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荤”道“素”(论文文献综述)
庞飞扬[1](2021)在《《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宋吴自牧所撰《梦粱录》是一部载有丰富饮食词汇的笔记。本文对饮食词汇进行考释探源,以期帮助我们了解宋代食品语言的构词理据。考释陌生疑难的饮食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发展也有裨益。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梦粱录》饮食词汇进行探究。第一部分,对《梦粱录》饮品词汇进行探究。将《梦粱录》饮品类词汇分为茶、酒、养生汤剂和其他饮料几类。对于茶类,分析了茶的产地、得名之由。对于饮料,主要考释了其构词理据、成分口感,以及在后世的流传等方面。酒类部分,重点考释一些酒名由来以及其文化内涵。《梦粱录》所载的养生汤剂,多将食品与一些养生中药材同煮,互相搭配以达到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的效用。针对养生汤剂,多探索其配方成分、制作方法和饮用禁忌。第二部分,对《梦粱录》食品词汇进行探究。按照门类将其分为主食、菜肴和点心等类。主食主要有面、粥等类,是最普通的食物。主食类词汇,主要分析其形制、得名之由、配料、制作方法和文化意蕴。点心,按照其形制形态大致分为糕、饼、包、团、酥等类。对于点心类词汇,主要从其外形特点与命名理据、配料、制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菜肴类词汇,按照菜肴烹饪方法分为炸制、熝制、煮制类菜品;按照食材加工方法分为腌制糟制、灌制、酿制等类菜品。对于各类菜肴,主要依据其配料、烹饪方式探讨其得名之由,对一些疑难词汇进行重点考释,探求其口感和评价。第三部分,从《梦粱录》饮食词汇管窥宋代饮食文化。共分为三个部分:一为重视家庭的思想,多表现在饮食种类和名称上。二为养生保健的思想,表现于配方和制作方式方法上。三为趋吉避凶的思想,表现于饮食的命名、使用场合及方式上。
李孟慧[2](2020)在《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粥有主副(食)兼顾、荤素咸宜、干稀一体、养疗皆可的优势受到民众喜爱和中医学重视。如明代《本草纲目》“谷部”专列“粥”条,《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有“糜粥类”介绍,清代更有《老老恒言·粥谱说》专篇和《粥谱》专着,但更多养疗粥方散在于方书、本草、养生饮膳类书籍中,亟需深入整理、归纳、分析,以了解其基本情况。目的通过研究,梳理出传统粥方概貌,总结其组成和应用特点如入粥物品属性、主治病证及特殊人群应用等特点,以期对现代食粥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学、逻辑学、史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医营养学、中药学、科技史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所收集资料。论文主体包括数据统计和问题探讨2部分。数据统计部分:主要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13455种古籍中,选取有粥方记载的方书类4本(《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方》《臞仙活人方》)、本草类书9本(《食疗本草》《食物本草》(卢和)《食品集》《本草纲目》《药性全备食物本草》《食物本草》(姚可成)《食物本草会纂》《增补食物本草、备考》《食鉴本草》)、养生饮膳类书籍16本(《食医心镜》《山家清供》《养生杂类》《寿亲养老新书》《饮膳正要》《食治养老方》《遵生八笺》《寿世青编》《食宪鸿秘》《老老恒言》《随园食单》《调疾饮食辩》《养小录》《随息居饮食谱》《调鼎集》《粥谱》)及其它类书3本(科技典籍《调燮类编》、日用技着《多能鄙事》、学术丛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共计32部。统计入粥物品属性及毒性、归经特点,谷物种类和粥方大小、主治病证、特殊人群的应用并进行分析。问题探讨部分:包括粥的别称考证、汉代及以前与粥相关的养老制度、粥方所用有争议物品如土苏和浆水的考证及粥方制法和食法探析等。结果数据统计部分:1从纳入的32部文献,剔除重复后,统计出粥方555首,其中荤粥方164首(29.55%),素粥方391首(70.45%),包括蔬果(含植物药)类粥方313首(80.05%),谷物类粥方62首(15.86%),矿物类粥方16首(4.09%)。粥方方制偏小,包括谷物在内,2个以下物品组方者334首(60.18%),3个者104首(13.74%),4个者6]首(10.99%),1-4个物品组方者达499首(89.91%),组方物品最多者为9个,仅2首(0.36%)。2粥方总计用谷54种,既有粳、籼、糯、粟、林、稷、粱(青、白、高)、黍、稗?子、薏、苽、玉蜀黍、沙谷米等米类,也有大麦、小麦、莜麦、燕麦、荞麦、苦荞等麦类粒食。自唐迄清,有明确记载谷物种类的粥方中,粳米应用均占首位,宋元时期甚至达五成以上(55.99%)。除谷物外,粥方所用其它物品共计381味,其中属食者(290味,76.12%)远高于属药者(91味,23.88%)。寒热属性方面,除23味物性记载不详外,寒性94味(24.67%),凉性36味(9.45%),热性13味(3.41%),温性104味(27.30%),平性111味(29.13%),平性物品所占比例较大,寒凉物品(133味,34.12%)高于温热物品(117味,31.71%),且寒凉物品中偏性较大的寒远高于温热物品中偏性较大的热。五味属性和归经属性与现代《中医饮食营养学》所收录的常用物品一致,五味以甘味为主(244味,64.04%);归经以脾(140味,36.75%)、胃经(132味,34.65%)居多。毒性物品含量(24味,6.30%,包括药物15味,食物9味)极低,且以小毒为主,其中大毒1味(4.17%),常毒9味(37.50%),小毒13味(54.17%),微毒 1 味(4.17%)。