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诱虫酮诱捕瓜实蝇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曾伟,张梅,何忠勤,周伦,姜雷,赵其江,张金锋,李欢[1](2021)在《昆虫性信息素与不同颜色诱虫板组合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诱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明确昆虫性信息素与不同颜色诱虫板组合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诱集效果,筛选和验证确定适宜水稻二化螟诱集监测的优选材料,为虫情监控及其应用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21年水稻越冬代二化螟成虫发生期,应用性信息素与4种不同色板组合开展成虫诱集监测对比试验,筛选确定最佳的诱集材料组合。【结果】性信息素与降解黄板、嫩绿色板、降解绿板、降解蓝板的4种组合对二化螟的各指标诱量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10%显着水平下,嫩绿色板组合对越冬代二化螟的日均诱蛾量、见蛾后单次诱蛾量、累诱蛾量指标与其他3种组合均有显着差异(P<0.10),最高单次诱蛾量指标与降解黄板组合有显着差异(P<0.10),各指标中,嫩绿色板组合对二化螟的绝对诱量最高,其始见蛾早,高峰期诱蛾量最大,诱蛾峰型及蛾峰最明显,在各监测时期的平均诱蛾量,极显着高于其他3种色板组合(P<0.01),对天敌和有益昆虫诱杀量最低,对非靶标害虫诱量较低,总体效果最佳,明显优于其他3种色板组合。【结论】生产上可优先选择性信息素与嫩绿色板组合用于水稻二化螟成虫种群发生动态监测和精准防控。
仇延鑫[2](2021)在《防控葱地种蝇有色地膜的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葱地种蝇Delia antiqua(Meigen)是我国分布较广、发生为害重的地下害虫,危害大蒜、大葱等百合科作物,导致作物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大蒜是我国重要的特色蔬菜,山东省是我国大蒜的主产区,常年遭受葱地种蝇危害,经济损失严重。目前生产上对葱地种蝇的防控以化学防治为主,这导致了害虫抗药性和农药残留的增加,产品安全性降低。近年来,有色地膜覆盖技术发展迅速,在多种作物增产增效上取得显着的效果,但在防虫方面的作用研究较少,而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发生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比较覆盖6种颜色地膜对蒜田葱地种蝇种群数量的影响,筛选出具有防虫作用的有色地膜,并研究防虫地膜对葱地种蝇成虫行为活动、寿命、繁殖及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防虫地膜反射光谱对葱地种蝇成虫忌避反应、行为活动、寿命和繁殖的影响特点,探讨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忌避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为实施葱地种蝇的物理防治,实现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田间调查筛选出对葱地种蝇有防虫作用的有色地膜。银灰色地膜可显着降低葱地种蝇发生数量,银黑色地膜次之,红色地膜较对照地膜也有明显降低。与透明地膜相比,覆盖银灰色、银黑色和红色地膜葱地种蝇种群数量分别减少了69.31%、42.08%和34.65%;而覆盖蓝色和黑色地膜则加重葱地种蝇发生,其种群数量分别较对照地膜增加123.27%和50.99%。2.明确了防虫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成虫选择性的影响,对成虫的忌避作用是导致田间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田间成虫选择性试验结果显示,银灰色、银黑色和红色地膜对葱地种蝇成虫有明显的忌避作用,葱地种蝇成虫的选择率分别为5.28%、9.47%和10.85%,均显着低于对透明地膜的选择率15.24%;而葱地种蝇成虫对蓝色和黑色地膜的选择率分别为37.81%和21.35%,均显着高于对照。室内成虫选择试验结果与田间试验结果趋势基本一致。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幼虫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结果显示,与透明地膜相比,银灰色地膜下葱地种蝇幼虫生长发育进度显着加快,其次是蓝色地膜;覆盖银黑色地膜生长发育进度较对照无显着差异;而覆盖黑色地膜生长发育进度较对照显着减慢。3.明确了防虫有色地膜对膜上葱地种蝇成虫行为活动、寿命和繁殖的影响。覆盖银灰色和银黑色地膜影响了膜上成虫的行为活动,并对雌虫寿命和繁殖产生负面的影响。与透明地膜相比,在银灰色和银黑色地膜上的成虫躁动不安,表现在爬行和飞行行为发生率明显增加,覆盖银灰色和银黑色地膜葱地种蝇雌虫寿命较透明地膜分别缩短2.13 d和2.53 d,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25.43%和22.38%,卵孵化率分别降低20.48%和11.14%,有效后代数量分别降低40.23%和30.18%。覆盖蓝色地膜葱地种蝇成虫行为活动发生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卵孵化率和有效后代数量较对照显着升高。4.研究了防虫有色地膜主要反射光谱对葱地种蝇成虫的忌避作用。结果显示,与白光对照相比,紫外光对葱地种蝇成虫的忌避作用显着增强,其次是红光。在1000 lx光照强度下紫外光和红光对雌虫的忌避率分别为74.44%和60.26%,显着高于白光对照的24.49%;对雄虫的忌避率分别为78.89%和66.34%,显着高于白光对照的26.82%。光强递增试验结果发现,在200 lx到1000 lx光照强度范围内,葱地种蝇成虫对上述光的避光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000 lx光照强度下对上述光的忌避性最强。雄虫对上述光的避光反应高于雌虫,并且发现是否交配会影响雌虫对光的反应,交配后雌虫避光反应增强,雄虫避光反应没有明显变化;饥饿处理增强了葱地种蝇成虫对上述光的避光反应。5.发现忌避波长紫外光和红光影响了葱地种蝇成虫的行为活动,并对其寿命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葱地种蝇成虫在紫外光和红光下躁动不安,与白光对照相比,其爬行和飞行行为发生率显着升高,交配行为发生率显着下降。葱地种蝇成虫在紫外光和红光下寿命和繁殖受到明显抑制,与白光对照相比,雌虫寿命分别缩短4.60 d和3.73 d,雄虫寿命分别缩短3.20 d和2.74 d,单雌产卵量分别降低41.27%和31.14%,卵孵化率分别降低45.00%和36.00%,有效后代数量分别降低67.53%和55.84%。
