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教师、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齐子欢[1](2021)在《面向中学教师的数据驱动教学决策框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祝姣姣[2](2021)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推动,“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成为了新课标的重要理念。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还是以具体和形象思维作为主要的思考方式,而一个新颖适当的情境,可以使原本死板乏味、味同嚼蜡的数学知识变得活灵活现、兴致盎然,因此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尝试创设情境,使用情境教学法。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身心特点,设置形式多样,新颖别致的教学情境,把教学情境作为帮助学生感知生活、掌握知识、接触世界、发展品格的有效载体,张扬学生个性,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展现他们的生命活力。学生参与其中,不仅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有很好的效果,在数学情感的培养上更是大有裨益。研究目的:基于传统数学教学,孩子们普遍觉得数学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低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以低年级学生和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以情境教学法的实施为依托,目的是更好的了解情境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教师访谈、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四种方法对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情境教学法很好的改善了传统教学法下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学生在情境教学法的影响下,课堂一改往日沉闷的状态,气氛极其活跃,学生参与度更高,思考更深入,学习效果也更好,真正实现了“像呼吸一样自然”的课堂,极大的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意义: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等原理,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等特点,依托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色彩、音乐、具体场景等手段,通过建立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创设出的适宜的学习环境。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把自己融入情境,真切感知,获得更强的代入感和亲切感,从而使教学活动在积极的氛围中开展,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真切的学习体验,进而在情境思维中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把知识融入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知识与生活实例相融合,情感体验与智力能力共赢,学生收获满满。随着情境教学法形象逼真、情感逼真、寓教于乐、氛围融洽等优势的逐步显现,加之互联网的高速发达,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们尝试使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样化的多媒体手段,创设更加形式多样的情境,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DOHUYENTRANG[3](2020)在《越、中小学职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越南的义务教育中,最关键的阶段就是小学。伴随越南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教师队伍的各方面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包括教学创新、课程优化、教研改进等。而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对越南的教育体系来说,关注小学师范生的适应期尤为重要。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只有激发在校师范生主动思考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意愿,才能缩短新进小学教师的职业适应期,提高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为培养反思型的教师队伍奠定基础。因此,对于越南的小学教育系统而言,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是适应越南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虽然越南幅员不大,但少数民族众多,教师缺乏,特别是小学教师。而小学教育又是第一层次的教育体系,决定了儿童继续学习的基础和可持续培养的水平,将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价值观念和处世习惯。因此,近年来越南政府在小学教师培养上给予了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而中国与越南关系亲密,拥有较深的历史渊源,两国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理念有诸多相似之处。本人作为一名浙江师范大学的越南留学生,希望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对比两国小学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现状,分析中国小学师范生与越南小学师范生在培养教学反思能力中的异同,以期能提出符合越南实际教育环境的改进方法,进一步提升越南小学师范生反思能力,为越南的小学教育改革添砖加瓦。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教学理论基础。第四部分设计了针对越中两国小学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以越南河内师范大学和中国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四师范生为调查对象,从教学反思认知、教学反思态度、教学反思形式与教学反思内容四个维度对比两国的教学反思能力情况。第五部分分析了越中两国小学师范生反思能力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做了样本的特征分析、问卷的信效度分析、越中小学师范生教学反思整体水平和各维度的比较分析。第六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出越南师范生教师反思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七部分从小学师范生自我要求和大学师范院校加强培育两个角度,对越南小学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提升,提出了诸多的对策和建议。
