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伴复杂性高位肛瘘术后的护理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1](2021)在《金菊洗剂坐浴对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的疗效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金菊洗剂坐浴对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的创面疼痛、水肿、渗液、愈合效率等的临床疗效,总结探讨金菊洗剂对肛瘘术后创面恢复的作用,确定其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观察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共8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全部来自于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肛门外科住院病人。治疗组与对照组于术后第1天起分别予金菊洗剂、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蒸坐浴肛门部。两组患者坐浴后均予肛安软膏、肛泰栓进行换药处理,每天早晚各换药一次,7天为一疗程,分别观察术后第1、7、14、28天分泌物、疼痛水平、创面恢复情况等指标变化。测量术后第1、7、14、28天创面大小,计算创面愈合率,对照总愈合时间评估临床疗效。对记录的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次临床研究共有77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治疗组(金菊洗剂组)40例,对照组(高锰酸钾组)38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显示,在性别、年龄、病程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评分(分泌物、术后当天面积以及疼痛积分)比较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金菊洗剂经治疗后结果如下:1.创面愈合面积方面及愈合率方面:两组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组术后第7、14、28天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7d、14d、28d<0.05);两组内创面面积均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2.创面疼痛、分泌物评分方面:两组组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组术后第7、14天创面疼痛及分泌物评分明显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7d、14d<0.05),在术后第28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创面疼痛与分泌物评分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28d>0.05);两组内创面疼痛及分泌物评分均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时间<0.05)。3.创面愈合总时间: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总体治疗疗效:1个月后回访两组治疗疗效,经秩和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金菊洗剂坐浴对治疗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的术口疼痛、减少术后分泌物渗出以及加速创面恢复的疗效确切,且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王怡明[2](2021)在《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预后的影响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对比使用乌蔹莓膏换药与常规换药的肛瘘术后愈合情况、术后愈合率等指标,以评估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影响。初步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乌蔹莓膏能否促进肛瘘术后创面修复作出客观、真实评价。2.分析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对临床工作中肛瘘复发进行评估,更好指导临床诊治工作。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中心行肛瘘手术的400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术后创面用药的不同分为乌蔹莓膏组(换药使用乌蔹莓膏,270例)和常规换药组(换药不使用乌蔹莓膏,130例)。统计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随访患者一年内术后复发和预后情况,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影响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排除各种原因所致失访,共随访到330名患者,复发患者有32名,复发率为9.7%其中乌蔹莓膏组19名,常规换药组13名。随访一年内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乌蔹莓膏组患者复发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换药方式(HR=0.229,95%C1:0.108-0.484)、伴有感染(HR=2.958,95%C1:1.051-8.323)、内口位置(11-1 点 HR=0.115,95%C1:0.038-0.346;2-4 点 HR=0.074,95%C1:0.015-0.360;5-7 点HR=0.05,95%C1:0.018-0.140;7-11 点 HR=0.105,95%C1:0.021-0.520;多点 HR=0.376,95%C1:0.097-1.450)、既往肛门手术史(HR=2.257,95%C1:1.182-4.709)为影响肛瘘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乌蔹莓膏在肛瘘术后管理中的运用具有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疗效,是肛瘘患者术后创面换药一个良好治疗选择。2.手术方式是肛瘘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换药方式、是否伴有感染、内口位置、既往肛门手术史是肛瘘复发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
