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装备技术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法[1](2022)在《煤矿智能化最新技术进展与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中最经济、可靠的资源,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脚步逐步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采矿专业深度融合,推动了整个煤炭行业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至新的阶段。全面阐述我国自2019年以来智能化煤矿建设最新情况,分析了成功的典型技术与应用案例;详细阐述了煤矿智能化建设顶层架构全方位推动、指引技术进步与实践,构建了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体系,提出了分类分级智能化煤矿建设路径,基于不同地质煤层条件开展智能化煤矿建设示范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架构方面,提出了智能化煤矿数字逻辑模型与数据推送策略,构建了煤矿巨系统智能化子系统多种类、复杂关联架构与协同机制。通过梳理现有生产系统和生产关系,研发了基于5G+新一代智能化系统、坚硬薄煤层大功率高效智能化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掘锚一体机+锚运破+大跨距转载"远程控制智能快速掘进系统成套技术与装备、智能通风系统、井下锂电池驱动人车无人驾驶系统及智能调度系统、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系统等。分析了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发展面临的瓶颈,提出了井下车辆和机器人电动化、井下无线发射功率、5G煤矿应用场景与生态、透明地质模型、智能巨系统兼容协同、连续自动掘进与掘支平行、采煤工作自动调高与调直、无人操作系统常态化运行可靠性、ABCD(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煤矿技术体系、柔性煤炭生产供给体系等10个煤矿智能化技术发展方向及建设路径。
丰岩[2](2020)在《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多机协同控制技术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煤矿井下环境恶劣下,薄煤层工作面采煤设备仍以人工操作为主,导致采煤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设备故障时间较长,工人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随着智能信息技术以及先进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煤矿井下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之间的协同控制已成为实现薄煤层工作面智能、安全、高效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薄煤层采煤机协同控制技术对薄煤层工作面的智能开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以神东煤炭分公司榆家梁4-3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针对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了以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结构、功能以及工作过程,研究了采煤机牵引速度与刮板输送机链速关系,建立了采煤机牵引速度与液压支架动作频率之间的物理模型及基于Elman-模糊PID控制的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协同控制模型,给出了液压支架动作自适应方案,实现了液压支架的自动对齐功能。在TwinCat PLC软件平台上,给出了采煤机-液压支架协同控制方案、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协同调速方案的软件实现及试验验证。为验证提出的基于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作面多机协同控制技术方案,2019年3月在神东榆家梁煤矿4-3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完成工业试验,对采煤机运行速度、液压支架动作频率、刮板输送机负载电流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工业试验结果验证了上述协同控制技术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项目实施达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庭明[3](2020)在《基于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的薄煤层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工业4.0”概念的推广使自动化、智能化成为现代化矿井提高产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的重点研究方向,而综采设备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适应性是实现工作面自动化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薄煤层顶板条件复杂,生产环境恶劣多变,工作面机电装备仍以人工操作为主,部分实现自动化的工作面存在液压支架自动跟机、采煤机记忆截割不能较好适应顶底板条件的问题。因此,本文结合薄煤层的开采环境和具体综采设备研究适用于薄煤层的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和系统,以提高自动化控制在薄煤层中的适应性,减少工作面实际操作人员,提高薄煤层工作面的自动化水平。