王新超[4](2020)在《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构建高素质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分为三个维度,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涵盖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此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化的前提,也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了有力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教师专业能力部分为依据设计调查方案,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调查方法,对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师范生的专业能力现状进行全面了解。调查发现本地区信息技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有以下不足:教学能力不够乐观,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反思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本专业师范生在教育实习期间表现不尽人意:除了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外,评价与反思能力也有所不足,同时所表现出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相对较弱。通过对本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师范生专业能力现状的总结与分析,可以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能够帮助本专业师范生更好的了解到本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现状以及需要,为其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职前教育的发展。在新的政策和教育趋势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识到专业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对于培养教师的高校来说,更应该加强对师范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教师职业。
王文沁[5](2019)在《甘肃省C市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研究》文中指出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倡导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政治觉悟较高,结构比例均衡稳定的教师队伍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基础教育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更是不容小觑,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生力军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校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隐性流失现象,使得教师队伍不稳定及师德师风堪忧,这对学校整体教学秩序的维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尤其在城市中小学校中此种现象愈发明显。因此,深入研究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问题,并找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甘肃省C市8所中小学校教师进行实地调查,首先集中调查教师隐性流失的现状,主要包括教师隐性流失的特征,表现形式和类型。特征具体分为,教师隐性流失主体以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隐性流失意愿随教龄发生改变,高学历青年教师更易发生隐性流失,男性青年教师隐性流失意愿更高,中学青年教师隐性意愿更强。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社会兼职,培训机构授课,有偿家教,金融投资等方面。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的类型包括三种,分别是教师教育教学精力涣散型,教师教育教学知识停滞或转移型、教师教育教学价值观淡化型。其次在现状基础上分别从社会,学校,学生,教师自身四个层面揭示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有:教师整体社会声望下降,与和谐教育理念相悖,加剧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对于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有:学校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教师队伍人心涣散容易引发“循环式”教师隐性流失;对于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有:剥夺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权,课内外学习主次颠倒,师生关系异化;对于教师自身的负面影响有:有损教师身体健康,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再次针对教师隐性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寻找原因所在,结合需要层次理论和推拉理论主要从教师待遇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学校管理因素,教师培训因素,教师自身因素进行分析。最后针对不同原因层面从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教师培训,学校管理,教师工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这五个层面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
陈雨蒙[6](2019)在《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行为的比较研究 ——以20节公开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讲授由来已久,也是每一位教师所必备的一项技能。但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讲授因其容易导致“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受到了人们的批判。但其实,讲授本身是没有好与坏的,如果教师能够运用得当,反而会使学生感到豁然开朗,酐畅淋漓,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艺术。当前,关于教师讲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专门针对小学语文公开课中的教师讲授进行研究的非常少。且大部分关于教师讲授的研究都倾向于把讲授看作一种教学方法,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的则是少之又少。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新课改前10节和新课改后10节小学语文公开课,以这20节小学语文公开课为样本,通过录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从讲授量,讲授内容,讲授方式和讲授时机这四个维度分析了新课改前和新课改后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讲授行为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特征。此外,笔者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讲授的情况主要受国家的教育政策、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情况、课文的体裁、课文的难度这六大方面影响,由此导致讲授出现了不同的特征。通过上述对两个时期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讲授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对视频的观察和对教师的访谈,笔者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讲授行为的建议,包括: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理念;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瞄准教学目标,确定讲授内容;把握讲授时间,保证学习效果;注重语言修炼,优化讲授语言;抓准讲授时机,注意讲授时效性。