马珂珂[3](2021)在《逐瘀灭瘢汤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瘢痕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逐瘀灭瘢汤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瘢痕影响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究导师经验方对肛瘘术后创面瘢痕的影响。方法:选自2020年1月~2020年11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科门诊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40例。所有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法,通过SAS软件模拟随机产生40例,依次编号为1~40,随机编号分别用信封密封,研究人员根据就诊顺序的先后依次拆开信封,确定入选受试者的组别,试验组、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术后予以常规熏洗换药,4周后加逐瘀灭瘢汤内服,对照组术后予以常规熏洗换药。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创面表面积、瘢痕面积、创面瘢痕面积变化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瘢痕杨氏模量,随访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评价逐瘀灭瘢汤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瘢痕影响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后2日创面表面积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以术后2日创面表面积为基线,术后4周创面表面积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14周、术后18周试验组瘢痕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P**<0.01);(3)以术后2日创面表面积为基线,术后4周创面表面积变化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14周、术后18周试验组瘢痕面积变化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P**<0.01);(4)两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对比,试验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平均值(85.25±4.98)天,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平均值(89.20±6.73)天,试验组拥有更短的愈合时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瘢痕形成后POSAS评分对比,术后14周、术后18周POSAS评分试验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P*<0.01)。(6)两组瘢痕杨氏模量对比,术后14周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8周试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7)安全性指标:试验组1例患者出现鼻腔水泡,无周身瘙痒,予停药、抗过敏治疗后水泡消失,该病人已自动脱落研究。其余均未再发生中毒、休克、住院治疗等严重不良事件。结论:逐瘀灭瘢汤能促进创面愈合、收缩瘢痕,软坚散结、诱导瘢痕软化,预防瘢痕畸形,且安全性好。
刘一东[4](2020)在《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疗效,为疡愈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5例肛瘘术后患者,纳入该项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低位单纯肛瘘的诊断标准并手术治疗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常规换药)、对照组(贝复新换药)、观察组(疡愈膏换药)各45例。三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二日起每日给予上下午两次创面换药治疗(住院期间),观察组予疡愈膏在术后常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面换药;对照组予临床常用创面修复的贝复新在术后常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面换药;空白组进行术后常规创面换药。观察三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每3、7、14天记录一次创面疼痛程度、分泌物情况;住院期间每周记录一次创面肉芽生长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愈合率;符合出院指标即办理出院手续,记录住院时间;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或随访直至创面完全愈合,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记录并计算各组第21天的综合疗效。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评估疡愈膏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减轻创面疼痛、分泌物症状上:使用疡愈膏和贝复新对创面进行换药,比常规清洁换药更具有显着优势(P<0.05)。(2)在促进肉芽生长,缩小创面面积方面:疡愈膏组与贝复新组均可促进创面肉芽的生长,且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创面愈合率方面:术后第14天空白组(39.34±4.69)%,贝复新组(52.02±5.78)%,疡愈膏组(51.22±6.33)%。疡愈膏组与贝复新组均能提高创面愈合率,且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方面:空白组(25.62±1.74)天,贝复新组(22.67±3.29)天,疡愈膏组(23.20±2.56)天。贝复新组愈合时间均值最低,但与疡愈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住院时间方面:空白组(12.27±1.16)天,贝复新组(8.73±1.18)天,疡愈膏组(9.93±1.39)天。贝复新组所需住院时间均值最短,但与疡愈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综合疗效比较:三组综合疗效均100%。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疡愈膏在缓解创面疼痛,减轻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加快创面面积缩小,提高创面愈合率,减少住院时间上有显着疗效。更适合应用于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井鹏[5](2020)在《珍龙生肌散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珍龙生肌散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湿热下注型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符合研究标准的低位单纯性肛瘘湿热下注型患者74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珍龙生肌散换药组)和对照组(凡士林纱条换药组),每组患者均为37例。两组肛瘘患者均在腰椎麻醉下行低位单纯性肛瘘切开术;术后两组均行常规肛肠科换药,治疗组用珍龙生肌散均匀撒布于无菌纱条覆盖创面,对照组用凡士林纱条覆盖创面。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初始创面面积等基本信息;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创面疼痛积分、水肿积分,分泌物积分以及术后创面面积和愈合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7天的细菌培养结果;出院后嘱患者定期复查并记录愈合时间。在试验期间,如出现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对症处理并详细记录。