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种衣市场迫在眉睫

规范种衣市场迫在眉睫

一、规范种衣剂市场迫在眉睫(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男[1](2021)在《寒地大豆高产高蛋白栽培影响因素及遥感数据支持的技术集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佟昀铮[2](2021)在《玉米茎腐病生防菌鉴定及其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茎腐病(Corn Stalk Rot,CSR)是一种世界性的土传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人们对自身健康和食品安全也愈加重视,所以对玉米茎腐病的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迫在眉睫。本研究通过2019和2020年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分离确定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以此病原菌为指示菌,在玉米植株残体以及根际土壤中分离真菌,通过对峙培养筛选玉米茎腐病生防菌株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生防菌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绿色防控技术中,为我国玉米茎腐病的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策略。本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2019年和2020年在吉林省进行了玉米茎腐病病害发生的调查分析,并对病原进行了采样分离,选取分离频率最高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茎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分离得到180株病原菌,其中禾谷镰孢(F.graminearum)158株,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19株,层出镰孢(Fusarium proliferatum)3株。2.玉米茎腐病生防菌株的分离及鉴定在玉米植株残体以及根际土壤中分离14株木霉菌。将这14株木霉菌株与禾谷镰孢(F.graminearum)进行对峙培养初筛,最终得到两株具有显着抑菌效果的菌株CCTH-2和CCTH-6。木霉菌CCTH-2和CCTH-6对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的抑制率分别为82.83%和82.42%。通过木霉菌株CCTH-2和CCTH-6的发酵液、易挥发性代谢产物、难挥发性代谢产物对禾谷镰孢(F.graminearum)的抑制效果以及菌株CCTH-2、CCTH-6对其它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分析,对CCTH-2和CCTH-6的生防效果进行复筛。综合分析后确定木霉菌株CCTH-2的生防效果更好。对木霉菌株CCTH-2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木霉菌株CCTH-2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3.生防菌株哈茨木霉CCTH-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最适合CCTH-2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是PDA;最适合CCTH-2菌落生长的温度是30℃,最适合CCTH-2产孢的培养基的温度是25℃;最适合CCTH-2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光照条件为全光照;Mn2+和Fe2+对CCTH-2菌落生长和产孢量均有促进作用;CCTH-2菌落生长和产孢量在p H值为7时最佳;CCTH-2具有一定的抗盐能力,在含盐量小于6%时可以继续生长发育。4.哈茨木霉CCTH-2菌株的生防机制研究生防菌株的竞争作用通过CCTH-2与禾谷镰孢的平板对峙实验的观察分析可知,木霉菌丝生长迅速,可以占领更多的生长空间,从而达到抑菌的效果。生防菌株的重寄生作用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CCTH-2与禾谷镰孢对峙培养的菌落可以发现,CCTH-2的菌丝缠绕在禾谷镰孢的菌丝上,木霉对禾谷镰孢的重寄生作用明显。生防菌CCTH-2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通过促生效果盆栽实验证实,经过生防菌CCTH-2处理的玉米幼苗的平均鲜重、干重、株高、根长、茎宽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生防菌CCTH-2诱导植物抗性的作用通过防效盆栽实验证实。相对于经过生防菌CCTH-2孢子悬浮液处理的玉米幼苗玉米茎腐病病斑面积为对照组病斑面积的34.78%。探究CCTH-2对玉米植株体内的抗病相关基因PR1、PR5、An2、AOS、LOX10、PAL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经过生防菌CCTH-2诱导后,玉米的抗病基因PR1、PR5、An2、AOS、LOX10、PAL的表达量有显着提高。5.以耐病品种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通过对吉林省境内不同的玉米品种种植区的玉米抗耐病品种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玉米品种的抗耐性正在被逐渐挖掘,但是玉米品种抗耐性较为单一问题仍会导致玉米因其他病害的影响而产量、质量降低。因此,玉米品种对于玉米病害的抗耐性的广谱性仍需继续深入研究和开发。在通过玉米茎腐病的发生情况,分析调查地区的玉米茎腐病流行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意见。对筛选得到的生防菌CCTH-2固体发酵的培养基基质进行了初步筛选,为哈茨木霉的菌剂开发提供基础。