3粥方的主治病证涉及103种,频次最多的是痢疾(146,8.96%),其次是虚劳(119,7.31%),以粥疗痢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玉机真脏论》,“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治疗虚劳病证的粥方中荤粥方居多,体现出以“血肉有情之品”填精益血的特色。粥方在特殊人群中的运用,根据出现频次和所占比例,依次为老年(234次,14.88%)、妇人(114 次,7.25%)和小儿(42 次,2.67%)。问题探讨部分:1粥之别称考证:粥有饘、糜、餬、餰、糂、糁、(?)和鬻等8个别称。鬻是粥的本字,音义同粥,理想状态的粥可径称粥和鬻;粥的黏稠状态可称糜、饘、餬和餰;加入肉、菜等食材者,古称糂、糁和(?)。粥的别称之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人对粥方养疗的重视。2汉代及以前与粥相关养老制度解析:以粥“养衰老”可追溯到先秦,《礼记·月令》提出“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西汉“养老令”中有针对长者的“受鬻法”,东汉借鉴《礼记》养衰老内容,改“行糜粥”制。先秦到两汉期间,官方到民间对高龄长者实施以送糜粥为代表的养老民俗和诏令,为粥方养疗的理论与实践在汉以后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社会背景和民众共识。3粥方所用有争议物品考证(1)土苏:苏与酥两字至晚东汉末年即存在,虽本义迥异但有混用情况如“屠苏”与“屠酥”。从古籍记载、入粥形态、组方功效和相近粥方分析,土苏是一种食物;功效和配伍上,酥粥方与苏粥方近似,入粥之土苏应指土酥的本意酥油或酥酪。(2)浆水:含有浆水的粥方共6首,均为治疗淋证涩痛不利或不通诸症。典籍载浆水原料多为粟米,加水煮热后再经轻发酵而成,味甘酸。从浆水粥方主治病证及其除烦、止渴等功效特点分析,浆水食性应偏凉。4粥方制法与食法分析:据入粥物品性质和粥方养疗所需,对入粥物品要再加工,以取汁(煮、研、捣)和磨粉(磨、澄)最常用。入粥有先煎后下之分。煮粥宜用急火,不加“消石”速成,以成糜为度。食粥以淡食为主、微温为宜。结论通过上述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基本复原出古代粥方概貌。即粥方组成以食物(特别是全谷物和蔬果代表的素粥)为主、药物为辅、甘味居多、物性均衡、毒性极低、方制偏小为特点;主治病证和适用人群宽泛,对脾胃、感官和虚损病证及老、妇、幼儿尤宜;粥方对辅料加工的制法精致和火候把握的考究,既有利于粥方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又可规避过度糊化导致血糖升高加速,还提高了食用安全性如预防长者噎膈;食粥主张空腹、清淡、不佐它物,体现出传统饮食营养学“本味”为上、“茹淡”养老原则,与现代部分民众“白粥配咸菜”的早餐模式迥然有异;强调食粥微热但以“不灼唇”为度,又与现代防癌饮食方法相契合。凡此种种,都使粥方对慢病患者及普通民众特别是高龄长者的长期养疗,具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
马丛丛[3](2020)在《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文中认为山东灵岩寺存留碑刻数量众多,佛教史领域的研究对此关注并不多。本文建立在对碑刻实物拍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及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早年拓片的影像资料,对灵岩寺的碑刻内容作了整理与研究。由一手材料出发,完整而详实地研究了灵岩寺的历史,并将其分为以下阶段:一、晋唐灵岩寺的兴起与发展。山东佛教的开拓以前秦皇始元年(351)僧朗入泰山、居金舆谷为开端。僧朗建造的朗公寺在隋代时更名神通寺。灵岩寺山上有巨石,远观类老和尚持锡杖,后附会“朗公说法、顽石点头”。唐李邕碑刻记载,晋宋之际法定禅师创立灵岩寺。方山之阴的神宝寺则由明法师于北魏正光元年(520)始建。后人多将神宝寺的建造年代误以为灵岩寺。隋文帝赐华阳王为施主重兴灵岩寺,入唐以来逐渐兴盛。垂拱四年(688)慧赜的塔记,是寺院现存最早的碑刻。北宗禅神秀的弟子降魔在灵岩兴起饮茶之风。唐武宗灭佛,灵岩寺山下寺院被毁,方山证明功德龛尚存。住持从惠重建寺院。二、宋金时期的十方灵岩寺。宋初灵岩寺施行甲乙制,即师徒相传的住持制度。延珣受学志雅,琼环传位重净。熙宁年间,灵岩寺改为十方制:不拘一宗一派,采取由各地推举、朝廷任命的方式。永义、行详先后住持。熙宁六年(1073),云门宗仰天元公为初祖,灵岩寺开启代际传承体制。其后临济宗黄龙派主导灵岩寺。重确正觉为黄龙慧南的弟子,第八代妙空净如、第九代定光道询、第十代寂照法云皆为黄龙派。第十一代大明法宝嗣法青州希辩,为曹洞宗第十六祖。曹洞宗在灵岩寺逐渐站稳脚跟。惠才、浦涤皆传法曹洞。三、元代曹洞宗大盛。万松行秀为金代朝廷所重,入元后门下弟子有雪庭福裕、林泉从伦、清安德方、复庵圆照等人。雪庭独立门庭,创“福慧智子觉”等七十字辈传承体系。其余万松门人字辈相同,元代时有“正思惟妙”,暂称林泉系。两条体系在灵岩寺各有传承,分别独立宗统。宗统的字辈传承,在僧人出家时,由所取的法名体现。法统由僧人的授记师父传授,开堂时须禀明师承并传法,所收弟子的辈分以法统为准。宗统与法统是贯穿宗教生活的两条重要系统。四、明清宗派的衰落与转折。元代末年,寺院经济实力下降,曹洞宗逐渐衰落。秋江洁在灵岩寺继续弘扬曹洞宗,弟子雪轩道成入其门下。道成在明前期受诸位皇帝青睐,默照禅也受到尊重。道成传法本空通悟,其后字辈排行有“至理妙悟”,暂称秋江系。各地僧官的设置,层级更加严密。游方的僧人减少,本地出家众增多,佛教僧众逐渐纳入儒家伦理体系。成化四年(1468),灵岩寺重开山,更名崇善禅寺。古奇至珎为第一代住持。明代的僧人以雪庭系与秋江系并存。雪庭系的主要力量是“周洪普广宗道”字辈的弟子。明代后期各地民众兴起朝山进香、斋供灵岩的风俗。民众组成香会施斋供僧。他们希望借斋供仪式达到积累功德、护国佑民、荐祖祈福保安的目的。斋供僧人以曹洞宗雪庭系为主。除此之外,第五章主要解决了四个问题:(一)涤公开堂疏的阮元题记内容,不仅有补于现存《阮元年谱》,作为段松苓乙卯年赴灵岩寺访碑的实证,还可正先前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甲寅年五月灵岩山题名”一说。(二)结合灵岩寺与戒台寺两通同新塔铭,得出同新嗣法清安德方,而非此前误传的林泉从伦。(三)根据少林寺与灵岩寺留存的两通息庵碑、墓塔林的贞公塔铭等碑刻,可以发现灵岩寺的息庵碑并非日僧邵元“撰并书”,而是由定岩改写、野云篆额并书。(四)依据《慧公禅师道行之碑》与《方山璧公禅师寿碑》两通碑刻,可以明确定岩住持灵岩时间为1335-1348年。这在学术史上首次提出定岩住持灵岩寺的下限,进而断定大元国师法旨碑立于1341年。
