控制者,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其重要的施政目标。养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基础性、现实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乎公共利益,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是衡量现代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尺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构想以来,养老服务在各个阶段都显露出政府参与的痕迹,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保障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然而,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缺乏、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不够、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市场化运行中监管缺失等缺陷与不足,这说明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依然未能找准自身的定位,未能真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其职能。由于养老服务兼具政府保障特征和社会公益福利性质,适应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培育和扶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已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立足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借鉴政府职能、准市场、协同治理等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框架,以社会化养老为研究背景,以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职能的履行与发挥为主体框架,以政府职能的完善为研究主线,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回溯、实践形态、域外经验借鉴、具体完善路径为叙事脉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建议。从政府职能角度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研究,系统探讨和分析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理论依据及行动策略,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内容、边界、存在问题和改进对策,以推动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承担适度、有效职责。这对于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讨论的政治学理论空间,巩固和维护我国政治和谐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构建了政府养老服务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据政府职能理论,从政府管理过程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对政府职能的现实需求,将政府职能界定为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等四个要素,厘清了各要素的功能,为我国政府职能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设计了针对负责养老服务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力量的调查与访谈,在系统分析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2.先行研究中存在重客体研究、轻主体研究的现象,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关键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其他核心主体联动作用的研究视角关注较少。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同行动的过程,主体间关系结构复杂,行动逻辑不尽统一。处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与核心地位的政府如何在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抽离出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资源整合与动员,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是本文研究的亮点之一。3.研究结论的创新。本文提炼出了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研究的新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决策过程是政府行政的核心,政府决策是否科学与公正是决定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否健康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2)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表明,任何单一供给主体独立提供养老服务都存在供给困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重构中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中的政社关系,建立供给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强强联合”。(3)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缺位与越位问题,说明政府未能准确定位自身作用的边界与范围。因此,本文提出,要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改革。
栗圣杰[10](2020)在《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立与民营的机构养老服务在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化养老的进程。当前,社会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养老机构养老,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无法充分展现,床位空缺现象时有发生。那么松江区这种现象是否严重,除了价格差异还有哪些因素是社会对公立养老机构持积极态度的原因,民营养老机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等。论文主要从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论文选取松江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公立与三家民营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聚焦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法,定性跟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主要从如下五方面展开:第一,运用公共物品理论,通过松江区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和分布发展状况选取出进行实地调研的六家代表性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第二,结合公立养老机构的性质,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三家公立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内容、收费水平、床位数、资金人力状况进行汇总并提取共性,同时初步剖析问题成因。第三,针对民营养老机构属性,采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三家民营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内容、收费水平、床位数、资金人力状况进行汇总,探讨民营养老机构现状问题的复杂性。第四,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进行多维比较,分析不同性质养老机构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大家对公立养老机构持积极态度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第五,对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接下来的发展优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松江区存在一部分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民营养老机构床位长期空置现象,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才短缺与缺少人文关怀等因素共同导致其缺乏竞争优势。