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征稿(下)

《加入WTO》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征稿(下)

一、“入世”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舞台去选秀(下)(论文文献综述)

赵委委[1](2019)在《技术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说,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进行互动的历史,在人类早期,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条件取得了栖身之所和果腹之食,对自然持有敬畏、服从的态度。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深入,人类逐渐改变了自然的主导地位并加强了对自然的控制如对风、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的驾驭和利用,从而逐渐确立了人类的主导地位,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人类找到了确证自己本质力量的“工具”——技术,借助其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丰富的技术人工物体系并实现了对自然和人类自身的改造。在改造自然方面,人类利用技术不断扩展了实践活动的范围,不断将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发展了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技术体。在改造人类自身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都已经臣服于技术的发展逻辑,人类形成了技术化生存方式。技术自身的组合进化、与科学的融合共生以及自身所带的机会利基(1)等发展逻辑对于自然界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因素,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当代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必然给人类带来新的福祉,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技术的持续发展和革新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带来了人类的感性解放,使人类体验到生而为人的优越感和幸福感,尤其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和普及更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体验和精神体验。当代信息社会的显着特征是科学技术基于对大量信息的利用而形成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操纵知识的人类智力正在变成经济活动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互联网为人类智力的呈现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和开放的平台,基于互联网平台形成的文化必然带有鲜明的知识性、个体性、智能性,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断推广了规范、创新、公平、协作、宽容等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打破了人们固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模式,改变了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体验方式,开拓了一个引导人类心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代。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特征通过与其他高技术的融合进一步进化,越来越多智能化的技术人工物得以产生并投入使用,与人类的生存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给人类的身心都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要探讨的就是顺应发展逻辑到当代社会的技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分析技术发展造成的人类认知、意志、情感三方面的变化,探讨个体在新的技术文明下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进行精神世界的建构,以便解决精神活动中呈现的问题并发展出一个合理有序的精神世界,提高生存质量,增强幸福感,为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每个个体合理运用技术的实践从而产生无数个促使社会发展的合力,进而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观促进人与技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一章论述了技术的发展逻辑与精神世界的内涵。通过对技术进行内部解剖学的分析,组合进化、与科学融合共生、人类需求及技术本身的机会利基作为技术的发展逻辑,理论上为我们直观地展现了技术的发展过程,现实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技术呈现了以下发展特点:长期的不可预测性与短期的可预测性、不均匀性和复杂的有机性。技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生物性的有机体,从而对人类的有机身体和精神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精神世界是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相互作用形成的意识世界。对个体来说,精神世界是个体对经验到的自我和外部世界进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则以个体自身的活动以及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为前提,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统一、稳定性和不完满性的统一的特点。第二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类的作用机制,它通过缔造实在的技术人工物体系给人类带来了感性解放,同时形成的技术理性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和精神危机。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呈现自动化、智能化,大大解放了人类的身体和开发了人类的各项官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体验和精神体验;另一方面,技术发展自身附带的技术风险以及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活世界的控制,改变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也给人类的身心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第三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的意志的影响和作用。意志作为个体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节着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是促使个体德性形成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技术的发展是意志力量的体现,另一方面技术通过技术人工物和技术理性反作用于意志作用的发挥。人类应该加强意志自主使技术扬善避恶,从而消解技术滥用带来的泛娱乐化以及技术人工物崇拜对意志的消极作用,从而为精神世界建构一个健康向善的方向指导。第四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和作用。人的精神活动是基于自身的认知深度和广度,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展了人的认知范围,革新着人们的认知观念,重塑了个体的知识生产和分享模式,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基于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过剩问题。作为认知中介的媒介技术是个体认知活动的基础,因此个体应该加强媒介素养,更好地利用媒介技术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而顺利实现认知目的,从而为精神世界建构一个合理有序的知识储备。第五章分析了技术对人的情感的影响和作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工物的传统关系,在丰富人类情感世界的同时也解构了其中某些因素,形成新的情感机制的同时也凸显了情感物化、情感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因此个体应该进行情感自省,主动开展自我情感教育,在情感社会化的过程中以情感道德人为目标,在道德修养中升华情感,从而为精神世界建构一个美好高尚的理想追求。第六章对个体建构精神世界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技术顺应自身的发展逻辑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高度技术化生存时代,人也变成了“技术—人”的综合体,从而凸显了人类生存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许多新与旧的冲突,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使这种不确定性、冲突带来的忧虑得到了快速蔓延和传播,给个体的意志、认知和情感都带来了深刻影响,那么经过知情意折射过后的意识活动形成的精神世界也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章提出了应对策略,以便为个体在新旧冲突中建构精神世界提供方向。