姚紫薇[4](2020)在《叠元宝:苏南农村妇女的信仰实践与日常生活》文中研究说明民间信仰研究向来是民俗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民间信仰的现状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当前研究关注的重点。苏南农村地区的民间信仰活动形式丰富,各类仪式都需要使用和焚化大量元宝。作为进献给各路神灵的传统仪式纸品,元宝通常由妇女负责折叠,是仪式中达成人灵互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媒介。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需求和愿望,新式元宝大量诞生,不再适应民众当下生活的元宝会被舍弃。可以说,元宝的变迁史是民间信仰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选取信仰仪式丰富且元宝种类繁多的江苏省常熟市三瑭村作为田野点,调查自2018年2月开始,至2020年2月结束。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搜集、记录并整理了三瑭地区现存的元宝种类,揭示了作为农村妇女信仰实践产物的元宝背后被遮蔽的、严密的信仰逻辑,并探讨了作为仪式纸品的元宝与作为生产者的女性信仰群体之间的互构关系,进而展现了现代化背景下民间信仰在农村妇女这一主要信仰群体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研究缘起、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在对常熟市三瑭村的信仰情况做了基本描述的基础上,从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维度聚焦元宝的发展变迁和现状,发现了作为信仰主要群体的农村妇女正是元宝的直接生产者,元宝与农村妇女之间有意涵丰富的互动。第二章对三瑭村现存元宝的形制、分类、制作以及使用与焚化情形进行了摸牌式地描述与讨论,揭示了隐藏在仪式纸品背后的作为元宝生产者的农村女性信众的信仰观念。第三章通过深入分析妇女日常化的叠元宝行为来探究仪式纸品对于女性信仰群体的作用,重点阐释了女性习得元宝的过程以及折叠元宝在女性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并对与元宝相关的传承和创新问题做出尝试性的解答。第四章由新元宝如何产生这一问题引入,重点关注了女性信仰群体中以师娘、仪式技术专家以及普通信众为代表的不同人群,讨论了她们在新元宝的创造、普及和接纳过程中的动机、作用和实践,揭示了叠元宝作为一种信仰实践对女性信仰群体的主体性建构意义。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民间信仰与女性信仰群体的互构关系,探讨了当前农村妇女在村落生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女性在民间信仰中的主体性建构的关联,并交代了本文可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经由上述研究,本文发现,作为妇女信仰实践产物的“荤素”、“人神”二分的元宝,是苏南农村地区民间信仰“二元性”的具体体现。由元宝折射出的神灵世界,是一个有等级、有秩序、有格局的世界,它仿照世俗世界存在而又与世俗世界保持区隔。仪式纸品与作为生产者的女性信仰群体存在着实践性的相互建构关系。一方面,信仰形塑了女性:日常化的叠元宝行为积极参与了女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建构;另一方面,女性也形塑了信仰:在女性信仰群体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中,新的元宝不断被创造、普及、改良或舍弃,苏南农村的民间信仰由此得以存续与发展。苏南妇女能动性地参与地方信仰建构的同时,完成了自我的主体建构,改善和提高了女性在乡村生活中的地位。
季爽爽[5](2020)在《《仪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郑玄是东汉着名的经学大师,他遍注群经,对“三礼”用力最深,为后世之训诂学起到了导源的作用。他的功绩可与许慎相媲美,为后世理解上古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仪礼》复音词郑玄释义为研究对象,对其复音词释义的特点及所揭示的复音词词义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郑玄在词汇与词典释义方面的成就与价值。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选题及研究意义,并就《仪礼注》和郑玄注复音词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郑玄所注《仪礼》复音词。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阐述本文判定复音词的标准及方法。进而依据所属类别,对这些复音词进行分类。第三部分,郑玄复音词释义概况。从释义内容、释义方式、释义体例三个方面就其释义进行较为详细地描写分析。第四部分,《仪礼》复音词郑玄释义与词义的关联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认识;从共时方面分析郑玄对单义词与多义词、理性意义与非理性意义、中心义素与限制性义素、语言义与言语义、语文义与文化义的认识;从历时方面分析郑玄对本义、引申义及深层隐含义的认识。由此得出郑玄揭示《仪礼》复音词词义时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第五部分,《仪礼》复音词郑玄释义与词典释义的关联研究。从词际关系、词类、释义关注点、复音词来源四个方面考察郑注复音词释义特点,探究郑玄释义对词典释义的补充和借鉴作用。第六部分,结语。总结论文研究,并指出论文中的不足。