因此要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机构变革,创新机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扶持力度,社会应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与关注,创新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政策,提升专业养老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机构自身建设,增加人文关怀。相信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选择观念会逐渐转变,这样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才会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上海市老龄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老龄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六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机构养老 |
二、养老机构 |
三、养老意愿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福利多元化理论 |
二、社会支持理论 |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章 六安市农村老年人口及机构养老现状 |
第一节 六安市农村老年人口总体状况 |
一、城乡人口情况 |
二、六十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的总体情况 |
第二节 六安市农村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发展举措 |
一、六安市农村养老机构现状 |
二、发展机构养老的举措 |
第四章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取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查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变量赋值与模型设定 |
一、变量赋值 |
二、计量模型 |
第五章 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描述性统计 |
一、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二、家庭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
三、主观规范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
四、社区支持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单因素交互分析 |
一、个体特征与机构养老意愿的交互分析 |
二、家庭特征与机构养老意愿的交互分析 |
三、主观规范因素与机构养老意愿的交互分析 |
四、社区支持因素与机构养老意愿的交互分析 |
第三节 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一、Logistics回归结果 |
二、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个体要素对机构养老意愿密切相关 |
二、环境因素对机构养老意愿影响显着 |
三、养老机构因素对机构养老意愿作用明显 |
第二节 提高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的对策建议 |
一、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 |
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
三、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宣传 |
四、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六安市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问卷调查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加剧 |
1.1.2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 |
1.1.3 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国家战略 |
1.1.4 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1.3.1 老年人口 |
1.3.2 养老服务体系 |
1.3.3 养老服务设施 |
1.3.4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 |
1.3.5 基层助老制度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框架 |
2 研究综述与相关案例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养老服务体系方面 |
2.1.2 养老服务设施方面 |
2.2 相关政策文件 |
2.3 国内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案例分析 |
2.3.1 北京市以居家养老为主导的社区嵌入式服务 |
2.3.2 上海市养老十五分钟服务圈和长者照护之家 |
2.4 国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案例分析 |
2.4.1 日本以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 |
2.4.2 英国以社区照顾为核心的养老服务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安市老年人口特征与需求分析 |
3.1 西安市总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
3.1.1 西安市概况 |
3.1.2 西安市总人口发展趋势 |
3.2 老年人口现状特征 |
3.2.1 老龄化进程分析 |
3.2.2 老年人口空间分布 |
3.2.3 老年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
3.2.4 老年人口自理能力分析 |
3.2.5 现状老年人口特征 |
3.3 养老需求调查 |
3.3.1 调查方法 |
3.3.2 老年人问卷调查分析 |
3.3.3 老年人口访谈 |
3.3.4 老年人生理特征与设施需求分析 |
3.3.5 老年人养老需求的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
4.1 西安市养老设施体系现状 |
4.1.1 养老服务设施分类 |
4.1.2 养老服务设施层级设置 |
4.1.3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存在的问题 |
4.2 机构养老设施现状 |
4.2.1 机构养老设施概况 |
4.2.2 机构养老设施入住率分析 |
4.2.3 机构养老设施入住人群分析 |
4.2.4 机构养老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
4.2.5 机构养老典型设施分析 |
4.2.6 机构养老设施存在问题分析 |
4.3 社区养老设施 |
4.3.1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
4.3.2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分析 |
4.3.3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情况分析 |
4.3.4 典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分析 |
4.3.5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存在问题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服务能力分析 |
5.1 养老服务设施对不同人群的服务能力分析 |
5.1.1 弱势群体老人的托底养老 |
5.1.2 城镇普通家庭的基本养老 |
5.1.3 农村普通家庭的基本养老 |
5.1.4 高端需求老人养老 |
5.2 养老服务设施对不同生理阶段老年人需求支撑分析 |
5.2.1 健康活跃期设施支撑度分析 |
5.2.2 辅助生活期设施支撑度分析 |
5.2.3 行动不便期设施支撑度分析 |
5.2.4 安宁疗护期设施支撑度分析 |
5.3 养老服务设施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撑分析 |
5.3.1 养老服务设施对“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支撑分析 |
5.3.2 养老服务设施对“机构为补充”的支撑分析 |
5.3.3 养老服务设施对“医养相结合”的支撑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策略 |