吴袁源[3](2021)在《重庆市江津区实蝇类害虫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探讨》文中提出柑橘因其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耐储存的特性,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近年来,柑橘产业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帮扶产业,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随着气候变化、种植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增强,实蝇类害虫危害面积也逐渐扩大。重庆市江津区作为长江上中游着名的柑橘老产区,其气候特征非常利于柑橘的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各种病虫的发生,部分病虫害的大发生给当地橘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江津区政府密切关注实蝇类害虫的种群动态,有学者报道了2005-2006年和2010-2013年江津地区实蝇类害虫的发生种类和发生动态,但是近年来江津区实蝇类害虫的种类和分布究竟如何以及优势种群是否发生变化尚不清楚。因此本学位论文对江津区实蝇类害虫的发生种类、发生动态、药剂防治以及综合防治对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对实蝇类害虫的持续防治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5种实蝇类害虫诱剂,2014-2019年系统监测重庆市江津区16个乡镇、街道的实蝇类害虫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重庆市江津区的实蝇类害虫主要包括南亚果实蝇、宽带果实蝇、黑颜果实蝇、橘小实蝇和橘大实蝇5个种,其中,南亚果实蝇是重庆市江津区实蝇类害虫的优势种,其次为宽带实蝇和黑颜果实蝇;从各种实蝇类害虫成虫的发生动态来看,南亚果实蝇、宽带果实蝇和黑颜果实蝇的发生高峰期基本一致,为每年的7-8月,橘小实蝇的发生高峰为11月,橘大实蝇每年发生高峰为5-6月,同时发现有的实蝇类害虫在个别年份的发生高峰期存在一定差异。2.通过田间诱剂试验评价了4种实蝇类诱剂及组合的防效。结果表明:就诱虫总量来看,供试的4种实蝇引诱剂及组合中,0.1%果瑞特瓜实蝇引诱剂和水解蛋白诱剂组合剂引诱效果最好,其次为橘小实蝇引诱剂和水解蛋白组合剂;就同时引诱南亚果实蝇、黑颜果实蝇、宽带果实蝇和橘小实蝇而言,各种实蝇的专用诱剂和水解蛋白的组合剂的效果要好于单个诱剂;就单诱集橘小实蝇而言,橘小实蝇性诱剂和与水解蛋白的组合剂效果最好。3.结合实蝇类害虫的发生情况及相关文献,提出了重庆市江津区实蝇类害虫的防治策略。具体包括:(1)监测预报。除性诱监测预报外,后期还可加入蛹的调查预报和色板诱集成虫调查预报,在控制病虫害发生的同时能明确各实蝇类害虫的种类分布和发生动态。(2)植物检疫。加强柑橘类苗木和果品的内检和外检,尤其是苗木的检疫,及时清理带病虫害的苗木。(3)农业防治。消除“三果”,冬季瓜果收获后,全面深翻园内土壤,消灭越冬蛹。(4)物理防治。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黄色诱虫板诱杀和混合诱杀等方法进行诱杀。(5)生物防治。利用天敌释放和昆虫不育技术将实蝇类害虫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6)化学防治。主要包括土壤翻耕喷洒农药、采用性诱剂食物诱饵诱杀和果园全园喷药等。
覃坤坚[4](2020)在《罗汉果生态肥施用及果实蝇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罗汉果生态种植的两项关键技术:(1)以罗汉果为研究对象,探究以有机肥、有机生物菌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和无机复合肥作基肥对罗汉果生长发育的影响;(2)调查罗汉果果期实蝇发生规律,对比4种不同引诱剂对罗汉果果实蝇的诱捕效果,明确罗汉果实蝇对罗汉果自身散发的气味有趋向性。方法:第一部分:(1)罗汉果种植基肥设5个不同施肥处理:分别为T1:有机肥(猪粪5 kg)、T2:有机生物菌肥(生物菌发酵猪粪5 kg)、T3:有机-无机复合肥(猪粪5 kg+无机复合肥0.25 kg)、T4:有机生物菌肥(生物菌发酵花生麸2.5 kg)、CK:无机复合肥0.25 kg,后期所有处理组田间管理一致,后期追肥均采用纯有机的施肥模式。(2)用游标卡尺测量罗汉果植株果期主蔓1 m处粗细、鲜果和干果横径、纵径大小;根据病情等级表调查植株根结线虫病及花叶病毒病发生情况;统计挂果蔓级次及单株果实数量、大中小各等级果占比及种子数量;用电子秤天分别称量果实鲜果、干果、果壳、种子、果肉重;计算种子与果肉重量之比。(3)使用高效液相法测定罗汉果甜苷V的含量。第二部分(1)定期收集非诱捕试验区固定区域被实蝇危害的虫果,统计数量,带回实验室饲养成成虫,统计成虫数量,鉴定其种类及雌雄;(2)以甲基丁香酚、98%诱蝇酮、自制食诱剂和糖醋酒混合液为引诱剂,以挂瓶方式在罗汉果园内诱捕果实蝇,10天调查一次,收集统计诱捕到果实蝇的数量,并带回实验室鉴定其种类、雌雄,40天更换一次引诱剂;(3)趋向性试验每次取一个完好无损、人为破坏的果依次放入有一定数量果实蝇的A、B、C笼子里,2分钟后分别观察统计停留在果上的果实蝇数量,重复10次,每次重复一个果。结果:第一部分:在本试验的施肥管理模式下,(1)对罗汉果植株有机质吸收的影响不同,最大吸收量T1-CK分别为:53.80%、49.50%、48.40%、64.80%、68.10%,无机复合肥组有机质吸收量最大。(2)对主蔓粗细的影响不同,T1与T3组、T2与T3组、T3与CK组、T3与T4组(P<0.001,P<0.01,P<0.001,P<0.05)(3)对挂果蔓级数影响不同,T1组挂果蔓级数在4-6级蔓,以4-5级蔓为主;T2组挂果蔓级数在4-6级蔓,5级蔓为主;T3组挂果蔓级数在4-6级蔓,4-5级蔓为主;T4组主要在4-8级蔓挂果,以5-6级蔓为主;CK组植株均在5-6级蔓挂果。(4)罗汉果植株均未发现根结线虫危害;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花叶病毒病侵害,各处理组病情指数从高到低分别为:T3>T4>T2=CK>T1,受花叶病毒病影响最大的是T3组,T1组受花叶病毒病影响较其他组小。(5)不同处理组间果实数量(P>0.05)。(6)不同处理组间罗汉果鲜果、干果、果壳、果肉重量及种子数量经统计分析大多(P>0.05)无显着性差异。(7)对罗汉果种子重量影响不同,T1与T3组、T1与CK组、T2与CK组、T4与T3组、T4与CK组(P<0.01,P<0.001,P<0.01,P<0.01,P<0.001),基肥含复合肥的处理组种子重量较高,其中CK组为8.82 g最高,其次为T3组8.40 g。(8)对罗汉果种子与果肉重量之比影响不同,T1与T2组、T1与T3组、T1与CK组、T4与T3组、T4与CK组(P<0.05,P<0.01,P<0.001,P<0.05,P<0.05),T1组种子与果肉的质量之比为4.43,果肉含量最高;CK组果肉含量最低,种子与果肉的质量之比为3.51 g。(9)对罗汉果甜苷V含量的影响不同,各处理组间比较P<0.0001,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各处理组罗汉果甜苷V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K>T4>T1>T3>T2(9.07>8.10>7.62>6.72>6.48mg/g)。第二部分:(1)虫果饲养出的成虫数量在10月中下旬达到峰值,包括南亚果实蝇、瓜实蝇、橘小实蝇3种实蝇。(2)不同诱剂对实蝇的诱捕效果不同,糖醋酒混合效果最佳,诱杀总量达5781头,且对雌性实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诱杀雌性实蝇占组内诱杀量的51.44%,占诱杀总量33.30%;其次为98%诱蝇酮、自制食诱剂及甲基丁香酚诱杀总量分别为1275头、1265头、616头;自制食诱剂诱杀雌性实蝇仅占诱捕总数的4.53%,甲基丁香酚及98%诱蝇酮仅对雄性实蝇有引诱效果。诱杀实蝇为南亚果实蝇、瓜实蝇、橘小实蝇和具条实蝇4种实蝇。