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1](2019)在《低碳城市建设的演变规律及提升路径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碳排放所导致的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已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不仅承受着来自国际社会的碳减排压力,还面临着国内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多重挑战。为此,中国提出2030年左右尽早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以及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减排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城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发源地和聚集地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城市的低碳建设成效便成为我国减排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所在。近年来,许多国家进行了大量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与探索,通过产业转型、能源优化、技术革新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低碳建设成效,但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普遍存在“轻过程重结果”的现象。换言之,忽视了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而只关注低碳城市建设的结果,从而导致城市无法准确定位自身所处的低碳建设演变过程,以至于在低碳建设过程中存在众多盲区或薄弱环节。此外,我国城市数量众多,城市的差异性决定了其低碳建设模式及路径不能千篇一律,而要结合自身城市特征及发展现状来设计因城而异的低碳城市建设路径。以往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宏观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一般参考意义的低碳城市建设路径,例如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技术支撑和完善政策机制等,缺乏基于城市特征来设计提升路径的理论方法。事实上,只有紧密结合城市特征的路径,才能有效地用于指导城市的低碳建设。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包括:(1)归纳总结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现状。选取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中的城市如纽约、东京和伦敦等及我国低碳试点城市为研究对象,梳理这些城市在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产业和低碳能源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并总结这些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识别出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实践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设计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提升路径奠定理论基础。(2)识别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过程,构建反映低碳城市建设过程的特征变量,探索低碳城市建设过程的演变规律。低碳城市建设的过程识别是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通过建立城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得到城市从高碳演变为低碳需要依次跨越碳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3个拐点。基于此,得出低碳城市建设需要经历四个过程,即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过程P-Ⅰ)、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过程P-Ⅱ)、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阶段(过程P-Ⅲ)以及碳排放总量稳定下降阶段(过程P-Ⅳ)。然后,运用Kaya恒等式识别反映低碳城市建设过程的主要特征变量,并探析这些特征在低碳城市建设各过程中的演变规律。通过选取北京、纽约和新加坡为样本城市,对所得出的低碳城市建设过程的演变规律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验证,结果显示北京市处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阶段(过程P-Ⅲ),而纽约和新加坡都处于碳排放总量稳定下降阶段(过程P-Ⅳ)(3)识别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对影响因素的内部传导结构进行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针对我国低碳试点城市颁布的相关文件,基于LDA主题模型识别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识别出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碳汇和低碳管理制度等7大类别。在此基础上,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了影响因素间的层级结构,并通过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深度挖掘,得到低碳技术水平(T1)和能源结构(EN1)是决定城市低碳建设水平高低的最关键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为设计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路径提供了理论方向。(4)基于经验挖掘理论,结合低碳城市特征变量和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影响因素,提出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提升路径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包含三部分。首先,将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影响因素作为认识低碳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的突破口,梳理国内外城市为解决各类问题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城市特征相关数据,以构建包含“问题-经验-特征”三个维度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库。其次,基于相似度匹配算法,构建目标城市所面临的目标问题与案例经验的匹配机制,得到解决目标问题的最佳实践经验。最后,借鉴挖掘的经验,并进一步结合目标城市自身情况,设计出提升目标城市低碳建设水平的路径。该部分的研究内容选取了沈阳市的能源结构优化为目标问题进行范例分析,模拟了沈阳市能源结构提升路径的设计流程。论文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案例分析,深度剖析了低碳城市建设的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的设计方法。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轻过程重结果”的不足,不仅丰富和完善了现有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帮助地方政府认识自身所处的低碳建设过程和低碳建设潜力。影响因素的识别为管理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地低碳建设措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文提出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提升路径设计方法可以帮助地方政府制定符合自身城市特征的提升路径,进而为提高低碳建设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方雅淳[2](2019)在《黑龙江省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高铁这一新型运输方式以其快捷、安全、舒适等优势成为现代社会重要交通运输方式之一,高铁建设对沿线地区的交通运输水平、经济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以及政府部门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可达性的优化视角出发,研究高铁背景下黑龙江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结合交通经济带理论、区位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及点轴理论等交通运输及区域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选取可达性及空间联系的相关指标和模型,实证测算和分析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区域可达性及空间联系的相关指标,通过ArcGIS10.2软件将测算结果输出可视化分段图,得到可达性变化及其带来的空间联系变化;再通过可达性优化与空间联系的变化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现状,探究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最后在前文研究基础上,预测分析新开高铁开通后的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并就如何借助高铁加速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黑龙江省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崛起提供参考,也进一步丰富了高铁对东北地区经济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区域节点城市可达性变化:沿线各局部区域的可达性优化水平呈现地域分异性;可达性大幅度提高但且地域差距缩小;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扩张明显。(2)沿线区域空间联系变化:经济联系强度依托可达性的优化而显着提升;地区经济联系强度的差异明显;各节点城市区位的变化出现分异性;沿高铁的空间联系主轴线逐渐形成。(3)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增长极效应明显,哈尔滨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肇东和安达的经济增长效应明显;沿线片区空间出现重新组合现象,并形成临近地区的同城化效应;沿线区域初步形成高铁经济带。(4)新开高铁运营后沿线区域空间格局的预测:哈尔滨的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增强,横向空间联系轴线进一步强化;牡丹江将成为沿线区域新的核心之一,双城、宾县、尚志有望成为新的沿线区域增长极;沿线将有两条高铁经济带以及呈现多中心网络化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5)高铁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建议:在未来应继续推动高铁建设;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带;注重区域平衡发展;加强跨区域合作。