结果两组74例患者,有3位患者被剔除;最终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纳入最后统计分析当中。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初始创面面积上,经统计学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30天内均痊愈,故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3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和术后第7、14天的创面面积以及计算出的创面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在术后第2、7天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两组结果无差异(P>0.05)。5治疗组在术后第3、7、14天的水肿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术后第3、7、14天的分泌物评分上两组无差异(P>0.05)。7两组在术后第1天的细菌培养结果无差异(P>0.05),第7天治疗组的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珍龙生肌散相较于凡士林纱条运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湿热下注型患者术后的换药,可以有效加速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有效抑制创面疼痛、水肿及细菌增殖。图0幅;表13个;参131篇。
徐爱玲[6](2020)在《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与传统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对比观察研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对高位复杂性肛瘘在愈合时间、疼痛评分、肛门功能、总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旨在探索高位复杂性肛瘘更加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高位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实挂线组和虚挂线组,每组各30例,实挂线组采用传统的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虚挂线组采用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术式治疗。随访6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评分、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失禁评分、肛门直肠测压、总疗效和复发率进行观察研究,并根据结果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内口和瘘管数量、既往手术史以及术前Wexner肛门失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术式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上疗效相当。(3)虚挂线组疼痛VAS评分术后第1天、第7天较实挂线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显着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7天的疼痛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3月患者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虚挂线组较实挂线组低(P<0.05);组内比较,实挂线术后3月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较术前显着升高(P<0.01)。(5)术后3月,两组患者肛管静息压无明显差异(P>0.05);实挂线组术后平均肛管最大收缩压较虚挂线组明显降低(P<0.01),说明存在肛门失禁风险。(6)两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6月复发率上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个月,虚挂线组总有效率90%,实挂线组93.33%,(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保留肛门括约肌的虚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与传统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相比在住院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创面愈合时间、总疗效、复发情况上两组疗效相当,但在减轻术后肛门疼痛以及降低Wexner肛门失禁评分上,保留肛门括约肌的虚挂线治疗更具优势。(2)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管最大收缩压下降,存在一定肛门失禁风险。
赵玉楣[7](2020)在《肛瘘挂线术后肛门功能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将行切割性挂线手术与行非切割性挂线手术的肛瘘患者的术后肛门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收集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观察中医挂线疗法对肛门功能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肛肠科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住院的肛瘘患者的病史资料,选取符合排纳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患者行切割性挂线作为暴露因素,以复发作为研究终点。根据患者既往住院期间所行手术进行分组,分为切割性挂线组与非切割性挂线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肛肠动力学指标、肛门失禁评分、肛门指诊情况以及是否复发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肛肠动力学指标:通过非劣效性检验,术后3个月,切割性挂线组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门平均收缩压、括约肌功能长度、初始感觉容量、最大耐受容量均不比非切割性挂线组差,术前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切割性挂线组与非切割性挂线组的肛管直肠抑制反射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通过卡方检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切割性挂线组与非切割性挂线组的肛门失禁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3)通过卡方检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切割性挂线组与非切割性挂线组的肛门指诊情况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复发情况:术后3个月,非切割性挂线组复发3例,其中行旷置引流挂线法2例,行松弛挂线法1例。结论:通过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可知,切割性挂线组术后肛肠动力学相关指标不比非切割性挂线组差,其肛门失禁评分、肛门指诊情况与非切割性挂线组相比,差异不显着。且术后切割性挂线组未发现复发。