结合国内外薄煤层自动化控制和中厚煤层自动化控制的现有经验和发展趋势,论文首先依据薄煤层工作面工况条件分析了工作面设备控制结构,并提出了适用于薄煤层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体系、方案和自动化控制模型;其次,以总体设计方案为依据,设计研究了无线和有线检测融合的薄煤层采煤机定位技术、基于支架位置姿态的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技术、刮板输送机顺序推移控制技术和采煤机滚筒自适应调高技术,并通过理论计算验证了自动跟机技术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对主要控制技术的承载系统-液压支架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主要对电控系统软硬件进行优化,使自动跟机控制逻辑能适应优化后的控制技术,并通过传递函数法对刮板输送机推移控制的稳定性展开研究,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最后,用SolidWorks完成薄煤层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刮板输送机的三维建模,基于Adams应用运动学分析法依次对薄煤层液压支架和刮板输送机自动化控制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分析改进后的自动化控制技术相较于传统控制方法的优越性,并利用Unity 3D虚拟仿真技术建立整个薄煤层工作面的虚拟场景,模拟理想状态下薄煤层自动化控制过程,验证各控制技术协同运行的可行性。在某煤矿30304薄煤层工作面对液压支架自动跟机、刮板输送机自动推移、采煤机自动割煤相关控制技术进行验证,通过控制中心信息监控管理系统的反馈信息验证了薄煤层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有效性。论文通过对薄煤层工作面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理论研究、控制系统设计、仿真模拟和现场应用,验证了自动化控制技术在薄煤层的适应性,使薄煤层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效率提升30%,刮板输送机推移过程碰撞减少、速度稳定,采煤机滚筒记忆截割能适应底板倾角和高度的变化,能够满足薄煤层工作面的自动化控制要求,有效解决薄煤层工作面自动化水平不高的问题。研究成果对自动化控制技术在薄煤层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提高我国薄煤层工作面自动化水平、推动智慧矿山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袁永,屠世浩,陈忠顺,张村,王沉,王文苗[4](2020)在《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全文替换》文中指出薄煤层储量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20%,受狭小采掘空间等特殊条件制约,薄煤层开采效益差、智能化水平低,产量仅占煤炭总产量的10%。基于薄煤层多样性赋存条件和提高工作面单产、卸压效果与采出率的不同开采需求,将薄煤层开采的技术需求分为3 类: 薄煤层长壁智能化综采、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和薄煤层高采出率开采技术。系统分析了我国薄煤层矿井开采设计、长壁综采装备、智能化开采技术、半煤岩巷道掘进和极薄煤层开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3 类薄煤层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具体包括: ①在长壁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方面,提出了放大采区( 面) 尺寸、降低采掘高度的立体化设计方法,开发了薄煤层开采方法、设备配套等辅助决策专家系统,研制了大功率、矮机身半煤岩快速掘进机及其支护机具和矮型化超长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研发了“基于煤层条件精准探测预设割煤轨迹+三机协同控制+视频监控”的智能化开采技术; ②在高瓦斯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方面,揭示了卸压开采的应力-损伤-渗流耦合作用机制,提出了长壁面极限卸压采厚与钻采面卸压增透合理参数确定方法,研发了基于瓦斯浓度调控的智能割煤技术; ③在提高薄煤层采出率方面,研发极薄煤层的长壁综采自动化技术和五钻头自动换钻螺旋钻采煤机,开发了不同种类的薄煤层沿空留巷技术。提高薄煤层采掘装备的适应性和控制精度,构建智能开采与灾害防控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将是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的研究方向。
杨生华,周永昌,芮丰,张世洪[5](2020)在《薄煤层开采与成套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实现我国薄煤层高效开采,根据煤矿科学开采发展的要求,介绍了薄煤层开采与成套装备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指出滚筒采煤机、自动化刨煤机和连续采煤机以及无人工作面螺旋钻机开采是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因此全面发展综采装备、尽快国产化是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是薄煤层开采和装备的发展方向;全面掌握刨煤机开采技术,加快刨煤机装备国产化,实现开采装备智能化;提高薄煤层滚筒采煤机装备的创新速度,实现工作面装备高适应性、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以及智能化和无人化;研制薄煤层连续采煤机,完成薄煤层开采装备充分国产化;推广螺旋钻机极薄煤层开采,进一步完善螺旋钻机开采装备。薄煤层开采技术向自动化无人工作面高产高效生产发展,而且薄煤层无煤柱开采是发展趋势。研究和发展高产高效工作面无人化薄煤层开采装备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高速高效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滚筒采煤机开采装备和工作面巷道煤岩掘进装备是重要工作,为煤矿数字化绿色开采、智能开采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孟庆炜[6](2019)在《浅埋深较薄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在较薄煤层资源开采具有工作空间小、设备特殊等特点,导致了工作面安全性差、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和难题。为揭示浅埋深较薄煤层工作面顶板活动规律及合理确定液压支架选型,本文基于柠条塔煤矿N1112综采工作面地质条件,综合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工业性试验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采场上覆岩层运移规律及支架架型结构,为薄煤层开采提供技术保证,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揭示了浅埋深较薄煤层工作面支护强度值随着埋深和采高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随着工作面埋深或采高的增加,超前支承应力峰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确定了浅埋深较薄煤层工作面支架的关键技术参数及特点,提出了液压支架的设计方案,优化了电液控制系统。较薄煤层支架的支护强度应大于0.8711MPa,支架支撑高度为1.3~2.6m,支架中心距为1.75m。(3)优化了浅埋深较薄煤层液压支架活柱不回液双伸缩立柱结构,确定了立柱合理的结构强度,得到了中缸底合理强度及中缸壁通液孔合理位置,提高了立柱整体承载能力。(4)准确的预测了 N1112工作面的直接顶垮落步距、老顶的初次和周期来压步距以及项板来压强度。