李静[3](2018)在《重庆市新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培育路径研究——以巴南区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经济不仅仅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国民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新能量。基于新经济增长点概念,从供给、需求等方面阐述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标准,通过对重庆市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SWOT分析,提出巴南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培育方向。

周强强[4](2017)在《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低碳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新型城镇化肩负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时代引擎的历史性任务,同时也是推动我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的动力之源。但是随着传统的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的城镇化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我国未来的城镇化建设方向势必要朝着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前进。因此,如何应对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压力约束、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从而转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了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省作为研究案例,对低碳背景下浙江省城镇化发展模式展开论述,并提出具体建议。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介绍低碳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性。首先,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要求进行论述;其次,介绍低碳经济要求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对立性;最后,阐述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低碳经济内涵要求的统一性。第三章介绍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浙江省资源环境带来的挑战。首先,叙述浙江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约束问题;其次,阐述其发展中遇到的环境挑战;最后,从传统模式资源环境代价高昂及人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两方面,进一步解释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为什么难以持续。第四章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给浙江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首先,分析浙江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优势条件,包括政府积极有为的政策引导、雄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以及低碳技术产业化基础等。其次,以宁波和温州为例,介绍低碳背景下浙江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最后,进一步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所蕴含的优势。第五章,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优化新型城镇化的低碳路径的政策建议:(1)合理制定政策规划,提高政策执行成效;(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3)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4)灵活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赵长安[5](2016)在《从敦煌烹饪学到敦煌餐饮学院——从专业到学科再到学院是餐饮发展的必由之路》文中研究指明敦煌烹饪学是敦煌学的分支学科——敦煌文化学中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探讨的是千百年来敦煌菜肴的结构组合、原料处理、制作方法、口味特点以及餐饮习惯等方面的实践、规律及其演进发展。敦煌饮食烹饪融合东西南北、兼收外国成分,这既是敦煌饮食烹饪的特点,也是敦煌饮食烹饪的优点,体现着敦煌烹饪自始至终不断突破局限、趋向开放的特性。甘肃若从餐饮着手,着力打造敦煌美食文化,把敦煌菜、敦煌宴做强做大,就一定能成为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兰州大学应扛起这杆大旗,把"餐饮强省"列入甘肃经济发展目标,创立餐饮学院,在新时代用新思路去发展,从而真正将敦煌餐饮文化发扬光大。