(3)实蝇对人为破坏的罗汉果趋向性比完好的果强;罗汉果挥发性气味对来自罗汉果的果实蝇引诱效果比来自西葫芦的果实蝇效果好,果龄越大气味越大,实蝇对该果实的趋向性越强。结论:第一部分:在本试验的施肥管理模式下,(1)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生长发育果期主蔓粗细、产量高低、鲜罗汉果、干罗汉果、果壳、果肉重量及种子数量影响不大;(2)使用有机肥作基肥种植罗汉果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罗汉果植株提早开花。(3)使用无机复合肥作基肥种植罗汉果,其种子重量较高,种子与果肉之比较有机肥作基肥的低,使用有机肥作基肥种植罗汉果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果实果肉含量。(4)不同基肥处理组罗汉果甜苷V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K>T4>T1>T3>T2。第二部分:(1)罗汉果果期实蝇危害高峰从9月下旬开始,10月中旬达到峰值,11月中下旬到达尾声,(2)糖醋酒混合液对罗汉果果实蝇的诱捕效果最佳,且对雌性果实蝇引诱效果较好,诱捕实蝇种类最多。(3)罗汉果果实本身含对罗汉果果实蝇有较强引诱作用的化学成分,且破坏后的罗汉果引诱效果比完好无损的果实强。
邢增珠[5](2019)在《Bcutra对瓜实绳性别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瓜实绳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隶属双翅目 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果实蝇属BactraeeraMacquar,可为害寄主植物超过125种,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也是我国重要检疫性害虫之一。目前防治瓜实蝇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防治,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存在不良的影响,因此必须发展新型防治方法。运用遗传工程技术诱导昆虫性别失衡从而达到控制种群数量的目的,不失为一种瓜实蝇防治的新思路。性别决定基因transformer(tra)是许多性二型双翅目昆虫性别决定中的一个关键性基因,tra基因产生的功能性蛋白TRA与transformer 2(tra 2)基因产物TRA 2形成二聚体,调节级联反应中的下一个基因doublesex(dsx)进行雌性特异性剪接,产生雌性Dsx蛋白,从而促进雌性个体的发育。在瓜实蝇中,性别决定基因tra 已被分离和鉴定,但其性别决定机制尚未明确。本实验以瓜实蝇Bcutra为研究对象,采用RNAi技术进行胚胎显微注射Bcutra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进而研究瓜实蝇Bcutra对性别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在未注射阴性对照和注射Venus dsRNA阳性对照处理组中,两者雌雄比例接近1:1。2、通过RNAi胚胎显微注射两个大小不同片段的BcutradsRNA均能获得90%以上的雄性成虫,说明Bcutra对瓜实蝇性别发育具有影响。3、经过RNAi雄虫生殖力的测试,注射Bcutra-384 dsRNA和Bcutra-738 dsRNA分别有45.0%和37.5%的雄虫能够与野生型雌虫发生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雄虫分别占37.5%和30%。4、随后对生殖力测试的所有雄虫进行解剖,在BcutradsRNA胚胎显微注射的部分间性个体中发现存在一个含有精巢和卵巢相连接的异常内生殖器,同时还发现在部分RNAi雄虫中精巢存在一大一小或两个都小的畸形现象。5、通过对RNAi未交配雄虫中Bcudsx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在RNAi未交配雄虫均检测到一条大小为1107 bp的Bcudsx雌性特异性转录本和一条大小为484 bp的Bcudsx雄特异性转录本,说明未发生交配的RNAi雄虫是不可育的假雄虫。本实验采用RNAi技术研究了瓜实蝇性别决定基因Bcutra对性别发育的影响。通过胚胎显微注射技术沉默瓜实蝇性别决定基因Bcutra,成功诱导XX雌性向雄性发生转化。研究结果不仅填补了瓜实蝇性别决定机制的空白,同时可为研发新型遗传工程防治方法防治瓜实蝇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陈忠棠,黄玉莲[6](2019)在《供港毛节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初报》文中研究表明八步区供港毛节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随着连续种植和规模的扩大,病虫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和菜农的关注。根据笔者与种植大户共同探索,总结了一套毛节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通过采取农业、物理、生物措施与植物源药剂防治相结合,防效良好,现以初报。
梁伟钊[7](2018)在《香港新界地区主要实蝇的种群动态研究》文中认为果实蝇属Bactrocera spp.中的多种实蝇都是水果和瓜茄类蔬菜的重要害虫,目前实蝇的为害已经对香港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采用性引诱剂的方法在2010-2015年连续6年对香港新界地区的实蝇进行监测,明确了主要发生的实蝇种类和种群发生动态,并探索综合防治的措施,对促进香港农业及蔬果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农民的增收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具有积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效益。1、香港主要实蝇种类研究发现,在香港新界地区主要发生的实蝇种类为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宽带寡鬃实蝇B.(Zeugodacus)scutellatus、瓜实蝇B.cucurbitae和桔小实蝇B.dorsalis。调查发现,诱集到数量最多的为南瓜实蝇和宽带寡鬃实蝇,其中年诱集的南瓜实蝇数量在年诱集的实蝇总数的比例在52.19-68.77%之间;年诱集的宽带寡鬃实蝇数量在年诱集的实蝇总数的比例在19.14-35.08%之间;其他两种实蝇发生数量较少,年诱集数量在年诱集的实蝇总数的比例均低于6.25%。2、香港主要实蝇年种群动态调查监测发现,6-8月份为南瓜实蝇和瓜实蝇发生盛期;3月份为宽带寡鬃实蝇发生盛期;9-10月份为桔小实蝇的发生盛期。掌握实蝇的发生盛期,将有助于对实蝇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建议对实蝇防治时,采取性引诱灭雄技术和毒饵诱杀,即在发生实蝇较严重的地区悬挂混有药剂的甲基丁香酚诱捕器诱杀雄虫,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实蝇的危害。