姚紫薇[6](2020)在《神灵世界的人间逻辑——常熟三瑭村元宝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民间信仰情形复杂,从信仰仪式和民众的叙述中难以廓清。值得注意的是,在地方民间信仰仪式中,元宝作为一种仪式用品,是达成人灵互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媒介。这在常熟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元宝在常熟地区不仅由来已久、种类繁多,且仍处于发展状态。描述和分析元宝的类目和发展变迁能够帮助理解当地人的信仰逻辑,窥见人们想象中的神灵世界,从而真正了解民众的心理诉求。
段然[7](2019)在《《郑玄辞典》所收《礼记注》语词训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郑玄的《礼记注》、唐文的《郑玄辞典》和张舜徽的《郑雅》为研究材料,将《郑玄辞典》中所收郑玄注释内容与《礼记注》原文和《郑雅》所收条目加以对比,从而对《郑玄辞典》所收《礼记注》材料情况以及唐文先生和张舜徽先生的语词训释工作进行重新梳理,以期对郑玄语词汇纂工作有所推进。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概括介绍了《郑玄辞典》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意义、预期目标及方法和创新点。第一章是对《郑玄辞典》已收入《礼记注》语词训释的研究,本章先介绍了《郑玄辞典》的收录标准及本文实际使用的详细收录标准,然后将《郑玄辞典》已收《礼记注》语词训释材料与《礼记注》原文相比较,并将其划分为六个类别。第二章是对《郑玄辞典》未收入《礼记注》语词训释情况的分析,并将未收入的训释材料分为三大部分分类阐述。第三章是对《郑玄辞典》与《郑雅》所收《礼记注》语词训释情况的分析,本章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郑玄辞典》与《郑雅》皆收的《礼记注》语词训释比较,第二部分是《郑雅》收录而《郑玄辞典》未收录的《礼记注》语词训释情况分析。
乔孝冬[8](2018)在《《金瓶梅》对《解愠编》的引用及“笑”学意蕴探析》文中指出明代嘉靖年间的笑话书《解愠编》与万历本、崇祯本的《金瓶梅》笑话有较多的重合,《解愠编》在《金瓶梅》成书创作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对此,学界尚未予以充分注意。《金瓶梅》对《解愠编》笑话、谜语、小令的戏拟和引用,真实地反映了笑话为小说所接受以及笑话传播与小说文体互相渗透、共生发展的态势。《金瓶梅》蕴含的"笑学"显示了荤笑话流行风气对小说情色谐谑的渗透,而从万历《金瓶梅》词话本到崇祯《金瓶梅》绣像本笑话内容、语言等的增删变化,显示了说唱艺术到书面文学戏拟的雅化。
邹虎[9](2018)在《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文中认为碑刻文献的断代整理,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从涉及的具体时期来看,主要集中在五代以前,而以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最爲注目。五代以後,特别是元明清三代,基本无人问津,是碑刻文献整理的阙环。本文以元代碑刻爲主题,力图补充碑刻文献整理的缺失,并带动近代碑刻文献整理及相关研究。元朝之於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地位。其疆域之大、民族之多、国家制度之特殊、社会动荡之剧烈、阶级矛盾之尖锐、宗教形式之复杂、海陆交通之发展、中外交流之频繁,历代绝无仅有。由於历史的原因,元代传世文献多已不存,或散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元史的研究。元代碑刻以其丰富的数量和种类,堪称元史研究最爲重要的材料之一。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进行穷尽式搜集整理,以碑刻拓本或原石爲依据,对元代传世碑刻文献文本进行全面、细致的校勘订正;无传世释文文本的,则另行释读,力求爲学界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元代碑刻文献参考材料,爲元代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相关研究提供材料保障。元代碑刻文字和词汇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尤具研究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字,特别是俗字进行全面整理,反映新产生俗字的基本面貌。集中精力,以例释的形式,分析历史汉字的形变轨迹和变异规律,揭示元代碑刻俗字的根本特征,即简化。通过字形勾连,贯通字形发展演进的古今序列,填补汉字在近代时期的关键字形空缺,爲汉字发展史的深入研究提供字形参照。同时,综合分析元代碑刻俗字来源,探讨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的重要价值。本文首次对元代碑刻文献词汇进行分类梳理,并作专题探论。在研究类目上,着力於探讨元代碑刻两大类别,即法律碑刻和宗教碑刻中的的专有词语,凸显其时代特色,爲近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补充。
