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环境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钟刘洁[1](2020)在《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研究》文中认为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新时代教育要以“素养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素养以及评价多元化等优势,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要求,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当前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且应用过程所暴露出的许多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如何更好地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实际,这仍是个需要探索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尝试提出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分析归纳PBL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契合点、调查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设计PBL研究性学习方案、进行学习实践并检验其效果,为PBL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新思路。具体研究路径为: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PBL以及PBL教学的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找到研究中的缺陷,为接下来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PBL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了解高中化学教师对PBL教学的了解应用情况及建议。接着根据PBL的特点、过程要素设计基于PBL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并应用于实践,最后通过测验法以及访谈法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论如下:1.PBL教学模式在目标设置、教学方式、过程以及形式方面都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与特点。2.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现状为:普及推广度不高;教师缺乏实施经验;PBL教学应用的困难主要在于对教师学生的难度要求大、费时费力以及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3.PBL研究性学习方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的设立、学习主题的选择、PBL问题的设计、实施阶段的划分以及评估方案的确立这几个方面内容。4.PBL研究性学习实践效果表明:PBL研究性学习虽然对提升学业成绩无显着有利影响,但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从习惯和认知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上具有明显的效果。研究也表明施行PBL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题材应尽可能多的来自课本、多开展相关校本课程与培训以及合理安排开设时间。
宋义义[2](2020)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社会责任”也一直被视为道德教育的重点。随着“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我国也提出并发表了适合我国教育基本国情的核心素养体系。其中“社会责任”是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8个基本点之一。随后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将社会责任素养作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社会责任”素养在教学中的落实,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进行了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章的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阐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确立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为文献研究综述,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首先对与社会责任感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深入分析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内涵、素养水平划分,其次对国内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确立了本研究的依据。第三部分为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重庆市9所中学的高中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整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仍有部分化学教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不够重视,在教学实施中存在缺失的现象,原因是部分教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认识不足,对相关素材内容挖掘不足,教学途径单一,缺乏教学评价支持。第四部分为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对策研究,根据前面的调查研究,主要从增强高中化学教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视程度;挖掘教学素材拓展化学教学内容;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改革化学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对策,并对相应的对策做出了具体的分析与探讨。第五部分为本研究的结论与展望,总结本研究的结论与不足,以及未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展望。
姬广友[3](2019)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构建分析》文中指出以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构建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九年级化学教学现状为依据,首先分析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意义,其次介绍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现状,最后从三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构建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张晓花[4](2018)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写反思日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理论为背景,在元认知理论、反思性学习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了行动研究、个案研究、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师生共写反思日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在高三二轮复习中和高一新学期进行了两轮行动研究,学生日记内容主要涉及解题思路反思、化学实验反思、单元知识小结反思、试卷评后反思、学习态度目标和方法的反思等;教师日记内容主要涉及考试成绩对比、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教后感受、师生互动情况、实验创新等。实践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写反思日记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师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能有效辅助教学活动,提升学习效果。