吴一梅,万静[3](2020)在《江苏沿江地区春糯玉米绿色生产技术》文中提出笔者分别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肥料运筹、绿色防控、适时收获、加工存储、注意事项等方面介绍了沿江地区玉米绿色生产技术,以期对春糯玉米的绿色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杨帆[4](2020)在《莫力达瓦旗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文中提出众所周知,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系统性分析呼伦贝尔地区的地貌特征以及气候条件,从节本增产方面入手,通过设置试验对比田,用直观的试验结果佐证大豆免耕播种技术的优势。本次试验区面积10000亩,其中设置对比田5000亩,采用传统耕翻模式;试验田5000亩,采用免耕播种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分别从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两方面研究突破,形成从选种、育种到深松、免耕播种直至械化收获以及秸秆还田的一整套技术路线。本文侧重点在于大豆免耕播种技术模式的推广,基于已经相对成熟的种植环境,通过试验对比,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进行效益分析,并且总结示范区全年耕播收技术规范要点,系统性阐述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旨在更好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提高产量。从试验结果来看,本文所探讨研究并推广的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在呼伦贝尔地区具有很好的适应性,能够很大程度上节约大豆生产成本,提高大豆生产产量,增加农民经济效益,同时也比传统农业生产更加环保。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研究推广具有借鉴作用。

张坤[5](2019)在《高效防控稻麦纹枯病的农药配方筛选及剂型研发》文中指出由丝核菌属真菌(Rhizoctonia)引起的稻麦纹枯病是稻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随着高产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稻麦纹枯病的发生日趋严重。目前,生产上对该类病害的防治主要依赖于化学药剂,如嘧菌酯、噻呋酰胺和多种唑类杀菌剂等,但长期、大量、单一的使用,使得病菌对部分药剂产生了很强的抗性,对另一些药剂产生抗性的风险也在增加。为降低风险,提高药剂对纹枯病的防效,本文通过将拜耳公司新研发的丙硫菌唑与生产上常用药剂进行复配,筛选增效组合,并据此研制出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丙硫菌唑与不同杀菌剂复配对稻麦纹枯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当丙硫菌唑与戊唑醇以2:1或3:1配比时,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的增效比(synergic ratio,SR)值分别为1.94和1.73,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tonia cereals)则以3:1和2:1的增效作用较好,SR值分别为1.88和1.92。丙硫菌唑与氟环唑复配对纹枯病菌的联合毒力较强,3:1、2:1、1:1、1:2和1:3等5个配比对小麦纹枯病菌的SR值均大于1.5,其中2:1的SR值高达6.69;对水稻纹枯病菌,1:3配比的SR值亦达到1.87。丙硫菌唑与噻呋酰胺复配,对小麦纹枯病菌则以1:2配比效果较好,所有配比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联合毒力只有相加作用,并无增效作用。丙硫菌唑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分别以3:1和1:1对水稻纹枯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表现增效作用,SR值分别为1.92和3.73。而丙硫菌唑与咯菌腈复配,不同配比对稻麦纹枯病菌的毒力均无增效作用。2、通过对润湿分散剂、抗冻剂、增稠剂和消泡剂等助剂进行筛选,获得最佳药剂配方组合为:16%丙硫菌唑+8%戊唑醇+4%Featdis SCP+3%EFW+0.2%黄原胶+1%硅酸镁铝+4%乙二醇+0.1%有机硅消泡剂,并加水补足至100%(质量比)。通过对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的测定,制定了产品的质量标准:即经过54±2℃热贮14 d后,悬浮率95.2%,pH值6.9,平均粒径D50=0.712μm,析水率2.3%,持久起泡性小于25mL;0±2℃冷贮7d后,pH值7.1,悬浮率94.8%,平均粒径D50=0.871 μm,持久起泡性小于25 mL,黏度在200~600mPa·S范围之间。3、田间药效实验结果表明,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50 g/ha、600 g/ha和750 g/ha对水稻纹枯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二次药后15d防效可分别达68.66%、69.78%、79.10%,明显好于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单剂;当药剂有效含量分别为90、120和150 g/ha时,药后14 d对小麦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效分别为64.76%、79.70%和90.22%(2018年),74.17%、78.39%和86.27%(2019年),亦比单剂防效更佳。以上结果说明,丙硫菌唑与部分生产上常用药剂复配,可有效增强其对纹枯病菌的毒力,且在田间对纹枯病亦有较好的防效。本研究研发的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各项产品性能指标优异,有进一步工厂化生产和大田广泛施用的潜力。