王国法,刘峰,孟祥军,范京道,吴群英,任怀伟,庞义辉,徐亚军,赵国瑞,张德生,曹现刚,杜毅博,张金虎,陈洪月,马英,张坤[7](2019)在《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基石,是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经济、可靠的能源,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系统阐述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分析煤矿综合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与现状,列举了部分典型成功案例。详细阐述煤矿智能化的发展理念、特征、技术路径与阶段目标,分析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从数据采集与应用标准、装备群智能协同控制、健康状态诊断与维护等方面,分析了实现煤矿智能化开采需要解决的3个关键基础理论难题。从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方面,分析了智能化煤矿的主体系统架构,研究了煤矿智能化建设的主要技术路径。针对不同煤层赋存条件工作面智能化开采的技术要求,提出了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大采高工作面智能耦合人工协同高效开采模式、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放煤模式、复杂条件机械化+智能化开采模式等4种开采模式,研究了不同开采模式的核心关键技术与实施效果。介绍了我国煤矿掘进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巷道实现快速掘进的关键难题,提出了智能快速掘进的研发方向及技术路径。提出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分析不同地域条件煤矿智能化发展模式及评价标准,提出新建矿井智能化建设路径,以及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智能化改造的主要任务,从法规体系、财税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保障煤矿智能化建设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
周开平[8](2019)在《薄煤层智能回采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介绍了国内外薄煤层智能化回采技术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液压支架全工作面跟机智能化技术、采煤机全工作面智能切割技术、工作面视频监控技术、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工作面直线度控制技术、智能化远程集控技术、智能化集成供液控制技术、超前支护智能控制技术等薄煤层智能回采系统关键技术原理;针对目前矿井薄煤层回采存在开采难度大、经济效益低、资源采出率低等问题,从采煤机三维智能定位、煤岩界面智能识别、液压支架智能控制3个方面探讨了薄煤层智能回采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
杨生华,周永昌,芮丰,张世洪[9](2018)在《薄煤层开采和成套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文中提出根据煤矿科学开采发展要求,介绍了薄煤层开采和成套装备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指出滚筒采煤机、自动化刨煤机和连续采煤机以及无人工作面螺旋钻机开采是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因此全面发展综采装备尽快国产化是发展趋势,创新发展是薄煤层开采和装备的发展方向。薄煤层开采技术向自动化工作面无人化高产高效生产发展,薄煤层无煤柱开采是发展趋势。研究和发展高产高效工作面无人化薄煤层开采装备是当前主要任务,高速高效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滚筒采煤机开采装备和工作面顺槽煤岩掘进装备是重要工作,为煤矿数字化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王沉[10](2016)在《薄煤层自动化长壁综采关键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针对薄煤层综采工艺决策支持系统及自动化开采关键技术体系,综合运用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工业性试验及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薄煤层长壁综采工作面开采方法优选、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薄煤层长壁综采工艺模式聚类分析与评价及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艺关键技术,研究成果为类似条件下薄煤层自动化开采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主要结论为:(1)确定了以经济、技术、人机环境为评价准则的薄煤层采煤方法优选决策指标体系,基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统计原理,设计了指标层权重向量概率分布的蒙特卡罗模拟仿真试验,建立了薄煤层长壁综采工作面开采方法优选的多属性多目标决策模型,指导了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开采方法优选设计。