张燕[5](2013)在《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文中认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将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让学生自主思考提问、确立研究课题,自主检索信息、归纳处理信息,进行探究,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并在基础上有所创新;研究性学习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具有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能体现教育改革的意图和宗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研究性学习的涵义、理论基础、特点以及和化学学科的关系等等,初步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的理性认识;第三部分,将研究性学习与化学学科结合,叙述了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根据中学化学教学的形式,将化学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列举了化学课堂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研究性学习案例,以及通过拓展性实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例,来进一步阐述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第四部分推纳演绎出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分别从课题选择策略、实施管理策略和评价策略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启示与展望。本文旨在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知识的综合阐述,以及对化学教学中实际案例的分析,推纳演绎出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策略。
杭进华[6](201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现有的环境教育方式主要以讲授式为主,一些学校采用讲授辅以少量活动的方式,这些教学方式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环境知识,但往往知识水平要明显高于预期的环境行为和参与意识,也就是说环境知识并未真正转化为环境意识,而环境意识的获得需要经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本课题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把身边熟悉的环境作为教育的资源和场所,以学生在环境中的实践体验作为教育的中介,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与环境有关的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并具备一定的环保技能。本文阐述了环境、环境教育、实践研究的概念,从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需要环境教育、实施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环保技能的需要、环境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方面阐述了实施环境教育的意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教育思想、研究性学习理论是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本课题结合研究者所在学校和地区的环境保护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以及学校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设计了“关于太湖水质调研及治理模式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关于汽车尾气污染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关于制作实验室去离子水制备装置的研究性学习”、“关于空气中S02含量测定的研究性学习”等六个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方案并组织学生实施。通过对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素材的分析得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可行的。学生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教育模式兴趣浓厚,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有所提高,环境基础知识有所增加,环境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本文也就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我国的环境教育需要制度化;环境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素养;要多学科结合,开发环境教育课程资源;要重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
胡燕[7](2007)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必须在学科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其主动地获取化学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开展得还很不足,以致没能使探究性学习焕发出其应有的活力。笔者进行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探究性学习,以使探究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效力。笔者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建立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反馈评价六个基本环节,研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可行性策略。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这也给予我们提示:本课题所研究的实施策略是有效的,是可操作的。因而笔者认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必要的,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则是更重要的,教学中应综合考虑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来进行。
李晶[8](2007)在《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探究性学习已在中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具体实施,在探讨如何让探究性学习更有效实施时,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在探究性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已成为研究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和内在需求,是探究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只有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共分个五部分:第一部分:课题研究背景。相关理论概述。阐述了探究性学习的产生和发展背景,研究了探究性学习的涵义、特点以及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内容、目标,着重从理论方面对实践化学探究性学习提出了理论指导。第二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思路。第三部分:探究性学习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笔者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在高一化学教学中运用课堂教学问题探讨模式和课外教学课题研究模式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通过不同形式的具体教学实例,探索出两种模式运用中的具体实施阶段。第四部分:探究性学习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评价与效果。笔者从有利于达成探究性学习的目标出发,在评价中着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评价结果的激励性。通过长期的实践过程和有效、公正、客观的多元评价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同时教师也得到极大的提高。第五部分:后续反思。在学科教学中体现探究性学习,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笔者通过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化学课堂内外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建议及希望,为进一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陆真[9](2007)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文中认为论文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需求,选择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作为研究课题,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施模式。理论研究是在教学论视野下对学科教学的特征、教学情境设计和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与空间作了分析;提出了在整合中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和过程;对适合整合的教学模式作了归纳比较。