王福莲[8](2018)在《柑橘大实蝇成虫防控技术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为我国柑橘类重要害虫,主要以成虫期防治为主,包括食物诱杀和辐射不育技术。为了提高成虫诱杀防治的精准性和提高防治效果,为了解决柑橘大实蝇SIT技术应用的瓶颈问题,开展了柑橘大实蝇诱集适期、田内外分布、蛋白等食物对成虫适合性、蛹的低温保藏效应和辐射后成虫质量方面的研究。为准确简便预测柑橘大实蝇成虫在橘园内发生动态及其诱集适期,通过比对常温保蛹下的成虫羽化动态与橘园内的成虫诱集动态(以湖北宜都为例),计算出橘园成虫诱集动态较常温保蛹下成虫羽化动态的相对滞后程度,并分析影响滞后程度的气候因素。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田间诱集盛期较羽化盛期具有相对稳定的滞后天数,始盛日、高峰日、盛末日的滞后天数分别为(15±1.35)d、(18.5±1.32)d、(22.5±1.55)d。各年度的滞后程度与滞后期间的温度、湿度、降雨量无显着相关性。本文为利用常温保蛹下的羽化预测橘园内柑橘大实蝇发生动态,预估橘园诱集适期提供范例,为提高柑橘大实蝇成虫诱杀防治的精准性提供依据。柑橘大实蝇在桔园内林木侧与非林木侧的分布特征因虫口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在低密度虫口下(2%和4%蛆果率),桔园内林木侧虫量分布比例显着高于非林木侧虫量比例。在较高虫口密度下(蛆果率20%),桔园内林木侧与非林木侧诱集点的虫量分布比例无显着差异。不同虫量,雌虫和雄虫在林木侧和非林木侧的分布情况与总虫一致,雌雄虫无显着差异。从柑橘大实蝇在桔园内外的发生动态来看,柑橘大实蝇在桔园内发生一个高峰,高峰期虫口密度高于桔园外林木带。在桔园外林木带发生两个高峰,第一高峰与桔园内高峰吻合,第二高峰在桔园内高峰结束后。在柑橘大实蝇的起始诱集期和诱集末期,以外侧林木边带虫口密度较大。发生前期主要分布在柑橘外20 m处,在发生高峰期,主要分布在桔园内50m和内10m处,在发生末期主要分布在桔园外10m处。在柑橘大实蝇发生起始期,主要分布在外侧的林木边带,经过一次向内的扩散后分布于园内外。发生高峰期维持园内外分布状态。其后经过一次向外和一次向内扩散后,于发生末期逐步向外扩散。柑橘大实蝇向内或向外扩散,大多为雌虫先行扩散,雄虫随后。结果可为提高诱杀布点的合理性提供依据。柑橘大实蝇其卵、幼虫和蛹较为隐蔽,多采用成虫诱杀。成虫诱杀基于柑橘大实蝇成虫在性成熟期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对糖和蛋白表现出强烈趋性。目前,柑橘大实蝇成虫诱杀多在羽化后18-23d进行,而关于初羽化成虫取食选择性的研究较少。我们对初羽化成虫(1-7日龄)在水和蜂蜜之间、蔗糖中添加蛋白前后、在不同生境中的蜂蜜之间以及保鲜剂在蜂蜜中添加前后等的取食选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羽化的柑橘大实蝇雌虫在2-3d、雄虫在3-4d,表现出对水的较高选择性。蛋白添加后比添加前的选择性显着降低。在不同生境的蜂蜜之间,雄虫对乔木和灌木生境的五倍子蜂蜜和枣树蜂蜜表现出显着高的选择性。另外,雌虫对添加保鲜剂(山梨酸和尼泊金)的蜂蜜的的取食选择性显着降低,雄虫对添加尼泊金的蜂蜜取食选择性显着降低。本研究明确柑橘大实蝇初羽化成虫对糖和水、糖和蛋白、添加防腐剂的蜂蜜和不同生境源蜂蜜的取食选择性,利于柑橘大实蝇初羽化成虫的诱剂开发和增强诱剂的防治效果,为提前成虫诱集期、提高诱集效果、降低诱剂使用成本和合理设置诱集点等提供依据。柑橘大实蝇人工饲养技术不尽完善。为了明确添加蛋白对柑橘大实蝇的影响,研究了取食四种食物F0(水)、F1(蔗糖)、F2(蔗糖+酵母)和F3(蔗糖+蛋白胨)时柑橘大实蝇的生理适合性。结果表明,取食F2和F3时,柑橘大实蝇的寿命更长,分别为40.1d和32.8d;死亡率较低,死亡高峰后延(分别为5.6d和4.3d);交配次数增多(单雌一生交配次数分别为8.1次和5.3次,单雄一生交配次数分别为4.7次和7.3次),交配期更长(分别持续42d和34d)。此外,雌虫卵巢发育更快,怀卵更多(单雌94.8粒和77.3粒),产卵量更大(单雌产卵量分别为63.2粒和19.3粒)。单虫饲喂蔗糖时,柑橘大实蝇虽然怀卵,但没有产卵,而且体内总糖含量和海藻糖含量较高。结果可为柑橘大实蝇人工饲养和SIT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基础和虫源。温度是影响柑橘大实蝇越冬蛹羽化的关键因子。蛹期保藏是拓展柑橘大实蝇虫源和保证虫源持续性的重要途径。而了解低温对柑橘大实蝇的影响是柑橘大实蝇虫源保藏的基础。1)研究了柑橘大实蝇0级蛹在10℃下冷藏不同天数后,对1-4级各级蛹发育高峰和成虫羽化高峰的延迟效应,结果表明:采用10℃对柑橘大实蝇0级蛹进行冷藏,以40日以内为宜,冷藏35日时成虫的羽化率与对照无差异,此时其1级、2级、3级、4级蛹发育高峰延迟15d、18d、24d、15d,成虫羽化高峰期可以推后11d。2)研究了柑橘大实蝇1-4级蛹在短时温和低温变化温度体系(25℃-25℃-25℃,25℃-15℃-25℃,25℃-20℃-25℃)下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1级蛹在经25℃-20℃-25℃,25℃-15℃-25℃两个短时温和低温体系下处理2,4和8h,均促进其羽化。2-3级蛹在25℃-15℃-25℃,25℃-10℃-25℃的短时温和低温体系下处理4h和8h,促进其羽化。4级蛹在25℃-20℃-25℃,25℃-15℃-25℃,25℃-10℃-25℃三个短时温和低温体系下处理2,4,8h均有促进其羽化。可见,特定短时温和低温体系处理柑橘大实蝇各级蛹,利于其存活。3)为了解短时低温对柑橘大实蝇1-4级蛹恒高温代价的弥补效应,以25℃恒高温为基础,比较了相对低温10、15、20℃短时(2、4、8h)变温处理柑橘大实蝇1-4级蛹后其成虫羽化增长幅度。相对于恒温25℃,经15℃和20℃短时(28h)变温处理1级蛹后成虫羽化增长率为14%47%,经10℃和15℃短时(2、4、8h)变温和20℃短时(4h)变温处理2-3级蛹后成虫羽化增长率为2%45%,经10、15℃和20℃短时(2、4、8h)变温处理4级蛹后成虫羽化增长率为28%46%,均表现为正增长,产生了恒温代价弥补正效应。4级蛹经10、15、20℃变温处理2h和8h,对其恒温代价弥补正效应均较2-3级蛹的大。总之,特定时长低温对特定蛹级产生恒温弥补正效应,不同蛹级间效应有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室内柑橘大实蝇保存,及春季快速回暖或田间倒春寒情况下柑橘大实蝇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为解决制约柑橘大实蝇SIT技术应用的虫源问题,提高辐射虫质量。开展了柑橘大实蝇辐照蛹级的扩展和较高不育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对柑橘大实蝇存活的影响研究,为提高柑橘大实蝇辐照虫的质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1级蛹、2级蛹和3级蛹辐射后(90Gy)的羽化率与自然虫或4级蛹辐射后的羽化率均无显着差异。1-4级蛹平均雌雄性比与自然虫无差异,羽化高峰与自然虫和4级辐照蛹的成虫羽化高峰基本一致。除3级蛹辐照雌虫外,其他辐照成虫与自然成虫的交配次数和交配持续时长无差异。综合田间实际应用情况,考虑把柑橘大实蝇辐照蛹期扩展为2-3级蛹高峰期,此时为1-4级混合蛹。2)采用较高不育剂量(100Gy、110Gy)60Coγ射线辐照后,柑橘大实蝇雌雄虫的死亡率与自然虫无差异。雌雄虫的死亡高峰与自然虫比较发生了提前和延后现象,但辐照虫和自然虫的死亡高峰均发生在10日龄前。雄虫交配前期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4.53%和39.62%,均显着高于雌虫。采用100Gy和110Gy较高不育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柑橘大实蝇1-4级混合蛹后,对柑橘大实蝇成虫的存活影响不大。