姜国洋[6](2018)在《6个常规稻麦品种种子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两大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因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不同,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发展不平衡,与我国自然条件下稻、麦潜在的生产力和高产示范田所达到的现实生产力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稻麦产量除受环境条件、栽培措施和品种遗传特性等影响外,种子质量也是制约我国水稻和小麦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常规稻麦种子质量,本研究以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华种业)东辛分公司为基地,选取烟农19、淮麦33、连麦8号、华粳5号、连粳11、大华香糯等6个常规稻麦品种作为试验样本,通过比较种子收获期和烘干流程等不同处理环节的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得出影响种子质量的趋势性因素,提出不同品种的最佳收获期、烘干加工方法的选择。同时,以大麦西引2号为材料,试验了两种包衣剂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提出了最适处理方法。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烟农19、淮麦33、连麦8号、华粳5号、连粳11、大华香糯等6个常规稻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收获期影响种子的成熟度,种子的成熟度对种子的含水量有影响,种子的收获期显着影响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提出了大华种业东辛分公司种子生产基地的最佳收获期。2.以华粳5号、连粳11、大华香糯为三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三种不同烘干方法处理对种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含水量在15-18%范围内,采用45℃的恒温烘干,发芽率和发芽势均较烘干前提高;当含水量大于18%时,先30℃以内低温烘干排潮,再进行45℃的恒温烘干的变温烘干处理,三个品种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好于45℃恒温烘干;采用大于50℃的高温烘干法烘干,发芽率和发芽势均降低。3.以福美双、戊唑醇作为种衣剂对大麦种子西引2号进行包衣,包衣后种子发芽率成下降趋势,在选择以福美双、戊唑醇作为种衣剂进行包衣时,需要选择发芽率90%以上的种源作为待包衣种子,以保证包衣后种子发芽率在85%以上,达到国家标准。

弭龙凯[7](2018)在《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供料系统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为满足冰草种子机械喷播、飞机飞播等大型机械化作业的需求,简化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的工作流程、提高丸化品质及丸化效率,研究设计了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供料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种、粉、液的实时精确供给,将种液、种粉预混合过程设计在种子进入包衣锅之前,缩短了种、粉、液间的混合时间,使种、粉、液混合更加均匀,有效降低种子之间的粘结机率,提高了单籽率和丸化合格率。利用EDEM、CPFD等仿真软件对种液、种粉混合过程进行仿真模拟,确定混合室尺寸、入口风速、种衣剂流量及其它关键部件的结构和尺寸。仿真结果表明:流化床床体膨胀高度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床体内单位体积颗粒浓度下降,而气压差仅略微增加,当入口风速达到3.5m/s时颗粒间因被空气隔离而悬浮形成固体流化床;当种衣剂以0.36L/min的流量喷射到流化床中,冰草种子与粉料固体颗粒间形成良好的粘结桥和内聚力桥,可以达到冰草种子丸化包衣的要求;为了验证仿真模拟的准确性,利用样机进行正交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进种量为300g、进粉量为450g、粘合剂喷射量为0.36L/min、入口风速为3.54m/s、雾化喷头速度为4.15m/s、进风空气露点为15℃时,冰草种子的丸化包衣效果最好。该装置实现了冰草种子丸化包衣机供料系统的精量控制和实时控制,种液、种粉混合装置可以明显减少丸化包衣时间,有效提高了冰草种子丸化的单籽率和丸化率。