在理论研究和对化学教师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选取了当前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有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化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自主——探究型网络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互联网化学教学资源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1.化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养。提出了信息素养构成的四个层次要求,设计了信息素养培训方案。在省级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训中进行了理论与技能的分层次训练。反馈表明,了解在职教师实际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进行集中、扎实的训练,给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和指导,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化学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2.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制作和应用。在“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指导下,以课堂教学型和学生自主学习型两类网络课程设计为对象,提出了教学设计原则和要求。在“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设计中,设计了9个网络课件,在中学进行了实践应用和初步评价,得到了实证性结论:(1)“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是一种适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的新型教学结构;(2)“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制作和应用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提高;(3)探究性网络课程的学习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3.互联网化学教学资源查询系统的研制。为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设计了“化学导航”网络化学教学资源查询系统,七个主要模块内容与链接基本满足了实施化学新课程教学活动的需求。“化学导航”具有信息量大、分类科学、教学针对性强、易于传播、双语设计和易于修改的特点,可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资源查询系统。论文研究成果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实施途径和方法。
邓峰[10](2007)在《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现行化学新课程,尝试构建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同时对该模式与传统化学模式、化学学习、化学表象、化学思维、化学探究能力的关系作相关探索。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建模的思路,大致分为四部分:(1)选模——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确定建模的教学目的,并选取广州市两所高中(广州市47中与花都区新华中学)实施教学与科学探究辅导工作,以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即预做实验);(2)建模——对教学案例做深层次的分析,结合其特征确定关键词,简要地表述新教学模式(“6S”与“10C”两个子模式)的含义;(3)用模——再次深入高中化学课堂,承担高二年级两个化学选修班(实验条件平行的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为选修模块4中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并根据教学实际对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检验与修改,其中在实验班、对照班分别以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施教;(4)评模——结合相应的量表与问卷等研究工具调查师生对新模式的态度,并通过前、后测的方法研究新模式对学生的化学学业成绩、学习兴趣与态度、概念理解、元认知水平及图像技能的影响情况。主要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开放性问卷与量表相结合)、访谈调查法(半结构性访谈与个别访谈相结合)、观察调查法(参与型观察与非结构型观察法相结合)、口语报告法;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等。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与国外研究接轨,并弥补有关领域的空缺——手持化教学模式研究是目前国外关于教学模式方面研究的主流,但在具体化学学科的应用并不多;(2)基于理论建构与案例应用两个层面,一定程度上拓展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国内虽不乏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模式、网络化化学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对于将手持技术整合于化学课程(尤其是新课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科学”的化学教学模式研究非常罕见;(3)首次实现手持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国内化学教学绝大多数建立在定性教学的基础上,如教学手段常为定性演示或探究实验等,而相对缺乏以手持技术作为定量教学手段的教学实践;(4)进一步将手持技术作为化学学习的认知工具研究——国内有关研究大多倾向于将手持技术作为探究工具使用于课题探究,而较少探讨手持技术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等认知领域的问题;(5)通过定量数据与定性材料综合分析学生与化学教师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与感受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化学学习的帮助——国内非常缺少数据表明师生对手持技术的态度,以及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概念理解与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6)综合运用多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有关量表的编制及其信度与效度的分析,以及一些较高级的统计方法(如因子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的使用。
二、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环境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环境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PBL本质的研究 |
二、PBL教学的应用研究 |
三、PBL教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
四、小结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三、研究路径 |
第一章 高中化学PBL教学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
三、调查实施过程 |
四、问卷设计 |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第1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第2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三、第3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第4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五、第5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研究小结 |
第二章 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
第一节 目标与主题的确立 |
第二节 PBL问题的设计 |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
二、问题的设计 |
第三节 评价方案的确定 |
一、学科成绩评估 |
二、过程表现评价 |
三、论文报告撰写评价 |
第三章 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
第一节 实践过程简介 |
第二节 学习实践过程 |
一、前期准备 |
二、实践记录 |
第四章 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效果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
一、方案设计 |
二、研究对象的初始情况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一、研究性学习过程量表评估 |
二、论文报告撰写情况 |
三、研究性学习访谈调查 |
第三节 研究小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展望 |