6.1 养老支持力分析 |
6.1.1 政府支持力 |
6.1.2 社会支持力 |
6.1.3 家庭支持力 |
6.2 养老服务社会环境分析 |
6.2.1 孝道文化与传统习俗分析 |
6.2.2 代际交换式的家庭关系分析 |
6.2.3 敬老、助老的社会基础分析 |
6.2.4 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分析 |
6.2.5 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环境分析 |
6.3 以居家养老为核心总体发展思路 |
6.3.1 构建居家养老为核心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
6.3.2 构建以家庭为核心的设施布局模式和社会氛围 |
6.4 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优化提升策略 |
6.4.1 养老服务设施相关法规梳理 |
6.4.2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优化 |
6.4.3 养老服务设施功能优化 |
6.4.4 设施建设标准 |
6.5 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策略 |
6.5.1 差异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 |
6.5.2 单元式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模式 |
6.5.3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管理与调整机制 |
6.5.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调整机制 |
6.6 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策略 |
6.6.1 推行基于“互联网+”的“嵌入式”养老延伸服务模式 |
6.6.2 构建医养结合的老年人绿色就医模式 |
6.6.3 以产业化养老促进公共养老服务发展 |
6.7 养老服务设施管理运营提升策略 |
6.7.1 探索基于资源统筹的管理运营模式 |
6.7.2 推行基于邻里互助的基层助老制度建设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成果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附表 |
调查问卷 |
相关文件 |
(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老年长期照护 |
二、长期护理保险 |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
四、失能老(年)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
一、研究方法 |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
一、参保范围 |
二、保障对象 |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
一、筹资渠道 |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
三、启动资金 |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机会平等原则 |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
四、纠正不公原则 |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面向城市生活垃圾全程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 ——基于“权利-义务”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进展与评述 |
1.2.1 文献收集与分析 |
1.2.2 研究进展与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基础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2 城市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环节及环境正义问题 |
2.1 权利与义务统一视角下环境正义理论的内涵探究 |
2.1.1 邻避问题中的环境风险与环境权利诉求 |
2.1.2 环境权利诉求对立统一的环境义务配置 |
2.1.3 权利与义务统一视角下的环境正义理论 |
2.2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各环节中环境权利与义务辨析 |
2.2.1 垃圾源头分类作为公众义务的法律依据 |
2.2.2 社区垃圾管理的权利来源与义务有限性 |
2.2.3 末端处置设施布局引发的环境权利争议 |
2.3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过程中环境正义的提出与构建 |
2.3.1 基于公众行为的传统邻避问题研究视角 |
2.3.2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过程的环境正义视角 |
2.3.3 环境正义视角下的维度及影响因素确定 |
3 居民源头分类:环境义务配置与分类影响因素 |
3.1 本章概述 |
3.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区域 |
3.2.2 研究方法 |
3.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3.3.1 传统模型与研究假设 |
3.3.2 基础模型与研究假设 |
3.3.3 拓展模型与研究假设 |
3.4 问卷设计与现场调查 |
3.4.1 问卷设计 |
3.4.2 现场调查 |
3.5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
3.5.1 结果描述性统计 |
3.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3.5.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5.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5.5 收敛度和聚合度 |
3.5.6 模型适配度检验 |
3.5.7 模型的假设验证 |
3.6 结果讨论与思考启示 |
3.7 本章小结 |
4 社区次级分拣:环境权利让渡与垃圾分类绩效 |
4.1 本章概述 |
4.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区域 |
4.2.2 研究方法 |
4.3 指标体系与研究假设 |
4.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4.4.1 问卷设计 |
4.4.2 数据收集 |
4.5 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
4.5.1 统计分析 |
4.5.2 信度检验 |
4.5.3 效度检验 |
4.5.4 分层回归 |
4.5.5 逻辑回归 |
4.5.6 假设验证 |
4.6 结果讨论与思考启示 |
4.7 本章小结 |
5 市政末端处置:环境权责争议与邻避空间分异 |
5.1 本章概述 |
5.2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
5.2.1 研究区域 |
5.2.2 数据来源 |
5.3 邻避影响的程度估算 |
5.3.1 垃圾处置设施的影响面积 |
5.3.2 垃圾处置设施的影响程度 |
5.4 邻避影响的差异评价 |
5.4.1 基于基尼系数的总体差异 |
5.4.2 区位熵概念下的空间差异 |
5.5 弱势群体的邻避影响 |
5.5.1 弱势群体分布的总体差异 |
5.5.2 弱势群体分布的空间差异 |
5.5.3 弱势群体分布的空间集聚 |
5.6 结果讨论与思考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6 全程系统管理:权利义务统一与环境正义实现 |
6.1 本章概述 |
6.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6.2.1 数据来源 |
6.2.2 研究方法 |
6.3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
6.3.1 系统框架的设定 |
6.3.2 模型变量的类型 |
6.3.3 模型建立与耦合 |
6.4 模型检验与误差分析 |
6.4.1 真实性校验 |
6.4.2 灵敏度检验 |
6.4.3 不确定分析 |
6.5 情景设计与预测分析 |
6.5.1 情景设计 |
6.5.2 预测分析 |
6.6 结果讨论与思考启示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高校社区 |
二、独居老人 |
三、养老需求 |
四、个案工作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二、生命回顾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L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现状 |
第一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基本情况 |
一、L社区基本情况 |
二、L社区独居老年人基本情况 |
第二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养老现状 |
一、生活照料现状 |
二、生理健康现状 |
三、社会参与现状 |
四、文化生活现状 |