徐子文[2](2014)在《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将会展建筑结合进入体育中心的实际工程案例在我国已经有数例出现,其中将体育馆与会展结合建设运营的形式最为常见,主要出现在中国一些中小城市,是一种实践先于理论的集约型建筑类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体育馆与会展建筑结合建设的现状背景,限定了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主要对我国体育馆和会展建筑的建设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概括,针对其经济综合实力不同的城市的两种类型的建筑建设情况、使用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为下文分析体育会展建筑的对于不同城市的适用性做铺垫和理论支撑。第三章论述了这种结合建设的建筑类型并不是随机的组合,而是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强调了这种新型的建筑综合功能类型具有极强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对其做出概念做出界定,以利于对其进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研究。第四章分析其优势与与局限性,在针对体育会展建筑自身的特点,结合第二章中对体育馆和会展在不同的城市中的发展概况,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对体育馆和会展功能规模的需求,分析体育会展建筑其所适用的城市类型。并针对其适用城市的需求,对其前期定位、规模确定、规划选址做出详细阐述。第五章详针对体育会展建筑的特殊性,细探讨了设计时场地布局、内部空间流线设计,并列举了综合多功能建筑多功能使用策划实例,对今后在设计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最后,第六章,通过对常州奥体中心的体育会展建筑的建筑使用率、体育场馆与会展场馆互换功能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运营方提供了近两年的运营数据,并对常州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进行了评价和设计建议。使用反馈部分使本文的理论研究更加有实际意义。

何继昌[3](2014)在《关键成长的策略竞争 ——基于移动通讯产业的研究》文中指出无时无刻,企业都在经历成长的考验,在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中,成长是可敬的,失败的时候比较多,成功的时候相对少,要如何发掘成长的动能与蓝海?在全球经济的大浪后,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定下未来的成长模型?高新产业进步神速,局势即刻转变,如何在不同成长阶段及变局制订合适的成长策略,一再考验跨国公司经营者的智慧,而企业怎样通过本体的竞争实力与上下游合作得以继续屹立在时代的交替与亘变,正是许多企业高管、股东与全体员工关心的议题。为此,本文用此为研究并结合经济理论和多年高新产业实务经验,发展出一套可供产业应用的方法论。当前环境变形的幅度和复杂性也驱使企业找寻新的创造利润方程式,也有一部份的企业和学者从资源和组织下手来寻求企业的增长。企业成长有待新的模型引领,从前的企业成长的评量方法在循环变动充满不确定的二十一世纪要有系统性的升级,与传统产业衡量的模式有极大的变异,相关的研究并未见到。基于上述理由,本研究将以移动通讯为研究目标,分析其供应链,用博弈及内部化等经济理论来建构一个新型的企业成长模式。本文也进一步推导出实证研究相对应的假设,从实证结果本研究提出具体建议。目的在分析手机市场博弈竞争格局变化并建构高新企业成长的构面及模式,进而了解企业成长策略的模式与局限,可做跨国公司改善的依据及指导方针,此外,研究成果也可做为建构新一代的企业成长模式理论之参考,来实践企业关键成长价值的最大化,亦可供往后学界加以探讨及研究。

裴龙[4](2014)在《西部地区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机械的发展离不开农机企业,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是企业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更多的体现在凝聚员工及给予员工激励,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等各方面,影响着企业的企业研发、销售、服务各个环节发展水平。西部农业因有着别具特色的区域特点,当地的农机在适应地区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形势下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发展水平较低,管理水平粗放,经验主义偏重。因此了解西部地区农机行业发展的现状,提出切实的发展思路,可以促进西部地区农机水平的快速发展。而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西部农机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1、通过分析企业文化构成因素,研究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历程,提出将艺术文化如音乐、文艺纳入西部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2、结合目前广西农机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理清建设思路,提出在探讨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同时,需要深入探寻农机企业的现状,总结西部地区优秀农机企业文化的实践经验的建议。3、为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面带体,实现西部农机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提出研究建立“优秀案例研究——实践经验总结——广泛宣传运用”机制的建议。4、通过分析西部农机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善于借鉴、立足传统、民族特色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提出西部地区农机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建立农机企业文化的诚信魂、建立特色企业文化品牌和提升西部地区企业家的变革领导力等企业文化建设方案。

卢小军[5](2013)在《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发生的一切已经并正在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仍然存在,对我国的片面、不实甚至歪曲报道、对我国政策意图的误读现象依然严重。这种障碍的产生,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矛盾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大多数西方人不熟悉中国的语言、文化,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不能正确解读中国的政策和主张等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向世界说明中国、介绍中国,是一项长期、艰巨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翻译特别是外宣翻译工作,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和合作,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翻译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反映在外宣翻译的效果上。1我国各级各类对外宣传材料(如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等政府文件,地方对外宣传报道、对外宣传画册、会展资料和公共场所告示标牌等等)的翻译中,错误或不规范的外文随处可见,翻译质量令人堪忧。不合格或是错误的译文不仅达不到对外宣传、告知的目的,还极易造成混乱和误导,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形象,不利于对外传播与交流,甚至可能产生影响深远、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本论文探讨了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在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的视角下提出了若干外宣翻译策略。作者首先厘定了外宣及外宣翻译的相关概念,明确了外宣翻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区别性特征。为了对我国外宣翻译的历史和现状有个整体的认识,作者在仔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论文对我国外宣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类型进行了分类,简要剖析了造成各类误译的原因。本论文的重点是在国家形象视阈下探讨我国的外宣翻译策略。为了廓清研究思路,夯实论文的理论根基,作者对国家形象理论进行了阐述。从“形象”一词的历史来源和内涵入手,探讨了国家形象的定义和内涵,列举了相关学者对国家形象的界定和理解,较全面地把握了国家形象的本质和内涵。作者紧接着概述了国家形象的特点,阐释了我国意欲构建的“和平、民主、文明、进步、富强、正义、负责、合作”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我国的国家形象战略。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和外宣翻译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这看似很显然的问题,成了本论文亟需论证的两个核心问题。为此,作者专辟章节,分别以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和外宣翻译为题,较为深入和系统地探讨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本文指出,国际传播生态环境依旧是西强我弱,我国的对外传播实力和影响力与我国日益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西方传媒大国主宰着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对中国的各种偏见、误解,对中国的妖魔化严重地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形象。此外,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和传播的严重逆差,不但不利于我国向世界说明和介绍中国,而且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处境尴尬却重任在肩的对外传媒该如何摆脱如此现状呢?作者提出了更新传播观念、调整传播战略(具体包括调整外传播宣传内容、改进对外传播模式、改进对外传播技巧与艺术),提升对外媒体公信力,加强公共外交,打造对外传媒的“航母”,主动设置中国议题,建立应急处理机制,自觉进行对外文化传播、打好“中国牌”等七条建议。对外传播之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亦凸显了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在“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一节中,作者指出,外宣翻译的文本内容、翻译策略、译文质量、传播效果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传媒中的国家形象。具体来说,外宣翻译策略、译文质量、传播效果(受众认知)与国家形象之间存在如下这种关系:翻译策略→译文质量→传播效果(受众认知)→国家形象{维护、提升、破坏}本论文认为,外宣翻译是否讲究准确性、是否讲究可读性,是否讲究政治性,将会影响翻译质量、受众认知、传播效果和国家形象。为了佐证这一论断,作者从准确性与国家形象、可读性与国家形象、政治性与国家形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外宣翻译策略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作者强调指出,采取或不采取(适当的)外宣翻译策略以及采取怎样的外宣翻译策略,不仅会直接影响译文质量,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也会产生维护、提升和破坏等三种效果。