附录1 高中化学PBL教学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 PBL研究性学习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2)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
1.1.2 我国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3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2 文献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责任 |
2.1.2 责任感 |
2.1.3 社会责任感 |
2.1.4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文献研究述评 |
2.3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
2.3.1 教育理论依据 |
2.3.2 化学学科依据 |
3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现状调查 |
3.1 调查内容与对象 |
3.1.1 调查内容 |
3.1.2 调查对象 |
3.2 问卷的编制与发放 |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调查问卷的发放 |
3.3 访谈调查 |
3.3.1 访谈问题设计 |
3.3.2 访谈实施 |
3.4 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1 调查结果 |
3.4.2 存在的问题 |
3.4.3 原因分析 |
4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对策研究 |
4.1 增强化学教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视程度 |
4.1.1 增强化学教师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认识 |
4.1.2 注重教学反思 |
4.1.3 提升自身社会责任素养 |
4.2 挖掘教学素材,拓展化学教学内容 |
4.2.1 分析并挖掘化学教材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 |
4.2.2 多渠道,多角度挖掘社会责任感教育素材 |
4.3 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途径,注意课堂内外相结合 |
4.3.1 丰富课堂教学 |
4.3.2 积极开展化学综合实践活动 |
4.4 改革化学教学评价,优化化学教学评价方式 |
4.4.1 丰富教学评价的内容 |
4.4.2 采用多样化教学评价方式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致谢 |
(3)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构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意义 |
1.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2.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
二、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现状 |
三、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构建措施 |
1.合理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
2.创设实验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
3.合作研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
四、结语 |
(4)高中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写反思日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言 |
0.1 问题的提出 |
0.1.1 时代的背景 |
0.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
0.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实践意义 |
0.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步骤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步骤 |
0.4 课题研究的方法 |
0.4.1 文献研究法 |
0.4.2 问卷调查法 |
0.4.3 个案研究法 |
0.4.4 行动研究法 |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反思 |
1.1.2 化学反思能力 |
1.1.3 反思性化学日记 |
1.1.4 师生共写化学反思日记 |
1.2 国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3 国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元认知理论 |
2.2 反思性学习理论 |
2.3 新教育实验理论 |
第三章 化学反思日记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3.1 合理设计化学反思日记的主题 |
3.1.1 引导学生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进行知识小结和反思 |
3.1.2 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中的思路进行反思 |
3.1.3 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原理、异常等进行反思 |
3.1.4 引导学生对自身精神状态、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
3.1.5 引导学生对单元测验或综合考试进行试卷评后反思 |
3.1.6 引导学生对化学史、化学家故事、环保书籍进行读后反思 |
3.2 恰当指导化学反思日记的书写 |
3.2.1 明确主题让学生有话可说 |
3.2.2 及时批阅给出合理建议 |
3.2.3 适当鼓励增强书写信心 |
3.2.4 随时记录所感所思,确保真实客观 |
3.3 充分利用化学反思日记的教学功能 |
3.3.1 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
3.3.2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3.3 理解化学思想、培养创新意识 |
3.3.4 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实施因材施教 |
3.3.5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3.3.6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
3.3.7 教师调整与优化教学 |
第四章 化学反思日记在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 |
4.1 化学反思日记目标的确定 |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 |
4.2.1 高三物化班化学学情调查的问卷编制与可信度分析 |
4.2.2 高三物化班化学学情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2.3 化学反思日记的收集整理与评价 |
4.2.4 个案研究 |
4.2.5 实验前后化学成绩与反思能力的变化 |
4.2.6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 |
4.3.1 学生化学学习反思能力调查 |
4.3.2 日记的主题设计和收集整理 |
4.3.3 个案分析 |
4.3.4 实验前后反思能力、化学成绩对比分析 |
4.4 行动研究的小结 |
第五章 教师教学反思日记的质性分析 |
5.1 教师反思内容及其内涵界定 |
5.2 教师反思水平及其内涵界定 |
5.3 教师反思日记的案例分析 |
5.3.1 初期教师反思日记案例分析 |
5.3.2 中期教师反思日记案例分析 |
5.3.3 后期教师反思日记案例分析 |
5.4 对教师反思日记的反思 |
5.4.1 反思是一种自觉行为 |
5.4.2 反思内容要丰富多彩 |
5.4.3 教师反思水平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
5.4.4 师生共写反思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反思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结论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部分 研究背景与研究概括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概括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方法 |
第2部分 研究性学习概述 |
2.1 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
2.2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2.3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
2.4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2.5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
2.6 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区别与联系 |
2.7 化学学科和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
第3部分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
3.1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
3.2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