蔡迎春[10](2017)在《《衆喜寳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道光年间,陈衆喜所撰《衆喜宝卷》,不仅完整地记录了长生教创立者汪长生的宗教生涯以及长生教的渊源、宗旨和教羲,而且还在文本上栏部分汇集了衆多与长生教相关的儒、释、道以及其他民间宗教的资料,可谓一部研究长生教和其他民间宗教的重要经卷。从卷册篇幅、文本内容结构和刊行流播等角度而言,《衆喜宝卷》所具的学术价值是笔者所搜集的长生教其他经卷,甚至是其它民间宝卷所不能比拟的。本文封《衆喜宝卷》现存版本异同考论的基础上,通过封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与新发现的其他长生教新材料进行封比,进而封宗教劝化宣教的宗教功能进行深入分析,不仅深化了封长生教基本教羲、教派历史、教派属性、仪式活动等方面的认识,而且还以一叶而观全貌,封目前於宝卷研究本身存在着的诸多观点和问题进行辨析,以期推动宝卷学领域的研究进程。正文分"研究篇"和"校录篇"两大部分,其中"研究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章为"《衆喜宝卷》版本考论"。成书於清道光廿九年(1849)的《衆喜宝卷》自问世以後便在下层社会广爲流傅,故不断重版刊印,版本衆多,且各有优劣。通过封《衆喜宝卷》所有版本进行全面汇集,不仅从版本形式和内容上辨其异同,为俊来研究者的版本选择提供可靠依据,而且还核封了目前所收录《衆喜宝卷》的目录成果,并封其收入情况与实际馆藏情况进行封比,发现目前目录成果中封於宝卷文献的着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引起学界的关注。第二章为"《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衆喜宝卷》的上栏文本主要分三种形式:介绍性文本、经文性文本或其它形式文本,内容庞杂,结构松散,看似杂乱无章,但实际上作者如此编排是有内在罗辑和规律可循的;下栏文本主要分为故事文本和劝化文本两种类型,其中故事文本主要以两个故事为一主一暗两条线索展开,实际上是代表两种修行方式,一种是以衆喜和其父母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即长生教的修行方式,一种则是以赵桂瑛为代表的修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长生教与其他民间宗教的斗争,最终是长生教获胜;上下两栏在文本结构上相封独立,但文本内容又互有关联。《衆喜宝卷》的文本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念卷活动的神圣性,增强了念卷内容的广泛性,使念卷活动的功能从斋供仪式转变为劝化。第三章为"《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通过封《衆喜宝卷》的五卷本,以及新发现的两卷本,从文本结构及文本内容方面的封比,发现两卷本的《衆喜宝卷》仅是五卷本的《衆喜宝卷》精缩刊本,两卷本保留了五卷本的下栏分品部分,并封下栏文本从分品和内容方面进行了删减,而宝卷的宗教属性则没有改燮,同时,在文本中未能找到任何民间秘密宗教的内容,完全是用来进行斋供仪式的文本。因此,为宝卷可以放在文献考据和齐供仪式的视角进行研究提供坚实可信的文献基础。第四章为"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通过封《衆喜宝卷》文本内容的分析,并与长生教另一经典《科仪》进行比较,系统梳理长生教从源起、教羲到仪式活动,从而勾勒明万历年间到清道光年间的发展历程。弥补了先前封《衆喜宝卷》研究的不足,如介绍陈衆喜其人其书、长生教的宗旨、信仰、教规、戒律,以及作者所知的其他民间宗教,大体还是从宗教组成要素以及宗教发展简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不太深入。本文力图通过封该宝卷文本内容进行专题分析,为封该文献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丰富长生教研究的内容,并且进一步为从斋供仪式角度进行研究宝卷提供依据。第五章为"宣教与劝化:《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与善书相比,宝卷的内容多以神在人间的生活为主,神仙角色在宝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多新奇的故事情节,另外唱词封推动情节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衆喜宝卷》中以衆喜的宣教劝化故事和三次受灾经历、赵桂瑛的故事、衆喜宣教劝化二个阶段、两个方面以代表四方的共同作用下,宣教劝化内容从行为准则的劝世观到道德昇华的修道观不断昇华。"校录篇"涵盖《衆喜宝卷》题解及录文、《科仪》的题解及录文两个部分。
二、说“荤”道“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说“荤”道“素”(论文提纲范文)
(1)《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 《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梦粱录》饮品类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茶 |
第二节 酒 |
第三节 养生汤剂 |
一 中药汤剂 |
二 药膳汤饮 |
第四节 其他饮料 |
小结 |
第二章 《梦粱录》食品类词语研究 |
第一节 主食 |
一 面 |
二 粥 |
第二节 点心 |
一 糕类 |
二 饼类 |
三 包类 |