说明使用中医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能够降低术后复发率并保存肛门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徐旭[8](2020)在《蜂蜜调和生肌散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蜂蜜调和生肌散和生理盐水调和生肌散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效果,包括创面疼痛评分、压疮愈合计分量表计分、创面愈合率,以及统计两组患者愈合天数,同时比较两者的差异,在临床中为促进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期间,我院肛肠科所收治的16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纳入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且知情同意,将这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人数各80人。研究组患者创面使用蜂蜜调和生肌散药物,对照组患者创面使用生理盐水调和生肌散药物。记录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创面疼痛评分、压疮愈合计分量表计分、创面愈合率,以及统计两组患者愈合天数,采用SPSS22.0对比并分析数据结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饮食、伤口面积等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术后2d、4d、7d,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创面疼痛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d两组患者创面疼痛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3d、7d,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愈合计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21d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愈合计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3d、7d,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21d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组患者创面完全愈合平均用时24.98天,对照组患者平均用时29.87天,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蜜调和生肌散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有以下优点:(1)在创面愈合早期即炎性渗出期,蜂蜜调和生肌散由于其物理黏性,为创面形成一个很好的“屏障”,这样可有效避免外界环境中细菌进入创面,对所暴露出来的末梢神经纤维也起到保护作用,有效缓解患者的痛感。(2)在创面愈合中期即肉芽增生期,蜂蜜调和生肌散,可以激活蛋白酶的活性,刺激新的毛细血管的生成,加快肉芽增生的速度,促进创面愈合。(3)在创面愈合后期即上皮爬行期,蜂蜜调和生肌散为创面提供湿性愈合环境,加快表皮细胞迁移速度,缩短愈合天数。经过此次研究发现,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创面愈合治疗中,蜂蜜调和生肌散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副作用小、成本低,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卢丹[9](2019)在《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以期识别高危患者,加强患者术后随访管理,为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系统评价研究:纳入文献年限为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有关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两名研究者分别通过纳排标准纳入文献后进行独立的评价、筛选及交叉复核。文献质量评价采用NOS评分。数据分析及统计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以OR值及其95%CI为效应指标。异质性分析采用I2检验及Q检验。2.回顾性队列研究: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5年01月-2016年03月790例肛周脓肿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结束时间为2018年3月。采用dataweb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对患者的基线资料、中医证型等数据进行采集,并构建数字化、结构化的数据库,依次通过COX模型、GAM模型、分层分析交互作用检验来研究暴露因素对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1.系统评价研究:通过检索共139篇文献,通过纳排标准,最终有10项研究纳入此次系统评价。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后结果显示20<年龄<40(岁)、不良生活方式、伴有合并症、克罗恩病、糖尿病(中国人群)、既往有脓肿病史、括约肌间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致病菌为肠道菌群,切开排脓术均为脓肿复发的危险因素;男性、发病到手术时间≤7天、Charlson合并症指数1-3分为脓肿复发的保护因素。2.回顾性队列研究:体质指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脓肿复发呈正相关,与阴虚毒恋证、超重(BMI>25 kg/m2)共为脓肿复发危险因素。一次性根治术为脓肿复发的保护因素。BMI与糖尿病、年龄≥40岁均与脓肿术后复发存在交互作用。通过GAM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发现BMI与脓肿术后复发呈非线性关系。结论:通过系统评价研究发现20<年龄<40(岁)、不良生活方式、伴有合并症、克罗恩病、糖尿病(中国人群)、既往有脓肿病史、括约肌间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致病菌为肠道菌群,切开排脓术均为复发的危险因素;而男性、发病到手术时间≤7天、Charlson合并症指数1-3分为保护因素。通过队列研究发现超重、阴虚毒恋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脓肿复发危险因素,一次性根治术为保护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高玉芳[10](2019)在《聚焦解决模式对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2.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术后疼痛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一种具有临床价值和实践应用的心理干预方法。方法:1.调查研究:2017年6月2018年6月,便利抽取山西省三甲综合和专科医院肛肠科住院的216例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研究工具,对研究对象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2.