李海[8](2017)在《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文中认为川楝素(Toosendani,C30H38O11,FW 574)是从楝科植物川楝(Meliatoosendan Sieb.et Zucc.)和苦楝(Melia azedarach.L)树皮及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川楝和苦楝在中国被用于消化道驱虫和农业杀虫方面已有2000多年了。于1953开始有关川楝素的提取分离研究,目前在医药研究已取得巨大进步。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农用研究,对川楝素的作用方式、毒理学做了系统的研究,并成功研制出0.5%的楝素乳油。但因川楝素制剂剂型过于单一、稳定性差、田间防治效果不稳定及楝素制剂对环境的影响等而限制了川楝素制剂大面积推广应用。鉴于川楝素制剂目前研究与应用状况,很有必要开发一个理想的制剂产品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本研究内容旨在对传统2%川楝素乳油进行配方改造,进而改善川楝素制剂的弊端。而改造首要任务是在诸多助剂中筛选出理想的助剂,希望通过适宜的助剂提高其对靶标和植物的穿透性,进而提高对靶标的触杀活性以及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最终开发一个新产品,研究结果如下:1.对常用9种溶剂进行系统筛选,发现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效果最好的是油酸甲酯,在甘蓝、上海青上24 h的渗透率分别为85.49%、55.78%,在粘虫上4 h的穿透率58.41%。含1%溶剂的川楝素采用点滴法对粘虫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含油酸甲酯的川楝素对粘虫毒杀、拒食活性最高,6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85.00%、85.20%。溶剂的含量可影响川楝素对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穿透性。溶剂含量在0.0~0.5%时,随含量增加穿透比率在逐步提高;当溶剂含量在0.5%~1%时,穿透比率提高趋势不明显。2.对常用7种渗透剂进行系统筛选,发现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效果最好的是有机硅408,其次是氮酮。有机硅408对川楝素在甘蓝、上海青上24 h的渗透率分别为50.37%、35.45%,在粘虫上4 h的穿透率32.28%;氮酮对川楝素在甘蓝、上海青上24 h的渗透率分别为43.26%、27.62%,在粘虫上4 h的穿透率25.54%。含0.1%渗透剂的川楝素采用点滴法对粘虫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含有机硅408的川楝素对粘虫毒杀和拒食活性最高,6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0.00%、35.46%;其次是氮酮,6 h的拒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5.67%、28.78%。渗透剂的含量可影响川楝素对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穿透性。渗透剂含量在0.0~0.06%范围内,随含量增加穿透比率在逐步提高;当渗透剂含量在0.06%~0.1%时,穿透比率提高趋势不明显。3.通过对常用助剂筛选,从中选出一种理想溶剂油酸甲酯,一种理想配方渗透剂氮酮和喷雾增效剂有机408,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出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配方为:2%川楝素+5%乙酸乙酯+10%氮酮+10%乙醇+5%500#+2.4%BY-140+2.6%NP-4+63%油酸甲酯。以苹果黄蚜、小菜蛾、粘虫为试虫进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显着高于传统乳油。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添加有机硅408的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对苹果黄蚜24 h的LC50分别为43.06、31.46mg/L,对小菜蛾48 h的LC50分别为63.64、50.07 mg/L,对粘虫的48 h的LC50分别为170.01、142.83 mg/L。在有效成分为25.65 g/hm2时,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对苹果黄蚜1、3、7 d的防效分别为65.16%、78.07%、82.92%,添加有机硅408的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对苹果黄蚜1、3、7 d的防效分别为74.14%、89.14%、91.48%。