四 团类 |
五 酥类 |
六 其它类 |
第三节 菜肴 |
一 炸制类 |
二 熝制类 |
三 煮制类 |
四 腌制糟制类 |
五 灌制类 |
六 酿制类 |
小结 |
第三章 《梦粱录》饮食词汇与文化研究 |
第一节 重视家庭的思想 |
一 家庭团聚 |
二 尊老爱幼 |
第二节 养生保健的思想 |
一 延年益寿 |
二 药食同源 |
第三节 趋吉避凶的思想 |
一 趋吉 |
二 避凶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粥方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粥方养疗的理论研究 |
1.1 对有养疗作用粥的定义 |
1.2 含药粥方的源流问题 |
1.3 单本着作中的粥方研究 |
2 粥方养疗的临床研究 |
2.1 术后及癌症康复期等病证的粥养 |
2.2 特殊人群和常见病证的粥疗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粥方记载与应用概况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文献检索与资料整理 |
2 统计结果 |
2.1 唐代粥方情况 |
2.2 宋元时期粥方情况 |
2.3 明代粥方概况 |
2.4 清代粥方概况 |
3 粥方应用特点分析 |
3.1 粥方基本情况分析 |
3.2 粥方物品性质分析 |
3.3 谷物种类分析 |
3.4 主治病证分析 |
3.5 主治人群分析 |
第三部分 粥的相关问题讨论 |
1 粥的别称考证 |
1.1 粥的理想状态称谓 |
1.2 粥的黏稠状态别称 |
1.3 粥与羹的混合状态别称 |
2 唐代之前粥的发展概况 |
2.1 原始时期粥相关物品的历史遗迹 |
2.2 与粥相关的养老制度 |
2.3 以粥治病之滥觞 |
3 粥方中所用土苏考证 |
3.1 认定土苏为药物无案可稽 |
3.2 土苏作为食物所指为何,尚存异议 |
3.3 粥方中的土苏(酥)考证 |
4 粥方中所用浆水考证 |
4.1 浆水考源 |
4.2 浆水制作原料与工艺概述 |
4.3 浆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述 |
5 粥方传统制法与食法讨论 |
5.1 粥方主辅料的选择与加工 |
5.2 粥方烹煮“火候”说 |
5.3 粥方“食候”说 |
5.4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方向 |
第三节 研究资料及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
第一章 晋唐灵岩寺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朗公传说的由来 |
一、僧朗入泰山 |
(一) 僧朗生平 |
(二) 泰山金舆谷 |
1、金舆谷之争 |
2、玉符山之辨 |
3、金舆谷之会 |
二、灵岩寺与朗公石 |
第二节 法定祖师与隋唐灵岩寺 |
一、法定祖师 |
(一) 李邕与《灵岩寺碑颂并序》碑 |
(二) 法定建寺 |
1、法定其人 |
2、建寺年代 |
二、隋唐灵岩寺 |
(一) 隋代灵岩寺的复兴 |
(二) 唐代前期灵岩寺的兴盛 |
1、慧赜 |
2、降魔藏 |
3、慧崇 |
4、小龙虎塔及其散石 |
5、李邕碑中的唐代灵岩寺 |
(三) 会昌灭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宋金时期的十方灵岩寺 |
第一节 从甲乙徒弟院到十方寺院 |
一、北宋初期的甲乙制 |
(一) 延珣 |
(二) 琼环 |
(三) 琼信 |
(四) 重净 |
二、十方体制的确立 |
第二节 代际传承的开创 |
一、临济宗黄龙派 |
(一) 重确正觉 |
(二) 妙空净如 |
(三) 定光道询 |
(四) 寂照法云 |
二、曹洞宗的开启 |
(一) 大明法宝 |
(二) 惠才 |
(三) 浦涤 |
三、其后的住持 |
(一) 法仁 |
(二) 广琛 |
1、结交达官仕宦、文人墨客 |
2、守护常住寺产、图画四至 |
3、厘定灵岩寺史、刊之有据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元代曹洞宗大盛 |
第一节 万松行秀 |
第二节 雪庭福裕系 |
一、足庵净肃 |
二、足庵净肃门人 |
(一) 古岩普就 |
(二) 智举 |
三、古岩普就门人 |
(一) 无为法容 |
(二) 息庵义让 |
(三) 子贞 |
第三节 林泉从伦系 |
一、林泉从伦及其门下 |
(一) 桂庵觉达 |
(二) 桂庵觉达门人 |
1、定岩德慧 |
2、方山思璧 |
二、清安德方及其门下 |
(一) 月泉同新 |
(二) 宝峰顺及其门人 |
1、涌泉智慧 |
2、思让 |
3、思泉 |
4、思亨 |
(三) 正广 |
三、复庵圆照门下 |
(一) 广福 |
(二) 月庵福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明清宗派的衰落与转折 |
第一节 曹洞宗的衰落与僧制加强 |
一、曹洞宗的衰落 |
(一) 曹洞领宗峪溪海常 |
(二) 秋江洁 |
二、僧官制度的加强 |
第二节 儒家伦理化下的谱系传承 |
一、本空通悟 |
二、无疑至信 |
三、达宗本通 |
第三节 明代中期的重开山 |
一、古奇至珎 |
二、诺庵理然 |
三、净堂洁公 |
第四节 明代后期的朝山与斋供 |
一、朝山斋僧 |
二、集体斋主——香会 |
三、斋意 |
四、受斋僧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灵岩寺诸问题研究 |
问题一 新见灵岩寺阮元石刻题记及其价值 |
问题二 元僧月泉同新新证 |
问题三 灵岩寺息庵碑托名邵元考 |
问题四 大元国师法旨碑年代补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灵岩山图 |
2、历代住持一览表 |
3、年表 |
4、碑刻目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叠元宝:苏南农村妇女的信仰实践与日常生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仪式纸品的相关研究 |