外宣翻译策略的探究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在探讨外宣翻译策略之前,作者从制约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文本内和文本外的诸多因素中,选取了意识形态、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意识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其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并阐述了上述因素与外宣翻译策略的关系。此举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方面,避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变成一种理性的、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旨在使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在外宣翻译策略与国家形象之间搭建联系的纽带。在做好这番理论铺垫之后,本文提出了五种外宣翻译策略,即编译策略,语用等效翻译策略、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译释并举策略和语义结构起伏性策略等。论文从策略理据、表现形式、实例分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五种外宣翻译策略。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了选题背景、(主要的)研究问题、(主要)创新之处、研究方法、论文构成及研究意义等等。第二章: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首先概述了外宣翻译的定义、(主要)特点、原则、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等等,继而对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存在的五点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作者紧接着概述了我国外宣翻译常见的误译类型,并剖析了造成这些误译的原因。第三章: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作者厘定了国家形象的相关术语,明确了国家形象的概念、内涵和主要特点,说明了我国国家形象的现时定位及其国家形象战略。为了阐明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的关系,以利于从国家形象的视角下探究外宣翻译策略,论文从两个层面展开了论证:其一、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其二、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通过这一环接一环的论证,外宣翻译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联得以廓清。借助于具体外宣翻译实例文章指出,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可能会造成维护、提升和破坏国家形象等三种效果。第四章: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本章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第一节论述了国家形象视阈下影响译者选择外宣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如意识形态、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读者意识等等。第二节提出了为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可资采用的五种外宣翻译策略,即编译策略,语用等效翻译策略、译释并举策略、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和语义结构起伏性策略。第五章:结语。简要回顾和总结了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对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并作了展望。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注重理论阐述与翻译实践的结合,以定性研究为主,同时辅以适量的数据统计的定量研究,两者互为补充;既有宏观的理论视角,也有微观的翻译策略,力求从不同角度,使用恰当的研究方法,系统、客观地反映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对外传播,如何更好地做好外宣翻译工作,是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和传播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的必需途径。可以说,我国各种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都在某种程度上向世界说明着中国,展示着中国立体的、全方位的形象。在这层意义上,外宣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错译、漏译、胡译现象就绝不仅仅是语言转换和译者疏忽诸方面的问题,而是说明中国,传播中国,展示中国形象,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外宣翻译也绝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肩负着塑造、构建、传播国家形象的伟大使命。从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的视角切入研究外宣翻译及其翻译策略,毕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希望本文提出的五种翻译策略能为我国各级各类外宣文本的翻译提供指导,减少和规避各种误译,更好地服务于说明中国,展示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的时代使命。从这层意义上看,外宣翻译策略的探究凸显了实践层面的应用价值和指导价值。

张艳[6](2012)在《英语歌曲辅助教学与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 ——以无锡汽车工程学校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意味着课程管理权力的分享,也意味着课程管理责任的分担,并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让学生喜欢,有所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最基本的内涵之一。从中职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对学习英语心理惧怕、畏难、逃避。因此,如何激发中职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改变中职生厌学的现状,把他们拉回英语课堂,就成为了本文研究的突破点。本文以无锡汽车工程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为研究目标,以二语习得情感过滤假设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英语学习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用英语歌曲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方向。为了验证英语歌曲辅助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笔者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结果作了统计分析。实验结果和后期的问卷调查表明,英语歌曲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大部分中职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能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路[7](2011)在《时尚模特转业分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模特业的快速发展,时尚模特成为日益庞大的群体。作为“青春职业”的从业者,时尚模特们退役后面临的转业分流问题也日益严峻。目前,我国时尚模特转业分流主要有三个去向:就业、创业、做全职太太,此外还有一少部分模特选择寄生生活。其中就业与创业是主体。而模特的就业与创业却存在着“正规就业率低”、“自主创业率”低、“非正规就业率”高的问题。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关系到模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关系到数以百万计的模特家庭的安定与幸福。因此,解决好模特们的再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导致模特就业难的直接因素有“三低”,即“年龄低”、“学历低”、“人文素养低”,这使她们在日益残酷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而深层原因则是目前模特文化的功利主义取向。目前的模特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以功利主义刺激为动力的消费文化,模特业的快速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传播媒体合谋的结果。基于此,本文提出破解模特就业难问题的思考:思考一----基本路径:政府加强行业规范与监管,制度化解决模特“三低”问题;模特加强自身人力资本建设,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模特经纪公司树立使用和培养并重的服务理念,为模特提供全程服务。思考二-----根本路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人文精神改造目前占主流地位的功利主义模特文化,引导模特业回归理想。