第三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Y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实施过程 |
第一节 接案 |
一、个案来源 |
二、个案基本资料 |
三、接案前的准备 |
四、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第二节 预估 |
一、问题的界定 |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三、需求评估 |
第三节 制定服务计划 |
一、总体目标 |
二、阶段目标 |
第四节 介入过程 |
一、第一次介入:建立专业关系 |
二、第二次介入:提升案主自我效能感 |
三、第三次介入:增强自我认同感 |
四、第四次介入:挖掘潜能充实生活 |
五、第五次介入:链接大学生志愿者 |
六、第六次介入:加强朋友间交往 |
七、第七次介入:完善社区支持网络 |
第五节 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二、结果评估 |
第六节 结案 |
一、解除专业关系 |
二、跟进服务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独居老人访谈提纲 |
致谢 |
(6)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上海社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重点、创新点与难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5.3 研究难点及存在问题 |
2 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积极老龄化 |
2.1.2 社区互助养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社会支持理论 |
2.2.2 社区照顾理论 |
2.2.3 积极老龄化理论 |
3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互助养老的功能分析 |
3.1 社区互助养老的演变逻辑和价值定位 |
3.1.1 社区互助养老的演变逻辑 |
3.1.2 社区互助养老的价值定位 |
3.2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互助养老的功能分析 |
3.2.1 健康:社区互助养老的构建基础 |
3.2.2 参与:社区互助养老的实现途径 |
3.2.3 保障:社区互助养老的根本保证 |
4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 |
4.1.1 上海老年人口基本现状 |
4.1.2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政策现状 |
4.1.3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实施现状 |
4.2 上海社区互助养老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对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关注不足 |
4.2.2 对社区互助养老的认知和参与度有限 |
4.2.3 社区互助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
5 国内外社区互助养老的实践及启示 |
5.1 国外社区互助养老实践经验 |
5.1.1 美国村庄互助养老 |
5.1.2 日本邻里互助养老 |
5.2 国内社区互助养老实践经验 |
5.2.1 河北肥乡农村互助幸福院 |
5.2.2 四川凉山“1+N”互助养老 |
5.3 国内外社区互助养老的启示 |
5.3.1 重视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的精准对接 |
5.3.2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互助养老中的作用 |
5.3.3 注重邻里互助以构建新型社区关系 |
5.3.4 推动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
6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完善上海社区互助养老对策 |
6.1 健康层面:加大对老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关注力度 |
6.1.1 精准识别互助养老的身心需求 |
6.1.2 充分发挥老年群体的优势资源 |
6.1.3 定期开展互助养老的相关培训 |
6.2 参与层面:提高社区互助养老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
6.2.1 注重对互助养老的舆论引导 |
6.2.2 着力对互助养老的宣传带动 |
6.2.3 强化对互助养老的双重激励 |
6.3 保障层面:健全社区互助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 |
6.3.1 构建完善的互助养老政策法规 |
6.3.2 开辟多元的互助养老资金渠道 |
6.3.3 配套完备的互助养老服务设施 |
6.3.4 推动专业的互助养老队伍建设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居家养老服务 |
二、服务的可及性 |
第三节 理论视角: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四节 文献回顾 |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定义 |
二、服务可及性的定义和维度 |
三、养老服务可及性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四、国内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现状 |
五、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的搜集方法 |
二、资料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
第一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筹资 |
一、筹资主体和资金来源 |
二、筹资水平 |
第二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输送 |
一、服务的采购 |
二、服务的分配 |
三、服务的生产 |
第三节 居家养老服务的规制 |
一、对服务资金的规制 |
二、对服务输送的规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 |
第一节 服务的可获得性 |
一、服务对象的资格条件和待遇标准 |
二、可获得的服务项目和内容 |
第二节 服务的空间可达性 |
第三节 服务的适切性 |
第四节 服务的可接受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主体供给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第一节 筹资方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公共资金投入规模与服务对象的待遇资格 |
二、筹资渠道与社会主体的供给能力 |
第二节 输送模式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分配主体的工作方式与服务信息的可获得性 |
二、生产主体的特征与服务内容的可获得性 |
第三节 规制特征对服务可及性的影响 |
一、规制标准与服务分配的适切性 |
二、规制思路与社区服务设施的适配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多元福利供给 |
一、加拿大社会服务多元福利供给模式的历史演进 |
二、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三、加拿大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结构 |
第二节 加拿大BC省的“在家更好”居家养老支持项目分析 |
一、服务供给中的多元主体参与 |
二、服务的可及性概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可及性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服务的资金筹措 |
一、提高市级财政资金的保障水平 |
二、拓宽服务资金的筹集渠道 |
第二节 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 |
一、支持社会主体参与服务的分配 |
二、丰富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
第三节 调整服务的规制措施 |
一、出台精准化的服务分类分级补贴方案 |
二、强化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和结论 |
第二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对象的编号与身份 |
附录2 资料分析中的三级编码举例 |
附录3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4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5 居家养老第三方服务组织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6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工具 |
一、相关概念 |
(一) 失智老人 |
(二) 养老服务 |
(三) 养老服务需要与需求 |
(四) 养老服务供给 |
二、理论工具 |
(一) 社会正义理论 |