王盈莉[7](2018)在《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无不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在教师和课堂教学已经为学界所公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小学音乐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所起的主导作用是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决策的质量,因此基于探究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现状与问题,优化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研究旨趣,本论文选择了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作为研究领域。本研究一方面能够从理论层拓展音乐教师教育理论的空间,丰富音乐课程与教学理论,并深化音乐教师教学决策研究。同时从实践层面有助于发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和小学音乐教师能力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助力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推进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化。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与“教师决策”、“教师教学决策”、“教师课堂教学决策”、“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从而确定了研究起点。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东北长春市一所小学展开研究,本研究确定的研究问题是:X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决策的?基于以上研究问题,本研究将小学分为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三组,每组选择一位教师。最终选取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的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为主要研究内容。本论文应用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文献研究注重通过梳理文献确定研究的起点,同时为后续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文本分析法主要是基于编制的“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计划决策文本分析表”对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设计(N=36)中的计划教学决策展开分析。同时,本研究应用编制的“小学音乐教师课堂互动决策分析表”以课堂观察(N=24)为研究方法对教师的课堂互动决策进行分析。另外,本研究通过教师访谈了解教师(N=24)和学生(N=150)决策背后的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等。研究表明,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计划决策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新课程中的诸多理念并没有在教学中决策得到应当有的体现;受到音乐学科教学知识不足的制约;在实践中遵循有限理性原则;教师的教学计划决策存在着“决策真空”;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等多方面的问题。教师的互动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教学互动决策以教师为主,学生主体性被异化;课堂教学决策形式单一,教学机智存在不足;互动决策以教学效率为主要价值取向;教学互动决策过程需要凭借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教学方法未能体现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对综合性艺术表演及创造活动缺乏足够关注等多方面的问题。而教师的评价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评价决策的指导理念相对落后;决策的主体单一,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评价决策的内容狭窄,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主;教学评价的形式单一,主要是口头定性评价等问题。同时笔者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优化策略。在计划决策方面主要是要丰富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知识;提升教师音乐教学设计能力;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宽松的环境;提倡“愿景式+剧本式”复合的教学设计。在互动决策层面主要是提升教师音乐课堂教学机智;促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参与;将学生纳入到教学决策主体中来;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转变教师互动决策的目的观,着眼于学生发展等。而在评价决策层面主要是要确立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扩展教学评价的范畴,全面关注学生音乐素养提升;为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提供民主宽松氛围;丰富教师与评价有关的学科教学知识;组织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评价活动等。
莫春燕[8](2018)在《初中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以广西合浦县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的交际方式可以分为两类: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课堂教学也是一种交际行为,因为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机械地单向地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学习过程。教师话语融合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来授业,课堂上教师不仅仅以言语行为传授知识,更以非言语行为传递大量信息,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态度和观点。教师的非言语形式主要有手势、面部表情、眼神、空间距离、板书、仪表和声调语速等。课堂教学管理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进行组织,使之朝着有利于接受和理解教学信息,进而形成能力、达成目标的方向运转,以极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的调控操作行为,课堂教学管理包括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现实课堂观察,发现教师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有管理作用,无声地影响着师生良好的互动关系的建立以及良好的课堂秩序。本文着力研究教师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这也是教师非言语行为功能的一种延伸。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课堂观察法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查找大量有关教师非言语行为以及课堂教学管理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整理归纳,同时设计了两套针对初中英语教师和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并且在在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下,以非参与型的课堂观察方法,用旁观者的视觉真实地观察教师非言语行为,并使用教学切片方法把教师课堂中典型的教师非言语行为记录下来,最后利用图表将教师非言语行为使用频率、学生对各自教师非言语行为评价、教师非言语行为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影响的三次数据进行前后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认识存在差异,教师比较熟悉教师非言语行为,较为喜欢使用教师非言语行为教学,并且觉得教师非言语行为对于课堂教学有帮助,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在课堂上也有用一些有助于管理的教师非言语行为。但是学生对于教师非言语行为认识不深,没有注意教师上课时使用的教师非言语行为,以为只是其习惯的动作,而不会深入了解其动作背后的涵义,使得学生并不是特别关注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影响,也没有配合教师使用非言语行为进行课堂管理教学。最后讨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由于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观察需要录像录音收集数据,以及本人研究的不够专业,收集到的数据比较有限,说服力不是很强,还有调查分析的班级,老师,学生的广度不够,这些是我本文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设计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分为教师非言语行为和课堂教学管理两个概念;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课堂互动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管理理论;第三部分为初中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现状分析;第四部分为初中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教学的案例观察,通过对四位初中英语教师的听课观察和分析,指出一些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形式;第五部分为初中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第六部分为初中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的优化策略。