赵斌[9](2017)在《内蒙古西部沙棘绕实蝇生物学特性及其引诱剂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是重要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树种,同时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沙棘绕实蝇Rhagoletis batava obseuriosa(RBO)严重危害沙棘果实,使沙棘种植地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开展沙棘绕实蝇生物学特性研究可为精准防控和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在内蒙古开展室内人工饲养和野外观察试验,对沙棘绕实蝇的羽化、交尾、产卵、化蛹等生物学习性和野外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虫主要集中在6:00-10:00羽化,羽化量占当日羽化量的81.3%,羽化高峰出现在8:00-9:00;化蛹时间主要集中在凌晨0:00-6:00,尤其是3:00-6:00钻出果实化蛹的幼虫数量最多,与其它时间段有明显的差异;交尾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光照比较强的时间段,一天当中有两次交尾高峰,分别出现在12:00-13:00和16:00-17:00,交尾平均持续时长为239±11.86 min;沙棘绕实蝇一般选择在长径6.97±0.28(SD)mm、宽径5.37±0.40(SD)mm的沙棘果上产卵,一果只产一卵。并对交尾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沙棘绕实蝇在内蒙古磴口地区1年发生1代,野外成虫发生期从6月中旬到8月上旬,共持续50天左右,可以划分为发生始见、始盛、高峰、盛末和末期五个阶段,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虫口密度较高。发生始见期野外诱捕到的实蝇雄虫居多;发生始盛期和高峰期雌雄性比在1:1左右;至实蝇发生盛末后期,野外诱捕到雌虫较多。沙棘绕实蝇种群数量变化受不良天气影响较大。蛋白质和糖是实蝇维持生理活动的两个重要营养源,论文对沙棘绕实蝇的成虫人工饲料进行了研究。不补充食物的成虫仅存活2-4天,饲喂人工配制的6种饲料均可显着延长沙棘绕实蝇寿命(F=129.911;df=7;P<0.01)。6种人工饲料饲养的沙棘绕实蝇成虫平均寿命从大到小依次为:B>C>F>D>E>A,最长的为14.04±7.50(SD)天,最短的是9.54±5.38(SD)天。雌雄成虫间寿命无显着性差异。6种饲料饲喂的实蝇雌成虫怀卵量无显着性差异(F=0.701;df=5;P>0.05)。通过自制沙棘绕实蝇采卵器研究其产卵偏好行为,发现沙棘绕实蝇更偏好选择在黄色、橙色和绿色的采卵器上降落休整或产卵。同时其对损伤果实也具有较强的产卵趋性。在成熟度为A和B的沙棘果实上的产卵量无显着差异(F=2.262,df=10,P>0.05)。沙棘绕实蝇在白刺果上降落频次显着多于沙棘果(F=13.065,df=2,P<0.05),但二者在产卵量上的差异并不显着(F=2.972,df=2,P>0.05)。应用引诱剂防治实蝇是害虫综合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通过筛选已知实蝇类诱剂,得到了5种对沙棘绕实蝇具有诱性的引诱剂,诱效从大到小依次为:诱剂TQ>诱剂T>诱剂Y>诱剂L>诱剂LQ,5天观测期内实蝇诱捕量分别为:670.50±73.48头、593.69±72.50头、446.00±54.57头、334.58±43.25头和270.04±38.01头。诱剂TQ、诱剂T和诱剂Y均对沙棘绕实蝇两性成虫具有引诱性,诱捕的雄虫稍多于雌虫。诱剂T、Y和LQ诱效仅维持2天,而诱剂TQ和L诱效持续时间大于5天。其中,诱剂Y有效引诱距离小于100 m,其在树冠下层(2.51±0.45 m,SD)和树干部(1.24±0.28 m,SD)诱捕实蝇较多。本文比较了诱剂Y的干剂、水剂和乙醇剂的诱效,三种剂型均对沙棘绕实蝇具有引诱性,且三者之间无显着差异(F=2.239;df=2;P>0.05)。诱剂Y和T按一定质量比混配后比单独使用诱剂Y的诱效稍好,A(Y:T=2:1)、B(Y:T=1:1)、C(Y:T=1:2)三种混合诱剂,随着诱剂T比例的增加,诱效逐渐增强,但经统计分析与单独使用诱剂Y诱效无显着差异(F=0.731;df=3;P>0.05)。本研究筛选到的沙棘绕实蝇成虫诱剂具有高效、环保、价廉等优点,其与生物农药结合开发新型绿色诱杀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和推广前景,不过,由于诱剂的持效期较短,目前实验室已经开始研究利用纳米材料包埋技术来延长诱剂的持效期,并有望在2017年度取得重要进展。此外,沙棘绕实蝇寄主标记信息素、植物源信息素、性信息素研究也获得了初步研究进展。
朱祚亮,邹德寿,廖贵新,谢辉荣,程仁群,周德兵[10](2017)在《农作物害虫诱杀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文中认为柑橘、茶树、水稻、蔬菜在宜都市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产中这些作物长期受到柑橘大实蝇、茶尺蠖、茶毛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危害。湖北省宜都市植保站及相关单位在防治主要农作物害虫实践中综合集成了诱蝇球、黄色粘虫板、杀虫灯、茶尺蠖性信息素、二化螟性信息素、食物诱剂等农作物害虫诱杀技术,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本文介绍了宜都市农作物害虫诱杀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该技术成效十分显着,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二、应用诱虫酮诱捕瓜实蝇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诱虫酮诱捕瓜实蝇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昆虫性信息素与不同颜色诱虫板组合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诱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调查方法 |
1.5 调查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处理对二化螟诱捕效果的比较 |
2.2 各处理对天敌和有益昆虫诱捕效果的比较 |
2.3 各处理对非靶标害虫诱捕效果的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2)防控葱地种蝇有色地膜的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葱地种蝇研究进展 |
1.1.1 葱地种蝇的发生与危害 |
1.1.2 葱地种蝇的生活习性 |
1.1.3 温湿度条件对葱地种蝇发生的影响 |
1.1.4 葱地种蝇的综合防治 |
1.2 有色地膜研究进展 |
1.2.1 不同色膜对昆虫的影响 |
1.2.2 有色地膜对作物的影响 |
1.3 驱诱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
1.3.1 驱避技术 |
1.3.2 诱集技术 |
1.4 光环境对昆虫发生的影响和机制 |
1.4.1 昆虫的光趋避行为反应 |
1.4.2 影响昆虫光趋避行为反应的因素 |
1.4.3 光环境对昆虫行为活动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5 立项依据及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地膜 |