干预研究:2018年7月2018年12月,在山西省某三甲综合医院肛肠科收集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肛肠科常规治疗和基础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和随访1个月时的生活质量评分。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调查阶段:对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干预阶段: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对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进行两组间干预前后比较和各组干预前后的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16例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中有焦虑情绪者134例,占研究人群的62.04%,患者焦虑评分为50.99±10.17;有抑郁情绪者95例,占研究人群的43.98%,患者抑郁评分为49.92±11.94。影响患者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有知识了解程度、疾病对家庭生活事业影响和术后疼痛;影响患者抑郁情绪的因素主要有病程、预后担心、疾病对家庭事业生活的影响和肛门功能状况。2.干预前,两组焦虑、抑郁、疼痛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和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预后担心、术后疼痛、知识了解程度、疾病对家庭生活事业的影响、病程、肛门功能状况是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根据其心理特征和影响因素,通过各种方式、途径、积极影响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促进术后恢复。2.聚焦解决模式可显着改善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糖尿病伴复杂性高位肛瘘术后的护理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伴复杂性高位肛瘘术后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金菊洗剂坐浴对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的疗效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肛瘘的概述 |
1.1 中医对肛瘘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肛瘘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肛瘘中医证型分类与治疗 |
2 西医对肛瘘疾病的概述 |
2.1 西医对肛瘘概念与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西医对肛瘘的分类 |
2.3 西医对肛瘘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3.1 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
3.2 疗效观察指标 |
3.3 安全性指标 |
3.4 不良反应事件 |
3.5 病例脱落处理 |
4 统计学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一般情况比较 |
5.2 观察指标及评分比较 |
5.3 安全性评估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肛瘘术后的研究讨论 |
1.1 中医对肛瘘术后创面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肛瘘术后的治疗 |
2 西医对肛瘘术后的研究讨论 |
2.1 西医对肛瘘术后创面的认识 |
2.2 西医对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进展 |
2.3 西医对肛瘘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
3 中药熏洗坐浴的作用及机理 |
4 金菊洗剂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4.1 金菊洗剂组方成分分析: |
4.2 金菊洗剂的现代药理作用 |
5 高锰酸钾的药理学分析及临床应用 |
6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6.1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6.2 金菊洗剂对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
6.3 金菊洗剂对创面愈合面积的影响 |
6.4 金菊洗剂对创面疼痛的影响 |
6.5 金菊洗剂对创面分泌物渗出的影响 |
6.6 金菊洗剂对愈合时间的影响 |
7 结论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工作情况 |
2.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2)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预后的影响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
1 中医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与研究 |
1.1 中医对肛瘘的记载及阐释 |
1.2 中医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治疗方法 |
1.3 中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管理研究现状 |
2 现代医学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
2.1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在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治疗方法 |
3 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
3.1 乌蔹莓膏的药理作用 |
3.2 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创面功效及前景 |
4 肛瘘术后复发影响因素 |
4.1 年龄 |
4.2 性别 |
4.3 BMI |
4.4 肛瘘类型 |
4.5 既往肛瘘手术史 |
4.6 吸烟史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围手术期处理 |
2.2 分组方案 |
2.3 获取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及随访资料 |
3 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两组不同结局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
4.3 肛瘘患者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乌蔹莓膏的优势 |
2.影响肛瘘术后复发率的相关因素 |
2.1 性别及年龄 |
2.2 BMI |
2.3 糖尿病及高脂血症 |
2.4 吸烟及饮酒 |
2.5 术后抗生素的应用及伴有术前感染 |
2.6 肛门部手术史及病史 |
2.7 手术方式及肛瘘分型 |
2.9 内口确定性 |
3.术后创面管理对肛瘘创面愈合的重要性 |
4.回顾性队列研究的原理与优势 |
5.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逐瘀灭瘢汤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瘢痕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 |