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顾中言[9](2017)在《江苏省种子处理剂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论述江苏省种子处理剂生产现状,现有28家种子处理剂生产企业,种子处理剂登记产品105个,其中85个产品是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种子处理悬浮剂均有6个产品,种子处理干粉剂有5个产品,种子处理乳剂有2个产品,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有1个产品。存在主要问题:农民对种子处理剂作用认识不够,种子处理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种单一,研发力量薄弱。提出发展建议:(1)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宣传种子处理剂的作用,积极组织培训农民;(2)加强种子处理剂市场监管,保证产品质量;(3)生产企业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合作,加快种子处理剂新产品、新剂型和新技术的开发。

霍启伟[10](2016)在《浅议水稻种子栽培及包衣技术》文中认为水稻种子包衣是一项新型农业高新技术.是实现良种标准化、加工机械化、播种精量化、栽培管理轻型化、省工节本、环保增效的重要途径。种子包衣剂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一些发迭国家为了加大推广力度.还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强制实施。

二、规范种衣剂市场迫在眉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规范种衣剂市场迫在眉睫(论文提纲范文)

(2)玉米茎腐病生防菌鉴定及其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玉米茎腐病的研究现状
        1.1 玉米茎腐病的发生及危害
        1.2 玉米茎腐病的病原菌
        1.3 玉米茎腐病的病害循环
        1.4 玉米茎腐病流行原因
    2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现状
        2.1 农业防治
        2.2 化学防治
        2.3 生物防治
    3 木霉菌的研究现状及其作用机制
        3.1 竞争作用
        3.2 抗生作用
        3.3 重寄生作用
        3.4 诱导系统抗病性
        3.5 促进植物生长
        3.6 协同拮抗作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及培养基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病原菌的采集
        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2.3 病原菌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学鉴定
        3.2 分子生物学学鉴定
    4 讨论
第三章 玉米茎腐病生防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及样品
        1.2 试剂及培养基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2.2 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
        2.3 生防木霉菌株的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供试菌株的分离和纯化
        3.2 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
        3.3 生防木霉菌株的鉴定
    4 讨论
第四章 生防菌株哈茨木霉CCTH-2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 不同的温度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3 不同的光照类型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4 不同微量元素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5 不同pH值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6 不同的含盐量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2 不同的温度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3 不同的光照类型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4 不同微量元素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5 不同pH值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3.6 不同的含盐量对哈茨木霉CCTH-2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4 讨论
第五章 哈茨木霉CCTH-2菌株的生防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及植物材料
        1.2 培养基
        1.3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哈茨木霉CCTH-2菌株对禾谷镰孢的竞争作用观察
        2.2 哈茨木霉CCTH-2菌株对禾谷镰孢的重寄生作用观察
        2.3 哈茨木霉CCTH-2菌株对玉米植株的促生作用研究
        2.4 哈茨木霉CCTH-2菌株诱导玉米植株抗病的研究
        2.5 哈茨木霉CCTH-2菌株诱导玉米抗茎腐病机制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木霉菌对禾谷镰孢的竞争作用观察结果
        3.2 生防木霉菌对禾谷镰孢的重寄生作用观察结果
        3.3 生防木霉菌对玉米植株的促生作用研究
        3.4 生防木霉菌诱导玉米植株抗病的研究
        3.5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以耐病品种为核心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1 玉米抗耐病品种的调查
        1.1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1.2 调查方法与过程
        1.3 调查结果
        1.4 玉米抗耐病品种的分析
    2 玉米茎腐病大发生以及流行性原因分析和防治建议
        2.1 玉米茎腐病大发生以及流行性原因分析
        2.2 玉米茎腐病的防治建议
    3 生防菌CCTH-2固体发酵培养基基质的筛选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江苏沿江地区春糯玉米绿色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2 种子处理
3 适时播种
    3.1 播种期
    3.2 种植密度
    3.3 田块选择
    3.4 整地
    3.5 播种方式
    3.6 沟系配套
4 田间管理
    4.1 间苗定苗
    4.2 去除分蘖
    4.3 绿色防控
5 肥料运筹
    5.1 基肥
    5.2 追肥
6 适时收获
7 贮藏加工
8 注意事项