耿佩民[8](2008)在《服务企业品牌的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结构及交易方式的不断改变,市场已从产品为主向服务至上转型,服务业也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总体水平仍相对落后,整体竞争力不强,如何提高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品牌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是取得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但是,在研究界,对于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形产品品牌上,而对于服务品牌研究不够,造成服务品牌理论相对滞后。服务品牌由于没有实体产品作为品牌的载体,顾客对服务产品的理解几乎完全是靠品牌。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服务品牌的培育模型,首先,要塑造独特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品牌文化是品牌的价值核心,是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构建的价值观。品牌个性是品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相互竞争的品牌间区别的根源;其次,确定品牌文化指导下的服务质量管理。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易逝性等特点使得企业提供的服务品质难以完全相同,造成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不太稳定,影响顾客对服务品牌的良好感知。因此,对于服务品牌来说,质量控制是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员工、有形设施和服务流程三方面入手;再次,塑造服务企业的品牌形象。向消费者传达一种明确、稳定的品牌形象是建立市场竞争优势和取得品牌成功的关键,品牌形象可以通过品牌形象策划(CIS)策略和品牌整合传播策略的实施来塑造。最后,服务企业要考虑品牌长远发展的问题,在品牌经营环境变化不大或变化不足以改变品牌定位与形象时,品牌管理的重点在于继续强化原有的品牌形象,但同时品牌的经营者必须时刻保持对环境变化的警惕性,能够根据变换了环境及时反应,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学习与创新两种能力。总之,服务品牌是一种整合,整合所有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过程,服务品牌也关注全盘,调动企业全方位的力量来提供优异的、独特的品牌价值。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服务品牌领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为服务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吴恩锋[9](2008)在《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基于由国内三大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003-2006年共62307条文章标题构成的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采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以期揭示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引言,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节为隐喻定义探讨,探析四部汉语词典及六部英语辞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并介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和以Lakoff& 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第三节为我国隐喻研究概况,分析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对隐喻认知观和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隐喻研究呈现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第四节为概念隐喻理论,回顾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详细介绍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第二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由三节构成。第一节探讨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上;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下/行政级别高是上;行政级别低是下/发展是上;衰退是下/处于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上;离开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下/优先或受重视的是上;置后或不重视的是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下/力量强是上;力量弱是下/高端客户群体是上;低端客户群体是下/程度强是上;程度弱是下/评价好或名次高是上;评价差或名次低是下”等十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认知基础进行分析。第二节重点探讨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高;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低/行政级别在上是高;行政级别在下是低/质量好、价格贵是高;质量差、价格便宜是低/程度强是高;程度弱是低/力量强是高;(力量弱是低)/评价好是高;(评价差是低)/(复杂的或明智的是高);简单的或弱智的是低/地位重要是高;(地位不重要是低)”等八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认知分析。第三节为本章小结。第三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是金”隐喻和“财富是水”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二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三节为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分别对以“身”、“手”、“头”、“下肢运动”、“其他身体部位”、“生育”等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四章为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由十一节构成。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数据,我们总结出十个结构隐喻类型,按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戏曲隐喻、博弈隐喻、饮食隐喻、教育隐喻、体育隐喻、医药隐喻、婚恋隐喻等。我们分十节对这十个结构隐喻类型分别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十一节为本章小结。第五章为结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总结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第二节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张明[10](2007)在《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和谐的观点》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和谐的观点从四个部分对入世后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研究:首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进展进行概述,然后从理论上研究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具有的内涵及其利益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进而从实务的角度研判中国现代CSR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中国CSR建设的宏观战略规划及微观操作策略,并对中国未来CSR建设进行预测和展望,由此形成“概说—理论—实务—对策—展望”的完整分析框架。在概说部分,首先分析了中外学界关于CSR的概念及国内外CSR运动的进展情况,然后介绍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对于CSR研究的进展,最后简单介绍国外企业CSR建设的实况。通过上述分析,以获得对国内外CSR的理论和实务情况的总括了解。在理论部分,首先对西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伦理学进行研究以获得中国CSR理论的思想基础,然后对中国的周易、诸子学说、宋明理学、近代商邦的经营之道进行研究以获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商业伦理的CSR思想基础。基于中外相关理论的研究,建立入世后中国企业CSR内涵,即以“互利、奉法、仁义、和谐”为核心的4×4责任模型,包括纵向四层的理论性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文化责任以及横向四维的操作性责任:维权责任、环保责任、诚信责任、和谐责任。并进而分析其利益形成的四级动力学机制: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责任盈余模型—基于瓦尔纳斯均衡理论的CSR帕累特最优模型—基于熵理论的CSR运行边界模型—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CSR投入产出模型。由此完成入世后中国CSR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实务部分,首先分析入世后中国CSR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基于中国企业CSR的4×4责任模型,设计评价中国企业CSR建设的CECC标准:基于企业CSR敏感性的行业分类:维权敏感型企业、环境敏感型企业、诚信敏感型企业以及一般企业,使得CECC评价标准更具科学性和公证性。并且利用该标准对中国企业CSR现状按照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区域进行调研和评估,同时也获得了中国学界和政界对于CSR的认知和行动情况。基于这些第一手资料,分析中国目前CSR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由此完成对中国CSR现状的实务研究。在对策部分,基于上述理论和实务研究成果,从立法、政府、企业三个层面进行中国CSR建设的宏观规划,然后进入企业微观层面进行操作性策略设计:企业CSR战略设计,基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CSR操作策略,以及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操作策略。完成宏观战略规划和微观操作策略设计后,进而基于企业CSR敏感性分类的行业特性进行中观层面的操作策略设计,最后对当前的热点问题SA8000审核提出应对策略。由此构建宏观—微观—中观的完整的战略规划及操作策略。在展望部分,基于入世后中国CSR理论研究和目前的实务研究,展望并预测中国CSR建设未来的七大发展趋势,至此完成整篇论文的主体内容。