3.3 实验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
3.4 通过拓展性实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 |
第4部分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探讨 |
4.1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选题策略 |
4.2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管理策略 |
4.3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评价策略 |
4.3.1 参考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进行评价 |
4.3.2 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策略 |
第5部分 启示与展望 |
5.1 研究启示 |
5.1.1 中学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设计原理 |
5.1.2 化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5.1.3 化学教师要扮好研究性学习中的不同角色 |
5.2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1 研究意义 |
1.1.1 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需要环境教育 |
1.1.2 实施环境教育是提高学生环保技能的需要 |
1.1.3 环境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1.2 研究目的 |
2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环境 |
2.1.2 环境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4 杜威的教育思想 |
2.2.5 研究性学习理论 |
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3.1 国外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
3.1.1 国际环境教育的起点阶段 |
3.1.2 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阶段 |
3.1.3 环境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阶段 |
3.2 国内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
3.2.1 国内环境教育的启蒙阶段 |
3.2.2 国内环境教育的发展阶段 |
3.2.3 环境教育的新发展 |
3.3 国外学校环境教育现状 |
3.3.1 北美的环境教育 |
3.3.2 欧洲的环境教育 |
3.3.3 日本的环境教育 |
3.4 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现状 |
3.4.1 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的不足 |
3.4.2 我校高一学生环境教育现状调查 |
3.5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
4.1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目标 |
4.1.1 知识与能力 |
4.1.2 过程与方法 |
4.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4.2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实践性原则 |
4.2.3 道德性原则 |
4.2.4 因材施教原则 |
5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
5.1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
5.1.1 讲授法 |
5.1.2 调查法 |
5.1.3 "自主—合作—探究"法 |
5.2 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
5.2.1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
5.2.2 结合化学实验,渗透环境教育 |
5.2.3 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
5.2.4 利用主题班会,渗透环境教育 |
5.2.5 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
6 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实践案例 |
[活动案例一] 关于太湖水质调研及治理模式探究的研究性学习 |
[活动案例二] 关于汽车尾气污染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
[活动案例三] 关于制作实验室去离子水制备装置的研究性学习 |
[活动案例四] 关于空气中SO_2含量测定的研究性学习 |
7 结论与思考 |
7.1 研究结论 |
7.1.1 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教育模式兴趣浓厚 |
7.1.2 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有所提高 |
7.1.3 学生的环境基础知识有所增加 |
7.1.4 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
7.2 对研究活动的思考 |
7.2.1 环境教育的实施需要制度保障 |
7.2.2 环境教育需要提高教师素养 |
7.2.3 要多学科结合,开发环境教育课程资源 |
7.2.4 要重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
7.2.5 我国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教育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问卷调查 |
附录二: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对外公开课教案 |
附录三: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习题 |
附录四:"今天,你低碳了吗?"主题班会设计 |
在读期间发表或获奖的论文 |
致谢 |
(7)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
1.1 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概述 |
1.1.1 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1.2 国内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部分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
2.1.1 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
2.1.2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
2.1.3 探究性学习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系 |
2.2 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合作学习理论 |
2.2.3 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 |
第三部分 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的研究 |
3.1 提出问题的策略 |
3.1.1 借矛盾引发问题 |
3.1.2 借变式引发问题 |
3.1.3 借对比引发问题 |
3.1.4 借演示引发问题 |
3.2 建立假设的策略 |
3.2.1 教师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想象 |
3.2.2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建立假设 |
3.2.3 设计问题训练步步引出假设 |
3.3 收集资料的策略 |
3.3.1 指导运用教材资源 |
3.3.2 引导查阅图书馆资料、进行实际调查 |
3.3.3 鼓励利用网络资源 |
3.4 设计方案的策略 |
3.4.1 小组活动结合集体讨论的策略 |
3.4.2 角色扮演的策略 |
3.4.3 头脑风暴的策略 |
3.5 归纳总结的策略 |
3.5.1 小组讨论 |
3.5.2 代表发言 |
3.5.3 教师点拨 |
3.6 课堂评价反思的策略 |
3.6.1 评价内容多元化 |
3.6.2 评价方式多样化 |
3.6.3 评价结果的激励性 |
3.7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 |
3.7.1 案例一 Cl_2的实验室制法 |
3.7.2 案例二 原电池(第一课时) |
第四部分 实践结果及对实践结果的反思 |
4.1 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的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 |
4.1.1 实验对象 |
4.1.2 实验时间 |
4.1.3 实验方法 |
4.1.4 确定变量 |
4.1.5 操纵自变量 |
4.1.6 测量因变量 |
4.2 实验结果统计比较 |
4.2.1 学生的学习成绩统计 |
4.2.2 学生学习兴趣、态度调查 |
4.2.3 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调查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4 实验结论 |
4.4.1 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必要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