2.1.3 供试光源 |
2.1.4 供试虫源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田间试验设计 |
2.2.2 防控葱地种蝇有色地膜的筛选 |
2.2.3 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成虫选择性的影响 |
2.2.4 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5 有色地膜对膜上葱地种蝇成虫行为活动的影响 |
2.2.6 有色地膜对膜上葱地种蝇成虫寿命和繁殖的影响 |
2.2.7 光环境对葱地种蝇成虫的影响 |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防控葱地种蝇有色地膜的筛选 |
3.2 防虫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的影响 |
3.2.1 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成虫选择性的影响 |
3.2.2 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3 有色地膜对膜上葱地种蝇成虫行为活动的影响 |
3.2.4 有色地膜对膜上葱地种蝇成虫寿命和繁殖的影响 |
3.3 光环境对葱地种蝇成虫的影响 |
3.3.1 光波长和光强度对葱地种蝇成虫忌避反应的影响 |
3.3.2 葱地种蝇生理状态对忌避反应的影响 |
3.3.3 忌避单色光对葱地种蝇成虫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的防虫作用和应用价值 |
4.2 防虫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的影响 |
4.3 防虫有色地膜对葱地种蝇的作用机制 |
4.3.1 光环境对葱地种蝇忌避反应及影响因素 |
4.3.2 光环境对葱地种蝇行为活动和繁殖的影响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重庆市江津区实蝇类害虫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as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柑橘生产及病虫害发生概况 |
1.1 我国柑橘生产现状 |
1.2 柑橘主要病虫害 |
2 重庆市江津区柑橘生产及病虫害发生概况 |
2.1 重庆市江津区柑橘生产现状 |
2.2 重庆市柑橘主要病虫害 |
3 我国柑橘实蝇类害虫的发生和危害 |
4 我国柑橘实蝇类虫害的防治现状 |
4.1 植物检疫 |
4.2 农业防治 |
4.3 生物防治 |
4.4 化学防治 |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重庆市江津区柑橘实蝇类害虫发生的种类和分布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监测地区概况 |
1.2 诱剂和诱捕器 |
1.3 监测点设置 |
1.4 数据收集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实蝇种类及优势度 |
2.2 实蝇类害虫2014-2019 年的发生动态 |
3.讨论 |
第三章 重庆市江津区柑橘实蝇类害虫防治诱剂筛选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药剂 |
1.2 供试器材 |
1.3 试验时间和地点 |
1.4 试验设计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重庆市江津区柑橘实蝇类虫害综合防控对策 |
1 预测预报 |
2 植物检疫 |
3 农业防治 |
4 物理防治 |
5 化学防治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1 主要结果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罗汉果生态肥施用及果实蝇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产量、质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1.材料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结果分析 |
2.1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生长期主要营养成分吸收的影响 |
2.2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主蔓粗细的影响 |
2.3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结果蔓级的影响 |
2.4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病害发生的影响 |
2.5 不同基肥处理对罗汉果果实农艺性状的影响 |
2.6 不同基肥处理种植罗汉果的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 |
3 小结 |
第二章 罗汉果甜苷V含量测定 |
1.实验仪器、试剂和样品 |
1.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样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样品罗汉果甜苷V含量测定 |
3 小结 |
第三章 罗汉果实蝇物理防治方法的研究 |
1.罗汉果果期实蝇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分析 |
1.3 小结与讨论 |
2.罗汉果果实蝇诱剂筛选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方法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与讨论 |
3.罗汉果挥发性植物源新型气味引诱剂前期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微生物菌肥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Bcutra对瓜实绳性别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瓜实蝇的分布、发生及为害情况 |
1.2 瓜实蝇防治方法 |
1.3 昆虫的性别决定机制 |
1.4 昆虫RNA干扰技术 |
1.4.1 RNAi的作用机制 |
1.4.2 RNAi的应用 |
1.4.3 RNAi在双翅目昆虫中的应用 |
1.5 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主要试剂盒和试剂 |
2.1.3 溶液配制 |
2.1.4 试验设备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瓜实蝇的饲养 |
2.2.2 引物设计 |
2.2.3 瓜实蝇总RNA的提取和DNase Ⅰ处理 |
2.2.4 第一条链cDNA的合成 |
2.2.5 瓜实蝇雌性转录本的RT-PCR扩增 |
2.2.6 PCR产物割胶回收 |
2.2.7 TA克隆 |
2.2.8 双链RNA的合成与纯化 |
2.2.9 瓜实蝇RNAi胚胎显微注射 |
2.2.10 瓜实蝇Bcutra基因功能的验证 |
2.2.11 数据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瓜实蝇雌性总RNA的提取和cDNA的合成 |