1.1 挂线术 |
1.2 瘘管剔除术 |
1.3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 |
1.4 膜瓣推移术(RAF) |
1.5 生物材料新技术 |
1.6 脂肪干细胞注射疗法(ADSCs) |
1.7 其他术式 |
2 现代医学关于创面瘢痕的研究进展 |
2.1 现代医学对创面瘢痕的认识 |
2.2 瘢痕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3 中医药对肛瘘术后瘢痕的研究 |
3.1 中医学对肛瘘术后瘢痕的认识 |
3.2 中医药对术后瘢痕的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或中止观察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一般处理 |
2.5 两组对照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观察指标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 观察指标的方法及标准 |
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基线资料比较 |
1.1 两组性别比较 |
1.2 两组年龄比较 |
1.3 两组术后2日创面表面积比较 |
1.4 两组术后4周创面表面积比较 |
2 疗效性指标比较 |
2.1 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2.2 两组创面瘢痕面积比较 |
2.3 两组创面瘢痕面积变化率 |
2.4 两组POSAS评分比较 |
2.5 两组瘢痕杨氏模量比较 |
3 安全性评估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王业皇教授管理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及瘢痕形成的经验 |
2 导师经验方逐瘀灭瘢汤作用机理探讨 |
3 逐瘀灭瘢汤干预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瘢痕形成的优势 |
3.1 软坚散结,诱导瘢痕软化 |
3.2 活血祛瘀,促进创面愈合 |
4 不足与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位复杂性肛瘘病例收集表 |
附录2 POSAS评分表 |
附录3 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脱落)标准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1 术前准备 |
2 麻醉及手术方式 |
3 术后常规治疗 |
4 所需药物来源及制备 |
5 术后创面干预及注意事项 |
6 研究所需材料 |
7 疗效观察指标 |
7.1 创面疼痛程度评分标准 |
7.2 创面分泌物评分标准 |
7.3 肉芽形态评分标准 |
7.4 创面面积计算 |
7.5 创面愈合率计算 |
7.6 创面愈合时间 |
7.7 住院时间 |
8 安全性评定标准 |
9 疗效评定标准 |
10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
1.1 性别比较 |
1.2 年龄比较 |
1.3 原始创面面积比较 |
2 临床指标数据分析 |
3 综合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肛瘘及术后创面的认识 |
2、西医对肛瘘及其术后创面的认识 |
3 关于疡愈膏 |
3.1 疡愈膏的来源及前期临床研究 |
3.2 疡愈膏组方的药理功能及特色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肛瘘的微创诊疗技术及促进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珍龙生肌散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一般临床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中止和剔除标准 |
1.1.6 脱落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药物组成 |
1.2.2 治疗方案 |
1.2.3 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规范 |
1.2.4 术后换药注意事项 |
1.2.5 疗效观察指标 |
1.2.6 疗效判定指标 |
1.2.7 安全性判定 |
1.2.8 统计学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3.1 一般资料分析 |
1.3.2 治疗后疗效分析 |
1.3.3 临床疗效判定 |
1.3.4 安全性判定 |
1.4 讨论 |
1.4.1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1.4.2 组方的理论依据 |
1.4.3 珍龙生肌散组成药物药理作用 |
1.5 小结 |
1.6 展望和不足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关于肛瘘和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
2.1 中医对肛瘘的认识 |
2.1.1 中医对肛瘘病名的认识 |
2.1.2 中医对肛瘘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3 中医对肛瘘术后创面修复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及治疗概况 |
2.2.1 现代医学对于肛瘘的研究现状 |
2.2.2 肛瘘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
2.2.3 现代医学对于创面修复的认识 |
2.2.4 影响肛瘘术后创面恢复的因素 |
2.2.5 现代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的治疗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肛瘘的认识 |
1.1 病名及分类 |
1.2 病因病机 |
1.3 肛瘘的证型分类 |
1.4 中医对肛瘘的治疗 |
1.4.1 内治法 |
1.4.2 外治法 |
2 西医对肛瘘的认识 |
2.1 肛瘘的病因 |
2.2 肛瘘的辅助检查 |
2.2.1 肛门镜检查 |
2.2.2 球头探针检查 |
2.2.3 隐窝钩检查 |
2.2.4 亚甲蓝染色 |
2.2.5 碘油造影 |
2.2.5 CT造影 |
2.2.6 肛管直肠腔内超声 |
2.2.7 肛周磁共振 |
2.3 肛门直肠周围解剖 |
2.3.1 肛门直肠周围肌肉 |
2.3.2 肛管直肠周围间隙 |
2.4 肛瘘的鉴别诊断 |
2.5 肛瘘的西医治疗 |
2.5.1 肛瘘切开术 |
2.5.2 肛瘘挂线术 |
2.5.3 粘膜瓣/皮瓣推移术 |
2.5.4 肛瘘封堵术 |
2.5.5 经括约肌瘘管结扎术 |
2.5.6 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 |
2.5.7 激光消融疗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分组方法 |
2.1 分组 |
2.2 随机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方法 |
4.1 常规处理 |
4.2 手术方案 |
4.3 术后处理 |
4.4 出院标准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情况 |
5.2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
5.3 疼痛评分 |
5.4 肛门功能 |
5.5 创面愈合时间 |
5.6 复发情况 |
5.7 总疗效评价 |
5.8 不良事件 |
6 结果 |
6.1 一般资料 |
6.2 疗效指标 |
7 总疗效 |
8 复发情况 |