(4)莫力达瓦旗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大豆生长要求及试验地选择
    2.1 大豆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2.1.1 大豆对光照的要求
        2.1.2 大豆对温度的要求
        2.1.3 大豆对水分的要求
    2.2 试验地选择依据及具体情况
        2.2.1 试验地选择依据及具体位置
        2.2.2 试验地所在旗基本情况
        2.2.3 试验地所在旗大豆生产现状
3 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
    3.1 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确定
        3.1.1 模式概述
        3.1.2 设置对比田
    3.2 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动力及技术路线
        3.2.1 配套动力及机具选择
        3.2.2 技术路线总述
    3.3 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工艺与技术
        3.3.1 地块选择原则
        3.3.2 大豆品种选择要求
        3.3.3 大豆种子处理工艺
        3.3.4 免耕播种技术
        3.3.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3.6 田间管理技术
        3.3.7 机械化收获技术
        3.3.8 秸秆综合利用及地膜回收技术
    3.4 大豆生产作业各环节展示
    3.5 大豆生产机械作业记录
        3.5.1 机械作业记录
        3.5.2 作业费用支出
        3.5.3 产量及收益
    3.6 大豆生产作业结果分析
        3.6.1 经济效益分析
        3.6.2 社会效益分析
        3.6.3 生态效益分析
4 莫旗大豆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4.1 大豆全程机械化存在问题
        4.1.1 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
        4.1.2 专业合作社装备储备不足
        4.1.3 秸秆还田技术适用过程还有待完善
    4.2 大豆全程机械化推广对策与建议
        4.2.1 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4.2.2 鼓励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4.2.3 增加新技术适用方面适当政策性补助
        4.2.4 加大农机研发科研投入
5 结论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高效防控稻麦纹枯病的农药配方筛选及剂型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1.1 纹枯病的症状
        1.1.2 纹枯病的危害
    1.2 纹枯病的防治技术
        1.2.1 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利用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化学防治
    1.3 悬浮剂组成与筛选
        1.3.1 悬浮剂的组成与配方筛选
        1.3.2 悬浮剂的优缺点分析
        1.3.3 悬浮剂研究中的理论基础
    1.4 丙硫菌唑与戊唑醇的复配研究
        1.4.1 丙硫菌唑的理化性质及其研究进展
        1.4.2 戊唑醇的理化性质及其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药品与试剂
        2.1.2 供试菌株
        2.1.3 仪器设备
    2.2 培养基
        2.2.1 马铃薯土豆培养基
        2.2.2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
    2.3 不同杀菌剂复配对纹枯病菌的毒力测定
        2.3.1 不同杀菌剂单剂对稻麦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3.2 不同杀菌剂组合对纹枯病菌的联合毒力测定
    2.4 悬浮剂的配方筛选
        2.4.1 悬浮剂的制备
        2.4.2 流点法选择润湿分散剂
        2.4.3 粒径法测定筛选润湿分散剂
        2.4.4 增稠剂的筛选
        2.4.5 防冻剂的筛选
        2.4.6 消泡剂的筛选
        2.4.7 研磨时间的确定
        2.4.8 贮存稳定性的测定
    2.5 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的质量指标检测
        2.5.1 悬浮剂中各单剂的有效成分测定
        2.5.2 悬浮率的测定
        2.5.3 粒径的测定
        2.5.4 入水分散性的测定
        2.5.5 黏度的测定
        2.5.6 pH值的测定
        2.5.7 湿筛试验的测定
        2.5.8 倾倒性的测定
        2.5.9 持久起泡量的测定
        2.5.10 低温稳定性的测定
        2.5.11 热贮稳定性的测定
        2.5.12 表面张力测定
        2.5.13 静态接触角测定
    2.6 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的田间药效试验
        2.6.1 试验设计
        2.6.2 田间病害调查
        2.6.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杀菌剂复配对稻麦纹枯病菌的联合毒力
        3.1.1 几种常用杀菌剂对稻麦纹枯病菌的毒力
        3.1.2 不同复配药剂对稻麦纹枯病菌的联合毒力
    3.2 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的配方筛选
        3.2.1 润湿分散剂的筛选
        3.2.2 防冻剂的筛选
        3.2.3 增稠剂的筛选
        3.2.4 粒径与研磨时间的关系
        3.2.5 最佳配方的确定
    3.3 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的质量检测指标
        3.3.1 色谱柱及流动相的选择
        3.3.2 分析方法线性关系
        3.3.3 分析方法精密度