4.4.2 老师要善于借助探究性学习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
4.4.3 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关键在于拥有良好的软、硬条件 |
4.5 实验后的反思 |
4.5.1 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
4.5.2 个性化教育与大班化教学带来的矛盾 |
4.5.3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矛盾 |
4.5.4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矛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专着及奖励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课题研究背景 |
一、课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三、对探究学习的基本认识 |
四、基本理论依据 |
第二章 实施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 |
第三章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探讨模式的实践 |
(一)化学物质性质探究课 |
(二)化学理论探究课 |
(三)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
(四)从习题中获得探究性课题 |
二、高中化学课外教学中课题探究模式的实践 |
第四章 探究性学习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评价与效果 |
一、实践评价 |
二、实践效果 |
第五章 后续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现状 |
1.1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历史溯源 |
1.1.1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
1.1.2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 |
1.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 |
1.2 整合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目标 |
1.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
1.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寓意 |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国际发展与现状综述 |
1.5.1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和实现 |
1.5.2 英国信息技术和教育应用的发展 |
1.5.3 新西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
1.6 中国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整合现状与发展 |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发展—手持技术在实验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
1.7.1 手持技术的信息技术特点 |
1.7.2 手持技术的教学应用特点 |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论 |
2.1 理科教育中的现代教学论思想 |
2.1.1 理科教育的教学论内容知识 |
2.1.2 要加深对学科知识体系自身教学特征的深入理解与体验 |
2.1.3 要重视有效地设计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来促进概念的学习与转化 |
2.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与空间 |
2.2.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策略 |
2.2.2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空间策略 |
2.3 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WebQuest |
2.3.1 WebQuest的含义和教学理念 |
2.3.2 WebQuest的分类 |
2.3.3 WebQuest的课程结构 |
2.3.4 WebQuest的教学设计理念 |
2.3.5 WebQuest的教学特点 |
2.4 ThinkQuest—以教育网站形式体现的网络学习新方式 |
2.4.1 ThinkQuest的起源 |
2.4.2 ThinkQuest的教学特点 |
2.4.3 WebQuest与ThinkQuest的联系 |
2.4.4 WebQuest与ThinkQuest在网络教学中的意义 |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与结构理论 |
3.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 |
3.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与基本属性 |
3.3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构与分析 |
3.3.1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时的三类教学策略 |
3.3.2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与过程分析模式 |
3.3.3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构的特点 |
3.4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构 |
3.4.1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指导思想 |
3.4.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 |
3.4.3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
3.5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结构、流程与特点 |
3.5.1 “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3.5.2 “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步骤和教学流程 |
3.5.3 “主导—主体”教学流程图 |
3.5.4 基于 Web的“主导—主体”网络教学结构 |
第四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
4.1 教学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
4.1.1 教学模式的结构和基本要素 |
4.1.2 教学模式的教学特征 |
4.2 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 |
4.2.1 “基于问题学习”的基本过程和程序 |
4.2.2 信息技术与“基于问题学习”整合过程的分析 |
4.3 基于项目的学习 |
4.3.1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结构组成 |
4.3.2 “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的教学步骤分析 |
4.4 网络个性化学习模式 |
4.4.1 个性化学习模式的优势 |
4.4.2 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策略 |
4.5 合作学习模式 |
4.5.1 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特征与优势 |
4.5.2 网络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
4.6 探究型学习模式 |
4.6.1 探究型学习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
4.6.2 学习活动步骤 |
4.7 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
4.7.1 基于资源的学习的特征和优势 |
4.7.2 基于资源学习模式的过程 |
4.7.3 基于资源的学习效果评价 |
4.8 基于案例的学习模式 |
4.8.1 基于案例学习的过程 |
4.8.2 实施案例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
4.8.3 优秀案例的标准 |
4.9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整合中理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模式) |
4.9.1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 |
4.9.2 “概念的归纳—获得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分析 |
第五章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一 |
5.1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与思考 |
5.1.1 2004年对中学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现状问卷调查 |
5.1.2 骨干教师具备素养和培训需求中对信息技术提出的要求 |
5.1.3 2005年对参加新课程省级培训高中化学骨干教师的调查 |
5.2 化学教师信息素养构成 |
5.3 化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案的制定 |