二、“入世”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舞台去选秀(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世”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舞台去选秀(下)(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技术的发展逻辑与精神世界的内涵
    第一节 技术的发展逻辑
        一、人的活动与技术
        二、技术的发展逻辑
        三、技术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第二节 精神世界的内涵
        一、精神世界及其结构
        二、个体精神世界的呈现层次与形成逻辑
第二章 技术对人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一节 技术人工物的作用
        一、技术人工物与人关系的演变
        二、技术人工物的普遍性作用
    第二节 技术理性的控制与调节作用
        一、技术理性及技术风险
        二、技术理性的控制方式
    第三节 技术发展的感性解放作用
        一、人的感性发展及新感性模式的形成
        二、技术发展的感性解放表现
    第四节 技术发展引发的思维变革
        一、清醒的机械规律和糊涂的主观主义
        二、物质至上主义的推崇和浪漫主义的式微
        三、合作和奴役
第三章 技术发展与个体的意志自主
    第一节 意志及其在个体活动中的作用
        一、意志及其特点
        二、意志的作用
    第二节 技术与个体意志的相互作用
        一、技术是人类意志的体现
        二、技术反作用于人类意志
    第三节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意志自主
        一、在精神生活中发挥意志自主性抵制泛娱乐化
        二、物质生活中发挥意志自主性开展理性消费
第四章 技术发展与个体的认知自觉
    第一节 技术发展与人类认知的拓展
        一、技术发展拓展了人对自然界的认知
        二、技术发展引发了对人的观念的挑战
    第二节 技术发展引发的知识变革和认知困境
        一、技术发展中知识生产和理解方式的变革
        二、技术发展中新认知方式和认知困境的凸显
    第三节 在媒介素养的提升中加强认知自觉
        一、媒介素养及其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二、媒介素养的提升及对个体认知自觉性的影响
第五章 技术发展与个体的情感自省
    第一节 情感及其与个体、社会的关系
        一、情感的分类
        二、情感的作用及其物化表达
        三、情感社会化
    第二节 技术发展引发的情感社会方式变化
        一、情感社会接受方式的变化
        二、情感社会支持方式的变化
        三、情感社会沟通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情感活动中的情感教育与情感自省
        一、情感教育在情感活动中的作用
        二、通过情感教育促成情感自省
第六章 个体精神世界建构背后的反思
    第一节 个体生存现状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一、人类生存现状不确定性的放大
        二、技术化生存方式引发的社会风险忧虑
    第二节 技术发展催生的新旧观念冲突
        一、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
        二、技术发展带来伦理观念的冲突
    第三节 科技祛魅与意义世界的重构
        一、科技祛魅与精神生活的变化
        二、在科技发展中重构意义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
    1.2 研究背景
    1.3 概念的界定
        1.3.1 体育馆的概念
        1.3.2 会展建筑的概念
    1.4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1.5 题目“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研究”命名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成果综述
        1.6.1 国外研究成果
        1.6.2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1.7 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1.8 研究的方法
    1.9 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我国体育馆、会展建筑发展概述
    2.1 国内城市体育馆建筑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2.1.1 体育馆在城市中的作用
        2.1.2 我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2.2 国内会展建筑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2.2.1 会展建筑在城市中的作用
        2.2.2 我国近现代会展建筑的发展概况与现状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概念界定
    3.1 理性认识我国当代体育馆与会展结合建设现象
    3.2 体育馆与会展建筑联合建设的理论可行性
        3.2.1 城市有集约建设的需求
        3.2.2 两者都有以多功能化来提高建筑使用率的趋势
        3.2.3 主要功能空间可以结合使用
        3.2.4 体育馆和会展建筑选址条件有较大交集
        3.2.5 两者的场地布局方式可以结合
    3.3 体育馆与会展结合建设的特殊性
        3.3.1 城市功能的叠加
        3.3.2 集约建设,但整体规模增大
        3.3.3 需要综合考虑体育馆与会展建筑的要求
        3.3.4 使用空间和时间的灵活性增强强,统一运营是必要趋势
    3.4 体育会展建筑综合功能的概念界定
        3.4.1 “体育会展产业”、“体育会展经济”的概念
        3.4.2 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的概念界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育会展建筑的适用性
    4.1 城市视角下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优势与局限
        4.1.1 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的优势分析
        4.1.2 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的局限性
    4.2 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适用的城市类型定位
        4.2.1 我国城市区域的划分
        4.2.2 区域性不同城市对“体育”与“会展”功能需求研究
        4.2.3 实例分析
    4.3 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前期策划
        4.3.1 需求与定位
        4.3.2 确定适宜规模
        4.3.3 几个中小城市的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实例参考
        4.3.4 规划选址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育会展建筑设计策略
    5.1 设计宗旨
        5.1.1 正确价值观
        5.1.2 科学定位
        5.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2 场地布局
        5.2.1 主要体量的排布模式
        5.2.2 场地划分
        5.2.3 外部流线设计
    5.3 内部空间功能流线设计
        5.3.1 体育馆与会展的基本功能流线要求
        5.3.2 主要功能空间多功能设计
    5.4 多功能使用策划
        5.4.1 多功能策划的重要性
        5.4.2 策划实例(以江门体育会展馆多功能策划设计为例)
    5.5 造型设计
        5.5.1 建筑造型能体现内部空间
        5.5.2 与周围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相融合
        5.5.3 两大功能体块和谐统一
        5.5.4 结构、材料与造型完美结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体育会展建筑使用情况实证研究
    6.1 场馆使用
    6.2 运营与盈利情况
    6.3 总体评价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关键成长的策略竞争 ——基于移动通讯产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四节 论文架构与研究流程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探讨
    第一节 跨国公司综论
        2.1.1 当代跨国公司的成长与特征
        2.1.2 跨国公司的内部化
    第二节 策略理论
        2.2.1 策略定义
        2.2.2 边缘策略
        2.2.3 有限战策略
    第三节 博弈论
        2.3.1 博弈论综论
        2.3.2 博弈论衍生的理论
第三章 移动通讯的进程
    第一节 移动通讯产业与技术的演化
    第二节 移动通讯的分支与互补
    第三节 移动通讯产业供应链
        3.3.1 手机芯片
        3.3.2 面板
        3.3.3 触控
        3.3.4 玻璃基板
第四章 成长策略模式
    第一节 通讯产业成长N模式
    第二节 通讯产业成长S模式
    第三节 通讯产业成长B模式
    第四节 通讯产业成长P模式
    第五节 通讯产业成长U模式
        4.5.1 独特化
        4.5.2 U模式传达的价值
        4.5.3 U模式造成的效应
    第六节 通讯产业成长D模式
        4.6.1 山寨机的兴衰
        4.6.2 新兴品牌的崛起
    第七节 通讯产业成长M模式
    第八节 通讯产业成长V模式
        4.8.1 解读V模式
        4.8.2 V模式的弹性与升华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进入市场策略分析
        5.1.1 既有一线手机厂家背景介绍
        5.1.2 新进手机厂家背景介绍
        5.1.3 手机市场进入博弈
        5.1.4 既有一线手机厂家后续发展
        5.1.5 新进手机厂家后续发展
    第二节 抢地盘策略分析
        5.2.1 手机集团厂家背景介绍
        5.2.2 手机集团厂家抢地盘博弈
        5.2.3 抢地盘手机集团后续发展
    第三节 技术研发策略分析
        5.3.1 投入研发手机厂家背景介绍
        5.3.2 手机厂家投入研发博弈
        5.3.3 投入研发手机厂家后续发展
    第四节 专利攻防策略分析
        5.4.1 运用专利攻防的背景介绍