(二) 马斯洛需求理论 |
(三) 公共选择理论 |
第二章 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一、苏州市概况 |
二、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
(一) 失智老人基本情况分析 |
(二) 失智老人养老方式选择分析 |
(三) 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情况 |
(四) 医疗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
(五) 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情况 |
第三章 苏州市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一、养老服务资源情况 |
二、养老服务制度供给情况 |
三、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一) 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
(二) 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
(三) 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
第四章 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政府责任缺位,政策缺乏针对性 |
二、缺乏科学的预防和评估机制 |
三、人力资源不足,照护人员压力大 |
四、精神慰藉服务供给不足 |
第五章 完善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养老服务政策 |
二、加强预防和心理干预,建立科学评估机制 |
三、整合资源,构建失智老人养老服务网络 |
四、以人为本,注重失智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后记 |
(9)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问题的呈现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政府职能 |
(二)政府治理 |
(三)公共服务 |
(四)社会化养老 |
二、基本理论的阐释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准市场理论 |
(三)协同治理理论 |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构成 |
(一)公共服务视阈下政府的职责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 |
第二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
一、中国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 |
(一)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全能型政府职能 |
(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职能的改变 |
(三)深化改革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向 |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特征 |
(一)从无限职能到有限职能的转变 |
(二)政治职能向社会职能的演进 |
(三)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演变轨迹 |
(一)“单位”制养老服务时期:政府职能的全面干预 |
(二)“单位”制向社会化养老服务转换时期:政府职能的收缩 |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时期:政府职能的回归 |
第三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现状考察 |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发挥 |
(一)社会化养老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
(二)社会化养老资源的初步整合 |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行动 |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过程的监督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模式的变革 |
(一)计划体制时期:政府的全能型、管制型养老服务 |
(二)市场体制时期:政府的有限性、服务型养老服务 |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失位 |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的缺乏 |
(三)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 |
(五)养老服务市场化监管的缺失 |
第四章 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一、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
(一)英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
(二)美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
(三)日本政府的职能定位 |
二、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
(一)英国的混合主义模式 |
(二)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 |
(三)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
(四)中外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比较 |
三、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分析的启示 |
(一)确立政府主导原则并付诸行动 |
(二)实施多元主体的引导性培育 |
(三)发挥政府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全过程的监管 |
第五章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建议 |
一、政府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的动力因素分析 |
(一)法治建设的驱动 |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挑战 |
(三)传统养老制度的历史传承 |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履行中政府的行动逻辑 |
(一)以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为逻辑起点 |
(二)以建构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关系为逻辑中介 |
(三)以实现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为逻辑终点 |
三、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行动策略 |
(一)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 |
(二)增强政府的计划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能力 |
(三)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 |
(四)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监察制度 |
(五)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图表目录 |
附录二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管理者、创建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政府养老服务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与展望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阐释 |
2.1.1 养老服务机构 |
2.1.2 公立养老服务机构 |
2.1.3 民营养老服务机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市及松江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
3.1 上海市老龄化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3.1.1 上海人口老龄化依旧严峻 |
3.1.2 上海养老机构发展较为完善 |
3.2 松江区老龄化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3.2.1 松江区经济发展稳定 |
3.2.2 松江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
3.2.3 松江区养老机构发展迅速 |