夏冬杰[9](2018)在《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和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与能力,实现自我更新和专业发展。因此,学习理应成为教师自觉的生活方式,教师理应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然而,工作强度高、时间长、压力大以及心理上的倦怠是当下教师的生存常态,而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已经成为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要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关键是要解决教师学习的动力问题。教师学习动力问题既是确保教师有效学习、提升教师教育与培训质量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教师学习研究领域亟待攻关的理论问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学习动力因素尚未系统梳理,教师学习背后的动力机制尚未揭示,一些深层的原理性问题依旧没有解决。本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和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特征、来源、结构”“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三个问题进行了立体式、全景式的探讨,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本论文正文部分由绪论、第一至六章、结论与展望等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和研究设计,包括选题的背景、核心概念、已有研究述评、研究设计和研究意义。第一、二章介绍了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的动机理论和交往理论,阐述了关于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的基本认识,即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第三至五章从教师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教师学习的动力因素。个体层面包括:理想与信念、需要与意识、观念与认识、兴趣与责任、决心与毅力等;组织层面包括:学校文化、管理制度和人际交往等;社会层面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等。第六章在第三至五章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教师学习动力生成与变化的内在机制,包括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以及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结论与展望部分概括了三个结论,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岳红闪[10](2018)在《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1世纪,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对体育运动健身观念的不断提高,增加了我国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体育教师的摇篮,体操课作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培养体育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査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以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对象。以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天水师范学院、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体操教师以及甘肃省14个市的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借鉴前辈们有关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科研成果基础之上,对甘肃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争取为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得出以下结论:1、体操教学能力不是单一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多种能力协调的一种体现。在对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调查中发现学生能力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2、各高校在进行体操教学是都是采取的分组教学但各组人数较多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各个高校在体操教学时数上安排不一,大多数教师认为当前的教学时数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目的。3、高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主要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及学校现有的教学情况选取。理论课时的不断缩短,高校教师不能保证理论时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技能的练习,学生的理论知识普遍偏弱。4、高校在对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评价内容选择不够全面,忽略学生保护与帮助、讲解能力、编写教案等能力的提升。5、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较为传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手段采用者较少。这导致在教学中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试析教师、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教师、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2)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2 情境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
2.3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 |
4.1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4.2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
第5章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与反思 |
5.1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中的教学实践案例 |