3.2 瓜实蝇Bcutra目的片段的RT-PCR扩增 |
3.3 瓜实蝇Bcutra的cDNA克隆和Bcutra菌落PCR验证 |
3.4 Bcutra质粒的纯化 |
3.5 dsRNA的合成与纯化 |
3.6 RNAi成虫表型统计与分析 |
3.7 RNAi雄虫生殖力测定 |
3.8 RNAi雄虫内生殖器的结构观察 |
3.9 RNAi雄虫Bcudsx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供港毛节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毛节瓜主要病虫及为害特点 |
1.1 猝倒病 |
1.2 枯萎病 |
1.3 疫病 |
1.4 蓟马 |
2 毛节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
2.1 农业防治 |
2.1.1 种子精选、消毒及苗棚消毒。 |
2.1.2 客土育苗技术。 |
2.1.3 合理轮作、间作。 |
2.1.4 高畦种植, 黑膜覆盖。 |
2.2 物理生物防治 |
2.2.1 应用害虫性诱技术。 |
2.2.2 应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技术。 |
2.2.3 应用物理诱黏剂诱杀技术。 |
2.3 生物、植物源农药防治 |
3 群防共治 |
3.1 群测预警 |
3.2 统防统治 |
(7)香港新界地区主要实蝇的种群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几种主要实蝇的分类 |
1.3.2 几种实蝇的种群动态研究进展 |
1.3.3 实蝇的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拟重点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目标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实蝇诱剂的制作 |
2.1.2 实蝇诱捕器的制作 |
2.2 试验方法 |
2.2.1 实蝇诱捕器的放置 |
2.2.2 四种不同实蝇的辨别及种群动态变化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香港新界地区实蝇优势种分析 |
3.1.1 香港新界地区2010年实蝇优势种分析 |
3.1.2 香港新界地区2011年实蝇优势种分析 |
3.1.3 香港新界地区2012年实蝇优势种分析 |
3.1.4 香港新界地区2013年实蝇优势种分析 |
3.1.5 香港新界地区2014年实蝇优势种分析 |
3.1.6 香港新界地区2015年实蝇优势种分析 |
3.2 2010年-2015年四种实蝇种群动态 |
3.2.1 香港新界地区2010年四种实蝇种群动态 |
3.2.2 香港新界地区2011年四种实蝇种群动态 |
3.2.3 香港新界地区2012年四种实蝇种群动态 |
3.2.4 香港新界地区2013年四种实蝇种群动态 |
3.2.5 香港新界地区2014年四种实蝇种群动态 |
3.2.6 香港新界地区2015年四种实蝇种群动态 |
3.3 香港新界地区2010-2015年四种实蝇数量发生动态 |
4 结果和讨论 |
4.1 香港新界地区实蝇的主要种类和优势种群 |
4.2 四种主要实蝇年发生动态 |
4.3 实蝇的防控策略 |
4.3.1 以田间虫情监测为依据 |
4.3.2 及时、彻底清除虫果、落果 |
4.3.3 适时套袋防虫保果 |
4.3.4 诱杀防治抓早期 |
4.3.5 药剂喷施加诱饵 |
4.3.6 土壤处理 |
4.3.7 统一防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柑橘大实蝇成虫防控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果实蝇类害虫的综合治理现状 |
1.1.1 杀虫剂(蛋白诱杀剂)全园喷雾 |
1.1.2 苗木消毒 |
1.1.3 雄虫灭杀(MT) |
1.1.4 不育虫释放 |
1.1.5 天敌释放 |
1.1.6 农业防治措施 |
1.2 柑橘大实蝇的发生及防治研究现状 |
1.2.1 柑橘大实蝇发生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2 柑橘大实蝇的防治技术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3 柑橘大实蝇成虫防控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柑橘大实蝇成虫田间诱杀适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柑橘大实蝇成虫羽化动态监测 |
2.1.2 柑橘大实蝇成虫诱集动态监测 |
2.1.3 柑橘大实蝇诱集动态较羽化动态的滞后程度分析 |
2.1.4 气候因素对田间诱集动态较羽化动态滞后程度的影响 |
2.1.5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柑橘大实蝇成虫的羽化动态 |
2.2.2 柑橘大实蝇成虫的诱集动态 |
2.2.3 柑橘大实蝇成虫诱集盛期较成虫羽化盛期的滞后程度分析 |
2.2.4 柑橘大实蝇田间诱集滞后程度与温度、湿度和降水等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柑橘大实蝇成虫在桔园及其侧缘林木带的分布与扩散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不同虫口密度下柑橘大实蝇成虫在桔园内林木侧与非林木侧的分布调查 |
3.1.2 柑橘大实蝇成虫桔园内外扩散动态调查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虫口密度下柑橘大实蝇成虫在桔园内的林木侧与非林木侧的分布 |
3.2.2 柑桔大实蝇成虫在橘园和外侧林木带间的发生与扩散动态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食物对柑橘大实蝇成虫的生理适合性 |
4.1 柑橘大实蝇初羽化成虫的取食选择性 |
4.1.1 材料与方法 |
4.1.2 结果与分析 |
4.1.3 小结与讨论 |
4.2 糖和蛋白对柑橘大实蝇成虫的生理影响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2.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柑橘大实蝇蛹的低温保藏技术基础研究 |
5.1 10℃下低温处理柑橘大实蝇蛹对其发育的延迟效应 |
5.1.1 材料与方法 |
5.1.2 结果与分析 |
5.1.3 小论与讨论 |
5.2 短时温和低温对柑橘大实蝇1-4级蛹存活的影响 |
5.2.1 材料与方法 |
5.2.2 结果分析 |
5.2.3 小结与讨论 |
5.3 短时低温对柑橘大实蝇1-4级蛹恒温代价的弥补效应 |
5.3.1 材料与方法 |
5.3.2 结果与分析 |
5.3.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柑橘大实蝇γ射线辐照虫质量控制基础研究 |
6.1 柑橘大实蝇辐照虫期的扩展 |
6.1.1 材料与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1.3 小结与讨论 |
6.2 较高不育剂量~(60)Coγ射线对柑橘大实蝇成虫存活的影响 |
6.2.1 材料与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介 |
(9)内蒙古西部沙棘绕实蝇生物学特性及其引诱剂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沙棘 |
1.1.1 沙棘的分布 |