5.4 化学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 |
5.5 化学教师信息素养与能力培训结果的调查反馈 |
第六章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二 |
6.1 网络课程的含义和分类 |
6.2 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作用 |
6.3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和要求 |
6.4 自主——探究型网络学习课程的结构与设计 |
6.4.1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过程 |
6.4.2 自主—探究型网络学习课程的设计理念 |
6.5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 |
6.5.1 教师主导过程的教学设计 |
6.5.2 学生学习探究过程的教学设计 |
6.5.3 自主探究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的研制 |
6.5.4 模块化的网络课件制作过程 |
6.6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件的制作案例 |
6.6.1 课程教材分析 |
6.6.2 课程教学目标 |
6.6.3 课程教学内容 |
6.6.4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件结构 |
6.6.5 课件模板构建 |
6.7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制作和实施 |
6.7.1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制作 |
6.7.2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的实践应用过程 |
6.7.3 实证结果的初步评价与分析 |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三 |
7.1 互联网上化学教学资源和信息查询系统的需求 |
7.1.1 常用任意资源查询与搜索技术 |
7.1.2 信息资源的搜索策略 |
7.1.3 智能化搜索引擎建立的需求 |
7.2 “化学舵手”网上化学资源查询系统软件的设计、结构与功能特点 |
7.2.1 国内外化学教学资源网站的搜寻与筛选 |
7.2.2 “化学舵手”结构的设计和特点 |
7.2.3 “化学舵手”的技术平台 |
7.2.4 “化学舵手”使用实例分子模型的搜索与下载 |
7.2.5 “化学舵手”的网上化学资源查询系统推广和应用 |
7.3 “化学导航”网络化学教学资源查询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
7.3.1 “化学导航”系统的设计思路 |
7.3.2 “化学导航”查询系统的结构 |
7.3.3 “化学导航”查询系统的特点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应用与整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培训专题目录 |
附录三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程页面 |
附录四 自主探究型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实施报告 |
附录五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目录 |
致谢 |
(10)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部分 课题的提出 |
1 引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3.1 促进化学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
3.2 探寻学生的认知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
3.3 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优化教师的能力结构 |
3.4 完善研究的理论体系,丰富学科的交叉研究 |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5.1 手持技术 |
5.2 信息技术 |
5.3 教学模式 |
5.4 化学新课程 |
5.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2部分 理论基础 |
1 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 |
1.1 教育建模理论 |
1.2 建构主义理论 |
1.3 问题解决理论 |
1.4 元认知理论 |
1.5 兴趣理论 |
1.6 概念图理论 |
2 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概述 |
2.1 国外化学(科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述评 |
2.2 国内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述评 |
2.3 国内外化学教学模式研究的对比及发展趋势 |
3 国内外手持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3.1 手持技术在国外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概况 |
3.2 手持技术在国内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概况 |
3.3 国内外手持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对比分析 |
第3部分 研究实施 |
1.选模 |
1.1 预做实验(一) |
1.2 预做实验(二) |
1.3 预做实验(三) |
2.建模 |
2.1 基于手持技术的实验探究模式 |
2.2 基于手持技术的课题探究模式 |
3.用模 |
3.1 "6S"模式的教学示例与分析 |
3.2 "10C"模式的教学示例与分析 |
4.评模 |
4.1 评价工具的编制与选择 |
4.2 定量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
4.3 定性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
第4部分 结果与讨论 |
1 研究结论 |
2 HBCIM与传统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 |
3 HBCIM与化学学习的关系探讨 |
3.1 促进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统一 |
3.2 促进定性型学习与定量型学习的统一 |
3.3 促进个别化学习与合作化学习的统一 |
3.4 促进固定性学习与移动性学习的统一 |
4 HBCIM与化学表象的关系探讨 |
4.1 视觉表象 |
4.2 听觉表象 |
4.3 动作表象 |
5 HBCIM与化学思维的关系探讨 |
5.1 HBCIM与学生化学形象思维的培养 |
5.2 HBCIM与学生化学抽象思维的培养 |
5.3 HBCIM与学生化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
6 HBCIM与化学探究能力的关系探讨 |
6.1 HBCIM能培养哪些化学探究能力 |
6.2 如何运用HBCIM培养化学探究能力 |
7 在化学新课程背景下运用HBCIM所面临的挑战 |
7.1 教师理念更新的不适应 |
7.2 学生关注程度不高 |
7.3 学校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不足 |
7.4 课题内容挖掘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
7.5 需要一个被接受的过程 |
8 值得探索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正式公开发表(含录用)的论文 |
四、化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环境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研究[D]. 钟刘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研究[D]. 宋义义.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5)
- [3]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构建分析[J]. 姬广友. 中国校外教育, 2019(22)
- [4]高中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写反思日记的研究[D]. 张晓花. 苏州大学, 2018(04)
- [5]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D]. 张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
- [6]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D]. 杭进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 [7]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研究[D]. 胡燕. 苏州大学, 2007(11)
- [8]探究性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李晶.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8)
- [9]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 陆真. 南京师范大学, 2007(03)
- [10]基于手持技术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HBCIM)的构建及其研究[D]. 邓峰. 华南师范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