5.2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5.3 低年级数学情境教学的课后反思及注意事项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运用的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2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调查(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调查(教师访谈) |
致谢 |
(3)越、中小学职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研究背景 |
2.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1.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内涵 |
2.教师教学反思过程的研究 |
3.教师教学反思内容的研究 |
4.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水平 |
5.师范生教育反思能力培养的研究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1.教学反思能力的内涵方面 |
2.有关教学反思的方法 |
3.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方面 |
4.教学反思能力培养途径方面 |
(三)国内外研究综评 |
三、理论基础 |
(一)批判理论 |
(二)反思性教学理论 |
(三)元认知理论 |
(四)建构理论 |
四、研究设计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1.职前教师教育 |
2.教学反思能力 |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 |
1.调查目的与对象 |
2.问卷与访谈内容设计 |
3.问卷回收与访谈记录 |
(三)越南与中国小学职前教师教育的基本情况 |
五、数据分析 |
(一)问卷和访谈样本的特征分析 |
(二)越、中小学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各维度的比较分析 |
1.教学反思认知 |
2.教学反思态度 |
3.教学反思形式 |
4.教学反思内容 |
(三)越、中小学师范生教学反思水平的总体差异 |
六、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越南小学职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主要问题 |
1.对教学反思的认识不足 |
2.对教学反思的方法不明 |
3.对教学反思的深度不够 |
(二)可能的归因分析 |
1.反思理论与认识欠缺 |
2.未快速进入教师角色 |
3.缺乏反思实践的指导 |
七、比较视角下的对策及建议 |
(一)师范生提高自我反思能力的对策 |
1.树立反思意识 |
2.深化理论学习 |
3.加强交流讨论 |
(二)院校培养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对策 |
1.优化课程设置 |
2.改革教学方法 |
3.完善实习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4)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1.1.3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1.3.1 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1.3.2 印尼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1.3.3 国内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方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课堂观察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师专业能力 |
2.1.2 师范生 |
2.1.3 信息技术课程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章 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
3.1.3 调查方法的选取 |
3.1.4 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 调查过程 |
第4章 整理分析数据 |
4.1 信息技术学科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
4.1.1 学生基本情况 |
4.1.2 教师专业能力情况 |
4.2 信息技术学科师范生数据分析 |
4.2.1 基本情况分析 |
4.2.2 教育实习期间课堂表现情况 |
4.3 实习学校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
4.4 访谈结果的分析 |
4.5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数据分析 |
4.5.1 教师基本情况 |
4.5.2 专业能力情况 |
4.6 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教师专业能力现状总结 |
5.1.1 基本情况 |
5.1.2 专业能力情况 |
5.2 实习生现状总结 |
5.2.1 基本情况 |
5.2.2 实习期间表现情况 |
5.3 研究不足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信息技术学科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信息技术学科师范生调查问卷 |
附录4 :实习学校学生问卷 |
附录5 :教师部分访谈提纲 |
附录6 :师范生访谈提纲 |
附录7 :课堂观察提纲 |
附录8 :访谈记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甘肃省C市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方法 |
1.3.5 研究区域的选择 |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城市 |
2.1.2 教师显性流失 |
2.1.3 教师隐性流失 |
2.1.4 青年教师 |
2.2 理论基础 |
2.2.1 推拉理论 |
2.2.2 需要层次理论 |
3 甘肃省C市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的现状调查 |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1 研究假设 |
3.1.2 调查工具 |
3.1.3 调查对象 |
3.1.4 调查实施 |
3.2 甘肃省C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现状调查结果 |
3.2.1 甘肃省C市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的基本情况 |
3.2.2 教师隐性流失意向 |
3.3 甘肃省C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的特征 |
3.3.1 教师隐性流失主体以青年教师为主 |
3.3.2 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的意愿随着教师教龄而改变 |
3.3.3 高学历的青年教师隐性流失意愿较强 |
3.3.4 男性教师隐性流失意愿高于女性教师 |
3.3.5 中学教师隐性流失意愿高于小学教师 |
3.4 甘肃省C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的类型 |
3.4.1 教师教育教学精力涣散型 |
3.4.2 教师教育教学知识停滞且转移型 |
3.4.3 教师教育教学价值观淡化型 |
4 甘肃省C市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产生的负面影响 |
4.1 对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
4.1.1 教师整体社会声望下降 |
4.1.2 与和谐教育的理念相悖 |
4.1.3 加剧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 |
4.2 对于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 |
4.2.1 学校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
4.2.2 教师队伍人心涣散引发“循环式”教师隐性流失 |
4.3 对于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 |
4.3.1 剥夺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权 |
4.3.2 课内外学习主次颠倒 |
4.3.3 师生关系异化 |
4.4 对于教师自身的负面影响 |
4.4.1 有损教师身体健康 |
4.4.2 制约教师专业发展 |
5 甘肃省C市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教师待遇因素 |