1.1.2 沙棘的生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 |
1.1.3 沙棘虫害及其防治 |
1.2 沙棘绕实蝇 |
1.3 实蝇 |
1.3.1 实蝇科概况 |
1.3.2 实蝇科昆虫的危害及其经济重要性 |
1.3.3 实蝇科害虫防控方法 |
1.4 实蝇引诱剂 |
1.4.1 食物源引诱剂 |
1.4.2 植物源引诱剂 |
1.4.3 性信息素 |
1.4.4 副外激素 |
第2章 沙棘绕实蝇的生物学特性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样地概况 |
2.2.2 供试虫源 |
2.2.3 成虫羽化 |
2.2.4 幼虫化蛹 |
2.2.5 成虫交尾 |
2.2.6 成虫产卵 |
2.2.7 雌成虫怀卵量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 |
2.4.1 沙棘绕实蝇各虫态形态特征 |
2.4.2 沙棘绕实蝇的生活史 |
2.4.3 羽化 |
2.4.4 化蛹 |
2.4.5 交尾 |
2.4.6 产卵 |
2.4.7 不同日龄雌成虫怀卵量 |
2.5 讨论 |
第3章 沙棘绕实蝇成虫发生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材料及设备 |
3.2.2 沙棘绕实蝇种群数量调查 |
3.2.3 气象资料的获取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3.4 结果 |
3.4.1 沙棘绕实蝇成虫野外发生动态 |
3.4.2 沙棘绕实蝇野外发生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
3.5 讨论 |
第4章 沙棘绕实蝇成虫人工饲料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供试虫源 |
4.2.2 供试材料及设备 |
4.2.3 人工饲料配制 |
4.2.4 沙棘绕实蝇寿命研究 |
4.2.5 雌虫怀卵量测定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沙棘绕实蝇成虫寿命 |
4.4.2 沙棘绕实蝇雌虫怀卵量 |
4.5 讨论 |
第5章 沙棘绕实蝇产卵选择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供试虫源 |
5.2.2 供试寄主 |
5.2.3 采卵器的制作 |
5.2.4 雌虫对不同颜色的产卵选择性 |
5.2.5 雌虫对不同成熟度沙棘果实的产卵选择性 |
5.2.6 雌虫对损伤果实的产卵选择性 |
5.2.7 雌虫对不同植物果实的产卵选择性 |
5.3 数据处理 |
5.4 结果 |
5.4.1 雌虫对不同颜色的产卵选择性 |
5.4.2 雌虫对不同成熟度沙棘果实的产卵选择性 |
5.4.3 雌虫对损伤果实的产卵选择性 |
5.4.4 雌虫对不同寄主果实的产卵选择性 |
5.5 讨论 |
第6章 诱剂Y对沙棘绕实蝇的田间引诱效果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沙棘绕实蝇活性诱剂初筛试验 |
6.2.3 黄色和白色粘虫板诱效比较 |
6.2.4 诱剂Y有效引诱距离测试 |
6.2.5 不同高度诱捕效果比较 |
6.2.6 诱剂Y不同载体的缓释效果测试 |
6.2.7 不同剂型诱剂Y水盆法诱效测试 |
6.2.8 不同配比诱剂Y水溶液诱效测试 |
6.3 数据统计分析 |
6.4 结果 |
6.4.1 沙棘绕实蝇活性诱剂初筛 |
6.4.2 黄色和白色粘虫板诱效比较 |
6.4.3 诱剂Y有效诱捕距离 |
6.4.4 不同高度诱捕效果比较 |
6.4.5 诱剂Y不同载体的缓释效果 |
6.4.6 不同剂型诱剂Y的水盆法诱效测试 |
6.4.7 不同配比诱剂Y水溶液的诱效 |
6.5 讨论 |
第7章 与诱剂Y相似化合物对沙棘绕实蝇的田间引诱效果 |
7.1 引言 |
7.2 材料和方法 |
7.2.1 试验材料 |
7.2.2 与诱剂Y相似化合物活性筛选 |
7.2.3 诱剂Y和诱剂T不同质量比混合诱效测试 |
7.2.4 诱剂Y、诱剂T与活性炭混合缓释效果测试 |
7.3 数据统计分析 |
7.4 结果 |
7.4.1 与诱剂Y相似化合物活性筛选 |
7.4.2 诱剂Y和诱剂T同质量比混合诱效测试 |
7.4.3 诱剂Y、诱剂T与活性炭混合缓释效果测试 |
7.5 讨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 |
附录 |
图版 |
(10)农作物害虫诱杀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集成的主要技术 |
1.1 发明专利产品诱蝇球 |
1.2 黄板诱杀技术 |
1.3 杀虫灯诱杀技术 |
1.4 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杀茶尺蠖技术 |
1.5 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杀二化螟技术 |
1.6 食物诱剂诱杀柑橘大实蝇的改进技术 |
2 创新点 |
2.1 改进了大实蝇食物诱剂的成分 |
2.2 改进了诱蝇球结构,延长了使用寿命 |
2.3 探索了诱杀剂防雨水冲刷的方法 |
2.4 改进了实蝇害虫联防技术方案 |
3 主要成效 |
3.1 不使用或少使用农药,生态效益明显 |
3.2 防治效果显着 |
3.3 农产品质量提高 |
3.4 经济效益显着 |
3.5 社会效益显着 |
3.6 可持续治理主要农作物害虫 |
4 讨论与建议 |
四、应用诱虫酮诱捕瓜实蝇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昆虫性信息素与不同颜色诱虫板组合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诱集效果研究[J]. 曾伟,张梅,何忠勤,周伦,姜雷,赵其江,张金锋,李欢. 生物灾害科学, 2021(04)
- [2]防控葱地种蝇有色地膜的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D]. 仇延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重庆市江津区实蝇类害虫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探讨[D]. 吴袁源. 西南大学, 2021(01)
- [4]罗汉果生态肥施用及果实蝇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D]. 覃坤坚.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Bcutra对瓜实绳性别发育的影响[D]. 邢增珠. 海南大学, 2019
- [6]供港毛节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初报[J]. 陈忠棠,黄玉莲.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06)
- [7]香港新界地区主要实蝇的种群动态研究[D]. 梁伟钊.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柑橘大实蝇成虫防控技术基础研究[D]. 王福莲. 长江大学, 2018(12)
- [9]内蒙古西部沙棘绕实蝇生物学特性及其引诱剂的初步研究[D]. 赵斌. 河北大学, 2017(01)
- [10]农作物害虫诱杀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J]. 朱祚亮,邹德寿,廖贵新,谢辉荣,程仁群,周德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