3.3 松江区养老服务机构调查对象的选取 |
3.3.1 从性质选取 |
3.3.2 从地理位置选取 |
3.3.3 从床位紧张程度选取 |
3.3.4 从服务内容差异选取 |
3.3.5 从价格收费及运营情况选取 |
第四章 松江区公立养老机构调查研究及横向比较 |
4.1 松江区社会福利院 |
4.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4.1.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4.1.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4.1.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4.1.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4.2 上海第四社会福利院 |
4.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4.2.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4.2.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4.2.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4.2.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4.3 小昆山敬老院 |
4.3.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4.3.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4.3.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4.3.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4.3.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4.4 公立养老机构的共性及横向比较 |
4.4.1 公立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划分细致 |
4.4.2 公立养老机构看重精神关怀 |
4.4.3 公立养老机构收费水平稳定 |
4.4.4 公立养老机构床位数较紧张 |
4.4.5 公立养老机构运转资金充足 |
4.4.6 护理人才首选公立养老机构 |
4.4.7 公立养老机构护理人才年轻化 |
第五章 松江区民营养老机构调查研究及横向比较 |
5.1 上海唐人百老汇福利院 |
5.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5.1.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5.1.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5.1.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5.1.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5.2 松江区蓝色港湾福利院 |
5.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5.2.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5.2.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5.2.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5.2.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5.3 泰康之家—申园 |
5.3.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5.3.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5.3.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5.3.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5.3.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5.4 民营养老机构的问题及横向比较 |
5.4.1 民营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单一 |
5.4.2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精神关怀 |
5.4.3 民营养老机构收费水平合理 |
5.4.4 民营养老机构床位存在空置 |
5.4.5 民营养老机构资金运转风险高 |
5.4.6 民营养老机构重视管理运营 |
5.4.7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护理人才 |
第六章 公立民营养老机构纵向比较和入住影响因素分析 |
6.1 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纵向比较 |
6.1.1 政府财政投入 |
6.1.2 收费价格方面 |
6.1.3 护理人员素质差异 |
6.1.4 服务内容差异 |
6.1.5 机构床位供给 |
6.2 比较结论 |
6.2.1 价格不能作为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因素 |
6.2.2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有待优化 |
6.2.3 养老机构的传统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
6.2.4 养老机构应重视人文关怀 |
6.3 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入住因素分析 |
6.3.1 解释结构模型 |
6.3.2 影响因素的选取依据 |
6.3.3 模型建立 |
6.3.4 模型结论 |
第七章 提升松江区养老机构整体水平的对策建议 |
7.1 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机构变革 |
7.1.1 提升养老机构的宣传和服务品牌 |
7.1.2 加快公立养老服务机构变革,逐步向公建民营等方向发展 |
7.2 创新机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扶持力度 |
7.2.1 明确养老机构用地政策 |
7.2.2 加大补贴和金融支持力度 |
7.3 社会应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与关注 |
7.3.1 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 |
7.3.2 社会各界应转变传统养老观念 |
7.4 创新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政策 |
7.4.1 免费培养养老护理人才 |
7.4.2 让养老护理人员看到希望 |
7.5 提升专业养老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机构自身建设 |
7.5.1 完善硬件设施设备 |
7.5.2 提升管理水平 |
7.5.3 创新服务内容 |
7.5.4 增加人文关怀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公立养老机构床位紧张,民营养老机构床位闲置 |
8.1.2 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
8.1.3 社会选择养老机构的入住影响因素研究 |
8.2 研究创新性成果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上海市老龄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六安市为例[D]. 袁德娟.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2]西安市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策略研究[D]. 张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4]面向城市生活垃圾全程管理的环境正义研究 ——基于“权利-义务”视角[D]. 邹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5]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D]. 赵威. 兰州大学, 2021(02)
- [6]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上海社区互助养老问题研究[D]. 金羽瑶. 东华大学, 2021(11)
- [7]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及性问题研究 ——以济南市为例[D]. 马骁. 山东大学, 2020(04)
- [8]苏州市失智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余峰. 苏州大学, 2020(03)
- [9]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曹海苓.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D]. 栗圣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