9 不良事件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本研究患者基线情况分析 |
1.1 性别、年龄分布 |
1.2 肛瘘的病程 |
2 研究指标结果分析 |
2.1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分析 |
2.2 疼痛VAS评分 |
2.3 Wexner肛门失禁评分 |
2.4 肛门直肠测压 |
2.5 创面愈合时间 |
2.6 复发情况分析 |
2.7 总疗效对比分析 |
3 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操作要点 |
4 低位切开高位实挂线的弊端 |
5 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优势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
肛门失禁评分 |
手术及术后图片 |
综述 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现状和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肛瘘挂线术后肛门功能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2.5 病例的退出与终止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肛门失禁评分 |
4.2 术前、术后3月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4.3 术后复发情况 |
4.4 肛门括约肌指诊情况 |
5 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 |
1.2 年龄 |
2 肛门失禁评分 |
3 术前、术后3月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3.1 肛管静息压 |
3.2 肛管最大收缩压 |
3.3 肛管平均收缩压 |
3.4 括约肌功能长度 |
3.5 肛管直肠抑制反射 |
3.6 初始感觉容量 |
3.7 最大耐受容量 |
4 术后复发情况 |
5 肛门括约肌指诊情况 |
讨论 |
1 中医对肛瘘的认识 |
1.1 肛瘘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挂线疗法溯源 |
2 现代医学治疗肛瘘的主要术式 |
2.1 肛瘘切除术 |
2.2 肛瘘切开引流术 |
2.3 肛瘘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 |
2.4 肛瘘剔除术 |
2.5 直肠推移瓣术 |
2.6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 |
2.7 松弛挂线术 |
2.8 肛瘘栓、纤维蛋白胶封堵术 |
2.9 吻合器直肠黏膜切除术(PPH) |
3 中医挂线疗法与西医挂线疗法的区别 |
4 高位肛瘘的治疗难点 |
5 中医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优越性 |
5.1 传统中医挂线疗法的原理认识 |
5.2 切割性中医挂线疗法的原理认识及实践成果 |
6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评估肛门功能的价值 |
7 回顾性队列研究的原理及优势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肛门失禁评分 |
8.3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分析 |
8.4 术后复发情况 |
8.5 肛门括约肌指诊情况 |
9 思考与体会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蜂蜜调和生肌散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肛瘘概述 |
1.1 肛瘘的概念和分类 |
1.2 肛瘘的治疗 |
1.3 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的基本特征 |
2 中、西医对肛瘘术后创面的治疗 |
2.1 西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的认识和治疗 |
2.2 中医学对肛瘘术后创面的认识和治疗 |
3 生肌散治疗伤口的研究进展 |
3.1 生肌散主要成分及功能介绍 |
3.2 生肌散治疗创面的作用机制研究 |
3.3 生肌散治疗创面愈合中存在的不足 |
4 蜂蜜治疗伤口的研究进展 |
4.1 蜂蜜的促愈合机理研究 |
4.2 蜂蜜局部治疗各类创面的机制及研究进展 |
4.3 蜂蜜调和其他敷料在创面中应用研究进展 |
4.4 蜂蜜医用的挑战性问题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对象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脱落剔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设计 |
3.2 干预方法 |
3.3 评价工具及指标 |
3.4 质量控制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3.6 伦理原则 |
3.7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资料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术后创面疼痛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术后伤口PUSH计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率比较 |
2.4 两组患者愈合天数 |
第四部分 讨论 |
1.1 蜂蜜调和生肌散对患者术后创面疼痛计分影响效果 |
1.2 蜂蜜调和生肌散对患者术后伤口PUSH计分影响 |
1.3 蜂蜜调和生肌散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率影响效果 |
1.4 蜂蜜调和生肌散对患者愈合天数影响效果 |
第五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肛周脓肿的历史源流 |
1.1 肛痈的概念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分期 |
1.4 中医预后 |
2.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
2.1 基本概念 |
2.2 分类 |
2.3 病因机制 |
3.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3.2.1 中药熏洗坐浴法 |
3.2.2 中药外敷法 |
3.3 中医顾氏外科经验 |
4.中医加速康复外科在肛周脓肿中的应用 |
4.1 术前 |
4.1.1 宣教 |
4.1.2 评分 |
4.1.3 中医情志护理 |
4.1.4 口服碳水化合物 |
4.1.5 肠道准备 |
4.1.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2 术中 |
4.2.1 体温管理 |
4.2.2 麻醉方式 |
4.2.3 手术创伤 |
4.2.4 置管 |
4.3 术后 |
4.3.1 疼痛管理 |
4.3.2 抗焦虑 |
4.3.3 伤口愈合 |
第二部分 肛周脓肿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系统评价 |
1.对象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1.1 检索数据库 |
1.1.2 检索词 |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文献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
1.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肛周脓肿复发率 |