(2)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研发了配套的智能化设备选型决策软件,探讨了智能化选型结果的可信度及存在的技术风险,实现了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关键设备的智能化选型。(3)提出了我国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分类策略,建立了综采工艺模式聚类分析评价体系,设计了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优选的神经网络理论模型,实现了给定条件下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的智能优选,设计并完成了自动化综采工艺模式的分阶段实施方案。(4)构建了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艺关键技术体系,提出了薄煤层自动化割煤技术的精细化分类策略及实施方案,开发了复杂条件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截割技术,实现了薄煤层煤厚变化带、地质构造带截割轨迹预设及截割速度的自动化控制,揭示了采煤机定姿定位及工作面视频监控技术的工作原理,完善了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艺决策支持系统。
二、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装备技术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装备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智能化最新技术进展与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我国智能化煤矿建设最新进展情况 |
1.1 建立了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体系 |
1.2 初步建立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 |
1.3 提出和实施分类分级智能化煤矿建设路径 |
1.4 形成较为成熟的智能化高效开采模式 |
1.5 智能化煤矿建设示范取得成效 |
2 煤矿智能化技术最新研发成果 |
2.1 智能化煤矿数字逻辑模型与数据推送策略 |
2.2 煤矿巨系统智能化架构与协同机制 |
2.3 5G+智能化煤矿系统及应用场景 |
2.4 矿井4D-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 |
2.5 1.1m薄煤层硬煤大功率高效智能化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 |
2.6“掘锚一体机+锚运破+大跨距转载”远程控制智能快速掘进系统成套技术与装备 |
2.7 智能通风系统 |
2.8 井下锂电池驱动人车无人驾驶系统及智能调度系统 |
2.9 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系统 |
3 煤矿智能化技术“瓶颈”问题探讨 |
3.1 井下车辆和机器人电动化问题 |
3.2 井下无线发射功率问题 |
3.3 5G煤矿应用场景与生态问题 |
3.4“透明地质模型”问题 |
3.5 智能巨系统兼容协同问题 |
3.6 连续自动掘进与掘支平行问题 |
3.7 采煤工作自动调高与调直问题 |
3.8 无人操作系统常态化运行可靠性问题 |
3.9 ABCD+煤矿技术体系问题 |
3.1 0 柔性煤炭生产供给体系问题 |
4 结语 |
(2)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多机协同控制技术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采煤设备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采煤设备协同控制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6 课题结构安排 |
2 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采煤设备任务分析与模型建立 |
2.1 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采煤设备任务分析 |
2.1.1 采煤机结构与功能 |
2.1.2 液压支架结构与功能 |
2.1.3 刮板输送机结构与功能 |
2.2 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采煤设备物理感知模型建立 |
2.2.1 采煤机物理模型 |
2.2.2 液压支架物理模型 |
2.2.3 刮板输送机物理模型 |
2.3 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采煤设备工作过程分析 |
2.4 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采煤设备协同控制模型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3 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多机协同控制技术设计 |
3.1 采煤机-液压支架协同控制技术设计 |
3.1.1 采煤机-液压支架协同控制模型 |
3.1.2 采煤机-液压支架协同控制原理 |
3.1.3 采煤机-液压支架协同控制方案设计 |
3.2 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协同调速技术设计 |
3.2.1 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协同调速模型 |
3.2.2 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协同调速原理 |
3.2.3 基于Elman-模糊PID的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协同调速方案设计 |
3.2.4 基于Elman-模糊PID的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协同调速方案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4 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多机协同技术软件设计及验证 |
4.1 软件设计平台 |
4.2 采煤机-液压支架协同控制方案 |
4.2.1 软件实现 |
4.2.2 试验验证 |
4.3 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协同控制方案 |
4.3.1 软件实现 |
4.3.2 试验验证 |
4.4 协同方案优缺点分析 |