        5.4.2 手机集团厂家专利攻防博弈 #i00
        5.4.3 专利攻防手机集团厂家后续发展
    第五节 供应链策略分析
    第六节 蓝海策略分析
        5.6.1 找寻并进入新的高利润市场
        5.6.2 由内而外的奏效策略
    第七节 内部化策略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果与发现
        6.1.1 白牌手机的消长
        6.1.2 智能手机的趋势
    第二节 理论与实务意涵
    第三节 对后续研究者之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学习经历
    二、学术论文
    三、电子版专着
    四、获奖

(4)西部地区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及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企业文化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2.1.1 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1.2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2.1.3 广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2.2 农机企业文化的提出
        2.2.1 农机企业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
        2.2.2 农机企业提升品位的内在与互动
        2.2.3 农机企业关注民生的现实要求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企业文化存在问题分析
    3.1 西部农机企业所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
        3.1.1 西部地区农机企业文化发展不平衡
        3.1.2 西部地区企业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因分析
    3.2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3.2.1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3.2.2 生存发展与激烈竞争的需要
        3.2.3 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第四章 农业机械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迫切性分析
    4.1 企业文化内涵
    4.2 农业机械企业发展企业文化的迫切性分析
        4.2.1 企业文化能促进农业机械的核心竞争力
        4.2.2 农业机械企业中的企业文化紧迫感
        4.2.3 带动农机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思考
        4.2.4 农业机械能在企业文化中稳中求进,持续发展
        4.2.5 音乐在农机企业文化中的地位
第五章 西部地区农机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5.1 广西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5.1.1 公司企业文化背景
        5.1.2 严格的企业文化管理
        5.1.3 优化管理,降本提效出效益
        5.1.4 广西柳州五菱集团企业文化的经验
    5.2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分析
        5.2.1 公司企业文化背景
        5.2.2 科学的文化管理制度
        5.2.3 和谐的企业管理文化
        5.2.4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经验
第六章 西部地区农机企业文化成功的启示
    6.1 西部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6.1.1 选取善于借鉴的原则
        6.1.2 采取立足传统的原则
        6.1.3 民族特色与区域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6.2 西部地区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案
        6.2.1 对西部地区农机企业文化的高度重视
        6.2.2 建立农机企业文化的诚信魂
        6.2.3 建立西部地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品牌
        6.2.4 提升西部地区企业家的变革领导力,强化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况表
致谢

(5)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2.1 主要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2.3 主要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构成
第二章 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2.1 外宣翻译概述
        2.1.1 外宣翻译的界定
        2.1.2 外宣翻译的区别性特征
        2.1.2.1 注重传播效果
        2.1.2.2 受众内外有别
        2.1.3 “外宣翻译”的英译
    2.2 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综述
    2.3 我国外宣翻译常见的误译类型
        2.3.1 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
        2.3.2 译名不统一
        2.3.3 中式英语
        2.3.3.1 对号入座和想当然套译
        2.3.3.2 语言习惯的差异
        2.3.3.2.1 多余强化语
        2.3.3.2.2 语言夸张华丽
        2.3.3.3 文化习俗的差异
        2.3.4 政治性误译
        2.3.5 语用失误
        2.3.5.1 语用失误的概念
        2.3.5.2 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2.3.5.2.1 语用语言失误
        2.3.5.2.2 社交语用失误
    2.4 外宣误译产生的主要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
    3.1 国家形象:内涵及其他
        3.1.1 国家形象的定义
        3.1.2 国家形象的特点
        3.1.3 中国国家形象的时代定位
        3.1.4 国家形象战略
    3.2 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
        3.2.1 中国对外传播的现状:尴尬的窘境
        3.2.1.1 西强我弱的国际传媒格局
        3.2.1.2 妖魔化中国
        3.2.1.3 跨文化传播生态严重失衡
        3.2.2 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3.2.2.1 更新传播观念、调整传播战略
        3.2.2.1.1 调整对外传播宣传内容
        3.2.2.1.2 改进对外传播模式
        3.2.2.1.3 改进对外传播技巧与艺术
        3.2.2.1.3.1 讲求灵活的传播手法和策略
        3.2.2.1.3.2 讲究写作方法,增强可读性
        3.2.2.1.3.3 对外传播渠道多样化
        3.2.2.1.3.4 增强对外报道的时效性
        3.2.2.2 提升对外媒体的公信力
        3.2.2.3 加强公众外交
        3.2.2.4 打造对外传媒的“航母 ”
        3.2.2.5 主动设置中国议题
        3.2.2.6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3.2.2.7 自觉进行对外文化传播,打好“中国牌”
    3.3 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
        3.3.1 外宣翻译在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中的战略地位
        3.3.2 外宣翻译策略与国家形 象
        3.3.2.1 准确性与国家形象
        3.3.2.1.1 报道事实准确无误
        3.3.2.1.2 语言翻译准确
        3.3.2.1.3 文化翻译准确
        3.3.2.2 可读性与国家形象
        3.3.2.2.1 添加背景说明
        3.3.2.2.2 慎用政治术语
        3.3.2.2.3 避免华丽辞藻
        3.3.2.3 政治性与国家形象
        3.3.3 传播效果与国家形象
        3.3.3.1 维护国家形象
        3.3.3.2 破坏国家形象
        3.3.3.3 提升国家形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
    4.1 影响外宣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4.1.1 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
        4.1.1.1 意识形态的定义及内涵
        4.1.1.2 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
        4.1.1.3 意识形态与外宣翻译策略
        4.1.2 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
        4.1.2.1 功能派翻译理论
        4.1.2.2 翻译目的与外宣翻译策 略
        4.1.3 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
        4.1.3.1 赖斯的文本类型论和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
        4.1.3.2 文本类型与外宣翻译策略
        4.1.4 读者意识与翻译策略
        4.1.4.1 翻译中的读者意识
        4.1.4.2 读者意识与外宣翻译策略
    4.2 国家形象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4.2.1 编译策略
        4.2.1.1 编译的概念及其他
        4.2.1.2 编译策略的常用方法
        4.2.2 语用等效翻译策略
        4.2.2.1 语用翻译:概念及其他
        4.2.2.2 语用等效翻译策略的常用方法
        4.2.3 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
        4.2.3.1 平行文本:概念及其他