靳素颖[6](2016)在《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因为我国对煤炭资源的产量和消费量都比较大,所以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依然是以煤炭资源消费为主,这将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结构。伴随着煤炭资源不断被开采,资源、环境等问题越来越突显,这将严重影响着我国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河北省来说,河北省煤炭产业大多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科技水平低、煤炭产业链短、开采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严重的问题将不利于煤炭产业发展。然而,煤炭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因此,研究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问题,对于河北省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改善生态环境,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整体上加快转变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河北省煤炭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产业经济学、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首先,通过对煤炭产业发展转型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构建煤炭产业发展转型的理论体系。其次,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的计量模型,对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再次,根据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由生长曲线模型可知,目前河北省煤炭产业正处于成熟期,预计2023年开始进入衰退期。然后,运用SD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仿真,对河北省煤炭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依据深绿色发展、大循环发展、超低碳发展的准则,本文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的时机应选择在成熟期的中后期,同时给出河北省煤炭产业顺利完成转型的路径。最后,根据河北省煤炭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提出发展转型实施的政策建议与保障措施。

李及肃[7](2015)在《“为‘稳’和‘进’注入新的活力”》文中认为在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期间,就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话题,记者采访了市政协委员、吉林师范大学辽源分院党委书记柳中东。柳中东坦言,从辽源市情看,要实现稳中求进,在推进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升级产业的同时,还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稳”和“进”注入新的活力。目前,?

杨公安,曹晔[8](2013)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人口技能红利》文中提出人口数量红利的消失倒逼人口技能红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职业教育经费短缺、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各类型教育之间衔接不畅等原因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导致我国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数量优势而无质量优势,难以形成人口技能红利。为此,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多元化投入体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体制、建立侧重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建立立体式贯通式技术技能人才开发体制,系统培养适应产业优化升级、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人才井喷、推动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技能红利跨越、实现人力资本强国梦的内在诉求。

郑新立[9](2013)在《在转方式、扩内需中实现稳增长》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应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为分析和把握当前经济形势的指导思想,作为统一对经济形势认识的基础;应针对阻碍发展的体制性弊端加快改革,释放发展潜力,支持未来一个较长时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引导到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的投资领域,尤其应把加快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领域作为引导投资的重点。

肖艳[10](2013)在《广东肇庆市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极端气候天气的频繁出现,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大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圈,建设低碳经济城市意义重大。肇庆市作为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内的后发地区,要加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区和广佛经济圈,必须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明确产业定位,发展低碳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首先阐述了肇庆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在分析肇庆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及肇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肇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推广、循环经济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探索肇庆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提出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开展低碳经济试点、构建保障体系等实施步骤,从低碳发展的角度为肇庆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最后本文对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二、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论文提纲范文)