2.4 肛周脓肿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2.4.1 性别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2 超重肥胖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3 吸烟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4 克罗恩病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5 HIV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6 糖尿病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7 既往脓肿病史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8 脓腔部位深浅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 肛周脓肿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
2.5.1 年龄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2 生活方式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3 发病到手术时间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4 合并症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5 脓肿分型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6 脓腔位置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7 麻醉方式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8 使用引流管引流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9 使用抗生素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10 手术方式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11 致病菌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3.讨论 |
4.研究局限性 |
第三部分 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人群及纳排标准 |
1.2 相关定义 |
1.2.1 肛周脓肿 |
1.2.2 肛周脓肿手术方式 |
1.2.3 脓肿复发 |
1.3 收集数据 |
1.4 随访策略 |
1.5 统计 |
2.结果 |
2.1 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率及累计脓肿复发生存分析 |
2.2 研究对象特征 |
2.2.1 患者一般基线资料 |
2.2.2 脓肿基本特征及手术情况 |
2.3 单因素分析脓肿术后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 |
2.4 多因素分析脓肿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
2.5 GAM模型检验暴露因素(连续性变量)与脓肿术后复发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
2.5.1 GAM模型研究BMI与脓肿术后复发的非线性关系 |
2.5.2 GAM模型研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脓肿术后复发的非线性关系 |
2.6 暴露因素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2.6.1 BMI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2.6.2 手术方式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2.6.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2.6.4 中医分型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3.讨论 |
3.1 BMI与脓肿复发 |
3.2 不同手术方式与脓肿复发 |
3.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脓肿复发 |
3.4 中医分型与脓肿复发 |
4.研究局限性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肛周脓肿外科手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三 :获奖情况 |
附录四 :PUBMED检索 |
附录五 :EMBASS检索 |
附录六 :文献质量评价量表 |
(10)聚焦解决模式对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现状调查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二部分 聚焦解决模式对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的影响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肛肠疾病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糖尿病伴复杂性高位肛瘘术后的护理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菊洗剂坐浴对湿热下注型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的疗效临床观察[D]. 刘文.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乌蔹莓膏对肛瘘术后预后的影响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D]. 王怡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逐瘀灭瘢汤对高位复杂性肛瘘术后创面瘢痕影响的临床研究[D]. 马珂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一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珍龙生肌散对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作用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井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改良的保留肛门括约肌虚挂线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研究[D]. 徐爱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
- [7]肛瘘挂线术后肛门功能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赵玉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蜂蜜调和生肌散在低位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D]. 徐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D]. 卢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聚焦解决模式对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D]. 高玉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