        3.3.4 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样品低温稳定性
        3.3.5 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样品热贮稳定性
        3.3.6 表面张力
        3.3.7 静态接触角
    3.4 24%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对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3.4.1 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3.4.2 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4 讨论
    4.1 丙硫菌唑与戊唑醇的复配研究
    4.2 悬浮剂的理化特性对其稳定性有显着影响
    4.3 低熔点原药悬浮体系中的助剂筛选
    4.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6个常规稻麦品种种子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常规稻麦种子生产现状
        1.1 国内种子生产发展现状
        1.2 新种子法实施对我国种子生产的影响
        1.3 种子生产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1.4 提升常规稻麦种子质量的重要性
        1.5 大华东辛分公司的种子质量
    2. 限制种子企业种子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种子田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2.2 人工去杂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2.3 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2.4 烘干加工方法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2.5 种子贮藏熏蒸方法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2.6 包衣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收获期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指标与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种子质量指标
        2.2 收获期对小麦种子千粒重的影响
        2.3 收获期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2.4 水稻种子质量指标
        2.5 收获期对水稻种子千粒重的影响
        2.6 收获期对水稻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收获期影响种子的千粒重
        3.2 收获期影响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第三章 烘干方法对常规水稻种子质量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恒温烘干法对常规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 变温烘干法对常规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影响
        2.3 高温烘干法对常规水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种子包衣对大麦种子质量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供料系统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供给系统设计
    2.1 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整体结构及供给系统工作原理
    2.2 种子供给装置的设计
        2.2.1 电磁吸合阀门的设计
        2.2.2 叶轮式喂种器的设计
    2.3 药液供给装置的设计
        2.3.1 药液计量装置
        2.3.2 雾化装置
    2.4 粉料供给装置的设计
        2.4.1 粉料计量装置的设计
        2.4.2 气力输送装置的设计
3 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混合装置的设计
    3.1 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混合装置的结构设计
    3.2 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混合装置的工作原理
4 混合装置的仿真分析
    4.1 仿真分析概述
    4.2 种液混合仿真分析
        4.2.1 建立种液混合模型
        4.2.2 种液混合仿真分析
    4.3 混合室仿真分析
        4.3.1 建立混合室模型
        4.3.2 混合室模型网格划分与参数设置
        4.3.3 仿真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种粉混合仿真分析
        4.4.1 导入模型划分网格
        4.4.2 参数设置
        4.4.3 模拟仿真
        4.4.4 仿真分析
    4.5 小结
5 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供给系统的性能试验
    5.1 试验准备与检验标准
        5.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检验标准
    5.2 种液混合试验与分析
    5.3 种粉混合试验与分析
    5.4 整机试验
        5.4.1 单因素试验与分析
        5.4.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剂型与制剂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1.1 农药制剂与剂型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1.1.2 农药制剂与剂型的研究现状
        1.1.3 农药剂型的未来发展动向
        1.1.4 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研究现状
    1.2 杀虫剂制剂向昆虫与植物体内的穿透作用