5.1.1 工资待遇低生活需求无法保证 |
5.1.2 福利待遇缺失安全需求无法保证 |
5.1.3 隐性流失获得更高收益 |
5.2 工作环境因素 |
5.2.1 工作压力大 |
5.2.2 工作环境差 |
5.3 学校管理因素 |
5.3.1 管理观念落后 |
5.3.2 管理方法机械死板 |
5.3.3 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整 |
5.4 教师培训因素 |
5.4.1 培训机会较少 |
5.4.2 培训方式单调 |
5.4.3 培训实效性低 |
5.5 教师自身因素 |
5.5.1 教师不注重提高自身能力及专业化发展 |
5.5.2 教师职业价值观发生改变 |
5.5.3 家庭因素制约 |
6 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的对策建议 |
6.1 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
6.2 建立全面完整的教师培训体制 |
6.3 更新建立学校管理体制 |
6.4 减少教师工作压力整顿教师工作环境 |
6.5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6)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行为的比较研究 ——以20节公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1.新课改以来人们对讲授缺乏正确认识 |
2.讲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问题 |
3.讲授在彰显语文学科特色上有重要作用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价值 |
2.现实意义 |
一、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1.讲授 |
2.公开课 |
(二)文献综述 |
1.关于教师讲授的文献梳理 |
2.关于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文献梳理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1.研究框架第一版 |
2.研究框架第二版 |
3.研究框架第三版 |
(三)研究方法 |
1.录像分析法 |
2.比较研究法 |
3.访谈法 |
4.专家咨询法 |
(四)数据基本情况及处理 |
1.数据基本情况 |
2.数据的处理 |
三、新课改前与新课改后小学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讲授基本情况及特征分析 |
(一)讲授量 |
1.讲授时间 |
2.讲授频次 |
(二)讲授内容 |
1.知识性内容 |
2.方法与技巧性内容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
(三)讲授方式 |
1.直述式讲授 |
2.引导式讲授 |
3.设疑式讲授 |
4.启发式讲授 |
5.讲授方式的纵向分析 |
(四)讲授时机 |
1.针对学生回答的讲授 |
2.直接讲授 |
3.针对学生质疑的讲授 |
4.讲授时机的纵向分析 |
(五)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师讲授行为的特征总结 |
1.两个时期教师的讲授时间均较短且并未出现显着性差异 |
2.知识性内容自始至终都是教师讲授的重点 |
3.相比新课改前,新课改后教师更加注重方法与技巧性内容的讲授 |
4.直述式讲授始终是教师运用的最多的讲授方式,但引导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也愈发受到教师的重视 |
5.两个时期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基于学生的回答进行讲授 |
6.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讲授在两个时期均鲜有发生 |
四、小学语文教师讲授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国家的教育政策 |
(二)教学评价的标准 |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 |
(四)学生的情况 |
(五)课文的体裁 |
(六)课文的难度 |
五、改进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讲授行为的建议 |
(一)转变错误观念,树立正确理念 |
(二)丰富文化底蕴,提高人文素养 |
(三)瞄准教学目标,确定讲授内容 |
(四)把握讲授时间,保证学习效果 |
(五)注重语言修炼,优化讲授语言 |
1.讲授语言要规范、准确 |
2.讲授语言要生动、形象 |
3.讲授语言要具有吸引力 |
4.讲授语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 |
(六)抓准讲授时机,注意讲授时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重要的角色 |
(二)政策背景:我国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 |
(三)研究背景:音乐教育研究需要关注教师的教学决策 |
(四)现实问题:音乐教师的教学决策能力有待优化 |
二、研究问题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关于“决策”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教学决策”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课堂教学决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四)关于“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相关研究 |
(五)关于“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研究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一)研究问题的新颖性 |
(二)研究视角的独特性 |
第二章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内涵、特征、价值取向及理论基础 |
一、概述 |
(一)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内涵 |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特征 |
(三)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价值取向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一)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 |
(二)社会文化活动理论 |
(三)有效教学理论 |
(四)行为决策理论 |
(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选择 |
(一)对象选择原则 |
(二)研究样本描述 |
二、研究工具的开发 |
(一)课堂教学计划决策研究工具的开发 |
(二)课堂教学互动决策研究工具的开发 |
(三)课堂教学评价决策研究工具的开发 |
三、研究的过程 |
(一)进入现场了解对象教师 |
(二)获取对象教师决策信息 |
(三)研究结果整理过程 |
四、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一)研究的信度 |
(二)研究的效度 |
五、研究的伦理 |
第四章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现状研究 |
一、基于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计划决策现状分析 |
(一)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计划决策调查结果 |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决策存在的问题 |
二、基于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互动决策现状分析 |
(一)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互动决策调查结果 |
(二)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互动决策存在的问题 |
三、基于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决策现状分析 |
(一)小学音乐教学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决策调查结果 |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决策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影响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内在因素分析 |