        4.2.3.2 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个案分析
        4.2.3.2.1 语料
        4.2.3.2.2 Werlich文本语法与平行文本比较模式
        4.2.3.2.3 文本内部构成的对比与分析
        4.2.3.2.4 平行文本对企业概况外宣英译的启示
        4.2.4 “译+释” 并举翻译策略
        4.2.4.1 需作“译+释”并举的常见情形
        4.2.4.2 “译+释” 并举策略的常用形式
        4.2.5 语义结构起伏性策略
        4.2.5.1 “竹竿”结构和“大树”结构
        4.2.5.2 起伏性常用的八种结构
        4.2.5.3 实现语义结构起伏性的三个步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内容总结
    5.2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5.3 建议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6)英语歌曲辅助教学与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 ——以无锡汽车工程学校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三级课程”的提出
        1.1.2 学校的办学宗旨
    1.2 研究的缘起
        1.2.1 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
        1.2.2 目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
        1.2.3 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
    1.3 研究的依据
        1.3.1 教材的校本化处理
        1.3.2 校本教材开发的关键要素:趣味性原则
        1.3.3 学生英语学习问卷调查
        1.3.4 中职学校无升学压力
    1.4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2.1.2. 英语歌曲教学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
        2.2.2 英语歌曲教学
    2.3 研究现状简评
第三章 英语歌曲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理论
        3.1.1 教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
        3.1.2 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3.2 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情感过滤假设
        3.2.1 情感过滤假设
        3.2.2 情感过滤假设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四章 英语歌曲辅助教学的可行性及策略性
    4.1 英语歌曲辅助教学在校本教材开发中的可行性
        4.1.1 兴趣性
        4.1.2 体验性
        4.1.3 自主性
        4.1.4 有效性
    4.2 英语歌曲辅助教学过程中歌曲选择的策略性
        4.2.1 时代性和流行性
        4.2.2 艺术性和德育性
第五章 实证研究
    5.1 实验设计与实施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对象
        5.1.3 实验时间
        5.1.4 实验教材
        5.1.5 实验过程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5.2.2 教师问卷访谈分析
        5.2.3 试卷测试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的价值
        6.1.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1.2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6.1.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6.2 研究的反思
        6.2.1 教材的趣味性和教材的功能性相结合
        6.2.2 后续教学内容和环节的跟进
        6.2.3 歌曲的选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学生英语学习问卷调查
    附录2.英语歌曲辅助教学问卷调查
    附录3.英语教师教学和教材的问卷访谈

(7)时尚模特转业分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一) 理论研究
    (二) 文献综述
二、时尚模特转业分流问题实证研究
    (一) 时尚模特再就业状况与趋势调查
    (二) 时尚模特再就业障碍原因分析
    (三) 时尚模特再就业障碍的学理分析
三、解决时尚模特再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 完善相关制度,改变模特业“三低”状况
    (二) 增加资本存量,提高就业能力
    (三) 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健康的模特文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服务企业品牌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体系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品牌的概念与内涵
    2.2 服务的概念与特性
    2.3 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异
    2.4 服务企业品牌研究的视角
    2.5 服务企业品牌的理论模型
第3章 培育服务企业的品牌文化和品牌个性
    3.1 品牌文化
    3.2 品牌个性
第4章 基于品牌文化指导下的服务质量管理
    4.1 服务质量的概念
    4.2 服务质量的研究模型
    4.3 服务质量管理的路径
第5章 塑造服务企业的品牌形象
    5.1 品牌形象策划(CIS)
    5.2 品牌传播策略
第6章 服务企业品牌的培育模型及品牌发展
    6.1 服务企业的品牌培育模型
    6.2 星巴克的品牌培育
    6.3 服务企业的品牌维护
    6.4 品牌的学习与创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论文摘要
Abstract

(9)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节 隐喻定义探讨
        一、四部汉语词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二、六部英语词典对metaphor及simile的定义
        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
        四、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
    第三节 我国隐喻研究概况
        一、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
        二、隐喻认知观与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对比
        三、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
    第四节 概念隐喻理论
        一、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
        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第二章 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
        一、“上/下”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上”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下”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
        一、“高/低”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高”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低”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高/低”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隐喻为例
        一、“财富是金”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财富是水”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财富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
        一、“房屋”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仓”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房屋”隐喻和“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
        一、以“身”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二、以“手”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三、以“下肢运动”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四、以“头”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五、以“其他身体部位”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六、以“生育”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七、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一、战争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战争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战争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交通隐喻
        一、交通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交通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交通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天气隐喻