二、女性信仰群体的相关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三瑭元宝与女性信仰生活图景 |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村落概况 |
一、地理位置 |
二、村落概况 |
第二节 三瑭村信仰概况 |
一、独特的地方神 |
二、延续至今的社庙 |
三、丰富的信仰仪式 |
第三节 元宝与地方信仰发展 |
一、元宝是必备的仪式纸品 |
二、元宝标记地方信仰发展 |
第四节 元宝与地方女性信仰群体 |
一、中老年女性是信仰的“主力军” |
二、叠元宝是女性信仰群体日常化的信仰实践 |
小结 |
第二章 由元宝来看女性的信仰观念 |
第一节 元宝的形制与分类 |
一、敬“菩萨”的“元宝” |
二、祭祖的“锭” |
第二节 元宝的材料与制作 |
一、折叠元宝的材料:仪式用纸 |
二、特殊仪式元宝的制作 |
第三节 元宝的使用与焚化仪式 |
一、家庭祭祖仪式 |
二、村落集体敬神仪式 |
第四节 仪式纸品背后被遮蔽的信仰逻辑 |
一、严密的物灵对应关系 |
二、物质世界与神灵世界的价值 |
小结 |
第三章 日常化的元宝折叠对女性的建构 |
第一节 元宝的习得参与女性角色建构 |
一、稳定的家庭代际传承:“女主人”角色建构 |
二、村落与地区间的交流传播:“村里人”角色构建 |
第二节 折叠元宝平衡女性的内心世界 |
一、锭是女性情思的凝结 |
二、元宝是女性心愿的载体 |
第三节 叠元宝是中老年妇女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 |
一、叠元宝的组织是中老年妇女难得的社交场合 |
二、元宝的代叠与买卖实现了中老年妇女劳动力再生产 |
小结 |
第四章 女性主体性建构下的元宝创新过程 |
第一节 元宝的创新与信仰权威的“凭证” |
一、天赐的折叠技法 |
二、治病的“药方” |
三、有偿的贡品 |
第二节 元宝的普及与女性仪式技术专家身份的合理化 |
一、新式元宝大规模流行与女性讲经先生的出现 |
二、元宝日益精巧与和佛人规模扩大 |
第三节 元宝的接纳与普通女性信众的主体实践 |
一、被挑选的元宝与理性的女性实践者 |
二、元宝的改良与普通女性的创造性 |
小结 |
结语小元宝与大世界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汇总 |
后记 |
(5)《仪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郑玄所注《仪礼》复音词 |
第一节 复音词判定及操作方法 |
一、复音词判定标准 |
二、本文复音词判定操作 |
第二节 复音词类别分布 |
第二章 《仪礼》复音词郑玄释义概况 |
第一节 复音词释义内容 |
一、说字 |
二、注音 |
三、解释词义 |
四、语意的讲解 |
五、典章制度和礼仪习俗说明 |
第二节 复音词释义体例 |
一、对复音词整体进行训释 |
二、对复音词中某一语素进行训释 |
三、对复音词整体意义和某一语素同时进行训释 |
第三节 复音词释义方式 |
一、直训 |
二、义界 |
三、综合式 |
第三章 《仪礼》复音词郑注与词义 |
第一节 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认识 |
一、郑玄对范畴化分类的认识 |
二、郑玄对概括与词义化的认识 |
三、郑玄对词语表征与词符化的认识 |
四、郑玄对同一范畴内词义特征的认识 |
第二节 郑玄对复音词词义的分析 |
一、从词义共时角度 |
二、从词义历时角度 |
第三节 郑玄对复音词深层隐含义的分析 |
一、从义素角度对深层语源义的揭示 |
二、从命名理据角度对深层语源义的揭示 |
第四章 《仪礼》复音词郑注与词典释义 |
第一节 从词际关系看郑玄复音词释义特点 |
一、词义等值 |
二、类属释义或上下位释义 |
三、同近义释义 |
四、类别词释义 |
五、文意补充 |
第二节 从词类看郑玄复音词释义特点 |
一、复音名词释义 |
二、复音动词释义 |
第三节 从释义关注角度看郑玄复音词释义特点 |
一、对词素义的关注 |
二、对区别特征不同角度的关注 |
第四节 从复音词来源看郑玄复音词释义特点 |
一、凝固而来的复音词 |
二、直接拼合的复音词 |
第五节 郑玄复音词释义对后代词典释义的借鉴价值 |
一、对词典释义方法的借鉴价值 |
二、对词典释义内容上的补充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得科研成果清单 |
(7)《郑玄辞典》所收《礼记注》语词训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郑玄辞典》的研究现状 |
二、研究对象及意义 |
三、预期目标及方法 |
四、创新点及材料说明 |
第一章 《郑玄辞典》已收入《礼记注》语词训释研究 |
一、《郑玄辞典》的收录标准 |
二、《郑玄辞典》已收《礼记注》语词训释与《礼记注》比较 |
(一) 脱字 |
(二) 衍字 |
(三) 讹文 |
(四) 语序错误 |
(五) 断句不同产生讹误 |
(六) 所属篇目错误 |
小结 |
第二章 《郑玄辞典》未收入《礼记注》语词训释情况分析 |
一、训条已收入,但漏收该训条的部分文献出处 |
二、训条未收入,无被释词,无训解 |
三、训条未收入,有被释词,无训解 |
小结 |
第三章 《郑玄辞典》与《郑雅》所收《礼记注》语词训释情况分析 |
一、《郑玄辞典》与《郑雅》皆收的《礼记注》语词训释比较 |
(一) 讹文 |
(二) 语序错误 |
(三) 断句不同产生讹误 |
(四) 所属篇目错误 |
二、《郑雅》收录而《郑玄辞典》未收录的《礼记注》语词训释情况分析 |
(一) 训条已收入,但漏收该训条的部分文献出处 |
(二) 训条未收入,无被释词,无训解 |
(三) 训条未收入,有被释词,无训解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金瓶梅》对《解愠编》的引用及“笑”学意蕴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瓶梅》笑话分类及对《解愠编》引用分析 |
二、从词话本到崇祯本的笑话删改看《金瓶梅》的戏拟雅化 |