(一)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个性特征 |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信念和理念 |
(三)教师知识 |
(四)教师思维 |
(五)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
二、影响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的外部因素分析 |
(一)学生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课堂教学环境 |
第六章 提升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质量的建议 |
一、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决策的建议 |
(一)转变教育观念,丰富小学音乐教师的课程知识 |
(二)多种渠道学习,提升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
(三)开展课程开发,设计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 |
二、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互动决策的建议 |
(一)研讨观摩,提升音乐教师课堂教学机智 |
(二)转变观念,促进学生课堂中的深度参与 |
(三)重视学生,将学生纳入到教学决策中来 |
(四)学生参与,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
三、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决策的建议 |
(一)转变评价观念,确立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 |
(二)扩展评价范畴,全面关注全体学生音乐素养提升 |
(三)提升民主意识,建设学生评价民主宽松氛围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
附录2 《小红帽》教学设计 |
附录3 《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设计 |
附录4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决策文本分析框架 |
附录5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计划决策访谈提纲 |
附录6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互动决策课堂观察表 |
附录7 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互动决策课后访谈提纲 |
附录8 小学音乐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决策调查框架 |
后记 |
(8)初中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以广西合浦县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三)研究设计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综述 |
2.国内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研究综述 |
3.“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教师非言语行为 |
2.课堂教学管理 |
(二)教师非言语行为的理论基础 |
1.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2.课堂教学互动理论 |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4.人本主义管理理论 |
三、初中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运用现状 |
(一)教师非言语行为在教师群体的调查分析 |
(二)教师非言语行为在学生群体的调查分析 |
(三)教师与学生对于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 |
四、初中英语教师课堂非言语行为教学的案例观察 |
(一)案例1MissS教师的个案观察 |
(二)案例2MissC教师的个案观察 |
(三)案例3MissM教师的个案观察 |
(四)案例4MrSh教师的个案观察 |
(五)四位初中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案例的对比分析 |
五、初中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
1.教师使用教师非言语行为的重复单一 |
2.教师的非言语指示与言语内容不统一 |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
1.学生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认识不够深入 |
2.学生对非言语行为的课堂管理配合不够 |
(三)外部因素的问题 |
1.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不受控制性和不稳性 |
2.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不受重视性和制约性 |
(四)原因分析 |
1.教师驾驭非言语行为的专业能力有限 |
2.教师各人自身的性格因素的影响制约 |
3.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影响范围覆盖不全 |
4.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技能培训重视不够 |
六、初中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课堂教学管理的优化策略 |
(一)教师方面 |
1.深入地了解教师非言语行为的多样性 |
2.教师非言语行为与言语教学的相配合 |
3.加强学生对于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了解 |
(二)学生方面 |
1.积极配合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课堂管理 |
2.接受教师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教学 |
3.避免不良的行为举止影响到课堂管理 |
(三)外部方面 |
1.重视教师非言语行为技能的专业培养 |
2.避免教师非言语行为的消极影响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9)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社会转型与发展赋予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职责 |
(二)教育改革对教师高期望与教师研修实效的反差 |
(三)教师学习形态正逐渐从外在驱动转向内在自觉 |
(四)激发教师学习动力是当前教师教育的关键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教师学习 |
(二)学习动力 |
(三)动力机制 |
三、已有研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评论与启示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
一、理论基础 |
(一)动机理论 |
(二)交往理论 |
二、基本认识 |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人”的学习动力 |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源自教学关系动力 |
(三)教师学习动力是专业实践活动动力 |
第二章 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界说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与特征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涵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特征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与结构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来源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结构 |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理论阐释 |
(一)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内涵 |
(二)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层次 |
(三)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的类型 |