4.5 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的薄煤层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薄煤层工作面自动化控制方案设计 |
2.1 工况条件分析 |
2.2 薄煤层工作面自动化控制策略 |
2.3 薄煤层工作面自动化控制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薄煤层工作面自动化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
3.1 基于多传感器的融合定位定姿技术研究 |
3.2 薄煤层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技术研究 |
3.3 采煤机记忆截割自动补偿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薄煤层液压支架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研究 |
4.1 薄煤层液压支架自动化控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4.2 液压支架自动跟机控制算法研究 |
4.3 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联动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5 薄煤层工作面自动化控制过程仿真分析及应用研究 |
5.1 基于ADAMS的薄煤层自动化控制仿真技术研究 |
5.2 基于Unity 3D的薄煤层全工作面自动化控制过程模拟 |
5.3 薄煤层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研究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薄煤层开采技术需求分类 |
2 薄煤层开采技术研究现状 |
2.1 矿井开采设计 |
2.2 薄煤层长壁综采装备 |
2.2.1 滚筒采煤机 |
2.2.2 刨煤机 |
2.2.3 液压支架 |
2.2.4 刮板输送机 |
2.3 薄煤层智能化开采 |
2.4 半煤岩巷道掘进 |
2.5 薄煤层短壁机械化开采 |
2.6 极薄煤层螺旋钻采煤机开采 |
3 薄煤层长壁综采智能化进展 |
3.1 薄煤层开采系统设计与优化配套 |
3.1.1 开采系统立体化设计 |
3.1.2 开采方法优选与设备配套 |
3.2 半煤岩巷道少岩化快速掘进 |
3.2.1 大功率矮型掘进机 |
3.2.2 锚杆钻机 |
3.3 薄煤层超长综采工作面智能开采 |
3.3.1 薄煤层超长工作面成套装备 |
3.3.2 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 |
4 薄煤层保护层智能化开采进展 |
4.1 卸压开采应力-损伤-渗流耦合机制 |
4.2 长壁开采极限卸压采厚 |
4.3 钻采卸压增透合理参数 |
4.4 高瓦斯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割煤速度调控 |
5 薄煤层提高采出率开采进展 |
5.1 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 |
5.2 薄煤层工作面沿空留巷 |
6 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展望 |
7 结论 |
(5)薄煤层开采与成套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薄煤层开采综合机械化技术的发展 |
1.1 全自动化刨煤机开采技术和装备 |
1.2 滚筒采煤机开采技术和装备 |
1.3 连续采煤机开采技术和装备 |
1.4 螺旋钻采煤机开采技术 |
2 薄煤层开采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趋势 |
3 结论 |
(6)浅埋深较薄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2.1 采场覆岩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1.2.2 薄煤层开采装备及支架合理选型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浅埋煤层研究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2 柠条塔煤矿薄煤层工作面地质条件分析 |
2.1 工作面地质条件 |
2.1.1 工作面概况 |
2.1.2 煤层赋存特征 |
2.1.3 水文地质 |
2.1.4 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 |
2.1.5 储量及服务年限 |
2.2 工作面生产技术条件 |
2.3 本章小结 |
3 浅埋深较薄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 |
3.1.1 模型参数 |
3.1.2 数值模拟案 |
3.2 埋深模拟结果分析 |
3.2.1 支护强度 |
3.2.2 采动应力分析 |
3.2.3 位移分析 |
3.3 采高模拟结果分析 |
3.3.1 支护强度 |
3.3.2 采动应力分析 |
3.3.3 位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浅埋深较薄综采工作面支架的合理选型 |
4.1 液压支架选型 |
4.1.1 较薄煤层液压支架结构特点 |
4.1.2 支护强度 |
4.1.3 支架高度 |
4.1.4 架型确定 |
4.1.5 移架速度 |
4.1.6 液压支架中心距 |
4.2 液压支架的确定 |
4.2.1 液压支架的选型原则和要求 |
4.2.2 乳化液泵站 |
4.3 电液控制液压支架及关键技术 |
4.3.1 较薄煤层强力液压支架结构件的减薄技术 |
4.3.2 较薄煤层液压支架活柱不回液双伸缩立柱结构优化 |
4.3.3 电液控制系统的合理配置及系统的优化布局 |
4.4 本章小结 |
5 浅埋深较薄煤层综采工作面工业性试验 |
5.1 顶板来压强度预测 |
5.1.1 薄煤层顶板控制的基本理论 |
5.1.2 基本顶岩层的初次与周期破断步距 |
5.1.3 顶板来压强度计算 |
5.1.4 柠条塔矿薄煤层开采矿压预测 |
5.1.5 矿压预测结果分析 |
5.2 矿压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现状 |
1.1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发展历程 |
1.2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发展历程 |
1.3高可靠性煤机装备发展历程 |
1.4薄煤层自动化、智能化开采实践 |
1.5中厚煤层智能化开采实践 |
1.6大采高和超大采高智能化开采实践 |
1.7特厚煤层智能化综采放顶煤开采实践 |
2煤矿智能化定义及发展原则、目标和任务 |
2.1煤矿智能化相关术语定义 |
2.2煤矿智能化发展原则与目标 |
2.2.1煤矿智能化发展原则 |