三、荤笑话对《金瓶梅》情色谐谑的渗透与文体共生 |
(9)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元代社会及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
一、元代社会背景简述 |
二、元代碑刻文献概述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材料、方法 |
一、研究材料 |
二、研究方法 |
上编 元代碑刻文字词汇研究 |
第一章 元代碑刻文字研究 |
第一节 元代碑刻文字概况 |
一、元代碑刻文字研究现状 |
二、元代碑刻文字研究材料 |
三、元代碑刻文字简述 |
第二节 元代碑刻俗字研究 |
一、元代碑刻俗字及概念界定 |
二、元代碑刻俗字例释 |
第三节 元代碑刻俗字来源 |
一、文字书写传承 |
二、前代字书贮存 |
三、草书的强烈干预 |
四、借字 |
五、新造俗字 |
第四节 元代碑刻俗字的研究价值 |
一、填补汉字发展史研究的材料空缺,补充碑刻文字字例 |
二、爲历史汉字时间层次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
三、爲探求简化字源流及其变异轨迹提供关键线索 |
四、爲现行文字改革、推广和文字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启发 |
第二章 元代碑刻词汇研究 |
第一节 元代碑刻词汇概况 |
一、碑刻文献的词汇研究 |
二、元代碑刻词汇简述 |
第二节 元代法律碑刻词汇研究 |
第三节 元代宗教碑刻词汇研究 |
第四节 元代碑刻普通词汇研究 |
一、元代碑刻普通词汇释例 |
二、元代碑刻中的职官词语 |
参考文献 |
下编 元代碑刻1校 |
凡例 |
正文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一、作者简历 |
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後记 |
(10)《衆喜寳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动态 |
(一) 关於宝卷 |
(二) 关於《衆喜宝卷》 |
三、研究创新 |
四、研究方法 |
五、主要内容 |
研究篇 |
第一章 《衆喜宝卷》版本考论 |
一、《衆喜宝卷》版本调查 |
(一) 着录情况 |
(二) 出版情况 |
(三) 收藏情况 |
二、版本调查後发现的问题 |
(一) 目录收录 |
(二) 版本汇总 |
三、《衆喜宝卷》五卷本之间的异同 |
(一) 封面 |
(二) 书名页 |
(三) 卷首页 |
(四) 目录页 |
(五) 卷尾页 |
(六) 卷五附志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与内容 |
一、从《安乐铭》看《衆喜宝卷》的文本形式 |
(一) 《安乐铭》的文本形式 |
(二) 《衆喜宝卷》文本形式 |
(三) 两者之间的在文本形式方面的异同 |
二、《衆喜宝卷》的文本内容 |
(一) 下栏文本内容分析 |
(二) 上栏文本内容分析 |
(三) 上下栏文本之间的关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衆喜宝卷》的功能——基於新出现《两卷本》的封比分析 |
一、五卷本与两卷本分品异同 |
二、五卷本与两卷本内容异同 |
三、齐供仪式文本?——《衆喜宝卷》的功能思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科仪》看《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兼论长生教 |
一、关於《科仪》 |
二、关於长生教 |
(一) 源起 |
(二) 教义 |
(三) 仪式活动 |
三、《衆喜宝卷》的宗教属性 |
(一) 《科仪》中齐供仪式的相关内容 |
(二) 《衆喜宝卷》与《科仪》之间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劝化与宣教:《衆喜宝卷》之宗教功能 |
一、《衆喜宝卷》的故事劝化 |
(一) 衆喜在劝化经历中的三次受灾 |
(二) 桂瑛修行经历的种种磨难 |
三、傅教劝化 |
(一) 劝化过程中经历的二个阶段 |
(二) 劝世与劝道:《衆喜宝卷》劝化的两种策略 |
本章小结 |
校录篇 |
《衆喜粗言宝卷》 |
题解 |
录文 |
《科仪》 |
题解 |
录文 |
参考文献 |
後记 |
四、说“荤”道“素”(论文参考文献)
- [1]《梦粱录》饮食词汇研究[D]. 庞飞扬.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粥方的古代文献研究[D]. 李孟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山东灵岩寺史研究 ——以相关碑刻释读为中心[D]. 马丛丛. 山东大学, 2020(09)
- [4]叠元宝:苏南农村妇女的信仰实践与日常生活[D]. 姚紫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仪礼》复音词郑玄注研究[D]. 季爽爽.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神灵世界的人间逻辑——常熟三瑭村元宝研究[J]. 姚紫薇. 北京民俗论丛, 2020(00)
- [7]《郑玄辞典》所收《礼记注》语词训释研究[D]. 段然.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8]《金瓶梅》对《解愠编》的引用及“笑”学意蕴探析[J]. 乔孝冬.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9]元代碑刻文献整理及文字词汇研究[D]. 邹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10]《衆喜寳卷》研究[D]. 蔡迎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