第三章 教师学习的自我动力 |
一、理想与信念:教师学习的精神动力 |
(一)崇高理想引领“疯狂学习” |
(二)人生追求和信念激发勤奋钻研 |
二、需要与意识:教师学习的主体动力 |
(一)自我发展需要引发教师学习动力 |
(二)“教”的需要触发教师学习动力 |
(三)工作需要催生教师学习动力 |
(四)规划意识引领教师学习动力 |
(五)反思意识助推教师学习动力 |
三、观念与认识:教师学习的认知动力 |
(一)教学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认识激发学习动力 |
(二)机械的生活消磨了自我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
(三)理论素养的欠缺不得不逼着去学习 |
四、兴趣与责任:教师学习的情感动力 |
(一)“我就是喜欢数学,喜欢数学教育” |
(二)复杂的情感体验对专业学习动力的影响 |
(三)“只要有责任感就能教好书,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 |
五、决心与毅力:教师学习的意志动力 |
(一)“确定了一个目标以后,为它尽了全部的努力” |
(二)“凡是跟实验有关的事情,不管多困难,我都乐意去做” |
第四章 教师学习的组织动力 |
一、学校场域中教师学习的文化动力 |
(一)学校良好文化支撑教师学习的动力 |
(二)学校应试文化消磨教师学习的动力 |
二、学校系统中教师学习的制度动力 |
(一)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学历进修的动力 |
(二)职称荣誉制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
三、学校场景中教师学习的交往动力 |
(一)同伴互助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
(二)专家引领产生教师学习动力 |
(三)师生交往形成教师学习动力 |
第五章 教师学习的社会动力 |
一、教师学习的社会政治动力 |
(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及其影响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及其影响 |
(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赋予教师的地位和待遇 |
(四)新中国成立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
二、教师学习的社会经济动力 |
(一)经济发展、教育发展与教师学习动力 |
(二)经济体制、教育体制与教师学习动力 |
三、教师学习的社会文化动力 |
(一)中西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
(二)地域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
(三)城乡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学习动力 |
第六章 教师学习动力的生成与变化机制 |
一、教师学习动力的内生机制 |
(一)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动力转化机制 |
(二)教师学习内生动因的交互作用机制 |
二、教师学习动力的外驱机制 |
(一)教师学习的制度驱动机制 |
(二)教师学习的交往驱动机制 |
三、教师学习动力的浸润机制 |
(一)基于高度内化的自在自发动力机制 |
(二)基于深层认同的自觉自为动力机制 |
(三)基于理性判断的社会适应动力机制 |
四、教师学习动力的博弈机制 |
(一)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组织动力的博弈 |
(二)教师学习自我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
(三)教师学习组织动力与社会动力的博弈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教师学习动力是由教师个人、组织、社会交互构建的 |
(二)教师学习动力是因多种力量的叠加博弈而动态变化的 |
(三)教师学习动力个性多于共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共存 |
二、研究展望 |
(一)充分理解教师学习动力的交互整合形态 |
(二)充分挖掘教师学习动力变化的共性规律 |
(三)充分剖析教师学习动力缺乏的深层机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专家访谈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构建 |
3.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
3.1.2 学生体操必修课程的教学能力的整体构建 |
3.2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现状 |
3.2.1 语言表达能力 |
3.2.2 教学组织能力 |
3.2.3 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
3.2.4 运动技术示范与保护帮助能力 |
3.2.5 敏锐的观察能力 |
3.2.6 教学评价能力 |
3.3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开展现状 |
3.3.1 体操课的授课形式以及上课人数 |
3.3.2 体操教学时间安排 |
3.3.3 体操技术教学内容 |
3.3.4 体操理论教学内容 |
3.3.5 体操教学评价内容 |
3.3.6 教学方法 |
3.4 影响甘肃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
3.4.1 体操课时少,教师教学任务重,班级人数多 |
3.4.2 学生实习机会少,缺乏锻炼 |
3.4.3 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
3.4.4 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 |
3.4.5 学生自身因素 |
3.5 提高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
3.5.1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
3.5.2 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学能力 |
3.5.3 加强体操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的管理,提高学习质量 |
3.5.4 融训练于教学中,提高学生运动水平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致谢 |
攻读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四、试析教师、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中学教师的数据驱动教学决策框架的研究[D]. 齐子欢.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2]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 祝姣姣. 西南大学, 2021(01)
- [3]越、中小学职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比较研究[D]. DOHUYENTRANG.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内蒙古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调查研究[D]. 王新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甘肃省C市城市中小学校青年教师隐性流失研究[D]. 王文沁.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6]新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师讲授行为的比较研究 ——以20节公开课为例[D]. 陈雨蒙.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7]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D]. 王盈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8]初中英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课堂教学管理研究 ——以广西合浦县S中学为例[D]. 莫春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9]教师学习动力机制研究[D]. 夏冬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10]甘肃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的培养研究[D]. 岳红闪.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