2.2.2煤矿智能化发展目标 |
2.3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
3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 |
3.1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研究难点 |
3.2基于智能感知的数字煤矿智慧逻辑模型 |
3.3智慧逻辑模型框架下的开采系统智能化控制 |
3.4开采系统健康状态评价、寿命预测与维护决策 |
4智能化煤矿顶层设计与关键技术 |
4.1智能化煤矿总体架构 |
4.2煤矿智能系统组成 |
4.3智能系统关键技术与实现路径 |
4.4煤矿机器人 |
4.5技术短板与工程难题 |
5煤矿智能化开采模式与技术路径 |
5.1薄及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开采模式 |
5.2大采高工作面智能耦合人工协同高效开采模式 |
5.3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与人工干预辅助放煤模式 |
5.4复杂条件机械化+智能化开采模式 |
6煤矿智能快速掘进关键技术与模式 |
6.1煤矿智能掘进装备关键技术与研发进展 |
6.2巷道快速支护技术研发现状 |
6.3锚钻装备与支护关键技术 |
6.4快速掘进装备总体配套技术与工艺研发进展 |
6.5智能化快速掘进技术 |
7煤矿智能化发展问题思考与政策建议 |
7.1条件多样性与区域不平衡相关问题的思考 |
7.2政策建议 |
8结语 |
(8)薄煤层智能回采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薄煤层回采存在的主要难点 |
2 国内外薄煤层智能化技术发展概况 |
2.1 国外薄煤层智能化技术 |
2.2 国内薄煤层智能化技术 |
3 薄煤层智能回采系统关键技术 |
3.1 液压支架全工作面跟机智能化技术 |
3.2 采煤机全工作面智能切割技术 |
3.3 工作面视频监控技术 |
3.4 液压支架电液控制技术 |
3.5 工作面直线度控制技术 |
3.6 智能化远程集控技术 |
3.7 智能化集成供液控制技术 |
3.8 超前支护智能控制技术 |
4 薄煤层智能回采系统应用实践情况 |
5 薄煤层智能回采系统技术发展方向 |
6 结语 |
(10)薄煤层自动化长壁综采关键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薄煤层长壁综采工作面采煤方法优选 |
2.1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煤方法优选决策模型 |
2.2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煤方法优选决策实践 |
2.3 本章小结 |
3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 |
3.1 引言 |
3.2 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原理 |
3.3 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软件 |
3.4 设备选型与配套专家系统工程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4 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聚类分析与评价 |
4.1 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的系统调研与分类 |
4.2 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评价模型设计 |
4.3 薄煤层综采工艺模式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薄煤层自动化综采工艺关键技术 |
5.1 薄煤层自动化开采关键技术体系概述 |
5.2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截割技术 |
5.3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定位定姿技术 |
5.4 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视频监控技术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装备技术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智能化最新技术进展与问题探讨[J]. 王国法. 煤炭科学技术, 2022
- [2]薄煤层自动化工作面多机协同控制技术设计与实现[D]. 丰岩.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2)
- [3]基于液压支架自动跟机的薄煤层自动化控制技术研究[D]. 王庭明.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4]薄煤层智能开采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全文替换[J]. 袁永,屠世浩,陈忠顺,张村,王沉,王文苗.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5)
- [5]薄煤层开采与成套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J]. 杨生华,周永昌,芮丰,张世洪.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3)
- [6]浅埋深较薄煤层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架选型研究[D]. 孟庆炜.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7]煤矿智能化(初级阶段)研究与实践[J]. 王国法,刘峰,孟祥军,范京道,吴群英,任怀伟,庞义辉,徐亚军,赵国瑞,张德生,曹现刚,杜毅博,张金虎,陈洪月,马英,张坤.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8)
- [8]薄煤层智能回采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 周开平. 工矿自动化, 2019(01)
- [9]薄煤层开采和成套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A]. 杨生华,周永昌,芮丰,张世洪. 2018'第四届煤炭科技创新高峰论坛——煤矿安全与应急管理论文集, 2018
- [10]薄煤层自动化长壁综采关键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王沉.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