(1)低碳城市建设的演变规律及提升路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低碳城市建设的内涵
        2.1.1 低碳城市建设的相关概念
        2.1.2 低碳城市建设的特征
        2.1.3 低碳城市与其他典型形态城市的对比辨析
    2.2 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2.3 低碳经济理论
        2.2.4 创新驱动理论
        2.2.5 相关理论的综合运用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低碳城市建设的研究现状
        2.3.2 低碳城市建设的演变规律
        2.3.3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
        2.3.4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的提升路径
        2.3.5 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研究
    3.1 低碳城市建设的现状
        3.1.1 国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现状
        3.1.2 国内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现状
        3.1.3 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启发
    3.2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的SWOT分析
        3.2.1 SWOT分析的原理及其应用
        3.2.2 内部优势(Strengths)
        3.2.3 内部劣势(Weaknesses)
        3.2.4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3.2.5 外部挑战(Threats)
    3.3 本章小结
4 低碳城市建设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分析
    4.1 问题描述
    4.2 研究方法
        4.2.1 城市碳排放计算方法
        4.2.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4.2.3 Kaya恒等式
    4.3 低碳城市建设的演变过程分析
    4.4 低碳城市建设的演变特征分析
        4.4.1 城市特征和城市碳排放的相互作用机理
        4.4.2 城市特征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分析
    4.5 低碳城市建设演变规律的实证分析
        4.5.1 样本城市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4.5.2 样本城市的低碳演变过程分析
        4.5.3 样本城市的低碳特征演变规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5.1 问题描述
    5.2 研究方法
        5.2.1 文本主题模型LDA
        5.2.2 解释结构模型ISM
        5.2.3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
        5.2.4 研究步骤
    5.3 基于LDA主题模型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影响因素识别
        5.3.1 低碳城市相关政策文本收集
        5.3.2 政策文本预处理
        5.3.3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5.4 基于ISM方法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分析
        5.4.1 组建ISM专家组
        5.4.2 构建邻接矩阵
        5.4.3 计算可达矩阵
        5.4.4 影响因素的层级结构构建
    5.5 基于ANP方法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5.5.1 构建ANP网络结构
        5.5.2 构造判断矩阵
        5.5.3 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提升路径设计研究
    6.1 问题描述
    6.2 研究方法
        6.2.1 经验挖掘理论
        6.2.2 相似度匹配算法
    6.3 基于经验挖掘理论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提升路径的设计原则
    6.4 基于经验挖掘理论的低碳城市建设水平提升路径的设计方法
        6.4.1 建立低碳城市实践经验库
        6.4.2 匹配目标问题的最佳实践经验
        6.4.3 设计目标城市的低碳建设水平提升路径
    6.5 提升路径设计方法的应用范例分析
        6.5.1 目标问题的界定
        6.5.2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6.5.3 针对目标问题的提升路径设计结果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目录
    C 附表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黑龙江省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
2 基础性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速铁路
        2.1.2 可达性
        2.1.3 集聚经济
        2.1.4 区域经济空间格局
    2.2 区域相关理论
        2.2.1 交通经济带理论
        2.2.2 区位经济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点轴理论
    2.3 国内外案例
        2.3.1 法国高铁
        2.3.2 京沪高铁
    2.4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2.4.1 研究对象
        2.4.2 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
        2.4.3 数据来源
    2.5 本章小结
3 高铁沿线区域可达性变化
    3.1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取
        3.1.1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
        3.1.2 日常可达性
    3.2 沿线区域可达性水平测算及分析
        3.2.1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测算
        3.2.2 日常可达性分析
    3.3 沿线区域可达性优化评价
        3.3.1 可达性水平呈一定地域分异性
        3.3.2 可达性大幅度提高且地域差异缩小
        3.3.3 哈尔滨一小时经济圈扩张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可达性优化的空间联系变化
    4.1 模型选取
        4.1.1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4.1.2 经济隶属度模型
        4.1.3 经济区位度模型
        4.1.4 区位优势潜力模型
    4.2 沿线区域空间联系的测算
        4.2.1 空间相互作用测算
        4.2.2 经济隶属度测算
        4.2.3 经济区位度测算
        4.2.4 区位优势潜力测算
    4.3 沿线区域空间联系的变化
        4.3.1 经济联系强度随可达性优化而显着提升
        4.3.2 地区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明显
        4.3.3 各节点城市区位变化出现分异
        4.3.4 沿高铁的空间联系主轴线形成
    4.4 本章小结
5 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
    5.1 高铁开通前的经济空间格局
    5.2 高铁开通后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
        5.2.1 增长极效应加强
        5.2.2 空间重新组合现象凸显
        5.2.3 高铁经济带的形成
    5.3 未来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预测
        5.3.1 已有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预测
        5.3.2 新开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预测
    5.4 高铁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建议
        5.4.1 继续推动高铁建设
        5.4.2 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带
        5.4.3 注重区域平衡发展
        5.4.4 加强跨区域合作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重庆市新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培育路径研究——以巴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经济增长点概念
二、新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培育标准
    (一) 新经济增长点的影响因素
    (二) 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标准
        1. 需求标准。
        2. 供给标准。
        3. 技术标准。
        4. 综合效益标准。
三、巴南区经济社会发展SWOT分析
    (一) 优势与劣势 (SW)
    (二) 机会与威胁 (OT)
四、巴南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点培育方向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二) 生态环保领域
    (三) 现代服务领域