        1.2.1 杀虫剂制剂向昆虫体内穿透的研究
        1.2.2 杀虫剂制剂向植物体内渗透的研究
        1.2.3 杀虫剂向靶标体内渗透的研究方法
    1.3 川楝素研究概况与进展
        1.3.1 川楝素及其理化性质
        1.3.2 川楝素的药理作用及其药用价值
        1.3.3 川楝素的杀虫作用研究
    1.4 本研究提出及设计思路
    1.5 本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溶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2.1 供试材料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色谱条件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配制
        2.2.2 叶片处理
        2.2.3 粘虫处理
        2.2.4 添加回收试验
        2.2.5 标准溶液配制
        2.2.6 计算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川楝素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建立
        2.3.2 溶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2.3.3 溶剂含量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2.4 小结
    2.5 讨论
第三章 渗透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3.1 供试材料
        3.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3.1.2 试验仪器
        3.1.3 色谱条件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的配制
        3.2.2 叶片处理
        3.2.3 粘虫处理
        3.2.4 添加回收试验
        3.2.5 标准溶液配制
        3.2.6 计算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川楝素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建立
        3.3.2 渗透剂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3.3.3 渗透剂含量对川楝素穿透植物叶片和昆虫表皮的影响
    3.4 小结
    3.5 讨论
第四章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及生物活性研究
    4.1 供试材料
        4.1.1 供试昆虫
        4.1.2 供试原药
        4.1.3 供试农药助剂
        4.1.4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研制
        4.2.2 乳油质量检测
        4.2.3 室内生物活性试验方法
        4.2.4 田间防效试验方法
        4.2.5 计算公式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
        4.3.2 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质量检测
        4.3.3 室内生测结果
        4.3.4 大田药效试验结果
    4.4 小结
    4.5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5.1 本研究得到结果
    5.2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江苏省种子处理剂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种子处理剂生产现状
    1.1 悬浮种衣剂 (FSC)
    1.2 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WS)
    1.3 种子处理悬浮剂 (FS)
    1.4 种子处理干粉剂 (DS)
    1.5 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CF)
    1.6 种子处理乳剂 (ES)
2 存在问题
    2.1 农民对种子处理剂的作用认识不够
    2.2 种子处理剂市场鱼龙混杂、良莠难辨
    2.3 种子处理剂产品品种单一, 缺少相应的技术服务
    2.4 种子处理剂科研开发力量薄弱
3 未来发展建议

四、规范种衣剂市场迫在眉睫(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地大豆高产高蛋白栽培影响因素及遥感数据支持的技术集成[D]. 李佳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玉米茎腐病生防菌鉴定及其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D]. 佟昀铮. 吉林大学, 2021(01)
  • [3]江苏沿江地区春糯玉米绿色生产技术[J]. 吴一梅,万静. 农业科技通讯, 2020(12)
  • [4]莫力达瓦旗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研究[D]. 杨帆.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高效防控稻麦纹枯病的农药配方筛选及剂型研发[D]. 张坤. 扬州大学, 2019(02)
  • [6]6个常规稻麦品种种子质量控制相关技术研究[D]. 姜国洋.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7]冰草种子丸粒化包衣机供料系统设计与试验[D]. 弭龙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8]环保型2%川楝素乳油的研制[D]. 李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6)
  • [9]江苏省种子处理剂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 许小龙,徐广春,徐德进,顾中言. 江苏农业科学, 2017(06)
  • [10]浅议水稻种子栽培及包衣技术[A]. 霍启伟.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专业委员会科技创新研讨会2016年3月会议论文集, 2016

标签:;  ;  ;  ;  ;  

规范种衣市场迫在眉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