        一、天气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天气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天气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经济报道中的戏曲隐喻
        一、戏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戏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戏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五节 经济报道中的博弈隐喻
        一、博弈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博弈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博弈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六节 经济报道中的饮食隐喻
        一、饮食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饮食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七节 经济报道中的教育隐喻
        一、教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教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教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八节 经济报道中的体育隐喻
        一、体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体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体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九节 经济报道中的医药隐喻
        一、医药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医药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医药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节 经济报道中的婚恋隐喻
        一、婚恋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婚恋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婚恋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一、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具体认知规律
        二、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宏观认知规律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和谐的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序论:本文研究对象概说
    1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意义
        1.1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意义
    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实践进展
        2.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内涵
        2.2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进展
    3 国内外理论研究进展
        3.1 国外理论研究的进展
        3.2 国内理论研究的进展
    4 2005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概述
        4.1 总体调研结论
        4.2 CSR报告内容
二、理论研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观的理论基础
    5 西方相关理论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础
        5.1 经济学
        5.2 管理学
        5.3 法学
        5.4 伦理学
        5.5 小结
    6 中国相关理论中关于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思想渊源
        6.1 周易
        6.2 诸子理论
        6.3 宋明理学
        6.4 近代商帮
        6.5 小结
    7 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之内涵研究
        7.1 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进
        7.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尚待解决的问题及本文的观点
        7.3 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分析
        7.4 基于和谐观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之界定
    8 基于和谐观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之动力学机制研究
        8.1 CSR责任盈余模型
        8.2 CSR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8.3 CSR运行边界模型
        8.4 CSR投入产出模型
三、实务研究: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解析
    9 入世后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性
        9.1 国际市场的压力:国际社会对于CSR的认同
        9.2 市场竞争的压力: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9.3 国内政策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10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CECC)设计
        10.1 CECC的假设条件
        10.2 CECC的评价体系
        10.3 CECC的评价方法
    11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
        11.1 调研概述
        11.2 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认知
        11.3 企业履行CSR存在的问题
        11.4 企业履行CSR存在的差异
    12 中国企业当前社会责任问题分析
        12.1 政策层面的分析
        12.2 法律层面的分析
        12.3 企业层面的分析
四、对策研究: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构方略
    13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构之战略思路
        13.1 立法层面
        13.2 政府层面
        13.3 企业层面
    14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构之操作策略
        14.1 企业基于战略层面的应对策略
        14.2 企业基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操作策略
        14.3 企业基于内部价值链的操作策略
    15 基于行业特征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之应对策略
        15.1 维权敏感型企业
        15.2 环境敏感性企业
        15.3 诚信敏感型企业
    16 入世后中国企业SA8000审核的应对策略
        16.1 SA8000的客观认识
        16.2 SA8000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6.3 SA8000的应对措施
五、结束语: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之未来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入世”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舞台去选秀(下)(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发展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D]. 赵委委.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体育会展综合功能建筑研究[D]. 徐子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3]关键成长的策略竞争 ——基于移动通讯产业的研究[D]. 何继昌. 南开大学, 2014(04)
  • [4]西部地区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以广西为例[D]. 裴龙.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5]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 卢小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6]英语歌曲辅助教学与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 ——以无锡汽车工程学校英语校本教材开发为例[D]. 张艳.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7]时尚模特转业分流问题研究[D]. 高路. 长春工业大学, 2011(05)
  • [8]服务企业品牌的培育研究[D]. 耿佩民. 吉林大学, 2008(07)
  • [9]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 吴恩锋. 浙江大学, 2008(09)
  • [10]入世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 ——基于和谐的观点[D]. 张明. 复旦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加入WTO》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征稿(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