(4)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低碳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观点与创新点
2 低碳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性
    2.1 低碳经济的内涵与要求
        2.1.1 低碳经济的内涵
        2.1.2 低碳经济的要求
    2.2 传统城镇化模式与低碳经济的对立性
        2.2.1 传统城镇化模式的特征
        2.2.2 低碳经济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相背离
    2.3 新型城镇化模式与低碳经济的统一性
        2.3.1 新型城镇化模式的特征
        2.3.2 低碳经济与新型城镇化模式协同性
3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浙江省资源环境带来的挑战
    3.1 城镇化面临的资源挑战
        3.1.1 浙江省人均资源稀缺
        3.1.2 能源对外依存度很高
    3.2 城镇化面临的环境挑战
        3.2.1 浙江省环境容量有限
        3.2.2 城市环境品质待提高
    3.3 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3.3.1 传统发展路径资源环境代价高昂
        3.3.2 人们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4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赋予浙江低碳发展巨大的机遇
    4.1 浙江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优势条件
        4.1.1 政府积极有为的政策指导
        4.1.2 雄厚资本和人力资源
        4.1.3 低碳技术产业化基础
        4.1.4 全球化有利于加快我省低碳发展
    4.2 低碳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浙江实践
        4.2.1“建设美丽浙江”之案例一:宁波全面推进低碳城市试点
        4.2.2“建设美丽浙江”之案例二:温州努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4.3 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优势明显
        4.3.1 绿色与发展并行不悖
        4.3.2 城镇化与环保齐头并进
5 优化新型城镇化的低碳路径的政策建议
    5.1 合理制定政策规划,提高政策执行成效
    5.2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5.3 加快公共交通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5.4 灵活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5)从敦煌烹饪学到敦煌餐饮学院——从专业到学科再到学院是餐饮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绪论
二、敦煌烹饪学
三、敦煌餐饮学院

(6)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煤炭产业发展转型的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内涵
    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 循环经济理论
    2.4 系统科学理论
第三章 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3.1 河北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对比分析
    3.2 计量经济模型分析
        3.2.1 平稳性检验
        3.2.2 协整检验
        3.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2.4 误差修正模型
第四章 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4.1 河北省煤炭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河北省煤炭产业的现状
        4.1.1.1 河北省自然地理环境
        4.1.1.2 河北省煤炭资源的特征
        4.1.1.3 河北省煤炭产业开发利用现状
        4.1.2 河北省煤炭产业存在的问题
        4.1.2.1 河北省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4.1.2.2 河北省煤炭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低
        4.1.2.3 河北省煤炭产业生产链短
        4.1.2.4 河北省煤炭产业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严峻
        4.1.2.5 河北省煤炭产业环境破坏严重
    4.2 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阶段及发展趋势分析
        4.2.1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阶段分析
        4.2.1.1 生长曲线模型的构建
        4.2.1.2 以河北省煤炭产业为例的实证分析
        4.2.1.3 小结
        4.2.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趋势模拟和预测
        4.2.2.1 系统动力学简介
        4.2.2.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4.2.2.3 河北省煤炭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2.4 对河北省煤炭产量预测分析
第五章 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准则、内涵、时机和路径分析
    5.1 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的准则
        5.1.1 深绿色发展准则
        5.1.2 大循环发展准则
        5.1.3 超低碳发展准则
    5.2 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时机分析
        5.2.1 河北省煤炭产业转型内涵分析
        5.2.2 河北省煤炭产业转型时机理论分析
        5.2.3 河北省煤炭产业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5.2.3.1 煤炭的单一消费结构
        5.2.3.2 煤炭行业市场
        5.2.3.3 环境问题
        5.2.4 河北省煤炭产业转型时机分析
    5.3 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的路径设计
        5.3.1 做强基础性的产业路径
        5.3.2 延伸煤炭产业链条路径
        5.3.3 煤炭产业衍生路径
        5.3.4 外生型主导产业更新路径
第六章 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政策建议及保障措施
    6.1 优化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
        6.1.1 改变过重依赖煤炭的单一消费结构
        6.1.2 加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1.3 加快推进结构优化升级
    6.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6.2.1 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6.2.2 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6.3 推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6.4 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6.5 构建绿色技术体系,支撑循环低碳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8)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人口技能红利(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口数量红利的消失倒逼人口技能红利的凸显
二、现有职业教育难以明显形成人口技能红利的表现
三、现有职业教育难以明显形成人口技能红利的原因
    (一)职业教育经费短缺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三)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
    (四)各类型教育之间衔接不畅
四、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人口技能红利
    (一)建立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体制
    (二)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体制
    (三)建立侧重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
    (四)建立立体式贯通式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发体制

(9)在转方式、扩内需中实现稳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一、用党的十八大精神分析和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一) 十八大提出,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 我国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二) 十八大提出, 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三) 十八大提出, 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基点
    (四) 十八大提出了“双倍增”的目标, 即到2020年, 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经济增长潜力
    (一) 释放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 亟待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二) 释放就业需求的巨大潜力, 亟待全面推开“营改增”的税制改革, 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 释放劳动力供给的巨大潜力, 亟待改革城乡管理体制, 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四) 释放自主创新的巨大潜力, 亟待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
    (五) 释放资本的巨大潜力, 亟待改革金融体制, 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率
    (六) 释放土地利用的巨大潜力, 亟待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使农户对土地的用益物权成为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近期应以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实现稳增长
    (一) 加快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二) 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 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四) 把环保产业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五) 针对大宗进口物资实行以产顶进
    (六) 把淮河经济带建成我国第四增长极

(10)广东肇庆市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其外延
    (二) 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现状
三、肇庆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推行低碳经济的动因问题
    (一) 肇庆市的基本情况
    (二) 肇庆市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三) 肇庆市推行低碳经济的必然性
四、肇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与路径分析
    (一) 设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 用SWOT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三) 肇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性与优势要素选择
五、肇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
    (一)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二) 优化能源结构,构筑低碳清洁能源保障体系
    (三) 发挥传统优势,发展低碳旅游
    (四) 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加快新型工业步伐
    (五) 增加植被覆盖,增强碳汇能力
六、肇庆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实施步骤
    (一) 加快编制低碳规划,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二) 积极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三) 建设发展低碳经济保障体系
七、结语和展望
    (一) 本文结论
    (二)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论文参考文献)

  • [1]低碳城市建设的演变规律及提升路径设计研究[D]. 吴雅. 重庆大学, 2019(10)
  • [2]黑龙江省高铁沿线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变化研究[D]. 方雅淳.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3]重庆市新经济增长点选择与培育路径研究——以巴南区为例[J]. 李静. 商业经济, 2018(04)
  • [4]浙江省新型城镇化低碳路径选择[D]. 周强强. 宁波大学, 2017(02)
  • [5]从敦煌烹饪学到敦煌餐饮学院——从专业到学科再到学院是餐饮发展的必由之路[J]. 赵长安. 丝绸之路, 2016(20)
  • [6]河北省煤炭产业发展转型问题研究[D]. 靳素颖.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7)
  • [7]“为‘稳’和‘进’注入新的活力”[N]. 李及肃. 辽源日报, 2015
  • [8]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形成人口技能红利[J]. 杨公安,曹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33)
  • [9]在转方式、扩内需中实现稳增长[J]. 郑新立. 全球化, 2013(10)
  • [10]广东肇庆市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D]. 肖艳. 兰州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能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